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78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宋-師會 (master)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三之上
蠡澤沙門 善熹 述


「第七二乘迴心者有六種說。」


【迴心者孔目云迴心義者大分有二一據未入佛
法以明迴心二據入佛法無流之際解脫分善以
辨迴心初據未入者謂其一闡提位相似修行作
普敬認惡法會彼闡提令入一乘其法具如問答
中辨。】


「一或一切二乘皆無迴心以更無餘求故如小乘中
說。」


【以小乘不知有大故孔目云若約聲聞自不退位
巳後不迴。】


「二或一切二乘皆迴心以悉有佛性力為內薰因故
如來大悲力外緣不捨故根本無明猶未盡故小乘
[003-0366b]
涅槃不究竟故是故一切無不迴心向大菩提也此
約終教說。」


【一切俱迴以如來藏是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
乃至六道眾生等體又云佛性者亦法喻並說佛
性者是一切凡聖因一切凡聖皆從佛性而得生
長喻說者如乳是酪因一切酪皆因於乳而得生
長是故下孔目云若約終教一切俱迴。】


「問如瑜伽顯揚論說諸識成就不成就中四句內聲
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者阿賴耶識及諸轉識俱不
成就既本識轉識皆滅無餘後生心以何為因無因
而生不應理故。」


【孔目云辨成就不成就者若約成就有二義一相
中辨成就義二約理體辨成就初相成就者依顯
揚聖教論問若成就阿賴耶識亦成就轉識耶應
作四句謂或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謂無心睡眠
者無心悶絕者入無想定者入滅盡定者生無想
天者或成就轉識非阿賴耶謂住有心位阿羅漢
獨覺不退轉菩薩及與如來或俱成就謂所餘住
有心位者或有俱不成就謂阿羅漢獨覺不退轉
菩薩及與如來入滅盡定若處無餘依涅槃界難
云既本識等滅後生心以何為因等。】


「答彼論依始教門引小乘故所立賴耶行相麤顯不
從真起故說有滅又為順小乘故亦許彼涅槃非不
究竟故說入巳不復起也。」
[003-0366c]


【故說有滅者梁攝論云四德圓時本識都盡今言
滅者楞伽經云唯心相滅非心體滅解云心相即
空故無所滅是名為滅順小乘者以聲聞自不退
位巳後不迴今大乘順彼說入滅後不復起也。】


「今約終教中就實而說既以根本無明熏如來藏成
梨耶識彼二乘人於此二法既俱未斷證何因得滅
阿賴耶識又由於彼無斷證故所得涅槃豈為究竟
化城同喻應便有失又由上四因故得生心也。」


【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生滅即無明也所謂不
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良由
真心不守自性隨熏和合成阿梨耶今此二乘未
斷無明未證真如何因得滅阿賴耶識既無斷證
所得非真同彼化城權令止息聖言無失四因即
上正釋中佛性大悲無明涅槃故得生心迴向也。】


「問如生心迴向時分齊云何。」


【孔目云仍迴心分齊多種不等或有從闡提入聲
聞者從聲聞迴向緣覺及初教者或有聲聞迴向
直進及終教者或有迴心向頓教及一乘者如是
之義准之可解。】


「答由根不等故去有遲疾遲者逕劫乃起楞伽云味
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
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
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解云此文伹總相說。」


【引楞伽由根不等者迴心法對彼五乘機性上下
[003-0367a]
不同迴心亦別故楞伽下總證。】


「若差別說者隨其利鈍各別逕時皆到阿耨菩提心
位如涅槃經云須陀洹人亦復不定故逕八萬劫則
能得到阿耨菩提心乃至云獨覺逕十千劫得到阿
耨菩提之心解云此明最鈍須陀洹人受七生巳方
入涅槃滅心心法如入滅定復逕八萬劫乃得生心
受佛教化即發菩提心若於一身得第二果受二生
巳即入涅槃經六萬劫即能發心若於一身得第三
果不還欲界即入涅槃經四萬劫能得發心若於一
身得阿羅漢即現入滅定經二萬劫即能發心若獨
覺利經一萬劫便能發心此五人發心之時即入十
信菩薩位方名發阿耨菩提心又有義前五人從凡
得小果入涅槃後起迴心修十信行信滿心巳堪入
十住初發心住巳來隨根利鈍各經彼劫未必一向
在涅槃中經爾許劫也如直往人既經一萬劫修行
滿足堪能發心彼獨覺人根最利故亦似直往人經
一萬劫餘四鈍根又差別故時多別也上來明遲者。」


【引涅槃二初正釋涅槃說根有利鈍智有先後須
陀洹極遲經八萬劫起滅盡定受佛教化即能發
心得證初果乃至獨覺人經十千劫巳發菩提心
證得彼果最鈍極遲者經爾許劫根疾不定此上
五人發心即入大乘成十信位又有下二別義由
前五人在涅槃中定經爾許劫今從過去往劫巳
來從闡提位入聲聞乘直至迴心入十住方經彼
[003-0367b]
劫涅槃迴心二義不同也。】


「若極疾者如法華經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
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
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
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聞得此經唯以佛
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此上並
約終教說。」


【餘國者即天台四土中方便有餘土也但法華唯
以佛乘而得滅度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餘國得聞是經者則知不必定經爾許劫也。】


「三或一切二乘亦迴亦不迴謂決定種性者趣寂不
迴不定種性者並迴向大如瑜伽聲聞決擇中說此
約始教引二乘說。」


【聲聞有四種一決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應
化決定者約彼長時趣寂滅故增上慢人以世間
有漏三昧三摩䟦提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如是
顛倒退菩提心者即如身子二萬佛所巳曾教化
今還令汝等憶念本願所行道故應化者如富樓
那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又阿難方便為侍者
羅睺羅蜜行皆應化聲聞也約決定揀非餘三不
定者遇熏而未至自位故。】


「四或非迴非不迴以離相故如文殊般若等說此約
頓教說。」


【經云文殊白佛言世尊佛法菩薩法聲聞法緣覺
[003-0367c]
法乃至凡夫法皆不可得何以故畢竟空故。】


「五或合具前四說以是大法方便故此約一乘攝方
便說。」


【一乘攝方便者則攝前四教為同教矣孔目云與
彼究竟圓一乘為方便故故說一乘非即圓通自
在義也。】


「六或俱絕前五此有二種一一切二乘悉無所迴以
望一乘皆即空無可迴也如經中如聾如盲者是。」


【以二乘不知一故故云悉皆即空故。】


「二一切二乘等並巳迴竟更不復迴如經中以普賢
眼見一切眾生皆巳究竟者是此並約一乘別教說。」


【普賢等機具獲十眼見一切眾生本來究竟皆盡
毗盧遮那能化分齊故此並下結上二義皆約別
教說。】


「問如一乘攝方便中迴心與三乘中迴心所得法門
分齊云何答若三乘中迴心即入十信巳去修行菩
提心及大悲等法門次第而去若一乘中如下文舍
利弗及因陀羅慧比丘等六千人於文殊師利邊迴
心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義當即是解
行身遍於五位法也餘義如別所說。」


【一乘同教迴心與三乘迴心所得云何三乘下孔
目據入佛法無流際解脫分善者如來善巧設二
門則一約始門謂依法華經窮子喻等義當是愚
法聲聞文判為辛苦窮也仍窮子身本是長者富
[003-0368a]
有之子義當法性實相如來之藏不染而染分後
若迴心義當契其法性其理即合染而不染名王
種貴也一乘下二約終義大智舍利弗與五百比
丘身在佛法中義當聰明位當迴之時即得十種
大法等見聞解行證入今當解行身也若欲識華
嚴經無盡教義者當依六相因陀羅微細智知餘
義如孔目章。】


「第八佛果義相者於中有二先明常無常義後明相
好差別。」


【就果德以顯佛身相貌不同故分二種。】


「前中若小乘佛果唯是無常以不說本性功德故如
佛性論云小乘以無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也。」


【孔目云先須知教立其佛意若小乘伹有二佛一
生身佛二化身佛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屬其
生身人天中佛亦同報身但有我無我別以不說
本有法身功德但說修生所顯。】


「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無常以離不離
故修生功德是無常以從因緣生故是有為無漏故
亦得是常以無間斷故相續起故。」


【問答云依三乘佛亦常亦無常法身佛究竟故常
離不離故無常也應身一證究竟故常隨對下位
聲聞凡夫得見增減故是無常化身如火有處然
有處滅故是無常化德相續故說常也。】


「莊嚴論云自性無間相續三佛俱常住等。」
[003-0368b]


【論云常有三種一本性常謂自性身本來性常住
故二不斷常謂受用身恒受法樂無間斷故三相
續常謂變化身沒巳復現化無盡故云說三佛俱
常住等。】


「若依終教有二義先別明後總說。」


【可知。】


「別中修生功德是無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巳
後同真如故何以故本從真流故無明巳盡還歸真
體故。」


【修生者信等善根先未現前賴緣始發故說修生
是無常亦即是常者其如來藏性隱在諸纏今得
無分別智始顯法身出纏成淨何以下出二所以
故。】


「梁攝論云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等寶
性論起信論等盛立此義如彼應知。」


【一切染淨等法皆從真如流出還歸真如故寶性
論正釋如來藏經成立此義等。】


「又智論云薩波若不與三世合何以故過去世等是
虗妄是生滅薩波若是實法非生滅故解云薩波若
此云一切智即佛地圓智同真如故非生滅也。」


【佛智同真如者良以真如染淨之所不虧始終之
所不易是故不與三世合。】


「又攝論云猶如虗空遍滿一切色際無生滅變異等
如來智亦爾遍一切所知無倒無變異等是故當知
[003-0368c]
非直無間斷故以為常亦則同真如不變異常也。」


【虗空遍一切處而不與色合佛果圓極亦遍一切
色無色邊際而無變易故名為常。】


「法身是常以隨緣時不變緣自性故亦即無常以隨
染緣起故何以故以諸功德既並同是真是故起用
唯是真作。」


【法身者無性攝論無垢無礙智名為法身金光明
經名大圓鏡智為法身等以法身隨緣雖作諸法
而不失自性故十方齊應多機頓感故屬無常以
諸功德依真而起攝用歸真故得為常。】


「故起信論中釋報化二身屬真如用大攝又論云眾
生心淨法身影現等又云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
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謂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
議業相乃至廣說。」


【起信用大中辨佛報化二身以彼用大依體相起
會用歸體故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眾生心淨
自然顯現又云下既在隨染門中故云生二種相
生巳不離覺體故知淨相者明本覺隨染還淨之
[003-0369a]
相不思議者明還淨本覺業用之相等。】


「二總說者由此法身隨緣義故是故功德差別得成
由不變故是故功德無不即真如舉體隨緣全相不
變二義鎔融無障礙故是故佛果即常即無常具足
四句或非四句隨義應知。」


【由不變隨緣二義相資故得佛身即常即無常等
又二義融鎔無障無礙故得非常非無常等。】


「問若爾何故得說非一非異也。」


【既鎔融無礙何故復說非一非異耶。】


「答若始教中以真如遍故智證真如故非異也有為
無為不同故非一也。」


【真如是所證智為能證能所泯合故非異理是無
為智乃有為有為無為二義不同故非一也。】


「若終教中功德有二義一緣起現前義以三無數劫
功德不虗故二無自性義以離真如無自體故。」


【以法身隨緣顯義差別功德不虗故以法身不變
湛然常存體無變易故但舉體隨緣而成不變由
不變故方能隨緣是故要在緣中方顯無性。】


「此中初義與法身隨緣後義與法身不變是非異門
以舉體全取故又此初義與不變後義與隨緣是非
一門以義差別故是即不動非異明非一也思之可
見。」


【由緣起義故與法身隨緣由無性義故與法身不
變是非異門又緣起故即不變又無性故即隨緣
[003-0369b]
是非一門也是故即不壞非異而成非一也。】


「若依頓教以相盡離念故唯一實性身平等平等不
可說有功德差別所不可說常與無常。」


【若依頓教即一切佛身相貌皆不可說以無相故。】


「若寄言顯者如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經云一
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如是准之。」


【涅槃經文即化顯法故清涼引此用釋終教云吾
今此身即是常身恐人謂言但是不斷常非凝然
常凝然常者即法身也又經等者一心一智慧力
無畏亦然即問明品也孔目云此據三乘方便說。】


