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0 涅槃經義記-- (master)




No. 2764A [cf. No. 375]
涅槃經義記



便能處物也。捨是空惠眾或斯除。以是義故
者。以是對治四品或故。名四無量。非一者非
第五一通第二一。非二者非第四二。三者非
第三三通第一三。如汝所言以下。第三先答
初難。恚有二種者。一上二中。奪命苦麁而是
重。鞭靻苦輕而是微。修慈斷奪命者。慈心
是微能斷奪命麁或。悲斷鞭靻者。悲心是勝
能斷微品之或。是以下智斷上煩惱。慈是下
下智。斷奪命上上或。悲是上上智。斷鞭靻下
下之或。下有五。復次廣解。修慈斷上。修悲斷
中也。伴侶者答第二所為應一難。伴侶相對
有四者。慈悲喜有中三行資成其捨捨本導
成前。三者相資相導邊名伴侶。分別為四。不
從汝上難一非四也。復以器者答第三難。貧
窮眾生是慈心家器。大苦眾生是悲心家器。
[001-0280b]
嫉妬眾生是喜心家器。存相人是捨心家器。
大士與前人樂時。無後三行。拔前人苦時。無
前一亦無後二。喜心慶前人時。亦無前二。捨
心亡相時。復無前三。以是故正應四。不從汝
上難應三悲四也。以行分別以下答第四難。
見行人多起大瞋。瞋有上中。慈斷上悲斷於
中。受行人多起貪愛亦有上中。喜斷於上捨
斷於中故。言以行分別。故得有四。汝云何言
應二非四也。以無量故亦得名四者。答第五
望聲難。慈中無量無量心與樂。悲心中無量
無量拔苦。憙心中無量無量心慶物。捨心中
無量無量心中亡相。以無量故。故得名四。不
從上難正有一不應有四也。夫無量則有四
種以下何以來。上來廣答難竟。明知有四無
量。下欲料簡凡夫得無量名。而無量無量習
種性人。雖有無量非是畢竟。就第三二乘人
正得□□□圭名無量諸佛菩薩得作無量
無量。頗有菩薩得慈悲不以下。第二明修因
法用文次相生。若為上文中四種都舉來及。
下料簡中但言二乘圭名佛菩薩名無量無量
習種性人更不解釋也。時人生疑意。謂初十
心人與佛同為無量無量。將欲使佛拂去此
或。是故先問二解意性地及佛云何得無量
無量習種性人何以不得無量無量。欲使如
來釋其所以故先發問也。若於眾生三品分
別以下解一親人二中三怨。就親中復分為
三品。中人亦作三品。怨中亦作三品。三三
有九品。一法慈心修習前眾生親中同與增
上樂。上怨者殺人父母是上怨違我處多與
[001-0280c]
微品樂。中怨者殺人兄弟等是中怨所可處
少得與中品樂。下怨最微同與上樂品轉。復
修習者。或逕劫數行道慈心往修前人時上
怨違我處重正得與中品樂。中怨所達處少
慈心餘勝與增上樂轉。修習亦可一劫二劫
行因慈心彌厚上怨同心與上樂。第三幡上
方得九品皆均猶故不得名大慈悲也。菩薩
住初地者。應當住初依之地畢竟亡相。是大
悲闡提極惡。初依菩薩於闡提上不見其過
用以為上福田。是故名大悲也。除無利益者
無利益是苦。除無利益苦應名大悲。所以名
慈者。拔苦盡原始彰我與樂義備名大慈也。
與眾生無量利樂名大悲者。與樂應名慈。所
以名悲者。使眾生得無量樂方顯我拔苦義。
是始名大悲也。見人得樂生大歡喜名大喜。
施其怨親名捨。不見己身一切平等。名大捨
者。此是空捨。捨己樂施眾生者。此是有中捨。
唯四無量以下。上來宜明慈悲等實未明發
生萬行。自此以下明四無量。是實所生六度
諸行也。先得世間四無量者。是習種性中無
量。然後乃發菩提者。性種解行。是發心菩提。
方得出世者。解心增滿發生初住名出世間
也。因世無量者。因習種中四無量發生出世
無量。以是故者。以是因世間積因遠故名大
無量也。迦葉白佛除無利益以下。第三證慈
悲。是實由上除無利益名大慈。與無量樂名
大悲。是故發問也。若慈悲是實所生萬行與
萬善作根本者。我難如來慈悲是其虛不所
與萬善作根本。何以然知。慈悲不實者。譬如
[001-0281a]
比丘觀所著衣悉是皮相而實非皮。觀所食
作蟲想其實非蟲。此是虛觀四無量亦如是。
是其虛妄不能真實利益。雖□與眾主樂而
實不得樂。豈非虛妄也。世尊以下第二難。若
非虛妄實與樂者。何故不以佛菩薩威力一
切人等受至樂現見眾生受苦非一。明知慈
悲虛妄不真實也。若真實不得樂者。第三返
難。於昔現在人不得樂。以知慈悲是虛妄。佛
往昔修一慈善得梵天生光音天者。言得者
其實不得。若便一慈已得人天果報。是實云
何與今日慈悲不實義相應也。善哉以下說
偈明慈是實未是答問。若於一眾生不起瞋
恚。恒慈心與樂名慈善也。種種布施所得果
報不如一慈分作十六分中一分。故知慈悲
是實超於世福。夫修慈者諦是真實以下答
第一問。二乘局志假觀成就不能兼物可是
不實。欲明諸佛菩薩內解其常外兼群品轉
變。隨心卑故利益證慈悲。是實能與萬善作
根本觀大地為金銀海水為蘇酪。能使前人
必固得用。明知慈悲真實。斷貪欲以下。斷除
四品或。故知慈悲是實也。復次四無量所為
一切諸善根本者。答第三問。慈心功德豈唯
得人天果報。四無量心所生萬善終得常住
果要由慈行。豈是虛妄。自下廣明四等發生
六度諸行廣明檀行。譬如有人者此云何以
來。上來明四無量心能生六度諸行。諸行中
廣辨檀行。自此以下欲明是非相形故興此
文。譬如有人者。始行菩薩。身被毒箭者。分
別福田悋惜不施。敗其檀行慳貪復害惠命。
[001-0281b]
喻之毒箭。眷屬者諸佛菩薩是也。欲令安隱
者。觀行檀施清昇彼坪名安隱除毒也。即命
良醫者。由有感化之機名命。總喻受者。財
物時節因緣。是時良醫拔箭者。因緣既具。觀
行檀施除內慳心名拔箭。此文以前名內慳
心為毒箭。從我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以下
名前田乞者以為毒箭。當體非毒所生。內心
慳毒故名毒箭也。何方來者觀被前田。從何
方來誰所射者何誰遣。若佛菩薩遣來者。義
同剎利婆羅門之所射也。若外道六師遣來
者義同毘舍首陀之所射也。竹耶柳耶者觀
前人持戒破戒依性體堅喻持戒堅固名為竹
耶。柳性軟弱喻破戒人。內無清禁蹤情六塵
廣生邪或名為柳也。其鐎鐵者。觀前人有惠
無惠。何治所出者。經教為治。若從佛經生其
惠解必能摧或其猶剛也。若從外道四圍陀
經。而生邪惠增長邪或名之為柔也。修不觀
有定無定大意觀前乞者內秉三藏便欲布
施。若無三藏不旨布施。其毛羽者觀其徒眾
威儀等式好眼便欲布施客服不好便不布。
施。所有毒者結上羽相威儀。從作生者明有
正見即是上有戒有惠自然而有是其邪見即
是上無上戒無上惠。一尺六寸者。身一相有
四寸四四名尺六也。一切聲聞菩薩諸佛因
中萬善慈為根本。慈即如來以下果中萬善
慈為根本。故知慈是真實也。慈既無常。即
聲聞慈以下以虛形實。慈若有無非有悲無
以下。以實形虛菩薩住大涅槃。修是大慈交
現有益便得臥寤覺安天護人愛。迦葉白佛。
[001-0281c]
菩薩所有思惟悉是真實。乃說實不得樂。迦
葉此中還舉前第二問使佛答。佛言以下至
極愛以來。前第二問欲明如來慈悲拔物畢
竟所使離苦獲安。但自眾生受苦必定。於此
人慈無利益。若受苦不定者。於此人慈有利
益。是實果報。慈有無量門以下所以興。上來
宜明慈悲實益竟未知得益是誰。自此以下
明九種眾生於中獲益。故知慈是實而不虛
也。菩薩修慈悲喜以下。第四明三無量家果
報。上來明慈悲喜以為因。得位愛一子之地
以為果。云何名極愛。云何名一子下有五喻。
前一明極愛。後四喻明一子。在手捉頭去喻
前定伏或。右手挑出者後惠斷也。迦葉白佛
言其言祕密以下作二難。初一難因。後一難
果。就初因中有三子句。若菩薩住一子地者。
