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四十四之一 韓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十通品第二十八」


【初來意為答第二會中十通問故以二品
明業用廣大前定此通義次第故亦由依
定發通。


二釋名者通即神通謂妙用難測曰神自
在無擁曰通妙用無極寄十顯圓晉經本
業俱稱十明者委照無遺故然通與明經
論皆異故智度第三云直知過去宿命之
事為通若知過去因緣行業為明等今以
此經通即委照亦得稱明如文廣說故下
經云非諸菩薩通明境界晉經意存順義
今譯務不違文然通與下初引論論有問曰神通與明有何等異答
[044-0612b]
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為通若知過去行業為明復次直知死此生彼是名為通
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為明復次直盡結使不知更生更不生名漏盡通若知漏
盡更不復生是名為明釋曰此論前文釋明行足所謂三明因以三明對於六通辨
差別也今䟽但舉一明末云等者等於後二今以此經下第二會釋經文於中有二
先會晉經明順文順義皆委照文有證故晉經意存下二會今經文言務不違文者
文有十通同六通故明但有三十無從故通梵語云吃㗚地(平聲)明云婆(上聲)哆

宗趣者智用自在為宗為滿等覺無方攝
化為趣。】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
薩摩訶薩有十種通。」


【次正釋文長分為四一舉數標告二徵數
列釋三總歎勝能四結數辨果今初言十
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過去劫宿住四盡
未來際劫五無礙清淨天耳六無體性無
動作徃一切佛剎七善分別一切言辭八
[044-0613a]
無數色身九一切法智十入一切法滅盡
三昧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為體性
故若隨相說前八量智後二理智據實唯
一無礙大智此十亦是開彼六通天眼天
耳神足漏盡各分二故天眼約見現未分
成二四天耳約音聲言辭分出五七亦是
約聞聖教及諸類言辭故神足約業用及
色身分成六八漏盡約慧定分成九十一
三不分故六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
三乘平徧亦非曲盡今一乘十通智用重
重徧周法界猶如帝網念劫圓融故尚越
彼明况於通用為顯圓旨開成十通一他心者
以經無總列故今列名文中有四一列別名此十皆言下二辨其通稱通名神通巳
如上說今但釋智字便當出體若隨相下辨智差別此十亦是下三對六開合但看
前列次第在文易了然小乘下四通妨難謂有難言十通全異可分權實十六之殊
[044-0613b]
既依六開何能過六故今釋之名數小異義旨全乖文有三節一明小乘二辨三乘
三釋一乘言小乘智用有分者宿命但知八萬劫事天眼但見三千世界天耳能心
神足皆局三千之內漏盡不盡所知故云有分三乘平徧明其不盡重重一乘重重
居然有異如天眼見塵中之剎剎中之塵塵剎之佛佛身毛孔塵剎重重彼重重剎
中如來說法天耳皆聞彼中眾生他心盡了一念即知多剎況局八萬之中一塵即
徃剎無窮況局三千之內三明雖知因起未盡重重故云尚越彼明況於小乘六通
之境次有難云若爾但明六通而義有異已揀權實何要十耶故云託事顯圓故謂
為十十十法門是本宗故。】


「何者為十。」


【第二何者下徵數列釋中先總徵後佛子
下別釋十通即為十段段各有三謂標釋
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他心智通。」


【今初標云他心者智以他心為所緣故若
直就所緣應名心差別通若所若王種類
[044-0614a]
多種皆能知故並依主受名今初標下䟽文有二一釋
名文中有三初能所合釋智為能緣他心為所緣二直就所釋三若所若王下顯智
寬狹然智緣他心諸說不同安慧論師云佛

智緣他心緣得本質餘皆變影護法論師
則佛亦變影若緣本質得心外法壞唯識
故但極似本質有異因人依唯識宗護法
為正以今經望前亦未失以攝境從心不
壞境故能所兩亡不礙存故第一義唯心
非一非異正緣他時即是自故以即佛心
之眾生心非即眾生心之佛心為所緣以
即眾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眾生心為
能緣如是鎔融故非一非異若離佛外別
有眾生更須變影却失真唯識義然智緣下第二
辨相於中有二先敘異釋即彼二十唯識偈云他心智云何緣境不如實如知自心
智不知如佛境不知如佛境者唯佛得本質故依唯識下二會今經意於中有三初
[044-0614b]
標所取取前安慧故云望前亦未為失以攝境下初直出所以即示法相宗有其三
義一云攝境從心者即示心境有無彼得本質恐壞唯心既不壞境得之何妨壞有
何失以無心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虗謂物實有故
若唯心壞境則得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
須壞若以緣生無性則心境兩亡故云借心以遣境境遣而心亡非獨存心矣二能
所兩亡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並許存亡心境相籍故
空有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徹存亡兩全三第一義唯心者正
出具分唯心之理上第一釋雖有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第二義雖兩亡不覊而
未言心境相攝今明具分唯識故云第一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所故非
一非一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成矣云正眼他時即是自
故者結成得於本質無心外過以即自故不失唯識以即佛心下二示法性他心之
相此有兩對前對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明所緣眾生心
即是佛心此明不異次云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故有
所緣義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成所緣揀非能緣也次辨能緣云以即
眾生心之佛心者此明能緣佛心即是眾生心此明非異次云非即佛心之眾生心
[044-0615a]
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
者結成能緣揀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為能
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鵝王𠯗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水名
即乳之水又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相即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之以即水之乳非
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若離佛外下第三結
彈護法言却失真唯識者不知外質即佛心故。】


「知一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差別所謂善心
不善心廣心狹心大心小心順生死心背生
死心聲聞心獨覺心菩薩心聲聞行心獨覺
行心菩薩行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
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睺羅伽心
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閻魔王處心餓
鬼心諸難處眾生心如是等無量差別種種
眾生心悉分別知。」


【二知一下釋相中二初知一剎後如一下
[044-0615b]
以少類多前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後如
是下結別中有三十類心闕第三無記晉
經具有於中前十約相總顯後二十心約
人別顯前中初二約性總該諸心次二約
行兼濟獨善故次二約報天大人小故上
四唯善次二約向背而順通三性善唯有
漏背唯是善通漏無漏約人辨中初六約
乘前三是果後三是因即前背生死心及
廣狹心次八部約類即前順生死及大小
心地獄等約趣亦順生死是不善心餘並
可知。】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
千億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
微塵數世界中所有眾生心悉分別知。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044-0616a]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礙清淨天眼智通。」


【第二天眼標云無礙者見自在故清淨者
離障故天眼即通。】


「見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
眾生死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或好或
醜或垢或淨如是品類無量眾生所謂天眾
龍眾夜叉眾乾闥婆眾阿修羅眾迦樓羅眾
緊那羅眾摩睺羅伽眾人眾非人眾微細身
眾生眾廣大身眾生眾小眾大眾如是種種
眾生眾中以無礙眼悉皆明見隨所積集業
隨所受苦樂隨心隨分別隨見隨言說隨因
隨業隨所緣隨所起悉皆見之無有錯謬。」


【二見無量下釋中分三初總明多界相殊
其善惡趣等後後展開如問明品次所謂
下別明多類非一隨一一類有前罪等三
[044-0616b]
如是種種下委照分明前但覩其現相此
則照其因緣十明之目由此而立於中初
能見分明次隨所下所見委悉言隨所者
所知非一故後悉皆下結其無謬文並可
知。】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無礙天眼智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宿住隨念智通。」


【第三宿住通標中謝徃之事名宿住在過
去明了記憶為隨念即宿住之隨念宿住
隨念之通。】


「能知自身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
界中一切眾生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
塵數劫宿住之事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
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從無始來
於諸有中以因以緣展轉滋長次第相續輪
[044-0617a]
迴不絕種種品類種種國土種種趣生種種
形相種種業行種種結使種種心念種種因
緣受生差別如是等事皆悉了知。」


【二能知下釋相中二一知凡事於中先總
所謂下別。】


「人憶過去爾所佛剎微塵數劫爾所佛剎微
塵數世界中有爾所佛剎微塵數諸佛一一
佛如是名號如是出興如是眾會如是父母
如是侍者如是聲聞如是最勝二大弟子於
如是城邑如是出家復於如是菩提樹下成
最正覺於如是處坐如是座演說如是若干
經典如是利益爾所眾生於爾所時住於壽
命施作如是若干佛事依無餘依般涅槃界
而般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
能憶念。」
[044-0617b]


【二又憶過去下知佛事於中亦二先約界
顯多但知其果。】


「又憶念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名
號一一名號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
佛從初發心起願修行供養諸佛調伏眾生
眾會說法壽命多少神通變化乃至入於無
餘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造立塔廟種種
莊嚴令諸眾生種植善根皆悉能知。」


【後又憶念下約人顯多兼知其因皆以菩
薩得九世眼如見現在故若不爾者過去
之法若不落謝不名過去若已落謝無法
可知若但曾經心中有種影現前故說憶
知者是則但見自心不見彼法又曾不經
事應不憶知又但見現在非是過去何名
宿住餘文可知皆以巳下此釋知義而云見者是知見也此上正明
[044-0618a]
二若不爾下反難成立三若但下遮救謂恐救云昔曾見事事則雖滅見種猶存故
得知耳是則下為遮此救文有三破一奪破謂但見心不見法故所見不同豈見現
心名宿住智二又曾下縱許有種能知見者昔不經事應不知見謂昔為人何能普
見今得宿智廣遠皆知三又但見下結成即乖名破。】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
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知盡未來際劫智通。」


【第四知劫通亦從境受名。】


「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
劫一一劫中所有眾生命終受生諸有相續
業行果報若善若不善若出離若不出離若
決定若不決定若邪定若正定若善根與使
俱若善根不與使俱若具足善根若不具足
善根若攝取善根若不攝取善根若積集善
根若不積集善根若積集罪法若不積集罪
[044-0618b]
法如是一切皆能了知又知不可說不可說
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未來際有不可說不可
說佛剎微塵數劫一一劫有不可說不可說
佛剎微塵數諸佛名號一一名號有不可說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如來一一如來從
初發心起願立行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眾會
說法壽命多少神通變化乃至入於無餘涅
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造立塔廟種種莊嚴
令諸眾生種植善根如是等事悉能了知。」


【二知不可說下釋相中二先知凡後又知
下知佛前中亦二先明所依劫但寄多界
以顯多劫非有際限名及後段皆盡未來
此位所知同於佛故後一一下顯能依事
義如十地中辨。


然大乘宗未來世法體用俱無今云何知
[044-0619a]
依方便教但見現在因種知當果相非見
未來法體若一乘宗於九世中未來中現
在體用俱有今稱實而知然非現在之現
在故稱未來然大乘下總徵知義謂小乘或說三世俱有未來但未有
用或縱可見而未有體大乘體用俱無則無可知見依方便教下答中有二初依權
教立理答謂見因知果如見色相知後吉凶若一乘下二通妨謂問云若爾何名見
未來耶答意可知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若是

緣有緣今未會云何言有若今時看緣性
俱無以是現在未來定非有故若逐未來
時看以是未來之現在故還如今有此有若是
下立理重難縱其性有緣有二俱有過若今時看下四以理會通謂不向今時看未
若向今時看未此未即是現在未來如何得有若逐未下向未來看未未是未之現
在矣故異於今。】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
通。
[044-0619b]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礙清淨天耳。」


【第五天耳通初標名略無智通若直云天
耳即當體受名若取無礙清淨之天耳即
依有德業受稱。】


「圓滿廣大聰徹離障了達無礙具足成就於
諸一切所有音聲欲聞不聞隨意自在。」


【二圓滿下釋相中三初總顯德業自在二
佛子下別示一方業用三如東方下舉一
例餘今初九句皆約用辨德前之標名即
是總句一圓滿者能互用故二徧聞十方
及九世故三一時領覽通其源故四離二
障故五明了所知故六緣不能礙故七非
如權小聞有分限不盡重重故八巳證得
故九於一切皆自在故謂欲聞則細遠無
逃欲不聞則近大不撓故云自在。】
[044-0620a]


「佛子東方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


【第二別示一方業用中二初舉多佛欲顯
聞廣。】


「是諸佛所說所示所開所演所安立所教化
所調伏所憶念所分別甚深廣大種種差別
無量方便無量善巧清淨之法於彼一切皆
能受持。」


【二是諸佛下顯聞憶持於中二先聞持教
法隨釋可知。】


「又於其中若義若文若一人若眾會如其音
辭如其智慧如所了達如所示現如所調伏
如其境界如其所依如其出道於彼一切悉
能記持不忘不失不斷不退無迷無惑為他
演說令得悟解終不忘失一文一句。」


【後又於下顯持圓滿即能持之相於中二
[044-0620b]
先舉所持上文通顯佛所說法今辨所說
差別後於彼下辨能持相兼明轉化餘文
可知。】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礙清淨天耳智神
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無體性神通無作神通
平等神通廣大神通無量神通無依神通隨
念神通起神通不起神通不退神通不斷神
通不壞神通增長神通隨詣神通。」


【第六無體性智通初標名中有十四名初
一總通即無體性餘皆別別中一無功作
用二同理平等三能普徧四量難知五非
謂依體起用六但隨念即形七現有作用
八不動本處九作必究竟十用無間歇亦
[044-0621a]
不斷佛種十一他不能壞十二能生善根
十三隨何所詣於十三中初二五八是無
體性義餘即神通義此二無礙故受斯名。】


「此菩薩聞極遠一切世界中諸佛名所謂無
數世界無量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
微塵數世界中諸佛名聞其名已即自見身
在彼佛所。」


【二此菩薩下釋相中三一明廣大謂聞多
剎佛名即見身在彼多剎故。】


「彼諸世界或仰或覆各各形狀各各方所各
各差別無邊無礙種種國土種種時劫無量
功德各別莊嚴彼彼如來於中出現示現神
變稱揚名號無量無數各各不同此菩薩一
得聞彼諸如來名不動本處而見其身在彼
佛所禮拜尊重承事供養問菩薩法入佛智
[044-0621b]
慧悉能了達諸佛國土道場眾會及所說法
至於究竟無所取著。」


【二彼諸世界下明無量不起等義謂又於
彼佛重聞佛名便徃敬事受道無著故。】


「如是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普至
十方而無所徃然詣剎觀佛聽法請道無有
斷絕無有廢捨無有休息無有疲猒修菩薩
行成就大願悉令具足曾無退轉為令如來
廣大種性不斷絕故。」


【三如是經下明不斷義謂於多時體用無
礙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住無體性無動作徃
一切佛剎智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
智通。」
[044-0622a]


