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7 涅槃經疏私記-唐-行滿 (master)


涅槃疏卷第三私記


○釋哀歎品第三



廣而言之者。四悉不同。故云廣也。


巳生善訛故哀者。如來滅後。法轉澆訛也。具如經說。


未生善翳故歎者。令不生故翳也。


獨以秘法者。三德涅槃之法也。故結第一義悉也。


前品對俗者。一往言之。非不對道。五十二眾。亦有道
故也。


今品對道者。即下文劣修比丘也。


今品無供者。三修比丘也。


前品雙請者。請受供。請住世也。


今品單請者。請新伊之法也。


前品因人者。因大眾歎。純陀騰眾請故。此品率自者。
無大眾。只三修故也。


前品略明佛性者。只論常住五果。故略也。


前品論今教者。廣舉常身法身等。以破昔也。此品具
今昔以勝斥劣。劣即是昔也。


前品二人論者。文殊純陀也。


今品對佛論者。三修比丘。廣舉譬對佛也。


前品動執生疑者。動二乘之執。生今品之疑也。


備有通別者。別論前品對俗等。若通論者。前品對於
文殊。亦是於道。今品既因純陀明常。即是於俗下之
九文各有其義。通別之說也。


謂三請者。一哀請。二祈請。三機請也。
[003-0026b]


非全不教者。意云上因純陀論常。巳略聞意。此當廣
說耳。故云終今汝等也。


我等毒身者。阿羅漢人。未斷無明。故云毒身。能煞慧
令故也。


去而恒住者。無常即常故。住而恒去者。常即無常故。
汝不解者。不解雙遊去住。同入秘密藏也。


汝病有前後者。先病邪。常後病無常。無常教興。邪常
教廢。常等教興。無常教廢。廣論五時興廢。具如法華
玄文說也。


紆回如來等者。一代化儀。五時隨逐也。


早晚自汝者。若於華嚴中悟。名之為早。汝今前悟無
常。至今方入。名之為晚。故身子領解云。不停待於前
不停待於後。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故云及咎如來
耳。


不離因緣者。第四句亦假因緣。取於破立意。同於諸
注不自生等云云


寧有作者者。意云無有寄主也。


亦佛體力者。法身之體也。


亦是純陀文殊等者。發起之眾法身大士。亦具三力
也。


致地動緣其義無量者。即是如得三身四悉主伴不
同。五十二眾。機感因緣。故云無量也。故引淨名。以四
悉。證成也。


佛以四事止華氏之悲者。如上經文純陀汝不應思
[003-0026c]
惟諸佛長壽短壽乃至如來境界。二如來方便若長
若短等。三如來涅槃成汝檀因剋不動果等。四我為
良田汝剋因果自是良田自利利他。何所可悲也。


腷臆者。符逼反不泄貌也。


亦皆震搖者。佛神力
也。


有頂文寬者。上作三頂釋之又表三諦等義。故云寬
也。


一四天下者。一二即二三。三即四天。為動等三也。十
方亦為三意也。


正明如來八相者。一昇兜率。二降母胎。三出生四出。
家五成道。六降魔。七轉法輪。八入涅槃如文也。


純陀大眾皆是動緣者。獻供以之。為緣也。


敘語者。聞是語巳及地動等是故哀泣也。


略舉三事者。謂主親師三也。調御師也。人仙主也。犢
母親也。經云貧窮無救護一句失上三事故請也。


高圓明譬主益者。統居萬民之上。故云高。鑒臨四海
之內。故云明。有俯育之心。故云主益也。


深入水底譬親益者。山形依地而立地能生於萬物。
故云親益也。


水色同山譬師益者。如師所解。能順於師。如說修行。
故云同也。


言略意兼矣者。能宣之言。即是於師。亦兼。主親等
也。


佛有智能自照者。一切種智也。
[003-0027a]


