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3 十地經論義記-隋-慧遠 (master)


十地義記卷第二本此卷盡以何因
淨影釋 慧遠 撰


請中初先結前生後下隨文釋釋中略以四門分別
一明請中所顯之法二明依法所成之行三以請分
對後廣說互相起成四分文解釋。


所顯法者此請分中正顯地體體謂出世合如真證
此體出相心言不及故下請中因嘿同請廣顯地法
離名出相不可宣示以此息相遺說之言用顯地實
所顯如是。


所成行者前本分中舉地嘆勝生眾樂欲今顯地實
為生眾解解前所明離相地法所成如是。


相起成者今先以說成於請分後以請分起下廣說
言成請者請中所顯地之體實離相難彰非詮不顯
詮別有二一行二教言行詮者所謂因分方便之行
此行隨緣依教修起故說分下依言起行用表真德
言教詮者謂以言教遠標真德故說分下依行起說
顯彼法也言起說者於中有二一對後行明相因起
以此請中所生之解起後說中所修之行若無真解
所行顛倒不能為彼趣證方便故以請中所生真解
起彼行也二對後教明相因起於中有三第一就彼
菩薩眾請以起後說彼金剛藏欲說地法眾若不請
不顯法重則不得說故因眾請起後說也二就佛加
請以起後說於中有三一就佛請以起後說彼金剛
藏欲說地法諸佛不請不顯法重不得令眾尊敬攝
[002-0055b]
受徒說無益是故嘿住由佛請故得顯法重令眾尊
敬方得宣說故以佛請起於後說二就佛加以起後
說彼金剛藏欲說地法懼眾不堪不得宣說是以嘿
住由佛放光加被聽者令其堪聞方得宣說故以佛
加起於後說三就佛教以起後說彼金剛藏欲為眾
說懼眾不信嘿住不說由佛教巳宣說之儀大眾知
是如來所教言雖寄傳金剛藏口皆是佛教語必可
信方得說地此前三句合為第二就佛加請以起後
說三以義說二大起於後說彼金剛藏欲說地法懼
人於中隨說取著不得宣說故下文中辨彰地實微
妙離言說唯在因令眾正知後方得說此起後教。


分文釋者就此請中大判有二一金剛藏說巳嘿住
菩薩及佛咸皆共請二觀察下示說分齊令眾正知
前中隨人分請為三一解脫請二大眾請三佛加請
就此三中三門分別第一就彼一人多人正助分別
解脫一人是其正請佛眾多人是其助請彼解脫月
是眾上首知眾有疑為之啟請然彼請中云眾堪聞
眾若不自彰巳能聞解脫月語便是虗謬彼金剛藏
何緣肯說故須大眾顯巳堪聞助成彼請又解脫月
請辭之中云佛加力令人信解若佛不加解脫月語
復是虗妄彼金剛藏何由肯說為覆其言佛同加請
二佛菩薩相對分別前菩薩請為顯地法菩薩所學
後佛加請為彰地法是佛所證以佛菩薩同依此故
顯法要勝令人重敬後方得說三以一人多人及佛
[002-0055c]
分別於中有二一為起說二顯法重言為說者彼金
剛藏說巳嘿住不廣分別解脫眾首宜騰眾意為之
先請一人之感未若多人故次第二明其眾請同類
啟請牽感猶微故次第三明諸佛請為重法者不請
自說無由得顯法之尊重故解脫月為法先請一人
之請顯法不勝故次第二大眾同請菩薩學人顯法
未極故次第三諸佛加請。


解脫請中三門分別一請法分別諸經啟請法不過
三何故如是多則煩廣少不慇至故隨一化遣廣去
略極為三耳今解脫月依法三請通眾及佛請合有
五二請儀分別諸經請儀不過嘆人不過嘆法嘆人
之中無過說聽今解脫月三請之中前二嘆人後一
嘆法請儀如是眾及佛請亦同此儀三分文辨釋解
脫請中文別三對皆初說者嘿違不說後明啟請第
一對中初金剛藏說巳嘿住後解脫月知眾心疑為
之問請仁者堪說大眾能聞何故不說此第一對第
二對中初金剛藏乘前請問顯巳嘿意以為酬答以
法難說證信難得故我不說解脫乘此嘆眾重請我
謂仁者更有何意乃云證信難得不說今此菩薩善
淨眾集有證有信仁者宜說此第二對上來兩對嘆
人以請第三對中初金剛藏乘前請言舉損以違雖
此眾淨餘樂小者聞生疑惑長受衰惱有斯兩損故
我不說解脫乘此嘆法重請仁者但說莫慮眾疑諸
佛護念令人易解又說多益勿懼衰惱然解脫月請
[002-0056a]
義有餘彼金剛藏違請理盡於斯絕言但為重法嘿
待餘請初對經中初金剛藏說巳嘿住是時巳下明
眾心疑解脫為請前中兩句初金剛藏說地名巳牒
前起後二嘿不說正待後請下眾對此生欲生疑就
下請中初明大眾聞名欲義覩嘿生疑時大眾下明
解脫月知疑為請復就前中初對說名聞巳欲義作
是念下對不分別覩嘿生疑何因何緣疑恠之辭是
金剛藏嘿不解者出所疑事何因何緣通釋是一蓋
是世人疑恠之常辭世間之人凡有所疑便作是言
此何因也此何緣也於中別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
言何因者對彼說人以生疑念何因不說彼金剛藏
不堪說耶言何緣者對其聽眾以生疑念何緣不說
我等大眾不堪聞耶疑意如是就解脫月知疑請中
句別有三一標請主解脫菩薩二知眾疑為之偈請
以解脫月眾之上首豫察物情故知眾疑因緣具足
而嘿不說可恠之甚故眾深疑三舉請辭下依此三
以科論文宜審記知。


請辭之中偈文有五兩門分別一徵請分別徵者徵
嘿拂遣眾疑請者請說遂眾心欲偈中初二徵問嘿
意何故之言徵問辭也第三一偈請其宣說唯願之
言是請辭也後之兩偈略無徵請理應齊有偈迮故
無二就所嘆說聽分別初偈嘆彼說者堪說為遣大
眾何因之疑後之四偈嘆眾堪聞為遣大眾何緣之
疑嘆說者中初何故者徵問之辭下言不釋徵問之
[002-0056b]
相應言何故不解釋也言淨覺等徵問所以仁者內
有淨覺諸德更有何因而不解釋問相如此文中淨
覺是其總也淨心思法故云淨覺淨覺成人名淨覺
人亦可此人內有淨覺名淨覺人念等是別淨覺有
二一攝對治內備諸德二離諸過說時無失念智具
者是攝治也念是四念智是如智功德具下是離過
也所離有三一慳嫉過二說懈怠三不樂說功德具
者離初過也言說地者離第二過言有力者離第三
過。


後四偈中初之兩偈嘆同法眾次有一偈嘆異法眾
後之一偈總嘆二眾然此亦名同生異生同法異法
就行所依以別其眾初地巳上與解脫月同證法性
名曰同法地前未同名為異法同生異生就報以分
汎解有二一就報實以分異同初地巳上與解脫月
同法性身名曰同生解行巳前雜業未捨果報不純
未與解脫同法性身名為異生二隨報相以別同異
莫問世間及以出世與解脫月同稟人報說為同生
餘龍鬼等名為異生以斯眾中雜諸趣故此雖優降
同能受法是故斯嘆前同法中初偈嘆根後偈嘆欲
根是宿習欲是現起若彼聽者單欲無根雖聞不解
有根無欲設聞不受故須並嘆初嘆根中言何故者
徵問之辭下言不演徵問之相應言何故不演義也
餘決定等徵問所由大眾既有決定法器仁者何故
不演其義問相如是然此偈中何故之言若准前偈
[002-0056c]
應貫偈首若別為問句句皆有今就後句徵問何故
類上皆爾言決定者根性明了離於疑闇故名決定
此同法眾咸皆決定名此一切此句是總於中有三
一上決定謂菩薩也內懷道意故名菩薩二名聞決
定謂大名稱顯體為名標德為稱通則是一三攝受
決定謂說地名此三論中廣釋其相言不演者猶前
偈中不解之辭偈文巧妙綺互言耳。


次一偈中此眾樂聞正明有欲此同法眾非此異法
下之三句勸請令說佛子無畏是勸辭也呼金剛藏
以為佛子非喚大眾智者噵此大眾有智言無畏者
勸金剛藏莫畏此眾不堪聞也如是地義願分別說
是請說也。


嘆異眾中初句是總此異生眾根欲無濁故云清淨
餘句是別別中明眾離六種濁故得清淨離懈怠者
求心䇿懃離不欲濁嚴者明眾威儀嚴整離威儀濁
淨者明眾聽法心淨遠離蓋濁安住堅固明無惡心
除異想濁功德具者宿善深厚遠離不足功德濁也
言智具者根性明利遠離癡濁此六種中初離懈怠
嚴及堅固是其欲也淨德智具是其根也隨行差別
故分六耳。


後總嘆中迭相瞻者同法異法互相瞻望齊心求法
情無乖異故名相瞻住者住於求法心也自有求法
而懷嫉慢故復須言一切咸敬咸謂皆也下之半偈
喻顯敬相齊心趣證如蜂欲熟蜜專意求教如渴思
[002-0057a]
甘露又復如蜂以心趣法如渴思露求法入心。


論中有二一解剛藏嘿住之意二釋解脫為眾諮請
前解嘿中何故問也前巳自說今何故嘿下對釋之
汎解嘿意具有五種一欲令大眾渴仰請法二欲使
諸佛咸皆共請以顯法重增眾尊敬三為使諸佛加
被聽者於說能受四為使諸佛教巳說儀令物生信
五欲因嘿令其眾請得顯地法寂滅離言具斯五義
是故須嘿今就初二以釋嘿意餘之三意寄顯文中
欲令渴者使諸菩薩渴法請也復增敬者為令諸佛
同共加請顯法尊重增眾敬也。


自下第二釋解脫請然上經中初明眾疑後解脫請
今此論家略不解釋大眾疑念以眾疑念備顯在於
解脫請中更無別意所以不論就釋解脫啟請之中
文別有三依前經中三句釋也一釋解脫初請所以
二解偈請三說何義下解釋偈辭初中何故徵問起
發向前文中大眾先疑何故請中解脫先請問意如
是下對釋之句別有三初言彼眾上首故者正解解
脫先請所以彼解脫月是其同法異法眾首故先為
請二餘問下明懼眾亂不得眾請下大眾請何故不
亂依解脫月啟請儀故三眾調下明眾調故餘者不
請眾若不調不避眾亂。


次釋偈請先問起發直言得請何故偈請下釋有三
一辨偈相二論立意三明所為言偈相者汎釋有三
一偈句名偈但使諸字共成一句四句一偈不簡長
[002-0057b]
行偈頌之別外國之法八字成句四句一偈等偈如
是若不等偈多少不定二偈義名偈莫問長行及以
偈頌隨言多少但令詮表一義周訖方名為偈三偈
頌名偈欲以等言偈頌諸法說之為偈今此所論偈
頌名偈言立意者立意有二一偈言巧約少字之中
能攝多義易解易持故立偈頌二偈言美妙用之讚
詠是故須立今言少字攝多義者是初意也為以少
字廣攝說聽菩薩德故諸讚嘆者多以偈頌是後意
也為欲讚美說聽者德故須偈請言所為者為人有
五一為利人略言解法不假廣說故以偈頌二為鈍
人一聞不得重為偈頌三者為於後來眾生欲聞前
法重為偈頌如涅槃說四為好於美語眾生故以偈
頌五為破於邪見眾生有人說言外道法中則有美
言佛法則無為破此見故以偈頌今此偈者為利根
人略言顯法故以偈頌。


下釋偈文於中有四一略顯偈相并顯偈意二分判
偈文三隨文解釋四相瞻總下總別分別。


就初段中偈說何義問以起發說聽無過對問辨相
偈雖有五據要唯明說聽無過此如前判言若有過
不應說者明其偈意意為請說故明無過然此文中
返舉有過不應宣說即顯無過故應說也。


第二段中說者無過是其初偈復顯聽者同法決定
是第二偈言其聽者簡異初偈言同法者簡後兩偈
言決定者簡第三偈有樂聞者是第三偈復示餘者
[002-0057c]
是第四偈又顯皆堪是第五偈迭相瞻者舉偈顯成
皆堪義也同法異法兩眾俱能故曰皆堪。


自下第三隨文辨釋解初偈中先問起發下舉偈論
釋論中先釋淨覺之言次解偈中何故不釋後解偈
中念智具等解淨覺中句別有二第一解釋偏歎所
由何故問也聖德非一何故解脫偏嘆淨覺淨覺說
因對問釋之覺是說因是故偏嘆由覺起言故名說
因嘆為起說故嘆說因二覺名覺下釋經成論覺名
覺觀是釋經也是口言行是成論也行是因行由覺
起言故名覺觀為口言行口言行故論名說因有淨
說下釋顯偈中何故不釋乘前顯後有淨說因是牒
前也何故不說是顯後也徵以顯之仁者既有淨覺
說因何故不說何故猶是偈中何故不說猶是偈中
不釋覺有二下解念智等淨覺有二牒總開別攝治
離過列其名字念智是治修成稱攝慳等是過除捨
名離前攝治中別有所離後離過中別有能治為分
兩門隱顯異名等別兩名念智內德治義顯故偏名
攝治彼不慳等說時無失彰離義顯偏名離過下釋
其相解初門中先牒經文舉論對顯念智牒經攝對
治故舉論對也所治二下對行立障有二舉數雜覺
及因列其名字常等四倒思求名覺穢濁淨心目之
為雜此覺是其迷法相倒心想見等三倒之心能生
四倒名雜覺因憶想分別辨其相也不見法如妄取
染淨因果法相名想分別此因是其迷理倒也下翻
[002-0058a]
明治念者牒經四念釋之此文不足若具應言四念
處慧身受心法生念之所名四念處照此之解是四
念也對治雜覺翻障顯治觀身不淨對治淨倒觀受
是苦對治樂倒觀心無常對治常倒觀法無我對治
我倒智者牒經如無相智釋顯其相對治雜因憶想
分別翻障顯治下釋離過亦先牒經舉論對顯餘者
牒經謂偈文中餘功德具說上地等顯離過者舉論
對顯過有三下對行立障有三舉數有三過者則不
能說明其過相妨說故過次列過名先問次列言慳
嫉者恡法名慳忌勝云嫉說懈怠者有人雖無慳嫉
之心而惰開演名說懈怠不樂說者有人雖懃而無
巧慧凡所言說令他不樂下釋過相但解初過餘二
不論慳恡法者惜自所知嫉忌他者忌他勝智不欲
過巳上來立過下翻明離德具牒經不瞋等具釋顯
其相三善根中不貪處始不瞋為次不癡為終何不
舉始等取中後乃舉不瞋等餘功德釋言瞋是菩薩
重過是故偏舉又為簡去不癡善根故舉不瞋向前
等取不貪善根何故須爾不癡是前念智所收非離
過門所以簡之今為對於慳嫉二過故舉不瞋等取
不貪不貪治慳不瞋治嫉以慳是貪嫉是瞋故示無
初過對過彰離說上牒經宣說十地上妙之法名說
上地示無第二對過彰離有力牒經謂有方便巧說
之力示無第三對過彰離以有巧力無他不樂第二
偈中初結前生後二種淨覺嘆說者巳是結前也前
[002-0058b]
就淨覺開出攝治離過二種將總名別是故說為二
種淨覺亦可二種牒向攝治離過二種淨覺牒向初
總淨覺返指前文名為嘆巳次嘆聽者是生後也下
舉偈論釋先解初總決定牒經黠慧明了釋其相也
決定是根根體是慧就智慧中知教稱黠入證名慧
此無二闇故曰明了下釋餘別於中有四初決定有
三就總開別二列名辨釋上決定者求心勝也所求
殊勝二乘不加故名為上就總決定開出此上名上
決定下兩句中決定例然願菩提者釋其相也謂諸
菩薩求佛之意諸德皆上就主說願名聞決定顯德
勝也內德既盈美響遐振故舉名聞以顯內德他善
敬者釋其相也名稱美大故令他重攝受決定受法
勝也於所說地堪能領納故名攝受說者善知顯能
受也以金剛藏說法之者知其堪受為說地名故知
大眾現在堪能攝受地法此三種中隨別以分前之
兩門是證決定後一是其阿二決定通則三種皆是
阿含及證決定以二決定是其智德並依願心故說
為上智德內成名聞外彰故曰名聞於證阿含現能
攝受故曰攝受三以經帖四如是次第比扶必反經對
論經有三句論有三句以初帖初以後帖後文次不
越故曰次第何不演義略而不解釋樂欲中初簡前
根明須後欲以為起發雖有決定是簡前根辨得兼
失故云雖矣有根是得無欲是失心不欲下明須後
欲此返言耳若正應言有心欲聞方得為說下舉偈
[002-0058c]
論釋解初句中文別有三一以阿含及證決定對現
樂欲三法辨異二無現前下返舉無失三示現下順
彰有得今此何故就三辨異三若不異前明有根即
是有欲何須此偈更明有欲正由別故前雖有根不
妨無欲故復明之言決定者牒前決定欲以前根對
此辨異故須牒之下正辨異初有阿含非證決定明
阿含根異證根也所謂自有阿含決定非證決定不
言其無如色非心不言無心有非現前明證阿含二
種機根非現樂欲所謂自有證與阿含二種決定非
現樂欲不言其無何故樂欲名現決定良以根法過
習令成欲是現在對緣新生為簡前根故名現前此
欲於法亦有決定趣向之義故名決定上來第一三
法辨異無現前下是第二段返舉無失無現前者無
現欲心法器不滿不能聽者有根無欲名器不滿器
不滿故不能聽受示現此下是第三段順彰有得謂
示此會同法之眾根欲並備名具法器具故堪受偈
言巳下釋第二句先舉偈文下廣釋之但釋智字佛
子無畏略而不解智有二者牒以舉數此明大眾智
有二也下列其名言證法者明同法眾先證法也舉
其先證明後亦然言現受者明同法眾有證阿含二
種根欲堪能現受證教法也如是知下釋後半偈於
中牒前顯後請相釋異法中初結前起後下舉偈論
釋先解初總清淨牒經言不濁者此以不濁釋初淨
也下釋餘別於中有二一總舉六濁對之顯淨二別
[002-0059a]
舉六濁對之顯淨於中初先別舉六濁何者問也下
列其名不欲濁者無心飡採威儀濁者形不恭肅言
蓋濁者五蓋覆心異想濁者文中自釋妬勝望人破
壞對法不足濁者謂多病等癡者所謂聞而不解謂
愚闇等釋顯其相迷教稱愚惑理曰闇通則義齊六
中不欲威儀異想無其欲也餘無根也翻此即是根
欲具足隨行參差故分六耳下翻顯淨於中有五初
言此治有六不濁總以標舉二別釋堅固正為修行
不雜餘想名修堅固以此微隱故偏釋之三如是次
下障治相望明其次第四廣顯治相五此六句下總
以結之第五偈中先結前生後言是二偈嘆同生者
結嘆同法二偈文也次嘆異者結嘆異生一偈文也
言後一偈顯二淨者是生後也下舉偈文論釋可知
上來第三隨文辨釋相瞻總下是第四段總別分別
於中先就第五偈文明其總別如是餘下類前四偈
皆有總別同異成壞如上說者如前十入六決定中
巳廣說也上雖巳說此五偈中得具以不隨義求之
第一第二第四偈中得具六相餘兩偈中但有總別
不得具有故此論主不別為之。


