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4 大般涅槃經集解-梁-寶亮 (master)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三



 辨信 辨直心
 辨戒 辨善友
 辨多聞 論闡提有佛性義
 釋闡提名
 釋九地菩薩見法有性所以不見佛性
 明法佛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
眾生故說為法性為諸賢聖說無法性
 辨菩薩無所見即一切法
 辨大涅槃空 出阿難不見空事
[053-0538a]
 辨信不信相


德王菩薩品之第九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四者親近善友五者
多聞。


案。僧亮曰。第九病行功德也。病行說
五行之始也。信為行首。故先說也。質直者。信
惡則不作。信善則勤行。故次說直心也。身口
之惡須戒。故次說戒也。行善須師。故次說善
友。近善友而聞法。故次多聞也。僧宗曰。既通
廣前三行。隨明戒定。有相似處。即雜廣上義
也。寶亮曰。以此法為體。從信心為始。乃至
多聞。


云何為信菩薩摩訶薩脩大涅槃成就初事。


案。僧亮曰。信三寶者。知歸處也。然歸必須
行。以施為行始。次說施也。行即是乘。乘有實
假。次說二諦。以一乘是第一。二乘是世諦。下
釋云。速得解脫者。小乘是遲。今說為速。於
小者是速。若不說小。則永處生死。說則離故。
故名速也。聖人性者。不壞信也。寶亮曰。夫信
有三品。從外凡夫。訖聞慧中人。悉通名為信。
信乃萬階。要居不定位故。來為下品。若信
首五根立。至世第一法。名曰中品信。受得真
無生解。去至九地。通為上品信。然此中所明。
信取於中品。何以故。因此信立。資之入空。登
見諦道。自此以前。下品之信。非不遠藉。但未
是堅固。位既未定。所以不錄。若遠途而相承
理故忘言。然入佛法海。要須信為首。此心亦
立。佛法中寶。自然次生。是故今者。先標歸三
寶為初。表信立之始也。雖復信有三寶。若不
信有行六度之因。其行亦不成。是以經文廣
列所信之事。然此中列信境出二種。第一義
[053-0538b]
諦。無信於二諦者。信生死是忘有。即體無
性。此據大品以來。開空有二門。後更稱信。第
一義諦者。信神明妙體。真如之第一。故知。今
教所明真者。非昔教之性空。若此信一立。便
識生死虛妄。依如來藏。有脩道斷癡。除因滅
果。顯出法性之涅槃也。


云何直心菩薩摩訶薩若生煩惱則墮惡趣。


案。僧亮曰。先就化物邊辨直心。後更約
事。明但使關理莫聞耶正。皆稱直也。


如是菩薩若見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案。僧亮曰。終不說之者。說惡增二罪。
讚善長二福也。云何為善。所謂佛性者。善中
之少。唯闡提也。寶亮曰。謂正因性也。唯此為
真善。而非是緣中所生者。若舉用來明者。能
得於善果。亦名曰善。為物說言。身中有佛性。
令心歡喜。發心行道。


爾時光明遍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亮曰。難意謂。若闡提聞讚佛性。而發
心速者。上云不治之義。則非也。舉上五行之
始。闡提不可治之文。此第一難也。僧宗曰。第
一有三種病人者。難直心也。言不應歎佛性。
發菩提心也。何以爾耶。上說三種有自然可
差。有畢竟可治者。如其自差。則不假歎性。
知其必死。雖歎何益。雖引三人。意欲取二人
為難。寶亮曰。德王仍設五難。所以建章唱
言。初發五事。悉得成就者。若此五事成。則能
除病。若不成就。便不能治病。今去還明三種
病人。故知廣病行。第一難言。如來上說三種
病人。第三人聞法不聞法。自然得佛。今云何
[053-0538c]
言讚嘆佛性。令眾生方發心耶。


世尊若遇善友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故。


案。僧亮曰。第二難也。僧宗曰。第二難
言。不能發心。復不然也。若言有性。必當成
佛。寶亮曰。第二難言。第一人若聞法不聞法。
皆不能發。是亦不然。此人有佛性。佛性是
善。自能向佛。佛何故言都不能發心耶。


世尊如佛所說何等名為云何佛說斷諸善
根。


案。僧亮曰。第三難也。僧宗曰。第三難言
不可治。若遇不遇。俱不可治者。夫為惡不過
闡提。此人既有佛性。此不可斷。當知斷善之
言。未為理實也。如佛昔說十二部經善有二
種者。此第三家子句言。既不斷佛性。便是性
在身中。既在身中。便應遮地獄。此就見用為
難也。寶亮曰。第三難不應受闡提名。就此難
中。開為兩關。若闡提有佛性。佛性是善。何
故言斷諸善根。名一闡提耶。後關言。如佛昔
說十二部經善有二種。一常二無常者。難意。
用正因性善作常。緣因善作無常。若如此緣
中所生善。虛而無力。可不能遮地獄。正因性
是常。力用應強。何故不遮一闡提不入地獄
耶。


