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九之一 韓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第十法雲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雖於一
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圓
滿法身現前證受今精勤修習已得圓滿
故有此來論云於九地中已作淨佛國土
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此是
勝故以八九二地同無功用故對之顯勝
有此地來又一乘中最居極故瑜伽唯攝第九於中
有三先明九地所能次而未下明前地不能則是舉劣顯勝後今精勤下顯此地之
能即舉勝揀劣論云下二引本論通攝前九故云於九地中非第九也巳作淨佛國
土即第八地及化眾生即第九地既通前九而偏語八九者後三通無功用故舉揀
異又八多約身九多約語今云智滿多約意業故勝於前言智覺滿者智度圓故菩
薩地盡故次釋名下自有釋名分今且略解雲

[039-0469a]
者是喻略有三義一含水義二覆空義三
霔雨義約法就喻則有多義雲有四義一
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應身四喻多聞熏
因空亦四義一喻真如二喻麤重三喻法
身四喻棃耶攝大乘論云由得總緣一切
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此喻
含水義總緣一切法契經等智不離真如
如雲合空總持三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
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此喻覆空義即
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於法身能
圓滿故此有二義一喻霔雨義即上之智
出生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滿即
前之智自滿法身耳故金光明云法身如
虛空智慧如大雲成唯識中亦有三義全
同攝論而瑜伽云麤重之身廣如虛空法
[039-0469b]
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徧覆此同攝論第
二義而無性釋以智覆空此以法身者智
滿則法身圓滿起信論云顯現法身智純
淨故本分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亦以法
身喻雲真諦三藏釋金光明經云虛空喻
三法身雲喻三道之智此法喻亦齊似非
經意此喻位極非道前故莊嚴論第十三
云於第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
一切聞熏習因徧滿阿棃耶識中譬如浮
雲徧滿虛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剎
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無
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所化眾生由能如
雲雨法雨故故名法雲此從法身未及佛
故立頼耶名十住論云於無佛世界能雨
法雨故瑜伽又意云言大雲者未現等覺
[039-0470a]
若現等覺能雨大雨作利益故是則密雲
不雨含德而已然諸釋雖眾不出三義謂
以智慧含德徧斷諸障徧證法身故亦四義下
影出如空以標名雖無釋有空故攝大乘下以諸經論釋上空雲總有九釋兼攝論
三義成十一義一引攝論釋有三義此即第一義從此喻下䟽釋彼論此句即䟽從
總緣下無性釋論彼釋具云由得總緣一切法智總緣一切契經等不離真如此一
切法共相境界智譬如大雲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猶如淨水智能藏彼如雲含水有
能生彼勝功德故釋曰共相境智者雲與空合如智與境冥又共相即是總釋之義
今䟽取其要言釋彼本論義已盡矣又云下即攝論第二義從此喻下䟽釋彼論從
即以下取無性意釋彼釋具云又如大雲覆隱虛空如是總緣一切法智覆隱如空
廣大充遍惑智二障言覆隱者隔義斷義又於法身下攝論第三義從此有下䟽釋
亦取無性意無性釋此云又如大雲澍清泠水充滿虛空如是總緣一切法智出無
量殊勝功德充滿所依法身釋曰彼言雖多䟽以𠬧𥁞次四可知真諦三藏下六引
真諦於中先言虛空喻三法身者譬如虛空空有三義一容受義譬如自性法身不
礙生死二無邊義譬如顯了法身謂雖得顯了猶未究竟如空有清淨處有塵霧處
[039-0470b]
如道內法身遍解惑中道也三清淨無塵霧義譬如聖果法身雲喻三道之智者即
智慧如大雲譬如如智有其三義一道前性得二道內修得三道後至得文言遍者
性得如如智遍如如理滿者修得如如智滿如如理覆者至得如如理境智相稱雲
即是兩兩有三義一能除塵謂道前自性智清淨無染義二能光垢道內滅除惡業
三能生萌芽道後能生如如萌芽又虛空如法身雲如應身此法喻下二䟽斷得失
先取後似非經意下奪之謂若如上釋道前應得法雲之名名既此立故似非經意
而言似者以約理可通故謂道前雖有雲義三義未足不得此名十地位滿方得名
耳此則可通故云似也莊嚴論下七引莊嚴先引論此從法下䟽釋瑜伽下九重引
瑜伽先舉論後是則下䟽釋即周易小畜卦語易云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彖
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上徃也自
我西郊施未行也釋曰彼況文王當紂之時身為西伯有君之德猶如密雲未有君
位德未施行猶如不雨今況十地含佛之德未等正覺是故但云含德而已

覆麤重即所離障謂於諸法中未得自在
障此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
業故斯即二愚障所起業名大神通愚障
[039-0471a]
大智雲即悟入微細秘密愚。


斷此障故便能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謂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便成受
位等行。


具智波羅密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雲雨
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證如皆亦所徧虛空
其旨一耳。】


「淨居天眾那由他聞此地中諸勝行空中踊
躍心歡喜悉共䖍誠供養佛。


不可思議菩薩眾亦在空中大歡喜俱然最
上恱意香普熏眾會令清淨。


自在天王與天眾無量億數在虛空普散天
衣供養佛百千萬種繽紛下。」


【次正釋文文中三分先讚請中有十六偈
前十三讚後三偈請前中亦二前三偈但
[039-0471b]
申供養有三類可知。】


「天諸婇女無有量普不歡欣供養佛各奏種
種妙樂音悉以此言而讚歎。」


【後十偈天女供讚於中亦二初一總標供
讚。】


「佛身安坐一國土一切世界悉現身身相端
嚴無量億法界廣大悉充滿。


於一毛孔放光明普滅世間煩惱闇國土微
塵可知數此光明數不可測。」


【餘九正顯讚辭於中亦二前八讚佛德能
後一勸修利益前中亦二前五讚大用自
在後顯自在所由前中亦二前二用益普
周。】


「或見如來具眾相轉於無上正法輪或見遊
行諸佛剎或見寂然安不動。」
[039-0472a]


【後三隨見不等於中亦二初一總明。】


「或現住於兜率宮或現下生入母胎或示住
胎或出胎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現出家修世道或現道場成正覺或現說
法或涅槃普使十方無不覩。」


【後二八相顯。】


「譬如幻師知幻術在於大眾多所作如來智
慧亦復然於世間中普現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於第
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眾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
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


【所由中亦二初一智了世幻故文有喻合
後二證窮性相故於中半偈證體半偈起
用半偈用不離體半偈體用泯絕。】
[039-0472b]


「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
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


無量無邊天女眾種種言音稱讚巳身心寂
靜共安樂瞻仰如來默然住。


即時菩薩解脫月知諸眾會咸寂靜向金剛
藏而請言大無畏者真佛子。


從第九地入十地所有功德諸行相及以神
通變化事願聦慧者為宣說。」


【後三請中初一結默念請後二上首言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
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巳善思惟修習善滿
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
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
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
[039-0473a]
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
職位。」


【第二正說論分八分一方便作滿足地分
攝前九地所修總為方便滿此地故二得
三昧分初住地行行德無量偏舉受職之
所依故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
攝佛智故四入大盡分是地滿行望前諸
地行巳窮盡今復地滿盡之極故五釋名
分此地學窮辯德顯稱故六神通力有上
無上分地滿足已妙用自在形前無上形
佛劣故七地影像分以喻顯法如因影像
知形質故八地利益分彰說殊勝勸修趣
入故第二主說䟽文有二一依論總科便以䟽釋後之二分通
該十地將前攝後云此地有八若依前長
科後二分通則此地分二先明地行後彰
[039-0473b]
位果地行之中方有六分如上所列六中
初一是入心餘是住心出心即調柔果已
如前說二後之二分下料揀於中有三初料揀論次若依前下以經對論後
六中下對前三心今初分中二先總明後善滿下