如來昔作化譽國王行菩薩時。若視眾生如
一子者。云何斷絕爾許婆羅門命云何名慈
也。二若得一子地則應護命以斷五百人命
明不得。三若不得者。若不得一子地斷婆羅
門命。復何因緣不墮地獄也。若使等視以下。
第三難果。若視眾生如一子者。如來何故罵
提婆癡人食於涕唾。使生瞋恨出佛身血如
來復記墮地獄。云何與人作煩惱因緣也。世
尊以下引須菩提證成上難須菩提是小乘
人。尚自觀眾生心不與人作煩惱因緣。如來
云何與提婆達多作煩惱因緣。假使蜜[口*隹/乃]以
下何以來。上來作難竟。蜜[口*隹/乃]以下至毒蛇來
有七句。總答上二問。從毒蛇以下至不作煩
惱因緣以來有三句。第二誡勅也。如汝所言
[001-0282a]
以下第三提文。別答中先答第一難中。初子
句汝言殺婆羅門菩薩尚不故殺者。欲明蟻
子果報處卑尚無利路不故殺。況婆羅門者。
此人果報處勝。豈況無利而殺。但自根性中
感我斷命然後大益。是故為之不名為殺。行
檀波羅密以下。廣明昔時行六度以施眾生
無量命。云何而復斷命也。向所問得是地不
者稱第二問來答。我爾時已得以下答愛念
者。我以大慈悲心中愍像眾生故斷其命有
益故為悲惡心也。要當為之者。眾生根性不
一。自有一人感我鞭靻治之。後方受道自有
一人感我斷命。然後受化他人根性感我正
自如此。我有善達根性方便要當為之。即有
三念者。良由我善識根性。十二年中供養與
作益緣。善根將發感我斷命。斷命之後覩地
獄苦發生三念善根。乘此三念善根因緣即
生甘露鼓。十劫壽命次第成聖有此大益。云
何言不護念也。殺文竟人多料簡生阿鼻獄。
有三念者人解不同。今解意此人現在命終
將生地獄言生猶未入中。是故菩薩為緣覩
地獄苦懼苦情深發生三念。以命終者非地
獄形。爾時以離人間復來入地獄。至地獄邊
依貪欲住此身謝生甘露時名命終也。掘地
刈草以下答第三問。以何因緣不墮地獄者。
木石無心死尸無命。斫罰鞭靻有惡心故。所
以得罪墮地獄。欲明如來本無惡心所以無
罪不墮地獄也。迦葉白佛以下。領解佛本無
惡心不墮地獄所以者。何所以乃至蟻子憐
愍利益心故。正應護念物命。所以斷五百婆
[001-0282b]
羅門命者何善知因緣者。善知婆羅門根性
因緣。正宜斷命有益。諸方便者善契於常化
物方便。我以方便心中斷命令種信常諸善
也。殺蟻子滿十車以下。明外道義人計罪福
開境不關於心。蟻子虎狼乃至惡鬼殺得福
無罪。若殺惡人有少罪境勝故有罪欲滅惡
之來服風三日斷食。是懺悔罪之方也。若
殺和上阿闍梨。此境最勝得其大罪。女人者
能生一切人民。是人根本。若殺女人即斷天
下人種其罪最大。及牛者牛本耕田種殖養
活人民。若殺牛天下人都餓死盡亦得大罪。
殺此四人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知殺有三
者。凡有二意故別來。一佛法義罪福不但關
境。亦由於心皆得地獄異外道也。二上來殺
闡提不墮。此三種殺中是故興也。始從蟻子
上至龍鳥十惡果報是其下殺亦墮地獄也。
中者從凡夫上至那含以為中殺亦墮地獄
也。父母生人身思養處重師僧訓誨義厚。羅
漢辟支習種中得一分理解以上皆名決定菩
薩。此五品人是上福田以殺因緣具受上苦。
殺闡提者斷善永盡。縱使殺害無有違善之
罪。殺畜生由有違善之罪。是故不墮。三種
殺中破樹及以死尸都無違善之罪。一闡提
更無善根。如似木石故言亦如是。若使餘人
殺闡提非不有惡心邊得罪。殺闡提無果報
者。道如來本知機故為畢竟利益名無罪報
也。汝先所言何故罵提婆達者。舉第二欲使
佛答。凡所發言不思議者。欲明如來發言有
益非下情所側名不思議。或有實語言不合
[001-0282c]
理超非時於眾無益。佛路不說。或有麁語言
不當時我亦不說。若有語言不順人情名麁
穬。聞雖不悅非不籍。此入道因緣要須說之。
何以然眾生悟道不同。羅睺羅𣽈言悟道欲
明提婆達剛穬之人。必假剛穬之言於中悟
道定故言癡人食唾也。曠野以下廣明如來
既剛強伏物非唯一也。迦葉白佛以下領解
也。甘遮數數煎煮得多種味。我從佛聞上來
說多得法味能出生死名出味。斷除三界之
或名離欲味。會常住寂滅理名寂滅味。常理
通人名道味也。迦葉白佛言若修慈悲喜得
住一子地修捨心時復得何地也者。上來一
段明三行家果一子地是捨心為因復得何
地。善哉以下答也。人解不同。七地以還三地
家果八住以上捨心家果。有復一解。一子地
是性地解行之心。此十一空夜是初住之心。
善知時者知我。今說十一空時。知我欲說汝
諮問者。我上明三行家果竟。次第應說捨心
果。汝則諮問高合我意也。為云我將說十一
空下十恒河沙人聞法悟解增其道位。汝豫
見此機則便諮問其適我心故嘆善哉也。迦
葉白佛言云何名空者。合為三問。一問空頭
數右機。二問去何物法名空。三問一向就生
死法中明。亦就常住真帝上明空以不也。內
空以下說於大空答第一頭數右十一也。無
父母陰入界時答第二問也。始未十空世帝
中辨第十一空。據真諦上明答第三問也。內
空者從始婚識上至金剛有情類者名為內
空。山河樹木無情之類伴為外法空。空中無
[001-0283a]
父母怨親也。常我淨者悉橫計常我淨也。內
空解時除此十六神我也。如來法僧體是真
常內法現見無常舉來䳒却財物是外法。亦
䳒却性非內非外者。非已在身中名非內。非
已有在當名非外。所以非內外者何。佛性常
住故不在內法也。外空者亦復如是。向明內
法體空䳒却外法。今明外空亦䳒却內法一
種亦如是。二向明內法名用故有實義故空。
此明外法山何名用故有實義故空亦如內法
空無有內法也。若語空拔本無內外。就內外
法上明名內外空。內外空亦如是者。第三始
觀則難內外有為別為觀不已勘為合觀。是
故第三明內外空。有一師解。內外空別可無
佛性法僧合時直有。時人意如此。解云別時
既無蹤假合亦無故云內外空亦如是。如來
佛性體是常住不在空者亦不在第三二空合
中也。四法不名空者。佛等四法常而妙有不
名空也。內外俱空者。內外俱空無佛性法僧
也。有為空者。第四收前三空所空之法正是
一。有為求體叵得皆悉是空。謂內空外空內
外空門來。常我淨者。出所空之法。常我乃
至壽命是妄計法本來體空。如來法僧是當
常法亦空却也。第一義空者。亦可名此法僧
作第一義空。又云。有為法性實不可得名第
一義空。是中佛性者。是有為法中當常佛姓
體是常住無為非有為法。是佛性常故。有為
空中無佛性名有為空結句也。觀無為空者。
第五無為法悉皆空者。三無為悉皆性空一。
虛空對質像以辯無不為有之所為名無為。
[001-0283b]
無常苦乃至內外法體是三塗報。伏斷三塗
報不起處名非數緣無為。初住以上永斷之
處名數緣無為。此三無為相待故有實義。而
望本來無此三無為。就三無為辨空名無為
空。佛等四法非有為者。體是妙有不同生死
有為。非無為者佛等四法本有而常不同。三
無為待有為盡處方名無為也。佛性體是其
善無為法是非善故。言佛性是善故非無為。
性體古今常住名非有為。名無為空者。空無
佛等四法也。無始空者。第六欲明眾生無始
以來計有常我。菩薩觀無始以來有眾生皆
空。常我等者橫計常我無始來皆悉空也。三
寶佛性乃可屬無始眾生本來身中亦空無佛
性。無為法者。無始來亦無數緣無為。非數
緣無為。是故䳒却不得無虛空無為。眾生體
中恒有虛空界也。亦可此正解無始空不明
三無為。是故及三無為亦䳒却性空者。第七
眾生多執性實去執性名性空。又復一解。上
來明六空。時人謂去事明空執為事空。今釋
上六空本來求性叵得名性空非事空也。陰
入界乃至我無我眾生妄執謂為性實。菩薩
觀本來性實不可得名性空也。無所有空者。
