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一 法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第八不動地所以來者瑜伽云雖於無相
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而未能於無相
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修習
得滿故次來也又約寄位初之三地寄同
世間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巳去寄顯
一乘莊嚴論釋第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論
亦說八地巳上以為一乘是知從前差別
進入一乘故次來也。


言不動者總有三義故成唯識云無分別
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謂任運
故功用不能動相續故相不能動總由上
二煩惱不動與本分大同而金光明云無
[038-0364a]
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
但有二義由相於前巳不動故行即功用
攝論云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此
則畧無煩惱無性釋意云第七地行動相
不動此中行相俱不動世親同此解深密
云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法中不為現
前煩惱所動此但約煩惱不動上二十住
論云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
故此即約人不能動人亦是相仁王名等
觀地者上皆對他立名此約當體受稱即
無相觀下經自有釋名至彼當知若不動
名諸論雖異並不出前三言不動下二釋名總引八釋兼
無性世親釋論則有十釋下結不出三義而唯識最具謂任運下初䟽釋即第九論
二與本分下即本論云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報行純熟即是功用不動前
地所修今此位成名為報熟空有常行名為無間不為空有間故常在無相觀故而
[038-0364b]
金光明者即第三經先舉經但有二義下䟽釋不言不為相動故但二義由相於前
下䟽出經意前常在無相觀相已不動此經無相正思惟修是常無相故煩惱不動
得自在故功用不動四攝論先舉論此則略無煩惱是䟽釋論而言略無者非全無
也或以相用即煩惱故無性下引彼釋論當其第一彼文繁廣故言意云無性具云
言不動者謂一切相及一切行不能動彼心故第七地中雖一切相所不能動相不
現行故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運而轉不作加行故是名七八
地差別次云世親同此者亦七論云由此地所有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動無分別
智任運流行五解深密即第四經亦以相行即煩惱也六十住論亦是第一論此即
約人下䟽釋七仁王者即下卷經後上皆下䟽釋即常在無相觀故名等觀

所離障亦離無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
未能現相及土此地能斷說斷二愚一於
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令於相中
不自在故故所離障下三所離障亦唯識論今當具出論云八無相中作
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
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
[038-0365a]
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若得入八地時便能
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
無相作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相土一分故八地巳上純無漏道任運
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釋曰
求無相故名曰加行令無相觀不任運故五地觀心劣故無相觀少六地觀染淨平
等故無相觀多七地作加行故然凖護法於無相中有加行智體非是障以善住故
只由所斷障令作加行故說名為加行障也由此第七有加行故雖現金等諸相及
土非任運現故以為障生空智者謂生空智所引後得智及滅盡定也金光明中詺
二愚云一無相法多用功力無明二執相自在難可得度無明餘二可知䟽但撮要
大旨義巳略周餘如前說其所證如名不增減以住無

相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
在所依真如證此真如現相現土皆自在
其所證下四所證如亦唯識文具云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
染淨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自
在故以論對䟽廣略可知此名即攝論名世親釋云謂於此中雜染減時而無有減
[038-0365b]
清淨增時而無有增無性釋云法外無用所以不增諸法不癡所以不滅無性復釋
一同世親中邊論云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於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
有增有減上釋不增減世親釋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云於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
在隨其所欲即能現前故於所現土而得自在如欲令土成金寶等隨意成故釋四
相約現身土約器界故下文中於三世間而辯自在故所成行亦名

無生法忍相土自在所成行下五成行略舉其二故莊嚴論第
八云雖淨佛土而無起作無功用即自在義及所得果即定自

在等皆由無相無功用故及所得下六得果言定自在等
者即梁論云通達無增減法界定自在等得法身果意云等者第九自在金光明經
八地𤼵心得證三昧。】


「是時天王及天眾聞此勝行皆歡喜為欲供
養於如來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旛及幢盖香鬘瓔珞與寶衣無量無
邊千萬種悉以摩尼作嚴餙。」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讚請中有十二頌
[038-0366a]
分二前十讚後二請前中二初二天王天
眾供讚。】


「天女同時奏天樂普發種種妙音聲供養於
佛并佛子共作是言而讚歎。


一切見者兩足尊哀愍眾生現神力令此種
種諸天樂普發妙音咸得聞。」


【後八天女樂讚於中二初二標讚所依餘
六正顯讚德總讚如來身土自在將說身
土自在地故於中毛端約剎論處毛孔約
身。】


「於一毛端百千億那由他國微塵數如是無
量諸如來於中安住說妙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各有四洲及大海須彌鐵
圍亦復然悉見在中無迫隘。


一毛端處有六趣三種惡道及人天諸龍神
[038-0366b]
眾阿修羅各隨自業受果報。


於彼一切剎土中悉有如來演妙音隨順一
切眾生心為轉最上淨法論。


剎中種種眾生身身中復有種種剎人天諸
趣各各異佛悉知巳為說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小剎隨念亦變大如是神
通無有量世間共說不能盡。」


【六中前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轉變
自在兼結無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稱讚如來功德巳眾會歡
喜默然住一心瞻仰欲聽說。


時解脫月復請言今此眾會皆寂靜願說隨
次之所入第八地中諸行相。」


【後請可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
[038-0367a]
薩摩訶薩於七地中。」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地行後地果前中有
七種差別一總明方便集作地分二入一
切法本來無生下得淨忍分三佛子菩薩
成就此忍下得勝行分四佛子菩薩住此
第八地以大下淨佛國土分五佛子菩薩
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薩如
是入已下大勝分七佛子此菩薩智地下
釋名分第二正說下分二先依論科七中初二是趣地
方便一是遠方便總前七地集作此地方
便故二是近方便前地得忍光明此修熟
令淨故三是初住地行謂依前淨忍發起
勝修故次二即安住地行謂四是正住之
始依前勝行更起修淨佛土之行五即正
住之終由淨土行成德無礙六是地滿行
[038-0367b]
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復地滿勝中之勝
故云大勝七即辨德彰號通於始終又前
二分即是入心餘是住心後七中下料揀先以論對經料
揀後又前二下約三心料揀七名廣義至文當知略已釋竟今初分二

先標集德處謂總前七地非獨第七第七
雖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是功用行滿
無功用際故總集之即四節中當第三也
先標等者於中先揀濫正釋故論云七地總相後以是下出總所以四節之總初地
已釋謂一入位二入地三入無功用四菩薩地盡。】


「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


【善修已下正顯所集有十一句分二前三
同相諸地通行故後八別相諸地異修故
前三同相者此是體相非摽相也同中三句一二種無我
上上證故此即證道地地轉勝名上上證
巧證不著經云方便一二種無我下即論文此下䟽釋十地同
[038-0368a]
證二無我理下之二句皆有三叚一舉經二舉論釋三䟽釋論二善淨諸

道者不住道清淨故悲智雙運故名為諸
三善集助道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足助
菩提分法故方便是前證道行即不住道
悲智等行故菩提分即是彼二所攝之助
助彼二故。】


「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
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
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
量智道。」


【後大願下別相攝八為七一初地大願攝
持能至此故。


二二地攝善戒中如來力加故彼經為證
十力四無所畏等故是故我今等行十善
等即上承佛力。
[038-0368b]


三地中因修自證禪定神通名自善力所
持。


四常念下論云四地中所說法分別智教
化智障淨勝念通達佛法者謂前十法明
門是智分別即前觀察依彼智明入如來
所說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經清淨分中以
十種智成就法故生如來家障淨勝者即
彼論釋謂滅三地智障攝四地勝智故上
之二段皆念通達佛法故與此同四常念下即經
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次牒論文論有二節一先牒前文二念通達佛法即
以前釋此就牒前文中牒兩處文一所說法分別智即牒前因分中義後教化智障
淨勝牒前清淨分中義謂前十法下䟽釋論依前二叚釋之先釋牒前因分中義故
云謂前十法明門是智故前䟽云明為能入之門法為所入之法此上䟽指前經依
彼智下彼論具云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釋曰得證地智即四
地證智其光明即前三地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此兩處智俱欲通達佛法佛法是三
[038-0369a]
地求多聞所得即十法明門中所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等次教化智者即釋論牒
第二叚經先摽牒經具云以十種智成就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障淨勝者即論
牒前論釋謂滅三地下䟽取意釋論若具論文言云何於如來家轉有勢力依止多
聞智障究竟故除滅智障攝勝故今䟽已釋上之二叚下釋論念通達佛法即以前
釋此也二處皆念通達佛法佛法即力無畏等五地中有十種平

等深淨心故云善淨深心此心即是思覺
六能成下六地中三種大悲故云成就福
德三皆觀因緣集即成就智慧三種大悲者即大悲
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因緣生滅七中二句以近此地

故初空中方便智有中殊勝行皆是大慈
大悲不捨眾生行次句即前以無量眾生
界故入無量智道七中二句者一大慈大悲不捨眾生二入無量
智道䟽云以無量眾生界故入無量智道者全是論文入無量眾生界是彼初句無
量智道是彼第十六句以與此相應故應具二十句十對第二句云入無量諸佛化
眾生業三入無量世界網四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餘廣如彼。】

[038-0369b]


「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
盡無轉。」


【第二淨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明無
生忍次四明無生忍淨後一結得忍名然
無生忍畧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
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
為忍即正明中意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
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猶渟海心識
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即淨忍中意前
一猶通諸地未得於後不稱淨忍然無生下就類
明忍成前三段之中前二段也今初段中言一切法者總

該萬有理事之法入即證達以歷事難窮
畧陳其十十中相從為四無生前七為一
名事無生後三各一二自性無生三數差
別無生四作業無生四中一破相二破性
[038-0370a]
三因泯四果離即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證
實捨相若寄位初加行二正體四後得三
通始終又四中約法性收不出真妄妄法
本空稱曰無生真法離相亦曰無生依佛
性等論說三性無生如初會說四中下三顯功能然
相實名事泯事入理名事無生良以無生緣起成事是故泯事即是無生故能破相
即遣有相也二破性者破遣有性也法體名性以一切法各有性故泯性入知名性
無生良以無生緣起成性是故泯性即是無生三因泯者即離因相因有始終三世
分異名數差別證實返望本無此緣名數差別無生故地持云不知無言自性事故
三世差別以知無言自性事故三世中一切平等四果離者即離果相果位業用名
為作業證實以望無業可得名業無生是故結云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證實捨相一
破有相二破無相二俱破相二俱入如三四皆證實並捨相如文思之若寄位下四
約位捨相入實相入實故是加行性相雙遣故為根本用是後得於理必然三通始
終三世別故又四中下五出體大同第六三性但合為真妄耳則妄通依他遍計真
唯圓成依佛性下六指廣即三性分別言佛性論者即彼三性品論云由有三性故
[038-0370b]
說不了義經達三性者自然顯了名了義經如經中說若人得無生法忍則不退墮
問云此言云何成立答曰由三性故則得成立如來約分別性故說本來無生忍約
依他性故說自性無生忍約真實性故說惑垢苦本性無生忍釋曰若取文顯初一
似約遍計以云本來無生故第二同約依他以論云自性無生故後二約圓成以第
三約位有垢淨故第四約佛明所證故細而尋之初一修成有依他故本有即圓成
故約位亦從緣故佛所入處緣起遍故又本來無生該下文故故䟽更不廣釋但指
前文第二經事無生中前四不增正顯無生後

三不減亦即無滅法本不生今則無滅以
初攝後皆曰無生後三不減下略有二意一者是無生中別義故
次云以初攝後皆曰無生二者亦應名無滅忍即如前䟽中說今亦從總但云無生
然此無生滅即不增減真如別是此地之所證故別言七者為治

七種實故實者隨相執定故一淨分法中
本有實謂計自性住性為事物有今為治
此故云本來無生本性離故先若有生後
應滅故別中七者下二別釋隨相執實即是所治欲顯無生反立七實然文
[038-0371a]
含二義一者此之七實通於凡聖故䟽但案文釋二者約位分別於中有二先明前
四為遣初地已上後三為遣外凡解行前中又二先別明後結束前中一淨分法中
本有實者是論謂計自性下䟽釋先舉所治今為治此下引經為能治下七皆然此
初多約初地自性住性即第一義空以初證故若謂有物在於心中為事物有故為
所治故今治之本來無生無生豈是事物有耶言本性離故者此釋經文無生之義
若先有生下反以成立即淨名云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
法門二新新生實計習所成性為實治此云

無起從緣起故二新新生實者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修道漸增說為
新新能治中言從緣起故者以從緣起起即無起三相實即計前

