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3 華嚴經吞海集-宋-道通 (master)



No. 239-A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序
左朝散大夫直龍圖閣知荊南軍府事主
管荊湖北路安撫司公事馬步軍都總
管兼營田使陶愷撰


大方廣佛華嚴經。具因果行位緣起理事。以不思議
為宗。無上乘也。以為同也而橫開百千法門其總非
同。以為異也而會歸實際理地其別非異。即同即異。
義極於融。故同中有異。鳥翔空而前後齊彰。異中有
同。波生水而泯絕一致。萬法各住自位。有如水火陵
滅而不相容。至理不隔纖毫。或若塵芥含容而無所
礙。此非器界之所能通而思議之所可及也。然而非
文字無以明義。非名句無以成文。則錯綜而華貫。行
布而星分。此經之所以為經也。由文字名句以求之。
則法法相似。地地有差。其多也百千萬億以為數。乃
至不可為數。而未脫於有數也。其大也十方三際以
為量。乃至不可為量。而未離於有量也。經之為經。既
託於文句。其妙不過如是而巳。舉世間極大不可窮
盡者。則喻以海焉。所謂十海。若世界眾生諸佛業報
[001-0469b]
法界根欲法輪願力神變佛化。皆生佛之極業。同名
之海。而七處九會三十九品。悉波瀾其間。無有能出
者。其源無首。其流無尾。其邊無旁。其下無底。則取海
以為喻。是亦天下之極稱歟。至求之天地之間。若形
若器。能體融之義而曲當者。蓋亦莫若海也。是經也。
行於支那自晉義熙始。其文浩博。其義淵微。其道宏
大。志劣者怠於編秩之多。智淺者瞢於旨意之妙。器
狹者駭於果德之極。誦其文巳難其人。而況通其義
且踐修是道歟。譬猶海中之一物方為海所涵。詎能
置海於度內耶。義熙距今幾千歲。訓釋行於今者。獨
有棗柏長者論清涼法師疏。其說益侈矣。偃臺通老
法師。得華嚴三昧。雖受學於師。而取成其心。以廣說
之一句。而演之萬言。以約說之一品。而攝以數句。萬
言而詳味之。無一增語。數句而旁求之。無一缺義。計
不待數而人見其多。度不必量而人識其大。法次地
差。不相混濫。蓋發揮在文句之表。而遊戲於文句之
間。卒不繫於文字名句者也。取其約說。傳於世。凡萬
數千言。名之曰吞海。海可吞耶。眾必以為誕矣。然有
可吞之理者。能造海者也。通公約說亦文句耳。奚造
海之有。余所謂卒不繫於文句者。學者繹其書。而加
思焉。當得之矣。噫大千經卷一塵所覆。唯智者能出
之。華嚴法海一嚃而不遺餘滴。唯知道者能信之。或
出或納。豈外至哉。在我噓吸之間耳。
[001-0469c]
[001-0470a]

No. 239-B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序
講華嚴楞嚴經唯識起信論
嗣祖比丘 道通述


伏以。華嚴之為教也。朝宗眾經。清涼之為疏也。貫暎
前古。不有穎達。孰能發明。道通。夙附真乘。窮居講肆。
論聽宣益。經傳妙空。退慚先哲。無裨後學。請問十年。
開演三徧。屢經患難倍覺衰遲。築室廬山苟延歲月。
而二三學者猶不我棄。日以是經相叩。華嚴為事。因
閱舊篋。得所編法義。名曰吞海。用貽晚儁。使品品之
中見無盡經塵塵之內明華藏海於一毛端忽然廣
博。豈曰小補之哉。不學而知。但聞其言。未見其人也。
同心之士。母我誚焉。
[001-0470b] No. 239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卷上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一菩提場會


[001-0470c]


一世主妙嚴品。部類區分



經中有三世間。一智正覺世間。主能化佛。二有
情世間。主人王天王。三器世間。主諸類神。若能
依正互融。則難思之境俱是妙嚴。


意曰。世主差別相。妙嚴平等體。若世主之妙嚴。
眾生有佛德。若妙嚴之世主。佛德依眾生。若世
主即妙嚴。是法平等。若妙嚴即世主。則世間相
常住。若具四句則成佛德。若泯四句為日用。若
存泯無礙生佛平等。法本如此。不勞修證。