光宅云佛果無有自反照智者。意意佛證果巳後。更
無有智得果智。息也。


廣如下難。


此是光宅四失者。自古相傳也。亦名四可㕹一樏隔
真諦者。以真樏俗。二諦不相即。真俗相隔也。二牛糞
淨土者。牛糞如淨。娑婆是穢。穢上有淨意不廣也。亦
如身子見穢。梵王見淨等也。又教。其土本穢。釋迦能
淨。如牛糞安上。若除其糞。其土復穢。不如淨名。以足
指案地。皆如自在天宮。即穢而淨也。三指端種覺者。
意云佛智由如指端。不知遠也。四無記如來者。既無
反照智亦不同知善能知他惡等。猶如無記也。


是則無窮者。反照智復須智照。智照復須反照智等。
展轉相照故也。


即害兩家者。云佛無反即害開善。開善有故只自有
智。即害光宅。故云兩也。


可難光宅者。斥無能自照復。照他故也。


可難開善者。無別有反照智。免無窮過也。


可難觀師者。一不定一。三不定三。不同觀師。執自有
智能反照也。


注云云令釋之。


祈佛留光者。祈求也。求光益也。


先述舊解者。他釋無過。以今用之依舊五譬。束為三。
謂主親師等也。云譏請者。譏判如來無有始終。慈悲
教誨等。


廣下譬文也。


巨有所妨者。斥他解。自法華前。處處說大。菩薩節節
得入亦有破無明者。何得判至法華。付栴陀羅等。故
[003-0027b]
云妨也。今取二乘即是正解。亦習氣也者。大乘習氣
也。只是無明之別名。故云亦也。


不盡餘惑者。未破無明也。


官事起應者。弘法化人。此非私務。故云官事也。


譬入生死者。同眾生受苦。猶如囹圄也。


今以機為傍人者者。機來如佛義之如問也。


得佛法分者。如法華中身子領解文。即是大乘初住
之法分也。此既譬二乘亦是少分為法分。從佛口生。
即是似子未得真子也。


學人者思惟煩惱也。


民有生業者。修無學也。


民無聊生無明未破也。


一在予人者。借有德王。以喻法王。眾生有罪。在予一
人也。


舉類文殊者。比丘意云文殊純陀。皆證常樂。獨教我
等。而證無常也。


而恥行險路者。不示我平坦道也。平坦只是涅槃八
正之路也。


凡夫八風者。違順等四也。


失不可愁憂追者。如來去世也。


喜不可愁惱得者。不入涅槃也。凡夫於二盈之際。而
懷憂喜。失法身。無此得也。


誰臣子弟等者。至理無念。誰是主之臣。誰親之子。誰
是師之弟也。


誰去誰度者。上約應。下約機。皆云誰者。意無宰主
也。
[003-0027c]


寂然無朕朕者者。跡也。亦云我也。謂無蹤跡也。


還得正路者。涅槃之路也。


近慧者。正念之慧者
也。


經云是故當嘿然者。一莫請佛住故嘿。二止莫啼哭
故云嘿。故云諸佛法皆爾也。


不可一向者。猶止悲故歡喜。猶歡喜故止悲也。


明解二用者。去住只是涅槃體。體上常無常用也。


經云遠離諸非法者。俗諦即生死因果之非法。真諦
即二邊之非法也。


對聖呵凡者。止人天之悲。令修正念也。


歎請者。歎祈請中。將日將山能喻於佛。佛以酬歎也。


汝同無目不流等者。如來法身常在涅槃。二乘之人
法眼未開。未歸涅槃大海。不見不入請住何益。是故。


經云不入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即其義也。開其問
端如經。空不空等十五雙也。


為說甘露者。即是不死之藥。三德秘藏也。


兼顯菩薩之德者。顯下文迦葉菩薩三十四問。皆因
此起。故云兼開眾問等也。


謂空是藥不空是病等者。古人意昔教無常之藥。治
於耶常之病。乃至二不二等皆此對治也。


興皇云下文具有此意者。不許前一向約昔第二一
問約今。今昔相對釋之。故云始終也。


兼開眾問者。下文三十四問。及師子吼等。通收一部。
為其問端也。
[003-0028a]