【第七善分別言音通中初標名從所了得
名即依主立稱若從所發得名即通持業。】


「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
種種言辭所謂聖言辭非聖言辭天言辭龍
言辭夜叉言辭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
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眾生所有言辭各各表示種種差別如是一
切皆能了知。」


【二知不可說下釋相中二先知言詞有標
列及結。】


「此菩薩隨所入世界能知其中一切眾生所
有性欲如其性欲為出言辭悉令解了無有
疑惑如日光出現普照眾色令有目者悉得
明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善分別一切
言辭智深入一切言辭雲所有言辭令諸世
[044-0622b]
間聰慧之者悉得解了。」


【後此菩薩下明發言詞謂隨樂差別而發
言故有法喻合文並可知。】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善分別一切言辭智
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
莊嚴智通。」


【第八色身莊嚴智通依所現得名即有財
立稱。】


「知一切法遠離色相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
無量相無分別相無青黃赤白相。」


【二知一切下釋相中三初知無色以色即
空故二菩薩如是下明能現色以空即色
故三佛子下雙明無色現色所為不礙悲
故。
[044-0623a]


今初由了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斷
空故空中無色不礙色故存亡隱顯皆自
在故方能隨樂現種種色故先明之今初由了
下䟽文有二先彰大意意明此是即色之空非絕色之真空故不礙現色於中先明
即色之空故能現色由上無實色故即色是空既即色是空故非斷空又無定實則
顯非常非是斷空又顯非斷以定有則常定無則斷故今非斷常即真法界從空中
無色下明空不礙色故能現色然此段文乃合多意一第一謂色空相望總有三義
一相違義故云空中無色二不相礙義故云不礙色故三相作義故前云無定實色
舉體即空非斷空故謂此幻色若不舉體即空不成幻色亦合云色中無空故色不
礙空舉體即色非斷滅故以此正說了無色義故唯說色即空邊下第二段能現色
邊方合明於色無空等此三無礙方曰真空亦稱妙有二第二此之二句遣於地前
三空亂意謂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遣第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以空中無
色遣第三疑空是物謂空為有今明空尚無色豈有體耶况色中無空空定無體次
云不礙色故即遣第一疑空異色取色外空既云不礙於色明非色外離此三過方
曰真空清淨法界三第三亦含法界觀意即第一真空絕相觀彼有四門第一會色
[044-0623b]
歸空觀即今門意第二明空即色觀是第二段能現色意第三空色無礙觀即此第
三段無色現色意第四泯絕無寄觀亦在此段之中彼第一會色歸空觀中有四句
各先標後釋前三標語皆同云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今云無定實色以舉體即空非
斷空故即彼第一句彼云以色不即空是斷空故云不即空以色舉體是真空故云
以即空故今云不礙色即彼第二句青黃之相非即真空之理故云色不即空然青
黃無體莫不皆空故云以即空故良以青黃無體之空非即青黃故云不即空要有
青黃方說無體明不礙色矣次今云空中無色即彼第三句空中無色故不即空會
色無體故云以即空故良由會色歸空空中必無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三
句以法揀情第四便云色即是空謂凡是色法必不異真空以諸色法必無性故是
故色即是空此即今䟽第一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是也存亡隱顯者總成前義
於中二意一者結上空中無色亡也不礙色故存也舉體即空非斷空故兼存亡也
存亡約色隱顯約空空理真常不可言亡而色存即空隱色亡則空顯此唯約會色
歸空以說若兼第二不礙現色是明空即色觀論存亡隱顯者色即是空則色亡空
顯空即是色則空隱色存然皆即亡即存即隱即顯故云自在即以總結為彼第三
空色無礙觀其泯絕無寄在下釋文於中六句初一總知色

[044-0624a]
性離相亦無有法而為空故餘五別明離
何等相一離差別相麤妙長短等同一無
生體故二種種異相虛故三無量多相離
故又無大小絕分量故四但妄分別求叵
得故色空二見皆情取故即與不即斯見
絕故上通形顯五離顯相依形有故四但妄下
即彼泯絕無寄意也彼云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
皆不可此語亦不受逈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謂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動念
即乖法體失正念故以今䟽文對彼所引相攝可知。】


「菩薩如是入於法界能現其身作種種色。」


【二能現色中初結前標後以即空之色為
妙色故又空色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
現斯妙色色空融即為真法界緣起無盡
即一現多以即色故成妙色也又色空下將今對前反覆相成初空色不
二成上真空以今成前次不二而二以前成後次色空融即下融上二文歸初法界
[044-0624b]
後緣起無盡下成後無涯其真空妙色之旨廣如問明。】


「所謂無邊色無量色清淨色莊嚴色普徧色
無比色普照色增上色無違逆色具諸相色
離眾惡色大威力色可尊重色無窮盡色眾
雜妙色極端嚴色不可量色善守護色能成
熟色隨化者色無障礙色甚明徹色無垢濁
色極澄淨色大勇健色不思議方便色不可
壞色離瑕翳色無障闇色善安住色妙莊嚴
色諸相端嚴色種種隨好色大尊貴色妙境
界色善磨瑩色清淨深心色熾然明盛色最
勝廣大色無間斷色無所依色無等比色充
滿不可說佛剎色增長色堅固色攝受色最
勝功德色隨諸心樂色清淨解了色積集眾
妙色善巧決定色無有障礙色虛空明淨色
清淨可樂色離諸塵垢色不可稱量色妙見
[044-0625a]
色普見色隨時示現色寂靜色離貪色真實
福田色能作安隱色離諸怖畏色離愚癡行
色智慧勇猛色身相無礙色遊行普徧色心
無所依色大慈所起色大悲所現色平等出
離色具足福德色隨心憶念色無邊妙寶色
寶藏光明色眾生信樂色一切智現前色歡
喜眼色眾寶莊嚴第一色無有處所色自在
示現色種種神通色生如來家色過諸譬喻
色周徧法界色眾皆徃詣色種種色成就色
出離色隨所化者威儀色見無厭足色種種
明淨色能放無數光網色不可說光明種種
差別色不可思香光明超過三界色不可量
日輪光明照耀色示現無比月身色無量可
愛樂華雲色出生種種蓮華鬘雲莊嚴色超
過一切世間香燄普熏色出生一切如來藏
[044-0625b]
色不可說音聲開示演暢一切法色具足一
切普賢行色。」


【後所謂下別顯不同有一百三種或從色
相立名或就德用受稱可以意求然皆是
稱法界之色不同變礙但隨所顯以立色
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深入如是無色法界能現
此等種種色身令所化者見令所化者念為
所化者轉法輪隨所化者時隨所化者相令
所化者親近令所化者開悟為所化者起種
種神通為所化者現種種自在為所化者施
種種能事。」


【三雙明所為中初結前後今所化下顯其
所為有十句並可知。】


「是名菩薩摩訶薩為度一切眾生故勤修成
[044-0626a]
就第八無數色身智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智通。」


【第九一切法智通初標名從所知真俗等
法受稱。】


「知一切法無有名字無有種性無來無去非
異非不異非種種非不種種非二非不二。」


【二知一切下釋相中二初明知法即內證
事理後此菩薩下明演法即外益眾生亦
是前明即事常理後明即理恒事用寂寂
用無障礙故今初又二初約離言顯實二
無我下約二空顯實今初初三句一向顯
實一名無得物之功故二緣成無性故三
體絕去來故下有三句相對顯實然此三
對釋有三義一唯約顯實則相待而空故
異相互無故云不異遮異言不異亦無不
[044-0626b]
異可得云非不異二約雙顯體則不異相
非不異三約雙遮相即性故非異性即相
故非不異又相非相故不異性非性故非
不異故離二邊不住中道下二對例知然此
三對者然此三義散在經論古德隨見取捨不同以今䟽意並皆[冰-水+〡*ㄆ]之而取義各別
並為正解合其三意方盡玄旨然此三對皆由下句成別上非異句義旨皆同同是
遣差別相故下句對上別成三重第一唯約顯實者則拂迹入玄非異者拂差別相
也非不異者拂上不異之迹則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耳而文中二先總明兩句
故云則相待而空故次先破異云異相互無故云不異者此即中論破合品中意以
小乘立見可見見者三事和合因將異以破之云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異法不
成故見等云何合釋曰此但總明無異異則無含次例破異云非但可見等異相不
可得所有一切法皆名無異相釋曰上總言無下出無所以云異因異有異異離異
無異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謂如眼於色異色於眼異是名為異今明因色異故
眼異故云異因異有異若離於色眼與離異故云異離異無異然則眼色二異相因
而成則無定眼色而成於異故云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亦由梁椽成舍舍不異
[044-0627a]
於梁椽等法故云法所因出法不異因若眼如舍則色如梁等若色如舍則眼如梁
等故互為所因所以䟽云異相互無謂眼色相因無定異故無定異故又與長短異
長中無短相長無可對故無有長短中無長相短無可對故無有短既無長短孰言
異耶故云異相互無故無異又長中自無長相短中自無短相將何長短而說異耶
亦中論意亦百論意故中論云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無有異相故則無彼此異
百論破一品中外道立一內破若因果不異三世應為一彼救云不然因果相待成
故如長短注云如因長見短因短見長如見泥團觀缾則因觀土則是果內破曰因
他相違共過故非長中長相亦非短中及共中注云若實有長相若長中有若短中
有若共中有是皆不可得何以故長中無長相以因他故因短為長故短中亦無長
相性相違故若短中有長不名為短共中亦無長二俱過故若長中有若短中有先
已說二過故將何共耶長相既無短相亦爾若無長短云何相待上來破異竟為遮
異下以相待門釋無不異謂無異可待故故二雙絕以契性空亦百論云若無長短
云何相待意也二約雙顯者謂上但顯實則唯性而非相今性相皆異故云雙顯謂
由體一故非異相差別故非不異此舉雙是以顯雙非三約雙遮下文有二意一前
明相即故得雙遮謂相本是異今即性故無有異也故非異性本是一今即相故無
[044-0627b]
有一也故非不異二又相非相下明當相自離故得雙非故離二邊下結成玄旨。】


「無我無比不生不滅不動不壞無實無虛一
相無相非無非有非法非非法不隨於俗非
不隨俗非業非非業非報非非報非有為非
無為非第一義非不第一義非道非非道非
出離非不出離非量非無量非世間非出世
間非從因生非不從因生非決定非不決定
非成就非不成就非出非不出非分別非不
分別非如理非不如理。」


【二約二空顯中亦初三對一向顯實無比
者無有我所與我為此對故餘二可知無
實下亦通三釋凖前知之且約顯實以釋
一虛實皆緣顯故二法性不並真故一相
一亦不為一故無相有無皆法待對故無
法與非法但假施設並就實而求能治所
[044-0628a]
治無不雙寂餘皆倣此法性不並下即影公云法性不並真
聖賢無異道由理無異味故一亦不為一者即法句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云何一法中而當有差別即上一相也次云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著諸法
見一以為一即下句意有無皆法者釋非無非有謂有即有法無即無法故云有無
皆法言待對故無者三論初章中偈云若有有可有則有無可無今無有可有亦無
無可無謂因無立有有假無生故非有因有說無無因有立故非無若躡上起上云
無相即是無義今非彼無相故云非無無尚不存有安得立故云非無非有皆待對
故無也法與非法者然法非法有其三義一者有法為法無法為非法上已破有無
故今非此義二者惡法為非法善法為法三以相為法以性為非法今通此二善惡
相因亦假施設遣相之法明性為非法相既不存性不安立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性相相因亦假設耳並就實下結成顯實上一一對中多以上句為所治下句為能
治如虗是所治實為能治法是所治非法為能治既並歸實故皆雙寂餘皆倣此者
釋不隨於俗非不隨俗已下經文。】


「此菩薩不取世俗諦不住第一義不分別諸
法不建立文字隨順寂滅性。」
[044-0628b]


【第二演法外益中三一牒前成智為起用
所依故。】


「不捨一切願見義知法興布法雲降霔法雨。」


【二不捨下正明演法。】


「雖知實相不可言說而以方便無盡辯才隨
法隨義次第開演以於諸法言辭辯說皆得
善巧大慈大悲悉已清淨能於一切離文字
法中出生文字與法與義隨順無違為說諸
法悉從緣起。」


【三雖知實相下寂用無礙於中三初寂不
礙用。】


「雖有言說而無所著演一切法辯才無盡分
別安立開發示導令諸法性具足明顯斷眾
疑網悉得清淨雖攝眾生不捨真實。」


【次雖有言說下用不礙寂。】
[044-0629a]


「於不二法而無退轉常能演說無礙法門以
眾妙音隨眾生心普雨法兩而不失時。」


【後於不二下寂用無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


【第十滅定智通中三初標名云一切法滅
盡者謂五聚之法皆當體寂滅故斯即理
滅不同餘宗滅定但明事滅唯滅六七心
心所法不滅第八等斯即理下揀定謂對餘宗揀定體用於中
有三初揀理事斯即理滅者即是本宗法界體寂故不同已下是法相宗但事滅故
要心不行方稱為滅但事滅故不能即定而用證理

滅故定散無礙由即事而理故不礙滅即
理而事故不礙用是以文云雖念念入而
不廢菩薩道等但事滅下二揀功能不等先明事滅六七不行何能
起用證理滅下辨理滅功高既即事而理故定散無礙亦非心定而

[044-0629b]
身起用亦不獨明定散雙絕但是事理無
礙故上七地云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能念
念入亦念念起及淨名云不起滅定現諸
威儀皆斯義也亦非心定下三遮救重揀恐彼救云心想雖滅定前
加行令身起用故今揀之亦非我宗心正在定不能起故此遮法相次亦非獨明定
散雙絕者此遮禪宗止觀兩亡不定不亂約理頓明亦頓教意故非經宗後但是事
理下方顯正義契無礙之理故得定散自在故七地下引二經證並如前說

理非一故一切法滅盡之神通非異故滅
盡即神通通二釋也。】


「於念念中入一切法滅盡三昧。」


【二於念念下釋相中二先明即定體用自
在後此菩薩住三昧時下明入定時分自
在前中亦二先標入定。】


「亦不過菩薩道不捨菩薩事不捨大慈大悲
心修習波羅蜜未嘗休息觀察一切佛國土
[044-0630a]
無有厭倦不捨度眾生願不斷轉法輪事不
廢教化眾生業不捨供養諸佛行不捨一切
法自在門不捨常見一切佛不捨常聞一切
法知一切法平等無礙自在成就一切佛法
所有勝願皆得圓滿了知一切國土差別入
佛種性到於彼岸能於彼彼諸世界中學一
切法了法無相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體
性然隨世俗方便演說雖於諸法心無所住
然順眾生諸根欲樂方便為說種種諸法。」


