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71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五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撰別行疏
圭峯草堂寺沙門宗密述隨疏鈔


【△疏第八常隨佛學者此下三段皆是回向前二
即回向中別義。
○鈔三段皆回向者如前徵列名
數中巳明開合。
△故下偈中第七行竟便標回向
欲收此二屬回向故。
△若別說者即是所修二利
行體。
△亦是別說所回向善根。
○鈔二利行體者
常隨佛學自利恒順眾生利他也別說所回善根
[005-0290a]
者即第十門將此二利功德及一切福回向三處
也。


△文三一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義同等一切佛回向。
△亦自利行。
○鈔常隨佛學
者謂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以為所
緣之境引得心智隨而學之謂以觀智融巳身心
令常在如此之境勿執身心定相致令在慳貪瞋
恚六塵五欲顛倒境也若令佛所歷苦行境常為
自巳心觀者則遇諸苦事乃稱本願而無怨惱遇
諸樂事自無躭染以非常時心觀之所願故智者
善思勉旃而學疏義同等一切佛回向者十回向
中第三回向也此亦回向中別義故指同也第七
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即當下第九恒順眾生也。


△二釋相二一學本師二一明所學二一明因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


△從初發心精進不
退。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


△剝皮為紙
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


△為重法
故不惜身命。


△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
所有。


△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鈔娑婆世界毗盧等者雖華藏世界正是十身
之依報而娑婆界不相離即最中香水海二十重
中第十三重是此娑婆也意明即此穢土眾生可
以造觀修習又佛本不離穢土修證故界舉娑婆
[005-0290b]
而所歸之佛便須稱實圓見故佛舉光明遍照即
依正中真應影略耳言從初發心等者發心者所
謂發大菩提心也瓔珞本業經云具縛凡夫未識
三寶善惡因果未於佛法起一念信乃至從此住
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菩提心起一念信爾時便名
信相菩薩瑜伽唯識要具大乘二種種性本性住
種性習所成種性方於五位漸次悟入智度論中
辯發心相云若有人言願我當來作佛度脫一切
眾生苦惱是名發菩提心發心住經云云何為菩
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
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德或現神足或聞記
莂或聽教誡或見眾生處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
佛智發菩提心求一切智等此發心相有其十種
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三修習善根四志求勝
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
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慧以此十事皆是發
心求大菩提之相也又有十心一者信心以心淨
為義然有四種一信根本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
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
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
波羅蜜行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
親近諸菩薩眾學如實行故二者進心謂成前信
心令其堅固是故勇猛發勤精進遠離眾苦故云
進心三者念心謂由精進力故正念現前所謂六
[005-0290c]
念一念佛謂三身種智無邊功德二念法謂教理
行果能利益故三念僧所謂菩薩理事和合四念
戒謂諸菩薩三聚淨戒五念施財法無畏施眾生
故六念天第一義天常樂我淨是名念天也四者
慧心謂由不妄分別開悟決擇唯識道理慧解現
前正觀諸法故五者定心修正行也起信云修行
者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義攝心定也六者
戒心依地持論菩薩住三聚淨戒是名戒心也七
者回向心菩薩所修善根回向大菩提果名回向
心也八者說法心謂於惡世法欲滅時發心受持
如來正法策勵修行廣為人說令法廣布普使人
知名說法心也九者捨心於身命財及煩惱業普
皆捨故名捨心也十者願心謂願求佛果大菩提
故云願心也具足十心便入賢位名發心住也言
精進不退者簡非懶惰懈怠謂勇捍無退名之為
進萬行無雜目之為精此亦有三一被甲精進二
善法精進三利樂精進具如下明也又言不退者
謂不退墮即不退轉也有其四種謂信位證行一
信不退者十信第六名不退心不退於外道家故
二位不退者十住第七名不退住不退二乘家故
三證不退謂初地菩薩出過凡位證聖法故更不
退轉名證不退不退於凡位故四行不退者第八
地中得無生忍巳必當作佛更不退轉一切法中
行一切行不被相用之所動轉名行不退故云從
[005-0291a]
初等也剝皮為紙等者有二一隨相釋二觀智釋
且初或諸緣闕必要記持聖言故不惜身命剝皮
析骨或雖竹帛紙墨不少要須重法苦身以展誠
敬之志所以如此也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昔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
中見諸神仙常行慈心復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
眾生唯集多聞滅眾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念巳
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有天魔來
語仙人言我今有佛所說一偈汝今若能剝皮為
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書寫此偈當為汝說最勝
仙人聞巳念言我於無量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為
他割截受苦無量都無利益我今當捨不堅之身
易得妙法歡喜踊躍即以利刀剝皮為紙刺血為
墨析骨為筆合掌向天請說佛偈時魔見巳愁憂
憔悴即便隱去仙人見巳作如是言我今為法不
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為眾生故
志誠不虗餘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
前作是語時東方去此三十二剎有佛國土名普
無垢國中有佛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
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佛即廣說集一切福
德三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佛說法巳還復不現
最勝仙人得辯才巳為諸眾生廣說妙法令無量
眾生住三乘道經千歲後爾乃命終生淨名王佛
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淨威昔最勝
[005-0291b]
者今我身是是以當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於
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見佛得
聞正法故云剝皮為紙等也二觀智釋者謂觀察
此身若皮若骨都無定實舉體全空無我我所雖
目覩似有之相而乃如聚沫如泡如𦦨如芭蕉既
無自體元同法界如是一一推徵三諦具足成空
假中之三觀詮此義時生得此解契合圓機便是
寫經經是詮表生解義不觀不推即心迷取相是
無經也。


