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3 十地經論義記-隋-慧遠 (master)



十地義記卷第四本此卷盡四地竟
淨影釋 慧遠 撰


離妄語下離口四過初離妄語經中初言離妄是總
言不稱實名之為妄妄有所談謂之為語斷除名離
常實下別。


論中初言離妄有二牒總開別以口業中因與治合
故但說二至後意中但有治離無因無果口無別因
下論自辨意無因果至時當解次列兩名下廣辨釋
解對治中初釋對治即是因離後釋治文前解對治
即因離中對治即因總以顯示何以故下問答廣釋
何故徵問上來身業皆別有因今此何故言因即治
下答顯之先略後廣略中身業有二因者明身異口
此舉殺中受畜及起二種離也妄語無下彰口異身
無外事者無受畜因無異因者明無貪等起業異因
對妄語中思心之因說貪瞋等以之為異下廣釋之
先廣無外無異因下廣無異因前中兩句一明身異
口如離殺中受因有二牒舉前因如彼說離捨棄刀
[004-0120b]
杖牒舉前離二明口異身離妄語中無身二者無彼
刀杖二種外事以無此二故無因離下次廣前無異
因義無異因者牒舉前門下廣解釋於中有二初言
殺生因貪瞋癡明身異口二妄語下明口異身於中
四句一明無異因二離彼故實語成下明無異離三
依彼生下結無異因四對治離即因離下結無異離
初言妄語因誑心者此用思心為語因故明無貪等
為異因也貪等煩惱能起一切身口七業何故乃言
殺因貪等妄因誑心然實諸業同依貪等齊因思心
伹彼諸業起有難易身等起難故明貪等以為遠因
隱其思心口業易發故彰思心起業近因隱彼貪等
非謂一向不因煩惱第二解釋無異離中遠離彼故
即實語成明其因離即對治離正以誑心為妄因故
離彼誑心即成實語如是實語治誑他心即因離者
明對治離即是因離第三結成無異因中依彼生此
故無異者依彼誑心生此妄語故無貪等為異因也
第四結成無異離中如是對治即因離者以彼對治
即因離故不別建立上來明治即是因離下釋治文
有三舉數隨想語者稱心語也經言實者不違巳心
故名為實善思語者稱事語也經言諦者審如事也
知時語者離過語也自有發語心事俱實言不合時
自生罪過令他衰惱菩薩不爾語必合時不起自他
衰惱故者顯前時也自不生罪復不惱他故云不起
經言時者是其自他無損時也果行離中初列麤細
[004-0120c]
兩種為門次舉經對下重分別夢中細者口言易發
夢中亦為過心微故所以名細聲聞不制菩薩亦離
寤麤可解覆忍易者雖云易解猶自難識依毗婆沙
覆相妄語名為覆見覆心妄語名為忍見言覆相者
覆前所見境界事也本見前事自心亦生實見之想
他問見不答言不見此妄語心隱覆巳家所見之事
故云覆見言覆心者自覆巳家能見心也本實不見
妄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此之妄語忍置巳家
謂見之心故曰忍見智名見者夢中不可以眼照矚
故說智見心想分了通名為智照矚名見。


次離兩舌經中初言離兩舌者言乖彼此故名為兩
言從舌起故云兩舌此句是總無破下別別中初言
無破不怖不惱亂心是對治離此聞巳下是果行離
無壞心者治中總也和合之心名不破壞不怖不惱
是治別也不欲令他互相懼畏故云不怖不欲使他
互相惱亂故云不惱論中有二牒總開別次列兩名
下廣辨釋治離牒初不壞行者謂初無壞不怖不惱
攝在其中故不別論下解果行先列二名初言心者
欲傳惡言破壞心也言差別者正破壞時差別想也
此是所離舉斯為明能離行也下先解心句別有三
一明兩舌二結過屬心三舉經彰離隨其所聞往異
處說是初句也隨其所聞是其心過此文不足若具
應言隨其所聞心受憶持謂聞彼此二家惡言內心
憶持欲傳說也往異處者是其身過為傳說故身往
[004-0121a]
異處所言說者是其口過此二朋下是第二句牒前
兩舌結過屬心此二朋者牒往異處為破壞故身往
異處詐朋兩眾名二種朋心受憶持牒隨所聞為破
壞故隨聞憶持口業言說牒前說也破壞心者結過
屬心所以身朋心憶口說由破心故如經以下是第
三句舉經彰離明無壞心此聞不向彼說者正離兩
舌對前文中隨其所聞往異處說此壞故者不說所
以懼彼前人聞此惡言損惱於此令此破壞是故不
說對前文中破壞心也二朋心憶口業言說何故不
對此句牒前更無別義故不對之彼聞不說類此可
知釋差別中句別有三一就過舉數二就過列名言
身壞者自作巳語勸之分離故名身壞言心壞者破
壞之意此與前心有何差別前言心者受他惡言念
欲傳說此言心者隨其所壞欲使分離有斯異也言
業壞者口業傳說彼此惡言而破壞之故名業壞與
前身壞有何差別今此業者宣說彼此所說惡言令
其破壞前身壞者自勸分離非傳惡言有斯異也三
廣解釋舉經顯離身壞有二牒以舉數未壞巳壞列
其二名此治巳下舉經顯離先同意者不勸分離若
巳破者不勸令增心壞二者牒以舉數次辨其相此
治巳下舉經顯離業壞亦二牒以舉數細麤列名實
不實者顯前細麤傳他實語過輕故細他無此言自
身假作過重故麤此治巳下舉經顯離不樂說者不
樂說彼所作實語治前細也不樂作者不自假作彼
[004-0121b]
此惡言治前麤也言若實者彼實有語菩薩不說顯
前不說言不實者彼實無語菩薩不作顯向不作此
二對上實不實語。


次離惡口經中初言離惡口者辭言麤鄙名之為惡
惡從口發故言惡口此句是總所有下別別中有二
初明果行美妙悅下明其對治餘口業中皆初明治
今此何故先說果行釋言何定非修次第得說便罷
亦可餘業對治果行非是次第互相對當故先明治
後彰果離今此對治望彼果行歷別相對故先舉果
後對明治前果行中初明果行如是等下總結明離
就果行中有十六語同體義分非令別體此十六語
攝為四分初四一分語體麤鄙次四一分彰其語時
有現不現過之輕重次三一分語能違行三中前二
語違巳他行後一瞋惱語違他自行後五一分語能
違情五中前四翻憙生瞋末後一句違樂致苦就前
四中心火心熱正令生瞋聞時心火憶時心熱不愛
不樂釋瞋所以聞時不愛故心火燒憶時不樂故心
熱惱此之四句前後不定今此先明心火心熱後彰
不愛及與不樂下論釋中先解心火中間解釋不愛
不樂後解心熱下對治中初先對治不愛不樂然後
對治心火心熱有斯不同後一句中言不善者直彰
語體能違損也以能違損故曰不善自壞壞他彰不
善相由發惡言他聞背巳巳失同友名為自壞彼失
我友稱曰壞他對治離中美妙悅耳總明對治所謂
[004-0121c]
下別常說下結就初總中美妙體精悅耳恊情別中
隨義有十二語一體義分非令體別准前果行還攝
為四潤益為一語體柔𣽈對果行中初四語也𣽈語
妙語為第二分對果行中第二四語憙聞樂聞入心
順理為第三分對果行中第三三語憙聞對前不憙
聞語樂聞對前不樂聞語入心順理對瞋惱語多人
下五為第四分對果行中後五句語於中前四翻瞋
生憙後之一句違苦致樂就前四中多人愛念多人
憙樂生憙所由治前不愛不樂語也心和心憙正明
生憙治前心火心熱惱語如是次第後一句中能生
自心他心憙者對前自壞壞他語也由發善言他來
附巳巳得善友故自心憙治前自壞彼得我友故他
心憙治前壞他敬信語者對不善也良以善言可敬
可信故生自心他心歡憙下總結中言常說者語恒
善也言種種者善語備也。


論中有二牒以舉數次列兩名下廣辨釋果離牒初
下廣釋之先解果行後釋離義解果行中初四一段
一處釋之於中先解損他釋初侵惱麤礦苦他語也
能令他瞋解釋令他瞋恨語也次以經帖下重分別
此句次第後釋前者侵惱正是惡口之過故先舉之
何語侵惱謂麤礦語何者麤礦苦他者是何者苦他
他瞋者是義一名異彰前四種相釋所以義一名異
故得相釋義謂體義體義是一彰過不同名分四異
非直前四義一名異十六惡語義皆不異次四一段
[004-0122a]
一處釋之於中先解言相對者解現前語不相對者
解不現語言麤惡者解鄙惡語言常行者解不斷語
次以經帖下重分別於中現者牒現前語麤不斷者
對面發言情過麤重故名麤惡對面能為屏亦常作
稱曰不斷不現牒前微有斷者舉細顯麤翻前可知
准此驗經經亦應言微而有斷輕故不說次三一段
一處辨釋先解前二自違戒行初如是說與戒違者
牒前起後如是說者是牒前也通則牒前現不現語
麤惡不斷別唯牒前現前麤惡不斷語也以此惱他
故違自戒生苦令瞋釋後成前聞時不憙故生他苦
憶時不悅故令他瞋生他瞋苦故違巳戒如經下帖
不憙帖苦不悅帖瞋下釋瞋惱明違他戒作不益語
因瞋妬起令他戒違者瞋妬是巳瞋惱之心依此心
中而發惡言令他瞋惱故違他戒下以經帖瞋惱語
者以從巳家瞋惱心起令他瞋惱名瞋惱語後五一
段一處辨釋他瞋有二牒前開後前四為一翻憙生
瞋後一為一違樂致苦故云有二無饒益事下辨其
相先解前四未瞋令瞋解心火也初聞生瞋故云未
生能生瞋也聞時憶時不愛不樂超釋後二聞時不
愛釋不愛語謂初聞時不可愛好成前心火憶時不
樂釋不樂語謂重憶時不可貪樂成後心熱胸心閉
塞解心熱惱經帖可知下釋第五違樂致苦巳有因
樂自他失者菩薩先與他人為友彼此皆有同意樂
事由發惡言他聞背巳彼我俱失同意之樂名為自
[004-0122b]
失令他失壞此解自壞壞他人語不善之言略不解
釋經帖可知離如是等上釋果行離如是下釋其離
也釋對治中治牒前門謂潤益者舉初總句對以顯
治語能利物故云潤益對前惡中初四語也次解𣽈
妙於中有二就總開別於潤益中義別有二次釋其
相不麤不疾釋𣽈語也善言戒攝故云不麤常說非
暫稱曰不疾語體𣽈也可樂順情此釋妙也次以經
帖下重分別不麤疾者牒舉初門戒分所攝釋不麤
也軟言順道故云戒攝對麤惡語受行不斷釋不疾
也菩薩要期盡未來際常為善言非暫為之故名不
斷對前惡中常行語也次釋憙樂入心順理先解後
帖解中次第以後釋前憙者牒經名可樂者以樂聞
語釋前可憙此二若別開時心憙憶時心樂今此乃
以可樂釋憙體一故爾可樂二下舉前樂聞下以入
心順理釋之可樂有二牒前開後樂安列名世報懌
情名之為樂涅槃離危稱曰安穩前可樂中開出此
二將總名別故名可樂下釋其相樂牒前門順人天
者說世善法順起人天二種果也安牒後門順涅槃
者說出世善順涅槃也下以經帖憙聞帖憙樂聞帖
樂入心帖上隨順人天順理帖上隨順涅槃下五句
中前二生憙生樂所由一處辨釋怨親中人釋多人
也聞時生憙釋愛念語憶時生憙釋憙樂語經帖可
知下三正明生憙生樂一處釋之此語能作二種益
者牒前開後謂前愛念憙樂之語能作憙樂二種益
[004-0122c]
也下有三句前二生憙合為一益後一生樂獨為一
益下廣釋之他未生瞋令其不生生歡喜者釋和悅
語未瞋不生釋心和也生歡喜者釋心悅也復生三
昧釋心遍憙以心憙故身則猗樂身猗樂故能生三
昧此二生憙下明生樂未親令生解釋能生自他心
憙彼聞善言親附菩薩故生親友同和故憙自身現
下釋敬信語良以語體可敬信故自身現作他亦敬
信他傳巳言人亦敬信敬信故親下以經帖心和悅
語帖未生瞋令其不生生歡喜也遍憙帖後生三昧
也自他心憙帖前生親敬信帖上自他現作常說巳
下總結之文向者不釋非是帖前乘勢舉來。


離綺經中離綺語者言辭不正其猶綺色故名為綺
綺有所論故名綺語此句是總善思下別。


論中有二牒以舉數次列兩名下廣辨釋治離牒初
下廣釋之句別有九相從為三初二教化化令生信
次三教授教令起行後四教誡敦勸成德前中初釋
後以經帖善知說時依彼此者明語合時自他無損
生善法時名為說時常思此時故曰善知此解常思
依彼此語此釋語也彼謂眾生此謂自巳依彼依此
有益方言無益不為下時語者明化語體初言勸發
憶念修行發語時也勸發據始勸其捨惡發令修善
名為勸發通則義齊憶念為次因其勸發彼諸眾生
攝法在心名為憶念修行為終依所念法造行曰修
若見巳下正明化語見非令捨教捨惡也安住善處
[004-0123a]
化生善也彼時下結彼時結前勸發修時教化結後
非善眾生令捨住善下以經帖常思帖前知言說時
依彼此語時語帖後勸發修行令捨不善安住善也
下教授中先釋後帖復不倒者釋實語也對前教化
名之為復言稱行儀以實授益故云不倒此句是總
展轉下別展轉教誨發語時也先受他教今復教他
故云展轉教起善行誨令離惡故曰教誨義法兩言
正明教授自勸起修名為義言義謂義利言能利物
故曰義言彼受勸巳欲起修行不知修法宣說經中
行法授與名為法言下以經帖實帖不倒義帖義言
法帖法言下教誡中依地持論差別有五一制二聽
三舉四折伏五令歡憙彼論釋言有罪者制無罪者
聽於制於聽有缺減者如法舉之數數毀犯折伏與
念有實德者稱揚令憙下四句中初之兩句總為若
制別則初舉後句折伏後兩句中初句若聽後句令
憙前之兩句制過義同一處釋之於中先解後以經
帖展轉舉罪滅諍學時發語時也有罪有諍互相舉
滅故曰展轉見彼犯過如法舉之名為舉罪此是彰
非以擯舉也如彼律中不見不懺惡邪不除舉棄眾
外為治其人今此彰舉為除其罪此是第一順道語
時言滅諍者彼起四諍依教弭除名為滅諍此是第
二毗尼語時學行時者總名前二為學時也以舉以
滅令增道法名學行時如法阿含正是語體如法是
其舉罪語也備德舉罪故云如法德別有五所謂慈
[004-0123b]
心不以瞋恚利益不以損減柔𣽈不以麤礦真實不
以虗妄知時不以非時具此五德名為如法阿含是
其滅諍語也依教滅諍名曰阿含下以經帖順道帖
前如法語也五德是道依之舉罪名為順也毗尼帖
上阿含語也教能滅諍說為毗尼自下兩句聽善義
同一處釋之先釋後帖攝受語者略釋後二菩薩說
法攝受眾生名攝受語說法攝下廣釋後二說法攝
受發語時也菩薩說法攝受眾生令其起行故云說
法攝受修行如威儀下正是語體如威儀住是若聽
也如法威儀教令安住譬喻順義是若憙也彼前眾
生所起行利名之為義為令憙故種種譬喻述其所
修名順義語下以經帖隨時籌量帖如威儀善知心
樂帖順義語釋果行中果行有二牒以舉數麤細列
名遠下彰離如經下帖戲笑不綺明離細也況故作
者明離麤也此文是倒若正應言乃至尚不戲笑綺
語何況故作戲輕故重輕尚不為何有故作惱亂之
心而為綺語。


離貪下三除意三邪先明離貪於中但明對治離矣
後不瞋等類亦同然然諸業道亦有階降前身業中
具三種離口四業中無別因離有餘二種意業道中
但有治離無餘二種良以貪等業道之本更無所依
故非果行以非果故不可對之更立異因故無因行
以非果故離此貪等不名果離以無因故不可除之
說為因離經言離貪總明不貪求欲名貪斷除稱離
[004-0123c]
於他下別。


論中有三牒以舉數次列三名事者他物簡別巳財
事別名事體者辨其所貪物體此二是其可貪境界
貪實通於財色等事今此且對財事論之言差別者
不貪心也不貪心中句別有四初一是總後三是別
就別以舉故云差別下廣釋之事者攝用牒初總釋
於中下別有二舉數巳攝攝想列其名字巳攝受用
財事現在攝護想者物雖不現遙有所屬令彼攝護
體牒第二有二舉數所用下釋言所用者金銀等物
不任資身但可用也言資用者衣食等物能資內報
說名資用不貪性下釋第三門經有總別先釋初總
不貪性者牒初總也此總不貪是不貪體故名為性
對治貪者總明離也下釋餘別句別有四一略標舉
謂向不貪隨義差別能治三貪二列三貪始求名欲
願得屬巳說之為得終起奪想目之為奪此三差別
名之為門又能通成盜業名門集起名行能起盜業
三對治下舉經彰治四於中下分定麤細初二過微
離之說細後一過重離之說麤。