【二亦不退下明不礙用於中初二句總未
作不退現作不捨正簡事滅以顯真滅餘
句別明文顯可知。】


「此菩薩住三昧時隨其心樂或住一劫或住
百劫或住千劫或住億劫或住百億劫或住
千億劫或住百千億劫或住那由他億劫或
[044-0630b]
住百那由他億劫或住千那由他億劫或住
百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無數劫或住無量劫
乃至或住不可說不可說劫。」


【第二明入定時分自在中三初長短隨心。】


「菩薩入此一切法滅盡三昧雖復經於爾所
劫住而身不離散不羸瘦不變異非見非不
見不滅不壞不疲不懈不可盡竭。」


【二菩薩入此下威儀不忒。】


「雖於有於無悉無所作而能成辨諸菩薩事
所謂恒不捨離一切眾生教化調伏未曾失
時令其增長一切佛法於菩薩行悉得圓滿
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神通變化無有休息譬
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三雖於有無下不礙起用定散雙行於中
先法後喻光影普現寂然無心隨器虧盈
[044-0631a]
體無來去。】


「是為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
通。」


【三是為下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如是十種神通一切
天人不能思議一切眾生不能思議一切聲
聞一切獨覺及餘一切諸菩薩眾如是皆悉
不能思議此菩薩身業不可思議語業不可
思議意業不可思議三昧自在不可思議智
慧境界不可思議。」


【大文第三佛子菩薩下總歎勝能中二一
形劣顯勝劣不測故。】


「唯除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薩餘無能說此
人功德稱揚讚歎。」


【二唯除下以勝顯勝謂佛等方測故。】
[044-0631b]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神通若菩薩摩
訶薩住此神通悉得一切三世無礙智神通。」


【大文第四佛子是為下結數辨果文顯可
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四十四之一


音釋



乾闥婆
梵語也此云香隂帝釋樂神也闥他達切
錯謬
錯倉各切差錯
也謬靡幼切誤謬也

瑕翳
瑕胡加切瑕玷也翳於計切翳障也

居乙切


𠯗
作答切
[044-0632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四十四之二 𡚁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十忍品第二十九」


【初來意者為答普光十頂問故義如前釋
前二已明通定用廣今此辨其智慧深奧
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忍謂忍解印可即智照觀達寄
圓顯十。


三宗趣者智行深奧為宗為得佛果無礙
無盡為趣。


然此忍行約位即等覺後心為斷微細無
明若約圓融實通五位寄終極說體即是
智不同餘宗忍因智果雖是一智隨義別
說二三四五等諸教不同今此圓教故說
[044-0632b]
十忍雖是一智下三辨類言是一者一無生忍二謂人空法空忍二謂佛性論
說三無性忍及地持論說有信忍順忍及無生忍四亦有二義一如八地諸中一事
無生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二者思益經中說有四忍一無生忍
二無滅忍三因緣忍四無住忍釋經序中巳具引竟言五忍者即仁王經一伏忍等
如十地說而言等者乃有多義一等六忍如瓔珞說十定初巳引或說十忍如八地
或說十四十五如仁王瓔珞並如十住十地品引言諸教不同者通辨諸忍約教不
同小乘不立忍名上來諸門多通始終獨一無生兼通頓教。】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
薩有十種忍。」


【四正釋文文有長行偈頌前中四一舉數
歎勝二列名顯要三依名廣釋四總結其
名今初先舉數。】


「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
切佛法無礙無盡。」


【後若得下歎勝到無礙地即自分因圓佛
[044-0633a]
法無礙即勝進果滿。】


「何者為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
忍如燄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
空忍。」


【第二何者為十下列名顯要中初徵數次
列名後顯要名中前三約法後七就喻。


三中初一約教謂忍於教聲從境為名音
聲之忍次一約行順諸法故順即是忍三
無生忍者若約忍無生理即無生之忍若
約無生之智及煩惱不生則無生即忍通
二釋也又此三忍若通相說前二皆是無
生忍之加行順向無生後一方契若約當
位三忍條然以不應此位方有順無生忍
故順但順理不是順忍若爾何異無生順
忍通順事理故不同無生經云法有亦順
[044-0633b]
知等又依五忍位當寂滅今約三忍明義
故當無生如地持說三無生忍自有二義一理智雙明二若約
無生之智下唯就智說具如八地即是忍淨忍淨復二一智不生即無分別智體無
念慮故二煩惱不生妄想不起故若約位下二反顯非局謂依地持音聲屬資糧位
順忍屬加行位無生忍屬正證故言三忍迢然迢然不同以不應下結非局義順但
順理下三通妨難文有兩難第一正難云加行之位順無生忍故名順忍今不約位
那有順忍故今通云順有二義一順無生忍即是加行今順無生之理故非約位次
躡跡難云若爾何異無生次順忍通順下通難既通事理故不同無生但順於理經
云已下引經證成然無生異順更有一義謂但順理無生惑智不生欲明順忍雙異
二義故但約雙順事理是揀二別又上䟽云前二通為無生加行者約此等覺自說
加行不同前取三忍迢然又依五忍下二辨有局義是勝非劣五忍明義無生則當
七八九地三忍明義正證巳後俱通無生雖有此義而此既有音聲順忍是知定通
局非正意後七約喻中並是依主謂如幻之忍

等故光統云前四喻音聲電化喻順忍空
喻無生電即今之影喻又云幻者起無起
[044-0634a]
相燄者境無境相夢者知無知相響者聞
無聞相電者住無住相今既云影應云現
無現相化者有無有相空者為無為相此
則能喻局於一相所喻義通多法在文雖
無於理無失光統云下先以七喻對上三法義類同故又云幻下二別
顯喻相大同攝論言起無起者幻法從緣無定性故境無境者六塵之境如燄似水
而非水故知無知者夢中知覺非實覺故聞無聞者谷所發響非本聲故住非住者
電即晉經取淨名意是身如電念念不住從今既云影下類彼以釋亦淨名意經云
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故云現無現相化以無而忽有故云有無有相空以不礙施為
故云為無為相皆取喻中別義此則能喻下二䟽為會通言能喻局於一相者幻中
但有起無起相而無境無境相知無知等六相乃至空喻但有為無為相而無起無
起等故云局一言所喻義通多法者如起無起相通明緣起之法不局內外等殊有
無有相但明萬有即虛不局菩薩能化等故云通多法如境無境聞無聞亦有局義
故䟽致於義通之言從在文雖無下縱成其義又古德云觀識如

幻想如燄受如夢聲如響行如電色如化
[044-0634b]
總觀一切蘊界處等畢竟空故如虛空也
此釋順後會偈文故今影喻亦喻於行又古
德下二賢首釋先敘昔此釋下會通文則縱成意則暗奪謂後離世間品偈有別喻
義則可成而下正釋所喻既通但順後經故為暗奪言離世間偈者經云觀色如聚
沫受如水上泡想如熱時𦦨諸行如芭蕉心識猶如幻示現種種事如是知諸蘊智
者無所著即其文也言故今影喻亦喻於行者今文影喻當晉電故對上光統故致
亦言若依攝論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

並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一以外
人聞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實義
遂即生疑云若無實義何有所行境界故
說如幻謂幻者幻作所緣六處豈有實耶
二疑云若無實何有心心法轉故說如燄
飄動非水似水妄有心轉三疑云若無實
何有愛非愛受用故說如夢中實無男女
而有愛非愛受用覺時亦爾四疑云若無
[044-0635a]
實何有戲論言說故說如響實無有聲聽
者謂有五疑云若無實何有善惡業果故
說如影謂如鏡影像故亦非實六疑云若
無實何以菩薩作利樂事故說如化謂變
化者雖知不實而作化事菩薩亦爾然彼
論無空喻而影喻是鏡像更有暎質光影
喻喻種種識無實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
界無實今經以義類同故合在影中至文
當知若依攝論下三引攝論分二先引論不欲繁文䟽中義引恐欲委究故鈔
具明論云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此總問也於依他起自性
為除他虛妄疑故此總答也世親釋虛妄疑云謂於虛妄依他起性所有諸疑論云
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牒徵也由他於此起如是疑總牒標也下別釋
一論云云何實無有義而有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解日此中疑意從前論
生以前論云依他起相是虛妄分別唯識為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從此生疑故云
若無實義何有境界下文諸疑皆從此生故每疑前皆有云何無義喻釋之中皆云
[044-0635b]
為除此疑說如𦦨喻等無性釋幻喻意云如無實象而有幻象為所緣境界依他起
性亦復如是雖無色等所緣六處周遍計度似有所緣六處顯現解曰無實似有何
要實耶下文諸喻酬意皆爾二論云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燄喻釋曰
又如陽𦦨於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外冕世間亦復如是三論云云何無義有
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釋曰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極成昧
略雖無女等種種境界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四論云云何無義淨不淨業
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釋曰又如影像於鏡等中還見本質而為
我今乃見影像而此影像實無所有非等引地善惡思業本質為緣影像果生亦復
如是五論云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釋曰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
蔽其光起種種影非等引中種種諸識於無實義差別而轉六論云云何無義種種
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釋曰又如各響實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
言說境界種種言說語業亦爾七論云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
除此疑說水月喻釋曰又如水月由水潤滑澄清性故雖無有月而月可取緣實義
境之所熏修潤滑為性諸三摩地相應之意亦復如是雖無所緣實義境界而似有
轉此與影像有何差別定不定地而有差別有說面等眾緣和合水鏡等中而等影
[044-0636a]
生分明可取如眾緣力頗胝迦等種種色生為不爾耶所取差別如離水鏡月面等
影分明可得頗胝迦等所現眾色則不如是故非同喻又非我等許有水等種種實
義有法不成故非比量八論云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辨有情諸利樂事
故思受生為除此疑說變化喻釋曰又如變化依此變化說名變化雖無有實而能
化者無有顛倒於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薩亦爾雖無遍計所執有情於依他起諸有
情類由哀愍故而徃彼彼諸所生處攝受自體論下總結云應知此中唯有爾所虛
妄疑事所謂內一外二受用差別三身業四語業五三種意業非等引地六若等引
地七若無顛倒八於此八事諸佛世尊說八種喻諸有智者聞是所說於定不定二
地義中能正解了解曰上依彼論次第具引其釋曰下皆無性釋其解日下即鈔家
意然其論釋疑但由疑異故舉八喻不必相躡故論皆牒最初若無有義䟽直依經
文之次第以引論文若刊定記一一相躡既經論中次第不同如何經中復成相躡
然彼論下第二經論對辨然論望經略有四異䟽有三節初明有無二而影下是顯
名異三更有下辨其開合於中有二先辨論開所由由義異故後今經下明經合所
以以類同故更有一意為成十故以加三法故合此三下文當說然若唯為成十何
不合在於餘喻中故䟽但顯類同之義言至下當知者即影喻中廣聞其相四者經
[044-0636b]
論次第而有前却經為對前三種法故次不同論下釋具出易故此無遠公

見其無空便以空喻喻無為法非不有理
而違下經經云眾生及諸法皆如空故若
爾云何釋空喻耶謂彼疑情雖遣猶謂諸
法有不實相故云如空畢竟無物餘義廣
如攝論及別章說遠公下四敘遠公有四一取意敘昔然遠公依
於二諦解斯七喻前六為俗知俗非實故說如幻知俗假有故說如燄知俗心起故
說如夢知聲不實故說如響知俗蹔有故說如電知變易無體故說如化後一知真
知真離相故如虛空前六是有為空後一即無為空以前六喻多同光統及與攝論
故䟽不引但取意云見其攝論八喻依他故不立空今經有空明喻無為非不有理
下二辨順違初句順理空比餘喻似無為故而違已下辨其違文以文中空喻寬故
若爾下三假設正釋先徵意云彼釋違文自云何解從謂彼疑情下即䟽正解取攝
論勢以解空喻彼論雖無假使有者應如我釋餘義下四結廣從略攝論之廣已如
上引別章之文抄已略具金剛般若九喻亦皆喻有為

金剛般若下五敘般若論言九喻者羅什譯經但有六喻九依魏經偈云一切有為
[044-0637a]
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無著論當第十八上求佛地住處明流轉不染天親當
二十七說法入寂疑謂佛既涅槃何能說法故舉此偈為了有為如幻等即無有為
是為大智故不住生死然非無幻等故不離有為即是大悲故不住涅槃以是無住
涅槃故能入寂而說法也無著頌云見相及於識噐身受用事過去現在法亦觀未
來世論自解云此偈顯示四有為相一自性相即初句攝三喻二著所住味相即如
幻喻三隨順過失相即露泡二喻四隨順出離相即夢電雲三喻釋初相云於中自
性相者共相見識此相如星應如是見無智暗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無彼光故解
曰古有二釋一者古來諸德皆以共相見識解自性相含於三喻此三皆是生死自
體性故從此相如是下別解星喻而云此相者但此上相字非此一句以見屬翳喻
識屬燈喻故此解甚明但不順天親天親云能見心法亦復如是以天親云譬如星
宿為日所映有而不現能見心法亦復如是故又見相二字於偈不次若廻偈云相
見及於識理則無違而天親又以星配於見翳配相故二者大雲別為一解云此相
如星者全指上文共相見識以為此相謂第六識起分別見緣共相境故喻如星夜
智光明五識各緣故非其相第七意識恒行染污配屬翳喻若第八識所緣行相俱
不可知以微細故又無計度強分別故不合星喻星喻要須有智明故見即分別耳
[044-0637b]
此釋亦是一理則成論家不釋自性相義牒之何為又令共相見識之中燈喻不明
故不及前解今為一解並異兩家謂此之言全詣前其相見識則如大雲而不將此
句獨解如星謂如星下別解三喻應云此相如星如翳如燈以星喻在初故先牒解
耳又不依古星喻相分今以星喻喻於見分星有照了之能同見分故亦順天親能
見心法亦復如是翳喻相分猶有妄見謂有空花之外相故燈喻自證分此不異論
若為此解亦順偈中見相及於識義次第故亦得論家共相見識解自性義又通八
識三分共是識故而為自相不獨第六而為共等論別解星喻言無智暗中有光等
者若無般若喻之如暗便有見分名有彼光若有智日識見便空云有智明中無彼
光矣論次解翳喻云人法我見如翳應如是見何以故以取無義故解曰眼若有翳
妄取空花心有妄見妄取我法無處妄取名取無義論次解燈喻云識如燈應如是
見何以故渴愛潤取緣故熾然解曰愛潤於取而成識緣故令識炎熾然增盛則愛
如油取如炷識猶燈𦦨燈體即是第八炎盛即是七轉二解著所住味相論云於中
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顛倒境界故彼如幻應如是見解曰即偈器字六境為所住愛
心味著無實為實名顛倒境如幻六境令人謂真三解隨順過失相論云於中隨順
過失相者無常等隨順故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無有以隨順無常故解曰即偈中
[044-0638a]
身字是身無常不久散滅如朝露故論云彼泡譬喻者顯示隨順苦體以受如泡故
解曰即偈受用事也受如泡者不久立故三受即為三苦無樂可著名隨順苦四解
隨順出離相論云隨順出離相者隨順人法無我以於攀緣得出離故說無我謂出
離也解曰出離攀緣也云何隨順論云隨順者謂過去等行以夢等譬喻顯示解曰
但以夢等觀於三世則隨順出離矣夢者論云彼過去行所念處故如夢寤念夢時
都無所有夢望覺時即是過去論曰現在者不久時故如電可知論云未來者彼粗
惡種子似虛空引出心故如雲解曰依空出雲如種生現有漏為粗惡論結云如是
知三世行轉生巳則通達無我此顯示隨順出離相故上依論經故有九喻若依秦
經但有六喻加一影喻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次第
亦不同論而將影喻添前則成十喻古人亦將影喻攝星翳燈雲則六喻攝九