△疏二辯果用。】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


△示種種神通。


△起種種變化。


△現種種佛身。


△處種種眾會。


△或處一切諸大菩
薩眾會道場。


△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


△或
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


△或處剎利及婆
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


△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
非人等眾會道場。


△處於如是種種眾會。


△以圓滿
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


△乃至示現入於
涅槃。」


【○鈔明果用中示種種神通者或云神足或云神
境具足應云神境智作證通或云運身通謂身輕
舉自在無壅故以為名或曰神足者陰陽不測謂
之神足謂舉動即智能運身如是名神足通也言
種種者或可總舉果中六通也謂此六種智境無
壅故名為通故言種種也起種種變化者轉換舊
[005-0291c]
質名變無而忽有名化此變之與化佛及菩薩皆
能為之即十八變也言十八變者一者震動震動
大地謂佛菩薩定自在力普能震動或動一房一
院一寺一縣一州一國小千界中千界大千界乃
至無數世界皆令東湧西沒等也二者熾然盛謂
身相明顯也由佛菩薩定自在力於自身上出其
猛𦦨舉身洞然出種種光青黃赤白等如底沙如
來入火光定名熾然也三者流布佛與菩薩定自在
力令教法施行也如法華經中普賢菩薩言我當
以神通力守護是經於閻浮提廣宣流布令無斷
絕即然燈之義也四者示現變變異類形相依定
自在力示現種種身化一切眾生也五者轉變變
謂大小不定由佛菩薩定自在力起勝解通變身
大小不定或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變磚
瓦為金玉變草木為飲食變一切物皆令隨心轉
於舊質也六者往來變或去或來山河石壁無有
滯礙上至梵天旁互十方皆隨心便至如普賢從
寶威德上王佛國來於此土也七者卷由佛菩薩
定自在力令須彌山入芥子中無量世界在一塵
內等八者舒展小令大令一塵一毛皆遍法界也
九者眾像入身身內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
含容無邊世界大菩薩眾集會聽法又普賢身內
佛佛無盡佛毛孔內菩薩重重也十者往同類趣
由定自在力能現身於六道受生同其形類以彼
[005-0292a]
言音說法教化十一隱是從有現無謂佛菩薩定
自在力於大眾前忽然不現如文殊師利於靈山
會上答彌勒了大眾不見早巳隱身到於龍宮十
二顯是從無現有如靈山會上從地湧出無量菩
薩一一菩薩百福嚴相十三所作自在即無有壅
滯也由定自在力於一切世界行住坐臥所作所
為隨自意樂利益自在十四制他神通謂佛菩薩
定自在力能制一切邪通也十五能施辯才謂有
志心於佛及菩薩求聰慧者悉能施與如利涉和
尚求觀音菩薩乞無礙辯得過人辯十六能施憶
念令知過去事謂佛菩薩加被有情令自憶過去
久遠劫事悉得也十七能施安樂名所化離苦佛
及菩薩大慈悲力拔苦與樂也十八放大光明或
放光明照一切世界如經言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乃至遍照十方無數世界皆得也謂佛變化有此
十八種故所以言起種種變化也現種種佛身者
謂即兩重十身融三世間十身中有眾生身國土
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
身虗空身即善財所遇諸善知識皆不離佛身故
云種種又統論佛身有其多種或說一身即一法
界身或說二身謂真身亦名法界身二應身亦名
生身或說三身謂法報化身或說四身開報為二
一自受用身二他受用身或說五身一堅固自性
身二福德莊嚴聚身三受用智慧身四作變化身
[005-0292b]
五淨法界身或說十身如前所明乃至法界無盡
身雲若束而言之不過體相用三體即法身相即
報身用即化身佛身功德雖有無量攝之不出於
三身今言種種者即可知也或處轉輪聖王等者
轉輪聖王人中第一千子圍繞七寶隨身統攝四
洲大弘十善相圓百福足蹈千輪言七寶者一輪
寶二珠寶三女寶四馬寶五象寶六主藏臣寶七
主兵臣寶淨名經云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
敵也餘有銀輪銅輪鐵輪等名為小王如菩薩瓔
珞本業說銀輪五百輻王三洲銅輪一百輻王二
洲鐵輪五十輻唯王南洲法華經說名小轉輪王
也又諸剎利非輪王者大粟散等皆名小王或作
彼王處於眾會化彼眷屬或現諸身在彼眾中說
法教化故云處等也或處剎利婆羅門等者此舉
四種族姓也西域記云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
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貧潔白其操二曰剎
帝利王種也舊云剎利略也後人訛也奕世君臨
仁恕為志三曰吠奢舊云毗舍訛也商賈也貨遷
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戍陀羅農人也舊云首陀訛
也肆力疇壠勤身稼穡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取
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婦人一娉終
無再醮自餘雜姓寔繁種族各隨類聚難以詳載
君王奕世唯剎帝利餘文可知乃至示現入於涅
槃者後明歸真益物也如我佛涅槃時以佛神力
[005-0292c]
出聲普告今日如來欲入涅槃若有疑者今悉可
問為最後問即於晨朝面門放於種種色光普照
世界遇斯光者罪垢消滅有聞聲者舉聲悲哀嗚
呼慈父苦哉痛哉舉手拍頭搥胸號喚大地山河
皆悉震動天人大眾皆來集會娑羅林間禮佛悶
絕遍體血現如波羅奢華爾時世尊出八種聲普
告大眾莫大號哭猶如嬰兒各相裁抑勿自亂心
即為說法我今於此顯難思議現方便力入大涅
槃示同世法欲令眾生知身如電生戀慕善生死
瀑河漂流速疾諸行輪轉法應如是汝等當知此
大涅槃乃是諸佛金剛寶藏常樂我淨周圓無缺
諸佛於此而般涅槃最後究竟理極無遺諸佛於
此放捨身命故名涅槃如是為說略教誡巳告語
阿難說茶毗法巳以金手却僧伽梨顯出紫磨黃
金師子之臆上昇虗空七多羅樹二十四返告諸
大眾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金剛堅固不壞紫
磨黃金無畏色身如優曇華難可值遇大眾應當
深心瞻仰我涅槃後應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復懈
怠散心放逸說是語巳出入諸禪三返示誨巳於
七寶床右脅而臥頭北足南面西背東即於中夜
入第四禪寂然無聲入於涅槃佛涅槃巳時娑羅
雙樹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亦合為一樹
垂覆寶床蓋如來身自然變白枝莖皮幹自然爆
裂摧折無餘是時大地諸山悉皆崩裂大海湧沸
[005-0293a]
江河枯竭日月無光黑風鼓怒吹扇砂塵諸樹草
木摧碎墮地皆各有聲歎佛入滅世無依怙諸天
哀慟震大千界哀哉哀哉奈何奈何何期今日人
天之師為事究竟無能留者於是阿難悶絕遱逗
慰喻水灑乃蘇人天悶絕皆大號哭不能自制各
各相抑互相勸喻然後各辦廣大供養依法茶毗
如轉輪王法千氎纏身灌諸香油多積香木然後
以火焚而燒之收拾遺形起塔安置等廣如經說。


△疏二辨能學。】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疏二例一切。】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
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
我皆隨學。」


【△疏三總結無盡。】


「如是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
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
有疲厭。」


【△疏第九恒順眾生三一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


【謂隨順眾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
△疏即利他行。


○鈔第九恒順眾生行佛言隨學生云恒順者諸
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順於真理故須運心倣學
眾生善惡之行不離迷心麤獷乖道非可軌持等
[005-0293b]
故不言學然不壞假名不滅假相法無自性一切
皆如常以同體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順如何順
耶先釋不順反明順義若見眾生是定有定有則
體異真性則阻隔難化故名非順也若見眾生是
定無定無即斷滅斷滅亦異真性還成阻隔亦非
順也今以普賢行願力故普見眾生無非性之緣
起既託真性而現故無自體既云現也則幻相歷
然非斷非滅如鏡現面像但云面無骨肉之自體
豈不現面像耶如此普見眾生是為恒順也故緣
起章以普賢行入佛界眾生界門中云由眾生寂
滅本來自盡時即是法身界法身隨緣成有時即
眾生界今以寂滅非無之眾生恒不異真而成立
又以隨緣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顯現是故菩
薩入眾生界時即是入佛界入佛界時即是入眾
生界也問義理既爾何得復云眾生乖道非可學
耶答眾生雖舉體全真且不如是知乖背此理所
作顛倒不可倣學故緣起章約眾生門中所見佛
及眾生皆是生滅善惡境界良以情計不破故所
見佛亦同情計當知眾生所見未曾有一佛清淨
解脫者是故識倒佛亦倒情迷佛亦迷故此云不
可學也問既爾何必隨順耶答如有賢人具足信
義忠孝忽然夢見殺害父母造諸非法眾人聞巳
豈以夢造非法而棄之耶然雖不可棄豈可復欲
倣其夢事造非法耶若有棄者効者二皆癡狂是
[005-0293c]
知學眾生迷心之行者或隔眾生全云是妄者二
亦皆癡狂所以不可學但言順也然雖不學必須
曠蕩虗心物我無二自覺真性凡聖不差上合十
方如來下合六道含識如斯見解如是用心方名
普賢行願故前門令合諸佛此門令合眾生也妙
哉必爾智者詳焉謂隨順至他行者順種類根性
者則不壞隨緣假相饒益成就者則順理觀之令
其稱真一一離也如下文中為作光明貧得伏藏
等此義類例如下七種代眾生苦中六七二義利
他行也故前隨佛學中標云自利也亦可前智此
悲也。


△疏二釋相二一正明二一所順眾生。】


「謂盡法界虗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鈔先標所順眾生後正明隨順初中分二初別
銷經文後會釋疏意初中二初總標方處可知後
顯所順生有二先總標經言眾生者如大法鼓經
云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謂以四大五蘊十
二處及十八界十二因緣等合成假名為人號曰
眾生又般若燈論云謂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為眾
生又不增不減經云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為恒沙
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眾生。】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鈔後別釋有二先顯四生後明餘五初中分二
先別顯四生義如下釋。】
[005-0294a]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
木而生住者。」


【○鈔後依義別顯又二先約差別後攝所餘前中
三一明依止差別二明種類差別三明受用差別
初文可知。】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
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
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