大智巳下是第二對就此對中初金剛藏乘前啟請
顯巳嘿意後解脫月乘言重請前中先經後論解釋
經有六偈初偈經家彰金剛藏酬答之意後五正是
酬答之辭就初偈中第一第三句正是答意後論解
釋第二第四句易解不釋。
[002-0059b]


就所釋中欲令眾悅是總答意悅猶喜也此云何總
說偈之意總為眾喜故名此悅以為總矣何故說偈
總為眾悅對前大眾疑惱故爾前者大眾覩嘿疑惱
解脫為請今此說偈為除彼疑故令眾悅大智無畏
是其別也成彼總悅欲令眾悅乃是說者當時之意
智及無畏是後經家讚嘆之辭何得以彼後時嘆辭
成前總悅然此雖復言彰在後論其語意當時具有
故就本意以成總悅云何名為大智無畏言大智者
彼金剛藏說偈彰巳有智堪說言無畏者彼金剛藏
說偈彰巳不畏此眾不堪聽受何故用此成總眾悅
對前大眾不悅故爾前者大眾覩嘿疑惱疑惱有二
一疑說者無智不堪則說無日二疑大眾不堪聞故
令彼不說則聞無期解脫知眾有此二疑故前讚嘆
說聽兩堪請嘿所由此金剛藏對前兩問遣眾二疑
是故說偈彰巳有智堪能說也除前大眾何因之疑
顯巳不畏此眾不堪除前大眾何緣之疑偈文之中
何曾說言有智無畏而言說偈顯巳有無然就偈中
雖無此言對前疑問言意方顯大眾前疑說聽不堪
解脫為請此金剛藏說偈酬答伹言難說故我不說
不云自巳無智不堪即是顯巳有智堪說伹言難聞
世聞之人證信難得故我不說不言此眾不堪聽受
即是顯巳不畏此眾不堪聽聞集經之者明鑒此意
舉以成悅。


後五偈中初之二偈明法難說次有一偈彰法難聞
[002-0059c]
次有一偈喻難說聞末後一偈舉難結嘿前二偈中
法有四重一總舉法難二第一希有顯其難相三菩
薩行等出難法體四微難見下彰難所以就初偈中
有前三重第二偈中有第四重初言難者總明地法
是其難也所說地法難證難信故名為難難故叵說
雖復言難難猶未彰故下顯之言第一者明所說法
體出名相難可證也言希有者明所說法在相所無
難可信也第三重中初出難體佛根本下轉以指斥
所行示者是其證道此即出前第一法體證心涉境
故名為行行顯名示若依前翻名所行見見猶示也
言地事者是其教道此即出前希有法體教行差別
十位殊分名曰地事分別上者顯前地事說彼勝上
平等之法以為十差名分別上諸佛本者轉以指斥
諸佛之本是其行事分別上也言是佛本簡異緣修
對治之行緣治終滅不能究竟為佛根本今言佛本
明是真德此證與教皆是真德故言佛本真德云何
名證名教廢詮論實真體一味說之為證真從詮異
說為十地目之為教由此皆真故悉叵說。


第二偈中前之三句正顯地法難說所以第四一句
舉聞迷悶顯成難說前三句中初有兩句對劣彰深
第三句中境界智者就勝顯妙無漏兩字雙釋前二
顯成難說初兩句中難得是總微等是別別中有四
初言微者不同聞慧二難見者不同思慧三離念者
不同修慧四非心地不同出世報生識智下次就勝
[002-0060a]
以顯其妙境界智者依外國語順此應言智境界也
地法唯是真慧所照故名智境亦可是彼智之分齊
名智境界言無漏者釋是智境非餘境也。


第三偈中初至能聞正明難聞智微細者明難所以
然就前中返舉能聞以顯難聞何不直論兼欲使人
學能聞故於中初總深信等別能聞復總所言持心
如金剛者持聽法心堅如金剛堅有證信深信佛慧
是信堅也此名地法為佛智慧心地無我是證堅也
具此二堅方始能聞即顯無者不堪聞矣難所以中
智者還是就勝顯妙彰此地法唯是真實證智境界
微細還是對劣彰深明此地法非四心境故言微細
是智境界非餘境界所以難聞。


第四偈中初至難見正明地法難說難聞佛無漏者
彰難所以前中初喻後以法合准法驗喻喻少不足
所謂少於分別難見此正取其空中畫處風處為喻
就下合中智如是者謂十地智如彼空中風畫處也
分別難者明難說也言難見者彰難聞也此難一字
兩向屬之難所以中佛無漏者以佛境界無漏法故
不可說聞。


第五偈中初之三句牒前法難末後一句結巳嘿意
念佛慧者念前地法是佛如來本所行道故言佛慧
此句是總言第一者牒上難說牒初偈中第一言也
世難知者牒上難聞此乃對上難聞之中心地無我
明世眾生不能證知言希有者牒上難說牒初偈中
[002-0060b]
希有言也言難信者牒上難聞對難聞中深信之言
明世眾生不能信也前句之中先舉第一後顯難知
後句之中先明難信後彰希有文左右耳又前句中
直云第一後句之中言希有法文之隱顯又前句中
言世難知後句之中略不明世偈迮故爾。


下以論釋解初偈中先解眾悅悅是偈意故言是總
就意說總非就文也答有二下解智無畏句別有五
一就總開別二列其二名言堪答者是其智也智能
起說是故名堪言不怯者是無畏也謂金剛藏不懼
此眾不堪聽受非如大眾威德畏等自畏於他此二
成初總酬答故皆名酬答亦可答中開出此二將總
名別故並稱答三以偈帖四釋其相離不堪者解初
智也離不正者釋無畏也若畏此眾不堪聽受隨情
曲說名為不正知眾能聞不畏不堪以法正授名離
不正若爾何不為之宣說懼畏世人無證信故五示
現下雙結前二自無過者離不堪也他無過者離不
正也他堪受故名他無過非自於他無怖畏過。


解餘偈中初問答略顯何者答相是其問也前文之
中巳言眾悅是正答相云何復問何者答相答相有
二一是意相二是言相前令眾悅是答意相言相未
顯故此問之此法難說復難聞者略答顯也難說難
聞備如前判云何難下依文廣釋先解難說云何問
也下對釋之。


解初偈中先舉後釋偈中三重次第辨釋難者難得
[002-0060c]
解第一重難可證得難可信得故曰難得以難得故
說無利益不可宣說難有二下釋第二重於中初先
牒總開別最及未有列其名字體出名相說之為最
在相所無名未曾有此二皆是難中開出故並稱難
如經下帖第一帖最希帖未有此二示難結別成總
以此二別顯初總難故曰示難何者是下釋第三重
難之法體於中先解菩薩行事後釋佛本解行事中
何者是難徵前起後偈言巳下舉後對前下依文釋
行者牒經出世智者是證智也示者牒經言顯示者
證相現前名曰顯示地事牒經地行事者所謂十地
教道之行行別名事分別上者牒舉經文言說勝者
說解分別勝解上也說彼勝上平等證法以為十差
故言說勝釋佛本中何者菩薩行徵前起後偈言巳
下舉後對前下依文釋佛者牒經覺者論主以覺解
佛覺謂覺察以此准驗外國之言覺之與佛各別有
名名雖有別其義不殊其猶眼目故得以覺解釋佛
義若無別稱論主終不自為胡語自作漢翻判無斯
理佛智故者解佛是覺以佛是智故得名覺根本之
言略不解釋。


第二偈中文別有三一結前生後巳說難者是結前
也次說所以難是生後也二問答略顯何者問也何
者是其難之所以菩薩行下是其答也行事義住明
難所以行者牒前所行示也事者牒前地事言也此
行與事即理而成名為義住以即理故不可宣說下
[002-0061a]
言不可如是說者結成難說此語是倒若正為文應
言如是不可說也如是牒前行事義住不可說者結
成難說三問答廣釋云何義住是其問也但問初門
不可說者略而不問若具應言云何義住云何如是
不可說也下舉偈對問然後釋文。


論中初先釋上三句若聞迷悶在後別解前中經文
攝為三分初至難得合為一分對劣彰勝境界智者
復為一分就勝顯妙無漏為一雙釋前二論依此三
次第別釋於中初先依文正解如是深下次第結之
解初分中文別有四一分定總別難得是總微等是
別二釋總開別初言難者難可證得是釋總也難有
四種是開別也三隨別列名微等皆從難得中出將
總名別皆名難得四依名廣釋微牒初門非聞境者
非是聞慧所知境也亦可非是聞慧分齊名非聞境
下諸句中非境例然噵言麤事不須思者舉麤顯微
教法麤事不假思故聞慧能得地實微故非聞境也
難見難得牒第二門非思境者向言微故非聞慧境
思應能得故今說言以難見故非思境也離念難得
牒第三門非修境者問言難見非思境界修慧應得
故今說言以離念故非修境也聞思修等皆在世間
何故修中偏言世間釋言通論報生識智及與真智
皆是修慧今為簡彼故言非世修慧境也示三界下
重辨世修示現三界是世間也心心數法分別修智
是其世間修道智也心是六識七識心體想受行等
[002-0061b]
是其數法此心法中所起之慧名為分別世間修智
真實地法非此境也非心地者牒第四門報生識智
非境界者向言非是世修境界初地巳上報生識智
應當能知故今說言非心地故亦非報生識智境也
初地巳上變易果心是報生智是義云何聖人過修
無漏業因生便見法無常苦空無我等義名報生智
成就現前名為善得增長明照名修道智亦可地上
形報始起名為報生變易果心與報俱起生便得之
不須現習故名報生善得修智此是無常分別心故
地非其境言心境界是心地者重顯心地妄心分齊
是心地也釋智境中有二問答初一問答以智顯法
此誰境者是其問也上來四心皆言非境未知地法
是誰境界故為此問偈言巳下舉經答之真慧所照
故言智境亦可是彼實智分齊名智境界下一問答
約法辨智何者是智是其問也上來四心同者是智
地非彼境今言智境何者是乎見實義者答以辨之
證見實義方是其智不同前四上來明其行事義住
何故非下解釋無漏顯成如是不可說也何故非餘
問以起發無漏故者舉偈對問以無漏故唯是智境
非四心境縱是無漏何妨世知故復釋言是出世義
是故非是世間境也是出世故唯智境界非世間故
非餘聞等四心境界。


上來第一依文解釋如是深下次第結之如是深者
結前難得非四心境如是可解結前第二境界智也
[002-0061c]
不可說者結無漏也下釋迷悶先牒後解云何迷悶
問以起發隨聞着者釋迷悶也執言取法覆障真實
故曰迷悶言聞即聞非不聞者顯取著義執言取實
名為即聞不知地實寂滅離言名非不聞。


釋難聞中先結前起後下舉偈論釋先解難聞智微
細下難聞所以在後別論前中有四一釋總開別堅
如金剛是釋總也堅有二種是開別也二隨別列名
證信二種堅中開出故並稱竪三分總異別此三句
者此偈文中初之三句言堅是總餘是別者初堅是
總證信二堅是其別也四云何下隨別解釋先解信
堅云何問也下釋其相唯佛所知非我境界明信之
深仰推如來自處無知故信深也佛菩提下彰深而
信菩提是其自行證法曠窮法性故曰無邊所說種
種利他教法教門差別名為種種前言無邊後云種
種文綺互耳於中決定名之為信就解證中初先雙
問以為起發云何心地問所證法云何無我問能證
智下對釋之言心地者牒舉初問隨心所受三界中
報六根身也隨心所行一切境界六塵法也此十二
入生心之所故曰心地諸法皆是且舉斯耳無我智
者牒向後問有二舉數我空法空如實知者辨列其
相義有通別通而論之於十二入假名法中而得空
者名知我空得實無我名知法空別則於內六根身
中得空平等名知我空於外六塵我所法中得空平
等名知法空此義如後二地中釋下次解釋智微細
[002-0062a]
義先牒經文是中正應舉智微細能聞屬上相隨故
來難知略釋如是微細如上所說指前廣顯如前偈
中四心不及故曰微細。


第四偈中今以喻者略舉起發下舉偈論釋於中先
明法喻之相次科後釋法喻相者今此正取空中畫
處風處為喻處必依空故明虗空處必約於風畫以
論故明風畫隨喻具論空喻證體風畫喻說風畫住
處喻其所說差別十地如空雖等約風約畫住處差
別所況如是證體雖等約言說故十地差別如虗空
中風處畫處雖復差別空為體故離相難見十地如
是雖復差別證為體故離相難見又如空中畫處風
處雖復難見是有不無十地如是雖復難見是有不
無法喻如是次科其文論中有三一解喻文二如是
佛智顯示巳下解釋合文佛與無漏略不解釋三畫
者下重合前喻就初段中喻隱難識是故論家廣喻
廣合於中具有四種三句一就畫為三二就風為三
三就風畫合以為三合喻便故四合喻有三科分麤
爾次釋其文畫中三者如空畫色是第一句舉其喻
相此乃舉其動筆之畫以為喻相與下虗空跡喻少
異言如壁者是第二句明其畫處是有不無以空畫
處有相難明故寄壁上畫處顯之是中不住故不可
見是第三句明其畫處離相難見風喻三者如空中
風是第一句如樹葉者是第二句不住不見是第三
句義同前畫此動作下合為三句此動作者是第一
[002-0062b]
句牒前二中第一句也動牒前風作牒前畫非不空
中有此二事是第二句牒前二中第二句也明虗空
中非無風畫二種處事如是空事不可說處是第三
句牒前二中第三句也名虗空中風畫兩處為空處
事此二處事空為體故不可分別此是畫處此是風
處此是高處此是下處如是一切是故名為不可說
處然向別中言不可見喻法難聞此云叵說況法難
說有此左右是畫風下合中三句先合初句次合第
三却合第二是畫風如說合上初句是者是其牒法
之辭是前風畫如似說也說是一法云何得合風畫
兩喻說中有聲及名字等故得合之如下虗空鳥跡
喻中跡處為喻合之以證此中宣說動筆之畫飄忽
之風以為喻故合之以說有斯左右宜須記知以非
性下超合第三離相難見所說十地不同能詮故不
可見然向喻中直以不住成其難見今此合中兩義
釋之以非自性故不可見是初義也如彼喻中風畫
兩處不同風畫之自性故不可得見十地如是不同
能詮音聲等性故不可見故下虗空鳥跡喻云非如
聲性故不可見是不住故第二義也如空平等無可
依住故彼空中風處畫處不可得見地實如是離相
平等無可依住故彼實處差別十地不可得見以其
客下却合第二是有不無如彼喻中虗空先有說之
為主風畫後依義說為客以其風畫二種客故空中
風處畫處不無所況如是地實為主言說為客以其
[002-0062c]
客故平等證中十地不無十地差別由言分異旨從
詮目故曰言說亦可此文略少不足若具應言非不
於中有此言說所說十地下解合文如是佛智解釋
偈中智如是也十地是佛本所行智故云佛智言說
顯等解釋分別諸地漸增名校量勝言說顯此故曰
分別難見舉經更無別解自下第三重合前喻何故
重合向前以說總合風畫相別未分故下隨喻別以
合之先合畫喻畫喻名等正合前喻何以故下問答
辨釋何故問也今此為明法之難說說是音聲風喻
便足何故以畫喻名字等依相說者答以顯之以聲
依於名字等相方得說地故畫喻之下合風喻風喻
聲者正合前喻以此二下釋合所以若具為文亦應
先問問意如何直以畫喻喻名字等顯法便足何勞
以風況彼音聲此之問辭文中略無下直釋之說之
與聽要藉聲字二種事故須立風喻況彼音聲。


