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3 十地經論義記-隋-慧遠 (master)



No. 753-A


刻十地義記序


十地經者。為舍那成道㝡初所說。實稱性之極談。非
逐機之權說也。佛滅度後。有天親菩薩。製之論釋。發
揮其旨。勒那留支兩三藏譯梵為華。以傳於世焉。然
其經也。旨高而理遠。其論也。文奧而義邃。固非淺薄
之士所敢窺測。故學者多望崖而退。隋有淨影遠法
師者。學究三藏。識高一時。講演此論。遂為之解。名曰
義記。其釋文析義。精緻明暢。莫以加焉。使讀者始覺
此論之不為難解也。宜矣賢首清涼多為資焉。夫如
是。則此記之有大造于後學。豈俟吾輩論乎。餘久有
意於校訂以布世焉。獨奈屬奉 台命。歷住四剎。法
務鞅掌。不果素志。今也老矣。風燈之命。朝不圖夕。遂
乃囑典壽。令校以梓之。所恨此書多歷年所。殆失其
半。後人若獲全本。刻而續之。則幸矣。


寬政二秊歲次庚戌春二月
前住增上教寺大僧正隆善撰


題言六則




* 按圓光大師淨土初學鈔圓超法師五宗章疏目
[001-0022b] 錄並云十地論疏七卷淨影大師作巳上是知當時全書猶存而今所傳僅止四卷可惜巳。
* 原本四卷後人卷分本末今亦仍之。
* 此書傳寫得失互有今校讎數本從其善者義涉兩可者及似有脫文者標之上方以俟來者。
* 舊本□闕文者今權填之以便初學。
* 所舉本文間有異於宋明及麗本者今不煩盡標讀者知之。
* 舊本聲聞聲聞作聲々聞々緣覺緣覺作緣々覺々之類古寫之體為爾本不屬誤然讀者或惑故今皆改之。


寬政庚戌仲春日 江戶 沙門典壽 識
[001-0022c]


十地經論義記目次





* 卷第一 卷第一本

* 序
* 題言
* 自釋題至初地加分
* 卷第二 卷第一末

* 自加分之餘至本分
* 卷第三 卷第二本

* 自請分至說分
* 卷第四 卷第二末

* 自說分之餘加相至同以何因
* 卷第五 卷第三本

* 自說分之餘福利至校量勝分十願
* 卷第六 卷第三末

* 自校量勝分之餘十盡至第二地離邪婬戒
* 卷第七 卷第四本

* 自離妄語至三果
* 卷第八 卷第四末

* 自第三地至同地竟
* 卷第九卷第十四 卷四本七末

* 佚失論卷第六第四地巳下釋



十地經論義記目次
[001-0023a] No. 753
十地義記卷第一本
此卷盡本分竟
淨影釋 慧遠 撰


然十地者乃是集智之妙門備德之良府大聖練神
曠古精究其原復欲慈布德雲悲開慧日故龍飜欲
頂光斯道化然實義難彰非剛藏無以闡其玄真言
叵測唯天親乃能宣其要於是法雨他化義流天竺
但方音滯於遠通殊言隔於等習致使教秘胡文義
隱梵響茲至大魏永平元年有天竺三藏法師勒那
摩提及菩提流支慨冲宗之未通傷淵猷之弊絕愍
此長冥傳彼法炬遂竭幽神譯出此論辭窮淵秘旨
露文中道風遐振熾流滿世余忝廁學倫逢茲盛化
慶遭洪旨喜遇淵文積翫累年髣像一隅聊題所知
備巳闇忘冀以塵益須彌螢光助日微沾初習曉之
未學耳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聖教萬差略要唯二謂聲聞藏及菩薩藏教聲聞法
名聲聞藏教菩薩法名菩薩藏聲聞藏中所教有二
一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聲聞聲聞者是人本來求
聲聞道常樂觀察四真諦法成聲聞性於最後身值
[001-0023b]
佛為說四真諦法而得悟道本聲聞性今復聞聲而
得悟道是故說為聲聞聲聞如經中說求聲聞者如
來為說四真諦法據此為言緣覺聲聞者是人本來
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緣法成緣覺性於最後身
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悟道本緣覺性最後聞聲
而得悟道是故說為緣覺聲聞如經中說求緣覺者
如來為說十二緣法就此為論然聲聞聲聞總相知
法鈍而不利緣覺聲聞別相知法利而不鈍利鈍雖
殊同期小果藉教處同是故對斯二人所說合之以
為聲聞法藏菩薩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漸入二是頓
悟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習大法中退學小後還入
大大從小來謂之為漸故經說言除先修習學小乘
者我今亦令入是法中此是漸入言頓悟者有諸眾
生久習大乘相應善根今始見佛即能入大大不由
小名之為頓故經說言或有眾生世世巳來常受我
化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此是頓
悟漸入菩薩藉淺階遠頓悟菩薩一越解大頓漸雖
殊以其當時受大處一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菩薩
藏聖教雖眾無出此二故龍樹云佛滅度後迦葉阿
難於王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
山集摩訶衍經為菩薩藏又地持云十二部經唯方
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彼文復言佛為
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為二藏
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故知
[001-0023c]
聖教無出此二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等名雖
變改其義不殊二藏之中各復有三謂脩多羅毗尼
毗曇修多羅者所謂諸經言毗尼者謂諸戒律阿毗
曇者所謂諸論此之三藏廣如別章今此經者二藏
之中菩薩藏収為根熟人頓教法輪三藏之中修多
羅攝此論亦是菩薩藏攝既非本教不可判之頓漸
三藏之中是阿毗曇藏。


言十地者葢是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法門論其
體也乃是聖慧之幽徑神智之妙宅體出名言心意
所不及性寂晈然出過於生滅體空常有盡異所不
攝故下經言微難知聖道乃至地行亦如是等論其
相也德備塵算曠而難計論其用也能汎溺長津超
絕生死曠備眾德圓成覺道盧舍那佛究竟斯趣復
欲以巳所得引物同入但法寂難彰顯之在行行相
難明詮之在教非教無以彰其行非行無以顯其法
良以法為行原行為教本故爾顯法之行雖復廓周
要攝為二一是方便教道之行二捨相契真證道之
行證行寂滅分非可論教行隨緣可以言顯隨緣之
行經說不定或云一二乃至眾多今據一門且說為
十十名是何始從歡喜乃至法雲此位難分故經與
論十門階別其十門者一是趣地方便不同二初住
有異三正住有殊四地果差別五隨學分差六就行
顯異七據報彰別八約數分差九借喻顯別十對障
以階言方便者如地持中於解行住依世淨禪修習
[001-0024a]
一切菩提分法於苦眾生起大悲心廣發大願入歡
喜地乃至法雲總修方便滿足地等初住異者初地
之中菩提心生以為初住乃至法雲得勝三昧以為
初住言正住者初地脩習信進迴向以為安住乃至
法雲受佛智職以為安住地果異者初地起願修治
十行以為地果乃至法雲成就五大以為地果言學
分者初地脩願二地學戒三地習定四五六地脩習
智慧七地脩習一切菩提分法八地淨土九地說法
十地受職斯等皆是進習上法說之為學言行分者
初地成檀乃至十地智波羅蜜斯等皆取隨分所成
名之為行言報別者初地多作閻浮提王乃至十地
摩醯天王言數量者初地得百二地得千乃至十地
得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國土微塵數三昧
等言喻況者喻別有六謂胎藏練金山池海珠借此
六喻以況十地六中初一論家立喻後之五種經家
為況言對障者初地對於凡夫我障乃至十地對治
於法不自在障用此十門以階十位何故初名歡喜
乃至十名法雲下論自釋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
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
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
名為明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為炎得出世智
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波若有間大智現前
故名現前善脩無相行功德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
世間道故名遠行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無
[001-0024b]
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得大法身具足自
在故名法雲數分二五稱之為十地釋不同若依龍
樹住處解地故彼十住毗婆沙云十階住處名之為
地若依地持論之大宗以持釋地如世間地能持諸
物地法亦爾又依彼文別解地行能生釋地故彼論
云自受行故名之為住攝受眾生目之為地今此論
主通就諸義故下論言生成佛智住持名地生成兩
義望於佛果始起名生終滿曰成亦可望果為因名
生為緣稱成住唯據因當分相應不退名住持則通
望因之與果如彼初地望後二地乃至望佛以說持
義諸地望後次第例然。


經者外國名脩多羅此飜名綖綖有何義而名綖乎
釋言綖有貫持之義聖人言說能貫諸法是故就喻
說名為綖若爾何故不名為綖乃名為經解亦有以
綖能貫華經能持緯其用相似故號為經若依俗訓
經者常也教之一法經歷古今恒有不絕故名為常
論者隨義釋有三種一論說名論如五明論等若據
斯義經亦名論二難論名論如中百等立賓主設往
復名之為論三論釋名論今此論者是其釋論釋論
有三一釋義論如毗婆沙等汎釋一切諸經法義二
釋宗論唯依一部釋其宗趣如地持論釋華嚴中十
三地義三釋文論隨文辨釋如大智論等今此論者
釋文名論。


十中建初名之為初地如前釋歡喜同上。
[001-0024c]


此論始終文別有二所謂序正初有兩偈是其由序
長行巳去是其正宗論起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
正陳所制名為正宗序之與正經論齊有流通一義
諸經備有諸論不定此中略無何故而然有人釋言
論主即是流通之人所作之論望於本經即是流通
是故論後無別流通若爾天親作論解釋金剛般若
彼論何故別立流通又如彌勒作地持論亦立流通
定知人語謬妄難依葢乃論者立法左右更無別義
有無互從皆得無傷。


別就序中五門分別一明經論為序同異二汎明論
首歸敬之意三明諸論所敬之相四明諸論歸敬不
同五分文辨釋。


言同異者序相有異序意則同言相異者經序有二
一是發起二是證信如來將說先現諸相為說之由
名為發起阿難稟化欲傳巳聞對未來人先云如是
我從佛聞證成可信名證信序論則不爾一非化主
不可神力現相起說故無發起二自有制造不同阿
難唯傳佛語故無如是我聞等言以為證信但可歸
敬而為發起此是異也言意同者經論雖殊同為生
信以信是其入法初門攝法上首欲入佛法要先起
信故華嚴中說信如手如人有手至珍寶所隨意採
取無手不得入佛法海事亦同爾有信心手隨意採
取道法之寶無信不獲信有此能故經與論同為生
信。
[001-0025a]


言敬意者敬意有六一作論所依荷恩致敬二請承
加護三為生物信四敬事之儀五為表勝相六為開
眾生佛法僧念論所依者若無佛說今無所釋若無
其法論無所依若無僧傳巳則不聞由藉此三今論
得興故合歸禮言請護者末法惡時傳化不易若不
三寶威力佐助無由自通故須致敬以請助力言為
信者論主自是不足之人率巳造論人不信受要敬
三寶示有宗承有所制立人方取信是故應禮。


言敬儀者如似世間孝子忠臣所為必先啟白君父
今此菩薩重敬三寶過君及父今欲作論解釋佛經
寧不敬啟言表勝者如成實說三寶是其吉祥境界
標之在首以顯論勝故先致敬言開眾生佛法僧念
者如雜心說為令眾生於三寶中發心趣求解信觀
察供養歸依是故須禮第三所敬三寶之相廣如別
章。


第四諸論不同者諸論之首歸敬各異或具敬三寶
如大智論等或但敬人法如此論等或唯敬佛如地
持等此隨論者立意左右所以具敬六意同前復以
何故但敬人法法藉人通故須敬人法是所釋理宜
歸禮有何所以唯敬佛者佛為教主故須頂禮餘非
教主廢而不敬若互相從皆得無傷前言此論唯敬
人法何者是人而復云法人者所謂請說傳持諸佛
菩薩法者所謂十地法門若爾即是具敬三寶佛即
佛寶菩薩是僧法門是法何故乃云唯敬人法釋言
[001-0025b]
此等豈異三寶伹今不作三寶意禮何故得知今以
三義驗非三寶一以相求二通局求三次第求言相
求者三寶相異無相離合今此所敬勸請眾中通佛
菩薩言無簡異故非三寶言通局者三寶相通有佛
斯敬法僧亦爾今此地法諸佛同說佛可是通法唯
地法餘則不敬菩薩唯取請說傳持地法之人自餘
始行未任宣說請傳地法者斯不被敬明知不以三
寶意禮言次第者隨其化相三寶次第必宜佛先次
法後僧今此文中佛僧在前法在於後明知非三寶
雖有三義但以初門驗之足矣。


第五分文解釋之中先判序文後依文釋。


就此兩偈總分為二一舉人法彰巳致敬二解義下
明巳敬意為解妙義令法久住亦得分三一舉所敬
二彰巳頂禮三明禮意若隨句別分之為五一舉人
法嘆以顯勝第二頂禮三解妙義四令法住五為利
自他就此五中初徵前起後次第相生何故標人舉
法嘆勝為欲頂禮何故頂禮為解妙義何故解義為
令法住何故令住為起自利利他行故二以後徵前
次第相成先就頂禮返以徵前為欲頂禮何故先嘆
人法勝者以人為勝師法是妙藥人法俱尊故合頂
禮次就解義返以徵前欲解妙義何故標人舉法嘆
勝彰巳頂禮今所解法由人故聞故須標人口業嘆
勝身業頂禮法是所釋故須舉法口業嘆勝身業頂
禮又地淵深若不致敬仰承助力無由自能辨釋地
[001-0025c]
法故須頂禮次就法住返以徵前欲令法住何故頂
禮解於玅義然法久住必由眾生有信有解若不頂
禮示有宗承無由令眾於說生信若不解義經則隱
覆無由使人於義生解無信無解法則疾滅故須頂
禮以生物信解釋玅義以生眾解生信生解故令法
住次就自利利他之行返以徵前為利自他何故解
義令法久住行必依解託法而生若不解義無由得
解若法不住行無所託故須解義令法久住方成自
利利他之道復就前中初偈舉人法門兩字舉所敬
法等最勝者人法雙嘆。


就初人中分處不定一就釋迦加說名說若從是義
則以釋迦為說法者十方諸佛解脫月等為請法眾
以金剛藏為分別人後諸論師為流通等二金剛藏
口宣名說若從是義則金剛藏為說法者佛餘菩薩
為請法眾諸論師等為分別人侍者阿難及諸論師
稟傳弟子為流通等下依文釋所言說者若就釋迦
加被宣暢名之為說若就剛藏口音陳唱稱之為說
此者簡彼斥法之辭斥下所說十地法門何者為彼
簡之云此是義不定若對小乘所謂此於大乘法門
故金剛藏所入名為大乘三昧若對世間是則此於
出世法門故下論言不思法者謂出世間道品法也
若對佛果是則此於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法門
非是果門若對餘德此於光明三昧法門若對餘住
此於菩薩十地法門非種性等所言法者釋有兩義
[001-0026a]
一軌則名法二法名自體今言法者具斯兩義所言
門者義亦有二一對行心能通名門二當法自體門
別名門如經所說法界門等今之所論具含此義者
有兩義一是牒法之辭如似說言色者心者如是一
切二綰御之謂此猶我人之別名也今此乃是綰御
之義與下分別義人相似然此地經盧舍那說何不
斥名汎云說者以地大通諸佛同說說者斯敬無宜
偏禮如彼彌勒作論解地通敬三世一切諸佛此亦
同然以前該後名之為及請人眾多非一稱諸敦發
名勸求答為請人就此二差別解釋言上望下說以
為勸以下對上名之為請佛對剛藏說為望下眾對
剛藏說為望上若如是者下請分中佛亦言請云何
望上人復釋言諸佛之師所謂法也以佛對法猶是
望上若存此義佛諸弟子晝夜行道皆言勸請此復
若為對下說勸勸望於下義既不成請望於上理亦
不立隨義且分非無新義法同前釋言分別者若就
剛藏剖暢地道名曰分別若就論師開析文義名為
分別有深所以目之為義包含名藏宰用名人領納
稱受溫守名持傳布名流無壅曰通傳者非一該攝
名等就此偈中若類初句齊應言者若類第三俱應
置人但偈要迮第二第四闕無人者綺異成文第一
第三人者互說。


法門之言釋不異前等最勝者人法並尊故云等勝
身首為頂敬屈名禮陳巳頂敬顯虔之至解妙義者
[001-0026b]
出向敬意開釋名解所解精微故稱為妙義如前釋
解義之意欲使地道久傳不墜故云欲令法久住也
經有論故義則易解以有解故法則久住自他利者
依此地法能成眾生俱利行也亦可論主作論解經
饒益世間名為利他有善歸巳稱曰自利所言故者
出向令法久住之意為成俱利故令法住。


十地門下是其正論正宗之中三門分別一辨宗趣
二開判文義三隨文解釋。


宗趣云何若就經本義要唯三一所說教道二所顯
證道三所表地法言所說者一切地前因分之行隨
相造修可以言論故曰所說言所顯者一切地中果
分行德捨脩契實離相離言但可寄彼因分脩相顯
標真德故說斯德以為所顯言所表者向雖顯德意
不在事為欲寄彼諸佛菩薩離相淨證表彰地法故
說地法以為所表良以法是眾生自實情倒謬緣處
而不覺今欲即情拂妄顯實令人趣入即妄辨真理
在難彰故寄淨證以表法也言其論也宗要有四一
是所釋經本言教二是所成教道之行三是所顯離
相真證四是所表地之法體近則解釋初之本教遠
成後三後三體狀備如前辨宗要如是。


