KR6g0048 遺教經解-明-智旭 (master)


No. 666
佛遺教經解
明 古吳蕅益釋 智旭 述


「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亦禮天親造論主
 為順初機重解釋」



【述曰。天親菩薩。以七分建立所修行法釋此經義。
推徵精密。開誘殷勤。萬古以下。無能更贊一辭。觀
其言曰。為彼諸菩薩。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
法得久住。滅除凡聖過。成就自他利。噫。此經奧旨。
菩薩誠盡之矣。末世鈍根。讀菩薩論。或解或不解。
或昧或明。雖有源師節要。宏師補註。仍亦攝機未
徧。今不揣庸愚。輙復為解。庶幾下里巴人。易為賡
和而巳。
△將釋此經。大分為二。初題目。二入文。初
中二。初正釋題。二出譯人。今初。】


「佛遺教經」


【佛遺教三字。是別名。經之一字。是通名。就別名中。
佛為能說之人。遺教為所說之法。人法雙標。能所
並舉也。佛翻為覺。眾生長劫在夢。佛斷無明。如從
夢覺。既自覺巳。又能覺他。覺一切法無不究竟。故
名為佛。又在夢之心。心不可滅。名為本覺。從夢初
醒。知夢本空。名為始覺。既從夢醒。惟一覺心。更無
二心。名究竟覺。此之覺性。含靈本具。無始無終。釋
[001-0639a]
迦牟尼。不過先得我等之所同然。所以示成佛道。
為我等師。又因我等長迷不覺。故於無生無滅性
中。示有生滅。譬如月輪在天。水清影現。水濁影亡。
是故佛實常住。未嘗滅度。特為我等一輩濁惡凡
夫。唱言入滅。令生悲戀。又以大悲無盡。曠濟無邊。
故雖示滅。仍留遺教。接引後昆。遺者貽留。教者訓
誡。猶儒書所稱顧命。亦人世所謂遺囑也。依而行
之。則是法子。不依所囑。則是大逆不孝者矣。經者。
訓法訓常。具如餘處廣釋。】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垂者。將入未入之時。涅槃者。離過絕非不生不滅
之義而有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即一切諸法本
來常寂滅相。佛與眾生平等無二。不增不減。此則
不論出入。二有餘依涅槃。謂三乘巳斷見思子縛。
而所依果縛身心尚在。此約證果時入。三無餘依
涅槃。謂三乘灰身泯智。復歸無名無物本體。今正
約此論垂入也。四無住涅槃。謂諸佛菩薩。有智慧
故。不住生死。有慈悲故。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能
非滅示滅。不住涅槃。故能非生示生。佛久證此無
住涅槃。今為有緣度盡。故示垂入無餘涅槃。實不
同二乘之一滅永滅也。又涅槃有三義。一性淨涅
槃。即法身理體。此則無出無入。二圓淨涅槃。即般
若。斷惑究竟。冥合性真。此則一入永入。三方便淨
涅槃。即解脫。方便示現。起諸應化。此則數出數入。
[001-0639b]
若以三義對上四種者。性淨。即自性清淨涅槃。亦
即無住涅槃之體。圓淨。即無住涅槃之相。方便淨。
即無住涅槃之用。其有餘依無餘依二種。若在二
乘分中。則攝屬圓淨。以是圓淨之少分故。但顯偏
真。未顯俗諦中諦。但淨見思分段。未淨塵沙無明
及變易也。若在如來分中。則攝屬方便淨。初成道
時。示同二乘之有餘依。今滅度時。示同二乘之無
餘依也。略說者。對平日廣說。此為要略。又對大機
所見大般涅槃經。此為簡略故。
△二出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興建國。亦稱為秦。故名姚秦。三藏者。經律論也。
經詮一心。律規三業。論開慧辯。以茲三學自軌軌
他。名為法師。鳩摩羅什。此云童壽。童年時便有耆
德故。翻梵成華。名之曰譯。
△二入又為三。初序分。
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今初。】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
須䟦陀羅。所應度者。皆巳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
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釋迦。此翻能仁。佛之姓也。牟尼。此翻寂默。佛之名
也。約姓。則事相有異。故論中稱為別相。約名。則諸
佛理同。故論中稱為總相。又能仁則具大慈悲。不
住無為。此相與二乘全別。寂默則具大智慧。不住
有為。此相與二乘略同。具此總別二相。名之為佛。
義如前解。論判此句。是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也。佛
[001-0639c]
成道巳。說法四十九年。度人無量。今舉初後。以括
始終。初在鹿野苑中。三轉四諦法輪。憍陳如最先
得度。乃至涅槃會上。須䟦陀羅最後得度。言轉法
輪者。佛以自心中所悟四諦之法。度入一切眾生
之心。名之為轉。此法能摧眾生煩惱業苦三障。名
之為輪。陳如聞此法故。見四諦理出生死海。名之
為度。梵語阿若。此翻為解。亦翻無知。解者。明見四
真諦理。無知者。根本智證見諦理。不存能所故也。
憍陳如。此翻火器。乃尊者之姓。須䟦陀羅。此翻好
賢。或翻善賢。本是外道。住鳩尸那城。年一百二十。
聞佛將涅槃。方往佛所。聞八聖道。遂得初果。因即
出家。嗣聞四諦。成阿羅漢。是中初轉法輪及最後
說法二句。論名為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度阿若
憍陳如及度須䟦陀羅二句。論名為弟子成就畢
竟功德也。所應度者皆巳度訖明佛智鑒機。恒無
忘失。得益之眾。算數莫窮。論名為大總相成就畢
竟功德也。娑羅。此翻堅固。雙樹者。此樹四方各二。
各各一榮一枯。上枝相合。下根相連。以表四德破
于八倒。或惟見一雙。即表破於斷常。繇大小機異。
故異見耳。中夜。即表中道。大乘以非榮非枯為中
道。小乘以離斷離常為中道也。寂然者。心行處滅。
無聲者。言語道斷。論名此四句。為因果自相成就
畢竟功德。謂雙樹間。是因自相。將入涅槃。是因共
果自相。是時中夜。是總自相。寂然無聲。是果自相
[001-0640a]
也。諸弟子者。上首眷屬人位差別。法要者。世出世
間法位差別。論名此句。為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
德也。夫垂入涅槃。則無復再會。巳在中夜。則為時
不多。故取要略說。以作最後警䇿。真不啻一字一
血矣。讀者可弗思乎。


