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7 涅槃經疏私記-唐-行滿 (master)



天台涅槃疏私記卷第十四本
天台沙門 行滿 集


○釋德王品之四



隨事分別種種不同者。謂十功德不同也。


皆約無分別者。此之五通初地巳上證得此通。故無
分別也。


若十善五者。十謂華嚴十種六根。五即五通也。


此中直說者。直約五通也。


何淺之有末。略斥他釋。此明四句也。
[010-0108b]


此乃一往者。且約菩薩因人五通。二往菩薩分證漏
盡通也。


不如小乘十八變化之神通者。如者同也。謂不同小
乘也。


天然之慧者。第一義天不思議慧也。


指此而為無漏通也者。此之無漏為本能生於五也。


是故對地亦應無失者。十德對地不同他釋淺深。故
云無失也。


一一皆挾十地帶圓法門者。且作次第約別為言。若
作不次第。圓須依六即判位。如前聖行文中皆約地
前次第。登地同圓。故云帶耳。此之帶義不同前之兩
教。前教謂帶人法隔。此之帶法人同。何者皆知常住
故。以大真以修。於中且取小果。仍不證於果頭。即是
帶圓修偏也。


此則與經部會者。經謂今經。皆知圓常。次不次別部。
即醍醐無非常住也。


五時會者。同於法華開前四味。同成醍醐也。


與諸教會者。此經即具四機皆知常住。故通諸教也。


與逗機會者。逗漸圓機皆同一實也。又前未會者。來
至今經。皆悉會之故也。


此列六名者。經文具五。約開合說。故云六也。即開不
知。而令知為他心。宿命為二故也。


緣宜不同者。隨逐文便取意釋也。


即標神通者。謂神通語通。此即通中之別。以神通為
[010-0108c]
總也。


故簡凡小者。凡謂外道五通。小即二乘不同也。


故知漏盡方名神通者。斥他何得。以淺深判之。今是
分得初地無作道品。無漏通也。


轉修即大涅槃心者。簡異小乘不自在也。


不同外道陀驃求那者。此之外道以計定心所修而
得也。


經云因無常故果亦無常者。從緣生法皆悉無常也。


源由惡心不關惡聲者。謂由心起惡令墮三途。不關
惡聲令墮。今以大涅槃修聲為法界。豈令墮惡雖耶。


經云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問意聲既不定。云何而今
得聞也。


次答者。如經。聲無定相。只緣無定。能令惡聲。即是善
聲。故云得聞也。


經云珠火之明者。菩薩初修之時。附事修相觀一室
之明。乃至一國十方以為其相也。


經云不修天眼見妙色耳者。約證初地能發得故。故
云不修也。


經云不作眾生為以物相者。物是依報修畢竟空依
正不二。故云不作也。


乃借天眼者。意云此菩薩分得慧眼。未有真天。故借
小乘天眼。助釋於見。故與小乘共也。


次知佛性下云云者。意明菩薩能知闡提有佛性故。
後方發心與一切同也。
[010-0109a]


先橫知六道者。菩薩於一心中。具知十法界心。先約
六道。次竪對二乘故也。


欲知第三心乃見十六心者。聲聞根鈍欲觀他入無
漏心。從初心欲知他第三心為速疾故。巳至十六心
始知前十五心。猶不知也。何故觀第三心為入見道
速疾臨觀不著。所以從第三觀也。