次判文義今先就經分別其相後就論辨經中有二
一寄人顯德二就法分別言寄人者人別有二一是
化主盧舍那佛二是助化金剛藏菩薩就此二人所
顯各三一彰德體二顯德相三明德用就佛三者初
[001-0026c]
成正覺顯證法體七日思惟彰德勝相故下論言思
惟因緣顯不共法加金剛藏入三昧下彰其德用就
金剛藏所明三者初入三昧顯證法體諸佛同加顯
德勝相故下諸佛相與讚嘆乃能入是大乘三昧起
分以下明其德用言就法者隨義廣略開合非一或
說為三或復為六或分為九或判為十或復離為四
十八分三者所謂序正流通就此三中所辨之法要
唯證教證教既殊三分亦異就教三者初至起分是
其由序以此起發正說故也本分巳去是其正宗於
中雖復有略有廣同說地法判為正宗地利益下勸
信傳持津及末代判為流通就證三者初一序分判
為由序入三昧分是證正宗因入三昧正顯實證故
下論言此三昧是法體也流通之義釋有兩種一以
巳德流被信地說為流通若從是義加分巳去皆是
流通以說自德令信菩薩證入地故二流末代名曰
流通若從是義地利益分名曰流通言為六者隨行
以分初至起分起化之由為生物信第二本分略說
地法嘆其殊勝起眾樂欲第三請分彰地出言令生
正解第四說分終至十地廣明脩相令物起行第五
影像寄喻顯德第六地益明德既成契證地法故下
論言以得法力大地動等言為九者始從序分乃至
請分即以為六說分以去判為第七地影像分說為
第八地利益分是其第九就此九中所辨有三一就
化相通為起說二就化意通為顯證三隨宗要證教
[001-0027a]
雙辨言起說者如來將說先託時處現相集眾發起
所說以之為序由序既興將為眾說時金剛藏嘿入
三昧顯巳自證能為眾說又為受加故次第二明三
昧分由入三昧十方諸佛相與讚嘆與力同加故次
第三明其加分既得聖力欲為眾說但定無言宜從
定起故次第四明其起分從定起巳略宣地法起後
廣說故次第五明其本分然彼本中略說地名不廣
分別大眾渴仰聞名欲義相與啟請故次第六明其
請分眾既請巳正為廣陳故次第七明其說分乃至
十地通亦是說法說難解宜以喻顯故次第八明地
影像為說既竟宜顯地益勸信傳通故次第九明地
利益言顯證者為化之意宗為顯證於中初分顯證
由序後八正顯八中前三就相顯證次有四分就說
顯證後之一分就所攝化顯證利益前三之中初三
昧分寄入顯證第二加分因加以顯得證之相故下
論言以何故加由得大乘光明法故第三起分寄出
顯寂說必宜起即顯所入寂滅離言故下論云定無
言說是故宜起次四之中初本分者略說顯證第二
請分拂相顯寂說及影像寄相表德說分之中寄修
表德地影像分借喻顯德末後一分就所攝化顯證
利益故下文言以得法力動地雨花如是等也此等
差別同為顯證言隨宗要證教雙辨者此經之要無
出證教九中初一是其由序後八正顯證教之相八
中初一入三昧分顯示正證後七次第明起言教言
[001-0027b]
教次第義如初門所言十者隨地不同分為十也所
言文別四十八者初地八分二地二分乃至十地八
分差別一部合有四十八分上來就經分判其相下
就論辨論中有二一科經文二如是下隨文辨釋文
義如是第三釋中十地門者即隨地別分為十也十
地法門備如前釋初地攝下別就初地分判其文先
舉其數後列八名如餘論中解義有三一上上門從
前起後文次相生二總別門如下所說六相門等三
攝取門隨義同者共相收攝今言初地所攝八者是
攝取門所攝之言解釋有二一以總收別名之為攝
別有八分初地統括悉皆在中故稱為攝二以別收
總名之為攝就總初地隨其義別攝以為八故言初
地所攝八分分猶別也八中後二可初地攝前六義
通何故說言初地攝乎然此文中攝義有三一當分
辨攝如離垢下中間八地二以前攝後如第十地後
之二分雖通十地從前六分通皆名為第十地攝三
以後攝前如此初地前六雖通從後二故亦言初攝
下列八名言序分者說由名序言三昧者由序既興
欲為眾說時金剛藏嘿入三昧顯證能說又欲受加
明此三昧名三昧分三昧是其中國之言此名正定
以心住法離於邪亂故名正定言加分者前入三昧
為欲受加故入定巳諸佛同加明此加事故名加分
言起分者彼金剛藏得勝力巳欲為眾說便從定起
明此起事故名起分言本分者從定起巳略說地法
[001-0027c]
與廣為本故名本分言請分者前略說地說巳嘿住
大眾聞名渴仰解義相與啟請故名請分言說分者
請相既備便得廣說故名說分校量勝者通亦是說
但就地滿比校量度以顯勝前名校量勝。


如是巳下依文辨釋解初序中先經後論論文簡略
宜依經釋經中有二一證信序二發起序辨此二序
略有五門一釋序名并立所以二解兩序名之差別
并顯得失三解二序名之通局四定二序文之前却
五隨文解釋。


就初門中先解序名言發起者佛將說經先託時處
神力集眾以如是等發起所說名發起序言證信者。


阿難稟承如來所說欲以巳聞傳於末代先對眾生
云言如是我從佛聞顯巳承傳以證可信名證信序
何故有二以經二故經唯是一云何言二經體雖一
隨時就人亦得說二一如來所說二阿難所傳如來
所說益在當時阿難所傳傳在未來是故約人就時
為二經既有二序亦宜別。


第二門中先彰二序名之差別後顯得失二序之名
諸家所立凡有四對一就序義名名為證信及與發
起二就人以名名如來序及阿難序發起序者名如
來序證信序者名阿難序三就時以名名現在序及
未來序如來序者名為現在阿難序者名為未來四
對經以名名經前序及經後序此名佛說以之為經
對此經故彰序前後如來序者是其經前阿難序者
[001-0028a]
說為經後阿難序者更有一名名遺教序以佛遺言
教置此序故名遺教名別如此得失云何此四對中
證信發起名義無爽第二對中阿難序者名義無過
如來序者義有不盡如勝鬘經有化佛主王及夫人
旃提勝鬘五人發起諸經發起多不獨佛若言如來
則闕餘人發起之義以如來序名有所闕阿難序者
對亦不立第三對中現在無失未來有過若佛現說
名現序者阿難傳時亦是現在若使對佛現在所說
名阿難序以為未來是則對於阿難現傳彼如來序
應名過去為序之時俱皆現在不可偏名一為未來
未來不立對未之現理示宜廢且隨一義亦得無傷
第四對中經明無過經後有失若言經前可得名序
若言經後則無序義若如來序是佛說經前阿難序
者亦是阿難所傳經前經後之言有過須廢經前之
對理亦不立今以諸名斯皆有過故存證信發起之
稱。


第三門中言通局者通則二序俱名證信齊號發起
立序之意同為生信是故二序同名證信發起是其
序之正義皆為起說是故二序齊號發起別如向辨
序義既通何故發起偏屬如來證信序者獨在阿難
釋言為別二序故爾等為別序何故不名阿難序者
以為發起如來序者以為證信釋言阿難位卑難信
懼人輕謗立序之意專為生信望意立稱名為證信
佛德尊高人皆重信立序之意直為起發故就序義
[001-0028b]
名為發起。


第四門中先序異說次辨過非後顯正義異說如何
昔來相傳經後序中句別有五一如是二我聞三一
時四住處五同聞又人以佛更為一句通前說六異
說如此次辨過非先以理徵後以文證如是我聞此
之二句經後可爾一時佛等若非經前經前無佛誰
之說經無時無處說何所託又無徒眾說何所被斯
等乃是起說之要何為經後人復救言事雖經前後
時引來故說經後若如是者正說巳前斯是經後如
涅槃經流血巳前本但有事皆是阿難後時引來何
定五六然彼諸相雖後引來得判經前時處佛等何
為不爾以此驗求五六之言未可依定言文證者如
彼法華優婆提舍解釋如來住王舍城祇闍崛山在
彼勝處顯法勝故又此論言時處校量顯示法勝聖
者將說先寄時處顯法發起何得判為經後序乎辨
過如是正義云何如是我聞安屬證信一時巳下正
說巳前義有兩兼若就當時起發之義說為發起阿
難引來成於證信不得偏取。


第五釋中先解證信四句分別一解如是我聞之言
有之所由二明如是我聞之言立意三明如是我聞
之言在此所以四釋如是我聞之言初言有所由者
由佛教故佛何故教阿難請故阿難何因為此啟請
阿尼樓䭾教其請故阿尼樓䭾何緣故教由彼阿難
心憂惱故阿難比丘何以憂惱由見如來般涅槃故
[001-0028c]
佛將滅度阿難悲感阿尼樓䭾開覺阿難汝傳法人
何不請佛未來世事徒悲何益阿難對曰我今迷悶
知何所問阿尼樓駄遂教阿難請佛四事一問比丘
以何為師二問比丘依何而住三問惡性比丘云何
共居四問一切經首當置何字阿難心悟受教請佛
佛依答之何為師者當依波羅提木叉也若我住世
無異於是木叉是戒比丘所學故說為師依何住者
當依四念云何四念謂觀內身循身觀精懃一心除
世貪憂如是觀外身內外身受心法對亦復如是此
是所依故經說言若依四念名自境界若依五欲名
他境界惡性比丘云何共者梵檀治之言梵檀者嘿
不共語若調伏為說離有無經一切經首置何字者
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藂林等由佛教置
故有此言次辨立意佛有何意教立此言為生物信
云何生信言如是者阿難彰巳信順佛語名佛所說
以之為如道佛所說以此為是令他眾生同巳生信
言我聞者阿難自是不足之人若言此法是巳所說
人多不信由言此法從佛聞故人皆歸信生信如是
信有何義而為生乎此如前釋次第三門解釋如是
我聞之言在此所以如來本教置在經首此經乃是
華嚴經中第二十一品此品既非一部之初何緣得
置釋言阿難名佛所說一部經本通為如是云言我
聞此品既是一部之例龍樹別傳准置在斯第四門
中初解如是後釋我聞解如是中先就人定後正解
[001-0029a]
釋昔來相傳多就阿難以釋如是阿難自言巳之所
傳如佛說教名之為如簡去相似指斥言是究尋此
言乃是就佛非就阿難何故得知准大智論言如是
者信順之辭阿難彰巳信順佛語故名佛語以為如
是又溫室初阿難自云吾從佛聞於如是故名佛說
以為如是但方言不同若依胡語先舉所聞如是之
法後彰巳聞故諸經首多先標舉如是之言後云我
聞若依此方先彰巳聞後舉如是故知名彼如來所
說以為如是定之麤爾解釋云何分別有二一約法
解二約人釋言約法者阿難噵佛言如於法故名為
如如來所說若理若事皆如彼法如法之言是當道
理故名為是言約人者阿難噵今釋迦所說如於過
去一切佛說名之為如乖諸佛說則名為非如諸佛
言稱之為是言我聞者阿難對眾陳巳飡說故言我
聞聞實是耳何故稱我諸根之別皆我用具是故就
總說言我聞法實無人何故言我雖無實主非無假
者綰御之義亦得稱我譬如四兵合以為軍雖無實
主亦得稱言我軍勇健我軍勝彼此亦同然阿難既
是得理聖人有何所以同凡說我我有三種一者凡
夫見使未亡見心說我二諸學人見使雖除慢使猶
在慢心說我三無學人見漫巳除隨世流布亦說言
我若通無學習使說我亦得有四今此所言隨世流
布不同凡夫無我是勝有我為劣何不從勝乃從劣
乎為別彼此令人識知故須說我若不說我云何得
[001-0029b]
知聞之在巳以對有我眾生故爾乃至如來對於眾
生亦自言我化我眾生法應如是。


一時巳下文雖兩兼今以對前一向證信自下偏就
發起解釋於中有三一就時明佛二成道下就時明
處三與菩薩下明其徒眾。


釋一時中先序異說次辨過非後顯正義言異說者
昔來相傳言佛說時阿難聞時更無前後簡傳之謬
成上我聞故云一時異說如是辨過云何今先事驗
後以文證言事驗者阿難是佛得道夜生如小乘中
如來成道六七日後即便說經阿難爾時猶在懷抱
身不豫會如來成道二十年後方始出家三十年後
方為侍者自茲巳前多不親聞雖不親聞所集諸經
亦云一時驗之定非簡傳之謬又小乘中不得說言。


阿難是權明知非是說聽一時何故得知阿難是佛
得道夜生為證此義須知阿難立字因緣阿難陀者
是中國語此名歡喜喜有三義一以本因佛於往昔
見過去佛號釋迦文侍者弟子名曰阿難國土眷屬
與今無別因願我當成如今佛以斯本願給侍弟子
今名阿難二以現緣阿難端正人見同悅故號歡喜
三父母立字父母何緣與字歡喜喜時生故何者喜
時佛成道時如來十九出家學道既出家巳五年習
定六年自餓父王遣人恒往瞻伺知極羸惙常懼不
全菩薩後時知餓非道遂食乳糜欲取正覺魔作是
念若佛道成空我境界曼道未成當敗其志遂率官
[001-0029c]
屬十八億萬來嬈菩薩菩薩爾時入勝慈定令魔眷
屬顛倒墮落魔既被降便作是念菩薩力大非我能
勝當惱其父遂即往詣淨飯宮上唱如是言悉達太
子昨夜死矣王時聞巳從床而墮猶若魚王熱沙所
爍良久乃蘇念子在家當為輪王今日出家空無所
獲未久之間菩提樹神以佛道成遂持天華慶賀父
王宮上空中唱如是言地天太子昨夜道成王聞生
疑向者有天言我子死今復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
信菩提樹神曰我言可信向者是魔故相惱耳王聞
大喜念子在家當為輪王今日出家為法輪王彼此
無失前聞子死今忽聞活一重大喜復聞道成二重
大喜未久之間王弟斛飯夜生阿難寅抱詣王弟於
昨夜生此一男王即答言我子成道汝復生男眾慶
并集與字歡喜以此驗求阿難定是得道夜生事驗
如是文證如何依轉法輪經阿難比丘集法之時在
前結集轉法輪經口自稱云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
見如是展轉聞佛遊波羅捺為五比丘眾轉四諦法
輪據斯以驗阿難自言巳之傳聞不云親承然彼經
首亦言一時明知一時非簡傳聞辨過如此正義云
何言一時者為化之辰目之為時但佛一代化時眾
多為別餘時是故言一何故得知即准此經驗之非
謬如華嚴經地品初云爾時佛在他化天中龍樹別
傳改爾為一爾時之言不可成上改爾為一寧不屬
下明知人釋不可依據婆伽婆者就時明佛是外國
[001-0030a]
語此飜非一或言有德以佛廓備諸功德故或言大
名聲如來德號普徧聞故或云吐女根諸惡煩惱是
女根本如來盡捨是故名吐或言破煩惱無量諸結
獨佛能摧是故言破。


二成道下就時辨處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是其時也
餘是處也前巳明時何故復辨釋言前者雖云一時
猶自未知何時之一是故重指第二七日然佛一化
初後兩時時別易顯故是經中說一時後別更明其
第二七日涅槃經中說一時後別明二月十五日時
餘時難辨故不重指言成道者對之以顯第二七日
因辨剋果名之為成所得圓通稱之為道以彼初成
望第二七日時中不遙名曰未久實即久成今據應
矣何不就實乃從應乎以教隨物理須就應第二七
日正舉說時論後自釋就處有三一他化天二是王
宮三摩尼殿遊化處中目之為在法身無方應物有
託為化故爾在處之意亦如論解。


