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3 十地經論義記-隋-慧遠 (master)



十地義記卷第三本此卷盡二地中離邪婬戒
淨影釋 慧遠 撰


釋福利中初結前起後。


經中初明過凡入聖福利之相住是法下總結住義
前中九句初一是總餘八是別就結住中住是法者
牒前所說謂住上來四種法也是名住者結成住義
不動故者釋成住義所得不退故名不動以不動故
名之為住八地巳上可名不動云何此中巳名不動
不動有五一種子不壞名為不動種性巳去斯名不
動二起行不退名為不動初地巳上悉名不動故地
持言初地巳上如明分月日夜增長善法不退亦復
如是三空有無間名為不動七地巳上方名不動四
修心純熟離功用動名為不動八地巳上方名不動
五究竟窮滿更無進趣名為不動唯在佛地今此所
論起行不退名不動耳。


論文之中先解初總過示得者聖道是其福利正體
舉過凡地顯得聖也下釋餘別文別有三一就總開
別二隨別解釋第三釋竟結不相似顯成過義八中
前七自分德成後一明其勝進心熟。


入位列名此句就位明能入也得出世道名為入位
[003-0087b]
就總過中開此入位將總名別名入位過下諸句中
過義例然下釋其相先法後喻初成釋入對後所
得名此為初出世解位如始住胎借喻以顯如似
世人初託胎報名始住胎法喻相同故曰相似經
帖可知家過列名此句就法以明在也佛法為家何
故次辨如似世人雖稟胎報若在凡家未足為勝要
在王家方是勝過菩薩如是外道法中發心求出不
足為勝要依佛法而起心者方是勝過故次明也前
句巳云入菩薩位明知異外何須此句更明家過然
彼外道亦常自言我是菩薩菩薩之言無間於彼故
復明耳家生巳下借喻顯之如王家生故云家生此
喻同法故云相似種過列名大乘法中成就助行名
為種過何故次辨如人雖復生在王家或奴或客未
足為勝得王體分方是勝過菩薩亦爾雖在佛家發
二乘心非大福利起大乘行堪紹佛種方是殊勝故
次明之下釋其相先喻後合得王體分名之為子此
喻同法故云相似大乘生者依大乘法集起一切助
道之行堪紹佛位如王子也下以經帖得佛種故名
為尊貴大不同小故不可嫌道過列名此句就位以
彰出也出世名道何故次辨如人雖復得王體分或
鬼或畜道則不勝稟託人報方名為過菩薩亦爾雖
住大乘若在世間雜類未捨非勝福利今住出世方
乃為勝故明道過下釋其相先法後喻世及出世不
攝攝者地前世間地上出世今此菩薩世間不攝出
[003-0087c]
世攝也異道相似借喻顯之人道異於三惡趣故名
為異道同法名似下以經帖過世帖前世間不攝入
者帖前出世攝也體過列名如似世人雖稟人道諸
根殘缺果報非勝形無缺損方是勝過菩薩如是雖
住出世若無大悲法身不具未是殊勝要具大悲方
乃是勝故次明矣下釋其相先法後喻悲為體者此
直指斥於作他下釋悲是體悲行利他何故用此為
自體乎菩薩之心益他為主故作他事即是巳事故
得為體也自體相似舉喻顯之如人體具同法名似
經言住在菩薩法者大悲正是菩薩法也故地持云
若人問言住何等地名為菩薩應正答言住大悲者
是處過列名不住行境以之為處何故次辨如似王
子諸根雖具住處鄙劣報則非勝所居堂殿華極超
世方名勝過菩薩如是悲身雖具滯着兩邊則非殊
勝寂用無礙方名勝過是故明此不住境界為處過
矣下釋之中先法後喻不捨世者不住涅槃方便不
染不住世間在而不染故曰方便於世涅槃寂用雙
依故名巧住住相似者借喻以顯下以經帖住正處
者着有是凡住寂是小不住正是菩薩正法故名正
處業過列名空資證慧名之為業何故次辨如世王
子住處雖華所食麤弊果非精上妙饌自資是乃為
勝菩薩如是雖依不住取相染神則非精上空資慧
命是乃為勝故次辨耳業是資業下釋之中先法後
喻順空智者冥心如道名為順空合空真照稱曰聖
[003-0088a]
智生命相似借喻以顯食資報存名為生命同法名
似下以經帖言入三世真如法者智順名入觀三世
法平等一如詮旨並舉名三世如如猶空也畢定列
名大心堅固名為畢定何故次辨如世王子依正雖
勝體氣不立子而不紹心志堅正堪紹國祠菩薩如
是自分諸德雖復圓具心不堅正不能畢定攝取菩
提志意猛決方有上達故次明矣下釋之中先法後
喻佛種不斷因畢定也究竟涅槃得果定也涅槃斷
果道是菩提行方便果經文之中但明菩提今此論
家通舉涅槃終尅必然故稱究竟成相似者借喻以
顯如彼王子心志建立名為成就同法名似下以經
帖種中畢定帖種不斷究竟菩提帖前畢竟涅槃道
也如是巳下第三段文明不相似顯成過義顯示凡
生菩薩生者并牒二生入胎巳下就之以顯不相似
義准下轉離明不相似以驗此文此謂菩薩巳入聖
住不似未入乃至畢定不似不定凡夫亦然巳入胎
者不似不入乃至成就不似不成非明凡夫異於菩
薩法喻之異何待言論所言入胎不相似者此明凡
夫入胎不似有惱無惱顯其菩薩入位不似亦可入
胎不相似者通明凡聖凡夫入胎不似不入菩薩亦
然有惱無惱別釋菩薩入胎不似未入有惱巳入則
無此之一義貫通下句皆以有惱無惱別故並不相
似如是次下并列餘七不相似也如是說下釋後結
文言如是說住此地中名為住者上四十句住此地
[003-0088b]
行前巳說竟名如是說住此地也此解經中住如是
法是名住者正解經中名住歡喜不動之言略不解
釋經帖可知。


釋名有四一結前起後二問答略顯三對文指斥四
隨文廣解。


巳說住義云何釋名是初分也。


云何說下第二分也於中具有三問二答然下經中
有三十句初十多喜次十念當後十念現對初十句
有二問答對後二十單問無答以下文中將釋之際
更須問答辨其念當念現差別不能煩重故此不答
須就前中初一問答以喜釋地後一問答就地彰喜
云何說者是初問也諸地得聖無不歡喜云何獨說
此地為喜多歡喜故示名喜者是初答也下經文中
初之十句名為多喜以多喜故顯示此地名為歡喜
喜相在初此地是其證聖之始是故多喜以何喜者
是第二問向者雖云以多喜故示名歡喜未知以何
為此多喜下答顯之此地喜者就處以指下經文中
初之十句說言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喜名為此地
菩薩歡喜故今指之此地歡喜是其多喜問曰下有
三十句文皆是此地菩薩歡喜何故偏名初之十句
為此地喜釋言初十正是此地行報之喜是故偏名
此地歡喜餘二十句攀緣方喜故與異名名為念喜
復何念者是第三問復是更義前雖知以多歡喜故
名為喜地更以何念地名為喜若以後答應言念當
[003-0088c]
念現喜故地復名喜此略不答。


初說巳下是第三段對文略指初說十者初兩問答
所明多喜下經文中十句說也後二十者後一問中
所問念喜下經文中有二十句說所念也。


四隨文釋於中初十對前住中厚集善身以明歡喜
第二對上為義生喜第三對前福利生喜悲是惻愴
喜相不順略不就之以明歡喜。


釋初門中經有十句初一是總餘九是別論文有二
一攝別喜入初總中成總多喜喜者舉經心體根者
下九之中前六自利喜之行體後三化他離於喜障
前中初二敬之與愛是喜行心非正喜體今攝入總
名為心喜次三正是喜心之體攝之入總名為體喜
後一明其喜行功能出生之義說以為根攝之入總
名為根喜備此三義故名多喜二釋餘別先就總喜
開餘九別下次釋之敬喜列名尊敬三寶名之為敬
就總喜中開出此敬將總名別故云敬喜下諸句中
喜義例然敬三寶者釋其相也此地自證三寶體性
信其深勝故生敬耳如小乘中入見道時亦於三寶
得不壞信此亦如之經言信者信故敬也此望上境
以起敬心愛者列名望自所證如理生愛樂觀如者
釋其相也經帖可知此二是心次三正是喜之體相
初中後別故有三句慶者列名慶猶喜也自覺勝者
出其所慶覺巳所證勝地前也調柔列名喜心轉勝
充遍內外身心無苦離於忿惱故曰調柔言自身心
[003-0089a]
遍益成者喜是懌悅利益之法前喜微故但能益心
今此轉增身心遍益踴躍列名增盛名踴遍益踰前
故名踴滿此釋踴也堪受列名喜行成就能攝菩提
故名堪受自見近者知巳行立取果近也此近菩提
與念當得有何差別然念當得念果豫喜今此念因
能受故喜上來自行下三化他離於喜障初口次身
第三就意明離瞋惱亦可初明眾生求法不壞他意
次明菩薩化彼起行不惱於彼後明眾生行不應法
不生忿怒不壞列名下釋其相自心調柔先心無瞋
論解不動對緣不忿謂他論義自解釋時心調無諍
故不擾動以心不動言必柔軟不壞他意亦可論解
並就菩薩經帖可知不惱列名教他巳下釋其不惱
化攝他時以心慈悲身口調柔雖見惡人以道漸化
不惱他也不瞋列名前之兩句令他眾生不壞不惱
此明自心不生瞋也下釋其相見諸眾生不如說行
心乖法也威儀不正身違道也雖見不律念之可愍
是故不瞋巳說喜下釋後念喜於中初先結前生後
對文指斥略列其門巳說多喜是結前也次說念喜
是生後也第二第三十句說者對文指斥是念二下
略列門也有二舉數念當念現列其名字緣巳來果
名念當得緣今所成名念現得下廣釋之。


解當得中初問起發。


經中准論兩門分別一總別分別經有十句初一是
總餘九是別第二隨要四門分別一者念佛二者念
[003-0089b]
法三念菩薩四念所行謂後七句通是行攝下論依
此兩門釋之就彼第四菩薩行中初句是總餘六是
別六中初一是其行體後五明其次第修成言念如
來教化法者此文不足少一得字准論應言念得化
法此念巳家當成十地得佛化法非念他佛教化法
也。


論中有二一就總別二門解釋第二從於初二共下
隨要四門釋別成總前中先釋初總念佛後解餘別
云何念者徵問起發有何所疑為此問乎然此念者
念巳當果經中乃云念他諸佛云何成巳念當得義
故為此問如佛所得我亦得者釋答前問謂念現佛
所得之果我當同彼故念他佛成巳當得如是念者
結答之辭念他成巳如是念也釋餘別中先就總念
開餘九別一者巳下以總念佛遍名餘九九句之中
皆初列名後舉經對念佛法者正是念法念佛門中
開此念法將總名別名念佛法諸句齊然相顯可知
第二段中略有三對一以念法成初念佛二以菩薩
成初念佛第三以彼菩薩所行通攝餘六成初念佛
前中有三一總牒前二顯成共義言於中者於此十
中初二共者十中初二念佛念法同為念巳當成佛
德論家取意說為共矣餘句同然二念佛下別舉初
二初言念佛如佛我得舉第一句念佛舉經如佛我
得舉其論文念佛法下舉第二句念佛法者舉其論
文念諸佛法舉其經文第三言佛佛法二者結明前
[003-0089c]
二以佛與法二種別故前說為二上來以法成初念
佛所言念佛菩薩二者是第二門以初念佛對念菩
薩復以為二所以彰二為顯共也何不明共類上可
知不能煩廣此三對中初對明二亦明其共此對明
二略不彰共後對之中顯成共義略不明二文綺互
耳念菩薩者舉經對顯以何義故但舉菩薩不舉佛
乎佛前對中先巳舉竟不須更舉然初對中經論並
舉今唯舉經略不舉論文左右耳此以菩薩成初念
佛念佛行下是第三門明菩薩行攝餘六句成初念
佛於中有三第一并舉七句之文二隨顯下就彼諸
行顯成念佛彰其共義三亦總別下總別分別先舉
文中菩薩行總一處舉之餘六行別一處而舉念佛
行者舉其論文念菩薩行舉其經文此舉第四菩薩
行也如是次下舉餘六句謂向行後文之次第有其
六句此總舉也念佛淨下別舉餘六一一句中經論
並舉相顯可知第二段中先就初總菩薩之行顯成
念佛以何顯下就餘六別顯成念佛言隨所顯菩薩
行者此文是倒若正應言彼菩薩行隨所顯也名初
念佛以為所顯此十句中宗顯念佛故名念佛為所
顯矣彼菩薩行為成所顯念佛之義是故名隨明餘
六句成念佛中有三問答初一問答總明餘六顯成
念佛後二別明以何顯者是初問也向者雖云彼菩
薩行隨於所顯彼行是總未知以何為能顯體如是
諸念總舉答之如下所說六句諸念應知是彼能顯
[003-0090a]
行體就下別中初一問答就波羅蜜能顯行體顯成
念佛後一問答就餘五句能顯之相顯成念佛復何
顯者是初問也向者雖云諸念應知諸念之中復以
何法為顯行體波羅蜜顯是其答也彼波羅蜜離障
名淨是顯行體云何顯者問後五句前雖知彼能顯
行體顯相云何下次答之地勝去者謂從初住乃至
九地行修轉勝故名為去地盡去者是第十地位滿
上昇故名盡去此句是總下三同是地盡之中差別
行德於中餘者謂於文中餘三句也以此同是地盡
中法故別標舉得化法者是十地中從諸佛所受法
明也作利益者是十地中降注法雨滅惱生善利眾
生也入如來行是十地中受佛智職及大盡等始從
初地乃至法雲入佛境界顯相正爾自下第三彰其
總別念佛行者牒向第四菩薩行也亦總別者該攝
後六目之為總成初念佛說以為別。


釋現得中初結前起後下釋其文。


經中有二第一正明所念現得第二廣明遠離五畏
離畏猶前第十句中離畏之義廣故別分論還依此
別舉別釋就前經中句別有十初一是總我離世境
生歡喜者六塵等法是世境界今入出世真如法中
離彼境也餘九是別此九猶前福利相中九句法也
少不次第其義大同入如來所是前家過此句就法
以彰其入遠凡夫地是前初總過凡夫地前文之中
用此為總今為別矣近到慧地是前文中入位過也
[003-0090b]
此句就位以彰其入斷惡道者是前道過此句就位
以彰其出作依止者是前文中法體過也前說悲心
以為法體今以悲故作物依止近見佛者是前種過
此明成就助道種故能近見佛生佛境者是前處過
此句明其不住道法為佛境界依之起行名之為生
入真如法是前業過此句明其證行成也我離怖畏
是前文中畢定過也前據行德彰其畢定今就斷德
說為離畏。


論先釋總我離世境牒舉經文離凡取事釋其相也
六塵是凡所取着事住初地時證如捨相是故言離
下釋餘別於中有四一就總開別二以轉離遍名餘
九三不似下就後九句明不相似成總轉離四不愛
下別釋怖畏第二段中皆初列名後以經對入轉離
者入佛法也就轉離中開出此入將總名別名入轉
離諸句齊爾如來所者法是如來住處名所趣順名
入此明境異遠凡地者離凡心也到慧地者得聖位
也此彰身別斷惡道者絕惡因故惡果斷也作依止
者悲益他也近見佛者大乘行成趣佛不遙名近見
也生佛境者世間涅槃佛常遊處名佛境界依此發
起不住道行名為生也入如法者空是如法菩薩所
證就人顯法名菩薩如證會名入我離畏者勝報清
淨故離畏也初句云我此句復彰中間諸句類應齊
有不能煩耳第三段中初三別牒別明不似後六并
舉并明不似何故如是以前三中後二合一故須別
[003-0090c]
論不得并舉入轉牒初事不似者佛法為事不似凡
夫六塵事也遠近離者此牒第二第三句文身不似
者慧身不似凡識身也餘六句下并牒餘六顯不相
似始從餘六至捨轉離并牒上文如是次者比前對
後明其次第如前六句下文次第明不相似下正明
其不相似義行不似者是斷轉離出世淨行不似凡
夫惡道行也依不似者是依轉離悲依生起還為物
依是故名為迭相依止異彼不能作依止者名不相
似他力是前近見轉離上得如來助道行力不似不
得名為他力不相似也處不似者是生轉離不住道
處不似餘處業不似者是平等轉離如資慧命說以
為業成不似者是捨轉離成就離怖畢定勝德故名
成就良以此等不相似故名為轉離下第四段別解
第十所離怖畏先解怖畏畏者牒經言不愛者是所
畏事不活等五令心憎惡名為不愛疑慮憂想正是
畏體所畏不定便生疑慮所畏定者便生憂想此是
心法與心俱起名共心生下釋文中毛豎等事以心
畏故相現在身名毛豎等。


次說巳下廣解離畏就此文中初先生起徵問略顯
以為起發言次說者生起辭也次說何等次說畏果
次說畏因次說離果次說離因文中略故但云次說
云何巳下是問辭也云何畏者問怖畏果云何畏因
問怖畏因此文不足若具為文亦應問言云何離因
云何離果亦以文迮略不具問遠離巳下略顯其相
[003-0091a]
遠離因者明離畏因乘上言便先明離之無怖畏者
明離畏果此文亦略若具應言不活等五是怖畏果
着我想等是怖畏因略不具論但云離耳前所離中
有問無答今明離中有答無問文之左右。