離瞋經中離瞋是總忿怒名瞋除斷稱離一切下別
別中有三初有六句治瞋之心二瞋恨下明離瞋障
三所有下對治行益。


論中先解對治之心文別有二一總明對治屬五眾
生如下文中眾生有六治心亦然今此何故伹言為
五以於貧窮及苦眾生共起二心合之為一故言五
[004-0124a]
矣二別舉五生對之顯治於怨讎者舉其所為生慈
愍者對以顯治怨所多瞋故生慈心如經下帖於惡
眾生舉其所為生安隱者舉經顯治欲以善化令離
危怖故曰安心貧及苦者舉其所為順緣不足名曰
貧窮違緣逼惱說之為苦愍樂心者舉經顯治然此
二心望彼貧苦義有通別通則於彼共起二心別則
於貧偏起憐心於苦眾生偏起樂心今存通矣樂眾
生者舉其所為染著處者須利所以彼自有樂何須
利潤以彼放逸煩惱染故利潤心者舉經顯治以善
津益令捨放逸名為利潤發心眾生舉其所為起三
乘意通名發心此生乃是菩薩益處目之為所行中
疲倦須益所以彼自發心何須饒益以疲倦故三乘
之道名無量行發心眾生於此行中數起懈退名勤
疲倦懃猶數也如三障中數起煩惱名之為懃攝饒
益者舉經顯治攝彼一切疲倦眾生起道名益然此
五中怨讎惡行貧苦眾生一向須益是故不明須利
所以樂及發心先有樂善彰利義煩是故須明利益
所以下次解釋遠離瞋障於中先解眼恨妬害妄想
垢義次釋等字後釋皆遠前中有五一對行立障謂
慈心等有六種障二障治相望明通非別通以六障
障前六治不別相對非分別者非共分別非二三障
共障一治非二三治共治一障故非分別非一一者
非別相對非六種障別對六心三廣辨釋此六句中
攝為三對初二一對以巳對他明其瞋恨怨之與親
[004-0124b]
望巳說故次二一對唯就於巳釋其妬害後二一對
唯就於他彰其妄垢就初對中生怨為瞋敗親名恨
未怨生怨巳生令增此是瞋也未親不生巳生不增
此是恨也第二對中障善名妬增惡名害自身善法
未生不生巳生令滅是妬過也不善之法未生令生
巳生增長是害過也第三對中苦他為妄壞樂名垢
於他身中不愛之事未生令生巳生令增是妄想也
苦者是他不愛之事欲令他苦衰敗劣巳倒惑之甚
過中最重偏名妄想於他身中所愛之事未生不生
巳生不增是其垢也忌勝名垢上來第三隨文廣釋
四以經帖五比經對論明其次第謂此經中六句之
文向前論中次第說也下釋等字言此瞋等惡行本
者瞋等六種能生無量煩惱惡業故名根本舉此等
取所生惡行故云等也彼悉離者解釋經中悉離之
言餘隨念下解釋第三對治行益餘者名後經文為
餘隨所念者眾生是其所念境界所念非一總言隨
也一切盡以慈心益者於彼所念一切眾生皆起慈
益故名為盡與樂之意名曰慈心慈心在初是瞋正
治與樂所依故偏舉之理實通起悲等心也利他行
成名為利益下以經帖言一切者帖一切也隨順慈
悲帖慈心也善修成行帖利益也。


離邪經中離邪是總乖理名邪推求曰見正慧斷除
說名為離隨順下別日夜巳下律儀戒中大段第二
畢竟護持常能不犯。
[004-0124c]


論中有二一總明正見能治七邪二別明七邪對以
顯治何者七種徵問起發下別明邪對以顯治就此
七中兩門分別一約行分別初一願邪願小乘故次
三解邪顛倒見故次一行邪覆藏實過詐現善故後
一信邪信世間故二隨人分別人有三種一梵行求
二是欲求三是有求七中初四是梵行求次二欲求
後一有求就前四中初一是其同法小乘後三是其
邪見外道異乘見者對彼大乘說小為異執著名見
此治巳下舉經顯治順正道者順大乘道次三句中
初一邪見第二戒取第三見取邪見戒取是獨頭見
并舉并對見取是其足上之見別舉別對問曰戒取
豈無足上見取之中豈無獨頭而言戒取是獨頭見
見取是其足上見乎釋言戒取有其二種一獨頭見
二足上見取戒施等以為真道名為獨頭依諸見起
取彼諸見以為道者名足上見用彼諸見為脚足故
見取之中亦有二種一者獨頭宣說生死為樂淨等
二者足上依諸見起取諸見等以為第一但戒取中
獨頭者多今偏舉之見取之中足上者多今偏論矣
就前二中處妄分別是邪見也外道不知果由因生
妄有占相見不依法名妄分別此乃是其輕微邪見
不同無因無果見等戒取淨見是戒取也戒是所取
淨是所立二義通舉是故名為戒取淨見然實戒取
通取戒施及諸見等一切有漏斯以為淨何故偏名
為戒取乎其實戒取通取諸法但諸外道及內道人
[004-0125a]
多共取戒以為正道從多為言偏云戒取故雜心云
應當說言戒等取也經論略等但言戒取取此戒等
以為能淨故名淨見此對治下舉經彰治捨占相者
治妄分別離惡戒者治戒取也外道受持烏雞戒等
非善防過名為惡戒見心執取惡戒為淨名惡戒見
惡戒見者重舉經文自取見者自取巳情所見惡戒
為淨道也自謂正者是見取也取劣為勝非正謂正
名為見取然實見取通取一切有漏之法以為第一
非獨取見但彼外道多執巳見以之為勝從多立名
故曰見取故雜心云應當說言見等取也經論略等
但言見取自謂正者謂巳邪見為正見也此對治下
舉經彰治正慧離取名修正直上來四句梵求眾生
次下兩句欲求眾生於追求時藏過詐善以求利養
名為欲求違行義同并舉并對言覆藏者覆巳過也
言詐現者實無功德詐現有也此對治下舉經顯治
不姧離前覆藏見也不謟離後詐現不實非淨見者
有求眾生樂著三有於三寶中無淨信心謂世間者
辨其見相信樂世間為究竟也此對治下舉經顯治
如是巳下解釋第二日夜常護於中有三一結前生
後以為起發如是巳說是結前也次說增上是生後
也二釋其文言不斷者非令斷絕言不闕者非暫廢
也此明離過常護持者此明攝治三以經帖如是具
下解釋第二攝善法戒於中初先牒前舉後對文指
斥下隨文釋如是一切性成就者牒上自性成就十
[004-0125b]
善難殺等也復示不斷牒前日夜常護十善此牒前
也。


次說攝善是生後也謂菩薩下對文指斥下隨文釋
文別有五義別有四要攝為二言文五者如下文中
五處舉經別以解釋義別四者一智二願三觀四行
初思眾生墮惡皆由不善業道是其智也是故我當
先住善下是其願也復深思下乃至如來十善清淨
是其觀也是故我應修行一切令清淨下是其行也
就初智中三句分別一何所知謂知眾生墮諸惡道
皆由不善二何因知因前律儀知惡斷除即念眾生
不斷惡故墮諸惡道三何故知菩薩所行大悲為本
凡所攝善皆為物起是故知生受苦由業為攝善也
願中亦以三句分別一何所願願自住善亦令他住
二何因願因前知生墮惡由業故起願心願自住善
亦令他住斷不善業離惡道也三何故願觀行之本
皆由願生故明願矣觀中亦以三句分別一何所觀
謂觀障治治者所謂五種十善二何因觀由前願心
願自住善亦令他住若不識善知何所住故明觀心
觀猶解也三何故觀觀善為欲攝起行也行中亦以
三句分別一何所行謂行五種十善道法二何因行
由前觀見五種善法能為對治故起修行三何故行
為依自善以善攝他是故行也故攝善後即以善法
攝取眾生令離十惡爾時方得稱本願心要為二者
初二一對智為方便後起正願後二一對觀為方便
[004-0125c]
後起正行論還依此兩分解釋先解初對復觀察下
釋第二對前對經中先明其智墮惡是果不善是因
思通此二下明願中初願後釋是故我當先住善法
令他住者正起願也是諸眾生墮惡皆由不善業故
我先住善化彼令住斷離不善不墮惡道何故下釋
何故問也前思眾生墮惡由業為之起願正應先願
令他住善何故乃言我當先住下釋菩薩先住所以
若自不行令他住者無有是處無是處故必先自住
言意如是文中返釋言若人者汎舉之辭自不行者
無始方便言不具者無終成也為他說者益物之始
令他住者化他終成無此途理名無是處若順應言
自行自具為說令住有是處也。


論先解智菩薩思惟深寂巳下釋後願也前中先解
墮諸惡道何故言下解十不善集因者下解集因緣
菩薩如是遠離巳下解思眾生皆由不離就初段中
墮惡有三牒經舉數乘惡往者釋其道義惡行通人
至果名道三塗苦報為道所至果仍因名稱曰惡道
經中或復說為惡趣對因彰名果為因趣故名為趣
或言三塗當相為名塗毒苦處故名為塗依身生苦
釋其惡義自造惡因果不離巳名依自身身是苦器
能起苦心故曰生苦苦故名惡常墮苦相釋其墮義
苦相無量名為種種三塗是處墜中名墮輪轉無際
說之為常就下解釋十不善中初先徵問次釋後結
下重經論相對分別何故言十不善業者是初問也
[004-0126a]
攝到一切惡果數者轉名釋也到釋業義作果名業
至果名到其義一也一切惡者釋不善也惡與不善
眼目異耳果者對報釋其道也能至果故名之為道
數解十也數彼業道以之為十初言攝者到惡果數
與彼經中十不善道名別體一會別歸一故云攝也
與本分中願善決定真實智攝其義相似至後經論
相對之中攝義自顯故言下結自下經論相對分別
先總後別攝到一切惡果數者總牒論文說十不善
舉經總對數者牒論攝取十者舉經對顯數之與十
名別體一故云攝取惡者牒論不善故者舉經對顯
若准前後亦應言攝略故不論果者牒論墮地獄等
可毀故者能墮三塗顯業是道所墮極惡名為可毀
到者舉論攝取業者舉經對顯攝義同前上來廣釋
十不善道下次解釋集因緣義集因牒經受行故者
受解善集集果名集納果名受其義相似故得以受
釋成集義行解因義生果名因趣果名行其義相似
故得以行釋成因義下次解釋思惟皆由不離之義
菩薩遠離無因倒因釋思惟也前思眾生墮諸惡道
皆由不善故非無因由十不善墮諸惡道故非倒因
善解生者解思眾生自行惡業住非法處釋皆由義
三塗非是受樂之所名非法處自行得彼故非無因
行惡住彼故非倒因非無非倒是故皆由十不善矣
不能遠離解不離也下釋願文思惟深寂牒前起後
此文是倒若正應言菩薩寂靜深思惟巳名前思墮
[004-0126b]
皆由不善以為思也思託靜處故云寂靜思而不謬
說之為深前竟名巳欲救彼下正解願文欲救彼生
自知堪者解釋我當先自住善令他住也自知方堪
故先自住復觀察下廣釋觀行於中先舉觀行二門
後隨文釋前中初至上上巳來舉後觀門起增上心
求學修下舉後行門就觀門中復觀障治略舉觀門
前巳思惟不善因果今重起觀故名復觀不善名障
善名為治不善巳下重辨所觀不善及果是前障也
善道及果乃至上上是前治也治中有二一者世間
二者出世善業及果是世間也上及上上是出世也
上者聲聞緣覺善法上上是佛菩薩善法二乘善法
對凡說上大乘善法上於彼上故云上上斯則通論
善有五品凡善為一聲聞為二緣覺為三菩薩為四
佛善為五五品十善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下舉行門
起增上心求學修者攝善心也攝善法戒清淨行者
攝善行也亦可上心求學修行是其能攝攝善法戒
清淨行者是其所攝。


依文釋中先解初觀是故我應等行巳下釋其行也
就前觀中不善業障凡夫聲聞善法對治一處辨釋
緣覺菩薩如來十善別舉別釋初不善障及與凡夫
聲聞善治以何義故一處辨釋釋言聲聞用不善障
及彼凡夫善法對治為所觀境義勢相須故一處釋
於此經中隨義不同四門分別一障治分別初十不
善墮於惡道是其障也善道下是其治也二凡聖分
[004-0126c]
別從初乃至生有頂處對惡以明凡夫善法又是上
下明其聲聞聖人善法三境行分別初明善惡因之
與果是聲聞境又是上下是聲聞行四對上下勝劣
分別從初乃至和合修行對下彰勝其心狹下對上
顯劣此四門中論依後門分別辨釋前三不論就前
對下以顯勝中初至有頂舉劣顯勝又是上下辨勝
過劣前劣即是所觀境界後勝即是能觀之行前舉
劣中復深思者對上思惟墮惡由業說此為復所思
善惡因果可知後辨勝中又上十善正舉善體前明
凡善今更論聖故云又矣聖善過凡稱之為上與智
慧觀和合修者明上所以與智慧和故得為上智慧
心中離殺盜等名為和合依慧起善稱曰修行下顯
劣中句別有五明劣緣覺大乘人也。


論中先解對下彰勝經文有二一明凡夫善惡因果
二明聲聞上十善道與智慧和論釋有三一超解慧
觀二釋凡夫善惡因果三釋聲聞上十善道與智慧
和何故在先超解慧觀慧是聲聞十善之主故先釋
之又欲對之明苦集等所觀諦境故先解釋於中初
言智慧觀者超舉經文實相觀者四諦是其諸法實
相聲聞照見名實相觀下次第二解釋凡夫善惡因
果為實相法不善因果說為苦集滅道二諦經中無
文義以辨之十善因果說為苦集滅道無文義以論
之離使滅者不善之法除其體故不言滅使善不斷
體但除善中煩惱使故名離使也良以聲聞不知善
[004-0127a]
法妄想心起故不滅善彼治道者彼彼善中使結名
道下次第三解釋十善與智慧和慧同觀者聲聞智
慧於向二種四諦法中同皆觀也此明十善所依慧
體修無分別釋和合行十善道法依慧集起名曰修
行此解經中修行言也善與慧合名無分別此釋經
中和合言也上來解釋對下彰勝下次解釋對上顯
劣於中有四一標人舉數二列五名五中前三明劣
菩薩後之兩句明劣緣覺言因集者過去所習狹劣
善根能生今行說之為因依之集道故名為集言畏
苦者現心怯弱畏厭當苦疾求滅也言捨心者唯求
自度捨眾生也言依止者憑師得度不同辟支自正
覺也觀者觀於眾生假名不如辟支觀深因緣三如
是下總舉經文就人以指謂狹劣等是聲聞心經有
五句狹劣在初舉以等後故言狹等四廣辨釋集牒
前門修下釋之修少善根自行劣也但依自益化他
狹也經帖可知畏牒前門經帖可知捨牒前門捨生
釋之經帖可知依觀二門并解并帖依牒前門依師
教者依佛教也觀牒前門念下釋之念音聲者解釋
聞也依聲生解名念音聲以念聲故義說為聞非耳
聞矣何者聲下釋其聲也生伹有名故曰音聲如是
彼者從音聲解釋意解也前言聲聞有五種相今牒
彼人是故說言如是彼者依假悟空名從聲解入生
無我解釋經中成聲聞乘入生無我故成聲聞非法
無我故不成餘二無我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下以
[004-0127b]
經帖從他聞聲帖依止也聞聲解等帖後觀也。


緣覺善中上善是總不從下別。


論中有四一標人舉數二列其名三依名解釋四對
聲聞辨其同異辟支佛者標其人也辟支佛義兩門
分別一翻名解釋二對聲聞分別其相辟支佛者中
國之言此翻名為因緣覺也解釋有二一十二緣法
名為因緣於中得悟稱曰緣覺二藉現在事相因緣
而得悟道故名緣覺言對聲聞相對辨者聲聞有二
一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緣覺亦二一緣覺緣覺二
聲聞緣覺良以法別人有斯異言法別者一所觀法
門差別不同所謂四諦十二緣法二得道緣法差別
不同謂藉言教及與現在事相因緣事相非一如辟
支佛因緣經說法有斯異人成別矣相狀如何聲聞
二者有人昔來求聲聞道樂觀四諦於最後身值佛
為說四真諦教從茲悟道此人先是聲聞種性今復
聞聲而得道果是故名為聲聞聲聞有人昔來求緣
覺道常樂觀察十二因緣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十二
緣教從茲悟道此人先是緣覺種性今悟因聲是故
名為緣覺聲聞聲聞之中有此兩別緣覺二者有人
先來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緣法於最後身不值
佛世自藉現事因緣得道此人先是緣覺種性今藉
現緣而得道果是故名為緣覺緣覺有人先來求聲
聞道樂觀四諦悟得初果以鈍根故於現世中不得
涅槃天上人中七返受生七生滿巳出無佛世藉現
[004-0127c]
事緣而得道果此人先是聲聞種性今藉現緣而得
道故說之以為聲聞緣覺今是就其緣覺緣覺以明
善法此人勝故有三舉數次列其名言自覺者不假
師教不能說者無悲方便觀少境者汎釋有二一者
狹少緣覺所觀十二因緣苦集諦攝闕無滅道故名
狹少二者細少緣覺所觀甚深微細說為少矣今此
所論深細名少自下釋之解初門中不假佛說及諸
菩薩釋不從他自覺悟者解自正覺經帖可知釋第
二中不起心者解不具悲以無悲故無心欲說不堪
解釋不具方便緣覺出世無九部經故無方便故不
堪說法經帖可知釋第三中觀釋通達微細解深因
緣境者釋成辟支乘經帖可知下對聲聞辨其同異
向前聲聞五種相中三同二異初言因集畏苦捨生
辟支亦有此顯同也得人無我二乘應齊何故不說
釋言聲聞雖得人空見之不明緣覺觀察微細因緣
見空明審此勝聲聞故不說同勝事巳說此明異也
謂能自覺觀細因緣勝聲聞矣不能說法劣於聲聞
何故不說釋言緣覺雖不能說不名為劣何故如是
緣覺出世無教可依是故不能非慧劣弱不堪說法
論其智慧勝過聲聞舍利弗等所不能及是以不論
菩薩善中經言上上淨具足總其心下別。