欲知第三乃見第七心者。支佛根利觀他第三巳至
第七心。即知七心之前及七心後。欲知更須入觀故。
不同菩薩備知也。


成上梵行品云云者。廣破如前。何者修證不同故也。


舉一知三者。謂今但論一圓慈。以具餘三故也。


初約二諦者。如經。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
初地巳上任運而得。故云不從緣得也。


經云名凡夫慈者。菩薩之慈乃是證得。不同世間四
無量心作意而修也。


經云捨一闡提慈者。謂闡提雖無現世之善有。憐妻
愛子之慈也。


經又犯重禁慈乃至作五逆慈者。皆是所作惡境。於
境生著。名之為慈。非謂善心之慈也。


又憐愍慈者。即世間慈也。


經云捨黃門慈者。以無至故。隨境生慈也。


女人之慈者。多生愛染。以之為慈。又畜養等諸惡之
慈。皆約惡境。愛著以之為慈耳。


入初依亦是法空者。今略斥此臨證得功德。云何更
[010-0109b]
取具煩惱性。生法二空來釋功德沒。是何教生法二
空。故不用也。


即初地檀滿者。意對十地明十波羅蜜。故云初地。今
十事皆是初地。何用分張故也。


以初撿心者。菩薩摩訶薩以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
名之為捨也。


具此兩意者。謂通別不放逸之意也。


經云謂信根等者。以信為本。能生餘九故也。


驗三亦然者。謂根本深根廣等。皆具多義也。


餘四皆十三者。謂除根長餘根本廣深勝等四也。十
是物對。十三遍對。根本等五。皆具十三譬也。


即三菩提器者。初地菩薩能受中道。乃至妙覺究竟
菩提。名之為器也。


若論受果者。謂報身果也。


求慈慈於無者。謂無緣慈與樂也。


求悲悲於有者。拔九界苦也。


持戒比丘伏欲界惡者。據修善邊為伏。其實未能伏
也。


以無施無報者。以無相檀大涅槃心。泯之俱淨報也
報例如上答無畏之問者。此之十善業以菩提為本。
亦以止行二善為因得生淨土。廣如淨名所釋。為化
眾生。而取佛土凡修一戒一施。皆須迴向一切眾生
作淨土因。後成佛時同生其國也。


明相以因得相似果者。亦名同類因等流果。何者布
[010-0109c]
施為因。後成佛時能捨眾生。來生其國。即感果也。


義勢相關者。為煩惱餘報及餘業緣。以有煩惱。即有
所潤之業也。


煩惱餘報者。即現世造業未來受報。後世猶有餘煩
惱在。故云餘報即是順後受業也。


習因為煩惱者。謂習因果也。


今分習報之異者。習約現在報約隔世。故云異也。


總明凡夫者。謂二十五有業受報不同也。


即十四有者。約人間天上往反各經一。中陰成二十
八有。今明離數。且約人天。仍合中陰也。


只是互現者。約離中有合。合中有離。前後不同耳。


樂論義者生五淨居者。只是樂修慧故也。


生無色者。樂修定故。禪相從來耳。即是遍沒那含也。


於中復三謂超半超遍沒超者。從初禪超第四禪等。
半超者或超二三禪等。遍沒者從初禪至色究竟。遍
歷諸禪也。


中生不生者。中謂中陰。般生謂生槃。不生謂不生色
界。即名中般那含也。


不云受無色業者。以菩薩為化眾生。約有形聞法修
行。不云無色也。此果得除灰身故除也。


亦非圓意者。略斥上來。謂釋皆未與圓相應。今云轉
者。若論今經羅漢支佛二果。即是菩薩之道。名開為
轉耳。如法華中隨其所習各道本願也。


先明相業次明好業等者。相約麤好約細。若無此業
[010-0110a]
菩提不顯故也。


經云十二大天者。此天之名不出欲色二界馬天等。
即欲界天梵天。即色界鬼子母天。即是欲界天也。


文舉四譬者。如經譬如有人欲請大王等。乃至素白
之衣是也。


或當主此云云者。文中不定對之。若欲對者。初即世
界王即五陰不同故。甘露生善。能生理善故寶器除
穢。即對治意。素白易染疾得菩提。即第一義故也。


不見色相是行支者。謂行能造作身口等藥。名之為
相也。


不見色緣是無明滅者。無明潤業為行。作緣以相滅
故。無明亦滅也。


不見色生者。生即是因。因既不生。果亦隨滅。故云色
滅也。


不見十二因空者。觀此三道。即是三德是畢竟空。故
云不見等也。


亦不見中者。雙照真俗即中而邊也。


次五住者者。是次第意。第五住菩薩斷界內通惑盡。
能伏界外。出假化物用煩惱潤生。能入生死不以為
怨令他得離煩惱故也。或作不次第。菩薩即是斷第
五住。或從法身地能入生死。用煩惱潤生教化眾生
也。


涅槃魔下云云者。今意不依他人以判八魔。菩薩為
眾生。故能破界內四魔界外四魔也。
[010-0110b]


因果二法者。謂煩惱為因。二十五有生處為果。故云
二法也。


私謂破二十五有中三種惑者。謂無明見思為三也。
約界內見思為有邊。破二十五有生處。得二十五三
昧為空邊。能斷一品界外無明證於中道。故云離也。
又云有三種業方會。今經意即是謂界內有漏業。界
外無漏業。中道非有漏非無漏業。即會圓意也。