經中有三一明離果二何故下明離畏因三佛子下
總以結之前離果中先問後釋所以問也問由何生
因前文中離一切畏毛豎等事故為此問入初地時
遠離一切煩惱業苦所以但言離畏者何自下釋之
釋意如何解有兩義一以五畏偏障初地初地斷盡
故偏說離餘業煩惱通障諸地初地不盡為是不說
如十使中五見及疑盡在見諦見中偏說貪瞋癡慢
通障見修見中不盡不與斷名此亦如是二以此中
為明歡喜畏是喜障故偏說之文中初總後別顯之
得歡喜地諸畏悉離是其總也餘是別也別中先舉
所離五畏後結能離就五畏中言不活者懼無資緣
身不存活言死畏者懼其因盡身報亡也第二因中
先問後釋何故問也畏是報法報法叵斷云何可離
下對釋之釋意如何以斷因故令畏盡也結文可知
論中依經三分解釋釋初段中所以之問略而不解
但釋後答於中有二一就初總釋顯答意良以五畏
是初地障別障初地故偏說離是初義也又欲彰此
歡喜利益喜與畏返故偏說離是後義也二隨別文
釋顯所離一二及五依身等者不活依身惡名依口
眾畏依意意無智德故畏大眾身意可解然彼惡名
[003-0091b]
乃出他口非在於我云何依口言彰他口惡名屬巳
由巳造惡惡名隨生然彼名者性是口業故說依口
三四依身謂死惡道此亦依身何不與彼初不活畏
一處通說而別分乎良以此二得捨相對須釋故爾
於中兩句初明依身後釋依義言愛憎者是怖畏因
由愛由憎故生畏也愛樂憎苦故名愛憎善道惡道
是怖畏緣善謂現在人天善報所愛事也惡謂來世
三塗惡果所憎事也言捨得者正是畏體於現善報
畏死名捨來苦畏受稱之為得依身故者結畏屬身
畏捨畏得皆依身也自下問答彰此五畏攝畏周盡
何故問也怖畏眾多何故但說此之五種打縛巳下
答以彰盡釋離因中何故之問略而不解但釋後答
句別有二一明畏因二此治下舉經顯離前中初攝
五因為二後辨其相言邪智者是不活因取我乖理
目之為邪邪心決斷故名為智由此取我懽巳不活
妄取想者是惡名畏因悕求他利不應法理名妄取
想亦可妄想取着美名名妄取想由此妄取起惡名
畏見愛着者是死畏因由見我故愛着自身懼巳死
也此三雖別同是惡法故合為一善根少者是餘二
因功德善少畏墮惡道智慧善少故畏大眾此二同
是少善法故復合為一上辨畏因此對治下舉經顯
離毛豎巳下釋總結文前段文中巳言我離毛豎等
事今復重舉有何異乎前說身畏後說異者前文之
中總舉畏體名說身畏今就畏體隨相別論故云異
[003-0091c]
身非身外畏名異身耳。


安住分中經文有三一總明安住二謂信下有三十
句別明安住三成如是淨治地下總結安住經有此
三論亦同然。


前總經中大悲為首是安住因菩薩所行皆為眾生
悲為行本故云悲首深大堅固是安住觀轉復懃者
是安住行論中悲首略不解釋深大堅固牒舉經文
煩惱不壞釋深心堅小乘不壞解大心堅此之二心
同名為觀轉修牒經諸所說善此地攝者謂下所說
信等善根此地攝也。


下釋第二廣安住中文別有五一徵前起後二開列
章門三對文指斥四隨門廣釋五是名懃下釋巳總
結云何懃行是初問也就第二中初舉三數次列三
名所謂信心修行回向信心行始依信修行隨所修
行用以迴向此之三種行修次第有三十句是第三
段對文指斥。


下廣釋中先解信心初舉指斥故言初十說信成就
經有十句初一是總餘九是別。


下以論釋先解初總隨所有事於中信者總對境界
以彰信也如下所說三寶境等為所信事於此事中
深信決定名信增上下釋餘別於中初先就總開別
次廣解釋九中前六始起信心後之三向信增成欲
就前六中初二自行後四利他自中初句上敬三寶
後句於理證信清淨就初句中敬信列名良以初地
[003-0092a]
分與三寶境界相應知彼殊勝所以興敬信增上中
開出此敬將總名別名信增上下諸句中信增例爾
尊敬解釋下以經帖淨信列名證離疑濁故名為淨
自證真淨釋其相也就下四句利他之中初句化行
後三化心分別列名說巳所證授與眾生故曰分別
次釋彼帖相顯可知下化心中初慈與悲是起化心
後一不倦是常化心解慈悲中初列兩名行用義同
是故并列次釋其相下舉經帖後重分別除苦相者
除苦之能是悲相也決定救濟悲之深也救苦不虗
故名決定與樂相者與樂之能是慈相也永與樂者
慈之大也所言起者牒前經中起悲之言轉現前者
從世修習得出世悲初入地時無懈大悲成就現行
今正住中復更現前故云轉現不倦列名常化無厭
故曰不倦化無量生久能益者釋不倦也化無量生
益之廣也久處能益利之常也常能廣益故曰不倦
下三句中初起行心所謂慚愧二起行緣將護善友
三行所依謂敬教法解慚愧中初列其名內羞名慚
外耻曰愧次辨其相不著世間慚愧能也於慳等下
對過以顯慚愧相也慳是慳弊等者等取其餘五弊
此等能障六度之行是故名為波羅蜜障於障羞耻
名深慚愧下以經帖言慚愧者帖於慳等深慚愧也
言莊嚴者帖前不著世間言也以不着故法身殊好
故曰莊嚴解安樂中初列其名同法不惱釋顯其相
下以經帖言忍辱者能忍他惱言安樂者善將護他
[003-0092b]
解敬法中初列其名敬信殊勝釋其相也虔仰名敬
無疑曰信尊重之心名曰殊勝下以經帖敬順帖敬
信還帖信尊重貴者帖殊勝也下重分別後之三句
後三別牒下三問答顯之可知。


釋修行中初結前問後以為起發。


經有九句初一是總餘八是別。


論言此十修行成就總舉對問經有九句而言十者
大數言耳下隨文釋先解初總云何問也集善無息
釋其相也集諸善根是頓修也無休息者是常修也
下以經帖善帖集善無厭足者帖無息也下釋餘別
先牒總開別後釋其相八中前七是阿含行後一證
行前中初二攝法方便後五依法次第修行就前二
中親近集者是其求法方便心也親近善友從之求
法故云親近就總集中開此親近將總名別名親近
集下諸句中集義類然不忘法者非謂巳得聞持成
就名不忘法此求法心無時蹔廢故曰不忘樂法集
者正聞法時愛法心也於問答下釋愛樂相直諮為
問直詶為答設難為論通難為解於此等中心愛樂
也下五句中前三內觀順理之行後二緣中離著之
行釋前三中文別有三一隨文辨釋多聞聞慧正觀
思慧不著修慧於三昧中不愛著者不味禪也二重
分別向多聞等簡牒前文是聞思修會名顯示如是
次者初句是聞第二是思第三是修三慧不越故曰
次第三重釋前不著之言謂於所得三昧法中不愛
[003-0092c]
著也為欲簡後不貪不求故須辨之釋後隨緣離著
行中先列兩名不貪是其知足行也不求是其少欲
行也次釋其相以知足故巳得不貪以少欲故未得
不求次舉貪求二種之過彰離所以貪於巳得著心
重故障菩薩戒求於未得過是輕故退菩薩戒下以
經帖不著帖前不求帖後上來七句是阿含行下明
證行如寶列名如世真寶難得無垢勢力莊嚴殊勝
不改具此六義證心同彼故云如寶出世間心念念
現者釋顯其相經言如寶帖前如寶無厭帖前出世
間心念念現也。


釋迴向中初結前問後以為起發經中合有十三句
文論就大數說之為十此十三中准後論釋三門分
別一總別分別初句是總餘句是別二隨行要三門
分別初之一句是其所求第二一句能求觀解後十
一句是能求行第三別就能求行中總別分別求波
羅蜜一句是總餘十是別下論依此三番辨釋宜審
記知。


成就如是淨治法下安住分中大段第三總結安住
前說信等能淨此地是故名為淨治地法成是法時
名為安住然此所成名淨地法下說信等名清淨法
兩言相濫故下文中牒此辨異宜須記知。


論釋迴向文別有三一總顯文意示現迴向二隨文
廣釋第三如是迴向成下總結迴向就初段中求一
切等說何事者問以起發求一切智是其初句等者
[003-0093a]
等於餘十二句未審此文說何等事良以文中無迴
向言故為此問示迴向者答以顯之迴向之義廣如
別章。


第二段中文別有三一總別分別二求何等下隨其
行要三門分別第三別就能求行中分別廣釋就初
段中求智是總彰總異別今此文中宗為求佛此句
正顯求佛之義故名為總下顯別義求力等別彰別
異總下十二句皆為成初求一切智故望求智說為
別矣一者巳下隨別列名經中具有十二句文論中
少一謂不動下少其一句生薩婆若下廣釋中還須
具有初言觀求一切智者觀是觀解就前總求一切
智中開出此觀將總名別故云觀求一切智地下諸
句中求一切智其義例然此句是其能求之解後十
一句是能求行行中初總餘十是別別中行體其唯
六度但施與禪各分兩句慧分三句餘三各一故有
十句。


上來第一總別分別自下第二隨其行要三門分別
於中初先問答辨釋後重結之求何等者問所求果
求一切智舉經對問以何觀求問能求解前言求智
以何觀解而求彼智觀佛力等舉經對問力無畏等
是向所求一切智地識知彼法方得趣求故須觀之
云何求者問後十一能求之行用云何行而求彼智
求波羅蜜無著法者舉經對問以波羅蜜離著行故
能成彼智此乃通攝後十一句斯皆名為波羅蜜矣
[003-0093b]
下重結之此三求者總牒前三言是家者結初求智
一切智地是所求處故名為家言依家者結前第二
於向所求一切智中分別觀察力無畏等名曰依家
無障求者結前第三求波羅蜜無著法也能治六弊
故云無障。


上來第二三門分別自下第三別就第三能求行中
分別解釋於中初先牒前起後云何求者舉先問也
求波羅蜜無著法者舉前答也此舉上文非是此中
始問新答二就總開別此無障求舉前所牒差別異
者就無障中開後別也三隨別廣釋釋六度中各有
三句一對行立障二辨障相三翻障顯治檀有二垢
對行立障一者巳下辨其障相謟曲列名見乞詐設
是外謟也無心許與是內曲也此謟曲者一向不許
不隨先者許而不與於中有三一者先許後全不與
二先許多後與微少三許勝妙後與麤惡此三皆是
不隨先言此治巳下翻障顯治離謟曲者治前垢也
如說能行治後垢也尸羅一垢對行立障不護巳下
辨其障相不護實語列其障名違本受下顯不護相
不護實語有其二種一犯戒不護違本受時能持之
言二覆藏不護犯默妄語今言違本是初不護犯巳
覆者是後不護對治是下翻障顯治忍有一垢對行
立障汙家巳下辨其障相汙家列名云何污下辨污
家相謂惱他也利益他下辨家顯污正以益他是佛
家故惱亂他業即是污也對治是下翻障顯治精進
[003-0093c]
一垢對行立障戒無量下辨其障相謂於戒行生退
轉心退有三種一法廣故退二時久故退三法精故
退戒無量者是法廣也以法廣故難可具持劫長遠
者是時久也以時久故難可常持難持難行是法精
也以法精故難可善持律儀戒中惡無不離故難持
也餘二聚中善無不攝生無不度故難行也以是義
故生退轉心精進之心遍䇿諸行今此何故偏就戒
論此有三義一以戒是三學之初二以戒中備具三
聚攝行寬廣第三戒是事中所行難成易敗人多於
戒生退轉心不同定慧證法之樂堅固難失具斯三
義故就戒論對治是下翻障顯治禪有二垢對行立
障一亂心下辨其障相事中攀緣名為亂心內情妄
取故曰憶想對治是下翻障顯治經言不動治前亂
心生薩婆若治後憶想薩婆若者是一切智理定生
之故除憶想分別心也慧有三垢對行立障下有三
句辨其障相此對三道說垢為三無善巧者不住行
障於世涅槃不現現者明無善巧或於世間一向不
現涅槃中現此同二乘或於涅槃一向不現世間中
現此同凡夫此二一向故非善巧不修道者助道行
障於上證法欲心薄者證道行障自未得處名為上
證如是次下翻障顯治如前三垢下經次第三行對
治不捨世事成出道者對治初障集助法者治第二
障常求勝道治第三障上來廣釋。


如是成者是迴向中第三總結。
[003-0094a]


從上初十說信成就巳來訖此大段第四隨文廣釋
是名懃行第五總結前者問言云何勤修故今釋竟
結答前矣。


下次解釋成就如是淨治地下總結之文於中有三
一牒前行辨釋經中成就如是淨治之言有四舉數
次列四名初十巳下對文指斥初十是信信中後三
即是其欲第二十句名為精進第三十句迴向之心
名為方便以迴向故能以少善得無量果故名方便
二是名下就前四種結成安住即釋經中名為安住
三何以故下徵前起後舉經證成何以故者論主自
徵我何以故說前四行以為安住如經所說成就如
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故我說之成就如是淨治地
者帖上文中懃行四種乃至示現方便之言名為安
住帖上是名說中安住如是說訖總結說分。


校量勝中文別有四一結前生後第二解釋校量勝
義三開章門四廣解釋。


巳顯安住次說校量是初段也。


言勝聲聞辟支佛者第二段也初住地時巳過二乘
何故今此方云勝乎有人釋言此非別異聲聞緣覺
向前初住及安住分行修趣寂相同二乘是故名為
聲聞緣覺然此正對別異二乘以辨過義若爾初住
巳過二乘何故今此方乃說過又此為顯地中滿足
勝前初住及正住地何因對彼別異二乘而說過乎
釋言初住非不自有過二乘處若就願等以辨勝者
[003-0094b]
前來未有故此論之正以前來未有願等勝過二乘
今方有故明知即是過前初住向言初住自有過處
更有何過為辨此義汎辨過相其義自顯然大過小
數別無量今隨其要且論十七一發心過下至凡夫
發菩提心超出二乘故經說言沙彌發心勝過羅漢
以菩提心廣大意故二信心過十住巳上於大乘法
信決定故三者解過習種巳去於深法界如實解故
四起行過性種巳上離麤煩惱具佛種性一切行故
五如觀過亦名道過解行巳去於如實道觀察相應
趣實證故六者證過初地巳上息除妄想證法性故
七求勝過初地滿心於所證法不以為足更求勝故
八淨業過離垢地中戒清淨故九定自在過明地之
中於禪解脫得自在故十道品行過謂炎地中不捨
眾生修行道品十一成就不住行過謂五地上十二
甚深緣起行過謂六地上十三寂用雙行故過謂七
地上十四報熟離功用過謂八地上十五辯才說法
行過謂九地上十六成就微細智過謂第十地第十
七者斷一切習一切諸行滿足故過謂如來地以此
求之前說分中證過二乘而未能起願行等故不及
此勝對前說分辨勝便足何用對彼二乘說過良以
小乘大乘所對凡欲辨勝多皆對之乃至明佛亦對
顯之。


下次第三開列章門有三舉數下列其名言願勝者
起行方便修行勝者依願正行果利益者行修滿足
[003-0094c]
此乃隨其行修始終以分三耳何者願。


下第四廣釋先解願勝於中有二一問答略顯二隨
文廣釋何者問也謂十答也十願之義五門分別一
列名解釋名字是何一供養佛願亦名攝功德願就
其所作名供養佛就所成行名攝功德二護法願亦
名攝智慧願就其所作名護正法就所成行名攝智
慧三攝法上首四增眾生心五知眾生亦名化生下
文之中初知眾生後化眾生就初以名名知眾生就
後以名名化眾生六知世界七淨佛土八同心行九
三業不空十成菩提此十據相隨心求義名之為願
論其行體光明善根轉勝增廣故名為願二據修分
別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後一修成得菩提果三就行
分別行謂自利利他之道初二自利次五利他後三
不定若別分之第八願者自利純熟第九願者利他
純熟第十一願自利利他二行得果若通論之皆是
自利故下論言此後三種顯自身矣俱是利他故下
論言此後三種得如實化若復通論十願俱是自利
利他故下論言勝有二種一常勤行無量行故即是
自利二與一切眾生同行即是利他四就所求行位
分別前之七種就行分別行如上辨後三就位位在
何處如下論說第八願者地校量勝謂從初地乃至
九地第九名為地盡校量在第十地十地學窮名為
地盡第十名為一切地盡在如來地以如來地聖位
窮極名一切盡五就所求因果分別前之九種是所
[003-0095a]
求因後一是其所求之果又十願中前六求因第七
求於淨土依果次二求因後一求於法身正果十願
如是下次釋文。


經中先明十種大願後以十盡成諸大願論還依經
次第解釋前十願中先科其文於中有三一就經科
分經有四分一修願方便二無餘下正明十願第三
重明修願方便四住初地起如是願總以結之二就
論科分論亦有四一正解十願二何故唯說此十願
下徵數以顯願之圓備第三解釋修願方便第四何
故名大願下總解大願三將論對經定其所釋於經
文中但釋第二第三段文餘二不解彼第一段修願
方便與第三段方便不異為是不釋第四總結易故
不解科分如是次釋其文文中初言發諸大願起大
方便大行成者是第一段修願方便於十願中始起
求心名發諸願數數起心修練諸願名起方便以久
修故任性成就名大行成此願心成非所願成所願
至佛方乃成矣此三方便就初以舉義通下九。


無餘巳下正明十願先解第一攝功德願問曰五度
皆是功德何故今此但明供佛釋言此地檀行增上
故就供養明攝功德以供養佛檀行攝故雖明供養
行供養中備修諸德諸處多明供養三寶今此何故
但明供佛理實通有略故不論又此十中隱顯以論
初願之中對佛求供第二願中對法願護第八願中
對僧求同又復供養大例有三一唯供佛顯行趣求
[003-0095b]
二供佛僧從之求法三供三寶具攝功德今就初義
單明供佛。