別顯今初無量智者阿含廣故觀察覺了
者證智深故寶性論中地上菩薩起二修
行一約根本智名如實修即此證智二約
後得智名徧修行即此廣智諸地具起上
二種行今於上二決擇思修。


別中十句攝為七相初三七八二處合故
七中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謂初三句明
證助不住諸地同修故初句證道無漏白
法故何以得證由次句助道何因成助由
後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無為增智慧
故不住有為。
[039-0474a]


後六別相謂二廣行大悲即普徧隨順自
利利他相此總前七地合為一相以七地
差別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總舉普徧
釋廣隨順釋行大悲利他而成自業故云
自利。


三一句令佛土淨即八地相下三相即九
地以親證此故多舉之。


謂四一句教化眾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
十一稠林故即九地者則顯後二相是勝進行五有二句
善解相謂解達真如是佛所行處故善順
如來能證寂滅行故真如是佛行處者今此九地入向十地何
名入如來所行答十地同佛境相應故六無猒足相常觀察

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並九地勝
進故前地云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
境界故。
[039-0474b]


七地晝至入相謂十地證窮故同前諸地
結行入位已屬第十故云名為得受職位
七地晝者即經名為得下經文十地學窮名為地晝依行得證說為至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


【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下明三昧
分於中二初牒前起後。】


「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
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
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
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


【後即得下正顯於中四初舉十名二如是
等下結所得數三菩薩於此下彰入滿足
四其最後下顯最後名今初十中初總餘
別總云離垢者離煩惱垢故是障盡地偏
受此名別中九定離八種垢第二三昧分別中九定者
[039-0475a]
六七合故然下䟽一一結之若從上科八中前七自分後一勝進前中前六自利後
一利他前中前五法身行後一攝淨土行前中有三一解二行三成德一入

密無垢謂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處不與
惑俱故不與惑俱者釋無垢義就總開別皆帶無垢無垢即不與惑俱故初
句示其帶總云不與惑俱二近無垢萬行巳圓道場斯

近故如淨名說上來初一解次一行下三
成德下三成德者即身口意密也三放光無垢謂光開
心華令其見實亦能坐種種大寶蓮華光
無不照故初放光中䟽雙就身智二光正意在身四陀羅尼
無垢如海包藏。


五起通無垢則無心頓現上五皆起法身
之定也。


六有二定清淨佛土無垢上句無量則盡
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觀窮國土之體性上
六自利上句無量者即經虛空界廣大三昧此同自受用剎下句窮國土之
[039-0475b]
體性即法性土此能窮究七化生無垢上之二利皆自

分行。


八正覺無垢謂勝進上覺將成菩提時一
切諸佛迭共現前而證知故如下受職處
說以本覺將現前故。】


「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


【二結數者亦是眷屬皆現前者久修成就
不加功才自然現故。】


「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
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


【三彰入滿足中能入者通方便定體入起
相即隱顯無方故云善巧善了所作即知
業用。】


「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


【四彰最後名者將說受位分故一切智者
[039-0476a]
佛無分別智也論經重言智者兼後得智
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
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
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
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恒放光明
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瑠璃摩尼
寶為莖栴檀王為臺碼碯為鬚閻浮檀金為
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
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第三此三昧現在前下明受位分於中有
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第三受位分自有十相者文中法喻
合結今初有六一座二身三眷屬四相五出

處六得位六中前五自分德備後一上攝
佛果前中初三位體次一位相後一位用
[039-0476b]
前三即依正眷屬今初隨何等座謂大寶
華王座故於中二先明主華自有十相一
主相即寶蓮華如世之華上者為主菩薩之華大寶故上二其
華下量相二廣大為量三以眾妙下勝相具德
一事則眾寶間錯故勝法則眾德為嚴亦如上說有同時具足相應廣狹自在
一多相容等德故四超過下地相生處故四法界智地為
生處故五出世下因相五因如種植六知諸下成

六成如出水七恒放下第一義相正觀普照
法界現事故如世蓮華開敷菡萏為第一
七第一相然華有三時之異一華而未敷二處中盛時三彫而將落今非初後
正處中盛時正觀普照等彼流光法界現事如開菡萏披敷見蓮華實雙羙事理昭
著權實開榮八非諸天下功德相菩薩德招故

八世之蓮華人德感故今此之華出世德感九毗瑠璃下體相
九瑠璃為淨栴檀為樂瑪瑙為我檀金為常曰德為體十其華下莊
嚴相十智光圓照照如來藏教網遐張為莊嚴也二十三千下
[039-0477a]
明眷屬華。】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


【第二爾時下隨何等身殊妙之身稱於座
故。】


「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
帀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
瞻仰。」


【第三無量下隨何眷屬。】


「佛子此大菩薩并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
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
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
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眾生悉得
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
會悉皆顯現。」


【第四佛子此大下隨何等相周徧作業為
[039-0477b]
其相故。】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於兩足下放
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
生苦於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
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於䐡輪中放百萬阿
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從
左右脇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
人趣滅眾生苦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
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脩羅所有宮殿
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
切聲聞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
十方辟支佛身。」


【第五佛子此菩薩坐彼下隨何出處十處
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文分為四
一舒光作業二眾聖咸知三下類奔風四
[039-0478a]
同聲相應今初十處放光有三種業一利
益業二發覺業三攝伏業今類例相從且
分為四一前之七光但有益業前五益凡
後二益小。】


「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
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二第八一光有二業半一者益九地巳還
菩薩故二者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
攝義攝彼令來故。】


「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
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


【三第九一光亦二業半一益等位菩薩故
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於彼故二
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宮不現是伏業
故。】
[039-0478b]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
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
場眾會。」


【四第十頂光但有發覺文分為三一顯照
分齊。】


「右繞十帀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
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於佛餘諸菩薩從
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於此百分
不及一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網
普於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
鬘衣服幢旛寶盖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
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
界若有眾生見知此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得不退轉。」


【二右繞下正顯作業謂興供成益益言不
[039-0479a]
退菩提者論有四義一於登地證決定故
二入正定聚故三定離放逸惡故四定集
善事故。】


「佛子此大光明作於如是供養事畢復繞十
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經十帀巳
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三佛子下事訖收光言足下入者若約教
相頂光入足顯深敬故若約證實終極之
智從下趣入諸佛境故故論釋後段云平
等攝故顯證佛境即自證故若約教相者顯有二意前
約教相人之所賤莫過於足人之所貴莫過於頂頂光入足故顯故深二若約證下
自有二意文乃有三一頂光入足顯此菩薩入他佛境二故論下引證三顯證佛境
即自證故者是第二意入自佛境因圓趣果故論言平等攝者此有二意一如來下
攝足[冰-水+〡*ㄆ]其光菩薩上攝光入佛境云平等攝二入他佛境即入自境自他佛境無二
體故云平等攝是以處中引論證上證下第一平等下䟽自具而約二光以明相攝
[039-0479b]
謂菩薩光入足佛光入頂今但入足巳顯相攝餘可知也。】


「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
訶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第二爾時下眾聖咸知。】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
眾皆來圍繞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正觀察時
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第三佛子是時下下位奔風申敬獲益文
並可知。】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於金剛莊
嚴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百萬阿
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於無量神
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訶薩金
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巳令此菩薩所有
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039-0480a]