第八是總也。廣明內空外空。人情執山河樹
木及以眾生皆是我之所有法。云何一向空
如來解汝之計。所有法本來無求所有不可
得名無所有空。更有一釋如來上明七空。多
就境界上明此第八。從空剬名無所有者。正
是空名莫問有為無為皆是無所有故名總。
大士觀無所有時。萬法蕩然如貧窮人。言一
[001-0283c]
切空也。第一義空者。第九上明無所有空絕
於假誑。時人執有一。今空法是有而不同柱
有為聖心之所囑念。今直遣計情名空病亦
空應名空空。賢下第十空空。是故名第一義
空。先明實法後明假名。是眼生時無從來者。
無有一箇眼。從未來至現在。此明未來空。及
去無所至者無其實眼入於過去。此明過去
空緣未會名本無緣會故名今有。此釋未來
空現緣會故名已有緣離故無名還無此釋。
過去空權實性無眼無主名現在空眼界上三
世皆空餘界同然也。有業有報者。假名有不
見作者明假名空觀行之來。從麁至細。何以
先明實法後明假名者。解云。此說時非行時
也。第十空空者是常住真諦乃是二乘迷雙□
之處。是有者是常住妙道。是無者是常住妙
無。名空空者結。何物法相名空空時人聞道。
謂同生死之有聞無謂同金剛以還性空之無
執有執無皆不會理名空空。是是者上是是生
死之有句。下是是性空之無句。非是是性空
之無句。非是是者雙非也。常住涅槃體是妙
有。非是生死之有。體是妙無。非是生空之
無。絕其有無是名空空也。又師釋。是有是無
者。故是妙有妙無絕於緣假有。體絕性空無
故名空空。是是者雙舉來下欲雙非也。一是
稱前妙有來。一是稱前妙無來。人聞有作定
有意往取聞。無作定無意往取。非是是者。不
同如此有不同如此無作。定有往取亦不得
作。定無往取亦不得體。是妙有妙無何曾同
世。心中所執有無絕。於執定有無名空空也。
[001-0284a]
空空三昧者。不同二乘境智俱空空也。十空
是前境。此明內觀心。心為三相所成實義而
望體是其空。此觀心照於二諦萬有蕩然。與
虛空齊等名大空也。十大恒以下。上明十一
空。此出得益也 亦見亦知以下。此文何以
來。上明菩薩空中得十一空解。時人生疑意。
謂空中得十一空解。有中更無所知。如來下
解大士。不但空中得十一空解。有中更得八
知見覺。更有一師解欲明大士。空中得十一
空解。空解既分明。必能照有明了善達於空。
兼識於有識空達有勘可化人。是故十一空。
後明八知見覺也。自此以下汎明八種知見。
第一就答行緣總明知見。第二從自餓以下
知行邪因見得其樂果。第三見諸眾生始行
邪因知其終正也。第四就常無常法藥以明
知見。第五從知是眾生信心以就逆順流以
明知見。第六從見諸眾生修身或心惠以下。
就轉業以明知見。第七知諸眾生皆有佛性
以下。就佛性明知見。就中有三。初明九住知
而不見。次明十住知而少見。三明如來亦知
亦見。第八從所謂世間文字以下。就空有二
諦以明知見。作發後果名行。助報為緣。內有
不改名性。外有表彰名相。無而辯有為因疏
故名緣。若眾生者。善不善無記三種心能生
於有名根。禪定者知正定邪定。運載名乘。善
知識者菩薩是善知識。二乘非真善知識。止
惡故名戒。若所施者知存相施。於生死知亡
相施感涅槃。第八知見何由生上十空中言
無知無見。時人生疑意。謂十一空體是有甚
[001-0284b]
深故同如。佛性深故不可見。將去或情明佛
性妙有。是甚深故九地以還一向不見。前十
一空中體是無故不見。非是深故名無知見。
是故有第八文生。如似薗林車乘名用故有
亦知亦見。實義往望無有薗林車乘空故明
無知無見。復有知所惠施。第九一復次所以
生上明薗林車乘。是名用有亦知亦見。時眾
復生疑執定有法生人知見還生或心。是世
諦中有惠有施有定者是名用有非實有也。
真諦中無施聞惠名還成前第八也。菩薩知
有八種。即如來五眼所知者與佛同解結句
也。


四無礙以下大段第三。所以十一空八知見
後明者。上辨四無量心以為因。此四辯為果。
論果千萬所言四辯者。但論萬行中要者。上
直明善識於空兼識於有。卑勘化物善化人
之束要具四辨。是以迦葉問言。菩薩如是知
十一空八知見。後更得何利。佛言以下答。知
見後得四無礙化人之利也。就四無礙中凡
有六潘來釋。初一就一切法以明四無礙。第
二從菩薩遍知聲聞緣覺以下就三乘以明四
無礙也。第三從無著以下就義以明四無礙。
第四從菩薩善知字持以下就譬喻以明四無
礙。第五從無量阿僧祇劫以下明大士殖因
來久具四無礙。脫二乘人無四無礙。第六迦
葉言云何舍利弗知惠第一以下會通四無礙
也。法無礙天下不出非色非心有軌用名法。
於法不著名法無礙。常無常理性空萬法所
以名義。於中不著名義無礙。辭者能清商苑
[001-0284c]
功善聞他方名辭。於中不著名辭無礙。樂說
者心有慕崇名樂 為前人釋散名說。於中不
著名樂說無礙也。知一切法及法名字者。常
無常十二部經。及以山何柱梁一切皆有軌
用名法。於中不著名法無礙。知一切法者。知
萬法有所以如似柱著用為義。萬法同然隨
法立名名義也。辭者隨字況義隨音中取義。
乃至世辯此四論中多有好言音大士是中學
得辭無礙也。樂說者。菩薩凡所為人演說經
無量劫。無有病厭心名樂也。復次法無礙以
下第二遍知二乘法是小乘也。菩薩及佛是
大乘皆有軌用名法也。義者知乘有三理處
歸一無三差別名義也。辭者菩薩於一法中
作無量名字不留不盡無有窮竭。名辭無礙
也。二乘行局無此辭也。樂說者。大士恒沙劫
為眾生說上法義辭情無厭足名樂說也。不
取著以下第三知萬法而不取著名法無礙。
迦葉言者何以來。時人聞上知法不著者知
前法。便是著善不知著應無知。是故執或情
作難故與此文也。若不取著不知法者心不到
名不知也。若知法則取著者。若心到前法中
住則是取著也。若知者玄心知前法便住前
法中。即是著不取。著者心竟不了法相竟無
所解則無所知也。云何言知法不取著者。是
結難也。佛言以下答上難。夫取著者是礙法
不名無礙也。無著者望相會理絕於存執名
無礙也。若菩薩於法存著者。則無四無礙不
名菩薩也。取著者是凡夫自取著六塵。是故
無四無礙。於色不生貪者。欲明菩薩積因曠
[001-0285a]
劫明識有無。於六塵中不生執染著。是故具
四無礙也。復次善知字持以下。第四文所答
理故言字持如地如山。乃至如母知名字邊
名法無礙。義無礙者。菩薩雖知萬法名字不
知。義者但知法邊非是義也。知諸法所以得
名義無礙。地持者莫問色心非色非心。由地
普持使不傾沒名地持也。山持者大地安固。
所以不傾動者。由山持故。爾眼持者眼能持
光照前五塵亦可名識為光名眼持也。雲持
者雲能持水也。人持者人能持常法。非法者
謂煩惱也。由人故此法住之名人持也。母持
者母所持子合得生長名每持也。辭者大士
以種種辭正說一義。亦無義者辭淺故無義。
亦可但知辭邊不論義也。猶如男女眾生等
名。但有名字而無定性義議論。是菩薩諸佛
境界者。諸論義是深。要聖人方契辭。是凡夫
境界者論辭也。大士恒從他方凡夫上得名。
以知義得辭無礙者。深達其義方能善同他方
名得辭也。樂說者欲明大士無量劫中演說
上三情無已已名樂說也。菩薩於無量阿僧
祇以下。第五明大士積因來。亦有四無礙。二
乘行近奪無四無礙。初一總奪。二乘大士為
化度眾生修四無礙。二乘局行不能化物無
四無礙也。緣覺人者。第二別奪緣覺。明此人
導修寂滅志崇獨處少欲化人但現神通默無
言說。是故緣覺無四無礙也。不能度人得𤏙
法。至羅漢來亦得得少言不得也。從菩薩苦
至發菩提心來。此一向不得無九部經者。無
大乘九部非無小乘也。是故無辭無樂說二
[001-0285b]
無礙也。雖智法者小乘法也。無法者無大乘
法無礙。云何聲聞以下。第三別奪聲聞也。聲