直以界內下。略斥他解不得圓也。


例一切法有無常斷垢淨等者。謂界內為有。界外為
無。界內為斷。界外為常。界內為垢。界外為淨。傳脫例
之准。今意皆須雙非雙用方會經意也。


經云不修淨土者。意難如來若修淨土。即不合來穢
土受生。如前文無畏問淨業則生不動國等。故合不
修也。


眾聖亦然者。意云非但我因中獨修淨土。十方諸佛
因中皆修。故以為證也。


呵其所問者。如經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是處。如
淨名中。身子見穢。梵王見淨為欲度斯下劣人。故云
現穢耳。眾生煩惱是故不見也。


經云慈氏菩薩以誓願故者。重引未來證此穢即淨。
由有願故我令穢耳。


信首諸根者。信等五根也。


乃是離斷離常者。復是何教斷常。若約界內未遠也。


是證道意者。又不云與圓同仍未會今經功德也。
[010-0110c]


經云二者不生邊地者。此之五事皆約初地巳上證
得功德。離於二死之地。名之為邊。得五功德離五怖
畏故也。


後一是習果者。約現發得此宿命也。


經云其義各異者。或因布施得五功德。或因涅槃得
五功德。故云異。


異是中道不共者。異於二邊不共二乘故也。


無分無果者。不同布施修因當有感果故果世間。名
為無果等也。


將來學者者。略勸人師莫生他見也。


若論十地是最後終心者。此不立等覺十地。是等覺
之位。故云終也。


若論三忍者。古人判初地為下忍。十地為中。等覺為
上忍也。


故知等覺斷惑盡者。今意不爾。何者且如四十二品
無明之惑。約圓位判。如從初住終乎等覺猶有一品
在。至於妙覺前名為盡故。大論云。有所斷者有上士。
無所斷者名無上士。即妙覺佛云何言盡也。


金心有解乃滿空解未足者。此是今家正釋無明為
有。無明盡為空解。故云未足也。


但使與三昧相應者。此是今意。金剛三昧通證前後。
初地之時亦名金心。故云相應也。


何異金剛般若者。謂降伏其心。亦通前後也。


舉體定如三昧者。即是首楞嚴定。亦云健相三昧也。
[010-0111a]


但燒草存山者。草喻煩惱。山喻初地法身功德也。


七日初出先照由乾者。日喻於智得此三昧。一心三
智由如於日即證初地。故出先照無明分破。名之為
燒故也。


經安住是中者。論證初地時地為所依。故云安住也。


悉能破壞一切諸法者。所有偏漸諸權法等悉皆破
也。


經云乃至不見一眾生實為眾生者。行無相檀。能化
所化。無非法界故也。


後七譬稱歎者。歎其能斷也。


○釋德王品之五



初聞正法於位則淺者。見初聞之言謂之為淺。今論
功德乃至等覺亦須聞故。故非淺也。


明義深極者。他謂深。從淺至深為一用。今意不爾。慧
即真空理為體故深。今聞正法亦顯中道。同是所獲
功德故也。


洞識涅槃近因者。猶聞正法能如說行。以之為近也。


寄事表於理者。求善知識名之為事。證初地時名之
為理也。


例如淨名等者。謂方丈託疾世尊大慈等。名之為念。
文殊承旨十方諸佛皆來說法等。為真善知識何得
為淺相耶。


經云作是思惟者。即初地菩薩作是觀時。有四種法
也。
[010-0111b]


要須慧品為正者。即是真了因以為慧品證住。即是
如說修行。餘行即善友聽法等為緣因。同資於正也。


先總釋者。一一釋中皆具四法。名之為總。


別釋者。四法一一別釋故也。


諸佛起發者。如華嚴中菩薩住空。諸佛語言莫起二
乘心等。即是善知識意也。


經云身遇眾病者。即是無始巳來具足煩惱。故云眾
病。病多不出十使故也。


熟譬愛者。由如熱病能起狂念愛。即是貪如火燒薪
等也。


冷譬癡者。由如冷病解境不知也。


勞譬慢者。勞病長時而起於慢。


下譬嗔者。下病滑利觸境生嗔也。


瘧譬疑者。此病寒熱以不定故。名之為疑也。


寄通指別者。別謂別惑。此之利鈍名通。界外見思從
別。故云寄也。


名同體異者。廣如淨名疏。淨妙五塵以為思或等。即
同體見思也。


經云先王舊法者。即是過去諸佛常樂我淨之法故
也。


人中信者者。即是為大涅槃。故修行之人亦得為善
知識也。


經云自能修行信惑施等者。自既得於七聖財亦令
他得。故云人信戒等也。
[010-0111c]