【○鈔次種類中一一差別故云種種言壽量者謂
短長不等分限差殊如北洲千歲東西半減南洲
不定等餘文可知。】


「△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鈔後種種衣服下即受用差別也。】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
足。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四生九類義見普救夜神。
○鈔乃至下攝所餘類
中言天龍等者具如經末所明有色無色下後
明餘五義如下辯後會釋疏意疏四生至夜神者
四生即卵胎濕化更加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
有想非無想等都成九類也普救夜神即前寄十
地中之善友也具足應言普救眾生妙德主夜神
住菩提場寄𦦨慧地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
眾生解脫門彼亦有九類之文疏釋云九類略有
二種差別初明四生則依止差別報之所託故餘
[005-0294b]
三可依化生依何依業染生也地持論但云業染
即俱舍世間品意偈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
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論曰如是中有往至所
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
遠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而起倒心若男緣母起
於男欲若女緣父起於女欲翻此二緣俱起瞋心
若濕生者染香故生謂遠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
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香有淨穢若化生者染處
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
業所應處有淨穢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從座起
人鬼傍生中有行相還如人等地獄中有頭下足
上蹎墜其中云餘五類則麤細差別此明報相下
二界有色為麤無色為細於有色中有想為麤無
想為細非有想非無想則無色界中唯舉其細對
餘為麤以義對之應云有想無想為麤非有想非
無想為細故此指云義也然經文所列有多種統
之不出九類故疏但指九類然彼解但配所依及
麤細未配五道今此更明天及地獄化生鬼具胎
化人畜各通於四鬼胎化者地行羅剎夜叉及鬼
母兒皆是胎生餘皆是化人具四者卵如毗舍佉
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如常人濕如奈女從菴蘿樹
濕氣而生即菴蘿女也化如劫初之人從二禪下
生人間畜具四者如龍與金翅鳥各有四生故正
法念經云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如次濕胎卵
[005-0294c]
能食三二一等餘鳥皆卵餘獸皆胎著地飛空若
水若陸微細蠢動或化或濕或卵或胎不可具分
品類又雜心云謂生攝趣非趣攝生以中陰化生
趣不攝故問化生最強何不為首答有二一約境
釋二約心釋約境釋者具緣多者而為首故如卵
生必具胎濕化胎生但具濕化濕生唯兼於化化
生唯一更不兼餘此即前前具後後後後不具前
前故為此次也二約心釋者從本至末為次無明
卵生無明者取第八識心三細最初業相也此初
起之念能所未分渾沌如卵既是根本故首明之
無明發業蘊在藏識之中為胎也愛水流注潤之
方能受生為濕也化生則無而忽有為化也有色
者下二界皆有色陰即有漏五根也無色者則四
空處但以四蘊為身無色陰之五根也有想者除
無想天及有頂餘皆此攝無想者即無想天非有
想非無想者即有頂天也若以九類配三界即化
生遍三界三生唯欲界有色遍下二界有想該三
界而不遍餘二天故無想則色界中一天也非有
想非無想則無色界中一天也恐有力者要說故
具敘之不說又慮闕用。


△疏二正明隨順。】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種種承事種種供
養。


△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
有異。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
[005-0295a]
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
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鈔隨順而轉者隨如上彼彼眾生生起觀智故
云轉也言如敬父母者如本生心地觀中說父有
慈恩母有悲恩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
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踰於須彌
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背恩
不順令其怨念父母發惡子即隨墮世間之疾莫
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過於彼以百千種上妙供具
供養一百五通神仙一百淨行一百善友不如以
微少物供養父母校量其福不可為比如須闍提
太子自割身肉供養父母行菩薩道涅槃亦云供
養父母得無量福廣如經說言如奉師長者生我
者父母成我者朋友生我法身皆由師長乃至教
誨引導直至菩提阿羅漢者梵語翻就唐言有其
數義今取三義真諦三藏解云阿羅漢者此云不
生謂不於三界煩惱之中更受生死之報故云不
生二名應教謂自學巳滿將巳所證堪應教人故
名應教三名應供善見律云是人智斷具足是勝
福田堪銷物供能生大利故名應供具此等義故
以名焉今言恒順還同於此也如來可知但以普
賢行願之力令觀行遍法界於如上種類眾生中
念念如此以彼彼眾生有解會者自霑如上之益
言平等者稱性普觀普益也。
[005-0295b]


△疏二徵釋二一令佛喜二一徵。】


「何以故。」


【徵意云但應順佛何要順生。
△疏二釋。】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若於眾
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眾生生歡
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疏釋意云若順眾生則為順佛若不順生佛不歡
喜。
○鈔順生則為順佛者此文既略更以海印
之喻以明如香水海澄淳須彌日月四天下中種
種眾生種種國土居處屋宅皆於中現若執此像
是有命之眾生有質之世界是乖像也非唯乖像
亦乖海也必須定知此像一一具鹹濕之體及不
宿死屍等十種之德華嚴經三十九卷說海有十
德以況十地一次第漸深如初地出生大願漸深
故二不受死屍如二地不受破戒死屍故三餘水
入中沒名如三地離世假名故四普同一味如四
地與佛德同一味故五有無量珍寶如五地出生
方便神通寶故六無能至底如六地觀察緣生甚
深理故七廣大無量如七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
八大身所居如八地示廣大莊嚴事故九潮不過
限如九地深解行世實而不過限故十普受大雨
如十地能受一切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始名
順像既順像也始得名為順海海即如來像即眾
生餘義昭然可見故出現品云佛子譬如大海普
[005-0295c]
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說
以為大海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
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是故經云順生即是順佛
乃至尊重承事歡喜等是故說名諸佛菩提也。


△疏二增大悲二一徵。】


「何以故。」


【疏徵意云生佛懸隔何以順生諸佛歡喜。
△二釋意
云佛以大悲而為體性若不順生不合佛體。
○鈔
大悲而為體性者諸佛從因至果所作無不為生
大悲般若常相輔翼方名無住涅槃故悲是體也。


△疏文三一法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疏即標示同體大悲。
○鈔因於眾生至成等正覺
者大悲欲化眾生須學化生之智智既圓矣自名
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願大智等也所以言
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為體也謂佛普賢攝化門
中普解一切彌綸而不漏稱之為大見諸眾生恒
處生死五趣輪回造眾惡因受諸苦楚如來愍傷
深加惻愴是故名悲也即世間之悲不得名大出
世之悲方名為大出世中二乘之悲不名為大佛
菩薩悲方名為大也謂此大悲是眾行之首也故
理趣六波羅蜜經云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
靜慮波羅蜜多應當修習大悲無量謂此大悲於
[005-0296a]
諸善業而為導首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為其先
輪王七寶為先大乘萬行大悲為先譬如長者唯
有一子父母憐念徹於骨髓菩薩大悲亦復如是
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又此大悲能作方
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無師自
然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熱惱隨順有情
為饒益故是故如來以此為體也初標指經文中
疏同體大悲者如向所引海中萬像與海同體佛
菩提中眾生與菩提同體法喻備矣。
△疏故出現
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
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
△疏以了眾生
皆無性故大悲相續救護一切。
○鈔二引教證成
疏出現品云至一切者此簡要而引也具云成正
覺時於其身中普見等次則如疏文所引此但以
佛為門故云於其身中若以眾生為門即佛於眾
生中成故出現品次下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
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
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
正覺廣大周遍無有休息更引此文對前者以此
門意明生佛交徹之義故今文具也。


△疏二喻明。】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
悉皆繁茂。」


【疏生死懸絕迥無所依名為曠野不生善根喻以
[005-0296b]
沙磧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
薩依學況之以華諸佛證此目之為果一切眾生
以為其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
△疏水滋樹根葉果
繁茂悲念萬類成佛果因。
△疏合文備矣。
○鈔譬如
至備矣者問經言譬如曠野法中如何疏生死懸絕
迥無所依名為曠野如何是沙磧疏不生善根喻
以沙磧如何是曠野沙磧中樹疏佛菩提法如大
樹佛王言菩提法者別指一切眾生本覺智體也
謂以真性隨諸妄緣成諸染法被煩惱覆蔽無佛
菩提之力用故比沙磧中樹此乃樹雖未生華果
而樹身非無眾生雖未有佛菩提之力用而本覺
常在也問樹若生長眾生悟修法中如何疏智慧
禪定猶如枝葉喻則從樹生枝枝生於葉法則從
本覺起於始覺始覺是慧故如枝既心初起心無
初相則冥合一如一如是定故如其葉則因慧成
定慧先定後也此約實教所說故淨名經云智慧
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不
同小教權乘先定然後發慧然以入道由智故云
因慧成定理實定慧齊修無前無後謂定能拔沉
滯慧能遏囂浮慧能決斷簡擇二法相扶能持萬
行最為要極也所以問明品云譬如有力王率土
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雖定慧最妙要
須頓達本源方起定慧也又須以定慧運於萬行
方能證果問樹有枝葉以況定慧於此枝葉轉生
[005-0296c]
其華以況何等疏菩薩依學況之以華即依於定
慧而修萬行之華也謂諸菩薩定慧既備洞達本
源順理益生須行萬行所以依其定慧運於萬行
之華也問樹有華也後必有果萬行華敷以何為
果疏諸佛證此目之為果即喻如華熟方能結果
法中萬行周圓方可證入成妙覺之尊也問前文
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如上所
說總是枝葉華果法喻相對巳竟如何是樹根何
者為水耶疏一切眾生而為樹根以大慈悲而為
其水謂諸眾生雖皆各具有菩提樹根而不能發
生者但以樹根恒時埋在麤澁生死煩惱砂中砂
性乾燥都無沃潤之功何能令樹根發生滋榮是
以諸佛菩薩起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遠離麤惡煩
惱砂中安住三寶最勝良田之內廣興慈悲之密
雲普雨甘露之法雨方能滋潤菩提樹根令漸敷
榮成熟大果也問將眾生以況樹根指大慈悲猶
如其水未審水益樹根有何功用慈悲攝生有何
勝能耶疏水滋樹根華果繁茂悲念萬類成佛果
因言成佛果因者意說慈悲是成佛果之因也如
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故前經云因於大悲生菩
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此因者若說因位中所
起悲願則通與自他作其果因具二利故若於佛
及得果不捨因門菩薩則但與他為因何以自果
巳滿唯利他故若從喻至法委細推之者應當先
[005-0297a]
須分明見曠野中之樹身就樹根而灌水先須分
明悟生死中之覺體就覺心而起悲若不見樹也
遍曠野而虗灌但益疲勞畢竟不生華果若不悟
覺體也遍生死而起悲但益愛見畢竟不證菩提
或見樹根而不灌亦華果不生或悟覺體而不修
亦菩提不證勉旃求悟不得徒自勞形努力修行
不得撥無因果斯文圓妙諦而思之。