諸釋無咎者。今家引文約昔約今。及雙非等。皆不失
理。故云種種法中我當隨順等也。


今更約三種者。前以釋竟。故云更耳。即是三諦之釋
也。


又約四種者。取雙照義。通收今昔故也。


廣分別之注云云者。意令釋出五味四教。悉同此釋
也。


三門四門者。三門即三諦。四門空有等。四教之中教
教皆四門也。


興皇云此為八階者。階謂階級。次第不同也。


次示者。今昔因果也。


後與者。顯新伊也。


無戒是慧者。無大乘究竟十戒。首楞嚴定。一心之慧
也。


則非出家者。非出二死家也。


身是法性身云何存者。意以偏真為法性。故身子云
我等同入法性也。


同是一意者。得五難。即離八難也。


文義具足者。束八階以為三。主親師等義足也。


能離者。謂得五難。離八難也。


不歎出家割愛者。如經能忍難忍等文也。


不歎最後檀者。出家戒易施難。俗人施易戒難也。


次舉金沙曇華譬也者。金沙體淨。譬持戒比丘。證羅
漢果。離於八難。曇華譬得人身難也。


不應空過者。令得新伊秘藏也。
[003-0028b]


不應以親認佛者。意斥其比丘。未識佛故也。


何者下釋其認之意。


其不識佛者。不識自身一體之佛。亦非菩薩佛之真
子。何得以親認佛。同於世間王子邪。


我甘之如薺者不敢辭苦也。薺甜茶苦故以引之也。


無上方便者。如來同體之方便。三德涅槃之門。故云
不小也。於華嚴中。不受。鹿苑巳來。皆不行也。


不肯作務者。不修無作戒定慧也。


指山指地者。我所捨。身骨如比富羅山等。


指海指江者。所飲母乳。如四大海等。皆是其事也。


放逸無慚者。二乘望大。名為放逸。猶放逸故。不慚第
一義天。繫在變易之中。名為囹圄。猶未出故。不得大
乘解脫。自是汝過。非我無恩也。


眾魔群盜等者。即是界內四魔。界外四魔等。不敢為
害也。


深廣波瀾等者。首楞嚴定名三昧王。一切三昧皆在
其中。名之為廣。徹至實相之底。名之為深。波瀾一切
定水之異名也。


睥睨者。上普末反五計反廣雅云。俾倪蝶女墻婢。蒼云
城上小垣也。釋名云。言於孔中俾倪。非常事也。私言
俾助城之高也。


博達今古者。涅槃之城。本自有之非適今也。故云識
遠。三智具足。即是明了。故我城如是也。


何所不威何所可畏者。內敵煩惱。名之為威。外伏諸
[003-0028c]
魔。名之為畏也。


表裏皆寶者。即是大乘無作三十七道。以為莊嚴。名
之為寶。內充外溢。自行化他。遍法界用。為煥爛也。


復無遮闕者。一法具一切法也。


執持偽礫者。如下文春池之喻二乘人也。


汝下心知足者。如法華中譬如貧窮人。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故云少住。行於少法。故云下止也。


不厭糞掃者。塵沙無明也。


不欣瓔珞者。大乘戒定。莊嚴法身也。


多處乞食者。此是歷法求食。小家觀行。具歷陰入界
中也。


不欣上味者。三德涅槃醍醐為上味也。


不欣大明者。一心三智也。


盤桓隘路者。大品斥二乘人。猶如隘路不容二人竝
行。盤桓是不進之皃也。


略明不得不離者。不得大乘秘藏。不離小乘無常也。


不入眾數者。事與理和。一體三寶。名之為僧。僧即是
眾。今約理論故云不入也。


不得無難者。雖離界內。不得無二乘界外之難。見修
無學等三。二乘之人。作意出入觀為佛前佛後難。真
諦之理。即長壽天難。未具十種六根。即諸根不具難。
偏真滅諦。即是北洲難。唯一切智。即世智辨聰難。廣
如淨名疏云云


不得真果者。大涅槃果也。
[003-0029a]


道前方便者。此約小乘未證果前。名為道前。不同大
乘論。道前道後等。若通論者。法華巳前。皆是道前。中
間二味。皆有道前道後等也。


道前是圓因者。開前方便。皆是圓因。即約大乘。論其
道前。地住巳前也。初住巳上。名為道後也。道後是圓
用。約體論用也。


真善妙色者。約體出生妙善者約行也。


甘露圓滿者。常住不死之藥。三德具足。故云圓滿無
決等也。


本以因果功德名僧者。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
者。亦諸法實相。皆是一體三寶。名僧也。故斥云汝之
因果。小乘之法。非究竟也。