二性所生行相治此云無相前二能生無
三相實者即第八地至十地無功用相是上二相智無功用是集起相無生理
現是本有相四後際實謂計於佛果後際出纏

治云無成真如出纏非新成故菩薩成佛
時煩惱作菩提故上四初一自性住佛性
次二引出後一至得果性又此四展轉釋
[038-0371b]
疑可知四後際實者佛果究竟為後果即菩提涅槃能治中云真如出纏釋
無涅槃實菩薩成佛下顯無菩提實上四下後結束有兩重初約三佛性三佛性義
至十地更明大旨可知又此四下二展轉[冰-水+〡*ㄆ]束謂何以知無本有實新熏無成故何
以知無成二相不可得故何以知不可得菩提涅槃亦離相故五先際實

謂對佛果後際眾生煩惱為先治云無壞
煩惱即空無可壞故菩薩未成佛時菩提
作煩惱故染淨和合以為眾生前遣淨分
此遣染分又前即不空藏此即空藏皆不
可得五先際實下第二釋後三句遣地前執初即煩惱二即生體是有為故三
通上二亦即是業初句治中云煩惱無可壞者是性空門菩提作煩惱約妙有稱實
門染淨和合下此中染即煩惱淨即如來藏即不生滅與生滅和合名為眾生上明
不生不生今辨生滅不生又前即不空藏者以佛性妙有故此即空藏者不與煩惱
相應故今二藏雙遣云皆不可得六論云盡實諸眾生者

謂執眾生念念盡故揀上煩惱故特云諸
眾生故上經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
[038-0372a]
治此云無盡其性如虛空故上經云下即須彌頂上偈
讚品善慧菩薩偈以上半為所治下半其性如虗空故說無有盡為能治餘並可知
所以先遣地上者正此所證故從細至麤故又後舉地前以麤況細麤未證性此應
合有今不可得況於地上佛性之性七論云雜染實淨分中

者謂修行位中轉染向淨治此云無轉若
定有實不可轉故論經云不行謂能轉之
行不可得故。】


「無性為性。」


【第二無性為性者即自性無生此則顯詮
論經云非有有性者明非有彼定執自性
此則遮詮遮顯雖殊義旨不異第二無性下此自性
無生於中有三一會二經非有即是無性有性即是為性故云義旨不殊無性

即是法無我理此理既以無性為其自性
則自體無性非是先有今無亦非全無真
體故云為性以前觀事無生正忍此理故
[038-0372b]
故論云彼觀事故是此忍不得言無無性即是
下釋文先釋無性執法有性名之為我如地堅性水濕性等以無我故名性無生非
先有今無者揀斷滅無中論云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亦非全無下釋為性字於
中二先反立次以前觀事下順成妙有故論云下引證言觀事者此無我理是四地
乃至七地所觀事故明知是有又是所忍法故若無所忍則無如可證斯則

非有非無以顯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
亦非所觀事外故論云所有觀法無我理
無二相故斯則非即非離無二為中道義
斯則非有下會歸中道有二中道而文三節初正立二種中道一非有非無為中道
無性則非有為性則非無既即以無性為性故云此二不二即以性無體有為真諦
中道又此理下不即不離為中道即事顯理為二諦中道七實皆事不之一字即是
於理斯即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今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也故論下引論證
上䟽家立二中道皆因論主無二相言由無二故法無我理得為諸法自性無生遠
公破古云人言觀心與法無我理心境不二非也者實如所破斯則下結成。】


「初中後際皆悉平等。」
[038-0373a]


【第三初中後際皆悉平等者即數差別無
生於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謂先際非
染增淨減後際非淨增染減中際亦非半
增半減以知三際皆空無自性故第三初中後下
䟽文有二先正明即正證無增無減真如若隨相說前際染增淨減後際淨增染減
中際半增半減今約理性空故非之然準瑜伽前三句約三

世此中約位以明三際故論就染淨明之
然凖瑜伽下後揀濫濫前三句故前三句者即第四後際實第五先際第六盡實正
約眾生當中際故故今釋云此明三世約時辨異今此約位以明三際前際即七地
已前後際即九地已後中際即當八地雖約位有殊而體無增減又前三際先際唯
染後際唯淨中自約生今之三際皆通染淨又不同也故䟽結云論就染淨明之。】


「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第四無分別下作業差別無生果位作用
名業差別如智貫之則無差別無差別即
是無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於
[038-0373b]
真理故無分別此智是佛究竟入處今菩
薩證如同佛入處故論云於真如中淨無
分別佛智故第四無分別下䟽文有二先正明引論正證同佛入處以
論經云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故故今䟽用佛智釋之若真就今文但是八地自無
分別智耳要無分別真智方入非是俗智能入無生如是四種皆是

示現無生忍觀如是四種下總結以論云如是無生法忍觀示現故
今廻其文論意云此中廣說無生理者成於此地無生觀故。】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
入一切法如虛空性。」


【第二離一切下明忍淨中初句離障後三
顯治前言離者論云示現行遠離謂契實
捨妄名行遠離揀非心體離也第二離一切下忍淨
中二謂離一切心識分別想總為離障所離之中心意識三別為兩類分別想字通
其二處故先牒之所離一切畧有二種一離心者

離報心憶想分別謂第八異熟識轉現徧
[038-0374a]
行亦不行故一離心者牒經謂離報心憶想分別此即以論釋經心字
然論具云報分別境界想攝受分別境界想其報分別境界想正釋心字謂第八下
䟽釋論異熟識是報心故彼七地中修無漏因感此變易異熟果體即是報心轉現
遍行者轉現二字即起信論以第八頼耶有其三細謂業轉現業相最細菩薩地盡
方能離之今得此忍轉現不行即見相二分亦不行也言遍行者唯識等論第八頼
耶與心所俱唯有遍行五耳謂觸作意受想思今與此忍相應斯亦不行故䟽總云
轉現遍行亦不行故而云亦者如入滅定前七不行第八持身今八二分亦復不行
顯轉深也即是經中離心分別想二離意識者離方便心

憶想分別論云離攝受分別性想故謂六
七識及中心所等亦不行故是則心行處
滅名離一切想二離意識者牒經二字離方便心憶想分別者䟽取
論意釋經意即第七識即前六此之意識是異熟生但名方便論云下以論證上方
便之義言攝受分別性想者第七內攝受六識外分別此等王所居然不行謂六七
下䟽釋論意及與經意謂六七識即是王及中心所者六七二識所攝心所一切不
行故䟽結云心行處滅不同七地猶有觀求之心後無所取下明

[038-0374b]
治上但明所治非有今明能治不無故論
云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者治即
無分別智後無所取下釋能治中䟽文有三初結前生後先正明故論云
下以論為證此之論文亦是揀濫上云滅一切心意識分別想但是滅障法想障法
想者即有分別觀解之想有治想者即無分別智是則別境五中慧所不泯但無分
別上言不行耳所以明此有二義故一揀異斷滅

外道無想二乘滅盡故二揀異如來尚是
照寂非寂照故所以明此下第二彰立有治想所以一揀凡小此是
揀劣外道無想無有此慧二乘滅定亦無此慧想受盡滅故故此比於滅定彼所行
者此亦不行如前一切心等彼所無者此中則有謂無分別智二揀如來即揀勝未
忘無分別智故故瓔珞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今八地無生亦照寂故若窮照寂即
同佛故是故智障有其三門一是智障所謂分別有無之心二是體障謂觀非有非
無之解立已能知故曰體障三是治想謂妄識中含如正慧依此地中有其三義初
一四地乃至七地斷除四五六地斷除分別取有之心謂解法慢身淨慢等入七地
時斷除分別取無之心八地已上斷除體障前第七地離除分別有無之心猶見巳
[038-0375a]
心以為能觀如為所觀如不即心能觀之心不即如故心如別故心外求法故有功
用法外立心故有體障從第七地入八地時破捨此障觀察如外由來無心心外無
如如外無心心不異如心外無如如不異心故能如心泯同法界廣大不動以不異
故自外推求故捨功用不復如外建立神智故滅體障體障滅故名無障想第三治
想至佛方滅故入八地雖無障想而有治想從八地已上無生忍體轉轉寂滅令彼
治想進進自亡至佛乃窮今此未盡故說非無故云此想於下地

有三種勝一無功自然行故云無所取著
謂無取果心任性自進故此顯治妙二徧
一切法想故云猶如虛空此顯治廣三入
真如不動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虛空
性此顯治深故云此想下第三別釋文相然總將此論釋有治義下釋
三勝一無功自然行故者即是論文謂無取果心者䟽釋經文任性自進是䟽釋論
觀心純熟不假作意任運趣果名任性自進無取自進故名為妙二空遍一切故名
治廣顯無生智無不遍矣三者入如而行故深此則入於起信離

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故
[038-0375b]
云入一切法如虛空性然論云不動自然
行者任性趣故非謂有彼自然行心故上
離即止此治即觀無功雙運唯證相應勿
滯言也此則入於下以起信意總收上義起信所入即是本覺故論云所言
覺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
此法身說名本覺釋曰今入虗空即入法身本覺故上離下引論會釋結無生法忍
之止觀耳。】


「是名得無生法忍。」


【結名可知。】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


【第三得勝行中二初明深行勝對前彰出
二佛子此地菩薩下發起勝對後彰入前
中亦是攝童真住文中二先結前生後以
入第八地是結前入位生後深行為所依
故。】
[038-0376a]


「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
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
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二為深行下正顯深行先法後喻法中八
句初一總相位行玄奧故餘七別相一難
可知者即難入深正是對下彰出餘七別下䟽文
有二先隨文釋一明七地不知故云正是對下彰出二無差別者同

行深與諸無漏淨地菩薩同故如麥在麥
聚故難知差別二即就勝彰等等於得八地人三離一切
下境界深分齊殊絕故由所取相離能取
相不現前故復言離一切執著者護此地
一切所治障想故三正示勝相故云分齊殊絕即分齊境也故下
總束三句為境分殊絕護此地下護者防也捨也此是論主別釋此句揀於上二恐
有問言但離相想於義已足何須更離一切執著故今通云以上相想言通善惡今
明除所治障想謂貪求佛法故論經云離一切貪著非除能治無分別智想以此治
[038-0376b]
想為能護故如上淨忍分中無所取著也四無量無邊即修行

深自利無分量利他無邊故四即二利行體五一
切等明不退深二乘不能壞其勝故前句
當相辨大此句寄對以明五即寄對顯勝不可形奪退其
勝相云不退也故合上二為正行廣大六離諸諠諍即離障

深謂離功用障故六離功用之動七寂滅現前即
對治現前深以證真如為能治故一切寂
七有報行之治故合以為離障寂靜今經但合寂滅現前論經云一切寂靜而
現前故真如一切寂靜現前故釋曰上句教道寂靜下句證道寂靜是故䟽云以證
真如為能治故一切寂靜其一切言即含教也上七別中相從束

為三分能離前地四種惱患謂初三明此
地境分殊絕離第四微細想行過謂求如
來智猶未息等次二明正行廣大離前第
三化生勤方便過謂十無量等猶有勤故
後二明離障寂滅離前二過一離第二淨
[038-0377a]
地勤方便過即前修無功用日夜常修及
行住坐臥皆起道等二離第一有行有間
發過此之四過如地持說瑜伽名四災患
義次亦同上七別中下第二收束治障束七為三初有三句二三皆二句
故言四種惱患者第一有行有間𤼵過第二淨也勤方便過第三化生勤方便過第
四微細想行過此之四過從細至麤經中說治從麤至細故下喻中從細至麤離第
四者此最麤也求如來智慧既未休息即是惱患今相想斯絕故無此患次二明下
既求十對化眾生業名勤方便今自無分量利他離於有無二邊故無此過後二明
下此第三節一離第二過䟽引上二文皆是勤方便一即前彼障對治中修無功用
行無功用行即牒前科文日夜常修即是牒前論經若今經云佛子此菩薩以深智
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智慧釋曰常勤修習即日夜常修及行住下即引第三
雙行勝中二行雙無間文言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蹔與葢
障相應釋曰既修無功即是淨地勤方便未能任運無功故成其過一念止觀雙行
亦未息行心故皆成過二離第一者此第三節復離此過若遠公云謂七地中十方
便慧𤼵起勝行無功用心名為有行有間𤼵釋曰𤼵即𤼵起若以十方便為有行此
[038-0377b]
行最麤又無功用心即淨地勤方便則似義重今治即前信勝及作大義皆有行𤼵
起而言有間者約修無功用未得任運無功用則有功用之間耳又上通說第三二
句通離二過亦得離障離有行有間𤼵過寂靜離淨地勤方便過以離過寂靜返覆
相成故合為一雙治二過。】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一