與菩薩下辨其徒眾於中有六一簡定其人二此諸
下嘆其人德三其名下列德者之名四無量下辨名
者之數五明來處六標列上首簡異餘人前中有四
一簡大異小二不退下簡住異退三一生下簡終異
始四他方下簡新異舊前中先定所列之人次明諸
經辨人之意後釋其文所列人者汎釋有二一聖化
所被當機之眾如下所說信地人等二聖化所對影
響之人如此所列諸菩薩等辨人意者諸經列人凡
[001-0030b]
有四意一彰化所益如涅槃經辨列無學諸學人輩
二為對人顯說決定故經說言雖於空地多有所說
不得名為真師子吼今於如是大智人中有所宣說
方得名為真師子吼三為寄人彰別其法如說十信
廣對諸首宣說十住廣對眾惠說十行時廣對諸林
說十迴向廣對諸幢今說十地廣對諸藏良以十信
入聖之初故對諸首十住位中解觀義成故對眾惠
十行德立德別如林迴向之道世間中出故對眾幢
地德苞積故對諸藏四舉同聞證成可信今此列眾
義兼後三下次釋文以身兼彼名之為與大者外國
名為摩訶此翻有三一名為多眾數非一二名為勝
勝出凡夫二乘近學三名為大備具高德大義三種
如下論釋所謂願行利眾生等言菩薩者此方翻譯
名道眾生此人求道內懷道行以道成人名道眾生
若爾二乘斯皆求道同有道行並以道成何故獨此
名道眾生義通俱是故涅槃中說須陀等亦名為佛
如是一切為分賢聖獨此名道等分賢聖何故不名
餘為道乎釋有三義一就願心望果分別唯有菩薩
求大菩提餘皆不求是故獨此名道眾生故下文言
上決定願大菩提偈言菩薩故二就解心望理分別
凡夫住有二乘著無有無二邊不會中道唯有菩薩
妙捨有無契會中道是故獨此名道眾生三就行分
別佛法有三一教二義三者是行教淺義深行為最
勝聲聞最劣從教立名聲猶教也飡教生解名曰聲
[001-0030c]
聞緣覺次勝從義為目緣是義也覺謂解也菩薩最
勝就行為稱行謂自利利他之道故地持云聲聞緣
覺伹能自度菩薩不爾自度度他是名道勝以有此
勝名道眾生數多名眾共集稱俱不退轉者簡住異
退前雖言大十信巳上望小皆大以有斯濫是故重
簡唯是不退非初大也舉一齊餘故名一切位分堅
固名不退轉不退轉義釋有通別別相云何依如彌
勒問經論中自分堅固名為不退勝進不壞名為不
轉下十行中相亦同此若通論之其義不殊事同眼
目名義如此體相未明今宜辨退翻以顯之依餘論
中說退有三一者得退謂先所得後還退失二未得
退謂於勝道退住不入三習行退先習多行同成在
巳後一現時餘則不現所不現處名之為退今以此
三准約地位非無斯義解行以前分未堅固隨其所
得容可退失具有三退初地以上盡於六地次第修
道不能頓起故有習行及未得退七地以上位分未
窮有未得退退相如是隨所離處即是不退然彼三
退廣分為五就初得退隨義分三一是滅退謂外凡
夫所有善根為彼邪見所斷滅故名為滅退二是失
退善趣之人信未成者容可退失起二乘心如舍利
等雖不退滅作一闡提而菩提心不復能現名為失
退三是廢退種性以上或時暫起煩惱業退廢其所
習不令現前名為廢退以此三種通餘二退合說為
五此之五種外凡具有善趣信位唯無滅退得有餘
[001-0031a]
四以不斷善作闡提故種性以上無滅無失得有餘
三初地以上無前三種得有餘二七地以上唯有未
得餘四悉無第十地中剋就因位五退悉無若望佛
果猶有未得如前退相隨所離處悉名不退今諸菩
薩因行窮滿五退斯無故云不退所言一生得菩提
者簡終異始前句之中雖言不退不退隨義上下不
定以彼寬濫故復簡之受報無二故名一生所列齊
然稱之為皆契證名得阿耨菩提是其所得阿耨菩
提是外國語此名無上正真正道菩提有二一化二
實八相現成名之為化自德相應說之為實對斯二
種說生亦異若對應成兜率一報名為一生如彌勒
等若生兜率後生閻浮方得菩提應是二生何故言
一此義不定如大智度論說彌勒等以為三生現報
為一天報為二後生人中以為第三經說彌勒為一
生者現報起竟所以不論後閻浮生即是佛身是故
不取若如是者須陀洹人一生天上一生人中得般
涅槃十四生中應非二生釋言不類須陀洹人望彼
涅槃不取身智故受兩身即是二生佛就身智閻浮
提報即是佛身故對此身天報為一若就實成得有
三處一入性地名得菩提故涅槃中說須陀洹八萬
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謂到性地阿耨菩提問曰
菩提應當在果何故性地巳名菩提釋言菩提別唯
在果通亦該因故大品經說五菩提所謂發心伏心
與明出到無上釋如別章以斯驗求因中亦有故入
[001-0031b]
種性名得菩提若對此位言一生者所謂三界分段
生也隨何趣身菩根道熟次前之報即名一生不同
應化局在兜率二初地上契證真道名得菩提故彼
法華優婆提舍釋言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謂初
地證智若對此位言一生者謂以過去微塵等業所
受分段名之為生故彼論言八生乃至一生等者是
其三界分段生也地前菩薩經說變易彼論何故乃
言分段所望不同各有所以地前菩薩有五種身一
法性身六入殊勝無始法爾二實報身謂從先來修
善所得三者生滅變易法身所謂緣照無漏所得四
分段身謂彼凡時殘業所得五應化身隨物現受經
說變易據第三門論言分段就第四門故無違返然
其所受趣報同前非唯兜率對得道身次前所受隨
在何趣皆是一生第三就彼金剛心後所證圓果名
得菩提若對此位言一生者金剛心中一分生滅名
為一生度此以後便得菩提今所論者當應就化兜
率之報以為一生八相現成名得菩提問此會中唯
有一生亦通餘眾釋言通有何故得知如下請眾同
生異生明知具有若爾何故但言一生為欲寄人顯
別地法故隱餘者言從他方俱來集者簡新異舊前
句之中雖言一生一生之中新舊通有故須簡之今
此會中唯是新眾亦有舊者釋言通有何故得知准
彼前文但言一生及下請眾亦有異生彼異生者即
是舊眾然華嚴中一佛一眾七處八會同遊俱現是
[001-0031c]
故皆有既言通有何故簡新為欲寄新顯法故爾諸
會類然皆有舊眾舊眾則同難以別法故寄新來以
別所明他方菩薩何故來此來集之意汎釋有三一
自為故來來此佛所為欲供養請法故也以於此佛
有宿緣故二為他故來所為有二一者為於彼土眾
生引來至此供養請法以彼眾生於此佛所有因緣
故第二為於此土眾生引令供養敦厲求法請佛久
住勸說利益威拔物苦說法以潤勸捨惡界導生淨
土以如是等利益此眾故來至此第三為欲讚揚三
寶是故須來於中有三第一為欲讚揚佛德第二為
欲影響顯法於中有三一為證說是實不虗如下菩
薩來此作證二為表法如說十信諸首雲集如是差
別三從遠來為顯法重此三同是為法故來第三為
欲讚揚此方大菩薩德故從遠來今此來者具前諸
義發之所由故名為從非此化域稱曰他方佛成道
處名佛世界佛土平等實無彼此隨化有異故言他
耳所列斯集名為俱會上來四句簡定其人。


此諸以下嘆其人德於中有二一別二總菩薩功德
非別不彰故先別嘆非別能盡故須總結別中復二
一者略嘆二善能化下隨德廣嘆菩薩廣德不可頓
彰故先略嘆非略能具故須廣嘆略中有二一嘆自
分二一切如來智慧境下嘆其勝進修巳成處名為
自分自所未成仰習之處名曰勝進就自分中此菩
薩者舉所嘆人此前所列諸菩薩也下嘆其德一切
[001-0032a]
菩薩智慧境界舉所入法一切之言釋有兩義一就
人以論通指法界諸菩薩等以為一切二就其法名
彼菩薩所住慧境以為一切降佛巳還是菩薩境有
境齊収故云一切言菩薩者標人別法智慧境界約
行辨法照見名智觀達稱慧此二若別見世諦者名
之為智照第一義說之為慧通則義齊智慧所依二
諦諸法名彼境界亦可智慧分齊處所名慧境界行
德非一何故獨稱智慧境乎以此行主故偏舉之悉
得自在是所成行悉得之言釋有兩義一就人論前
諸菩薩皆得自在故名為悉二就法辨一切慧境無
不自在名為悉得障礙永夷於智境界進任由巳故
名自在一切如來智慧境者是其勝進所入法也若
當就人名彼如來以為一切若據其法還名慧境以
為一切言如來者標人別法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
曰如來智慧境界不異前釋悉皆得入勤行不息是
所起行悉皆之言還有兩釋一就人論上諸菩薩齊
入佛境故名悉皆二就法辨於佛慧境無不備入故
云悉皆入謂解也解趣名入勤是行也行能專起名
之為勤行能常起故云不息前成自力故彰自在今
習勝進說入說行諸經嘆德大例相似是故文殊嘆
淨名德亦依自分勝進嘆之彼言菩薩法式悉知是
其自分佛藏得入是其勝進與此義同上來略嘆標
舉而巳非廣不顯故下廣之有二十句前十二句廣
上自分二無作下有其八句廣前勝進廣自分中攝
[001-0032b]
以為二初六明其行修具足如意神下六句廣明德
用圓備行修具中初三利他後三自利前三句中舊
與釋言善化世間是其口業隨時普示是其身業剎
那成辨是其意業准依大本相似不爾彼文說言念
念具足神通等事故知剎那非是意業以彼剎那非
意業故明知前二非身非口今釋如何初句是總後
二是別化用之巧故曰善能能教離惡巧化住善故
言教化通則義齊一切世間是其所化有生齊攝故
名一切言世間者汎論有二一眾生世間二器世間
今此所說是生世間世名為時間者名中所化眾生
無出時中舉時統攝故云世間就後別中普示通等
化生之始剎那成辨益物之終始終巧益成前善能
言隨時者隨諸眾生應受化時言普示者若望所化
十方齊現名之為普若就化業三輪俱現故名普示
化業齊現故云一切神通等事出其所示為化益物
無出三業身業現通令物生信口業說法令人生解
意業興念令物起行身化神異目之為神無壅曰通
舉此身通等餘口意是故名等業別稱事剎那成辨
化益終成剎那胡語此翻名念於念念中能成眾生
令住正道上來利他下明自利於中有三初願次修
後明成行具足不捨一切菩薩所起願者是初願也
諸願頓起名為具足諸願常起說為不捨一切大願
出其所發有願斯發故云一切標人別願故彰菩薩
心求名願願廣稱大依願起修故下明之於中初明
[001-0032c]
發修時處常修以下正明起修世之與劫是修時也
世就內報分齊明時所謂生生世世時也劫就世界
成壞明時世世常修劫劫恒起故世與劫並云一切
國是修處攝民為國安身稱土無國不習故云一切
常修一切菩薩行者恒習曰常頓名一切諸菩薩行
是所修也因修成行故下明之具福智者行圓名具
所具雖多無出福智福者是其福德莊嚴智者是其
智慧莊嚴能資名福此福是其行家之德智慧之言
義如前釋此福與智廣如別章此應具論是中應以
五度為福波若為智上來六句行修具足因前行修
便成德用故下明之於中六句前三利他後三自利
利他之中隨業分異初明身業二能到下明其意業
三能令下彰其口業如意神足而無盡者自得勝通
能饒益者化益他也通用無礙事等如心故就喻顯
名曰如意意有三義一能速疾二能遍到三能無礙
通用如足亦可作用自在稱心故曰如意神同前釋
遊涉如足就喻名焉變化難窮名為無盡巧益無私
稱為一切饒謂饒潤益謂利益此身業中具足兩句
下口意中各少一句就意業中但明自得略無益他
口業之中伹明益他略無自得文之隱顯道理齊等
能到菩薩智慧彼岸是意業也意勘窮達名曰能到
所到備盡故云一切標人別法故彰菩薩智方便等
是所到處智是實智方便是其方便之智智行窮處
名為彼岸能令背世向涅槃門口業益也巧化生厭
[001-0033a]
故曰令背所背生死名曰世間業煩惱等通至世間
目之為道善勸生欣故曰令向所向極果名為涅槃
三脫能至說之為門上來利他下明自利於中有三
一行修殊勝二善遊下諸德圓備三諸所下妙用自
在不斷一切菩薩所行並初修也不斷常修一切頓
修諸菩薩行是所修也前六句中巳明修竟今為辨
德何須說修德由修成故復舉修顯此成德善遊以
下第二德也於諸德門進涉無礙故曰善遊有德斯
遊故言一切標人別德故彰菩薩禪等正是所遊德
也德別難計據要論七禪謂四禪定謂四定此義如
後三地中釋言解脫者謂八解脫及不思議解脫門
等八解脫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言三昧者謂三三
昧及離垢等無量三昧三三昧義後當別解通謂六
通明是三明所謂宿命天眼漏盡此通與明三地中
釋慧是三慧謂聞思修如五地釋諸所施下第三用
也有用斯舉名諸所為巧用現前名善示現上廣自
分無作以下廣前勝進句別有八前四明其殊勝三
業攝修所行後四明其廣大三業備具諸德前中初
三明勝三業後一明其攝修所行後四亦爾初三明
其廣大三業後一彰其備具諸德就前殊勝三業之
中初明身業次口後意就身業中一切菩薩無作自
在如意神足皆悉巳得先成勝通有通皆得故云一
切標人別通故勝菩薩久修純熟非今始習故言無
作變化無礙故稱自在如意神足解不異前先成在
[001-0033b]
巳故云巳得於一念頃至諸佛會依通攝行勸發諮
請是口業也受持下意受持一切諸佛法輪明攝智
慧十方諸佛法明照雨皆能領納名受一切所受之
法從喻名輪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摧剛強轉下眾
生上昇虗空佛法如是能摧眾惡轉下眾生上入佛
道故說為輪大心供佛明攝功德興意普周名為大
心財等奉順稱曰供養上來明其殊勝三業常能修
下依勝三業攝修所行起行無間名常修習所修殊
勝寄人以別名大菩薩所行事業行謂自利利他之
道行別稱事業謂三業其身普下四句之文明廣三
業備具諸德初有三句明廣三業其心普現是廣身
業其音遍聞是廣口業其心通達是廣意業一切功
德具修習者依前廣業備具諸德上來廣略二門別
嘆如是功德說不盡下總結顯多。


其名曰下第三列名其名總舉下別列之菩薩無數
今此且列三十九人菩薩之名皆依德立德依法成
依金剛法以成人德名金剛藏餘亦如是隨名窮德
難可究盡今此且可標列而巳前諸菩薩皆名為藏
解脫一人獨不名藏其義何也釋言菩薩名字差別
寧可一類問曰上言今此寄於諸藏菩薩表別地法
若不名藏云何表法釋言從多猶得表法又人復言
此解脫月亦居信地未窮地實故不名藏若爾何故
下云同生異生上首據實尊高說首無傷。


如是菩薩無量以下第四辨數始從無量至不可說
[001-0033c]
如華嚴經阿僧祇品各是一數彼數具有一百二十
今此文中且舉八數以顯其量。


言從種種佛土集者是第五段明其來處上文雖言
從他方來或從一界二界而來亦名地方今明種種
佛土集也。


金剛上首是第六段標列上首簡異餘人上舉序文
下以論釋此論科分多少不定若對前經分以為二
初至顯示不共法來釋前處時第二何故菩薩說下
解金剛藏上首法師文次相生離之為六從初乃至
是名處勝為第一段何故不在色界以下為第二段
何故唯行因緣行下為第三段何故菩薩說此法下
為第四段何故金剛藏說以下為第五段何故名金
剛藏下為第六段六中第一寄託時處表彰法勝因
此時處顯法之言起第二段若他化天勝餘下天得
顯法者色界彌勝何故不在色界中說若第二七日
勝餘後時得顯法者初七彌勝何故不說下答欲界
有其感果初七思惟因緣之行故不得說乘此行於
因緣之言起第三段諸法無量以何義故唯行因緣
下答為顯不共法故乘此文中不共之言起第四段
法既不共唯應佛說何故乃使菩薩說乎下答為增
菩薩力故乘此為增菩薩力言起第五段若菩薩說
得增力者餘非上首菩薩宣說增力彌勝何故乃使
金剛藏說下答為說金剛法故金剛藏說乘此金剛
顯說之言起第六段未知此人以何義故名金剛藏
[001-0034a]
下答正以金剛為藏是故此人名金剛藏。


初中有三第一顯其時處為勝二就時處表彰勝法
三就前處重顯勝相言論曰者下文之中經論文參
懼人不識故下文中至經稱經至論言論以別其文
曰猶辭也時處等者第二七日是其時也他化天宮
摩尼藏殿是其處也時處並舉是故云等所言校量
顯示勝者第二七日對於後時比校度量顯勝後時
自在天處對於下處比校度量顯勝下處此法勝故
在於初時勝處說者是第二句就彼時處以表法勝
謂此地法勝餘小乘及十住等故在初時及勝處說
在初時故勝後所說小乘等法在勝處故勝下所說
十住等法然時及處俱皆是勝今此文中就時彰初
就處云勝綺互言耳亦得說言在於勝時及上處說
顯法不同如說涅槃寄最後時以顯窮滿化隨時變
不可一定此處宮等名處勝者是第三句重顯處勝
以彼處中屈曲非一故須重顯處謂他化勝餘下處
宮是王宮勝餘天宮殿者所謂摩尼藏殿勝於餘殿
三勝非一故言等勝下通結之總名處勝。