「若依圓教佛果常等義有三說。」


【圓教一乘佛故說二種十身融三世間十身及佛
身自具十身今約體相用三義說。】


「一約用佛果既通三世間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
四句。」


【一乘十佛是常是無常等四句義則是一乘圓教
從共教說。】


「二約德佛果即具四義謂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
生四修生本有圓融無礙備無邊德是故亦通常等
四句上二四句義思之可見。」


【至相云依一乘教本有及本有修生及修生本有
是故具恒沙性德即同教義若一乘依行分說不
分修生及本有義故。】


「三約體亦通四句謂此經中以不可說為顯故是常
[003-0369c]
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二義無礙故俱有隨緣起際
故俱非。」


【要問云一乘十佛是常是無常非常非無常用不
說為說故佛是常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隨緣起
際故非常非無常也。】


「此上三義若體即俱體乃至用即俱用以融攝無礙
故皆有常等無礙思之。」


【此上三義總明緣起本法互攝無礙竟。】


「二明相好差別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是實法也。」


【要問云依小乘教見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則是實
見名為見佛。】


「若三乘中或所但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
相仍即空是相義如金剛般若經對法論等說此約
始教引小乘說也。」


【又云若依三乘見佛實色身等三十二相不名見
佛由與分別徧計合故假使見可似之相即是謂
似亦非見佛若知無性無來去相是名見佛如金
[003-0370a]
剛下如來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等此約始
教似小乘說也。】


「或約報身說八萬四千相並是實德此約直進及終
教等說。」


【實德下以修生本有並皆實德始教直進及終教
等唯一真如故。】


「問何故智論等於此化身辨金鏘馬麥等往業所致
三十二相等各出因耶。」


【智論說佛化身有九惱苦事一六年苦行二孫陀
利謗三金鏘四馬麥五瑠璃王殺釋種如來頭痛
六入婆羅門國乞食空鉢而還七旃遮女覆鉢謗
八調達推山九寒風索衣馬麥金鏘興起行經備
出既往業出因何云即空。】


「答為引二乘同下而說現業果不亡故聖道斷惑非
滅報故如羅漢飡沙金鏘等亦爾小乘以為實始教
即空說以是方便知大乘方便經說。」


【大乘為引少乘說業果不亡又以聖智斷惑非滅
業報孔目每章皆云初教門染淨即空愚法小乘
苦諦之教所詮實法有為無為等宗並不同義理
各別也。】


「其相好出因其二義一亦是方便為引二乘即於此
身示勝因果以實報身非彼所見故二此等亦即是
實報相垂在此中顯示現故得出因也。」


【於彼化身出因有二所以一為引二乘就下說以
[003-0370b]
實報非彼見故二示以實報就化身說故。】


「問何故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攝也。」


【前以化濫報尚為所問今何以化濫法耶。】


「答此亦有二義一為迴二乘方便漸說真實法身恐
彼難信故以此功德說為法身令易信受以現見故
二彼以功德為法身故攝在彼中也此上並約始教。」


【若依小乘二佛生身佛化身佛今始教於三十二
相寄顯法身方便誘引令易信受又以實報功德
為法身攝在相中也。】


「又三十二相等即無性無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
約終教說。」


【要問云若知無性無來去相則色是空非色滅空
等此約實教說。】


「若依一乘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彼一一相
皆遍法界業用亦爾所以說十者欲顯無盡故如相
海品說。」


【此經佛染淨圓融帝網無盡蓮華藏中依正渾融
具三世間微塵數相是德是相是非德是非相由
緣起理具足逆順德相業用皆無盡故。】


「又觀佛三昧經中約此三宗分佛相好以為三段。」


【言約此三乘宗者有謂彼經是三乘教故此言非
也三乘宗者小乘三乘一乘為三宗也。】


「故彼經云略中略者我今為此時會大眾及淨飯王
略說相好佛生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說三十二
[003-0370c]
相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諸
妙相好佛實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國寂滅道場為
普賢賢首等諸大菩薩於雜華經巳廣分別。」


【同人相者要問云依小乘教以人相為佛一切智
等則屬於法餘文可知。】


「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當略中之略為人天二乘等
即當初也八萬四千等義當但是略為三乘菩薩等
當次也佛實相好如雜華說者義當廣說即是指此
華嚴相海品說此一乘別教相即異終也以雜華即
是華嚴故餘義可知。」


【即華嚴十身相海品列九十七大人相結十蓮華
藏世界海微塵數相皆徧法界等。】


「第九明攝化分齊者。」


「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雜穢處是佛報土於中此閻
浮是報佛所依餘百億等是化境分齊也。」


【娑婆探玄翻云堪忍閻浮提此云勝金唯此閻浮
釋迦實報所依處也百億即三千大千世界皆是
攝化境界也。】
[003-0371a]


「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說。」


【三乘中土有三種一法性土二實報土三變化土
或說四土實報中開自他受用也今此下揀前二
土。】


「其釋迦佛隨他受用實報淨土或有說在摩醯首羅
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是所化分齊如梵網經及
對法論等說當知此約始教說。」


【梵網經報身在首羅天宮清涼云周匝千華上復
現千釋迦即大化也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即
小化也小化唯一四洲大化總該百億梵網疏云
若入大乘論說摩醯首羅天上有一實報成佛以
一大千世界為所緣境化作百億釋迦一時成佛。】


「何以故為二乘教以釋迦身為實報今即翻彼顯其
是化故於彼天別立實報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
淨土故寄界內最勝處說其化身但充滿百億等亦
順彼說也。」


【色究竟處約攝報說為引二乘令生淨信以大乘
初門多影似故。】


「或有說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如涅槃經云西方去
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無勝是釋迦佛實
報淨土此約終教說。」


【演義引涅槃經二十四高貴德王品西方去此四
十二恒河沙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
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莊嚴之事悉皆平等無
[003-0371b]
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等今云去此三十二
者恐傳寫之誤。】


「以不隨下說故為顯娑婆唯是化故是故當知色頂
之身亦非實報。」


【今界內界外用分權實也。】


「或說化境非伹百億如大智論中以三千大千界為
一數數至恒河沙為一世界性又數此至恒河沙為
一世界海數此又至無量恒河沙為一世界種數此
又至無量十方恒沙為一佛世界所化分齊也此亦
約終教說以攝化漸廣於前故。」


【要問云若三乘終教三千等同類世界現成佛者
並是化佛今引智論證攝化分齊漸廣前約終教
說。】


「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以局此界故未說樹形等世
界故非一乘也。」


【但約一類世界說未說異類等界故非後教也。】


「或說釋迦報土在靈鷲山如法華云我常在靈山等
法華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當知此約一乘同教說。」


【云等者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
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天親釋為報身菩提此即
化以顯報也。】


「何以故以法華中亦顯一乘故其處隨教即染歸淨
故說法華處即為實也。」


【法華所顯一乘即同華嚴故。】
[003-0371c]


「如菩提樹下說華嚴處即為蓮華藏十身境界法華
亦爾漸同此故是同教也。」


【如華嚴在穢土說居摩竭提國即蓮華藏世界海
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網等法華亦爾即染以顯淨
漸同華嚴故云同教。】


「然未說彼處即為十蓮華藏及因陀羅等故非別教
也。」


【但法華雖說即染歸淨縱說一乘之義主伴不具
然由未說十蓮華藏等揀非別教也。】


「或有說此釋迦身即為實報受用之身如佛地經初
說此釋迦佛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彼論釋為受
用身也此亦約同教說。」


【佛地經指釋迦即具二十一種殊勝功德親光菩
薩釋為報身菩提。】


「何以故此釋迦佛若三乘中但為化身若別教一乘
以為究竟十佛之身。」


【釋迦何以釋為報身耶若在三乘以為化若在別
教即為十身今即化以顯報則當同教義也。】
[003-0372a]


「今此方便勸彼三乘顯釋迦身非但是化恐難信受
故彼經中為約說佛果深功德處明佛身隨教即權
歸實說為報身。」


【今以三乘參於一乘故於彼經顯教深細故說佛
身即權歸實。】


「即方便顯說華嚴一乘法時此釋迦身亦隨彼教即
究竟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此為同教攝也。」


【如說華嚴法時縱說釋迦亦即十身今以即權歸
實故然由未顯無盡身故揀非別教也問同教冊
引清涼一性一相等云此示能同即別教中彰其
無礙也以華嚴為能同今何異耶答彼以後三為
一乘自分能所今約能所似義與彼不同也。】


「或有說此釋迦身即是法身如經云吾今此身即是
法身此約頓教寄言而說心相盡離念故。」


【文顯可知問頓教是一乘耶三乘耶若云一乘何
以今章前後皆曰三乘若云三乘何以今科在一
乘中耶答因說佛身報體通終教及同教說終教
之後連次同教故言一乘今頓教居後寄入此科
以少從多非以頓教為一乘去情思之。】


「若別教一乘此釋迦牟尼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
以顯無盡。」


【十身此有二種一融三世間十身二佛身自具十
身。】


「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
[003-0372b]


【十佛者要問云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二
願佛出生故三業報佛信故四持佛隨順故五涅
槃佛永度故六法界佛無處不至故七心佛安住
故八三昧佛無量無著故九性佛決定故十如意
佛普覆故攝化境界有其二種。】


「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若寄法顯示如第二
會初說。」


【諸佛如來所依國土重重無盡如海深廣若寄法
顯示如普光明殿會如來名號品初說。】


「二世界海有三類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
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二於三千界外有十
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四世界圓
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轉八世界蓮華九
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是萬子巳上論王境界
三無量雜類世界皆遍法界如一類須彌樓山世界
數量邊畔即盡虗空遍法界又如一類樹形世界乃
至一切眾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礙。」


【孔目十世界章云今此世界海上下淺深略有三
種一從三千大千世界巳去乃至一切眾生形類
等界以為一類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處十世界
等為第二類三蓮華藏世界海等巳去盡佛境界
為第三類如是等類世界海有十種事去來今佛
之所演說與今章第一為第三第三為第一。】


「此上三位並是一盧舍那十身攝化之處仍此三位
[003-0372c]
本來圓融相収無礙何以故隨一世界即約麤細有
此三故。」


【皆毗盧遮那攝化分齊處仍此下但為引機淺深
不同遂有三別華藏世界為本餘二為末本末鎔
融無有障礙何以下徵世界海中隨舉一界具此
三種麤細異故。】


「當知與三乘全別不同也。」


【與三乘小乘並皆不同義理各別也。】


「第十佛身開合者有二先義後數。」


【經有相海品孔目有相海章廣顯佛身一多開合
先義後數也。】


「義中先約法身或唯真境界為法身如佛地論五種
法攝本覺地清淨法界攝法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
教說。」


【先約下或說三身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佛
此之一義當迴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
此依攝論文法身有二種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屬
應身或屬法身或說四佛謂自性身法身應身化
身此義當直進教等何以故為欲顯法身是差別
德自性身是通一體故若望二身即俱是法身等
佛地五種法者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
受用三者變化清淨法界攝法身大圓鏡智攝自
性身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
[003-0373a]
變化身。】


「或唯妙智為法身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覺故如攝
論無罣礙智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攝三身以鏡智
攝法身故。」


【以妙智合本覺理故妙觀察智即修生智也大圓
鏡智即本覺智也今以修生同本覺故亦攝法身
引攝論為據次引金光明遮難則經論異出也孔
目云或立二佛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
當終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或境智合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攝論云唯如
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為法身。」


【以智證理理智冥合引梁論證。】


「此上二句約終教說。」


「或境智俱泯為法身如經云如來法身非心非境此
約頓教說。」


【孔目云若依三乘或一佛謂頓教佛。】


「或合具前四句以具德故或俱絕前五以圓融無礙
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說此約一乘辨。」


【就一乘中目分同別若攝前諸教為此經方便則
圓中同教義也若絕下則六相圓融唯屬圓教之
別教義也。】


「次別約釋迦身明者。」


「此釋迦身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說。」


【以王宮所生為化身居色究竟天為報身約界內
[003-0373b]
最勝處顯如梵網經對法論說。】


「或有是報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說但深淺為
異也。」


【若依一乘三十二相是其德義如法華云我常在
靈山等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若依小乘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屬其生身人天中佛云同報身淺深
不同也。】


「或是法非報化如頓教說。」


【以顯真如理故。】


「或亦法亦報化總如三乘等說。」


【要問曰三乘佛有三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
佛。】


「或非法非報化如別教一乘是十佛故也。」


【一乘以應十數見其十佛故。】


「數開合者或立一佛謂一實性佛也此約頓教。」


【唯一無分別實性即是佛也。】


「或立二佛此有三種一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說。」


【可知。】


「二生身法身謂他受用與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與
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論此約始教說。」


