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73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選錄「華嚴宗七祖行蹟」及「附錄」)-唐-澄觀 (master)


華嚴宗七祖出歷代通載


初祖馬鳴尊者。馬鳴大士者乃西土十二祖。波羅奈國
人也。造起信論。亦名功勝。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
勝。故名焉。昔世尊示寂六百年中。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華氏國人也。姓瞿曇氏。父寶身既得法於脅尊者。尋詣
波羅奈國。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因問曰。我欲識佛。何
者即是。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焉知是
乎。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鋸義。祖曰。彼是木
義。復問鋸義者何。曰與師平出。又問木義者何。祖曰汝
被我解。馬鳴豁然惺悟。稽首歸依。遂求剃度。祖謂眾曰。
此大士者。昔為毘舍離國王。有一類人。如馬裸露。王運
神力分身為蠶。彼乃得衣。王後復生中印度。馬人感戀
悲鳴。因號馬鳴。如來記云。吾滅度後六百年。當有賢者
馬鳴。於波羅奈國摧伏異道。度人無量。繼吾傳化。今正
是時。即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即說偈曰。迷
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付法
巳。即現神變湛然圓寂。既受法於夜奢尊者。後於華氏
國轉妙法輪。忽有老人坐前仆地。師謂眾曰。此非庸流
當有異相。言訖不見。俄從地踴出一金色人。復化為女
子。右手指師而說偈曰。稽首長老尊。當受如來記。今於
[001-0643b]
此地上宣通第一義。說偈巳。瞥然不見。師曰。將有魔來
與我校力。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師曰。魔之來信矣。
吾當除之。即指空中。現一大金龍。奮發威神。震動山嶽。
師儼然於座魔事隨滅。經七日。有一小蟲。大若蟭螟。潛
形座下。師以手取之。示眾曰。斯乃魔之所變。盜聽吾法
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動。師告之曰。汝但歸依三寶。即
得神通。遂復本形。作禮懺悔。師問曰。汝名誰邪。眷屬多
少。曰我名迦毘摩羅。有三千眷屬。師曰。汝盡神力變化
若何。曰我化巨海。極為小事。師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
為性海。我未嘗知。師即為說性海云。山河大地。皆依建
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毘摩羅聞言。遂發信心與徒眾
三千。俱來剃度。師乃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復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汝聽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
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付法巳即入龍奮迅
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四眾以真體藏之
龍龕。即顯王四十二年甲午歲也。是為初祖。


二祖龍樹尊者。龍樹。乃西土十四祖。西天竺國人也。申
明起信。亦名龍勝。始於毘羅尊者得法。後至南印度。彼
國之人多信福業。聞尊者為說妙法。遞相謂曰。人有福
樂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睹之。尊者曰。汝欲見佛性。
先須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尊者曰非大非小。非廣
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尊者復
於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一切眾唯聞法音。不睹師
相。彼眾中有長者子。名迦那提婆。謂眾曰識此相否。眾
曰目所未睹。安能辯識。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
以示我等。何以知之。蓋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
義。廓然虛明。言訖。輪相即隱。復居本座而說偈言。身現
圓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辯非聲色。彼眾聞
偈。咸願出家以求解脫。尊者即為剃髮。命諸聖授具。其
國先有外道五千餘人。作大幻術。眾皆宗仰。尊者悉為
[001-0643c]
化之令歸三寶。復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垂之於
世。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
汝。聽吾偈言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
瞋亦無喜。付法訖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復就本座凝
然禪寂。迦那提婆與諸四眾。共建寶塔以葬焉。即秦始
皇三十五年巳丑歲也。是為二祖。


三祖帝心法順法師。卒順。生杜氏。亦稱杜順。如晦族長
也。長安萬年人。以陳永定二年生。少為隋文帝所重。給
月俸供之。有病者。師對之危坐。少頃即愈。或生而聾者。
順召之與言耳即聰。或生而啞者。順就與之語即能言。
或狂而顛者。順使人領住。向之禪定。少選彼即拜謝而
去。又嘗臨溪隨侍者懼不可濟。順率同涉。水即斷流。其
神跡類如此。而順隤然初不以介意。尤邃華嚴宗旨。帝
素敬重之。嘗引入宮禁。導迎善氣。妃主戚里諸貴奉之。
有如生佛。唐太宗詔謂之曰。朕苦勞熱。師之神力何以
蠲除。師曰。聖德御宇。微恙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上
從之。疾遂瘳。因鍚號曰帝心。作法界觀門專弘華嚴。弟
子智儼尊者傳其教。是為三祖。