第二段中有四問答初一問答就處料簡後三問答
就時料簡向前文中先時後處今此何故先處後時
釋言處者乘前之便乘向末後解處之便故先釋之
後論時者生後之便所謂生後第三段中料簡唯行
因緣之言故在後釋何故不在色界說者乘前處勝
顯法之言故興此問若他化天勝於下天顯法勝者
[001-0034b]
色界彌勝何不在彼答言此處感果故者謂此欲界
他化天處物有機感又欲界地其性勇健凡所為作
果決能成是故在此感是根也果是欲也今就說處
校量顯勝彼非說處何得為問下就時中問答有三
一以初徵後二以本徵今三以他徵自下依釋通何
故不在初七說者是初問也乘向初時顯法之言故
興此問若第二七日勝於後時得顯法者初七彌勝
何故不說下答思行因緣行故籌慮於法名曰思惟
思心涉境故名為行所行境界體非定性諸法同體
互相緣集故曰因緣因緣集起目之為行行此因緣
故初不說本為利他何故思者是第二問以本徵今
若據應化本為利他八相現成今既成巳何不即說
若就行實本初發心為利他故求大菩提今既道成
何故不說下答顯示自樂法樂故初不說緣起法界
說以為法證法懌神名為法樂樂之無加說名為大
甘神大樂稱曰自樂以初七日思惟不說用顯巳樂
名顯自樂為顯巳樂故思不說顯樂利他其意巳竟
利他之相猶自未顯故下問答顯利他相何故顯巳
是第三問以他徵自成為利他何故顯巳自樂法樂
下答正以自顯法樂為利他耳相狀如何利他有二
一令眾生於佛愛敬二令眾生受法修行文中初言
為令眾生於如來所增愛敬者是初利也由顯巳樂
令諸眾生知佛樂深心生愛敬愛敬即是樂佛之心
復捨以下第二利也佛將欲說先顯巳樂然後捨樂
[001-0034c]
為眾生說彰巳悲深欲令眾生感荷聖恩聞法受行
化意如是今言復者對前增愛說此為復彼初七日
所思法樂樂之精上說之為妙第二七日棄而起說
名捨妙樂樂既殊勝何故捨之悲愍眾生為說法故
第三段中初言何故唯行因緣徵問起發問何由生
乘前文中行緣之言故興此問前說初七行因緣竟
何不即徵至此方問以前解釋初七不說言意未了
故此問之問意如何諸法無量何故獨行因緣之行
下答是緣顯不共故何者是緣而言不共因緣之義
經中亦名緣起緣集假因託緣而有諸法故曰因緣
法起藉緣故稱緣起法從緣集故名緣集分別有三
一是有為二是無為三是自體言有為者生死之法
體有無常生滅所為故名有為從業煩惱因緣而有
故名因緣言無為者所謂涅槃體非生滅名曰無為
藉道而有故曰因緣此之二法皆從前因集起後果
是事緣起言自體者即前生死涅槃之法當法自性
皆是緣起其相云何如說生死本性即是如來之藏
如來藏中具足一切恒沙佛法而此諸法同一體性
互相緣集無有一法獨守自性雖無一性而無不性
無一性故諸法皆如無不性故法界門別生死既然
涅槃亦爾同體諸法互相集成故曰因緣亦名緣起
及與緣集此自體中復有三種一者有為如來之藏
隨妄為染二者無為如來之藏離妄名淨三者自體
廢緣論實言不共者釋有三義一正不共邪唯佛法
[001-0035a]
中說有因緣餘道則無故曰不共二大不共小自體
因緣大乘所知小乘不解故曰不共三果不共因因
緣實性唯佛乃窮餘不能究故名不共。


第四段中初言何故唯菩薩說徵問起發乘前文中
不共之言故興此問若是共法可菩薩說法既不共
應佛自說何故乃使菩薩說乎論主玄取後菩薩說
故為此問下答為增菩薩力故云何增力法是深法
若佛自說眾生絕分云是深法唯佛獨知非餘能入
以菩薩說令所為者增長求心彼是菩薩能知能說
我亦菩薩何獨不知故增求力。


第五段中初言何故金剛藏說徵問起發問由何生
乘前文中增力之言故興此問若菩薩說劣於佛故
得增力者餘非上首菩薩宣說增力彌勝何故唯使
金剛藏說下答為說金剛法故不得異名於中有二
一明所說法是金剛二故不異下結答前問前中初
法後以喻顯法中有二一明地法能破難破同若金
剛二明地法自體堅實如似金剛煩惱難壞此法能
破是初義也舉障難壞顯法能破為金剛義煩惱性
成是以難壞地法是其出相真道故能破之善根堅
實第二義也十地善根自性堅實不為緣沮故如金
剛此前法說如金剛者以喻況顯故不異名結答前
問以其所說是金剛法故能說人不得異名以得法
者方堪說故伹令內得金剛之法其人自然字金剛
藏。
[001-0035b]


第六段中初言何故名金剛藏徵問起發乘前金剛
顯說之言故復就人徵問其名此人何故名金剛藏
為當藏中藏金剛故名金剛藏為當正以金剛為藏
名金剛藏問意如是下答顯之正說金剛以為藏故
名金剛藏非是藏中藏金剛故名金剛藏答意如是
非解名義於中有二一明金剛即其藏二是諸善下
寄對顯勝成彼藏體為金剛義前中有三一藏堅相
即明金是藏二轉喻況彼菩薩善根成如金藏三是
故下結彼菩薩內德善根如堅如藏藏即名堅是初
句也此文不具若具應言藏即名堅堅即名藏伹舉
一邊餘類可知堅者是其金剛之義藏是堅故明知
藏者即是金剛此斥藏體非解名義如樹藏下是第
二句轉喻況彼菩薩善根成如金剛就此喻中先辨
喻相言樹藏者樹之中心皮膚所藏名之為藏皮膚
能藏樹心所藏今取所藏體堅為喻不取能藏言孕
藏者胎子為孕懷之於腹名曰在藏母腹能藏子是
所藏今取所藏能破為喻不取能藏喻相如是次顯
喻意藏義非一何故唯取此二為喻以此二藏即是
堅故論其樹藏體實故堅語其胎藏能破故堅堅義
非一何故唯取此二為喻以此二堅即是藏故喻意
如是下約顯法如彼二藏即是堅故況彼菩薩內德
善根藏而是堅又以二堅即是藏故況彼菩薩內德
善根堅而是藏是故以下第三結合如堅如藏此二
是別是故之言通於兩句是彼菩薩內德善根如前
[001-0035c]
二藏即是堅故堅如金剛是彼菩薩內德善根如向
二堅即是藏故如金剛藏上來正明金剛為藏。


自下第二寄對顯勝明其藏體是金剛義於中亦三
一辨勝過劣二諸餘下舉劣顯勝三故名下結前中
初言是諸善根一切善中力最上者寄對餘善顯此
菩薩內德善根如前胎藏破障力勝以此菩薩十地
善根能摧五住故望凡夫二乘諸善破障之力最為
上矣猶如金剛舉喻顯之亦能生下寄對餘善顯此
菩薩內德善根如前樹藏出生力勝類前稱亦能猶
力也如彼樹藏體堅實故能生枝葉十地如是能生
餘善始起名生終滿曰成亦可為因名之為生為緣
稱成人天道行是所生也人天世間道行出世猶勝
鬘中攝受正法出世間出世善法第二舉劣顯勝之
中言餘善根不能壞者凡夫二乘所有善根不能究
竟破壞煩惱此對初力以顯不及若對後力亦應說
言不能生成略而不論別翻本中具以顯之故名下
結具前兩義故名金剛三昧分中初結前生後以為
起發次舉經文下論但釋入三昧意不解其文今宜
釋之言爾時者入三昧時謂佛在天大眾集時金剛
藏者入三昧人承佛威神入定所依下稟上力故名
為承力勢名威入三昧者正明入定潛神至道名之
為入所入是何所謂三昧是何三昧所謂菩薩大乘
三昧言菩薩者就人標別言大乘者就用顯異運通
名乘莫加稱大如大本中說為智慧光明三昧彼就
[001-0036a]
行體說為智慧此就行用說之為乘言光明者就相
顯別體無闇障名曰光明心住一緣名為三昧所入
既是菩薩三昧何須承力釋有三義一為推化在於
如來故現承力二雖自得對佛勝人不得自在必須
仰求三於此定雖分得證窮滿在佛今此欲為佛之
勝化故須承力若使自堪則可自說若巳不堪自有
佛在何須承力而強說乎此釋同前為增力故論言
顯法非思境者義有兩兼一就自分顯巳證說非聞
思量二就勝進明此地法要依三昧仰受佛力方堪
宣說非是自力思量能說然入三昧汎有多意或為
斷煩惱或為生諸德或為正受樂或為現神通或為
觀物機隨順為說法或彰法離言或顯證能說或為
受勝力如是非一今就後二以釋入意。


就加分中初結前生後下釋其文經中有三一入三
昧故諸佛同讚許為作加二又一切菩薩以下明加
所為三汝當辨下示現加相。


初段經中總要為三別以為十言總三者一經家序
列明金剛藏入三昧故十方諸佛為欲加讚同皆現
身二善哉下諸佛同讚應前入定顯證能說三復次
下佛許作加應前入定為受佛力言別十者初段之
中句別有五一者牒前所入三昧二即時下明佛遠
近三有十億下明佛多少四明現身五彰同號此五
句中下論但解第三第五餘之三句略不解釋第二
段中唯有一句下論解釋第三段中句別有四一者
[001-0036b]
諸佛自陳巳數二皆同號下自宣巳名三加汝下許
巳作加四此是下明加所由此後四中下論但釋初
二後一加汝一句散隨餘文略無別釋此十句中合
解六句。


就初段中爾時金剛入三昧者牒前起後即時十方
過十億土塵數界者明佛遠近為當一方辨過十億
為當十方合過十億大本說云爾時十方於一一方
過億佛土乃有如來名金剛藏如是十方過十億土
微塵數界有十億土塵數諸佛明知十万通過十億
十億佛土塵數佛者明佛多少為當十億塵數土外
一處并有爾許諸佛同名金剛為當散居斯乃東方
過一億佛土塵數界外有一如來名金剛藏如是十
方皆亦同然斯則十方合過十億塵數世界始有十
佛十方更過十億佛土塵數世界復有十佛如是十
方次第轉遠通合有其十億佛土塵數諸佛如是諸
佛皆各相去十億佛土塵數世界向言十方過十億
土塵數世界就近為言說十地時有佛斯加今此為
欲寄數表法且言十億塵數諸佛何故諸佛同皆現
身若不現身眾則不知相去十億微塵數界眾若不
知無由寄彼十數表法故須現身言同名者下論自
釋。


第二段中言善哉者讚嘆之辭善猶好也哉是助辭
何故重嘆釋有兩義第一諸佛念此法勝欲令眾生
與巳同證無人能悟而金剛藏今忽能入故佛驚嘆
[001-0036c]
善哉善哉第二諸佛欲以此法授與眾生無人傳說
而金剛藏顯證欲說故佛喜嘆善哉善哉乃能入下
出所嘆事乃者是其希越之辭餘悉不能而汝獨堪
故曰乃能。


第三段中言復次者前巳嘆竟更顯巳加故言復也
言十億土塵等佛者令眾聞十知所表也前巳顯數
何須重明此是當時佛自稱數前是經家撰錄云耳
皆同號者此言不足若具應言皆同一號名金剛藏
佛彰巳名與所加同令彼悅也言加汝者令眾同知
於彼所說心生信也言盧舍那本願力者推化此佛
觀此文勢似名本願以之為力依下論釋願是釋迦
過去之願力是釋迦現加意力由此二故諸佛同知
論中三分隨經辨釋初至顯多釋經初段此三昧下
釋第二段本行以下釋第三段。


就初段中有三問答初一問答解釋經中第三句文
後二解釋第五句文何故多者問向經中第三句也
一佛二佛與力便足何故塵數諸佛共加問意如此
經中直言十億佛土塵數諸佛無彼加字而此問言
多佛加者多佛正是能加人故舉加以徵又第九句
加汝之言更無別釋散隨諸句故此就加以為徵問
顯法法師增敬心者多佛共加顯法要勝彰人尊重
令眾敬也此釋塵數十億之言此中未解下二問答
釋初段中第五句文前一問答辨釋今同名後一問
答顯本建立同號願意何故同號是初問也向前說
[001-0037a]
言多佛共加顯法法師增長恭敬若爾同名異名諸
佛一切共加增敬彌勝今以何故唯同號加本願釋
也盧舍那佛本在因中作是誓言願我成佛說地法
時助加諸佛悉字金剛彼願今成故能加佛同號金
剛何故如來作如是願是第二問就本以徵盧舍如
來過去世時何故作此同號之願顯多佛者答明過
去立願之意此言難解前問何故作同號願乃答顯
多云何可識此言不足為是難解若具應言顯示多
佛同依此法同依何法謂依十地金剛之法云何顯
同多佛同證金剛法故同號金剛何故顯同顯示多
佛同依此法彰法要勝出生多佛多佛同依使眾重
敬於法渴仰後得為說如來過去玄知同號有斯顯
法起化之要是故作此同號之願亦可此言順外國
語所以難解順此應言多佛顯示彼何所顯顯金剛
藏所入金剛三昧法門云何得顯能加諸佛悉字金
剛定知所為是金剛法如說賢首能加諸佛悉字賢
首定知所為是賢首法說十住時能加諸佛齊名法
慧定知所為是法慧法諸會齊然今此亦爾何故須
顯向金剛藏嘿入此法大眾不知所入是何不知所
入無心願求何由得說為使眾知渴仰為說故須顯
矣如來過去玄知同號有能表法起化之義故作斯
願。


言此三昧是法體者釋第二段嘆入三昧此之三昧
是後所說十地法體非餘三昧又復此言即釋諸佛
[001-0037b]
同嘆所由以此三昧是法體故諸佛同嘆善哉善哉
本行巳下釋第三段經有四句先釋第二皆同一號
却解初句十億之言後解第四本願故加第三加汝
略不解釋問曰同號前巳釋竟今此何故重復解乎
釋言前解能加同號此釋能加所加同號與前意別
故復論之文中先解同號所以又是巳下辨明諸佛
告語之意前中四句一明過去能加所加同名金剛
二明過去所說之法與今日同三明今日能加所加
與過去同四就今以結本行菩薩時同名金剛是初
句也盧舍那佛過去本行菩薩道時見過去世盧舍
那佛說地法時能加所加悉字金剛何故明此今日
之同原由於彼是故舉之同說此法是第二句過說
同今故云同說何故明此為顯今說與過去同今所
說法既不異昔加說之人寧得異本今成正覺亦名
金剛是第三句明盧舍那今成正覺能加所加名不
異昔是故亦名金剛藏矣故不異名第四結也能加
所加亦同過去名金剛故不異名加下釋告意諸佛
何故告金剛藏言我同號故下釋之又是菩薩聞諸
如來同巳名巳增踴悅故所以須告彼聞同名何故
踴悅釋有兩義一自為故悅謂念彼佛住金剛法滿
足為佛我住此法當同彼佛是故踴悅二為他故悅
彼金剛藏嘿入三昧欲為眾說大眾不知所入是何
無心願求不得為說由諸如來告其同號咸知所入
是金剛法願樂欲聞後得為說暢其化意是故喜悅
[001-0037c]
何故不言過無量下却釋初句十億之言具足為文
有三問答今前兩句有問有答第三一句單答無問
何故不言過無量界是初問也此文稍略若具應言
何故不言過其十億說無量界塵數諸佛伹言十億
下答方便顯多佛者宣說地法有佛斯加非限數量
而言十億為成十數名為方便道其塵數得顯佛多
故言方便顯多佛也何故定言十億佛土是第二問
巳知為十不說無量以何義故定言十億不增不減
下答為說十地法故寄數顯之故伹言十此少一問
若更問之應言何故但說十地准答應爾此經如是
多說十數舉類釋通謂華嚴經隨說何法多十為數
故說十地以十是其一數之圓故多說之下釋第四
本願故加彼佛先願解盧舍那本願言也願如前釋
今復自加釋經力也盧舍那佛今以意力加金剛藏
令入三昧名為自加後餘佛加釋故加也由盧舍那
本願力故令餘十方金剛佛加故言下結故言本願
結先願也力結自加故加結後餘佛加也。


何故加下釋加所為及解加相初先問答以為起發
後廣解釋對加所為有問有答對後加相單問無答
以下將釋更須問答具顯其相不能煩重故此無答
對所為中何故問也諸佛同加所為有四一望金剛
藏以彼菩薩得三昧故諸佛同加二望釋迦本願故
加此前兩門具顯在於前段經中三望地法為說故
加四望所化令成自利利他故加此後兩門具顯在
[001-0038a]
於後段經中此四相望亦有次第先金剛藏得定故
加彼自得定佛何故加由盧舍那願力故加加何所
為為說法故此加說法復何所為為成菩薩俱利行
故初二所為前文巳辨今此對法更問加意故今問
言何故加也下答為說十地法故復云何加請問加
相。


下文先釋加之所為後解加相就所為中經文有二
一對地法明加所為二令入下對所化人明加所為
前中又者復重之辭前巳明其本願故加今此更明
為說故加故云又也一切菩薩舉所為人不思法者
舉所說法不可思議嘆深之辭經中亦言不思議也
通釋是一隨義別分兩言左右據法望情名不思議
以其法外本無情故其義云何情相之興原由妄想
由妄想故便有相生以依相故復起心想取以為有
為之施名由是想故便有名生依是名巳復起心想
隨名取實即是覺觀依是覺觀便起言說依言說巳
復起心想取所說法此則言語以之為道心以為行
於是想想熾然不息今契法實滅除妄想相即不生
相不生故立名心滅名心滅故名則不生名不生故
覺觀不起覺不起故言說隨亡言說亡故不復依言
取於所說不取說故言語道斷心行亦滅以心滅故
名為不思以言亡故稱曰不議是故說言不思議耳
據情望法名不可思議以法出情心言不及故云不
可今言就情以望於法是故名為不可思議諸佛法
[001-0038b]
者就人辨法今此為說菩薩地法何故乃言諸佛法
乎一切諸法諸佛窮證是故就主說為佛法亦可諸
佛本所行法故云佛法所言明者當相論法諸佛法
中有其理教行法差別今論行法簡餘理教是故言
明明相差別後論自解所言說者將法對人觀其說
也。


自下對人明所為中有二十句前之十入是自利行
後十始終是利他行何故自利名之為入利他之行
說為始終人言自利就解名入利他據行說為始終
此義不然同是地行何義獨判前解後行然入始終
義一無別語入其必從始至終論其始終必有所入
為分兩行各隨一義自中初言入智慧地是其總也
人言入是能觀之解智慧地者是所入法若爾何故
下說諸入以為挍量智義差別明入與智不得別分
當知向前不思佛法是所入法入與慧地竝是依法
所成行德但入據行慧地就位行位竝舉故云入地
餘九是別下利他中有十一句初言又得十地始終
是其總也人言十地是所得法得及始終是依法行
此亦不然向前所說不思佛法是所得法地得始終
竝是依法所成之行但地就位得及始終據其行修
行位竝舉是故言得十地始終餘十是別。