△二正宗分為二。初明共世間法要。二明不共世
間法要。初中三。對治邪業法要。二對治止苦法要。
三對治滅煩惱法要。初又四。初明根本清淨戒。次
明力便遠離清淨戒。三明戒能生諸功德。四說勸
修戒利益。今初。】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
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
異此也。」


【比丘。此翻除饉。即福田之稱也。又含三義。一怖魔。
二乞士。三破惡。然佛之遺教。通誡一切四眾弟子
而經中處處獨舉比丘者。亦有三義。一者示遠離
相故。二者示摩訶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三者比
丘為四眾之首。舉其首以該四眾。亦皆同遠離行
故。言滅後者。即示現遺教義。波羅提木叉。此翻保
解脫。亦翻別別解脫。亦云處處解脫。此即是不盡
滅法。依此法身。度二種障。得度煩惱暗障。故云如
闇遇明。得度空無善根障。故云如貧得寶。佛在世
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不能持戒。則同
堂猶隔萬里。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金口誠
[001-0640b]
言若此。奈何捨此別求。
△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
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
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
推步盈虗。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
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呪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
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
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是中有二段文。從初至墾土掘地。是護戒令不同
凡夫增過。從占相至不應畜積。是護戒令不同外
道損智。初中凡十一事。一不得販。是方便求利增
過。二不得賣。是現前求利增過。三不得貿易。是交
易求利增過。若依世價。無求利心。不犯。賣買法式。
如律廣說。四不得安置田宅。是所居業處求多安
隱增過。五不得畜養人民。是眷屬增過。此示外眷
屬。非同意者。六不得畜奴婢。是難生卑下心增過。
以向此等人。易生我慢故。七不得畜畜生。是養生
求利增過。八不得一切種植。是多事增過。九不得
畜諸財寶。是積聚增過。十皆當遠離如避火坑。是
不覺增過。十一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是不順
威儀及損眾生增過。此十一種增過事。修行菩薩
宜速遠離。不應親近。或有為眾許開者。具如律說。
大須精審也。第二文中。先總遮五事。次明三處波
羅提木叉。先五事者。一不得合和湯藥。二占相吉
[001-0640c]
凶。三仰觀星宿。四推步盈虗。五歷數算計。凡此皆
屬邪心求利。不達正因緣法。故遮止也。次身處波
羅提木叉。有五句。一節身。對治他求放逸障。二時
食。對治內資無厭足障。三清淨自活。對治共相追
求障。四不得參預世事。是自性止多事。五不得通
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作輕賤事。次口處波羅提
木叉。有二種邪語不應作。一者依邪法語。謂邪術
惱眾生語。及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即呪術仙藥
是也。二者依邪人語。謂與族姓同好。多作鄙媟語。
及親近族姓。多作我慢語。即結好貴人親厚媟慢
是也。次意處波羅提木叉。有六句。一當自端心。對
治多見他過障。不犯自淨心故。二正念求度。對治
邪思惟障。能自度下地故。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汙
淨戒。不受持心垢故。四不得顯異惑眾。遠離無緣
顯巳勝行。令他不正解故。五於四供養知量知足。
對治於受用眾具中無限無厭足障。若入三昧分
則知量。若入道分。則知足故。四供養謂飲食。衣服。
臥具。醫藥也。六趣得供事不應畜積。遠離貪覆心
貯積眾具故。以上方便遠離凡夫及外道過。則令
戒身清淨。堪紹如來淨法身也。
△三明戒能生諸
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
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戒體惟一。所謂無作。戒相至多。所謂五篇七聚。今
[001-0641a]
舉恒情最易犯者言之。故名略說。繇此戒故。能度
身口意惡彼岸。成就三業解脫。是故行人若欲正
順解脫。必以此戒為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慧
無不從戒生也。
△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
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
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是中凡有五勸。一當持淨戒。是勸不失自體。二勿
令毀缺。是勸不捨方便。三能有善法。是勸常集功
德。四若無淨戒等。是勸知多過惡。五安隱功德住
處。是勸住安隱處。勿住不安隱處也。初對治邪業
法要竟。
△二對治止苦法要三。初根欲放逸苦對
治。二多食苦對治。三懈怠睡眠苦對治。初中二。初
根放逸苦對治。二欲放逸苦對治。今初。】


「汝等比丘。巳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
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
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
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
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
磨滅。」