未必須爾者。或丁人中皆五也。


經云戒定慧解脫等者。此之五分即大乘戒定五分。
不同於小也。


而實巳潤者。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為得益緣也。


似如一化者。文不的配。謂十二部經且約小乘。若從
佛出十二部經等即非小乘。以華嚴為初。故阿含攝
入方等般若之流。大乘即是今經大涅槃教也。


經云夫聽法者名初發心者。失者通於一切。彈指合
掌無非佛因。謂大小諸乘皆令得此涅槃。十一空解
即是開顯之意故也。


經云知陰界入真實之相者。謂三科法門皆是實相
故也。


經云不病不死等者。常故不死。樂故不謁。我故不惱。
淨故不沒也。


人略而文廣者。上略說中明其五人。此中但云菩薩
諸佛。故云人略也。


經云真善知識者。謂證實相者名之為真。除此之外
皆非真實也。


即便雙用者。宜令生善破惡故。用軟語呵責亦是觀
誡二門。即四悉檀隨機皆令入道。三種之語皆是涅
槃之法。故文云。麤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也。


或前喻或後喻者。唯明菩薩佛等前後不同。初文即
前舉。次文即後舉也。


初果無兩智者。今略破舊解。盡知無生皆是無礙。解
[010-0112a]
脫羅漢所得。何以初果釋之也。


此出阿含者。河西所解脫有文證。今且依用智解。只
是初果斷惑耳。


一目謂法眼者。且約能分別邊。故云法也。


二目謂法慧者。且約真俗二眼也。


上果不伏聽下果法者。意引此文。親近聽法。應須簡
師故也。


五解常法者。謂信佛法僧一體三寶。名之為常也。


經云至須陀洹生大苦惱者。即是界內外二種八苦
也。


二明空無常解。然於止行善上達空即常無常等雙
流行也。


盡謂一切煩惱盡者。即三感俱盡也。


善性謂如來所作者。即善之極。遍於依正也。


即有善性者。用世智斷惑。名之為善。計非想為涅槃。
名之為性也。


經云以還起故者。外道斷惑。世醫所治雖差還復生。
故云起也。


六小見者。謂等覺菩薩猶有一品無明。名之為少。故
云後身也。


第六可見者。九住菩薩謂住為地。地為所依與等覺
近。故云可見當得究竟見也。


今此所明皆非佛佛性心義異故者。非佛謂非究竟
妙覺果地之性心。即菩薩因心。煩惱未盡。故云義異
[010-0112b]
也。


今此文不約位者。今正釋意。謂一地功德即具諸地。
故不可分別。以配諸地。四者八住下至六住有五事。
除一常性餘與九住同也。


善與不善異耳者。謂與八住名同。但四善上加不善
耳。此意與下文并同異。謂知佛性也。


次言示道可見者。由有相故。名之為見。即是有道之
相。名為別體也。


後無常等即別體者。此之無常相帶而釋。更不別開
也。


經云師非師者。師是一體之法。諸師所師所謂法也。
非師即別體法也。


遍通諸果皆有異義者。謂常無常等七種知見不同。
故云諸果皆約非因非果而論因果。約體論用。用即
雙流差別。故云異義體即無差。同虗空性也。


此前未說而有行結之言者。謂別諸釋中未法虗空。
今實相文後以虗空結之。虗空猶當第七。故云行結
衡音故也。


又唯有二空者。約真俗說涅槃。第一義中道空也。


此見無見者。即是真空之性見而不見。如真天眼。不
以二相。見諸佛土等。雖有肉眼又攝入天眼之中。故
云無見也。


經云無法可見故名為見者。不見而見為眾生故。如
法華中。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等。故名為見也。
[010-0112c]