聞無三種語化人令受𤏙故無四無礙也。復
次以下。第四還總奪二乘無自在智亦無四
無礙也。迦葉白佛以下。第六答二乘無四無
礙者云何。昔言𤘽絺羅四無礙第一者。昔日
道有上文中一句道二乘無古今教違故求佛
會通也。佛讚以下我意明義將竟正欲會通。
汝今復請善合我心故言善哉也。下答河海
之水雖同無量然有多少無礙名同其實有
降。昔為凡夫說二乘有四無礙合據理談。是
故上來說二乘無也。或有得一得二分中少
得彰不具足邊作一二之名也。若同大士具
足四者無有是處也。迦葉白佛言如佛先說
梵行品中者。人聞上十一空後得八知見四
無礙利或者意謂空中得十一空解。復有中
不應得八知見四無礙。如其有中得八知見
者。復無中不應得十一空解。是以執或情
作問。善哉以下答謂汝十一空解不應有中
得八知見者義不然。性空道中得十一空解
不復有中得八知見四無礙利也。論名用道
中得八知見不後無中得十一空解。真諦中
得十一空解返成有中得八知見。答世諦中
得八知見者。始資無中得十一空解。空有相
成理無乖違也。答情存於有者無得理餘遼
餘遠下舉十對無來遣時眾得著之懷方會無
得之理也。汝所問亦無得者。汝之所問無聽
無問。我說亦得者。我之所說無示無答存有
問答者是天魔也。此問答中修無得也。無量
[001-0285c]
人斷有相心者。如來上因迦葉問廣明無得
之義。無量眾生斷有相心亡相之解。玄會無
得之理為佛弟子。是故為上一問也。迦葉所
以引偈者為成上無得之義。廣明無得。遣其
利根已解中下未悟。問上十對明無得。時人
意謂猶如太虛行萬善因都無所得畢竟如虛
空。若會本有今無即是所得體無三世相名
無得。是故興此偈。本有者一切眾生本當有。
今無者十地行未備名今無。此據眾生也。本
無者釋迦自道我本無十地行故本時無。今
有者緣因既備今時現有。汝之未得。我便現
得亦有得亦無得。云何一向同虛空也。三世
有法者。我本叵有三世無有是處者名無所
得也。為化度眾生以下迷向者。雙林中為純
陀遍語。不但直為純陀一人。為一切眾生語
本有今無。偈亦為二乘人說也。文殊將欲問
我者。上疑心乎。文殊本自欲勝鳥已疑而問
觀望大眾根性不感於我感在純陀。是故文
殊軌心噵純陀有疑而問。我知其心而為說
者。即上說本有今無偈。文殊與純陀疑同相
與俱解也。文殊等詎有幾人者。上來略說本
有今無偈。上根文殊等少解。中下未悟。為未
解者請如來更廣分別。說本有今無義也。諦
聽以下將說故。先勅聽下廣引八潘成偈。中
義六潘據未成佛時事。最下二潘據成佛時
事也。本有有無量煩惱故。現在無大涅槃。本
無般若萬善功德。現在具有煩惱結有沙門
以下。返解本在因地可言有生死相。今現成
佛竟故。有諸沙門等說。有三世相者。無有
[001-0286a]
是處。必竟無三世相者無有是處。必竟無三
世相者無所得也。下句類爾。言本有者。初成
菩提為鈍根聲聞不得說。一乘本無者。無利
根大菩薩故。方便說於三乘。若有沙門者返
解昔日可言我說三乘。於今□雙林說大涅
槃時。諸沙門等故噵我說。昔三乘法無有是
處。我體畢竟無三乘相名無所得也。雖知諸
法說不知。所以興者人解不同人問上十一
空解或情。謂准空更無知見。後聞八知見執
定有知見。我雖知說不知。雖見說不見。汝云
何執定有知見也。復一師解言。上會本有故。
今有即是所得體絕三世稱無所得。亦有得
亦無得。汝云何問有得執定有聞無得執同
虛空。我雖知說不知。雖見說不見。我今是
佛自在說法也。有相之法者。佛有常樂等相。
說無相者為眾生故。說佛身無常苦無常樂
等相也。無相之法者。眾生未有常樂等相也。
說有相者。說眾生中當有佛性相也。有無常
者。眾生體實無常。說有常者。說有當常也。
有常者佛體是常。言無常等者為斷橫常故。
佛先說體是無常三乘說一乘者根熟因緣破
三歸一。一乘說法。三乘者五濁因緣隱一說
三也。略相說廣者。三乘甚俠名略。說三為一
名廣。廣說略者。一乘理廣。略說為三也。四重
說偷蘭者。男人摩觸女膝上肘後正犯偷蘭
也。說四重者至尼眾中說四重也。犯非犯者
望別剬邊非犯也。非犯說犯者。望總剬邊
說犯也。何以故者。何以上來雖知見說不知
見犯說非犯故明見人根。如此稱根而說上
[001-0286b]
有得無得亦然。一切世諦者。何以故興遠。從
八知見生上聞空執定無聞有知見。是以上
來廣遣明亦知亦見。云何有定性知見。我雖
知見說說不知不見者。時人聞不知不見。時
眾奔然寄心無地下情生曉欲寄懷無處。是
故舉二諦以安其意故興也。一切世諦者。如
來自說已無常苦名世諦也。於如來即第一
者。於佛體是真常第一義。說世諦者。為眾生
始終得第一故。說已為世諦。欲斷眾生橫計
常樂亦令眾生在雙林中得常樂第一義也。
若使眾生始終不得真常第一義諦。如來終
不昔日說無常世諦也。有時說性空是世諦
眾生謂佛畢竟既第一義諦也。後時說第一
義眾生謂佛說世諦者。後時在雖摩中說法
身無為不在諸數是真諦。時人意謂說無常
世諦也。


亦名為道菩提以下助四。此文何以興。為欲
成上生下。若會道以菩提涅槃者。成上本有
今無偈。生下者生下知見覺解過世間。就此
文中凡有五段經文。第一會菩提等果中三
法是知見覺解過世間。第二就八法以明見
覺解過世間。第三就戒定惠因中三法以明
知見覺解過世間。第四會六念生解亦解過
世間。第五無上佛法久近住以下。解經興發
由人不聞於理是覺知。菩薩亦解過世間。常
住第一義諦。體能通人稱之為道亦名菩提
者。是無上大道。體備眾德號曰涅槃。答有
人言。得道菩提涅槃。即無常者。人解不同。亦
有作難者。且就一師作領解。解道菩提涅槃
[001-0286c]
體其常理絕眾相。正是無得。答有人言。得
道菩提涅槃者即是無常。何以故者何以說
得道。菩提便是無常者。此三法若常則不可
得。猶如虛空叵有可得。道者非長非短眾相
永絕。云何有得見有二種。一者相根見。二者
了了見者。明上相見非取相也。初無見相者。
欲明上相之解不存我知見相。以是因緣者。
以是菩薩終日會道菩薩。初無見相因緣。往
昔告舍利弗世間不知不覺佛性。唯有如來
及以菩薩悉知見覺佛性。迦葉言義云何者。
自下第二就八法以明知見如來。上言世間
知者。菩薩亦知世間不知。菩薩亦知者是
何物法菩薩亦知。世間不知者是何物法大
士亦知故。問言其義方何。善男子以下答。汝
向問世間不知大士悉知者何物法也。所謂
佛性十二部經乃至大涅槃經。來此八法世
所不知。菩薩能知故得解過世間。云何世
間知見覺者。汝向問世間所智大士亦知何
物法是者。所謂梵天斷常二見乃至非想。此
八法是世人所知名世間也。菩薩大士亦知
不名世間菩薩也。若人言無道菩提涅槃者。
斷滅善根成一闡提為謗法人。此人不名世
間者。不名世間修五戒十善人非世間者非
是出世修無相行。正是世間一闡提斷善根
人。大慈愍眾生者。此偈所以興眾生執有之
患。如來說有十一空遣復著空。第二說八知
見四無礙除。時人聞得四無礙利情存有得
著之懷。第三以十對無來遣存得之懷。時人
聞十無意。謂行萬善都無所得與虛空莫異。
[001-0287a]
是故第四舉本有今無偈來明有其得體無三
世相名無所礙。以是上來四周說法生解除
病義故。故興此文也。初二偈直嘆如來。第三
偈喻說。第四一偈合喻。如來大慈平等。與眾
生樂故。令我等一切人歸依如來稱根說法。
永斷十使名善拔毒箭。世醫治病難暫伏差
後必還生。如來以常無常藥治眾生生一毒
等病永除畢竟不發也 白佛言以下。第三欲
使如來就戒定惠明知見覺。先作世間不知
見者。若菩薩知見者不言世間不知大士悉
知。若爾此菩薩與世間菩薩行因為何異相
也。佛言以下還答。汝言何異者。若有物聞常