【巳能住戒。指前根本方便二種言之。以下正明護
根法要。凡有三喻。初當制五根下。是牧牛喻。先法。
後喻。五根。謂眼耳鼻舌身。五欲。謂色聲香味觸。牛
[001-0641b]
喻五根。牧人喻比丘。執杖喻戒念。苗稼喻諸善功
德。即定慧等法也。次若縱五根下。是惡馬喻。亦先
法。後喻。惡馬亦喻五根。轡制亦喻戒念。坑埳喻三
惡道。蓋縱五根。不惟妨善。又必墜惡。故云非唯五
欲。將無涯畔也。三如被劫賊下。是劫賊喻。先喻。後
法。殃及累世。其禍甚於劫賊。倘非制而不隨。豈得
名為智者。又假令縱之。不久磨滅。如刀刃上蜜。不
足一餐。小兒舐之。徒遭割舌之患耳。
△二欲放逸
苦對治。】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
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
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
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
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
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五根是色法。頑鈍無知。依心而轉。故皆以心為主。
所以欲制五根。莫如制心。言好制心者。應知此心
有三種三昧相。有三種障法。一者心性差別障。能
障無二念三昧。二者輕動不調障。能障調柔不動
三昧。三者失諸功德障。能障起多功德三昧。文中
心之可畏等。先明心性差別障。貪分煩惱吸[日*筮]善
根。過於毒蛇。瞋分煩惱吞害善根。過於惡獸。癡分
煩惱損滅善根。過於怨賊。等分煩惱焚燒善根。過
於大火越逸。故云未足喻也。次譬如有人下。明輕
[001-0641c]
動不調障。蜜器喻五根受五塵樂。動轉輕躁。喻轉
識隨逐諸根。念念不定。但觀於蜜。喻六識唯緣現
世六塵。不見深坑。喻不知未來障礙。障礙有二種。
一生虗障礙。二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
狂象無鉤。喻心無三昧法所制。猿猴得樹。喻心緣
六塵境生染。故當急挫。令入調柔不動三昧也。次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明失諸功德障。次制之一處
句。示無二念三昧相。無事不辦句。示起多功德三
昧相。精進折伏汝心句。示調柔不動三昧相。
△二
多食苦對治。】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
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
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多食能障三昧。故以五觀治之。一當如服藥。是受
用對治觀。二勿生增減。是好惡平等觀。三支身除
饑渴。是究竟對治觀。四如蜂採華等。先喻。後法。是
不損自他觀。五譬如智者籌量牛力等。是知量知
時觀也。藥以療病。食以療饑。苟可療饑則巳。奈何
於好便貪心增噉。於惡便瞋心減受耶。趣者裁取。
支者支持。蜂喻比丘。華喻供養。味喻借此修道除
惱。色香喻自他善心。貪食多求。既損自三昧善。亦
損檀越善心也。牛能負重。然所負過分其力則竭。
喻比丘雖為人世福田。然貪受多供。則其道自敗
[001-0642a]
矣。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
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
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
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
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
睡。當以持戒之鉤早併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
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
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
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
諸禽獸無相異也。」


【心懶惰故懈怠。身悶重故睡眠。此二相須。共成一
苦。障於定慧。令不得生。然此睡眠。從三事起。一從
食起。二從時節起。三從心起。經中勤修善法無令
失時。是對治從食所起睡眠。初夜後夜亦勿有廢
等是對治從時所起睡眠。當念無常之火以下。皆
對治從心所起睡眠。復有二意。初從當念無常至
不自警寤。是觀察對治。二從煩惱毒蛇至無相異
也。是淨戒對治。初觀察對治中。無常有二。一者一
期生滅。為麤。二者念念生滅。為細。世間亦二。一者
三界依報。是器世間。二者六道正報。是眾生世間。
依正皆歸磨滅。無可停留。故如火燒。且愛見二種
煩惱。約三界九地。則見有八十八使。愛有八十一
品。無不足以傷法身。戕慧命。故尤甚於怨家。如此
[001-0642b]
觀察警寤。名觀察對治也。次淨戒對治中。謂煩惱
雖不現行時。亦未嘗不眠伏在汝藏識心中。而此
煩惱毒害可畏。猶如黑蚖。不起則巳。起必殺人法
身慧命。自非持戒之鉤。何能併除。言戒鉤者。木叉
戒。能防身口。定共戒。能伏心惑。道共戒。能斷心惑。
具此三戒。永滅八識田中煩惱種子。名為睡蛇既
出。從此所作巳辦。不受後有。名為乃可安眠。是故
阿羅漢斷心眠巳。不斷食起時節起眠。以彼眠不
為蓋故。今若煩惱種子未斷而輙安眠。則不知尊
重巳靈。名為無慚。不知羞巳過惡。名為無愧。又不
希聖賢。名為無慚。不恥卑下。名為無愧。慚愧二善
心所。起必同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正在此耳。可
弗勉乎。二對治止苦法要竟。
△三對治滅煩惱法
要三。初瞋恚煩惱障對治。二貢高煩惱障對治。三
諂曲煩惱障對治。今初。】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
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
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
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
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
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
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
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
[001-0642c]
非所應也。」