論中初言菩薩有四標人舉數次列其名然此四中
初一行因後三行德德中前二是其利他後一自利
言因集者本習善根說以為因依之集行故名為集
[004-0128a]
用者是其利他心也緣苦能益故稱為用言彼力者
四攝方便利他行也依前悲起是彼第二悲用家力
此二利他地者自德行成之處說名為地下次釋之
解因集中初釋次結後以經帖依善起行解釋大心
一切善根是其過去所習之因依彼善因集起今善
名為起行此句明其自行大也依一切生利益行者
解釋廣心此句明其利他廣也言大乘心廣無量者
牒前廣大就解無量大眾牒前依善起行廣者牒前
依一切生利益行也此二窮深而復寬廣故曰無量
此是下結如經下帖就解用中亦先解釋次結後帖
見集苦因行不善也雖未受苦去之不遙故亦可悲
及受苦時巳得報也於此眾生起悲愍心依彼生下
牒以結之如經下帖解彼力中先牒次釋後以經帖
彼力牒前前二門中先釋後結自下兩門先牒後釋
文左右耳謂下釋之如經下帖四攝方便能有所攝
是故名為方便所攝下釋地中地者有三牒以舉數
地別有十要攝為三初至七地功用義同合之為一
八九二地無功用等復合為一第十地者學中究竟
復以為一下廣釋之深心列名前之七地除障趣實
名淨深心十願得名釋論會經若前七地是淨深心
何故經中不言善起淨深心地乃言起願蓋乃說者
就彼初地十願彰名故言起願若就通名亦得說言
淨深心地如經下帖不退列名八地巳去法流水中
任運上進故名不退得寂滅巳不捨解脫釋論會經
[004-0128b]
若八地上名不退轉經中何不名為不退乃云不捨
解脫眾生以得深寂不捨諸有度脫眾生令得解脫
是故經說不捨眾生即寂常用是以不退經帖可知
受位列名第十地中受佛智職名受位地下釋有三
一釋二帖三重分別是故求證廣大智者釋其相也
良以法雲受位地故求證佛智求謂觀求證謂行證
佛廣大智是所求證廣謂寬也大謂深也第二帖中
觀智廣大帖前求也佛智寬深故名廣大菩薩地下
帖前證也始從初地乃至九地位分清淨故云地淨
彼諸地中所修行德名波羅蜜十地行成依前以得
故今牒前以顯後成入深廣成正是十地證行成也
佛智大故名之為深廣如前釋十地菩薩於此佛智
證順名入證滿曰成自下第三重復分別於中初問
次釋說意後重經論相對分別此中但說廣成便足
何故復說菩薩地淨波羅蜜淨是初問也今此為明
第十地中深廣行成說此便足何故復說九地巳還
菩薩地淨波羅蜜淨問意如是言復說者向前巳明
淨深心地不退轉地今重舉彼行之與位故云復說
自下第二釋顯說意舉彼為顯第十地中深廣行成
故復說之上上淨者是地淨也如從初地乃至九地
離障轉勝名上上淨第一淨者是波羅蜜此波羅蜜
離障中勝名第一淨以此二淨能入佛境故曰顯示
深廣行成下重經論相對分別第一義者牒前論中
第一法也義猶法矣波羅蜜義舉經對顯經中所說
[004-0128c]
波羅蜜義是向論中第一義也但言第一是波羅蜜
即知上上是菩薩地不待言論。


佛善經中上上是總一切下別別中四句一一切種
淨二十力力三集法令成四是故等行四中前三一
向是其觀門所收後之一句義有兩兼若對二地能
求之心以顯所求佛法殊勝屬前觀門若取二地能
求之心即屬行門今先就觀分其四別四中初一對
凡彰淨第二十力對小明捨第三集法令成就者通
舉一切諸菩薩地顯佛圓滿以於一切菩薩地中修
習佛法令成就故佛德圓滿第四一句別舉二地能
求之心顯佛殊勝以彼二地求無厭故佛德勝也良
以二地此處之宗故別舉之以顯勝矣若就此義以
釋其文是故我應等行十善令淨具者是佛十善一
切淨故十力力故集一切法令成就故我應等行如
來十善令淨令具若就行門以釋其文言是故者是
上所觀五種十善能為對治離不善故我應等行五
種十善令淨令具。


論中有五初牒初總舉別顯成二隨別列名三隨名
廣釋四以經帖五釋十力捨二乘義言上上者牒初
總也言有四種顯上上者舉別顯成下次列名初言
滅者對凡彰淨第二捨者對捨二乘彰其不共言方
便者通舉一切菩薩所行彰佛滿足此乃名彼菩薩
所行以為方便良以菩薩方便修故佛善圓滿無厭
足者別舉二地能求之心顯佛十善究竟殊勝下次
[004-0129a]
釋之不善業道習氣滅者釋初滅也不善正惡習是
殘氣舉正兼習故名為共斯皆滅盡善業自在聲聞
等捨解前捨也自在成就是其力義二乘無此故名
為捨言方便者牒第三門於菩薩乘善巧故者釋方
便義於名為在在菩薩乘善巧修習一切佛法令成
就故佛善圓滿下釋第四餘無厭者餘殘經文是其
第四無厭足也無厭即釋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求之
不息故曰無厭一切智中得自在者釋一切種令具
足也所求佛慧名一切智於彼智中具足純熟稱曰
自在一切種淨釋一切種令清淨也如經下帖一切
種淨帖初不善共習滅也十力力者帖第二句善業
自在聲聞等捨集一切法令成就者帖第三句於菩
薩乘善巧故也是故巳下帖第四句無厭足也降伏
魔下重釋十力捨二乘義降伏魔怨舉其力能力能
降魔故地持云於一切魔捨離得勝故名為力所言
小乘作增上者對劣顯勝望彼小乘如來十力作用
增上顯力佛法結德屬人望彼小乘如來十力作用
上故顯示十力唯是佛法非小乘法言應知者結勸
知之應知十力唯是佛法非小法故說之為捨。


上來第二攝善戒竟次上巳下明攝生戒經文有二
一廣明攝生二依持戒力善能巳下總結攝生經有
此二論亦同然就前廣中論文有三一總舉起發二
開五門三廣釋文言次上者攝眾生戒望前攝善為
次上也隣前曰次過前名上前但自善此兼他故攝
[004-0129b]
生之心名為大悲起攝他行名利眾生戒增上也下
開五門有五舉數智等列名為攝眾生善知業果名
之為智由智生願願自住善亦令他住故名為願依
願正行說名為行既自行巳欲攝眾生先起悲心悲
能集起利眾生事故名為集依前集心起於攝行行
依集生稱曰集果下廣釋之。


就解智中先開章門次經後論前開門中智有三種
牒以舉數時等列名時差別者對果明因果有三時
對之辨因名時差別報差別者對因明果十不善業
得報各異名報差別習氣果者通亦是報報之殘氣
說之為習非增習矣。


經中初先廣明時報習氣差別皆是巳下總結苦因
前中文二義別有三言文二者初總後別十不善業
上地獄因中畜生因下餓鬼因是其總也餘是別也
言義三者就前總中明時差別就後別中明報習氣
兩種不同是其三也。


論先釋廣後解結文前中先解時報習氣後重就之
明其差別就解時中先牒前門不善因果上中下等
釋顯其相下以經帖釋報果中前總今別牒前生後
向前時中總明十業上地獄因中畜生因下餓鬼因
名之為總下報果中別明十業各別得果說之為別
一切惡處釋顯其相下以經帖言習氣者牒第三門
人中下釋不善習氣天亦應有人中重多偏就人說
十皆有習故云一一下以經帖下重就前明其差別
[004-0129c]
先就時報明苦差別時報差者總以標舉示苦深重
總以顯之云何示下別以顯之下就習氣彰其差別
習牒前門至善道者至人善道前時及報明苦深重
今此習氣彰苦難離善道亦有上來釋廣下解結文
總別合者通舉前也時差是總報果是別此二重故
所以偏舉總別通觀名之為合此時與報惡道中受
名惡道中無量大苦既言惡道明非善道習氣差別
輕故不論經中但結十不善業是苦因緣論家但釋
眾苦大聚因緣易解略不解釋。


就解願中先問起發次舉經文我離不善願離惡也
樂行法行願集善也樂依大法名樂行法樂起大行
名樂行行下以論釋願牒前門樂大法者解樂行法
作利益下解樂行行作利益眾生是利他行攝善法
者是自利行經帖可知。


行中先問次舉經文遠離安住是自利行亦令他住
是利他行下以論釋自住善法總解自利遠離彼障
釋離不善修行對治解住十善亦令巳下解釋利他
經帖可知。


集中先問次經後論論中有二一總明為生起十種
心依上悲者前智觀苦起增上悲今依彼故起集心
也言為眾生生十心者所為不同故生十心二別顯
之十中前八緣下欲攝後二緣上攝物同之前八義
同一處解釋後二相似一處釋之釋前八中先總明
集為八眾生後別明八對之顯集於中先對前離瞋
[004-0130a]
中六種之心辨其同異然後釋文同異如何異有四
種一離合不同前惡行眾生此分為二謂惡行眾生
及外道眾生前攝菩提願眾生此分為二謂同行眾
及攝菩提眾生二通別不同前於貧乏及苦眾生共
起二心所謂憐心及與樂心今此別之於苦眾生生
於樂心於貧生悲三起心不同前於貧所起於憐心
今於貧所起其悲心何故如是前憐貧苦故起憐心
今此菩薩欲拔貧苦故生悲心又復前者於樂眾生
起利潤心今起憐心何故如是前者為令捨離放逸
住善法故起利潤心今此念其當受苦報故起憐心
四前後不同彼前第二惡行眾生此為第一彼前第
四苦惱眾生此為第二彼前第一怨讎眾生此為第
三彼前第三貧窮眾生此為第四除此四異餘皆相
似次釋其文下諸句中皆初舉生次明集心後以經
帖惡舉所為欲令住善對明集心下以經帖苦舉所
為令樂不盡明其集心下以經帖怨舉所為不念加
報對明集心下以經帖貧舉所為前言苦者違緣逼
迫此言貧者順緣不足欲令離苦對明集心下以經
帖言悲者悲其貧苦樂舉所為令不放逸對明集心
凡夫得樂多生放逸故令捨之下以經帖憐愍者愍
其放逸當受苦也外道眾生舉其所為令信佛法對
明集心外道邪謗故令信法下以經帖同舉所為小
乘眾生同行佛法簡前外道故曰同行令不退者對
明集心隨其所修教化守護令其不退下以經帖攝
[004-0130b]
菩提願舉其所為此地巳前求大乘者斯名攝願願
者齊舉故云一切取如巳身對明集心攝取眾生同
身自如故曰如巳是諸眾生即我身者釋如巳也自
住大乘欲與眾生作依止處彼發心者亦為一切而
作依止彼之所作與我無別故言即是是故攝益如
巳無異下以經帖生餘二下解後兩心先舉後釋乘
大進者菩薩法中勝過巳也集具德者究竟滿足如
來地也如經巳下舉經顯心於進趣者起於師心堪
訓我故於具德者起於尊心德可重故。


就集果中初總後別勝悲所攝是其總也名前集心
通為勝悲名後集果以為欲勝於十眾生欲濟拔故
名為欲勝依悲起欲故云所攝復次巳下是其別也
別中初先略以標舉後廣釋之前略舉中依經舉之
經中十門皆初明其所化眾生後彰化益論家今先
并舉經中十種眾生後辨經中十種化益所化眾生
開合不定今據一門且論十種十中初一邪解眾生
後九是其邪行眾生言復次者前明集心今此更明
第五集果故云復也所言依者化依十生故云依也
增上倒首十中第一邪見翻境名為顛倒倒惑中極
故名增上十初名首下次明餘邪行眾生於中初先
據要為三於三舉數欲等列名求外五欲名為欲求
求三有中正報之果名為有求求於出道名梵行求
下分前三以之為九欲求分五梵有二求各分為二
就欲求中初分一為二先舉二數次列兩名於現五
[004-0130c]
欲受用生過名受用時未得五欲追求起過名追求
時下分二為五先就受用分以為三受不共者巳得
之物不與他共於費用時起瞋過也無厭足者求時
無厭生貪過也受貯積者隨所得物貯積不用順生
三毒增癡過也此之三句生煩惱過下就追求分以
為二追求現報習惡行者求現非理故起惡行追求
後報習善行者未來樂果非善不得故習善行隨順
危險所以是過此之兩句起業過也下就有求分以
為二道謂六道輪轉之過界謂三界難出之過此之
兩句增苦過也下就梵求復分為二邪見外道異求
過也同法小乘狹劣過也此之兩種乖道過也上集
心中通緣大乘發心眾生乃至緣於具功德者今此
何故明凡及小不彰大乘然彼大乘疲倦眾生理亦
須化略故不論又復集者益物之心起心義寬乃至
緣佛亦得生意今此集果以法救拔大乘之外更無
有法過大乘者可以攝化故闕不論下彰化益彼眾
生者彼前所列十種眾生趣如是者前十眾生各有
所趣隨對治者量其所宜授治法也住所應者量宜
授道難以一定名隨所應下依前十次第辨釋。


釋初門中先問起發經中先過後明對治過中墮邪
總明顛倒理外推求稱曰邪見順墜名墮惡意惡心
別明顛倒行惡道下明前邪見為諸過因也與誰作
行謂與惡道稠林作行惡道稠林後論自釋下明對
治行真道者治前墮邪住正見者治前惡意及惡心
[004-0131a]
也如實法者對治向前行惡稠林。


論先解過後釋對治過中先釋後并經帖言邪見者
牒舉初總謂四顛倒指斥其相顛倒之義廣如別章
此應具論次釋其別此倒有二牒總開別二倒惡意
專念行者伺緣名意常樂二倒緣中現起故曰意也
違理名惡是起煩惱作意而生名專念行二倒惡心
非專念者根本集起是其心義我淨二倒望前常樂
根本集起故說為心我是常本淨是樂原此二性成
非作意生名非專念然生死中本末非一乃有九重
一真心為本無明為末故馬鳴言依真如故有其無
明染因熏習二無明為本心想見等三倒為末三心
想見等三倒之中心倒為本想見為末四三倒為本
四倒為末以依三倒起四倒故五就四倒中我淨為
本常樂為末常依我生樂依淨起六四倒為本所生
惡道稠林為末七就惡道稠林之中惡道為本稠林
為末亦得稠林性使為本現起為末第八一切煩惱
為本諸業為末九煩惱及業通以為本苦果為末今
此且據第五門中分本末耳下解經中行惡稠林彼
者彼前四顛倒見言非正道稠林行者正解行義非
正猶是經中惡道隨義名之惡法偏邪名非正道彼
前四倒能與非正稠林為行故名為行能起彼故所
言因者顯前行義行猶因也下解惡道稠林之義非
正牒前是諸惱者是貪瞋等現起煩惱稠林牒前煩
惱使者一切煩惱久習性成常隨眾生事同役使故
[004-0131b]
名為使使多名林林聚難別故名為稠經帖可知下
釋治中先解後帖言妙法者四念處法能治四倒故
名妙法此解經中行真實道治前過中初總邪見正
念正見解釋經中住正見道懼濫餘見故以正念標
別其相此乃宣說四正念處以為正見是故名為正
念正見治前過中惡意惡心四念之中身念治淨法
念治我各對惡心心念治常受念治樂各對惡意出
世法者解釋經中如實法也治前過中行惡稠林。


釋不共中初問次經經文有二初過後治過中初言
共相破者總明破壞分別共諍別列破壞日夜巳下
牒以結成日夜瞋恨結前分別熾燃不息結前鬪諍
瞋為過故以慈治也。


論隨過治分以為二解初過中先釋次帖後重分別
受不共者牒舉前門互相破者舉總對顯互猶共也
次釋其別壞有二者就總開別次列其名對怨於心
忿怒在意釋前分別鬪諍於言分諍在口釋前常鬪
如是破壞結別成總心怨口諍如是壞也思念巳下
釋後結文思念報者解瞋恨也以瞋恨故思念報復
言行熾者釋熾燃也言增長者解不息也經帖可知
下重分別對怨心中牒前論文分別彼我舉經對顯
此言示者此經文中分別之言示現論中對怨於心
亦可此文順外國語若正應言示現此言謂彼論中
對怨之言示現經中分別言也下諸句中示現例然
鬪諍於言牒前論文常共鬪下舉經對顯思報行熾
[004-0131c]
牒前論文瞋恨熾下舉經對顯下對治中初釋後帖
無厭財中初問次經經文有二初過後治就初過中
心無厭者內心難滿常求他財身口欺奪邪命總結
就後治中清淨身口治前常求清淨意業治前無厭
正命治前邪命自活。


論隨過治分以為二前中初釋後以經帖無厭牒前
有二舉數次列其名貪於心者始心求欲於身口者
方便欺奪下釋其相斗稱是身妄語是口斗稱妄語
侵令不覺名方便奪邪命之言略不解釋經帖可知
釋治可解。


貯積財中初問次經經中還二初過後治過中三句
初言因者是第一句總明貯財為因之過二隨逐下
別明為因三常為下結成癡過煩惱數燒不知求出
故名為癡煩惱能燒故說為火下對治中置凉處者
涅槃是其清凉之處為對前火故置凉處。


論隨過治分之為二釋前過中受貯積者牒舉前門
貪等因過釋初因也貯財能生貪等三毒故名貯財
以為因體能生三毒所以是過彼染著下解釋第二
隨逐貪等彼染著者解順貪也散用起瞋解順瞋也
寶翫受用多樂境者解順癡也寶謂寶重翫謂愛翫
彼諸眾生於所受用五欲樂境寶重愛翫不知厭離
所以是癡數為巳下解釋第三結成癡過數為燒者
解釋種種火所燒也不見不求釋經不能志求出要
經帖可知釋治易解。
[004-0132a]