音釋




烏懈切矮去聲陿也

唐丁切音廷水止曰渟
[038-0378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二 法五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
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
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
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
報行。」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從後次第喻前三叚
為順治障從細至麤故法中顯深故從麤
至細三中各有喻合今初滅定喻喻前離
障寂滅喻中那含羅漢心解脫人多能入
之九次第定當其第九故云乃至動心息
者謂所依六七心王巳滅能依心所憶想
自亡第二喻中滅定之義前地己說法界品更明能依心者以論云無彼依止
[038-0378b]
故為此釋合中住不動地合入滅定即捨已下

合動心止息即捨一切功用行者過所治
故得無功用法者明得彼治法故身口等
息者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無
所取著離第一有行有間𤼵過合中下合文分三一
正合經文即捨一切功用行者牒經過所治故者即是論釋謂所治者即七地中功
用之心得無功用法者牒經得彼治法者論釋以有八地無功用無分別智為能治
故身口意下牒經以得無功用法自終行者論釋以自然行不作意故云身口等息
非謂不行行故云自然行也譬如舟船乘風入海但見不施功非船不進故䟽引淨
忍分中無所取著以為證成故前論云非無治法離第一下二結成離過即結上合
住於報行者文含二意一亦成上示現

得有功用行相違法謂得無功用地故此
約教道同前無所取著二者謂善住阿頼
耶識真如法中故此約證道同前入一切
法如虛空性即離第二淨地勤方便過不
[038-0379a]
同前地修無功用故云報行報行者前地
所修報熟現前故住真如者以本識有二
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淨分此地所
住由住真如故捨黎耶之名又佛地單住
真如不云黎耶真如今為有變易報在是
故雙舉則黎耶言約異熟識如來但名無
垢識故住於報行下三別釋能治此牒經下䟽釋前意明教道者無功無分
別智可寄言故住真如下五重釋論文而有二意一雖舉頼耶但取真如以第八地
捨頼耶名故故唯識云阿羅漢位捨釋曰大乘第八地同於羅漢以捨分段出三界
故又佛地下二存其頼耶則顯譯論不善用名以第八識有其多名故頼耶但是局
凡位故異熟直至菩薩地盡雖同第八不應存頼耶名耳第八名別已見上文。】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
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
覺寤既覺寤巳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
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𤼵大勇猛起大精進
[038-0379b]
以勇猛精進故至此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
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第二夢寤喻喻前正行廣大論云示此行
護彼過想者離彼化生勤方便過故有正
智想者非無此地無功智故如從夢寤雖
無夢想非無寤想但此行寂滅故云所作
皆息論云示下次顯喻意意明護過所護過意大意是同謂護彼過想同前捨
一切功用行有正智想同前得無功用法如從夢下三釋顯喻相即喻前意雖無夢
想喻護彼過想非無寤想喻有正智想但此行寂滅者通妨妨云若有正智何以文
云所作皆息答意可知合中勇猛約心精進約行合

上方便並是功用二行巳下出所息障依
內證清淨生死涅槃二心不行名二行不
現如彼寤時此彼岸無依外緣境界受用
念想不行故云相行不現即離化生聖道
等想如彼寤時人船俱無合中見人墮河
[038-0380a]
喻中身自墮者眾生病即菩薩病故合中勇猛
下四釋合文但顯護過化生勤方便不行耳以內證釋二行不行如覺無二岸以外
緣釋相行不行如覺無人船船即化生聖道餘畧不合者具即以菩薩合前有人謂
七地菩薩至不動地令覺寤也。】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
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
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
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第三生梵天喻喻境分殊絕第三生梵天喻中分五一
舉所喻畧不釋喻合中初正合下地心意識不現

合欲界心不現行也所以不行者得報行
故此離微細想行過故論云此說遠離勝
合中下二釋合文即經住不動下文所以不行下三論釋不行所以明有治故
經文畧無後此菩薩下舉勝況劣謂佛等不順

行世間一分心等尚不行況順行世間一
[038-0380b]
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如來智心也
此中但況世間亦應以大況小大尚不行
況小乘耶則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
若果若智若斷皆不行也謂佛等者以論云此中順行不
順行二分心等佛等不行故謂一心中分染淨二分以淨況染則若世下䟽束成對
畧有四對兼於大小則有五對若世者即經況復起於世間之心若出世者佛等心
也若人即佛菩薩若法即菩提涅槃若因即菩薩若果即佛若智即菩提若斷即涅
槃小雖經無對菩薩有論文具之論云佛等不行故大乘小乘差別故大乘中眾生
法差別故眾生是人無學學差別佛等涅槃差別應知是中順行者順行分中心等
不行故如經一切心意識不行故是中不順行者不順行分中佛等不行故如經佛
心乃至涅槃心不行故大乘小乘差別大乘中差別者佛菩薩涅槃差別故小乘中
差別者聲聞涅槃阿羅漢等差別故大乘中眾生差別者佛菩薩差別故法差別者
菩提涅槃差別故小乘中無學學眾差別是中法差別者涅槃差別無學差別者阿
羅漢差別有學差別者阿那含等差別如是等皆悉不行故釋曰恐欲知論故復委
出亦不出於上言五對然論差別之言一一事中皆有差別如有學中有三果四向
[038-0381a]
等菩提有多種菩提等非全所要故䟽畧之就出世中偏多舉者出世易着今無着
。】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
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


【第二明𤼵起勝行此下亦是攝尊重行因
勸起行皆尊重故勝亦尊重之義文中四
一說主總敘二作如是下正顯勸辭三佛
子諸佛世尊下顯勸所為四佛子若諸佛
下彰勸之益今初願即勸因如第三勸中
論云本願力住故者迴文未盡應言住本
願力故廻文未盡應言住本願力者謂安住本願利眾生故得諸佛觀遠公
案論釋云本願住三門分別一解本願從前地來同求此地無生忍亦為本願二釋
住義三說住之意二中得已心息更無去意故名為住然住不住畧有四種一觀入
分別始時不住終則樂住從前地來求趣無生以未得故所以不住今此得之樂着
故住二起用分別始得樂住終別不住今此始得樂寂故住以佛勸起所以不住三
[038-0381b]
就寂分別始終常住謂佛菩薩隨所證入無暫捨故四就用分別諸佛菩薩一切不
住常就世間利眾生故今言住者約前二門第三明住之意有二一顯此地所得深
寂難捨故二明諸佛勸說所以釋曰上遠公之意順論解釋非不有由今以此經本
願力故明其本願是勸之由以此釋論應言住本願也住忍須勸是下勸益中辨又
由經住故勸意則有故䟽釋云決彼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無生止水即住忍義
若將今願力住為住忍者非經論意諸佛世尊下總顯勸相

諸佛所以與智勸者轉彼深行樂足之心
令入法流門故法流者決彼無生止水令
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趣佛智海即以能趣
為門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與智者有二
意故一現與覺念猶彼意加二令起修取
故名為與下之七勸皆佛智攝故但云與
智前地未淨此忍故云方與以得此忍攝
德本故一與之後不復欲沉下之七勸下通妨乃有四
重一有妨云下之七勸義相不同何以此中但云有智故此通云七不出智二前地
[038-0382a]
未淨下問云佛慈平等何以偏與此地菩薩通意可知三以得此下復有問言何以
要得此忍即與智耶答意可知四一與下復應問言九十己得何不與耶得已不失
故不重與。】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
佛法。」


【二正顯勸辭中有二先讚將欲取之必固
與之。】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
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
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


【後然善男子下勸於中有七一勸修如來
善調御智二勸悲愍眾生三勸成其本願
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報六勸證佛
內明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遺成徧知道
遠公攝七為二前六舉多未作轉其住心
[038-0382b]
後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經無此文
論似有意於理無違今攝為三前三勸其
下化初一化法次一正化後一化願次三
勸其上求初一折其所得非勝後二引其
求佛勝果若外若內三最後一勸總結多
門以所作無邊別說難盡故然七皆含轉
住增去於中有七者七勸如文亦有總名今初勸中䟽文有四一列七名二
遠公下敘古釋三經無下辨遣順四今攝下申正釋然七皆舍者正揀遠公前六轉
住後一增去如初願中勿復放捨即是轉住令勤精進豈非增去餘可思準遠公亦
攝前六為三對二利初對一自利未滿二所化未出第二對三所化未滿四自德未
勝第三對五化業未勝六已德未窮亦是一理今初有三一明多

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眾生法故二
汝應下勸令修習三勿復下莫捨忍門然
捨有二義一若以放捨身心住此忍門斯
則不應故云勿復是以論云若不捨此忍
[038-0383a]
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捨著二全棄
捨則所不應故論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
云勿復放捨此令依之。】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
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
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第二勸中三初明自所得忍二然諸下明
他無忍起過在家多有煩惱出家多起覺
觀皆是眾生無利益事三汝當下勸起悲
心悲心依上而轉出家多起下皆是論意意云出家斷除煩惱不
與之俱為斷此故未善方便故多覺觀或起惡覺乃至不忘善覺故言悲心悲心依
上而轉者釋論以論初云依彼眾生大利益事現起煩惱使彼在家出家分中染著
煩惱眾生轉故故是大悲依彼轉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
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038-0383b]


【第三勸中願有二種一依廣心下化眾生
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義一令他得
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能廣利故。】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
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第四勸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定其
所尚者所尚即無生法忍所忍即諸法實性故三地中詺八地為一切法如實覺法
性即實相真如理無廢興故云出世不出不異次諸佛下奪其異

佛勸其上求以有深無礙智大用無涯方
不共二乘故以有深無礙智者即下偈云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
亦能得不以此故為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意示甚深無礙智為世尊耳對下同於
二乘故此不共後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

獸渡河同涉理故功行疲倦趣寂為垢故
應勿住抑同二乘者此一乘旨二乘絕分非是共理約寄位中勸其莫作故
[038-0384a]
抑令同下三獸度河亦是抑耳河即是通理如彼身子自領解云我等同入法性故
功行疲倦者此下是論意斯則三乘皆功行疲欲趣於寂是菩薩垢故論云依不共
義功行疲倦彼垢轉故謂依轉進。】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
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
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第五勸中舉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業若
成就此法則有力化生故勸修成就。】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
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
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
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第六勸中有三初明其所得未廣次善男
子下示佛無量勝行無量入者所入法門
差別故作是法門業用轉是業用上上不
[038-0384b]
斷後汝應下結勸。】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
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第七勸中二先舉三種無量即淨土中三
自在行後悉應下結勸明少作在既言悉
應通達明少分觀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遙
此同德生勸於善財勿以少行而生知足
故云無量三自在行者即三世間自在耳。】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
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第三顯勸所為令起智業故。】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
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第四彰勸益中亦是所為為是故勸於中
二先明不勸之損故不得不勸後以諸佛
[038-0385a]
下彰勸之益是故須勸今初有二一自損
既不與智即入涅槃故應須與故論云即
入涅槃者與智慧示現二者損他不利生
故問始行之流尚修無住豈深智地取滅
須勸一問頗有一人佛不與智便取滅不二問
答有四義故是以須勸一為引斥定性二
乘明菩薩此地大寂滅處猶有勸起況彼
所得寧為究竟二為警覺漸悟菩薩樂寂
之習三為𤼵起始行無厭上求四為顯此
地甚深玄奧難捨所以須勸但有此深奧
法流之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故無一人
便取永寂又設佛不勸亦無趣寂為顯勸
益假以為言問始行之流下此下問答通對不勸之失勸益為問先興
二問下具四答須勸可知但有此深奧下後例深故勸答二問中答文有三初答云
定有佛勸無有無勸此自有三一正明無自無勸而趣寂者二又設下假設以明三
[038-0385b]
為顯下結上不勸之損言耳。】


「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


【第二勸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牒前與
智彰益之因故論云彼行中攝功德因勝
故云何勝諸佛同作教授說故故論云彼行中攝功
德因勝者彼行即無生忍行由有忍行故佛與智此二皆因此因皆勝故能攝德正
與智而能攝德故䟽論但以與智為因轉推得智之因復由得忍。】


「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𤼵心乃至七地所
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
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
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於一下起行速疾。】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
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
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
[038-0386a]
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
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
法故。」