論中有三一舉經中第二段文明加所為為令菩薩
成就自利利他之行二對文指斥三一切下隨文廣
解就初段中此二十句舉令入後第二段文依一切
[001-0038c]
下明加所為依猶為也依為何等為令信地一切菩
薩成俱利行所以為加對法所為經前論中問答具
明對人所為此處辨之為論巧也自利利他汎釋有
四一就行門以分自他六度等門是自利行四攝等
門是利他行二據行益以別自他六度四攝一切諸
行成之在巳皆名自利勸人修起通名利他三約修
分以別自他自分所成一切德行可用化人皆名利
他勝進分中一切行德修之未熟未住化他唯可自
習說為自利此之一義如下九地法師方便成就中
說四就義門以分自他一切諸行皆同一體互相助
成自利門說皆成自利利他門說無不利他今此就
於義門以分同一地法分為兩行初十巳下對文指
斥後利他中句別十一今言十者減數言耳依大智
論數法有二一小二大以十為十數狹名小少增少
減亦名為十數寬名大七八九等名為少減十一二
等名為少增今據大數十一名十下釋其文。


解初段中言菩薩者牒所為人謂信地者斥其位分
地有二種一信二證趣證方便決定名信正得云證
大位以分地前名信地上名證故下文言巳入初地
非信地攝通則地前及與地上未得名信得處名證
今此菩薩是信非證問曰何故偏為信人巳證地者
不假說故若爾何故下文說言巳證地者為說地法
令得佛力釋言彼名初地巳上為巳證地今言信者
十地巳還望後未得通名為信故雖言信不乖彼證
[001-0039a]
問曰前列一生菩薩竝是窮證十地之人今云何言
信地乎釋言彼是聖化所對影響之人今言信者聖
化所被當機之眾不同於彼不思牒經出世道者謂
淨心巳去真證之道道行差別故名為品明者舉經
出世道品是其行法行法無垢名之為明見智得證
就行顯法此四通論義一名異其猶眼目別則見智
是其觀解得證是行解有始終見始智終推求名見
決斷稱智行有始終得始證終法顯在心名之為得
心冥合如說以為證說者牒經言分別者於道品中
分別宣說為十地也。


下解依法所成行中先釋自利文別有四一解初總
二釋餘九別三是諸入下就總彰別拂去階降四一
切十句皆有六下六相分別解初總中先釋其文入
者牒經信樂得證解釋入義信樂入始得證入終於
法決定名之為信信增名樂得證如前智地牒經謂
十地者依法所成十地智也十名如下本分中說此
是本入結本異末望餘九句說此為本非因果本如
經下帖指經名如亦可論釋似經名如經文次第帖
論可知釋餘別中修多羅說依根本入有九種者就
總開別謂此十地修多羅中依初總入開餘九別為
彰依本開餘九別是經家說非論自造是故說言修
多羅說下廣釋之論其行實始從歡喜乃至法雲念
念皆具一切行德要攝唯九句別雖九論行唯是聞
思修證初一是聞次二是思次一是修後五是證此
[001-0039b]
之四德成在同時難以取別寄位以分位有世間出
世間別地前世間地上出世聞思與修寄位世間證
在出世釋聞慧中攝入列名聞中備攝一切善根故
名為攝就總入中開出此攝將總名別名為攝入下
諸句中入義例然次釋其相聞慧中者能攝行體攝
一切者解其攝義以聞慧門統收諸行無不入中是
故云攝如聞既然諸行齊爾下以經帖思中有二初
一正思後一思成前正思中思入列名思必依義名
思義入次釋其相言思慧者舉其思體道品巳下對
義辨思一切道品是所思義道品猶前不思佛法智
方便者是思之相於道品法照見名智智之善巧故
名方便下以經帖善帖方便分別選擇帖前智也一
切佛法帖道品也後思成中法相列名若就能知應
名知入今就所知名法相入次釋其相道品非一名
彼彼義隨別廣解名無量知下以經帖言廣知者帖
無量知言諸法者帖彼彼義教化入者是其修慧修
有俱利略明利他先列其名次釋其相隨所思者牒
前思義名字具者牒前第二法相入也化依前二是
故牒之善說法者正是教化說不違義故名為善下
以經帖善說法者帖善說法思義名具牒前法故無
別經帖。


十地義記卷第一本
[001-0039c]
十地義記卷第一末



後五證中初一寄在歡喜地中第二寄在二地巳上
乃至遠行第三寄位在八九地第四寄位在第十地
第五寄位在於佛地。


初中證入列其名字次釋其相於一切法平等智者
對法顯證證諸法如名平等智見道時中善清淨者
就位顯淨道別有三一見二修三無功用見在初地
修在二地乃至七地無功在於八地巳上此等相狀
廣如別章今言見時是初地也行分在此名見時中
玅離取染稱為善淨下以經帖無分別智帖平等智
淨與不雜帖後善淨下重料簡前教化入菩薩化生
即自成者此之十句宗明自利何故第四明教化入
故今釋之菩薩化他即是自成故雖化他無乖自利
前解化巳何不即釋此證入後方始料簡若不明證
不得顯其化他自成故此釋之是故下結不放逸中
亦初列名修道離過名不放逸次釋其相修時舉位
離煩惱者明不放逸下以經帖言魔法者帖煩惱也
言不染者帖遠離也地地轉中亦初列名八地巳上
法流水中任運上昇名地地轉次釋其相出世道者
謂出世間無漏真道此簡地前無貪等淨簡無功用
[001-0040a]
此舉無貪等取無瞋無癡善根垢障斯盡故名為淨
七地巳還於世涅槃欣厭未捨三善不淨八地巳去
盡捨故淨下以經帖出世間法帖出世道善根淨者
帖無貪等復有善下寄對顯異世間善行生出世道
亦得名為出世善根今不同彼名出世善以為根矣
菩薩盡中亦初列名寄位窮學名菩薩盡次釋其相
於第十地標其位分入祕密智對上明盡佛境深微
名為祕密十地能入名菩薩盡下以經帖得帖入也
不思智境帖祕密智佛盡之中亦初列名雖在因中
備攝佛德名為佛盡次釋其相於一切智佛智法也
言入智者於前佛智能趣入也下以經帖乃至得者
帖前入智得中窮終故言乃至一切智境界者帖一
切智智人是佛佛智分齊名智境界。


上來解別是諸入下就總彰別拂去階降是諸入者
是攝入等九種入也言為校量智義別者為假校量
入智地中德義差別故寄世間乃至佛地次第轉勝
非本入者乃可寄彼轉勝之位彰智地中德義差別
然彼所寄轉勝之位非是根本入智慧地良以地上
念念皆具一切行德故有差別非是先後方始具故
無轉勝相以無階降故須拂遣亦可此言結末異本
向來九入為欲校量智慧地中德義差別次第轉勝
是末非本名非本入與前總中結本異末其言相似。


第四段中文別有六第一汎舉一切十句皆有六相
類此十入二就此十八解釋六相勸以類知一切十
[001-0040b]
句第三彰其六相分齊四列六名五正就十入解釋
六相六將所解正勸類知一切十句。


初中一切所說十者華嚴多以十十為門故云一切
所說十句皆有六者六義齊通故言皆有義門不同
故有六種此六皆是諸法體狀目之為相義別名門。


此言說下是第二段就此十八言說之中解釋六相
應知一切所說十句皆有六也。


除事巳下是第三段事相隔礙不具六相是故除之
下出其事謂陰界入陰謂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
二入廣如別章云何不具如五陰中色非受想乃至
非識如是一切以其別故無有總相無總相故不得
將別對總以說成之與壞故曰不具若就體性一一
陰中悉具六相界入等亦爾。


何等六下是第四段徵數列名。


總是本下是第五段正就十入以釋六相釋中略以
四門分別。


一明立意為破定見有人於法取定總別一異等相
故明諸法緣起互成六門非定破彼定執。


第二明其建立所依論主依何立此六相謂依此經
如下初地第四願中說一切行皆有六門以為方便
故論依之類釋一切。


三汎就諸法解釋六相事法雖別理義齊通今且就
色辨釋六相餘類可知六相云何如一色中同體具
有苦無常等一切諸義以是諸義集成一色隨義別
[001-0040c]
分色有無量謂無常色苦色空色無我色等種種差
別論其總也總外無別語其別也別外無總總為一
色名為總相別為多色說為別相別中就彼無常等
上皆有色義名曰同相色義雖同而無常等差別各
異名為異相成壞兩門約就同異釋成前二以彼異
相苦無常等體不相離是故隨彼差別多色得攝為
一故稱為成以彼異相苦無常等義不同故一色隨
之分為多色故名為壞非滅壞矣據實而言前之四
門顯法義足以後二門約異顯同成前總別故為六
相就色既爾即色無常說六亦然如說無常以之為
總隨法別分無常眾多謂色無常苦無常等名之為
別就別之中苦等法上皆有無常故名為同無常雖
同苦等各別稱之為異以彼異相體不相離是故隨
彼差別無常得攝以為一無常門故名為成異義別
故一無常門隨之分多是故名壞如色無常六門既
然自餘同體恒沙等法一一皆爾色體既然一切諸
法乃至涅槃類同皆爾。


第四解文總是本者謂十句中第一令入智慧地也
別是九者隨其行別分為攝等餘九入也言別依本
滿彼本者就總開別名別依本以別顯彼總中具德
名滿彼本同是入者就別九中一一句下皆有入義
名之為同異是增者入雖是同攝等次第轉勝名增
增是異也成是略者以彼異中聞思修等體不相離
是故隨彼所說九入得攝成一故名為略壞是廣者
[001-0041a]
以彼異中聞等九種義不同故總入隨之分以為九
故云廣說如世成壞借喻以顯統攝百億為一娑婆
故名為成就一分為百億四天稱之為壞一切十句
隨義類者是第六段以此所釋六門之相勸以類知
一切十句皆如是也。


後利他中先釋初總後解餘別總中初言第二十句
得始終者牒舉經文此本始終彰本異末望後十句
說之為本始者巳下解始終義於中先就教行以論
後就證教相對而辨就教行中始者牒經信欲親近
辨其相也始心於法決定名信信增名欲依欲趣順
名為親近終者牒經念持辨相攝法在心故名為念
念法不失故說為持諸地是其所持法也下就證教
相對辨中初言復者前就教行巳明始終今此重就
證教而辨故曰復也阿含及證始終法體向前始終
皆名阿含通說為始證是終也阿含是其中國之言
此名淨教證者猶是知得之義此二汎論義別有九
一行教相對音聲言教名為阿含一切行德說以為
證猶下說中字義兩藏二就位相對解行巳前依教
修行名為阿含初地巳上離言合實說之為證猶下
解脫第二請中嘆眾是也地前所起聞思修等名阿
含淨初地巳上一切行德通名證淨三真偽相對一
切地中聞思修慧報生識智此等四心緣照之解名
曰阿含真智出言說以為證故下論言聞思修等是
則可說以可說故名為阿含地智離文名之為證四
[001-0041b]
修成相對一切地中真偽合修名曰阿含捨偽契實
名之為證猶下所明義說二大說大阿含方便修也
義大是證行成就也五相實相對世間修中得彼證
相名曰阿含契本相應名之為證猶下所說增上妙
法光明法門增上是證光明是教六體德相對就彼
離相所成行中無始法性本隱今顯名之為證依體
所成方便行德依教修生名為阿含猶下文中鍊金
所況金體喻證環釧嚴具喻於阿含七體用相對前
體及德相從說證依此所起隨順世間教智之用名
為阿含猶下文中珠光明等所況法是珠輪等淨喻
於證體珠光炎等況於阿含八就自分勝進相對自
分所成體德及用皆名為證勝進分中能受佛教稱
曰阿含猶下文中嘆金剛藏二力是也妙智及辯名
為證力於佛教法念堅淨慧名阿含力第九約詮就
實相對真智之體說以為證即此證體約言分十名
為阿含猶下文中虗空跡處所況法是虗空平等喻
地證智故下論言字身住處證智所攝空中之跡喻
地阿含故下論言非無地智名句字身名句即是阿
含法也今就修成以分證教一切地前方便造修名
曰阿含以未出言就教名之行成相應說名為證言
次第者釋始終義阿含先生證隨後成故名次第依
初相者明始終相依前句中始終之相應知阿含與
證亦爾始終同也。


釋餘別中先就初總開餘十別下廣辨釋菩薩利行
[001-0041c]
充滿法界今隨一宜且列十門就此十中要攝為三
初一是思次二是修後七是證何故自行明其聞慧
利他不論蓋乃聖者辨法隱顯或時自利利他二行
同皆說聞以此二行同依法故或自利彰聞利他不
說以彼利他依自所聞利眾生故或利他彰聞自中
不說如下三昧身攝中說彼自利行行德先成隱其
初聞利他之中更受諸佛所說教法利眾生故就之
彰聞或自利利他竝不說聞以正修行隱初聞故此
義如前嘆德中說今此文中為顯利他依自所聞故
不別說若以利他依自聞故不明聞者利他依自何
用說思思為起行利他行別思亦宜異法可通用故
以自巳所聞之法用化眾生不類思慧然此思等德
實同時同時難彰寄位以顯思修二行寄顯地前證
寄地上與前自行其義相似。


思中初言攝始終者列其名字思慧之心攝諸佛法
故名為攝又依思慧起說攝他亦名為攝始終門中
開出此攝將總名別名攝始終下諸句中始終例爾
次釋其相言思慧者能攝行體隨所聞義受持說者
正解攝義隨聞受持自攝義也所言說者攝取他也
今就初句彰說利他類餘皆爾下以經帖如實說者
帖前說也說之不謬故曰如實十地方便帖所受義
地相不同名為差別善巧集成故名方便。


修中有二初欲後行前中初言欲始終者列其名字
於出世法悕念名欲令證法者明欲功能念欲能令
[001-0042a]
信地菩薩證出世法下以經帖念者帖欲隨順法者
帖令證法行中初言行始終者列其名字以能依念
進修名行次釋其相觀分時者舉其行處此對初地
名解行住為觀分時於彼地法照察名觀下對所觀
顯其觀相無漏道者是所觀法分別修覺是能觀心
簡擇取法名曰分別分別增進名為修相悟達名覺
下以經帖觀達帖前修相覺也分別還帖分別言也
無漏帖前無漏道品後七證中初寄歡喜次一寄位
二地巳上後五寄位八地巳去。


證中初言證始終者列其名字次釋其相見時舉位
無我智者明其證體照察陰空名無我智智有善巧
稱曰方便下以經帖善擇慧明帖無我智言方便者
還帖方便下重分別善擇舉經擇中最勝釋其善也
智能擇法故名為擇下出擇體勝者牒前法無我智
斥其體也解大與明相顯可知此事彼時皆善知者
釋方便也彼此之言文中不顯解釋有二一對前釋
初地所見無我之理以為此事指前觀分為彼時中
皆善知者證入出世兼通世間故曰皆知以皆知故
名為方便二對後釋言此事者此地所證無我之事
言彼時者彼二地去修道時中皆能善知然見有二
一是證見知無我理二是解見照見上地如下所說
發趣果等以皆能知故曰方便修道之中初列其名
次辨其相二地巳上修道之解名出世智因修漸增
名為智力能有所解名入法義法是教也義是理也
[001-0042b]
下以經帖智帖智力出世智力能令菩薩有所趣入
故說為令入帖得入具足智門帖法義也教義圓滿
故云具足通智曰門。


此處巳下釋後五句於中有二一返立障對二此對
治下翻障顯德前立障中三門分別第一汎明立障
之意諸經立障凡有二種一為舉過令人斷除二為
寄對顯彰實德今此立障為對顯德何不直釋約對
顯乎釋義有三一者順釋隨辨何法當相以論二者
返釋如下請中為明請人是佛尊者顯法殊勝聖者
宣說返明非尊聖者不說此等名返三顯發釋於中
或有障治相顯或有行法大小相顯如是非一今此
是其顯發釋義立障顯也二明所立障之虗實此之
五障亦虗亦實有此障者不得成就五種功德以為
實障巳證地者實無此障假立顯德名之為假三釋
其文先總後別所立障名是其總也此於何處是言
不定若就行實一切地前方便之處良以五種始終
之德遍通諸地對之辨障明知遍在一切地前若就
說相前修始終在於二地乃至七地後五始終寄位
八地乃至佛地對彼說障障在七地乃至十地第七
地中有一障故不得八地智慧自在破邪始終第八
地中有一障故不得九地四無礙辯答難始終第九
地中有二障故不得十地二種始終第十地中有一
障故不得佛地一種始終總此諸地通有五障故言
此處言於菩提有五障者望終為言通則於彼八九
[001-0042c]
十地乃至菩提有五障也下別釋之五中前二是其
解障次二行障後一用障不能破邪舉其障體乖理
之言名曰邪論不堪以正摧破邪執稱曰不能下彰
其損巳義他壞失自解也眷屬離散違利他也以巳
言壞無人稟行是故離散不能答難舉其障體下彰
其損於問無對壞自解也設言不受違利他也樂小
乘者舉其障體不能求佛名為樂小下彰其損不得
菩提違自利也復捨利生違利他也化生懈怠舉其
障體不能常化名為懈怠下明其損捨利他行違益
他也不助他故自善不增違自利也無方便者舉其
障體不能智用善巧自在名無方便下彰其損不能
善化違於利他復自不滿失其自利。