經中初至盡未來際舉願所求供養之行一切劫下
結誓自要初段之中句別有九相從為六要攝為三
所言九者一者無餘二一切佛三一切供養四一切
恭敬五一切種具六者深信七者廣大八如虗空九
盡未來相從六者初四為一名福田大餘之五句說
為五大通前六也此之六大備如下論要為三者初
之六句是願所求供養行體次有一句是願所求供
養行德後二是其願之所求供養行能下結誓中一
切劫者供養時也一切成佛供養處也供養恭敬是
願所求供養行也大供養者於一切佛頓供養也無
休息者於一切時常供養也此第二段論家不釋宜
須記知下釋大願云言常行無量行者指此文矣十
願之末皆有此文。


論中有二一依經解釋第二釋竟就其所求六大結
之顯成大願就初段中先解福田句別有五一就無
餘開其三數二列三名謂佛供養及以恭敬第三廣
釋今先明佛佛有三者牒以舉數應等列名三佛之
義廣如別章供養有三牒以舉數次列其名言利養
者謂衣服等資潤名利敬供養者謂香華等不任資
養伹可表敬名敬供養言修行者謂信戒等仰順聖
心名行供養如維摩中名法供養地持論中名至處
道有說此三別對三佛初對應身次對報身後對法
[003-0095c]
身亦可三佛隨義以分正是一人今總對之為三供
養不可別分恭敬有三牒以舉數次列三名言給侍
者身形奉給如阿難等言迎送者身不奉給但可迎
來送去而巳言修行者以所修行敬順彼也修行供
養修行恭敬有何差別體一義異資順之義說為供
養虔仰之義稱為恭敬然此三敬亦得別望三佛以
分初望應身乃至第三望彼法身亦可通對上來第
三廣釋三相第四是故作願巳下結成願心是於佛
田無出供養及恭敬故此願之末作願自要供養恭
敬無有休息舉彼顯此明於佛田供養恭敬攝福盡
也五如經下舉經并帖釋供事中言無量者供事廣
也言種種者種別多也復是勝者皆精好也備此三
義故云具足釋心大中心別有三一上二深三信清
淨增上敬者此解上也願迴向者此釋深也求佛心
中而為供養何有不深信清淨者此解信也所言廣
大餘中勝者勝餘凡夫二乘善也愛果因者能生世
間無量果也所言此因得涅槃者能得後際二涅槃
也。


上來釋竟下以六大結其所求顯成願大言初願中
六種大者所求大故願心大也下別指斥福田大者
佛能生福故名福田下舉經對田唯佛是何故乃舉
供養恭敬此舉敬養為顯佛是能生福也餘悉可知
言時大者常果之因經三僧祇方得涅槃故名時大
此常無常分為二大六決定中合以為一蓋隨釋者
[003-0096a]
開合左右互以相從皆得無傷又此標別起願各異
是以分之。


第二願中初總後別又發大願是其總也餘文是別
別中經文與初願同經同初願論中但解願心所求
護法行體廣大巳下釋不異前不能煩耳諸願齊然
釋護法中初舉三法第二廣釋護持之義第三別解
三佛菩提第二廣中隨行始終兩番辨釋初就始修
以明護持第二復名三種成下就行終成以釋護持
法有三種一教二證三是行法就此三法彰護差別
一切佛說皆受持者牒舉經文謂教法者總指法體
修多羅等出其名字舉修多羅等取毗尼及阿毗曇
此釋法也下解護持書寫供養讀誦受持自行護也
為他說者外化護也攝佛菩提牒舉經文謂證法者
略指法體言證三種菩提法者就總開別就前總證
開為三種菩提法故名證三種佛菩提法非謂行心
證三法也此釋所護下解能護攝此證法自行持也
教化傳授化他護也化法皆護牒舉經文謂修行法
此解法也下釋護持但就利他略無自利於修行時
有障難者謂他修時有行障也攝護救者攝令增善
護與救濟令離惡也未起障難護令不生巳起障難
能救濟也下就成行以顯護持於中有三第一總舉
第二別釋第三總結復三成者上來巳釋今更重明
故云復也行德相應名為成就於佛所說修多羅等
舉其教法言阿含者名前所說為阿含也所言次第
[003-0096b]
令不斷者窮達教旨總持不亂故名次第總持不忘
名為不斷言成就者成就聞持轉法輪德證三覺者
是其證法初證是總三覺是別得證成者依法所成
證行成也言修行者是修行法乃至如實彰前修行
之分齊也謂此修法始從發心乃至後際如實境界
修覺成者是其依法所成行也修行是因正覺成者
修得果也是名三成第三總結上來第二廣釋護法
自下解釋三佛菩提聲聞辟支亦名佛者俱有覺義
通名佛也菩薩云何證於聲聞緣覺菩提釋有兩義
一者菩薩自所證中通具諸法故經說言攝正法中
具足一切聲聞緣覺世出世法二者隨化現證小果
故法華云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
聲聞緣覺故說證矣下次五願明其利他於中初願
攝法上首為眾請法二以所行增長物心三知眾生
而為教化四知世界往彼攝益五淨佛土攝物處中
攝法願中初總後別又發大願是其總也餘文是別
別中經文與初願同經同初願就其所求行體之中
句別有四一攝法處二從兜率乃至涅槃明攝法時
三我爾時下於前時中明其常攝四一切處下在前
處中明其頓攝成佛無餘所從人也一切住處攝法
處也第二段中謂八相時就此八時以明攝法何者
八相一生兜率二下八胎三住胎中四者初生五者
出家六者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然此八種諸佛
亦有具不具者如釋迦等具足八相或但具七如天
[003-0096c]
王佛白衣成道則無出家須扇多佛出世之時無生
可化虗示滅度留一化佛半劫度人是則彼佛無轉
法輪若取化說亦得具八從兜率者標數之首故說
為從謂從兜率乃至涅槃如世人言從一至十其義
相似後二可知論中但釋所願行體然上經中第二
段文迴之後釋自餘次第良以第二廣故後論釋初
段中成佛無餘乃至住處并舉經文下釋有二一解
成佛二釋住處一切應佛解成佛也應取正覺故名
為成為從攝法偏舉應耳言無邊者釋無餘也別則
難窮故曰無邊總攝無遺稱曰無餘此釋人也下釋
住處句別有二一約應佛解釋住處應佛遍滿諸世
界中故名世界以為住處無邊應佛各在一界是故
遍滿二就世界解釋應佛住之所以隨何世界佛住
處者牒前起後應感相順眾生見者正解應佛住之
所以為令物見是故住之如來示化名之為應物機
名感機有順聖聖隨物感故曰相順順物示化令生
見也從兜率天乃至為首并舉第二第三段文隨彼
巳下超釋第三第二段文迴在後釋言隨彼生供養
佛者隨眾生故自供養佛令他學巳故云方便以如
來說攝方便者以是為也為使如來有所說故啟請
攝法請法利生故曰方便集功德者是供養也集智
慧者是攝法也所集福智總名助法自下解釋第四
段文言一切處一時成轉牒舉經文非前後者攝之
頓也何故示下料簡第二攝法之時八相之中伹釋
[003-0097a]
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八餘三不解何故如是彼前
五相捨勝從劣有疑須釋第一相者捨上天報生於
兜率是故須釋第二相者捨天生人理合料簡第三
相者捨化受胎復須解釋第六相者自力難成他教
易就捨易從難是故須解第八相者住益勝滅捨住
取滅理然須辨餘之三相捨劣就勝無疑可釋第四
相者住胎必生何須料簡第五相者出家勝俗不勞
辨釋第七相者轉法化生勝於不轉所以不論釋初
相中有二問答何故示彼不在色界及無色者是初
問也色無色天勝於欲界聖力自在堪能往生何故
示彼兜率處生言難處來乃至為遮是初答也此防
後時閻浮眾生輕慢心故小乘法中色無色界長壽
天難無初捨凡入聖道者是故將成不得生彼若生
彼者後生閻浮成佛道時閻浮眾生咸作是念佛自
避難來此成佛非為我等有是心故不能重敬聞說
不受於化無宜故不生彼何故不在他化等者第二
問也乘前答中上界是難他化天等非是難處何故
不生舉彼他化等取化樂故名為等如來有力乃至
敬心第二答也為增兜率眾生敬故何故不生化樂
天中增彼敬心化樂天報猶勝兜率起敬義微是故
不生若生彼者眾生念言貪樂生此不為我等若爾
何不生於下天下天報劣若生彼者後生人中成佛
道時人皆念言夜摩天等樂微易捨故佛捨之不增
敬意又欲天中忉利四天同是地居合以為一空天
[003-0097b]
有四此五之中兜率據中如來處之故經說言如來
大人處天天中在人亦然何故人中捨上樂者此問
第二來下入胎愍我來生增敬心者謂增閻浮眾生
敬也何故處胎此問第三住胎之言化生是勝何故
處胎釋言增長同生故者佛出世時眾生胎生名彼
為同若佛化生胎類咸言佛法深勝化生者得非我
境界絕分不求為遮此意故受胎生彼我同類能得
此法我亦應得故名增長若依涅槃則有多義一劫
初眾生無其道器佛不出世故不化生二生上族寄
勝表法三為教人敬父之業四假親護法五為息慢
六為息謗七為留身蔭於諸國故不化生以化生者
還復化滅無舍利故八為同諸佛故不化生三世諸
佛化胎生眾無化生故具此多義故受胎生今此略
就一義言耳何故自成此問第六成佛道相他教易
成自力難就何故捨易自成正覺現丈夫力釋自成
也非因他得釋非餘化何故示現入涅槃者此問第
八入涅槃相住世化勝何故取滅釋言令生懃修道
故若佛久住眾生常見不能起於難遭之想故現取
滅令彼懃修。


第四願中初總後別別中經文與初願同經同初願
就其所求行體之中文別有二一明一切菩薩所行
二說前行增長物心初中有二一總二別所謂一切
菩薩行者是其總也廣大巳下是其別也第二段中
句別有二一對行彰說二教化下對人明化說中有
[003-0097c]
二一總二別說一切行說前總也如實巳下說前別
也如實地道是前廣大無量無雜波羅蜜者名與前
同言方便者是前六相總別等也業者是前諸地所
淨生助道法論中初先牒問起發。


第四願中心得增者是牒經也增長物心正是所願
故偏牒之以何等行令心增者是徵問也下對辨釋
文別有三一舉經中總菩薩行明增物心一切所行
是舉經中總菩薩行教化巳下明增物心二彼有四
下舉彼經中別菩薩行明增物心於中先舉四種別
行有四舉數次列四名言種種者道義差別所言體
者謂波羅蜜菩薩行體業者所謂諸地修業言方便
者德義善巧諸德同體巧相集成故云方便以此四
下明增物心三何者下隨別廣釋解種種中初問次
釋後以經帖何者種種是初問也世行三下題文辨
釋經中四句前三教道一處辨釋後一證道在後別
解前教道中世行有三標別舉數然世出世汎釋有
二一就位分別地前世間地上出世二隨義分別教
行差別名為世間證行平等說為出世今依後義故
名教行以為世間隨位不同故有三種廣者巳下題
經解釋初至六地一行之中備具一切名之為廣第
七地中一切行中備具一切名之為大八地巳上法
流水中念念深入無量佛境故曰無量下解證中初
無雜者法無我觀題經辨釋出世間智標別其相經
帖可知體牒前門波羅蜜攝舉經對顯業牒前門諸
[003-0098a]
地所淨生諸助法舉經對顯業是修業業能顯證名
為所淨修起教行名生助法能作此二故名為業言
方便者牒舉前門下總別等將經對顯彼六相門一
備一切一切成一成壞善巧稱曰方便說一切下是
其經中第二段文乘勢舉來非是第四方便之文。


第五願中初總後別別中經文與初願同經同初願
就其所求行體之中句別十一初之七句明知眾生
後之四句明化眾生前七句中所謂無餘一切生界
總知眾生有色下別後四句中教化一切總明教化
令信巳下三句是別論中先對後之四句總顯願相
何者巳下隨文解釋先作二問以為起發何者是生
是其初問問前七句所知眾生為何義者是第二問
問後四句化益差別下對前問次第辨釋解初問中
一切生界有六種者牒總開別次列六名言麤細者
報相差別言依止者報之所託不淨淨者受報處所
欲界不淨上二界淨言苦樂者正是其報言自業者
得報之因言自體者報之體性下次釋之何者麤細
問其初門麤有色下對問辨釋下之二界名麤有色
上四空處名細無色下就色中復辨麤細麤有想者
除無想天餘名有想細無想者第四禪中無想天報
與廣果天同在一處外道取為究竟涅槃修無想定
生於彼天得五百劫無心之報無佛弟子生彼天中
下就無色別明麤細麤非無想前三空處細非想者
第四空處言非想者無麤想也非非想者非無細想
[003-0098b]
是名下結釋依止中先牒前門次舉經對四生之義
釋有三門一隨事分別二對五趣辨其通局三對五
趣明其寬狹隨事辨者如諸鳥等名為卵生如今人
類名為胎生諸畜之類依濕起者名為濕生如諸天
等名為化生言通局者化生最通全攝二趣地獄諸
天餘之三趣皆分有之如劫初時人鬼及畜一切化
生胎生次局人鬼畜等三趣分有卵濕最局人畜分
有餘趣悉無畜中卵濕相顯可知人中濕生如頂生
王等人中卵生如毗舍佉母三十二子如是等也言
寬狹者以其四生望彼五趣辨其寬狹四生是寬五
趣是狹雜心云為生攝趣為趣攝生論自釋言謂生
攝趣非趣攝生何者四生五趣不攝論言中陰是其
化生五趣不收下釋化生依止之義胎卵濕等有色
可依理在不疑化生忽有先無依託云何依止下答
依業以業力故報得生也淨不淨者牒舉前門謂三
界繫舉經對顯欲界不淨上界是淨因果屬別目之
為繫種種身者受報別也雜入六道舉經以對入者
是處於六道處皆有苦樂故云雜也自業牒前一切
生處舉經對顯由業異故生處差別亦可業是受生
所依故名生處自體牒前名色攝者舉經對顯果報
雖眾無出名色四陰為名色陰是色何故四陰說之
為名人多釋言五陰成生生是假名四陰之心成名
中強從其所成故號為名是義不然當知色陰形現
可覩不假名彰是故當相說之為色餘四是心心法
[003-0098c]
冥漠非名不辨是故從詮說之為名故楞伽云以名
宣說無色四陰故號為名是名眾生總結所知為何
義者牒第二門下對顯之為三舉數經中四句初句
是總後三是別今言三者就別言耳次辨其相信佛
法者信佛所說因果等法此化令起世間信也入二
乘者令得小果經言斷世數道故者五趣差別名為
數道除因離果名之為斷入無上者巳得小果漸化
令入大菩提也經言令住一切智者所謂佛智智之
分齊故名智處。


第六願中經同初願論中偏釋所願行體文別有四
一牒總開別明入皆知二列三名三廣解釋四約智
分異就初段中言無餘者是牒總也牒彼經中所謂
無餘一切世界有三開別隨入如是皆現知者明入
皆知佛於世間現知不比今願得之次列其名言一
切者世界相也真實義者世界體也無量相者世界
多也十方廣多故曰無量下次釋之一切相者牒舉
初門如經巳下舉經對顯下廣分別於中有三一寬
狹分別一千為廣二千為大三千無量以千須彌千
四天下合為一界名為小千小千為一數之至千名
為中千中千為一數復至千名為大千此大千界華
嚴經中名世界剎大智論中名一世界論自釋言此
大千界成壞同時故名一界此復為一數如恒沙名
世界性此復為一數如恒沙名世界海此復為一數
如恒沙名世界種此復為一數至無量名一佛界九
[003-0099a]
地菩薩能於是界現成佛道如大智論發趣品中如
是分別今此文中且據一剎以分廣等二麤細分別
隨何等界意識身者意識是心身者是色色心麤故
世界亦麤色心細故世界亦細三亂住下依住分別
亂者牒經不次第者住無行行倒住牒經不造舍宅
覆世界也正住牒經造舍宅者仰世界也是名下結
下次解釋真實義相如帝網者牒舉經文真實義相
將論對顯如帝釋網百寶所成諸色互班不相障礙
世界如是一處之中備有多土多土同體互相集成
無有一土別守自性而無不性世界實爾名真實義
如業幻者轉喻況土成如帝網如似世人業幻之力
火處見水水處見火地處見空空處見地如是一切
世界同爾名業幻作故如帝網無量相者牒舉前門
言十方界無量入者舉經對顯入名為處十方國土
無量處處差別別入無量相者解釋辭也十方國土
形狀各異如阿閦界安樂國等非就一處說其無量
下次約智分其麤細真實是理唯智能知餘二是事
可以目覩故云現見。


