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71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四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撰別行疏
圭峯草堂寺沙門宗密述隨疏鈔
[004-0274c]


【△疏第四懺除業障三一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


【懺者梵音具云懺摩此云悔過。
△若別說者懺名
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
○鈔懺摩此云悔過者
據此解則翻懺為悔也若別說者下即同大經疏
鈔中半梵半唐釋也謂懺摩是梵語此翻云請忍
悔是唐言體即百法中惡作也厭先過失故謂請
三寶忍受悔過然此一向厭罪定是善法不同彼
是不定所攝若準佛名經則懺是懺謝之名悔以
悔責為義若相部律疏解則興善罰惡為懺追變
往𠍴為悔也。
△疏除惡業障成淨戒善。
△是故文
中偏名懺業。
△實則三障四障無不皆懺。
○鈔除惡
業障至懺業者此即懺意及懺益也然準小乘宗
及大乘中事懺則所造惡業是現生後三報中時
定或報不定遇緣可轉者爾乃得除如造重惡定
在生報中受但報是可轉今懺悔上善之業必感
善報亦在生時但善業強故奪惡不受以時定故
同是一時故得相排以報不定一差永差終即不
受若圓宗懺必須理事具足故一時清淨又懺業
有三一伏業懺伏令不生二轉業懺願於今身常
不入惡道受三滅業懺罪如暗室懺悔如燈不以
暗多時能拒燈也於中一二事也第三理也又懺
除罪與智斷惑對治品類不同謂懺與罪遞相抑
伏要須敵對相當方能除遣若上品惡下品善心
[004-0275a]
懺非敵對強者先牽故還要上品善方除上惡中
下相對亦然若智斷惑即不爾謂下智斷上惑上
智斷下惑由麤惑障理淺還以鑒淺理之智遣之
微惑障理深非勝智無以排斷若就防未起之罪
則類斷惑謂下品善心能防上品重罪若下品惡
微細難防須要上品善心也疏三障者佛名經云
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一者煩
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障能障聖道及以
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
薩教作懺悔此三滅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
千塵勞皆悉清淨又云此三障者更相由藉因煩
惱故以起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是故今日先
懺煩惱然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呵責
銘此煩惱以為怨家能斷眾生慧命根故亦銘此
煩惱以為劫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亦銘此煩惱
以為瀑河能漂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銘此
煩惱以為覊鏁能繫眾生於生死獄不得出故所
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
皆是煩惱過患次懺業障總云所以六道感報不
同當知皆是業力所作別者先懺身三次懺口四
其餘諸障次第而懺言者三身謂殺盜媱言口四
者謂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及意業三謂貪慾瞋恚
邪見此三業十支能感當報十惡業道教有明文
若不懺除輪回難止如十地品云十不善業道上
[004-0275b]
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於中殺生之
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
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
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
共財不得自在邪媱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
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
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兩舌
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惡口之罪亦令眾
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
聲二者言多諍訟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無人信受二者語不
明了貪慾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
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恚之
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惱害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
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佛子十不善
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是故菩薩作
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
愛樂安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既報應若斯
皆由業感欲免所感之果先須斷却能感之因是
故須懺也次懺業報總云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
[004-0275c]
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
力乃能得除滅何以故然釋提洹因五衰相現恐
懼切心歸誠三寶五衰相滅得延天年善住亦爾
別者先懺地獄次懺餓鬼後懺畜生初辯地獄者
有八熱八寒近邊孤獨等準俱舍論云等活等上
六那洛迦其次則八熱地獄與欲界六天從下向
上歲數壽量亦同如人間五十年是四天王天一
日夜彼天還以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定壽五
百歲始比等活地獄一日夜等活地獄乘此三十
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定壽五百歲言等活者生死
等故彼地獄中業感兩角獄主以刀劒割為千段
萬段受苦死巳又撥聚一處以鐵义按云活活活
罪人依前還活又復治罰如是受苦定經五百歲
又人間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日夜彼天還以三十
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定壽一千歲始等眾合地獄
一日夜眾合乘此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定壽
一千歲言眾合者罪人立在中心四邊有眾山來
合罪人碎為微塵如是受苦滿一千歲又人間二
百年為夜摩天一日夜彼天還以三十日為月十
二月為年定壽二千歲始等墨繩地獄一日夜此
地獄乘此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定壽二千歲
言墨繩者如世間木作人以墨繩端直此罪人身
上作幾道然後鐵葉夾以鋸解之又人間四百年
是兜率天一日夜彼天以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
[004-0276a]
年定壽四千歲始比號叫地獄一日夜彼地獄乘
此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定壽四千歲又人間
八百年等化樂天一日夜化樂天還以三十日為
月十二月為年定壽八千歲始等大號叫地獄一
日夜彼地獄乘此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定壽
八千歲又人間一千六百年等他化自在天一日
夜彼天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定壽一萬六千
歲始比炎熱地獄一日夜彼地獄還以三十日為
月十二月為年定壽一萬六千歲又極炎熱地獄
壽命半中劫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時百年減一年
減至十歲時名半中劫是極炎熱地獄壽量時也
余意此取地獄長處筭半中劫若取人間半中劫
者則此地獄壽限劫少如前炎熱大號叫地獄思
之思之則兼後一中劫亦爾也阿鼻地獄壽命一
增減名一中劫從十歲百年增一年增至八萬四
千歲却從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年減至十歲名
一中劫始是阿鼻地獄壽命也言阿鼻者是梵語
此云無間有五一作業無間約治罰有情二受報
無間約果說三受苦無間約楚痛說四壽命無間
命不中夭五身量無間以身遍滿獄此地獄東西
南北上下各二萬由旬烏門千仞黑壁萬尋上火
徹下下火徹上造五逆十惡者墮此地獄若依普
賢行願力志誠懺悔皆得除滅所以下文云往昔
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
[004-0276b]
一念速疾皆消滅誦即懺也次八寒地獄者壽量
更長且第一按部陀地獄壽命不知其數世尊指
喻如摩竭提國一婆訶麻即二十石篅油麻滿中
有人百年捻却一顆捻盡二十石油麻即是地獄
壽量餘七地獄倍倍增數八寒一疱形如瘡疱也
二疱裂此二約相立名三蠍哳沾四唬唬凡五嚇嚇凡此三
地獄約受苦聲立名六青蓮華此約罪人被大寒觸身變色如青蓮華也七紅蓮