下翻顯德治此有五總翻顯德下別顯之一一句中
皆初對障以列其名次釋後帖破邪始終是列名也
下釋其相先明破邪無畏辯下明破邪德前中隨著
是邪論也謂隨外道著有無等顯巳正義對治邪執
是能破也能以正法破彼邪執下破德中言無畏者
是破邪心心無怯懼言辯才者破邪口業言辭辯了
語能才巧故曰辯才性不闇者是破邪智智體明了
名性不闇下以經帖隨所住處帖隨著也言正說者
帖顯正義對邪執也言無畏者還帖無畏辯還帖辯
明帖不闇答難始終列其名字證無礙者證第九地
無礙智也樂小對治列其名字下釋其相大菩提願
求佛心也大菩提念不忘失者念佛心也如六念等
[001-0043a]
下以經帖憶念不忘帖念不忘菩提心者帖菩提願
化生列名利生無倦釋其相也經帖可知無方便智
對治始終列其名字五明通達釋其相也內論乃至
世工業等是其五種此五是其生智明處故名明處
下以經帖通達帖前通達分別一切處法帖五明也。


釋加相中初結前問後略顯其相也巳說何故是結
前也復云何者是問後也謂口意身是略顯也口則
勸說以增力意則冥被以加威身則摩頂而令覺何
故先口次意後身乘前諸佛顯加所為因即勸說故
先明口身摩即起理宜在後意無此義據中而說下
廣釋之。


解口加中先問起發次舉經文經中十句初一是總
餘九是別汝當辯者法義辯也說者所謂辭樂說也
此諸法門是所說法論言此十總以標舉下釋其相
先解初總辯才牒經隨得法義憶持不忘解經辯也
法是法辯義是義辯所得不失名憶不忘說還解說
法門牒經謂十釋也差別牒經種種名相釋其相也
歡喜等十是種種名名所顯行是種種相此法巧成
名方便者此十地法巧相集成故名方便方便之義
汎釋有四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方便等二權巧
方便如二智中方便智等實無三乘權巧施之三施
造方便凡所為作善巧施為如彼方便波羅蜜等四
集成方便如下第四大願中說彼說六相以為方便
諸法同體巧相集成故名方便今據第四故言此法
[001-0043b]
善巧成故名方便矣。


下釋餘別於中初先牒總開別總為別本故言根本
次列兩名仰承佛威名為他力巳力能說名為自力
辯才門中開出此二故通名辯下廣釋之。


解他力中先牒前門舉承對顯次問承力舉加對顯
如來之智能增說力故云智力明智被下名不闇加
下以經帖承帖承力智明加者帖後智力不闇加也
智帖智力明帖不闇加還帖加。


釋自力中初牒本數下八句中前三各一後五為一
故有四種下列名廣釋四中前三明其行圓後一德
滿行中前二是自利行後一利他自中體相開分為
二謂作無作有作行相無作行體相猶教行體猶證
行就此二中先解其義然後釋文義中且以四門分
別一解名義二辨體相第三料簡真妄二心有作不
作有滅不滅四約時辨異。


名義如何言有作者教行本無方便修生故名有作
有作順本稱之為善善之自體故名為法法出垢染
目之為淨辯才門中明此有作將總名別故名辯才
言無作者證行之體性出自古不從緣造故曰無作
此二相望無作據體不明順他故不說善若望於理
善義則通法淨辯才義如前釋名義如是。


體相云何此二皆用真識為體真識之中義別三門
謂體相用體謂真如玅寂平等如如一味隱顯弗殊
染淨莫易古今常湛非因非果論其相也如來藏中
[001-0043c]
恒沙佛法緣起集成覺知之心如世法中苦無常等
集成名用覺知之心然彼真心在妄相隱說之為染
出纏離垢說以為淨淨相未圓說之為因淨相圓極
說之為果斯乃在因說之為因在果名果而非修作
語其用也即彼真心在染則與妄想和合造作生死
在淨隨治集成行德行德未圓說為方便有作之因
究竟窮滿說為方便有作之果今論有作無作之因
故有二種體相麤爾。


次辨真妄有作無作有滅不滅先明真妄有作無作
唯真無作單妄無作真妄相應方有作義何故如是
若唯妄想而無真者妄想之法化化自滅終無作理
故經說言若無藏識七法不住不得種苦樂求涅槃
若唯真實真則平等不得言作妄依真故妄有方便
修作之義真隨妄故真有方便修作之理然妄修作
有三因緣一以善友緣力故作二以妄想因力故作
由前生後三以真實依轉故作由真心中具足一切
功德法性故熏妄心發生善法真作亦三一以善友
緣力故作二以妄想緣修對治熏力故作三以本性
熏發故作若真心中不具一切恒沙法性雖以無量
方便修習善不可生猶如虗空以彼真心體具一切
功德性故遇緣便生是以可作作義如是次辨真妄
滅不滅義若就真妄相對分別真則常存妄則滅盡
以義通論真妄竝有滅不滅義妄想之中體則終謝
名之為滅熏力不亡說為不滅真實之中妄盡想息
[001-0044a]
不復隨緣集起染用名之為滅真體常存故曰不滅
言約時者此作無作若在凡時但可有性而無行德
二性何別無作性者謂如來藏恒沙佛法古今常湛
與無作德體無增減唯有隱顯淨穢為異有作性者
本無法體伹是眾生可有方便修起之義說之為性
如樹子中有其樹性亦如乳中有其酪性此亦如是
若當無性修不可生非謂因中巳有果體自性可得
無作之性望無作果自體因果約緣以分有作之性
望有作果相生因果因果別異若作無作俱有本性
得果之時得言二種俱是本有今始顯不答言不得
無作之法凡時有體故得說顯有作法者凡時唯有
可生之義故不說顯若入種性有作行德名為性種
若入解行有作行德名得方便無作行德名清淨向
若入聖位有作行德名為教道無作名證若入佛位
有作名為方便菩提方便涅槃及報佛等無作名為
性淨菩提性淨涅槃及法佛等今就辯門故名有作
無作辯才下釋其文先解有作論如前釋經言自者
簡他之辭簡前他力故說為自若具為文下諸句中
句句皆有伹此句者簡他之始故偏言耳言善根者
無貪等行名為善根帖前善法清淨帖淨釋無作中
論如前釋經言法界帖前法也淨帖前淨謂真法界
從妄說染離染名淨言化生者此是利他經帖可知
第四門中有總有別有略有廣身淨總舉體德無垢
名為身淨三盡是別身之究竟故稱為盡菩薩盡下
[001-0044b]
論列其名就此略中行門有五約人為三義要唯二
總之唯一行門五者一菩薩盡二現報利益三後報
利益四二乘不同五是佛盡約人三者初之三門為
菩薩盡第四一門不同二乘第五一門上同於佛義
要二者前菩薩盡及二利益明金剛藏體德圓滿後
之兩門寄對顯勝故為二也總之一者總名身淨菩
薩盡者體德窮備此是初門有二益者果報殊勝益
有現未即以為二通前三也二乘不同對下彰出通
前為四言佛盡者對上顯入通前為五此是略也下
廣釋之菩薩盡中初牒前門次釋後帖言法身者是
法性身離心意識唯智依者是其報身無常之報心
識所依真常之報遠離一切心意識等唯智依止離
心意識斷德成也唯智依止智德備也報從治生故
離心等以智別身故說智依何者是其心意識等而
復言離若依毗曇就一事識隨義分三五義別之所
謂名義業世施設名者名心名意名識義者集起是
其心義思量是意義別知是識義業者論言遠知是
心謂知未來未來之法未曾現起與我身居故說為
遠前知是意續知是識世者論言未來說心過去說
意現在說識言施設者界施設心入施設意陰施設
識若依楞伽別就五識六識七識以分三種如彼經
中第七妄識集起之本說名為心第六意識遍伺諸
塵說以為意五識之心了別現境說名為識今此當
應就後言耳此皆除故名為離心真慧獨存稱曰唯
[001-0044c]
智智即報身說名依止此智雖從心意識生還能滅
於心意識等故經說言如木生火是火生巳還燒是
木實觀亦爾故離一切心意識等既離心等當知即
用真識為體真通前七合有八識八識之義廣如別
章此應具論上來釋竟下以經帖言法身者帖前法
身言智身者帖智依止次釋二益先舉兩門次釋後
帖現報益者就時以名得益在今故名現報受位辨
相因行窮滿得佛智職名為受位汎釋有三一就化
相以明受位如彌勒等現居學窮聖說當果以授其
人故名受位二約相顯實如下文說十地學滿如來
毫光從其頂入名為受位三就實論實十地學窮巳
寄當來法身之相顯自心原名為得位此應就彼第
二門中說受位耳言後報者就時以名生報名後下
釋其相摩醯首羅此翻名為大自在天在色究竟言
智處者凡釋有四一就凡以論於三界中此處慧勝
故名智處何故如是下天定少四空定多故智不勝
第四禪中定慧均等故智勝也第二就其二乘之人
以無漏智熏禪生彼故名智處第三就其菩薩而辨
十地菩薩智波羅蜜最為殊勝此勝智人受報生彼
故云智處四就佛釋十地菩薩生彼天中即於彼天
得一切智故云智處託報在彼名智處生何故生彼
欲於彼天成佛道故何故彼成十地多作摩醯天王
在彼學滿便得菩提故在彼成經說成佛在閻浮提
何故言彼說成有三一隨化說成在閻浮提二寄相
[001-0045a]
顯實在色究竟三就實辨實玅出三界是則不可時
處以定今此約相以顯實耳下以經帖正受佛位帖
前現報得世大身帖後報也色中之極名最大身二
乘不同舉第四門度五道者不住世間三塗人天是
其五道斷因離果名之為度經說六道何故言五離
合故爾離則說六就前五中分出修羅合則修羅攝
入餘趣依如雜心攝入鬼道依法念經攝入鬼畜彼
說羅[目*候]阿修羅王是師子兒故入畜生依伽那經天
鬼及畜三趣所攝有天生者攝屬天趣是故修羅亦
名劣天涅槃道淨不著涅槃涅槃是滅道是菩提得
而不著故說為淨前度五道不同凡夫涅槃道淨不
同二乘何故偏名二乘不同對勝故爾二乘得出出
而即住菩薩得出出而不住是故不同經言過世帖
度五道法道淨者帖涅槃淨法帖涅槃道還帖道淨
還帖淨釋佛盡中初牒前門入一切智辨釋其相前
一切智標佛之稱後一智字是佛智德解順名入言
滿足者從初地來皆入佛智今至十地入之滿也下
以經帖得帖入也一切智人帖一切智下言智者帖
後智字滿還帖滿自力辯下釋防外難此明自力以
何義故宣說佛盡為欲校量自力上上寄佛彰極非
明佛也。


釋意加中初結前問後以為起發下隨文釋然此意
加當時如來但可意地冥被與力都無言說文皆經
家後時所集於中經文有二十句初之十句正明意
[001-0045b]
加後十解釋偏加所以何故就意解釋偏加餘不如
是意是加本故就釋之又前口加有其自他二力辯
才意加亦爾前十正加明其他力後十釋加顯其自
力故此釋之就前經中初無畏身亦總亦別通攝十
句為無畏身所以是總於中別分初之一句顯色身
勝是故名別餘之九句一向是別總中諸佛舉能加
人金剛菩薩舉所加者上加被下名之為與與於何
等謂與真實無畏之身隨其所與得力不虗故名真
實由得力故於他不怯名曰無畏無畏是心顯之在
相相謂名色名色聚積故說為身巳之智斷不可他
用云何說與釋言巳德不可為彼他人德體非無緣
助如似鬼神入人身中亦能令人辯說無礙況佛不
能此就緣助說之為與又問所與為暫為永此義有
三一就實論謂金剛藏行入佛境如來法身下被相
應說之為與斯則一得常然不退得說為永二就化
德以論暫永彼金剛藏化充法界無時不說隨化說
與與無暫廢亦得言永三就化相隨彼一分眾生所
見暫爾為化化畢宜廢據此說與與是暫也下九句
中初句彰辯義通餘八。


論中初言此十意加總牒指斥以對前問何故須指
人言意加有二十句為簡後十故須別指若爾下說
依何身中唯有十句亦言此十說依何身竟何所簡
又人復言說無畏身以為意加相隱難識故須指斥
若爾下說厚集善根為所依身修集善根以為修行
[001-0045c]
求一切智以為迴向其義顯然有何隱覆亦舉指斥
以彼類此人語定謬蓋乃論家總牒對問更無別義
前口加中何故不然論法多途何可一例於此論中
或先舉經後以論釋如前序等或有初先結前生後
舉經論釋如前解釋三昧分等或先問答略顯其相
舉經論釋如前解釋加所為等或有先問舉經論釋
如前解釋口加相等或問舉經論初總牒以對前問
然後釋文如下解釋依何身等或復先問舉經論釋
釋巳然後牒經對問如六地中解力勝等或先問答
略顯其相次舉經文後無論釋如下四地道品觀等
為法參差各隨一便不可就此別釋所以。


下釋文中無畏有二牒總開別與無上等列名辨相
言與無上勝威德者令金剛藏色相尊嚴超出餘眾
下不能加說為無上上能過下名勝威德下以喻顯
如王處眾顯無上也自在無畏顯勝威德與辯才者
加其內智令金剛藏言說不怯名辯無畏前色後名
雙牒結之與辯加智智是行陰名支所攝故曰名身
亦可辯才是其言說說是名字故曰名身非五陰中
四陰之名有難解者下廣釋之名身有九牒總開別
下不著等列名廣釋九中前八與金剛藏自在說智
後一與其殊勝化業前中相從攝為三對初二一對
次三一對後三一對初對之中前與說能後與說智
令知世法第二對中初有兩句還與說能後之一句
復與說智令知理法第三對中初之兩句復與說能
[001-0046a]
後之一句還與說智令知教法就初對中不著列名
言峻若流無有澁滯故曰不著下釋其相說法不斷
非令停廢無滯礙者非暫澁礙經言無障帖前不斷
言無礙者帖後無礙無障礙故令他愛樂故名樂說
堪辯列名堪知諸法故名為堪亦可知法堪起言說
故名為堪辯才門中明此堪故名為辯才次釋其相
善淨堪智解釋經中善淨智也淨智寬通不知是何
故今辨之是淨智者堪說淨智非證淨也有四種下
釋差別入先解差別有四舉數緣等列名人解非一
此言定依相續解脫不得餘釋依彼經中有四種成
一以有成以有因緣名想言說諸法得成二所作成
一切所作各有成辦三者法成一切諸法性相成立
四者助成以智言說助成諸法今言緣者是彼經中
以有成也以有因緣諸法得成故名為緣法者即是
彼中法成作者是彼所作成也成者即是彼中助成
下解入義善知此義成不成者知前四義成不成也
順名為成乖名不成良以此四是彼經中四種成故
順而不乖通名成矣於成不成善解名入上來釋竟
下以經帖善淨智者帖堪智也言差別者帖有四種
緣法作成入帖善知成不成也第二對中前二說能
後一說智能中初句於法自在後句明其隨機善巧
任放列名言說恣心故名任放下釋其相於中四句
前之兩句解任放義後之兩句釋經成論說不待次
是第一句總持自在故不待次謂不待於一種次第
[001-0046b]
言不斷者是第二句總持不忘故言不斷後兩句中
處處隨意釋經善憶成前論中說不待次諸法非一
故名處處總持稱心名曰隨意不忘名義釋經不忘
成前論中言辭不斷聞持成就故不忘名名猶教也
義持成就故不忘義義是旨也下以經帖善憶念者
帖前隨意言不忘者帖後不忘加字未解下牒釋之
是不忘加牒舉經文為舉加字餘言隨來意加釋也
此是如來意力加矣何故就此偏彰意加意加與力
正為不忘故偏云耳能說列名巧說名能下釋其相
隨所應度種種喻者隨機巧說能斷疑者善開物心
下以經帖善決定意帖能斷疑善帖能也決定意者
帖斷疑也生物信心名決定意言方便者帖隨所度
種種喻也不雜列名知法同相故云不雜三種同智
常現前者釋不一種依金剛仙論知一切法皆無常
苦及與無我名三同相依別翻論知一切法自相同
相及不二相名三同相自相世諦同相真諦不二相
者是一實諦一切法中同有此三名三同相又知諸
法空無相願亦名三種同相智矣恒知無間稱曰常
現下以經帖言遍至者帖智常現理無不照名為遍
至一切智處帖三同相第三對中前二說能後一說
智能中初句教他令出後句說時自心不怯教出列
名得佛十力教化教授令生出離故名教出下釋其
相十力不壞是教出德處非處等是其十力以有力
故魔不傾動故云不壞不壞正是力之義也十力之
[001-0046c]
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可度令斷是教出能教斷煩
惱故名教出經帖可知無畏列名下釋其相得佛無
畏明無畏體自知有德心不疑慮故名決定於說不
怯彰無畏能於他眾中自起言說不怯弱也無畏之
義亦如別章此應廣說下以經帖與無畏者帖前無
畏不怯帖前於地不怯無量列名下釋其相於一切
智隨順說者是所知法一切智者是佛智也言隨順
者佛隨眾生修多羅等是所說法舉修多羅等餘十
一亦可等取毗尼毗曇六正見者是能知智何者六
正金剛仙論具廣分別一真實義正見能知理法二
行正見能知行法此二教旨三教正見能知教法四
離二邊正見知前理法不同情取五不思議正見知
前行法成德出情六根欲性正見知前教法說隨物
心外國相傳言更有六出六正論一者妄想所謂虗
妄二妄想依謂依真識三非妄想所謂淨慧四非妄
想依謂依真如五妄想非妄想謂聞思修體是妄識
故云妄想相用順真名非妄想六妄想非妄想依謂
依淨教義有多含皆得無傷下以經帖一切智人智
無礙者帖一切智分別法者帖隨順說修多羅等正
見帖前六正見也上來八句與其說智同化一句與
其化業同化列名同佛化業故名同化下釋其相得
佛身等三種化者對上釋同舉身等取口之與意故
云身等此三是其諸佛化業名三教化用此化時於
他不怯名為無畏隨所度下對下明化化隨眾生名
[001-0047a]
隨所度現身口意名示三業所示增上故曰殊勝所
現難測名為神化下以經帖與如來者帖前得佛三
種化也就佛下被故說為與就金剛藏仰攝佛力說
之為得善分別者帖隨所度謂善分別所化眾生身
口意者帖示三業言莊嚴者帖殊勝也作用殊勝故
曰莊嚴所言起者帖神化也巧用現前目之為起。