△疏三法合四一正合法。】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
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
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疏略不合枝葉。
○鈔一正合經云一切眾生而
為樹根者一切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淨
名經云煩惱即菩提又云諸佛解脫當於一切眾
生心行中求法句經云塵勞諸佛種也。


△疏二重徵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鈔重徵釋者徵意云何以益生而成佛菩提智
豈不似與他飲食而自巳空口飽耶無此理也答
意難見略更分別如何難見以前文云大悲益生
成就佛智此還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結前
義不似通難今此再出經意令其顯然經意通云
夫智慧圓滿成就者必須自他無異物我同如見
[005-0297b]
一切眾生皆是我覺心所現故益他即是益我生
圓我智方圓故却牒前語生起義勢云以大悲水
饒益眾生即能成就阿耨菩提故也更詳連次下
兩節經文斯意轉顯也上釋同體之文雖具明此
義緣要出此節經意須更用之言阿耨多羅者此
云無上也言三者此云正對邪立名所言藐者此
云等齊等義故又言三者此亦云正圓滿義故言
菩提者此云覺可貫上四處應云無上覺正覺等
覺正覺並有所簡所言正覺者簡凡夫外道彼邪
覺故言等覺者簡二乘聖者彼偏覺生空故又云
正覺者簡十地聖人分覺二空非正滿覺故初言
無上覺者增勝而言偏在法身若通相論三身如
來竝無上覺故具上四義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名也。


△疏三反結成。】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
無上正覺。」


【○鈔是故至正覺者意明菩提屬於眾生傷念滯
權教執文字之流皆譏頓宗云是佛境界何關汝
事苦哉苦哉今釋此一節有二義一對緣釋二觀
心釋對緣者如前文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乃至
成正覺等二觀心者自有二意一攀緣妄想即是
眾生妄起即不覺覺即無妄合於本覺名為成佛
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眾生必因
[005-0297c]
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云爾
也。


△疏四結示令知。】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
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
養如來。」


【△疏三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
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疏第十普皆回向三一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疏回謂回轉向謂趣向回巳修善向於三處謂
實際菩提及與眾生。
△疏除狹劣障生廣大善。

鈔回巳修善至及與眾生者然隨所向義有眾多
以類通收不出此三處也或開為十一回自向他二
回少向多三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四回因向果五回
劣向勝六回比向證七回事向理八回行布行向
圓融行九回世間向出世間十回順理事向理所
成事十中初三眾生次三及第九菩提七八實際
第十通三雖然開為十又合為二謂隨相離相眾
生菩提隨相實際離相或眾生隨相菩提離相實
際非隨非離然雖開合多端此二闕一不可故光
明覺品云若於一切智發生回向心隨相也見心
[005-0298a]
無所生離相也當獲大名稱回向也若闕隨相則
墮二乘若闕離相則墮凡夫隨相護二乘離相護
煩惱據十回向品即有十名一救護眾生離眾生
相回向謂此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此
善根令一切眾生悉皆除滅三惡道苦常以慈悲
眼觀諸眾生以此善根回向菩提實際眾生心無
所著是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也二不壞回
向謂此菩薩於諸佛法得不壞信深入實義集功
德藏行大惠施心無所壞是名不壞回向也三等
諸佛回向謂此菩薩學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
回向見好惡色心無憎愛諸根清淨此得如是回
向諸佛故云等諸佛回向也四至一切處回向謂
此菩薩修諸善根令此善根功德之力遍至三世
諸如來所及諸大眾以為莊嚴於一念中充滿無
邊世界譬如實際遍滿一切是名至一切處回向
也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謂此菩薩得無盡法善根
力回趣薩婆若海心淨如虗空不動如大地故云
無盡功德藏回向也六隨順大果堅固善根回向
此菩薩以四攝法四無量心善化眾生堅固不退
以此善根回求大果是名堅固回向也七等心隨
順一切眾生回向此菩薩增長善根不可測量閉
惡趣門得心自在以此善根常求惠施譬如有人
盡未來劫常來求索菩薩以平等心而惠施之心
無厭倦是名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也八如相
[005-0298b]
回向者此菩薩成就念智安住不動令諸眾生皆
得安住諸功德法菩薩如是心無所依以此善根
同真如相回向利益一切眾生是名如相回向也
九無縛無著回向者此菩薩不捨一切善根恭敬
合掌禮拜諸佛請轉法輪菩薩以此無縛無著心
回向大菩提果是名無縛無著回向也十法界無
盡回向者此菩薩具足慈悲能廣惠施饒益眾生
未曾休息以此善根回求法界無量佛剎是名法
界無盡回向也此十回向總以無邊行海隨順大
願為宗成就普賢法界德用為趣也疏除狹劣障
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心不回向即為狹劣
以回向心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云廣大如回聲
入角則遠聞。


△疏二釋相二一明所回善根。】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即前九門。
△疏二正明回向此中正明回向眾生
令成菩提即向菩提盡於法界義同實際。
○鈔正
明回向者釋此一段文為二初廣釋義後略銷文
初中二先配三回向後出要三所以今初疏正明
等者正明向生此經文顯也言令成等者出經意
含三也所向眾生必願成菩提盡法界下配實際
疏文亦顯。
△疏所以要此三者凡是菩薩必大悲
下化大智上求而離眾生及菩提相。
○鈔後所以
下出要三所以也於中三一具悲智離相故二互
[005-0298c]
相資故三別開十類初中下化故向眾生上求故
向菩提離此二種相故向實際又以菩薩善根必
由眾生而成是生之分故還向彼善根必是菩提
分法故亦向彼二必離相故向實際也。
△疏又此
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謂證實相須
向眾生以化眾生成其自利斷障證真故亦向菩
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於二障方窮實際故。

疏餘二準思。
○鈔又此下互相資也謂證實等者
離色證空非真實際故以化生成自證也亦向菩
提者得菩提智方窮實際故以展轉相資也。
○餘
二準思者二為救眾生須向實際於惑自在方能
化故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亦向
菩提有智方能廣利故故佛地經云欲度眾生不
離無障礙解脫智三為得菩提故回向眾生不向
眾生不證果故亦向實際不證實際豈得菩提。

疏更以類取略有十意謂依三法故滅三道故淨
三聚故顯三佛性故成三寶會三身具三德得三
菩提證三涅槃安住三種祕密藏故。
△疏言三法
者即體相用亦三般若。
△疏謂向實際者依於體
法向菩提者依於相法向眾生者依於用法。
△疏
餘九三法次第準知。
○鈔更以下別開十類於中
二初標列後牒釋釋中分二先會釋初門後例顯
餘九初文有二先標後釋且初標疏言三法者即
體相用亦三般若言三般若者謂真性般若觀照
[005-0299a]
般若資成般若此三名五般若中真性即實相觀
照名同資成即攝境界眷屬文字等三般若開即
為五合即成三後釋疏謂向實際下可知二例顯
餘九疏餘九三法次第準知者即準初三配向實
際菩提眾生也謂二云滅三道故者見實際方能
滅苦照煩惱空即得菩提回結縛業為利生業等
三淨三聚者謂向實際故律儀離過向菩提故廣
攝眾善向眾生故即是饒益有情也四顯三佛性
者謂向實際正因向菩提了因向眾生者即是緣
因五成三寶者向實際成法寶向菩提成佛寶向
眾生成同體僧寶六會三身者謂法報化七具三
德者謂向實際成斷德向菩提成智德向眾生成
恩德八得三菩提者謂向實際得實相菩提向菩
提得實智菩提向眾生得方便菩提菩提樹下示
成佛故九證三涅槃者謂性淨涅槃圓淨涅槃方
便淨涅槃薪盡火滅是也十安住三種祕密藏者
由向實際則住法身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故
由向菩提能成般若菩提朗鑒居然照極故由向
眾生能成解脫自既無縛令他解縛隨機應現亦
無礙解脫也又此十內舉一為首展轉相由也。