經云若是無總名虗空者。此不名真空是所計空。空
即無常亦無我淨等也。


經云眾生之性與虗空性俱無實性者。世間之法皆
假因緣性不可得。故云無實也。


經又善男子如世間人下說言虗空無色者。即外人
所計之空。正約事以辨也。


經又善男子而是下虗空實無有性者。結別真空性
不可得也。


以光明故者。即是空之體用因有光明。得空名一體
之性實不可得。為眾生故說於別體。猶如光明得見
空虗之性故也。


若但空者者。外所計空也。


若因空故得見色者。即是別體之色。因真空故令眾
生見。


若有障礙者。即是煩惱由如虗空礙。故不見也。


導生行心方得見空者。意云真空不可見光者。如為
說於別體依之修行為色。所導令得見空也。


簡別四種者。別文有七虗空。總結前六合六為四。故
云四文也。


是別德者。涅槃對四名之為別。即別而總具四德故也。


人總於法者。如來是人。真是謂將人對法。故有二樂。
寂滅即涅槃之法。覺知即如來之人。人法和合名之
為僧。即合上二文也。


經云一者受樂者。實相之體遍受一切。名之為樂。故
[010-0113a]
云受也。


實相既通故有三樂者。能通涅槃如來故。對三樂也。


當來可見者。即約眾生正因之性雖有緣了。在眾生
時同成正因約修而說。故云可見也。


及云却後三月是涅槃者者。探取下文共為前難故
也。


三月是殷家時者。即是諸家立年不同。月有增減故
用三月。即用十一月為年。故云却後三月。若依佛出
世。即是周家周昭王時生。到周穆王時入滅。後至漢
時方始佛法至此。若取周時。應云四月。以十一月為
年故也。


二云不爾者。今依後釋十一月中魔催為定。即是二
月涅槃也。


經云云何發是虗妄之言者。意結如來何故。或云却
後三月入於涅槃。或云中夜或時待有多聞弟子等。
虗妄不定耶。


佛隨其情者。謂隨魔意未有多聞弟子等耳。


菩薩即無者。謂菩薩與佛差別不同。故如經不說佛
法。眾僧無差別相等。菩薩同僧故云眾僧。即是三寶
差別。云何難同如來涅槃也。


後兩亦爾者。如經中後兩善男。是佛亦不說。佛及佛
性者。菩薩猶同因性果未具。故云何得同真也。


經云我初不見弟子之中者。即是初於菩提道場之
時。何故來至鹿苑。方云嘿然也。
[010-0113b]


經云譬如明燈有人覆之者。謂涅槃之燈為煩惱覆。
汝言涅槃實非涅槃也。


經云槃者言織不織之義者。此之涅槃皆大小相對。
織是煩惱。斷煩惱盡方名涅槃。大乘涅槃本無煩惱
故云不織。乃至十一復次苦具二義故也。


織識二字經本不同者。有本作識字以識不識者。識
者以了別為義也。


而復不為陰之所葢者。證得初地。不為界內外陰身
之所葢也。


一根有三者。謂三受也。故成十八善。不善各具十八。
故云三十六也。


經云防護不近者。見從身起。云何不近今論不著。名
為不近耳。


各有即離四見為二十者。謂即陰是我。離陰是我。我
大色小色住我中。色大我少我住色中等。餘四陰亦
爾。故云二十也。


色界亦爾者。即是各計得禪。以之為我也。


約三世辨者。此計現在不同。或常無常等。四句為二
十也。


中論觀涅槃品者。皆約過去涅槃。是常為是無常。如
去不如去等。故不論現在也。


後是般若者。謂楞嚴是般若之異名也。


以有覺觀故者。覺只是知。故云知定也。


無樂定即四禪者。以有捨友故。故云無也。
[010-0113c]


乃至地前者。若約圓修以六即判之。始從名字乃至
相似分得此定。故云地前也。


經云為眾生故分之為三者。故法華云。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也。


餘二則非真者。一實之外皆名為餘故也。


無復無知是慧解脫者。無知謂塵沙煩惱。亦云是所
知障也。


經云是義不然者。謂心性無傳無解故也。


若心本有煩惱此亦不可等者。謂有無定作有定無
皆不可也。何者本性淨故。本自無縛。云何言解也。


有九世尊者。難文唯八并前作非。故云九也。


經云如人搆角本無乳相者。喻心性無貪也。


經今云何有者。如角本無於乳也。


前四明無所縛者。謂本性無所縛之體也。


後一無能縛者。謂無能縛貪心也。


經云何故不拔虗空判者。謂心性如空本無貪縛。猶
如虗空無判。云何可拔何故不拔。反無難有也。


二明無得解者者。謂三世求心皆不可得。誰受於解。
故云無也。


三明無得解道者。道者因也。如經燈本無明闇三世
求滅既不可得。滅即是因本自不然。今則無滅也。


心應常貪者。何故還令得解脫也。


先據正義者。但非耶執名之為正。正義只是中道不
有不無之意也。
[010-0114a]