【三何以下釋疾所由謂先唯一身故長時
劣此一念此地身等無量故一念頓超有
十一句前十別明後一總結十中初六依
教化眾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後二依障清
淨。


十中一多身隨現所以多者論云一切菩
薩身信解如自一身故謂智契同體故能
即一為多此實報能為不同前諸地變十中
一多下上通相料揀此下隨句別釋釋此初句䟽文有四一摽舉即是經中今住此
地得無量身所以多下舉論釋多所以信解即是勝解勝解印持一切菩薩即是我
身故有多身謂智契下釋上信解為一所以前來諸地雖有信解未與理冥今與理
冥故成多耳此實報下釋通妨難難云初地百身二地千身如是漸增乃至七地有
[038-0386b]
百千億那由他身何得言一故今答云彼前多身皆云示現即變化為非實報得以
其前地功用分別未捨離故不能合法凡所為作名心自在非法自在是故不得就
法說多此地功用分別心息契合法界凡所為作名法自在以法門無量隨法論身
身亦無量舉身既爾餘可例知此對前一身餘音聲等對

前起行類亦無量二圓音隨說三隨所知
智四隨取何類生五隨應以何國六隨其
教化何類眾生七隨供養集福德助道八
隨入何法門集智慧助道九隨神通障淨
十隨智慧障淨故能處無量眾會隨機說
法皆言隨者隨宜非一釋無量言故隨時
之義其大矣哉此對前下釋其餘句餘並可知後一結釋
中先結謂起行眾多不離三業後以不動
法故者釋由無相無功無有間斷故相用
不動任運集成。】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
[038-0387a]
力若至海巳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
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
不能及。」


【喻中船喻彼行速疾論云應知因勝示現
者釋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無生故
疾。】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
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
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合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薩下
合若至海即第八地無生之智亦是行故
名為行海又頓能徧起即深而廣亦得名
海無功用智以合上風一切智境明其趣
果前喻所無以無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
[038-0387b]
分本有巳下合前校量。


大文第四淨土分者問經中但云大方便
智一切觀察皆如實知廣說化生應形作
用瑜伽論中十自在前起智門後但云得
分身智何以論主判為淨土分耶答淨土
有二一是能淨之因二是所淨之果此有
二對一相淨果謂寶嚴等以行業為因謂
直心等二自在淨果謂三世間圓融等以
德業為因謂淨土三昧等今約後對然淨
土行業始起在凡滿在十地淨土德業始
起不動終在如來今約下揀定既約位釋成始起於此故偏有淨
土分也。】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
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文分三別一器世間自在行二眾生世間
[038-0388a]
自在行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
次是所化後是能化具後二淨方名淨土
然初一多約能淨後二多約所淨文影略
耳就初分二先總標舉無功用智為能觀
智智所行境為所觀方便善巧即無功用
因在於七地修無功用今得自在智所行境者即
世界成壞能觀智即下如實知此總科方便善巧下別牒釋言即無功用因者由於
七地得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修此無功故。】


「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


【後所謂下別顯其相有五種自在一隨心
欲二隨何欲三隨時欲四隨廣陿欲五隨
心幾許欲今初觀世間成壞論云隨心所
欲彼能現及不現故者謂約能淨論隨隨
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約所淨論隨隨眾生
心樂欲見者則現成現壞不欲見者則不
[038-0388b]
現故經云觀知則唯約因論主欲顯義兼
於果故云隨現即轉變自在下之四叚隨
現準知。】


「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


【二由此業下明隨何欲謂隨物欲知何業
成壞皆能現故。】


「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
知。」


【三幾時成下明隨時欲謂隨時長短即能
現故若約能淨即隨時智如此世界成二
十劫初劫成器餘成眾生壞亦二十先壞
眾生後一壞器並稱事稱理名如實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
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


【四又知地下隨廣陿欲彼能現故文中三
[038-0389a]
初知四大差別即是廣相二知微塵下是
知陿相三隨何世界所有地水下知能所
成即雙明廣陿相今初中小相者非定地
報識境界大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禪緣
三千故無量者如來境界上三是事分齊
皆以境界智知差別相者是法分齊故以
相智知知其自相同相差別故後類餘易
初知四大差別即是廣相者謂知大分齊小相者下散心所知少故名小定心
所知廣故名大初禪量等四洲二禪量等小千三等中千四等大千故云乃至量既
遍等故能遍緣無量相者佛智稱事理之實故無分量差別相者若大小即是分齊
知地堅相水濕相等名知自相同無常等名知共相皆是法分齊也。】


「知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
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


【二知微塵中細者透金塵故論經次云麤
相者隙塵故差別同前無量差別者一塵
[038-0389b]
之中含多法故塵之麤細俱通定散故不
云小大細者透金塵故者俱舍云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蟣蝨麥指節後
後增七倍隙塵乃塵中最麤無一極微獨處而住故不說初而七極微為一微塵此
亦最細而名是通故取第三透金之塵以為細也一塵之中含多法者能造所造一
聚而現必具堅濕煖動色香味觸故云多法。】


「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
所有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國土
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
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修
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
塵差別智。」


【三知能所成中二先總知內外二知地獄
下別明六道斯即楞伽責所不問意顯窮
幽又云無性故斯即楞伽下謂大慧菩薩𤼵一百八問云我名為大
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下問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等列問竟
[038-0390a]
佛讚善牒問竟然後責其所問不盡云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身各
幾微塵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一由旬乃至云是等所應請何
須問餘事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釋曰此即責所不問
。】


「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
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
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隨心幾許欲即能現
故文中二初約智知自在上即三界互望
論大小今即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界中
人境為小天境為大色中覺觀為小無覺
觀為大無色界中論云佛法中凡境為小
聲聞菩薩為大者為揀外道妄取為涅槃
故特云佛法如來所知一切三界皆名無
量相佛法中者問無色無色無有分量何有大小答大乘之中許有色故離世
[038-0390b]
間品明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香故此有二意一無麤有細二無其相色有通果
色故。】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
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生身善觀察所生處
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


【第二佛子此菩薩復起下約通明自在隨
物現化文中三一隨機現化於中初標能
化智次所謂下明所知機有三句一知身
類不同故二知隨身宜用方便異故三生
何等界能利生故後隨其下正明隨化雖
言現身意在生處故屬器界。】


「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
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
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
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
[038-0391a]


【二此菩薩於一三千下明化分齊。】


「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
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


【三此菩薩成就下明現自在謂不動而徧
猶月入百川。】


「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
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


【第二佛子此菩薩下明眾生世間自在行
謂隨感能應調伏眾生自在故於中三初
總明感應。】


「所謂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
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毗舍眾
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
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
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
[038-0391b]
而為現形。」


【二所謂下別顯感應於中顯化生行有二
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
即身自同事。】


「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
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
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形。」


【二又應下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
即心自同事故論云彼行化眾生身心自
同事以身不必同者如有居士欲見佛身為現佛身佛身不同居士而隨心樂
名心同事。】


「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
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三佛子菩薩如是下總結感應如是如是
者現類眾多故若身若心無偏頓應故論
[038-0392a]
結云自身心等分示現也。】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


【第三佛子此菩薩遠離下明智正覺世間
自在行遠公云若就行境應名二諦自在
行今就行體名智正覺智於二諦正覺無
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以所知十身皆是
毗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從境名智正覺
能令相作亦自在故今就行體者以智正覺一切法故
中二初明第一義智後此菩薩下明世諦
智今初上句離妄下句住實由自身他身
不分別故住於平等不分別言非唯照同
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論云此不同二乘第
一義智示現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
而真非一異故。】


「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
[038-0392b]
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二明俗諦智中有三一總知十身二此菩
薩下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三此菩薩知
眾生身下別顯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
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淨分後一不二
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
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同依一實故。


染中三者初是眾生世間次國土世間業
報身者彼二生因謂業煩惱經略煩惱故
論具之而云報者業能招報從果立名若
是所招寧異上二然國土身合通於淨且
從一類以判為染經畧煩惱者論云是中眾生世間噐世間彼二
生因業煩惱是染分故次六總以三乘為淨分於中

前四是人菩薩及佛但因果之異次一是
能證智後一是所證法故論云此三乘隨
[038-0393a]
何智隨何法彼淨顯示謂因法智殊顯三
乘別謂因法智殊者智法有殊故三乘異亦以三乘明法智故後虛空
身是不二分者通為二依非染淨故觀下
別顯多約事空義兼於理義兼理空者無量周遍等皆乘
於理亦由此故為二所依。】


「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
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
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
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
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
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
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


【二諸身相作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隨機故
文中二一別顯相作略有四翻云何法智
虛空得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應現自巳
[038-0393b]
身故令於虛空忽見自身故名為作作餘
亦爾云何法智者此假問也法中理法理法無形智體虗空皆無形質不可作
身云何言作答意云智證於法自然應現即是作義亦猶體理成智理寂無相而成
有知故今於虗空下通虗空作自此三作自既爾自作此三亦然冥同理智及虗空
。】


「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


【二隨諸眾生下總結例餘上但舉四翻理
應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薩若將
自望菩薩別則有百一十身故云則如是
現所以相作得無礙者廣如懸談今文略
有三意一由證即事第一義故事無理外
之事事隨理而融通故此章初先明勝義
二者緣起相由故三業用自在故晉經偈
云菩薩於因緣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隨意
為現於佛身今經略無此偈論主但釋相
[038-0394a]
作之意云彼自在中所作攝取行種種示
現者謂彼正覺自在中作攝取眾生行故
隨心樂種種示現所以相作下出其所因以經文中但云隨眾生
心之所樂故則唯是業用門而無德相故具出所以例前可知則經文中但有第二
義第一義畧無第二引晉經文證者第二因緣和合是緣起故上顯相作之因論主
但明相作之意然隨眾生樂通因通意意欲攝生故是意也就隨意能作即業用因。】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二


音釋



毗舍
梵語正言吠舍此云坐估即商賈種也
首陀
梵語也亦云戍達那
即農田種也


弭盡切

乞逆切孔隙也

色櫛切

居里切
[038-0394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三 法六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
色身。」


【第三別顯知相中十身為八以三身合故
然其類例應各具十文或闕略且從顯說
初眾生身有五相初三業生煩惱妄想染
差別此約總明三界後二約上二界即就
報開別若總開三界五趣則具十矣若總開下
色身兼欲色二界加無色為三界集業煩惱為二報身即五趣報故為十也。】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
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


【二國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切相後二真
實義相前中初三分齊相即小中大千次
[038-0395a]
二染淨差別次廣即寬陿差別此略無陿
次二依住差別真實中一重頓入名為普
入十方交絡故云方網又重重現故多同
初地又重重現下雙釋普入及方網言塵能受剎剎以塵成亦能受剎重重皆
入名為普入既交絡入九方入東東入西時帶餘九入西入南時帶東諸方而入於
南故成重重即初地中如帝網差別故為真實義故。】


「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
身假名差別。」


【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別者但
有自相同相差別假名分別實無我人餘
亦假名偏語此四者業因尚假苦果可知
聖人尚假況於凡類又三乘聖人方能知
假佛德超絕不得云假。】


「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
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038-0395b]


【五知佛身自有十相餘之九身既是佛身
一一有此則已成百若更相作則重重無
盡菩提身者示成正覺故二願生兜率故
三所有佛應化故揀異猨猴鹿馬等化故
云應化即王宮生身四自身舍利住持故
上四於三身中皆化身攝四自身下舍利梵言此翻名身
若云舍利羅此云身骨論經名受神力身此身是佛攝受眾生留化神力故出現品
中醫王延壽喻正喻力持身也五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

等揀三十二等故云實報即三中報身六
所有光明攝伏眾生故云威勢即通報化
六所有下論經名光明身故遠公云善軟眾生慈光攝取剛強眾生威光伏取故云
攝伏七意生身者論云所有同異世間出世