【約本有修生說修生約他受用與化身合本有約
自受用與法身合。】


「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如本業經說此約終教說。」


【孔目云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
[003-0373c]
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或立三身佛如常所說通始終二教說。」


【約即不即分二教也。】


「或立四佛此有二種一於三身中受用身內分自他
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


【演義云佛地論中亦說有四一受用非變化謂自
受用身二變化身非受用謂變化身化地前類三
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四非受
用非變化所謂法身。】


「二於三身外別立自性身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
故是故梁攝論云自性身與法身作依止故三亦於
報身內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經云一應化佛二
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約終教說。」


【謂自性身等四佛皆離四過成其四德自性身有
約體德自性身無即離相德亦有亦無隨緣德非
有非無離過德餘身准之何以得知報身分二引
楞伽證功德智慧二身別也。】


「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此約一乘圓教
[003-0374a]
說。」


【孔目云今此華嚴有人判屬三身良恐未然此經
無三身但有二種十身如前後說。】


「義理分齊第十有四門。」


【教海宏深包含無外色空交暎德用重重語其橫
収全収五教乃至人天總無不包方顯深廣等略
分四門以顯無盡有謂三性同異因門六義是法
相所宗吾祖點化等誤矣如孔目一一章皆結云
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通一乘三乘小乘等在一乘
即圓融具德處三乘即一相孤門在小乘癈深論
淺居凡有則唯事空文何云點化耶。】


「三性同異義一 六義為因緣起二 十玄緣起無
礙法三 六相圓融義四。」


「三性同異義第一。」


「初三性同異說有二門先別明後總說。」


【清涼有三釋一別釋二通釋三展轉釋今云總別。】


「別中亦二先直說後決擇。」


【言三性者一徧計所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
故唯識云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
彼常遠離前性此二頌初一釋徧計次二句辨依
他後二句明圓成要問云三性法門本安意欲別
法相知其解行理事教義分齊不同離其慢執故
興斯教。】
[003-0374b]


「前中三性各有二義真中二義者一不變義二隨緣
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中二義者
一情有義二理無義。」


【清涼云三性中各有三釋初一通就當性說二約
當性二義說三對三無性說云何三性各二義耶
徧計二者一情有二理無依他二者一緣生二無
性圓成二者一性有二相無唯圓成二義小異今
云不變隨緣耳。】


「由真中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
一際同無異也此即不壞末而常本也。」


【真中不變者既不變故方能隨緣由隨緣故方知
不變依他無性者緣生即無性無性即緣生若不
推此無性安知無生所執理無者徧計無體如繩
上虵故無可生滅也。】


「經云眾生即涅槃不復更滅也。」


【即淨名經。】


「又約真如隨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三義亦無
異也此即不動本而常末也。」


【真如隨緣者由隨緣不失自性方知不變依他似
有者依他而起因緣所生無有生故所執情有者
情有合是生理無體是滅今此情有即是理無正
理無處方是情有也。】


「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也。」


【即法身經。】
[003-0374c]


「即由此三義與前三義是不一門也。」


【由不動本與不壞末二門異故。】


「是故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


【由真妄融通一異無礙也。】


「問依他似有等豈同所執是情有耶答由二義故故
無異也一以彼所執執似為實故無異法二若離所
執似無起故真中隨緣當知亦爾以無所執無隨緣
故。」


【問似有精有義豈同耶答下雖各一體而似二性
以徧計所執實托緣生依他眾緣而得起故妄執
定實有無一異若離妄情似無依故真如亦爾由
不守自性而隨緣成一切法。】


「問如何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耶。」


【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意今約彼問云何無異耶。】


「答以此二義無異性故。」


【即法性宗二義無異但二宗即不即小有不同便
成天隔。】


「何者無異且如圓成雖復隨緣成於染淨而恒不失
[003-0375a]
自性清淨只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隨緣成染淨也。」


【何者徵且如下出法性宗意然法相宗多成不即
法性宗多成非異也。】


「猶如明鏡現於染淨雖現染淨而恒不失鏡之明淨
只由不失鏡明淨故方能現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
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一性雖
現淨法不增鏡明雖現染法不汙鏡淨非直不汙亦
乃由此反顯鏡之明淨。」


【如鏡明淨能現穢物穢物現時反顯鏡淨豈此穢
物能污鏡耶若不現染則無以顯其不染是故現
染釋成不染義。】


「當知真如道理亦爾非直不動性淨成於染淨亦乃
由成染淨方顯性淨非直不壞染淨明於性淨亦乃
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義。


全體相収一性無二豈相違也。」


【以真如性淨故雖現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現染之
時非染所污亦乃由現染故反顯本淨是故二義
互相包攝隨取無礙。】


「依他中雖復因緣似有顯現然此似有必無自性以
諸緣生皆無性故。」


【由緣生無性即因緣故空無性緣生即因緣故有
若無因緣不知無性。】


「若非無性即不藉緣不藉緣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
必從眾緣從眾緣故必無自性。」
[003-0375b]


【可知。】


「是故由無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無性。」


【二義相順。】


「智論云觀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即無自性無
自性故則畢竟空畢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羅蜜此即
由緣生故即顯無性也。」


【依他因緣而得有故從分別生即無自性。】


「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即由無性故
即明緣生也。」


【推之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
知無生若不推此安知無生無生即無性也。】


「涅槃經云因緣故有無性故空此即無性即因緣因
緣即無性是不二法門故也。」


【以緣生故得成有義以無性故得成空義既無自
性所以從緣由從緣故所以無性二義無礙也。】


「非直二義性不相違亦乃全體相収畢竟無二也。」


【可知。】


「所執性中雖復當情稱執現有然於道理畢竟是無
以於無處橫計有故。」


【即徧計伹情執為有道理是無故云橫計。】


「如於木杌橫計有鬼然鬼於木畢竟是無如於其木
鬼不無者即不得名橫計有鬼以於木有非由計故
今既橫計明知理無由理無故得成橫計成橫計故
方知理無是故無二唯一性也。」
[003-0375c]


【迷本見鬼如人夜行雲月矇朧見一杌木而生鬼
想眾生亦爾行生死夜妄想浮雲蔽於慧月覩緣
生法不了性空謂有定性如生鬼想若了知鬼因
迷故有所執之法皆是妄情鬼喻徧計杌木喻依
圓也。】


「當知所執道理亦爾上來直明竟。」


「第二問答決擇者於中有三門第一護分別執第二
示執之失第三顯示其義。」


【今章三門要問云菩薩修行觀如實因果成入道
方便亦有三門一明護分別過二明其義三明違
之成過但與今章二三上下。】


「初門護執者問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隨緣故問真如
是無耶答不也不變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
性故問非有非無耶荅不也具德故。」


【要問云初護義者略依燈光及燋炷明之身心諸
事准之可解問云燋炷生光炎耶答不也炷從炎
生故又問炎生炷耶答不也炎從炷生故又問炎
從炷生耶答不也炎能生炷故又問炷從炎生耶
[003-0376a]
答不也炷能生炎故又問可是不生耶答不也去
炷炎隨無故又問生不生俱耶答不也相違故又
問非生非不生耶答不也違其因果如實生理故
解第一門竟即今章圓成依他徧計三義也初圓
成有五重四句初二四句顯真如具恒沙性德故。】


「又問有耶答不也不變故何以故由不變故隨緣顯
示問無耶答不也隨緣故何以故由隨緣故不變常
住也餘二句可知。」


【第三四二句離諸分別故非情識所謂增益損減
也。】


「又問有耶答不也離所謂故下三句例然又問有耶
答不也空真如故問無耶答不也不空真如故問亦
有亦無耶答不也離相違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
離戲論故又問有耶答不也離妄念故問無耶答不
也聖智行處故餘句准之。」


【後一四句約真如自體本離妄念真如乃聖智行
處安得云無餘句皆聖智所行也。】


「依他性者問依他是有耶答不也緣起無性故問依
他是無耶答不也無性緣起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
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有多義門故。」


【依他六重四句初四重四句以自體具德故依他
真理而得顯現以緣起無性故。】


「又問有耶答不也緣起故何以故以諸緣起皆無性
故問無耶答不也無性故何以故以無性故成緣起
[003-0376b]
也餘二句可知又以緣起離於四句又以無性故亦
離四句並可知矣。」


【以觀智所遣非真實有故以真理無生非定無故。】


「又問依他有耶答不也約觀遣故問無耶答不也能
現無性故下二句離相違故離戲論故可知又問有
耶答不也異圓成故又約徧計分故又離所謂故問
無耶答不也異徧計故以圓成分故又智境故餘句
准之。」


【依他有二分淨分同圓成染分同徧計約染分異
圓成故非有也又問無耶淨分同圓成故非無也
是無生智所觀境故准上諸句。】


「徧計所執者問徧計是有耶答不也理無故問是無
耶答不也情有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
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所執性故又問有耶答不也
無道理故問無耶答不也無道理故餘句准之又問
有耶答不也執有故又問無耶不也執有故又亦有
亦無耶不也執有故又非有非無耶不也執成故。」


【徧計有五重四句前三為自體後二顯勝用初重
四句理無者如繩上虵杌木見鬼繩因麻有鬼逐
迷生情有者則知本無妄執謂有兩亦者無二性
故雙非者迷悟異故二三四句可知但第三四句
中云執成者以第四句雙非故不言執有乃云執
成是執所成故。】


「又有耶不也由無相故又無耶不也無相觀境故餘
[003-0376c]
四准之又有耶不也無體故又無耶不也能曀真故
餘句准之。」


【無相者徧計乃橫有如繩上虵本無其相觀境者
以觀智所觀無相故餘句離相違離戲論故又有
下以徧計即分別性以分別無體又無下徧計離
無體情執𪾼真如理故餘句無體曀真准知也。】


「第二示執過者若計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過失。」


【即要問明違之成過若言炷因生果亦可恒生常
能生炎果故增益故若言炷不生亦可恒不生炎
果無因不有故損減故炎生炷如前可知若亦生
不生相違故若言非生非不生戲論故餘義准之
今計三性有無各有常斷二過要問云問因生果
何失答若生者亦可恒生亦可恒不生所以知之
若生者則常生故又若生者現所有炎果是能生
炷因則無所生故是斷也又問因不生果有何失
答亦有二失若炷因不生者則光炎無因故是常
也又若炷不生者既炎無自生因復不生不可得
有故是斷也亦生不生非生非不生准以思之。】


「一常過謂不隨緣故在染非隱故不得了因故即墮
常過。」


【有三所以即墮常也。】


「問諸聖教中並說真如為凝然常既不隨緣豈是過
耶。」


【謂諸經論等皆說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此諸經論
[003-0377a]
豈墮常過耶。】


「答聖說真如為凝然者此是隨緣成染淨時恒作染
淨而不失自體是即不異無常之常名不思議常。」


【如經論說凝然常者是隨緣而不變自性即無常
之常也。】


「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若謂不作諸法
而凝然者是情所計故即失真常。」


【良以妄境從妄心生情執為常今言常者真理隨
緣而不失自性之常非情謂之常也。】


「以彼真常不異無常之常不異無常之常出於情外
故名真常是故經云不染而染者明常作無常也染
而不染者明作無常時不失常也。」


【真如全體動為諸法而恒不變真性故無常之常
出於妄情所謂之有無是故下引勝鬘經證。】


「問教中既就不異無常之常故說真如為凝然常者
何故不就不異常之無常故說真如為無常耶。」


【可知。】


「答教中亦說此義故經云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
生若滅論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以
此教理故知真如不異常之無常故隨緣隱體是非
有也。」


【引楞伽起信證真如亦有無常義此乃隨緣而隱
於真理如水因風成波而隱於濕性。】


「問真如是不生滅法既不異無常之常故說為常不
[003-0377b]
異常之無常故得說無常者亦可依他是生滅法亦
應得有不異常之無常不異無常之常義耶。」


【真如是不生滅尚有常無常義耶例顯依他是生
滅亦應得有常無常義耶。】


「答亦得有也何者以諸緣起無常之法即無自性方
成緣起是故不異常性而得無常故經云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此即不異於常成無常也。」


【以依他亦有二義徵釋可知經云下言無常者肇
云小乘以生滅為無常大乘以不生滅為無常幽
致超絕然亦不能明顯今說不異真常而得無常
故不異常而成無常也則不生滅是無常顯然矣。】