大品智論十喻通喻一切若依大品下第六叚依大品智
論所明十喻十喻者一如幻二如𦦨三如水中月四如虛空五如響六如犍闥婆城
七如夢八如影九如鏡中像十如化智論第七廣明其相什公有傳𠮉公有讚下釋
文中並巳含具但闕犍城大同幻故欲成十忍故不出之又加三法故合三影皆為
成圓十耳楞伽亦通楞伽亦通者即是第七多同大品今經長

[044-0638b]
行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顯義無
方故巳釋列名今經長行下二䟽為會通言偈有局者如下響喻云
一切諸世間種種諸音聲非內亦非外了知悉如響是。】


「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巳說今說當說。」


【此十種下顯要要故同說。】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音聲忍謂聞諸佛
所說之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
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是名菩薩摩訶薩第
一音聲忍。」


【大文第三佛子云何下依名廣釋即為十
段前七皆三謂徵起釋義結名初忍釋中
十一句初一總舉所聞謂三無性等法餘
顯能聞入法謂聞無相不驚以解徧計無
所有故聞無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
聞無性不畏以解真如無性性故又釋於
[044-0639a]
真空法聞時不驚越思時不續怖修時不
定畏又聞有無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故
不畏並如諸般若論說謂聞無相者此不驚等同金剛經諸
論皆釋天親論第二有其二解一云不驚者謂於諸無生之理心不驚愕趣生道故
不怖者謂於諸法無和合相心不怖懼而於世俗和合相中相續分翳不執為實故
不畏者心不如是永決定故又釋於下第二釋云復次不驚等言如真次第謂聞時
思時修習時心安不動眾生等想巳遠離故無著論第二云聲聞乘中世尊說有法
及空法於聽聞時聞有法無有故驚聞空法無有故怖於思量時於二不有理聞不
能相應故畏更有一釋約三種無性故即䟽意能斷金剛般若論第二云驚者謂於
非處生懼若正釋梵音應云越怖也違越正理如越正道可猒惡故言怖者應云續
怖相續生懼怖既生已不能除斷故言畏者應言定畏生決定心一向畏懼此等若
無便成心離惶惑今䟽中總有三釋初一即無著第二釋而展彼論文次釋即合其
三釋一正是天親第二約三慧釋亦別配論文二初句越字次句續字後句定字即
正是能斷金剛意三者即此三字亦兼天親第一釋意又聞有無等者即第三釋即
同無著第一解故䟽三釋巳含諸論五釋深信者聞慧之始悟

[044-0639b]
解者聞慧之終初信久解故。


愛樂者思慧之初愛法樂觀故趣向為終
久思向修故愛樂等者論云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
謂如所求如何受法身語意業無顛倒轉正慧正修此標列五行也論云云何菩薩
於法正慧謂諸菩薩獨居閑靜隨所聞法樂欲思惟樂欲稱量樂欲觀察乃至云是
菩薩由即於此巳所得忍數數作意令堅牢故能於其修隨順趣入釋曰樂欲思惟
即經中愛樂隨順趣向初終之義論中廣明今䟽略顯愛樂法樂觀為初久思向修
為終專心憶念者修慧之初起加行故修習

為終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安住者依定
發慧證理相應故具如瑜伽菩薩地中專心
等者論云云何於法正修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鉢舍那三者修
奢摩他毗鉢舍那四者樂修奢摩他毗鉢舍那乃至云如是一切所作業由前四種
修相皆得成菩提釋曰論說四種修相即此經中專心憶念修習安住修初後相論
亦廣明今䟽略具以起加行為初以成根本定及依定發慧而為其體具如瑜伽者
即第三十八萬種性品菩薩所受學法七種方便於中具多勝解法隨法行第二方
[044-0640a]
便中廣說此義論云云何菩薩具多勝解謂諸菩薩於其八種勝解依處具足成就
淨信為先決定喜樂乃至云八者於善言善語善說勝解依處具足成就淨信為先
決定喜樂謂於契經應頌記別等皆具多勝解彼䟽云契經等法是解所印之境名
勝解處信與勝解得遞為因今取彼信所生勝解故信為先言決定者顯勝解之體
喜樂言顯勝解之果喜樂即是喜受也或即欲樂釋曰論言信解即此經中深信悟
解故晉經中但云信解。】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順忍謂於諸法思
惟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
修習趣入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順忍。」


【第二順忍釋中有四重止觀一創修止觀
謂止思一境觀觀事理釋中等者既行順諸法行中之要唯
止與觀故止思一境者謂創修之時繫緣一境不揀事理經云思惟二漸次

止觀謂止安事境順其理故名平等無違
觀達事理名隨順了知偈云法有亦順知
法無亦順知故謂止安事境者謂前創修事理容別今漸深入故即
[044-0640b]
事入玄上二之止皆通隨緣體真止中停止止也二處之觀並通空假皆觀達觀也

三純熟止觀謂止惑不生名令心清淨觀
徹前境為正住修習謂止惑不生者即止息止也以妄息名止
故其正住修習者即雙住空有中道不偏故云正住義通觀穿及與觀達故云觀徹
前境四契合止觀寂[宴-女+六]理境名為趣入智顯

於心故云成就寂𡨋理境者即不止止謂既與理𡨋非止非不止強
名曰止智顯於心者即不觀觀法界洞朗非觀非不觀而強名曰觀耳上四

皆止觀俱行如是方為真實順忍上四等者亦容
有止觀別修則未為真實順忍若俱運者方為真耳。】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佛子此
菩薩摩訶薩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
滅。」


【第三無生忍釋中有二先總明後何以下
徵釋今初若具皆應牒無盡等此二總故
畧標之釋中具有皆此別義。】
[044-0641a]


「何以故。」


【後徵釋中徵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無生
滅耶二云既稱無生法忍何以復言不見
法滅。】


「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
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
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
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
無去無來。」


【釋中釋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從緣之
法無性故不生以無生故何有於滅此則
以緣集釋無生以無生釋無滅此中畧無
緣集偈文具有云何無生釋無滅耶此有
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後必可滅本既不生
今則無滅二云既即緣無性稱曰不生則
[044-0641b]
不待滅竟方無故次云無滅此二為總餘
可倣之偈文具有者偈云菩薩亦如是觀察一切法意皆因緣起無生故無
釋第二徵意云夫無生忍非獨無生必

諸法都寂今從初義立無生稱故無滅等
成無生義釋第二徵意下此中䟽文有三相舉總攝別稱為無生
從別義亦可得稱無滅忍等是以信力入
印度經明此忍能淨初歡喜地云一謂得
無生忍亦令他住又云無生忍者謂證寂
滅故二得無滅忍亦令他住又云無滅忍
者證無生故斯文可據若從別義下即第二以初攝後釋但
標無生是以信力入印度經等者彼經廣說初地之相其第二卷云復次文殊師利
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
薩生如是心我巳得住無生法忍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生忍故起安慰心又言
無生忍者謂證寂滅故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滅法忍故生安隱心為令
他住無滅法忍故起安慰心又言無滅法忍者謂證無生法忍故三謂菩薩生如是
[044-0642a]
心我七得住身念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身念智故起安慰心又言身念智者謂
離身心故四謂得受念智受念智者謂息一切受五謂得心念智心念智者謂起心
如幻故後二略引勢同前三今但取前二故䟽不具引然引有二意一正證第二義
明有無滅忍二兼證初義以無滅成無生故故彼經云無滅忍者證無生故亦得名
無盡忍等又此諸句各有二義一以前前釋後

後以後後成前前前前有故後後有前前
無故後後無二者諸句一一皆在無生句
中正無生時諸義頓足以是即事之理非
斷滅故即理之智無能所故又此諸句下三重釋前義
謂無生中頓具諸義具相云何故下廣釋䟽文分三初雙標二門然二門總釋前之
初義其第一後後成前前兼釋第二從別之義以得無生忍則得無滅等忍故無滅
等忍淨無生等忍故然文旨包含畧為三釋一唯約

理二具理智三唯約智今初云何前前有
故則後後有謂生法既滅滅則終盡盡則
是垢染法染則前後別異別則方處不同
[044-0642b]
有處則能所非寂不寂則有所欲有欲則
有營作作則有所願求願則心住願事住
則有去有來今由前前無故後後斯寂故
以後後顯成無生此順長行然文旨下二開章別釋正
釋第一門含釋第二門故下牒初門今初云何下釋唯約理然無生理中無有次第
由所遣生等有次第故以不不之亦成次第故䟽先明生滅盡等理所依事之次第
也今由前前下方顯無生之次第故以後後者上方明前前有故後後有等今例結
前以前前釋後後以後後成前前二雙約理智者初二是

總含於理智次四顯理無生後六顯智無
生故偈云其心無染著等理智契合名無
生忍次因聚理者以盡是有為垢是煩惱差別是事異處是方隅並所觀境今
了即真為理無生後六顯智者以心妄動即名為生若心寂靜即智不生故偈云下
引證約智經智契合下結成上義偈舉一句具云無滅故無盡無盡故無染釋曰此
即前因約理也次偈云於世變異法了知無雙異無異則無處無處則寂靜其心無
染善願真諸眾生釋曰此即後六顯智䟽舉一句無智分明等言等餘皆約智相

[044-0643a]


三唯約智者由了從緣無生則智無有起
故名無生無生之智湛然不遷故云無滅
無滅故用無斷盡次垢念皆離常無差異
傍無方所照而常寂遇境無染雖為而無
作雖悉而無願處世而無住等法界而無
去來皆以前釋後以後成前言亡慮絕寂
照湛然名無生忍三唯約智下初由了從緣成智之由故智無起
契上理故起即生義湛然不遷體不滅無不動約理無生可滅正同十地義大之中
無生無滅非一徃滅餘皆甚深般若無生真智妙用不同但空唯遮諸過審須思之

若唯約知無生理名無生忍未足深玄若唯
約知下三結彈古義即刊定記彼中但云法從緣故各無自生生既無生滅依何滅
故今彈云若理無生知之為忍小聖亦有故非等覺深玄之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生法忍。」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四十四之二


音釋


[044-0643b]



逆各切驚愕也
[這-言+虎-儿+几]
大計切更迭也

莫班切
𠮉
俞芮切
頗胝

梵語也此云水玉頗普禾切胝張尼切
犍闥
犍巨寒切闥他達切


莫見切斜視也
[044-0644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四十四之三 𡚁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幻忍佛子此菩
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
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


【第四如幻忍釋中先略後廣略中二先了
幻緣相後此菩薩下成就忍行。


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從因緣起者彰
幻所由由緣生不實故後於一法下顯其
幻相。


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見上文
此意明通通為無為故大品云設有一法
過涅槃者我亦說言如夢如幻涅槃雖真
從緣顯故遣著心故廣中合云了世如幻
[044-0644b]
則似有為然有法世亦通無為此為有為
所隱覆故所以名世故後云菩提涅槃亦
皆不見者了平等故涅槃雖真下三釋經妨難謂有難言妄法
緣生可許如幻涅槃真實又不從緣如何同幻故牒釋之釋有二意一明雖真而亦
從緣顯雖非緣生而是緣顯亦空無性二明涅槃非幻為破著涅槃心云如幻耳是
則破心中涅槃亦顯涅槃體即真空而成妙有故並如智論廣中含云下四引文決
擇初引局文明涅槃非幻次然有法世下以法通真故該涅槃三此為有為所隱覆
下釋真是世義四後云下引經成立該通一切就法喻中各開五

法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有所依之巾二
幻師術法三所現幻馬四馬生即是馬死
五愚小謂有初巾喻法性二術喻能起因
緣謂業惑等三喻依他起法即眾生等四
喻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故廣說皆云非也
五喻取為人法今菩薩反此故云解了就法
喻中下第二合釋前之二段以開五義中具有能所成故於中分四第一總開義門
[044-0645a]
五法不出三性初一圓成二三依他謂二因三果四明依圓相即五即遍計所執

今經云從因緣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
三以第二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
病歸第一理今經云下二對經顯意言以第二為因者從緣生故令悟
第三即是依他成第四者即事歸理遣第五病者遍計情亡歸第一者爾成理顯

然緣亦從緣故緣果俱幻中論云譬如幻
化人復作幻化人即斯意也然緣亦下三通妨難謂有
難云若以第二惑業為緣令第三依他為無性者第二業惑應當是實不從緣故故
今釋云亦後緣起謂業從惑生惑由虛妄分別卒至無住皆託因緣故引中論明因
果俱幻故論合云如初幻化人是則名為業幻化人所作則名為業果既未有一法
不從緣生為彰緣起故分能所然上五義各具有無一巾

性有相無為馬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以
依巾無體故三馬相有實無以實無而現
故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以無礙故五情
有理無但妄見故然上五義下四別明義理於中有二先成有無
[044-0645b]
言有無者以三性中各有二義皆有無故圓成二者一性有二相無依他二者一緣
有二性無遍計二者一情有二理無初中即圓成二義術馬皆是依他二義而術是
能成之因託真而起故用有體無用有即是緣有體無即是性無三馬是所成之果
故相有實無相有即是緣有實無即是性無四明依圓不離即事同真生喻於妄死
喻於真事泯理顯故生無死有以無礙故者出其所因即事理無礙也五中就情則
有妄見分明故就理則無以是妄計必非有故所以幻喻廣說有無者以惑情所執
有無皆失理無惑計有無皆真是知幻喻諸法非實非虛非空非有若無於有不成
於無若無於無不成於有有無交徹萬化齊融故又五中各有四