第七願中經同前判論中偏釋所願行體初言淨土
總以舉數淨土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下廣辨釋
七中前四當相明土次有一句就人顯勝後之兩句
舉因顯果就前四中初二土體第三土相後一土用
前兩句中初彰體同後明體淨同體淨者釋有三義
一者諸佛報應之土同皆用彼法性為體二者應土
[003-0099b]
同皆用彼真土為體三就應中諸土同處迭互相依
故曰同體下以經帖一切一土一土一切釋還有三
若准初義一切報應是一法性一法性土緣起說為
一切報應准第二義一切應土是一真土彼一真土
隨物見異為一切應若從後義一處之中具有無量
差別應土彼應土中迭互相望或淨為一餘為一切
或穢為一餘為一切如是等也自在淨者明土淨也
淨有二種一者相淨眾寶莊嚴無諸瑕穢二自在淨
如摩尼珠美惡斯現今此所論是自在淨淨穢圓通
無礙無障故曰自在染淨隔礙不名為淨以自在故
說為淨矣經言一切平等淨者相淨之土彼此別異
自在淨土十方齊同故云平等莊嚴淨者土之相也
下以經帖莊嚴有三一神通莊嚴神變自在或小容
大大入小等二光明莊嚴寶光相照無有闇冥三寶
相莊嚴諸寶集成今言神通是初嚴也光者是其第
二嚴也相者是其第三嚴也下重解釋後二莊嚴光
明莊嚴釋前光也眾寶莊嚴解前相也神通莊嚴相
顯不釋受用淨者土之用也次以經帖離一切惱能
成斷德成就淨道能成行德穢土境界受用生過妨
礙道法淨土異彼故離煩惱成就淨道如香積飯其
有食者離過增道然後乃消上來四句當相明土所
言住處眾生淨者就人顯勝下以經帖智慧眾生悉
滿中者如維摩說菩薩成佛時有一切種功德眾生
來生其國今此且就智慧言耳智人住中明土淨也
[003-0099c]
下二舉因顯果之中因淨舉因因有二種一者行業
謂施戒等如維摩說二者德業所謂淨土三昧法門
如下八地淨土法門及十地中佛國體性三昧門等
今此所說是德業因下以經帖入佛上妙平等境者
如來藏中淨土法門是佛妙境證會名入能入實智
是淨土因言果淨者對因明果果有二種一者相淨
妙寶莊嚴從施戒等行業所生二自在淨隨心異現
從彼淨土三昧而現今此所論是自在果下以經帖
隨生心樂而為示者用隨物心下重顯之顯智力者
前因是智智起此用名智神力舉用彰彼智之力能
名顯智力此如八地淨土中說是義應定不勞異釋
上來七願是行方便自下三願行修純熟於中通論
三俱自利故下文言此後三種顯示自身三俱利他
故下文言此後三種得如實化於中分別初一是其
自利純熟次一是其利他純熟後一自利利他得果
就初願中經如前判就其所願行體之中有十二句
初句是總中十是別後一總結初言同心同行故者
總後十中初二句也就後十中共集善根是其同行
平等一觀是其同心後十皆同不可并舉故偏對此
以彰同矣論中偏釋所願行體先解初總次釋其別
後一結文略而不解解初總中不念餘乘正解同義
良以不念餘小乘故與菩薩同亦得說言同菩薩故
不念餘小下以經帖言同心者慧心同也言同行者
福行同也就釋別中先舉十數次列十名十中前五
[003-0100a]
明行修同後之五種明德用同前五行中初二自分
後三勝進自分之中初是福行後是慧行共集善根
無怨嫉者起行無乖故云共集以行同故情無乖異
名無怨嫉一切菩薩等一觀者證如平等名平等觀
與諸菩薩觀心不異是故云一當知觀心望理說等
對人說一亦可望人同故名等證理一味故云一觀
就勝進中初親近者攝法方便後之兩句依法起行
行分自他隨意現身是利他行八相成道教化眾生
名現佛身自心解者是自利行解發自中不假他授
名自心解菩提之道顯照自心名解諸佛神力智力
神力是佛阿含用也智力是佛證行體也後五用中
初一通體神通上進名曰不退所為稱心故云隨意
後四通用四中前三如意通業下一是其法智通業
成就大乘無障礙慧名不思議具菩薩行是總結文
乘勢舉來非是第十法智通文下重分別初顯功德
是共集也住寂等觀是第二也聚集論法是第三也
近佛菩薩名為聚集集何所為為論佛法隨心示成
是前隨意現佛身也此乃八相示成佛道自發勝心
念如來者是前自心解知諸佛神力智力勝進解心
不由他教是故名為自發勝心仰攝諸佛神通智力
名念法身得不退通是第六句神通體也後四句中
初言餘四通業得名總顯其相下別顯之一往餘界
一身往也第二自餘異身示者多身往也巳身為自
自身之外他身名餘異身示者釋有兩義一對前句
[003-0100b]
分多名異二對後句異生名異以此異身飛行十方
令物覩見名為示現同生往者是其多身同生通也
入大乘者成就實慧通達甚深大乘法也。


第九願中經同前判就其所求行體之中文別有二
一乘不退輪行菩薩行是其自利二身口意下明其
不空行菩薩行是其利他前中初明乘不退輪後明
行行輪謂三輪身口意業能摧物惡轉下趣上故名
為輪益用無減稱曰不退依此起行說之為乘乘此
起行名為行行第二段中先明不空後彰行行不空
有二一者作業二者利益前中初言身口意業作不
空者總明作業眾生見下別明作業得如巳下是其
利益論中初言第九不空行菩薩行總顯願相不空
行行正是所願故偏顯之復行巳下依文辨釋先解
初段乘不退輪後釋第二不空行行言復行行顯乘
輪者釋初段也前明不空今重顯彼不空行行依不
退輪故云復行顯乘輪也以不空行依三輪故於中
二下釋第二段但解不空行行之言易解不釋有二
舉數作業巳下列名解釋言作業者身等所作能益
不虗名作業不空言利益者拔苦與樂濟潤不虗名
利益不空此二若通俱是作業齊是利益為分兩種
隱顯異名良以前者隨其見聞身口意等業相差分
故名作業後不如是故不名業又第二門除其事惱
彰益義顯故名利益前作業者利之以道道益相隱
故不名益作業必定列其名字身口等業益利決然
[003-0100c]
故曰必定身口意業作不空者此舉經中初總作業
對以顯之如是次下釋彼經中別作業也如向總中
初身次口後明意業下別亦然故云次第言應知者
應知後別如前總中三業次第生見牒經示現勝身
令彼生信信無疑惑故曰決定此應信人何故乃云
必定佛法以法勝故依成勝身故覩色身信法勝也
明身不空指斥其相聞聲牒經口宣實教生物真解
口業不空指斥其相心喜牒經菩薩內心廓備諸德
令物喜敬起心趣順故斷煩惱明意不空指斥其相
下第二中利益列名次明二苦彰益所治種種苦者
違逼苦也貧窮苦者是其順緣不足苦也對治是下
舉經彰益得藥樹身治種種苦治苦之勝如藥樹王
遍治眾苦非獨除病得如寶身治貧窮苦隨心利益
如如意寶備與眾樂非直與財。


第十願中經同前判就前所願行體之中句別有八
初句是其菩提自體後七是其菩提作業體者即是
自行果也業者即是利他果也於一切處成菩提者
是菩提體實德圓通義無不在是故說言一切處成
是義云何本有妄心結集有果形有分限不能周普
以妄攝真真在妄中如妄局別不能周遍是時法界
廣大之法集在眾生心微塵中後息妄心有果不生
有果滅故形無所在知復從何說真在此說真在彼
是時真德無一偏在而無不在無一在故菩提無處
無不在故一切處成於一凡下是菩提業業有七種
[003-0101a]
初至度生示大涅槃是其第一示正覺業於中初明
現成之處示初生下正明現成就前處中凡夫道者
謂閻浮提是其可化凡夫住處名凡夫道於一凡道
簡餘三天不離一切統收百億百億閻浮同皆現成
故云不離現成可知現佛境界乃至滅苦是其第二
說實諦業於中三句初句是總後二是別現佛境界
神通智力是初總也八相成道說法度人唯佛所為
名佛境界雖云佛境相猶未分故復說言神通智力
八相成佛是神通力說諦滅苦是其智力隨一切下
是其別也別中初至示得佛道合為一句廣前通力
度生滅苦為第二句廣前智力前中初言隨一切生
所應度者化能隨人於念念中化隨物心所化眾生
心緣各異名為念念示得佛道正現成佛此猶是前
示成正覺說諦依彼是故牒來度生滅苦正說實諦
一三菩提至涅槃性是其第三證教化業於中經文
有證無化論中具有三菩提者此名正道簡異二乘
是故言一此是證體言遍知下對治顯證用向菩提
證智之體遍知法界一切法也照理普周名曰遍知
生死涅槃悉同無我名一切如法體寂滅說為涅槃
非果涅槃法體本淨名為性矣以一音下是其第四
種種說業示大涅槃不斷行者第五不斷佛種業也
示智起法是其第六法輪復業示大智地示理法也
諸佛智慧名為大智智依理生故名理法為智慧地
願巳當來成佛滅後令此智地顯彰在時故名為示
[003-0101b]
如佛滅後諸聖弟子傳證是也發起法者發起教法
願巳來世作佛滅後教法住持流通無失名起佛法
理法云示教云發起文綺互耳法智通下是其第七
自在業也一切劫下結誓自要一切劫數求佛時也
成菩提數所求果也果德非一是故言數求大智通
無休息者正是結誓自要之辭求大智通對前菩提
以自要也於中別分菩提自體名為智慧菩提作業
說為神通通則二中皆有智通無休息者對前劫數
以自要也。


從初願來大段第二正明十願安住喜地發諸願下
是第三段修願方便於中先明修願方便以十願下
明修所以以十願中攝願廣多故須為此三分修習
住歡喜地起如是願是第四段總結文也。


下以論釋於此願中偏解第一所願行體於中初言
起大乘行總顯願相無上菩提大人所乘名為大乘
願能生彼故名為起願能趣彼故說為行云何巳下
隨文辨釋先作二問以為起發云何菩提問其體也
云何作業問其用也下對二問次第辨釋大菩提者
牒上前問如經巳下舉經對顯言作業者舉後所問
下廣釋之先舉七數次列七名示正覺者現成就也
說實諦者轉四諦也此說小乘證教化者以巳所證
化眾生也此說大乘種種說者說世法也不斷佛種
者菩薩所行名為佛種得佛常起故云不斷法輪復
者大聖雖滅令法住持住持如本故云復住言自在
[003-0101c]
者變化無礙下廣辨釋初業牒前於一凡道乃至涅
槃舉經對顯下次釋之於中但解一凡夫道一凡道
者重牒前文一閻浮義此解一也簡餘三方是故言
一言閻浮提凡夫道者重牒前文可化住處解凡夫
道可化眾生名為凡夫住處名道不離巳下略不解
釋一切凡道類一可知示初生等不異向前第三願
中所以不解第二牒前現佛境界乃至滅苦舉經對
顯下次釋之經中三句但釋後二初現佛境神通智
力略不解釋以其總故若當具釋不異後別是以不
論釋後別中先解初句隨世一切解隨一切眾生界
也此名眾生以為世界言可化者釋所應度言隨心
者解念念中化順物情故云隨心示佛身者解示佛
道下重牒來明示現相謂除難處勝處受生名示佛
身除難處者諸難不同略有八種所謂地獄畜生餓
鬼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北鬱單越及長壽
天前之三難在下三趣中間四難在於人道第八在
於色無色天此諸難中三塗鬱單及長壽夭就處彰
難此處眾生不任受道如來不生所以除之噵言彼
彼勝處生者就非難中簡劣取勝閻浮最勝在中生
也百億閻浮同皆現生故云彼彼下解別中後句之
文謂教眾生除苦斷集證滅修道名度眾生滅苦惱
也第三牒前一三菩提正是證體此名正道簡別餘
道是故言一觀釋遍知法者解釋一切法也無我釋
如一切性淨解彼性也言涅槃者還是經中涅槃之
[003-0102a]
言諸法理寂名為涅槃令生信者解教化也經中無
此論以義安第四牒前言一音者釋一音說何者一
音若就實論如來真聲名為一音應物異現令各各
解如一真身令人異見法螺之音是佛真聲常寂之
聲是法螺聲恒有恒無故曰常寂若就應辨釋有兩
義一隨類辨一或為胡眾現一胡音令餘種類各別
得解對漢亦然如是一切故經說言佛一音說眾生
隨類各得解也二隨法辨一或為眾生說施一音亦
令餘人解戒定等如是一切故經說言佛一音說眾
生各各隨所解也具斯諸義故曰一音隨種種信可
化生者解令一切眾生言也謂諸眾生信戒信施如
是等異名種種信一時令喜解令喜也隨人異樂語
稱物情故令歡喜一音異解故喜一時第五牒前示
大涅槃不斷所行舉經對顯第六牒前復佛智地解
釋示大智慧地也以佛智地釋大智地復解示也聖
雖滅度以住持力令彼智地傳化在時與本不異故
名為復一切所說軌則不失解釋發起一切法也修
多羅等所說軌則釋一切法舉修多羅等取毗尼及
阿毗曇亦可舉彼修多羅部等餘十一言不失者解
發起也第七牒前觀法無性是法智通知法空也如
意幻通相顯可知下復屬當法智通者見理捨相不
住世間餘二事用不住涅槃。


從釋供養訖來至此論中第一廣釋十願何故唯說
此十願下論中第二徵其十數以顯願圓於中前七
[003-0102b]
相顯可知言後三願顯自身者後三通是自利德也
地校量者謂從初地乃至九地行德漸增名校量勝
言地盡者謂第十地學之窮也一切地盡謂如來地
此三示現如實化者此三通是化他行熟名如實化
別分如上。


發諸願下論中第三解彼經中第三大段修願方便
於中先釋修願方便次解經中修願所以下以經帖
初言發願牒舉經文隨心求義修願始也十種願心
求供養等十種行義故名求義求是願也所求不定
故曰隨心方便牒經成彼所作方便勇者成彼所作
十大願也巧修諸願名為方便所求決絕故號勇猛
大行牒經所作成者所作十願皆悉成也十大願中
備攝法界一切諸行故修諸行成此願矣故下文言
菩薩初地於大願中具足一切菩提分法漸次起下
解彼經中修願所以漸次起三非一時者釋前起後
釋前三行起後一一攝無量願何以故下徵前起後
何故久習不得一時以十願下舉後顯前以十願中
各攝廣多無量大願故漸不頓經帖可知經中第四
住歡喜地起如是願易解不釋。


何故名下論中第四總釋大願前十願中一一皆言
又發大願此之大願上來未解故今釋之何故名願
問以起發光明善根轉勝增者此解願也真證善根
出障清淨故曰光明漸勝名增增長向佛故說為願
願名不別何故向者求義解願今言善根轉勝增乎
[003-0102c]
釋言前是始方便心以求釋之今此總解大願之體
故曰光明轉勝增廣勝有二下釋其大也有二舉數
勝聲聞等辨勝過劣一常懃下顯其勝相常懃無量
自行勝也常是常修無量頓修何者是乎前十願中
願願之末皆言所作無有休息指彼所說以為常懃
無量行也與生同者利他勝也十盡示者指後顯前
據斯以論十願通是自利利他。


十地義記卷第三本
十地義記卷第三末



上來第一廣釋十願自下第二廣明十盡成前大願
經中有四一總明十盡成諸大願二列十名三以願
心返要十盡四以願心順同十盡。


總中初言十盡句者華嚴名為十無盡句隨別廣多
名為無盡總攝無遺故說為盡由此十種廣無盡故
令願同之名成大願。


下三番中初之一番廣前十盡後二廣上成諸大願
廣十盡中四門分別一總別分別初一是總以十皆
為利眾生故餘九是別二廣略分別前九是廣後一
是略三以略對廣三轉分別初眾生界世界空界及
[003-0103a]
心緣界此之四句是世間轉法界涅槃界佛智入界
此三法轉佛出世界如來智界此二智轉四以五種
無量分別眾生界盡是眾生無量世界空界是世界
無量法界即是法界無量第八心緣是調伏無量餘
四調伏方便無量何故涅槃及地入界說為法轉而
不說為法界無量然三轉中總相論之但令是法皆
是法轉五無量中法有二種一是化法二是度法化
生法者名為法界度生法者說為調伏方便無量彼
涅槃界及智入界是度生法是故攝為調伏方便言
眾生者正是所化世界是其眾生住處法界盡者是
生所起善惡等法舉此用為化眾生也涅槃界者度
令得滅佛出界者度令成佛得佛之時遠離三有名
為出世非應世間名出世矣出世界者正名佛出以
之為界非謂名彼所出之世以為界也如說涅槃以
為界等如來智者是佛方便化他智也心所緣者謂
知眾生心有所緣故曰心緣非謂取彼所緣之法言
佛境界智入界者度生法也法界實性是佛境界此
境是佛智慧所入故名佛境智入界也欲以此境度
眾生耳。


如生界下是第三段以願要盡謂以願心要前十盡
彼若窮盡我願同盡於中先就第一生界以願要盡
如生界盡我願盡者此言不足若具應言如生界盡
若可窮盡我願乃盡略不具耳如生界盡是牒上辭
向言所少若可盡者是返要語然此兩句盡字雖同
[003-0103b]
而義有異前言盡者統攝無餘名之為盡後句所少
若可盡者假以返要隨別可窮故名為盡下之九句
不能煩廣并舉上盡以願要之。


如生界盡不盡巳下是其第四以願同盡有人說言
此同無盡非是同盡若如是者同何無盡此乃同前
所列十盡皆無盡故名為同盡竟有何妨於中先就
初之一句以願同盡如生界盡牒上初句言不盡者
隨別難窮名不可盡彼既無盡我願善根同彼不盡
願依境故下九句中初先并牒彰其無盡然後將願
對以同之。


論中但解所列十名先釋經文後明十盡功能利益
前中論家兩門分別一總別分別生界總者汎釋有
三一者語總如上總言十地門等二者法總諸法同
體互相集成如六相中總相門等三就意彰總如此
所說意為化生故說化生以為總也餘九別者餘九
皆為化度眾生故望生界以為別也第二何等是眾
生下廣略分別前九是廣後一是略釋前廣中文別
有三一問答辨釋相顯可知二此事巳說總結成前
前云十盡與生同行同行之事上來說竟故云巳說
亦可十中前九事別上來說竟故言巳說三釋盡義
盡者牒經示不斷盡非念念者明此所說統攝窮極
名之為盡非盡滅也眾生界等廣多無量窮盡彼界
即是示現不斷之義若有斷盡則不能得盡彼界也
此九種下釋後略文於中先攝九盡為三三轉示者
[003-0103c]
舉經對顯世法及智展轉無窮故名為轉此轉猶是
無盡之義上來依名次第辨釋此十盡句增上力者
彰盡功能以十盡故十願無盡願無盡故諸佛為生
常作益也此亦即顯十盡成願願同十盡。