四祖雲華智儼法師。雲華。寺名也。師居是寺。因以名之。
親信觀法。姓趙。諱智儼。得帝心之親傳以授賢首。其教
大行。是為四祖。


五祖賢首法師。賢首謚號也。諱法藏。其先康居國人。天
冊萬歲元年。詔沙彌康法藏於太原寺。開示華嚴宗旨。
方緒經題。感白光昱然自日而出。須臾成蓋停空久之。
萬眾歡呼歎異。都講僧恒奏其事。則天悅。有旨命京城
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賜號賢首。詔入大遍空寺參譯
經。是歲詔賢首法師法藏於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
經。至華藏世界。感大地震動。逾時乃息。即日召對長生
殿。問帝網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參合六相總別同異成
壞之義。藏敷宣有緒。玄旨通貫。則天驟聞茫然驚異。伸
[001-0644a]
請再三。藏就指殿隅金師子為曉譬之。至所謂一毛頭
師子百億毛頭師子。則天豁然領解。由是集其語。目為
金師子章。初雲華寺儼尊者傳杜順華嚴宗旨。藏執侍
儼。盡傳其教。及儼去世。藏以巾幘說法。於是京城耆德。
連名抗表。乞度為僧。凡藏落髮受具。皆則天特旨。又嘗
為則天以十圓鏡置八隅上下皆使相向。中安像佛。然
燭炤之。則鏡鏡現像互相攝入。及觀之者交羅齊現。以
表剎海十界普容無盡之旨。藏沒清涼國師澄觀宗其
教。天下學者宗之。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謂之賢首開
宗判教。是為五祖。


清涼國師疏鈔緣起



六祖清涼國師澄觀。字大休會稽人。姓夏侯氏廣造疏
鈔。生於開元戊寅。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口四十齒。
目光夜發。晝乃不眴。天寶七年出家。至肅宗二年丁酉
受具。是年奉詔入內敕譯華嚴。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
勵。曰體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
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脅不觸居士
之榻。目不視非儀之綵。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
之珠。宿不離衣缽之側。從牛頭忠徑山欽問西來宗旨。
授華嚴圓教於京都詵禪師。至是大曆三年。代宗詔入
內。與大辯正三藏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臺大
華嚴寺覃思華嚴。以五地聖人。栖身佛境。心體真如。猶
於後得智。起世俗心。學世間解。繇是博覽六藝圖史九
流異學。華夏訓詁竺經梵字。及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
書靡不該洽。至建中四年。下筆著疏。先求瑞應。一夕夢
金容當陽山峙。光相顒顒。因以手捧咽面門。既覺而喜
以謂獲光明遍炤之徵。自是落筆無停思。乃以信解行
證分華嚴為四科。理無不包。觀每慨舊疏未盡經旨。唯
賢首國師頗涉淵源。遂宗承之製疏。凡歷四年而文成。
又夢身為龍。矯首南臺。尾蟠北臺。宛轉凌虛。鱗鬣耀日。
[001-0644b]
須臾變百千數。蜿蜒青冥。分散四方而去。識者以為流
通之像也。初為眾講之。感景雲凝停講堂庭前之空中。
又為僧叡等著隨疏演義四十卷。隨文手鏡一百卷云。


詔清涼講華嚴經題



丙子十二年。宣河東節度使禮部尚書李詵。備禮迎法
師。澄觀入京觀至。有旨命同罽賓三藏般若翻譯烏茶
國所進華嚴後分梵夾。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即差僧
寂光依僧欲云。皇帝國事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淨。觀
承睿旨翻宣既就進之。帝命開示華嚴宗旨。群臣大集。
觀陞高座曰。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萬方重譯來貢。
東風入律。西天輸越海之誠。南印御書北闕。獻朝宗之
敬。特回明詔。再譯真詮。光闡大猷。增輝新理。澄觀顧多
天幸。欽屬盛明。奉詔譯場。承旨幽讚。抃躍兢愓。三復竭
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塵培華岳。無增萬仞之高
極虛空之可度。體無邊涯。大也。竭滄溟而可飲。法門無
盡。方也。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離覺所覺朗萬
法之幽邃。佛也。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圓茲行德飾
彼十身嚴也。貫攝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經也。總斯七字。
為一部之宏綱。將契本性。非行莫階。故說普賢無邊勝
行。行起解絕。智證圓明。無礙融通。現前受用。帝大悅。賜
觀紫方袍。號教授和尚。其後相國齊抗鄭餘慶高郢請
撰華嚴綱要三卷。相國李吉甫侍郎歸登駙馬杜琮請
述正要一卷。又為南康王韋皋相國武元衡著法界觀
玄鏡一卷。僕射高崇文請著鏡燈說文一卷。司徒嚴綬
司空鄭元剌史陸長源請撰三聖圓融觀一卷。節度使
薛華觀察使孟簡中書錢徽拾遺白居易給事杜羔等
請製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又與僧錄靈
邃大師十八首座十寺三學上流製華嚴圓覺四分中
觀等經律論關脈三十餘部。皆古錦純金。隨器任用耳。