句凖思可知又五中下先正顯也初性有相無四者一有真性有故二
空無諸相故三亦有亦空義門異故四非有非空互融奪故二用有體無四者一有
迷真有用故二空依真無體故三亦有亦空體用不壞故四非有非空無體之用故
非有即用無體故非空三相有實無四者一有事相現故二空緣成無實故三俱存
無性不礙緣成緣處不礙無性故四俱非緣成即無性故非有無性即緣成故非空
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四者一真性顯故二依他即無性故三性相雙存故四性相
即奪故五情有理無四者一遍計𡚶情能招生死故二即理而求不可得故三要由
[044-0646a]
理無方知情有若無情有不顯理無故四情有即理無理無即情有故然皆

具德不同四謗然皆具德者二揀非也言四謗者謂定有者是增益
謗若定無者是損減謗亦有亦無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䟽以具德故出不同所
由謂上明四句即是具德以稱真故不同情計定執四句今重顯初門具德之義一
真如是有義以迷悟依故不空義故不可壞故二真性是空以離相故隨緣義故對
染說故三真如亦有亦空以具德故逆順自在故體鎔融故四真性非有非空以二
不二故定取不可得故餘之四句前已略明又皆即有之空方為具德之空即空之
有方為具德之有是則非有之有非空之空為具德耳又盡有之空盡空之有方為
具德又隨一句必具餘三若隨闕者則非具德又四句齊照成解境故四句齊泯成
行境故皆言亡慮絕方為具德耳是知若依四謗四句皆絕若依具德四句不亡不
即不離方知幻法故楞伽第二令觀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

若以諸門交絡成多四句亦可思凖若以諸門
者二重重四句也總有四節成二十重第一節有八重一以第一門中有對第二門
中無成四句謂一者緣起是有以真性妙有故二緣起是無業惑無體故三亦有亦
無雙照真妄故四非有非無真妄雙絕故二以第一門中無對第二門中有成四句
[044-0646b]
謂一緣起是有業惑有用招生死故二是無一真法界絕諸相故三亦有亦無雙照
真妄故四非有非無真妄雙絕故三以第一門中有對第三門中無成四句謂一緣
起是有真性有故二是無以事無真實故三亦有亦無雙照事理故四非有非無事
理相即互相泯故四以第一門中無對第三門中有成四句謂一事相有故二理相
空故三空有雙現故四空有互泯故五以第一門中有對第四門中無成四句謂一
真性有故二事即虛故三雙照二故四互即奪故六以第一門中無對第四門中有
成四句謂一無性之理有故二理無相故三二義齊現故四非有非無真中道故七
以第一門中有對第五門中無成四句一真理有故二情計於理無故三有處妄計
無故四性有即是理無理無即是性有故八以第一門中無對第五門中有成四句
一有在情有故二無理無相故三俱存要理無相方是妄情有故四俱非妄情之有
即真理無相故非有真性無相能為妄情所依故非無此上以第一門有無對下四
門有無成八重四句第二以第二門中有無對下三門又成六重四句第三以第三
門中有無對下二門復成四重四句第四以第四門有無對第五門有無成兩重四
句都成二十重四句不得以後為首更對於前以不異前門為首對於後故今具出
八重其十二重取類思之恐繁不出後顯幻相略為二解一

[044-0647a]
約相類謂解一無實則知一切皆然並從
緣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約圓融復有三
義一以理從事故說相即如馬頭之巾不
異足巾說頭即足故一即多等無行經云
貪欲即是道者貪欲性故諸法即貪欲者
即貪實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馬頭
無別有即以巾為頭以巾體圓融故令頭
即足故云一中解多等三約緣起相由力
則法界同一幻網令一多相即如幻師術
力令多即一等賢首品云或現須臾作百
年等以幻法虛無障礙故相即既爾相入
亦然入則一中有多等異體既爾同體亦
然一門既爾餘門思凖一約相類者如覩一葉落知天下秋
見一華開知天下春矣二約圓融下䟽有三意初即事理無礙義二以理融事下兩
門事事無礙義前門即法性融通門三即緣起相由門一門巳下三以門例門如緣
[044-0647b]
起相由門既爾無定性唯心現等諸門亦然又相即入既爾微細相容安立門等亦
。】


「此菩薩知諸法如幻巳了達國土了達眾生
了達法界了達世間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
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種行一忍智
現前云了平等二幻用無礙云成通化云
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馬無二故色即
空等二理理平等如頭足俱巾巾無別故
如賢聖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說。】


「譬如幻非象非馬非車非步非男非女非童
男非童女非樹非葉非華非果非地非水非
火非風非晝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
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亂非
純非雜非一非異非廣非狹非多非少非量
[044-0648a]
非無量非麤非細非是一切種種眾物。」


【第二譬如下廣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
初中二先明性無即體空義故結云非是
一切種種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對前
情非情境所非之事者如非男非女即對前了達眾生非地水火風即對
前了達國土等。】


「種種非幻幻非種種然由幻故示現種種差
別之事。」


【二種種非幻下明其相有即相差別義故
云然由幻故示現別事於中初二句結前
生後種種非幻者象等非術故下句反此
法合可知然由下正顯相有雖互相非然
由因起果虛而假現又喻智了平等而起
化用象等非衛者即因果相異門依他之果非遍計緣故下句反此者術非象
等明遍計非依他下明相有即因果相成。】

[044-0648b]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如幻所
謂業世間煩惱世間國土世間法世間時世
間趣世間成世間壞世間運動世間造作世
間。」


【第二菩薩下法合又有總別皆言世間者
有二義一可破壞故即喻有為二隱覆名
世亦通無為則法通五類趣謂五趣成壞
約器一期說故運動通情非情念念移故
造作唯情現營為故。】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世間如幻時不見眾生
生不見眾生滅不見國土生不見國土滅不
見諸法生不見諸法滅不見過去可分別不
見未來有起作不見現在一念住不觀察菩
提不分別菩提不見佛出現不見佛涅槃不
見住大願不見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044-0649a]


【第三菩薩至觀一切下成忍行中二先成
真智行由了體空故故結云不出平等性
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
智之止故云不見是知無幻之幻方是幻
法絕見之見方為見幻。】


「是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
就眾生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
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
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
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
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
盡雖不取著化眾生事而不捨大悲為度一
切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
性無有動轉。」


【二是菩薩下明動寂無二亦權實不二故
[044-0649b]
經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由了體空
不壞幻相差別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故經云者
二引證也即楞伽第一大惠讚佛偈然彼經歎佛了達三性初偈云世間離生滅猶
如虛空花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此明了遍計次偈云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此上
二偈明了依他次偈云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燄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此偈明
了圓成又此上偈準金光明意即顯佛具三身謂了遍計成化身了依他成報身了
圓成成法身然四偈下半皆同今文正引依他中如幻下半其如夢下半如夢忍中
更引此二相對應成四句謂此二無二故非

異無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異故非非一
非異即非一故非非異亦絕雙照故非亦
一亦異此二相對下五義門料揀於中有四相就第二門似有無性顯成四
句一非異二非一三非非一非非異四非亦一亦異其所遣病者一者異二者一三
者非一非異四者亦一亦異如䟽思之楞伽第二名見妄想故須破之若以

巾上二義對象上二義辨非一異略有十
[044-0650a]
若以中下初標所依言巾上二義者一住自性義二成象義初即不變義後即
隨緣義象上二義者一體空義二差別義初即無性後即幻有一以巾上

成象義對象上差別義合為一際名不異
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經云法身流
轉五道名為眾生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
若生若滅等一以中下第二別釋十句即分為十初四句非異次四句
非一九十二句[冰-水+〡*ㄆ]上二門明非一異就初非異中第一句即隨緣與差別不異第二
句不變與體空不異第三句即合前二句以無礙第四句即合前二句以相奪今初
句中經云法身流轉下引證引二經證問明已辨今當更釋初法身流轉五道名曰
眾生即不增不減經法身即是真如流轉五道即是隨緣名曰眾生是差別義次如
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即楞伽第四彼云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
槃因大慧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解日七識念念生滅無常當起即謝如
河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既非染依亦非無漏涅槃依矣其如來藏真常普遍
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隨緣成事受苦樂果與七識俱名與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此七
識依此而得生滅云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即是真如隨緣故受苦樂等二以

[044-0650b]
巾上住自位義與象上體空義合為一際
名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
一切眾生即如不復更滅等二以巾上者住自即是不
變體空相即是如故二義相順而會相歸性故云以末歸本本即是性末即相故經
云一切下引證即淨名經彌勒章中然彼經云為從如生得授記耶為從如滅得授
記耶若以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授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
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
應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
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
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
天子今䟽文略舉二句之要而言等者此有二意一者等餘淨名之文如上所引是
二者等餘一切皆如之文故此經云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乃至無一法如巾有
生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

末此二雙融無礙不異此是本末平等為
不異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三以攝末下此句即合前
[044-0651a]
二句令無障礙成此一句斯乃即差別之體空與即不變之隨緣相成故不異言攝
末所歸之本者即差別之體空也是前第二句體空是本差別是末斯即本融於末
也令末同本故差別即體空言與攝本所從之末者即不變之隨緣也是前第一句
由不變舉體隨緣成差別故末融於本令本同本也故云此二雙融由不變舉體隨
緣根本不礙末差別即體空故末不礙本故云無礙特由法身成眾生故得眾生即
如由眾生即如方知法身流轉五道作眾生也則第一句本等於末第二句末等於
本故云本末平等正本等末時即末等於本故上二經亦不相違故云前二經文不
相離故既合前二句相成為第三句故用前二經以證此句四以所攝

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相奪
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明不異以真妄
平等異不可得故四以所攝者此句亦合前二句相奪以成此句
謂以即體空之差別與即隨緣之不變相奪故不異然同用前二句而意懸隔第三
句用第一句取即不變之隨緣故本成末今第四句用初句取即隨緣之不變即本
奪末也但顛倒而已第三句用第二句取即差別之體空故末成本今第四句用第
三句取即體空之差別末奪於本也亦但倒耳故義懸隔言所攝歸本之末者即體
[044-0651b]
空之差別也即第二句言所攝隨末之本者即隨緣之不變也即第一句田隨緣即
不變故奪差別令體空財末寂也由體空即差別故奪不變令隨緣故本寂也以全
本為末故本便隱全末為本故末便亡是則真如隨緣成眾生末曾失於真體故令
眾生非眾生也眾生體空即法身時未曾無眾生故法身非法身也故二雙絕二既
互絕則真妄平等無可異也次下四門明非一謂五以

巾住自位義與象上相差別義此二本末
相違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來藏不在
阿賴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滅如來藏者不
生滅此之謂也次下四門者此句總標謂第五門性相相違故非一
第六門性相相害故非一第七門但合五六二門明違害不同故非一第八亦合五
六二門明存泯不同故非一其五六門但交五第二門耳謂上第二門以不變對體
空故則不異今對差別則不一耳第六亦然五中先正明言本末相違背故者謂本
則寂無二相末則差別萬端故相違也楞伽云下引證可知起信䟽云此中唯生滅
是七識唯不生滅是如來藏二義既分遂使梨耶無別自體故云不在中此約不二
義非約不和合也何以故此中如來藏不生滅即七識生滅之不生滅故與自生滅
[044-0652a]
不一也七識生滅即如來藏不生滅之生滅故與自不生滅不一也此中非直不乖
不異以明不一亦乃由不異故成於不一何以故若如來藏隨緣作生滅時失自不
生滅者則不得有生滅是故由不生滅得有生滅者是則不異故不一也釋曰上所
引義和會非一異義今此分門正明不一若會非一異令其相同即第十門今以因
七識生滅之文便引會耳六巾上成象義與象上體空

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非一楞伽云七
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如來藏
受苦樂等六巾上者此叚有二初正明謂第一句以成象對差別則不異
今對體空故不一楞伽云下後引證即第四經如前已引但前雖具引意在如來藏
受苦樂以取隨緣成法故今䟽雖具引意取七識不流轉義以成相反末即空故言
七識不流轉者以本害末令末空故無可流轉唯如來藏受苦樂者末害本故不守
自性清淨之體隨緣成有始欲成象被體空違方欲體空被成象違故非一也

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非一
謂相背則各相背捨相去懸遠相害則相
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近遠非一以前經
[044-0652b]
文不相雜故七以初相背如二怨家不喜相見亦如參展天妻反目相
害如二怨家以死相敵如父母之讐不與同天亦猶二虎之聞勢不兩全八以

極相害俱泯而不泯與極相背俱存而不
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
七識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隱而是顯故
八以極相害者亦合五六二句取不泯不存明不一俱泯不泯即第六句俱存不存
即第五句何者以前第五相違是存第六相害是泯然存上有不存之義泯上有不
泯之義若唯泯無不泯則色空俱亡無可相即以不全泯故雖相即而色空歷然若
唯存無不存則色空各有定性不得相即由有不存故雖歷然而得相即以體虛故
是以第七但合五六之存泯今第八門乃合五六之不存不泯故七八二門雖同合
五六二義不同言此是成壞不一者不存是懷不泯是成九上四非一

與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九上四非一者
上四門非一不是非異故二門不一十然亦不異以理徧通

故法無二故十總融前八稱真法界故亦非異既無二理豈一異有殊
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
[044-0653a]
門取諸門極相違害極違而極順者是無
障礙法也。


巾象相對既爾術等相對交絡諸句凖之
上下諸文非一異義皆凖此釋餘文可知
上下諸門下四例釋前後若依𠮉公十喻之讚多顯空理如幻喻云幻惑愚目流眄
無已長勤世間父父子子我實非我妄想而起若了如幻此心自止然彼有十喻水
月鏡像既合影中更有犍城之喻應同幻攝彼揵闥婆城喻讚云世法空廓如彼鬼
城凌晨敷影現此都京愚夫馳赴隨風而征終朝乃悟窮嗷失聲。】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燄忍佛子此菩
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燄。」


【第五如燄忍釋中有三一指法同喻所喻
如前二譬如下別顯喻相三總以法合。】


「譬如陽燄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
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
[044-0653b]


【二中若別開義門亦具五義一空地二陽
氣三氣與空地合而有燄四燄似水即無
水五令渴鹿謂有初喻如來藏二喻無明
習氣三喻習氣熏動心海起緣生似法四
喻依他無生五喻凡小執實若十喻論法
喻各有多義如彼廣說其有無等義如幻
應知經文有二初喻體空第五如燄忍若十喻者智論釋
如燄云燄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動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之為水男女之相亦
復如是結便煩惱日光熱氣諸行之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者謂為一相
為男為女是名如燄復次若遠見燄想之為水近則無水想無智之人亦復如是若
遠聖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於眾界入性空法中生於人想男想女想近聖法者
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誑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說諸菩薩摩訶薩知諸法如燄釋
曰彼就妄說生死為曠野今就真妄合說故以空地喻如來藏𠮉公云燄惑癡愛樂
之無極非身想身非色見色實無可樂莫之能識若有智慧此心自息。】