非煞賊者。界外無明。以之為賊也。


不生者。即變易不生。非字冠下。不出於偽。佛法相者。
丈六之身。生滅之法。皆是偽也。


不到即解脫者。能破常無常等八到。即是解脫也。


佛僧例然者。一寶之中皆具三德也。如僧有法性常
等。即是如來三德具足。佛名為覺。覺不覺和合為僧。
三亦具足也。


亦不生而生者。法性之地。理本無生。又能生五乘七
善藥草等也。


藥草所生不離能生者。能生之地。是其堅性。所生藥
草。亦是堅性。故云不離也。


業招大地者。非漏非無漏業也。
[003-0029b]


福感藥草者。戒定之福也。


三種宛轉者。大地藥草眾生等三。故法華云。皆一地
所生。一雨所潤等。故云不得相離也。宛者邊下中高
名之為宛也。


具一切物者。一切不出五乘七善。八萬四千法門。亦
云八萬四千塵勞之門。亦云八萬四千諸三昧門等。
含藏諸法。名之為藏也。


舉三法身等者。具如法華玄文止觀文中。廣釋十種
三也。


超合者。將後合前也。


咸見佛性者。始自發心。終乎妙覺。其中一一。皆得見
於三因佛性。故云咸也。


六位分別注云云者。意令釋出有理入名字觀等入
不同。今准文意。即分真究意入者。名之為見也。


地人云阿棃耶識在妄惑內稱秘密藏者。明善惡種
子。含藏在中也。


成論人云當來佛果等者。小乘釋。迢然別也。


眾生即是故名為密者。經云眾生身中有如來結跏
跌坐。即約性德。理即如來。三因具足。故云是也。


為此論破者。皆不相即故。又此論是其涅槃之名耳。


如形殘人如外道論等等。者不令人。見義之如藏
也。


如月處空者。真常性月。為雲所覆。今經開顯。指此煩
惱即是菩提。如雲開見月。獨處於空也。


眾生不解等者。約未開也。法界包含者。百界千如。三
[003-0029c]
千世間。依正不二。無不稱盡。故名為藏也。


大風卷霧清漢昞然者。重雰翳於泰清。為長風之一
掃。三德秘藏昞如日前。昞亦明也。


經云云者。亦是斥於他人如前。


三合以三德者。合上二譬也。


是從事入理者。前二約事。後一約理也。此約修行。眼
屬於智。智即眼也。外道事天。亦能福他。即是行攝。三
德是佛師者。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印於教行者。大乘實相。以之為印。印於教行。同成三
德也。


凡有言說等者。如下文字品。世間文字及出世法。無
非常住。故云相應也。


修習相應者。如下文是人若聞常住二字七劫不墮
等。即是相應也。


證得相應者。住地巳上。得法身理也。


法身即照亦即自在者。照即般若。自在即解脫。三一
不別也。


而三而一而一而三者。以互融故。三若定三。一亦定
一。還同昔教縱橫之說也。


廣立問答者。師子吼菩薩六重問答。廣論佛性之義。
只是今茲三德。新伊三點等無有異也。


洋洋無盡者。水之貌也。佛性如海何可言哉。


將何指歸者。涅槃以三德為指歸。故止觀發心文後
約六即顯。是中亦用三身三德。為指歸。指歸亦即三
[003-0030a]
德。指歸何處。同入秘密藏中等云云


能嚴天顏作世界主者。由此三日能照大千。若縱若
橫。皆非其用。內合如來法王之主。能具三德以為莊
嚴。取能照邊即是般若。取斷惡邊。即是解脫。以定慧
力一切皆成。如天見者。一切皆成也。