求現報中初問次經經中有二初過後治過中有四
一者愚癡覆心之過為現少樂多作罪因來受大苦
所以是癡二入大下增長惡法遠善法過三墮大下
受苦報過四隨見下明臨終時悔見之過治中三句
一化眾生令得慧眼二以慧眼見法實相三以見實
便得如實無障礙智慧眼是其照空之解由是解故
見法空寂名知實相由見實故成就佛慧了達法界
得無礙智證從心起不假師授名不隨他由見法實
不復為樂習諸惡行。


論隨過治分為二門過中初言追求習惡牒舉前門
下釋其相過有四種次第釋之解初過中文別有四
一牒經彰過二釋三帖四重分別既有乃至所覆過
來是第一段牒經彰過於中愚癡是其癡體闇冥癡
相愚癡之心如闇如冥故曰闇冥妄等癡過能覆障
故此等是其習惡行過故云過矣下諸句中過義例
然第二釋中但解妄等覆障之過妄見樂者釋妄見
也現實無樂妄謂有之故云妄見不見來果釋厚曀
也現習惡行當受大苦癡故不見故曰厚曀不見現
在釋闇覆也現過實苦癡故不識名黑闇覆經帖可
知下重分別癡牒初句名闇冥者以後顯前闇冥癡
相故以顯之妄見牒經顛倒樂見舉論對顯倒見猶
前妄見樂也厚曀牒經不見來果舉論對顯黑闇牒
經不見現果舉論對顯第二過中文亦有四一舉其
過二釋三帖四舉經論相對分別此過有二一增惡
[004-0132b]
法二遠善法癡因滿使是增惡過愚癡之心與使作
因故名癡因依癡所起貪瞋等性名之為使使具名
滿此滿使事是習惡過故云過矣及遠無漏智處故
者是遠善過出世聖道名無漏處癡背名遠下次釋
之彼善行障釋後遠離無漏處也順不善者釋前癡
因漏足使也下以經帖入黑闇林帖前癡因滿足使
過闇帖癡因大帖滿足稠林帖使入之一字向者不
解非是帖前乘勢舉來此乃明其習惡行者入彼黑
闇所起林中非入黑闇林從闇生是以故名黑闇稠
林遠離智光帖遠智處下重分別稠林牒經是癡因
使舉論對顯諸煩惱使依癡因生舉本名末是故名
為愚癡因使此中取其癡因家使帖前稠林不取癡
因大者牒經滿足故者舉論對顯無漏智處易解不
對第三過中文別有三一舉其過二以經帖三重經
論相對分別受對過患是舉過也因能納果說名為
受到果名至所受惡果多有對礙故云對也對極名
大此受大對習惡過也患者猶是過之異名經帖可
知下重分別對者牒論言黑闇者舉經對顯言示現
者黑闇之言示大對也如闇中下釋經會論經名黑
闇論家何故名為大對故須釋闇成彼對義如闇中
行處處障礙說喻以釋礙猶對也如是相似約喻顯
法此解大對下釋受至成其墮義受大對成釋其受
也三塗苦報是其大對受彼大對因事成就名受事
成至諸惡趣釋其至也前言大對此云惡趣綺互言
[004-0132c]
耳故名墮者以此受至結成經中所說墮也多作罪
下釋第四過文別有三一舉其過二以經帖三重分
別多作罪因乃至悔見此舉過也於中五句一作罪
因二臨終時三見報相四心生悔五者是見今正明
見見有所因故明作罪見必有時故明臨終見有所
覩謂見報相見能生悔名為悔見此之悔見習惡過
也下舉經帖隨其所見正帖悔見見於何等謂見所
到種種嶮道下重分別見嶮道者牒舉經文悔見故
者舉論對顯見嶮道時能生悔心故名彼見為悔見
矣見本罪相牒前論中多作罪因見惡報相不能集
治釋經到也照空慧眼是治正見氣力虗弱不能集
起以無治故便到嶮道隨其所見牒舉經文於死時
者舉論終時對以顯也下釋治中以實法者謂空無
我對治法也無障礙下明其治中無障礙智是果智
也淨慧眼者是因慧也。


求後報中初問次經經文有二初過後治過中文別
有十二句初之一句亦總亦別能順為總所隨為別
是中為明修習善法墮嶮道過故說能順以之為總
所順即是嶮道自體別餘礙失故說為別餘是別也
治中四句我拔彼生種種苦者是第一句拔所墮處
三塗苦也度世間者是第二句度能墮處人天難也
安無畏處是第三句對前拔苦明與涅槃住薩婆若
是第四句對上度世明與菩提薩婆若者是一切智
對前嶮道故說為城。
[004-0133a]


論隨過治分以為二過中初言習善行者牒舉前門
自下釋中先解初總能順之過言嶮道者人天善趣
臨墜三塗如世危徑故曰嶮道習善求彼稱曰隨順
順嶮非安所以是過經帖可知嶮有三下就其所順
分別解釋有三舉數次列其名嶮道自體名為體也
在之難出故曰障礙住之失於出離善法故名為失
下廣釋之體牒初門言世間者正出其體此初句中
所隨順也乏少善根彰其嶮義少善為本易可顛墜
故名嶮道文前舉竟不復帖之礙牒第二有八舉數
下廣釋之八中初二迷於苦諦次二迷集次二迷道
後二迷滅前兩句中初句有苦後句迷苦求出列名
世間眾生厭離三途造善求樂名為求出而順世間
墮三惡者釋顯其過下以經帖如世嶮道臨危將墜
未來三途事同深坑人天善道雖未即墮去墮不遙
故曰將墜入網列名如世嶮道草葛交橫進涉無由
生死嶮道事亦同然惡見難出故曰入網苦妄生樂
釋其相也人天實苦妄生樂想經帖可知次二句中
初句迷集後句造集闇覆列名如世嶮道荒榛闇曀
視眄莫由生死嶮道事亦同然癡使曀心故曰所覆
因彼癡下辨釋其相因謂由也癡解黑闇使釋稠林
貪等諸結是其使也以彼覆心說為不覺下以經帖
癡使非一故云種種行倒列名如世嶮道多諸狹徑
進涉難依生死嶮道事亦同然邪法滿世進學難依
捨樂行邪釋其相也捨出世樂行世邪道故曰妄行
[004-0133b]
下以經帖隨妄道者依邪法也行倒行者起邪業也
次兩句中初無道體後無道緣盲冥列名如人在嶮
失目難出凡夫亦爾無正慧眼故曰盲冥貪果愛盲
釋顯其相著人天果愛覆慧心說為盲也經帖可知
離導列名如人在嶮無導將引正道難階凡夫如是
違背大聖難悟正道故名遠離生惡道下釋顯其相
生惡道中是三塗難放逸人天謂鬱單越長壽天難
及餘人天造過處也雖值佛世不見不聞所謂生盲
生聾等也此等背聖故名遠離經帖可知下兩句中
初句迷滅後句有障悕求趣異列其名也如在嶮道
迷謬難出凡亦如是迷於涅槃難出生死求涅槃者
人皆厭苦悕欲滅之趣異處者妄謂梵天以為涅槃
造善求之名趣異處下釋其相謂梵天等初禪正報
等取上也梵世間等是器世間初禪依果等取上也
謂彼果報以為出世因為正見下以經帖非出要者
梵果非出因非要道謂出要者謂果為出因為要道
怨賊列名如人在嶮怨賊所侵難得出離凡亦如是
惡魔所侵難得涅槃下釋其相行魔境者五欲是其
煩惱魔境心緣曰行貪著諸欲劫功德者貪是魔體
貪違善法名劫功德巳起令盡未起不集下以經帖
隨道帖前行魔境也怨攝帖前貪欲劫也失三舉數
下釋其相初句失人後二失法離善導師依不善者
離佛導師住惡中也後失法中依怨地者失離惡法
一切煩惱是魔住處名為怨地順之名依經言入者
[004-0133c]
帖前依也魔帖怨也稠林帖地稠林是使起順魔心
名魔意林入此林中名為入於魔意林也遠知識地
失於善法佛與眾生作善知識出世善法是佛住處
名知識地望於彼地違背名遠經言遠離佛意故者
出世善法起順佛心名為佛意違背彼善名遠佛意
以何義故不言遠佛遠佛是前第一句也下對治中
先釋後帖。


道差別中經文有二初過後治過中文別有十三句
初一是總隨欲下別下對治中生大悲者利益心也
以善根下利益行也行有四句善根濟拔是第一句
拔其惡因令得巳下是第二句令得涅槃離下第三
令離苦果住下第四令得菩提。


論隨過治分之為二初言有求道差別者牒舉前門
自下釋中先解初總沒河過者六道漂溺如似大河
求有沒中所以是過下釋別中瀑水有三牒總開別
體難及失列其名字煩惱是其六道河體處之多害
故曰起難失離出道稱之為失下廣釋之自體有五
牒初舉數深者列名如世間河深故名大煩惱亦爾
無量水者釋其深義深具四流故曰無量法從喻稱
名之為水下以經帖隨欲等者有求眾生隨四流也
欲界諸結除無明見名為欲流上二界結除無明見
名為有流三界諸見名為見流三界無明名無明流
流者列名此明續也如河雖深若無流續則可枯竭
以流續故不可窮盡煩惱亦爾流故難盡隨下釋之
[004-0134a]
下以經帖隨帖隨世漂帖常流名者列名以有大名
彰河之大愛水沒者出其名字煩惱非一何故獨名
愛為水乎以愛能潤漂溺中強故偏彰矣漂者列名
此明急也如流若緩人在易出急則難渡煩惱亦爾
起之若緩聖道可生頻來無間聖道難發不可出離
下釋其相念念不住明有障也不見岸者明無治也
以常續故不能得見涅槃彼岸下以經帖在流帖前
念念不住不能正觀帖不見岸廣者列名如河若狹
雖急可渡廣則難越煩惱亦爾下釋其相隨順欲等
念覺廣者欲是欲覺舉欲等取瞋及惱覺名此欲等
為念覺矣念是思念覺謂覺觀此二一也眾生常隨
欲等非一故名為廣經言常有欲瞋惱覺帖前欲等
念覺言也惡行廣者帖前廣也名前三覺以為惡行
如地持中覺有八種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今此八中
略論三矣起難有四牒以舉數四中初一是見煩惱
次二是愛後一是慢執者列名執下釋之妄取神主
名為執我見陰以為我之住處名著窟宅不能伏故
名不動也不能滅故名不離也下以經帖愛見帖名
此乃見心執著名愛非是鈍愛水中羅剎借喻以名
見能執境如似水中羅剎相似是故說為水中羅剎
次二愛中初是貪使後一現起入迴列名河有迴復
在之難出煩惱亦爾下釋其相先修禪定伏結上生
名捨欲巳後還退起故名復入欲念中也欲謂欲界
貪欲之心亦可諸地貪愛之心皆名欲念經言順入
[004-0134b]
欲林迴者貪欲眾多故名為林捨而還入故曰迴復
中著列名如河有妖牽人難出煩惱亦爾妄樂牽心
故難捨離於下釋之言求欲者始求五欲言樂著者
得巳樂著經言求欲帖求欲等深愛著者帖樂著也
洲者列名洲謂洲渚六道巳用大河為喻是故有其
水陸兩患對住解脫山頂眾生說水為病對住善法
水中眾生說陸為患前愛及見喻之水也今明慢高
況之洲也下釋其相於用事時我等勝者慢心多恃
伎能而起故云用時舉彼我慢等取憍慢及大慢也
謂巳獨出故云最勝下重顯之三種我慢顯前我等
三慢如下三地中說所謂我慢憍慢大慢於下自高
名為我慢於等自大名為大慢於上不恭說為憍慢
一切慢心皆依我起故今就通說三我慢依如涅槃
及成實論說慢有八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今此八中
略論三矣自高輕彼顯前最勝下以經帖慢高如陸
法水不沾故云燋枯失有三者牒以舉數三中初句
惡道失救後之兩句善道無出無救列名惡道無救
釋其失也下兩句中初於善道無其出因後於善道
離其出緣無出意者列其名也於善道中無出心者
釋其相也下以經帖於六聚落帖善道中人天之中
眼等諸根識所依處名六入聚不能動發帖無出心
動是始也發是行也始行皆無故曰不能異去列名
生難不值釋其相也長壽鬱單是諸難處生彼遠佛
故無出解下以經帖自離善行帖生難處無正度者
[004-0134c]
帖不值佛下解治中先釋後帖。


界差別中初問次經經中有二先過後治過中六句
初閉牢獄一句是總多患下別。


論隨過治分以為二過中初言界差別者牒舉前門
下廣釋之牢獄過者解初總也三界難出事如牢獄
執相堅故名之為閉有求順此所以是過下釋餘別
別中先喻獄有五過就喻舉數此之五過在獄必具
故曰隨逐言應知者應知獄中必有五過一苦事下
就喻列名鞭杖楚撻名為苦事費用資生稱曰財盡
親屬分張故名愛離枷鎻著身謂之為縛欲出無由
名為障礙下次合之此示五種難差別者總以前喻
擬況後法一者巳下就法廣顯五中前三明其苦報
後二煩惱苦別有八此略論三初一病苦次求不得
後一愛離無病難者無病是樂病苦障彼無病之樂
名無病難多種下釋多種病苦是身病也妄想愁惱
是心病也妄取違順生愁惱故名妄愁惱經言多患
帖多病也多惱妄想帖妄愁惱資生難者貧窮與彼
資生為難於愛不愛憎愛縛者財物是其所愛之事
求生愛心貧窮是其所不愛事厭背名憎常不離心
故名為縛言親難者愛離與彼親會為難親離悲者
由親分張多生悲也經言共者親愛離時室家同悲
稱之為共亦可憂悲是心數法與心共也共起名行
下兩句中初愛障戒後癡障慧言戒難者破戒與彼
持戒為難下釋其相生色無色暫離犯者上界離於
[004-0135a]
無慚愧故不起犯戒伏結上生非永出故名為暫離
不免戒違愛使縛者退起欲惡故違淨戒愛使縛故
不得永出言見難者癡心與彼正見為難下釋其相
得世間智彼相違使之所覆者八禪等智無明覆故
不得出也下以經帖入三界者帖世智也無明覆者
帖後覆也釋治可知。


邪外道中先問次經經中有二初過後治過中七句
初一是總餘六是別治中初句空無我道是其道諦
治初我相所謂涅槃滅一切礙令證滅諦治後六句
論隨過治分以為二前中初言邪外道者牒舉前門
執我過者釋初總也我見違理所以是過餘見本者
釋通鉾楯何故偏舉我見為過餘見本故依我見故
起斷常等無量諸見故稱為本下以經帖下釋餘別
別中六句前三明離第一義樂後三彰其具足諸苦
前中初無始發方便中間一句造行不正後之一句
終趣不真初言彼生欲趣涅槃以有我故於五陰舍
不能動者外道眾生有心求出名趣涅槃然彼眾生
為我求滅眾生計我終不離陰故於陰舍不能動發
陰為神宅故云舍矣下以經帖五陰樔窟帖陰舍也
不自出者帖不動發要藉他教非巳能捨名不自出
欲行正道行邪道者造行不正原心求正名欲正道
以倒想故謬尋異徑名行邪道下以經帖行倒道者
倒心所取常樂等法名倒道也依恃我想欲趣涅槃
虗妄我見住六入者終趣不真為我求滅名趣涅槃
[004-0135b]
由見我故求彼梵天自在天等六入果報以為神宅
名住六入入如聚落名六入聚經言依者帖前住也
空聚帖前六入聚也唯入無人故說為空後三句中
初二內苦後一外苦內中初句四大互違後句明其
五陰遷逼前四大中受老病等明苦重也四大衰變
所以有老增損故病分離故死生亦是苦微故不說
由著我故受此諸苦意欲遠下明苦深也人皆厭苦
名為欲離由計我故受身不斷身皆大成故不得離
恒隨身也經言常為帖恒隨也四虵侵惱帖老病等
四大往返喻似毒虵增損苦生名為侵惱陰怨隨者
明其五陰遷逼苦也何故五陰偏名為怨人皆樂住
而五陰中識受想行前後集起後起催前念念盡滅
違返人情故說為怨生便有之故曰不捨種種諸苦
是外苦也釋治可知。


小乘過中經文有二初過後治就前過中句別有三
小心狹劣不求大乘是第一句不求大因小心是總
狹劣是別不求大乘彰其狹劣謂不求於大乘法中
自利利他二種行也遠離無上一切智者是第二句
不願大果此前兩句求心過也等有出下是第三句
起行過也就後治中我應令生住微妙法廣大意者
治前初過後之兩過略不辨治上來廣明攝生戒相
下總結之隨持戒力廣起行者名前律儀以為持戒
攝善法戒依持戒生名持戒力隨彼戒力起此攝生
故曰善能廣起行也。
[004-0135c]


論隨過治分以為二過中初言正梵行者牒舉前門
求小過者總顯過也下別有三初一心過不求大因
次一願過不求大果後一行過就初過中言小意者
舉彼經中初總小心有二種下解釋狹小有二舉數
下釋其相小心列名自行劣也佛法廣大心退沒者
釋其相也言微妙者證法深也廣大無量教行寬也
廣者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無量是其八九十地
此等皆是佛因法故名為佛法棄之求小故曰小心
狹者列名化他狹也解釋可知下以經帖言小心者
帖前小意狹帖前狹劣帖前小不求大乘乘勢舉來
向者不解非是帖前願過列名不求佛果所以是過
願小乘者辨釋其相下以經帖修過列名不定聚生
實有大乘而修小者愞頂巳前名不定聚有大不虗
故曰實有棄而行小所以是過下以經帖言等有者
等有大小出世行法此句帖前實有大乘樂聲聞等
帖行小也下釋治中先解後帖相顯可知下解結文
依持戒者依律儀戒得戒力者得攝善力彼攝善戒
從律儀起律儀家力故名戒力亦可攝善能起攝生
故名為力能作善巧起諸行者攝生戒也能作善者
謂能作彼利他善法此釋能也言善巧者化用善巧
起諸行者起彼上來利他行也下以經帖隨順戒者
帖依戒也力者帖前得戒力也善帖善巧能帖能作
廣起行者帖起諸行。