行校量中初結前問後以為起發次釋後結巳說願
勝是結前也云何行勝是問後也次隨文釋先辨行
相然後釋文十行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就釋文
中經有兩分一廣明十行二悉知生起清淨下結論
依此二次第辨釋。


就初信中經文有三一大願熏心心得調濡二心調
濡故人成信者三信佛下廣明信相初言決定發諸
願巳牒前起後得調濡者由願熏心故調濡也緣中
自在名曰調心心性善濡名柔濡心此二是其諸行
之體故下諸地多明此二以為行體言成信者是第
二句由心調濡離於疑謗故此菩薩得成信者第三
段中句別有九初句是總中七是別後一總結初句
之中因果俱信故云總也信佛如來是信果也信本
行八是信因也別中初二明其信因具無畏下五句
信果舉要言下總結因果隨別雖眾舉要攝之唯因
與果信菩薩行是結因也智地說加是結果也窮到
之所故曰乃至智地是總說加是別論依經文次第
辨釋解初段中得調牒經彼諸善中自在勝者謂彼
信等諸善根中得自在也以心調故於諸行中欲起
即起故名自在柔濡牒經勝樂行者內證懌神名勝
[003-0104a]
樂行以寂樂故心無剛礦故名柔濡第二段中人成
信者舉經而巳易故不釋第三段中先解初總入者
牒經從行入者是信因也此解經中本行入矣成菩
提覺是信果也此釋經中信佛如來窮因到果故云
乃至次釋其別就解因中句別有三一標別舉數信
菩薩行是標別也以此文中有因有果標因別果故
說菩薩本行所攝此菩薩行與佛為本能入菩提名
本行入有二舉數二雙問起發云何行者問其行體
云何次第問修成相三舉經對顯集波羅蜜對初問
也善成諸地對後問也下釋果中句亦有三一標別
舉數菩提所攝本行入者是標別也標果別因故說
菩提所攝本入菩提之果為本因行所趣入故名本
行入有六舉數六皆佛德是故言勝然下果中但有
五句何故言六以後結中有因有果今此通舉結中
之果故言六勝若爾前解信因之中何不攝後從前
為三齊類應然伹後結文與果相隣故此通舉望因
隔越故前因中略不通舉二是故信勝約境顯心所
信勝故能信勝也三依文辨釋六中前五別明果德
後一總結別中前四菩提智德後一是其涅槃斷德
就前四中初之一門寄對顯勝後之三門當相辨德
外道魔等對治勝者是初寄對以顯勝也下以經帖
言無畏者謂四無畏對治外道外道邪見言佛無德
故彰無畏行兼自他德備智斷故能治也力謂十力
對治魔怨魔怨常欲壞人善法十力堅固於魔得勝
[003-0104b]
故能治也不共法者所謂十八不共之法對治二乘
何者十八若依雜心說佛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
以為十八大智論中言十八者三業無失無不定心
無異想無不知捨以之為六欲念精進智慧解脫解
脫知見此六無減復以為六三業隨慧了達三世復
以為六通前合為十八不共不共之義廣如別章此
德過小故治二乘備此諸德故云具足咸皆牢固稱
曰不壞次三門中初一是通後二是智不思力者通
用難測經言不可思議法者神通法也後二智中初
真諦智後世諦智不雜深者證如一味名為不雜照
窮實性稱之為深下以經帖無中邊者釋有兩義一
約染淨法相以釋生死此邊涅槃彼邊聖道為中今
觀生死本性不有則無此邊涅槃如故亦無彼邊兩
邊既無聖道亦寂故無中間二約有無法理辨釋有
為此邊無為彼邊非有非無說以為中有即非有故
無此邊無即非無故無彼邊兩邊既泯中亦亡對故
無中間所言如來境界起者無中無邊是佛境界依
此境界證心現前故云起也一切種者了達世諦差
別智也經言無量境界入者法界差別說為無量彼
無量法是起行門此無量門是佛境界如來依此解
順名入上來智德言離勝者是佛斷德下釋其相煩
惱正使習是殘氣此二永斷故曰常離下以經帖信
成果者涅槃斷德究竟圓極名成就果上來所明皆
是果德何故獨說此為果乎雖復通是伹前四句是
[003-0104c]
其智德智者是道道諦望滅義分為因離者是滅滅
諦望道義說為果故獨名此以為果矣菩薩於果決
定名信若具為文九句之中皆應彰信不能煩廣三
句云之餘類可知初句標首理然須置此句別終宜
亦須安第九總結文窮須論餘不如是廢而不說復
略說下釋第九句總結之文前皆舉數今此何故直
爾解釋不言六者良以此句總結因果非別次第所
以不論對前別故說略為復此總略也彼本行者是
其所信菩薩行也所言入者是其所信如來果也為
因所入故名為入言示現者用此略說行之與入示
現經中總結文也下以經帖舉要言者帖略說也一
切行者帖本行也得智說加帖前入也智地是總說
加是別說加相隱下重分別說者牒經言所說者是
佛所說化他教法加者牒經言證故者自行證法證
心合理理顯彼心故名為加此二猶前請分之中菩
提無邊佛化眾生所說法也前辨深信對此以明今
此說信亦對斯矣。


上來明信依信次起慈悲二心故下明之於中經文
大判有二一廣明三觀二見眾生不離苦下正顯慈
悲論文有四一舉三觀以為章門二舉慈悲以為章
門三離最上第一樂下廣釋三觀四見眾生不離苦
下廣解慈悲言此菩薩三種觀者是第一門於諸眾
生起慈悲者是第二門第三門中初離最上第一義
樂生慈方便此明遠離涅槃樂也涅槃之樂樂中精
[003-0105a]
極故曰最上殊勝無加名為第一有大義利故名為
義亦可此樂證理而成就理以標名第一義安寂名
樂情迷曰離離故可慈具諸苦者生悲方便此明具
足生死苦也前雖無樂無苦可慈方復具足種種諸
苦所以可悲此二斥過彼二倒者總明慈悲方便觀
也此明凡夫情迷之過前雖無樂具足諸苦若於苦
樂能覺能知得離有期方復於彼苦樂二法迷謬顛
倒苦處計樂樂處計苦得離無期是故可慈可悲之
甚。


下依三門次第辨釋釋初門中云何遠離問以起發
經中十句初一是總餘九是別菩薩作念佛法深者
菩薩乘前信解佛法故念法深大般涅槃是佛正法
出情稱深深極名甚念法深者為顯眾生遠離之義
牒巳所觀以顯深故皆言如是論中有三一就總深
開餘九別二寂靜深下隨別列名九中初句明離妄
取取情飄動名之為亂息除彼亂故云寂靜甚深門
中明此寂靜將總名別故云甚深下諸句中甚深例
然第二寂滅彰法體寂次有三句空無相願對治離
障成前寂靜空無相願廣如別章此應具論次有三
句三道行德成前寂滅後之一句總結難得顯凡遠
離三依九門次第辨釋寂靜牒經下釋其相離妄有
者不取法體法實無體妄謂有之故云妄計離妄取
者不取集用集用實無妄謂有之故云妄計取非為
是名為正取前言實有此云正取文綺互耳寂滅牒
[003-0105b]
經法義定者涅槃體寂名為法定涅槃用寂名為義
定。


下次解釋空無相願成前寂靜句別有四一牒經文
二三障治者彰其治能三解脫門下釋成治義以此
三種解脫觀故能治三障大般涅槃名為解脫空無
相願與彼為門名解脫門四何者下辨障顯治先徵
起發後列障名言分別者妄想心體相者依心起虗
偽相虗偽事也取捨願者依相分別取捨心也順境
貪求名之為取違境厭背目之為捨願通兩處好則
願取惡則願捨不染下三顯前寂滅無染牒經離染
觀者是證道也妄想緣智名為雜染真觀除彼說名
為離離染之智名為觀也無量牒經不可算量生善
根者是不住道不可算數生善廣也此隨世行不住
涅槃不可思量集善深也隨涅槃行不住世間指此
善根以為觀耳上者牒經利自他者是助道也究竟
滿足名曰增上指增上行以之為觀難得牒經三阿
僧祇證智觀者總明上德後際方證顯深難得種性
巳上乃至初地一阿僧祇初地巳上至第八地二阿
僧祇八地至佛三阿僧祇度三僧祇如來覺照名證
智觀降斯未得是故稱難。


釋具苦中初問起發後依文釋然下文中就十二緣
明具諸苦因緣之中通業煩惱苦道過重偏言具苦
為欲對之起悲行故何者十二始從無明乃至老死
此義備如六地中釋今此但可解文而巳於中就經
[003-0105c]
應作四分一總明凡夫心墮邪見二為無明蔽意識
下廣顯十二因緣之相三生長下總結苦聚四皆空
下明緣體空彰有是倒然今論家不依此判但攝為
二就向第二廣顯之中分前三支及彼初總心墮邪
見合為一分并舉并釋自餘九支及後兩段復合為
一并舉并釋何故如是人言文長是故分之此義不
然以前三支同是其因因是倒惑邪見義同一處解
之故下論中釋前三支皆名邪見識支是果云何言
因經說有三一說最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此識是
果二說中陰求生心識以為識支亦因亦果望前名
果望後稱因三說因種心體為識此識是因今就後
義說識為因名色下九同是果報生長苦聚此義同
故一處釋之故下經言生長苦聚名色一支是生苦
也餘之八支是長苦也愛取有等云何名為生長苦
聚以能增長未來苦故從後判矣若爾前說無明行
等何不從後說之為苦過去巳起因果相定是故別
分未來未生由因而有是故愛等從後說苦。


就初段中經有十句而諸凡夫心墮邪者此句是總
餘九是別而者是其返前之辭前明佛法甚深如是
而凡墮邪與彼正返是故無樂唯具諸苦諸凡夫者
墮邪之人心墮見者墮邪之情理外謬取名為邪見
然此通說業煩惱等斯名邪見不唯取彼無因果見
為邪見耳情墜在中說為心墮由來常處何故言墜
此對一分始起故爾下九是別。
[003-0106a]


論中初先就總開別次列其名九中初六是無明支
次二行支後一識支就前六中初三根本迷法義過
次二為中追求時過後一為末增長煩惱起業行過
就前三中蔽意邪者是無明地迷覆法體覆障真心
故名蔽意總邪見中開此蔽意將總名別故曰邪見
下諸句中邪見類爾下以經帖為無明闇蔽意識者
道向凡夫為癡蔽也無明癡闇是無明體體無慧明
故曰無明自性愚騃目之為癡癡心闇濁故復名闇
蔽意識者是無明過能覆真心名蔽意識憍慢愛念
是四住地明其迷覆因緣之義由癡覆真妄立諸法
所立法中有內有外於內計實說為憍慢於外貪聚
名為愛念言憍慢者執我自高陵物名慢經言常立
憍慢幢者凡我恒起名為常立慢心自高如幢獨出
故曰慢幢言愛念者於外貪取名曰愛念未得悕欲
說之為念巳得染著說之為愛下以經帖言墮在者
凡夫墮也念欲渴者帖前念也悕求為欲是法說也
欲心如渴是喻說也此法及喻就始言耳言愛網者
帖前愛也巳得境中染著名愛是法說也愛心難出
如魚在網是喻況也此法及喻就終言耳下次明其
追求時過由內見我外見我所以我對所便生二過
於可得處詐善外相生諂曲過不可得處情忌在內
生嫉妬過言諂曲者詐善外相名之為諂內無誠實
說以為曲經言隨順諂曲林者凡夫隨也諂覆內實
如林覆障就喻名林嫉妬行者忌財名嫉忌身名妬
[003-0106b]
此二能與後身作因說之為行下以經帖懷嫉妬者
帖嫉妬也作後身因帖前行也言集業者由前追求
增長煩惱起業行過起惑名集作行名業經言多集
貪欲瞋癡帖前集也起諸業行帖後業也。


上來無明下次明行於中兩句初句思業後句明其
身口二業就思業中言吹心者思中始也煩惱如風
思心如火煩惱動思如風吹火故曰吹心言熾然者
思中終也增長不息故曰熾然下以經帖嫌恨猛風
吹罪心火帖吹心也嫌恨是瞋能飄心火就喻名風
罪心為彼煩惱風吹就喻名火惑動心火說之為吹
問曰貪瞋皆能發業何故獨說瞋心為風十業道中
殺業在初對初殺業故偏說瞋以為風矣理實具有
常熾燃者帖後熾燃無時蹔息故曰常燃言起業者
從思發動身口業也經言所作倒相應者倒是煩惱
從倒起業業還與彼顛倒相應。


心意識者是識支也心意識等眼目別名此心意等
結業所熏能生後果故說為種經中多說業為種子
何故今此說識為種義有左右若望苦樂業為正種
若就本性識為種子一切生死皆心起故經言隨順
欲漏等者就人凡隨據法業隨業依漏起名隨順也
欲界所有一切煩惱除無明使名為欲漏色無色界
一切煩惱除無明使名為有漏外道多取色無色界
為涅槃故破彼說有三界無明名無明漏此三連注
相續不絕如似瘡漏就喻名漏問曰四流四縛等中
[003-0106c]
皆彰其見何故漏中不說見乎雜心釋言注是漏義
見性疾利注義不順故隱不說如七漏中亦彰見漏
就通言耳起心種者由業隨漏熏彼本識成就種也
是中巳下重復分別就無明中初三根本迷法義過
一處辨之蔽意牒初慢牒第二愛牒第三言此三邪
依法義者初一依法謂無明地迷覆真法妄有所取
是故說為依法妄見後二依義迷於世諦因緣之義
妄立我人愛念我所故曰妄計前蔽意者是心想見
迷理倒心八妄想中前三妄想憍慢愛念是我淨等
法相中倒八妄想中後五妄想憍慢即是我及我所
二種妄想愛念即是念不念等後三妄想言次第者
初句依法後二依義故云次第其次兩句追求過同
一處辨之諂曲嫉妬并牒二門求時過者總彰過也
下別解釋嫉妬之義妬於身者妬他內報嫉於財者
嫉他外財生生巳下解釋而作後身因緣墮卑賤中
形貌醜陋是其妬心為後因也資財不足是其嫉心
為後因也言集業者牒第六句下但解釋集貪瞋癡
起業之言略不解釋然貪瞋癡生必藉因起必託緣
因謂三受緣謂違順中容境界受諸受者是三受因
三受非一故名諸受憎愛二倒是其所集貪瞋癡也
憎者是瞋從苦受生愛者是貪從樂受生彼二顛倒
是其無明從捨受生名前愛憎以為彼二癡返前二
名為顛倒非迷前二說為顛倒言境界者是違順等
能集緣也吹心熾燃牒第七句惡時相念欲報惡者
[003-0107a]
相念怨惡起害心也起業牒前言作惡時互相害者
謂作身口惡業之時相加害也對前瞋恨起思心故
還就殺業說其加害理實具有心種牒前於作善業
皆有漏者此釋經中隨順漏也起心種子略不解釋
用何隨漏所謂業行業有三種善惡無記無記非因
廢而不說不善隨漏理在易知不假言論善本性出
而說隨漏義在難知故今明之於作善時此句是總
謂作三有善業時也施戒修下別舉善業施是檀行
戒是戒行自餘忍進禪定智慧通名修行此善非一
故名為等三有善業依漏而起故皆有漏業有漏故
能熏心識成種子也。


於三界下第二明其生長苦聚名色生也餘為長也
就此經中初至如響是具諸苦然諸巳下彼二顛倒
具苦文中隨經分判應為三分初列因緣九支差別
二如是下總結生長三皆空下明緣體空彰有是倒
然下論家亦分為三不同於此初名色等判為自相
二有緣生下判為同相三皆空下名顛倒相第二生
長苦聚之言一向不釋以易解故初自相中復分為
三名色支中初至共生判為報相第二不離判為因
相三六入下判為彼果次第相也三界地者名色所
依受報處也下六地中說業為地今此何故三界為
地理實齊等但今此中宣說名色依真識生故隱業
地復芽生者所受報也前巳彰因今更明報故云復
生生如草木就喻名芽謂名色者列其報名言共生
[003-0107b]
者顯報依真餘文可知是中空下重別有四初明理
空二離我下以彼無我釋成空義三無知下以無知
覺釋成無我四如草下以彼外緣釋成無知言是中
者是名色等九支之中若通舉之是前所明十二支
中言皆空者因緣相有體性空也離我所者無神主
故名為離我諸陰無性名離我所無知覺者識想行
心名之為知受心名覺現見眾生有知有覺云何說
言離我我所故今破遣知覺之相說之為無是義云
何心法有四一事二法三理四實隨境分別見聞覺
知名之為事論體唯是生滅法數故名為法窮之空
寂說以為理論其本性唯是真實如來藏法故名為
實此四重中就事以論實有覺知據後三門無覺無
知相狀如何今先就彼無常法數顯無覺知一念之
心具有四相初生次住終異後滅若生是知餘三應
非餘三若非生亦應非乃至滅相求之類然又若四
相各別是知便是四知別知四法若有四知即是四
念何關一念具足四相又若四相一一非知四相和
合共成一知若如是者生相現時餘三未有與誰和
合乃至滅相現前之時前三巳滅復與誰合而得知
乎又若四相一一非知非知共合焉得成知譬如一
盲不能見色雖伴多盲亦不見色以此推求四相之
中知不可得若就理門生滅之相尚不可得焉有覺
知若就實門破相之空猶不可得寧有覺知自相可
存如草木者據後三門草木無別故說如也現見眾
[003-0107c]
生動止語言云何說言無覺無知故今以彼草等顯
之動而無知故如草木不動無知故如石壁有色無
知故如草等有聲無知故亦如響。