舉略兼諸者。此之三法。攝一切法。無不盡也。法身亦
三。般若亦三。解脫亦三。三三成九。九只是一。一不定
一。故云亦非涅槃也。


巨細相容者。十方為巨。色等為細。色等為巨。十方為
細皆不狹也。


如來色無盡等者。等取智慧亦復然。即般若也。一切
法常住。即法身也。色即解脫故也。三德具足。故以引
之。證法身三也。


非知非字者。非知即觀照非字即文字。般若即實相
也。


非知故不可動慮分別者。觀昭之體。不為煩惱所動。
不可凡情思慮也。


不可言說書紳者。紳大帶也。如夫子每一言一事。子
張隔壁聞之。皆書於衣帶以訖之。此之文字皆離言
說不可以書紳也。


不同徧空者。無詮表也。


凡聖並明者。六凡四聖。遍於十界。故云並明也。


世間出世間者。半字也。


出世間上上者。滿字也。又約化義。皆具半滿。小乘為
[003-0030b]
半。大乘為滿。若純說大。即是滿中之滿。若約五時。中
間二蘇。對半明滿。帶半明滿。法華唯滿。等云云又約
三種世間。對於四土。同居對世間。方便對出世。實報
寂光對出世上上等也。


法界流注者。如上文中純陀品云。無上法雨雨汝身
田。即流注義也。


懸河海涌者。教法被下如懸河。慈悲外化。如海別圓
音普演。故曰無窮也。


非喧非寂等者。非界內之喧。非界外之寂。非凡夫之
縛。非二乘之脫也。


十智不能虗者。即小乘十智名數。如法華玄智妙中
廣釋也。


外道所縛等者。於非縛中。方便示縛。如淨名居士等。
諸魔外道。皆吾侍也。乃至先同後異等。即此意也。


雖鄙必施者。施字平聲呼。施謂施化。入諸婬舍。示欲
之過等。皆鄙穢之處也。


無染無著者。如華不染。始醫不著。如來亦爾。為大醫
王。雖療眾病。應病與藥。猶如天月。但有於水隨器方
圓。無不現也。


佛口業至般若則攝者。般若是智。智由於說。說即口
也。


意業至解脫則攝者。意只是心。心能善惡。如來能用。
故名解脫也。


如來莊嚴者。即是證得法身。用定慧力莊嚴以此度
[003-0030c]
眾生也。


六根清淨者。初住巳上。具足六根如華嚴十種六根。
一根具十。皆能互用。證不思議解脫德也。般若如前
大品中明色淨等也。


包含總別至事理等者。涅槃為總。三德為別。事即解
脫。理則法身也。


以略收廣不逾三德者。略則一德具三。廣則一中無
量故也。


欲學須請者。即方等般若彈斥之時。名為欲學也。


何故一偽一真者。昔教若非。昔不應說。今教若真昔
何不說。


經云皆悉憂愁者。有二義故愁。一聞佛入涅槃故愁。
二聞斥其偽故愁。故文中云了不思惟安住之義等
也。


而生去此住彼之解者。去此是無常。住彼偏真涅槃
之理也。


上未曾說者。意斥古人。自法華巳來。佛何處說無常
等教。云述聞法也。


壯之言快者。執此無常等教。唯稱唯我意也。


行是進趣中勝者。方等般若。彈斥漸進也。


想是智之初門者。四念處觀。故云初也。


不言前耳者。不言見惑也。先斷見。後斷思盡。故云惑
去智亡也。


此理中適者。偏真雙非。即斷常中也。
[003-0031a]


能斷諸惑者。意云。雖是於理斷惑由之而得。我與如
來。同證此理。何得斥言是偽。故云豈於此也。


觀文難見者。意但不及中適雙非也。


歎上三執者。教行理也。四譏請中多作親譬者。上文
五譬。古人純作親釋。故云多耳。今作主親師三。分其
五譬二三亦依古作親釋。亦是多也。


佛斥非真者。斥其不識一體三寶。皆迴過還之故
也。


正是統訓者。統主訓師也。


既舉別惑者。無知無明也。


五五蓋者。釋上五耳。只是五之與十及七等。成五十
七煩惱也。多在思惑也。


通心七使七漏者。下文廣釋七偏也。


論人者。成論小乘師釋也。


并無明者。只習氣也。


一一有三倒者。謂五門觀。所治之三倒也。不望大乘。
名三倒也。


經云病未除愈者。阿羅漢人。猶有習氣無明病也。


見諦四思惟一者。四諦各有見等煩惱為四。并思惟
一成五亦云五部煩惱等。五行者。行謂斥相也。


行三業惡者。如經。迷荒淫亂即意業。言語放逸即口
業。臥不淨中即身業。醉通凡聖。無明麤細不同。服藥
吐或輕重亦異也。


芭蕉等譬者。皆不實也。滓無味藥無香。皆通無我。若
有我者。皆應有實也。
[003-0031b]