如是。一小乘。揀異外道經阿優。二始教。信順之
辭。三終教。不變曰如隨緣曰是。四頓教。唯如為
是。五圓教。如包是徧。


我聞。一小乘。識外有聲。二始教。識變聲相假我。
三終教。淨我聲塵即心。四頓教。無我根塵俱盡。
五圓教。一聞一切聞。


一時。一小乘。晝夜六時。二始教。時依識現。三終
教。則不變隨緣。四頓教。則般若現前。五圓教。則
一時具一切時。


佛在。一小乘。丈六真身。二始教。千百億化身。三
終教。丈六即是常身。四頓教。丈六即是法身。五
圓教。具足十身。


菩提樹。一小乘。土石諸山。二始教。隨機化迹。三
終教。其地堅固。四頓教。一塵不立。五圓教。七處
九會同一道場。
[001-0471a]


菩薩眾。一小乘。不見聞。二始教。有四十二位。三
終教。盡成佛。四頓教。無凡聖。五圓教。佛剎微塵
數俱來集會。


經中。釋迦如來初成佛時。具足本有十身。於一
切法成正覺。


意曰。始成正覺者。舊佛新成也。處於此座者。開
悟之處。量等法界如虗空。具普徧廣容二義。量
云。如來三業有法正容常徧宗。平等無分別故
因。譬如虗空於諸國土平等隨入。一塵為座。則
成等正覺。若一毛為座。則轉大法輪。塵數菩薩
圍遶者。主伴互嚴。


經中。列眾。從內至外。偈讚佛德。從大自在天至
普賢海眾雲集。一同生眾。有二十種。普賢至普
光菩薩。海月光至智生菩薩。二異生眾。十種。執
金剛神。身眾神。足行神。道場神。主城神。主地神。
主山神。主林神。主藥神。主稼神。主河神。主海神。
主水神。主火神。主風神。主空神。主方神。主夜神。
主晝神。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
王。夜叉王。龍王。鳩槃茶王。乾闥婆王。月天子。日
天子。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大
梵天。光音天。徧淨天。廣果天。大自在天。


經中。列眾。從內至外。偈讚佛德。從外至內。有十
佛剎微塵數毗盧遮那佛。一一皆有六十眾圍
遶。形色部類各有區分。得佛解脫平等無二。
[001-0471b]


二如來現相品。說法儀式



經中。佛放眉間光。右繞於佛從足而入。有大蓮
華忽然出現。有勝音菩薩。坐蓮華上。偈讚如來。
有十菩薩為伴。


意曰。實際理地主伴不立。生滅門中豈無問答。
菩薩諸王作是思惟。從因至果有四十問。一部
經文。前後答為斷彼疑故。即於面門眾齒之間。
放十種光明。一切菩薩蒙佛光明。詣如來所親
近供養。


三普賢三昧品。非證不說



經中。普賢見佛現相。承佛神力。入於如來藏身
三昧。同於虗空。一一塵中有世界海諸佛。一一
佛前有普賢。皆入此定。是時十方諸佛而現其
前。與普賢十種說法智。各舒右手摩普賢頂。一
一塵中悉亦如是。從一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三
昧門起。得一切海雲法。十方世界悉皆震動。


四世界成就品。通明凡聖



經中。且說世界海有十事其眾生海具十事。准
知諸佛海等各有起具因緣所依所住等十事。
各先長行。後偈頌。一海有十事。十海有百事。


意曰。先觀無盡境。便說無盡法。一切眾生本來
具足。
[001-0471c]




五華藏世界品。別顯本師



經中。別明本師之所嚴淨。狀如仰安鴈口中齒。
又似倒卓浮圖。其中世界。各各依住。各各形狀。
各各體性。各各莊嚴。各各行列。有二十重。從此
中央大蓮華世界外。其次右旋說百箇二十重
世界十不可說世界種。准知盡在一塵毛中矣。
[001-0472a]