論中有三初有三種是舉數也二自相下列名指斥
自相列名明其現在因緣體狀故云自相從復有下
舉經對顯同相列名未來因緣與現在同故名同相
云何說同未來生死同於現在六入觸等彼果次第
故云同也謂生老下舉經對顯倒相列名舉緣體空
明有是倒離我所等舉經對顯舉彼離我等取後文
皆空在初何不舉之超舉離我以離我等皆成空故
就別舉之三依名辨釋於中但解自相倒相同相同
現易解不釋釋自相中有三舉數一者巳下列名辨
釋報相列名名色依彼真識因生復能生後故名為
報名色共下釋其相也阿梨耶者此翻名為無沒識
也此是第八如來藏心隨緣流轉體不失滅故曰無
沒斯乃生死之本性也妄不孤集起必由真故說名
色共梨耶生如經下帖下重分別共生之義共者牒
經所言名色共彼生者名色共彼真識生也懼人謬
取名色兩共故復顯之因相列名真識是彼名色因
也下釋其相言是名色不離彼者釋顯經中不離言
也謂名色起不離真心依共生者顯不離相舉彼名
色不離及依以顯真識是名色因如經下帖彼果次
者列其名也。


六入觸等從名色生是彼名色報相家果就彼果中
[003-0108a]
從前生後故曰次第從六入下略以指斥如經下帖
有緣生下同相之文舉經而巳略不辨釋以同現故
生長之文略不釋也是中巳下釋顛倒相經有四重
論家今以後之三重次第釋前是中離者舉第二重
此二示空顯成初門離我為一離所為二以此二無
是故皆空無知無覺舉第三重自體無者以無知覺
成前第二離我我所然諸眾生以神知故說言有我
知覺既無明知無我然彼覺知假名說有體性本空
故曰無也彼無知下以第四門釋無知覺句別有四
彼無知覺是第一句牒前起後示非生下是第二句
以後釋前示謂顯示何所顯示示無知覺用何顯示
以非生數動不動事而顯示之良以惑者見人動止
便謂有知故以草等非眾生數動不動事類破彼知
草木及響說名為動石壁不動彼動不動皆無知覺
眾生亦爾然此就理無知義同隨事有心故分內外
三如經下舉經帖成有色無知事如草木聲而無心
故說如響四重分別因緣相似明內似外草木等事
是外因緣內法似彼故曰相似相類法者明外似內
外草木等類似內法名相類法。


上來廣釋第二具苦下次解釋彼二顛倒云何問也
如經巳下舉經對顯然者是其發言之端然諸眾生
迷前義樂稱曰不知惑上諸苦故云不覺此是因也
而受苦者明無樂果唯受苦報。


上來第三廣釋三觀自下第四廣釋慈悲經文之中
[003-0108b]
先悲後慈悲有兩句一見眾生不離苦聚牒前起後
牒前具苦起此悲心二是故下結成悲觀准慈驗悲
文少不足若具為文應有三句一見生不離牒前起
後二我應濟拔令出諸苦正起悲心三是故即生結
成悲觀中間一句類後可知略而不辨慈中亦二一
我應化令住涅槃正起慈心二是故下結成慈觀准
悲驗慈文亦不足若具為文應有三句一見眾生遠
離義樂牒前起後二我應化令住涅槃正起慈心三
是故即生結成慧觀所少初句類悲可知略而不辨
經雖略無准下論釋理必須有然此為辨悲慈觀行
故悲與慈並稱智慧論中唯釋悲中初句及釋慈中
所少初句先問次答後釋牒意問中云何具諸苦聚
問向悲中第一句也云何遠離問向慈中所少初句
下次答之此先說者具苦如上具苦中說離樂如前
離樂中說若欲更釋不異於彼故指答之下釋牒意
若如上說何勞重舉故下釋言為欲示現大慈悲等
故重牒之下次明捨何故明之釋有兩義一以大悲
為拔物苦故須行施二以大慈為與物樂故須行施
總相如是別分有四一以大悲為拔物苦然諸眾生
交在苦中須以財救故須行施二以悲心欲拔眾生
生死之苦自我不出生死之苦無由令他出離生死
生死必由施行而捨故須行之此前兩門為拔苦也
三以慈心為與物樂然諸眾生現無財樂故須行施
四以慈心為與眾生菩提之樂自我不得無由令他
[003-0108c]
得菩提樂然此菩提由施成故故須行之此後兩門
為與樂也。


經中初先牒前起後住在初地以深妙下正明行施
住於初地能成下結正中初總所謂下別如是下結
總中四句住在初地是第一句以深妙下是第二句
以智求下是第三句即時巳下是第四句四中初一
是修捨處中間兩句是修捨心後之一句是修捨行
心中何別初句是其護煩惱心觀空名深以心深故
於物無恡後句是其護小乘心求佛行捨故異小乘
別中十句前九外捨後一內捨總結可知。


論中但釋住初地下正施之文於中但釋初總及別
後結不論即時所有皆能捨者牒初總中第四句文
求佛智故釋修捨意就解別中論文有二一依文辨
釋二是外事中初捨總下分總異別就別以彰利與
不同前中初先牒以舉數是中一切牒舉經中一切
財穀庫藏巳下十種物也有二舉數前九外施合以
為一後一內施獨以為一故有二也次列二名下廣
釋之外九句中初一是總後八是別論先釋總外物
有二牒以舉數所用貯積列其二名總中財穀是所
用也總中庫藏是貯積也次以經帖如是次者比經
對論明其次第以初財穀帖前所用以後庫藏帖後
貯積文次不越故曰次第於中廣下就總彰別別中
金等是前貯積寶嚴具等是前所用下釋內中內牒
前門自身攝者頭目等事不可別舉故舉自身統以
[003-0109a]
攝之。


上來依文次第釋竟下次第二分總異別就別以彰
利與不同於中初先分總異別是外事中初捨是總
彰總異別總唯在外不在內中是故稱云外中初總
餘九別者彰別異總八種是其外中之別一種是其
內中之別內外通舉是故說言餘九是別內者雖非
總中開出事別非總故亦名別內外既殊何故通舉
事別同故與下文中利喜八種其義相似彼八種中
七種是外一種是內內外雖殊利喜同故一處舉之
此亦如是又欲就此內外九事開分二喜故通舉之
依二喜下就別以彰利與不同依二舉數依猶為也
為令二喜故為此施藏攝利益列其二名藏攝喜者
以巳庫藏攝物令喜利益喜者寶莊嚴等利益我物
與彼令喜下辨其相藏喜牒初謂金銀等舉經對顯
利喜牒後下辨其相有八舉數嚴等列名舉經對顯
眷屬喜者是我眷屬與彼令喜堅著喜者物體非上
偏恊巳情我所堅著與彼令喜稱意喜者頭目耳等
我之身分隨我心用名曰稱意與彼令喜。


自下次第明餘六行於中一一皆初牒前次辨後結
就不倦中大施救生舉前起後轉轉推求正明不倦
轉轉推求明不倦行前用財施攝之未具故復求法
究竟利益所求功德名為世間智慧出世彼求時下
明不倦心是名下結知經論中不倦牒前一切不怯
正明知論是故下結知世智中知經牒前善能量下
[003-0109b]
正明知世於中三句一善籌量應作不作謂量巳力
及量眾生於自於他有宜應作無宜不作此句是總
二於上中下隨宜隨宜轉以顯前應作不作年德過
巳說名為上齊等名中劣巳名下三隨力下轉以顯
前隨力顯前初句隨宜隨感顯上後句隨宜是故下
結就慚愧中成世智巳牒前起後知時量下正明慚
愧於中三句一知時量謂知修時量巳心分二慚愧
下以知時量故於所違生慚愧心三以慚愧能利自
他是故下結堅固力中如是行中牒前八行以起於
後次辨其相精進修行總明堅固得不退轉別明堅
固如是下結供養佛中得堅固巳牒前起後懃供巳
下正辨其相略無結文從信至此廣明十行悉知下
結結有總別悉知生起清淨地法據修總結信等是
其成地法體名為地法地法非一名諸地法此十是
其出障地法故名清淨於此十種清淨法中善解修
起名為悉知生起地法所謂信下隨行別結。


論中但釋知世慚愧堅固供養不倦知論易解不釋
解知世中經有三句一知應作及不應作二隨宜隨
宜三隨力隨感三中初句一向不論第二隨宜牒指
餘論如地持論菩提分品具廣辨釋今指彼也第三
一句論主自釋相顯可知解慚愧中經有三句初知
時量二起慚愧三修利自他今但釋初知時之言示
三時者約修以分念時據始未能相續伹可隨分念
念漸習日夜時者隨心轉勝堪能日夜不斷絕也不
[003-0109c]
斷時者究竟成就常不絕也此相如教優波毱多調
心之法釋堅固中如是彼行舉彼經中牒上之文如
上所說信等故者舉信乃至等取慚愧以此精進通
䇿諸行故通牒之十中後三攝護前七何故獨此通
舉前行精進勇猛進行最強故偏舉之下次正解堅
固行體勤修有二牒總開別不退力等牒經辨釋不
退牒經不捨行者自分成處無退捨也不轉牒經精
進不息者勝進分中修不息也此與彌勒問經論同
釋供養中先牒舉數次列二名言利養者財供養也
言修行者法供養也上初願中供養有三一者利養
謂衣食等二敬供養謂香華等三者修行今此敬養
攝入初門故但有二下解結文於中先就別結之文
隨義分別後就總結對上辨異就別結中兩門分別
一據修分別此十種行顯二成就牒以舉數深心修
行列名指斥通而論之十皆是心亦俱是行故此十
種名行校量於中別分前三是其行方便心故名深
心後七是其造緣正行說為修行此與地持所說相
似彼中前三名為心淨後七名為行方便淨二就行
分別行謂自利利他之道前之七種別利自他後三
通利依自利者標其行別言謂信者舉經對顯下釋
其相信菩薩行舉前信因及諸佛法牒上信果求必
得者於彼所信求必能得故名自利依利他者標其
行別謂慈悲者舉經對顯安穩與樂釋其相也安穩
是悲拔危苦也與樂是慈與物樂也捨不疲倦知經
[003-0110a]
知世相顯可知下三通利餘三攝護總顯其相慚愧
堅固能護前七供養修行能攝前七由慚愧故護令
離惡由堅固力護令信善不退不失是故名護直爾
信等自能離過何用慚愧若無慚愧終不起信斷於
不信如是一切故說慚愧以為能護所言攝者釋有
兩義一就修行以明其攝由如說行起彼信等故名
為攝二就供養以明其攝於中有二一攝令生為行
供養攝起信等故名為攝二攝令得果由二供養得
二身故令彼信等同得二身故名為攝下別顯之不
著列名言以慚愧對治障者釋其相也慚愧之心於
過羞耻故能治障所言信等不著行者以無障故信
等七行皆離著也不動列名有堅固力信等不動釋
其相也第三門中先就修行以明其攝後就供養以
明其攝修行彼垢淨依行者就如說行以明攝也修
行是其如說修行此之修行為前諸行所依止故名
依止行何者是彼謂前信等云何垢淨彼前信等於
垢得淨故云垢淨依止行者依如說行令彼信等離
垢清淨故名依止供養攝行就彼供養明其攝義於
中兩句言供養佛攝信等者攝令生也為行供養攝
起信等故名為攝得二身下攝令得果以彼供養能
攝信等得二身故名之為攝利養修行是二供養供
養二故得二身也上妙身者功德色身是前利養供
養所得見生敬重益不空者顯上妙相調柔心者智
慧法身是前修行供養所得文中少一柔濡心也自
[003-0110b]
性善成明前調心久修今熟故曰性成樂行法者明
柔濡心證法懌神名樂行法。


上來就彼所結十名分別解釋下就總結對上辨異
前安住中云言成就淨治地法今言生起清淨地法
兩淨名同故須辨異前是能淨此是所淨前安住中
非無所淨以地未滿偏彰能淨此十種中非無能淨
以地窮滿偏彰所淨義意如此文相云何前三十句
乃至上上舉前安住淨地法者彰前異此能淨地故
名淨地法言此十句乃至供養舉此十行所言盡是
障地淨者明此異前十行皆是障地淨法故云盡是
盡猶皆也障地淨處所生之法是故名為障地淨法
是名下結。


果利益中果別四種始從調柔乃至願智今先辨釋
然後解文就此四果五句分別第一釋名第二分別
是修非修第三明其諸地同異四辨次第五釋諸地
有無之義調柔果者釋有兩義一者能調修施迴向
化眾生等能練信等名為調柔地中滿足名之為果
二者所調信等十行由施等故離垢清淨故曰調柔
果同前釋發趣果者地滿足巳更集明解能發此地
有能趣向故云發趣果同前釋攝報果者王位之身
酬因名報因成納報故名為攝果同前解願智果者
內證願力教智自在名為願智果同前釋所言分別
修非修者前二明其行修方便後二彰其行報純熟
行修方便偏在地滿行報純熟該通始終從初住地
[003-0110c]
乃至地滿所受王身說為攝報所有作用說為願智
言同異者前之三果諸地差別名之為異第四願智
諸地齊等說之為同良以地位相別難分故彰前三
以顯優劣實德須論故明願智彰智平等言次第者
四果之中何故先明調柔果者調柔練前信等十法
乘前之便故先明之何故第二明發趣者前說調柔
自地滿足便能發此趣向後地故次論之若如是者
何故地持先明發趣後說調柔彼是說時非行次第
說者何故不依行乎然說不定或時從末以尋其本
或時從本以尋其末地持據末以尋本故先明發趣
後明調柔發趣既是趣向他地何不最後置之在此
以此發趣與前調柔同是行修修義同故一處而說
餘二非修所以後論何故第三明攝報者攝報與前
同是差別差別義齊一處論之故在此矣何故第四
明其願智願智是其無差別果與前類別是故後說
言有無者發趣一果此地中有餘地中無餘三皆有
何故發趣唯在此地此地見道於他地中照見分明
堪能趣入故此論之餘非見道廢而不辨若此見道
地滿心後明發趣者餘地修道地滿心後何故不得
明修發趣見是解心解可玄見故此地中明解發趣
修無玄修是故諸地滿心之後望於他地無修發趣
調柔經中初先法說次喻後合。


法中有四一見多佛起行之緣二見佛時下明能練
行三以二攝下乘前練行明別地德四隨所下明所
[003-0111a]
練淨。


前見佛中菩薩見人初地見處下正明見多見佛者
總明見佛通願故者見佛善也見多百等廣明見佛
眾多百故名曰多百非謂所見多於百故名多百也
餘者類然以通願下能見善根。


能練行中初明供養次明迴向後化眾生供養行中
初供養佛後供養僧何故不明供養法者為欲供人
攝法故也就供佛中見諸佛時上心深心明供養心
增上敬重名為上心求佛心中而設供養名為深心
此二如上初願中釋然初願中明其信心今略不論
下明供養供行是總敬下是別別中依論有其三種
一敬供養謂口讚嘆二尊重供養謂身禮拜三奉施
供養謂香華等准論驗經經少不足少一禮拜而復
顛倒若正應言恭敬讚嘆尊重禮拜言恭敬者是敬
供養言尊重者是其第二尊重供養言讚嘆者顯前
恭敬所少禮拜顯前尊重衣服巳下是其第三奉施
供養供僧可知前供佛中不言菩薩上妙樂具供僧
偏爾釋言前說上心深心此云菩薩上妙樂具文綺
互耳又於佛所上妙可知於眾僧所喜為輕末故須
彰其上妙樂具下迴向中以此善者以前供養佛僧
善根求菩提也化生行中成化法者謂四攝也能練
如是。


自下第三別地德中初明利他後明自利就利他中
此地布施愛語增上何故如是釋言此地檀度增上
[003-0111b]
檀中財施是布施攝檀中法施是愛語攝故此地中
布施愛語二攝增上第二地中愛語增上以二地中
持戒清淨離口四過令人愛樂故二地中愛語增上
第三地中利行增上以彼地中修行十種救度行故
第四地中同利增上不捨眾生修道品故五地巳上
四攝齊等不復可分自利行中初地檀增乃至十地
智行增上問曰菩薩一一位中皆具諸行一一行中
亦攝諸位今何故言初地唯檀乃至十地唯智增上
釋言實具但經論中說之不定略有八種一於一位
中唯攝一行初地唯檀乃至十地唯智增上二一位
中具一切行初地即具十波羅蜜餘亦如是三一位
中唯具一位初地唯是初地之位餘亦如是四一位
中具一切位曠修一切諸位功德成於一位故經說
言菩薩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五一行中唯具一
行分相論之檀行唯檀餘亦如是六一行中具一切
行如大品說六度相攝於一檀中具攝諸度餘亦如
是七一行中唯攝一位如此經說檀攝初地戒攝二
地餘亦如是八一行中攝一切位如地持說一持行
中具足攝彼種性發心及行方便餘亦如是今據初
行是故且言初地檀增。


自下第四所練淨中有始有終供養教化受行地法
練之始也迴向轉淨練之終也始中隨所供養佛者
牒前供佛前文之中明供佛僧今此略牒供養佛也
教化牒前成化生法此是能練此二行中熏發真心
[003-0111c]
令生信等名為受行清淨地法此是所練下次明其
迴向力故令前所練出障清淨於中四句如是如是
是第一句牒前能練初一如是牒上供養後一如是
牒前教化彼諸善根是第二句牒前所練清淨地法
皆願迴向是第三句用前所牒如是如是上求佛智
薩婆若者是一切智轉復淨下是第四句明前所牒
彼諸善根轉復淨也初住地時巳少清淨今此更淨
故云轉淨此明離障調柔成就善行成也然上文中
先說迴向後辨化生今此何故先明化生後論迴向
各隨一義前據行相自他以分供養迴向是自利行
故先辨舉化生利他在後而論今據修相供養化生
是其自分故先牒之迴向勝進故在後舉。