無有是處者。執同外道。橫計我也。


說言有我者。即是勝修真我也。


上有三意者。教行理等。各執不同也。


問答法爾者。問答相稱。法爾稱善。是以讚之。亦是四
悉適時。是故讚也。四悉如文次第對之。


無有實義者。只今勝三修。名之為實也。


此非實語者。語只是教也。


一倒亂者。無常謂常。名之為倒如醉亂。二乖善者。乖
真善也。


不知其義者。意斥汝但得無常無我等名。不知是今
常家之用為義也。


亦自有語者。猶如醉人。但有其語。無有實錄。但說無
常無有於實也。


聞他流轉者。謂洗常教。名為流轉。常等非醉。云何流
轉故云他不也。


經云流轉生死者。即界內外。二種之生死也。


即是眾生者。未破無明。同於眾生也。到佛果猶名眾
生也。


汝之所非則不非者。謂常為非。無常為是。故云乃非
其所是也。


涅槃無受者。無苦樂等三受也。


法即無染者。無二邊等染也。


或作十門八倒六行等不同者。十門如第一卷優婆
嬈章十三對治。今略言十也。六行。勝三劣三。不同為
[003-0031c]
六也。今但對三者。只說三為略。十門為廣。故云義有
廣略也。


是雙明八倒者。即凡夫二乘。相對以說。故云雙明。又
四倒取空者。大乘無我觀。更無別義。只論於空。故不
破也。又三修中不取不淨者。不淨非理觀故不取。若
小乘真諦即是其初門故取也。


正修諸法者。一色一香無非常等四德也。


彼若救云若是到者。者救意既斥無常是同於世界。
云何名為常等也。


今通難意者。只緣。執者成到。汝不知世出世皆是常
樂我淨故也。


是故非德者。無四德也。


無其義者。三德涅槃之義
也。


識心是倒者。第六識。數家義也。


識心無倒者。八識初故也。


又凡有心下通明也。


通能分別者。最明了也。


妄謂心盡者。能斷智所斷煩惱盡也。無漏空心即心
到。想即是想到。見即見倒也。


一到具四者。無常等四也。


無上方便。者果地以常無常用為眾生故。即是出世
間無上方便也。


問有名無義。注云云者。世間出世間。少大偏圓。有名
有義等皆作四句釋之。有名無義者。即是世間凡夫
二乘等。有名有義即出世間如來樂等。亦名亦義者。
[003-0032a]
世間起應用等。無名無義者。涅槃之理不當名之與
義故也。


並應四句分別者。例上。世間即到非德。出世即德非
到。世間亦德亦到二乘名到應用名德。出世非德非
到約理明之。勝劣亦爾。故云竝作也。


是世倒之德者。即是雙論不到成德。以不執故。起方
便用者常無常用。故云出世也。


單修者。劣謂無常等四也。


雙修者。勝謂常無常等雙用也。


又非二偏圓者。約極理說也。


與誰分別者。斥他不當不約其人也。


單勝修者。是現次第人者。發心知常也。


雙勝是不定人者。或勝或劣也。


備有諸過者。於無我中。且約生死具論皆有縛著苦
等。故云偏破甚者也。下破例然也。


聲聞更進趣者。於方等中。被彈般若洮汰皆是進趣
之義也。如法華不入更須洮汰來良巳涅槃亦是進
趣也。


淨即無為者。無作性淨涅槃之理。故標法界攝一切
也。


經云不應作如是語者。不應說今我亦墮去。我為眾
生云有去住。汝去無益。云何隨我入般涅槃也。


不能知佛往來者。為眾生故來。眾生機息故去。去住
之法非爾境界。故云寧得隨去等。
[003-0032b]