如佛往昔說十二部經作如是說言一闡提。


案。僧亮曰。第四難也。


世尊若因佛性發阿耨多羅三菩提無有是
處。


案。僧亮曰。第四難也。僧宗曰。第四難
言因佛性。自然成佛。不假廣說十二部經。寶
亮曰。第四難從若因佛性。發無上道心。下明
佛性力強。應自然成佛。何須廣說十二部經。
[053-0539a]
勸人修行。下即引二譬來。助其成難。喻正
因力。應自至於佛也。


世尊諸佛如來說因果性如是之義云何相
應。


案。僧亮曰。第六難也。僧宗曰。第五執
因中已有佛性。故得成佛也。寶亮曰。第五難
言。說因果性。非有非無。亦復不然。若因中無
果。云何能生佛菩提樹。正以有故。能生也。


爾時世尊讚言善哉善哉能摧波旬所立勝
幢。


案。僧亮曰。將欲答問。先讚歎也。僧宗
曰。答中先答第二。次答第三。次答第三家子
句。因答子句。義勢似答第一第四。別答第五
也。寶亮曰。將欲答難。先讚歎之。明已問得
時。師徒二人。互相稱譽也。


善男子如我上說三種病人若不遇者則不
可愈。


案。寶亮曰。釋二乘人。何以故。此人
有九因緣不能去。若無此九事則去。何者為
九。一知食不安。而反食者。二乘人自知已所
得果。不如於他。而強執為是也。二多食者。二
乘人求果心併故。所以不能遠取佛果也。三
宿食未消。而更食者。有漏中四倒。伏而未斷。
而今更起佛上四倒也。四大小便利。不隨時
者。執相心固。斷結不以理也。五病時不隨醫
教者。不行菩薩大乘之化也。六不隨瞻病教
者。不從善知識也。七強耐不吐者。強執二
乘果為是。不捨小而從大也。八夜行者。無明
心多也。九房室過差者。欲速滅此身。無餘之
樂。正有九病。若聞法即迴心而去。如其不迴。
則難可開化。


善男子如我上說若遇不遇若不值遇則不
[053-0539b]
能發。


案。寶亮曰。答初難也。僧宗曰。先騰
三種病人。未是答也。寶亮曰。先釋第三人。決
定去者。此人殖因久。自能向佛。不假聞法。


如我上說若遇善友諸佛菩薩何以故以命
盡故。


案。僧亮曰。答第二第三難也。僧宗曰。
答第二難也。其難言。既遇與不遇。悉不能發。
此人當得菩提。今答言。闡提時斷善根。及
其後生善之時。非復闡提。此人遇與不遇。俱
不離闡提心。是故言不可治。不言斷當性也。
寶亮曰。答第二難。言若闡提有佛性。決定不
去。是亦不善。佛答意云。我言不能去者。此
當闡提心時語耳。不言捨闡提心後。亦不能
去也。其未捨闡提位時。雖有佛性。而非是善
若捨此心後。非復一闡提。云何不能去耶。


善男子一闡名信提名不具諸善法故名一
闡提。


案。僧亮曰。答第四難也。僧宗曰。此答
第三難。其難言不斷佛法。云何言斷善根。
今答言。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
闡提。豈以無師佛性。名闡提耶。寶亮曰。次答
第三難。難言。闡提有佛性。云何名斷善根。佛
今答言。不具。信故。名一闡提。明佛性非信。
善亦不從具生。眾生五陰。是發信心之具。正
因佛性既非善。又不從五陰具生。云何可斷。
若正因佛性。從五陰具生。然則眾生五陰。是
發佛性之具。經亦不應言佛性非信。眾生非
具。以此義推。當知。眾生五陰。依正因性有。
非是正因性。依五陰有。然此中推檢。與勝鬘
經明義一種生死。依如來藏有也。非如來藏。
依生死故。得知文義微證理𥅟然矣。下去諸
[053-0539c]
句義例亦爾。但佛性非是緣中所生之善。又
非是不善。何以爾。正因之性。既不從方便而
得。云何可斷。然能得善果。復非不善。闡提乃
斷緣中所生者。故得一闡提名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即墮三趣故名一闡提。