[001-0473a]


六毗盧遮那品。往昔修因



經中。修因廣大。獲果無窮。普賢說者該因徹果
故。乃往古世有勝音劫。摩尼華枝輪大林之東。
焰光大城。人王所都。有百億城周帀圍遶。有百
萬億門。一一門前。四十九寶尸羅幢。城中居人
乘空往來。心有所欲應念而至。天城龍城右旋
而列。華枝林中。有徧照道場。一切功德山須彌
勝音佛忽然出現。其身周普。等真法界。大威光
太子。見佛光明。獲十種法。頌讚佛德。從焰光城。
百萬億眾乘空而往。俱來見佛。其佛為說普集
三世佛自在法經。大威光菩薩。得一切法。悉入
最初菩提心中。其佛受命五十億歲。彼佛滅後。
有波羅蜜善眼佛。於大林中成等正覺。大威光
菩薩。即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雲。其佛為說
法界體性清淨經。聞巳獲得清淨智。其佛入滅。
喜見王尋亦去世。大威光菩薩。受轉輪王位。彼
大林中。第三佛出。名最勝功德海。大威光。從佛
聞說普眼光明行經。得大福德三昧。彼大林中
復有佛出。名普聞蓮華眼。大威光。於此命終。生
須彌山頂為大天王。名離垢福德幢。如來為說
廣大方便經。獲得普門歡喜藏三昧。


意曰。勝音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如來。出興於
世。大威光菩薩。一一供養。聞經得法。是因無盡。
今有十不可說世界種。是果無窮。
[001-0473b]


二普光明殿會



七如來名號品。身業周徧



經中。妙悟皆滿。二行永絕。歎佛二十一種功德。
若世尊見愍我等。開示因中十問果中三十問。
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為現神通。十首菩薩
來集普光明殿。


意曰。佛法大海信為初首。一小乘。但信佛一人
成道。二大乘初教。信一分半眾生不成佛。三終
教。自信巳性決定成佛。四頓教。信生佛本無。五
圓教。無成無不成一成一切成。


經中。文殊言。諸佛身名不可思議。不應住於一
法見佛身名。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有
種種名種種身。色相壽命處所眾會種種不同。
於此四天下。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
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於東方善護世界。亦有十
名。餘九世界各有十名。則其數十千名。能令眾
生各別知見。


意曰。佛有無盡名。森羅萬像舉世立名。俱是佛
名。於此住處。或名燈籠。或名卓子。或名香罏。或
名翠竹。或名黃華。若能如此用心見佛。則步步
釋迦出世。念念彌勒下生。便見佛身名周於法
界。


八四聖諦品。語業該周



經中。苦者三界報。集者三界因。滅者超出三界。
[001-0473c]
道者戒定慧因。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佛之語
業。隨眾生心各別調伏。娑婆世界每諦下有十
名。餘九世界四諦下各有十名。於苦諦下。或名
可厭。或名逼迫。或曰不淨。


意曰。一切名因逐業用變。名無得物之功。物無
當名之實。但能假名生善。便是化佛語業無量。
若說如來國土身語業。則風鈴聲啼鳥聲皆是
如來說法聲。無義語說不二法。頓見本心。俱離
有無。便見佛之語業周於法界。


九光明覺品。意業該周



經中。世尊從兩足輪下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
世界。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四王天乃至百億色
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見。十方菩薩圍繞。百
億文殊同時發聲歎佛光明。若見放光照十方
十世界。則有十百億文殊。歎佛光明。若見放光
過十世界。則照十方百世界。有千百億文殊。歎
佛光明。若見放光過百世界。則照十方千世界。
有百萬億文殊。歎佛光明。若放光過百千世界。
則照百萬。若放光明過百萬。則照一億。若放光
明過一億。則照十億。若放光明過十億。則照百
億。


意曰。光明是智用。用能隨緣。大小不定。廣狹臨
時。悉皆明見。覺悟自他。若穿鍼時。於鍼孔內悉
皆明見。若寫字時。於筆端上悉皆明見。若在一
[001-0474a]
室。悉皆明見。若登高望。百里千里悉皆明見。覺
悟本心。令他知見。