起惑之始者。由季初物新於境起或也。


又因惑生解者。解生或斷。亦因此時也。


沒深水中者。佛性在眾生身內。貪愛為水。故云中
也。


非永失者。後有智人還取得之。故非永也。


瓦石即傷害譬苦者。瓦石是麤重之物。如人被害為
苦也。虗將不實故無我也。


分分離散者。念念無常也。


偏修之末者。從漸良圓。亦是終窮之說。名為末也。


二由佛性力者。一者內薰之力。二假勝修之力也。


令眾生悟者。由佛性力水皆澄清。以有澄義非即悟
也。


喻之如見者。此以機中論見法華中遙見其子等。故
云而未得取也。


處在生死如在涅槃者。能遠生死即涅槃也。


此中經文是留心處者。新伊三德。斥偽談真。佛性秘
藏。二鳥雙遊等。皆是行人留心之處。故以歡之。除此
之外竟何所云。若不留心。還同瓦礫。未得其真也。


未信佛常者。一體三寶故也。


口雖請新等者。方等彈斥。即是請新。般若付財。意猶
存舊。故法華云。猶居本處。即其文也。


此中下釋伏
難也。


各各為緣三一者。劣即三勝只一也。


改迷生信者。汝先所說。還是自迷。云見日月生迴轉
[003-0032c]
想。故須改也。


真法不染者。若無於信法不染神。信為道源功德母。
一切諸法由茲生。故令生信也。


放逸之徒者。通譬凡夫二乘人也。


乘諸業者。漏業無漏業也。


著可愛果者。凡夫著生死。二乘著涅槃故也。


譬無解者。本來有珠。為緣云失。故無解也。


因於放蕩下釋上失珠之意也。


破行失為便者。由於放蕩即無行也。


非先解後失者。且約中間退大巳後流轉之時。若據
大通結緣還是先解。今言中忘者。生死樂故。云義言
失耳也。


向佛稱歎者。自呈巳證。快修無我等也。


共消求得之文者。不取失寶之意也。本有之珠。故意
共釋也。


拙觀推求者。三修比丘未聞圓理也。


知字知義者。字即能詮之教。義即所詮之理。聞此圓
乘。能順此理也。能順此理也。


能詮如所詮者。文字解脫故也。


所詮如能詮者。從教契理。若知如來常不說法。即則
多聞。即其義也。


月圓譬相似樂者。團圓無缺更無所受。故云樂也。


月光譬淨者。自在月在於空。珠在於水月。喻於珠珠
形如月。上下無礙故譬我也。
[003-0033a]


以一名人人得其門者。天得一以寧。地得一以清。君
王得一以治天下。故以一名人。即是分證一道清淨
之人。故云人得其門。門者能通為義。通至實相之理。
能破一品無明也。亦如法華玄記。十不二門。亦是一
義也。


道前圓修者。五品六根初住之前也。安徐同古釋也。


不昏教水不動心波等者。不昏教水。教即心故。不動
心波全心是水故。波水不二。故云與理相應也。


遍歷諸法者。不出陰入界等。教味不同。皆具勝劣也。


在在處處者。謂遍諸大小偏圓漸頓一期化意。故云
豈獨今經等也。


非止一境者。始自色心。終乎種智。歷勝對境。無非中
道。又約六位不明究竟者。一家教門不同諸釋。教證
二道在於初心。入無功用。任運通達。故大師止觀云。
將送行者。到於彼菩雲。菩雲即初住分真位也。與此
境同或順經文故作此釋。恐惑等者。尋其起盡。於茲
致疑。略述大猷。未當深見。悉論餘未詳。


離我慢等用也者。即是行家之用。我謂我見等。慢思
惟煩惱也。


語勢相成者。行理前巳破竟。今引來為成此教。云正
意在教也。


不早說下注云云者。前廣明昔教若非佛不應說。昔
教若是佛不應非等。此且舉一邊。以對今昔也。


就破為兩者。答只是破也。
[003-0033b]


初倒病者。者謂宰主王是執邪之徒。不明邪法名內
闇也。


外舉我威者。王得自在威以引之。恣意造非。故云取
樂即邪樂也。


經云頑囂者上吳鱞下魚巾反。廣雅頑鈍也。蒼頡篇囂惡也。
左傳云。心不測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曰
囂是也。