案。僧亮曰。答第五難也。僧宗曰。答第三子句
也。以當有故言有。既非已有。云何責能遮地
獄耶。譬如王聞箜篌音者。此成向答也。言欲
聞其音。必須方便。不可一往而求。佛性亦爾。
要假方法也。因此仍答第一第四難也。其第
四言。若有佛性理然自成。何須說十二部經。
今答言。雖是有性。要須說。亦如箜篌之音也。
第一難言。若必不差。則不須治。今答言。雖不
可差。既不斷佛性。若聞說十二部經。則為外
緣之益也。寶亮曰。牽第三難後關來。仍答
第四難云。一闡提實無果性。若使有緣因之
善。可遮已不入地獄。即既無緣因善。云何得
遮耶。登即引譬。明凡夫愚癡。無有智慧。聞佛
說眾生身有佛性。謂言此五陰身。即時已有
一切種智。十力無畏。不假脩行。臥地自成。責
佛現有此不當是無道用心。然眾生之身。即
時乃有正因。要應積德修道。滅無明障。闇黑
都盡。佛性方顯。緣具之時。爾乃有用。其事如
箜篌。要須眾緣具。故聲方出耳。今一闡提。正
斷於信心。故墮三惡道也。


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不訟彼缺名質
直心。


案。僧亮曰。答第六難也。僧宗曰。答
第五難。今言不得一向已有。以當有故言有
也。如乳臥至一月。則不生酪。若以一渧。
[053-0540a]
頗求樹汁。至即成酪。以其緣具足也。若乳
中先有酪者。何須待緣耶。難作能作者。言
政以具此直心等五事。所以能為此難忍之
事。乃至不惜軀命。深識空相故爾也。寶亮
曰。答第五難。執因中有果。今明萬法從緣。
無有自性。若緣會則有。未會便無。豈容因
中已有果。若已有果。何須眾緣。以無性故。
故得成佛也。答難既竟。還舉前結句。以是義
故。菩薩常讚人善。故名直心。結句後偏就菩
薩心。約事來明直心也。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質直是名菩薩質直
心也。


案。寶亮曰。向解釋未周。便致問難。
答既已畢。更脩前宗也。寶亮曰。答難已竟。舉
前以結旨也。


云何菩薩脩治於戒脩大涅槃是第三戒。


案。僧亮曰。尸波羅蜜者。無上四惡。能度苦海
之稱也。寶亮曰。戒從信生。道心既正。所發
之戒。不見戒相。為波羅蜜也。


云何菩薩親近善友具足第四真善知識。


案。僧亮曰。一主浣衣者。知垢淨故。應教不
淨觀也。一金師子者。知風火之氣。應教數息
也。寶亮曰。真善友者。唯諸佛也。今命篇舉
菩薩者。以具上三心。能近善友。復能為人。作
善友也。未具足故。乃引事為證。


云何菩薩具足多聞成就第五具足多聞。


案。僧亮曰。多聞本使息苦。不必文廣事多。唯
在理深除惑耳。寶亮曰。第五具足多聞者。若
隨言而取。唯是聞慧。不通思脩。然此中釋意。
恐備合三慧。今辯多聞。便有六階。從淺之
[053-0540b]
深。靡所不收。第一就小乘十二部。明多聞。第
二重置於十一部。唯取方廣經。亦名具足多
聞。第三除法華以前經。十二部唯受持。今涅
槃經為多聞也。第四就一四句偈。如雪山菩
薩中說。第五直據常住二字。第偏談法性妙
體。如如常不說法。絕於言相。以為多聞。若能
如此冥至理。最為第一多聞。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難忍難施亦復
如是。


案。僧亮曰。難施能施者。作義是總。施
義是別也。何者。外事橫來。能安為忍。捨由內
起。能安為施也。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何以故脩空三
昧故。


案。僧亮曰。舉二事。一謂慈悲。二謂解
空。以此二事。不見其難。故能為難事也。寶亮
曰。次從難作能作。下去開為三事來。讚歎上
成就五法人。正以資上所解。便悟萬法虛假。
有所施為。不問自他。無復分別。若微有所存。
便乖於理。何故如此。正集空智力爾。終日為
物。竟無所為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雖復脩空不能令
空。


案。僧亮曰。欲明脩空之為益。故假難以
顯之也。僧宗曰。一切諸法。性自空者。承前言
為難。前言以善識空。能為難忍。今問識空之
旨。設二難也。若性自空。空則無見。若性不空。
雖脩何益。僧亮曰。時眾於此空理。恒生怖畏
心。未能頓忘。故德王因此。仍設二難。去物執
有之心也。佛上言脩空三昧。無復瞋喜。今將
開兩關。故先定言一切諸法。為當體性自空。
為萬法不空。菩薩脩定之智強。使作空耶。仍
[053-0540c]
結初難云。若性自空。何須脩空耶。第二難云。
若性自不空。云何脩空。其令空耶。