間心得自在解脫故者同謂同類異謂異
類世即地前出世地上謂若凡若聖若同
若異由得自在解脫故隨意俱生即種類
[038-0396a]
俱生無作行意生身也此通變化及他受
用八福德者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廣
大利益因故故種少善根必之佛果九法
身者所有如來無漏界故斯即所證法體
故離世間品十佛中名法界佛諸漏永盡
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
生義含無邊德生世出世諸樂事故十智
身者所有無障礙智謂大圓鏡智已出障
垢證平等性故次云此智能作一切事者
即成所作智彼事差別皆悉能知者即妙
觀察智此通四身但兩重十身一一圓融
故異諸教九法身者所有如來無漏界故者即是論文同於唯識轉依之
果論云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
依應知即是究竟位攝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諸漏永盡非漏隨
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稀有大功德法或是因義能生五
[038-0396b]
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釋曰此即釋其初句今䟽所用諸漏永盡者此即離彼相應
縛義非漏隨增者此即顯離所緣縛義性淨揀異二乘無學有所知障不名淨故圓
明揀彼十地菩薩未圓滿故具此諸義名無漏界餘義可知釋第二句論云此轉依
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非諸世間喻所喻故此又是
善白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二種皆
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俱說為善此又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
易故說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故亦說為常非自性常釋第三句云此又
安樂無逼惱故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
自性皆無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樂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是
遠離煩惱障種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靜法故名大牟尼此
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
依聚義故得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釋
曰今此䟽中正用初句義則包含正取所證能證四智智身攝故彼處通說菩提涅
槃二種果故四智之義頻見上文言此通四身者智冥於理同法性身大圓鏡智相
應淨識能頓現於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成所作智起變化身是則智身
[038-0397a]
通於四也又妙觀察智亦通四身通觀四故但兩重下通非圓宗難可知也。】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決擇相果行所攝相
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
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


【六知智身有十一相攝為三類初二約體
分別初通聞思二即修慧俱通理教次果
行相即因果分別行即是因通於三慧果
唯證入相離前三餘有八智皆約位分別
於中初一是總世間俗智名之為世三乘
聖智名為出世又道前名世見道巳去名
出世五三乘者於出世中大小分別小乘
十智等中乘七十七智等大乘權實無量
六七二相於大乘中麤妙分別甚深般若
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則名共八九二相
通就三乘縛解分別於新熏性習未習故
[038-0397b]
後三通於三乘修成分別果唯證入者此明智身了於諸
法法有達證二義不同今就果說故唯證知言相離前三者離聞思修相如初地示
說分齊中說然此通約因果而說若分三乘小乘四果為果趣四果四為行中乘無
學為果有學為行無數出入故無四果大乘之中佛果為果餘皆為行小乘十智等
者即法類四諦他心世俗及盡無生前己曾解中乘七十七者廣如六地鈔中不共
等者共不共義前己頻釋後二通下即學無學前行果中中乘雖約學無學明意在
行果小乘學中亦有果故大乘位位容有果故故䟽上來但約總說又此學等畧有
三門一約理三乘同學未證名學證竟無學凡夫非學非無學二以小望大二乘於
大亦非學非無學三就修成之德義同初門今就智明䟽云修成分別耳。】


「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
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
相。」


【七知法身前能知智此所知法並通一切
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來七知法身中文二先
通揀濫謂第六智身及此法身對上如來身上十身中智身法身以料揀耳

[038-0398a]
有五相一平等相即是理法論云無量法
門明等一法身故者謂法門雖殊同詮平
等法身生佛無二故揀理異事皆世諦門
一法身者前佛中取法此法中取佛門各異故也揀理異事下遮難難云若是
平等法身應名第一義智所知故為此答第一義智無分別故亦猶相見道中觀非
安立諦而是後得智攝二不壞相即是行法論云如

聞取故謂稱理起行名如聞取行符乎理
則冥之菩提名不可壞。


三即教法隨所化眾生根性相應時說差
別故理本無言假言顯理若權若實皆是
隨俗假名。


四即重顯理法所徧之境此通染淨平等
法身徧情非情故四即重顯者論但云有根無根差別相故有根
身即眾生有根身故無根即非情今以四法[冰-水+〡*ㄆ]法無遺謂教理行果理是所詮乃通
事理初句明理此句即事理外無事故言所遍之境此通染淨等皆悉平等則顯前
[038-0398b]
之法身是淨法法身故前釋云法門雖殊同詮平等五即果法唯約

於淨故論云第一相差別三乘同證第一
義故隨智有異三種不同故所顯理亦說
深淺若約功德等異如常所辯論云第一相者有二
義䟽是一義更云三寶最勝故隨智有異者即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大
品云由平等故分別須菩提等故所顯理者小乘人空如兔之足中乘修習如馬之
足大乘二空深徹底故若約功德者小乘三生緣覺百劫菩薩三祗乃至三學萬行
差別非一皆以一相統之則四法一揆。】


「知虛空身無量相周徧相無形相無異相無
邊相顯現色身相。」


【八知虛空身文有六相一無量相芥子中
空亦無分量故二徧至一切色非色處故
三不可見故今世人見者但見空一顯色
想心謂見故涅槃經中廣破見空又此含
無為空故亦不可見四無異相者無障礙
[038-0399a]
故謂不同色法彼此相異有障礙故五無
邊相謂無始終起盡之邊故六能通受色
相持所持故故下經云譬如虛空寬廣非
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既因色分別彼是
虛空則知因空顯彼為色三不可見者釋無形相世人見
者但見空一顯色者雜集第一云云何建立色蘊謂諸所有色若四大種所造色者
謂眼等五根色聲香味觸所攝一分及法處所攝色次釋色云色者謂四大種所造
眼根所了義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麤細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暗煙雲塵霧逈色
表色空一顯色此復三種謂妙不妙俱相違色此青等二十五色建立由六種因謂
相故安立故損益故作所依故作相故莊嚴故如其次第四十八云逈色者謂離餘
礙觸方所可得空一顯色者謂上所見青等顯色釋曰若智論說上空謂作青白彯
色見故又依小乘毗曇宗空有二種一是有為除色為空二是無為本來常無有為
可見故今世人同共見之無為不可見故今說言不可見相成實論中虛空唯一不
可眼見世人見者但見空中光明之色想心於中知無實物作虛空解便謂見空其
實不見涅槃中同成實說廣破虛空有為可見今此經䟽符不可見六能通受色相
[038-0399b]
者此即論文釋經顯現色身相䟽文可知而論經云顯色身別異相意云能顯於色
而與色異上言無異自約空體耳若遠公云謂因色像空有差別謂屋內空屋外空
等此乃以色顯空不順今經空能顯色。】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巳。」


【大文第五自在分中分二初牒前為因修
行三種世間自在行故得十自在此但約
智通說若依攝論以六度為因如下別明
第五自在分釋曰此中通有四門一辨相二治障三出因四得位文皆巳具此但約
智者對下六度但明一智為通遠公別配修前噐世間自在行故得財自在一切世
界莊嚴之事悉能示現修前眾生世間自在行故得生自在隨化眾生處處現生修
前智正覺世間自在行故得六自在一得命自在證第一義成法身故欲久近住隨
意悉能二得心自在知二諦故能入無量三昧法門三得業自在於報身得自在故
一切業報隨意示現四得信解自在知如來身及知聲聞緣覺菩薩故生信解五得
法自在知法身故六得智自在知智身故通修前三故得二自在一得願自在一切
所欲隨心皆得二得如意自在隨意轉故釋曰雖有此釋乃成穿鑿故䟽但云約智
[038-0400a]
通說別配依下取於攝論六度為因。】


「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
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二得命下顯自在果命自在者不可說不
可說劫命住持故心則無量阿僧祇三昧
入智故財謂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嚴飾住
持示現故上三以施為因如次以一切時
一切處一切物施故業則如現生後時業
報住持示現故生則一切世界生示現故
上二自在以戒為因戒調身語成勝業故
復由戒淨隨欲生故願則隨心所欲佛國
土時示成三菩提故此則由進䇿勤無懈
廢故解則一切世界中徧滿示現故論經
名信解攝論名勝解皆一義耳用忍為因
以修忍時隨眾生意故得一切皆隨心轉
[038-0400b]
謂變地為金等如意則一切佛國中如意
作變事示現故以定為因智則如來力無
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法則
無中無邊法門明示現故上二同以般若
為因內照所知得智自在應根宣說得法
自在於此十中若智若通皆無壅滯故云
自在二得命下䟽文有三一別釋經文即辨相及因經但標名今依論經一一
具釋經有難見即以論釋兼以攝論六度之因次第配釋論以此十治

十怖畏一治死怖畏二治煩惱垢染怖畏
三治貧窮四治惡業五治惡道六治求不
得七治謗法罪業八治追求時縛不活九
法自在治云何云何疑十智自在治大眾
威德此二如論次此十亦即初地五畏細
故漸開此中二四七即是惡名惡名本故
三六屬不活九屬第十故約因而論此地
[038-0401a]
方得約果而論圓滿在佛此約行布下離
世間上賢首品皆有此十而約普賢位通
貫始終。】


「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
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大文第六得此巳下明大勝分於中三初
智大智解殊勝故二業大行業寬廣故三
彼二所住功德大智業所成故今初文有
五句初句牒前為因則為下正顯顯有四
智初一為總謂不住世間涅槃寂用難測
名不思議此不思議有三一修行盡至不
思議謂證涅槃無分量故二所知不思議
廣照世境故三除障不思議謂令真如出
所知障天魔外道不能壞故。】


「此菩薩如是入巳如是成就巳。」
[038-0401b]


【第二此菩薩下業大有三初二句牒前為
因一入自在二成就智次得畢竟下正顯
業大三佛子下總結多門一入自在者即經云如是入巳
牒前十自在也二成就智即經云如是成就巳即牒前為不思議智者等。】


「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
業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
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力
所護常勤修習利眾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
界。」


【正顯中有十二句初三明三業淨當相辨
業後九約修辨業攝為四相初一句明起
論云能起能起同時謂身語意是所起智
慧為能起此三業起必與能起同時故經
云隨行智為導首故二般若下四句智攝
不染作利眾生行等謂由般若攝彼大悲
[038-0402a]
故不染愛見能起方便利眾生行三善起
下二句因攝謂內由大願為自行他行之
因又外蒙佛攝得成二因四後二句作業
所持初句利益眾生後句淨佛國土故經云下
經文但有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論經云智慧為首智隨順轉故䟽具用二句之意以
智先導釋其隨行初智導起起已不失於智即是隨行故。】


「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
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


【後總結可知。】


「佛子菩薩住此地。」


【第三佛子菩薩住此下彼二所住功德大
中三初標所住分齊次得善下顯所住德
三此菩薩下結成功德。】


「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
心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
[038-0402b]
眾生故得善住大悲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
善住陀羅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辯才力
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
無邊世界故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
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
得如來護念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


【二中十句依七種功德謂初四為一善住
道功德此是德體以二利行為菩薩道故
初二自利先契理離障名為深心後對治
堅固名為勝心後二慈悲利他後六各一
約修辨德初三三輪化益修上利他後三
願行相符外招佛護修上自利二中十句者謂依此
七種功德宣說彼所住功德法故此段名所住功德大也後二慈悲者餘處慈能與
樂悲能拔苦今悲不捨眾生慈却救護世間以慈悲皆通與樂拔苦故後三願行相
符等願即第八行即第九佛護即第十。】

[038-0403a]


「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所作事於
諸事中無有過咎。」


【三結成中近結此段遠結前三得如是智
結前智大以智證理得無憎愛故次能現
下結作業大平等作故後於諸下結所住
功德大得七功德無過咎故。】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
名為不退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
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
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
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
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
無功用地先巳成就故。」


【大文第七釋名分亦攝真如相迴向稱如
不動等故釋名分二一地釋名即約法明
[038-0403b]
位二智者釋名即約人彰德第七釋名分一地釋名約
法明位者廣明此地有不動德故二約人者廣明住此地菩薩有不動德故法即本
有此德如於菩提人由得地故成勝德猶如此覺者今初十句論攝

為六遠公復攝六為二初二自分後四勝
進勝進中復三初一發修離過次二因修
成德一成教道德二成證道德後一依德
成位亦有斯理今初十句者初三四六皆攝二故䟽文有三一總科
初二自分前一離過畢竟後一所證深玄餘句可知言為六者一初

二句名染對治一治下地功用行小乘願
諸魔業故名不動地二治煩惱習行故名
不轉上二即相用煩惱不能動也二次一
句得甚深故可知言為六下二依論釋初染治中功用小願魔業
皆是業染第七地功用之心名功用行第六地中樂空之心名小乘願前五地中着
有之心名諸魔業亦可七地所起行修名功用行二乘之心名小乘願凡夫之心名
諸魔業今離功用治功用行遠離有無間隔過故治小願魔業故名不動此一為總
[038-0404a]
故諸經論皆立此名三有二句發行清淨上句發淨