「但隨世間言說顯示。」
[044-0654a]


【後但隨下喻其相有。】


「菩薩如是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
得圓滿。」


【三菩薩下法合中初明了法後現證下明
成忍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如燄忍。」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四十四之三


音釋




莫班切

杜歷切當也

古弔切呼也
[044-0654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四十四之四 弊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夢忍佛子此菩
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如夢。」


【第六如夢忍釋中亦三一標法同喻。】


「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
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淨而有示現。」


【二譬如下正舉喻相然開此夢義亦有五
法一所依謂悟心以喻本識二所因謂睡
蓋以喻無明習氣三所現謂夢相差別以
喻緣所起法四此夢事非有而有但心變
故非見前法五令夢者取以為實一所依者若無
本識無所熏故則無無明等亦可喻如來藏喻本識者諸宗共許故法相宗明如來
藏不受熏故二所因者智論云復次如夢中無喜事而喜無嗔事而嗔無怖事而怖
[044-0655a]
三界眾生亦復如是無明眠力故不應嗔而嗔等四此夢事者智論云夢有五種一
若身中不誦若熱氣多則夢見火見黃見赤二若冷氣多見水見白三若風氣多則
見飛見黑四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五或天與夢欲今知於未來事故是五種
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世人亦復如是五道之中眾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眾色
是我色是我所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如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四五二十得實智覺
已知無實釋曰論中身見力合上身中不謂五道眾生亦可合前五夢初火如地獄
火塗道故白如人善法故黑如畜生愚癡故多思如鬼天與如天故然周禮列子皆
說六夢與此五夢有同有異言六夢者一正夢二噩夢三思夢四寤夢五喜夢六懼
夢正夢謂不思慮忽然而夢共天神與夢大同餘五多是見聞多攝莊子第二齊物
篇云莊周夢為蝴蝶自逾適志與不知周也注蝴蝶而不知周則與殊死不異也然
所在無不適志則當生而係生者必當死而戀死矣由此觀之知夫在生而哀死者
誤矣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必
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意云昨日之夢於今化矣生死之變豈異於此又自周而言蝴
蝶稱覺未必非夢此亦可喻萬法如夢矣又列子中有人盡為主役而夜夢為人君
主則夜夢被役二者各有其美也但心變者此通喻合約喻者即通妨難也謂有難
[044-0655b]
言若無實者何以夢中見色聞聲等耶故智論云不應言論無實之事何以故得緣
便生夢中之識有種種緣若無緣云何生故今答云夢中五識不行所見五塵但心
髮耳故智論云無也不應見而見故如夢中見人頭有角見身飛等人實無角身實
不飛故二約法者但心變故合而有義不見前境合非有義文中初明

俱非喻法非有後云而示現有喻法而有
雙辨為俱句互奪為雙非。


然此四句皆由以是夢故謂一以是夢故
有夢事現於夢者為有二既言是夢其性
必虛於無實處而見實故然語有則全攝
無而為有言無則全攝有而為無以非二
相故非但相有性無而已思之然語有下揀濫於中
又二先正舉謂有無交徹即夢事而性虛即性虛是夢事約法即性空是幻有即幻
有為性空若是定有不得為空若是斷空不得為有既無性故有即全攝無而為有
也既緣生故空則全攝有而為無故結云非有二相非但相有下二揀非也謂諸宗
計多有此說但空自性不空於法如法相宗但無遍計非無依他設學三論不得意
[044-0656a]
者亦云法無自性故說為空則令相不空矣今既無性緣生故有有體即空緣生無
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徹方是真空妙有故其言大同而者有異故令思之若得
此意則下二句義旨可知三以是夢故必具二義全有

之無與全無之有二門峙立不相是故非
是半有半無四既言是夢必是雙非形奪
俱融二相盡故然此俱非不違雙是以若
不奪無令盡無以為無若不奪有令盡無
以為有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方為夢
自在法門然此俱非下二融通亦為揀濫謂尋常雙是義涉相違尋常雙
非義參戲論故今雙融今離二諦成具德句謂非但二不相違亦乃二句相成故云
若不奪無令盡無以為無言奪無令盡者非無也奪有令盡者非有也謂若無非無
則無亦無何者若無不盡是定性無故非真無下句亦然若無非有則無亦有以有
不盡是定性有非真有故故以非有非無成上亦有亦無亦更合說俱句成於俱非
含在俱句及下結中故略不明若欲別明應云以亦有是即無之有故成非有以亦
無是即有之無故成非無是故存亡不礙者結成也存即是有亡即是無俱即亦有
[044-0656b]
亦無泯即非有非無皆互交徹故云自在無礙又存者存四句亡者亡四句俱者亦
存亦亡泯者非存非亡故曰夢自在法門互為抗行豈名自在是故經云

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此之謂也世間等者
三引證也即楞伽第一此即中間兩句若具應云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
有無而興大悲心前如幻忍抄巳具引。】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世間悉同於
夢無有變異故如夢自性故如夢執著故如
夢性離故如夢本性故如夢所現故如夢無
差別故如夢想分別故如夢覺時故。」


【第三菩薩下合喻中十句初句為緫次無
有下別別中初句近上緫句略無如夢二
字於九句中前八辨夢後一明覺就前八
中攝為四對初二明常無常門體虛無變
即是常義自性無恒是無常義次二辨真
妄門妄由著生真由性離次二性相門性
[044-0657a]
本一如相現多種後二明一異門但是一
心一而無別隨相分別異異不同又唯是
一夢相現多種上之四門各雙存互奪以
為四句思之可見上之四門者如第一常無常門云一者常二無
常三合前即成亦常亦無常故云雙存四約互奪即成非常非無常無常奪常故非
常常奪無常故非無常謂正以體虛無實即自性無恒故下三門例知也後一

句明覺即止觀門謂要在覺時方知是夢
正夢之時不知是夢純昏心故設知是夢
亦未覺故覺時了夢知實無夢然由夢方
有覺故辨夢覺時若離於夢夢覺斯絕觀
了上之多門止不取於夢妄如此方為了
夢法門謂要在下二說立覺所以亦是解妨謂有問言此明夢忍那說覺時
故今釋云覺夢相成故須說覺於中初以覺成夢以未覺時不知是夢故要在覺時
方知是夢者正辨須覺所以謂大夢之夜則必有彼大覺之明謂我世尊方知三界
皆如夢故上引楞伽歎佛能了於夢正夢時者謂為實故為諸凡夫長眠大夜不生
[044-0657b]
猒求故𠮉公云夢中矇夢純昏心也設知是夢者此通妨難謂亦有人夢知是夢如
人重眠忽有夢生了知我夢以睡重故取覺不能喻諸菩薩從初發心即知三界皆
夢豈非是覺何用更說覺時故今釋云亦未是覺未大覺故故起信云若人了知前
念起惡能止後念今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有生滅故無明覆心不自在故覺
時了夢者非唯覺時知夢亦知無夢如八地菩薩夢渡河喻證無生忍不見生死此
岸涅槃彼岸能渡所渡皆叵得故況於大覺故經云久念眾生苦欲脫無由脫今日
證菩提豁然無所有然由於夢者上辨以覺成夢此辨以夢成覺對夢說覺無夢無
覺既了夢無夢對何說覺故覺夢斯絕如無不覺則無始覺覺夢雙絕方為妙覺觀
了下釋止觀義照上四門故名為觀覺夢斯絕即不取於夢妄故無量義經歎佛云
智恬情怕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即知究竟
了夢唯我世尊𠮉公頌云長夜之內大夢所成皆由心畫遍造眾形神傳五道偹盡
跉𨂲若能悟之即破無明。】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如夢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響忍佛子此菩
薩摩訶薩聞佛說法觀諸法性修學成就到
[044-0658a]
於彼岸。」


【第七如響忍釋中分三一忍行所因二知
一切下成忍之相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
今初由聞起觀能成忍故。】


「知一切音聲悉同於響無來無去如是示現。」


【二中先法後喻法中有二一指法同喻略
顯其相通知一切音聲如響無去無來明
其體空如是示現彰其相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觀如來聲不從內出不
從外出亦不從於內外而出雖了此聲非內
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
說。」


【二佛子下了知佛聲如響非獨但喻世間
聲故於中先明即有之無離機無聲故非
內離佛無聲故非外二法相依故非內外
[044-0658b]
若言內外合者便有二聲內外相依即顯
無性後雖了此聲下明即無之有故牒非
三而能巧現。】


「譬如谷響從緣所起。」


【第二譬如下喻顯於中四一喻二合三轉
喻四重合今初直舉從緣所起明響無性
無性之相已見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
有聲此二是緣三聲擊空谷便有響應此
明所起四有而非真此彰無性五愚小謂
有亦有有無等義如上準之然此一喻通
喻三法一喻上一切聲則谷喻喉𡕏聲喻
風氣二喻上如來聲則谷喻如來聲喻緣
感三喻一切法今經略無晉本具有大品
十喻亦響喻一切則谷喻如來藏聲喻無
明習氣。】
[044-0659a]


「而與法性無有相違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而
得修學。」


【二而與下合但合佛聲以從近故然初至
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言含法喻謂約法則
如來之聲不違法性而能隨類合上能巧
示現約喻則不違本聲事法之性隨其呼
人類別各解。】


「如帝釋夫人阿脩羅女名曰舍支於一音中
出千種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三如帝釋下轉以喻顯此有二意一則喻
上佛聲一音隨類二則喻下菩薩無心普
演。】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無分別界成就善
巧隨類之音於無邊世界中恒轉法輪。」


【四菩薩下重合。】
[044-0659b]


「此菩薩善能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
為演說其聲無礙徧十方土令隨所冝聞法
各異。」


【第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於中二一隨機
徧說。】


「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所說而廣
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
了達。」


【二雖知聲下明權實雙行以同於響性相
無礙故是則由聞如響之教了如響之聲
發如響之音演如響之法也䟽文可見𠮉公讚云聲以
響酬相和如一無扣而應誰辨虛實業雖虛妄罪福不失若映斯照朗如皎日又為
讚曰響無所在緣會𤼵聲不知自我喜怒交爭妄和真心事像萬形莫知其本終日
營營。】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如響忍。
[044-0660a]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影忍。」


【第八如影忍文分四別一標二釋三結四
果。】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
沒非在世間內非在世間外非行於世間非
不行世間非同於世間非異於世間非徃於
世間非不徃世間非住於世間非不住世間
非是世間非出世間。」


【釋中有三謂法喻合今初法中有十一對
分三初七對雙遮顯性以成止行如影無
實故。】


「非修菩薩行非捨於大願非實非不實。」


【二非修下二對雙照性相以成觀行如影
雖虛而現故性則非修相乃不捨真即俗
故非實俗即真故非不實性則非修者釋成雙照之義如
[044-0660b]
前文云非是世間義當出世下句云非世間即拂上出世世與出世俱故曰雙遮今
文若云非修菩薩行則由通雙遮既云非捨於大願明是雙照謂非修菩薩行即為
照實非捨於大願即是照權故得雙照之名耳次明非實非不實例然雙照真俗耳。】


「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
世間流亦不住法流。」


【三雖常下二對遮照無礙成雙運自在行
初對雙照真俗即權實雙行後對雙遮真
俗即權實雙寂遮照一時為雙運互奪無
礙為自在以此結上二段同斯無礙為忍
相之深玄遮照一時者若約權實俱行為雙運竟今遮照為雙運則此中
方有即合前二門為此第三門矣既言遮照一時則全遮為照全照為遮則二門峙
立以照奪遮遮亡以遮奪照照寂則為迷照兩亡矣言無礙者自有二意一遮不礙
照照不礙遮二者雙存不礙雙奪雙奪不礙雙存故云無礙如此方稱自在故下結
云以此結上二叚同斯無礙故曰深玄。】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
[044-0661a]


【二譬如下喻中文具五法一日等為所依
本質二於油下明能現之處上二是緣三
而現其影明緣之所起四影與油下明有
之非有五然諸下愚小謂有今初若約影
喻別喻菩薩現身則日等喻悲智願等若
約影喻通喻一切法則日等喻因其河泉
二種雖通能現且為所現長河飛泉入鏡
中故其河泉下二揀能喻通局言雖通能現者以河泉之中見日月故故為能
現言且為所現者以下經云於油於水下方明能現故今河泉以為所現長河飛泉
入鏡中故者出是所現之相登樓持鏡則黃河一帶盡入鏡中瀑布千丈現於徑尺
王右丞云隔牕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明是所現矣。】


「於油於水於身於寶於明鏡等清淨物中。」


【二能現中亦有通別別喻機感及應現處
通喻於緣謂無明等別喻機感者日月既喻菩薩則水等喻機
亦喻菩薩應處如影落百川喻菩薩身充徧法界百川江河喻所現國土之處也

[044-0661b]
然此文具攝論三喻然此文下第二別開喻旨此二句總摽下
成三義即分三別一以油水對上日月為水月喻

喻於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潤滑澄清性
故鏡等影像闕此潤等喻非定地一以油水者則
月影喻菩薩悲智水喻機心水中月喻定境界謂定中見佛等亦喻徧處定境青黃
赤白等故出現偈云譬如淨月在虛空能蔽眾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現影諸有觀
瞻悉對前如來淨月亦復然能蔽餘乘示修短普現人天淨心水一切皆謂對其前
𠮉公偈頌云水月不真唯有虛影人亦如是終莫之領為之驅驅背此真淨若能悟
之超然獨醒二以於身對上日月為光影喻身

映日等而有影故弄影多端故喻於諸識
二以於身等者日月喻菩薩悲智身喻物機日照𤼵影以喻現身等而言映日等者
等取經上月字及燈燭故弄影多端者上約別喻菩薩現身此約通喻一切諸識動
身俯仰即是弄影形端影正形曲影斜故云多端以況八識依身有異亦喻七識依
第八識對境差別𠮉公頌云光不照處謂之為影不照慧明生死長永捨遠夷途而
行榛梗若能悟之狂滅自醒三以寶鏡等對上男子等