【文有六節。初若有人來節節支解。是舉所忍之境。
以重況輕。支解尚在所忍。餘諸逆境。何足介懷。次
當自攝心等。正示堪忍之相。無令瞋恨。則身意清
淨。勿出惡言。則口業清淨也。三若縱恚心等。明不
忍之失。自妨道者。不能自利。失功德利者。不能利
他。恚心一起。二利俱喪。甚明其不可縱也。四忍之
為德等。深歎勝力以勸修行。蓋持戒者。未必能忍
辱。忍辱者。決無不持戒。所以六度之中。戒居第二。
忍居第三。以前不兼後。後必具前故也。以我心而
持戒。則報僅在人天。以無我而行忍。便成出世大
道。犯而不校。譬如海闊天空。一任鳶飛魚躍。故名
有力大人。五若其不能等。重明不忍之過以誡行
人。甘露。是不死之藥。因他惡罵。成我忍力。如猪揩
金山。金則愈光。石磨良劍。劍則愈利。所以歌利調
達。皆是釋迦真善知識。設不於惡罵作甘露想。不
能歡喜忍受。便是愚癡。未聞道故。況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破諸善法。何能自利。壞好名聞。何能
利他。今世無二利之因。後世無二利之果。誰當喜
見之者。所以欲護自利善法。當防瞋火。欲護利他
功德。當防瞋賊也。六白衣受欲等。結況不應。從人
至六欲天未入道者。皆名白衣。彼有二過。一者受
欲。欲與瞋相為表裏。二不行道。無善法以制心。故
瞋猶可恕。所謂俗人造罪是其分內。不足深責也。
[001-0643a]
出家行道無欲。如清冷雲。豈容懷瞋恚心。如起霹
靂火耶。
△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巳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
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
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
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文有二節。初汝等比丘下。正設對治。二增長憍慢
下。較量不應。初中有五句對冶。一當自摩頭。則無
冠冕以嚴首。二巳捨飾好。則無劍佩以飾身。三著
壞色衣。則無五彩以煥服。四執持應器。則無僮僕
以供役。五以乞自活。則無帑藏以積財。故應用智
慧常自觀察。設起憍慢。便應疾疾滅除之也。壞色
衣。即三種袈裟。及一切下裙坐具等。皆用青黑木
蘭三種壞色。應器。即鉢多羅。體色量三。皆悉應法。
體惟瓦鐵二物。色則熏如鳩鴿。量乃隨腹大小也。
次文舉白衣較量。白衣尚不宜憍慢。況求解脫者
耶。
△三諂曲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
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逢迎希合之言。名諂。隨境逶迤之念。名曲。諂則不
質。曲則不直。秪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決非入道
者所有也。直心是道場。心言直故。永無諸委曲相。
設非正念真如。豈得名端心哉。初明共世間法要
[001-0643b]
竟。
△二明不共世間法要。謂成就出世間大人功
德也。文分為八。初無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遠離
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禪定功德。
七智慧功德。八畢竟功德。今初。】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
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
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
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
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文有五種所知覺相。一知覺障相。謂多欲是煩惱
障。多求是業障。苦惱亦多是報障也。二知覺治相。
謂無求無欲則無此患也。三知覺因果集起相。謂
少欲無患。巳應修習。況能生諸功德。成就無量聖
善法耶。四知覺無諸障畢竟相。謂無諂曲。是無惑
障。無求人意。是無業障。不為諸根所牽。是無苦障。
蓋眼根牽人受色。乃至身根牽人受觸。令人不得
自在。是大苦故。五知覺果成就相。謂心則坦然故
法身成就。無所憂畏。是般若成就。觸事有餘常無
不足。是解脫成就。三德具足。名大涅槃。是知少欲
為因。涅槃為果也。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
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
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
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
[001-0643c]
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前無求功德。是遠離他境界事。今知足功德。是於