謂得真無漏三業無失不破觀心能發趣
行然其八地應對八住合名童真而論經
中名王子者似不順文下句行淨正行之
時離障自在故三有二句者即勝進中發修離過前句發修之時離
功用過名為發淨後句修行之時離不成過名為行淨隨意成故論經名王子者經
云名為王子地離家過故遠公釋云如世王子生在王家無有營農等過菩薩如是
生在佛家無有修行功用之過釋曰觀經之意但取離過四次二句名

世間出世間有作淨勝上句悲故隨世有
作自無所作下句出世有作以智善分別
故智障淨故皆決定義四次二句下兼第五門即勝進中因
修成德德義不同有其二種一者有作即教道功德本無今有方便修起故名有作
即第四門二者無作即證道功德本有今顯非從修起名為無作即第五門與加分
中有作善法淨無作法淨相似今第四中功德名世間智慧名出世間前中隨世有
作釋經名為成地自無所作釋經更無所作故下句中以智慧善分別故即是論經
[038-0404b]
智障淨故是論釋上善分別言皆決定義䟽將彼經及論皆就今經決定之言

有一句彼二無作淨勝謂於世出世名為
彼二願力變化而不滯寂故云無作即無
住涅槃五有一句下即證道也即經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今經但有其
用論經云名為涅槃地善起大願故遠公云涅槃地者即無作體體寂滅故善起大
願以用顯體非小涅槃故䟽釋云化不滯寂成無住涅槃六有二句菩

薩地勝即分位過前上句勝六地以六地
觀空為他有動今念念發起殊勝行故下
句勝七地上依論釋六有二句者即遠公依德成位上句可知
下句勝七地有功用此地報熟名無功用言先巳成就者論經云善起先道故遠公
就諸地中分別云有三一不起先道謂前六地當地別習不兼前行二起而不善謂
七地念念修起一切佛法前六地中所有諸行至此皆起而功用心起不名為善三
亦起亦善謂此八地前七地中所修諸行是其先道至此地中報熟現前名起先道
報熟現前非功用生故名善起䟽意順經先巳成就即是七地之中修無功用為先
巳成就故今無功此意是總易故不釋今更指文別為一解

[038-0405a]
謂此諸名對前經立初二從淨忍分受名
得無生忍入不動故此句為總此智現前
故無退壞次二約得勝行分受名一得為
深行菩薩不可知故二離一切相等諸過
失故次三約淨土分受名生地謂器世間
自在隨樂生故成地眾生世間自在隨物
成身自無作故究竟地智正覺世間決二
諦故次一約自在分隨願成就方名自在
次一約大勝分得深心等十種力持故後
無功用通該始終依此釋者似若論家闕
指明據今更指文者第三順經釋但是指文義不異論故䟽云則似論家闕
指明據。】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


【第二佛子菩薩成就下智者釋名中三初
牒前為因由得智地故二入佛下正就人
[038-0405b]
顯三於無量下總結所住。】


「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


【就人顯中以何義故菩薩名為得不動地
有二義故一一向不動謂行修上順故二
一體不動謂與諸菩薩行體同故一向不動是勝
進行一體不動是自分行光明勝進者舉彼勝求顯於自分從上滿也文中

先總明後常為下別顯今初文有四句皆
含二義論總釋云佛性隨順因故佛性即
初句以梵云䭾都譯通界性致譯論經云
得入佛性即是法身果性故論云佛性者
界滿足勝故究竟見性故云滿足此即分
齊境界菩薩由得地智能上入之隨順因
者即下三句由三為因故能隨順佛境一
攝功德佛功德照者善清淨義故謂以無
垢慧善照佛德即是攝義二者行謂正行
[038-0406a]
威儀順同佛故三者近即佛境現前近如
可覩故今初文有四句者謂一向一體以遠公將此總屬於一向不動則此
四句明一向義後十方明不動故䟽案定云皆含二義謂由入佛境故一向上順亦
與菩薩同一體性下三句準之以論先釋四句竟方云是中一向不動者如經日夜
常為善知識加諸佛加故等故䟽將此四句為總三者近者由其前二故近佛也。】


「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
隨侍衛恒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
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
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


【後別明中先明一向不動經論十句今經
闕一初一總顯佛加解參玄極上德被巳
故既常為佛加故名一向不動餘句別依
五種功德以顯不動一供養功德即梵釋
四王論經王下有奉迎之言二守護功德
謂金剛等現形衛故三依止功德恒不捨
[038-0406b]
三昧故四國土清淨功德即能現諸身差
別若器若眾生皆能隨現故云無量謂金剛等
者此前亦有但冥衛耳如來常有八金剛神列其八面此地菩薩隨分得之

於一一下教化眾生功德此復五種前三
自分後二勝進一願取諸有多為主導故
云有大勢力一根心使智力即報得神通
窮三際中眾生根欲等故三無量法力三
昧自在轉法輪故四受力彼經云能受無
量記故今經闕此五說力即隨有可化示
成正覺真能說故論經此後更有一句結
云是菩薩如是通達論云一向不動故前三
自分者即三輪也謂身口意論云一向下論釋結如是通達如是通達故一向不動
義耳。】


「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
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
[038-0407a]
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
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


【二佛子下明一體不動文有十句初總餘
別總云入大乘會者謂入同類大乘眾數
故入數者不破壞義和合如一故別有九
種具此九種堪入眾數。


一智不壞獲法智通故二說不壞謂放教
智光故三解脫不壞謂不住行證入空有
等無礙法界業用無礙故四佛國清淨不
壞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壞智能示
現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壞隨意自在故七
善能下能解釋義不壞稱三際說故八普
伏下坐道場不壞萬行及菩提樹下伏魔
邪故九正覺不壞入如來境同佛覺故一智
不壞者論經云善思量大乘道故即法智通者以論會經既云智大經云獲大神通
[038-0407b]
明是法智通也即十通第九於六通中漏盡開出故亦證智二教智三不住上三自
利下六利他初向淨土行後五化法益物於中前三自分即意身口稱三際說者先
際生死後際涅槃中際聖賢也八普伏下二句勝進坐道塲稱佛方便成正覺者成
佛度人前中泛明坐道塲畧有三說一就法門即萬行道塲二就實成約金剛三昧
一念成佛三約化相菩提樹下今正約後然經但言普伏一切魔邪之道而論云坐
道塲坐道塲即降魔故伏魔亦三一約法門一切生死涅槃皆是魔道修一切智則
伏其道矣二約實說無明習氣以為魔道金剛喻定方能摧之三約化相菩提樹下
降於天魔今亦據後九正覺不壞者上入佛境同佛覺故即是一切法如實覺故同
無障礙智餘如初地中說。】


「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
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第三總結所住中行無障礙不斷不轉念
不退故。】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巳以三昧力常得現
見無量諸佛恒不捨離承事供養此菩薩於
[038-0408a]
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
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
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於諸佛所得於如來
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若有問
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
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
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


【第二位果調柔中先調柔行法說中受世
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者等取眾生智正覺
故論名彼因相故者以所受法為自在因
故。】


「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
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喻中真金作閻浮提主冠者喻得清淨地
身心勝故以此地中報行純熟三世間自
[038-0408b]
在故特加於王無與等者喻善根光明轉
更明淨。】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
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
地大智光明普滅眾生煩惱黑闇善能開闡
智慧門故。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
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亦復如是能
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
滅煩惱火而得清涼。」


【三佛子譬如下教智淨梵王普放光明者
勝前日光一多故二淨故三廣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
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
[038-0409a]
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
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
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
能退屈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
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
智智。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
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起大
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
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
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
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038-0409b]


七地修治方便慧善集助道大願力復得人
尊所攝持為求勝智登八住功德成就恒慈
愍智慧廣大等虛空。」


【第三重頌分中二十二頌分三初十八偈
半頌位行次二偈半頌位果後一結說分
齊今初頌上七分即為七段初一偈半頌
集作地分。】


「聞法能生決定力是則寂滅無生忍知法無
生無起相無成無壞無盡轉離有平等絕分
別超諸心行如空住。」


【二一偈半頌淨忍分。】


「成就是忍超戲論甚深不動恒寂滅一切世
間無能知心相取著悉皆離。


住於此地不分別譬如比丘入滅定如夢度
河覺則無如生梵天絕下欲。」
[038-0410a]


【三有七偈頌得勝行分於中二初二頌深
行勝。】


「以本願力蒙勸導歎其忍勝與灌頂語言我
等眾佛法汝今未獲當勤進。


汝雖巳滅煩惱火世間惑𦦨猶熾然當念本
願度眾生悉使修因趣解脫。


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
故為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


如是人天所應供與此智慧令觀察無邊佛
法悉得成一念超過曩眾行。


菩薩住茲妙智地則獲廣大神通力一念分
身徧十方如船入海因風濟。」


【後五頌發起勝於中云但以甚深無礙智
者長行所無故知唯念法性則同二乘事
理事事皆無障礙是菩薩學故晉經全有
[038-0410b]
一偈云但以得無礙甚深微妙智通達三
世故乃得名為佛又此一句亦可總頌餘
勸。】


「心無功用任智力悉知國土成壞住諸界種
種各殊異小大無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種六趣眾生身各別及以眾
寶微塵數以智觀察悉無餘。


菩薩能知一切身為化眾生同彼形國土無
量種種別悉為現形無不徧。


譬如日月住虛空一切水中皆現影住於法
界無所動隨心現影亦復然。


隨其心樂各不同一切眾中皆現身聲聞獨
覺與菩薩及以佛身靡不現。


眾生國土業報身種種聖人智法身虛空身
相皆平等普為眾生而示作。」
[038-0411a]


【四有六偈頌淨佛國土分於中三初二器
世間次三眾生世間後一智正覺世間。】


「十種聖智普觀察復順慈悲作眾業。」


【五有半偈頌十自在故晉經云能得於十
種妙大自在智。】


「所有佛法皆成就持戒不動如須彌十力成
就不動搖一切魔眾無能轉。」


【六一偈頌大勝分。】


「諸佛護念天王禮密跡金剛恒侍衛此地功
德無邊際千萬億劫說不盡。」


【七一偈頌釋名分密跡者古譯為力士餘
文可知也。】


「復以供佛善益明如王頂上莊嚴具菩薩住
此第八地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說三乘無有窮慈光普照除眾惑一念所
[038-0411b]
獲諸三昧百萬世界微塵等諸所作事悉亦
然願力示現復過是。


菩薩第八不動地我為汝等巳略說若欲次
第廣分別經於億劫不能盡。」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三


音釋




津私切

戶頃切遠
[038-0412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四 法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第九善慧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前雖於
無相住中捨離功用亦能於相自在而未
能於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
法中得大自在為令此分得圓滿故次有
此來。


言善慧者攝大乘云由得最勝無礙智故
無性釋云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
於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
即下文中十種四無礙是也莊嚴論云於
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為殊勝云何勝耶於
一剎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
義問此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徧斷眾
[038-0412b]
疑故此同下文金光明云說法自在無患
累故增長智慧自在無礙者此兼顯離障
名勝深密意亦同此瑜伽住品十住論成
唯識等文辭小異義旨無殊仁王名為慧
光者言兼法喻智論名善相從所了得名
能所雖殊皆明說法之慧言善慧下二釋名總有九釋一
攝論當第七論從即下文下䟽會經二莊嚴論即第十三頌云四辯智力巧善說稱
善慧今䟽即是彼論長行此同下文即䟽會經三金光明即第三卷從此兼下䟽會
釋四深密經意者即第四卷經云獲得廣大無礙智慧五瑜伽住品即四十八論上
文來意亦同此卷論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清淨遠得菩薩無礙解
慧由此善能宣說正法是故此地名為善慧六十住論亦當第一論云其慧轉明調
柔增上故七成唯識亦當第九論云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從文
詞下會上三論八仁王下亦即下卷九智論可知故所離障離利

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辯故四無礙障分成
二愚前三為一名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
[038-0413a]
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謂所說法
是義名句字是法後後慧辯是詞陀羅尼
自在愚通於上三二辯才自在愚即愚第
四無礙故所離下第三離障亦唯識文具云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謂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巳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
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
辨陁羅尼自在愚(此總標也論自釋云)於無量所說法陁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於所詮
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一也)於無量名句字陁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
於能詮總持自在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二也)於後後慧辨陁羅尼自在者
謂詞無礙解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
在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為說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
第九障攝釋曰此用能障無礙解所知障種以為體性以八地巳上六識中所知障
無現行故金光明亦云一說法無量名句味無量智慧不能持無明二四無礙辨未
得自在無明釋曰此則第二愚亦許通四但上能持此約能說即說上三耳梁論云
一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味難善巧言自在陁羅尼無明二於四無礙解決疑生解
[038-0413b]
無明釋曰第二愚亦通四無礙解本論名離不能利眾生障釋曰唯識不欲此論不
能不能故不欲耳䟽但撮畧以對論文廣狹可知互相映發䟽論俱易故所