華八大紅蓮華罪人被大寒苦觸身至極猶如紅赤蓮華色也上小乘解
若準大乘瑜伽論說八寒壽量校八熱地獄次第
減一半謂第一寒校第一熱一半乃至第八寒校
第八熱一半準此八寒却輕於八熱地獄也三近
邊地獄者八熱地獄四門外各有四箇地獄一者
煻煨地獄灰火齊膝令罪人履下脚即爛舉足還
生如是多劫方出地獄二屍糞地獄屍糞為泥齊
膝巳來泥中有虫號狼炬吒長一尺餘角白頭黑
口齒如錐堅硬鋒利罪人下足總被食盡舉足還
生如是受苦罪畢方出三鋒刃地獄刀劒等刃以
為道路下足千段萬段舉足還生受苦多劫罪畢
方出四灰河地獄沸熱灰汁滿河或煎煑罪人皮
肉皆爛更有鐵床鐵狗鐵蛇等吞啖如是無量苦
報如餘處說四孤獨地獄處所不定或山間樹下
曠野城隍等處也準瑜伽論說近邊地獄及孤獨
地獄壽命不定隨業短長也次辯餓鬼者輕重不
同有其九種一炬口謂於口中常出猛炎火炬二
[004-0276c]
針咽頭腹如山其咽如針三臰口謂於口中如臰
死屍此三種永不得食名無財鬼四大癭鬼項中
有癭以飢虗苦故自手決破取中膿血食啖五針
毛鬼其毛如針逆風行時毛刺其身出血而食六
臰毛鬼嫌毛臰故以手拔毛出血自食此三種少
得飲食名少財鬼七得棄鬼常得祭祀之食八得
失鬼常得巷陌所遺之食九多財鬼此有三種一
夜叉二羅剎三毗舍闍此等常得飲食名曰多財
鬼或云雖得飲食以業力故化為膿血常受是苦
此上諸鬼壽命以人間三十日為彼一日夜彼以
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具足五百歲即俱舍論
說也有處鬼界壽命不定極長者壽七萬歲後辯
畜生者謂飛者走者居空居地居水其類繁廣於
中最有福德者即龍王金翅鳥等畜趣壽命不等
有極長者壽一中劫如經說有龍王住世一中劫
能持大地如上三惡道報罪苦無量既預知者固
合遠避志求善本攝心在道心若不住緣諸惡法
當自責之念老病死甚為切近苦海波深都無際
畔汝無始輪溺苦惱萬端今偶獲人身幸逢佛法
不修白業更造惡因再落三塗復受諸苦如是悔
責攝心不亂安住於普賢廣大行願精勤修習一
切罪報無不得免故下經云悉能破壞一切惡趣
也疏四障者如隨好品所列業障煩惱障報障見
障業報二障約因果分異煩惱及見於煩惱中約
[004-0277a]
利鈍分異故成四也又所知障亦名見障也。


△疏二釋相然懺有二種若犯遮罪先當依教作
法懺之。
○鈔釋相文中二一敘義二釋文初中三
一明作法事懺二明起行理事懺三廣明逆順用
心懺今初遮即佛之遮制違制成罪性則法爾犯
之有罪十重是性餘皆遮也準小乘宗四重八重
不通懺悔如斫頭破石等僧殘巳下四篇方許故
此但云遮罪也相部律疏云大乘滅重者一理深
藥妙二對治行勝三果勝小乘理淺行劣果非是
妙非是妙者但滅輕也作法者小乘懺要請大比
丘為證對大具五一偏袒右肩二右膝著地三合
掌殷重四稱名說罪五禮足對小即闕無禮足也
若僧殘罪須請二十僧令六夜行摩那埵供給承
事七日滿僧為羯磨除罪還令戒淨如本所受尼
則四十若輕罪即一日承事不必集僧也若大乘
作法如下所明。
△疏若犯性罪復須起行起行有
二種一事二理。
△事如方等佛名經等通於萬行。

理如淨名觀罪性空不在內外等。
○鈔若犯性罪
下二明起行事理雙懺也於中有三一雙標事理
二廣釋事理三雙結事理二中三一引佛名等經釋
事懺二引淨名經釋理懺三引二經雙明理事二
懺今初方等經令先嚴道場香泥塗地及室內作
圓壇彩畵懸五色幡燒海岸香然燈敷高座請二
十四尊像多亦無妨設諸餚饍盡力用心著新淨
[004-0277b]
衣服鞋履若無新淨洗故亦得出入脫著令無參
雜七日長齋每日三時洗浴初日供養僧隨意多
小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為受二十四戒及陀羅
尼對師說罪要八日至十五日當以七日為期此
不可減若能更延隨意任情十日巳還不得出此
俗人亦得須辦單縫三幅帔佛前結界旋遶一百
二十匝却坐思惟等廣如經說佛名經者方等多
期作法亦兼起行然唯事也佛名多明起行少說
作法又兼理也經云夫欲懺悔必須先敬三寶所
以然者三寶即是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敬者滅
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
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
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
佛恩七者觀罪性空生如是等七種心巳緣想十
方諸佛聖賢擎拳合掌披陳至禱慚愧改革疏理
如淨名至內外等者二引淨名釋理懺也即優波
離章經云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
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
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耻不敢問佛來問
我言云云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
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
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
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
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外中間如其心然罪垢
[004-0277c]
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
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
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
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諸法皆妄見如夢如𦦨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
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
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
上而不能說云云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云關中釋云持律有二一法
身性淨之律二陰身身口之律今優波離持身口
之律見罪生滅壞法身無相之律故為呵也天台
云菩薩法三一戒門依律法懺是如前作法二功德門
謂禮佛誦經般舟方等道場是如前方等經也三無生門
令悟罪性空是即此段也問若見罪無性即罪滅者亦
可見福無性時福亦應滅關鍵見實罪滅中答云
不也罪違無性見無性時罪即滅福順無性見無
性時福不滅何者罪對無性無性是能治罪是所
治故見無性時罪即滅福對無性無性是能生福
是所生故見無性時福廣大也以能生見前故故
金剛經云無住相布施福德如虗空等。
△普賢觀
經及隨好品具二種懺。
△觀經中明晝夜精勤禮
十方佛即是事懺。
△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若欲懺
悔者端坐念實相斯則理懺。
○鈔普賢觀經下二
引二經雙明二懺於中二一雙標二經具二懺二
[004-0278a]
各別引文證成文中又二一引普賢觀經二引隨
好品今初也此經令晝夜六時對十方佛普賢菩
薩遍懺六根即事也後令觀心如疏即理也今常
用者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
念實相理也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通明一懺之功用也
是故應至心勤懺六根罪事也即此經後總偈也
皆事理雙明。
△隨好品中等眾生界善身語意業
悔除諸障即是事懺。
△觀諸業性非十方來止住
於心從顛倒生無有住處等即是理懺。
○鈔隨好
下引隨好品也此品經文歎隨好功德明佛為菩
薩時足下有隨好放光照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
諸世界阿鼻眾生遇之生兜率天天鼓發聲令彼
懺悔文有四段一令發阿耨菩提心為懺行之本
二令淨三業為能懺體三明所滅之罪即列四障
前巳具引四正明懺相即今疏引具足文云以盡
法界眾生數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等頭以盡法
界眾生數等舌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業語業意
業悔除所有諸障過惡既運三業而懺即當事也
然是全理之事以皆云盡法界等故疏觀諸業性
至理懺者連次經云時諸天子生大歡喜而問之
言云何懺除一切過惡先巳教懺而復問者意明理懺為用心也天鼓
告言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方來不從
西方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非先有體
從十方來顯空義也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釋空所以菩薩如是