就下解釋第五偈中初先牒問以為發起如是可說
牒前以此二事說也如是可聞牒前以此二事聞也
如是難見牒前顯示地校量勝分別難見何故不說
徵問起後若如上言法正難見非難說聞何故不說
次舉偈答證信難得故我不說下以論釋解後三句
初句不論言難證者釋第二句難決定者釋第三句
此偈巳下釋第四句於中先舉可說可聞返解嘿義
世難得下順釋應嘿。


解脫聞下是第二請經中有三一解脫月聞違重請
[002-0063a]
總嘆眾淨聞說是巳是聞違也聞前偈中難知難信
故嘿之言故嘆眾也請金剛藏是重請也是大菩薩
善淨眾集是總嘆也二善淨心下廣嘆眾淨於中十
句淨心是總餘九是別問曰何故前請之中同生異
生二眾別嘆今此合嘆釋言前者懼金剛藏偏畏異
生不堪聽受故嘿不說故須別嘆異生眾淨上金剛
藏酬答之中但言世間證信難得不言異生不堪聽
受故此總嘆下眾請中義亦同然三善哉下結請令
說言善哉者嘆眾善也此眾既善仁者宜說亦可名
彼說地為善以是善故佛子宜說言能證者聞堪入
證言能知者聞堪信解。


論中伹釋初之兩段後結不論解初段中何故重嘆
問以起發眾既無別前請巳嘆今此何故重復嘆之
下答重意上言世間證信難者此釋經中聞說此也
證難得者是前偈中世難知也信難得者是前偈中
難信言也示眾堪者此釋經中善淨眾集下釋廣嘆
淨心是總彰總異別淨有二下隨別解釋先舉兩數
次列二名地前所行名阿含淨地上所成說為證淨
此前九種證教之中第二門也。


下隨文釋解阿含中有五舉數下別釋之五中前三
是其聞慧第四是思第五是修文中欲淨是求法心
渴法稱欲就總淨中開出此欲將總名別故名為淨
下諸句中淨義例然隨念下釋隨念阿含舉所求法
所念非一故云隨所得方便等是能求心念是念欲
[002-0063b]
覺是思覺此之念覺與聞為由故云方便念覺淨也
成此念覺故名為得經帖可知言求淨者是求法行
起行攝法故云求淨得隨順等辨釋其相身口恭敬
是求法行故名敬行以此隨順諸佛求法故云隨順
身口敬行成就此行目之為得經帖可知受持淨者
聞慧成就受持列名下釋其相於無量世聞來久也
言多聞者所聞廣也此言釋受下解持義言憶持者
非令忘失言不謬者非少錯誤經言多近就其聞慧
方便為言以多近佛故能廣受佛所說法生得淨者
是思慧也此從思慧方便為名此名顛倒若正應言
得生淨也出世勝報說之為生地前發心願得彼生
名得生淨依此願心起於思慧故從方便以為名耳
下釋其相言願得者解前得也上上生勝釋前生也
初地巳上生報轉增故云上上言念勝者正是思慧
為求勝生思起助道起道思心名為念勝經言集者
思心能集助道行也言行淨者是修慧也修起名行
下釋其相求善證者起修始也證在地上今在地前
願求彼證習少欲等起修次也少欲頭陀是離著行
少欲漢言當相名之頭陀胡語此云抖擻此離著行
從喻名之如衣抖擻能去塵垢修此十二頭陀之行
能離貪著故曰抖擻頭陀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
等者等餘集善行也成就多德行修成也經言具足
無量功德但帖後句。


證淨有四牒以舉數下廣釋之得淨初地證實名得
[002-0063c]
下釋其相言現智者法顯於心言決定者心安於法
經言離癡帖現智也言離疑悔帖善決定不行淨者
謂從二地乃至七地修道行也修道離過故曰不行
下釋其相言修道中辨其位分煩惱不行明修離過
無厭足者八地巳上無功用行在法流中趣果無間
故曰無猒下釋其相不樂小乘自分堅也得上悕望
勝求深也經言善住帖不樂小深心信者帖上悕望
下重分別言悕欲者解前深心決定解信念持彼德
釋善住也無上佛果名為彼德彼相現心故名念持
不隨他教十地行德菩薩因道起在自心不由師教
名不隨他下釋其相趣盡道中自正行者無上菩提
道中究竟故云盡道亦可盡者是其涅槃道菩提是
十地向彼名趣盡道不假他教名自正行下以經帖
於佛法中帖趣盡道不隨他教帖自正行。


第三對中初金剛藏舉損以違後解脫月嘆益重請
前經文初領前所嘆舉得兼失是故言雖其餘樂下
簡所不嘆舉損以違於中有三一明樂小聞增疑惑
敗善之損二長受衰惱失樂之損三我愍下結嘿所
以就初句中其餘樂小舉其人也對前所嘆名小為
餘何處有小而須簡之謂此會中小心眾生處處有
故亦可指彼餘處後時樂小眾生以之為餘今說地
法為益此眾餘處有小何勞簡乎良以聖心廣被故
爾若心廣被正應為說何故簡之此為簡取不欲簡
去欲使如來以力加被又欲令彼勵心聽法是故簡
[002-0064a]
之下明其損聞難思事多疑惑者於深地法信悟者
尠故曰多生疑惑之別後論自釋第二句中言是人
者牒舉前人長夜受諸無利衰惱正明其損生死昏
寢事等如夜輪轉無際名之為長由疑惑故失其利
樂故云無利眾苦備經名受衰惱第三句中我愍此
者愍前疑惑樂小眾生不得宣說為是故嘿。


論中初言領彼嘆巳述顯經中初段之文於所說下
解違請文經中三句歷別釋之先解第三於所說中
不見法器增疑惑者解釋我愍此等言也謂於所說
十地法中不見向前樂小眾生有根有欲名不見器
以無器故聞增疑惑亦應說言長受衰惱略而不辨
是故不說解釋是故嘿然言也次釋初句於一二過
總以標舉謂於所說一地法中有疑惑過次釋其相
正行相違猶豫義者疑妨行也心迷義者惑障解也
下彰其過以有疑故敗先所修名壞善法以有惑故
一向不行名遠善法如是顯下釋第二句衰惱所以
以有疑惑為彼因故不受行因是前惑也惑令遠善
名不受行受行退者是前疑也疑能敗善名受行退
為此二因故受衰惱。


解脫請中文別有三一自宣巳心彰欲重請二願承
下正請令說三是故下結請令說就初段中解脫請
者經家標舉善哉之言釋不異上言重請者前巳嘆
人今復嘆法故云重請就第二中復分為三一請承
力說不思法翻前違中故嘿之言二佛護念下明以
[002-0064b]
佛力令人信解翻前疑惑三菩薩護下明地要勝說
必多益翻上衰惱初中何故勸金剛藏承力宣說釋
言此勸承力說者為明大眾承力堪聞善分別者如
法說也不思法者名所請地為不思法。


第二段中初明十地是佛所護令人信解下問答辨
釋所以問也所以此法名佛護事所以令人易信者
何下對釋之善說地事十方諸佛法應護念是故名
為佛所護事由佛護念是故令人易信解矣。


第三段中初明菩薩同護此地顯其要勝智地是證
勤行方便阿含行也下問答辨釋何故問也地有何
義菩薩同護下對釋解於中初法次喻後合就前法
中最初行者是其因分阿含行也成就法者是其果
分所成證也喻中初言初章所攝明本攝末胡章之
中悉曇在始故曰初章初章為本明末依本此二順
喻無有書等不入初章返成前二合中地是一切之
本合前喻中初章為本行是能得一切佛法合前一
切初章所攝上來正請是故下結是佛護念令人信
故願說此義諸佛護下彰請所以。


論中依經次第辨釋經中三段但釋前二末後結請
略而不解。


解初段中何故復重徵問起發前巳重請今此更重
故云復重下對釋之於中三句翻金剛藏違中三句
初言示彼疑惑叵避翻上初句多生疑惑疑惑有二
一者不定則不須避二者決定則不可避今此且就
[002-0064c]
定者以論故言叵避不說多過不成一切翻前第二
長受衰惱云何多過略有四種一者不定疑惑眾生
不得轉之以成信解二巳有信者不得成就阿含之
行三巳成就阿含行者不得入證四巳證者不得佛
法有此四失故言多過不成一切顯前多過以是重
下翻前第三故嘿之言。


下解第二正請之文經中三段但釋後二初段不論
解第二中若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眾生猶起謗意
徵問起發下對釋通明二定者諸佛不轉故猶起謗
不定者轉故令信解言意如是文中初言有二定者
總以標舉次列兩名作業巳竟定招苦果名感報定
宿罪熏心今必造惡名作業定此二定故佛力不轉
下次解釋第三段文經中初言菩薩同護今略不釋
何以故下問答之文今此解之於中初問略而不論
但解答文答中初法次喻後合解法解喻後合不釋
初是阿含成是證者解法說也此前九種證教之中
是第四門修成相對修名阿含成名為證書者巳下
解釋喻文書字相者以書記字非正字體故云字相
如嘶字下即事指斥此據梵書字者所謂惡阿等音
是字體也依如毗曇別有非色非心字法與惡阿等
音聲全別成實法中即音說字聲中屈曲高下長短
名為字耳此同成實數者牒經名句是數釋顯其相
名句是其字之數例故稱為數如想受等是心之數
亦可眾字成名成句故稱為數說是語者依名字等
[002-0065a]
有所宣談名之為說初章本者此等皆依嘶曇章也
自下第二大眾同請上來解脫為眾先請雖言眾堪
未知虗實大眾宜須自彰巳能成前請辭又為起說
顯法尊重故下共請就此經中初菩薩眾同聲請者
經家序列請心齊故發聲同也。


下舉請辭依此偈文有五行半外國本中但有五偈
第四一偈半是彼一偈餘四各一故有五偈此以方
言不同故爾就此偈中前四行半嘆人以請後一嘆
法與解脫請大況相似前中初二嘆其說者後二偈
半嘆眾堪聞此與前同嘆說者中初有五句嘆金剛
藏自成證力及阿含力下之三句嘆金剛藏能令聽
者入證阿含前五句中初之四句嘆成證力念堅一
句嘆成阿含自分所成一切行德通名為證上受佛
教說為阿含此前九種證教之中第八門矣。


前四句中上者是總總有寬狹寬則通攝證與阿含
斯名為上狹唯就證說之為上妙無垢下證中差別
別中有三一真實智內證真慧二者體性起說之解
三者是果依前起說妙無垢者是真實智證離妄染
名無垢智勝出二乘故云妙智堪無量義是體性也
法義無礙堪能了知無量法義所知辯了是故名堪
無量義辯餘是果也依前二辯起辭起樂故名為果
演說美言言能順情此即是其樂說無礙實義相應
語能合理此即是其辭無礙也。


念堅淨慧是阿含智下三句中初之一句令他入證
[002-0065b]
後之兩句令入阿含依前真智開顯地實是故能令
他人入證依前三中體性及果辨宣地相故令他人
入於阿含前中為者為眾顯地力與淨心令他得證
證有二種一先巳得地為說地法令得佛力二先未
得地為說地法令得入地為十力者是得果也為淨
心者是得地也十地證心離染稱淨下兩句中初之
一句依前體性分別地義後之一句依於前果說十
地法令人受持前中無礙分別義者謂以法義二無
礙智分別地義後中說此十地法者用辭用樂宣說
地法令人受持成阿含也念堅淨慧入阿含中通而
依之。


嘆聽者中初偈大眾自嘆有根後一偈半自嘆有欲
就前偈中初有三句正嘆有根唯願一句結請令說
前三句中初句攝治後之兩句明離諸過前攝治中
行門有五相從為四要攝唯二言行五者一定二戒
三者是深四是正見五是正意正見一門義有文無
論釋具有相從四者深與正見合以為一名為正解
餘三各一故有四也要唯二者初定與戒入阿含行
內心離取故名為定形無慢高說之為戒深見正意
是入證行深正見者是其解也理解名深法相中解
說為正見言正意者是其信也有解有信故能入證
下離過中初離是通定能離我戒能離慢深能離妄
所少正見能離邪見此眾無疑正意所離前句說離
後句言無文綺互耳既備前德堪能受說故下結請
[002-0065c]
唯願說也專意求說故言唯願。


嘆樂欲中初偈是喻下半合之喻中正顯四種求心
初喻求聞次喻求思次喻求修後喻求證隨喻遍合
具有五種一求法心二所求法三是依法所成之行
四是依行所治之病五是求法起行之人言求心者
謂求聞思修證心也所求法者聞思修證四種法也
所成行者依法所成聞思修證四種行也所治病者
聞思修證四種障也言其人者且約大位攝以為四
一善趣人求教起聞二習種人求義起思三性種人
求行起修四解行人求實入證今對此五以喻顯示
然此偈中文有綺互前三句中喻求法心及所治病
思水食藥喻求法心飢渴病等喻所治病准此類後
第四句中亦應具有略故不論第四句中喻人及行
蜂喻人也依喻行也准此類前前三句中亦應具有
略而不辨四句之中通皆喻法水食藥蜜是喻法也
雖有五事今此文意正顯求心喻相如是。


合中我等亦如是者大眾彰巳如彼渴人乃至如蜂
言願聞者合前思也甘露法者合前水食藥蜜等也
然世甘露凡有四義一除渴如水二遣飢如食三療
病如藥四生樂如蜜是故用之況所聞法嘆法請中
善哉是總嘆法為善哉是助辭清淨巳下義別有三
一是所依說依淨慧二是體性所說法體三者是果
依法所成今言淨慧是所依也說勝無垢是體性也
餘者是果力是果用圓備名具善逝道者是其果體
[002-0066a]
善逝是佛道是菩提言盡說者若具應言盡說十地
法令人具十力盡說十地法令具善逝道前句彰具
後云盡說文綺互耳。


論中依偈次第解釋釋前自證阿含力中先定其文
初偈嘆證第二上句嘆阿含力次顯嘆意謂以證力
阿含力故能有所說以能起說是故讚嘆下隨文釋
先解上字次釋證力後解阿含上者牒經上有二總
備如前辨謂證阿含是寬總也言又上者重復牒之
言謂證者是狹總也別望證中三義說總下釋證中
有三舉數次列三名證心離妄名真實智法義兩辯
是說德體故名體性此中為嘆說德故也辭與樂說
依前二起故說為果下釋其相真智牒初言無漏者
解無垢智勝聲聞等解釋妙智下以偈帖體牒第二
成就釋堪下言無量義辯才者還釋偈中無量義辯
果牒第三字義成者解義相應字有兩義一詮表義
二者莊嚴文辭之義今言成者詮表義成滑利勝上
字義成者解美妙言滑利解美勝上釋妙言辭流澤
名為滑利言辭才巧故曰勝上此是莊嚴文辭義成
是故復言字義成就。


解阿含中先定其文下舉論釋受持顯說解念堅也
謂受諸佛雲雨之法為他顯說阿含無疑釋淨慧也
如是巳下釋後三句於中初先結前生後略顯請意
下廣釋之先解入證初問次釋巳入地者令得佛力
得佛果也未入地者令得十地得十地也下以經帖
[002-0066b]
為力帖前為淨帖後釋阿含中先問後解謂以法義
二種辯智分別地義用辭樂說為眾宣說令眾受持
成阿含行。


第三偈中初結前生後下舉偈論釋先解總願願是
總者今此偈中意為求說故名唯願以之為總專心
求法故名唯願願有二下解釋餘別別文有四一就
總開別二列兩名三對行立障四翻障顯治唯願有
二是初段也一求阿含二求正證第二段也有二妄
下是第三段對行立障於中先明阿含行障有二舉
數我慢惑情故云妄想妨求正教故曰不堪我慢列
名內取名我外儀不恭說以為慢以我慢故於法法
師不恭敬者釋以顯過以見我故於法不恭以有慢
故於師不敬通則我慢並於人法不能恭敬復有二
下明證行障有二舉數見疑惑情故云妄想妨於正
證故曰不堪見疑列名次釋其相於法妄取名顛倒
見聞深疑惑名不思處不生信也下別解釋所離妄
字謂妄想者指斥妄體迷理執相故云妄想妄通見
疑障應有三何故前言有二妄想不堪得證釋言妄
是見中同使攝入見中故得說二云何名同妄是心
想見等三倒依此三故起八倒心說之為見攝本從
末名見中同微細隨逐名之為使上來第三對行立
障自下第四翻障顯治先對前二顯阿含行有二堪
聞總以標舉定戒列名下釋其相定離取執故曰心
調持戒順法名住威儀明證行中有二堪證總以標
[002-0066c]
舉見意列名次釋其相言正見者舉偈文中所少正
見善思義者正思生死涅槃之義離倒見也正意舉
經得歡喜者以有正信能離疑惱故得歡喜下別解
釋經中深義對治前妄深觀理如故云細意善思惟
矣。