「又以諸緣起即無自性非滅緣起方說無性是即不
異無常之常也故經云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又云
眾生即涅槃不復更滅故等。」


【緣起之法依他而起因緣所生無有生故若無因
緣不知無性不待滅緣生方為空故經云下即淨
名經也。】


「此中二義與真中二義相配可知此即真俗雙融二
而無二故智論云智障極盲闇謂真俗別執此之謂
也。」


【依他二義與圓成二義文相可知以真奪俗俗盡
而俗常存以俗容真真泯而真常存是故此二不
二存泯同時也引論證成。】


「是故若執真如同情所謂而凝然常者即不隨緣隱
[003-0377c]
其自體不假了因即墮常過又若不隨緣成於染淨
染淨等法即無所依無依有法又墮常也以染淨法
皆無自體賴真立故。」


【若執真如定常墮二過失。】


「二斷過者如情之有即非真有非真有故即斷真也
又若有者即不墮染淨染淨諸法既無自體真又不
墮不得有法亦是斷也。」


【一切妄法從緣無性即非真有非真有故成其斷
有真如凝然不隨緣生緣生無故即成斷也。】


「第二執無者亦有二過失一常過者謂無真如生死
無依無依有法即是常也又無真如聖智無因亦即
常也。」


【妄法無體托真而起若無真如生死何依無依自
立即成常也又無下智依真發無真則智何所因
無因成智亦即常也。】


「又無所依不得有法即是斷也又執真如是無亦即
是斷也。」


【可知。】


「第三執亦有亦無者亦具上諸失謂真如無二而雙
計有無以所計有無非稱於真失彼真理故是斷也。」


【執雙亦者具斷常二過真如無二者如理虗融平
等不二心計有無失真如體即成斷也。】


「若謂如彼所計以為真者以無理有真是即常也。」


【若雙計有無執為真者以無理有真如依病眼妄
[003-0378a]
見空華即墮常也。】


「第四非有非無者戲論於真是妄情故失於真理即
是斷也。」


【當知真如自性離於戲論今謂雙非是真法者則
同戲論即成斷也。】


「戲論非真而謂為真者理無有真故是常也。」


【妄情倒境故非真理強執為真即墮常也初二常
過在先後二斷過居首但隨文便耳。】


「第二依他起中若執有者亦有二失一常過謂巳有
體不藉緣故無緣有法即是常也又由執有即不藉
緣不藉緣故不得有法即是斷也。」


【依他無性由從緣生從緣生法即無自性若執有
者則成二過。】


「問若說依他性是有義便有失者何故攝論等中說
依他性以為有耶。」


【攝論等廣說依他是有豈是過耶。】


「答聖說依他以為有者此即不異空之有何以故以
從眾緣無體性故一一緣中無作者故由緣無作方
得緣起是即非有之有名依他有是即聖者不動真
際建立諸法。」


【聖說有者約彼幻有從緣無性如幻化人非無幻
化人幻化人非真故云幻有以不有之有方為幻
有何以故徵出所以從緣無體故要在緣中方顯
空理是故即空之有方為具德之有是則下結聖
[003-0378b]
說為有也。】


「若謂依他如言有者即緣起有性緣若有性即不相
藉不相藉故即壞依他壞依他者良由執有。」


【如言有者情謂之有則壞緣生以從緣生必無自
性猶如幻事不可言有若言有者則不從緣不從
緣故則非緣起之法也壞緣起者良由定執為有。】


「是故汝意恐墮空斷勵力立有不謂不達緣所起法
無自性故即壞緣起便墮空無斷依他故也。」


【以相宗說此緣生決定不空若此亦破則是斷滅
惡趣空攝非正法故猛意立有非謂不達緣起無
性即壞緣生便墮空見失依他法。】


「二若執無者亦有二失若謂依他是無法者即緣無
所起無所起故不得有法即是斷也。」


【執無同前二失先舉斷過依他若無應非緣生如
免角等緣起即滅不得有者即成斷見。】


「問若說緣生為空無故即墮斷者何故中論等內廣
說緣生為畢竟空耶。」


【中論等下以三論宗立難若此不破不巳故理非
盡故。】


「答聖說緣生以為空者此即不異有之空也何以故
以法從緣生方說無性是故緣生有者方得為空若
不爾者無緣生因以何所以而得言空是故不異有
之空名緣生空此即聖者不動緣生說實相法也。」


【圭峯云以諸法無性即名真理如幻華無體即名
[003-0378c]
太虗聖說空者由從緣生所以無性是故緣生無
性是空所以既是從緣生法無性故空故曰真空
不待壞彼差別法體然後方空是故其空未常不
有即有以辨於空。】


「若謂緣生如言空者即無緣生緣生無故即無空理
無空理者良由執空。」


【如情執所謂之空非是對妙有之真空乃是真空
所破之病。】


「是故汝意恐墮有見猶勵立空不謂不達無性緣生
故即失性空失性空故還墮情中惡趣空也。」


【以空宗所立從緣生法決無自性汰法師本無論
云非有有即無非無無即無故曰真空彼謂真諦
一向無物為真空此但有二論□分空義。】


「問若由依他有二義故是故前代諸論師各述一義
融攝依他不相違者何故後代論師如清辨等各執
一義互相破耶。」


【前代則彌勒無著文殊龍樹後代則清目清辨護
法難陀。】
[003-0379a]


「答此乃相成非相破也。」


【聖意為立有故勵力破空為立空故猛意破有是
故相破則相成也。】


「何者為末代有情根機漸鈍聞說依他是其有義不
達彼是不異空之有故即執以為如謂之有也是故
清辨等破依他有令至於無至畢竟無方乃得彼依
他之有若不至此徹底性空即不得成依他之有是
故為成有故破於有也。」


【然真空幻有各有二義真空二義即空與非空幻
有二義即有與非有謂不異有之空成真空真空
者由無性故空是空義緣生故空是空之所以即
是因緣何以無性得成空義由從緣生所以無性
是故緣生無性是空之所以既是從緣生法無性
故空故曰真空清辦等為成有故破於有也。】


「又彼有情聞說依他畢竟性空不達彼是不異有之
空故即執以為如謂之空是故護法等破彼謂空以
存幻有幻有立故方乃得彼不異有之空以若有滅
非真空是故為成空故破於空也。」


【謂不異空之有成幻有幻有者由緣生故有是有
義無性故有是有之所以何以緣生得為有義特
由無定性故方始從緣而成幻有是故無性是有
之所以既是從緣無性之有則此有常無自性故
護法等為成空故破於空也。】


「以色即是空清辨義立空即是色護法義存二義鎔
[003-0379b]
融舉體全攝若無後代論師以二理交徹全體相奪
無由得顯甚深緣起依他性法是故相破反相成也。」


【即色之空為真空即空之色為妙色是則非有之
有非空之空為具德之空有也非直二說互不相
違亦乃二義相由全攝無二圓妙融通無有異相。】


「是故如情執無即是斷過又若說無法為依他者無
法非緣非緣之法即墮常也。」


【是故下結斷也又若下示常也。】


「第三亦有亦無者具上諸失可以准之。」


「問若據上來所說依他起情有無偏取此應不可雙
取有無應契道理如何亦有具上失耶答依他起性
中雖具彼有無之理然全體交徹空有俱融而如所
計亦有亦無者即成相違具上失也。」


【各取有無此屬偏執今雙取空有如何亦具上失
耶答下依他雖具有無非定性有無是故二諦俱
融不失中道而計有無成其過失依他起性今本
情字誤也。】


「第四非有非無者戲論緣起亦非理也何者以其執
者於有無中所計不成故即以情謂非有非無為道
理也此既非理亦具上失思以准之。」


【以前兩亦成失情立雙非為是此亦戲論緣起俱
非理故。】


「第三遍計所執性中若計所執為有者有二過失謂
若所執是其有者聖智所照理應不空即是常也若
[003-0379c]
妄執遍計於理有者即失情有故是斷過也。」


【徧計之法妄情謂有道理是無今言有者即墮常
過徧計於理實有者則非情有失情有者即墮斷
過。】


「二若執遍計為情無者即凡夫迷倒不異於聖即是
常也亦即無凡故是斷也又既無迷亦即無悟亦無
悟故即無聖人亦是斷也。」


【定執無者聖人見空應是迷倒凡夫妄見則同聖
智即墮常也匪唯同聖亦即無凡又既無凡即無
於聖不見空華誰是病眼。】


「三亦有亦無者性既無二而謂有無即相違故具上
失也。」


「四非有非無者戲論遍計亦具上失准以知之第二
執成過竟。」


【第二下結。】


「第三顯示其義者真如是有義以迷悟所依故又不
空義故不可壞故餘如上說又真如是空義以離相
故隨緣故對染故餘亦如上又真如是亦有亦無義
以具德故違順自在故鎔融故又是非有非無義以
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餘翻說准上知之。」


【此即要問三問中二明其義初約因明後約果論
各有四義今約圓成依他徧計三性順顯真如是
有義凡聖迷悟本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故性恒
不變故空義謂離一切法差別虗妄相故隨緣無
[003-0380a]
自性故如摩尼珠對染不染故雙亦義具足無漏
性功德故空有無量故二義鎔融故兩非義以真
俗雙泯故互奪兩亡故餘翻准上者如前護分別
處說。】


「二依他是有義緣成故無性故餘准前知依他是無
義以緣生無性故亦准前知依他是亦有亦無義以
緣成無性故准前依他是非有非無義以二不二故
隨取一不得故准前。」


【以緣起法有四義一緣生故有二緣生故空三無
性故有四無性故空。】


「三遍計是有約情故遍計是無約理故遍計是亦有
亦無由是所執故是徧計非有非無由是所執故餘
准前思之上來明三性竟。」


【良由倒心妄境情有理無故上來下結別明竟。】


「第二總說者三性一際舉一全収真妄互融性無障
礙。」


【然此三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摩尼珠隨方各
現故得幻色存亡無礙真空隱顯自在為圓通無
礙之法也。】


「如攝論婆羅門問經中言世尊依何義說如是言如
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於依他中分別性及真實性
生死為涅槃依無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別
一分成生死由真實一分成涅槃。」


【要問明三性異相則為大軌初引毗佛略經明有
[003-0380b]
三性二引婆羅門問經證有三性三引阿毗達摩
修多羅證有三性四復次有處世尊說等引常無
常等三法聖教證有三性今引二經用證三性。】


「釋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真實成涅槃故此性
非涅槃何以故此性由分別一分他是生死是故不
可定說一分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是故不見生死
亦不見涅槃由此意故如來答婆羅門如此。」


【三性中多就依他性說以顯諸宗立義不同諸教
淺深逈異此論乃天親所造以依他性非生死非
涅槃若說一分餘義不少故云不見生死不見涅
槃也。】


「又云阿毗達摩修多羅中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
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依何義說此三分於依
他性中分別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淨分依他性
為染污清淨分依此義說三分。」


【阿毗名對達摩名法修多羅名經為對法經此通
指大乘經也一染污即徧計性二清淨即圓成性
二染污清淨即依他性就依他義說三分也。】


「釋曰阿毗達摩修多羅中說分別性以煩惱為性真
實性以清淨分為性依他性由具兩分以二性為性
故說法有三種一煩惱為分二清淨為分三二法為
分依此義故作此說。」


【即天親論釋分別性即徧計性由彼彼徧計徧計
種種物無始以來虗妄熏習執種種物定為實有
[003-0380c]
故真實性即圓成性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圓
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徧常體非虗謬
依他性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依他眾緣而得
起故淨分依他同圓成故染分依他同徧計故皆
名分別能緣慮故染淨依他皆此攝故。】


「此上論文又明真該妄末無不稱真妄徹真源體無
不寂真妄交徹二分雙融無礙全攝思之可見。」


【前標三性一際真妄互融後結真該妄末妄徹真
源前後一際要問云此文在三乘亦通一乘用何
以故由此法門應法界性無邊用故探玄云約雙
融者二有三無圓融無礙二相絕故俱離也。】


「緣起因門六義法第二。」


「將釋此義六門分別一釋相二建立三句數四開合
五融攝六約教。」


【一切因有六種義具六義故方成緣起法欲釋此
義先立六門。】


「第一門中有二初列名次釋相。」


「初列名者謂一切因皆有六義一空有力不待緣二
[003-0381a]
空有力待緣三空無力待緣四有有力不待緣五有
有力待緣六有無力待緣。」


【唯因得有六義果中唯空有二義故云因門六義
法以有力無力待緣不待緣分異。】


「二釋相者初者是剎那滅義何以故由剎那滅故即
顯無自性是空也由此滅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
是謝滅非由緣力故云不待緣也。」