十菩薩問明品。智明生信



經中。文殊菩薩。長行問於九首。九首。以偈答於
文殊。


意曰。因問生明。或問中有明。智明生信。見諸法
空。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觸目遇緣。自
信巳性。具有佛德無障礙法。即得現前。


「 一心一種種差別問
 覺首萬法體虗顯性答
 二無實眾生佛化問
 財首離相寂滅歸性答
 三果報無我誰受問
 寶首鏡中現像一異答
 四悟一說多相違問
 德首一多相成無礙答
 五田一果多不同問
 目首心有高下報別答
 六佛教有無利益問
 勤首精進懈怠不同答
 七受法新起煩惱問
 法首不行非斥多聞答
 八智正行助贊美問
 智首萬行皆智隨心答
 九道一果多不同問
 賢首同中有異離見答
 十九首復以佛境問
 文殊生界法界無別答」



文殊。智明生信。深入理觀。自信巳性。決定成佛。
後起淨行。事近旨遠。念即無念。一念頓圓。


十一淨行品。觸事淨願



意曰。有圓信者具淨行相。蓋善用其心。於善不
善無記境。皆具淨行。則八萬四千塵勞皆淨行
也。世間萬物皆淨行也。且如見手時。當願眾生。
[001-0474b]
具正信手合掌向佛。若見足時。當願眾生。行真
正道無有休息。若聞鳥聲。當願眾生。悟自聞性
不生不滅。若了味時。當願眾生。嘗正法味。長養
法身。若善用心。淨行無間。獲於勝妙功德。於一
切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當如普
賢色像第一。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經中。一百四十種。隨緣行願所為。在家孝事父
母。出家堅持禁戒。妻子常樂遠離。見施捨於慳
心。入寺諸師求請。剃髮授戒。正身修定。舉足下
足見聞覺知。無非廣大行願。


十二賢首品。信心成德



意曰。若善用心有勝妙功德。則事近旨遠。信為
三賢之首萬行之本。正明發起四弘誓願皆通
空假中三觀。雖見眾生空。而化即佛之眾生。雖
見煩惱即菩提。而斷即菩提之煩惱。雖見菩提
不可求。無求中求矣。雖見萬法離言。而學離言
諸法。此四開發本有淨心。自信巳性。決定成佛。
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從定起者。是信心
五對無礙之境。一根境不礙一心。二正定事定
不礙理定。三分別不礙無分別。四入定不離出
定。五定體不礙定用。應云根入根起。境入境起。
根入意起。境入根起。方網三昧從信而入。信能
必到如來地。經中喻云。世間福業尚如此。何況
圓修真實法。
[001-0474c]


三忉利天宮會



十三昇須彌山頂品。不起而昇



經中。妙勝殿上。敷置普光明師子座巳。帝釋遙
見佛來。曲躬合掌。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受請入
殿。忽然廣博量等虗空。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
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不起而昇也。一即
一切也。


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說諸法空



經中。如來從兩足指放光。法慧等十菩薩。各說
偈讚佛。談諸法空。見般若體。一句一偈超情離
見。開悟在人。


十五十住品。直心正念真如法



經中。法慧菩薩。入於無量三昧。諸佛與智摩頂
巳。從定而起。告諸菩薩言。有十種住。則是信滿
住初。便成正覺。


一發心住。見佛聞法或見劇苦。而自開悟如來
十種智力。一是處非處智。二善惡業報智。三諸
禪三昧智。四諸根勝劣智。五種種解智。六種種
界智。七種種道智。八宿命智。九天眼智。十漏盡
智。勝進心中。應學勤供養佛。樂住生死。心轉增
勝。