【第四當爾之時下同聲相應以修平等因
行互相資故表內吉祥深廣之德嚴心巳
圓故外於此相放光相益又上此照彼放
眉間光表中道巳照今彼照此乃於胷相
者表心契懸同德圓魔盡名壞魔怨第四當爾
下同聲相應文中有四一總顯相應之由同聲相應者即周易乾卦文言之語易云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
其上本乎地者親其下亦各從其類也今取同位故曰同聲同謂何能有相益顯如
世明友互相成益故二表內下釋德相放光之由三又上此下對前會釋下彼光照
此此增智力今此顯彼益彼何疑四德圓下稺光明號。】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
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
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帀示現如來廣大自
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徧
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
[039-0480b]
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
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
界巳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帀右繞示現種
種莊嚴之事。」


【第六爾時十方下明隨所得位於中二一
放光於中十業初光名即益業益一切智
令成佛故二眷屬光是因業三示佛是敬
業四開悟業五振動業六止惡業七降魔
業八示現業九卷舒業十示現種種即變
化業。】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
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
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巳得受職之位入佛
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二現是事巳下入頂成益入頂者若約化
[039-0481a]
相上收於下也若約實義照極心源名為
智頂成果在巳是為光入若約化相者䟽但有二初身光
入菩薩色身之頂但為化相即上収下就實約義中曲復有二一約相顯實即諸佛
智光入菩薩心頂二直就寶論自智巳圓當成之果顯在心源是故結云果成在巳

論云諸如來光明彼菩薩迭互智平等攝
受故謂菩薩頂光入佛足則因上進於果
也佛光入菩薩頂果[冰-水+〡*ㄆ]因也亦因[冰-水+〡*ㄆ]果入
則無迹因果雙亡名平等也論云下引證謂菩薩下䟽
釋言亦因[冰-水+〡*ㄆ]果者上義佛果下[冰-水+〡*ㄆ]今菩薩頂[冰-水+〡*ㄆ]得佛光耳上釋迭互攝受入則下釋
平等攝受當爾之時下得益名為下結位入佛

境者所證同也具十力者行德同也墮佛
數者如始出家便墮僧數。】


「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
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
座張大網幔建大幢旛然香散花奏諸音樂
[039-0481b]
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
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即
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為轉輪聖王。」


【第二佛子如轉輪下喻喻上六事文少不
次初喻隨何身初喻隨何身者即經云如轉輪聖王所生大子母是
正后身相具足是也然論經云玉女寶所生準智論玉女不生乃是一說準薩遮尼
犍子經第三千子皆玉女生彼名夫人寶餘則可知二其轉輪下喻

隨何座三張太下喻隨何相四取四大下
喻隨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應身缾喻白
毫水喻於光應有第三隨何等眷屬謂文
武百寮以為輔弼五即能下明隨何等出
隨所得位者然論釋云此菩薩同得位時名為善住遠公有二釋一明同上王
子得位時二同佛得位時。】


「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
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數。」
[039-0482a]


【第三菩薩受職下合但合隨所得位正意
在此故。】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
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
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第四佛子下總結結斯一分。


大文第四佛子菩薩住此法雲下明入大
盡分於中有五種大一智大二解脫大三
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五依五
種義一依正覺實智義離智障故二依心
自在義離煩惱障故三依發心即成就一
切事義意定力故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
眾生義意能徧持口能徧隨故五依堪能
度眾生義身及諸通廣能運故前二自利
後三利他大文第四大盡分中文前有四一依論科二此五下論釋義三
[039-0482b]
前二下料揀四文中下辨經二中五義之內義字向上皆是論文義字巳下即是䟽
釋然前二離惑智二障成心慧二解脫後三利他即是三業一意二口雖云意持正
在口說三即身通。】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九之一


音釋



󸔩紛
󸔩匹賔切紛敷文切

戶耕切幹也

音須華鬚也

息七
切脛頭節也


徂奚切與臍同

虛業切腋下也

於力切胷也


莫半切帷幔也

朱戍切與注同

吐玩切斷也

胡甲切
菡蓞


菡戶感切蓞徒感切菡蓞芙蓉未𤼵為菡蓞

先到切乾也

徒結切更
互也

[039-0483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九之二 韓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
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
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
槃界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知世
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
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
智智集示得菩提轉法輪集入一切法分別
决定智集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文中三前二別明後三合例今初智大分
二先別明後總結今初有七種智一集智
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微細智
大五密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
[039-0483b]
此七展轉相生今初集智依能斷疑力了
法緣集故今初集智下䟽文有四一總彰大意然論中文有三節一總立
七名謂一集智大等如向䟽引二總辨七智之所依起畧顯其相三總釋七智之相
今䟽文中分為七段一一智內皆有三重如今集智云今初集智即第一列名二依
能下即論第二依起之一三了法下即第三段釋義下之六智皆具此三然遠公釋
緣集云綂唯一種或分為二一妄緣集三界虛妄唯一心作如夢所見但是心解二
真緣集一切諸法皆真心起如夢所見皆報心作或說為三一真妄離合為三離為
前二合為第三第二約心識論三一事緣集從事識起一切法二妄緣集從其妄緣
起一切法三真緣集真識體中具過一切恒沙性德互相集成故言緣集又從真識
起一切法故經說言若無藏識七識不住不得猒苦樂求涅槃由如來藏故起諸法
三就有為無為說三一有為緣集二無為緣集三具二緣集並如六地已說

中先別明後舉要下總結前中有二十集
皆明因緣集然通真妄及與和合故有三
分一染分二淨分三滅分在文六重三攝以義
類即前三中第一三也在文雖六不出前三[冰-水+〡*ㄆ]攝已竟釋義已周一唯染

[039-0484a]
謂初四及眾生集諸見煩惱集一唯染中已攝六集
二唯淨謂聲聞已下諸集二有七集三唯滅謂
虛空三唯一集四淨染合說謂識及有為世界
成壞四有三集五淨滅合說謂無為及涅槃擇
滅無為為淨非擇滅為滅性淨涅槃稱滅
餘三涅槃為淨五唯二集無為有三虛空已別說竟但二無為一淨
二滅涅槃有四餘無餘及與無住皆約修顯故得稱淨六唯一集故有二十

通染淨滅謂法界故論云隨所正不正以
法界通善不善及無為故而論諸句皆有
隨所言者隨何等差別皆能知故六通染下有四
一摽通三二故論下引證三以法界下䟽釋順上善法界為淨不善法界為染無為
法界為滅無為與善為正不善不正四而論下會釋論文然上以其三事問合故為
六段而文不次又經與論經次亦小異若依今文辨次第者然望論經論經闕二一
無世界集二無最後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彼意為世界即世界成壞將後入一
切法集屬於總結故但十八并結十九今為世界是總通佛眾生如世界成就品通
[039-0484b]
有唯成無有壞義成壞之剎唯屬眾生彼次與此亦有小異以法界居虛空之後眾
生識界居為無為前且依今經以辨次者先明三界通於依正總辨眾生所依次云
世界通於染淨次辨法界向上為上四所依向下與為無為等而為所依法界是總
以性從緣則有為無為眾生是能速之人識界為眾生之本虛空是眾生等住處涅
槃是眾生所歸煩惱是能迷之因行兼於業則顯前皆是果故此句初有此菩薩言
由煩惱因感界成壞次三辨反源之人如來下四辨反源之果結云一切者非止二
十故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
知眾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
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別
無分別化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二佛子下明應化智中三初牒前起後
以依前緣集智身起化用故故論云依彼
身起力次如實下正顯後如是下總結中
十句初三眾生世間自在化化起眾生善
[039-0485a]
惡業及利鈍使令眾生見似真造作故次
一句器世間自在化次五智正覺世間自
在名三乘正覺故一法界化為三乘所說
法行餘四化為三乘人及果後一通三世
間有情有分別器無分別智正覺通上二
第二應化智亦具上三謂一列名二依起三釋相在文分二先標名總科即將
躡經前文釋論第二牒所依起其第三釋義易解不舉論云是中應化智者眾生應
化等差別遠公云然化有三種一據始起有分別心而作變化二就息想論物見我
化我實不化三就真實說緣起門中皆是真實作用法門之所示現今依後義是故
依前緣集故而起化用。】