【言剎那滅者搜玄云一念念滅此滅是空有力不
待外緣所以有力不待緣為同體未對緣事自遷
動故。】


「二者是俱有義何以故由俱故方有即顯是不有是
空義也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俱故非孤是待緣也。」


【是俱有力故所以知者為得外緣唯顯體空俱成
用力有力待緣非孤起也。】


「三者是待眾緣義何以故由無自性故是空也因不
生緣不生故是無力也即由此義故是待緣也。」


【觀因緣是空無力待緣所以知者為得外緣唯顯
親因非有無力能生果也要問云經云因因亦因
因果果亦果果者簡別因果親疏有無力用分齊
初因者親因也後因者緣因也亦因因者二因相
由也因不生緣不生故章多不字。】


「四者決定義何以故由自類不改故是有義能自不
改而生果故是有力義然此不改非由緣力故是不
待緣義也。」
[003-0381b]


【自類不改如糓不生餘果所以知者以外緣未至
性不改自成故。】


「五者引自果義何以故由引現自果是有義雖待緣
方生然不生緣果是有力義即由此故是待緣義也。」


【如引顯自果故所以知者得外緣時唯顯自因得
自果故引現自果是有義章多力字。】


「六者是恒隨轉義何以故由隨他故不可無不能違
緣故無力用即由此故是待緣也。」


【剎那轉故如根損益枝等同故所以知者為隨他
故不可無不能違緣故無力也。】


「是故攝論為顯此六義而說偈言剎那滅俱有恒隨
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無性攝論即無性菩薩所造今偈六義與前列不
次章就空有各二義釋。】


「第二建立者。」


「問何以故定說六義不增至七不減至五耶答為正
因對緣唯有三義一因有力不待緣全體生故不雜
緣力故二因有力待緣相資發故三因無力待緣全
不作故因歸緣故又由上三義因中各有二義謂空
義有義二門各三合唯有六故不增減也。」


【何故定六義而無增減耶答為正因對緣故說三
義因有三種約空有二門各具三義故合為六但
全體能生自果故不雜緣力不生水土等故糓與
水土互相資故藉緣生故因歸緣故章錯為雜因
[003-0381c]
二字誤矣。】


「問何故不立第四句無力不待緣義耶答以彼非是
因義故不立思之可見。」


【既自無力又不假緣即非因義今約親因能生自
果故不立也。】


「問待緣者待何等緣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緣不
取自六義更互相待耳。」


【但云待緣待何等緣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緣
因事即因緣也此果上親因故親辦果體故增上
等三緣者因緣雖能親辦果體要待三緣果法得
成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要問云未知待緣
待何緣答此待爐油水土等外緣不取因事及自
六義也揀上因緣及空有各三義更互相待今取
增上等也。】


「問因望緣得有六義未知緣對因亦有六義不答此
有二義增上緣望自增上果得有六義以還是親因
攝故望他果成疎緣故不具六親因望他亦爾。」


【因緣相例問也答中有二義唯許增上緣等得有
[003-0382a]
六義今增上緣望增上果則為親因攝望等流異
熟離繫士用為疎緣親因望他果者四諦望聲聞
為親因望緣覺還成疎緣亦不具六。】


「問果中有六義不答果中唯有空有二義謂從他生
無體性故是空義酬因有故是有義若約互為因果
義說即此一法為他因時具斯六義與他作果時即
唯有二義是故六義唯在因中。」


【因果相例問也答中果無六義還作因時得具六
義攝論云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
因云何可見譬如明燈𦦨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
束蘆互相依持釋曰譬如明燈於一時間燈炷𦦨
生𦦨燒炷互為因果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時
間互為因果其性亦爾。】


「問若爾現行為種子因豈得有六義。」


【謂現行七轉識為種熏阿賴耶豈有六義。】


「答隨勝緣不具如論說種子有六義此約初教。」


【隨勝緣不具者前七識現行皆隨強勝緣轉非親
因也要問云成唯識論因緣謂有為法親辦自果
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
無記諸界地等功德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德及
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
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
極劣無記餘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
性乃至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自種生故。】
[003-0382b]


「若緣起秘密義皆具此六義此約終教以此教中六
七識等亦是如來藏隨緣義無別自性是故六七識
亦具本識中六義也思之可見。」


【約終教餘現行轉識既通如來藏能所互熏得有
六義。】


「第三句數料簡者有二種一約體二約用。」


【探玄云此門有二義一據力具有不有義故令相
入二據體有空不空義故有相即。】


「初約體有無而有四句一是有謂決定義二是無謂
剎那滅義三亦有亦無謂合彼引自果及俱有無二
是也四非有非無謂合彼恒隨轉及待眾緣無二是
也。」


【一決定義謂自因生自果故二剎那滅義謂生巳
無間即滅壞故三亦有等唯能引自果故又因果
不相違故四非有等恒隨轉如根損益枝等同故
及待緣會遇眾緣即因不常生也。】


「就用四句者由彼恒隨轉及待眾緣無二故是不自
生也由合彼剎那滅及決定無二故不他生也由合
彼俱有及引自果無二故不共生也由其三句合其
六義因義方成故非無因生也。」


【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四不無
因生探玄云釋此四句諸論不同略有五說一約
破外道謂諸法不從冥諦自在生故云不自生二
不從梵天自在天等生故云不他生三亦非微塵
[003-0382c]
大種和合生故云不共生四亦非無因自然而起
故云不無因生等。】


「是即由斯六義因緣全奪顯緣起勝德。」


【空有令奪其執兩亡然執既盡其德自顯也。】


「故地論云因不生緣生故緣不生自因生故不共生
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不無因生隨順有故。」


【約因緣形奪。】


「又集論云自種有故不從他生待眾緣故非自生無
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生。」


【探玄云凡諸緣起雙亡二句巳為甚深況總亡四
句是故緣起最極甚深。】


「問此六義與八不分齊云何答八不據遮六義約表
又八不約反情理自顯六義據顯理情自亡有斯左
右耳。」


【演義云略舉八不即中論宗論云不生亦不滅不
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將六義與八
不相對云何答有二義初約遮表二約情亡顯理
第四開合者或約體唯一以因無二體故。】
[003-0383a]


「或約義分二謂空有以無自性故緣起現前故。」


【以無自性是空義緣起現前是有義。】


「或約用分三一有力不待緣二有力待緣三無力待
緣初即全有力後即全無力中即亦有力亦無力以
第四句無力不待緣非因或不論也是故唯有三句
也。」


「或分為六謂開三句入二門故也如前辨。」


【分三句入空有二門。】


「或分為九謂於上三義隨一皆具彼三故何以故若
非有力即無無力是故隨一具三故有九也。」


【謂前約用開三句中隨一皆具彼三義故何以故
一具於三若非下約力用相資而釋故一中具三
故成九也。】


「或分十二謂於上六義空有二門不相離故隨空即
有隨有即空空有有六有空亦六故有十二也。」


【據上六義以空有相即有空空有故各具六共成
十二也。】


「或分十八謂於上六義中一一皆有三義故一體有
無二力有無三約待緣不待緣三六成十八也。」


【一約體有空不空義二約用具有不有義三約緣
待不待義三六成十八也。】


「或分為三十六謂於上六義隨一皆具六何以故若
無一餘皆無故餘門思而准之。」


【以互相資成若無一餘不成故。】
[003-0383b]


「第五融攝者然此六義以六相融攝取之謂融六義
為一因是總相開一因為六義是別相六義齊名因
是同相六義為不壞相是名異相由此六義因等得
成是成相六義各住自位義是壞相。」


【要問云其六義及前因果理事相成更以六法顯
之所謂總總成因果也二別義別成總故三同自
同成總故四異諸義自異顯同故五成因果理事
成故六壞諸義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所述緣起
並悉遍通隨有事成驗思可解耳。】


「問六義六相分齊云何答六義據緣起自體六相據
緣起義門以法體入義門遂成差別。」


【搜玄云六義六相共成者六相有二義一順理二
順事此二義中順理義顯順事義今據自體義門
分異為此經主別將六相照令入理故。】


「如以六義入四句顯去非故即順三乘入六相顯自
德故順一乘是故四句與六相俱為入法方便也。」


【四句則體用二種如前句數料揀中列入法方便
者探玄云泛論方便有三種一發起方便謂如加
行發起根本即七方便等二無住方便謂由悲智
巧相導引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如方便度等三集
成方便謂諸緣起巧相集成如六相方便等。】


「第六約教辨者若小乘中法執因相於此六義名義
俱無。」


【孔目云依小乘教六因四緣相攝不與三乘同何
[003-0383c]
以故不原因緣理故今六義小乘名義俱無。】


「若三乘賴耶識如來藏法無我因中有六義名義而
主伴未具。」


【要問云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稱法界
故孔目云三乘初教分達法空知法次細故約事
委說熟教巳去究竟法空會事從理故不多說。】


「若一乘普賢圓因中具足主伴無盡緣起方究竟也。」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緣理事教義人法因
果等又總唯有因緣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
盧舍那佛普賢行因成就因果果與三乘等別。】


「又由空有義故有相即門也由有力無力義故有相
入門也由有待緣不待緣義故有同體異體門也由
有此等義門故得毛孔容剎海事也思之可解耳。」


【探玄云由此義故諸法相即無所障礙又云知一
即多多即一等皆此義也是故無盡大緣起法無
礙自在皆從此門而開現矣。】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三之上
[003-0384a]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三之下


「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第三。」


「夫法界緣起自在無窮今以要門略攝為二一者明
究竟果證義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隨緣約因辨教
義即普賢境界也。」


【太一云一乘緣起自體法界不同大乘緣起但能
離執斷常諸過等此宗不爾一即一切無過不離
無法不同也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言
因者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所言果
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謂
十佛世界海及離世間品明十佛義是也。】


「初義者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說其狀
相耳。」


【以性海果分是不可說義謂圓融理智普別行等
相即相入無礙自在是也。】


「如華嚴經中究竟果分國土海及十佛自體融義等
者即其事也。」


【然彼十佛所依有二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
說二世界海有三類一蓮華藏世界海具足主伴
通因陀羅等。】
[003-0384b]


「不論因陀羅及微細等此當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
教相應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即其事
也。」


【法界緣起之內有法有義法當果分義屬因分縱
因陀羅及微細等義今亦不辨以圓融極果絕於
說相所以不可以言說。】


「問義若如是何故經中乃說佛不思議品等果耶答
此果義是約緣形對為成因故說此果非彼究竟自
在果所以然者為與因位同會而說故知形對耳。」


【果分不可說者太一問不思議品等亦明果德何
故得於因門說耶答雖是果德對緣以辨果非究
竟圓寂之果是故與因同會說也。】


「第二義者有二一以喻略示二約法廣辨。」


【至相云今約教就自體相辨緣起者於中有二一
者舉喻釋成於法二者辨法會通於理。】


「初喻示者如數十錢法所以說十者欲應圓數顯無
盡故。」


【舉喻者如夜摩天會菩薩雲集品說云譬如數法
十增一至無量皆悉是本數智慧故差別所以下
孔目云十數之義含於二門一成圓教門二不成
圓教門教義攝益中巳引。】


「此中有二一異體二同體。」


【今舉此十數為譬者復有二門一異體門二同體
門。】
[003-0384c]


「所以有此二門者以諸緣起門內有二義故一不相
由義謂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緣等是也二相由義
如待緣等是也初即同體後即異體。」


【探玄云謂大法界中緣起法海義門無量約就圓
宗略舉十門謂諸緣起法要具此十義方成緣起
故闕即不成演義云何以初異體門中云諸緣各
別不相雜亂第二同體門中云互相徧應方成緣
起釋曰謂要由各異方得待緣要由遍應方自具
德耳。】


「就異體中有二門一相即二相入。」


【異體門中復有二門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
即多多即一。】


「所以有此二門者以諸緣起法皆有二義故一空有
義此望自體二力無力義此望力用由初義故得相
即由後義故得相入。」


【緣起有二相即相入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有有
體無體義緣起方成以若闕一緣餘不成起起不
成故緣義即壞又諸緣力用互相依持互相形奪
[003-0385a]
故有全有力全無力義緣起方成故得相即相入
也。】


「初中由自若有時他必無故他即自何以故由他無
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時他必是有故自即他何
以故由自無性用他作故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無
彼不相即有無無有無二故是故常相即若不爾者
緣起不成有自性等過思之可見。」