[004-0278b]
決定明見無有疑惑上皆別觀業空也業為報障親因也後有經文
對業觀報云諸天子如有頗梨鏡名為能照清淨
鑒徹與十方世界其量正等諸國土中一切山川
一切眾生所有影像皆於中現彼諸影像可得說
言來入鏡中從鏡去否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諸
業亦復如是雖能出生諸業果報無來無去喻雖
有而無也謂像依鏡現像非去來報從業生何有
來去。
△事懺除末理懺拔根。
○鈔事懺除末等
者三雙結事理也因迷理而起惑業故理懺為根
源雙除之妙固不在言若難具者必須先訪善友
令解理懺何者根拔枝存容漸枯朽若枝盡而根
在千回斫而還生智者詳焉。
△若具足懺應須善
達逆順十心。
○鈔若具足懺下三廣明逆順用心
懺即天台止觀第四所說也於中三一總標二謂
先下別釋三對別品料簡。
△疏謂先懺十種順生
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
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
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
徧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
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
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從無始來若自及他無
不皆爾。
○鈔二中二一明所治順生死十心二明
能治逆生死十心今初也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
者從無始來顛倒昏迷煩惱所醉妄計人我故起
[004-0278c]
於身見既執認四大為自身相即不了是虗幻常
生愛著欲以潤之因茲造諸過失也二由內具煩
惱外值惡友扇惑我心倍加隆盛三內外惡緣既
具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故於他善都無隨喜四
不喜他善則樂惡也五如好獵者於萬般禽獸總
帶殺心慳貪之者舉世資財無一不要事未必遂
而心常然也六前橫此豎七纔修一善則表白再
三積歲過非未曾上紙也八虜扈虜者掠也麤也
扈者䟦扈皆是不尊敬之貌也九無慚無愧者謂
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目為無慚謂於自法無所顧
者輕拒賢善不耻過惡能障礙慚生長諸惡故以
為名不顧世間崇重暴惡名為無愧謂於世間無
所顧者崇重暴惡不耻過罪能障礙愧生長諸惡
故以為名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言一闡提者是
梵語具足應云一顛底迦此云斷善根莊嚴論說
闡提有二一時邊即暫時也以斷善根故無暫時
入圓寂之法二畢竟闡提即畢竟無有入涅槃法
斷善根巳久處惡道若得人身值遇善友但以人
天善根而成熟之正是五性宗中無種性有情也
二從無始下結顯生皆具謂諸有情與此十種順
生死流相應昏倒造惡如廁蟲樂廁不覺不知積
集重累不可稱計四重五逆極惡闡提生死浩然
而無際畔但是凡流總皆如是故疏云若自及他
無不皆爾。
△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
[004-0279a]
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玼
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守護正
法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
○鈔二次起下顯能
治逆生死十心也有二疏次起下初標也彼云今
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心翻除惡法次釋
一明信因果者謂先須分明信有因果決定孱然
業種雖久久不敗亡所以經云假使滿百劫所作
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終無自作他人
受果精識善惡不生疑惑是為深信翻破第十作
一闡提心也二自愧克責者若欲放逸當自責之
鄙惡罪人無羞無耻習畜生法棄捨白淨天見我
屏處造罪是故慚天人見我顯處造罪是故愧人
以自翻破第九無慚無愧心三怖畏惡道者行者
當自思惟人命無常過於轉燭一息不還千載長
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波深船筏安寄聖賢
呵責無所恃怙年事稍去風力不奢豈可安然坐
待酸痛又佛名經云若不懺悔者大命將盡地獄
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懼交至不預修善悔
何及乎當爾之時欲求一禮一懺豈可更得眾等
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放逸自恣死苦一至不令
人知盛年壯色無得免者怖心起時如履湯火六
塵五欲不暇貪染如佛滅度一百年後波吒梨城
有王名阿輸柯亦名阿育此云無憂此王位當鐵輪深信佛
法毀諸外道集佛舍利遍閻浮提中起八萬四千
[004-0279b]
寶塔設廣大會供養阿羅漢三十萬餘有學聖人
數復倍此精進凡夫無量無數其諸所作不可稱
計其王有弟名毗多輸此云除憂深著邪見見諸外道
梵志於山林中修諸苦行五熱炙身等便生仰敬
復問梵志汝起煩惱不梵志答云我見諸染境時
內發欲火燒我身心王弟聞巳心生疑惑如此苦
行尚起情欲佛之弟子常修樂行何能於欲生厭
離耶又言釋迦弟子誑阿育王令作功德後王聞
巳為愍弟故遂設方便語大臣言我弟於外道生
信當以方便令其得入佛法中大臣答言作何方
便王言我今洗浴入彼浴室應脫天冠及衣服等
汝當以我服飾莊嚴我弟令登王座臣依王教王
入浴室巳其大臣等語王弟言若阿育王無後汝
當作王今者試戴天冠被天衣服及登王座語巳
即便與著令登王座大臣令登王座巳密往白王
王出見弟戴冠登座王語弟言我今未滅汝巳作
王即命行殺之人身著青衣被髮執鈴至王王語
殺者云我捨此弟汝可殺之是時便有多人執法
器杖而圍繞之大臣白王言是王親弟願王息怒
捨過王言緣是我弟於七日中暫與國事令其作
王待七日滿即當殺之即以種種伎樂及諸婇女
供給侍衛一切臣民皆往問訊行殺之人執刀門
立日日白王今一日巳過六日當死如是乃至六
日巳過餘一日在至第七日竟大臣諸人將王弟
[004-0279c]
共往阿育王所王問弟言汝七日為王百種伎樂
皆恣汝意無數眾人日日問訊呪願於汝汝好見
聞否弟答云我為畏死心怖懼故都不見聞復以
偈答。


我於七日中不見不聞聲不嗅不嘗味亦不覺諸
觸我身莊嚴具及諸婇女等思惟懼死故不知如
此事伎女歌舞聲宮殿及臥具大地諸珍寶初無
歡喜心以見行殺者執刀在門立又聞搖鈴聲令
我懷死畏死鐝釘我心不知妙五欲既著畏死病
不得安隱眠思惟死將至不覺夜巳過。


是時阿育王語其弟言汝於七日思畏死苦雖得
上妙五欲而不生愛出家之人於十二入思惟無
量生死無常云何而得起煩惱耶又復思惟諸地
獄苦及諸畜生更相殘害餓鬼飢渴眾苦所逼思
惟人中四方馳走初無安樂思惟天上壞敗之苦
如是五道身心之苦無有樂處觀此五陰無常苦
空無我不實譬如空村無有居民如是五陰皆空
無我以無常火燒諸世間佛諸弟子常作此觀云
何而得起煩惱耶復說偈言。


汝於七日中思惟生死畏而無有歡樂不起貪愛
心佛諸弟子等日日觀生死云何觀歡樂而起煩
惱心於飲食衣服及以臥具等思惟解脫法而不
起著心觀身如怨家三有如火宅思惟何方便而
得解脫之深樂解脫法不貪於五欲其心如蓮華
[004-0280a]
處水而不著王以如是善巧方便教化其弟弟因
回心合掌向王言我於今者歸敬如來及以法僧
而說偈言。