第四偈中初先生起下舉論釋於中初先總約四喻
明眾求心攝受四法何等四下別約四喻明所受法
前中初言此四喻者牒前喻中四種思心喻四義門
約喻顯法喻明大眾四種欲心能通四義來入心中
故名四欲為四義門示現正受彼所說者明立喻意
大眾何故立此四喻為示自巳有四樂欲堪能正受
彼金剛藏所說四義就後別中先問列名何等問也
何等是其所受四義下列其名受持聞慧受教法也
助力思慧思量法義助修慧力遠離修慧遠離諸障
安樂證智證法懌神此義巳下問答辨釋先問起發
下釋其相解聞慧中先廣其喻如水不嚼隨得而飲
辨其喻相水喻教法不嚼之義喻不假思飲喻受教
下約顯法如是聞慧是總合也初聞受等是別合也
初聞即受合水不嚼隨聞受者合隨得飲釋思慧中
先廣其喻如食咀嚼身力助成辨其喻相食喻法義
嚼喻思量身力助成喻資修慧此依胡語順此應言
助成身力下約顯法如是思慧是總合也嚼所聞等
是別合也嚼所聞法合如咀嚼智力助成合身力助
此亦依於外國人語順此應言助成智力修能除障
[002-0067a]
名為智力由思起彼故曰助成解修慧中亦先廣喻
如服良藥喻聞思慧攝取法義藥行除病正喻修慧
下合顯法法同前喻故曰如是具聞思慧隨順正義
合前服藥聞思二慧順法聽受思量分別名隨正義
何故明此聞思是解修慧是行行依解生是故明之
如法修行合藥行也離惱習患合除病也斷除正使
名離煩惱殘氣亦盡名離習患有障皆遣故云一切
就明證中亦先廣喻言如蜜者喻證法也言眾蜂者
喻賢聖也言所依者喻其證法是聖所依言樂行者
喻彼證行寂止樂也言住處者喻彼證法證行住處
前言依者對人以辨此言處者望行以說下約顯法
如是聞思修慧果者此舉證法合前蜜也證智從於
三慧而生故名證智為聞等果聖合前蜂言所依者
合前所依言其處者合前住處現味愛等合前樂行
理顯在心名為現法甘神至道故曰愛味納法懌神
名受樂行。


釋嘆法中初結前生後下舉偈論釋。


論中先釋初總善哉善哉牒經所說具者備下三義
故云具足具故名善然此文意正嘆說地以為善哉
但說勝地要依淨慧又復能成十力等果方名為善
故攝此三通名善哉下釋餘別於中初先牒總開別
次列三名言所依者所說地法依於淨慧言體性者
所嘆法體果者依法所成佛果下廣釋之所依牒初
謂淨慧者舉偈對顯體牒前門謂說諸地未曾說者
[002-0067b]
解經說也此十地法餘契經中所未宣說今此說之
名說諸地未曾說法勝地牒經地校量勝釋顯其相
諸地漸增名校量勝無垢牒經說不違義順解無垢
違義說下返明無垢有三舉數下列其名言倒說者
違法過也下二違人謗如來者上違聖師言誑聞者
下違弟子果牒前門下釋其相十力果用菩提果體
佛解善逝菩提釋道盡說之言略不解釋下彰嘿意
以起後請如是請巳猶故不說彰其嘿也何故巳下
徵其嘿意明待請也佛未加請故云不滿。


佛加請者上來雖復菩薩眾請牽感猶微顯法未極
故次佛請又菩薩請顯法未勝故須佛請於中初先
牒前舉後釋待請意後隨文釋前中初言此菩薩者
此金剛藏前上首者牒解脫請次大眾者牒前眾請
此牒前也言復待者待後佛請此舉後也言法王者
佛於諸法得勝自在故名法王言加請者上力被下
說以為加因加勸說目之為請即加是請故言加請
然此經中文別有四一加非請謂前釋迦金剛藏佛
加被是也二請非加謂菩薩請三亦加亦請即此諸
佛加請是也四非加非請謂餘文也此處明加與前
加分明加何別別有五種一能加佛異二所加不同
三加業有殊四加相不等五加請分差能加異者前
加分中唯是十方金剛佛加今此則通何故得知知
有兩義一准文驗求前加分中說言十方金剛佛加
今此直言十方佛加不言剛藏明知此通二准此類
[002-0067c]
餘得知此通此盧舍那非金剛藏而得放光加於十
方諸說法者彼十方佛雖復非是金剛藏何為不得
放光加此何故如是前者為欲寄人表法故須同號
今不表法有佛斯加前何所表表金剛藏所入法門
云何表法能加諸佛悉名金剛即知所入是金剛法
何故須表為令眾知於法渴仰後為說故今此何故
不為表法前本分中巳說地名大眾同知何須更表
諸佛同加顯法增敬其義不殊一切加耳所加異者
能說之人前後俱加聽法之眾唯此與力通則易知
別須料簡何故加分不加聽者以金剛藏前未簡眾
拒請不說故不加之上來請中簡眾不堪違請不說
今若不加說則無由故此加之又解脫月前於請中
言佛加故令人信解請以為說今若不加前言則虗
彼金剛藏何由肯說為成彼請故加聽者言加業者
謂身口意身之與口加分及此兩處齊通意則不爾
前有此無通則可解不通須釋何故如是理實齊通
略故不論何故略者前加分中正為與力意是力本
是故須明今此加者非主與力正為請說意無請相
故闕不論又復此處為同化主化主此處唯身口故
餘佛皆然化主闕意後當更論言加相者前加分中
口出音聲申手摩頂今此放光出聲為加何故不同
聖者善巧差別為化增物新敬理宜不一等為別化
何不彼處放光出聲而為加乎然十方佛為欲同此
盧舍那佛故於此中聲光加被盧舍那佛何不此中
[002-0068a]
口勸手摩令彼同乎釋言不得盧舍那佛與金剛藏
同在一會口勸手摩非顯奇異不顯法重故不為之
加請分者前直是加今加即請所以爾者前為與力
所以是加而未違請言巳不說是故不請今加請者
以金剛藏前違不說今此加被正為使說故加即請
總相雖然於中義分亦有差別別相云何分別有二
一就能加身口分別光明之身是加非請所出音聲
是加是請以其音聲勸說故爾二就所加說聽分別
若望說者是加是請望其聽者加而非請亦可加被
為成於請不請於彼。


上來至此牒前舉後自下問答料簡待意何故問也
演說地法本為菩薩菩薩巳請何故不說待佛請乎
下答為令諸佛加請增長大眾敬重法故。


經曰巳下文別有二初明身加後明口加聲依光故
身加經中文別有五一釋迦放光普照十方二十方
諸佛放光照此三此大眾尋光見彼四彼大眾尋光
見此五光臺說偈應屬口加何故在此然所出聲口
加所攝今此正取能發聲業判屬身矣前中先明放
光之人第二明其發光之所第三明其光相差別人
謂釋迦釋迦是姓此翻名能牟尼是字此翻名滿故
雜心云身口意滿故曰牟尼今因此文料簡人語人
言在天名盧舍那若在人中名曰釋迦此言定謬前
道場會在於人中彰盧舍那今此天中亦言釋迦是
則不可人天定分人又說言釋迦是應盧舍那是真
[002-0068b]
此亦不然隨物所見莫不是應據實而論無不是真
如華嚴經名號品中諸佛名字一四天下凡有一萬
百億四天各別齊然一切世界類亦同爾釋迦盧舍
各是隨物萬中一號何可以二偏是真應人復說言
大乘之中名盧舍那小乘釋迦斥當一邊非盡道理
今此經中說言釋迦云何屬小然小乘中伹云釋迦
不說盧舍名曰斥當何故然者釋據種姓小乘所見
盧舍那就德非小所知是故不論盧舍那者翻名淨
滿淨滿是德放毫光者是其第二發光之所何故此
放然佛一相備起多用何可定責又佛照諸得位菩
薩多用毫光今照十方諸說法人是得位者故從此
發放力明下明其所放光相差別於中略以五門分
別一定其文二八業分別三二身分別四八業二身
相對分別五以業配身言定文者就初釋迦所放光
中句別有八一放力光二阿僧祇光以為眷屬三普
照十方還住本處四惡道休息五魔宮不現六悉照
十方示現佛力七遍照十方諸說法者及菩薩眾八
成高臺言八業者始從覺業乃至請業前八句中初
之七句即前七業第五段文光臺說偈為第八業前
段之中第八句者何不名業業是作用光臺凝住是
故非業第二段文十方放光何不名業相同初段故
非別論第三第四彼此相見何故非業若取光照能
使見義說為第七示現之業第三第四直明大眾因
光相見故非別業言二身者一流星身二是日身就
[002-0068c]
初段中第三第六及第七句光照十方往來光體為
流星身第八句者是其日身餘之四句是光勢力非
光體故不說為身第二段者義同前判彼此相見亦
非光體所以不論第五段者日身作用更無別義故
不說身言業與身相對辨者於中略以四句分別相
則顯現第一句者業而非身所謂覺因伏止請業第
二句者身而非業所謂空中成大光臺第三句者亦
身亦業所謂卷舒及與敬示作用是業往來光體即
名為身第四句者非身非業所謂彼此二眾相見言
以八業配二身者就八業中卷舒敬示此之三種流
星身業第八請業是日身業覺因伏止通二身業。


論中有二一釋經中第一第二及第五段二一切處
下解釋第三第四段文前中有三一料簡釋迦同請
所以第二料簡聲光異常三分文解釋就初段中先
問後解何故如來放光同請是其問也此問釋迦同
請所以釋迦同請有何矛楯為此徵問前加分中身
口不同至此方同故為斯問釋迦如來何故放光同
餘佛請現通是總放光同請此二是別放光是身同
請是口以何義故就口徵問身不如是身加亦同略
不言耳有何所以但言同請不言同加今此文中宗
為成請故問請也是如來下對問辨釋釋意如何由
前不同身口不具今為具故身口宜同釋意雖然難
猶未遣等為具加何不前具今乃具乎此如後釋為
留身口此中起發故此具之文中初言是如來者是
[002-0069a]
釋迦也前意加者前金剛藏入三昧時承佛威神盧
舍那佛爾時與力名為意加未身口加異餘佛者異
餘十方金剛藏佛是故今欲具身口者是前未具異
餘佛故今為具加身口宜同問曰何故向前問中就
請徵問今此答中就加以答以此文中宗為明請故
就請問為以身口類同前意故就加答前意是加身
口同彼故云加也又復請義局在於口加通身口故
就加答問曰向前意業加時為力不足為相不具更
須身口釋曰力足加相不備起敬義缺故此具足問
曰若為同餘佛故身口須具前意加時何不即具至
此方為釋言此是聖者善巧一種三業兩處起發前
以意加起發十方金剛藏佛加今為發起諸佛加請
故留身口在此起發問曰向前三業備加今復為之
竟有何妨釋言不得前者若用常身口加不顯法重
若為放光說偈加被今則無宜用之起發是故不重
問曰等是三業起發何故先意身口在此釋有兩義
一強弱分別彼前加者專為與力今此加者為顯法
重以增眾敬意與力強是故先為身口外相顯法尊
重起敬義強故留在此二本末分別意是本故所以
先加身口是末所以在後問曰若意是根本故先為
加者前加分中何不如是先明口加釋言前意理實
先加但彼乘於顯加所為即便勸說故先明口第二
段中先問後釋何故不以常身口加此初問也何不
用彼隨化所見汎常身口以為加被乃用聲光而為
[002-0069b]
加乎下對釋之為重法者釋非常意不輕自者顯重
法相若自不輕云何重法由現勝通彰巳德重名不
自輕重德之人為法加被法寧不重問曰若此聲光
加被便顯法者前加分中口勸手摩豈為輕法釋言
前雖不用聲光而十方佛去此極遠而能口勸申手
遙摩亦顯巳力彰法重矣問曰若彼申手遙摩得顯
法重今此諸佛何不還爾釋言諸佛今於此處為同
化主盧舍那故不得類上問此化主何故不以口勸
手摩令彼同巳此如前釋欲別為化增物新敬又此
化主同在會中口勸手摩非顯奇異是故不得口勸
手摩又問若此要同化主不異加者經初化主唯以
意加不用身口前金剛佛何故不同釋言彼為身口
表法諸佛以用身口加故人皆知是金剛藏佛即知
所為是金剛法為表法故不可全同第三文中初列
業身以為章門後依門釋先解八業業是用也八業
之中皆初列名次辨後帖言覺業者光能助益言因
業者光能出生卷舒業者光能修促卷入常者釋迦
如來常光一尋卷入此也還住本者為化悉周方還
本處今結集者為欲卷舒相對而辨故此明之言止
業者顯光利益言降伏者明光勢力言敬業者顯光
攝益言顯如來不思力者佛現巳力令他敬也言示
現者明光顯照言請業者光能起發釋二身中言流
星者就喻以名往來業中業之體也往他方者辨釋
其相何故此身不以經帖以初二段八句文中第三
[002-0069c]
第六及第七句皆往十方文不一處不可別舉又此
文者八業之中先巳舉竟故今不舉言日身者是前
兩段第八句中光臺體也就喻名之處空辨相如經
下帖何故舉經此文唯一易可標舉又前業中未曾
舉故今須舉帖一切處下論中第二解彼經中第三
第四彼此相見言一切處一時照者舉前顯後以前
第七示現業中於一切處一時照故眾相見聞如是
巳下正明因光眾相見聞准此驗前非直相見亦得
相聞略不具論由佛光力故使十方見聞無礙是名
下結。


就口加中初問起發。


經中依此有六偈半外國經本唯有六偈初有偈半
是彼一偈餘五各一方言異故就此偈中四門分別
一教請分別前五偈半是其請說後之一偈是其教
說請彰法勝令人重敬教顯說真使眾深信信相云
何令眾咸知如來教說言雖寄傳金剛藏口皆是佛
教語必可信。


二加請分別別就初段五偈半中初三偈半亦加亦
請與力稱加勸說名請所言請者前兩偈半對彼說
者勸說名請其次一偈彰彼聽者得力堪聞為成其
請非請於彼以是義故前三偈半亦加亦請後之二
偈舉法利益為成其請不名為加以非人故。


三所嘆分別還就初段五偈半中前二偈半一向嘆
人後之兩偈一向嘆法第三一偈人法雙嘆為明眾
[002-0070a]
堪是嘆人也即顯地法聞持利益是嘆法也與上同
矣。


四隨文辨釋初兩偈半嘆說者中前一偈半諸佛作
加後之一偈顯加所為前中文義重別有四一者作
加二天人上三者諸佛四無等等乃至法生此之四
重次第相釋然此乃是義之次第非文次第意為作
加以加為始加者是誰謂天人上誰得為上所謂諸
佛佛有何義而得為上謂具四種法王義也何者四
義一自在勝不為他屈二者力勝能摧伏他三眷屬
勝輔弼豪強四種姓勝籍胄尊高初無等等功德如
空是自在勝無等等者是慧解脫功德如空是心解
脫力無畏等是力勝也十力力體無畏神通是其力
用用四無畏摧伏外道用勝神通破壞魔怨如佛初
成神力降魔今言十力無畏等者舉力無畏等取神
通無量眾首是眷屬勝佛多眾中為上首也釋迦法
生是種姓勝如來應身釋姓中生真身從於如法中
出。


加所為中初勸承力明其加相與加分中口加相同
下為開等明加所為與前加分加所為同初言為開
法王藏者總明所為此乃順於外國人語若順此方
應言法王為開藏也故下論中還依此言諸佛法王
為開法藏是故作加藏者是其字義兩藏諸地上等
顯前義藏分別地義顯前字藏。


第三偈中義有兩兼一是嘆人明其聽者得力堪聞
[002-0070b]
此即成上解脫月請解脫前言佛力加故令人信解
故今加被令人堪聞成彼請也二是嘆法法益有三
謂聞時益修行時益轉生時益此偈明法聞時益也
益相云何謂佛加被令人堪聞若爾便是嘆佛利益
何關嘆法釋言從本故言嘆法其義云何若法非勝
諸佛終不為法與加以法勝故諸佛為法加人堪聞
佛加堪聞還由法勝是故就本名嘆法益。


其次一偈明修時益修益有二謂因與果諸地無垢
漸次滿足是其因也證心離染名淨無垢教行漸成
名漸次滿餘是果也十力果用修會名證菩提果體
尅就云成。


次下一偈轉生時益由法勝資現聞信者轉生餘道
亦常得聞偈中上半明得聞處下半彰其聞之分齊
處謂龍界及長壽天就此難處彰得聞經顯非難處
一切盡聞言雖在者謂生難處而得聞經辨失兼得
故云雖在言大海者此文不足准下論釋應言大海
龍世界中以偈迮故不具論之龍宮有經故就此處
以彰得聞劫盡火中其言顛倒而復不足若正應言
火劫盡中若具應言火劫盡時在光音中亦以偈迮
略不具論光音是其第二禪天彼免火災故得聞經
然災有三謂火水風火災最下盡於初禪水災為次
及第二禪風災為極及第三禪此三災時隨可免處
皆得聞經伹今偈迮就下言耳若具應言火劫盡時
光音等中水劫盡時淨天等中風劫盡時在於福受
[002-0070c]
福生等中皆得聞經故下論言光音天等所謂等於
淨天等也問曰色界云何得聞長壽諸天曾從佛聞
為之說故問曰無色為得聞不菩薩在彼理實應聞
伹今隨相彼無形色絕於聽受不彰聞也決定無疑
必得聞者十信巳上於地無疑名決定信彼定聞經
故云必得。