△疏文二一離苦成善。】


「皆悉回向盡法界虗空界一切眾生。


△願令眾生常
得安樂無諸病苦。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
業皆速成就。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示人天涅
[005-0299b]
槃正路。」


【疏願離苦成善乃至涅槃。
○鈔皆悉回向至涅槃
正路等者既普法界一時皆願則橫遍十方也言
常得等者則豎窮三際也。


△疏二發心代苦。】


「若諸眾生因其集積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


△我皆代受。


△令彼眾生悉得解脫。


△究竟成就無
上菩提。」


【△疏苦由業生何能代之。
△疏略有七意。
△疏一
起悲意樂自居凡境事未必能。
△疏二修諸苦行
後能與物為增上緣即名為代。
△疏三留惑潤生
受有苦身為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
為代。
△疏四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異
方便要須斷命自墮地獄令彼脫苦即名為代。

疏五由初發心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
名為代。
△疏六大願與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之
大願潛至即真之苦。
△疏七法界為身自他無異
眾生受苦即是菩薩。
○鈔若諸下發心代苦文
中二一正明二苦下徵釋於中三一徵起二略有
下別釋三上七下料簡二中云一起悲等者瑜伽
四十九云菩薩於世間修習哀愍意樂及非意樂
為利惡趣有情誓處惡道如巳舍宅願身代受令
彼惡業永不現行由此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
惱品所有麤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入初地故等
[005-0299c]
第一回向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
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
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
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
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
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復作是念我
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
而求解脫何以故我願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
中種種樂故修菩薩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
苦也二修諸苦行等者菩薩本為利生求法苦行
巳名為代況因修行獲勝妙三業與物為增上緣
故名為代也三留惑潤生受有苦身者留煩惱種
潤生令受分段有苦身也謂二障中分別起者地
前伏現行初地剎那斷種子其俱生中所知障隨
地分斷煩惱則初地巳去自在能斷留故不斷潤
生攝化故不墮二乘故為斷所知障故為得大菩
提故梁攝論云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然凡夫
即以現惑潤業受生聖人不爾但留惑種用以受
生以智禦用成勝行故不起過患猶如毒蛇以呪
力禦既不令死亦不起過而成勝用然分段變易
二種身五教不同小乘但有分段至究竟位佛亦
同然是實非化始教七地巳還有分段八地巳上
有變易終教則初地永斷一切煩惱使種少分分
[005-0300a]
別俱生於智障中亦從一分地上受變易身問若
不留惑云何大悲同事攝生答始教願智劣故留
惑助願終教菩薩願智勝故分留受生頓教行位
既不可說所依身分亦然若圓教不說變易但分
段以至於十地離垢定前至彼位得普見肉眼故
知是分段也又善財以分段身窮於因位故也問
何故此中不說變易答以此教不分生死麤細之
相總就過患以為一際若信滿稱性頓翻彼際即
分段便無障礙亦不易麤為細故不說也故還源
觀云眾生受執五蘊念念遷流名之為苦菩薩教
令了蘊空寂業從妄生止觀二門心無暫捨因亡
果喪苦無由生但令不入三塗名為普代受苦也
四若見等者梁攝論第十一云若菩薩由如是方
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慧
速得無上菩提勝果釋論曰菩薩能知如此事有
人心應作無間等惡業菩薩了知其心無別方便
可令離此惡行唯有斷命又知此人捨命必生善
道若不捨命決行此業長時受苦菩薩念言我必
墮地獄願我為彼受此苦報當令彼人現世受少
輕苦於未來世受大樂故如良醫治病先加輕苦
後除重疾行盜婬等亦然又報恩經云菩薩知恩
報恩修大方便利益眾生應識隨宜顯示方便說
過去無畏王如來滅後正法之中有婆羅門子聰
明黠慧受持五戒受持正法因有緣事遠行餘國
[005-0300b]
五百人伴前至嶮路五百群賊欲劫行伴其中一
人先與婆羅門子親善先來告語於初夜時賊發
汝密捨去勿令伴知婆羅門子聞巳譬如人噎既
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語伴懼畏諸伴害此一人
伴墮惡道若默然者賊當害伴賊墮惡道思惟是
巳即便持刀斷此賊命三惡道報是我所宜眾伴
皆言卿是勝人云何作惡婆羅門子具說上事諸
伴發菩提心群賊亦然五由初等者由菩薩初修
正願為生受苦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居惡趣救
苦眾生如地藏菩薩及現莊嚴王等乃至饑世身
為大魚皆其類也或放光照燭神力冥加類非一
也。
△疏上七義中初唯意樂次二為緣次二實代
後二理觀。
△疏然約有緣方能代爾。
○鈔上七義
下第三料簡言然約有緣下通伏難為有問云若
依四五二義應能普代何故猶有眾生受苦耶故
此答云然約有緣方能代耳準大經鈔更有二意
一業有定不定故不定則可代二若受苦有益菩
薩令受方能究竟得離故如父母教子付嚴師令
治如是密意非凡小能知也。


△疏三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
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疏四結益令知。】
[005-0300c]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


△若
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


△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則能成滿普
賢菩薩諸行願海。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疏二顯經勝德二一校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鈔第二顯經勝德分中言善男子善女人者束
而言之有九律儀言之有七即男三女四男三者
在家有一即五戒近事男也出家有二即比丘及
沙彌也女四者在家有一即五戒近事女也出家
有三即比丘尼六法尼沙彌尼故有七也更兼有
非受戒男子女人二般故成九也以此等九攝盡
劫外劫內一切善男女也。】


「△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
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天人最勝安樂。」


【○鈔言七寶者真諦記中說諸寶類總有一百八
種舉勝而言七寶攝盡一金二銀三珊瑚四赤真
珠赤蟲所出或體赤色五末尼珠即如意珠也六
硨磲其體如石青白間色七碼碯此興阿彌陀經
少異可知。】


「△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


△供養爾所一切
世界諸佛菩薩。


△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
斷所得功德。


△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
功德。


△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
[005-0301a]
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疏二顯餘眾行德二一總明法行略說功德。】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
一四句偈。」