下三果中初經後論調柔果中大段有三一調柔相
[004-0136a]
二別地行三結說相前中初法次喻後合法中復三
一見諸佛起行之緣二能練行三所練淨能練行中
初明供養次明迴向後受法行以此戒地故受十善
所練淨中於無量劫持戒淨者畢竟離也喻合可知
別地相中愛語上者利他行也此地持戒離口四過
愛語攝故愛語增上戒波羅蜜是自行也何故前地
能練行中明別地行今此練竟方乃說乎以彼前地
能練行中具有自利利他行故即就彼二明行增上
以別餘地彼供養佛是自利行化眾生者是利他行
然今此地能練行中但有自利無其利他故不就之
辨行增上至此方明二行上矣以此調柔行修之末
故此結之。


論中有三初言果利如初地者對前顯同二有者同
下舉有無以勸知調柔攝報及與願智有同前地發
趣此無應當知之三此中勝下偏就調柔辨勝過劣
於中有二一就法說辨勝過劣二就喻況辨勝過劣
法中有三一辨勝過劣二於初地下舉劣顯勝三若
爾下問答料簡就初段中此中勝者總以標舉下別
顯之於無量劫離慳破戒離過勝也成就施戒釋對
治也此牒前文以顯勝矣第二可知第三段中若爾
為問若此施勝何故初地說檀為上然彼以下對難
釋通句別有二一立宗辨勝二釋名顯勝彼檀此勝
是第一段立宗辨勝然謂可向此勝之言非然難辭
前地雖說檀度增上然彼檀度此轉勝也為以十度
[004-0136b]
差別十地何故此中宣說施戒二行勝乎辨行有三
一就別顯異初地唯檀乃至十地唯智增上二辨勝
過劣初地檀勝餘者不如乃至十地具足一切前不
及後後必兼前三據行實一一地中皆具一切十波
羅蜜今據辨勝過劣門故說施說戒勝過前矣後諸
地中何故不彰兼前行乎以此二地簡前之始故偏
論之餘類可知故略不辨以離慳下是第二段釋名
顯勝良以此地離慳破戒名離垢故此施勝前上來
就法辨勝過劣下就喻辨於中有二一舉劣顯勝二
此地下辨勝過劣前舉劣中初地中金但火鍊者牒
舉前喻除外貪等彰前淨相約喻顯法故說除貪故
說金淨就喻以結下辨勝中今置礬石舉此喻文除
體垢下彰其淨相除體明垢就喻彰淨謂除金中障
體明垢自性真淨就法顯淨證實離染名自性淨故
說戒淨就法以結前地結喻此地結法言綺互耳。


十地義記卷第四本
十地義記卷第四末



言明地者義釋有三一依地持法照明故名為明地
以此地中聞法之解見法明故此猶是前隨聞思修
[004-0136c]
照法顯現名為明矣二依地持三昧照明故名明地
以此地中起禪方便決定慧故三依此論得彼四地
證光明相故名明地故下論言彼無生慧此名光明
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就此地中論文有三一開章門
二舉經對顯三依文釋就初段中有四舉數趣地方
便初入正住及與地滿分為四也下列其名起厭行
者此地修禪厭伏煩惱名為厭地就此地中正住地
心名之為厭初入地心修起彼厭名為厭行趣地方
便起彼厭行是故名為起厭行分厭行分者初入地
也言厭分者正住地中修世八禪名為厭分言厭果
者地中滿足下次舉經對以顯之起者牒初謂十深
念舉經對顯行牒第二觀一切等舉經對顯厭牒第
三四禪四空三摩提者舉經對顯三摩提者依如下
文釋有三種一通名八禪為三摩跋提故下十種深
念心中說此地中於三摩提得自在也二偏名四空
為三摩提故下論言無色三摩亦有四種三名五通
為三摩提故下文言三摩提者謂五神通今此當應
通名八禪為三摩提三摩䟦提是中國語此翻名為
正定現前果牒第四四無量等舉經對顯下解釋中
先解起厭文中初言淨深應知總舉勸知應知向前
十種深念是淨深心以此十念依於二地淨持戒起
故名為淨。


經中有三一結前舉後勸修趣入行二地己是結前
也欲得第三是舉後也當修十種是勸修也言深念
[004-0137a]
者於禪定中求欲深也二廣辨入行三結行能得入
三地。


論先總舉十種深念下廣釋之十中隨義分為四對
初二一對根本建立次三一對方便發修次三一對
修巳成就後二一對德用自在此四對中皆初離過
後明成善初言起淨深念心者離過心也依彼二地
淨持戒行起此深心故名淨心經言淨者通則十句
皆是淨心今就初說餘更異名依不捨者住善心也
依自所住大乘之法堅心不動名依不捨此前一對
根本建立第二對中初之兩句發修離過後之一句
造行善法以前兩句離過義同并解并帖言求勝法
起方便者二地滿巳趣向三地名求勝法發修善巧
名起方便以此方便能厭當欲現不貪者於現五欲
能捨離也當貪未起但可厭背現貪交捨故曰不貪
貪欲障禪是故厭離經帖可知不捨進者不捨自分
所住大乘進起善行經言不退能入勝也第三對中
初句離過後二成善自地煩惱不能壞者離過成也
於二地中起此行修二地垢障悉巳除斷是故不為
自地惱壞下兩句中初句體成後句用成以體成故
出入自在以用成故受生自在三摩自在定體成也
此名八禪為三摩䟦出入無礙稱曰自在經言明盛
淨之極也依禪有力生下不失定用成也起用自在
故曰有力定心純故生下不失此之兩句宜審記知
下地滿中明此兩心究竟成就下言於禪能入能出
[004-0137b]
即是明盛彼處成就而不隨禪解脫力生即此純厚
彼處成就今此十種求禪方便云何巳得於禪自在
釋言入地理實具起一切諸行但今為明趣禪方便
偏論定行此雖有定修中所得不同後成故下論言
彼純厚心此處現成第四對中初句明其自行離過
後句彰其利他自在依彼生者依欲界生言不染者
欲界煩惱不能染也經言快者在染不汙故云快也
依利眾生不斷有者為利他故不絕三界諸有生也
經言大者起行兼物故名大心彼前地中不染為大
利他名勝今此地中不染為快利他為大皆有大義
左右名之。


厭行分中論文有三一結前生後巳說結前次說生
後二開列章門有三舉數下列其名修護惱者進習
名修厭有為心能捨垢障名護煩惱厭行門中開此
護惱故名為行護名為捨護小乘者求一切智深念
眾生捨離小乘狹劣之心故名護小修之與行不異
前釋此二自分方便攝者是其勝進依前二心發起
勝修攝修善巧名方便攝亦可此行進趣向禪名為
方便能攝後定故名為攝修之與行亦同前釋三廣
辨釋解初門中先牒前門將經對顯護惱牒前觀一
切行無常無救二十句示舉經對顯無常十句無救
十句此二十句示護煩惱前觀無常知法體性後觀
無救就人彰過下隨文釋。


解無常中先問次經經中初總苦下是別如是下結
[004-0137c]
下以論釋先解初總是中命行不住故者諸法相續
名之為命此解有為遷流集起名之為行此釋行也
言不住者釋無常也總明觀者結總異別釋正觀也
下以經帖如法而緣故名正觀次釋別文於中初先
雙問起發云何無常問前有為無常所以何者無常
問彼有為無常體相如是正觀對問總顯下別釋之
云何此者牒上初問下有五句顯示有為無常所以
就此五中兩義分別一隨事分別五中前三就其內
障以顯無常後二就外以顯無常二據義分別五中
初句就苦以顯無常所以次一就其不淨以顯後三
就彼無常以顯無常之中有麤有細以麤顯細故得
無常還顯無常何故不以無我顯之理亦應有今此
為明世間所行未證無我故略不論又復此中以麤
顯細非細顯麤無我理細是故不用顯示無常若汎
論之一切諸過皆得相顯若為明苦則無常等皆悉
成苦乃至無我類亦同然依身轉力生三苦者內報
遷壞名身轉時轉能生苦說轉為力苦由轉生故名
為依生三苦者所謂苦苦壞苦行苦身轉猶是無常
之義無常故苦還以苦故所以無常下以經對言苦
故者以其苦故性是無常依飲食力形增損者食是
身緣由食好惡令身增損故說為力增損由食故名
為依准前應言依飲食力形體不淨乃言增損此以
增損要由食故顯成不淨以彼不淨彰法無常下以
經對不淨故者以不淨故性是無常下以無常顯無常中初就
[004-0138a]
內報後二就外依不護力橫夭壽者強涉危嶮飡服
毒藥如是等比名不護惡由不護故令身夭喪故說
為力夭由不護故稱為依夭壽即是無常之義下以
經對無常故者以彼夭壽麤無常故顯有為法性是
無常下二外中初就世界以顯無常依世成力滅壞
故者由成起壞說成為力滅壞由成故稱為依以滅
壞故知性無常經對可知資生依主無定力者眾生
是其資生所依說名為主彼此互傳名主不定主不
定故能令是物一處不住稱之為力下以經對不住
故者以不住故有性無常何者無常牒第二問下釋
之中應先廣解無常之義然後釋文義中有三一分
段無常二念無常三自性不成實無常是三如彼四
優檀那章具廣分別此應具論就釋文中有二舉數
三無常中初一分段分為向前無常所以今此宣說
念性不成為無常體故云二也少時巳下列名辨釋
少時列名此猶三中念無常也一剎那頃四相遷變
故曰少時念念滅者舉經對顯自性不成列其名也
去來現在不生轉等約就三世釋其相也謝往名過
過法背今稱之為去在當名未當起之法趣現名來
亦可來者是其現義當法未現故曰未來在今名現
法住現相故名為在隨事以論過起名生終趣未來
說之為轉現在名住據實以窮三皆無性即生非生
即轉非轉即住非住故曰不也下以經帖不從前來
帖過不生不去至後帖來不轉現在不住帖現不住
[004-0138b]
何故論中過往名去未起說來經中乃就過去說來
就當云去然經論中辨法有二一以三時剋別諸法
是則一法隨時為三三法相望過去巳去當者方來
現者今住二就三時以辨一法當知是法從於過來
向於後去如人說言我從生來向於老去論就三時
以分法故過往言去當中說來經約三時明一法故
前際說來後際彰去如是正下總結之文向者不解
非是帖前乘勢舉來。


下次解釋無救之義於中初先牒前舉後以為起發
如是觀等是牒前也無常行中無有救者是舉後也
次舉經文經有十句初一是總餘九是別就前總中
如是真實觀見一切牒前起後前觀無常稱法不虗
故曰真實無有救者正辨其相無常理定非物能裁
故曰無救。


論中先牒初總無救對上以指真見無救是牒總也
第二十句說對前指也前文說言無常無救二十句
示前十巳示無常義竟此第二十示現無救下釋餘
別於中初先牒總開別次廣辨釋有難解者下重料
簡無救有九是初段也自下釋中初四就死以說無
救次二於外愛求事中以說無救後三就巳老少病
中以說無救以死滅謝無救相顯故先辨之凡夫愚
癡為此死法多求外境為知其過故次辨之為明身
患數數非一故後明餘老少病等初四句中死苦是
一望之遠近故有四句無常未至無有依者於少壯
[004-0138c]
時望於後死說為未至無可依仗使之不來名無依
告至無救者年極衰老死分將臨名之為至無救免
也以無常至多共憂者憂苦相續說之為多此是心
法與心相應故名為共慮死曰憂惱心稱苦中間同
者生陰轉壞死相現前名為中間憂增曰悲悲與心
俱故稱為同同苦事中增熱惱者正是死時同解共
也共如前釋苦事巳下釋熱惱也惱必有處所謂在
於死苦事中惱必有因所謂因於憂悲隨逐憂悲轉
增故名為惱惱必有由由力虗弱力虗弱故四大分
離苦逼身心故增熱惱經言共者帖前同也熱惱帖
後苦惱事中生熱惱也此前四句於死無救次二句
中初就求時煩惱無救後就受時明苦無救就前求
中欲所愛者貪求樂境不欲不愛憎惡苦緣如是妄
想愛憎縛者欲名為愛愛猶貪也不欲名憎憎猶瞋
也起由倒情說為妄想恒不離心故曰常縛常縛不
捨所以無救就下受中言受用時樂少苦多得巳守
護多致侵害乃至失命損惱多於貧窮苦也下三句
中初就老時以明無救以過重故次就少時以過輕
故此二時定故先說之後就病時病不定故所以後
論言身老時少色不集明老無常不可救也少具三
受貪等燒者煩惱熾盛不可救也依彼三受生貪瞋
癡燋燃善心故曰常燒於年衰時病苦增者明苦叵
救病通始終老時多也上來釋竟下重料簡後之三
句前却之義言後三句皆說身患何不初說問以起
[004-0139a]
發前四後三同明身患何故後三不與前四一處宣
說問意如是示數患者為欲彰身患事非一是故分
之兩處別論等分兩處何不先明生老及病後說死
乎死過最重彰厭義顯是故先明。


護小乘中初問次釋後總結之云何問也釋中經文
有三十句初有十句明求佛智護彼小心後二十句
念益眾生護彼狹心護小心中經文有二初總後別
總中見巳轉復厭者牒前起後牒前所觀名為見巳
前觀無常巳生厭心後觀無救厭心過前故云轉厭
趣如來慧正明護小小厭求佛是故不同別中有十
前五菩提後五涅槃見如來者觀見佛德無量益也
十句之中初後云見餘略不論。


論中護小牒前所問下廣釋之先明初總於有生厭
釋轉厭也趣佛慧者解趣如來下釋別中智有二種
就總開別攝德清淨列其二名菩提是德修成名攝
涅槃是淨離諸障故此二佛德故通名大下廣釋之
德大有五牒初舉數下廣辨釋五中初二以為一對
妙用自在後三一對行德圓備就前對中初句正明
妙用難測後句寄對以顯其勝神力大者用難測也
經言菩薩見如來慧不可思者慧是通體通用難測
名不可思無比大者寄對顯勝如來神力非餘比也
無敵釋之經帖可知就後對中初二正明行德圓備
後一寄對以顯不同前兩句中初句利他後句自利
大義大者利他廣也義謂義利廣能利生釋顯其相
[004-0139b]
經帖可知無譏嫌者自行勝也淨德殊勝故無譏嫌
希有難得釋顯其相在世所無故曰希有緣心不會
稱曰難得經帖可知言不同者寄對顯異外道不雜
釋顯其相前言無比超踰學地此云不同勝過外道
蓋左右耳釋清淨中初牒略顯淨大牒也離煩惱苦
得涅槃者是略顯也離煩惱使除其集因亦應離業
業依煩惱彰離煩惱業亦隨亡略不言耳四住之結
名為煩惱四住之習說以為使無明住地略不標舉
下釋具有言離苦者苦果盡也若准經文應言離憂
苦是憂本就本言耳此明所離得涅槃者彰其所得
下廣釋之離煩惱使牒舉初門離煩惱者四住惑亡
言離習者四住使滅無明不雜除無明地四住言離
無明之中彰其不雜文綺互耳經言無惱無四住也
四住依於無明而生從本應言無於無明今此舉末
以顯本無故言無惱言離苦者牒第二門苦根本盡
憂悲隨者身受名苦心受曰憂先由身苦起後心憂
是故說苦以為根本苦本盡故憂悲不生故名隨盡
經言無憂就末為言若從根本應言無苦今乃舉末
顯本無也得涅槃者牒第三門經有三句初一是總
後二是別別中初句是其自德後苦利他如經能至
無畏城者舉彼初總以對前門更不解釋菩薩至城
不復還者釋第二句明其自德此文不足若具應言
菩薩見佛至涅槃城不復退還非是菩薩自至不還
而能利生得世出世涅槃事者釋第三句明利他德
[004-0139c]
人天善化名得世間三乘法化名得出世涅槃勝事
亦可功德名為世間智慧出世此二同是涅槃勝事
以見此益菩薩求之如經不退帖前句也見能救生
帖後句也。


下二十句護狹心中初十起悲後十救度度是悲益
亦可初十是其悲心後十慈心釋前十中依無救生
起十心者標舉起發悲心增上故曰殊勝。


經中初先牒前起後總明勝心見如來智見有為行
是牒前也見智無量牒前十句趣如來慧佛智多益
故曰無量見有為苦牒上護惱無常無救名無量苦
何故不次釋言佛智乘前之便故先牒之見有為苦
生後之便故後牒之下對此苦起勝悲故復於一切
轉生十心是總明也對求佛智說悲為復悲依前起
名為轉生悲過二乘稱曰殊勝何等下別別中初問
次辨後結何等問也辨中十句初一復總眾生可愍
正是悲心孤獨無救顯可悲也餘九是其別中之別
是名下結。