自事中遠離也。文中欲脫苦惱。是對治苦因果。富
樂安隱。是復說清淨因果。次地上與天堂對辨。是
約二處示現差別。又富與貧對辨。是約二事示現
差別。又欲牽與憐愍對辨。是約二法無自利有自
他利示現差別。一則常為五欲所牽。是無自利。一
則五欲不牽。是有自利。又能憐愍不知足者。是有
利他也。
△三遠離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閙。獨處閑居。
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巳眾他眾。
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
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
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文有三門攝義。一自性遠離門。體出故。示現四種
對治。謂寂靜無為安樂。對治我相執著障。寂靜。即
法無我空。無為。即無相空。安樂。即無取捨願空也。
當離憒閙。對治我所障。五陰亂起。無有次第。名憒
閙也。獨處閑居。對治彼二無相障。謂我及我所。本
自無相。今修三三昧。顯無相理。彼障隨滅也。帝釋
諸天所共敬重。對治無為首功德障。靜處是可重
法。於諸善法最為首故也。二修習遠離門。方便出
故。巳眾。謂五陰心心所法。他眾。謂師徒同學。空閑
獨處。如法而住。是方便慧成就。思滅苦本。遠離起
[001-0644a]
因。是善擇智成就也。三受用諸見門。常縛故。謂樂
眾者。則受眾惱。大樹。喻第六識。眾鳥。喻諸心所法。
此約巳眾言之。大樹喻比丘。眾烏喻同學弟子等。
此約他眾言之。從此諸見集生。喻招枯折之患。又
因見成業。因業招苦。故喻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老。譬觀智衰微。即是惑障。象身重大。譬縛著情厚。
即是業障。溺泥。譬沒於眾苦。即是報障。一不遠離。
三障恒縛。奈何不深思出要乎。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
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
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勤則不惰。精則不雜。進則不退。所以三乘聖果。尅
獲無難。不同外道無益苦行也。次以小流穿石。喻
恒不休息之功。鑽火數息。喻懈怠失念之過。如文
可知。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
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
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
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此不忘念。是一切行上首。言一切行者。略說三種。
一聞法行。即求善知識。二內善思惟行。即求善護。
三如法修行。即求善助。此三行亦名三慧。慧以炤
了為義。行以進趣為義。炤了進趣。悉繇不忘念也。
無聞行。如覆器不能受水。無思行。如漏器雖受而
[001-0644b]
失。無修行。如穢器雖不漏失。穢不可用。今有不忘
念。則有三行。有三行者。能破無始煩惱怨賊。是故
常當攝念在心。即著堅鎧入陣。則不被賊害而能
殺賊矣。
△六禪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
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
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
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攝心。謂善巧方便訶棄下地心行。便能次第證入
諸禪。乃至出生種種三昧也。心既在定。則如杲日
當空。明炤萬象。故即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言精勤
者。對治三種懈怠。一精勤修習節量食臥。調出入
息。對治不安隱懈怠。二精勤修習覺知諸定有通
慧功德。能盡苦源。及能成就大希有事。對治無味
懈怠。三精勤修習觀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惡趣苦。
我未能離。對治不知恐怖懈怠。繇修習此三對治
巳。心則不散。無所對治。便能發無漏慧。斷惑證果
也。舉喻合法。在文易知。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
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
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
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
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
[001-0644c]
智慧。」