【探玄云是故一緣是能起多緣及果俱是所起是
即多為一成多是無體一能作多一是有體由一
有體必不得與多有體俱多無體必不得與一無
體俱是故無有不多之一無有不一之多一多既
爾多一亦然反上思之。】


「二明力用中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攝他他全無力故
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無力反上可知不據自體故
非相即力用交徹故成相入又由二有力二無力各
不俱故無彼不相入有力無力無力有力無二故是
故常相入。」


【謂全有力全無力緣起方成是故緣起要互相依
具力無力如闕一緣一切不成餘亦如是是故一
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攝於多多依於一多是無力
潛入一內由一有力必不得與多有力俱是故無
有一而不攝多也由多無力必不得與一無力俱
是故無有多而不入一也如一持多依既爾多持
一依亦然反上思之。】
[003-0385b]


「又以用攝體更無別體故唯是相入攝體收用無別
用故唯是相即此依因六義內准之。」


【體用雙融義謂諸緣起法要力用交涉全體融合
方成緣起探玄中有六句今用二句一以體無不
用故舉體全用即唯有相入無相即義二以用無
不體故舉用全體即唯有相即無相入也此依因
六義中待緣等准之皆是入十玄無礙之方便也。】


「於中先明相入初向上數十門一者一是本數何以
故緣成故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無一即十不
成故即一有全力故攝於十也仍十非一矣餘九門
亦如是一一皆有十准例可知。」


【今約十數明一中多多中一者今明初句若順數
從一至十向上去如一者一緣成故一中即有十
所以一成若無十一即不成無性緣生故一中即
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
自性即不成十十若不成一亦不成。】


「向下數亦十門一者十即攝一何以故緣成故謂若
無十即一不成故即一全無力歸於十也仍一非十
矣餘例然。」


【明次句多中一逆數十至一向下來但十玄章影
在前門彼略不出耳今章別開也。】


「如是本末二門中各具足十門餘一一錢中准以思
之此約異門相望說耳。」


【本末即向上向下各具十門餘一一門准上思之。】
[003-0385c]


「問既言一者何得一中有十耶。」


【既稱一寧容有多耶。】


「答大緣起陀羅尼法若無一即一切不成故定知如
是此義云何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緣成故一是故一
中有十者是緣成一若不爾者自性無緣起不得名
一也乃至十者皆非自性十由緣成故為十此十中
有一者是緣成無性十若不爾者自性無緣起不名
十也是故一切緣起皆非自性何以故隨去一緣即
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緣起一耳。」


【陀羅尼此云總持大法界緣起總持法若無下對
緣以顯一此一乃無性緣成一故得一中具十若
不爾不得名一為此下反上是故緣起皆無自性
一中具多方成一多緣起。】


「問若去一緣即不成者此即無性無自性者云何得
成一多緣起。」


【既一緣無性多緣亦無性那得成一多緣起。】


「答只由無性得成一多緣起何以故由此緣起是法
界家實德故普賢境界具德自在無障礙故華嚴云
菩薩善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
了一法是故當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無礙仍不相
是一門中既具足十義故明知一門中皆有無盡義
餘門亦如是。」


【此由法界實得緣起力用普賢境界相應所以一
多常成不增不減也。】
[003-0386a]


「問一門中攝十盡不。」


【此門攝法為盡不盡耶。】


「答盡不盡何以故一中十故盡十中一故不盡四句
護過去非顯德等准之可解耳別別諸門中准例如
是緣起妙理應如是知第一門竟。」


【亦有盡義亦無盡義何者一中十即是盡十中一
具說即無盡又復知一中十十中一皆盡不盡義
也四句者有無兩亦雙非離過顯德准此緣起可
解餘之八門例此應知異體相入門竟。】


「初異體門中第二即義者此中有二門一者向上去
二者向下來。」


【今異體中相即義亦具二門。】


「初門中有十門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一即十何以
故若無一即無十故由一有體餘皆空故是故此一
即是十矣如是向上乃至第十皆各如前准可知耳。」


【但一有體多無體故得一即多向上從一至十也。】


「言向下者亦有十門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即一
何以故若無十即無一故由一無體餘皆有故是故
此十即一矣如是向下乃至第一皆各如是准前可
知耳以此義故當知一一錢即是多錢耳。」


【由一無體多有體故得多即一向下來從十至一
也十即一緣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何但一不成
十亦不成如柱若非舍爾時即無舍若有舍亦有
柱以柱即舍故有舍復有柱故一即十一即十故
[003-0386b]
成一復成十也。】


「問若一不即十者有何過失。」


【由前謂一即多多即一故興此問也。】


「答若不即十者有二失一不成十錢過何以故若一
不即十者多一亦不成十何以故一一皆非十故今
既得成十明知一即是十也二者不成一過何以故
若一不即十十即不得成由十不成十故一義亦不
成何以故若無十是誰一故今既得成一明知一即
十又若不相即緣起門中空有二義即不現前便成
大過謂自性等思之可知下同體門中准此知之餘
門亦准可知耳。」


【若不即者有二過一不成十十不成一是情謂之
一所謂緣成一者一中具十故今章第二失中合
云十不成一過傳寫之誤又若不相即空有二義
即不成立便有自性斷滅等過下同體等准此故
略不明。】


「問若一即十者應當非是一若十即一者應當非是
十。」


【若一與十二互相即安有一十之存乎。】


「答祗為一即十故是故名為一何以故所言一者非
是所謂一緣成無性一為此一即多者是名一若不
爾者不名一何以故由無自性故無緣不成一也十
即一者准前例取勿妄執矣應如是准知。」


【此明一即十者離一無有十而十即是一緣成故
[003-0386c]
若不爾者自性無緣起不得名一則一不得成十
即一者准此可知。】


「問上一多義門為一時俱同耶為前後不同耶。」


【至相十玄問若一多要待緣成者為是同時為有
先後耶。】


「答即同即前後何以故由此法性緣起具足逆順同
體不違德用自在無礙故皆得如此。」


【緣起故常同時常前後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
故常同時向上去向下來故常先後逆順自在故
無障礙。】


「問如上所說去來義其相云何。」


【既有先後去來本相云何。】


「答自位不動而恒去來何以故去來不動即一物故
但為生智顯理故說去來等義耳若廢智一切不可
說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


【雖前後去來而常不動作為生智下今若辨去來
者約智說若廢智下體即息諸論道同於究竟圓
果離說相故。】
[003-0387a]


「問若由智者即非先有如何說云舊來如此耶。」


【謂智乖本法即非先有何云舊來如此。】


「答若癈智即不論緣起由約智故說舊來如此何以
故不成即巳成即離始終故智及與法舊來成故。」


【由智方知本有以智照故不成即巳成即離始終
故。】


「問為由智耶法如是耶。」


【一多之體由智照耶法本有耶。】


「答為由智耶為法如此耶何以故同時具足故餘義
准以思之大段第一異體門訖。」


【法本有故智即能顯由智照故方明本有二義同
時皆盡無礙故一切諸法例如此知。】


「第二同體門者亦有二義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
一即多多即一。」


【還如前門二義相似。】


「初門中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初一中多者有
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是本數一中即具
十何以故由此一錢自體是一復與二作一故即為
二一乃至與十作一故即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
自具有十箇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是即門故初一
錢既爾餘二三四五巳上九門皆各如是准例可知
耳。」


【是本數一中即具十者清凉云如一本自是一則
為本一應二為二一應三為三一等只一箇一對
[003-0387b]
他成多喻如一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等同一人
體而有多名。】


「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門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中
一何以故由此一與十作一故即彼初一在十一之
中以離十一即無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中一也仍
十非一矣餘下九八七乃至於一皆各如是准例思
之。」


【攝他一同多巳望於一攝之亦然皆是多也。】


「問此與前異體何別答前異體者初一望後九異門
相入耳今此同體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後異門說也
即義亦准思之。」


【同體即入與前異體即入何別答前異體門一中
十者以初一望後九故名一中十此門言一中十
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


「二者一即十十即一亦有二門一者一即十亦有十
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
十一即是初一故無別自體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
餘九門皆亦如是准之可知。」


【如一有體多無體能攝他同巳一有體攝他多也
能成有體所成無體也。】


「二者十即一亦有十門不同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
十即一何以故彼初一即是十故更無自一故是故
初一即是十也餘九門准例知之。」


【十有體一無體多有體故能攝一故本一無體潛
[003-0387c]
入多中。】


「問此同體中一即十等者為只攝此十耶為攝無盡
耶。」


【此明一體為祗攝一中十亦攝他處十耶。】


「答此並隨智而成須十即十須無盡即無盡如是增
減隨智取矣即十如前釋言無盡者一門中既有十
然是十復自迭相即相入重重成無盡也然此無盡
重重皆悉攝在初門中也。」


【至相曰隨智差別故亦盡亦無盡何者如一若攝
十即名為盡若具說即無盡但展轉相迭相互即
重重無盡也。】


「問為但攝自一門中無盡重重耶為亦攝餘異門無
盡耶。」


【為攝自一中十無盡為餘諸門中無盡。】


「答或俱攝或但攝後自無盡何以故若無自一門中
無盡餘一切門中無盡皆悉不成是故初門同體即
攝同異二門中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
無盡無盡無盡窮其圓極法界無不攝盡耳。」
[003-0388a]


【若一無盡餘亦無盡若餘不盡一亦不盡若成一
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亦不成是故此攝法即
無盡復無盡圓融自在無不周盡。】


「或但攝自同體一門中無盡何以故由餘異門如虗
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無可攝也此伹隨智而
取一不差失也。」


【祗攝自門中無盡於三四義猶若虗空即是盡更
不攝餘故名無盡故亦攝盡不盡。】


「如此一門既具足無窮箇無盡及相即相入等成無
盡者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各無盡無盡成宜如是
准知。」


【清凉曰由異體相入帶同體相入故有帝網門者
同體相入一中巳含於多而更入於異體故有重
重之義同體相入如鏡巳含多影更入餘鏡故有
重重無盡之義餘門可知。】


「此且約現今理錢中況彼一乘緣起無盡陀羅尼法
非謂其法只如此也應可去情如理思之。」


【喻則有限法乃無窮至相云法門具滿無喻可況
今說喻者但分喻耳若不去情難造妙旨此章合
云現今事錢錯為理字也。】


「第二約法廣辨者略有二種一者立義門二者解釋
門。」


【然此章全依至相十玄賢首承用探玄修改清凉
全依賢首新文以所立有次第故。】
[003-0388b]


「初立義門者略立十義門以顯無盡何者為十。」


【先立所依體事十對分為十門一一門皆復具十
以顯無盡。】


「一教義即攝一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義餘下准之
二理事即攝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攝一切解行四因
果即攝一切因果五人法師攝一切人法六分齊境
位即攝一切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即攝一切師弟
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攝一切主伴依正九隨生根欲
示現即攝一切隨生根欲示現十逆順體用自在等
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等。」


【所言教義者教即是通相別相三教五乘之教即
以別教以論別義所以得理而亡教若入此通宗
而教即義以同時相應故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
即異事顯異理如諸經舉異事喻異理若此宗即
事是理如入法界品等經文是謂體實即是理相
彰即是事也三解行者如三乘說解而非行如說
人名字而不識其人若通宗說者即解即行如看
其面不說其名而目識也相顯為行契窮後際為
解四因果者修相為因契窮為果五人法者如文
殊即當妙慧普賢彰其稱周明人即法也六分齊
境位者參而不雜各住分位即分齊境位也七法
智師弟者開發為師相承即弟子也八主伴依正
者舉一為主餘皆為伴主以為正伴以為依也九
逆順體用者即是成壞義也十隨生根欲性者隨
[003-0388c]
緣常應也如涅槃經此方見滿餘方見半而月實
無虧盈若以此宗明者常增減而無增減以同時
相應故今章伹九十不次。】


「此十門為首皆各總攝一切法成無盡也。」


【然此十門體無前後同時相應既其具此十門餘
因陀羅等九亦皆具此十門其中一一皆稱周法
界所以舉十門者成其無盡義也。】


「二言解釋者亦以十門釋前十義以顯無盡。」


【隨舉教義理事等十門以一為首攝餘九門即顯
無盡。】


「問何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耶答依華嚴經中立十數
為則以顯無盡義。」


【前巳引竟。】


「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
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
雜成緣起際此依海印三味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以是總故冠於九門之初即具教義理事等十門
同時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緣起實德法性海印
[003-0389a]
三昧力用故得然也非是方便緣修所成故得同
時。】