下以論釋但釋經中後段別文別中十句孤獨無救
別中之總在前釋之無救牒經以孤獨者用經釋經
以經孤獨釋經無救是義云何世間之人無父曰孤
無子稱獨以孤獨故逢苦無救眾生如是遠佛菩薩
慈父名孤自無善子說之為獨以孤獨故在苦無救
下釋餘九於中有三一牒總開別二恒貧下將總名
別以初總中孤獨無救遍名餘九三廣分別九中初
[004-0140a]
二欲求眾生次三有求後四梵求明此三求各有四
句一標別其人二彰其過三牒勸知四舉經帖依欲
求者標別人也悲依此生故名為依無厭及求彰其
過也貪心難滿稱曰無厭對財常欲名求不息此應
知者牒以勸知此前兩句應知經中差別對也如經
下帖恒貧帖前心無厭也常懷不足名曰貧窮非謂
一向無財名貧三毒火燒帖於他財求無息也初求
財貪散用生瞋貯積生癡三毒焚心名為熾燃有求
眾生標別其人六道巳下辨其過相於中三句前二
有障後一無治六道轉輪果繫未脫彼因覆者子結
未除煩惱是彼六道之因為之覆也常生難者明無
善治由生八難離善導師故無治也如是三句次第
知者牒以勸知如向三句應知經中次第對之如經
下帖閉三有獄帖前初句論言六道經云三有蓋綺
互耳理應齊舉三界難出如閉牢獄煩惱林覆帖第
二句起惑名惱性使如林凡為覆也無正觀者帖第
三句由無正觀故生難處亦以生難故無正觀梵行
求者標別其人不起勝下彰其過相於中四句前三
小乘後一外道不起勝念不修大因懷增慢者不求
大乘菩提果也未究竟處生究竟想故云增慢無入
涅槃不求大乘涅槃果也此三是其求小乘過妄行
外者邪外道也如是四句牒以勸知如向四句應知
下經次第帖也如經下帖遠善無樂帖無勝念失佛
妙法帖增上慢常隨世流帖無入涅槃二乘之人雖
[004-0140b]
捨分段而常隨順變易世間失方便下帖妄外道無
彼涅槃方便行也。


下次解釋救度十心次說度生發精進行總舉發起
次舉文釋。


經中利言見生具苦發精進行牒前起後總明度心
見生具苦是牒前也前觀三求在生死中名具諸苦
發精進者總明度心是諸生下別明度心別中十句
初四度處次五度行後一度果就前四中初句是總
後三是別。


論中但釋我應救下第二段文於中先作三問起發
何處度者問救度處以何度者問救度行云何救成
問所得果此分別下對問總顯謂此三問分別救度
眾生差也下廣解釋釋初問中句別有五初何處者
牒舉前問二於業下釋顯其相此三皆是妄心起故
通名妄想噵其妄想明可除斷三舉經對言應解者
解其業縛應令淨者淨其煩惱應令脫者脫其苦報
四如是下比經對論明其次第將初帖初將後帖後
文次不越故曰次第五我應救結別成總經中初總
云我應救應救何等向來別對業煩惱苦以明救度
故今就別結成初總我應救也業等正是菩薩所拔
故曰我應以何度中初牒前問後廣解釋經有五句
前二正是能度行體後三明其化授利益前二行體
一處解釋於中有五初授三學總舉行體二勸置下
別釋其相戒是戒學勸住定慧是定慧學三以經帖
[004-0140c]
應著善處帖前戒也應令安住帖後定慧四如是下
比經對論明其次第五釋離合何故定慧合為一句
以此定地未得出世離相真慧設有智慧隨定觀心
故不別論若是定地定慧合者此非戒地何故別分
然其戒學前地巳成不依此定故得別分下三句中
前二就戒明化利益後一就其定慧兩學明化利益
釋前二中勸戒有二標別舉數次顯其相除疑令信
授戒之始經言喜者教除疑惱故令歡喜令心樂住
安不動者授戒終也由得戒味故心樂住經言知宜
量宜授也後二學中復勸定慧標其行別滅除掉下
彰化利益掉沒定障隨使慧障性使煩惱常隨眾生
名隨惱使由勸定慧故令除滅經帖可知救度成中
先牒前問令得下釋有餘無餘是二涅槃前三妄中
除業煩惱故得有餘除生妄想故得無餘經帖可知
是名下結。


方便攝中初問起發下隨文釋釋中具以四門分別
一明方便攝行之相二科經文三就人以定四廣解
釋言攝相者菩薩因前三種觀故便知生死多過難
處眾生未出如來智慧有大利益眾生未得便作是
念眾生墮在煩惱業苦以何方便而拔濟之令得涅
槃畢竟之樂即知不離無障礙智無礙智者是如來
智智由何生即知不離八地巳上如實智覺覺由何
生即知不離四地巳上無生行慧慧由何得即知不
離三地禪定禪由何得不離聞法是故菩薩先求正
[004-0141a]
法既聞法巳靜處思惟思巳修習入禪無色依此禪
定觀法無生起出世慧依無生慧起如實覺依彼實
覺得無礙智得是智巳便能拔生令出生死得涅槃
樂攝相如是次科其文此方便中義別有五一起觀
方便牒上三心起後觀求二依如來度眾生下標趣
方便標其佛慧彰行所趣三思惟下觀求方便觀察
推求度眾生法第四不離無障智下正知方便謂知
佛智能救眾生乃至知禪由聞慧得第五轉復勤修
巳下攝修方便修聞法行攝取正法然今論家前三
方便并舉并釋後二方便別舉別釋科分麤爾次定
其文就人不同定文亦異若就三地起行者說五方
便中但有後三彼起行者從前十種救度心後即作
是念眾生墮在煩惱業苦以何拔濟令得涅槃即便
正知懃求正法更無餘文若就說者以定其文具五
方便一牒上三心以起後觀二玄標後時依如來慧
救度眾生彰行所趣三明此地菩薩觀求四明正知
五明攝修此乃說時非行時也次釋其文前三方便
并舉并釋後二方便別舉別釋前三經中先明起觀
善厭有為牒護煩惱深念眾生牒護小中後二十句
利眾生心趣一切智無量益者牒護小中初之十句
求佛智心然上文中先求佛智後明念生今此何故
後牒佛智為依佛智度眾生故又此三心菩薩巧觀
隨何先後皆成次第不可一定次明標趣即依如來
救度生者此三地中方便攝時以知不離無障礙智
[004-0141b]
能度生故欲依巳家當成佛智救度眾生非謂依他
如來智也作是思下是其第三觀求方便乘上三心
起此觀也菩薩思惟眾生墮苦煩惱業者向前救度
十心之中欲於煩惱業苦之中救度眾生故今思惟
眾生墮之以何方便訪求度行向前巳知戒定慧學
為救度行何故今言以何拔乎前雖知彼戒等度法
而猶未知用何智慧能解彼法鏡物機性隨宜攝化
故興此念若爾上明護小乘中巳見如來能救眾生
何故此言以何濟拔然上雖見佛智能度佛果在當
未可現用謂佛智外更有餘法能為濟之是故觀求
以何方便。


論中先解起觀方便文別有三一牒經三心就之辨
因厭離牒經厭有為行深念牒經深念眾生利益牒
經趣一切智無量利益示三因者明向三心能為因
也二列因名舉經對顯離妄因者厭有心也由厭有
為便離生業煩惱妄想名離妄因此列因名善厭有
為舉經對顯不捨因者念生心也由念眾生常在世
間不捨利生名不捨因此列因名深念眾生舉經對
顯精進因者趣佛心也由趣佛智大利益故發懃精
進名精進因此列因名趣一切智無量益者舉經對
顯三重分別伹釋後二初易不論就後二中乘言之
便從後向前次第釋之先釋第三趣利益處牒前經
文修彼道故釋經會論為修彼道發懃精進是故論
家名精進因次釋第二深念牒經善化眾生釋經會
[004-0141c]
論以深念心善化眾生不捨世故論家名為不捨世
因依如來慧度眾生者牒舉第二標趣方便此示發
起方便攝者就意以釋此依如來度生之言示現菩
薩為求彼故發起方便攝修所行亦可此言示現發
起攝行所為為依佛智故度眾生是故起於方便攝
行下釋第三觀求方便先并舉經以成前義正由思
惟以何方便度眾生故即依如來救度眾生下釋其
文墮在牒經苦是生下牒上十種度生心中三種妄
想對以顯之相別可知涅槃樂者牒舉經文無上涅
槃簡大異小釋畢竟也是中巳下解釋第四正知方
便於中在先開列章門是中方便攝行有三標以舉
數上來皆是方便攝行何故此處方云是中方便攝
行通雖俱是於中別分上初第一牒前起後依如來
慧玄舉後事作是思等訪求化行未正方便攝修所
行自下方是故此標云是中方便攝行有三下列其
名經有五階四對之法論攝為三言五階者一無礙
智二如實覺三無生慧四禪方便五聞方便言四對
者一從聞起禪二依禪定起無生慧三依彼慧起如
實覺四依實覺起無礙智論今就此攝以為三初無
礙智說為證盡末後聞慧說為第三彼起依止從聞
起禪乃至實覺起無礙智攝為第二起上上盡言證
盡者無礙佛智證中窮極名畢竟盡起上上者聞起
禪定乃至實覺起無礙智名之為起起中漸增故云
上上終窮佛慧名為證盡彼起依者聞慧為彼起行
[004-0142a]
所依是故名聞為起依止。


次舉經文經中五階義如前判初言不離無礙智者
是第一階乘前思惟以何方便拔濟之言故今念知
拔濟眾生不離無障解脫智也佛離垢染名無障礙
德用自在名解脫智智之分齊名為智處彼無礙智
不離一切如實覺者據末尋本是第二階向前無礙
解脫之智由何而生即知不離八地巳上如實覺起
一切法者是其如來所說法也所說有二一三地中
從佛聞法名為如來所說之法二八地中諸佛七勸
所勸之法名為如來所說之法名此二種為一切法
如實覺者亦有二種一者於彼三地所聞一切法中
得如實覺謂八地中十無生忍及深行等二者七勸
一切法中得如實覺謂八地中無量身等及淨佛土
十自在也此等通名如實覺矣佛智依此故云不離
實覺不離無行慧者是第三階向前實覺依何而生
即知不離四地巳上無生慧起染淨諸法集起名行
四地巳上證空平等見染淨行不生不滅以無染行
可斷滅故名為無行若具應言無滅行也略不云滅
以無淨行可修起故名無生行是故名為無生行慧
實覺依此故云不離餘如論釋。


論依三門次第解釋言證盡者牒舉初門住無礙者
要住如來無礙智中方能拔濟經言不離帖前住也
無障智處帖前智中下解第二起上上中先釋後帖
釋中依經四對相依次第辨之一一對中若具為文
[004-0142b]
皆應有六一舉經文二釋能依三解所依四解相依
不離之義五以經帖六重分別然下文中綺互有之
皆不具足今初對中伹有兩句一釋不離二以經帖
釋不離中句別有二初言彼盡以實覺起明上依下
如來所說備如前釋八地菩薩隨入相應名如實覺
以是由也彼前證盡由於如來所說法中隨順相應
如實覺起非由如來所說法也二以此覺起無障智
明下生上覆陳相望顯成不離經帖可知第二對中
但有三句一舉經文二釋所依無生行慧三以經帖
略無餘三初言此者是舉經也此經文中實覺不離
無生行慧自相同相無分別者釋彼經中無生行慧
染淨之有名為自相同皆空寂故云同相同中無有
妄心分別染淨之行名無分別行照此名慧染法相
同釋無行也淨法相同釋無生行經帖可知第三對
中但有兩句一舉經文二釋能依餘略不論如是慧
明不離禪者牒舉經文彼慧此中名光明者解釋能
依智慧光明彼四地中無生行慧今此地中得其明
相尋相取本故名彼慧為光明也依彼光明名明地
者待此顯彼此得彼相名明地故明知彼慧是其光
明第四對中但有三句一解能依禪方便慧二以經
帖三重分別餘句略無言彼菩薩於禪定中方便決
定智慧觀者解釋能依禪方便也謂彼三地修厭菩
薩即於禪中修起方便決定慧故名禪方便決定慧
觀非是與禪作方便故名禪方便決定慧觀如經下
[004-0142c]
帖下重分別彼方便者重牒經文得勝禪者淨禪有
四一者退分二者住分三勝進分四決定分今言勝
禪是勝進分望前趣地方便中禪說此為勝能生勝
靜故曰方便言決定者重牒經文於他決定是決定
分於他四地決定向也此前方便及與決定是下文
中厭分禪也智慧觀者重牒經文自智觀者簡異所
生智慧明也猶下所說此地觀法不生不滅名為自
觀上來釋竟是名下結下解彼起依止行中初釋後
結如是慧觀依聞得者謂禪方便決定慧觀依聞生
也此是彼起依止行者對前指斥聞是起依是故修
者釋修所以今此定地但應修定何故修聞聞是起
依是故修行是名下結前釋證盡先牒章門然後解
釋起及依止先釋後結文右左耳。


下釋第五攝修方便於中初明求法之行彼常懃行
以何因下明求行因前中先顯求法行相是中行者
牒前彼起依止之行日夜求下略顯其相然下經中
有十一句此之十一對於教義斯皆是行皆是上人
所成行故行別有三謂聞思修初有七句是其聞慧
次一思慧後三是修若以此等令下効習通皆是法
若就此中求法者說前之兩句能求行心憙下九句
是所求法法中還是聞思及修九中前五是其所求
聞慧行法思修行法義同前判前本分云隨聞思修
照法顯現名為明地就此言耳然今論家依此後門
略示其相日夜求者是其經中能求行也能求行中
[004-0143a]
乃有兩句懃之與常今但舉後日夜常求懃略不論
舉後攝前義在可知如是次者是憙法下所求行法
依教義者所求行法依教義成聞依教生修依義成
思初依教終則依義是故說言依教依義次舉經文
正觀知巳牒前起後觀者牒前觀求方便轉懃修下
正明求行常懃是其能求行心憙等是其所求行法
轉復懃者前起救度精進十心今更起於懃求法行
故云轉復聞為行本故懃修之懃修何等懃修求心
求於何等謂正法行教之與義是其正法依法所成
聞思修等是正法行此地菩薩求彼依法所成行也
此明懃求日夜求聞明其常求下明所求三慧行法
言憙法者聞慧行法依教法成憙於教法名為憙法
乃至第九隨順法者修慧行法依義法成隨順義法
名隨順法。


下論釋中先解經文後分能求所求差別前釋文中
就彼初句總釋所求三慧行法有異餘義一處別解
次有三句雖有能求所求之異求法心同一處解釋
依法一句依教正解有異於餘一處別釋隨法下三
聞思雖異莫不皆是依教所作一處辨釋後之三句
行修皆降各別解釋求法行者牒初句中所求行法
依教義者解正法行不釋求也教之與義是其正法
聞思修等三慧行法依教義成是故經中名正法行
如前說者如向經前論中說也亦可如前經中說也
前段經中始從佛智乃至禪定依義而成聞依教成
[004-0143b]
今還求彼依教依義所成行德故指彼也次三句中
常憙樂法牒舉經文無慢心者是常求也以無慢故
常能求法無妬心者是憙法也無伏他者是樂法也
樂法故問非為折伏憙樂何別始心好法名之為憙
終時愛味說以為樂依法牒經依大教法自見取者
於教自解不由他也隨益思法并牒經文依讀誦者
解隨法也隨教讀誦故云隨法依為他者解益法也
依教授他名為益法上來是聞依靜思者解思法也
依前教法靜處思惟故名思法下三修中初一是定
後二是慧隨位以分定在此地歸依在於四地巳上
隨順在於八地巳上究竟牒經此是修分望前聞思
說為究竟亦可此是世間中極故云究竟此之究竟
依義法成名究竟法下釋其相依定修者此之究竟
是三地中禪定行德彼行起時還依禪定行法而成
名依定修歸依牒經四地巳上修慧行德為世歸趣
故名歸依亦可此行趣順八地無生忍慧名為歸依
此之歸依依義法成名歸依法下釋其相依出世者
此之歸依是四地上所成行德彼行起時還依出世
智法而成名依出世隨順牒經八地巳上修慧行德
順佛解脫名隨順法依解脫者略釋其相此之隨順
是八地上所成行德彼行起時依於諸佛解脫法成
名依解脫依諸佛下重顯其相下分能求所求差別
是中求行牒上初句常求聞法牒第二句此初二者
雙牒前二示常行者是向第二日夜常也示懃行者
[004-0143c]
是前初句轉懃修也此是三地能求法行喜等九句
示正修者是其所求正修行法下次解釋求法行因
於中初先問答略顯彼常懃行以何因者舉前兩句
能求之行問其因也示敬盡者總答顯因由敬重故
起求法行故名敬重為求行因敬重之極名畢竟盡
彼菩薩下顯其重相言彼菩薩財為首者謂彼三地
求法菩薩始對財寶校量顯重終對巳身事別有五
財事為始故曰財首下別舉之於財寶中是初校量
及王位處第二校量轉輪之報名為王位或生天處
第三校量所謂帝釋世間淨處第四校量謂梵天王
遠離欲染說之為淨及與巳身第五校量以法重者
於向五事比校度量法為重也此明前二能求行因
然下經中非直明此能求行因亦彰餘九所求行因
今此論家略不顯矣。


經中初明常懃行因發精進下明餘喜等正修行因
善中有五義別如向五事校量就初財中句別有七
初至難遭是第一句能捨諸物於中初至不生難想
求法捨財於說者下重人輕寶無有外財而不捨者
是第二句能捨田宅無有內財而不捨者是第三句
能捨妻子無有所作而不行者是第四句能捨巳身
為法走使無憍慢等而不捨者是第五句能捨慢心
謙下求法於上不恭名為憍慢於下境界執我陵彼
名為我慢於等自大名為大慢是等皆捨賢直故者
釋捨慢也無苦不受是第六句苦身求法成勝財下
[004-0144a]
是第七句能捨大財以求法也知法勝資名勝財心
非過寶物名勝財也上來七句合為第一就財彰重
勝得輪王第二校量勝得釋提第三校量梵天王處
第四校量若有人下第五校量若人作言投火相與
假作要言下明菩薩定心求法投身三千過重自要
無憚火坑法應盡受以法自解不辭諸苦大悲為物
處苦求法菩薩之儀故曰法應下次明其正修行因
如是發進修諸法者依前喜等進修正行名發精進
修諸正法靜處觀者是其依法起行因也此何所觀
能為行因謂觀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伹以口言得淨
由此起行故為行因。