第六一偈教依三漸宣說地法觀證修行是三漸次
始心簡擇名之為觀得實云證證心清淨緣起成德
說為修行如金清淨為莊嚴具此三不頓故云漸次
諸地勝道是觀漸次入住展轉是證漸次無量行境
是修漸次第三漸次而演說者教金剛藏於向觀等
漸次說也觀中諸地舉其位分智者所謂聞思修等
三慧智也漸增名勝虗通曰道此舉觀體略無漸相
以第三句漸次之言對之方顯第二句中入是證始
住是證次展轉是終此初中後是漸次相無量行者
真識之心隨熏成德廣而難計名無量行行門各異
名行境界此舉修體亦無漸相對第三句漸相方顯。
十地義記卷第二末



下以論解前兩偈半一處釋之於中初先明其加相
次顯加意後釋其文。
[002-0071a]


明加相中是初二偈牒舉經文依此經文有兩偈半
外國經本唯是兩偈今依胡本故云二偈顯能加者
是前偈中諸佛無等乃至天人加所為者是後偈中
為開巳下三句之文言此二者雙牒前二加示現者
此文是倒若正應言示現加也前偈之中云言作加
後偈之中勸承佛力正是作加舉能舉為為示作加
名示現加。


次顯加意先問後釋何義問也義是所以前加分中
諸佛巳為說地故加今以何義重復為加下對釋之
釋意云何為顯法勝令金剛說是故為加文中噵言
請非尊者法非殊勝聖者不說是返言耳若正應言
請是尊者法是殊勝聖者宣說此明請人非佛尊者
不顯法勝聖金剛藏不肯宣說良以請人是佛尊者
顯法殊勝令眾重敬故金剛藏方肯宣說問曰向問
加之所以今正應言加非尊者聖者不說今何故言
請非尊者釋言此加為成其請是故問加就請以答
問曰若此為成請者何不直請乃為加乎釋言不加
則不成請所以為加是義云何若佛不加無由得顯
說者堪說為顯堪說是故須加。


下依文釋前一偈半一處釋之就中初先依文正解
作加總下總別分別文相如何偈有四重廣如上辨
今釋後三初一作加略不論之解天人中云何初偈
顯能加者徵問起發偈言巳下舉偈對顯解諸佛中
何者天上徵前起後謂諸佛下舉偈對顯下釋無等
[002-0071b]
乃至法王文別有四一徵前顯後此何義者是徵前
也問此諸佛有何德義為天人上法王義者是顯後
也以有王義故得為上二徵總開別云何知者是徵
總也具四義者是開別也三隨別列名謂自在等借
世人王四種之義以顯佛德自在勝者不為他制言
力勝者力能摧他眷屬勝者輔弼豪強種姓勝者籍
胄尊高四何者下隨名解釋解自在中初辨其相云
何知下就文以顯何故巳下重復分別前中初先徵
問起發於煩惱等對問辨釋釋中有二第一對障以
明自在於煩惱等是自在處二障之義廣如別章此
應具論今此所辨五住性結為煩惱障能染心故事
中無知名為智障能障一切差別智故得解脫者是
自在德斷煩惱障心得解脫斷除智障慧得解脫言
自在者自在名我障礙既除進任由巳故曰自在第
二就人以明自在彼者彼前諸佛法王於此處者於
前煩惱智障處也心智無礙就人明前解脫義也心
無礙者離煩惱障心解脫也智無礙者遠離智障慧
解脫也隨意所受無上樂者就人明前自在義也羈
礙則苦出纏為樂樂之窮極名無上樂障礙既除樂
隨心取故曰隨意以隨意故名為自在上來辨相次
就文顯此云何知徵前起後偈言巳下舉經對顯無
等舉經謂一切智是慧解脫經論不定或時宣說第
一義智以為一切世諦之智名一切種今此文中第
一義智名心解脫世諦之智名一切智與地持同以
[002-0071c]
知一切差別法故下明心脫復如舉經前巳明智今
更顯心故稱為復心體無垢淨若虗空故名如空下
釋其相世法不染明離愛也無明習滅明除癡也癡
愛俱亡名心解脫問曰經說斷癡慧明滅愛心脫今
此何故除癡除愛同為心脫釋言二脫義有兩種一
以緣中無染之心為心解脫照理之智為慧解脫斯
則心脫斷除見愛慧脫滅癡二以真識出離塵染說
為心脫事中照用為慧解脫此則心脫離癡離愛慧
解脫者除事無知餘經所說就彼初門是故說言斷
癡慧明滅愛心脫此就後門故離事中無知闇障為
慧解脫除斷癡愛為心解脫有難解者下重分別無
等牒經佛比餘生彼非等者彰其過下等者牒經此
彼等者明其上齊謂此釋迦比餘諸佛真體不殊故
云身等何故巳下問答料簡何故不但說其無等而
復云等示等覺者示佛等於諸佛正覺以諸賢聖望
於下地皆名無等未必上齊故須明等顯上齊也解
力勝中初問答辨相云何知下就文以顯前中先問
具十力下對問辨釋具十力者是其力體能伏邪下
是其力用用有二種一是無畏能伏外道二是神通
能摧眾魔如佛初成以勝神通降眾魔等能伏邪智
是初用也壞魔怨者是後用也下就文顯此云何知
徵前起後偈言巳下舉經對顯言十力者帖前具力
言無畏者帖伏邪智下言等者等取神通帖壞魔怨
解眷屬中初問答辨相此云何下就文以顯彼菩薩
[002-0072a]
下重復分別前中初問具攝菩薩聲聞眾者對問辨
釋謂佛攝彼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兩眾齊攝是故云
具下就文顯此云何知徵前起後偈言巳下舉經對
顯下重分別言彼菩薩是初眾者是其經初所列眾
也無量舉經阿僧祇者依華嚴經無量僧祗各是一
數今以僧祇解釋無量借名顯矣解種姓中還初辨
相先問後答云何知下就文以顯下重分別先解釋
迦何故唯嘆此佛種者諸佛種姓各別不同今此偈
中偏言釋姓何故不舉餘佛種姓以現見者以其釋
迦此土現見是故偏舉餘不現見故隱不論下釋法
生復法為家非但生者佛有法身法家中生非唯生
身父母家出如法住者出其法家謂在真如法中住
也亦可諸佛依法而住故曰如法上來釋文。


自下第二分定總別於中先辨總別之相後隨文釋
此初偈中義別四重備如上辨一者作加二天人上
三者諸佛四法王四義此四相對有三總別作加為
總餘三為別是第一對除却作加天人為總餘二為
別是第二對廢却天人諸佛為總法王四義以之為
別是第三對具應如是但今論家明前兩對第三一
對略不具辨下次釋文文中先明初對總別加是總
者彰總異別此初偈意正為作加故說為總加有二
下彰別異總先舉二數下辨其相身加列名彼天人
上是佛如來相好之形故說為身就身辨加故曰身
加作加之中備此身加是以言具依法身者釋顯其
[002-0072b]
相諸佛色身為功德法之所依止故名法身就身辨
加故說為依果加列名諸佛無等乃至法生是佛果
德故名為果具加同前證佛果者釋顯其相依前報
身修成佛德名證佛果此二句中以後類前齊應言
依略不云耳問曰何故天人上者說之為身佛及四
義說為果乎通釋義齊但今就化天人上報未成佛
時相好巳具非得佛時方始有故不名為果佛及四
義依彼身上方便修成故說為果釋姓亦非證果始
有從多名果下以天人對彼諸佛法王四義以辨總
別言天人上亦總別者望彼作加說之為別為成加
故望佛四義說以為總言餘別者佛及四義人法雖
異對天人故通說為別。


釋所為中初先問答略顯其相云何所為是其問也
下答顯相此菩薩者是所加人金剛藏也彼諸佛下
明能加佛為法加也諸佛法王釋顯偈中法王言也
開法藏者釋顯偈中為開藏也所言義者釋顯偈中
諸地上行分別地義言故加者即是偈中勸承力也
下舉偈論釋於中先解下之兩句初之一句迴在後
釋第二一句略而不解偈前顯故前中初言嘆藏有
二略舉其數就所開藏明其諸地上妙行等名之為
嘆嘆中隨別詮旨分二次列其名義藏地體字藏地
教下釋其相解義藏中先問起發偈言巳下舉經對
問行者巳下次第辨釋行謂助者是三道中助道行
也妙謂智者是證道也上謂神力不住道也染淨無
[002-0072c]
礙故云神力如是顯下結前三行深結前助助能窮
實故說為深妙結前證勝結不住釋字藏中初問起
發偈言巳下舉偈對問下釋其相分別牒經說十差
者解分別義十地之中行相殊分故曰差別口音宣
唱名之為說此偈巳下解釋初句此偈何故顯承佛
力徵問如來勸承之意下釋其相或有眾生生輕慢
者眾生起慢不定名或疑佛不及金剛藏故名為輕
慢言自不能請他說者彰輕慢相諸佛同請金剛藏
說似自不能為遮此者為遮眾生輕慢意故勸承力
也。


嘆法益中初結前生後對文指斥標列其名如是請
巳是結前也上加令說名之為請次顯巳下是生後
也於中巳下對文指也聞時巳下是列名也聞時益
者以法勝故佛加得聞此之得聞是法利益修行益
者依法修行能有所成彰法利益非是就人得果名
益轉生益者轉此身巳生餘道中亦得聞經即以得
聞為法利益三中修行就證辨益聞及轉生就教彰
益然彼修行所成為益聞及轉生指文為益下舉經
文次第解之。


解聞益中初問起發下舉偈論釋聞持牒經佛力加
者由佛加故令菩薩聞是名下結。


修行益中初問起發下舉偈論釋漸次滿者解第二
句因修成地故名為滿滿之不頓稱曰漸次言十地
者解初句中諸地言也無垢之言略不解釋此前成
[002-0073a]
因下明得果自得十力是其果用得猶證也契之在
巳故云自得成菩提者是其果體成猶得矣然此偈
中十力云得菩提說成文綺互耳是名下結。


轉生益中初問起發下舉偈論釋解初半中有略有
廣善惡道難必得聞經是其略也龍為惡道是畜生
難光音天等以為善道長壽天難雖在此難必得聞
經龍世界下是其廣也龍世界者解大海也言長壽
者是長壽龍龍宮有經故偏舉之言亦聞者當聞類
現是故言亦下解善道言雖在者色界難處猶得聞
經失而兼得故云雖在光音等者舉光音天等餘三
禪四禪天也三災起時二禪免火三禪免水四禪免
風故隨所在皆得聞經釋後半中初先疑問答相不
普後為定問推之在信文相可知如是顯下釋佛教
說初先結前牒上舉後對文指斥以為起發如是請
巳是結前也上言分別是牒上也說有三漸是舉後
也。


第六偈教是指斥也下舉偈論釋先解偈文如是教
下釋其偈意前中先解第一第二及第四句此三同
明漸次法體故一處釋何者三漸徵問起發觀證修
行列其名字觀謂觀解依解得法說之為證依法成
德名為修行此三位別解行名觀故上說為觀分時
中初地名證故上說為證始終等二地巳上名為修
行故上說為修始終等若隨地別一一地中初入名
觀住地名證地滿名修據實此三各有漸次皆通始
[002-0073b]
終今此所辨據第三門是故三種皆有漸次第一巳
下對文指斥謂向三句皆是說於漸次法體諸地勝
下隨文解釋先解初句明觀漸次諸地勝道牒舉經
文言謂十地勝智道者斥其觀體說此十地若觀若
依能生地者彰其漸義初入名觀正住名依地中滿
足能起後地故曰能生此三皆是觀中漸次入者巳
下釋第二句明證漸次於中亦有初中後別入者入
地是證之始住者未轉是證之次當分自成未能入
後故言未轉轉者地地轉所住處是證之終地中滿
足進入後地名轉住處行者巳下釋第四句明修漸
次於中亦有初中後別行者舉經入住轉成釋行漸
也行依證起故約證中入住展轉三時次第以顯行
漸境者舉經此行種種異行境者明向行中德別無
量故云種種分齊差殊名異行境漸者巳下釋第三
句明漸次相漸者舉經次第指斥觀證修行各別漸
成故云次第說者舉經言授與者依漸而說授與眾
生。


上來釋偈如是教下釋教所以先問後解如是教說
何義故者依外國語順此應言以何義故如是教說
是教異上菩薩啟請是故須問言因如來生後信者
生下廣中大眾信也言雖寄傳金剛藏口皆是佛教
是故可信。


觀察巳下是請分中第二大段示言分齊令眾正知
就此經中初集經者明金剛藏將說之相并顯說意
[002-0073c]
後正明其所說偈辭就前文中初示說相觀察表說
內心照察名之為觀亦可目眄說之為觀顯巳無偏
故觀十方下明說意說意有二一令眾悅二生眾信
敬令大眾重增踊悅是初意也悅者是喜悅盛名踊
前金剛藏酬解脫月初請之時巳令眾悅今復使悅
故名為重過前曰增前何故悅前悅有二一金剛藏
說偈自顯有智堪說拂遣大眾何因之疑二說偈彰
巳不畏此眾不堪聽聞拂去大眾何緣之疑是故歡
悅此亦有二一說前五偈彰實出言唯深是樂所以
歡悅二說後五偈許為宣示得聞在今是以歡悅深
生正信是第二意由說此偈知實出言說但在因不
惑所說故名正信。


下舉偈辭依此有其十一行半外國本中其唯十偈
初一行半是彼一偈次有兩行復是一偈餘八各一
通合有十增減多少方別故爾就此文中初六偈半
明其義大後五說大今就此二四句各別一定其名
二辨體相三明可說不可說義四隨文解釋。


義大悅者當法立稱正名義大所以名義深故稱大
言踊悅者約就所生以立其名彰此義大能生眾喜
故云踊悅言說大者當教立稱正名為說大則從於
所詮為目以說深義故名說大踊悅同前。


名字可爾體相云何今此地經宗要有四一是言教
二是可說教道之行三是可顯證道之行四是證道
可表地法就此四中初之兩門合為說大以行依言
[002-0074a]
成言依行發故合為說後之二種合為義大以證依
法成法由證顯故合為義體相如是。


所言可說不可說者先就義論次就說辨後就義說
相對分別然彼義大亦有可說不可說義相狀如何
釋有五義第一可以總相玄標名為可說故金剛藏
以前五偈顯示義大不可以說相指斥示人名不可
說是故得云言說不及如空鳥跡風畫處等可以玄
談名為可說不可即相指以示人名不可說此亦如
是第二可以拂相顯示名為可說不可相論名不可
說何故如是地法是其離名相法還道地法不可說
聞言當彼法名為說地若言地實可說可聞言乖彼
法則不名說第三可以況詮顯示名為可說故下以
彼因分顯之不可直詮名不可說第四可以自體真
法互相顯現名為可說如此文中以彼佛德類顯地
實又上文中云此地法是誰境界是智境界此亦以
其自體真智顯示真法故名可說不可以彼情相顯
之名不可說第五情實相對分別就情望真情外有
真可以談論名為可說據真望情真外無情用何起
名而得說真是以無說此五同就義大以論說大如
何就說大中亦有可說不可說義起修在緣可以就
緣即相顯示名為可說修中之實性出名言名不可
說故彌勒云種姓麤相我巳略說諸餘實義唯佛知
也次就二大相對而辨說大之法一向可說義大之
體一向叵說此乃就彼修證時語證義之時證外無
[002-0074b]
名用何詮表是故無說說大據修修未證如行外猶
有名相可得用之顯修名為可說。


下次釋文文中分二依此經本初六偈半明其義大
後五說大就義大中復分為二初三偈半顯其佛法
微妙離相下有三偈舉彼佛法顯地出言今為明地
何須顯彼佛法微妙以地在因辨深義隱佛法在果
彰深義顯故明佛法顯地深微因之與果高下天殊
云何相顯然此雖復隨人高下法體不別其猶虗空
結尺分十十即是空地法像此故得相顯前佛法中
初一偈半直彰法微後之兩偈出微體相謂二涅槃
就明微中重別有四一者是微二難知聖道三非分
別乃至難得四無垢濁乃至不生此等次第因前起
後以後成前微者是總微猶深也何故名微微者所
謂難知聖道此是微相故以斯言成前微義是義云
何人多釋言難知叵說聖道難證論釋不爾依下論
文難知之中即具二種難證難說明審難知非唯難
說又復論文解釋說微結言聖道名為甚微故知聖
道非唯難證當知俱通然彼難知正顯微相聖道是
其微之法體未欲辨體舉以就之明難知也彼道難
說及難證得故曰難知難證難說相猶未顯非分別
下轉復釋成非別離念彰說難知言難得者明證難
知非分別者出過世人分別境界以行深故言離念
者自體無念以無緣故以非分別而復離念是故難
說亦可此微不同陰等所分別法名非分別言離念
[002-0074c]
者不同取情言難得者難可證得難得猶隱無濁巳
下轉以釋成於中有四初無垢濁觀解清淨二智行
處行證契真所言智者是諸佛也復言智者是佛智
也言行處者佛智行於第一義處三自性滅體性清
淨淨非始有是故名常四不滅不生德用自在用興
法界名為不滅妙寂離相稱曰不生上雖言微微體
未出。


故下兩偈出微體相謂同不同二涅槃也初有兩句
是其同相後一偈半是不同相初同相中自體空者
明智體空有不二下顯其空相言其有者空非斷滅
言不二者空非智外言不盡者空非滅智不同涅槃
有其二種一何處脫謂離諸趣趣謂六道超絕名離
二云何脫出其德體就中有五一觀解入如所謂等
同涅槃相也此觀涅槃如相一味世法同爾故云等
同二對治離障治必階漸非定姓終故言非初亦非
中後此論其果淨在窮終不得說言非初中後今乃
據果返談昔因因時不頓是故說言非初中後下三
明其體德圓備所謂般若法身解脫非言辭說是其
波若不同二乘從聲得悟故云非說出過三世是其
法身常故出矣其相如空是其解脫自體無礙非縛
得脫故曰如空。