詔清涼講華嚴宗旨


[001-0644c]


巳卯十五年。清涼受鎮國大師號進天下大僧錄。四月。
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輦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內殿闡揚
華嚴宗旨。觀陞高座曰。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
絕相。入言象而無跡。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
空。生滅得之而真常。緣起得之而交映。我佛得之妙踐
真覺。廓盡塵習。寂寥於萬化之域。動用於一虛之中。融
身剎以相含。流聲光而遐燭。我皇得之靈鑒虛極。保合
大和。聖文掩於百王。淳風扇於萬國。敷玄化以覺夢。垂
天真以性情。是知不有太虛曷展無涯之炤。不有真界
豈淨等空之心。華嚴教者即窮斯旨趣。盡其源流。故恢
廓宏遠包納沖邃不可得而思議矣。指其源也。情塵有
經。智海無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萬法
之門皆入。冥二際而不一。動千變而非多。事理交涉而
兩忘。性相融通而無盡。若秦鏡之互炤。猶帝珠之相含。
重重交光。歷歷齊現。故得圓至功於頃刻。見佛境於塵
毛。諸佛心內眾生新新作佛。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
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一毫之善。空界盡而無窮。語
其定也。冥一如於無心。即萬動而常寂。海湛真智。光
含性空。星羅法身。影落心水。圓音非扣而長演。果海離
念而心傳萬行忘炤而齊修。漸頓無礙而雙入。雖四心
被廣。八難頓超。而一極唱高。二乘絕聽。當其器也。百城
詢友。一道棲神。明正為南。方盡南矣。益我為友。人皆友
焉。遇三毒而三德圓。入一塵而一心淨。千化不變其慮
萬境順通于道。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賢之玄
門。曾無別體。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曠劫。得其門也。等諸
佛於一朝。諦觀一塵法界在掌。理深智遠。識昧辭單。塵
黷聖聰。退座而巳。帝時默湛海印。朗然大覺。顧謂群臣
曰。朕之師。言雅而簡。辭典而富。扇真風於第一義天。能
以聖法清涼朕心。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朕思從來
執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斯為甚倒。群臣再拜稽首頂
[001-0645a]
奉明命。由是中外台輔重臣。咸以八戒禮而師之。凡歷
九朝。為七帝門師。是為六祖。九朝者。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
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上問華嚴法界



帝問國師澄觀曰。華嚴所詮。何謂法界。奏曰。法界者。一
切眾生之身心本體也。從本以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
唯一真境而巳。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
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
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
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我今普
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
能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全以真空簡情。事理
融攝。周遍凝寂。帝天縱聖明。一聽玄談廓然自得。於是
敕有司備禮鑄印遷國師統冠天下緇徒。號僧統清涼
國師。


御讚清涼國師碑銘



開成三年三月六日僧統清涼國師澄觀將示寂。謂其
徒海岸等曰。吾聞偶運無功先聖悼歎。復質無行。古人
恥之。無昭穆動靜。無綸緒往復。勿穿鑿異端。勿順非辯
偽。勿迷陷邪心。勿固牢鬥諍。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
母不能保身後之子。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真離玄
微。非言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對境無心逢
緣不動。則不孤我矣。言訖而逝。師生歷九朝。為七帝門
師。春秋一百有二。僧臘八十有三。身長九尺四寸。垂手
過膝。目光夜發。晝視不瞬。才供二筆。聲韻如鐘。文宗以
祖聖崇仰。特輟朝三日。重民縞素。奉全身塔于終南山。
未幾有梵僧到闕。表稱於蔥嶺。見二使者凌空而過。以
咒止而問之。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東取華嚴菩薩
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
闍維。舍利光明瑩潤。舌如紅蓮色。賜謚仍號清涼國師
[001-0645b]
妙覺之塔。相國裴休奉敕撰碑。其銘曰寶月清涼。寂炤
法界。以沙門相藏世間解。澄湛含虛。氣清鍾鼎。雪沃剡
溪。霞橫緱嶺。真室寥敻。靈嶽崔嵬。虛融天地。峻拔風雷。
離微休命。實際龐鴻。奉若時政。革彼幽蒙。炯乎禹質。元
聖孕靈。德雲冉冉凝眸幻形。谷響入耳。性不可為。青蓮
出水。深不可闚。才受尸羅。奉持止作。原始要終。克諧適
莫。鳳藻瑰奇。遺演秘密。染翰風生。供盈二筆。欲造玄關。
咽金一象。逮竟將流龍飛千颺。疏新五頂。光銜二京。躍
出法界。功齊百城。萬行分披華開古錦。啟迪群甿。與甘
露飲。燮讚金偈懷生保乂。聖主師資聿興遐裔。貝葉翻
宣譯揚獨步。譂柄一揮。幾回天顧。王庭闡法。傾河湧泉。
屬辭縱辯。玄玄玄玄。紫衲命衣。清涼國號。不有我師。孰
知吾道。九州傳命。然無盡燈。一人拜鍚。統天下僧。帝網
沖融。潛通萬戶。歷天不周。同時顯晤。卷舒自在。來往無
蹤。大士知見。允執厥中。西域供牙。梵倫遽至。奏啟石驗
嘉風益熾。敕俾圖真相即無相。海印大龍蟠居方丈。哲
人去矣。資何所參。即事之理。塔鎖終南。