[044-0662a]
為影像喻喻非定地果報以鏡中影像離
於本質別現鏡等之中故喻於果與因處
別前映質之影雖因日等影乃隨身不於
日內而現故喻諸識雖託境生異自在我
非在於境三以寶鏡者釋第三喻䟽從通說云喻非定地果報此攝論意
對前水月等定境故云非定地則鏡喻於因故云謂無明等本質喻緣影喻果報故
淨名云是身如影從業緣現又鏡喻本識如來藏性本質喻無明業等像喻果報如
問明品若將鏡像別喻菩薩現身則鏡等喻菩薩本質喻機像喻菩薩所現之身以
鏡中影像者第二對喻辨異明此鏡像得果報名果與因別故若影在身外前映質
下辨前異此日月在天影現在身身即喻因則所現法得與因俱故喻諸識下合上
雖隨日等影乃隨身此就通喻諸識以說若將光影喻菩薩現身則影隨身異不在
日光則身由生異不在菩薩智日令異𠮉公頌云形不入鏡光照而有世亦如是業
影而受不知此者長瓔其咎若能悟之還神氣母。】


「而現其影。」


【三明所起中亦有通別二果可知。】
[044-0662b]


「影與油等非一非異非離非合於川流中亦
不漂度於池井內亦不沉沒雖現其中無所
染著。」


【四明有非有中攝多義門於中一異合離
通顯影義各有四句如幻喻辨然一異約
此影彼影合離約影對水等於中一異者此揀經中諸
對通局此通三影故云通顯次於川流下別顯影義不

通二影如月映淮流流水不將月去光臨
潭上萬仞不見光沉喻菩薩同世遷流不
漂生死證真寂滅不沉涅槃次於川流下唯明水月之
影一異約此者自揀一對義旨不同顯無重言之失言此影者江中之月若與水一
不可在河若與水異江河不同應有兩月言合離約影對水等者水影若合水流月
亦應流水影若離去水應有影在又合離者合意亦二如二掌合一異不爾一則無
雙如冰成水影與水異則月可出水影與水一則有水即月亦不可移合離之義不
異前釋不通二影者唯水月故非通鏡像及於映質以文但云川流池井故言月映
[044-0663a]
淮流者故文選云月映清流後雖現下雙結有無喻性

相交徹兼於鏡像兼於鏡像者以文云雖現其中故通鏡像亦不
通映質映質之影無現中故若取日照身影入於水中則亦通之然是水影中攝。】


「然諸眾生知於此處有是影現亦知彼處無
如是影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
近遠。」


【五取為有中由以有無為有無不知即影
了不可取故成執著於中先取有無為著
後遠物下舉影正義顯上為執不知此影
無遠近故不知此影者即釋經中影不隨物而有遠近如執鏡臨池池中
月出而此影不近天上之月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影落潭中而亦不遠以喻菩薩遠
在他方恒住此故雖在此處常在彼故安有遠近之異相耶一切遠近皆𩔗此知。】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
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謂自他別而
於自國土於他國土各各差別一時普現。」
[044-0663b]


【第三菩薩下合中二先正合前文於中初
舉智境合前本質次而於下合前油等後
各各下合前現影。】


「如種子中無有根芽莖節枝葉而能生起如
是等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二法中
分別二相善巧方便通達無礙。」


【二如種子下轉以喻合非有之有於中先
喻後合有無無礙名為方便等。】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如影忍。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雖不徃詣十方國土
而能普現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
影普現所行無礙令諸眾生見差別身同於
世間堅實之相。」


【第四果中三初得稱性之身如影不徃而
至不分而徧故。】
[044-0664a]


「然此差別即非差別別與不別無所障礙。」


【次然此下結成無礙以無差是差之無差
故雖不徃而徧令物見殊差是無差之差
故雖徧而不在彼此。】


「此菩薩從於如來種性而生身語及意清淨
無礙故能獲得無邊色相清淨之身。」


【後此菩薩下顯此身因其無邊身近局果
中亦通前法。】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化忍。」


【第九如化忍文分四別一標二釋三結四
果標云化者無而忽有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皆悉如化。」


【釋中有三謂法喻合法中二先緫標標法
同喻具能所知既知一切世間不局所化
情𩔗略標世間應具出世。】
[044-0664b]


「所謂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
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
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法化言說所現故
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


【後所謂下別顯先顯所知後顯能知前中
十句前五染化後五淨化今初不出惑業
苦三前四是苦即五蘊相一識由想起二
行因識生分別是識故三受因想起想取
愛憎相故四色亦行生無記報色如沫不
實名言熏習即是行故五即是惑惑由想
行念即行故業通二處初句意業此句分
別皆是業故此中意等從緣無性如化不
實本無今有如化相現故仁王云法本自
無因緣生諸淨化二義倣此可悉故仁王者證上
不實相現二義然有二義一因緣生之即是相現由緣生故有來即無云法本自無
[044-0665a]
即無實義二者兩句共成一義謂自者從也從無之有曰生非本先有故云法本自
無遇緣即起故云因緣生諸斯即但用因緣生諸即成二義謂因緣生故相有緣生
無性故無實正順無而忽有名化故引此文此文即第二卷護國品第五普明王為
千王說偈此後更有偈云盛者必衰實者皆虛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聲響俱空國土
亦如等總有八偈及事緣並如彼經也淨化二義者即不實相現之二義也。】


「復有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
轉化無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
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
慧無畏辯才所說故。」


【後復有下明後五淨中一方便調生依真
智故二湛然真智由理成故故上文云智
入三世了法平等三願由行滿四慈悲復
依方便立故五具無畏辯能轉法故四慈悲者
即出現品文故彼偈云譬如樹林依地有地依於水得不壞水輪依風風依空而其
虛空無所依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復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無礙慧身無所
[044-0665b]
依彼說五重相依今此但要慈悲依方便方便即後得智慈悲以後得智為體後得
智中與樂拔苦故。】


「菩薩如是了知世間出世間化現證知廣大
知無邊知如事知自在知真實知非虛妄見
所能傾動隨世所行亦不失壞。」


【二菩薩如是下別顯能知於中初二句結
前生後世間結前染出世結前淨亦結餘
所不盡謂乃至一法過於涅槃亦如化故
或說涅槃不如化者大品云為新發意菩
薩恐其驚怖分別生滅方如化故餘如幻
說了知之言即是生後次現證下正顯能
知上言了知知有六義一若事若理非比
度故二傍無遺故三契中道故四稱俗境
故五真俗無礙故六歸一實諦故後非虛
妄下結上六知處真道而不傾行非道而
[044-0666a]
不壞。】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四十四之四


音釋



跉𨂲
跉音令𨂲滂丁切

逆各切

求於切蘧蘧有形貌

莫紅
切目有童子而無見也

𣡆
蘇朗切鼓𣡆也與𣞙同

匹堯切浮也
[044-0666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四十四之五 弊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譬如化不從心起不從心法起不從業起不
受果報非世間生非世間滅不可隨逐不可
攬觸非久住非須臾住非行世間非離世間
不專繫一方不普屬諸方非有量非無量不
厭不息非不厭息非凡非聖非染非淨非生
非死非智非愚非見非不見非依世間非入
法界非黠慧非遲鈍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
涅槃非有非無有。」


【第二譬如下喻中應開四義一能化者以
喻因緣二化現事喻所起果三現用而無
實四愚小謂真故十喻傳云猶如化事雖
空無實能令眾生憂苦瞋恚喜樂癡惑諸
[044-0667a]
法亦爾云何無實如彼化人無生老死苦
樂異餘人故文中有四十句初句標次三
十七句一向雙非以顯無實後非有非無
有義通二種一亦是雙非謂無有亦無故
二雙融性相化不實故非有現化事故非
無有對成四句及一異等凖前思之謂無有者
經有二句云非有非無有今偏釋非無有句謂非有即是無有今亦遣彼無有故云
非有非無有故云無有亦無上句易故不釋𠮉公云眾生如化非有非真不達此者
轉如車輪解法清淨無我無人眾垢消除如日無雲。】


「菩薩如是善巧方便行於世間修菩薩道了
知世法分身化徃。」


【第三菩薩如是下合中二先化行後佛子
下化益前中四一起化用以同化相有故
然但云菩薩如是者以上諸非一一通法
故指上如是為善巧方便。】
[044-0667b]


「不著世間不取自身於世於身無所分別不
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於法不離於法。」


【二不著下明化智以了化不實故。】


「以本願故不棄捨一眾生界不調伏少眾生
界不分別法非不分別知諸法性無來無去
雖無所有而滿足佛法。」


【三以本願下雙非顯中。】


「了法如化非有非無。」


【四了法下結示化旨。】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如化忍時悉能
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如化忍。」


【化益及結文顯可知。】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凡有所作悉同於化
譬如化士於一切佛剎無所依住於一切世
[044-0668a]
間無所取著於一切佛法不生分別而趣佛
菩提無有懈倦修菩薩行離諸顛倒雖無有
身而現一切身雖無所住而住眾國土雖無
有色而普現眾色雖不著實際而明照法性
平等圓滿。」


【第四果中先得利他業用之果。】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依止名
解脫者一切過失悉皆捨離名調伏者不動
不轉普入一切如來眾會名神通者於無生
法巳得善巧名無退者具一切力須彌鐵圍
不能為障名無礙者。」


【後佛子下得依自利立勝名果。】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空忍。」


【第十如空忍中亦四謂標釋結果標云如
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佛地喻清淨法界
[044-0668b]
以離差別相故及中邊等論喻圓成實但
是此中一義如空所喻通一切法標云如空者䟽文有四一顯所喻通
局上是本經之意通喻一切二佛地論下引論明通局然其喻相小

異諸喻諸喻開義多分有五雖正取所成
幻等以喻於法而亦取緣等以顯無性此
中喻相不開別法直指於空具含多義以
喻於法又此諸喻若約能喻前五多取似
有以破實有化喻以不有有破似有此喻
以性相俱絕破於一切又前六遣有會空
多依空立有少此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
有多又上所喻則通一切此中能喻則具
多義所喻各隨別義喻一類法又前六下三重將空
喻對六明空有不同義成諸喻共喻於空空喻却成於有此中能喻者謂如一空有
無相義有無起義一味義等言所喻各別者謂無相但喻事法界無起但喻世界一
味但喻教法等故然龍樹十喻以四復次釋如空

[044-0669a]
義一近無遠有謂如虛空非可見法以遠
視故眼光迴轉則見縹色一切諸法亦復
如是空無所有以凡夫人遠無漏慧棄捨
實相則見彼我男女等物而實此物竟無
所有二約性淨不染三約無初中後四約
體實無物及佛地有十復次上八地中空
有十義皆是畧明及佛地十義菩薩八地十義此之二經文皆十
義意各不同佛地十義喻如來清淨法界今當具引即第三論去至第四論方終第
一義者經云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
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
相體唯一味二云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捨離而不為色過所染污如是如來清
淨法界雖遍一切眾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捨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三云又如虛
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而此虛空無有起作如是如來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
事清淨法界無有起作四當第四卷初故云又如虛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而此
虛空無生無滅如是云云諸智變化利眾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五云
[044-0669b]
又如虛空種種色相現增現減而此虛空無增無減如是云云顯示如來甘露聖教
有增有減而淨法界無增無減六云又如虛空十方色相無邊無盡是虛空界無邊
盡故而此虛空無去無來無動無轉如是云云建立十方一切眾生利益安樂種種
作用無邊無盡清淨法界無邊盡故而淨法界無去無來無轉無動七云又如虛空
三千世界現壞現成而虛空界無壞無成如是云云現無量相成等正覺或復示現
入大涅槃而淨法界非成等正覺非入寂滅入云又如依空種種色相壞爛燒爍變
異可得而虛空界非彼所變亦無勞蔽如是依止如來淨界眾生界內種種學處身
語意業毀犯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變異亦無勞蔽九云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
火帝釋眷屬乃至日月種種可得而虛空界非彼諸相如是依止如來淨界戒蘊定
蘊慧蘊解脫解脫知見諸蘊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諸相十云又如空中種種因緣展
轉生起三千大千無量世界周輪可得而虛空界無所起作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具
無量相諸佛眾會周輪可得而淨法界無所起作釋曰上之十義具出經文如是字
下皆有如來清淨法界之言餘並依經而論皆廣釋大意相似故䟽不引論亦不具
列經文言大意相似者通與一切法非即離義耳上正辨五法之中一真法界故以
虛空十義為喻若略取別相者一體唯一味二性淨無染三無起作四無生滅五無
[044-0670a]
增減六無去來動轉七無成壞八無變易勞倦九非諸相十無所起作觀其經文十
與三同而三是含容無起作十是生起無起作三合云無能所若觀論結十應言無
分別三應云無作意今略引論釋釋第一云次當顯示淨法界相釋難決擇法界差
別謂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為性法界則用真如為體真如即是諸法共相諸法既
有種種差別法界隨彼云何無有種種差別法界若有種種差別云何清淨非頗胝
迦種種依止共相應故無種種相為釋此難故說最初太虛空喻意云雖遍種種不
隨成形不捨自性故二有難云法界遍在一切則與貪等而共相應云何不如有漏
心法成不清淨故今通云性清淨故非彼體故不為所染三有難云如來清淨法界
真如為體則無戲論亦無起作云何得容利有情事故今通云由先願力為增上緣
與諸眾生作利樂事任運而住無有分別而無戲論四有難云若淨法界遍在一切
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是則法界應有生滅故故今通云雖遍一切世俗施設則有生
滅真勝義體不生不滅五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不相捨離如來聖教現有增
減法界亦應增減故今通云然世俗理說有增減非真法界而有增減六有難云若
諸如來法界為體如來施與有情利樂或去或來法界應有來去故今通云就受用
身說有去來非法界體而有去來七有難云若無去來云何得有成等正覺故今通
[044-0670b]
云成者約世俗勝義無成壞八有難云若法界遍一切有情之類云何有情得有毀
犯故今通云眾生有毀犯法界無變異九有難云若法界遍一切應無有戒等無漏
蘊相故今通云為增上緣增長一切自無諸相十有難云若一切佛法界為體應無
受用云何得有眾會差別故今通云約別別因緣所得非如來身有戲論分別等以
上十難對上經文居然易了上八地者十相不同謂一無量相二周徧相三無形相
四無異相五無邊相六顯現色身相文唯有六例合有十耳但語於空又不別喻相
然別義有此不同同義諸喻無別故𠮉

公云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會
意意𥁞無會處若得出長羅住此無所住
若能映斯照萬象無來去餘無礙義如前
後說故𠮉公下二引證成於空義是同此但總結十喻之讚若別明空讚云空
唯有名無用無色人亦如是莫之能識妄造妄苦百艱孔𣗥馳空求空空竭其力亦
顯空義耳餘無礙義三結成此經之大意也經䟽前巳有說如如幻忍等後亦有說
如德齊空中說前後遠文文更多矣。】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了一切法界猶如虛空
[044-0671a]
以無相故一切世界猶如虛空以無起故一
切法猶如虛空以無二故一切眾生行猶如
虛空無所行故一切佛猶如虛空無分別故
一切佛力猶如虛空無差別故一切禪定猶
如虛空三際平等故所說一切法猶如虛空
不可言說故一切佛身猶如虛空無著無礙
故。」