【若有智慧則無貪著。是標實慧離障功德。謂遠離
真實義處障。及世間事處障故。繇斷迷理無明。故
六七二。識不貪著第八識之見分以為我法。是名
遠離真實義處障。繇斷迷事無明。故前六識。不於
六塵境界而生貪著。是名遠離世間事處障也。常
自省察不令有失。是總勗增益聞思修慧。是則於
我法中能得解脫。謂繇三慧。得證實智慧也。增益
三慧以證實慧。乃名道人。未曾出家。乃名白衣。今
既出家。又無四慧。進退咸失。故無所名也。次以四
喻喻實智慧。見苦諦智。如堅牢船。斷集諦智。如大
明燈。證滅諦智。猶如良藥。修道諦智。猶如利斧。然
實智難證。故必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名字位
中。聞慧增益。得入停心別總相念。觀行位中。思慧
增益。得入煖頂忍世第一法。相似位中。修慧增益。
得見四聖諦理。發無漏實慧。證四道果。因中三慧。
未具天眼。慧解脫人。亦無天眼。然皆四諦分明。不
墮邪見。則是明見人矣。且約藏教義解如此。通教
例知。以是三乘共方便故。
△八畢竟功德。】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
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
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上來七種功德。皆是長養方便功德。此示自性遠
離。非對治法。故名畢竟功德也。真如涅槃。本性清
[001-0645a]
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非戲論所行境界。繇戲
論故。違寂滅樂。初果得實智慧。見四聖諦。分別煩
惱雖巳永斷。而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皆是無
始名言戲論熏習所成。令心擾亂。不契真常。是故
當急捨離戲論。乃得涅槃寂滅之樂。言善滅者。即
以所得四諦實慧。重慮緣真。數數觀察。淨除業識
種現。令其究竟不生也。此亦且約三藏義解。若開
顯者。真居事外。仍是戲論。即事恒真。乃非戲論。又
即空不具。仍是戲論。中道不空。乃非戲論。又離邊
立中。仍是戲論。即邊即中。乃非戲論。又對權明實。
仍帶戲論。開權顯實。無麤非妙。乃非戲論。又說權
說實。說本說迹。亦皆戲論。觀心若起。本迹俱絕。乃
非戲論。又唯貴默然。墮絕言見。仍屬戲論。知四句
皆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說與不說。性自平
等。不作二解。不作一解。不作亦一亦二解。不作非
一非二解。乃非戲論也。巳上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為四。初勸修流通。二證決流通。三斷
疑流通。四囑付流通今初。】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
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巳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
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
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
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001-0645b]