「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上諸義隨一門中即具攝
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如彼初錢中即攝無盡義者
此亦如是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多耳多
中一等准上思之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
故也。」


【此約理說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體無前後
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緣起實德非天
人所作故。】


「此經偈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
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然此一多雖復互相含受自在無礙仍體不同也所
由如上錢義中釋此有同體異體准上思之可解。」


【仍體不同若不爾者諸緣雜亂失本緣法緣起不
成此則諸緣各各守自一也。】


「三者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


【還就教義理事等十門取其三世間圓融無礙自
在故一即攝一切成其無盡復無盡以其無盡故
相即復相入此約用以說也。】


「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
復自相入重重無盡故也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
也。」
[003-0389b]


【太一曰此無盡復無盡相即復相入與因陀羅網
及微細相容門有何差別耶答如喻說同體門中
說者若就隱映相應互相顯發重重復重重成其
無盡者即是因陀羅網門攝若諸門一時具顯不
相妨礙者即是相容門攝若就三世間圓融無礙
自在相即復相入成其無盡復無盡者即此門攝。】


「故此經云初發心菩薩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
分別說窮劫不能盡何況於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
修諸度諸地功德行。」


【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無盡何況者此即從二
三至九十皆成無盡。】


「義言一念即深廣無邊者良由緣起法界一即一切
故耳如彼同體門中一錢即得重重無盡義者即其
事也。」


【此據緣起體性成其無盡復無盡故。】


「何況無邊劫者即餘一一門中各顯無盡義者是也
所以爾者此經又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也由此
緣起妙理始終皆齊得始即得終窮終方原始如上
同時具足故得然也。」


【良由始終相即復相入成無盡故先後因果不失
雖不失先後以先後相即復相入故成其無盡。】


「又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也是故得一即
得一切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十信終心即作
佛者即其事也。」
[003-0389c]


【信滿成佛約位佛非行佛故。】


「問如同體一門中即攝一切無盡者為一時俱現耶
為前後耶。」


【問意可知。】


「答於一門中一時炳然現一切者屬微細攝隱映互
現重重者屬因陀羅攝餘義即同即異即多即少即
有即無即始即終如是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仍
隨舉一為首餘即為伴道理一不差失舊來如此此
辨同體一門中具足自在無窮德耳餘異體等門中
亦准思之。」


【有三義不同餘義下即此門攝。】


「問若一門中即具足一切無盡自在者餘門何用為
答餘門如虗空何以故同體一門並攝一切無不盡
故。」


【若一門自具足何用餘門答餘門如龜毛兔角不
可得。】


「問此同體門中所攝一切者但應攝自門中一切豈
可攝餘門中一切耶。」
[003-0390a]


【但應攝自豈容攝他耶。】


「答既攝自一切復攝餘一一門中無盡一切如是重
重窮其法界也。」


【自他俱攝方能窮盡緣起無礙法界之義。】


「何以故。」


「圓融法界無盡緣起無一一切並不成故此俱論法
性家實德故不可說其邊量。」


【若無一一切不成如一㪷即攝一升若無升㪷即
不成也。】


「故此經偈云不可言說諸劫中演說一切不可說不
可說劫猶可盡說不可說不可盡又偈云一切眾生
心悉可分別知一切剎微塵尚可筭其數十方虗空
界一毛猶可量菩薩初發心究竟不可測。


良由此一乘圓極自在無礙法門得一即得一切故
耳。」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或一切成一證一切證。】


「因果俱齊無前後別故地論云以信地菩薩乃至與
不思議佛法為一緣起以六相總別等義而用括之
明知因果俱時相容相即各攝一切互為主伴深須
思之此事不疑。」


【以因果相即同時相應初心菩薩與證極果位同
一緣起以六相圓融而總括之。】


「又此經云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
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境界等悉與三世佛正法
[003-0390b]
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所化眾
生皆悉同等又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
由他悟如是云云無量廣如經文。」


【初心菩薩與諸如來依正等說法等身量等智慧
化生皆等至相云譬眾流入海纔入一滴即稱周
大海無始無終若餘江河水之深不及入海一滴
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在一乘中一念故。】


「問此等歎因中德耳豈可即果德耶答此一乘義因
果同體成一緣起得此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不
得者因即不成因何以故不得果故非因也。」


【以歡因中德豈可同彼果德耶答此一乘因果欲
論其成者成復成欲在後成者後復後。】


「問上言果分離緣不可說相但論因分者何故十信
終心即辨作佛得果法也答今言作佛者但初從見
聞巳去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解行終心因位窮滿
者於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圓融果矣由此因體
依果成故但因位滿者勝進即沒於果海中也為是
證境界故不可說耳此如龍女及普莊嚴童子善財
童子兜率天子等於三生中即尅彼果義等廣如經
辨應准思之。」


【既果分不可說何故十信終心即辨果法耶答今
言作佛乃約三生即得彼果出所以因依果成又
因位窮滿沒同果海但是證境離乎說相此如龍
女義當流惑之身疾得成佛普莊嚴童子三生成
[003-0390c]
佛祗在一念善財童子現身究竟普賢之行後生
即見佛兜率天子從三惡道出現身成佛至解行
生即尅彼果有謂龍女於南方成佛者終教示現
八相成道豈同善財等於三世中尅證彼果耶答
今同列者約彼所證是同非以教分漸頓之異演
義云法華佛慧即華嚴佛慧者是也。】


「問上言一念即作佛者三乘中巳有此義與此何別
答三乘望理為一念即作佛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
足一切教義理事因果等如上一切法門及與一切
眾生皆悉同時同時作佛後後能新新斷惑亦不住
學地而成正覺具足十佛以現無盡逆順德故及因
陀羅微細九世十世等遍通諸位謂十信終心巳去
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及佛地等同時遍成無有前
後具足一切耳。」


【可知答三下至相云若大乘明一念成佛義凡有
二種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佛
二者行行既滿取最後一念名為成佛今此一乘
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
以後望初初念即成何以故以因果相即同時相
應故。】


「然此一念與百千劫無有異也宜須思之。」


【然此下一念多劫延促無礙也。】


「此即第三諸法相即自在門訖。」


「四者因陀羅微細境界門此但從喻異前耳此上諸
[003-0391a]
義體相自在隱映互現重重無盡。」


【即以帝釋殿前珠網為喻十門唯此從喻受名猶
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現一鏡之中如是影中復
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
盡復無盡。】


「故此經云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於
中而說法於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
間不迫迮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
各受業報此三偈即三世間也又云一切佛剎微塵
等爾所佛坐一毛孔皆有無量菩薩眾各為具說普
賢行無量剎海處一毛悉坐菩提連華座遍滿一切
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現又云如一微塵所示現一
切微塵亦如是餘者云云無量廣如經辨。」


【如第七地經以三偈配三世間初偈此即智正覺
世間次偈此據器世間次偈此即據眾生世間又
云下三偈皆依正無㝵也。】


「此等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
其餘變化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並是法性實德
法爾如是也非諸分別情謂境界但此可去情思之。」


【此即是其法界緣起如理實德非是變化對緣方
便說故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變化故若此
宗明相入不論變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等。】


「問上言一塵中現無量剎等者此但是一重現而巳
何故乃云重重現耶答此方說華嚴經時云一切微
[003-0391b]
塵中亦如是說如彼微塵中說華嚴經時亦云一切
微塵中亦如是說如是展轉即重重無盡重重無盡
也宜准思之。」


【一塵一剎但可乎遍云何重重答中據塵塵互遍
展轉無窮。】


「問若據此文重重無盡有何分齊云何辨其始終等
耶答隨其智取舉一為首餘亦為伴據其首者即名
當中餘即眷屬圍繞上諸教義等並悉如是自在成
耳及前相即相入自在等皆悉如是攝一切法盡窮
法界並悉因陀羅成也。」


【斯則渾無疆界無始無終何緣辨得因果分齊耶
答祗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即為伴如是教
義等十門皆得自在反前二三兩門皆悉融攝無
盡。】


「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此上諸義於一念中具足始
終同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
齊頭顯現無不明了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


【如一微塵即是小相元量佛國須彌金剛山等即
是大相直以緣起實德無礙自在致使相容非人
天所作故安立此約相說如瑠璃鉼盛多芥子頓
然顯現清凉云微細有三義一約所含微細猶如
芥鉼以毛子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徧毛孔故以
毛據稱性剎約存相二約能含微細以一毛一塵
即能含故三約難知微細微塵不大剎亦不小而
[003-0391c]
能廣容即難知義今取束箭但同時齊頭顯現難
見微細相容也。】


「故此經云菩薩於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
流通舍利法住久近及所被益諸眾生等於一念中
皆悉顯現廣如經文又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
清淨曠然安住又云於一塵內微細國土一切塵等
悉於中住宜可如理思之。」


【可曉豈可須彌納芥中將為難事哉理事等十門
安立相容亦如是。】


「問此義與上因陀羅云何別耶答重重隱映互現因
陀羅攝齊頭炳然現者微細攝此等諸義並別不同
宜細思之。」


【可知。】


「六者秘密隱顯俱成門此上諸義隱覆顯了俱時成
就也。」


【還具前教等十門所言隱顯者如涅槃經半字及
滿字昔說半字即顯滿字即隱今說滿字即顯半
字即隱此約緣說隱顯體無前後不相妨礙故名
秘密。】


「故此經云於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
色塵三昧起等云云又云男子身入正受女人身三
昧起等云云於一微塵入正受一切微塵三昧起一
切微塵入正受一毛端頭三昧起如是自在此隱彼
顯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又此經云十方世界
[003-0392a]
有緣故往返出入度眾生或見菩薩入正受或見菩
薩從定起又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正覺轉
正法輪入涅槃現分舍利度眾生如是無量廣如經
辨又如佛為諸菩薩受記之時或現前受記或不現
前秘密受記等。」


【可見。】


「如上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第二錢望第一錢中
十即為秘密何以故見此不見彼故不相知故雖不
相知見然即此成彼成故名俱成也應如是准思之。」


【古本云成此成彼演義亦同今云此成彼成者誤
也。】


「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上諸義或純或雜如前人法
等若以人門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又即此人
門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別法故名雜又如菩薩入一
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故名純或入一
三昧即施戒度生等無量無邊諸餘雜行俱時成就
也如是繁興法界純雜自在無不具足者矣宜可思
准之。」


【此約諸度門說如就一施門說者一切萬法皆悉
名施所以名純而此施門具諸度等行名為雜如
是純之與雜不相妨礙故名具德探玄中名廣狹
自在無礙門清凉云此門賢首新立以替至相十
玄諸藏純雜具德門意云一行為純萬行為雜等
即事事無礙義若一理為純萬行為雜即理事無
[003-0392b]
礙恐濫理事無礙所以改之。】


「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此上諸義遍十世中同時別
異具足顯現以時與法不相離故。」


【三世區分名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異成以時依
法有如見華開知是芳春茂盛是朱夏等皆因於
物知四時也此上諸義今章多一雜字。】


「言十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有過未及現在即
為九世也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總句總別合
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別異同時顯現成緣起故得
即入也。」


【又過去說過去過去說現在過去說未來現在說
過去現在說平等現在說未來未來說過去未來
說現在未來說無盡以九世攝歸一念故云十世。】


「故此經云或以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或百千大
劫為一念或一念即為百千大劫或過去劫入未來
劫未來劫入過去劫如是自在時劫無礙相即入渾
融成矣。」


【故教義理事等十門相即相入而不失前後差別
之相。】


「又此經云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又云於
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佛事又云於一微塵
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轉法輪如是云云無量廣如經
文此普攝上諸義門悉於十世中自在現耳宜可思
之。」
[003-0392c]


【所引諸經顯彼時處無礙互相融通也。】


「九者唯心迴轉善成門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
性清淨心轉也但性起具德故異三乘耳然一心亦
具足十種德如性起品中說十心義等者即其事也
所以說十者欲顯無盡故如是自在具足無窮種種
德耳此上諸義門悉是此心自在作用更無餘物故
名唯心迴轉等宜思擇之。」


【此約心說前諸義門等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
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迴轉善成心
外無別境故依古本多一為字如來藏自性清淨
心要問云一乘唯一心顯性起具德故探玄改為
主伴圓明具德門以唯心作玄門所以故不立之。】