論中先釋求法行因文別有二一依文釋二辨所求
法之差別前中依彼五種校量次第釋之釋初門中
依經七句次第解釋先解後結解中初言為重法故
一切捨者釋第一句彼財得處田宅能捨釋第二句
遊財易捨田宅難離故次明之及彼所為內亦能捨
釋第三句彼前財物皆為人類說為內法以前該後
說之為及外財易捨妻子難離故次說之及彼所為
亦能捨者釋第四句非直捨於內外兩財彼內外財
所為巳身是亦能捨身行奉給釋其相也餘物易捨
巳身難離故次辨之誰於此下釋第五句誰於此物
能得能捨返明慢高彼意能捨順顯能離身敬易為
心慢難遣故次彰矣苦無不受釋第六句情慢易息
身苦難忍故次舉之得眾多下釋第七句三千重寶
[004-0144b]
最難捨離是故後論上來七門次第分列下言是名
財中勝者總結前七次下三門并問并釋并以經帖
以其易解是故不論云何王等問以起發標問輪王
等餘釋梵是菩薩下對問以顯經帖可知釋第五中
先解後帖上來廣釋五門校量下次分別所求之法
句偈是教義是行法然上求行求聞思修三種行法
對彼求行以說其因還應於彼聞思修等以顯敬重
今此何故說求教法聞依教成是故求教為成彼也
下次解釋正修行因初問起發靜處思者對問辨釋
下以經帖。


釋厭分中初問答略顯云何問也聞諸法下對問略
顯然下經中文別有三一牒前聞法靜處思量以起
後厭二明厭體三明入意為順法行而不樂著今言
聞巳知如說行乃得法者舉後經中初段文也入禪
無色無量神通舉後經中厭之體也禪與無色可是
厭體無量神通是其厭果何故舉之亦是如說修行
所攝故通舉之彼非樂下舉後經中第三段文入禪
意也彼非樂處於中不染即後經中而不樂著世俗
八禪非是菩薩所貪樂處是故於中不生愛染必應
作者即後經中順法行故以此隨順無量等法故必
應作。


經中三分備如向辨聞諸法巳牒前聞法降伏心下
牒前靜處正觀心也降心閑處明捨亂過降伏其心
離心過也於空閑處離身過也心作念下明思起道
[004-0144c]
下厭體中住明地者起厭處也因如說行厭方便也
即離巳下是厭體也八禪定義廣如別章就初禪中
即離欲惡不善法者是離障也釋有四種一總相釋
斷除欲界惡不善故名離欲惡不善法矣二依龍樹
釋遠離五欲名為離欲斷除五蓋名離不善故龍樹
云趣向初禪遠離五法斷五法矣三依毗曇離五欲
故名為離欲斷十惡故說為離惡除五蓋故名離不
善四依成實斷貪欲心名為離欲以離欲故亦捨殺
等名為離惡不善法矣有覺觀者是對治也麤思名
覺細思名觀故龍樹言譬如振鈴麤聲喻覺細聲喻
觀離生憙樂是其利益廢背欲惡是故生憙離過猗
息故名為樂入禪行者是其定體一心支也何故獨
此名為禪行一心禪體故名禪行就二禪中滅覺觀
者是其滅障初禪之中覺觀有二一即定心二出定
時三識身中麤動覺觀此二並是亂動之心二禪勝
靜同皆滅之言內淨者是對治體若有覺觀濁亂不
淨此禪勝靜離彼外亂故云內淨言一處者彰其治
相彼內淨心住於一境更不餘緣故云一處故舍利
弗阿毗曇言欲界地中心行六處以六識身取六塵
故初禪地中心行四處以四識身行四境故以初禪
上無鼻舌識故但云四二禪巳上心行一處唯意識
身緣法塵故又復相續無間不斷亦名一處下論釋
中具此兩義無覺觀者顯其治能能治覺觀前滅覺
觀直彰離過如說滅諦以為無漏今就能治彰無覺
[004-0145a]
觀如說道諦以為無漏定生憙樂是其利益前初禪
中創背欲惡慶離故憙今此禪中法從內生慶得故
憙樂同前釋入二禪行是其禪定一心支也就三禪
中言離憙者是滅障也二禪憙心分別想生動亂多
過此禪定心轉寂故滅行捨念慧是其對治言行捨
者是其捨支行心調停捨彼憙過故名為捨此是捨
數簡異捨受故彰行也言憶念者是其念支念前憙
過守心一境故稱為念念與憶俱通伴而說故云憶
念憶能發悟助念力強所以通舉亦可即說念以為
憶如四念處體性是慧而名為念此亦同然言安慧
者是安慧支分別憙過說之為慧慧靜名安身受樂
者是利益也適暢在心名為心受上品之受適遍身
心就所遍處從末為名故曰身受今從後義樂實心
法此處增上遍滿身心故說身受顯樂增上樂是心
法心受之義不待言論言諸賢聖能說捨者此樂深
勝唯有賢聖能說為過堪能捨離非凡所能彰此樂
深言念受樂入三禪者是其禪體一心支也謂念自
地受樂之過以入一心就四禪中斷苦斷樂滅憂憙
者是滅障也舉絕四受明禪不動言斷苦者苦實在
於二禪中滅為欲彰此是不動禪免絕四受故此說
斷亦可指彼三禪之樂以為苦故斷三禪樂即名斷
苦何故如是彼三禪樂望麤心人說之為樂望後靜
心即是大苦如似世間指手打木於彼寤者說之為
樂睡眠之人用為大苦此亦如是故說斷苦言斷樂
[004-0145b]
者斷三禪樂彼樂麤動故此斷之先滅憂者初禪滅
也先滅憙者三禪滅也並在前滅是故言先既非此
滅何故論之亦為顯此不動禪故若使憂憙前地斷
故彰先滅者苦亦先滅何不說先釋言彰先理亦無
傷但此為明苦雖先滅對苦之樂此中斷故對樂之
苦不得言先若當說言先斷苦樂人謂彼樂亦是先
斷故不彰先憂之與憙能對所對並是先斷故云先
滅不苦樂者是其利益餘禪之中皆先明治今此何
故先說利益乘前所明斷苦斷樂對之即明不苦不
樂彰益義便故先論之行實在後此乃捨受不同苦
樂是故名為不苦不樂何故不名不憂不憙釋有三
義一以此禪正斷樂受而復無苦翻對彼二是故名
為不苦不樂二前文中先斷苦樂故偏對之明不苦
樂三五受中憂憙名別三受分別憂憙二名攝入苦
樂苦樂寬故捨受對之名不苦樂捨念淨者是其對
治捨是捨支念是念支前三禪中有其樂故捨念不
淨今此無故捨念淨也入四禪行是其禪體一心支
也四空定義廣如別章此應論之四空定文至論分
別順法行者為依禪定順起無量神通等故入諸禪
定非愛著也。


下以論釋於中但解厭行體相初後二文易解不釋
論中有二一問答以顯入之所為二隨文辨釋何義
故入徵問起發菩薩正應修習出道禪等是其凡夫
之法何故入中問意如是今此正應問禪無色何故
[004-0145c]
通問無量神通因明入禪無色之意乘以顯之是故
通問下答顯之先明禪等為五眾生法門有四四無
量中所為有二故有五種下別顯之言為禪慢入諸
禪者有人修得世俗四禪或著禪樂或起慢高難化
以道是故現入過彼所得轉其所著息彼慢意化以
道也為無色慢入無色者有人修得四無色定謂是
涅槃恃巳所得難以道攝故須現入息彼慢意為苦
生者總明慈悲二行所為為拔苦也慈行與樂云何
拔苦與樂對治令離苦也下別顯之言安善者安以
善因言與樂者與其樂果此是慈益言解苦者解其
苦因令不受者不受苦果此是悲益為是義故須入
慈悲言為解脫入憙捨者以彼脫苦慶之以憙心放
捨也言為邪歸入勝通者有諸眾生歸邪外道故入
勝通令信正法自下第二隨文廣釋得不退禪名三
昧地解釋經中住此明地能起禪也此三昧地故能
起禪前地非無簡勝異劣是中巳下解釋經中因如
說行離欲惡等是中禪及無色差別總判其文有四
種下別分解釋解四禪中先開章門有四舉數次列
其名言離障者禪定所除言對治者治障之行言利
益者所成福利彼二依者一心定體對治利益二行
依也何故不言離障所依彼直離過更無行體故不
說之下別指斥初禪可知第二禪中離障可解就內
淨中經有三句一者內淨二心一處三無覺觀論釋
有四初言內淨是對治者舉初內淨將論對顯二滅
[004-0146a]
覺觀者釋無覺觀成其治義三以經帖四解一處一
處牒經修無漏者舉其實治無漏行也亦可修習世
俗無漏言不斷者據修解一前後間絕則非一處無
間不斷故云一處行一境者就境顯一二禪巳上離
五識身唯緣法塵名行一境餘悉可知釋三禪中離
憙障者初禪最劣但滅欲惡二禪漸勝滅初禪中對
治覺觀此禪轉勝故滅二禪利益憙也餘悉可知釋
四空中先開章門無色三摩亦有四者舉其數也下
名五神通為三摩提今名四空為三摩提次列四名
名同上釋然下經中略無對治論主准前類而置之
下別指斥就解空定滅障之中先解後結經言過色
乃至不念別異想者論釋不同若依成實過色想者
遠離色香味觸之想滅有對者還滅色香味觸之想
以彼色等對礙故滅不念別者緣聲想滅聲藉眾緣
擊起而生故曰別異此釋不然云何不然色有六種
所謂色聲香味觸色及法塵中無作之色此六種色
要攝為三一可見有對謂青黃等眼所行色二不可
見有對謂耳鼻等所行之色三不可見無對謂意所
行無作之色緣此三種名為色想空定滅之何不滅
色但言滅想釋言空定有因有果果則絕色因不如
是良以彼因色地修起未捨色形故不滅色想患可
斷故滅色想何不滅識及餘心法偏言滅想理實通
滅想取相強故偏說之毗曇所釋與此不異過色想
者牒舉經文過眼識想者緣前第一色想滅也滅對
[004-0146b]
牒經耳鼻舌身識想滅者緣前第二色想滅也想與
心俱故曰和合不念牒經意想滅者緣上第三色想
滅也意識分別一切法故名別異者別異相隱故復
釋之眼識之想唯緣於色不解餘法得空定時舉體
全離不名別異耳等亦然意識通緣一切諸法於中
分取緣色義邊空定滅之緣餘法想空定不滅舉其
所滅簡所不滅故云別異此三句中初句云過第二
稱滅第三不念綺互言耳問曰香味二塵之想初禪
巳除色聲觸想二禪巳離今云何言空定滅乎釋言
有以香味二想雖盡初禪今言滅者治有四種一壞
對治謂方便道觀下有漏苦無常等二斷對治謂無
礙道正斷下過三持對治解脫為首及後一切無礙
解脫持彼無為不令失壞四遠分對治解脫為首及
後一切無礙解脫遠令前障畢竟不起今此空定望
彼遠治是故言滅色聲觸想二禪滅者二禪巳上乃
至四禪當地雖無色聲觸想借初禪中三識之心見
聞覺觸是故乃至第四禪中猶有此想今得空定方
能滅之故說空滅是名總結下釋治中初總標舉次
釋後結如是治者是總舉也對前顯治故曰如是過
色等下釋顯治相於中三句次第相釋過色等想是
初句也然彼色中據要唯三廣分為六所謂色聲香
味觸法法者所謂無作色也緣此心想名為色等境
界想也空定離此故說為過不分別色是第二句顯
前過也觀色空故不分別也見無我故是第三句顯
[004-0146c]
不分別色無自實名為無我此據實治故說無我此
等次第以後釋前是名下結然此對治經中無文論
以義安四空皆然餘悉可知。


釋厭果中文別有二一結前問後略以標舉巳說結
也云何問也無量神通略標舉也無量是其行方便
果五通是其功用果也通具有六今此三地相在世
間隱其漏盡故但說五二隨文釋。


經中有三一明無量二明神通三總結自在。


論依此三次第解釋釋無量中初問起發經中應先
解無量義廣如別章後辨其文初明慈心後彰餘三
慈中句別乃有十三初句是總所謂慈心順眾生起
中間十一別明慈行後一遍覆世間行者總明慈行
為無量義以遍覆故論但釋慈餘三可知有三舉數
次列三名眾生念者念諸眾生欲與樂也餘經論中
名眾生緣緣謂心緣猶此念矣言法念者知諸眾生
五陰法數及其所起善惡等法用以教化言無念者
知生體空化之令入下廣分別釋初門中先牒舉數
次列四名言與樂者慈心功能能與樂也言障治者
慈行平等治不等障言清淨者慈體淨也前言障治
當知亦淨此言清淨亦是障治是故經中名為無障
為別兩門綺互言耳等是綺互前障治者舉用平等
用對怨親治障義顯故名障治清淨據體體是善果
所依之禪治下欲惡方起慈行非慈治遣故不名治
體出垢染故得名淨言攝果者修慈福利下廣釋之
[004-0147a]
眾生緣中經有八句初四與樂次二障治次一清淨
後一攝果云何與樂問初門也與三舉數與欲樂者
此與欲界人天五欲一切樂也言同憙者初二禪樂
樂與憙俱故名同憙何者是樂而與憙同初二禪中
一切因果皆是慈與通名為樂不同憙者三禪巳上
所有樂也彼亦通論非唯受樂名為樂也下以二門
分別其樂言離苦者欲及同憙離苦名樂言離憙者
不同憙也三禪巳去以憙為患離之名樂此釋廣大
無量三句不二亦是廣大等者釋不二也以前三樂
與眾生時無簡彼此說為不二亦可前者就樂以分
廣大無量此約所化亦別三種故云亦是化欲界生
名為廣也化初二禪一切眾生名為大也化三禪上
一切眾生名為無量當知不二即前廣等故云亦是
下以經帖慈心隨順非正帖前廣帖欲樂寬故名廣
大帖同憙高出名大無量帖前不同憙樂深名無量
不二帖前亦廣大等釋障治中云何問也次辨障相
與不愛者是一種障於怨加損名與不愛言與愛者
是第二障於親與樂名為與愛下舉經文對以顯治
無瞋恨者治不愛也言無對者治與愛也若有偏親
便有怨對以無怨故亦無對怨所偏親也與前不二
有何差別前唯就樂以明不二此就苦樂相對遣也
釋清淨中云何問也下言正斷身心不調離惡業也
身不調故起於殺等色心分別口亦名身心不調故
起意惡業彼悉斷也斷睡眠等明離煩惱五蓋心也
[004-0147b]
睡眠掉悔諸蓋等者舉前二種等餘三也五蓋之義
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今離此五名為清淨下以經帖
言無障者慈依禪起遠離欲惡不善障也解攝果中
云何問也欲色界中正習果者慈依禪起故於色界
受其正果慈行餘勢後生欲界受習果也故經說言
修慈之人臥安覺安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
眠無惡夢死生梵天在所得利如是等也無苦事者
釋義會經正習二果無苦事故經中說言無惱害也
就法念中云何問也遍一切處總釋其相下別釋之
如涅槃中緣利生法名為法緣地持論中緣諸眾生
但是五陰因緣法數名為法緣此中具二一知五陰
成眾生法二知眾生心之所起一切諸法用以化度
成生法中有凡有聖今言欲色無色界等凡夫法也
有學無學是聖法也三乘因行名為有學三乘極果
名為無學眾生等法通結凡聖斯皆名為眾生法矣
及生所有分別作者知心所起善惡法等名分別作
牒法名者非人者也於此等法皆能念知經言遍至
世間處者眾生世間皆盡知也釋無念中云何問也
有二舉數下釋其相舉經對顯二中初一觀法體空
第二遍至明空分齊自相無者列初名也色心等別
名為自相體空曰無照知名念此實是慧以念名之
觀法無我釋無念也無我解無觀釋念也世中最者
嘆以顯勝相有名世理無超出望世間中得為最也
下以經帖法還帖法界帖無我無我是其諸法之性
[004-0147c]
故名為界世間最者帖世中最遍至無盡明其分齊
理通廓周說為無盡觀心窮照名為遍至經言究竟
帖遍至也空帖無盡上來三緣別明慈行自下總結
無量之義一切世界普行故者謂於一切眾生世間
慈心普故名為無量下以經帖遍覆帖普行還帖行
一切世間帖世間也餘三類此不更分別下解釋通
六通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文中論家先辨通義
後釋經文前辨義中兩門分別一定通體四通明智
第五明見理實五通體皆是智但彼天眼照矚分明
廢體從根故說為見若爾天耳何不從根說之為聞
齊類應然但智見性眼復是見見義順智故就天眼
偏說為見耳聞不順故不名聞二三業分別初先略
分初一神通轉變色形名身業淨天耳他心能起言
說名口業淨宿命生死知過未事隔世難知唯意能
了名意業淨五通是智智皆意業今隨用相為此分
矣下重顯之初一身通能到生所是故名為身業清
淨就口業中先牒天耳他心二通次明天耳他心所
知能知說法音聲義者是耳所知天耳能聞十方眾
生方言不同名為能知說法音聲用彼方言宣說諸
法故名方言為說法聲天耳能聞諸佛菩薩所說法
義名為能知說法義矣以知他心是他心通所知事
也下明依前二種所知發起言說於中先依天耳所
知正起言說後知他心說能隨物前起說中隨種種
音皆盡知者牒前天耳能知種種說法音也依此義
[004-0148a]
者依前天耳所知法義異名說者用前所知種種言
音說前義也彼一一義各以種種言音顯之名異名
說隨生用者依知他心說能隨物隨眾生說是其菩
薩口業作用故名為用亦可為說令他依用名隨生
用下釋意業去來二通知生過未熟不熟者去是宿
命知過去根來是天眼知未來世化所成也。