經云善男子心亦不為貪結所繫者。真如之體本性
清淨。如水為水濕性不改。故云亦非不繫等。又云非
是解脫非不解脫者。為眾生說心解解性本非脫也。


經又云一切諸法無自性故者。夫有心者皆從緣生
故無自性。因緣和合心得解脫也。


非貪非不貪者。無自性故。非貪緣生故。非不貪為猶
中道也。


經云如尼拘陀子者。謂計因中有果。若無有果。不應
生於五丈之質故也。


乳有醍醐等。亦復如是也。


尼拘陀樹者。此云楊樹也。


經云一者微細二者麤大者。謂計微塵是常身是無
常。從微細因下破因既無常果亦無常何得言無也。


經云以時節故則生貪者。謂外計時中有貪。廣如百
論時來眾生就時者。則催促也。


經云以不知心因緣者。即是全迷心性。如水成水。執
迷為有不免輪迴。若遠緣生。皆無自性即不隨也。


經云善男子譬如枷犬下。下有兩重譬前譬。一切凡
夫。次譬斷結外道故也。


經云如人涉路值空曠處者。喻斷欲界煩惱盡。名之
為空。


而復還來者。雖至非想。還生欲界。故云來也。


經云即是貪起於貪愛。名為愛人不能知貪從緣生。
故各作定執。即非佛弟子也。


經云諸佛菩薩經云中道者。佛能體遠貪愛之心皆
是中道。何者以四句推之皆無自性。無自性故非有。
[010-0114b]
從緣生故非無。以雙非故經於中道也。


經云修習貪心者。是即未有觀行。凡夫起貪起滅也。


經云以是義故者。以是上來如是義故。皆約因緣說
心解脫也。


又云心性本淨本不者。謂為或所覆。此據方便教有
一機緣宜作此說。若論圓教本性清淨。猶如靜水為
風所動。水即成波。波之與水其體不變也。


經云日月之性終不與彼五翳和合者。即喻佛性不
與五住。煩惱相合雖有無明而不能合也。


經云若是貪心即是貪性者。謂全貪是性。氷即水故
全性是貪。水即氷故達此貪性。畢竟清淨故無和合
也。


譬難行苦行者。謂修八正道之苦行也。


釋得解境即四念處者。明一色三心合為色心。即此
色心即具四德。故云解境也。


一起倒故縛者。謂四倒八倒等。廣如經文也。


經云非我見乘乘見非乘者。人天之乘計為一乘。一
乘三乘見於非乘也。


經云有總別定相者。總即是心。別即心心所法也。


經云畜二沙彌者。昔有沙彌。同共被賤死入鐵被地
獄。亦由師不能訓致此墮苦。若依之修行不結其過
也。


○釋德王品之六



始於信心至三十七品者。古釋見此信心謂之為淺。
[010-0114c]
今約初地證信之信此亦不淺也。


乍淺乍深者。謂聖行為淺。梵行為深。此亦非今意。故
云不然也。


證中功德淺深非一者。初地巳上位位之中皆有淺
深故也。


答亦有此義者。一往望之似前深後淺。若論證位道
品亦深即圓無作。故云超施也。


信由內發得見聖性者。內謂證得名之為發。慧眼明
了故云見性也。


直起中懷等者。心從理解不假外緣。名之為直也。


戒是性戒者。具是大乘也。


全具菩提者。能成正覺也。


聞於不說者。究竟之理具足多聞也。


一信三寶者。謂分得一體三寶也。


二信因果者。證五事果。亦是非因非果之因果也。


三信二諦者。第一義諦以之為真。界內真俗以之為
俗也。


四信一乘者。涅槃之體是所證。是乘高廣具足無有
餘乘也。


五信三諦者。不思議境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三諦
也。


只是一體隱顯為異者。謂法身為隱。應身為顯也。


准此一條例通四法。一乘既通極位四法無非真實。
故云亦爾也。
[010-0115a]