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諸佛菩薩是魔
眷屬。


案。僧亮曰。非地水火風。不離地水火
風者。五根是假色。是則根一。而大四故。第
一義空不離四。而說俗諦空也。俗諦空故。無
一等四。執為空也。非青非黃。破實色亦爾。非
有非無者。具三中道空也。以相似相續似常
也。凡夫不了。說有說常也。寶亮曰。就佛下答
去。先遣第二難言。一切諸法。性本自空。萬有
若是可得不空。有竟無可有。豈有可得有乎。
既不可得。故知。從本來不異空。但於病者為
有。於覺者常無。故一家所引。如虛空華。於不
病者。未甞有也。雖於病者為有。於不病為
無。而不病之者。亦非不知。病者之妄見。故聖
監之日。二智無虧。是以梵行中言。一切世諦。
於如來盡是第一義諦也。從色性不可得。下
更據法來明。先破假名色。非四大者。明地水
火風。本來性空。無有自體。此明真諦不離地
水火風者。不離四大有用。此是因緣虛搆。
但有名用。明俗諦也。非青黃赤白者。次破實
法色。明青黃色等。本來不有。此是真諦。不離
青黃等者。亦是虛搆因緣妄有。但有名用。此
明俗諦。有竟不有。亦無有可有。無竟不無。亦
無無所無。法相如此。豈不空耶。正以菩薩具
上五事。見萬法空。所以無復瞋喜。


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見一切法性皆
空寂。


案。僧亮曰。次舉初問來答。法雖自
空。若不脩空。則不識有為不有。要須體有。方
[053-0541a]
得會空也。因此下即借譬來辨。如一切法。性
無常故。滅能滅者。非別有一滅法能滅。即法
體起時。字之曰性。法體滅時。謂之名滅。明
萬法亦然。直體性空。故脩空見空。亦無有一
空法。來空此空也。雖引譬證體相是空。但人
情。於上譬中生疑。今且據向墖喻。為語也。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空是無法為何所
見。


案。僧亮曰。空者。便承聞為難。異物本
無具難醎。物本無醎性。而使作醎者。非空則
為倒也。若唯空復無所見。更成前難也。


善男子是空三昧見不空法夜為夜相云何
顛倒。


案。僧亮曰。法無常故。滅能滅者。如木
無常。火能焚之。生能生之者。牙有生相。水穀
能生也。善男子見不空者。答其初難。不言性
不可空。就世諦假。用於眾生心之所見不空。
今如假而識即是照空。是以非倒也。如貪等。
但就世諦是有。得惡果報。乃至色性。亦如是
也。若凡夫定執為實。可使是倒。明菩薩不作
此解。非倒也。以夜為晝。則為倒。此明如假而
知。如空而識。豈為倒哉。


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以不見故則見
佛性。


案。僧亮曰。見法有性者。見空則見常
也。九地不見常。以不見空。是故十地。但少見
也。寶亮曰。經文正自如此。故知。九地以來。
唯見無我空。非真無相理也。既所觀是事。無
非真我空。故言。見法有相。非是執性見有。正
以脩無我多故。未能見佛性也。


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以是義故脩空見空。


案。僧亮曰。雖漸教說有。終期為空者。見法空
[053-0541b]
故。脩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脩空
故。以是義故。脩空見空也。寶亮曰。有法性
者。云有世諦用也。無法性者。明本來是空。正
以不見空故。令脩空。以得空。是以脩空三
昧也。亦因脩空故。見諸法空也。


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見一切法性無
所有。


案。僧亮曰。法性無有。菩薩則無所見。
與法理會。假稱為見。實非見也。寶亮曰。次答
後關也。實如汝問。若存有所見。非謂為見。菩
薩所見。故見佛性也。


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見一切法皆悉
是空。


案。僧亮曰。不但三昧見空。六度亦空
也。寶亮曰。遍歷六度萬行。明無性相。


是故我在迦毘羅城成就具足第九功德。


案。僧亮曰。舉事以證釋也。


善男子云何菩薩脩大涅槃入大涅槃常樂
我淨。


案。僧亮曰。以自涅槃。復能教人。令得
涅槃為體也。此先說自得者也。僧宗曰。第十
功德。以三十七品為體者。此三十七品。即有
戒定慧。可以廣前。隨於三行之中。有明戒定
慧處。悉可以廣也。何等眾生。於此經不生信
者。言於經生信。則能行三十七品。終得成佛。
若不生信。則永淪生死。明十功德既畢。冥誡
未來。可不染生敬信也。


為諸眾生分別解說若不信者輪迴生死。


案。僧亮曰。教人令得。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於是經中不生恭
敬。


案。僧亮曰。上說有信者得。不信者不得。
今問信不信相也。
[053-0541c]


善男子我涅槃後有聲聞是名甘露貿易毒
藥。


案。僧亮曰。說破戒者不信。


以如是等惡比丘故不能信順是涅槃經。


案。僧亮曰。破見者。不信也。


善男子當爾之時若有眾生即見佛性入於
涅槃。


案。僧亮曰。還結信者。不治自差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具足成就第十功
德。


案。僧亮曰。領解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