下釋經文云何身通問以起發經有五通就初問耳
次舉經文先明身通句別十一初言菩薩現無量力
一句是總餘十是別天耳通中耳淨過人略以標舉
悉聞巳下明過人相他心通中初總次別下總結之
知心及數是初總也識體是心貪等是數別中經文
有十三句論攝為八義要唯三初有四句是煩惱心
次四報心後五是其起業之心五中前三是其淨心
後二不淨就不淨中初句貪求後句慢高貪慢二心
與上貪等有何差別而復重明體雖不殊前舉為彰
煩惱心別今舉為彰起業不同所以重來宿命通中
初總知生處亦能念下別知宿命種種相下總以結
之知宿命中初至無量那由他劫明所知事我某處
下就所知事廣明知相前中初就內報以明一生二
生乃至無量後就世界成壞分齊能知一劫乃至無
量第二段中初知過去八種事相後知彼此流轉之
相然此八事與地持中大同少異異相如何此中第
四如是色者地持中無彼就命中開一壽限故亦有
八又此文中第八苦樂彼為第四唯有此異餘悉相
[004-0148b]
似下總結中種種相貌說姓相等至論分別天眼通
中文別有四一總明天眼清淨過人二見生下別三
眼淨過人結前總文四相貌姓下結上別文初總可
知第二別中句別有八初四明其所見之事後四就
前所見事中明見知相前四何別初見眾生生死好
醜見總報果二見善不善見總報因三貧賤富貴見
別報果四隨所造業見別報因下見相中四句何別
初見造惡因成就身口意惡業者是惡戒也誹謗賢
聖成就邪見是惡見也二及邪見下見受苦果非直
見因亦見受果是故言及言邪見者牒前邪見乘前
言便故先牒之業者牒前身口意業言因緣者邪見
及業能與惡道作因緣也墮惡道者墮於鬼畜生地
獄者受地獄報地獄重故所以別論三成身善下見
修善因翻惡可知四及正見下見受樂果翻苦可解
生善道者謂生人道及諸天者是天趣也上來第二
別明所見眼淨過人結上初總下結前別於中先舉
未來所見相貌姓名見眾生下就彼相等明菩薩見
相貌姓名與宿命中所說義同但時別耳言相貌者
猶是未來一生二生乃至無量那由他劫姓者未來
如是姓也名者未來如是名也准前宿命少一相字
相謂未來生色飲食壽命苦樂乃至此死生彼間等
下明見中初至貧富結上第一所見事也生死好醜
結總報果善不善行結總報因貧賤富貴結別報果
別報之因略不結之隨業受下結前第二見知相也
[004-0148c]
前見善惡得苦樂報名隨業受自下第三結於禪等
自在之義自在有二一於禪等出入自在是前十種
深念心中明盛之心此現成就二而不隨下受生自
在是前十種深念心中淳厚之心此現成就。


下以論釋言身通者標牒初門得勝自在解初總也
言應知者應知自在解釋經中現無量力下釋餘別
有三舉數經中十句初二各一後八為一故有三也
下辨其相世界列名能動釋之自身列名散等釋之
下以經帖一身為多帖前散也多身為一帖前合也
現沒帖隱還出帖顯作業列名依身變現有所為作
名業自在此句是總有八下別先舉其數下廣辨之
第七日月大神德者遊行疾也大威力者威光盛也
第八句中乃至梵世是初禪上正報果也器世間者
是初禪上依報果也隨意轉者於彼梵世能轉變也
異界作用故曰自在。


天耳通者標牒第二釋中先解耳淨過人隨能聞者
是天耳也言所聞者是耳所聞聲境界也此釋耳界
如實示現解清淨也所聞不謬名為如實聞之顯了
故曰示現言清淨者顯前示現言諦聞者顯前如實
過人牒經遠聞釋過過人聲下辨過顯遠遠處之聲
人聞不及名過人聲下至阿鼻望下辨過望上應言
至色究竟傍則應言乃至八方今略不論經帖可知
下解悉聞人天聲等先解後帖人天大聲蚊等小聲
皆悉聞也。
[004-0149a]


他心通者標牒第三下釋之中先舉八數次列八名
隨煩惱者是起煩惱隨緣現起名隨煩惱使者是其
性成煩惱隨人名使此二煩惱生是報心後五是其
起業之心五中前三是其淨心淨中學得是其定心
求時名學成時名得解脫是慧後二是染妄行正行
是外凡心貪求名妄離貪名正正非是染相對故來
餘凡增慢是內凡心外凡之人名正凡夫內凡是彼
外凡之餘名餘凡夫於彼聖道未得謂得名增上慢
下廣釋之隨牒初門貪等合者心體與彼貪瞋癡等
數法和合經言貪等是隨煩惱離貪瞋等非是煩惱
相對故來使牒第二有惱釋之經言有染正是使體
離染非使相對故來生牒第三無色二脫名無量者
四定之中前二空定廣緣空識故能緣心名為無量
後二略觀故非無量學牒第四散不散者不散是學
散者非學相對故來經言攝心帖不散心不攝帖散
得牒第五言入定者在定心也此正解得不入定者
定前心也在定起者定後心也定前定後非得三昧
相對故來經言住定帖在定心不住定者帖不入定
及起定心得解脫者牒第六門有縛無縛釋其相也
無縛是脫有縛非脫相對故來妄行正行牒第七門
於名聞中現起悕望總舉過相順不順者對前過相
顯其妄正順悕名聞是妄行也不順悕望是正行也
經言求心帖前順也不求心者帖不順也餘凡增慢
牒第八門麤細習者外凡慢麤內凡慢細細慢是彼
[004-0149b]
麤家之餘名為麤細對麤辨細不取彼麤此細是彼
麤家殘氣故曰習行亦知非慢略不辨釋。


宿命通者標牒第四自下釋中先解初總誰能問也
智能釋也如經下帖次釋別文經有兩段一所念事
二念知相念何事者問初段文如經巳下舉經對顯
云何念者問第二段下釋有二一依文釋二重分別
前釋文中因名字者釋初名也過去望今說之為因
知彼因中名差別也經言我本帖前因也如是名者
帖名差別家差別者謂父母家經言姓者謂氏族也
言貴賤者謂剎利等好醜是色供膳依報言業行者
命之因也經言壽命中年夭喪如是久住命極天算
苦樂生死一處并釋衰是苦也利是樂也成者是生
壞是死也經帖可知下重分別但釋四句餘者易解
家牒第二釋顯可知貴賤第三釋顯可知業行是其
第六第七時非時者命盡天算名為時死此釋久住
中年夭喪名非時死此釋壽命如地持中有一壽限
與前何別少年而死名為壽限中年死者名為久住
老年死者說為久壽下解結文種種相者論有兩釋
初解唯結我某處下一段之文後解通結一生二生
乃至此死生彼間等初解如何種種相貌牒舉經文
一切相者從如是名乃至此死生彼間等名一切相
此句總結下別結之說者牒經言名稱者別結八中
如是名也姓相牒經家姓等者家結家姓相結生色
乃至生彼復有異下更作一釋經中相貌別結一生
[004-0149c]
乃至百千那由他劫經中名姓別結名等八事差別
經中相等別結生死今依此義次第釋之念一生等
牒前經文是名相貌對以結之說者牒舉經中結文
有一姓字略而不牒名等故者對前以結將說結名
姓還結姓自餘生等略無結辭相者牒舉經中結文
我於彼下對前以結。


生死智通標牒第五經中就根名為天眼論從境稱
名生死智眼見現境依眼見巳知其未來死此生彼
名生死智下廣釋之。


經有四分先釋初總眼淨過人誰能見者徵問起發
眼能見者對問指斥成實論中說識為見有一論師
說慧為見更有論師說諸心數和合共見如阿毗曇
說眼能見今言眼見與毗曇同清淨牒經審見釋淨
過人牒經遠見解過次釋別文見何事者問所見事
謂生死等略釋其相經帖可知云何見者問其見相
如經巳下舉經對顯後二結文略不解釋餘者巳下
重復顯之對前所見若生死等名後善惡受報為餘
如二地者如前二地攝善戒中說十不善生地獄等
十善因緣生人天等故今指彼以顯此地下釋結文
四禪能生一切功德故名為禪此翻名為功德藂林
四無色定是八解中四解脫攝故名解脫四無量心
菩薩正定故名三昧此云正定餘處多說空無相願
以為三昧各隨一義五通現用名三摩提此翻名為
定用現前入出牒經即生心時用現前者起心欲入
[004-0150a]
起心欲出名生心時即能出入名用現前此乃是前
十深念中明盛之心此處成也不隨禪下牒舉經文
彼淳厚心此成就者彼前十種深念心中第八淳厚
此處成也彼心成故不隨禪生隨見能滿菩提法處
牒舉經文與佛菩薩生一處者就自行解諸佛菩薩
是巳所見生道法處與彼同生自增道也地持論中
就利他釋隨他見巳生道法處往與同生增彼道也
經帖可知。


多見佛下明其地果果有三種次第同前調柔果中
大判有四一調柔行二忍辱行德三明別地行四結
說相前中初法次喻後合法中有四一見多佛起行
之緣二供養下明能鍊行三欲薄下明垢障薄四無
量劫下明所鍊淨四中初二并舉并釋後餘殘文并
舉并釋前二分中見佛同前能鍊行中還初供養次
明迴向後受法行供養迴向諸地相似受法修行地
地皆異於佛恭敬是近友也專心聽者是聞法也受
持即是繫念思也如說修者如法行也修行是總觀
一切下別顯修相不生不滅真諦觀也因緣而有世
諦觀也此之二門互以相成不生滅故但是緣有因
緣有故無定生滅何者生滅而言觀法不生不滅生
滅之義汎釋多種今此所明染法可斷說以為滅淨
可修起說之為生觀此生滅即不可得名不生滅相
狀如何先就凡釋後就聖論凡情妄構集起染法說
染為生隱覆淨法說淨名滅當知是生無生為生生
[004-0150b]
則非生滅亦如是無滅為滅滅則非滅其猶迷人取
南為北北隨心起說北為生南為心隱說南為滅所
生之北無生為生生則非生所滅之南無滅為滅滅
則非滅據凡如此就聖云何聖慧之起翻捨妄染說
之為滅本隱之淨始顯名生所生之淨無生為生生
則無生滅亦如是其猶迷解捨所迷北說北為滅始
悟為南說南為生始生之南無生為生生則無生所
滅亦爾迷悟之義理要在斯無生為生無滅為滅即
是對治因緣有也生即無生滅即無滅即是所觀不
生滅也不生不滅是法實性說為真諦生滅法相說
為世諦今此三地世間中滿欲入出世故依禪定為
此實觀起後四地無生行慧是故上言於禪定中起
智慧觀據此文矣。


論中有三一解菩薩觀染淨法不見生滅但因緣有
二辨法成觀三舉經帖言一切法不生滅者舉其所
觀染淨法性言淨法中不見增者解觀不生不見減
者解觀不滅因緣集者解觀緣有所言故者因緣集
故無增無減因緣集故有增有減自下第二辨法成
觀淨中無增成不見增妄中無減成不見滅畢竟無
故說無一法可增減也然依對治離煩惱染般若現
者成前緣集然者返前順後之辭理雖不有然依對
治因緣有也經帖可知。


欲縛巳下經如上判論中伹解調柔行相忍辱之德
餘別地行及總結文易解不釋調柔相中先解法說
[004-0150c]
次釋喻況合喻一文略不解釋就前法中經有四分
初之兩分上巳釋竟今釋後二於中先解諸縛微薄
後解所鍊清淨之義然此五縛猶是經中五住煩惱
五住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就此文中先解欲等
四縛微薄次解見縛先巳除滅後以經帖一切欲縛
轉微薄者牒舉經文就初以舉伹言欲縛若具應言
欲色有縛及無明縛轉復微薄前地修始分有斷除
今更厭捨離之踰前故言轉薄何不言盡乃云薄乎
以此未是修道之窮未得云盡如小乘中斯陀含果
除欲六品說為薄耳自下釋中句別有二一簡修異
見二同無明下簡細異麤良以此四能障見修障見
諦者初地所除今此斷修故須簡修異彼見惑復就
修中有麤有細麤者是前二地所除微細之者此地
所斷故須簡細而異於麤言斷修道欲色等者斷障
修道欲等縛也欲是欲界色是色界無色是其無色
界也欲界煩惱是其欲縛色界煩惱是其色縛無色
煩惱是其有縛及彼因者是無明縛斷前該後故云
及也然無明縛能生欲等三縛煩惱與彼為本故名
彼因上來一句簡修異見同無明下簡細異麤簡之
云何四縛之中麤起之者作意而生四縛別體微細
習氣四縛同體同在一心闇鈍無明取成貪性說之
以為欲色有縛然今此言同無明習即知非是麤起
四縛四縛同體故名為同無明習氣辨其同法無明
即是無明縛也習氣即是欲等三縛何故無明不名
[004-0151a]
習乎然初三縛是起煩惱麤起之者說為正使微細
殘氣說以為習無明體是性成細惑麤起之者說為
增習微細之者說為正使今此所斷是其微細無明
正使故不名習此無明地及欲等習皆悉離也前句
之中先彰其斷後出所斷修道四縛今此句中先舉
所離無明及習後彰遠離文左右耳言諸見縛於初
地中見時斷者此解見縛先除滅也昔來相傳三地
巳還名為見諦以此文驗人言定謬經帖可知不復
現下解釋第四所鍊淨也不復現斷妄貪等者牒舉
經文一切煩惱皆名為妄但現起者情妄麤顯故說
為妄此妄貪等前地巳除故今不復現集對治斷妄
貪等斷不善習非斷麤者釋其相也明此地中現集
對治但斷貪等不善根習非斷麤起言麤煩惱前地
斷者欲等三縛障見義邊初地巳斷障修麤者二地
巳除故云前斷下以經帖然諸煩惱要唯有二一者
不善如凡所起二者是善愛佛名貪憎厭世間說之
為瞋分別有無說以為癡不善煩惱斷處有三一者
正起初地時盡二者習起所謂誤心犯戒煩惱二地
時斷三不善根使任性成就三地巳上漸次斷除八
地時盡善法煩惱斷處亦三一者正起地上漸斷八
地時盡二者習起八地巳上漸次斷除十地時盡三
者使性至佛乃盡今此但斷不善之性故說不現斷
妄貪等下釋喻中句別有四一舉喻文二示不減下
顯其喻意三厭世間勝前不失約喻顯法亦得名為
[004-0151b]
釋法同喻此地修善厭離下欲行無退失如彼真金
重以火鍊稱兩無減四經帖可知忍辱巳下解釋忍
行句別十二攝為四對初二一對略明忍辱安樂之
行次有五句復為一對廣前二行次有三句復為一
對明向忍辱安樂之因末有兩句復為一對明離忍
辱安樂行障釋初對中初舉次釋後以經帖下重分
別忍辱安樂轉明淨者此舉經也他人下釋加惡辱
也能受忍也於辱能忍故名忍辱善護他心釋安樂
也經帖可知下重分別加惡不改牒初句論善護他
心牒後句論分別示者用此兩句分別經中忍辱安
樂加惡不改分別忍辱善護他心分別安樂第二對
中初之兩句廣前安樂後之三句廣上忍辱作惡疑
者彼前眾生於菩薩所曾為損惱名為作惡忖己有
惡疑菩薩瞋故曰懷疑現同伴者菩薩將護身與彼
同愛語誨誘口將順也經言同和帖同伴也言柔濡
者帖愛語也次三句中加惡不瞋者眾生以身加損
菩薩菩薩於彼不生瞋也聞罵不報者彼前眾生口
罵菩薩菩薩不報不憂惱者自有身口雖不返報內
心變動菩薩不爾泰然無餘故不憂惱經言不瞋帖
不瞋也言不動者帖不報也言不濁者帖不憂惱第
三對中初句是其安樂之因後二是其忍辱之因過
去不慢去習敬行自與善語現心卑濡以卑濡故自
身與彼眾生善語經言不高帖過不慢下我帖後自
與善語就後兩句忍辱因中初句為化不悕他敬後
[004-0151c]
句施恩不望他報若有悕敬望報之心少不稱意則
便生瞋由無悕望故於他人不敬不報能忍不瞋故
說此二以為忍因義意如是不悕敬者以道化他不
求敬也經言所作不悕心者於眾生中所作化益無
悕敬心於所作事不求報者作益他事不期報也第
四對中初句明離安樂行障後句明離忍辱障也非
不實心釋不諂也及無偏心釋不曲也以安樂心謙
下隨物相同曲諂故今明實而復不偏下以經帖言
不諂者帖非不實言不曲者帖無偏心微垢離者微
細瞋習皆悉斷離忍行淨也下以經帖不稠林者帖
離微垢隱覆心也轉明淨者總結諸句。


此後攝報異前二地異相如何前二地中初明在家
後明出家從此巳後攝報果中皆無出家良以諸天
無出家故既無出家云何開分一地分二一上勝身
忉利王等二上勝果能除眾生貪欲等是於中有二
一自分行二常生下是其勝進於中初明勝進之心
復從是念發精進下明勝進行自後諸地皆同此判
宜須記知。
十地義記卷第四末


永保元年六月一交了。


承曆四年歲次庚申秋於丹後國令書寫四帖了依一
本書勵無力以禪林寺[彳*多]事了。


東大寺三論宗實伊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