信邪術者。以四倒為術也。


膩潤為我者。著於有無。以自在故也。


經云不知病起根源者。述於常樂之解。純信邪常也。


經云知乳好醜善惡等者。正常樂為好為善。邪常樂
為醜為惡也。


王者主領為義者。譬眾生稟受邪教之。後自領徒屬
也。


眾生強請者。佛未出世。諸外道者。各化眾生也。


內無真解者。一切種智也。


外無巧說者。佛四辨也。


藥少者。邪常等也。


病多者。世間出世間等病也。


由於取相等者。見思無明等。是其相也。就中著見我
最強。亦名為相也。


是不知藥者。雖知其名。而不知義也。


青白等下注云云者。廣如下釋也。


逗藥失所者。常病不用無常藥。無常病不用真常藥。
皆名失所也。


二治病緣者。先同後異。為緣也。
[003-0033c]


佛知八正道者。即是大乘無作八正道。能治八倒。能
用前兩教無常。後兩教常等。為八術也。


十中第一。


空見外道者。撥無一切因果。廣造諸惡也。


慧命亦死者。即是無常常無漏之慧命也。


常見外道者。謂生天及非想等處也。


斷結外道者。用世智。斷下八地也。


雖能兼遍者。六度菩薩。約用四門為遍。化他為兼。無
巧述者。未斷煩惱。行其事檀也。


治難愈病者。破無明也。


治無痛惱者。體法即空
也。


不能治必死者。二乘未破無明也。


不能令復本者。未入證也。


不能令過本者。未入二住巳去。故云過。初住為本。至
等覺菩薩。不能過妙覺之本也。若作四句。本下迹高。
有高義也。


講武等者。講演也。如太子把文王弓。躬九重鐵圍山
等。脫冠遣馬者。即是太子遊城四門。厭世出家。奴名
車匿。馬名乾陟。發遣還宮也。


唯明此身成佛者。丈六身也。


所餘二秊者。從法華至涅槃也。


各有六行者。約觀明也。


經云從遠方來者。從真起應義之言遠也。


無觀機之智者。今昔之機也。
[003-0034a]


即是神通者。有漏通耳。


文鱗三歸者。即是龍王初度三歸也。


經云今正是時者。雖云初教。意在於大機中論之。故
云時也。


根緣冥對者。機中冥有小大稱之事也。


餘界譬諸惑者。即初教之人。具足見思塵沙無明等
惑也。放害事多者。能生一切界內外煩惱故也。


此名橫死者。邪惑障於正解。令慧命不生名之為死
也。


即上中下皆得悟者。此約小乘三根人也。上根阿若
憍陳如為首。


眾生不解者。不解權教無常。意在於實也。


而執無為馬者。謂道無是馬。何處復有者却責也。


此病易見者。佛果本是常。橫謂無常。若說是常。見生
死無常也。


此病難見者。本是真常。今說無常。執無常病不知是
常。故云難也。


根緣扣佛者。大機欲生也。


遣使命醫者。以機為使也。


經云應服乳者。正真常之乳也。


開權者。如經是非實語。語只是教。昔非實說也。


無常譬大者。如上文。是苦醎等藥皆能發熱。執之成
病也。


能燒世間者。即燒界外之世間也。
[003-0034b]


以昔譏今者。如經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譏今真
常也。


今既令服等者。還服今日真常之乳。譏昔之毒。今昔
相望。故為一雙也。


還成上意者。成前雙驚之意也。


此中通體是譬者。上文開為四譬。此當第四用四德
之藥。故云道體也。


而非解理者。理是常下之義也。


麥[麩-夫+弋]夷識反麥糠也。按諸書所無。唯趙書有人姓姚名
[麩-夫+弋]。作此字耳。


次除是乳巳下。古人分章門也。


二鳥雙遊是行得所者。用之則行。捨之則藏。故云得
所。如下文俱藏俱息是也。


符經合義者。經即今經。義即常樂之義。自相符合也。


即上根人者。如法華身子之流為上根。法說同得悟
也。


經云是藥非藥者。乳名雖同。外道非藥。如來是藥。能
治無常也。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三一末
[003-003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