終始生信者。是世間菩薩亦同世人不知佛
性也。而是菩薩得知見覺者。修治淨戒無相
行因。是知見覺菩薩解過世間。以是因緣者。
是亡相治淨戒因緣在在生處常淨亡相持
戒。戒已清淨終見佛性名清淨也。解法身常
住終不說佛入滅涅槃也。次修定者戒本防
非。妙戒之後次修勝定也。靜是理心正定俱
心斷除邪念故。言正念不忘。理靜心中恒說
眾生悉有佛性也。藉定為因。得十一空者是
真惠也。次修惠者。以妙定之後次發理中正
觀。以修惠者理中之解畢有所所除除是何
十六神我也。身中有我者身大我小等燈米
豆是也。我中有身者我大身便不遍神我遍
一切處也。是我者即陰計我也。非身非我者
離陰計我也。此出所除法心無悔恨以下六
相持戒。次修勝定萬行相資。終見佛性明不
存相也。後復一解。所受戒牢固不動以下。上
[001-0287b]
來一周明住下菩提萬行相資終見佛性斷世
間也。自此以下明住上菩薩淨戒為因。理
發其定。定後自然發惠。十地行備。明見佛性
得大涅槃。是出世間菩薩也。迦葉言云何修
持淨戒者。問意世間菩薩云何許法用修戒
不能資發萬行。出世大士云何許法用修戒
資發眾行得見佛性。二問意世間菩薩修戒
始終相資畢竟佛性。云何蜀噵出世大士也。
善男子以下答意世間戒者期三為果報增長
生死。是故不能萬行相資不見佛性。是名世
間戒。汝向問云何法用修戒終見佛性者。欲
明大士亡相持戒不期三有果報萬行相資終
見佛性也。戒非戒故者名用道中持戒防非
名戒。性空道中萬法蕩然。無戒所修名非戒
故可為相戒。得無相戒時斷除取相戒名戒
非戒。非有為者不期三有持戒名非有為也。
無相解心名畢竟故。持此淨戒施與眾生名
為生也。是名菩薩清淨戒者結句也。菩薩
於淨戒後不作意亡生不悔恨。但自亡相持
為因。不悔恨心自然而生。十地金剛心謝明
見佛性得大涅槃。非世間人。如人執鏡者。與
持戒作喻。如人執鏡不其見面面像自現。燃
燈不其滅闇闇自然滅。初住不作意我生二
住。但使為初地故二住自然生。下十地同
然也。端正人自見面像以下。與持戒破戒人
作喻。牧牛二女人者。大涅槃二萬五千偈
以為牛也。持戒破戒人名二女。一持漿瓶者。
漿喻持戒。一持酪瓶者。酪喻破戒也。俱至城
者。俱至大涅槃城也。而欲賣者。修因買果名
[001-0287c]
賣。於路者八聖道名路也。脚跌者過去業盡
名脚跌也。二瓶俱破者。二人陰身謝也。一
則歡喜者喻漿瓶本畜酪時為欲得蘇以擇。
得蘇者後瓶雖破所為漿澤不足可惜喻持戒
為發生真解。此云身謝未足可惜故言喜也。
愁者本畜酪時為欲求得蘇未得。中間瓶懷
無所剋獲可惜之甚喻有相之戒。不能發生
聖果。此身已謝界慼三塗名愁也。持戒破戒
亦如是者令喻也。喜樂有何差別者迦葉問
此二數使別也。端坐不作惡時名喜。持淨戒
必清界涅槃名之為樂。第二觀生無生□□
名喜。見大涅槃會證時名樂也。第三句下名
喜上名樂。第四離生死共法名喜。得十八不
共法時名樂。第五持戒故斷除十惡名喜。明
見佛性澄解脫時名樂也。非世間者結句也。
五法作身者信慚愧善知識宗敬戒。此五法
諮發涅槃名依助也。離五蓋者會諸法實解
斷除五陰名離也。五疑者三寶中生疑為有
為無四疑戒五疑不放逸應是初住也。聞常
生解斷向五疑也。得五根者此信能發生涅
槃名根下四之然。五種涅槃者斷五陰取著
煩惱盡處名五種涅槃。非世間戒也。若我
弟子讀誦涅槃至寧不受不持來明其無戒。
若我弟子慎莫調戲以下。至非我弟子以來。
明其無定。受持是經莫非時說以下。至是魔
眷屬以來。即其無惠如是不應流布也。若我
弟子受持經時。毀犯禁戒令經無威力。使無
量眾生誹謗不信。二令經無威力。三不得使
人正寫正畫。四令人墮地獄。五令人不得人
[001-0288a]
天果報。是故不應受持我經。若我弟子受持
是經持禁戒者。一令經有威力。二令受持得
正寫正畫。三令不誹謗。四令人不墮地獄。五
令人近得人天果報遠得常樂。如此三人受
持我法也。欲受持時。要正念在心不得輕躁
也。說法適時生人正見。若說不當時便生
人邪見。是故言莫非時說莫非圖者。他國中
信小乘受亦不得說常經若說生他人邪見
也。不請說者要慇懃三請。然後為說非時不
得獨為人說。何以然。生前薄狹令經無威力
也。下句亦爾。若欲說經時說佛性時。要持淨
戒心身口等名身淨。二修定除其輕躁。三時
勝惠除其邪見。若說為一句一偈令人發無
上菩提心。若爾此是真善知識是我弟子也。
復次善男子一切世間不知覺以下。第四會
六念生解名知見覺也。念佛佉僧第一義無
此四是果中事戒施是因中行也。云何如來
以下為三潘來解。過去佛說十二部經化眾
生。如來亦爾。說十二部經。如佛所說名如來
也。二佛本乘六波羅蜜十一空到大涅槃故
名如來也。三有過去佛開有三乘以濟物。其
壽無量。如來亦爾。如過去佛三乘益物實壽
無量名如來也。云何為應者。凡五潘來解。世
間不言法悉怨家佛應害故與八假理相應名
應也。二四魔本牢亂行人。是菩薩怒佛因
地時應破四魔故名應也。三菩薩時應斷離
一切煩惱故名應也。四菩薩因地時無量劫
中應為人受苦身心常樂故名應也。五佛今
現在應受人花香飲食名應也。前據真處解。
[001-0288b]
後一就應佛上解也。云何正遍知者凡為四
潘來解。正者是常住理無其邪到名正。遍知
者於常樂苦無常等不顛倒中無不遍達名正
遍知也。二正名苦行者水道焉苟等戒也。遍
知苦行得三塗果報遍知苦行因果也。三正
名世間中道理也。知者知修集中道解畢得
無上菩提果也。四正者金剛以還正自可數
可量。遍知者知金剛以後不可數不可量名
正遍知也。若語二乘於界入中亦遍知知理
不盡不與遍知也。云何名明行足者。凡有五
潘解。明者果中三明。行者名因乘戒惠是會
於果名行足。後明行足是如來體行足者滿
足行名明行足也。三明者就果解。一菩薩明
者。是果中大道心非下地也。二諸佛明者。佛
明達三世也。無明明者。無法無明名無明明
也。善逝者凡有三潘解。逝者言者乘大涅
槃化眾生者。二解乘善心入涅槃者。答至
涅槃賓無下地名相為化物故說有名相也。
世間解者凡有五潘解。善達世間善惡因果
解世間名世間也。無上者凡有五潘解。人天
是上士。一佛是無上士更無過者。是故號佛
名無上士。三世諸佛體是最上更無過者名
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凡有三潘解。如來自己
丈夫復調御丈夫也。天人師者凡有三潘解。
師有訓噵之恩弟子有仰諮之義。能化備人
天故名人天師。佛與畜生餓鬼作師。但人天
受道處獨且語人天也。佛者自覺覺人故名
佛也。破煩惱故名婆伽婆也。若男若女以
下。上來明佛竟自下勸信也。於無量劫以下
[001-0288c]
此文何以來。上來十號之果。何由而得。良由
無量劫中供養父母明四無量心為因故。得
上來十號之果。出世間心者。此五十心何以
來。良由因地時行五十心為因。是故上來得
十號之果界。知心者知常無常界別也。生
界知者生心在常無常中也。住界知心者。心
常止在常無常界知中也。自在界知心者。任
放之觀名自在也。是故者是上來供養父母
修四無量五十心故。令得十力四無所畏三
念處果也。三念者一心聽法不以為喜。若不
聽法不以為憂。二人[仁-二+助]來常行捨行。此三境
生我念處名三念處也。念法者是常住法。能
令眾生得現果者。念法因緣現在得名聞果
亦可得行地界也。無有時節者。以常法化人
無有時節也。亦可常法無於時節也。常法者
以法眼所見非肉眼見也。非本無令有名不
生。非已有還無名不出。常法無有住滅也。無
舍宅者常法無生無舍宅。為作舍宅者。常
法能彰行人無常霜露而名舍宅。與人作常
住師依眾生無其明解。能與人天作大明之