【疏總明法行也總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
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修
習。
△疏今但有四謂一受持二讀三誦四書寫兼
前聽聞唯舉五行乃至二字義攝所餘。
○鈔言一
四句偈者梵云鉢陀正云跛那此翻為句準婆沙
論有其五種今取五內處中句即八字為一句也
即當此間五字或四字句等言偈者梵語伽他此
翻為頌即四句為頌言一四句者取其最少不過
一四句也又顯義團圓目之為句一義圓足名一
四句也各是一意今此意云若人受持此經一四
句偈便能除滅五無間業等也先通明十種法行
言法行者總有十種如疏列名一書寫者有人為
重法故常自書寫經典二供養者有人常以香華
供養經法三轉施者有自解書寫施與他人轉讀
或自轉念以此功德回施於他四聽聞者有人常
在法會聽聞教法五披讀者有人常披覽教法對
文而讀六受持者有人受持經典恒不忘失七開
示者有人自得義味恒時開演曲示他人八諷誦
者有人記憶文句常自歌諷千遍萬遍九思惟者
有人聞教巳思惟義理生得慧解十修習者有人
[005-0301b]
自達教旨依法修行此亦名十法師於中一是人
法師能解義理故法之師餘九法即師此十法行
辯中邊論頌云書寫及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及
開演諷誦與思修則通而言之謂受持大乘教法
入理之方便也賢首大師所製華嚴三昧觀門第
四簡教門中假問云眾生修行為要受持聖教耶
為要捨教耶答有十類一者自有眾生無識懸捨
聖言師自愚心復隨邪友違教修行巧偽誑惑此
為惡人也二者又有眾生亦背聖教以質直心謂
為出要勤修苦行竟無所益此上二人俱捨聖教
不依義理三者唯誦聖言不解義意依傍聖教求
名求利違自所誦亦名惡人四者唯逐文句不知
義理但以直心讀誦雖無巧偽亦無所益此上二
人俱不捨教不得義理如上四門皆不可依五者
讀誦聖言分知解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六者廣
尋聖教遍知解行漸略聖言取意專修七者受持
得意唯在修行不復尋言八者尋教得旨知一切
法無不稱性是故於教亦不持捨即此言教稱性
約教修行九者常持稱性之教不捨不著恒觀絕
言之理不棄不滯此上五門猶未究竟十者尋教
得實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教常持教而不礙
理此即理教俱融合為一觀方名究竟此上十門
前四門全不可依次五門從淺至深隨根悟入然
但是革凡成聖之方便楢未究竟唯第十門方為
[005-0301c]
究竟也又賢首大師云受持大乘經須知五法一
須明其文有五謂善知分段起盡前後相屬次第
連合詮旨圓滿無增無減二解其事亦五謂說處
說主徒眾請儀及知圓音所說三達其義亦五謂
略標綱要廣釋除疑譬喻令解引事證成舉益勸
學四得其意亦五謂令發大心觀真理伏煩惱慈
悲救物勤修萬行五順其行自有五種一於前四
門法行在身在心未曾暫息二歷前四門以起勝
心謂於前文教起難遭想於前事相起尊重心念
佛難逢傷巳薄祐於前義理起愛樂心於前意旨
悲喜交集三受持正法謂於前文教書寫流通圖
畫形相表佛法會撮略意旨曲示行人四自行增
謂親近善友繫念思惟五成無礙行謂得旨亡詮
故不可守亡詮由教故不可捨是故於教生無守
無捨行今此雖開為十法行但是眾緣資成正助
相兼總曰受持修習全依此者可為圓因精勤不
退皆證滿果自教至大唐古今有依法修學者靈
通感瑞其類實繁具如華嚴傳五卷纂靈記兩卷
所說略而言之謂一書寫經輝五色即後魏王延
明王元熈英明博達甞以香和金寫經一百部每
部五香為藏七寶函盛日夜清齋行道即放神光
五色照燭庭宇眾所咸覩因而發心者不可計數
也楮香四達僧德圓妙統宗極修一淨園種楮鮮
華香草雜之每洗浴方入園溉以香水楮生三載
[005-0302a]
香氣四達後以為紙寫經纔書數行每字皆放光
明也二供養瑞鳥㘅華僧法誠於蓋谷造華嚴堂
畫七處九會變相兼寫此經專精供養每有瑞鳥
形色非常㘅華入室旋遶供養也三轉施灌掌之
水尚拯生靈僧彌伽多羅師子國第三果人因至
西太原寺遇諸僧轉華嚴經忽然改容云不知此
處亦有此經合掌歡喜讚歎言曰此大方廣經功
德難思西域相傳有人稱讚此經以水灌掌水沾
蟲蟻而捨命者皆得生天何況受持讀誦思惟觀
察等四聽聞功齊種智金剛菩薩云聞此法門如
一切智行所集福德五披讀眇然履空隋朝禪定
寺僧慧悟持華嚴經與持涅槃經僧同隱終南巖
棲木食各專其業後有一人請齋二人相讓請者
云請華嚴悟尚即便隨往乃是山神千羅漢皆推之
令於上坐齋畢神呼一童令侍乃入悟口便得神
通却歸取經辭涅槃僧眇然履空而去莫知所往
六受持煥若臨境僧辯才事裕法師學華嚴經久
而不悟淨室專精三年乃夢普賢指授覺後悉通
煥然猶如臨鏡也七開示華梵通韻宋朝三藏求
那䟦陀羅天竺人精華嚴來至此土七百餘人請
講恨以華言未通禮懺虔請乃夢一人執劒持一
人頭刎却䟦陀羅頭安提來者遂通唐言講數十
遍故云通韻人天共遵魏朝勒那三藏中天竺人
既至此土華音又通講華嚴經次忽有一人執笏
[005-0302b]
形如天官云天帝令請師講華嚴經都講維那梵
唄咸須同去勒那曰待講畢去得否使云可爾及
講終即與都講等奄然卒於法座之上人皆歎仰
神光入宇法藏和尚字賢首十七辭親求法於太
白山後母病歸覲時儼和尚於雲華寺講華嚴經
至中夜忽見神光照燭庭宇知有異人及明過儼
和尚即敬事之深入華嚴旨趣也良以一文之妙
攝義無遺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獄也京兆人姓王
不得名死被二人引至地獄見一僧云是地藏令
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遂得解脫聲所至處有受苦者悉脫其
苦後一日却蘇憶持此偈向道俗說諸德尋經方
得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偈也八諷誦每含舍利安
定郡樊玄智依順和尚誦華嚴經每因誦經口中
頻獲舍利前後數百粒也適會神僧京兆苑律師
貞觀年初宿㶚橋店有一僧同主人別房安下飲
酒噉肉律師持戒精潔勃然戒之其僧餐了以灰
水嗽口誦華嚴經俄終一軸未滿五更一部都畢
其律師入房悲泣懺謝訖至明便乃分袂不告名
字不知所至九思惟則無生入證偈讚排空即解
脫和尚臺山佛光寺立精舍讀華嚴經依經作佛
光觀又求文殊得見云何須禮我可自悔責後因
自求乃悟無生遂欲廣禮諸佛證此因緣感諸佛
現與說偈言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
[005-0302c]
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又問寂滅之
法若為可說教人佛即隱身但有聲曰方便智為
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十修習
海神聽而時雨霶𩃰僧道英亳州人年至十二親
為之娶五年同居全無世事後因聽講華嚴經乃
出家入太行山栢梯寺修止觀時年天旱唯講華
嚴感二人云是海神來聽講經遂令下雨須臾霶
𩃰也天童迎而大水瀰漫隋朝靈幹講華嚴經住
興善寺常作兜率及華嚴觀臨終之日有天童來
迎而不隨去云吾志在華藏矣尋見大水瀰漫蓮
華滿中乃忻然曰此果吾願遂與同住僧童真相
別別訖奄然而逝也。】


「△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
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


【○鈔言五無間業者梵云半左阿難他哩丁也反
野尼迦云五無間或云阿鼻旨或云阿毗古譯云
無擇或云無間具其四義或五義也一受生無間
二壽命無間以無中夭者三身量無間以身遍滿
故四受苦無間無等流處所故五受報無間以決
定順生故由具上五義故名無間隨造一業便招
此報所言五者即五逆罪謂殺父害母出佛身血
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此五隨犯一件皆得逆罪墮
阿鼻獄經一中劫受無間苦故名五無間業又此
五逆有小大之異上說五逆猶是小逆佛月藏經
[005-0303a]
等名為大逆故彼第八云但出一佛身血得無間
罪尚不可筭墮阿鼻獄況出萬億佛身血者終無
有人說彼罪報若有惱亂罵辱打縛為我剃髮著
袈裟片縷不受禁戒及破戒者得罪多彼況持戒
者故名為大下偈中云極惡五無間也又四重罪
名近無間其罪亦重故名為近除普賢願王及陀
羅尼法威德力無能除滅也言所有世間身心等
病者依涅槃經說有二種一者身病二者心病身
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風三者因熱四者雜病
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強作二者忘誤墮
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二者心病亦有
四種一者踴躍二者恐怖三者憂愁四者愚癡復
次善男子身心之病凡有三種一者業報二者不
得遠離怨對三者時節代謝生如是等因緣名字
受分別痛因緣者風等諸病名字者心悶肺脹上
氣咳逆心驚下痢受分別者頭痛目痛手足等痛
是名為病受所分別也言種種苦惱者此有二種
一即直指諸病有種種苦惱二即兼攝餘諸苦惱
謂諸所有逼迫等事也。】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
飲血噉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


△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疏略說功德也唯說離惡亦即現報。
○鈔明魔
鬼潛護中二義句初明魔鬼遠離後顯發心守護
初言魔者梵語具云魔羅此云殺者殺修行人智
[005-0303b]
慧命故此為生死之根本也略說有四一煩惱魔
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三蘊魔四死魔是生
死果今言魔軍者即天魔也軍者眾也即下鬼神
皆魔軍眾也言夜叉者此云猛捷即捷疾也羅剎
者即食血肉之鬼類也海中有羅剎城人落其中
多遭食啗也鳩槃茶者此云守宮神亦云冬瓜鬼
以其陰囊似冬瓜也毗舍闍者噉精氣鬼餓鬼中
此稍勝也部多者此云大身鬼亦云自生鬼此類
若從父母生者名曰夜叉若自生者名曰部多飲
血等者總舉諸類也皆悉遠離者後結遠離也亦
即現報者對生報後報以滿三也。