我今歸依佛佛面如蓮華天人所歸依無漏法及
僧時王見弟回心歸向三寶心大歡喜種種軟語
安存其弟其弟因茲供養三寶聽聞正法後得悟
巳辭王出家得羅漢果謂此王弟於七日中雖有
五欲及諸翫好之事為怖王故都不味著唯專憂
死是故行者功德資糧未辦莫著五欲怖懼當來
惡道如彼怖王如是方便調心進求善本以此翻
破第八不畏惡道也四不覆瑕玼者根露枝枯源
乾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葉頭陀令大眾中
發露方等令向一人發露其餘行法但以實心向
佛像前改革如隱處有癕若覆諱不治則致於死
以此翻破第七覆藏罪心五斷相續心者若懺巳
更作如王法初犯得恕更作則重初入道場罪則
易滅更作難除巳能吐了云何再啖以此翻破第
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六發菩提心者謂菩提是
所求果德即無上菩提心是現在能求之心以發
是求菩提之心故名發菩提心也或可菩提名覺
即覺察覺悟也謂了諸煩惱過患不起放逸達本
心源慧光內燭也以起是心故名發菩提心昔由
不覺惡心遍布於一切境起貪瞋癡今起覺心照
之則知一切境本空即不起過失也又瑜伽論云
[004-0280b]
菩提心者大悲為體成佛正因智慧根本能破無
明業報等往昔為無智慧故遍惱有情今有慧兼
濟遍虗空界利益一切發此心故翻破前來第五
一切處起惡心也七修功補過者昔因三業造諸
過罪不計晝夜今以善身口意策勵不休匪移山
岳豈填溝壑以此翻破第四縱恣三業心也八守
護正法者此中分二先釋所護後明能護言所護
者即是正法正法即教理行果俱名正法教謂十
二分教理即二空真如及三性三無性等言行者
總指萬行果即三乘聖果菩提涅槃眾生流轉無
有始終蓋為不護當來果法況二轉依果理極真
常凡厥修行必須堅護將護果法先須護行果因
行剋故須護之將欲護行必須護其教理若迷正
理其行必邪理因教顯故須護教若存正理憑教
可尋教法隳張都無可託故須護也下明能護者
即守護二字守即是護堅守正法故名守護然人
能弘道法假人傳人在法存人亡法滅故須得人
護也此有其二一內護二外護內謂三乘聖賢出
家內眾皆能弘闡皆能護持外謂國王大臣等然
內眾但能弘教護行無力匡持外有王威方能護
法如仁王經說佛告波斯匿王我以是經不付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以者何無王威力不
能建立是故汝等常當受持此令守正法者為昔
自滅善亦滅他善不自隨喜亦不喜他令人守護
[004-0280c]
諸善方便增廣令不斷絕勝鬘經云守護正法攝
受正法最為第一以此翻破第三無隨喜心也九
念十方佛者昔因親狎惡友信受其言令念十方
佛念無等慈作不請友念無等智信大導師欲違
生死之惡緣須順菩提之正路故須念佛然念佛
一門修行之要津攝心之關鍵因此略明念佛之
義言念者明記不忘為義體即是慧今名念者即
隣近彰名也然念佛不同總有四種一稱名念二
觀像念三觀想念四實相念且稱名念者如文殊
般若經云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
三昧者速得佛菩提欲入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
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坐
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去來現
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與一切佛功德無
二如是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總持
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等二觀像念謂觀
如來塑畫等像如大寶積經說佛本因中為大精
進菩薩因見比丘畫佛形像發心出家持畫㲲像
入山觀察觀察此畫像不異如來成就五通得普
光三昧見十方佛等三觀想念於中有二一明一
相於三十二相中隨觀一相皆滅重罪如觀佛三
昧海經說佛為父王說白毫觀但觀眉間白毫之
相右旋婉轉猶如秋月十稜成就內外通明如白
瑠璃筒亦如暗夜中明星觀成不成皆滅九十億
[004-0281a]
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重罪常蒙攝授也
二明全身者如坐禪三昧經云若求佛道入禪先
當繫心念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風山樹草木天地
萬類及諸餘法但念佛身處在虗空如大海清時
有金山王相好圓滿出無量清淨光明於此虗空
青色之中常念佛身便得十方三世諸佛悉在目
前若心餘緣還攝令住除無量劫罪四實相念亦
名法身謂觀自身及一切法真實自性文殊般若
云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等又云繫緣法界一相是名
一行三昧又智度論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
身自無所有故以無憶故是為念佛又占察經云
思惟諸法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又大
經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
佛此之四等各隨根器從淺至深最後為妙以是
濟要是故略明於善友中最勝無過於佛由是翻
前順生死中第二外遇惡緣也十觀罪性空者如
前理懺也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云何懺悔
設入道場徒為勞苦涅槃經云若言勤修苦行是
大涅槃因緣者無有是處即斯意也。
△若具此者
無罪不滅。
△隨好品中具有能治今文之中含有
不具。
○鈔隨好下對他品料簡也言含有不具者
缺觀罪性空發菩提心二也所以闕此者以菩提
心是十種行願之本此修行願菩薩必先巳發菩
[004-0281b]
提心故性空是緣起之體行願必是無性之緣起
故故此經文不更別標也餘八有者如下文配。


△文二一舉所懺二一正舉。】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


【是惡業因。】


「△發身口意。」


【是造業具三業十支皆由三毒。】


「△作諸惡業。」


【即是業體有二三種。
○鈔發身口意是造業具者
唯識論云大乘三業皆思為體動身之思發語之
思及思當體皆言業也故知身等非即是業動身
等思方名三業故梵行品云身身業語語業意意
業行相各別身即渾濁臰惡死屍蟲聚等也身業
即行住坐臥屈伸俯仰等也語即風息吐納高低
清濁語業即起居問訊讚歎毀說等意即覺觀思
惟等意業即憂喜等所以身等但是造業之具如
工巧之業而錐刀等器不是業也疏有二三種者
有兩般三種也謂善惡不動是一般也現報生報
後報是二般也。
△一善惡不動今唯取惡。
△二現
生後今通此三。
○鈔善惡不動者此三即入六地
中罪等三行也彼經先說凡夫執我常求有無次
明三行之過云不正思惟起於妄計後辯三行體
相云罪行福行不動行彼疏釋云謂由迷異熟果
愚違正信解起感三塗惡業及人天別報苦業皆
[004-0281c]
名罪行由迷真實義愚不知三界皆苦妄謂為樂
起欲界業名福行四禪淨業名不動行故論云真
樂本有失而不知也彼經罪福之行即此善惡之
業疏今唯取惡者謂善不動但以迷心取相求有
者故成過患若離其病不除其法故此不懺若惡
業背理一向須改故此懺令滅也所以超公關鍵
中明性起緣起不同緣起法界通於善惡染淨性
起唯淨釋性起文云性者真如本性起者起於諸
法諸法者謂善法也善法順真所以約性而顯惡
法違理是故下明也問上言性起一切皆具如何
但約善說答以違順不同親疎不等故使言教有
殊何者以善調柔還同於性以性有力令所生之
果似因非異善既親從性生是故名為性起惡法
麤獷既無明所熏以屬疎故故名緣起以緣有力
能令果法似緣不別其猶穀芽假土生巳土肥芽
肥土瘦芽瘦相狀容儀隨緣自類終無改轉因緣
同時位別親疎懸隔各殊是故果屬因緣故有似
不似也由此諸義故此經文但悔惡業此義亦如
前所引六地中明起三行之過經文意也疏二現
生後有者第二三種業也佛名經云六道形類不
同皆是業力所作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
何以故現見世間行善之者觸向轗軻行惡之人
是事諧偶致使愚人謂言善惡無分我經中說言
有三種報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且現報
[004-0282a]
者現世作善惡即現身受苦樂報生報者今生作
善惡次一生受報後報者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
生受報疏今通此三者三報皆懺也。
△三三合九
種從三煩惱起即其義也。
○鈔三三至煩惱起者
三三者身等三具善等三業現等三報也言合九
者前後不相捨離也從三起者本由貪等三毒起
也。