「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
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
知。」


【第三又如實知佛持下加持智論云依如
是如是轉行力謂依彼應化常化不絕為
[039-0485b]
加持行其事非一重言如是謂依彼下三䟽釋論依起
是第三段中釋義常化不絕為加持故即以不絕是轉義如轉法輪有十一

句初三不斷三寶是境界持餘八是行持
於中初二逆行勝熱炙身無厭行虐婆須
染欲徧行處邪皆其事也後六順行前四
起因行時謂起因之時願等因體後二得
果在時時謂長劫智即果體謂一切智智
不斷三寶者不斷是三寶中持義謂佛種不斷即是佛持等願等因體者望上
時持故名因體就體有二願是起行方便之心供養及行即依願正行供養攝福行
攝智故。】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
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
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
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
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039-0486a]


【第四又如實知諸佛下微細智謂知佛化
用微細自在故論云依彼應化加持善集
不二作故謂依前應化等三智合為不二
之智作此微細化用故隨一事即具前三
非但八相一具餘七文並可知三智者一應化二加
持三善集即前緣集智所以合者集智是智餘二多悲悲智無礙為佛微細非但八
相者但應化一智即能令一而具一切今一一事皆具三智故為微細以如來證此
法門故別有十事多同八相八相不具。】


「又入如來祕密處所謂身祕密語祕密心祕
密時非時思量祕密授菩薩記祕密攝眾生
祕密種種乘祕密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祕密
業所作祕密得菩提行祕密如是等皆如實
知。」


【第五又入下密處智依護根未熟眾生不
令驚怖故現麤隱細而祕密俱成初三即
[039-0486b]
總顯三密次三別顯起化密一意知化時
二口與其記謂懈怠者遲記怯退者速記
或引實行聲聞與應化者記又昔但記菩
薩則於聲聞記為祕密隨機隱顯後攝眾
生密論經云攝伏謂攝受折伏皆通身口
次一教密約實則無三說三三即為密但
為化菩薩故約機非一說一一亦為密後
三約所知明密知根種種知業萬差知逆
順行皆得菩提故為密也初三下釋文文含多義前諸䟽
文已皆具矣。】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
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
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
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
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
[039-0487a]
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
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六又知下入劫智依命行加持捨自在
意謂劫時遷流名為命行一攝一切名曰
加持一入一切名之為捨以廢已隨他故
劫隨心轉名為自在謂劫下三䟽釋論含於入劫之相
十世隔法異成門也以得不思議解脫不
見長短一多大小互相即入等並如發心
品。】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入微塵
智入國土身正覺智入眾生身正覺智入眾
生心正覺智入眾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
處正覺智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
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
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
[039-0487b]
行如來行智。」


【第七又知如來下入道智論云依對治意
說謂徧入諸道若逆若順皆為對治無非
入道此約知凡夫道若約知化凡夫道即
此逆順等便是佛道謂遍入下三䟽釋依起顯前標名具於三
義一明知凡夫道道謂業惑以逆順等皆所知故二若約下知化凡夫道謂一切善
法下論名對治即順字攝之及第三知化凡夫即是佛道文正出此別中有

十四句初句總入所化謂毛道凡夫隨風
不定故論經云入凡夫道論云依凡夫地
初句為總者義通三義餘句別顯所化略有三種一
依我慢行者令入微塵智觀破摶聚唯塵
無我故二依信求生天者入淨國土過於
所信故餘皆依覺觀者於中初句起覺觀
身次二句正顯覺觀心行差別次句明所
覺境上四即所化之覺觀次四句能化之
[039-0488a]
行初句總顯徧行故次二隨宜若逆若順
後句若深若淺後四句化令入三乘果別顯
三種中前二皆第一知凡夫道其中觀破摶聚者四十八經當具解釋次四句者即
化凡夫道亦兼第三知凡夫道即是佛道後四化果其中思議等並如九地。】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
薩皆能得入。」


【第二佛子一切下總結前七皆佛之智菩
薩能入故名智大。】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


【第二佛子至住此地下明解脫大中三初
標得位。】


「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
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
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
脫無餘境界解脫。」
[039-0488b]


【次即得下略顯有十初依神通境界轉變
自在言念不及故如淨名所得二能至無
量世界以願智力無拘礙故三明離障解
脫故云淨觀離障有二並皆知之一約位
則世出世間所離不同二就出世中學無
學別此學無學並通三乘上三中前二約
通此一約智共為一對總相以明約身明
通就人顯智次三一對一通二智四約心
明通普照物機隨意轉變一時普應如觀
音普門示現故次二約法明智謂五即法
陀羅尼顯如來藏中蘊恒沙德故六即能
破他言隨彼言破無礙圓滿故次二一對
相入通智約時明通由達三世劫隨意住
持相入故約因緣集顯智一切種智包藏
法界之中故後二一對約相即明通智約
[039-0489a]
身明通不離一身光明輪而普照故是解
脫光輪約時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第二解脫
下總有四對䟽中已配。】


「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
此第十地中得。」


【後此十下結廣。】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
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
門皆悉成就。」


【第三如是乃至下總例餘三大盡分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
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大文第五佛子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下
釋名分中三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故名
法雲二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下明能注
[039-0489b]
雨滅惑故名法雲三佛子此地菩薩於一
念下明注雨生善故名法雲然後之二段
從自受名今此一段從所受立名論云雲
法相似以徧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猶如
虛空身徧覆故謂佛身雲徧覆法界法雨
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雲今此一段下此文有三初比上
揀別二引論釋三謂佛身下䟽釋論然此一段若從所受應名法雨地若從能受應
名法海地今從受處名為法雲雲當佛身而論意又以聞法相似猶如虛空則以虛
空為能受菩薩身遍覆故雲為所受之法以雲義多含故影出之文中二

先總明能受之德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
受多法此智實成多德故云無量菩提近
說受持之義耳由前七智者七智正是此地別行所以舉之成就念
力偏語受法之德此智實成下釋經隨順無量菩提之言由因成果就故云隨順無
量菩提無量之德皆隨順也。】


「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
[039-0490a]
法雨於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譬如
娑伽羅龍王所霔大雨唯除大海餘一切處
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如來祕密
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
十地菩薩餘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
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二十方下別顯受法之相於中三初總顯
受多二歷數顯多三問答顯多今初有法
喻合法中三一明所受法多二大法明下
所受法妙故下合云祕密藏也文有三句
上二句性故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大法
明是聞思智攝受故照是修慧所攝受故
下句作故謂說授眾生如雲與他雨法雨
故三於一念下顯能受德一念者速故既
多妙又速展轉顯勝能安者堪能安受文
[039-0490b]
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攝者思惟攝取
義故持者攝受彼文義成二持故此但順
說下喻合兼及顯不能文並易了上二句者論一
時具云聞法者性故作故二事示現䟽離破之謂三慧下䟽釋論大法明下牒論釋
經然今經云安受攝持論經云受堪思持思即是攝堪即是安受堪雖倒俱是聞慧
䟽取義順經不遣論釋。】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
王所霔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
於一念間一時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住法雲地菩薩
亦復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
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於一念頃一時
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第二佛子譬如大海下歷數顯多中先喻
後合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濁故
[039-0491a]
濁如不信攝者餘水數入失本名故持者
用不可盡故。】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地菩薩於一念間能
於幾如來所安受攝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
雨。」