△疏二偏舉一行廣顯眾德二一舉一行。】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


【疏舉一例餘。


△疏二廣辯德具多勝德不出五果。
○鈔不出五
果者俱舍顯相云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但是
無覆無記故不通餘從善惡因所感名有情有記
生又瑜伽云諸不善法於諸惡趣受異熟果善有
漏法於諸善趣受異熟果等流似自因相似同類
兼說自因又瑜伽三十八云習不善故樂住不善
則不善法增長習善法故樂住善法則善法增長
為等流果或似先業後果隨轉此有二義後義果
似於因即此意也如殺生短命等前義即後果之
報如前世樂於殺生今還好殺等也離繫由慧盡
[005-0303c]
離諸結縛名離繫果慧者擇也盡者滅也謂此擇
滅離繫所顯故將擇滅釋離繫果瑜伽論云以道
滅惑名離繫果又諸異生以世俗道滅諸煩惱不
究竟故非離繫果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若法
因彼力生如因下地加行力上地有漏定生然離
繫名為不生由道力證得亦得名為不生士用果
也除前有為法有為增上果謂有為法生餘法不
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唯有為法除前巳生有為
之法非增上果謂果望因或俱或後必無前果後
因故云除也除此前後餘諸有為為增上果論云
增上之果也又瑜伽云若眼識等是眼根增上果
乃至意識是意根增上果眾生身分不散不壞是
命根增上果解云眼等諸根不障識生身分不壞
不散令不斷命根皆以不障義邊名增上果也仔
細詳意用之問士用增上何別答士用唯對作者
增上通對所餘如匠所成對能成匠具得士用增
上果名對餘非匠非匠非造故非士用也然上所
引是俱舍根品彼以六因成斯五果非今所要今
但以誦普賢行願一因自然具斯五果此與諸宗
有因同果異如十地中同修五種十善感果各殊
有因異果同如此因及六因也因果俱異可以意
得也。


△疏文三一通明五果。
一增上果。】


「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


△諸佛菩
[005-0304a]
薩之所稱讚。


△一切人天皆應禮敬。


△一切眾生悉
應供養。」


【疏增上果有增上用故。
△疏二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


△不久當如
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疏等流果亦滿普賢功德行故。
○鈔言三十二
相者一足下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三足跟梵
王頂四手指纖長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網縵七手
足柔軟八節踝𦟛滿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腨十一
其身圓滿十二垂手過膝十三頂有肉髻十四無
見頂十五馬陰藏十六皮膚細滑十七身毛右旋
十八身紫金色十九七處平滿二十柔軟聲二十
一缺骨充滿二十二師子上身二十三臂肘𦟛纖
二十四齒白齊密二十五四十齒二十六得二牙
二十七師子頰二十八口中上味二十九廣長舌
三十梵螺聲三十一目睫紺青三十二眉間白毫
相等如是諸相下自三賢菩薩作轉輪王雖圓明
巳有此相乃至等覺猶經百劫修佛相好應知皆
自十善為因百福莊嚴方得成滿言百福者謂十
善法具起百思如一不殺有五思謂離殺思勸導
思讚美思隨喜思回向思如是乃至不邪見亦爾
於一一相引布自身必須前起五十思乃引一相
後起五十思以覆之前後合為百思名為百福百
福具足方成一相此名共因如涅槃經師子吼品
[005-0304b]
如是三十二相一一皆有別因如彼經云若有菩
薩摩訶薩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
山以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奩底相若於父母師長
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業緣得足下
千輻輪相若不殺不盜於父母師長常生歡喜以
是業緣得成三相一手指纖長二足跟長三身方
直等若修四攝法攝取有情得網縵指如白鵝王
父母師長若病疾時自手洗拭捉持按摩得手足
柔軟若持戒聞法惠施無厭得二相一節踝𦟛滿
二身毛上靡若專心聽法演說正教得鹿王腨相
於諸有情不生害心飲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給
藥得身圓滿如尼俱律陀樹立手過膝頂有肉髻
及無見頂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見裸跣者施與衣
服得馬陰藏相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善喜問答掃
治行路得皮膚細軟身毛右旋若以衣服飲食臥
具醫藥香華燈明施人得身金色常光照耀若行
施時所珍之物能捨不吝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得
七處滿於布施之時心不生疑得柔軟聲若如法
求財以用布施得缺骨平滿師子上身臂肘𦟛纖
遠離兩舌惡口恚心得四十齒白齊密於諸眾生
修大慈悲得二牙相常作是願有來求者隨意給
與得師子頰隨諸所須之食悉皆與之得味中上
味自修十善兼以化人得廣長舌不頌彼短不謗
正法得梵音聲見彼怨憎生於喜心得目紺色不
[005-0304c]
隱他德稱揚其善得白毫相如斯一一各別修之
方能滿足三十二相今以普賢行願一因即能感
此三十二相也。


△疏三異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疏異熟果乘因感果故。


△疏四士用果。】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


△悉能遠離一切惡友。


△悉能
制伏一切外道。」


【疏士用果有善菩薩用故。


△疏五離繫果。】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


△堪受一
切眾生供養。」


【疏離繫果八支聖道滅煩惱故。
○鈔言一切煩
惱者謂根隨煩惱也根本有六一貪二瞋三無明
四慢五疑六不正見開即為十開不正見為五一
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故開為十
即六通俱生十分別起是惑之根本故名根本煩
惱二隨煩惱有二十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
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
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
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於中忿等十箇名
小隨無慚愧二名中隨不信等八名為大隨以隨
根本惑勢力而起故名隨煩惱也亦通俱生分別
[005-0305a]
分別起者行相麤淺入見即除俱生起者行相微
細至果方盡總舉諸惑故云一切也如師子王等
者師子獸中之王一吼之時眾獸潛伏行願威神
亦復如是由茲行願正念現前乃至成佛永斷諸
惡故云如等言八支聖道者即八正道也謂正見
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也
鑒理無邪曰正見籌慮正義名正思惟無漏語業
名正語無漏身業名正業身語無邪為正命如理
策勤名正精進順法錄心名正念無漏三昧名正
定八中正見是道亦支餘之七法唯支非道所以
通云正道者一則解翻八邪二則體是聖道故也。


△疏二別明淨土果二一顯法功能。】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
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鈔淨土果中釋文分二先顯法功能後別明勝
果前中經文義分為三先世果終失次此願不離
後引生淨土今初如俱舍論通說臨終之時有多
般事或惡業緣厚者有斷末摩苦然於身中有極
少節解便致死是為末摩苦地水火風隨一增減
如利刀刃觸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業斯不
久遂致命終又復人間復有多種死相或中他毒
藥或風病失音或鬼神所錄或懷胎㛯難或大水
漂溺或野火所燒或惡獸傷殘或無辜誅戮或雷
[005-0305b]
電霹靂或戰陣敗亡或王法臨刑或冤家鋒刃諸
般捨壽難可具名乃至諸天命將終位亦先有五
種小衰相現一者衣服出非法聲二者自身光明
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位水滯著身四者本性囂
馳今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數瞬動此五相現
定死不疑也復有五種大衰相一衣染塵垢二華
鬘萎萃三兩腋汗出四臰氣入身五不樂本座此
五相現必定應死金光明經說人死之相云兩眼
白色變舌黑鼻梁欹耳豎項筋垂下脣垂向下又
涅槃云於醫人所不生恭敬心於諸親友生荊棘
心此是死相如寶積經說最後捨壽之際心極明
了一切善惡皆悉現前畏喜心生即便往趣也此
即通說一切死相今誦持人即不為彼如是惡相
之所逼迫也二諸根散壞三親屬捨離四威勢退
失五一切不隨文顯可知。】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


△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
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鈔此願不離義分為三一願王不離二引導長
時三得生極樂言極樂世界者謂其國眾生無有
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或名安樂亦名安養即
阿彌陀佛所依之國土其國乃地瑩七珍池通八
德風搖樹響與天樂以齊鳴水激清波將法音而
同韻是以六方調御金口稱揚三世如來致心護
念總斯多義故以為名也。
[005-0305c]