△二顯多。】


「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虗空界不能容受。」


【顯其廣多也以無形故不見相貌有則溢空。
○鈔
無形至溢空者佛名經云獨頭無明為煩惱種無
始受身巳來經無量劫則劫不可數一一劫中受
種種身則身不可數於一一身造種種業則業不
可數故此云若有體相者盡虗空界不可容受據
理而言若懺此業清淨者所獲功德亦盡虗空界
不能容受以敵對相翻一一即真功德故故婆沙
論說懺悔功德云此一念善有形色者大千世界
不能容受彼論但指一化之境且以大千為量量
雖通局意不勝此也故以一念懺悔功德便與無
量劫所造之業分量齊等如一暗室中須臾燈光
之明所遍分量便與此室千年之暗分量齊等。

此即通說順流十心。


△二辯懺相二一正釋其相。】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
[004-0282b]


【明懺業具也。
△昔因三業無惡不為今以三業一
時齊懺。
△謂虔恭胡跪口陳辭句。


△二明所對境。】


「徧於法界。」


【徧者略有二意一昔所造罪心事徧布故今懺悔
亦須周徧。
△二稱法性故何罪不除下正辯所
對。】


「△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


【即念十方佛翻昔惡友。
○鈔即念佛者指前第九
心也。】


「△誠心懺悔。」


【簡不至心緩縱情慮罪不滅故。
○鈔緩縱情慮罪
不滅者佛名經云生如是七種心巳緣想十方諸
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至到慚愧改革舒歷心肝
洗蕩腸胃如此懺者亦何罪而不滅亦何障而不
除若復不爾悠悠緩縱情慮徒自勞形事將何益。


△懺悔即含自愧剋責怖畏惡道不覆瑕玼。】


「△後不復造。」


【即斷相續心。
○鈔即斷者指前第五心。】


「△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即修功補過匪移山岳豈填溝壑。
○鈔即修功者
指前第七心。
△總此懺者以明識因果善惡影響
故亦即守護正法。
○鈔明識因果者指前第一心
疏亦即守護正法者指前第八心智度論云言正
[004-0282c]
法滅者謂修行滅今意云若不懺悔即修行滅是
不護正法今懺悔業清淨則修行不滅為守護正
法也。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
懺乃盡而虗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
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
厭。」


【△第五隨喜功德三一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疏由昔不喜他善故今隨喜為慶悅彼。
△除嫉妬
障起平等善。
○鈔第五隨喜行者隨所見善而歡
喜也十住婆沙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慧從身
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具足一乘者無
量人天福皆隨而歡喜別果報中得大眷屬翻嫉
妬障故也。
△然餘處隨喜在勸請後謂先滌身器
次欣法雨後攝他同巳回向三處故為此次。
△今
明隨喜是懺中別義事勢相連故先明之平等廣
大方堪聞法。
○鈔然餘至聞法者對十住婆沙料
簡次第不同也文中二初舉彼次之意初兩句標
次謂先滌下四句列一懺悔二勸請三隨喜四回
向故為此次者結成也後今明下明此次之意言
懺中別義者懺除嫉妬故廣大者自他無二故。


△二釋相文四一喜如來善。】
[004-0283a]


「所有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
諸佛如來。


△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
命。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一一劫
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
一切難行苦行。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


△證入種種
菩薩智地。


△成就諸佛無上菩提。」


【○鈔從因至果為一切智者為智修福方是佛因
捨不可至手足者舉內財之難尚捨則身外財可
知也如心地觀經說佛於往昔行難行苦行為凡
夫時作雪山童子為求半偈棄捨全身薩埵王子
捨身救虎為六牙象王自投獵者作圓滿福智王
施眼睛為金色鹿王捨身求道作慈力王施五夜
叉作莊嚴王施妻無吝為最上身菩薩施頭目髓
腦如是一切難行苦行等廣如菩薩本行經等說
也又法華經云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
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言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者
六度十度乃至八萬四千波羅蜜門也諸度尚圓
況檀那中豈不兼於內身乎故知上且偏舉難者
也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者即十地也亦前明福此
明智二嚴具備也。】


「△及般涅槃分布舍利。」


【○鈔遺形普濟言般涅槃古譯云入滅總有四種
如下所引此即應滅謂眾生無感應盡還源大悲
熏修分布舍利普使群情滅罪生福也言分布舍
[004-0283b]
利者如西域記說如來寂滅人天悲感盛七寶棺
千[畾/冗-几+互*毛]纏身設香華建幡蓋末羅之眾奉轝發引前
後道從北度連河盛滿香油積多香木縱火以焚
二氎不燒為諸眾生分散舍利唯有髮爪儼然無
損八國之王備四兵至遣直性婆羅門謂拘尸力
士曰天人導師此國寂滅故自遠來請分舍利力
士曰如來涅槃甚為苦事滅世間明導喪眾生慈
父如來舍利自當供養徒疲道路終無得獲時諸
大王遜辭以求既不相允重謂之曰禮請不從兵
威非遠直性婆羅門揚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
福善彌歷曠劫想所具聞今欲相凌此非宜也今
舍利在此當均八分各得供養何至興兵諸力士
依其言即時均量欲作八分帝釋謂諸王曰天當
有分勿得力競阿那婆答多龍王文隣龍王毉那
鉢羅龍王復作是議言無遺我曹若以力者眾非
敵矣直性婆羅門曰勿喧諍也宜共分之即作三
分一諸天二龍王三人間八國重分天龍人王莫
不悲感人間天上各將歸於本處建塔供養後因
無憂王位當鐵輪使諸鬼神分之以為八萬四千
寶塔大唐國內除佛牙外有十九塔如是分布皆
為利益一切眾生如無上依經說若得如來身分
如芥子許一瞻一禮千返生於大梵天上受諸快
樂廣如闍維經說故云分布等也。】


「△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004-0283c]


【△二喜諸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
我皆隨喜。」


【○鈔二明六趣四生善中言六趣者趣謂趣向求
生者所趣向處也言六者數義一地獄二畜生三
餓鬼四修羅五人六天言地獄者以多在下故故
聖義名為地獄梵云那落迦正理論云那落云人
迦名為惡人多造惡墮落其中由是之故名那落
迦趣即是增上苦處也言畜生者正理論云傍生
以傍行故故以為名今言畜者自人畜養攝不盡
故言餓鬼者多希求故又性多怯劣形體瘦悴故
言阿修羅者正云阿蘇落正理釋云素落名天是
自在義無天實德名阿素落言人者心多增上慢
或多思慮故名為人天者威德尊高神用自在名
之為天等也四生者如下自明。


△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
我皆隨喜。」


【○鈔三明二乘善中言聲聞者聲謂聲教因聞聲
教悟四諦理起七方便謂五停心觀別相念觀總
相念觀燸頂忍世第一是為七經說資加二位道
火現前得入見道斷三界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
惑盡得須陀洹果次斷三界九地俱生四惑謂貪
瞋癡慢上二界除瞋三界共有十使分九地斷每
[004-0284a]
地九品共有八十一品三界共斷欲界九品斷至
五品名二果向第六品盡名一來果謂一往天上
一來人間或反於此斷下二品名三果向斷三品
盡名不還果更不來於欲界故次斷上二界八地
七十二品修惑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斷七
十二品盡阿羅漢果此上四果皆因聞教故總曰
聲聞三果四向皆名有學阿羅漢果名為無學此
有三種一聲聞聲聞因果俱同故二緣覺聲聞因
是緣覺果成聲聞三菩薩聲聞因是菩薩果成聲
聞也言及辟支佛者此云獨覺獨一覺故亦名緣
覺從緣生覺故此有二種一麟喻二部行謂觀外
物因生覺解自得道果猶如麒麟獨一角故故名
麟喻出無佛世以神通化物也若部行者即因聞
解生悟解無性或於十二因緣作四諦觀四十四
智而得菩提或因觀老死推因審因三世觀之及
一法住共成七智約十一支作七十七智觀而得
菩提名為緣覺唯一果向名為有學辟支佛果名
為無學此有三種一緣覺緣覺因果俱同故二聲
聞緣覺因是聲聞果成緣覺三菩薩緣覺因是菩
薩果成緣覺此上二乘與佛如來同證解脫有大
功德能與眾生作大福田故令隨喜也。