佛有力下釋加所以先問起發然就經中先問後答
何故問也以是下答今此論家先取經中何故之意
豫以為問經後論中但釋答文又謂重也前巳明加
今復重釋偏加所以是故言又有力有慈徵問所以
有力能加有慈能普所以徵問言何故者徵問之辭
以十身下徵問之相佛既有力復有慈悲何故十身
唯加剛藏不加餘者唯加剛藏以為一句唯猶獨也
不加餘者復為一句名寶藏等以之為餘。


此二句問下論別答經中初問以得下答答中十句
初一是總餘九是別以是菩薩得三昧者以金剛藏
得三昧故諸佛唯加就後別中亦是菩薩文在初句
義通後八若具應言亦是菩薩善淨心故乃至最後
亦是菩薩法界印故略不具論今言亦是本願起者
成前三昧望加說亦所謂亦是本願起故得於三昧
得三昧故諸佛偏加乃至亦是法界印故得於三昧
得三昧故諸佛偏加句句皆悉成前三昧遠對加矣
論中先就初之總句釋答前問後解餘別以是菩薩
得三昧者牒初總句答前問中唯加金剛藏餘不得
[001-0047b]
者答前問中不加餘者以寶藏等不得三昧是故不
加然寶藏等同是一生滿足之人何故乃言餘者不
得釋有兩義一為推化金剛藏故說餘不得二諸菩
薩各隨所住法門以別餘寶藏等非就此門以彰德
故不說其得若入此門理實得之聖力加被乃至艸
木亦能說法何故唯就得者為加釋言若論變化之
力別是一義加得令說復是一化若彼無得竟何所
加如說大品加須菩提解空之人今亦如是下釋餘
九初得三昧有二種者就總開別前得三昧是其總
也有二開別總三昧中體德不同故分二種本願現
成是三昧體體謂出世菩提之心深心巳下自利利
他是三昧德下列名廣釋本願現者初地所起菩提
心體說為本願今至窮學名為現成經言本願帖本
願也起帖現成亦是之言略而不解。


第二門中文別有五一總二別三略四廣第五釋巳
彰行功能為因之義初言三昧身攝功德是其總也
三昧體中備收諸德故名三昧身攝功德有八種者
第二別也依利自他第三略也前四自利後四利他
依利自他以說八德故名為依亦可定身依此諸德
故亦名依。


因淨巳下第四廣釋前自利中初一是其起行之本
後三正是行德之體解因淨中因淨列名深心下釋
深心解因悕欲慇至故曰深心趣盡釋淨初地深心
至此學窮說名趣盡盡故淨也次以經帖淨牒趣盡
[001-0047c]
言深心者還帖深心下重釋經以成其論深心牒經
信樂等者辨其行體此解經也復是一切善法根本
解其因義成前論也以是善本故說因耳後三是其
同相三道初一是證第二是助第三不住義如別章
此應具論證中智淨列其名字趣盡下釋趣盡解淨
修道如智釋其智也智通見修故以修別次以經帖
淨帖趣盡智帖如智圓滿之言上來未解非是帖前
乘勢舉來下重解釋圓滿之言初法後喻此真如觀
內智圓滿智體圓也光照法界智用圓也猶如日輪
喻前體圓光遍世界況後用圓助道行中身淨列名
助道能得出世報身身轉勝故助行清淨名身轉淨
亦可助行依身而起身轉勝故起行亦淨名身轉淨
次釋其相生生解身初地巳上受身非一故曰生生
轉勝釋轉善成解淨經帖可知不住道中心調列名
空有自在名心調伏次釋其相不著有故斷麤煩惱
不住無故離彼細習所斷窮盡故名為善下以經帖
修本業者不住之解能起功德智慧助道故名本業
亦可取有是凡夫法取無是其二乘之法不住有無
菩薩正道故名本業下利他中初一是其利他方便
後三是其利他行體前方便中聞攝列名隨聞能攝
故曰聞攝下釋其相言堪持者是能攝也一切說等
是所攝也一切所說所攝廣也言祕密者所攝深也
下以經帖念帖堪持無量法者帖所說法無量有二
一廣無量帖前一切二深無量帖前祕密後三句中
[001-0048a]
初身次口第三是意身中通淨列其名字勝通自在
釋其相也下以經帖信解清淨光明法者神通無垢
名曰光明此光明法能令眾生信解無疑就能以彰
名信清淨光明法也決定信下釋會經論經家名為
信解明法論家名通言不相順故須釋會決定信力
釋論會經論家名通此通云何名信清淨光明法乎
以通是其決定信力故名信淨光明法矣眾生信心
名決定信神通之力能生彼信是故名為決定信力
攝取通者釋經會論經家既名信淨光明論家何故
說之為通以此光明攝取通故論家名通舉信光明
以收彼通體無別故名為攝取與下二地數攝十名
其義相似釋口業中辯才列名善知不違解釋其相
次以經帖得陀羅尼帖善知也言不壞者帖不違也
下重分別初章是其陀羅尼者約喻顯法十四章中
嘶曇在初名為初章能生諸字故舉為喻此章所況
諸總持門是陀羅尼故云是也一一巳下釋喻顯法
此之字門攝無量字如陀羅尼一一能攝無量法也
字門之義此應廣說不壞牒經前後不違舉論對顯
言無乖違故名不壞釋意業中離慢列名證除妄執
故名離慢次釋其相真實智者自證離慢教授不異
攝物同巳下以經帖法界智印帖真智也智證法界
如法名印言善印者帖教不異謂以巳智印彼眾生
令其同巳名善印也。


上來廣釋下顯行能為因之義於中先就自行以明
[001-0048b]
於中有四一總牒前四總顯為因二善淨下別牒經
文三修多羅下總牒前經以指後論謂前經中所說
四句後論次第說為因也四精進因下別顯四因精
進因者深心能起精進之行與進為因不忘因者依
彼如智能於諸法心不忘失如智與彼不忘為因勢
因者依助道行能攝勝報勢力自在助道與彼勢力
作因不染因者是不住道能於空有不染不著不住
與彼不染為因下就利他以辨其因復依利他因有
四種總以標舉下別牒經歷就說因問曰何故前自
利中并舉四行辨說四因利他不爾以自行中經有
四句論亦有四故得并舉并說其因今利他中後之
三句皆須重釋故須別舉別就說因念無量法牒初
句經斷疑因者以自念法能斷他疑故望斷疑說為
因也信解明法牒第二句敬重因者現勝光明令他
敬故與敬為因下釋敬義謂以通力示不思處令生
信入故名敬因通用難測名曰不思神通分齊故名
為處現此勝通令其見者覩此神變信入佛法得陀
羅尼舉第三句轉法因者依陀羅尼能轉法理故望
轉法說以為因法是教法理是義理化流名轉言法
壞時假餘誦持釋顯其相正法滅時假餘外法誦通
正義法界善印牒第四句教授因者依自智印能教
眾生令使出離故望教出說之為因如是化者自利
不忘舉前顯此得自利中第二如智不忘得故能為
此化。
[001-0048c]


釋身加中初結前問後略顯其相所謂摩頂令從定
覺由摩增力故名為加經中四句一不離本二以神
力三申右手第四摩頂申右手者此隨世相右是用
便故申右也善摩頂者亦隨世間安慰之相摩頂能
益故名為善下以論釋不離牒經示勝力者遠而摩
此名示勝力此順釋也來此非奇是返釋也舉來非
奇返顯不來是奇異也何故顯異彰巳德勝何故顯
勝上德之人為法加被顯法殊勝令眾敬矣此隨一
相如多寶佛從遠而來亦顯法重各是一義若為敦
勵求法之心必從遠來神力顯法要須遙摩是如意
通非餘通者此釋經中以神通也通有四種一如意
通轉變自身大音普聞如是一切二是幻通轉變外
事三法智通於法無礙四聖自在通能於苦中生於
樂想於彼樂中能生苦想於苦樂中生於捨想如是
一切今此乃是如意通力非餘通等。


釋起分中初結前起後次經後論起者牒經釋有四
句言事訖者是第一句上入三昧為顯巳證故能宣
說今巳顯竟故名事訖得勝力者是第二句前入三
昧亦為受加佛巳加竟名得勝力說時至者是第三
句前入三昧為觀物機隨順授法物悟在今名說時
至定無言者是第四句前入三昧顯證離言今說起
定返顯所入寂滅離言言意如是下釋其文前云時
至何不即於定中說乎定無言故不得即說此隨化
相若據行實即寂常用豈待出定具此四義故從定
[001-0049a]
起。


釋本分中初結前問後以為起發經中具以五句分
別一依三分定別其文第二顯其所說之法第三明
其所成之行第四對後交相起成第五分文略以指
斥。


言三分者上來四分起說之由通判為序從此巳下
宣說地法以為正宗人言說分方是正宗准如法華
此則不然彼經序品判以為序方便品下略嘆佛慧
舍利三請如來廣答皆是正宗以彼類此本及請分
雖非廣說亦是正宗。


所明法者下請分中顯其地體寂滅出言說分巳去
彰其地相此本分中體相雙舉決定六事是其地體
所列十名是其地相此是法也。


所成行者上來四分起說之由為生物信今此本中
舉地嘆勝令起樂欲是所成行。


相起成者今先以本起後請說謂於本中標舉願善
地之法體起後請中所顯地體又嘆地勝令眾樂欲
興於後請言起說者今此本中略列十名起後廣說
斯則以前起於後也下明請說成此本分其相如何
因後眾請廣顯地實寂滅離相成此本中所明地體
說分巳下廣宣地相成此本中十名所表地之相也
本是地宗下皆成此斯乃本末互相起成。


分文釋者經中有三一明願善以為地體二列十名
顯其地相三舉佛同嘆顯地要勝此三之中皆各有
[001-0049b]
二初段二者初先舉彼決定六事以為地體二此十
地過巳說下彰此所說菩薩地事諸佛同說并即顯
巳宣說所由復就前中初願決定是其總也不雜下
六是其別也起巳告者牒前生後言佛子者起發眾
心以諸菩薩行堪紹繼故稱佛子是菩薩願總舉地
體此言非謂是於菩薩此乃是於諸菩薩願無雜等
別論中廣釋第二段中我因是事如是說者謂因諸
佛同說地事故今為彼盧舍那佛之所傳說亦可因
此菩薩地事三世同說我亦說之下釋似爾第二段
中文別二者初列地名第二還明三世同說顯地要
勝第三段中文別二者初我不見不嘆說者舉佛同
嘆顯地要勝此返言耳言中道巳不見不嘆即顯所
見一切皆嘆二何以下彼金剛藏彰地要勝釋顯諸
佛同嘆所由何故問也諸佛差別以何義故歎地不
殊此是巳下釋嘆所由文有四句初增上法是其證
行舉此證行釋佛同歎第二亦是光明法者是阿含
行舉此阿含釋佛同說言亦是者地之一法隨修說
二非直是彼出世所證亦是世間方便所行故云亦
是修中得彼出世證相名曰光明如人鑽火先得𤏙
相亦如掘水先得濕相是亦如是第三所謂分別地
事顯前第二光明法門第四是事不可思下顯前第
一增上妙法不可思議嘆深之辭地雖相顯世間修
中而體妙出故云是事不可思議謂諸地智斥其行
體謂出世間十地證智。
[001-0049c]


論中初先問答料簡自說所由後釋經文何故自說
是初問也下文廣說要須眾請今亦是說何故不請
而自宣說答中兩句一明大眾於說不知故須自說
二明大眾於法不知故須自說若不自說眾則不知
為說不說是初句也向前諸佛雖加為說未知剛藏
承力說不若有說心則可啟請若定不說起請無益
眾有此意請則無期故須自說以起後請又復不知
說何法者是後句也設知欲說而復不知欲說何法
就何啟請故須自說令眾知之問曰上言說不思議
諸佛法明云何不知不思法中門別非一故猶不知
若爾上言以能加佛同名金剛即知所為是金剛法
云何不知藉相表知而非決定猶得說言不知說何
以不知故必須自說。


就釋文中依經三分次第釋之解初分中經文有二
二如前判一明地體二明同說論文有三一解地體
二釋同說三以六相分別前體初段經中願善是總
無雜等別解初總中句別有四一解願義二釋善義
三解決定四巳入下彰其位分前中願善牒舉經文
此正舉願善與決定相隨而來如初地中發菩提心
即此願者指斥願體非解名義如者是其指法之辭
如下初地住分之中菩提心生以為初住彼心即是
此願應知下解發心還指此願故下文言生是心者
是本分中願善決定良以心願體是一故二處相指
兩義俱顯體謂出世真證善根以能增長趣順菩提
[001-0050a]
故說為願亦名發心體既不殊何故心願兩名別乎
其體雖一隨義有異故名不同言義異者望大菩提
起意趣向是發心義要彼屬巳是其願義問曰願善
是諸地體何故偏指初地發心釋言願善實諸地體
今指初地就始言耳又問前說願善地體說分巳下
但明地相云何指相而顯其體釋言總相指彼顯此
於中分別指彼所顯果分發心顯此願矣次釋善義
善決定者牒舉經文正為舉善決定隨來真智攝者
解善願心為善所以以此願心真智攝故得名為善
願與真智兩義雖異會體不殊是以言攝若此願心
是妄智攝相順性違不得名善真智攝故體順名善
次解決定善決定者牒舉經文正舉決定善字隨來
即是決定釋顯其相此解前願為決定義決定之義
汎釋有三如地持說一種性地名為決定定為佛種
二解行地名為決定定能發心三初地上名為決定
今此所論乃是第三問曰地上云何決定解有五義
一就行體決定不退二望所信及所證法決定不疑
三望生死決定不作四望菩提決定趣向五望眾生
決定能益具此諸義故名決定向前願心非直是善
亦即是其決定義故說為決定下彰位分巳入初地
非信攝者此初地上真證發心非是地前玄期之願
故非信攝。


下解別中決定有六就總開別下廣釋之就此六中
隨修分二前五自分後一勝進隨行分三前四自行
[001-0050b]
第五利他第六明其得諸佛法與勝鬘經攝受正法
厥義相似就前四中初二明其願善行體次一明其
行德殊勝亦得名為行義寬廣後一行能為因之義
論其行體諸門各異行德行能上下相似下文所說
十大願等一一願中行體各別廣大等同就前二中
初觀相者明其觀解捨相入如後真實者彰其行德
契實離相差別如是。


文中觀相列其名字照理名觀觀之體狀故名觀相
總決定中開出此觀將總名別故曰決定下諸句中
決定例然如觀一味釋其相也如觀解觀理絕情妄
說之為真諸法體同目之為如觀同前釋一味相者
解其相也證如一味是觀體相一味之言從喻名之
如海雖廣鹹同一味亦如眾藥煑之一器其味無別
諸法如是相別雖眾窮觀其實如理不異故曰一味
經言無雜帖一味也。


真實列名行成離妄故曰真實下釋其相非世境界
正解真實緣觀不覩名非世境出世境者轉釋非境
斯乃契實返望情相由來不有無相可在名之為出
非有世間對之出也下以經帖不可見者以非世境
故不可見。