定滅巳下舉前佛法顯地離言於中三偈初偈舉前
二種涅槃以類地法次一正明地難說聞後一以喻
況難說聞前中初半牒前佛法寂滅出言下半顯地
[002-0075a]
難說難聞定者牒前同相涅槃滅牒不同此二皆是
如來證知名佛所行言說不及牒前微難乃至不生
深微義也地同彼法故曰如是以同彼故非可陳聽
名難說聞。


第二偈中上半明其難之所以下半正顯難說難聞
前中初句對前顯出言離念者不同思慧離心道者
不同第四報生識智上違請中明出四心今此何故
無聞及修釋言四中前二是解後二是行就解之中
聞劣思勝行中修劣識智是勝今此文中就勝彰出
劣不待言以偈迮故不具論之下第二句就勝彰妙
起佛境者如是藏法是佛境界觀佛境界而起地智
是故名為智起佛境下半偈中非陰界等舉對返顯
明法難說以不同於陰等可說明知難言陰界入等
如上分別彼是名相可以言論地法不同故不可說
心意不及彰法難聞心謂耳識意是意識耳識絕聽
意斷思量何易可聞。


第三偈中上半為喻後半是合鳥足喻說鳥跡喻彼
差別十地空喻證體空為跡處故難可見平等證體
說為十故十難說聞故曰如是後之五偈解釋之際
別當分處。


論中有二一釋經家所辨說相及解說意第二踊悅
有二巳下分文解釋前中先解觀察說相何故問也
問意有二一問觀察二問觀十方此義云何前嘿待
請請相既備正應即說何故觀察又觀一方觀相便
[002-0075b]
足何勞具觀下別釋之示無我慢釋答初問何者是
慢云何示無前佛菩薩相與同請若當不說即是我
慢自高難勸觀察現說顯巳非慢名曰示無亦可自
高不顧眾生名之為慢觀察誘接稱曰示無無偏心
者釋答後問為顯十方等為無偏故須具觀欲令巳
下解釋說意於中有二一總舉經文略述說意欲令
大眾增悅生信是舉經也是故說者略述經家明說
意也二示說下解釋其文先解生信後釋踊悅何故
經中先明增悅後明生信論先解信後釋悅乎增悅
正是說偈之意為就悅中開判偈文故迴後釋示說
正地乃至堪受解生信也示謂顯示顯後五偈說大
之法名為示說顯前義大名示正地以前十偈示說
正地故增聞者正信之心堪受義也踊悅牒經心不
濁者謂眾聞地深妙殊勝歡喜踊悅愛樂攝受無不
欲濁故稱不濁以無濁故名曰心清。


悅有二下解釋偈文先舉二數次列兩名并解二種
踊悅所以義大列名為得義者是悅所以說大列名
因此說大能得義者是悅所以由說得義是故生悅
下隨文釋。


解義大中文別有五初言前五顯義大者指斥其文
二云何義下總解義大三何者深下隨文廣釋四此
中深故示義大下總結義大五何故我復說此巳下
論主義取金剛藏意彰說所為為誡大眾令離五過
前二可知第三廣中先問後釋何者深義是其問也
[002-0075c]
偈言巳下隨文廣釋初之偈半明道深微一處論之
於中先解微是總下總別分別前中依偈義別四重
備如上辨初之三重一處解之無濁巳下第四重法
在後別論解前三中先舉偈文下以論釋論中初有
二問兩答顯其偈意云何微下正解偈文意有何隱
而須顯乎然此偈中意為顯地而說佛法言與意乖
故須就言以會其意二問答中初一問答正顯偈意
後一問答引說證成此依何義是其初問依猶為也
亦曰據也此說佛法依為何義下答依地菩薩十地
用智為體名為智地雖說佛法宗為顯此名依智地
云何知依是第二問徵前起後尋其言相但說佛法
云何得知依於智地下答證成上來依地舉前類後
前本分中略說十地及其請中亦請十地以彼類此
明今依地後復所說亦依地者舉後類前下廣說中
亦說十地明此依地第四偈言智起佛境即就此文
舉以證成此十偈中第四偈言智起佛境明知此中
說依智地上來顯意下解偈文經有三重次第釋之
解初重中微者牒經云何微問偈言巳下舉別顯成
第二重中先解難知後釋聖道解難知中初二問答
正解難知是故巳下結別成總就正解中初一問答
明說難知文相易解後一問答明證難知復云何難
是其問也前巳釋竟今此重徵是以言復下答明難
大聖道者舉聖顯難人謂此言巳解聖道聖道之言
在後別釋今舉聖道顯難知中難證義也以是大聖
[002-0076a]
所行之道非餘能會故難證知大聖是佛辨聖成難
聖是佛故其道難證上來正解是故巳下結別成總
以總微中開出是難故就難知結成總微下解聖道
先釋後結道是因者返舉昔因不欲明因果從因來
是故舉之此言與下非初中後前中後取其言相似
果無先後返舉昔因是故說言前中後取此亦如是
修行此道能到聖處從因至果果是聖處向前因道
到聖處時名為聖道如彼因中所有四眼至佛之時
名為佛眼為彰果微不異因微故說因道到果聖處
名為聖道故言下結今此正應結其聖道以何義故
通結難知以前文中解難知竟結成總微未結難知
故此結之前釋難知得結微義今解聖道何故不然
以彼難知是微義故聖道雖復是微法體而非微義
故不結微亦可此言正結聖道難知之言相隨而來
論文上下此例大多微有二下釋第三重非分別等
於中有三一牒前起後就前總微開其說證以為章
門說微是前說時難知說難知故名為說微證微是
前證時難知證難知故名為證微微極名甚二如是
下牒前指後如向二微非分別下次第顯之三何故
難下釋後成前於中先解非別離念成前說微後釋
難得成上證微前中有四初言何故復難知者徵前
起後難知之言前巳釋竟今更重徵故言何故復難
知也二偈言下舉經對顯三釋偈文非分別者牒舉
經文離分別者出過世人分別境界離念牒經智體
[002-0076b]
無念緣觀心滅亦可前離分別之心所緣境界陰界
入等體無念者微體離於能緣念也四如是下牒彼
聖道結成說微如是聖道以非分別離於念故名為
說微。


釋難得中句別有三初何故者徵問起發前釋說微
微前難知以非分別離念釋成今此當相問其難得
文左右耳齊類皆得二難得下舉經解釋以難證故
名為難得三是名下就彼難得結成證微何故復下
解第四重成前難得初徵前起後難得之義前巳釋
竟今更重徵故言何故復難得也次舉經對問下以
論釋文別有三一釋偈文二觀微下以微結別成總
難得三不同下寄對顯異成前微義前中次第依文
解釋無濁牒經無無明者當相釋之實觀明了故無
癡濁有無明雜名為濁者舉對返釋世間妄智體雜
癡闇故名為濁智行處者牒舉偈文下釋之中解智
行處智者兩字略不釋之文有六句前三正解智行
處義後三重顯自證知者是第一句解智行義如來
藏性是其自體智得巳體名自證知言自證知依彼
生者是第二句解行處也即體真智還依體生故名
彼體為智行處對此智故說理為彼即理起智名曰
依生見實義者是第三句解其智也智照真性名見
實義下三重顯增上善解顯前初句妄智外緣不得
法實不名善解真慧自知內證法實方名善解解勝
名上增上善寂顯前第二依彼生也妄智外緣紛動
[002-0076c]
不寂今此真智即理而生還照自體非異分別名為
善寂復有世智隨聞明了返顯第三見實義也世間
智慧依教而知名隨聞了出世真智不同於彼故見
實義自性常寂牒舉偈文性離煩惱解自性滅悟實
本淨無染可除故云性離非先有染後時離者解常
寂滅先染後淨名為無常本淨不變寂之常也不滅
牒經非一往者寂而常用為不捨者明不滅意不生
牒經言出世者明用常寂寂不同相名出世間言如
是智不住世間涅槃中者謂此微智用隨有故不住
涅槃離相寂故不住世間如是觀下是第二段以微
結別成總難得觀行甚微結無垢濁觀謂解也依止
甚微結智行處理為行依名為依止清淨甚微結自
性滅本性無染名為清淨功德甚微結不滅不生無
礙之功殊勝名德此四皆是微中之別故並稱微微
中之極故名為甚此前四句以微結別故言難者成
總難得不同巳下是第三段寄對顯異成前微義通
則此四皆過凡夫出於二乘但今初一別世三昧次
有二微顯異外道後之一門彰別二乘第一不同世
三昧者觀行甚微出過三界八禪定也以彼未離無
明濁故第二第三不同外道自言尊者外道多用無
想滅心以為所尊尊出巳情不依道理故曰自言第
二甚微智德不同智德契真非絕心慮不同外道滅
心為尊第三清淨斷德不同自性常寂非先有染後
斷為淨不同無想滅心為淨以斯兩義不同彼尊第
[002-0077a]
四不同聲聞等者功德甚微寂用無礙不同二乘捨
相住寂若當雙對凡夫二乘不生別凡不滅異小伹
此文中綺互辨異前三別凡此過二乘。


上來第一隨文廣釋自下第二總別分別言此偈中
微是總者謂前所釋偈半文中初微總也說證二微
是其別也復顯難下就難得中分定總別難得之中
兩重辨釋一者直顯二者復顯前言難者難可證得
是其直顯以無濁等釋成難得是其復顯今就復顯
分其總別故今說言復顯難得得微總者望無濁等
說為總也餘四別者無濁等四是其別也。


上來廣明佛法深微下出微體言此微智復何相者
徵前起後前釋微義今更重徵出其微體故言微智
復何相也次舉偈對問下以論釋於中有四一開章
門二廣辨釋三如是說巳釋竟總結四空是總下總
別分別。


前開章中是智有二牒總開別謂前微智體相有二
非是標相同與不同列其名也同者猶是性淨涅槃
不同猶是方便涅槃涅槃之義廣如別章智體空寂
說為同相智德差別名不同相其猶世間色等法空
名為同相有相差別名為不同涅槃亦爾若如是者
空是理相云何說之為涅槃乎釋言諸法門別有二
一分相門理事各別二攝相門諸法同體互相集成
涅槃為門統攝諸法無不入中如是一切今據後門
故攝智空同為涅槃。
[002-0077b]


第二釋中先解同相是中同者牒舉前門次釋後結
釋中先解自體本空此自體空論名同相有二問答
釋此同相初一問答解釋相義後一問答解釋同義
云何相者是初門也色等法空皆名同相今言相者
是何等相下答顯之彼智相者明今所說是智體相
非餘色等一切法相偈言自空舉經顯成智自空者
就智指斥明智體空非餘空故得為智相以此文驗
人言微智是其因道同不同相是果德者其言定謬
云何同者是第二問問彼智相云何名同下答顯之
一切法如說自空者釋有兩義一就捨相觀入以論
本有妄想心外見法不知彼法是心有故隨法論空
空不即心後知諸法但是心有就法辨空寧不即心
二就實以解恒沙佛法是智自體恒沙法如寧復異
智故諸法如說自體空下次解釋有不二等文別有
四一返問辨非二云何下順問彰是三顯離下釋是
異非四有二下會其別文以歸一義前中三句別顯
經文可如是取如兔角者此對其有返為定問可如
是者疑定之辭可得定取空是斷無如兔角耶為當
不同未敢專定故云可得如是取耶言不也者答以
辨非明空非斷不同兔角言異此智有異空者此對
不二返為定問可得取空智外別有名智空耶為當
不然言不也者答以辨非明空即智不同緣照所觀
外空彼此自體彼此滅者此對不盡返為定問可得
定取彼智此空各有自體滅於彼智為此空耶為當
[002-0077c]
不然言不也者答以辨非明即智空空非滅智云何
取下是第二段順問彰是云何問也上來所問皆言
不也當云何取下答教取謂有不二不盡取也言其
有者不同兔角言不二者明非智外言不盡者顯非
彼此滅智為空空相正爾當如是取此句巳下是其
第三釋是異非離三攝者離前三種邪空攝也離謗
攝者以是有故離謗無攝離異攝者以不二故離異
智攝離盡攝者以不盡故離盡滅攝有二頌下是其
第四會於別文以歸一義就中先舉二頌之文次會
為一後釋定義有二頌者此華嚴經佛去世後文隱
龍宮後因龍樹入海誦出傳之在世至於論主作論
釋時世傳有二一頌言有一頌言定故有兩誦兩誦
雖殊同明有者會定為有若非實有不得言定會有
為定云何定下別釋定義定滅惱者以定無惱故稱
為定而體是有上來廣釋是名下結。


釋不同中文別有二一問答總顯云何不同是其問
也淨相解脫是總顯也方便涅槃除染得淨名為淨
相二別解釋別中有三一略舉數二雙問起發何處
解脫問其脫處云何解脫問其脫體三釋其相何處
脫者牒上初問離諸趣者舉偈對問諸道解脫總釋
其相道謂地獄乃至人天超絕名脫遠離巳下別以
釋之煩惱道緣業是道因生是道果此皆離也云何
脫者牒第二問下解有二一隨文釋二如是觀下次
第結之前中有五五中初一觀解平等第二顯其對
[002-0078a]
治出障後三彰其德體圓備。


就前觀中等同涅槃牒舉偈文世間涅槃平等攝者
釋等同也世及涅槃如性不殊故名等同觀心納法
名為攝取非如聲聞一向背者寄對顯異二乘不悟
法體空故棄世趣寂佛證平等見法即空不以滅法
方為空故不離不生故曰非如。


就釋第二對治之中應先明其斷結之義廣如別章
然後釋文文別有三一返問辨非初言此盡為初後
者返為定問此前微智盡漏之時為定初斷為定中
後問意如是然此微智乃是真證非對治道云何問
言此智盡漏為初中後此雖不同緣照對治無礙斷
障而是證除亦名盡漏故得為問非初智下對問辨
非非初智斷非中後者非初獨斷中後亦然三時通
取方能盡結據果論斷斷唯在後返舉昔因故言非
初非中後也二偈言下舉經帖成三順問彰是云何
問也如燈炎下答以彰是言如燈炎非唯初中後前
中後取者依如毗曇一念有燒始終方盡治結同然
若依成實一念不燒相續方燃治結亦爾若依大乘
慧心明勝一念能斷故經說言念念具足一切助道
於一念中尚能具足一切道品何有不能斷除煩惱
但續始終方盡究竟故今說言前中後取如義正知
名為取也。


下三即是涅槃三事波若法身及與解脫對前煩惱
及業生故說此三事慧對煩惱法身對生解脫對業
[002-0078b]
釋波若中文別有三一返問辨非初言可同他音聲
觀是返問也聲聞從他聞聲悟解今此波若可同彼
耶言不也者答以辨非二云何觀下順問彰是云何
問也偈言巳下舉偈彰是三離語言者釋是異非明
其波若證實離言不同聲觀釋法身中句別有四一
返問辨非可同世智依世間者是返問也生滅世智
依於無常五陰之身微智所依真實法身可同彼耶
言不也者答以辨非二順問彰是云何依者向雖言
不不相未顯依義云何偈言巳下舉偈彰是三釋是
異非轉依常身是釋是也本在因中無常心意依無
常身此巳斷除名轉依止轉猶離矣今得常智依常
法身此為明身約智顯之非如巳下是異非也非如
無常心意識等依止無常因緣法者陰從緣集稱因
緣法而是生滅故曰無常常身異彼稱曰非如四引
經證成如修多羅者如華嚴經涅槃經等一切皆說
佛身常也釋解脫中文別有三一返問辨非可同二
乘有障脫者是返問也如彼小乘未窮法空故有障
對除巳得脫今此所說可同彼耶言不也者答以顯
非二順問彰是云何問也偈言巳下舉偈彰是三釋
是異非無惱礙者自體清淨非有障礙除為脫也若
爾與前同相何別釋言同相是其體空今明行德契
合法實悟本無縛名為解脫猶非同相。


上來廣釋如是巳下第二重結如是觀智結上初句
世間涅槃平等攝取此觀解也如是斷者結上第二
[002-0078c]
如上所明非初中後是斷煩惱如是觀觀結上第三
如上所明非音聲觀是其真觀初一觀字是牒前文
後一觀字是其結也今此言觀與初何別釋言初觀
是其觀解今此觀者是其觀行證如實慧名為觀矣
依止依止結上第四如上所說依正常身是真依止
如是解脫得解脫者結上第五如上所說如空解脫
是真解脫後三何故重牒結者以前文中辨後三德
對妄顯真故須牒真就以結之。