【諸功德。指正宗分中共世間法要三種對治功德。
及不共世間法要八種大人功德也。常當一心者。
依第一義心而修也。捨諸放逸如離怨賊者。遠離
一心相違行也。所說利益皆巳究竟者。無限劑大
悲於法無遺悋也。此中云何修。謂宜勤而行之也。
何處修。謂山間空澤樹下閑處靜室也。何所修。謂
念所受法也。何故修。謂勿令忘失也。以何方便修。
謂常當自勉精進修之也。若未入真實。皆名空死。
若得少為足。後必有悔。悔何及哉。約滅惡拔苦。喻
如良醫。約生善與樂。喻如善導。佛不負眾生。眾生
多負佛耳。可不悲夫。
△二證決流通。】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
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
眾無疑故。時阿㝹樓䭾。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
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
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
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
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如來一代教法。義理雖多。四諦攝盡。以苦集二諦。
攝盡世間因果。滅道二諦。攝盡出世因果。故於四
諦懷疑。則一切法咸皆有疑。苟於四諦無疑。則一
切法皆得無疑。所以垂滅殷勤三唱。深顯除四諦
外。更無餘法也。文中有三門攝義。示現決定無疑。
從初至不求決也。是第一方便顯發門。以此四諦。
[001-0645c]
乃修行者常所觀察。及依之起行故。從爾時世尊
至眾無疑故。是第二滿足成就門。於中如是三唱
句。示現法輪滿足成就。人無問者句。示現證法滿
足成就。眾無疑故句。示現斷功德滿足成就也。從
阿㝹樓䭾至決定無疑。是第三分別說門。阿㝹樓
䭾。亦云阿那律。亦云阿泥樓豆。亦云阿難律陀。皆
梵音楚夏耳。此翻無貧。亦翻無滅。亦翻如意。昔於
饑世。施辟支佛一食。獲九十一劫中往來人天。常
受福樂。至今不滅。所求如意。故得此名。天眼第一。
故能觀察眾心。決定分別說也。月是太陰精。故冷。
日是太陽精。故熱。然此依報器世間法。皆是吾人
唯識所現。即是識之相分。本無實法。故有得神通
者便可令月熱日冷。至於佛所說之四諦。乃是眾
生心性法爾道理。理無變異。如苦諦者。三界二十
五有。下自阿鼻地獄。上至非非想天。雖昇沈迥異。
然無不為四相所遷。八苦所逼。安可令樂。如集諦
者。見思二惑。善惡不動三有漏業。的的是牽生三
界之因豈有異因。如滅諦者。因滅則苦果隨滅。豈
非寂靜無為安樂。如道諦者。戒定慧三。能斷苦因
苦果。至無苦處。安有餘道。此四皆審實不虗。故名
為諦。佛如實說。比丘亦如實解。所以決定無疑也。