△四喜菩薩善。】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
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004-0284b]


【△疏謂隨喜四類以攝諸善佛為最勝所以先明
餘之三類從劣向勝。
○鈔後校量勝德文中三一
會四類次第勝劣合宜佛為下是華嚴宗中詮法
次第例多如此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直造最勝然
却從十住乃至十地等覺即從劣漸勝也意顯頓
悟漸修之相也二顯自益深引他為證有二初引
大品經。
△大品經中隨喜品明大千海水一毛破
為百分渧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
故結無盡等虗空界。
△法華隨喜展轉至於第五
十人尚難校量何況最初。
○鈔大品下經云復次
憍尸迦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海水取一髮破為百
分以一分髮滴取海水可知滴數是隨喜福終不
可數知故結無盡下指自當經益深也二引法華
證即第六卷中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也經云爾時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聞是法華隨喜者得
幾所福佛答云從會中聞隨喜至於餘處轉說至
第五十人其第五十人聞巳隨喜功德今當說之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充滿其中有
人求福一一眾生與閻浮提金銀七寶乃至象馬
車乘奴婢人民宮殿樓閣等如是布施經八十年
後以佛法而訓導之總令得四沙門果是大施主
所得功德寧為多不彌勒云若是施主但施眾生
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能令得阿羅漢果佛答
云如上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
[004-0284c]
喜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知何
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
阿僧祇不可得比彼既如此有廣大益今此隨喜
亦復如是。
△此隨喜如來權實功德故佛最勝。


○鈔三彰自所喜重明佛勝此隨喜如來等者即
簡異大品法華隨喜法也言權實者諸佛功德不
出權實二位攝盡也且通途論之佛身及佛所修
因行皆有權實如佛三身中法報二身是實變化
身是權又佛所證菩提涅槃亦通權實法報二身
菩提是實化身菩提是權又涅槃有三種性淨圓
淨涅槃是實方便淨涅槃權假此唯就佛所證果
論若約佛從凡至聖所起功用自利利他門中亦
有權實且如凡夫初悟時始自十信初心終妙覺
位於其中間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施為種種難行苦行自利利他等則權實俱有何
以謂六度十度有為萬行一一真修故則是其實
若為度眾生隨根誘接亦有權假也何以不施方
便權巧誘之彼難回故若約示生王宮從初發心
踰城學道種種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說法利
生等則是權也若言分布舍利者唯是權假也此
意說從因至果始終相收該羅本末都來總指也
故經云從初發心等斯乃佛之功德若深若淺若
實若權凡所施為皆難可測唯佛與佛餘無知也
又況華嚴經所說真應相即分圓全收體用無礙
[004-0285a]
者也故宜佛為最勝也。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
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
有疲厭。」


【△第六請轉法輪三一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疏即是勸請除謗法障起慈善根。
○鈔第六法輪
行門中分三先標名中略明轉法輪義通途要
知先明所轉法輪略以八門分別一釋名義二辯
體性三種類四轉相五分齊六轉處七轉時八轉
主今初釋名義者於中有二一約所轉二就能轉
且初言法者軌持義通教理行果輪者所成義大
小乘別且小乘二部通明五義一速疾義如輪王
輪有速疾轉義今聖智起時一剎那間有速疾之
用也二有取捨義如輪王輪捨東洲取南洲等聖
智亦爾捨苦諦取滅諦等三降伏義如輪王輪若
未伏者即能伏之聖智若生能斷煩惱等四鎮巳
伏義如輪王輪盡皆歸伏輪亦常行鎮之今明見
道雖斷盡分別煩惱更作觀智令障轉遠如覆障
法五上下轉義如輪王輪有上下轉義今明聖智
三界上下斷煩惱也即苦法智忍苦法智斷欲界
惑苦類智忍苦類智斷上界惑證無為理具此五
義名為法輪若約大乘輪有四義一圓滿義具轂
[004-0285b]
輻輞三故二摧壞義螗蜋拒轍輪能摧之聖道現
前能摧煩惱也三鎮遏義即相見道更作觀行鎮
伏煩惱倣法假施設也四不定義即從見道入修
道修道入無學自既證巳即起慈心度諸眾生令
同所證也二就能轉即展轉傳授義謂過去佛傳
至現在未來佛等能所合故名轉法輪也二明體
性者大小乘通以八聖道為體言八聖道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
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等具轂輻輞三故而配法即

別小乘以正語正業正命三法為轂又小乘以戒為先由持戒
故能引生善法即以正見正思惟正念正精進四法為輻

將正定一法為輞即定能攝緣諸法故大乘即以正見正思
惟二法為轂緣大乘以正見為先即將正語正業正命三法
為輻以有正見故能持於戒也即將正念正定正精進三法為
念是定學跡以有正念故能引生定也精進即能遍策諸行也具上功德故以為輞也
小乘配屬雖別然同以八聖道為體也三明種類
有三小乘四諦若約能知亦四謂眼智明覺眼即
總觀餘三如次別觀過去未來現在苦等又一一
轉中皆生六益謂眼智明覺通生慧生如婆沙云
一一轉時各別發生眼智明覺俱舍疏中引此論
釋彼以見道十五心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類忍
名明類智名覺如彼疏亦引婆沙但名義釋眼是
觀見義智是決斷義明者顯了義覺者警察義更
加通生慧生通是除障義慧是簡擇義此即各就
一說也二三乘中三轉四諦通三機約初教也三
[004-0285c]
一乘準下文有十諦差別然盡總以無盡法界為
一大法輪海常無休息也四明轉相有二一為自
三轉一印相轉在見道印者不錯謬義謂此是苦
如實了知此苦聖諦乍可令日輪冷月輪熱不可
轉易此苦聖諦令成於樂即如實了知是苦不虗
也餘三準此二應作轉亦名應修轉在修道既知
巳即須修也作法者謂此是苦須厭此是集須斷
此是道須修此是滅須證由未遍知應遍知苦聖
諦餘三例然三巳作轉在無學道謂此是苦我巳
厭此是集我巳斷此是道我巳修此是滅我巳證
也二為他三轉者一示相轉即指示四諦法相令
知謂此是苦等令入見道也二勸修轉亦名勸知
轉既知巳即勸令修謂此是苦汝應知等令入修
道三名引證轉亦名作證轉謂此是苦汝巳知等
令入無學道故淨名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
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三
乘皆同此說但義理差別準大品經既言鹿園轉
法輪時無量眾生發菩提心無量眾生得初地等
無量一生菩薩一時成佛此亦應同彼三轉是通
非別不可別配若依一乘轉無盡稱法界法輪與
所被機同一法界無二無別法爾常恒無斷徧益
五明法輪分齊若小乘中佛說四諦名為法輪若
說世語即非法輪若三乘中佛一切語及身威儀
皆入法輪無不益生故若一乘中通三世間俱入
[004-0286a]
法輪一切眾生語言亦如法輪經云能令三界所
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六轉處小乘唯一娑婆百
億鹿苑等處三乘或百億或千百億或恒沙為一
化境一乘遍通樹形乃至華藏及一切塵中帝網
重重具足主伴七轉時小乘三乘或二七三七或
六七或七七或一年等此竝是末教隨機見聞耳
一乘本教要在初時第二七日更無異說仍攝前
後若無量劫念念無間亦各攝彼前後際劫重重
無盡八轉人小乘主為釋迦生身及化身佛伴謂
聲聞弟子唯益小機等三乘主即三身伴聲聞菩
薩弟子通被三機一乘主即十身伴即普賢等亦
重重無盡唯被圓機或通一切即五種所為如前
機感中巳辯。
△聲聞自度但懺而巳菩薩愍眾故
須勸請請佛普雨必自他霑洽。