敕寫國師真。奉安大興唐寺。文宗皇帝御製讚曰。朕觀
法界。曠闃無垠。應緣成事。允用虛根。清涼國師。體象啟
門。奄有法界。我祖聿尊。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
拔擢幽昏。間氣斯來。拱承佛日。四海光凝。九州慶溢。敞
金仙門。奪古賢席。大手名曹。橫經請益。仍師臣休。保余
遐曆。爰抒顓毫式揚茂實。真空罔盡機。就而駕。白月虛
秋。清風適夏。妙有不遷。緣息而化。邈爾禹儀。煥乎精舍。


七祖圭峰宗密禪師。撰圓覺疏鈔。是年巳未正月六日。
師示寂。相國裴休撰傳法碑。師姓何氏。果州西充人。釋
迦如來三十九代法孫也。釋迦住世八十年。為無量天
人聲聞菩薩說種種法。最後以法眼付大迦葉。令祖祖
相傳。別行千世。顧此法眾生之本源。諸佛之所證。超一
切理。離一切相。不可以言語智識有無隱顯推求而得。
[001-0645c]
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巳。自迦
葉至達磨。達磨東來至曹溪。凡三十三世。曹溪傳荷澤。
荷澤傳磁州如。如傳荊南忠。忠傳遂州圓。圓傳禪師。師
於荷澤為五世。於迦葉為三十八世。其宗系如此。師豪
家。少通儒學。一日謁遂州。未及與語。退遊徒中。見其儼
然在定。忻躍慕之。遂剃染受道。嘗赴齋次受經。得圓覺
十二章。誦未終。豁然大悟。歸以告其師。師印可乃謁東
京炤。炤曰菩薩人也。誰其識之。次謁清涼觀。觀曰毘盧
華藏能從我遊者其汝乎。及因漢上僧授華嚴新疏。遂
講華嚴。久之著圓覺華嚴涅槃金剛唯識起信法界觀
等經疏鈔。及禮懺修證圖傳纂略。亦集諸宗禪語為禪
藏。并書偈論議。凡九十餘卷。或以師不守禪行而講經
論。遊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乃為多聞之所役。豈聲利
之所未忘乎。曰嘻。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定慧。
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
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
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行而起者
為役。得未必嘗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
於萬法。得之者則於法自在矣。見之者則於教無礙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
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夜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
漢。至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摧滅
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闍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
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
禪定。或蟬蛻而去。或化火而滅。或攀樹以示終。或受害
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
行。守規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
為大士。故禪師之為道也。以知見為沙門。以寂靜為正
味。慈忍為甲冑。慧斷為劍矛。破內魔之高壘。陷外賊之
堅陣。鎮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
[001-0646a]
貧女。則呵而使炤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
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並化。荷擔不勝
任。吾師恥之。故皇皇於濟拔。汲汲於開誘。不以一行自
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歸依者不俟請而往也。有求益
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於應接。雖傲狠不怠於
扣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師之法
者。貪則施。暴則斂。剛則隨。戾則順。昏則開。惰則奮。自榮
者謙。自堅者化。循私者公。溺情者義。故士俗有變活業
絕血食持戒法而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
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為行者。其餘憧憧而
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不可勝紀真如
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一乎。其十
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議者又焉知大
道之所趣哉。唐文宗詔問佛法大意。賜號大德。是為七
祖。閱世六十二。僧臘三十四。宣宗追謚定慧禪師。門弟
子僧尼四眾。凡數千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七祖行蹟


九會主名



「 初八普賢七九佛
 第二文殊三法慧
 四功德林五剛幢
 第六會是金剛藏」



九會八十一卷經數



「 菩提十一普光四
 忉三夜三兜十二
 他化有六七十三
 八七園林二十一」



會品分周總要



「 信分所信因果周
 初會六品說依正
 解分二會至六七
 信住等妙次第論
 其中品有三十一
 差別平等二周并
 八會一品二千門
 成行因果為行分
 說果法界第九會
 證入因果證行分
 大經綱要欲粗知
 以斯歌訣而熟記」


[001-0646b]


九會三十九品數



「 六六六四及與三
 一十一一亦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