證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謂若證得此真如
巳於無礙解得自在故故所證下四所證如亦唯識文攝論
名同無性釋云謂此地中得無礙解所依止故分證得智波羅蜜多於一切法不隨
其言善能了知諸意趣義如實成就一切有情受勝法樂釋曰無礙解等釋自在義
分證得等釋於智義中邊論云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即相自在)二淨土自在三智自
在四業自在法界為此四種所依止義第八地唯能通達初二自在所依止義後二
如次在後一地便成善達法噐自在說法行便成善達
下第五成行莊嚴論云四辯自在成熟眾生(即此經自在說法)無邊總持廣受法行(即此經善達法
噐)梁論云由通上真如得應身果金光明

中得智藏三昧皆一義耳梁論云下第六得果初即成熟
眾生果後即總持法義果。】


「說此菩薩八地時如來現大神通力震動十
方諸國土無量億數難思議。
[038-0414a]


一切知見無上尊其身普放大光明照耀彼
諸無量土悉使眾生獲安樂。」


【次正釋文三分之內初讚請中有十三頌
分三初二如來現相顯說無功用行無動
之動難思議故特此現通。】


「菩薩無量百千億俱時踊在虛空住以過諸
天上妙供供養說中最勝者。」


【次十頌別讚後一頌結請別讚中亦三初
一菩薩供。】


「大自在王自在天悉共同心喜無量各以種
種眾供具供養甚深功德海。」


【次一天王供。】


「復有天女千萬億身心歡喜悉充徧各奏樂
音無量種供養人中大導師。」


【後八天女供讚於中二初一供餘七讚。】
[038-0414b]


「是時眾樂同時奏百千萬億無量別悉以善
逝威神力演出妙音而讚歎。」


【讚中二初一標讚。】


「寂靜調柔無垢害隨所入地善修習心如虗
空詣十方廣說佛道悟群生。


天上人間一切處悉現無等妙莊嚴以從如
來功德生令其見者樂佛智。」


【後六顯詞於中亦二初二讚菩薩通於八
地及說法主。】


「不離一剎詣眾土如月普現照世間音聲心
念悉皆滅譬猶谷響無不應。


若有眾生心下劣為彼演說聲聞行若心明
利樂辟支則為彼說中乘道。


若有慈悲樂饒益為說菩薩所行事若有最
勝智慧心則示如來無上法。
[038-0415a]


譬如幻師作眾事種種形相皆非實菩薩智
幻亦如是雖現一切離有無。」


【後四雙讚佛及菩薩三輪化益此文云菩
薩幻智後結云讚佛巳故文中通讚八九
地如月普現前地有故此法師位隨機說
權實故如月普現者偈云譬如日月住虛空一切水中皆現影住於法界無
所動隨心現影亦復然從此法師下即九地之德下文廣具文中三初

一身無心而普應次二口隨機而演說後
一喻結心常契中既特云最勝智心示如
來法權實明矣故瓔珞經中說十種善前
九依三乘人各成三乘第十名佛乘種性
謂初聞佛法即發佛心唯觀如如修佛智
慧終不為悲願纏心一向不起二乘作意
第九為悲願纏心故此云慈悲樂饒益明
文若斯云何不信。】
[038-0415b]


「如是美音千萬種歌讚佛巳默然住解脫月
言今眾淨願說九地所行道。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
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


【第二正說分先明地行文有四分一法師
方便成就謂此地能起辯才說法名法師
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二智成就具能知
法之智慧故三入行成就達所化噐之心
行故四說成就稱根正授故四中初一入
心餘皆住心亦攝三位至下當知然第八
地中但淨佛土教化眾生此地辯才力故
教化眾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一切相
者具上四分故第二正說文三一總科二四中下會三心三然第八
下顯地別相此是論文亦是通難恐有難云第八地中於三世間巳得自在普與眾
生身心同事復能多身多音說法利樂眾生何以此地方名法師有說成等故為此
[038-0416a]
通從成就下辨勝過劣初分中三初牒前起後前得

二諦等智故次欲更下正顯方便三得入
下結行入地前得二諦等者二諦即是淨土分中等者等取諸佛勸起
無量智慧思量觀察即是思修若凖論經云無量智慧善思量智遠公云廣謂無量
深曰善思量上佛勸與無量智即是廣也淨忍即是深智然不出二諦故䟽但以二
諦等之。】


「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
如來祕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
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
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輸不捨大悲本願力
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正顯中文有十句不離二利論云一一五
三句示現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云一
一次五利他後三自利故云五三示現之
言通上四段初句依無色得解脫想可化
[038-0416b]
眾生利益他故化其令得大般涅槃故云
轉勝論主謂菩薩不求自滅故作此釋然
經既云更求寂滅何妨自求以七八九地
同得無生八地得忍寂滅現前依勸起修
此求上品名為轉勝即用而寂真解脫故
若依此義前二自利亦可十句俱通二利
於理無失且依論解二依未得究竟自利
益故復修習如來智慧初句利他者此依論主有兩對二利
䟽意更有二意一為三節以合初二為自利故二者十句皆通二利然遠公云自分
所成以用化人勝進所成未堪化人業未熟故但可自利䟽意云更求勝進豈無利
三依根熟菩薩化入如來秘密三密化

益故四依邪念修行可化眾生令觀察不
思議智得正念故謂觀無念見智性故五
依未知法眾生轉法輪令得知故即淨陀
羅尼三昧門皆說法所依故六依邪歸依
[038-0417a]
眾生具廣大神通令入正法故七依信生
天眾生令入差別世界佛淨土故上五中
一無證二無行三無解後二無信三依根熟下五
門利他言根熟者阿含行成堪能入證絕念修行可利生故四不觀智性𥁞為邪念
五未知令知六邪歸依者即諸外道取信耳目故以通化七諸佛淨土超過諸天無
退轉故上五下結上利他竟故下三自利中八依正覺內

證智德故修力等九依轉法輪外化恩德
十依無住涅槃斷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
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
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
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無
為法行。」


【第二佛子菩薩住此下智成就此下二三
段攝王子住知法知根皆法王軌度等故
[038-0417b]
且依智成文中初總知三性謂淨染不二
不二即無記不二即無記者不同前二故云不二淨即是善順理清昇
故染即不善違理雜穢故後有漏下展轉別開一於淨

法開漏無漏謂施戒等取相心修與漏相
應名為有漏無漏反此一於淨法下俱舍云有漏無漏法除
道餘有漏於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四諦之中苦集二諦是有漏法漏即煩惱漏過
無窮故漏法於彼苦集隨增苦集有彼漏故名為有漏論云無漏謂道諦及三種無
為由其道諦是有為無漏故於有漏除於道諦今䟽中云與漏相應即漏隨增義言
施戒等取相心修者以善中開出漏故舉其施等等取忍進禪慧今漏於彼施等善
法而隨增故相心修善是集諦攝三界因故言無漏反此者即離相心修漏不隨增
即屬道諦俱舍云緣滅道諦諸漏雖生而不隨增故非有漏約於見道分世出世前
來頻有二於無漏開出見道巳前名世見道

巳去名出世。


三即就上二世出世異名為思議即世出
世名不思議亦可於出世中約教證二道
[038-0418a]
三即就下思不思議乃有二意前約圓融行布地前地上相對以明後約教證二道
唯就地上四彼有漏思議中定能證入名之為

定為緣所動名為不定亦可佛性定有餘
一切法皆悉不定三聚定等下文自說四彼
有漏者以思議通於二義今明定能證入意取地前思議故兼取有漏之善言定能
證入者大乘之中種性堅固名之為定為緣所動名為不定故仁王受持品云習忍
巳前十善菩薩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是諸菩薩亦復如是雖以十千劫行
十正道𤼵三菩提心乃入習忍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定名是不定人是定人者
入生空位聖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十重等若通諸乘說小乘忍心已去名定餘必不
五總上諸善開出三乘謂諦緣度等皆

通上四故唯佛果一是唯無漏等而屬菩
薩乘果五總上者三乘皆有漏無漏世及出世教證二道定不定等故云皆
六於三乘法中示有為無為依順行故

此是善體故後明之謂滅諦緣性彼岸真
理皆名無為道諦緣智能證修起皆名有
[038-0418b]
為如來一切皆是無為佛智有為非極說
故涅槃令覆有為相故三乘聖人依此起
行依此差別故名順行六於三乘下先舉論後此是下䟽釋
於中又二先辨次二謂滅緣諦下釋然有為無為及漏無漏如十藏品世及出世教
證二道初地巳廣今隨三乘畧明為等滅諦即是小乘無為小乘四諦三是有為故
緣性即是中乘無為逆順觀等皆是緣相因緣性離是名無為彼岸真理大乘無為
大約六度故云彼岸彼岸有二一是涅槃修六度因得涅槃果居然無為二窮行究
竟即同無為又真理言通於三乘同入二空之真理故道諦巳下三乘有為對前可
知如來無為前巳頻釋三乘聖人下釋上論文依順行言然有二意一依起行二亦
依無為成差別位。】


「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煩
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
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續稠林三
聚差別稠林。」


【第三此菩薩以如是下明入行成就於中
[038-0419a]
三初總標章門二此菩薩如實知下依章
廣釋三佛子菩薩隨順下總結安住今初
有十一林一眾生心者是總故論云依共
以通是下十染淨共依故菩薩依此而知
故名為依下依義準之一眾生心下䟽文有二初隨文釋此
言總別通有三意一約本末即如今文心為本是總十林是別然本末容可由一生
多總別要一具多是經宗意二就末中三雜染為總餘七是別此約依本開末七不
離三故三以三聚為總根等為別此約以時該於法故今初心為總者論云依共者
論唯二字以通是下䟽釋先釋共字其染淨共依但釋共字菩薩依此下方釋依字


餘十是別不出三雜染故論云依煩惱業
生生是苦果今當第九論釋餘七云依共
染煩惱染淨等依定不定時謂次根等四
同是業故名共隨眠即煩惱種名染眠伏
藏識令心染汙故受生即生如前已說餘
二通三故不出三也二云何通謂習氣無
[038-0419b]
別體是染淨等氣分故三聚但是約時定
不定故餘十是別者即第二重總別義也言生是苦果下是䟽釋論然論經
今經巳前是因生是苦果皆當第九論以三是總故以生居前後習氣三聚俱通因
果論釋餘七下二釋餘七於中有四一總釋七林文中有三初句標舉二依共染下
舉論三謂次下䟽釋然上論七林總有四節一依共字攝根解性欲四林二染字即
隨眠林三煩惱染淨等即習氣林四依定不定時即三聚林四節皆合有其依字初
一後一有依中二畧無以初依字該於中二若具應云依共依染依煩惱染淨依定
不定時也今釋四節文亦有四初釋共字謂次根解性欲同是業故二隨眠下釋染
字故三地中顯超煩惱名貪嗔癡顯超隨眠名為染也以常隨心令心穢濁無時蹔
淨故名為染然論經名使如下當釋三受生即生下此非釋論以經次第至於生故
指前總中故前云不出業煩惱生世四餘二下釋論第三四節習氣三聚二稠林也
於中有二上二句總釋言餘二通三者即是習氣及三聚林通三雜染故不出者隨
眠是煩惱根等是業今二復通故上標云不出三雜染也二云何通下二別釋二林
此句徵問後謂習氣下釋前論第三云煩惱染淨等是習氣林染攝煩惱故䟽畧無
煩惱之言又欲將染淨通根解性欲而言等者等取生雜染以三雜染皆有習氣故
[038-0420a]
故下釋中有煩惱習氣業習氣道差別習氣即是生故不言心習氣者心是總故為
十依故三聚但是下釋上論第四節依定不定時是三聚林故論又別釋