次以喻況如真金者是其所練喻彼信等火是能練
喻前供養化生行等如世真金本與石合名之為礦
巧師融冶從石出金地法如是本與妄合名曰眾生
行者善修至初地時出煩惱障又如真金雖出砂石
更須火練令其清淨地法如是前初住時雖出煩惱
今於此處地滿心中更修施等令其清淨又如真金
雖以火練除其麤垢微障未遣以礬石煑方得清淨
地法如是前修施等雖除外慳微過猶在故二地中
持戒離之又如真金礬石煑巳重以火練稱兩等住
地法如是於三地中修習淨禪令其不退如金淨巳
作莊嚴具地法如是於四地中集起一切菩提分法
如莊嚴具車璖磨瑩光色轉勝地法如是於五地中
[003-0112a]
以不住道方便智觀修治力故轉勝明淨如莊嚴具
琉璃磨瑩光色轉盛地法如是於六地中以觀因緣
不住巧智修治力故轉轉清淨如莊嚴具眾寶間錯
益更精好地法如是於七地中具修一切菩提分法
益更精好如莊嚴具繫閻浮王若頸若頂勝過餘金
地法如是成在八地菩薩心中轉復過前如莊嚴具
繫轉輪王若頸若頂餘金不及地法如是成之在於
九地心中餘行不及如莊嚴具繫自在王若頸若頂
四天下金所不能及地法如是究竟成於十地心中
餘善不及故今此中以金況地合文可知。


論中初先并列四果名如上釋後解其相調柔果者
牒上初門下釋其相先解喻文後解法說合喻一文
略不辨釋就解喻中先約金喻明其所練金相似法
約喻顯法金喻似法名相似法信等如金辨法同喻
金性本有從緣始顯信等十行方便修生云何如金
此如上說信等有三一是緣修對治之行妄識為體
二藉緣修力熏成真德德雖緣集成由真起第三無
始恒沙佛法本隱今顯始顯真性說為行德此後兩
門真識為體此三之中剋實以分初門如火後門如
金中間一門如莊嚴具今此文中伹攝為二七識緣
修喻之如火後之兩門攝德從體斯如金矣下約火
喻明其能練數數牒經有三入者約喻顯法此實是
修約喻名法故云入也下列三名取法說文對以顯
之無上果入語中略少若具應言求果入也求者是
[003-0112b]
其迴向義故。


下次解釋法說之文但解見佛及能練行餘略不論
解見佛中先解通願見佛善根以勝神通見色身者
飛行神通往餘佛土見色身佛內正願力見法身者
內證真願與彼法身相應名見此法身者一切智德
通名法身非唯取彼法性身也見多百下釋彼多佛
先舉經文方便善巧示多佛者廣就諸數以顯佛多
故云善巧顯多數者彰前方便善巧之相多百千等
九種差別是其多數顯此多數彰所見佛廣多之義
故說善巧非成十數名方便也供有三下解釋經中
能練之行先解供佛有三舉數言恭敬者是經文中
恭敬之言謂讚歎者即是經中讚歎言也言尊重者
此是經中尊重之言謂禮拜者經中略無言奉施者
猶是經中奉施之言香華等者斥其相也略舉香華
等取餘事下解供僧世不共者解上妙也初地巳上
所得果報不與世同故名不共。


發趣果中先問起發經中初明發趣之行是名略解
總結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法喻合中
皆有四分一問二知三能行四能到四中正取知為
發趣知是見解能趣向故知必由問故先明問以有
知故能行能到故舉行到顯知功能。


法說問中初住初地問初地相次問二地後問三地
乃至十地問二地上義則可爾於彼初地滿心之後
方起發趣有何未了須問初地釋言初地有二種行
[003-0112c]
一者自分當地所成二者勝進於地滿中仰修二地
方便之道自分成處今不假問仰修之所未知須問
故今問之所問雖是向二地法修在初地是故猶名
問初地矣亦可菩薩一一地中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是故須問一切地法成於二地乃至成佛非是問於
初地行事問初地中言菩薩者能問人也住初地者
問之處也於初地下舉法勸問於中四句諸相得果
是第一句應從巳下是第二句成地法下是第三句
無厭足者是第四句四中兩句是其所問兩句能問
第一第三是其所問第二第四是其能問就所問中
諸相得果是其修法成地法者是其行體就能問中
應推問者能問口業無厭足者能問之心此四句中
准問二地應先勸問次明諸相成地諸法後勸無厭
問則通問諸相得果及成地法無厭足者亦通此二
但此文中先明諸相次勸令問後明成法應問之言
兩句成之從前為言於初地中諸相得果應從諸佛
菩薩知識推求請問從後為文應從諸佛菩薩知識
推求請問成地諸法無厭足也相者觀也得是證也
果是修行猶前佛教三漸次也應從佛下勸之請問
名佛菩薩為善知識成地法者所謂信等是前諸相
得果體也彼據修義說以為三此就行體說以為十
藉斯位立名成地法地法要故應問無厭次問二地
如是第三第四地下問餘八地第二知中句別有十
相從為五法體唯三依論可知第三行中菩薩如是
[003-0113a]
牒前知也善起地相總明修行依知正行故曰善起
所修地道名為地相下別顯行不住意成起行心也
去心決絕名不住意成乃至轉入是正行也以得十
下第四到也發趣在此何故巳言行及到乎然實此
地未行未到舉終顯此堪行堪到。


第二喻中先喻初問問中有二一能問人所謂導師
喻前菩薩第二正問喻前正問於中有二一為他問
二自為問此二之中皆初明其問之所為後明正問
多將人眾向大城者是為他中問所為也將人向城
是後正行為起此行是故須問此問所為法說中無
喻中義安應先問下是為他中正問辭也問者是其
知行之始故曰先矣言道中者是行處也道處中間
是宿處也此二處中皆有衰利故有四句前法說中
總舉勸問喻中委曲四句辨之具道巳下是自為中
問所為也作所應作是後正行為作彼行故應問也
推求請問是自為中正問辭也下喻知中未發初者
知之處也發趣向後似非初地是故文中皆言初處
是導師者能知人也乃至知到是正知也下喻行中
未發初處發行處也是大導師起行人也以智思惟
起行解也具資粮者起行因也正導人者是正行也
下喻到中乃至得到正明到也於嶮免難到之益也
自他無憂彰到利益。


第三合中初先合問菩薩如是合能問人善知巳下
合前正問於中有二一合為他二合自為他中先合
[003-0113b]
問之所為然上喻中但舉後行明問所為今此通舉
知之與行明問所為善知障治乃至善知如來地法
玄舉後知明問所為知中十句舉初舉後越其中間
故言乃至欲將巳下玄舉後行明問所為具福德者
功德莊嚴法從喻名說為資糧善擇慧者智慧莊嚴
言欲將者對後正行彰巳欲作行專為物名將眾生
向薩婆若法從喻稱說之為城未發巳下合為他中
正問辭也應問地道是行處也應問道處是成處也
各有障治故有四句具大巳下合自為中問之所為
從諸佛下合自為中正問辭也下合知中未發初處
合知處也是菩薩者合知人也善知障等合正知也
下合行中言未發者合欲行處言菩薩者合行人也
慧分別者合起行解具德慧者合起行因如食具等
將一切下合正行也下合到中乃至令住合其到也
不為巳下合到利益也。


是故巳下是第四段結勸之文言是故者是發趣果
能趣所行到佛果故常應懃修諸地業者此發趣果
能趣所行與後九地為本業也勝智本者此之發趣
堪任到果與佛勝智為本行也亦可與彼十地勝智
為本行矣以此發趣諸地家業勝智家本故應不倦
勤修習之。


上來正明發趣果竟是名巳下大段第二總結地相
說地未竟何故巳結以此地中行修之窮據斯巳結
後餘二果是初住來果報利益非是此地行修之窮
[003-0113c]
故此結竟然後別論諸地例爾。


論中但解法喻二文結合不釋法說之中有問有知
有行有到但解問知行到不論就解問中相者牒經
隨諸地中障及治者立障立治階別十地故名為相
對彼地實說為相矣此相即是觀漸次法雖即是觀
義有左右論其觀義舉障顯治若論相義障治俱是
得者牒經證出世者是證漸次果者牒經因證得世
出世智者修行漸次依證而成故曰因證所起功德
名為世間智名出世此三是其修義差別成地牒經
謂信等者成地行體舉信等取餘九行也為滿彼者
釋問無厭為欲滿彼諸相得果成地法故應問無厭
亦可為滿解釋後知為滿向前諸相得果成地法故
須知障治乃至須知入如來地下明所知有五舉數
次列其名經有十句論攝為五初二名觀觀謂觀解
猶前相也次三名得依前觀解得證相應猶前得也
次有三句名為增上成德殊勝故曰增上猶前果也
此前八句分別為三第九一句名為不退總明前三
不退轉也第十一句名為盡至總明前三學中窮盡
至如來地即此五種行修善巧故名方便故下論言
成壞善巧增長善巧不名能知為方便矣此之五種
就實通論地地皆具隨相分別觀在解行得在初地
增上在於二地巳去不退在於八地巳上盡至十地
下釋其相解初觀中初牒章門次釋後帖下重分別
觀者牒章障治成壞釋其相也障對治者是其初句
[003-0114a]
成壞善巧是第二句集成散壞說為善巧如經下帖
地障對治帖前句也地成壞者帖後句也下重分別
十種障治名十地者解初障治凡夫我等說之以為
十種地障非謂名地為十種也治障之解名為十種
地對治也障治十故分地為十是故障治名為地相
如本分者返指前文言次第者對治初障說為初地
乃至法雲類亦同然故云次第集故成下釋第二句
集故成者就前治中一切諸行攝為一行總故名成
散故壞者於一行中具一切行差別名壞如上所說
依何身中一切諸行成一厚集一厚集中備具諸行
餘行類爾得牒第二次顯其相欲入證始巳入證次
勝進證滿下以經帖增牒第三次釋其相行修不頓
初中後別故分三句下以經帖不退方便牒第四門
經帖可知盡至方便牒第五門次釋其相菩薩地盡
釋其盡也入如來地釋其至也經帖可知。


次解喻文但釋初問餘皆不論然彼問中句別有二
一能問人二明正問今解正問不釋問人問中有二
一為他問二自為問此二之中各有兩句皆初明其
問之所為後明正問然今論家分為他中問之所為
一處別解他中正問自中所為一處解釋自中正問
略而不辨言如導師乃至向城舉為他中問所為也
令得正行解釋將意為令捨邪正修行故二方便下
解釋經中為他正問及自為中問之所為有二舉數
不迷巳下列名解釋舉經對顯不迷道者釋為他中
[003-0114b]
正問言也由問知故所以不迷次釋後帖言資具者
釋自為中問之所為福智助道名為資具經對可知
攝報果中初問起發經中有二一在家果二出家果
在家有二一上勝身謂閻浮王常護正法問此王位
為是實報為是應作釋曰不定從彼內善願力起故
得說為實隨物所見亦得云應應用眾多非局在茲
為階地相且論斯耳良以所作事別非一故云多作
不言純也二能以施攝取生下是上勝果謂依王報
起勝行也於中有二一自分行二為首下勝進之願
行中復二一者利他二是福下明其自利前利他中
先以巧施攝物除慳後以四攝錄物起道四攝之中
自有布施何須在先別明施乎釋言前施是同利攝
自行布施令他學巳後四攝中布施之者是布施攝
以財施貧令其附道有斯異故理須別論若前布施
是同利者同利中收何須別論以其布施是此地中
別地行故前中有二一明巧攝大施除慳二常行下
明其常攝恒施無盡就自行中是諸福者牒前利他
不離念下顯成自利斯乃菩薩行之巧也前明利他
以其自捨攝物離慳今明自利以化他行不離諸念
用成自益此十一句猶是經中六念心也何者六念
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及與念天此十一中
初二是彼前二念攝次二是彼念僧所攝次三是彼
念戒念施二念所攝六中略故但念戒施此中廣故
通念一切後四是彼念天所攝。
[003-0114c]


勝進願中有十二句前七自行後五外化至論分別
出家果中句別有三一出家方便若欲捨家出俗心
也勤行精進慕道意也二於佛法下正明出家捨家
出俗精進求道三於一念下明其所得經文之中有
十二句至論辨釋。


論中初言攝報有二牒以舉數次列後釋釋在家中
先牒舉數次釋後結在家有二牒舉數也上勝身等
釋其相也上身列名王位尊報名上勝身閻浮王等
辨釋其相解有兩義一就其事舉閻浮王等取餘報
故名為等二就其文舉初等後故名為等所謂等後
豪貴護法下以經帖上果列名依前勝身起行方便
名上勝果前護正法何故不名上勝果乎理實通是
但今為顯王威護法任運能為行修相微是故不論
下釋其相於中先解自分之行後釋勝願前解行中
先釋利他後解自利釋利他中初施除慳後行四攝
次第釋之施除慳中初明巧施後明常施今解巧施
常略不論善調慳等略明巧施次以經帖下重分別
大施攝生重牒經文自行勸他彰其巧也方便善巧
以四攝下解釋經中四攝文也下釋自利文別有四
一解不離二釋念義三解所念佛等差別四難解者
重復分別初言不離念佛等者并舉經中不離之言
舉初不離等取餘十示現不離自利益者解不離義
彼念佛等是自利益前利他行不離彼念即是不離
自利益也云何不離下念佛等宗顯菩薩求佛之心
[003-0115a]
求佛心中起利他行故曰不離次釋念義如是諸念
并舉經中十一句念於事行巳成敬除妄正解念義
前利他行隨事修起名事中行行順菩提名成恭敬
除妄分別名除妄想除妄合道故名為念不同妄心
攀緣念也次釋所念佛法僧等此念略四牒以舉數
十一句中初三為一次一為一次三為一後四為一
故有四種次釋其相上念列名三寶勝境依之起心
名為上念念三寶者舉經對顯同法列名菩薩是巳
同行法人故云同法念彼能得無上菩提巳亦同然
名同法念念諸菩薩舉經對顯功德列名下顯其相
自他行者即是經中念菩薩行行通彼此故云自身
他身行也言自體者是經文中波羅蜜也言轉勝者
是經文中念十地也求義列名無上菩提有大義利
故名為義念彼是巳究竟所求名求義念念諸力等
對經指斥此是真實究竟故者嘆以顯勝當來之果
實益在巳故名真實報利窮極名為究竟對前上念
非巳實德故說真實對前所念菩薩行等非究竟故
明其究竟以此真實究竟義故菩薩求之下重顯前
上念之相何者問也有何不了為此問乎前言諸句
不離自益何者上念不離自益念佛法等舉前類此
顯成自益前釋名中念他諸佛及佛法等成巳當得
故上論言如佛所得我亦當得以彼類此其義相似
故念三寶得成自益言念佛者念當得中第一句也
此與彼同說之為等言念法者念當得中第二句也
[003-0115b]
等如前釋何故不言念僧等乎前當得中不言念僧
是故不論自下第四重復顯前第二段中成大恭敬
除妄想義先解除妄後釋成敬言於施受財物菩提
不分別者就前大施及布施攝明離妄也除妄想故
不生分別離見愛故不取著也如是一切生作巳下
就前愛語利行同事明除妄想作者不著不取能攝
境界不著不取所攝作事不著不取攝行愛語等事
果報不著不取菩提迴向菩提釋成恭敬。


勝進願中句別十二前七自利後五利他先解自利
初釋後結首是頭首佛德尊高故名為首自利總也
勝之與大首中之別言勝首者德體殊勝故名為勝
首中開出故云勝首光明德者德體清淨離垢障也
言大首者寄對顯勝形餘高出故名為大此亦是其
首中開出故名大首獨無二者釋顯其相下就勝大
各分二門勝二舉數妙者列名智自在者智德勝也
微妙列名離煩惱者斷德勝也大二舉數上者列名
據佛望下說佛為上無等釋也非餘能齊故曰無等
無上列名就下望佛說佛無上無過釋也顯自體者
總結前七自行德也利他五中初言導者令他入教
於阿含中分別法義顯其相也法是教法義是教旨
言正說者如向教義正為他說下之四句令他入證
於中初將令他除障成就斷德後三證法成就智德
智有始終故分為三始教令得出世正道說之為師
次令眾生究竟學位說名為尊此略不釋終能使彼
[003-0115c]
滿足佛德說為一切智智依止大菩提化顯其相也
一切智人所有智慧名大菩提用此化他令他依巳
得一切智故名一切智智依止上來廣釋是名在家
第三總結。


出家果中經有三句一出家方便二正出家三明所
得今釋第三前二不論復次出家禪定勝業總明所
得禪謂四禪定者所謂四無色定依此所起百三昧
等名為勝業今取禪定所起勝業為出家果不取禪
定何故如是今寄百數階別初地禪唯四禪定唯四
空不滿百數是以不取三昧等多得有百數故偏取
之勝業二下別明所得勝業二種牒以舉數經中合
有十二句文初句是其作用之本獨以為一後十一
句起用差別合之為一故有二種三昧勝下列名辨
釋三昧列名於一念下舉經對顯三昧自在釋其相
也三昧所作列其名字後十一句依三昧起是故名
為三昧所作見百佛等舉經對顯以得三昧於十方
下辨釋其相於中經文有十一句分為三對自利利
他初有六句以為一對前二自利後四利他此行之
始次有兩句復為一對初句自利後句利他此行之
次下有三句復為一對初句自利後二利他此行之
終以得三昧舉前起後三昧用本以得是故能有所
作於十方佛及佛所加修智慧者是初自行見於百
佛從彼聽法故言於彼十方諸佛修智慧也能於百
佛神力所加諸菩薩所聽受正法是故說言及佛所
[003-0116a]
加諸菩薩所修習智慧如金剛藏為佛所加說地法
等次後四句利他行中初動世界遙化令信餘之三
句身往授道能入能照能教化者并舉經文往至是
初能入百界及見第二能照百界正化第三能化百
界此初對竟能住巳下是第二對住壽牒經攝勝生
者百劫之壽增長自行能知牒經化諸眾生離惡首
者是利他行說善惡道彰利他相入者牒經增自慧
者自行成也思惟種種法門義者釋增慧也所入百
門名為種種智解順入名曰思惟下二利他變身為
百示百眷屬牒舉經文作多益者百眷屬也速疾行
者變身百也百身起彼利他之行是故速疾初地巳
上入佛境界所為無量非局限數為別地故且論百
矣。