△二釋相二一舉所請境。】


「所有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
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
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
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鈔所請境中經文分二先標所遍處後舉所請
人處中有兩重無盡言一一各有不可說等者此
中具有二種無礙一一多無礙二小大無礙所以
然者謂以性融相故爾二人中有果人因人諸佛
即果菩薩即因言念念有不可說等者意在境寬
[004-0286b]
能請無邊故其所現身應如第一門中說一念尚
然況經多劫。


△二正明請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鈔正明請法中經言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者如
我釋迦世尊初成正覺住多演林獨坐入定觀察
世間思惟所證甚深難解唯佛乃知若為人說彼
不能達徒施無益而默然住復念諸佛常得梵王
勸請方轉法輪念是事巳放白毫光遠照三千大
千世界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
往請即告梵眾言世間有情善減惡增佛成正覺
默然無所說故我宜往請即與六十八拘胝天眾
往詣佛所作禮旋遶住立具以損益白佛唯願哀
愍為轉法輪後以偈讚殷勤勸請時佛默然梵供
養巳忽然不現是時如來欲令世間尊重法故甚
深妙法得開顯故思惟我法深妙非分別能解不
如不說是故默然梵知聖止詣憍尸迦勸令同請
時梵釋天眾共至林中禮巳三遶住立一面說偈
重請世尊降伏諸魔冤其心清淨如滿月願為眾
生從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間如來猶默時大梵王
即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以偈重請如來今
巳降魔怨智慧光明照一切世間根熟有堪度唯
願世尊從定起佛告大梵王我法深妙窮極寂靜
若為人說彼不能解梵釋聞巳忽然不現梵於異
[004-0286c]
時忽念世間魔界增劇重詣勸請即說偈云摩伽
陀國多諸異道因邪見故種種籌量唯願牟尼為
開甘露最清淨法令其得聞佛所證法清淨離垢
至於彼岸無增無減於三界中超然特尊如須彌
山顯于大海常於眾生起哀愍心而救濟之云何
棄捨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捨本願如
師子吼如天雷震為眾生故轉於法輪爾時世尊
以佛眼觀見諸有情上中下根定不定聚如來爾
時觀不定聚眾生起大悲心作如是言我本欲為
此等眾生轉於法輪故出現於世又為梵王請故
即以偈頌告梵王言我今為汝請當雨於甘露一
切諸世間天人龍神等若有清淨者聽受如是法
梵王聞巳歡喜禮足繞無數匝忽然不現爾時地
神告空神言佛受梵請欲轉法輪哀愍利益安樂
無量諸眾生故念頃轉至有頂皆知時有四護菩
提樹神一名愛法二名光明三名樂法四名法行
禮足白佛當於何處轉於法輪如來告彼言於波
羅奈仙人墮處鹿野苑中天白佛言彼地非勝何
於彼轉佛言舉要言之往昔九萬一千俱胝諸佛
皆往是處轉正法輪一切甚深微妙之法皆從中
出故此常為天龍守護是故於彼轉正法輪時佛
作念誰應先度即念二仙彼又巳滅即念五俱輪
合先得度即入定觀察乃見此五人在鹿野苑如
來即往波羅奈城至鹿野苑五人共議悉達狂人
[004-0287a]
無有志耐若來此處不應興起及佛至巳奔速來
迎如來見巳即為說法轉大法輪於是三轉四諦
十二行法輪時憍陳如最先領解相次五人皆得
道果於是三寶出現世間皆申勸請一切諸佛悉
皆如是也問既約圓宗一切無非法輪念念常轉
今要請者蓋以情迷起念滯於色聲既五音令人
耳聾即不聞圓音遍演故須請也有隨緣請有稱
性請隨緣可知稱性請者須恒悟一切聲如空谷
響緣起無性非斷非常一一全真無非法界既聞
無所聞即終日聞法心觀如此是請轉法輪故出
現品法輪章中云知聲如響而請轉法輪了於諸
法真實性故於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轉法輪畢竟
無主故又云欲知如來所轉法輪應知如是法輪
所出生處佛子如來隨一切眾生心行欲樂無量
出若干音聲而轉法輪釋曰既隨眾生之心即知
願請轉法輪須令自心稱法心若不稱亦不聞故
故藏和尚緣起章第六請轉法輪門中云由一切
諸佛唯智唯德菩薩即以窮法界之智而請佛說
法是故一切諸佛無不雨大法雨然菩薩唯願唯
行諸佛即以甚深願力而加所請是故菩薩無不
獲於大益當知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未曾失時也。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
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
[004-0287b]
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七請佛住世三一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即是勸請中別義。
○鈔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捨
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釋曰眾生心淨見
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捨命佛無生滅隨機見殊
故知心淨觀佛佛則常住為真勸也。