解也。令人到常住彼岸也。與人常住無礙香
斷諸樂者。斷三受中樂受也。其體常家名安
隱。體絕四趣名彼岸。非色者非下地色。斷
下地色盡。而是色者其體顯現。是其妙色正
得言非業非結不得言。而亦業結者業結本
是下地法也。非物者非生死物。斷物者斷下
地物。而是者常住物也。非界者非下地生死
界。入斷界者斷下地諸界。而是界者是法界
也。餘句類然。非教者理處絕言名非教。應形
[001-0289a]
在世非是不教。是師者能成於聖名師也。非
止者體絕下地名非止。非不止者。為物故現
同下地止而斷下地一切止。而是止者而是
果中妙定也。云何念僧者。體是常住不可受
椅能生物福田。雖為福田者。雖生眾生內
心福而體絕相名無受取也。體絕眾累名清
淨無穢理處絕於思量名廣無邊也。云何念
戒者。思惟有戒不破。是大乘戒體。非色礙名
無別。既能止物惡名可護持也。行此戒能
得涅槃名因戒。能使行人出生無海名船舫。
莊嚴行人名瓔珞。使人得佛名大性。潤益於
物名大海。能去人煩惱垢名灰汁。有遮霜露
名舍宅也。能割煩惱名刀劍。能使行人度生
無何名橋梁也。治煩惱病名良醫。能使行
人藉此遠至大果名脚足。除人闇障生人惠
明之解名眼目。除煩惱熱名蔭涼。能使人登
涅槃名梯橙。若住此戒者是小乘戒。若住小
乘戒亦得聲聞四果。然我不用要持大乘戒
畢望得涅槃也。云何念施者。大士亡相行施
畢得菩提果。若不行施畢不得佛。云何未來
莊嚴四部眾也。正以亡相行施未來成佛能
莊嚴四部眾也。若我弟子者。上來離而言之。
便是六念。總而言之。正一法念。若修小乘
十二部經。與今大涅槃等無差別者。是義不
然。噵是語時作何意為欲障經甚深昔經不
如。今經是勝也。甚奇甚持以下嘆經也。佛法
眾僧不可思議者。總嘆三寶也。菩薩無有教
者。於此經中自發菩提心名不可思議。下句
可解也。住凡夫菩薩未階初性種不動地。而
[001-0289b]
能於經生信不退度化前人名不思議。有身
遠離非口者。此文何以與聞。上來菩薩何由
能作不思議化者。切由三業不為惡故。能作
不思議化也。身遠離者斷殺盜邪法也。口
遠離者斷妄語惡口兩舌無語。非身非口者。
斷意地三毒也。菩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者。
性空道中不見身不見業。可以遠離。而云有
離者假名道中而有十惡可離名不思議也。
實有此惠。然不能令菩薩遠離者。假名道中
惠眾日斷惑。實法道中無有一豪斷切故。咲
不可思議。實法道中惠不破結。何以故。何以
實法道中惠不破結故。有為法異生異滅。念
念實中有惠時無結。有結時無惠。是故惠不
破結也。實中地不能持貪。不能貪者本貪於
不貪。貪起時不貪以滅故言貪不能貪。餘句
亦然。我今始知菩薩常住三寶不可思議以
下領解也。世尊無上佛法當久亦住以下第
五文。若解經廢興者。是覺知菩薩解過世間
問意。上來有大涅槃法。於中修行便得。上來
不思議化無上佛法幾昧而滅者。若無大涅
槃法既無法念處無法何修。云何得成知見。
覺人既不成知見覺云何能作。上來不思議
道。若大涅槃乃至有是五行以下。答上向問
無常住法念處可修。云何成知見覺者義不
然。答我弟子未來世具足五行流通常住大
涅槃經。修此五行時我佛法不滅。若我弟子
多犯禁戒。不修五行懈怠廢亡不能流通。當
爾之時佛法則滅。若此經興事在於人。此經
若滅亦在於人。若語興紙素經興。若語滅者
[001-0289c]
此紙素經滅。興廢由人。都不關前理。若語常
理有佛無佛古今有之。未始不無有此法念
處。是菩薩於中修行得成知見覺。人便能作。
上來不思議化有能受持以下。訖至具足流
布未有人行五行故。當知紙素經興。若我弟
子多犯禁戒至然後滅盡來人不行故。明紙
素經滅。若語理古今是常未曾有數也。迦葉
白佛言以下。為未解者作難。先列過佛。我親
從佛受如是義者。受如是盲滅義。問如來迦
葉佛時有是經不者。如其有不應言滅。如
其無者。迦葉佛若無大涅槃經云何言諸佛
等有祕密藏。若迦葉一佛有知諸佛同有不
但諸佛同有釋迦亦有。我今難迦葉一佛既
無。明知諸佛亦無不但諸佛亦無類。今釋迦
亦無。此是類難。我先說言。唯有文殊以下答
中凡有三答。一以人來答。二以理來答。三
提文來答。一唯有文殊方解是義者何處說。
上本有今無下說本有者本有佛性本無者眾
生緣因未備現在無佛性本有今無。唯有文
殊大士方能玄會有知理有不無也。第二有
二種法者世法可滅者。金剛以還是世法無
常故可滅。第一義法則不可滅者。佛性第一
義諦古今常住則不可滅。復有二種者。金剛
以還體是無我故可滅。涅槃住常樂我淨則
不可滅也。二乘所持理之及教則有壞滅。大
士所持常樂極理則不可滅。一外二內者。十
二部經言。經名外則有壞滅。所詮之理名內
則不壞滅。一為二無為者。降佛以還為三相
所為則有滅也。法身常住不為三相所為則
[001-0290a]
不可滅。一者人中。二者天中。十地等伴人
中則可壞滅。第一義天理無壞滅。十一部經
是無常法則可壞滅。指佛性理正曰方苞含
稱廣。此方廣經則不可滅。汝向所問者。第三
提文而答汝向問。迦葉佛有是經不者。汝難
一佛已無諸佛亦無類。今釋迦亦無者義不
然。此大涅槃經是一切諸佛祕密藏者。明迦
葉一佛已有。明知諸佛同有不但諸佛同有
類難。今還類答。何以故者。何以名祕密藏故
一切諸佛雖等有。此法十一部所說佛性故
名藏。如人七寶不出不用名藏。問長者寶何
以不出不用。為未來穀貴賊來浸國。乃至道
路忽難 爾時方出七寶用如來亦爾。所以不
說者。亦為未來四事因緣故。令方出用穀貴
者人解不同。且就一師解。正指苦無常無我
以乞之為穀何時賊。今言貴者初始鹿野為
說苦無常用。此法斷三界或盡道成無著於
己有用稱之為賤。後時以苦無常曼加佛地
於己無用稱貴也。賊來浸國者。聲聞二乘是
賊。常住涅槃是國。欲明二乘謗無涅槃名賊。
浸國惡王者二乘人是也。為欲贖命者。欲明
二乘說佛無常似。若斷他法身命如來今在
雙林說法身常住授與聲聞。既聞常住斷佛
上無常。於法身上不作無常見。如來可還
自申已常名贖命也。道路澁難者。苦無常有
通人義名道路。何時中滑。今道澁者。昔日苦
無常法通其行人出於三界名滑二乘。今者
以此無常類著佛地成其顛倒名澁也。如來
今日謂苦無常在於金剛以還常樂在今。佛
[001-0290b]
地還使二乘得八修之解。除其到或財難得
者總結。前穀貴賊來侵國遇惡王道路忽難。
如此因緣名財難。得時當出用者。在雙林中
顯大涅槃常樂我淨名出用也。畜不淨物者
合上穀貴也。為四眾說如來畢竟入無滅涅
槃。合上二喻。賊來浸國遇惡王為贖命也。讀
誦世典以下合第四道終澁難。世典者修遍
執無常為是也。不敬佛經者。謗常住涅槃名
不敬也。人流行文字經有其隱沒大涅槃常
不變易。云何難言迦葉佛有是經不也。所有
眾生貪欲微薄以下。解迦葉佛諸興廢所以。
欲明迦葉佛時貪欲微薄知惠滋多。佛滅後
七日假四依說。過七日後不假言教相與□
理在心。是以得理以亡恰不假言說如是名
滅。此時滅非要也。今世眾生智慧微少煩惱
梁厚愚癡多法人不能信。爾時法不流行名
之為滅。若語常理古今湛然理無滅也。自下
度引事來誡勅明常法不滅也。若佛初出以
下。訖至雖復涅槃當正法久住以來。汎明一
切佛有其興廢也。我法滅時以下。明釋迦諸
有其興廢。或說神空欲明眾生廣起到或名
法滅。此是惡滅也。爾時王會城阿闍世王者
何以來。凡有六意也。一上來一改直明知見
覺行。此明知見覺人。上來明四等益物竟。未
知得益人是誰。自下出世王是得益人也。三
昔經何以不來。今經方來者。昔經理教不如
不能滅人五逆重罪欲障今經理教具備。必