【第三解脫月下問答顯多中先問後答。】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不可以筭數能知我當
為汝說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
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其世界
中一一眾生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者聲
聞眾中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大勝
比丘然一眾生所受之法餘不重受佛子於
汝意云何此諸眾生所受之法為有量耶為
無量耶解脫月菩薩言其數甚多無量無邊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我為汝說令汝得解佛
[039-0491b]
子此法雲地菩薩於一佛所一念之頃所安
所受所攝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
法藏前爾所世界一切眾生所聞持法於此
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


【答中二先校量顯示一佛之所受法廣多。】


「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爾所世界微
塵數佛復過此數無量無邊於彼一一諸如
來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
能受能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後如一佛下類顯多佛言三世法藏者三
世佛法之藏也而論云於法界中三種事
藏者意取法明照雨蘊在法界故以彼經
云法界藏故故為此釋。】


「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震大法
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雲
[039-0492a]
現種種身周旋徃返於一念頃普徧十方百
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
伏魔怨復過此數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
界微塵數國土隨諸眾生心之所樂霔甘露
雨滅除一切眾惑塵燄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第二注雨滅惑釋名中此中雲等如出現
品廣明悲雲普覆故法雷驚蟄故通明無
畏照機速疾令見道故以福智因成種種
身如雲形顯多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


「佛子此地菩薩於一世界從兜率天下乃至
涅槃隨所應度眾生心而現佛事若二若三
乃至如上微塵數國土復過於此乃至無量
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皆亦如是
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第三注雨生善釋名八相漸益故可知。】
[039-0492b]


「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


【大文第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中有六種
相一依內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相五
令歡喜相六者大勝若就經文分二前四
合為一叚正顯神通後二為一斷疑顯勝
今初分二先別明後總結別中三初明依
內智慧明達者即起通之智亦陀羅尼二
神通者是通體三自在即通德亦攝不思
議解脫及與三昧具此三事即通無上智慧
明達者經但兩句論經亦但云住此地於智慧得上自在力善擇大智神通隨心所
念而論云是中依內者有其四種一不思議解脫二三昧三起智陀羅尼四神通如
前所說釋曰今䟽取意各別配經亦具此四論言如前所說者即大盡分中五種大
但合智及陀羅尼耳以陀羅尼智為體故。】


「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
狹世界。」
[039-0493a]


【第二隨其下依外謂業用依外境而起故
亦是第三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
此之二段者即以轉變外事為神通自相故此二經文是一
義分為二今依自相釋文自有二種一轉
變外事於中三一同類略廣轉。】


「垢世界作淨世界淨世界作垢世界亂住次
住倒住正住如是無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二垢世界下垢淨異事轉。】


「或隨心念於一塵中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
切山川塵相如故世界不減或復於一微塵
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
一切山川而彼微塵體相如本於中世界悉
得明現或隨心念於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
莊嚴乃至不可說世界莊嚴或於一世界莊
嚴中示現二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或隨心
[039-0493b]
念以不可說世界中眾生置一世界或隨心
念以一世界中眾生置不可說世界而於眾
生無所嬈害。」


【三或隨心下塵容世界等是自在轉。】


「或隨心念於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
之事。」


【二或隨心念於一毛下應化自身可知。】


「或隨心念於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
數身一一身示現如是微塵數手一一手各
執恒河沙數華奩香篋鬘藍幢旛周徧十方
供養於佛一一身復示現爾許微塵數頭一
一頭復現爾許微塵數舌於念念中周徧十
方歎佛功德或隨心念於一念間普徧十方
示成正覺乃至涅槃及以國土莊嚴之事或
現其身普徧三世而於身中有無量諸佛及
[039-0494a]
佛國土莊嚴之事世界成壞靡不皆現或於
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而於眾生無所惱
害或隨心念以無邊世界為一大海此海水
中現大蓮華光明嚴好徧覆無量無邊世界
於中示現大菩提𣗳莊嚴之事乃至示成一
切種智或於其身現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
尼寶珠日月星宿雲電等光靡不皆現或以
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眾生有
驚怖想或現十方風災火災及以水災或隨
眾生心之所樂示現色身莊嚴具足或於自
身示現佛身或於佛身而現自身或於佛身
現已國土或於已國土而現佛身。」


【第三或隨心念於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下
作住持相謂常用不絕故。】


「佛子此法雲地菩薩能現如是及餘無量百
[039-0494b]
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爾時會中諸菩薩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
羅護世四王釋提桓因梵天淨居摩醯首羅
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
是者佛復云何。」


【第二爾時下斷疑顯勝中二先斷疑後顯
勝今初即論生喜由疑除故於中二先示
自神通力斷疑二說法斷疑今初有二問
答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眾歡喜後一
問答顯神力有上令眾歡喜前中先問後
答問中先大眾生疑舉佛疑菩薩如上之
事佛可得爾菩薩豈然。】


「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眾會心之所念白金
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大眾聞其菩薩神通
智力墮在疑網善哉仁者為斷彼疑當少示
[039-0495a]
現菩薩神力莊嚴之事。」


【後上首為請。】


「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


【答中二一入定現通二問答决擇今初即
事為驗故於中三一法主入定國土體性
無所不融故能一身包含無外國土體性者此金剛
藏正用前作住持相中於其身中示有無量國土莊嚴之事及於自身示現佛身。】


「入此三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眾皆自見身
在金剛藏菩薩身內於中悉見三千大千世
界所有種種莊嚴之事經於億劫說不能盡
又於其中見菩提𣗳其身周圍十萬三千大
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枝葉所蔭亦
復如是稱𣗳形量有師子座座上有佛號一
切智通王一切大眾悉見其佛坐菩提𣗳下
師子座上種種諸相以為莊嚴假使億劫說
[039-0495b]
不能盡。」


【二入此下眾覩希奇表通自在故佛號通
王。】


「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眾會
各在本處時諸大眾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
然而住向金剛藏一心瞻仰。」


【三金剛下攝用增敬。】


「爾時解脫月菩薩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
此三昧甚為希有有大勢力其名何等金剛
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國土體性。」


【第二爾時解脫月下問答决擇中三初問
名字。】


「又問此三昧境界云何答言佛子若菩薩修
此三昧隨心所念能於身中現恒河沙世界
微塵數佛剎復過此數無量無邊。」
[039-0496a]


【二又問下業用分齊。】


「佛子菩薩住法雲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諸
大三昧故此菩薩身身業不可測知語語業
意意業神通自在觀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
境界遊戲一切諸解脫門變化所作神力所
作光明所作略說乃至舉足下足如是一切
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皆不
能知。」


【三佛子菩薩住下類顯廣多於中二初但
結多定已顯業用難思。】


「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所有境界略說如是若
廣說者假使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後佛子此法雲下結略顯廣則餘德無盡
此中亦即大盡中事此中等者前文標中已有五大今復結之
故云亦是謂初總標三業即神通自在餘具五大一觀察三世即第一智大二三昧
[039-0496b]
境界即第三三昧大三智境界即四陀羅尼大四遊戲下即第二解脫大五變化下
即第五神通大。】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
佛神通力其復云何。」


【第二解脫月下顯有上中謂劣於佛故先
問後答問中即舉菩薩疑佛謂菩薩既實
得爾則佛應不勝若言勝者其相云何故
問辭則同疑意懸隔問中等者謂信菩薩神通謂佛應不勝前
舉佛疑菩薩則謂佛得亦疑菩薩不得故問同意別。】