到於彼岸無施無受者。即是具足檀波羅蜜二施。果
報等無差別故也。


此信堅固者。謂四不壞信也。


彌著彌亡者。著即是廣。亡即是深。窮於法界之邊名
之為著。證於究竟之底名之為亡。即竪而橫。即橫而
竪。亦即非橫非竪。而論橫竪。故云般忽云淺也。


以解因緣故不諂者。謂緣生之法無自性故。故云不
諂也。


左右解之者。謂善惡之性只是一體。或見其惡。或生
少善。故左右耳。


初中第二者。謂初雙中第二雙也。


經云優陀延山日從中出者。謂日實不從山出。今借
山為喻。日喻佛性。在煩惱山起善之時。名之為出。至
于南方者。正猶行因也。我不至西者。即是果滿。故不
還東也。


第二知恩報恩者。謂有慚愧人有恩不報。豈成人也。


口辨通敏者。敏猶達也。謂才智過人也。


今推前知六雙制後五句者。如經轉于無上法輪等
文。如下次第釋之也。


不生生是新者。般若生也。世諦死時此故新德滅也。


以新破新者。以智德新破。破愛取有之新也。


以故破故者。斷德之故破無明故也。


作恩為他舟航者。令他度生死大海也。


無復可畏者。菩薩至初地時能離五種怖畏故也。
[010-0115b]


此明其始者。謂初接下斷結之時也。


此明其終者。謂成佛後過諸魔界。今約菩薩地前能
破四魔。登地分破八魔。故云勝也。


提名不具者。不具信等五根也。


佛性非信者。謂性德中道非修德信等五根也。


經眾生非具者。眾生即是闡提。故云非具也。


言極惡欲之邊者。以惡極故更無過者。故云為邊也。


一生得善者。如人生來不信戒。施常自慳貪。藉過去
微善。故云生巳得善等也。


二方便善者。即修德之善也。


而有是理故非無者。謂有當得之理也。


計性義與外道同者。即是計因中有果義故也。


兼答第五難善即足者。難善即是難其佛性。佛性不
定須具眾善。即兼十二部經也。


經云非佛法僧我所作也者。若云是佛法僧非是我
作。即是闡提邪見之人非直心也。


並取其相者。謂取現牛拘行等為戒也。


死後生天者。復報得天也。


經云不作難戒者。即十三巳下九十等戒。名之為雜
也。


經云不生憍慢者。即是菩薩輕重等持若生憍慢。即
是闡提非持戒也。


經云歎說善道不說惡道者。道是因義。唯說善因。不
說惡因也。
[010-0115c]


數義者。即是數論有部說也。


今見佛力發昔修定者。謂過去曾修此定見佛即發
宿習。故云得生也。


既未識機者。如教二弟子數息不淨等觀。皆有差機
之失。如來知機即得羅漢也。


浣人厭穢者。是彼論文先修不淨。後作背捨等也。


前一就文言後四就義理者。文言即是十二部經。通
於大小名為多聞義。理謂方廣大乘修寂嘿理也。


而義要者。謂詮理之義也。


但貴其理以為多聞者。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以為多
聞者。謂理攝十二部故也。


經云難忍能忍者。約所忍之境。為大涅槃也。


經又難施能施者。妻子是外身。頭目是內身。能以內
外依正不二。布施為大涅槃。名之為難也。


經修空三昧故者。即是畢竟空也。


初舉凡夫者。如經。以相似相續故。五陰之法本性自
空。凡夫橫計色等為常。名為相似。計有一期念念生
滅。名為相續。不知空性。故云失也。


經云菩薩具足五事者。即是具足五陰。能了此法。性
本空寂也。


經云當知是人非是沙門等者。即是地獄之人。與而
言之。且云是魔眷屬也。


當知本空具有者。若無空性修亦不得。故云本空也
舉內法為譬者。謂生住滅滅還自滅。故云內也。
[010-0116a]


若無可見不應言見者。言見即倒也。


只滅其謂情者。眾生情謂一切不空。今滅其情見。故
云不空作空也。


當知為緣者。為眾生說有為賢聖。故說無為緣不定。
皆悉空也。


今明不爾等者。謂無作道品能攝六度。具如止觀道
品相攝文中廣明也。


經云若不信者輪迴生死者。謂四果支佛及方便位
菩薩不修大般涅槃。猶有界外生死。故云輪迴也。


始終不異者。舉初功德即具於後。後亦具前功德。故
云不異也。


此解大失巳如前難者。功德約證從初。皆以涅槃常
住為體。何得最後第十功德始云具體。故云大失
也。


經云五種鹽者。謂印鹽赤綠白等不同故也。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