解勝善中先列其名次解後帖下重分別勝善列名
行合法界德義廣大故名為勝下釋其相大法界者
舉大顯勝行深名大大稱法界名大法界一切佛本
釋廣顯勝佛德寬多願善能為一切佛本故名為廣
[001-0050c]
廣故名勝類前應言佛本法界略不云耳下以經帖
廣帖佛本大還帖大言法界者帖前法界法者自體
如來藏中具一切法雖同一體門別恒異異故名界
行同法界是以言如下重分別於中有二一總釋廣
大如於法界二復法界下別就諸行解釋廣大如於
法界總中初言大勝高等釋廣大義一切法下解如
法界大勝高廣轉名顯示廣大之相非解名義經言
廣大論彰高勝以彼高勝顯成廣大云何名大所謂
高勝云何名廣所謂高勝廣大相顯義亦同然一體
異名成前大等相顯之義彼大勝等名雖別異其體
是一故得相顯同一願善名為一體大勝等別故稱
名異法相義故釋前名異其體雖一法相義別是故
名異異相云何深為大義寬為廣義過下名勝上出
云高一切法者釋法界也法界非一故云一切法爾
解如爾猶如也如一切法以成行德故行廣大故云
法爾前雖總言大勝高等一切法爾未就行論不知
何法廣大如法故下顯之行雖無量要唯三道證助
不住初是證道第二不住第三助道下就此三唯明
大義如於法界餘勝高廣略而不論此云何知文中
伹言復法界大不說餘故有何所以前文巳言大勝
高廣一體異名但就大義明如法界餘類可知是以
不說初中先明證道行大淨法巳下解如法界前中
初言復法界大略以標舉上巳總釋今更別解是以
言復下兩句中復義齊然謂法界中復有一種證道
[001-0051a]
行大名法界大行稱法界方得為大故舉法界以顯
大矣謂真如觀出其大體如觀是證勝凡二乘顯其
大義下明此大如於法界言淨法者舉法界也前總
釋故言一切法今此別解故云淨法謂法界中證淨
法門法爾解如如彼淨法成行故大就不住中亦先
明其不住行大謂說巳下解如法界前中初言復法
界大略以標舉謂法界中復有一種不住行大解文
同前方便集者出其大體巧慧雙遊空有不着故云
方便不住空故能攝功德不着有故能成智慧以此
德慧滿足地道名為集地下明此大如於法界說大
乘者舉法界也前總釋故言一切法今此別解故云
大法謂法界中大乘善巧不住法門何故獨此彰說
彰大三皆須說為明證助各別有體不住無別就前
二中隨義以論故偏彰說三道皆大不住之行空有
不着過凡異聖彰大義顯故偏言大法爾解如如法
界中大乘之法成行故大就助道中亦先明其助道
行大善法巳下解如法界前中初言復法界大略以
標舉謂法界中復有一種助道行大釋文同前白法
界者出其大體三道皆白助行治染彰白義顯故偏
言之助道真妄緣治定妄即實為真今此所辨是真
非妄約法以簡白即法界名白法界亦可白者是其
淨義助行除障能淨法界下明此大如於法界言善
法者舉法界也前總釋故言一切法今此別解故云
善法謂法界中助道善法諸法皆善以此助道方便
[001-0051b]
造修順益義顯故偏名善法爾解如如法界中助道
善法成行故大以此三道同言大故不得偏說大為
證道廣唯助道高為不住當知三道皆廣皆大故下
十願一一願中所求之行斯言廣大不得別分。


解因善中初總列名下別解釋有二舉數成無常等
列名解釋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定二果二辨其因
三隨文釋然此二果人解不同有人釋言方便涅槃
是無常果性淨涅槃是其常果何故方便說為無常
復言愛果此果本無方便修生名曰無常福利相顯
為情貪愛故名愛果性淨涅槃雖從緣顯體是本有
不從緣生故名為常福利相微貪愛者尠故不名愛
汎論法相非無此義非此所明何故得知經說常果
盡未來際方便涅槃豈非後際而非常果有人更釋
前二涅槃俱是常果十王等報名無常愛以是世間
有為果故名為無常勝報可貪稱曰愛果常果當理
無常太局此云何知論釋愛果如空生色不可窮盡
十王之報止在因中標別十地至佛不論明當太局
今正論之諸佛菩薩得大涅槃不捨世間是無常愛
隨世生滅故曰無常大悲作用理是可樂名為愛果
二種涅槃是其常果此二猶是涅槃經中常共無常
無常共常二種行德亦是彼經二種莊嚴常果是彼
智慧莊嚴故彼經言慧莊嚴者無為無漏無礙常住
愛果是彼福德莊嚴故彼經言福莊嚴者有為有漏
有礙非常二果之相斯文顯矣果別如此因相云何
[001-0051c]
論其因體唯一願善隨義分之亦得說二望彼常果
正因相起不滿為因滿足為果望無常愛增上緣發
如空生色因果同時無別前後雖復義分今同說因
下釋文中先明無常初列其名次釋其相是因如空
彰法同喻無常果因能生無盡故如虗空依是生色
色不盡者辨喻顯法如空生色不可窮盡願善如是
能生愛果不可窮盡下言故者以果顯因以所生色
無窮盡故彰彼虗空能生無盡所況如是所生愛果
無窮盡故彰彼願善能生無盡下以經帖究竟帖後
生色無盡如空帖前是因如空解常果中還初列名
次釋其相言是因者是常果因所得斷果名為涅槃
菩提智德說之為道亦可所得性淨之果名為涅槃
方便菩提說之為道下以經帖盡未來者因能窮至
名之為盡玄指當果以為未來未來得處說之為際
際猶際畔得涅槃時返望生死由來不有寧有涅槃
對之說際今就生死玄望涅槃涅槃在當故說涅槃
為未來際。


釋大善中初列其名此德利他曠潤無涯故曰大善
次釋其相言隨益者謂隨眾生而利益也次以經帖
覆護生者盡眾生界覆令增善護使離惡下對前因
明其不住次前決定牒前因善彼文隣此故云次前
言此願者舉此大善前言決定此上云願蓋綺互耳
言世涅槃不一向者前因善中常果因善能得涅槃
故於世間不一向住無常果因及此大善能隨世間
[001-0052a]
故於涅槃不一向住六中此二顯行功能出生利益
故偏就之以說不住若爾不怯能入佛智此行亦是
不住世間何故不說理實齊是但文未到所以不論
亦可不怯通明前五入佛境界故不偏說不住世間
釋不怯中初列其名於深能入故曰不怯能入釋也
初地巳上滅觀心現分階佛境名入佛地下以經帖
復此生下解第二段同說所由復此十地牒舉經文
生成佛智住持故者有人言此解釋地義解釋地義
實不異此但今文意不為釋地此舉地能解釋三世
同說所由生之與成望於佛果始起名生終滿曰成
亦可為因名之為生為緣稱成地之一法云何為因
而復稱緣釋言佛德現今未有未有之法地能令有
故說為因據當以求佛果可有可有之法地能令現
故名為緣亦可因中有其二種一證二教果亦有二
一是性淨二方便淨望性淨果證道為因教道為緣
望方便果教道為因證道為緣以有斯果故說生成
住唯就因當分相應名之為住持則通望因之與果
如似初地望後諸地乃至望佛以說持義諸地望後
次第例然云何名持持者由是昇持之義如世間地
能持諸物故名為持故者猶是所以之謂具此諸義
故佛同說我亦說之經帖可知。


上來兩段隨經解釋自下第三六相分別第四異相
別相故者借名顯示此乃觀相真實等異名為別相
不同第二分一決定為六名別。
[001-0052b]


何故定下解釋經中第二地相經中有二一列地名
二明三世諸佛同說然今論家但釋初段不解第二
相同前故就所釋中先法後喻法中初先對障辨數
何故十地初名喜下隨位釋名前中初先問答正辨
說十所以何故問也何故說十不增不減對障釋也
此經與論十門階地廣如上辨今云對障一門言耳
問曰何故定說十障對十地故此障與地更得相顯
問曰此障為虗為實釋言不定有此障者不得十地
故名為實證者返望由來無此假立顯德故名為虗
下列障名先問後辨十障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
今且釋名初言凡夫我相障者此對初地無我真解
說我為障我有二種一自在名我如八自在此就用
也二自實名我此據體也實我有二一者理實所謂
佛性是故經言我者所謂如來藏義二者情實謂凡
妄取生法自性理實之我得之在聖妄取之我起之
在凡為別真我就人以顯故彰凡夫凡謂生死凡鄙
之法夫謂士夫凡法成夫故曰凡夫此猶我人之別
名也執實名我取我體狀目之為相礙聖名障邪行
於生身等障者此對二地持戒淨行宣說惡業以之
為障惡業乖正目之為邪邪業集起說之為行行起
在緣生必依具言於生者是其緣也身等是具舉身
等取口之與意妨戒名障闇相聞等諸法忘者此對
三地聞法解心說闇為障心無慧明名為闇相此是
障體闇必迷境下對顯之於聞思等是所迷法於此
[001-0052c]
不能明記在心故說為忘忘故是障解法慢者此對
四地出世真證說三地中解心為障此解當地雖能
知法取相而解名解法慢慢故是障問曰前來以我
邪行闇忘為障今此何故說解為障以前三地世間
行故用福捨罪四地巳上出世行故以智捨相是故
不類身淨慢者此對五地平等淨心以四地中取淨
為障前四地中得淨法身取身淨相名身淨慢慢故
是障微惱習者此對六地十平等法說五地中取染
淨法分別慢心以之為障然慢有三謂上中下前解
法慢以之為上障於四地下忍之心身淨為中障於
五地中忍之解取染淨慢慢中最下障六地中上忍
之智上忍可除對前說微性是取慢惑障之法就過
說惱據微彰惱顯前中上類亦同然俱是煩惱何故
前二說為慢乎以慢隨道取執為過不同闇等性相
俱違故約所取以別其障說為慢矣此微煩惱麤家
殘氣名之為習細相習者對彼七地十方便慧發起
勝行說六地中樂空為障以六地中得法平等於空
樂住不能即空起於勝行所以為障取有為麤取空
為細細狀名相麤家之餘斥以為習然其所取空有
雖別執性同故得說為習言於無相有行障者此對
八地無功用行說七地中功用為障第八地中報行
純熟捨離功用名曰無相望於無相此地猶有功用
之行所以是障不能善益眾生障者此對九地無礙
說法以彼八地不能為障前八地中雖能淨土教化
[001-0053a]
眾生不能辯才說法益物名為不能以不能故說之
為障言於諸法不自在者此對十地自在之智說九
地中無智為障前九地中雖復辯才說法益物未能
受佛雲雨說法降注法雨滅塵生善名不自在以不
自在故說為障。


自下第二釋地名中初徵後解十地之義廣如別章
此應具論釋歡喜中成就無上自利利他初證聖處
是所喜事成就無上自利利他是其教行由前修習
德熟在今故名成就非前能加稱曰無上自利利他
出其所成初證聖處是其證行理是聖處地上同證
此地證始故為初證無上簡前初證別後多生喜者
是歡喜心以成無上故生歡喜以初證故生喜多也
故名喜地將喜結地離垢地者依如龍樹三義釋之
一離煩惱垢二離業垢三行體清淨名為離垢今此
亦然初離誤心犯戒煩惱明其遠離煩惱垢也煩惱
有二一細二麤麤起犯戒細則不起簡麤異細故彰
離起犯戒煩惱犯戒有二一故二誤故重誤輕起故
煩惱麤而不細起誤煩惱細而不麤起故之麤前地
巳除起誤之細此地遠離簡細異麤故說離起誤犯
煩惱尚無誤犯寧有故為然此所離有能勞亂故名
煩惱汙染名垢所言等者等離業垢淨戒具者戒體
清淨故名離垢前離煩惱是其因離第二離業是果
行離第三戒具是對治離具此三離名離垢地第三
明地具釋有三一得四地智光明相名為明地故下
[001-0053b]
論言彼無生慧此名光明因是光明故名明地二得
此地禪方便慧名之為明故地持云三昧照明故曰
明地三此地中聞法解心滅除闇障故說為明故地
持云以法照明故名明地今此文中但依後釋前二
不論隨聞思修照法顯者聞思修等是所知法順法
正解名為隨照照之分明稱曰顯現第四炎地具釋
有二一就內證對治以釋如火燒物故名為炎二就
用以解謂依證體明炎外彰稱之為炎故下論言證
智珠中放阿含光照明世間說名為炎今依前釋後
闕不論不忘煩惱智火燒者前三地中聞思等解是
其不忘性是攀緣分別惑故說為煩惱為彼四地智
火所焚故號為薪智焚惑薪稱之為火智焚惑薪故
曰能燒此之障治相對得名然此第四應名火地伹
火能燒未必能照炎具兩能故存炎稱解難勝中有
人釋言得出世智方便善巧解釋勝義能度難度解
其難義准論不然得出世智方便善巧此解難也難
有二種一對前三地明出世難故下論言十平等心
甚難得故二對四地明其方便隨世間難故下論言
又現世間最難得故今此文中得出世者是初難也
此五地中十平等心及與諦觀名出世智方便善巧
第二難也下五地中慈悲利生及五明智隨順世間
名為善巧具斯兩義是故名難能度難度對難辨勝
度名為到向前二難難可得到此地能到是故名勝
到出世故勝前三地到善巧故勝第四地釋現前中
[001-0053c]
般若有間對後彰劣證空實慧名為般若七地巳上
念念常現今此未能故曰有間大智現者對前顯勝
名前般若以為大智何故名此以為大者如龍樹說
智慧有二一小二大十八空觀名之為小謂因分中
緣照智也真證般若名之為大謂果分中滅觀智也
今此所論是大非小故云大智以此地中自分之解
破相畢竟令果分中真智相現故曰現前斯文隱顯
齊以論之兩皆有間二俱現前論者之巧綺互言耳
名現前地就後以結從前應名有間地也釋遠行中
善修無相釋其行也從前地來有無互起不名善修
此地雙起故名善修以善修故離於有無間隔之相
故曰無相又七地中修方便慧於空不著是故名為
善修無相發起勝行故名為行功用巳下釋其遠義
功用究竟對前六地以彰其遠前六地中功用未滿
此地窮極故曰究竟能過世者對凡明遠前三地中
隨有之行相同凡夫未過世間此地超出故名為過
過二乘者對小釋遠四五六地修習道品因緣諦觀
相同二乘不名為遠此地能起一切佛法超彼名過
過故名遠釋不動中報熟無相離功用動所有行德
由前修起故名報行成就在今稱曰純熟離功用相
故曰無相此即是下地釋名中無功用地善起先道
言無間者離間隔動空有雙現故曰無間此即是下
地釋名中名為地地他不能動解善慧中無礙力說
成利他者四十辯才名為無礙起說自在稱之為力
[001-0054a]
宣法益物故名利他智用巧勝名曰善慧釋法雲中
初先正解法雲名義如是受下寄對顯異得大法身
具自在者此地菩薩法身普同一切法界名大法身
以此大身廣受多法降注法雨滅塵生善備此三義
名具自在此等如雲法喻並舉名法雲地下就寄對
顯異之中初對下彰勝後對上顯劣何故明此前釋
名中云具自在具則過前故須對下具則濫佛故須
簡上就對下中如是受位舉第十地此地之中得佛
智職名受王位猶如巳下對劣顯勝佛如大王法雲
菩薩次紹佛處故如太子九地巳還名餘王子法雲
望彼最得自在是以言具就對上中初言是處有微
智障故不自在舉劣顯勝第十地處細闇猶在故有
微障未同如來縱任無礙名不自在對治此下辨勝
過劣金剛心後微障悉遣種智現前說為佛地從上
何故定說十來法說解地下以喻顯對前法說還分
為二一喻前諸地在障未出然上法中對前說障於
初地前說初地障乃至於彼第十地前說十地障今
此喻中望後說在雖有此異總相對耳二藏有十下
喻前十名所顯之德前中初明菩薩在障如子生下
舉佛勝出顯前皆在就菩薩中如孕在藏立喻顯法
十地如是辨法同喻諸地有障釋法同喻。


就明佛中先顯德中先喻後合藏有十時喻中總也
人之處胎經說不同如五王經說有三十八七日時
涅槃經中從初識支終於老死合有十時在胎五分
[001-0054b]
出胎亦然今說十時進不同前退不同後約彼三十
八七日時說十可知計有二十六日強半合為一時
十月為十時十地如十月下列其名十中前三胡語
難解後七漢言喻法云何陀羅婆者此方言乳受胎
一月身相微薄如世間乳喻初地中始證真如智形
佛智名為微薄捭羅婆者此言薄酪喻二地中進入
修道解心轉強勝乳如酪尸羅他者此言稠酪喻三
地中具足禪定智慧方便神通化物善根巳厚言堅
身者喻四地中出世法身堅固叵壞形相似者喻五
地中不住道行似於上地性相似者性謂眼等諸根
相現喻六地中無障礙智開明現前業動身者喻七
地中大方便智起殊勝行滿足身者喻後三地行德
滿足於中有三根滿足者喻八地中報行純熟男女
相別喻九地中自利利他二行相分廣長滿者喻十
地中一切德滿諸地如是舉法總合。


我不見下大段第三釋佛同嘆於中兩段次第釋之
解初段中言我不見不嘆說者牒舉經文顯此勝法
令眾渴者解我不見不嘆言也彼金剛藏何故告眾
云我不見諸佛不嘆為顯法勝令此大眾生渴仰也
佛界牒經下釋其相先就成處解釋佛界初法後喻
如稻田者如種稻處名曰稻田如是一切佛界亦爾
佛出世處名佛世界如閻浮提往作巳下就其化處
解釋佛界如餘三方嘆說牒經有二舉數說嘆兩分
故有二種下辨其相為說阿含解經說也彼十方佛
[001-0054c]
於說分下為諸大眾宣說因分名說阿含為證入者
解經嘆也彼十方佛於請分中嘆地果分微妙離言
不可宣說令人契會名為證入下解剛藏釋嘆文中
經有問答今但解答依經四句次第釋之解初句中
摩訶牒經有三舉數摩訶胡語此翻名大大別眾多
據要說三願大列名發意遐廓求大菩提名為願大
曠集諸度稱曰行大四攝等益名利生大上法牒經
最殊勝者地前望小亦得名勝此勝過彼故名最勝
次釋第二光明牒經此大乘者指十地法為大乘也
顯照一切餘法門者出世真道相現世間方便修中
故名顯照世間行修是餘法門雖在修分而得真相
其猶鑽火先得𤏙相亦如掘水先得濕相是義云何
如修施時不見施者受者財物菩提果報即是得彼
真施家相餘行皆爾法門舉經名為法者指斥門體
非解名義法能通人趣入出世故名為門次釋第三
分別牒經顯世知者真證之相隨修說十令世解知
又世修中分得彼相亦名世知下釋第四先牒經文
下釋其相顯示出世解諸地智此非世等釋不思議
緣觀之心名世分別不能成彼出世淨道故曰不思。


十地義記卷第一末
[001-005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