「金剛藏言佛子譬如有人於四天下取一塊
土而作是言為無邊世界大地土多為此土
多我觀汝問亦復如是如來智慧無邊無等
云何而與菩薩比量。」


【答中三一總訶問非顯佛德無量。】


「復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許土餘者無量此
[039-0497a]
法雲地神通智慧於無量劫但說少分況如
來地。」


【二復次下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謂向所
說乃是十地德之少分如四天下之少土
全將菩薩之德以比如來狀如四天下土
以比無邊大地況將已說之少分以比如
來則如一塊以比無邊大地佛證極故。】


「佛子我今為汝引事為證令汝得知如來境
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
塵數諸佛國土一一國土得如是地菩薩充
滿如甘蔗竹葦稻蔴叢林彼諸菩薩於百千
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
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
亦不能及。」


【三佛子我今下引事類顯佛德無量。】
[039-0497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三十九之二


音釋




而沼切擾也

音廉匣也

苦恊切箱篋也

之夜切甘庶也


朽居切吹噓也
摩醯首羅
梵語也此云大自在醯呼雞切

于鬼切蘆

[039-0498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九之三 韓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慧不異如來身語意
業不捨菩薩諸三昧力於無數劫承事供養
一切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之具而
為供養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轉更
增勝於法界中所有問難善為解釋百千億
劫無能屈者佛子譬如金師以上妙真金作
嚴身具大摩尼寶鈿廁其間自在天王身自
服戴其餘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
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薩
所有智行皆不能及。


此地菩薩智慧光明能令眾生乃至入於一
切智智餘智光明無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醯
[039-0498b]
首羅天王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一切光
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亦復如是
能令眾生皆得清涼乃至住於一切智智一
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智慧光明
悉不能及。」


【第二佛子菩薩住如是智慧下說法斷疑
者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眾生入一切智
復顯上說其德不虛故疑除生喜然此下
文當出地心比前諸地即調柔果而論復
將入前分中欲顯義門多勢終似惑人若
凖上例上來地行竟此下第二明其位果
於中亦有三果今初調柔果中五一調柔
行二此地菩薩智慧下教智淨三佛子此
菩薩已能安住下勝過自在四此菩薩十
波羅蜜下別地行相五佛子是名下總結
[039-0499a]
地名五中前二合為說法令喜可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諸
佛世尊復更為說三世智法界差別智徧一
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
舉要言之乃至為說得一切智智。」


【後三及餘二果俱名大勝顯義多含故論
連前勢為果已定更不重言就大勝中初
三明神通勝二攝報中得十不可說等名
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地故名大勝偏
舉此二者以是神通有上無上門中明故
就前三中先明勝過自在於中三初牒前
次諸佛下別顯後舉要下總結別中五句
為三初句即能斷疑行謂令通達三世之
中所有道義故二一句速疾神通行聞說
如來祕密法界故三餘三句等作助行謂
[039-0499b]
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於中初句作淨
佛國土平等化即是助道次句作法明平
等化謂教智化後句作正覺平等化謂慈
念令得證知故故論經云令一切眾生得
證法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
波羅蜜非不修行。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十法雲地若
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於法
自在能授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
行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
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
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
念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
[039-0500a]
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進於一念頃得十不
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乃至
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所
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語
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乃至
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餘別地結名及筭數等並可知。


大文第八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
下地影像分於中四喻謂池山海珠喻四
功德前二是阿含德後二證德前二下以二德收之
然遠公前三皆阿含今以海喻十德互遍故喻證德此二教證亦可隔句相對池望
於海是修成相對地中真偽合修為教如池喻起修之行海喻捨妄契真實德互遍
猶如義大第二山喻第四珠喻即約詮就實相對寄言顯十如彼十山為教智真體
無二如珠更含餘義畧示其一前中池喻修行功德即諸

[039-0500b]
地中起修之行前中池喻下第三依論列釋標巧德名皆是論文餘
皆䟽釋然下論隨文釋中亦自解釋釋第一云依本願修二山喻上勝

功德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釋第二山德云依一
切智增上行十地故三海喻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即

修所成德能至大果故謂大海難度十德
皆徧故名能度大海難成由攬十德能成
智海故云大果此釋法喻兼含矣釋第三海喻云
因果相順故今十德遍海即因順於果海攬十德即果順於因四珠喻轉

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轉至法雲障盡證
堅故釋第四珠喻云過十寶性即障盡證堅又十地有三一
是修地因前果後故初二喻顯之二是成
地隨分修成即是佛智故珠喻顯之三是
法地就佛智法開之為十故海喻顯之以
後一融前二無有障礙又十地有三者第二修顯分別以修
成法三而收四喻前二是修故亦即是教次一是成亦順於證三是法地順佛果海
[039-0501a]
故以海喻融前二也前二即是修成含池山珠之三喻也又此四喻皆

喻十地與彼佛智非一非異無差別之差
別而旨趣各殊初一喻始異終同次山喻
能所依別所依之地則一能依之山不同
此則無差之差上二喻有能所依下二喻
直喻地智不立能所三海喻全一佛智之
體而十德不同德非別物又互相徧不同
於山斯乃無差別之差別差即無差四珠
喻唯是一珠前後之異唯一智體前後增
明喻雖無差別不礙差別初一下別顯池非是海故云始
異入海即池之水故云終同同異先後即始差別終無差也二山喻一佛智地出十
地山故云無差之差上二下結前生後三海則因果交徹四珠雖一證智不礙分十


又初喻前後體別前非是後而後包前次
喻前前非後後後後非前前而同依一體
海喻前後雖殊而前後相徧珠喻前後一
[039-0501b]
體而前前非後後後後必具前前又初一喻下第
二約前後論非一異則十地相望以為前後初一即是圓家漸

次喻圓中漸珠喻即是漸圓海喻即圓圓
也四喻圓融初即是下第三結歸圓融此言自天台生而小不同彼處
漸圓是漸教家圓今亦圓教行布之極耳圓亦與彼不同乃是初後圓融名圓圓非
是圓教圓滿名圓圓也是知上取相顯前二喻教後二喻證理實四喻一一之中皆
有教證如珠喻中珠體即證治穿等教池初四河即是於教入海為證故約非一皆
是教道約非異義皆是證道又非一非異二義不同即是教道互融為證勿滯語言


上來所解在論雖無理必應爾若得斯旨
不疑十地差別等相上來所解下第四結示本意言上來所解
者唯除四喻喻四功德餘皆䟽意故云在論雖無。】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
能趣入一切智智。」


【今初修行德中有法喻合法中始從歡喜
終至法雲名次第行相次第既具則入智
[039-0502a]
今初文下二正釋文然論但云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願力修行以四攝法作
利益行自善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應知次論牒經帖義文意可知。】


「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徧閻浮
提既無盡竭復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譬中四大河者面各出一故具如十定品
而言大者阿含婆沙云出二十河以四河
去池四十里各分為四并本四為二十今
就本河所以言大下云增長攝餘十六而
勝鬘云八者以東面五河人皆具見餘三
大河名聲普聞十二小河不聞不見故但
言八。】


「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
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復更增長
乃至入於一切智海令其充滿。」