△二釋相。】


「所有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
諸佛如來。


△將欲示現般涅槃者。


△及諸菩薩聲聞
緣覺有學無學。


△乃至一切諸善知識。


△我悉勸請
莫入涅槃。


△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
一切眾生。」


【○鈔初別標如來中先釋涅槃後明示般言涅槃
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譯為入滅息息即是滅故但
云入滅或云滅度即滅障度苦也準涅槃疏中滅
義有四一事滅二德滅二應滅四理滅言事滅者
事謂生死因果事相滅生死故名為事滅言德滅
者此有其二一若以緣修名德至果捨修名為德
滅滅彼緣修故二真德為德即無性可取無相可
捨以佛真德離性相故言應滅者隨化世間示滅
有因現亡身智以應盡還源名為應滅言理滅者
此亦有二一是相空妄相諸法空無有實妄心所
取體相俱無二是真空如來藏中恒沙佛法離相
[004-0287c]
離性名之為空此體有相無真即不空空即不有
不空不有即是涅槃總名理滅滅義雖眾要唯此
四四滅之中理滅為本由見相空成前事滅由見
真空成前德滅依體起用便有應滅由此理滅具
二種空故以理滅為三滅本具四滅故名為涅槃
廣如彼說新云波利匿嚩喃翻為圓寂謂義充法
界德備塵沙故稱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故云寂
又法爾無缺故稱圓體自真常故稱寂此約性淨涅槃也
又萬德成滿故稱圓眾類永寂故云寂此約方便淨涅槃
又化用周普故稱圓用而常寂故云寂此約應化涅槃也
然此涅槃有其多義或云一種謂大般涅槃或有
其二謂性淨方便淨或有三種謂性淨圓淨方便
淨又有三種一性淨二方便淨三應化或說有四
即前四滅此上諸義總曰涅槃若依唯識論等通
說涅槃有其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謂真如之性
無始時來本自清淨雖有客塵而不能染故曰性
淨在有情身即名佛性在無情界即名法性以本
性清淨故以為名二有餘依涅槃謂諸聖人斷盡
煩惱止有餘殘苦依身在由證無為煩惱障盡離
諸囂動寂靜安樂故號涅槃唯識論云謂即真如
出煩惱障雖有微細苦依未盡而障永寂故名涅
槃三無餘依涅槃謂諸聖人厭苦欣寂灰身滅智
餘迹既泯故名涅槃唯識論云謂即真如出生死
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二障永寂故號涅槃四無
[004-0288a]
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相輔
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初一通凡及聖次二通三乘後一
局大乘廣如諸論所說也後明示般於中先解般
字後明示現今初言般者名入涅槃經疏解入義
有三一就真以論息妄歸真從因趣果故名為入
此解通因果二據化辯入示滅有因現亡身智名
之為入三就真應相對以辯入息化歸真故名為
入此解在果也言示現等者問諸佛何故示現入
於涅槃耶答如大經離世間品云作佛事巳觀十
種義示般涅槃所謂示一切行實無常故示一切
有非安隱故示大涅槃是安隱處無怖畏故以諸
人天樂著色身為現色是無常法令其願住淨身
故示無常力不可轉故示一切有為不隨心住不
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故示涅槃
性究竟堅牢不可壞故示一切法無起而有聚集
散壞相故佛子諸佛世尊作佛事巳所願滿巳轉
法輪巳應化度者皆化度巳有諸菩薩應受尊號
咸記別巳法應如是入於不變大般涅槃言善知
識者離世間品中明十種善知識經言佛子菩薩
摩訶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令住菩提
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蜜善知
識令解脫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眾生善知
識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
[004-0288b]
識令於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
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等也言我
悉勸請等者如涅槃經說我佛世尊臨涅槃時以
佛神力出大音聲隨其類音遍告一切今日如來
應正偏知憐愍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睺
羅為作歸依屋舍室宅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
眾生若有疑者今悉可問為最後問爾時世尊於
晨朝時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雜色遍照大千
佛之世界乃至十方其中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煩
惱一切消除是諸眾生見聞是巳心大憂愁同時
舉聲悲啼號哭鳴呼慈父痛哉苦哉舉手拍頭搥
胸叫喚涕泣哽咽大地山海皆悉震動時諸眾生
共相謂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當即往詣拘尸那
城力士生地到如來所頭面禮敬勸請如來莫般
涅槃住世一劫若減一劫互相執手復作是言世
間空虗眾生福盡不善諸業增長出生仁等今當
速往速往如來不久必入涅槃是時便有四十八
眾各齎供具來詣雙林時娑羅樹間吉祥福地縱
廣三十二由旬大眾充滿無空缺處作大供養佛
皆不受五色口光出巳復沒天人大眾見地大動
又見光沒身毛皆豎同聲哀泣說偈勸請。


稽首禮調御我等今勸請遠離於人僊故無有救
護今見佛涅槃我等沒苦海愁憂懷悲惱猶如犢
失母貧窮無救護猶如困病人無醫隨自心食所
[004-0288c]
不應食眾生煩惱病常為諸見害遠離法醫師服
食邪毒藥是故佛世尊不應見捨離如國無君主
人民皆饑餓我等亦如是失陰及法味今聞佛涅
槃我等心迷亂如彼大地動迷失於法力大僊入
涅槃佛日墜於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當死如來
般涅槃眾生極苦惱譬如長者子新喪於父母如
來入涅槃如其不還者我等及眾生悉無有救護
如來入涅槃乃至諸眾生一切皆愁怖苦惱集其
心我等於今者云何不愁惱如來見放捨猶如棄
涕唾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暉焰既能還自照亦滅
一切暗如來神通光能除我苦惱處在大眾中譬
如須彌山。


復以種種譬喻殷勤勸請佛亦安慰而為說法法
應如是也問諸佛菩薩利物為心住世益多故須
勸請聲聞緣覺不能利他自求涅槃何須勸請答
親斷煩惱證生空如住持佛法利益彌廣且聲聞
益物者如空生鶖子處處請問大乘思勝滿慈所
在激揚妙理飲光及與慶喜結集三藏遺文賓頭
盧等應真住持能多利物既有斯勝益故須請也
又緣覺利物者出無佛世以神通攝生供養者現
世他身獲果無盡且如善住天子昔曾供養辟支
佛得生忉利天宮因感空聲來報由斯得免七返
惡道之身又金色王十二年大旱國人罄盡糧儲
因供養緣覺一飡現世滿殊常之願皆能利物盡
[004-0289a]
有益生功德尤多故須勸請也問二乘聖者斷惑
證如益物功高故須勸請諸善知識復是何人有
何功能亦令勸請答如涅槃經德王品說善知識
者謂佛辟支佛聲聞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為善
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
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又復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
遠十惡亦令他離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識
又自行施戒聞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識又不能自
樂常為眾生不訟他短常說善事名善知識如大
船師善渡人故諸佛菩薩亦復如是度盡眾生出
生死海名善知識故須勸請問諸佛如來法爾常
現無盡身雲遍說遍益即佛本住世云何更言請
佛住世耶答然佛出世及般涅槃相對辯者有其
二意一約實義二約對機實義有三謂圓宗中三
諦釋也一緣性即空之真諦則非出非般故大品
偈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二法界緣起之俗
諦則念念處處而出現念念處處而入滅出現品
成正覺章中云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
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
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又云
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即念念出現也又
云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
覺無處不至故即處處出現也入滅者即上遍一
切處出現之佛身約隨相有為義邊念念即生即
[004-0289b]
滅四相同時今謂以生即滅為念念處處而入涅
槃也三約法界實體第一義諦即常住世或常涅
槃寂而常照為住世照而常寂為涅槃也二約對
機者機緣感則菩提樹下而出現機緣盡則雙林
樹間而入滅故出現品涅槃章中云佛子諸佛如
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
慕故示現涅槃今既要菩薩行願勸請令住世即
當第二對機門也佛本常住而云請住世者眾生
心垢業惡不見如來設有心開解發曾得見佛而
情識昧習氣忽起還不現前故今勸請者但依智
離識常作佛觀心清智明即常見佛不曾涅槃若
瞥爾起心塵勞相續觀智間斷即不見佛名佛滅
度也故出現品涅槃章中云如來常住清淨法界
隨眾生心示現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現世間於
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或一處器破則不現影
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否答云不也
但由器壞非日有咎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
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
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釋曰
法身無像故無器而不形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
應像非我有自彼器之虧盈心非我生豈普現之
前後持戒器破定水無依菩提器破智水寧止無
信清珠故心水渾濁何由見佛又解緣起章中明
佛出世間門中云非是佛身潛隱而不出現或無
[004-0289c]
智者則云佛不出世當知未曾有世間而佛不現
者此現與不現由有智與無智非佛行藏而有出
沒但常照一真法界則一切諸佛常現在前故知
請佛當淨其心也即同維摩經欲得淨土當淨其
心又心淨即佛土淨云云。
△標從勝說但請如來。


△釋從通意三乘皆請。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
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
有疲厭。」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