【第二釋中二先忍解之相後忍行成益今
初先別明以空九義喻九種法隨義雖別
然其總意亦以緣成無性故空九句各初
標法同喻後出所以一標事法界如空下
出所以者以無相故謂從緣無性其相自
虛即事是理法界故此句為總二世界共
業所起故三軌儀教法一味法界所流故
及餘六句並凖初句二世界者出現品當說。】
[044-0671b]


「菩薩如是以如虛空方便了一切法皆無所
有。」


【後菩薩如是下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虛空忍智了一切法
時得如虛空身身業得如虛空語語業得如
虛空意意業。」


【第二佛子下忍行成益中三初總明得如
空三業業具。】


「譬如虛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歿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歿譬如虛空不
可破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智慧諸力不
可破壞譬如虛空一切世間之所依止而無
所依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之所
依止而無所依譬如虛空無生無滅能持一
切世間生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向無
[044-0672a]
得能示向得普使世間修行清淨譬如虛空
無方無隅而能顯現無邊方隅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無業無報而能顯示種種業報譬
如虛空非行非住而能示現種種威儀菩薩
摩訶薩亦復如是非行非住而能分別一切
諸行譬如虛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現種種
諸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世間色非出
世間色而能示現一切諸色譬如虛空非久
非近而能久住現一切物菩薩摩訶薩亦復
如是非久非近而能久住顯示菩薩所行諸
行譬如虛空非淨非穢不離淨穢菩薩摩訶
薩亦復如是非障非無障不離障無障譬如
虛空一切世間皆現其前非現一切世間之
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皆現其
前非現一切諸法之前譬如虛空普入一切
[044-0672b]
而無邊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普入諸法
而菩薩心無有邊際。」


【二譬如下別顯德齊虛空於中初二句一
向喻實無依為依巳下皆顯性相無礙從
緣有故無性空故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
句一緣生故空緣生故有二無性故空無
性故有三緣生故有無性故空四即反此
餘一異等並例此知四即反此者謂無性故有緣生故空並如
問明品若對經文應言從緣有故為世界依無性空故而無所依四句但出空義所
以差別耳無法出空故皆現其前空不可見故

不現法前餘並文顯無法出空下別釋譬如虛空一切世間皆
現其前非現一切世間之前。】


「何以故菩薩所作如虛空故謂所有修習所
有嚴淨所有成就皆悉平等一體一味一種
分量如虛空清淨徧一切處如是證知一切
[044-0673a]
諸法於一切法無有分別。」


【三何以下徵釋得益之由所以得者釋意
云空觀成故於中二先智證齊空故一體
者真如平等故一味者解脫不殊故一種
分量者大小皆稱性故一味解脫者涅槃云一切同一甘露
一解脫味淨名云解脫味為業故餘文及頌文並可知。】


「嚴淨一切諸佛國土圓滿一切無所依身了
一切方無有迷惑具一切力不可摧壞滿足
一切無邊功德巳到一切甚深法處通達一
切波羅蜜道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一切
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於法輪未曾失時。」


【後嚴淨下德用滿空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如空忍。」


【結名可知。】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得無來身以無去故
[044-0673b]
得無生身以無滅故得不動身以無壞故得
不實身離虛妄故得一相身以無相故得無
量身佛力無量故得平等身同如相故得無
差別身等觀三世故得至一切處身淨眼等
照無障礙故得離欲際身知一切法無合散
故得虛空無邊際身福德藏無𥁞如虛空故
得無斷無盡法性平等辯才身知一切法相
唯是一相無性為性如虛空故得無量無礙
音聲身無所障礙如虛空故得具足一切善
巧清淨菩薩行身於一切處皆無障礙如虛
空故得一切佛法海次第相續身不可斷絕
如虛空故得一切佛剎中現無量佛剎身離
諸貪著如虛空無邊故得示現一切自在法
無休息身如虛空大海無邊際故得一切不
可壞堅固勢力身如虛空任持一切世間故
[044-0674a]
得諸根明利如金剛堅固不可壞身如虛空
一切劫火不能燒故得持一切世間力身智
慧力如虛空故。」


【果中得二十種身前十與十行及離世間
大分相似然通相多從德用立名可以意
得。】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忍。」


【大文第四佛子至是名下總結十忍。】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
言。


譬如世有人聞有寶藏處以其可得故心生
大歡喜如是大智慧菩薩真佛子聽聞諸佛
法甚深寂滅相。」


【第二祇夜一百七頌大分為二百偈頌前
七偈結歎前中但頌廣釋即為十段段各
[044-0674b]
十偈初有十頌頌音聲忍於中先二偈頌
所聞佛說。】


「聞此深法時其心得安隱不驚亦不怖亦不
生恐畏大士求菩提聞斯廣大音心淨能堪
忍於此無疑惑自念以聞此甚深微妙法當
成一切智人天大導師菩薩聞此音其心大
歡喜發生堅固意願求諸佛法以樂菩提故
其心漸調伏令信益增長於法無違謗是故
聞此音其心得堪忍安住而不動修行菩薩
行為求菩提故專行向彼道精進無退轉不
捨眾善軛以求菩提道其心無恐畏聞法增
勇猛供佛令歡喜。」


【餘頌能聞入法於中一偈頌不驚怖畏一
偈深信一偈悟解二偈愛樂一偈修習安
住後二偈頌趣向專心憶念。】
[044-0675a]


「如有大福人獲得真金藏隨身所應服造作
莊嚴具菩薩亦如是聞此甚深義思惟增智
海以修隨順法法有亦順知法無亦順知隨
彼法如是如是知諸法成就清淨心明徹大
歡喜知法從緣起勇猛勤修習平等觀諸法
了知其自性不違佛法藏普覺一切法志樂
常堅固嚴淨佛菩提不動如須彌一心求正
覺以發精進意復修三昧道無量劫勤行未
曾有退失菩薩所入法是佛所行處於此能
了知其心無厭怠如無等所說平等觀諸法
非不平等忍能成平等智隨順佛所說成就
此忍門如法而了知亦不分別法。」


【二有十偈頌順忍於中初一偈三句頌思
惟次二偈一句頌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次
一却頌觀察平等無違餘頌正住修習。】
[044-0675b]


「三十三天中所有諸天子共同一器食所食
各不同所食種種食不從十方來如其所修
業自然咸在器菩薩亦如是觀察一切法悉
從因緣起無生故無滅。」


【三有十偈頌無生忍初三頌摽以前三忍
皆是法說故偈初各加其喻。】


「無滅故無盡無盡故無染於世變異法了知
無變異無異則無處無處則寂滅其心無染
著願度諸羣生專念於佛法未嘗有散動而
以悲願心方便行於世勤求於十力處世而
不住無去亦無來方便善說法。」


【次四頌釋。】


「此忍最為上了法無有盡入於真法界實亦
無所入菩薩住此忍普見諸如來同時與授
記斯名受佛職了達三世法寂滅清淨相而
[044-0676a]
能化眾生置於善道中。」


【後三結歎。】


「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
無所動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
別普滅諸有趣譬如工幻師普現諸色像徒
今眾貪樂畢竟無所得世間亦如是一切皆
如幻無性亦無生示現有種種。」


【第四頌如幻忍初六頌畧說於中前四頌
指法同喻及顯緣相。】


「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幻
無眾生眾生及國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無
餘一切皆如幻。」


【後二頌成就忍行。】


「幻作男女形及象馬牛羊屋宅池泉類園林
華果等幻物無知覺亦無有住處畢竟寂滅
[044-0676b]
相但隨分別現。」


【後四頌廣於中初二頌喻。】


「菩薩能如是普見諸世間有無一切法了達
悉如幻。」


【次一頌合。】


「眾生及國土種種業所造入於如幻際於彼
無依著。」


【後一頌忍行成。】


「如是得善巧寂滅無戲論住於無礙地普現
大威力。」


【第五如是下頌如𦦨忍初一攝前生後以
明觀意。】


「勇猛諸佛子隨順入妙法善觀一切想纏網
於世間眾想如陽𦦨令眾生倒解菩薩善知
想捨離一切倒眾生各別異形類非一種了
[044-0677a]
達皆是想一切無真實十方諸眾生皆為想
所覆若捨顛倒見則滅世間想世間如陽𦦨
以想有差別知世住於想遠離三顛倒。」


【次五頌指法同喻。】


「譬如熱時𦦨世見謂為水水實無所有智者
不應求。」


【次一頌喻。】


「眾生亦復然世趣皆無有如𦦨住於想無礙
心境界若離於諸想亦離諸戲論愚癡著想
者悉令得解脫遠離憍慢心除滅世間想住
盡無盡處是菩薩方便。」


【後三頌合。】


「菩薩了世法一切皆如夢非處非無處體性
恒寂滅諸法無分別如夢不異心三世諸世
間一切悉如是夢體無生滅亦無有方所三
[044-0677b]
界悉如是見者心解脫夢不在世間不在非
世間此二不分別得入於忍地譬如夢中見
種種諸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住於
夢定者了世皆如夢非同非是異非一非種
種眾生諸剎業雜染及清淨如是悉了知與
夢皆平等菩薩所行行及以諸大願明了皆
如夢與世亦無別了世皆空寂不壞於世法
譬如夢所見長短等諸色是名如夢忍因此
了世法疾成無礙智廣度諸羣生。」


【第六菩薩了下頌如夢忍中正頌前合兼
頌標喻十頌頌前九句一頌無變二一頌
頌自性上二兼頌摽法三頌執著翻則解
脫兼頌前喻四頌性離五超頌所現六却
頌本性七八二頌頌無差別九頌想分別
十頌覺時思之可了。】
[044-0678a]


「修行如是行出生廣大解巧知諸法性於法
心無著。」


【第七修行下頌如響忍初一偈頌忍行所
因文云修行如是行似結前喻既言知諸
法性義同忍行。】


「一切諸世間種種諸音聲非內亦非外了之
悉如響如聞種種響心不生分別菩薩聞音
聲其心亦如是。」


【次二偈頌聞一切聲如響。】


「瞻仰諸如來及聽說法音演契經無量雖聞
無所著如響無來處所聞聲亦然而能分別
法與法無乖謬。」


【次二頌知如來聲如響。】


「善了諸音聲於聲不分別知聲悉空寂普出
清淨音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示言
[044-0678b]
說如響徧世間了知言語道具足音聲分知
聲性空寂以世言音說如世所有音示同分
別法其音悉周徧開悟諸羣生菩薩獲此忍
淨音化世間善巧說三世於世無所著。」


【餘頌忍成之益其喻徧諸偈中。】


「為欲利世間專意求菩提而常入法性於彼
無分別普觀諸世間寂滅無體性而恒為饒
益修行意不動。」


【第八為欲下頌如影忍頌法說十對喻合
含在其中初二偈頌非世生沒謂了寂故
不生饒益故不沒。】


「不住於世間不離於世間於世無所依依處
不可得。」


【次偈頌非在內外不住故不內不離故不
外。】
[044-0679a]


「了知世間性於性無染著雖不依世間化世
令超度。」


【次偈頌非行不行了無染故非行化世故
非不行。】


「世間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了法無有二無二
亦無著。」


【次偈頌非同非異知自性故非同了無二
故非異。】


「心不離世間亦不住世間非於世間外修行
一切智。」


【次偈頌非徃不徃第一句不徃餘三句非
不徃。】


「譬如水中影非內亦非外菩薩求菩提了世
非世間不於世住出以世不可說。」


【次六句頌非住非不住於中初二句兼別
[044-0679b]
頌喻故云非內外。】


「亦不在內外如影現世間。」


【次亦不在內外二句頌非是世間非出世
間。】


「入此甚深義離垢悉明徹不捨本誓心普照
智慧燈。」


【次入此一偈頌非修菩薩行非捨於大願。】


「世間無邊際智入悉齊等普化諸羣生令其
捨眾著。」


【次一偈頌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辨一切
世間事其實不實及不住世流法流義通
結上故畧不頌。】


「觀察甚深法利益羣生眾從此入於智修行
一切道菩薩觀諸法諦了悉如化而行如化
行畢竟永不捨隨順化自性修習菩提道一
[044-0680a]
切法如化菩薩行亦然。」


【第九觀察下頌如化忍初三偈頌總知一
切世間如化。】


「一切諸世間及以無量業平等悉如化畢竟
住寂滅。」


【次一頌染法化。】


「三世所有佛一切亦如化本願修諸行變化
成如來佛以大慈悲度脫化眾生度脫亦如
化化力為說法。」


【次二頌淨法化言度脫亦如化者為釋疑
故謂觀察眾生如化何用化之故此答云
化若有實可招來難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知世皆如化不分別世間化事種種殊皆由
業差別修習菩提行莊嚴於化藏無量善莊
嚴如業作世間化法離分別亦不分別法此
[044-0680b]
二俱寂滅菩薩行如是化海了於智化性印
世間化非生滅法智慧亦如是。」


【餘頌法合。】


「第十忍明觀眾生及諸法體性皆寂滅如空
無處所。」


【第十頌如空忍初一偈頌忍解之相餘頌
忍行成益。】


「獲此如空智永離諸取著如空無種種於世
無所礙成就空忍力如空無有盡境界如虛
空不作空分別虛空無體性亦復非斷滅亦
無種種別智力亦如是虛空無初際亦復無
中後其量不可得菩薩智亦然如是觀法性
一切如虛空無生亦無滅菩薩之所得。」


【於中初五偈頌別顯德齊虛空。】


「自住如空法復為眾生說降伏一切魔皆斯
[044-0681a]
忍方便世間相差別皆空無有相入於無相
處諸相悉平等唯以一方便普入眾世間謂
知三世法悉等虛空性。」


【次三偈頌徵釋得忍之由。】


「智慧與音聲及以菩薩身其性如虛空一切
皆寂滅。」


【後一偈却頌上總明得如空三業。】


「如是十種忍佛子所修行其心善安住廣為
眾生說於此善修學成就廣大力法力及智
力為菩提方便通達此忍門成就無礙智超
過一切眾轉於無上輪。」


【末後七偈結歎中二前三二利行圓言超
過一切正顯十頂之義。】


「所修廣大行其量不可得調御師智海乃能
分別知捨我而修行入於深法性心常住淨
[044-0681b]
法以是施羣生眾生及剎塵尚可知其數菩
薩諸功德無能度其限菩薩能成就如是十
種忍智慧及所行眾生莫能測。」


【後四顯深難測上智所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四十四之五


音釋



黠慧
黠胡八切亦慧也

徒困切愚鈍也

於革切
[044-068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