【合中菩提心合池流出善根等合四河依
[039-0502b]
菩提心修四攝行自善增長故凖十定四
河今文含具一願智河即大願之水二波
羅蜜河三三昧河即今善根四大悲河即
以四攝法充滿眾生故言無有窮盡等者
合上無盡竭大願等皆無盡也。】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第二山喻上勝功德中有四初總舉於法
次如因下總顯於喻三佛子如雪山下法
喻對顯四佛子此十寶下總結法喻今初
言因佛智者為修平等佛智而起諸行修
既未窮故隨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為
修無差而成於差以本統末非全隔越。】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
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
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
[039-0503a]
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第二總顯於喻喻意可知鞞陀黎者此云
種種持由乾陀此云雙持廻文即云持雙
也尼民陀羅此云持邊斫迦羅此曰輪圍
計都末底此云幢慧第二總以喻顯然此十山與俱舍論多同
小異彼偈云蘇迷盧處中次踰健達羅伊沙陀羅山揭地洛迦山蘇達梨舍那頞濕
縛羯拏毘那怛迦山尼民達羅山於大洲等外有鐵輪圍山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
寶釋於梵名如昇須彌山頂品然須彌處中次七金繞輪圍第九今有十山為次又
別為順十地所出異故一雪二香俱舍九中所無三鞞陀梨陀梨亦云跋羅下偈復
云毘陀則正當第三伊沙陀羅此云持軸與種種持義亦大同四神仙應是第五蘇
達梨舍那此云善見以仙居故五由乾陀羅即第二持雙六馬耳全同第六頞濕縛
羯拏七尼民陀羅全同第八彼却無翻但約其形名為魚觜八斫羯羅同彼第九九
計都末底義同揭地落迦彼亦無翻但說其相故論經名眾相山十蘇迷盧全同第
一既加香雪應除象鼻三藏楚夏既各不同言詞輕重難為剋定。】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
[039-0503b]
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
書技藝文頌呪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
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菩
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
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鞞陀棃山王
純寶所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
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
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咸住
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燄慧地亦復如是
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
子如由乾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咸
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
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在
[039-0504a]
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
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
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
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
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所
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
有窮盡菩薩所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菩
薩自在行差別世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
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咸住
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善慧地亦復如是
一切世間生滅智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
須彌廬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
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法雲地亦復如是如
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問答
宣說不可窮盡。」
[039-0504b]


【第三法喻對顯中語其山體前二土山餘
八是寶故論云是中純淨諸寶山喻八種
地三地世間云何言淨論云厭地善清淨
故謂能修善厭伏煩惱亦得為淨喻以寶
山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初
地聖智法藥二地戒香三地禪等可貴如
寶四地出世如仙五地善巧自在如夜叉
六地以五地修四諦因相同聲聞未能出
彼六地超彼成果無盡七方便善巧如彼
龍神超前緣起之因名緣覺果八地無功
用心自在故此自在眾即是密迹諸神九
地善巧攝生大力相故十地佛德如天已
淳淨故修羅總有五種住處一在地上二最居下最居下者在於海底即毘
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其力最大統領無量修羅眷屬次上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
王名曰勇健威勢次劣亦統無量修羅眷屬次上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王名曰花
[039-0505a]
鬘威勢轉弱亦統無量修羅眷屬次上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王名曰羅睺勢力最
劣亦統無量修羅眷屬今此所說應是彼王最居上者論云前三及

六非眾生數餘皆眾生數就非眾生數中
有二種事一初二及第六是受用事資內
報故第三寶是守護積聚事受用中有二
一藥是四大增損對治二香及果即長養
眾生以揵闥婆常食香氣故眾生數中復
有六種難對治一五通福田治貧窮難以
供彼仙能生福故二夜叉治死難威制眷
屬不令害人故三龍治儉難降時雨故四
諸自在眾治不調伏難調伏難調故五修
羅治惡業難以呪術力制諸眷屬不造諸
惡故六大威德天治修羅怨敵難以四天
王三十三天俱處此山故論但顯喻義含
於法今略合之初地法藥初破無明故二
[039-0505b]
地戒六地無漏慧資法身故三地禪等可
蘊積故四地道品資助能生福故五地修
無住不永滅故七地功用滿足無所少故
八地三世間化得自在故九地善知稠林
得無礙辯破惑業故十地如佛降四魔故
皆言集在其中者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
故不可盡者隨順修行不永斷不蹔息故
四地道品即第一治貧窮五地即第二治死七地即第三治儉八地即第四治不調
伏九地即第五治惡十地即第六治修羅。】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
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


【第四總結法喻即結成本意本意有二一
既同一智海得差別名則差非差也二互
相顯義謂彼十大山因海得高勝名若在
餘處不足為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廣
[039-0506a]
名含斯大義故十地亦爾因修佛智故得
高勝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窮方顯深廣
故論云因果相顯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
生長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
廣故以山依二處法含二義故更顯之又
地則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
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下皆有
於地則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
則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法合是顯非
一異義思之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
海中量皆齊等十地教行則優劣懸差若
證如入智量皆平等二互相顯者前意但因依果今則互依。】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
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
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
[039-0506b]
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
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菩薩行亦復
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
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
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間假名
字故燄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
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
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
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
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
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
故。」


【第三大海十相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先
喻後合皆有總別合中總云不可移奪者
此有二義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奪其果
[039-0507a]
海深廣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
奪其因行之稱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
因故若奪因相則果亦不成喻中約果名
不可奪法中舉因名不可奪文影略耳故
論云因果相順故云何相順謂十地如大
海此總舉也能度難度者顯因順果也如
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順因
也如海成時不夫十相離十相而無海離
十地而無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今初總云下䟽
文分四一順釋不奪二若奪下反以成立三喻中下會通法喻成俱不奪以喻中云
得大海名不可移奪明約果也法合則云為菩薩行不可移奪故知約因四故論下
引論證成由經影畧故論雙明然論具云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
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今以言揀之故論易了然上說有三種地一修地
二成地三法地今明相順正在後二度即到也別中攝十為八一

易入功德以漸故二淨功德三平等功德
[039-0507b]
四護功德護自一味恒不失故五利益功
德利世間故六六七二句合為不竭功德
以深廣故七住處功德無功用行是菩薩
所住故經云大身者以無量身修菩薩行
十身相作故八末後二句合名護世間功
德九地潮不過限不誤傷物知機授法不
差根器十地若無大海水溺四洲餘不能
受必生毀謗又得此二法用護世間以深廣故
者六深七廣餘可知然涅槃三十三明海有八德一漸漸轉深二深難得底三同一
鹹味四潮不過限五有種種寶藏六大身眾生所居七不宿死屍八一切萬流大雨
投之不增不減釋曰彼經通喻佛法廣有合相今喻次第喻於十地故加至十不同
彼次。】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何
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
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
[039-0508a]
者善巧鑽穿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瑠璃
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
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佛子
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
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
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
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
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
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
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
眾生廣作佛事。」


【第四寶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者先喻後合
各有總別總云過眾寶者論經云過十寶
性雖不列名論但云過瑠璃等意但取玻
瓈等不能出寶者以況小乘八輩及緣覺
[039-0508b]
行果但有淨相無利生用今以出寶乃至
放光則出過眾寶故取之為喻故論云以
出故取亦可以出海故取之除不出者闕
餘義故八輩為八緣覺果行為二總成為十緣覺根利不教入觀故無多果
依學無學但分為二無利生用者合不能出寶下引論出故取者正證出寶兼出海
別中攝十為八合六七八故八中一出