願智果中初問起發經中有三初總明願力自在勝
上第二願力過此數下釋前勝上三示種種下轉釋
過數此三之中下論但釋第三段也言願力者所謂
菩薩內證願力言自在者智用自在言勝上者返指
前說出家果中百三昧等以之為上前階地相以百
為數今就實德作用廣多故云勝也言以願力示過
此者略顯勝相名前所說百三昧等以為此數願力
示現廣多無量不同前百名過此數示種種下轉復
顯前過此數義於中有三初示種種總舉神通或身
巳下別明神通有十一句所現不定是故言或是諸
通下總結廣多顯過前數是諸神通不可知者行合
[003-0116b]
法界德用無邊隨所為作皆不可知此三段中下論
伹釋第二別文初總後結易解不釋。


論中初言於中身者牒或身也言行本者作用依身
說身為本所依故者釋成本義依身有光及神通者
此解或光或神通也光謂身光及智光等通謂幻通
如意通等所言依光有天眼者此釋或眼光明能照
故有眼也言有天眼見前境者解或境也眼及見境
皆依光耳言一切眼有五種者因說天眼乘明五眼
五眼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下有六句依通所現
依神通者牒上通也有聲行嚴及加等者依前起後
經有六句舉前四句等五信業故說為等下別釋之
六中初一是其口業中四身業後一意業或音聲者
牒或音聲應彼說者善解方言隨他說也身中行者
牒前或行言遍至者飛行神通遊涉十方赴感為化
言莊嚴者牒或莊嚴種種現者量物所宜現種種身
如觀世音雜變巧化名曰莊嚴加牒或加神通加者
加彼所化令堪聞法如上請中加眾等也信牒或信
依三昧門現通力者起種種化隨信益者隨諸眾生
信樂不同而與益也問曰此句與前莊嚴有何差別
彼前莊嚴量物所宜隨現何身不為神變今此廣現
無量變化有斯異也下意業中業牒或業依慧所攝
陀羅尼門現說法者說巳所知利益眾生成就化業
故名為業以說自巳心行教化故名意業一切地有
因體果者以此地中諸相得果類後皆然因是相也
[003-0116c]
體是得也果還果也言應知者應知此三通一切地
離垢地者論言離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
名離垢地明除煩惱永拔惡業戒體清淨名離垢地
釋此地中論文有三一辨地相二科經文三隨文釋
前辨相中巳證正位牒前起後前初地中契合真道
名證正位返牒前證說之為巳依出世道因前起後
名前證位以為出道依前出道起二地上修道行德
故名為依因清淨戒說二地者正顯地相彼修道中
離惡為初因彼離惡清淨戒行說為第二離垢地也
淨有二下第二科文有二舉數然諸地中廣略不同
初地十地同分為八此地為二三四九地並為四分
五地六地俱為三分第七一地分為五分八地分七
此乃論者解釋之法各隨一儀發起自體是列名也
趣地方便生後地中三聚淨戒名發起淨三聚淨戒
地中正行名自體淨第三釋中先解發起初牒前門
舉經總對依前正證起此戒心合理不邪說之為直
經中有三初結前舉後勸修趣入巳具初地是結前
也欲得第二是舉後也當生十心勸修趣入二何等
下列其十名三生十心得入巳下結行功能能入離
垢。


論中先總解十直心為發起義後隨文釋十直心者
舉初總文依戒直心性戒成就自然行者解發起義
此十起後自體淨中三種淨戒是故名為淨戒直心
又此十中持戒離過是故亦名淨戒直心後正持戒
[003-0117a]
依此心起故名為依性戒成者是自體中律儀戒也
隨所應作自然行者是自體中攝善攝生二種戒也
依此直心起彼性戒所作自然故名直心為發起淨
彼律儀戒久習今成任性離過名性戒成攝善攝生
行數眾多不可別舉是故通言隨所應作久習今成
任運能起名自然行前言性成此言自然文綺互耳
次釋其文直心有九就總開別下列其名次第辨釋
九中初七是律儀戒次一攝生後一攝善就前七中
初二行體後五行修就行體中初柔濡心心體柔濡
後調柔心緣中自在柔濡列名心體清淨離於剛礦
說為柔濡初直心中開此柔濡將總名別故云直心
下諸句中直心類爾共喜樂意持戒行者柔濡之心
遠離瞋惱名喜樂意所持戒行依此心起故名為共
良以瞋惱多起犯戒故持戒行共喜樂也調柔列名
自在力者解調柔義所作無礙名為自在不為惑牽
說之為力持戒不雜明調柔能性善持戒離惡業也
煩惱不雜離業因也尚無微雜寧有令汙自下五句
明行修中初三自分後二勝進前中初句修戒方便
第二一句戒成離相第三成巳緣不能壞善直列名
諸根調順故名為善下釋其相守根不誤是法說也
守護根者護戒方便六根如門能通塵賊損壞戒財
故以念慧防禁名守念堅守境慧能分別故用此二
守攝根門不誤犯者戒體完具故重誤輕輕尚不犯
何況重者以顯業迹畢竟不行准驗此文判知第二
[003-0117b]
邪行之障二地前斷方入二地非二地上方始斷除
如馬性調借喻顯示久習性調自然離過故如良馬
寂滅列名戒成離相故云寂滅下釋其相調伏柔濡
對治成也調濡兩義不異前釋不生高心明離過也
得戒實相心無取執故不自高真直列名妄緣不壞
故名為真下釋其相能忍惱者能忍苦惱堅持戒也
如金喻顯如世真金燒打磨等不能變改真心如是
下勝進中初句明其始心不雜後句明其終無異求
不雜列名勝修未成喜雜餘過菩薩善修故能不雜
下釋其相所得不厭舉前自分以不厭故能求勝進
言依淨戒更求勝者依前自分求勝進也樂寂靜者
正明不雜勝修未成必託靜緣若近四眾喜生雜染
污其淨戒故明樂靜不悕列名持戒求佛心無異為
故曰不悕不願諸有勢力自在釋其相也三有之中
天王人王自在果報名為諸有勢力自在觀過棄捨
所以不願上來律儀勝心攝生利他之意超餘二乘
故名為勝為利不斷釋其相也願常在世攝化眾生
是故不斷三有願也大心攝善隨順有果明攝功德
而不染著攝智慧也。


自體淨中文別有四一牒以舉數二列三名離戒淨
者是律儀戒離殺等過故名離戒攝善戒者十善道
法順益名善要期納善離不攝過名攝善戒利生戒
者眾多生死名曰眾生以道潤彼稱曰利生防不利
過名利生戒此三猶是地持論中三聚戒也三聚之
[003-0117c]
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


三對文指斥就離戒中先牒前門謂十善下對文指
斥亦名正受轉名顯示此正所受離過之法故云正
受攝善戒中先牒前門於律儀為上辨勝過劣律儀
離過未能集善所以為下今依離惡更能集善故名
為上作是思下對文指斥攝生戒中先牒前門於攝
善為上辨勝過劣前雖自善未能益他此能兼益故
名為上作是念下對文指斥舉經不盡下攝生中文
別有五一智二願三行四集五者集果然今文中言
作是念我離不善舉彼願文乃至尊心超行舉集初
智後果略而不舉何故如是有人釋言翻譯者誤亦
可如此又解非誤初智一門牒前自知非正利他所
以不舉集果是其地中滿足為別正住異於地滿故
不舉之。


第四廣中先解律儀次釋攝善後辨攝生就此三中
律儀攝善同離殺生乃至正見云何得分律儀攝善
釋有兩義一同體義分離過義邊說為律儀取其順
理能益義邊判為攝善二隱顯相成前律儀中有止
有作因離果離是其止行對治離者是其作行舉作
助止說為律儀攝善戒中亦有止作舉止助作說為
攝善就律儀中大判有二第一明其性戒成就頓離
諸過第二日夜常護巳下畢竟護持常能不犯前中
初明自性成就離殺巳下頓離諸過然離有三一要
期離謂諸凡夫二方便離所謂二乘三自體離謂諸
[003-0118a]
菩薩契窮實性自體無染名自性成體離難彰故離
殺下寄對以顯前性成者是本分中清淨戒具後離
殺等是本分中能離誤心犯戒垢等自性成者釋有
兩義一就教行久習今成名自性成二就證行自體
清淨名自性成離殺盜等順益名善起作稱業能通
曰道下離過中應先廣解業道之義然後釋文。


就離殺中初總後別離殺總也眾多生死名曰眾生
隔絕相續說之為殺捨棄下別。


論中初舉性成十善及總離殺一處辨釋說十善道
牒前性成十善業道離殺生者牒總離殺示遠離者
釋離殺生寄對除殺顯其體離利益勝者解前十善
自性善成名為利益下釋餘別先牒舉數次列三名
舉經對顯因離列名離殺因緣如經巳下舉經對顯
治離列名離過善行如經巳下舉經對顯果離列名
正離殺業如經巳下舉經對顯有二因下隨文廣釋
解因離中先牒前門下釋有四一就因舉數二列因
名三廣釋因離舉經彰離四牒以總結殺因有二是
舉數也受畜起因是列名也刀杖等事畜能成殺名
受畜因此乃是緣通名為因貪等煩惱能起殺業名
為起因二俱名因兩皆能起但彼煩惱起殺義強故
與起名下釋二因舉經彰離解畜因中句別有三一
明畜因有二舉數刀杖列名刀斫杖打釋以顯過彰
為因義二如經下舉經彰離三乃至呪下因前所說
乘明遠離一切殺因解起因中文別有四一明殺因
[003-0118b]
有二舉數貪瞋列名貪瞋癡等俱能起殺以何義故
不說癡因起殺之癡必是邪見邪見難遣非治不離
是故下就對治離中明離癡殺故此不論為財下釋
偏解貪因瞋殺相顯略不解釋貪殺相隱故此釋之
為財利者此明貪心造惡業者因貪起殺沒命無悔
明無慚愧貪心盛故乃至自身沒命無悔上來第一
明其殺因二對治下舉經彰離三為貪下明惱亂因
四對治下舉經彰離前明慚愧遠離正殺此有憐愍
離籠繫等故名具足上來第三廣明因離離此二下
牒以總結離畜起因名離二因具斯兩離故名因離
對治離中文別有五一牒舉數二列名辨釋三以經
帖四就對治釋成離義五解經中眾生之言治離有
二牒舉數也安穩巳下列名辨釋安穩列名欲以善
法授與眾生令離厄怖名安穩心於一切下釋其相
也於生作益總明安穩以善化下別明安穩令住善
道人天因也涅槃因者三乘因也慈心列名與樂名
慈令得巳下釋顯其相令得人天與世間樂涅槃果
者與出世樂如經下帖安穩帖前慈心帖後一切眾
生前未解釋非是帖前乘勢舉來於因果下是第四
段就治明離於中初先牒前對治就以彰離於因果
中不顛倒求牒前對治前安穩心授人善因故於因
中不顛倒求前者慈心授人樂果故於果中不顛倒
求離愚癡心殺生祭等就治明離以於因中不顛倒
故終不殺生以為樂因以於果中不顛倒故亦不殺
[003-0118c]
生而求樂果故離癡心殺生祭祠治即名離名對治
離牒以結之言對治者牒前對治即名離者牒離癡
殺即彼對治名離殺也故名治離結成上門彼能離
下重復釋之謂彼對治能離癡殺故名治離自下第
五解向對治經文之中眾生之言言眾生者牒向對
治經文之中眾生言也示非常斷解眾生義隨命根
下釋非常斷隨命因緣解非常也常住之法不從因
生命由因生是故非常命根因緣論釋不同若依成
實現在色心不絕名命過去之業能生現命名為命
根根望現命能生能成故曰因緣眾生隨彼命根因
緣得現壽命所以非常若依毗曇別有非色非心之
命能令色心不斷絕故名為命根過業煩惱與現命
根作因緣故名命因緣果順因起故說為隨隨因緣
故現得壽命是故非常依業煩惱未來生者釋非斷
也斷則不續業與煩惱是未來世命根因緣依此生
彼是故非斷。


果行離中句別有四初牒舉數二列名辨相微細列
名念害釋也麤重列名身害釋也三如經下舉經彰
離四麤有五下就麤分別具殺因緣依餘經論殺有
四緣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者殺心四斷相續今初
緣中離分為二初言身者簡自取他所殺之體名為
身也二言事者簡異非情明可殺事三言想者知是
眾生四言行者故起殺心思心起殺故名為行五言
體者殺業正體。
[003-0119a]


離盜經中離盜是總非理侵奪名之為盜斷除名離
餘者是別。


論先舉數次列三名後廣辨釋因離牒初資生不足
明其盜因由財不足起於盜業故說為因貪等煩惱
能起諸業今此何故不論為因乃以資生不足為因
然諸業因有共不共諸業皆用貪等為因名之為共
殺中用彼畜力杖等以之為因盜中資生不足為因
婬中自妻不足為因名為不共彼共因者殺中舉竟
餘類可知並更不論不共各異業業須辨資生不足
是盜別因所以明之此治巳下舉經彰離初地巳上
得無盡財故曰常滿又亦知足有餘名滿治舉第二
下釋其相所謂布施正出治體巳財尚捨焉有偷盜
於自資下釋論會經若使布施為對治者經中何不
說其布施乃言不壞他世財乎故今釋言於自資生
捨而不著以無貪故不壞當財故經說言不壞他財
當得大財故言不壞如經下帖下釋果離文別有三
一舉二數二列兩名盜重名麤盜輕稱細殺婬二業
於他眾生正報處起成業皆重以斯義故心念為細
身事為麤盜對外財物含輕重故隨輕重以別麤細
於此麤細他若不與終不自取三就麤細五緣分別
餘處多說四緣成盜一是他物二他物想三起盜心
四舉離處此就初緣分之為二故有五也身者簡自
明他物體事簡無情是他用事想知他物言盜心者
是思心也體者正是盜業之體。
[003-0119b]


離婬經中離婬是總奸行乖禮名為邪婬斷除名離
此地菩薩超出二乘正亦不為何故但言離於邪婬
行實皆離今據地相三地巳還是世間行相同凡夫
故言不邪就下別中自足因離不求治離他守護下
是果行離於中有二一明菩薩不婬所以二不生下
正明不婬前有三義所以不作一者不正他守護等
二者非時謂戒所護三者非處所謂非道非處之言
應置在此何故後論為欲舉輕況彼重業顯明菩薩
一切不為故在後說前不正中境別有二一是他女
二是他妻文別有三初言他護是他女也二他妻者
他婦妾也三姓親下重顯他護。


論中有三一舉三數二列三名第三解釋解因離中
因牒前門自妻不足明其因體對後他世說現為自
於現妻色婬情難前故云不足非無妻妾說為不足
何故不說煩惱為因乃說此乎煩惱共因不異前釋
此治巳下舉經彰離自足妻者自如前釋梵行有餘
故名為足治牒第二現行淨故不求他者持戒不求
他世之中妻色報也故經說言求天五欲名為菩薩
污辱梵行如經下帖果牒前門下釋有三一就果舉
數二列名辨釋第三重牒對之彰離有二數也列名
釋中微細列名心中釋也麤重列名身中釋也身相
總解下別釋之有三舉數次列三名言不正者非巳
妻妾菩薩不自受畜妻妾故常不婬言非時者謂修
戒時菩薩無時不修戒故究竟不婬言非處者謂非
[003-0119c]
正道是過麤鄙永斷不為下次釋之解不正中文別
有三一解他女及與他妻相對辨釋二解姓親標識
所護三重釋前女人之言前中初舉共與不共以為
章門他護共者是第一門此乃他女可有彼此同取
之義故名為共言不共者是第二門是他妻妾匹配
巳定無有彼此共取之理故云不共下次釋之共者
牒前他守護者舉經對顯不共牒後言他妻者舉經
指斥如經下帖下次解釋姓親標護先舉經文父母
親族解親護也姓解姓護上族非是下姓配匹故云
姓護許地解釋標識所護下以經帖言女人者牒前
經中他護女人直言女得何故言人故下釋之離非
非數懼濫一切木石女等以人別之人謂我人眾生
異名此通諸趣非局人道向前解釋他守護竟何不
即釋至此方論若不解釋姓親護竟彰人不顯故此
釋之人義易知言非時者舉第二門梵行時者梵名
為淨常修淨戒永不婬也經帖可知言非處者舉第
三門謂非道者大便等處准此論文非處之言應當
在此但彼經中舉細況麤明悉不為故在後耳如經
下帖自下第三重牒向前麤細二門對之彰離言細
麤者重牒前門意業身業牒前釋相意業是前所謂
心中身業是前謂身相中二種離故對之彰離如經
下帖乃至不生念想心者超麤舉細故言乃至此句
帖前離意業也何況彼此二形從事帖離身業此之
一句舉心況身尚無心想何有彼此二形相從作邪
[003-0120a]
婬事況非處者以其正道況於非處正道過輕猶尚
不為况於非處為重過乎。


十地義記卷第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