上來廣釋如是說巳第三總結。


自下第四總別分別先就同相辨定總別空是總者
自體空中攝後三義故名為總三空別者有不二等
空中分異名為別也下就不同以分總別解脫總者
是前文中離諸趣也備具諸德方離諸趣故名為總
五是別者後之五句離趣德中隨別開分故名為別
上來廣明佛法深微下以佛法類顯地實於中三偈
義如上判就此偈中先舉後釋此偈云何總問起發
下別釋之先解定減句別有三一牒前偈中二種涅
槃以顯於後言彼智者彼前微智顯方便壞示性淨
者前就微智顯同不同二涅槃也不同涅槃從其方便
壞障而得名方便壞同相涅槃體性清淨故曰性淨
前文之中先明同相後明不同今此何故先牒不同
後牒同相乘言便故以前文中不同在後故先牒之
亦可此二同時之法先後無在二偈言下舉後對前
三別指斥定者牒經成同相者會後成前謂以此定
[002-0079a]
顯成向前同相涅槃寂定義也言性寂者解釋定義
性寂名定滅者牒經成不同相方便壞者會後成前
謂以此滅顯成向前不同涅槃寂滅義也言此示顯
智緣滅者解釋滅義以其智慧緣境滅障名智緣滅
亦可以智為滅障緣種曰智緣用此智緣能有所滅
故名為滅次解佛行誰證問也偈言佛行舉經對顯
下次解釋言說不及誰說誰聽返問起發無說無聽
對問辨釋偈言下帖下解說義相顯可知何故不但
說無言等徵文顯意何不一向說於無言乃言不及
顯示依言以求解故不說無言上解佛法下釋地行
彼智如是地行何相領前問後亦得名為領果問因
偈言巳下舉經對問明地如前難說難聞下釋其相
地者牒經境界觀者地體是佛境界觀也如來藏性
是佛境界證照名觀此觀是地行者牒經智眷屬者
智是地體眾行之主故說餘行為智眷屬謂同行者
釋眷屬義以彼餘行與智同行故曰眷屬集起相依
名為同行同謂檀等出眷屬體舉檀等餘戒忍進定
上舉佛法類顯地實何故復下正就地法明難說聞
初言何故復難說者問以起發前巳彰難今更重顯
故言復也。


下舉偈論釋於中有二一依偈文次第解釋二智者
下重釋智起此偈示思及報識智是可說者釋彼偈
中念及心道思慧是念報生識智是其心道是等皆
是緣觀之法故可宣說何故不明聞及修慧此如上
[002-0079b]
釋此非彼境解釋離字明此地智非彼思念識智分
齊名非彼境非故稱離以不同者釋前顯後云何釋
前以不同故非彼境界云何顯後以不同彼念及心
道故起佛境偈言智起舉經對顯觀佛境界而起地
智故云智起佛境界也此猶是前境界觀矣亦可就
彼佛境界中開出地智名為智起佛境界耳如陰界
等解釋偈中陰界入說陰謂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
十二入此名相法可以心緣口言顯示名為可說此
智不爾離文字者解釋非也此十地智不如陰等可
以言論名智不爾捨言方會名離文字是故下結偈
言下帖下明難聞非耳識知解心不及非意思量釋
意不及是故下結偈言下帖。


下重解釋智起之義智者地智十地智也起者牒經
言以何觀以何同行能起此者此直為問更無別答
以此對前言義自顯故略不答以何觀者准前答之
佛境界觀以何同者類上答之檀等同行以觀佛境
檀等隨助故能集起十地之智云何可證不可說下
釋喻顯地今先問前舉後起發云何可證不可說聞
是問前也前偈之中智起佛境名為可證非陰界等
名不可說心意不及名不可聞此相云何今復以喻
舉後對之。


下舉偈論釋先對前喻辨其同異然後釋文然此喻
相同上風畫喻意不同言相同者虗空平等喻彼證
體空中跡處況彼所說差別十地鳥行喻於音聲言
[002-0079c]
說此相同也意不同者前喻地法難說難聞成嘿不
說今此喻地難可說聞誡眾捨著許為宣說此意異
也初言此偈示何義者總問起發。


如鳥巳下隨文廣釋釋中有其兩重三句初三廣喻
後三合之喻中三者鳥行跡處是第一句直舉喻體
今此正取空中跡處以為譬況不取虗空及與鳥足
然上虗空風畫喻中舉風舉畫以為喻相今舉跡處
有其異耳言不可說不可見者是第二句顯跡無相
難說難見不可說者不可說其長短相狀不可見者
不可見其方圓等相下以問答顯難說見何故問也
何故跡處不可說見空處跡相不可分別對問辨釋
空無相故即空之跡不可分別故難說見非無跡者
是第三句明其是有以鳥行空故非無跡此之三句
與風畫同下依前三次第合之如是跡處牒前初句
名等住處證智攝者舉法以合准法驗喻應言如是
鳥行跡處虗空所攝文中略故直云跡處名句字身
合彼鳥行住處證攝合彼跡處虗空所攝風畫喻中
舉風舉畫為喻相故合之以說今舉跡處為喻相故
合之以證有斯左右不可說聞合第二句不可說者
合不可說不可聞者合不可見空為跡體故難說聞
下以問答顯難說聞何故問也何故地體難說難聞
非如聲性對問辨釋地實出言名非聲性音聲之性
是可說聞地不同故難說聞也非無地智名句字者
合第三句地雖無相隨說有十故曰非無別由言異
[002-0080a]
故從詮目說為地智名句字身。


上來第三廣顯義大此中深下是第四段總結義大
何故我復說此巳下是第五段明巳說意論主義作
金剛藏語告諸大眾何故我復說此五偈前酬請中
巳明法難今此重論故云復說此徵說意為興誡辭
下明說意為誡大眾令離五過於中有四一誡不應
隨聲取義二明隨聲具有五過三列過名五中前二
是違行過次二違人後一違法謂法如言不知出相
名不正信不能厲心捨相趣實名退勇猛為他宣說
云法正爾名為誑他言是佛說名為謗佛謂法淺薄
故名輕法四自知下結勸捨過大眾應當自知巳過
有之與無若有先却然後聽法。


巳說義下次釋說大於中初先結前生後以為起發
巳說義者是結前也復顯說大令生正信次說五偈
是生後也以下偈中顯說分齊令眾正知後聞不謬
故云正信偈言有五初一偈半彰說分齊說因非果
次有半偈彰巳無過勸眾除失次有一偈顯其說相
略而不廣第四一偈勸眾敬愛第五一偈顯巳得力
為生物信。


前偈半中初句總明所說之法下有五句別明所說
初言我但說一分者地法有二一因二果因謂世間
方便修行果謂出世離相真證真證出言因相可論
今唯說因是故總云但說一分別中有三一因成就
行本建立二因漸成謂聞思等觀解次第三教說修
[002-0080b]
謂因分中所有真德慈悲是其利他之因願者是其
自行之因此等久修堅固名力言漸次者是因漸也
以聞思等相生名因起之不頓故云漸次非心境下
是教說修於中有二一滿足修真實教道真心之體
隨修集起法界行德名滿足修二者觀修真實道證
真心之體本為妄隱今隨對治離妄漸淨始淨之心
內照法界名為觀修是二雖真猶與妄修和合相應
故判為因今此偈中初非心境智滿如淨是滿足修
非心境者對妄辨真所生真行性出聞等四心分齊
名非心境如淨心者就實辨德所生真行起在自性
清淨心中就體彰行故言智滿如淨心也是境難下
是其觀修如來藏中恒沙佛法真心所照名真心境
是境難見亦復難說真心於彼本性照明是故論中
說為本覺性雖本覺而與妄想無明合故相似不覺
今隨退治漸捨闇障於自心中照見彼法名自心知
第二段中承力咸聽顯巳無過共聽敬聽教眾除失
巳過有二一佛不隨喜二不平等承力說者明離慢
高承力而說說必合法故佛隨喜言咸聽者離不等
過情無彼此普誡勸受故言咸聽所教聽者過亦有
二一見諍過於法堅著互相是非不肯同受二慢高
過於人輕忽不肯敬受言共聽者勸捨見諍言敬聽
者教去慢高聽之一字通對咸共及與恭敬為偈巧
也。


第三段中言如是者牒舉地法言智入者所謂眾生
[002-0080c]
以智入也智入是其因分之解行者是其因分之行
億劫不盡今略說者明前智行不可廣說唯可總略
如實滿者如來藏中恒沙法門是其如實今雖略說
義無缺減故於如實恒沙法中具足相應名如實滿
所言住者以此智行於如實法具足相應故稱為住
蓋乃緣住非證住矣。


第四段中初之一句勸物敬聽令眾增敬下之三句
彰巳善說令眾起愛就初句中有二恭敬一身二心
一心敬者通彼二敬若別應言一心身敬一心心敬
此二恭敬皆須專情故曰一心以敬待說名恭敬待
下三句中初句對人彰巳善說後之兩句對法彰善
對人有二一對上人所謂諸佛於彼離慢故言承力
二對下人所謂聽者對彼有二一離謟下二離慢高
謟慢俱捨故言善說就後對法明善說中說上法者
寄因顯彼果分上法此是所詮妙音巳下是其能詮
能詮之中汎釋有四一是教詮謂以音聲名句字等
詮說地相何者是乎說分巳後言教是也二息相詮
謂以破相遣說之言顯彰地實離言之義何者是乎
前義大中廣明地法難說難聞心意不及此言是也
三者況詮明彼因分可修之行況顯出言離相真德
名為況詮故經名為譬喻相應喻猶況也何者是乎
說分巳後所說諸地行修是也四自體詮直就真中
同體相顯名自體詮於中有三一就真中以行顯法
名自體詮何者是乎前金剛藏酬解脫月初請之中
[002-0081a]
為明地法難說所以云智境界舉智顯彼地法難說
此言是也二就真中體用相顯名自體詮何者是乎
如下文中金莊嚴具珠光等喻所況是也金莊嚴具
所況之法以用顯體珠光等喻所況之法以體顯用
三就真中因果相顯名自體詮就彼出世平等證中
以終攝始以總收別名之為果以始攝終以別分總
名之為因其猶虗空總為一空況之如果約畫分異
喻之如因亦如大海總為一海況之如果別分十海
喻之如因此因此果互相顯示名自體詮何者是乎
如上文中以彼佛智用顯地法難說難聞下文之中
因果相顯此言是也息相一詮文局請中餘之三詮
文通前後今此偈中妙聲善字是其教詮喻相應者
是況詮也言妙音者是教詮中言說音聲八種梵響
精極名妙喻相應者是其行詮因分之法借相擬玄
名之為喻顯法不乖稱曰相應言善字者是教詮中
名句字等。


第五偈中彰巳得力為生眾信是說難者舉難為顯
由力說也地實出相而以相顯相乖無相而用顯實
理是不易故曰甚難無量力者顯前十方金剛藏佛
三業加被及盧舍那口意二加并後餘佛口業加也
光入身者謂盧舍那及十方佛放光加也是力我能
重牒前力結巳能說令眾信也。


下論依偈次第解釋釋初段中先解初總先徵後釋
前言十地不可得說今云說一有何義者是初徵也
[002-0081b]
指上偈中合喻之文以為前言彼云叵說今言說一
二言相食有何義也就下答中是地有二因之與果
定其法位方便造修名為因分息修契實名為果分
並是地法故云地攝說下釋文說者牒經謂解釋者
謂金剛藏分別因分名解釋也一分舉經謂因於果
為一分者簡別果故名因為一故言巳下結答前問
說大三下別釋因分初先舉數次列三名名中略以
四門分別一釋其名因成大者慈悲願等行本建立
名曰因成說大之中明此因成故名為大因漸成者
謂聞思等解觀方便從前生後目之為因因生不頓
名為因漸成大如前教說修者教說之中修成真德
名教說修成大同前然此三種皆在教分何故獨稱
此為教說以此真行濫同果分故以教別前二無濫
廢而不論二就處以定處別有二一假寄處因成就
大寄位種性種性位中種子成立因成就大相順彼
故因漸成就寄位解行解行起修趣入出道因漸成
就相順彼故教說修者寄位地上地上德成教說修
者相順彼故二實行處此三在於一切地前方便修
中於中所有慈悲願等判為因成聞思修等判為因
漸修中真德判為教修三就文辨定今依三大宣說
十地說分巳後何者是其因成說地乃至何者教修
說地然此不可隨文別求但知所說一切地中慈悲
願等悉是因成辨聞思等觀解次第盡是因漸顯彰
真德並是教修四對上三漸辨其同異問前佛同教
[002-0081c]
三漸說地此金剛藏三大說地有何差別釋言今此
因成就者起行根本是三漸因非三漸體因漸及與
教說修者是三漸體因漸成就是前三中觀漸次也
同皆是其聞思修故教說修中所有觀修是前三中
證漸次也此說證智為觀修故滿足修者是前三中
修行漸次說彼真中所有教行為滿足故。


上來列名下廣釋之先解因成何者因成徵問初門
偈言巳下舉偈對顯慈者巳下依文解釋慈者牒經
言同與者意悅名喜身懌稱樂此二是果能生之善
名之為因此因及果等皆授益稱曰同與亦可望人
無簡怨親齊與名同悲者牒經言同拔者心惱名憂
逼身稱苦此二是果能感不善目之為因因果盡救
故名同拔亦可望人怨親等濟故曰同拔此是利他
願者牒經期大釋也期猶願矣長夜薰修不同二乘
解釋力也以久修故力勝二乘此是自利何者因漸
問第二門偈言漸次舉經對顯漸者巳下重牒釋之
聞等次第釋彼漸也乃至能生出世間智解其因也
聞能生思乃至修生出世間智越始舉終故言乃至
能生猶是因之義矣言因故者良以三慧是其因故
所以能生云何教修問第三門。


下釋其相先舉二數次列兩名後釋下結名中初言
滿足修者真德之中教行備也言觀修者真德之中
證心明也釋中滿者重舉前門下釋其相經有兩句
別舉別釋偈非心境舉前句經非心境者重牒下釋
[002-0082a]
示聞思等心境界處釋心境也聞思修等緣觀分齊
名心境處唯是智因能生出世而此不能滿彼智者
解釋非也聞思修等但能生彼出世間智而體不能
滿彼地智故名為非偈言智滿如淨心者舉後句經
如淨心者重牒下釋如出世心能滿彼者此如是其
指法之辭此乃真心在相不同名出世間非初地上
名出世心此心為彼緣修熏發諸智備起說為滿足
故今指云如出世心能滿地智諸德皆滿就主說智
觀牒前門。


次舉偈辭初半是觀餘隨舉來下以論釋先解初半
顯觀修義顯何問也是境難下釋文顯義是境難見
牒舉初句如來藏中清淨法界是真心境觀緣不覩
故曰難見心淨可見解自心知真識之心隨治離染
名自心淨始淨真心內照法界說為可見此乃真心
在於緣治薄障之中照明真法說之為見未同果分
捨修證見此不可說解難說也境雖叵說能觀之心
猶與治合隨治可論故名說大不同果分上來解竟
如是教巳釋竟總結於說法下解後半偈彰巳無過
勸眾除失先返立過後翻說無過中初先隨人說二
後隨行分四隨人二中有二舉數不能得證顯其過
相說者有過不令他證聽者有過自不得證此亦不
能成就阿含望勝為言但云不證說過聽過列其名
字下分四中說過有二別牒舉數佛不喜等列其名
字佛不喜者違師過也此亦名為乖法之過慢心自
[002-0082b]
說不承佛力言多乖法不順聖心名佛不喜不平等
者違人過也心有向背不能齊為名不平等聽過亦
二別牒舉數下列其名見諍過者乖法過也自執所
見非他所立故名見諍我是彼非釋其諍也執種種
見釋其見也於說法者不生恭敬違人過也上來立
過下翻說無先就說者以明無過示現說者自身無
過總釋明無我非諸佛不隨喜說別離初過。


偈言下帖咸聽故者別離後過下明教他離過之中
次教聽者防二種過總釋教離偈言下帖言共聽者
教離初過恭敬聽者教離後過如是次者以初帖初
以後帖後障治不亂故云次第。


第三偈中初先牒前問以生後略顯其相對文指斥
如是許說是牒前也前初偈中我但說一名為許說
而未知者問生後也下顯其相不可廣者即是偈中
如是智行億劫不盡今略說者即是偈中今略說也
地義滿者即是偈中如實滿足明雖略說於彼因分
十地之法所顯周備名義滿足如第三偈對文指斥
是說大中第三偈也。


下舉偈論釋於中先解後總結之解中有三一以智
行對如實滿一處解釋以彼智行與後滿足體無別
故若爾偈中智行滿足何不一處前後而論偈隨言
便是故別分前舉智行彰說難廣後明雖略義無缺
減故明滿足是以別分第二示彼廣說巳下解釋第
二第三句文三住者巳下解釋住字前中四句一解
[002-0082c]
智入二即就智入解如實滿第三解行四即就行解
如實滿初中入者牒舉偈文所說地法以智入者如
來藏中十地法門是所說法眾生以彼因分智解順
觀名入第二句中云何入者徵前起後如實滿足攝
取入者就入解釋如實滿也於彼如實恒沙佛法具
現在心故名如實滿足攝矣於所說法趣順名入第
三句中如行修者如彼地法而起行修第四句中如
行修滿者於彼如法起行修中具足修習故曰滿足
以於法界差別門中無不修故准前亦應言如實滿
略而不論此初段竟第二示彼廣說義者解釋偈中
億劫不盡攝取故者解釋偈中今略說也此是要略
故攝廣義第三住者牒舉偈中未後住字如來家住
釋其相也地法是其如來住處名如來家智行相應
名決定住上來釋竟我如是者結巳說相但略不廣
前言敬下釋第四偈前言敬聽未說云何牒問生後
前第二偈云言敬聽敬相未顯故牒彼文問生後也
此問但起偈中初句下舉論釋解初句中先牒舉數
次列名辨相身敬列名形虔曰敬敬之合法故名為
正以敬待說名恭敬待下釋其相如威儀住釋前敬
也敬人求法是聽威儀順儀稱如如而不捨目之為
住堪受說者釋前待也心敬列名心恭曰敬正之與
待義同前釋下解其相如心決定解前心敬決意求
法是佛菩薩求法之心如彼求心決意求法是故名
為如心決定堪能憶持釋前待也此句勸下雙以結
[002-0083a]
之此向一心恭敬待句為勸大眾身心二敬就下三
句明金剛藏善說之中先釋初句對人彰善言善說
者舉下兩字示無謟者明於聽眾離謟下也無憍慢
者明於聽眾離慢高也以無高下故名善說承佛力
者舉前三字無增慢者如來是其增上境界承彼力
說不輕於彼名無增慢。