功德可取者選擇出海故由初地中如智
善觀出煩惱海也二色功德由治理之則
色明淨故三形相四無垢五明淨並可知
六起行功德即次下三句謂智行穿徹方
便行攝持自在行高顯故相用不染猶彼
瑠璃頌云金剛取不動不壞上三皆是異
相莊嚴故合為一後二句明功用殊勝謂
七神力功德聞持普照體用微妙故八不
護功德謂隨王雨寶無護惜故約法則得
[039-0509a]
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切眾生同已善根
藏故如隨意雨寶故合云廣作佛事合文
可知一出生功德論具云一出功德選擇而取以善觀故䟽已㭊開解釋。】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
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大文第九佛子此集下地利益分於中三
初顯法利益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三
爾時復以下他方來證今初分二初生信
功德後雨眾天下供養功德今初復二先
明說益生信謂欲令物生決定信故說利
益後爾時下動地生信今初亦二先總歎
難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後解脫月下問答顯益。】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
[039-0509b]
門福德如是。」


【答中二先正顯等於佛智。】


「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
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
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
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後何以下徵以釋成先反後順然聞有二
義一者汎爾聞為遠益故二不取聞相初
後圓融真實聞故聞巳等佛何更修也若
更修行等多佛故然聞有二義下䟽文分二先正釋順明不取聞
相即涅槃經云若有聞經不作聞相不作說相不作句相不作字相如是一切乃為
聞經釋曰此稱理而聞前數巳引從初後圓融即此經意言等佛者此經說佛智慧
觀境今能正聞如彼真觀故云等佛聞已等佛下通妨先妨後若更下答亦由一多
無障礙故。】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億佛
[039-0510a]
剎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所謂動徧動
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
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


【第二動地生信中佛力為緣而動地者亦
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餘如初
第二動地者然準論經云一動二踊三上去四起五下去六吼遠公釋云上去
是令人覺下去謂振下如世虛物振撼餘如華藏品。】


「雨眾天華天鬘天衣及諸天寶莊嚴之具幢
旛繒葢奏天伎樂其音和雅同時發聲讚一
切智地所有功德。」


供養功德者非謂供養能生功德顯此法勝能令供養是地功德上生信亦然。】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法十方
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
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此
[039-0510b]
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快說此法我
等悉亦同名金剛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悉
名金剛德佛號金剛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
皆承如來威神之力而說此法眾會悉等文
字句義與此所說無有增減悉以佛神力而
來此會為汝作證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
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證。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普周
法界。」


【第三重頌分若取長科即當第十於中二
先說偈儀意後正顯偈辭今初先說儀。】


「欲讚歎發一切智智心欲示現菩薩境界欲
淨治菩薩行力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
滅一切世間垢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
議智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
[039-0511a]
是地義轉更開顯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後欲讚下說意意有九句大旨同前諸會
今約當會以釋初句即顯初地次句即二
地以三聚戒為行境故三即三四二地厭
禪出世智皆淨治行力故四即五地五明
成種智故五即六地般若能除垢故六即
七地空有無礙與一切智故七即八地無
功不思議智莊嚴三世間故八即九地十
地能說能受諸功德故九即總結便指上
八句如是地義以頌說之云更開顯。】


「其心寂滅恒調順平等無礙如虛空離諸垢
濁住於道此殊勝行汝應聽。」


【第二正顯偈辭有四十二頌分三初一偈
總讚勸聽後一偈結說無盡。】


「白千億劫修諸善供養無量無邊佛聲聞獨
[039-0511b]
覺亦復然為利眾生發大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慙愧福智皆具足志求佛
智修廣慧願得十力發大心。


三世諸佛咸供養一切國土悉嚴淨。」


【中間正頌分八初十三偈頌方便作滿足
地分於中初二頌半總頌前九地同相中
善擇功德。】


「了知諸法皆平等為利眾生發大心住於初
地生是心永離眾惡常歡喜。


願力廣修諸善法以悲愍故入後位戒聞具
足念眾生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三毒火廣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無常如箭入身苦熾然厭離有
為求佛法廣大智人趣燄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供養百千無量佛常觀最
[039-0512a]
勝諸功德斯人趣入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種種示現救眾生復供十
力無上尊趣入無生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不受於我離有無法性本
寂隨緣轉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廣大難行難伏難了知雖證寂
滅勤修習能趣如空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廣修種種諸智業具十自
在觀世間以此而升善慧地。


以微妙智觀眾生心行業惑等稠林為欲化
其令趣道演說諸佛勝義藏。


次第修行具眾善乃至九地集福慧常求諸
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頂。」


【餘頌諸地別義若依總攝即次第頌前十
地前八地中唯三地半偈餘各一頌九地
[039-0512b]
有三頌兼結入位。】


「獲得無數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業最後三
昧名受職住廣大境恒不動。」


【二有一偈頌三昧分。】


「菩薩得此三昧時大寶蓮華忽然現身量稱
彼於中坐佛子圍繞同觀察。


放大光明百千億滅除一切眾生苦復於頂
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諸佛會。


悉住空中作光網供養佛巳從足入即時諸
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職位。


十方菩薩來觀察受職大士舒光照諸佛眉
間亦放光普照而來從頂入。


十方世界咸震動一切地獄苦消滅是時諸
佛與其職如轉輪王第一子。


若蒙諸佛與灌頂是則名登法雲地。」
[039-0513a]


【三有五偈半頌受位分。】


「智慧增長無有邊開悟一切諸世間欲界色
界無色界法界世界眾生界有數無數及虛
空如是一切咸通達。


一切化用大威力諸佛加持微細智祕密劫
數毛道等皆能如實而觀察。


受生捨俗成正道轉妙法輪入涅槃乃至寂
滅解脫法及所未說皆能了。」


【四有三偈半頌大盡分。】


「菩薩住此法雲地具足念力持佛法譬如大
海受龍雨此地受法亦復然。


十方無量諸眾生悉得聞持持佛法於一佛
所所聞法過於彼數無有量。


以昔智願威神力一念普徧十方土霔甘露
雨滅煩惱是故佛說名法雲。」
[039-0513b]


【五有三偈頌釋名分。】


「神通示現徧十方超出人天世間境復過是
數無量億世智思惟必迷悶。


一舉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何況一
切諸眾生及以聲聞辟支佛。」


【六有二偈頌神通力有上無上分。】


「此地菩薩供養佛十方國土悉周徧亦供現
前諸聖眾具足莊嚴佛功德。


住於此地復為說三世法界無礙智眾生國
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薩智光明能示眾生正法路自在天
光除世闇此光滅闇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善能演說三乘法無量三
昧一念得所見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說若欲廣說不可盡。」
[039-0514a]


【七有四偈半頌前位果亦是神通分攝如
長行辨。】


「如是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藝業不可盡譬如雪山集眾藥二地戒
聞如香山三如鞞陀發妙華。


燄慧道寶無有盡譬如仙山仁善住五地神
通如由乾六如馬耳具眾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輪圍九如計
都集無礙十如須彌具眾德。」


【八有七頌半頌地影像分於中初三偈半
頌山喻。】


「初地願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專一五地微
妙六甚深七廣大慧八莊嚴。


九地思量微妙義出過一切世間道十地受
持諸佛法如是行海無盡竭。」
[039-0514b]


【次二頌海喻。】


「十行超世發心初持戒第二禪第三行淨第
四成就五緣生第六貫穿七。


第八置在金剛幢第九觀察眾稠林第十灌
頂隨王意如是德寶漸清淨。」


【後二頌珠喻池及地利益分文略不頌。】


「十方國土碎為塵可於一念知其數毫末度
空可知量億劫說此不可盡。」


【其利益分亦可結說無盡頌之十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九之三


音釋




魚力切山立貌
鈿廁
鈿堂鍊切以金玉飾噐也廁初吏切間廁也


駢迷切

之若切

借官切穿也

力主切絲縷也

音狄洗也



徒官切猶團也

魯敢切取也

烏葛切

居謁切

駢迷

歌羅邏
梵語也此云凝滑邏郎果切

音析分也
[039-05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