「十者託事顯法生解門此上諸義隨託別事以顯別
法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如此經中說十種寶王雲
等事相者此即諸法門也顯上諸義可貴故立寶以
標之顯上諸義自在故標王以顯之表上諸義潤益
故資澤故斷齶故以雲標之矣如是等事云云無量
如經思之。」


【此約智說言託事者如經舉金色世界之事即顯
始起於實際之法一切幢一切蓋等事是行體也
又如法界品云開樓閣門見彌勒菩薩所行因事
至菩提道以樓觀即菩提相所以言顯法生解也
齗齶者乃雲之相探玄第二云重平聲雲是齗齶義
又重上聲雲是靉靆義第五又云菩薩是體雲是相
[003-0393a]
以諸菩薩含法雨故相齗齶故。】


「問三乘中以有此義與此何別答三乘託異事相表
顯異理今此一乘所託之事相即是彼所顯之道理
更無異也具足一切理事教義及上諸法門無不攝
盡者也宜可如理思之。」


【躡上以問三乘宗中所明亦託事顯法即以異事
顯於異理如衣表忍辱室表慈悲靈雲見桃花香
嚴擊竹等皆以異事表異理也今此隨舉一事攝
無盡法故。】


「此上十門等解釋及上本文十義等皆悉同時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眼境界諦觀察餘時但在
大解大行大見聞心中然此十門隨一門中即攝餘
門無不皆盡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此可准。」


【同時具足等十門人法十義皆悉同時成大法界
緣起法門起在大解大行離分別菩提心中問此
與性起何別答但由佩詮故不及性起。】


「上來所明並是略顯別教一乘緣起義耳又於其中
諸餘法相及問答除疑等與彼三乘或同或異所因
所說為方便等廣如經論疏鈔孔目及問答中於彼
釋矣與彼三乘全別不同宜可思廣依華嚴經普眼
境界准之。」


【別教一乘緣起義者孔目云一乘緣起緣聚不有
緣散未離廣如下孔目用教分齊中依七種教證
華嚴文義分齊一經謂法華勝鬘等二論謂十地
[003-0393b]
攝論等三疏四章五鈔六問答七雜孔目與彼三
乘全別不同者三乘緣起緣聚則有緣散則離思
之。】


「問此上道理與彼三乘義別不同此可信矣又以何
文證知三乘外別有一乘耶。」


【可知。】


「答此經有誠文故偈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欲求
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
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


【偈云下賢首品文前建立一乘中巳引以對彼三
乘決之。】


「良由此法出情難信是故聖者將彼三乘對此決之
又偈言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
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少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
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於眾生為說
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身說無
盡佛法由此一乘非下機堪受是故大聖善巧於彼
三乘位中隨其機欲方便少說由不窮法界源故權
顯二身三身等佛今為如是無上心機樂大事欲方
始顯佛十身境界說無窮盡佛法可名現佛身說無
盡法也三乘但隨機而巳未顯諸佛十身自境界故
非現佛身又隨機少說一相一寂一味理等故非窮
盡說也何以故三乘以此無窮為過失故然此一乘
以無窮為實德故耳。」
[003-0393c]


【此經為普賢等機說無盡佛法現佛十身自證境
界與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一味一理等所謂三
乘終教一相真如等於初教染淨即空愚法小乘
苦諦之教所詮實法有餘無餘等宗並皆不同義
理各別。】


「又此經云於一世界中聞說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
至無量乘此據本末分齊說耳。」


【今為上機說無盡佛法或說二三等者以本末差
別相對決顯二宗不同也。】


「聖教文義顯然不可以執情而驚恠者矣。」


【當知三一各別理無疑也。】


「六相圓融義第四。」


「六相緣起三門分別初列名略釋二明教興意三問
答解釋。」


【六相之義本出地經世親菩薩造論解釋謂此六
相為顯緣超圓融無礙自在法故三門分別探玄
云此六相義作六門一明教興意二種類者三明
所出者四明建立者五問答決擇者六釋文今用
三門問六相何故唯立六不多不少者謂泛論緣
起法要有三門一末依於本有起不起二彼所起
末既帶於本是故相望有同有異三彼帶本之末
既為本収是故當體有存有亡若不具此三不成
緣起三中各二故但為六。】


「初列名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003-0394a]


【要問云所謂總總成因果也二別義別成總故三
同自同成總故四異諸義自異顯同故五成因果
理事成故六壞諸義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


「總相者一含多德故別相者多德非一故別依止總
滿彼總故同相者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總故異相者
多義相望各各異故成相者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壞
相者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


【演義云列名異釋中亦依此列但成相中今本中
闕一義字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列名皆是論文論
云總者是根本入別者餘九入別依止本滿彼本
故同相者入故異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說故壞
相者廣說故。】


「第二教興意者此教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
圓融自在相即無礙容持乃至因陀羅無窮理事等。」


【彰其立意欲顯普賢圓因證入遮那果海。】


「此義現前一切惑障一斷一切斷得九世十世滅行
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顯一切顯並普別具足
始終此齊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以此六相緣起方便會入一乘法界圓融自在一
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
故得斷障行德理性等法前後圓融皆悉無礙。】


「良由如此法界緣起六相容融因果同時相即自在
具足逆順。」


【法界無礙皆由六相融通故得然也。】
[003-0394b]


「因即普賢解行及以證入果即十佛境界所顯無窮
廣如華嚴經說。」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緣理事教義人法因
果等盧舍那佛普賢行因成就因果與三乘等別
廣如本經。】


「第三問答解釋者然緣起法一切處通今且略據緣
成舍辨。」


【六相者宗鏡云古德約喻說六相一切處通者賢
首金師子章括六相獅子是總相五根差別為別
相共一經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知是異相諸緣
共會是成相諸緣各住自位壞相義海百門以塵
顯六相演義以論六決定義以顯六相等今以舍
顯。】


「問何者是總相答舍是。」


「問此但椽等諸緣何者是舍耶答椽即是舍何以故
為椽全獨能作舍故若離椽舍即全不成故為此若
得椽時即得舍矣。」


【謂此椽等要互徧相資方成緣起如一椽能具多
緣故若此一椽不具多緣則不成緣起。】


「問若椽全自獨作舍者未有瓦等亦應作舍答未有
瓦等時不是椽故不作非謂是椽而不能作今言作
者伹論椽能作不說非椽作何以故椽是因緣由未
成舍時無因緣故非是椽也若是椽者其畢全成若
不全作不名為椽。」
[003-0394c]


【若椽全自作舍無瓦等豈成舍耶答無瓦等不成
椽若闕一緣餘不成起起不成故椽義即壞而不
能作舍此本脫一舍字古本與演義同若是下得
此一緣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緣義方立。】


「問若椽等諸緣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何過失
答有斷常過若不全成但少力者諸緣各少力此但
多箇少力不成一全舍故是斷也諸緣並少力皆無
全成執有全舍者無因有故是其常也又若不全成
者去却一椽時舍應猶成在舍既全不成故知非少
力並全成故。」


【少力不全作有斷常二過去却一椽時舍應猶在
既無椽安得有舍耶舍不全成故知諸緣並非少
力要須一一全力成也。】


「問無一椽時豈非舍耶答但是破舍無好舍也故知
好舍全屬一椽既屬一椽故知緣即是舍也。」


「問既舍即是椽者餘[木*戉-戈+弋]瓦等應即是椽耶答總並是
椽何以故却椽即無故所以然者若無椽即舍壞舍
壞故不名[木*戉-戈+弋]瓦等。」
[003-0395a]


【謂攬別成總舉椽之總力貫諸緣若去一椽瓦等
亦壞。】


「是故[木*戉-戈+弋]瓦等即是椽也若不即者舍即不成椽瓦等
並皆不成今既並成故知相即耳一椽既爾餘椽例
然是故一切緣起法不成即巳成即相即容融無礙
自在圓極難思出過情量法性緣起通一切處准知。」


【大法界緣起法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


「第二別相者椽等諸緣別於總故若不別者總義不
成由無別時即無總故此義云何本以別成總由無
別故總不成也是故別者即以總為別也。」


「問若總即別者應不成總耶答由總即別故得成總
如椽即是舍故名總相舍即是椽故名別相若不即
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總別相即此可思之。」


【謂舍即是椽故名別相今無舍字古本與演義皆
有。】


「問若相即者云何說別答只由相即是故成別若不
相即者總在別外故非總也別在總外故非別也思
之可解。」


「問若不別者有何過耶答有斷常過若無別者即無
別椽瓦無別椽瓦故即不成總舍故是斷也若無別
椽瓦等以而有總舍者無因有舍故是常也。」


【古本云故是斷也今云此字誤。】


「第三同相者椽等諸緣和合作舍不相違故能名舍
緣非作餘物故名同相也。」
[003-0395b]


「問此與總相何別耶答總相唯望一舍說今此同相
約椽等諸緣雖體各別成力義齊故名同相也。」


「問若不同者有何過耶答若不同者有斷常過也何
者若不同者椽等諸緣互相違背不同作舍舍不得
有故是斷也若相違不作舍而執有舍者無因有舍
故是常也。」


「第四異相者椽等諸緣隨自形類相差別故。」


「問若異者應不同耶答只由異故所以同耳若不異
者椽既丈二瓦應亦爾壞本緣法故失前齊同成舍
義也今既舍成同名緣者當知異也。」


「問此與別相有何異耶答前別相者但椽等諸緣別
於一舍故說別相今異相者椽等諸緣迭互相望各
各異故也。」


「問若不異者有何過耶答有斷常過也何者若不異
者瓦即同椽又二壞本緣法不成舍故是斷若壞緣
不成舍而執有舍者舍無因故是常也。」


「第五成相者由此諸緣舍義成故由成舍故椽等名
緣若不爾者二俱不成今現得成故知成相耳。」


「問現見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舍何因得有舍
義成耶答只由椽等諸緣不作故舍義得成所以然
者若椽作舍去即失本椽法故舍義不得成今由不
作故椽等諸緣現前由此現前故舍義得成矣又若
不作舍緣等不名緣今既得緣名明知定作舍。」


【即失本緣法古本與演義皆緣字今椽字誤。】
[003-0395c]


「問若不成者有何失答有斷常過何者舍本依椽等
諸緣成今既並不作不得有舍故是斷也本以成舍
名為椽今既不作舍故即無椽亦是斷若不成者舍
無因有故是常也又椽不作舍得椽名者亦是常也。」


「第六壞相者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


「問現見椽等諸緣作舍成就何故乃說本不作耶答
只由不作舍法得成若作舍去不住自法者舍義即
不成何以故作去失法舍不成故今既舍成明知不
作也。」


【古本云不住自法者今云有字又作去失本法今
脫本字。】


「問若作去有何失答有斷常二失若言椽作去即失
椽法失椽法故舍即無緣不得有故是斷也若失椽
法而有舍者無緣有故是常也。」


【此上文顯但曉緣起相由諸緣各異互徧相資俱
存無礙等自然造入。】


又總即一舍別即諸緣同即互不相違異即諸緣各
別成即諸緣辨果壞即各住自法乃為頌曰。
[003-0396a]


「 一即具多名總相
 多即非一是別相
 多類自同成於總
 各體別異顯於同
 一多緣起理妙成
 壞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識
 以此方便會一乘」



【清凉云總則攬別而成別則分總為別同則別別
帶總異則別別互乖成則雙攬同異方成若無異
相總不成故如舍椽梁總皆相似終不成舍壞則
唯別各住自性故此三對歷然不同孔目云依六
相總別義即是一乘隨相行布義即是三乘此約
教分說又云若欲識華嚴無盡教義者當依六相
因陀羅微細智及陀羅尼自在法智知以此方便
會一乘者欲識別教一乘當以六相十玄作入法
方便也文類云華嚴六相頌終南山儼尊者述義
分齊中承用賢首自云具錄和尚徵言勒成義紀
今云復古者以先師專用搜探二玄孔目問答等
解釋前代諸師作記全不體其本故多註誤可堂
和尚乾道丙成譔此記文至斷惑分齊第二斷惑
得果偶疾而終不復畢矣自茲以下門人善喜用
讀其後以全部帙庶廣流通。】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三之下


慶元丁巳四年立夏日 比丘善憙


施財刊板比丘 惠淨 敬書
[003-0396b]


五教章奧書



延應元年已亥五月十二日於西山栂尾之禪房依
兩三人之慇懃勸進拭老眼加假名之點了大旨
以古來點為本少少私有交加之點矣後賢必可
糺定矣 喜海


復古記奧書



建保四年二月四日於高山寺草菴以新渡御本
如形書寫畢 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