△疏謂報盡捨命一切不隨唯此願王引生淨土。


△同無常經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他將但持自善
根險道充食糧。


△疏二別明勝果二一正明化生。】


「到巳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
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
足所共圍繞。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疏亦異熟果乘此善因淨土生故。
○鈔後別明
勝果分二先正明化生後得授記下顯利生大用
初中經文分三一得見聖眾二顯聖德相三見生
蒙記初中言阿彌陀佛者此云無量壽由二義故
名阿彌陀一光明無量故二壽命無量故故阿彌
陀經云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無邊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彼佛壽命
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由昔
因中大願光明與壽俱無量故故以名焉故大無
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百千億
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又云若我成佛壽量
有限下至億那由他百千及算數劫者不取菩提
璘云阿彌陀者六十萬億那庾多恒河沙由旬是
其身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是其壽目澄
四海毫暎五山光明無有涯眷屬不知數足不行
而十方遍口不言而萬類聞左侍觀音右翼勢至
國有十善土無三惡一稱名字滅殃罪八十億劫
[005-0306a]
一禮形像獲相好八萬四千舉手低頭無非是益
也文殊師利者總有四翻正法華名溥首有經名
濡首正云妙德或云妙吉祥以其降生時有十種
奇瑞故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
神開伏藏五鷄生鳳子六豬誕龍肫七馬產騏驎
八牛生白澤九倉盈金粟十象生六牙有斯徵瑞
名妙吉祥也又悲華經說過去寶藏佛時為無諍
念王第三子名曰帝眾佛前願取妙淨土佛言汝
自發願取妙淨土我今號汝為文殊師利此表淨
土諸吉祥事其來久矣今助佛導化示生舍衛多
羅聚落為梵德婆羅門子香山云德妙而十方普
現道尊為諸佛所師昔度五百仙人韜光雪嶺今
與一萬菩薩見住涼山廣如大經等說也普賢可
知言觀自在菩薩者解釋絕多嘉祥云謂於六根
門中而得自在故以名焉慈恩就三業解三業歸
向必六通赴緣攝利難思名觀自在也賢首就悲
智解謂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又觀機往救
自在無礙故以名焉又諸菩薩至八地中得十自
在一命自在於不可說劫住壽命故二心自在智
慧能入無數三昧故三資具自在能以無量莊嚴
一切世界故四業自在隨時受報故五受生自在
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六緣自在於一切世界
見佛充滿故七願自在隨欲隨時受報故於諸剎
中成正覺故八神力自在示現一切大神變故九
[005-0306b]
法自在示現無邊諸法門故十智自在於念念中
示現如來十力無畏成正覺故第五十五說得是
自在故以為名言彌勒者此云慈氏如慈心因緣
經說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時有世界名勝
華敷佛號彌勒恒以慈心四無量法教化一切時
有婆羅門名一切智光具六十四能多知博達聞
佛說經即生難詰不能屈伏便發信心而發願言
願持此經必得成佛號曰彌勒即捨家入山經八
千歲常持彼經常習慈行又於過去與釋迦同於
弗沙佛所發菩提心常習慈定自是巳來常號彌
勒亦名阿逸多此曰無能勝大慈善根無能勝故
為波羅奈國輔相之子身紫金色有三十二相香
山云莊嚴淨國而度有情起道乃先於釋迦降跡
猶當於補處哀吾師遺法弟子恐更沉輪龍華三
會之時皆垂度脫今即示居覩史引導閻浮深慈
重恩永劫寧報善財遇之得解脫門名曰入三世
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也問生極樂國得見
阿彌陀佛觀自在菩薩其事必爾又普賢身即淨
法界身一切佛體得見無妨其文殊彌勒在此娑
婆今言往彼又云得見為同異耶答此有二義一
即體異名同如說壽經時西方亦有無量壽佛等
同讚故知但是名同體別異也二云是同非異何
以如文殊師利佛道父母大權應現助佛揚化遍
周法界現種種身利樂群品如彌勒為善財說文
[005-0306c]
殊師利最勝大願非餘無量百千那由他等菩薩
之所能有又言文殊師利其行廣大無量無邊其
願無際相續不斷常能出生一切菩薩最勝功德
常為無量菩薩之師令其勤修深證入故普於十
方常轉法輪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常於十方一切
世界為說法師常為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大
會眾中之所讚歎也彌勒菩薩如大經說云成就
一切遍趣行故於諸生處而得自在又言我身普
生一切法界一切眾生顯示道相殊異言音種種
名號種種欲樂種種威儀隨順世間教化調伏顯
示眾生清淨受生隨順趣入一切眾生甚深勝解
一切菩薩大願受化如是等無量所顯而現其身
種種相貌種種威德充滿法界為欲成熟往昔同
行退失菩提者示現於此閻浮提中又為成熟兜
率天中同行天故令知諸天盛必衰故為欲示現
降生瑞相教化成熟釋迦如來所遺來者令如蓮
華悉開悟故於此處沒生兜率天等故知是同非
異也或可名同體異亦無妨也言等者等取諸餘
新賢舊聖及常隨侍諸菩薩等故阿彌陀經云其
國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筭數所能知
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等但生彼國無
不皆見也二顯聖德相三見生蒙記可知。


△疏二利生大用。】


「得授記巳。


△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普於
[005-0307a]
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
為利益。」


【疏亦士用果。
○鈔後明利生大用中二先明得記
後顯利生利生文中分三初標利生時次顯利生
處後正明利生上來有二先正明化生後顯利生
大用總是別明勝果前來有二先顯法功能後別
明勝果總是明淨土果訖。
△疏三究竟成佛果。】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


△轉妙法輪
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
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疏亦離繫果究竟離故。
△然前段中初一現報果
今此成佛即後報果中間諸果皆是生報。
△唯誦一
行五果具足三報昭彰終至菩提于何不習。
○鈔
自下第三究竟成佛果有二先銷經文後釋疏文
前文六一身坐道場二降魔成佛三傳法利生四
令眾發心五隨機成熟六廣益無盡初中坐者如
大經說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坐所謂轉輪王坐興
十善道故四天王坐於一切世間自在安立佛法
故帝釋坐與一切眾生為勝主故梵天坐於自他
心得自在故師子坐能說法故正法坐以總持辯
才力而開示故堅固坐誓願究竟故大慈坐令惡
眾生悉歡喜故大悲坐忍一切苦不疲厭故金剛
坐降伏眾魔及外道故是為十坐若諸菩薩安住
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正覺坐餘如下偈中述。
[005-0307b]


△疏三結勸受持三一結前勝德。】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
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疏上猶略歎今說無盡。


△疏二正明勸持。】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巳能讀
讀巳能誦誦巳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疏通十法行。


△疏三重舉勝德。】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


△所獲福
聚無量無邊。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
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疏殷勤頌德意在勸持。
△然此經一卷文少義
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
持西域王臣未有不習。
○鈔大文第三善男子彼
諸眾生下結勸受持分文二先標分後釋解三段
如疏文顯可知重舉德中經言皆得往生等者自
此詣彼名之為往也準十六觀經說往生之人總
有九品隨其品類隨其行業方得往生言九品者
一上品上生發三種心謂菩提心等又有三種一
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具此一日乃至七日壽
尊與二菩薩無數化佛聲聞大眾執金剛臺至行
者前授手迎接纔生彼國即悟無生須臾至十方
[005-0307c]
界名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謂於第一義心不驚
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壽尊與二菩薩持紫金臺
至行者前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一念生彼大寶華
中經宿即開七日便得菩提不退飛行十方名上
品中生三上品下生亦信不謗但發大菩提心臨
終見佛與二菩薩持金蓮華五百化佛一時授手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至七日後即得見佛三七日
後遊歷十方蒙佛授記名上品下生四中品上生
不造五逆持五八戒臨終見佛讚歎出家得離眾
苦便坐華臺未舉頭頃即生淨土蓮華尋開得阿
羅漢果名中品上生五中品中生受持八戒若一
晝夜持沙彌戒若具足戒威儀無缺臨終見佛慰
喻往生七日華開得預流果六中品下生孝養父
母行世仁慈遇人為說佛土功德及法藏比丘四
十八願雖不見佛命終亦生七日華開亦得預流
果七下品上生雖不謗經如此愚人多造惡業無
有慚愧臨終聞讚大乘十二部經文復稱佛號化
佛慰喻即得往生經七七日華開見聖聞甚深法
八下品中生毀犯眾戒偷僧祗物不淨說法無有
慚愧諸惡嚴身臨命終時獄火俱至遇善知識為
說如來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及戒定慧解脫解脫
知見聞巳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火變涼風化
佛迎接一念往生六劫華開發無上道意九下品
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受苦無窮臨
[005-0308a]
終苦逼不遑念佛但稱名號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命終之後見金蓮華一念往生滿十二劫華開得
聞諸法實相除滅罪行發無上道意是即九品往
生各各須具多種功德方得往生也又如大藏中
有百餘本或經或論說修彼因莫非勤積方得生
彼今唯誦經一行一剎那中便得往生蒙佛授記
甚為奇妙也疏言豐者多也樞謂樞機鍵即關鍵
餘文可知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