滅人五逆重罪也。四經初何以不來。此中方
來者。欲明初其病未增道根未熟。是故不來。
[001-0290c]
今時其病已增道根已熟。是故此中來也。五
前聖行品中何以不來。梵行中方來者。前明
聖者是自正之行。不兼氷化故不明也。欲障
此品氷化之行本自濟物。是故此中來。六此
品初何以不來品未方來者。欲明品初慈悲
之始未能滅人五逆重罪故品初不來。此中
如來入月愛三昧慈悲志極。能滅重罪故品
未來也。自此以下凡有八段經文。第一從
初以下。明其王心生悔熱遍體生瘡由害父
故爾。第二從大臣名月稱以下。此之一段明
六臣勸王詣六師治病也。第三從耆婆以下
問王得安隱眠不者。勸王向佛重罪畢除也。
爾時世尊在雙林問以下。第四凡有二意。初
明應身為王住世說法令王性悟除罪發心。
二說法身常住令得悟也。月愛三昧以下。第
五除王身患。耆婆答王以下。第六譬如曷人
速赴清泉勸王求佛。上來處處勸王詣佛向
王自惟罪深無有去意。是以此中耆婆重勸。
即命一臣名吉祥已下。第七明王受勸嚴駕
車乘國人民向佛去也。佛告大王諦聽諦聽
已下。第八為王待從說二諦除王心中病也。
欲明世王為化物故現同凡夫起其逆罪。語
其內德實是知見覺人。何以知昨六臣勸王
詣六師除病世王以知六臣非是知見覺始
知。其六師非是知見覺。終不滅人罪逆故。不
從六臣之勸也。若論耆婆是知見覺始。若論
如來是知見覺終。是故世王從耆婆之勸詣
如來所。故知世王見覺人也。其性弊惡至其
心識滅來內有害父之心。口有刑戮之過也。
[001-0291a]
見在者唯見現貪國重位五欲等樂故害父
也。不見未來等現唯現為五逆為因。未來畢
得阿鼻地獄為果故。言不見未來也。純以惡
人為眷屬者。與提婆為等侶也。父王無辜者。
辜之言罪。欲明父王於我實無有罪。因害父
說不可附近以來明逆害。父已見受花報體
生其創晃穢位增也。若爾地獄果報受無疑
也。明其母子心重以種種藥附王瘡也。王
白母言如是從內心生。不從四大起世間藥
草不能治也。以遠彰出世良醫方能治也。又
臣名月稱已下。第二六臣來問病也。就六臣
中問之以答各有五句。一性至王所。二問病
原由。三答由害父王。四明無醫療治。五者尉
愈王也。大臣各說有已皆有五句。一說名字。
二歎師德。三明住處。四者勸王詣師。五者
王許往治。六師所計各不同也。第一師起斷
滅見。第二師計身有七分細者。是常不可
殺。麁者無常是可殺也。三計萬法。皆從自
在天生。第六計莫問有罪無罪不須修道八
萬劫後自然得解脫。是大外道也 爾時大
醫已下。第三所以問王。得安隱眠不者。欲
明耆婆大醫。明知世王逆父罪重不得安眠。
所以問者。凡欲省病要問原由。欲使自說病
拔故發問耳。下王以偈來答。初四偈明佛
得安隱眠不。心無取著已下有偈半明大士
斷除十惡盡乃得安隱眠。正應明不安眠所
以道餘人等世王意。先明諸佛菩薩得安眠
時為彰已。是人不得安眠也 誰得安眠一
偈釋前四偈佛得安眠 誰得安眠所謂慈悲
[001-0291b]
等釋前五偈半也。眾生無冥已下三偈。世王
自道已害父重罪。具十惡業不得安眠 若
食過節度已下三偈。汎明世間心有疑。未獲
者不得安眠也。耆婆我今病重。逆害父王。世
無良醫治我身心。汝云何問我得安眠也
 如麁在彊者已下。與已作喻我害父王罪重
必感地獄。有無良醫治我身心。云何得安
隱眠也 答言善哉已下凡有七事來勸王。
王答言罪重不可除罪者。一心生重悔。二漸
三愧四便發露向之。五便識知因果。王有五
種善根非一闡提。云何不向佛也。一事竟第
二汝向言世無良醫者。加毘城王子悉達多
是大良醫。云何無也 女噵無妙藥者答自
作自受已下。第三出妙藥 釋提洹因已。第
四廣引同類以勸世王。假使一月常以布施
下。第五舉足一步必備重罪也。爾時天王
答耆婆已下。第六臣勸。爾時空中出聲已下。
第七必王空中勸子也。一念善心彼百種德
者。王有五種善根。云何言罪重不向佛也。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大良醫光明應也。若色
非色已下解真身。若色者應同其色非色不
同世間色。非非色者法身常住不可名色。不
可說非色。非非色都無。下句亦作自作者。金
剛已還後受報名他受也。造因名自作自受
者。始終一行者名自受也。自作他受者金剛
已還名自作。金剛已後受報名他受也。無作
無受者。常住第一義諦名無作無受 第四
釋提洹因諸佛常除五衰沒相。王今諸佛而
不除逆也已下。十三種得益人來廣勸王也。
[001-0291c]
阿逸多具三逆罪。昔經亦除。何以上言昔經
不除世王逆罪今經除者。欲明阿逸多雖具
逆過因彊為緣弱發昔彊因故言昔經亦除三
逆也。欲明世王過因是弱昔緣復弱故言不
除王逆罪 要今經理勝與作彊緣。便能發過
去弱因滅其重逆故言今經除也。若信臣語
速往佛所信臣上悉多是大良醫無作無受是
妙藥。若信此語詣佛重罪必除。若不見信
者上有良醫妙藥除人重逆罪。願善思之者
願王思上十三種人諸佛蒙益。王今詣佛亦
同得益。諸佛大悲普覆不限一人。此文何以
來者。上來諸人詣佛悔過疑如來心不平等。
餘人雖可除罪我一人佛何必不除我罪何以
然。佛心不必平等。是故興此文也。我上來
言語一切有罪詣佛都得除罪。豈可限王一
人。假使一月者。第五噵世王害父以來畏堅
地獄種種布施[泳-永+炙-火+立]得勉之。是故勸王。假使一
月常以衣食種種等物供養。一切人所得功
德分作十六分。不如舉足向佛一步。若爾今
還速詣佛所也。王答耆婆者。第六臣勸雖知
如來其心平等不限一人。我自審罪重不敢
去者。所以然欲明如來永斷生死故。言其
性調爭所有眷屬亦是清淨。我今罪重非是
如來聽眾繫屬地獄。何由向佛也。吾今深自
悼無去心者。我雖殺父罪重備為一國之主。
我若詣佛佛。若接敘共我言說我意故可設
使我者恐不接敘語言我更重加著恥故言都
無去心也。空中出聲者。第七父王所以勸者。
見世王臣勸不肯去。是以父王勸也。就中有
[001-0292a]
三。一明佛滅不久。二說地獄來怖。三明父子
無絕。噵佛法將滅法船欲沈。汝今日不向於
佛必受地獄也。王聞是以悶絕辟地者。我逆
其父父不以為惡空中勸我。感父慈恩悔本
惡人聞父欲去罪無人救。是以悔心踰怨名
悶絕也。二意所為諸人道根未熟。兼聞佛
去悲心將發名悶絕也。當為是王住世至無
量劫者。第四文別凡有二意故也。一從上願
善思之中來上意佛心不必平等。何必除我
罪。此義不然。王今速往佛在雙林之中以為
王住。至無量劫王可不知定除逆罪也。二意
王上臣勸自審罪重不肯去。父王空中出聲
噵佛必滅汝後時滅罪無處。是以自投於地
謂佛實滅。是故如來在雙林之中自為王住。
至無量劫。我今一日之中為王說法。使王生
解除罪。如似我無量劫為住不。不異二應身
住世為說常住故。今不逸如似無量劫住不
異也。下六復次前四為不解。如來常住者。應
身住世令其得解。後二復次為說佛性常法
也。迦葉自佛言。如來為一切眾不入涅槃無
有實滅。所以不噵餘人也。為世王等謂佛永
滅自投於地。是故彰應滅非實滅也。我言
為者。一切具縛凡夫為說名用除其空執。阿
耆世普及一切造五逆者。我言為為一切逆
罪眾生普感。世王現造逆者為此人說法也。
後復為者。為執有為眾生久住於世。不為無
為者。達解常住不待我住也。後為者即不見
佛性眾生我要住世為說使解佛性也。若解
佛性者不假我住名不為也。後復為者是阿
[001-0292b]
難迦葉二眾云何言獨為世王也。阿耆世王
者即是王後宮娣女也。後復名佛性者我為
要使生佛性也。阿耆世者名恐。正以不生佛
性故。廣起煩惱怨生也。如來密語已下嘆三
寶不可思議也。大悲導師已下第五文句何