釋下半偈對法善中文別有五一舉經文二作四問
以為起發三舉偈對問四我一切善下結巳善說令
眾生愛五難解者牒以辨釋初段可知第二問中示
何事者今此所說為顯何事此問偈中說上法也果
分上法是所顯事以何事者說上法時以何顯示此
問偈中妙音聲也云何事者說上法時用云何事而
顯彼法此問偈中喻相應也依何事者問向妙音說
上法時依於何事此問偈中善字言也良以音聲要
依於字方成詮表故為此問第三舉偈對問之中示
何事者牒前初問謂上法者舉偈對顯謂示出世果
分上法以何事者牒第二問謂妙音聲舉偈對顯聲
能稱情顯法稱妙云何事者牒第三問喻相應者舉
偈對顯謂說分下因分教行標擬地實名之為喻喻
不乖旨故曰相應亦可下說鍊金等喻顯法不乖名
喻相應依何事者牒第四問依善字者舉偈對顯字
能順情顯法名善我善說者是第四段此乃論主顯
金剛藏說偈之意具前四義是故云我一切善說顯
巳善說令眾愛也下第五段解喻及字言相應者重
[002-0083b]
牒前文共相應者明其譬喻與法相應亦可言說不
及地實但與因分譬喻相應解善字中有二舉數下
辨其相隨方言音隨世善也胡中胡語漢中漢言如
是一切隨而審正名善隨順字句圓滿不增不減與
理相應順法善也字句圓滿不增不減明順教法與
理相應明順理法故言下結。


第五偈中初先牒問指後對顯下舉偈辭易解不釋
說中初先結前生後以為起發後正辨釋釋中略以
四門分別一明所說法二顯所成行三解說分通局
之義四分文辨釋。


所說法者前請分中辨彰地實地實難明寄顯在相
相謂世間故從此下明地相也。


所成行者前請分中於實生解解能起行行謂諸地
造修方便故從此下顯其行修。


說通局者上請分中通請十地對請辨說理亦通十
但為別地唯就歡喜以彰說耳復就初地義通是說
為分地滿異於初住故十願下更與異名名校量勝
唯取初入及正住地以為說分。


分文釋者說中有二初開章門後廣分別前開門中
有三舉數住等列名此說分中文有百句初四十句
名為住分次三十句判為釋名後三十句說為安住
住者出世菩提心生堅守初地更不退失故稱為住
言釋名者此地名喜今彰喜行以顯此地立名所以
故曰釋名十地之名齊應有釋但隨義顯偏釋三地
[002-0083c]
餘略不論初地是其得聖之始第八不動創捨功用
報熟之初法雲學滿有別餘地是故偏釋於三地中
初處喜多住中釋名不動法雲行熟為差地滿中釋
言安住者地中正住前雖住地未得名善更起信等
地中善住故名安住下廣釋之。


解初住中文別有五一舉四數二問起發三解住義
四對文指斥五隨文解釋住有四者是舉數也依何
身等是問起發此四是其發心所依因緣福利發心
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然此四門地持亦說於中
名義有同有異初門與彼名義俱異言名異者彼中
說為何等人發此中名為依何身發言義異者彼中
宣說解行人發今此宣說初地行德為所依身彼論
為明十三住法次第相生故說解行為發心人今此
局明出世間道故說初地行德為身第二與彼名義
俱異言名異者彼中名為緣何發心此中名為為何
義發言義異者彼中通為菩薩因果此中偏為菩薩
之果第三與彼名義俱異言名異者彼中名為發心
何相此中名為以何因也言義異者彼說求佛因之
與果為發心相今此宣說大悲為因有斯異也第四
與彼名異義同言名異者彼中名為有何福利此中
名為有何等相言義同者同以過凡入菩薩位為福
利相上問起發言彼心生即住地者是第三段總釋
住義以彼真證菩提心起即住初地故名住地厚集
善等說住事者是第四段舉文指斥初說巳下是第
[002-0084a]
五段隨文解釋於此經中初四十句別明住行菩薩
住是名為住下總結住義然今論家就前別行判以
為四總結文少攝在後中。


釋初門中言初十句說依何身略舉指斥經中初明
心所依身如是眾生乃能發下就人總結前所依中
句別有十初句是總餘九是別言若有者寬攝之辭
有眾生者若依地持解行眾生若據同時初地眾生
厚集善者積德久淳故曰厚集所集行本名為善根
論中有三一牒經指斥二隨文廣解第三釋巳六相
分別此十依何是初段也。


就第二解中初先就總開餘九別次廣辨釋後重分
別此集有九是初段也就廣釋中分九為二前六是
其護煩惱行後三是其護小乘行就前六中初一是
戒次一是定後四是慧行集列名戒藉修起目之為
行厚集門中開出此行故名行集下諸句中集義例
然眷屬持戒釋顯其相巧修名善用慧為主戒隨伴
助故名眷屬下以經帖集諸行者三聚非一名曰諸
行定集列名善作巳下辨釋其相眷屬之義不異前
釋下以經帖行字未解下牒釋之三昧行者重牒經
文正為舉行三昧隨來觀行增者三昧是止行者是
觀止觀二門常相資助今此文中以止為主用觀資
成觀能起定故名觀行觀增上故定深勝也親近巳
下四句是慧慧中初聞次思後修下一是證親近聞
慧聞慧由於近友而得故從方便名親近集善習聞
[002-0084b]
者斥其行體經言供佛帖親近也聞法從佛供以求
之聚集思慧思慧之心能集諸度目之為聚聚猶集
也不能重名故云聚耳思諸法者解釋聚義經言善
集清白法者諸度之行能治垢染故名清白護集修
慧修慧之行上順善友為彼攝護故名為護下釋其
相出世真證修能趣入故名修證善得教者為彼善
友教授攝也經帖可知上來三慧趣證方便下顯正
證淨心列名證絕垢染稱曰淨心出世間智釋其相
也經帖可知廣集下三明護小乘於中初二護小乘
心後一現集護小乘行就前二中初護狹心後護小
心言廣集者是曠心也發意曠兼名為廣心准下經
文亦應言深偏舉一邊單云廣耳深心巳下釋顯其
相起心慇至故名為深作益一切號之為廣經言入
深帖前深心廣者帖後作益一切此文宜記下當須
之信心集者是大心也經文之中有信有求信於大
因求於大果今此文中就初以名單云信矣求一切
者釋其相也經文之中有信有求今但釋求略不解
信一切智智是佛果也經言信樂帖前信心言大法
者是其所信大乘因地求佛慧者帖後好求一切智
也信對大法求對佛智綺互言耳上來廣大護小乘
心下之一句明其利他護小乘行以彼小乘專修自
行故修利他名護小乘何故不明自利護小若當更
辨不異前六故廢不論若爾心中何故別明自利心
乎然彼二乘無求佛意故以大心自利之意護彼小
[002-0084c]
心然彼小乘有三學行今設明行相同於彼護義不
顯是以不論現集列名慈悲交益稱之為現言多行
者釋其相也以苦眾生無時不有慈悲救拔無時蹔
間故名為多亦可緣中廣起名多次以經帖下重分
別慈是麤故依救苦苦及與壞苦悲行細故依救行
苦三苦之義四諦章中具廣分別前言慈與喜樂因
果悲者同拔憂苦因果今此何故皆言依苦釋言此
二義有通別別則慈心能與物樂悲能拔苦通則慈
悲斯皆與樂同能拔苦同與樂者如三地中明其慈
心廣大無量廣與欲樂大與色界同喜之樂無量與
其不同喜樂悲喜捨心類亦齊然斯則兩心齊與物
樂同拔苦者如三地說依苦眾生故入慈悲今依後
門同拔苦矣四無量心同是利他今此何故但明慈
悲釋言四心雖俱利他慈悲是本所以偏明喜捨隨
助故闕不論是中巳下重復分別九中初二眷屬行
同一處分別次有四句慧體義同一處分別後之三
句護小義同一處分別文相可知。


上來廣釋集是總下是第三段六相分別正說之初
六相辨之類餘皆爾厚集總者統括諸行成一厚集
是故名總餘九皆是集中開出稱之為別集是同者
九句別中皆有集義目之為同別是異者集義雖同
戒定等別故稱為異成壞可知。


為何義中巳說依身次說為何結前起後。


經中有二一對佛智明心所求第二菩薩生是心下
[002-0085a]
總結發心前中十句初一是總餘九是別。


論還依經次第解釋釋前段中先解初總於中佛智
牒舉經文謂無上者總以指斥佛智無加故曰無上
知斷證修別顯其相知者知苦斷者斷集證者證滅
修者修道何故就苦伹說為知不說為斷苦是報法
理不可斷但可知過而生猒離何故就集但說其斷
不云知者明集可除非直知也何故就滅但說為證
不云修者進習名修滅是無法但可證知非心法故
不可進修何故就道但說為修不云證者道是心法
可以進習故名為修修為得滅不止在此故不名證
佛智究竟何故言修由本習成故說修耳又復望法
一切德行無非是修說修無過學義亦然此是如來
自除苦集自得滅道非是汎觀四諦境也智體是一
就義以分故有四耳下釋餘別於中有二第一總舉
佛智九業為求生心此佛智者牒前總智九種業者
始從十力乃至轉法各有作用名之為業以有如是
利生業故菩薩為求起菩提心下廣釋之然此九種
德成在巳皆是自利作業益物俱是利他今就智體
隨義且分前三自利後六利他就前三中初力無畏
是佛種智第三平等是一切智初業之中句別有五
初力佛智舉其智體力是十力就佛智中開出此力
將總名別名力佛智下諸句中佛智例然二問記者
明其作業謂隨眾生所問因果皆能記之名為問記
隨問能記是力作業三是如來處非處下雙釋前二
[002-0085b]
處非處者解前智體佛十力中初力是總正知因果
隨問能記故偏舉之問記故者釋前業也隨問能記
故名問記四如修多羅下玄指舉經十力之義不可
具論是故玄指雖復指經不斥部帙不知是何修多
羅說當應別有十力經耳亦可諸經有彰力處指彼
說也五以經帖十力力者簡非餘力是故稱云十力
力也第二業中句別有三初無畏智舉其智體此是
如來四無畏智二破邪下明其智業能摧異論名破
邪說此破邪說是無畏業三以經帖簡異菩薩離五
畏等是故稱曰大無畏也第三業中句別有四初平
等智舉佛智體證空離相故云平等二得無我釋前
等智三教授下明其作業以巳所得教物同入即是
平等智之業也四以經帖上來三句就其智體同是
自利下六利他於中初明四攝善巧利他之行二顯
慈悲利他之心後四明其利他之智前中有三初救
佛智舉其智體二四攝化者明其智業三以經帖第
五業中句別有三初浮佛智舉其智體慈悲能除瞋
恚等障故名為淨二是淨下明其智業由慈悲心起
前四攝救物之行故曰救因三以經帖無餘下四利
他智也此四猶是五種無量五無量者一眾生無量
謂知所化二世界無量知生住處三法界無量知生
所起善惡等法四調伏無量知物根性第五調伏方
便無量謂知對治度眾生法第一無餘是初無量第
二無染是世界無量第三覺智是法界無量亦即是
[002-0085c]
其調伏無量第四是其調伏方便就無餘中句別有
三初無餘智舉其智體知生窮盡名曰無餘二佛眼
下彰其智業佛眼有五始從肉眼乃至佛眼肉眼天
眼見生形色法眼能見眾生根性慧眼能見眾生空
寂佛眼了達眾生實性具此五眼能見眾生而為利
益是向無餘智之業也三以經帖無染智中句別有
五初無染智舉其智體於器世間心無愛著故曰無
染准下應言無障無染且舉一邊二一切世下釋無
染義於世間中斷癡無障滅愛無染三自然下明其
作業癡愛盡故妙應隨心不假方便名曰自然神變
隨感稱曰應化使物歸德名曰令信應化是彼無染
智業四智心下顯前無障無染之德智無礙者顯前
無障是慧解脫心無礙者顯前無染是心解脫五以
經帖言無障者帖前無障淨帖無染智者帖前智無
礙也亦應言心略而不論若具為文應言無障淨智
心矣亦可智心通名為智就覺智中句別有三初覺
佛智舉其智體覺猶是智不能重名故云覺智二念
知下明其作業知心法故名知法界即知此心名知
調伏三以經帖言覺事者謂三世中心法事也就轉
法中句別有四初轉法輪智舉其智體所說之法能
摧能轉號之為輪說授名轉二解脫下明其作業眾
生出離名為解脫由佛轉法令眾解脫故名轉法為
解脫方便善隨眾生於一切處同時能說故名善巧
三百億下釋其善巧四以經帖具智自在故名無畏
[002-0086a]
上來第一解佛智業下釋第二生如是心先牒解釋
生心牒經如本分說指前顯此以願與心體無別故
互指相顯何故巳下問答料簡諸德皆生何故獨言
生如是心不言生智此是一句以智行主別舉為問
及舉數法為第二句以念定等非行主故通舉為問
答言心中攝知斷等對第一句明心攝智一切助道
對第二句明攝餘數是故不說今此且隨一義為論
若明生智亦攝一切諸行齊爾。


釋何因中初結前起後。


經有十句初一是總餘九是別言是心者是前所生
菩提心也悲為首者菩提心起要依大悲悲為導首
然此所明出世成行悲願同時實無先後但今約相
說悲為主心隨生也何故悲中獨云廣大如法界等
餘者不論義齊應有伹悲心本菩薩所重是故偏明
論中先釋初之總句言此心者此菩提心悲為首者
心依悲也下釋餘別先就總悲開餘九別一者巳下
列名解釋九中前七悲行之體次一悲德後一悲能
就前七中初三自分後四勝進自分三中初知苦智
二拔苦行三救苦心就初智中增上列名智踰世間
故曰增上就大悲中開出增上將總名別名增上大
下諸句中大義例爾細苦下釋微苦盡察名細苦智
增上生者以知細苦智名增上上智現前目之為生
下以經帖言智慧者帖細苦智增上帖前增上生也
下重分別智慧之相然智與慧釋有通別通則義齊
[002-0086b]
別則有異異有兩種一知有法名之為智照真諦空
稱之為慧二知因果染淨等事說以為智了達二諦
有無道理名之為慧今依後門別此二矣智者舉經
因果逆順染淨觀者業煩惱等判以為因苦樂等報
說以為果通而言之十二緣法能生後義皆名為因
後從前起斯名為果從果尋因目之為逆據因推果
稱之為順不善因果說以為染善法因果判以為淨
照察名觀慧者牒經自相同相差別觀者因緣之有
是法自體名為自相空等一味說為同相自同義分
故云差別亦可此慧不見自相就彼自相見其空理
是故名為自相同相空隨詮異故名差別觀如前釋
慧知於空與悲無順何故明之釋言由知苦是空故
念生迷謬處而不覺故生悲心知前苦已必宜濟拔
故次第二四攝救之攝大列名救苦下釋巧拔物苦
名救方便能攝與樂名為善巧能有所攝是故名為
善巧所攝下以經帖言方便者帖前方便善巧攝者
帖後巧攝淳至列名淳謂淳厚至謂至到慈悲增上
故曰淳至經云直心深心淳至此三之中前二是別
後一是總就總為名故云淳至下釋其相向許盡生
作利益者解釋直心此是大慈與樂心也所謂向前
集善根時深心欲益一切眾生名向時許盡眾生界
作利益行以盡生界等作利益情無偏曲故曰直心
言悲心者解釋深心此是大悲拔苦心也愍苦情慇
故名為深言增上者解釋淳至明直與深並增上也
[002-0086c]
經帖可知就勝進中初句攝佛神通之力化物生信
次一善達根之與藥量宜授法後二攝法隨順饒益
就初句中無量列名攝無量力釋其相也謂攝如來
大神通力經帖可知決定列名照物機性明了無滯
名決定大經有決定及與智力但舉決定略不明智
若具應言決定智大下釋其相初言上妙決定信者
知物器也信是所知眾生信器菩薩於此知之決了
名決定信知中明勝故曰上妙深智勝治知法藥也
深智是其能知之解勝治是其所知法藥此勝進中
知其法藥故云勝治此句之中有三綺互知信之解
名為決定知治之解名之為智是一綺互知信之解
名為上妙知治之智說之為深是二綺互知法之智
名之為深所知法藥說以為勝是三綺互下以經帖
言決定者帖前決定眾生帖信所謂知於眾生信器
力帖上妙能知有餘目之為力智帖前智力帖深也
下兩句中初順菩提攝法方便後正攝法授與眾生
隨順列名隨順正覺釋其相也行修趣果名順正覺
經言隨順帖隨順也自然智者帖正覺也悟不由師
稱曰自然正受列名取法不謬名為正受能取勝法
釋其相也自攝佛教名曰能取益他名授經言能受
帖取勝法智慧化者帖教授也上來七句是悲行體
次明行德最妙列名釋帖可知下明行能為因之義
住盡列名住是無常愛果之因受報隨有故名為住
盡者是其常果之因盡未來際故名為盡釋帖可知。
[002-0087a]


十地義記卷第二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