△三斷疑流通又三。初顯示餘疑。二為斷彼彼疑。
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今初。】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
[001-0646a]
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
道。若所作巳辦。巳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
何疾哉。」


【此仍是阿㝹樓䭾分別語也。於中有三種分別。一
所作未辦者。指初果二果三果。以思惑未盡斷故。
當有悲感。如阿難愁憂等是也。二初入法者。指內
外凡。繇觀行力深。故今一聞佛法。速疾見道。如夜
見電光。更非延緩。以見道一十六心。不出一剎那
故也。三所作巳辦者。指阿羅漢。見思斷盡。永超三
界苦海。故無復情愛悲感。但未知佛實不滅。故謂
滅度何疾也。
△二為斷彼彼疑。】


「阿㝹樓䭾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
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
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
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
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巳度。其未度者皆亦巳
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
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四聖諦者。證此四諦。得成聖果。故名聖諦。又理雖
固然。唯聖諦了。故名聖諦也。時眾雖悉了達。而如
來悲心淳至。普為未來永斷餘疑。所以復為眾說。
是中文亦分三。初從勿懷悲惱至更無所益。即斷
所作未辦見滅悲感之疑。既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便可依之修道。至於會必有離。自是世法應爾。且
[001-0646b]
我久住。於汝無益。何用悲感為哉。二從應可度者
至得度因緣。即斷電光見道之疑。謂有疑曰。佛住
世時聞說即皆得度。佛滅度後。見道無繇。故今釋
曰。所應度者。我巳度訖。縱未度者。皆巳為作得度
因緣。因緣若到。勿愁不見道也。三自今以後至而
不滅也。即斷滅度何疾之疑。既弟子展轉行之。則
因分住持不壞。既法身常在不滅。則果分住持不
壞。因果俱常。何云疾滅。然此仍對權機。故且說五
分法身為常住耳。若入實者。應化亦常。靈山一會
儼然未散。非欺我也。
△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
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
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
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
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文有二意。從初至無堅牢者。正明無常觀門。以勸
勤修。從我今得滅以下。是引巳作證也。佛妙色身。
等真法性。無量功德莊嚴顯現。而云是罪惡物。喻
以惡病怨賊者。示同凡夫。令警省耳。三斷疑流通
竟。
△四囑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
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
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常當一心。是囑令住於實慧。勤求出道。是囑令方
[001-0646c]
便修習。以實慧難得。故勸令精進以修之也。欲界
為動法。色無色界為不動法。雖有動靜之殊。總屬
無常無我。不可不思出離也。勿得復語。是勸止三
業。成就寂滅無我法器。時將欲過。是示當歸滅。不
離中道以為究竟。最後教誨。是正顯遺訓。住持法
中最勝最要。嗚呼。末後殷勤悲心極矣。為弟子者。
宜何如鏤骨銘肝也。】
佛遺教經解

No. 666-A


䟦語


旭未出家時。讀此遺教。便知字字血淚。既獲剃染
靡敢或忘。所恨慧淺障深。悠悠虗度。二十餘年。空
無尅獲。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方撫心自愧。對鏡生
慚。而虗名所悞。謬膺恭敬。承甫敦沈居士。固請解
釋此經。嗟夫。予不能臻修世出世間功德。徒以語
言文字而作法施。何異諸天說法鳥耶。然一隙之
明弗忍自吝。藉此功德。迴向西方。仍作迦陵頻伽
代彌陀廣宣法要可矣。
甲申九月二十日記


遺教經指南一卷
明 道霈 述


卍云。收于佛祖三經指南。故省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