以而來。二意故興也。由上文中世無良醫。治
我身心者。汝今在家未去。如來以入月愛三
昧放神光注照王身。除王刑苦。王若詣佛重
逆必除。是故興此文也。二意上言為王住至
無量劫者。但有為言未有為事。上為王住世
之言未必是實。是故如來放月愛三昧除王
刑苦出其為士成上為王住世之言實人不虛
也。所以先言大悲者。為成慈深極王除王重
逆也。曾聞人說劫盡三月普並現者。欲使
耆婆廣解光之所以。是故現疑而問答。言此
非劫盡寶珠等光者。重答非世間光也。又問
言此非三月並照者非世間光。是何誰能放
此光也。天王當知。是天中天者答汝問。何
誰放光者是如來也。是光無根。無邊量者欲
明是光從無相智惠心中來。不可以根量往
尋也。非青非黃等者。從非青非黃處來也。亦
見念者自審罪重。謂佛不在意如向來言。如
來慈光照身除苦者。故言亦見念體下以七
子來答。從初住至六地以來。是其六子住
前凡夫。復是一子名七子也。王所為人是其
凡夫。廣造逆者如來大悲於苦眾生生其上
心遍重也。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已下。上來一
段廣釋月光來之所以。體相自已下明其有
益。就中有六。初三明生善。後二喻明滅惡。最
[001-0292c]
後一喻剬月愛名字也。我聞如來不等。惡人
同止者。何以生上來光照身止於麁苦。將欲
詣佛去思量如來經中言語似不除我罪故興
此文。佛家經中明大海不宿死尸。釋提洹
因不與鬼住。我今罪重。云何往見於佛。設往
見佛者。身將不陷入地獄。我今不去故得少
時住也。何以然下王自釋。我觀如來意寧近
師子猛火終不近惡。我等惡人佛家經中言
說是實。是故我不去也。耆婆答王已下。大段
第六重勸王也。明六事來勸王。何等為六。一
譬如人渴速起清眾。二飢夫求食。三怖者求
救。四病求良醫。五熱求蔭涼。六寒者求火。王
今罪重。求佛亦應如是。云何不去也。常為
闡提者。何以向來由王上來言大海不宿死
尸。釋提桓因不與鬼住者王謬引也。今日涅
槃經是無餘說。尚為闡提說法。豈況非闡
提而不蒙慈悲救濟故。舉闡提來勸世。王言
我聞。闡提不信因果不得義理。如來豈可為
說怨畏不實。是故重審脫。答若有實我云亦
除我逆也。耆婆已下廣明闡提行中凡有三
段文。從初至已病增故以來。明闡提相。遣使
命醫已下。第二難可療治以來。明感聖聖觀
根性有具不具也。爾時即入病人舍宅已下。
明佛為說法。譬如有人者闡提人也。過重病
者。世間重病將死不久。欲明此人將成闡提
名重病也。夜夢者苦體見心成名覺未成闡
提以來見心未明名夜。一住殿者。本有其四
柱任持即彊。三柱既無。唯有一柱崩倒。不久
內合時明欲界為九品善以斷八品盡。唯一
[001-0293a]
微品善在不能不作闡提昇持處弱名一柱
也。服蘇油脂者。服邪見蘇油使信心孔合外
善不入也。臥灰者身倚因果理名臥灰。食者
以邪斷資神名食也。舉枯樹者心無因果樹
樹名必成闡提也。與獼猴坐臥者。明內無
正定馳騁諸塵也。忱在邪見來沒在五欲埿
也。墮樓殿者謗無菩薩乘高樹木謗無緣覺
乘。馬牛羊者。謗無聲聞乘。青黃赤白色衣者。
表闡提賊人作相也。喜咲等者邪觀適心也。
烏鷲等者。遠況闡提食善法都盡也。齒髮落
者。謗無實惠方便智也。裸形等斷慚愧二善
名無衣服。枕狗者心沒無因果中也。臥糞穢
者身具十使也。復與亡者行住者。與已成闡
提為等侶也。携手者表不二之意。明與闡提
同見也。毒蛇滿路者而從中過者。斷常諸見
名毒馳。十惡通入至於三有名路。從五逆十
惡過至何量獄中也。與被髮女人相抱持者。
喻起八倒交橫也。樹葉為衣服者。以斷常身
覆身也。乘車正南行挺者。此是指南車。此人
謗無因果。君臣父母謂為指南之解也。是人
夢以者。上來一段明一闡提相作夢喻。自下
明已成闡提作覺喻。心生愁惱者。斷九品善
盡已成闡提應名歡喜義言愁惱也。諸家已
下第二文句。諸家者遇善為因名親屬也。過
去因義不亡仰感於聖名命也。過雖有因善
旨微細弱名缺短。不能資現具足生善名根
不具足。此之微善在中名頭蒙塵也。被斷之
善彰物處微名壞衣也。壞車者運物處少過
去微善資發處微名壞車也。感機彰聖名語
[001-0293b]
醫也。速自上車者。感道時促名速上車也
 即自思惟已下將為說法先觀其相也。其機
是弱名見使相根不吉也。現在必作一闡提
名難可治。占日者上來使雖不吉觀其根四
日六日等。此俱雙日得病難治。觀此人有不
善根無善根也。占星者第二觀性。此一闡提
性好作惡都不好善也。占時者第三欲觀秋
時乃至夜半時。此時定得病難治。觀闡提心
中。正欲作作惡不欲作善也。或定不定者。斷
上品次斷中品。從中下從著至微必斷善根
定作闡提微品之生。從中生上從微至著必生
善根名不定也。若有福德者。過過去供養千
佛萬佛名福德可療治也。若無福德者。若過
去供養一佛二佛以來冀無福德。雖吉何益。
與使俱者乘感而應名與使者俱在路復念將
來故噵來猶未來也。長壽者過去善感生現在
善現在善復感生未來。如此名長壽可療治
也。短壽者過去有因不感於現善善不感未
來善不相續。名短壽不可療治也。二小兒者。
斷常二見是也。又云善惡為二小兒。善惡競
興名相辜也。善惡相違名鬪諍。善弱惡彊。斷
善不生名捉頭拔髮也。見人持大大本明性
喻佛寶闡提無佛寶名自滅也。斫樹木者謗
無法寶也。手曳皮革者謗僧寶也。道路遺落
物者。多是惡佛欲明謗無因果。唯佛法之所
遺棄也。執持空器器空無物者。欲明闡提廣
造諸惡空無善法也。獨行無侶者。均惡人為
侶無善人善侶無善也。我若不往非良師者。
世間師本如前人必死為現在父母妻子故要
[001-0293c]
往。雖往必不可治。如來亦爾。若不往則不名
佛有大慈悲。雖不能救現在不作闡提。為生
後世善故要為說法也。南方非鳥聞者。南方
是離地欲明闡提與善法永離也。即入病人
舍者。第三經文一往為說生下品中品微善
去離遠名入舍也。數塞數熱者。初聞法生信。
後還起謗斷常諸見也。咽喉結痛者斷塞善
路也。舌上破裂謗無中道也。身卒肥大紅赤
異常者。起大瞋大貪也。問瞻病者指過去為
因名為瞻病者。藥對其機名說法。後為當修
善為當起惡故言意志云何。答言大師已下理
中語也。本敬信三寶。今敬信情息者。本未作
闡提時。於三寶所生敬信心。今謗三寶名敬
信情息也。本性弊惡者。本修善罰惡名弊也。
今則和善者順境起惡也。本於父母所生慈
孝等善。今謗無父母名無恭敬心。即前嗅之
者。第二周為說□為生下品中一品善臭香
不定必作闡提。即前觸身者。第三周為說法
生下品。中上品可名觸身。當聞法時暫生其
信。後還誹謗名香嗅不定也。或䩕如石者起
我見也。或冷如氷者起大癡也。或熱如火等
起大貪也。或忽如沙等起斷見也。必死不疑
現在必成闡提也。然不言是人當死者。現三
週說法作因未來必生。於吾今據豫明當更
來者。世醫知病者必死噵來必不來也。內
合時務本一日之末喻如來說法之終名據
務道未必不來也。後云現為說法爾名據務
也。明更來者後更有勝善感時更來為說也。
滅應歸本名還家。亦可攝化不設名還家也。
[001-0294a]
明日使到者。未來世中更有善感也。事未訖
者。餘方施化名未訖也。未合藥者。所感冀微
未來未勘聞法名未合藥。大王世尊亦爾者
已下合喻也。上列喻甚多合中極少。世尊亦
爾者。合上良醫喻。根性者合上占星略不合
占時也。而為說法者。合上入舍臭香觸身三
周說法也。若不為一闡提說法凡夫。謂佛
無大慈悲息凡夫情故為其□法。大王如來
常施諸病者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