二治地住。發利益十種心。應誦習多聞虗閑寂
靜。


三修行住。觀一切無常。應觀察眾生界世界明
[001-0475a]
了法。


四生貴住。從聖教生。應學十法了知三世佛平
等法。


五具足方便住。護救眾生。應學知眾生無邊無
著。


六正心住。聞讚毀三寶。心定不動。應學無相如
幻。


七不退住。三寶有無。心不退轉。說一即多多即
一。


八童真住。三業無失。隨業受生。知剎動剎供養
諸佛。


九王子住。知眾生受生煩惱。真諦法王善巧力
持無畏。


十灌頂住。震動世界智。三世佛法智。增長一切
智。


意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念念契如為住。住
有無量。開發本有菩提心時。有三種相。以三賢
表之。今是下賢。直心有所聞法。即自開悟。不由
他教。


爾時佛神力故。六種十八相震動。雨天妙華。極
妙音聲。


意曰。震即是聲。動乃是色。從小至大有六種相。
所以震兼吼擊動兼起涌。六種相者。搖颺不安
動也。自下昇高起也。忽然騰躍涌也。隱隱出聲
[001-0475b]
震也。雄聲鬱遏吼也。輷碣作聲擊也。一切眾生。
見不超色。聽不越聲。迷昧本心。流轉生死。華嚴
經三天偈讚。句句之中透過色聲。即今見聞一
句一偈。為金剛種。能破於十法界聖凡色聲。豈
止鐵城也。諸經震動。於此明矣。人皆罔測。更冀
詳之。


十六梵行品。無相修因



意曰。淨行至此成熟。正念天子問。菩薩依如來
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法慧菩薩答。
應以十法為緣。謂身語意業佛法僧戒。如是觀
巳。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此世
不移動。彼世不改更。梵行不可得。住無相法方
便自在。應修十種智力。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
應諮問。於諸佛法不生二解。一切諸法疾得現
前。初發心時即得成佛。蓋為知一切法即心自
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十七初發心功德品。校量顯勝



經中。天帝釋白法慧言。開發菩提心。有幾何功
德。答此義甚深。不可以世間樂具及四禪樂四
空樂四果樂可比。何以故。開發本有成佛心時。
令如來種不斷故。充滿一切世界故。於一切法
悉無餘故。


十八明法品。照了真俗



意曰。開發心時。具有無量功德。精進菩薩問法
[001-0475c]
慧言。云何修習佛法。答應明了十種不放逸法
十種佛歡喜法十種速入諸地法十種所行清
淨法十無盡藏法。


四夜摩天宮會



十九昇夜摩天宮品。不動而徧



經中。於寶勝殿內。化作蓮華師子座。有百萬億
華奩香篋鬘蓋幢幡。周徧十方。供養於佛。


二十夜摩天宮偈讚品。唯心所現



意曰。菩提心中。第二深心相。樂修諸善行。十林
菩薩說。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二十一十行品。深心樂修行



經中。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善思惟三昧。十
方佛加與智摩頂巳。從定而起。告諸菩薩言。行
不可思議與法界等。有十種。


一歡喜行。內外慧施。見來乞者。心生歡喜。我得
善利。


一饒益行。寧捨身命。護持禁戒。未曾一念心生
欲想。


三無違逆行。謙下恭敬。以阿僧祇器仗逼害。但
生慈心。


四無屈撓行。受苦無悔。心自慶幸。令一切眾生
安樂。


五離癡亂行。堅固不動。入胎住胎。遇魔境界。心
不動。
[001-0476a]


六善現行。三業清淨。方便出生。暫同止住。悉不
虗棄。


七無著行。佛會聞法心生喜。具大方便而無所
著。


八難得行。了眾生空。不住此岸彼岸中流。無休
息。


九善法行。為世間作清涼地。以無礙辯才。斷一
切疑。


十真實行。如說能行。作不請友。親近者悉令開
悟。


二十二十藏品。稱性修行



意曰。蘊集十行。成此十藏。堅固生長不可破壞。
其有十種。一信藏。則契理。二慚藏。則崇重賢善。
三愧藏。則輕拒暴惡。四戒藏。則防惡發善。五念
藏。則明記不忘。六聞藏。則無所不知。七施藏。則
捨而不恡。八慧藏。則揀擇邪正。九持藏。則住持
不忘。十辯藏。則說法利他。
大方廣佛華嚴經吞海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