根信性欲相似之義云彼復定不定時根
等次第根等相似信等者由下經文以根
例三故此重釋相似之義亦須約時故云
彼復定不定時約何論時亦約根等四事
次第也云何次第謂根等相似似何等耶
謂信等故如宿習名根印持名解依根起
解故云次第解必似根故云相似習解成
性性必似解依性起欲欲復似性若相似
未熟時即名不定熟名正定全無邪定故
時依根等論經名解為信是信解故論又別釋
下第二重釋根等相似之義即重釋上依共之言以言共是於業復相似故於中有
四一生起論文二彼復下舉論三由下經文下彰釋所以由相似故經舉根林以例
三林論上云共故今顯共相似之義四亦須下正釋論文為四展轉相生皆徵上起
[038-0420b]
下而文分五一釋彼復定不定時云亦須約時躡上四義但云亦須約時合云根等
四林亦須約時亦者釋論復字以前釋二聚約時今重約時故云亦也二約何下第
二節徵於上句釋下根等次第三云何下徵上第二釋下根等相似四似何等下徵
上第三釋下信等二字五如宿習下顯上相似次第之義唯初根解此二相望有於
次第及與相似性欲但明相似之義次第可知故畧無之若相似下第三例釋三聚
三聚亦由上四生故是故上云三聚為總十皆名稠林者多故

名林難知曰稠論經十林皆有行字謂不
正信義故名心行等稠林心行若絕證信
圓明非稠林行然此十名多如發心品辨
而習氣一通於二義一者殘習二者種子
熏習如下當辨。】


「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所謂雜起相
速轉相壞不壞相無形質相無邊際相清淨
相垢無垢相縛不縛相幻所作相隨諸趣生
相如是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皆如實知。」
[038-0421a]


【第二依章廣釋文分九段以解性欲合一
例故今初心中三謂總別結別中畧舉十
門攝之為八二三後二合故。


一差別相心意及識六種別故此八緣境
許得齊起故名雜起又雜起者必與所俱
極少猶有徧行五故心意及識下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
識然有通別已見問明今更畧釋大乘法師釋云心積集義意思量義識了別義積
集有二一集行相二集種子初通諸識後唯第八思量有二一無問覺二現思量初
通諸識後唯第七了別有二一細二麤細通諸識麤唯前六此八緣起者唯識第七
云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釋曰此有二門初句六識共
依門下三句六識俱轉門此中正是後門論云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
本故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釋曰此釋第一句舉阿陀那通至佛
果故若言頼耶位局染故但言六者第七識緣恒時具故又此正明六識義故言為
共親依者共依即是現行本識識皆共故親依即是彼種子識各別種故次釋下三
句六識俱轉門論云五識者謂前五轉識種類相似故總說之隨緣現言顯非常起
[038-0421b]
緣謂作意根境等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五根境等眾緣和合方得現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等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如水濤波隨緣多少此等法喻廣說如經
釋曰言種類相似者一俱依色根故二同緣色境三俱緣現在四俱有間斷言謂作
意等即眼具九緣等經初已說言廣如經者即解深密云廣慧如大瀑流水若有一
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乃至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諸識亦爾然彼更有淨明
鏡喻恐繁不引極少猶下即如第八心所俱門謂唯與觸及作意受想思俱餘識心
所多少之義廣如彼論二速轉下二句明行相四相

遷流故速即是住住體輕危速就異故轉
者是異壞即是滅不壞是生故論經但一
句云輕轉生不生相論云住異生滅行故
論云住異者住釋上輕異釋上轉生釋於生滅釋不生三無形質者
第一義相觀彼心離心故云何離謂心身
不可得故身者體依聚義即同起信心體
離念等云何離者從初至不可得唯除此句假徵餘皆論文從身者下䟽釋
言心體離念等等取虛空界法界一相皆無形義四無邊際即自

[038-0422a]
相順行無量境界取故取境不同故名為
取境不同者此下䟽釋八識緣境有同有異前五轉識緣五塵境是現量故第
六意識緣一切法通三量故第七末那緣頼耶為境是非量故第八頼耶緣於三境
謂種子根身噐世間故亦現量攝廣如唯識上四相初一是所

相二是能相此二並心之相三是心之空
性性相不同合為心體四即心用此四並
通染淨後四明淨心隨緣由第五隨煩惱
緣成六七隨業生緣成第八上四相下結前言心之空
性者空如來藏故涅槃云空者所謂生死故後四明淨心者標也次由第五下總釋
也隨現煩惱故有第六隨煩惱種故成第七故論云第六七心染不染故心縛解故
此二句煩惱染示現第八雙隨業生染故論云第八句心隨道故生染示現以隨業
受生故云隨業生緣菩薩幻生亦菩薩業謂第五清淨者自性

不染相即自覺聖智真妄所依不空性也
染而不染名自性淨次下二句即不染而
謂第五清淨下當句別釋此即自性清淨心對前空性是不空性是則相辨真
[038-0422b]
空性為妙有也不染染等前已類釋謂六垢無垢者即同煩

惱不同煩惱相隨緣有垢性恒離故。


七縛不縛者同使不同使相義不異前但
種現有別耳。


八有二句同名因相隨因受生故菩薩以
幻智願力生故餘眾生隨業諸趣生故隨因
受生者通釋二句菩薩以下別釋二句幻所作相同於摩耶大願智幻耳。】


「又知諸煩惱種種相所謂久遠隨行相無邊
引起相俱生不捨相眠起一義相與心相應
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別相愛
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三業因緣不絕相
畧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第二釋煩惱稠林亦三別中九句攝為三
種事後七合故第二釋煩惱稠林攝為三種事者一即遠入相二難
知相三染相一遠入相乃至有頂故此約四住

[038-0423a]
現行下至金剛自約種說久者無始常隨
明分齊深至於有頂故四住揀於無始無明現惑揀種故彈古云下至金剛自
約種說遠公見偈云禪定境排仍退轉金剛道滅方畢竟便釋有頂云謂至于地金
剛頂故今彈云彼頌隨眠稠林約俱生種何得證此二無邊引起者

難知相言無邊者修習無量善根故引起
者引起惑故惑與善俱所以難知即勝鬘
中恒河沙等上煩惱也上明豎深此辨橫
二無邊引起者論云二難知無量善根等修業行故餘如䟽釋言恒沙等上煩
惱者以善無邊一一善上皆有煩惱故亦即所知未𥁞則無法之上而無惑也

俱生下七句合為染相即三雜染謂此煩
惱亦與業生二俱起故即分為三。


初三句當體明煩惱染一俱生不離者明
隨所縛此句總明能所所縛即妄心謂惑
與妄心遞共同事故云俱生生即是事然
離惑不名妄心離心惑依何住故迭共相
[038-0423b]
依名為不捨二眠起一義者是以何縛謂
使為能縛使即隨眠起即現行現行由使
不得解脫以現及種同一惑義故然下辨
使不必與現行俱此中現行必由於使如
有種子未必有芽若已有芽必依種子故
云一義三與心相應不相應者是所縛事
事即真心若被妄染名與相應是縛非解
心性淨故名不相應示可解脫初三句下別釋三段
就此三中初句既總即能所縛即二為能縛三即所縛妄心今初論自釋隨所縛云
迭共同事迭共相依不相離故今䟽取意開展釋之以論同事釋經俱生生即是事
者然有二義一夫言俱生必有二物煩惱是一與何物俱即妄心事同時生也二生
即生雜染則煩惱與生事俱也從然離惑下以論相依釋經不捨二眠起一義者別
明能縛如世縛賊為用繩耶為用鎻等云以何縛從謂使為能縛下出能縛體現行
由使下釋其縛義煩惱縛心使縛煩惱如毛繩縛人由入水故令繩縛急然下辨使
等者通相濫妨此中使同下使故答意云此約使為惑因後正顯使故不濫也遠公
[038-0424a]
釋云使有二義一繁縛義通性及起二隨逐義局在性成今約繫縛亦是一理而下
隨眠亦有繫縛故但依䟽三與心相應下即別舉所縛然雖別顯能縛所縛而必互
有如繩縛人若言以何物縛是單說能而必有所縛之人若不爾者何得縛名如說
何人被縛必有能縛之物故下二句各兼能所而二正取能三正取所思之事即真
心者出所縛體即自性清淨心若被下即被縛相因無明風動不守自性成其染心
也染而不染云心性淨言示可解脫者若定是染則不可脫故中論云集若有定性
先來所未斷於今云何斷二隨趣下有二句約生明煩

惱染論云身事生道界因故者苦報集起
名身事生上句是道因下句是界因二隨趣下
謂就生雜染中明於煩惱先舉論總釋從苦報下釋論從上句下以經對論道界因
道界因言彰惑之過三愛見下二句約業明煩惱染

初句明於三分中業因障解脫故言三分
者愛是欲求中追求現報受欲行者見是
邪梵行求癡是欲求中追求現報習惡行
者故論云無戒眾生為現少樂習眾惡行
[038-0424b]
愚癡之甚慢通上三而多屬見有求屬生
染所攝故此畧無上三俱障解脫過患難
拔如箭入木故外道得非想定尚與見慢
相應上即論意亦可見愛等通七識中煩
惱故云深入下句明此惑隨順世間身口
意業不斷起因故三愛見下先總明初句下別釋釋初句中先牒
論言三分下䟽釋三即愛見癡是業之因䟽文委具而文有四節一以二求釋三分
業二慢通上三下會通經論經有四惑論但說三故又三求中唯說二故通意可知
三上三俱障下以論障解脫言釋經如箭深入過患四亦可知下䟽別立理下句下
釋三業因緣不斷相結中八萬四千煩惱隨好品自

明賢劫經中亦有其相結中八萬下然隨好品正明煩惱賢
劫自說八萬度門而取所治亦是煩惱故復引之此經具名賢劫定意經有十三卷
第二卷末有喜王菩薩宴坐七日過七日已詣佛諮請行何三昧能悉通達八萬四
千諸度法門佛告喜王有三昧門名了諸法本行菩薩行時便能通達諸度法門諸
度法門者諸佛有三百五十功德一一功德各修六度為因然彼第二卷末喜王菩
[038-0425a]
薩起請如來初列章門第三卷初喜王再請一一解釋至第九卷經方終其三百五
十度中最初名修習進行法修度無極其度無極言即波羅蜜義乃是三百五十之
總名其光耀度乃當第二其分布舍利是最後度其間諸相隨好力無所畏十八不
共三十七品五眼六通等皆是所成即以六度為二千一百其一一各有六度隨事
各各不同而初言二千一百竟即云是一千一百其中別有一百度無極主除四大
六衰令無有餘獨步三界亦可將此都成前度言如是二千一百諸度無極及是百
度無極是二千一百諸度無極貪欲恚癡等分四事二千一百合八千四百各有十
事合八萬四千不言十事是前四大六衰及至第九經總釋竟即云是八千四百一
度為十合八萬四千諸度無極亦不言十對四大六衰次云此八萬四千諸度除八
萬四千眾垢塵勞遂成八萬四千三昧門立八萬四千空行設以義取應以四大六
衰成八千四百而人以四大六衰成二千一百似非經意又此皆是菩薩所修之法
亦非如來一代經如是多會說法下諸卷廣說千佛名及因緣然不說四大六衰之
相第十三卷末云三毒五陰十二牽連四大六衰諸蔽睡眠則義當四大六塵六塵
衰損善法故經中但言一度為十經既不釋今以義推乃有二義一如古釋四大六
衰成之二以義推如一施度下經具十餘五亦然則八千四百既一一具十斯理無
[038-0425b]
失亦有云四大者貪嗔嫉妬及眾生想此能障四無量故六衰者慳嫉放逸不忍懈
怠散亂愚癡能障六種波羅蜜故此乃理求未有所出難以取憑又經中既云於其
一百對四大六衰若如向說則盡對四大六衰又有云若依大乘菩薩藏說貪嗔邪
見及慢為四種各二萬一千有唯貪香味觸法色不貪聲等有唯貪聲不貪色等有
俱貪香味觸法當知亦是色中多種有貪外色不貪內色有反此者亦有俱者外色
中有多差別十形四顯八差別等各別俱貪或少或多或遍貪着聲香味觸各亦多
門是故貪行二萬一千嗔邪見慢當知亦爾釋曰非無所以未詳所據。】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四


音釋




杜結切音絰更也

除留切音酬密也

必蔽切障也

亭年
切加也


區願切
[038-0426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五 法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又知諸業種種相所謂善不善無記相有表
示無表示相與心同生不離相因自性剎那
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報無報相受黑黑
等眾報相如田無量相凡聖差別相現受生
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說乃至八萬
四千皆如實知。」


【第三釋業亦三別中十句為九種差別後
二合故第三業稠林然論有二先正解後重分別今䟽將下重分別文合在
前文正解中用九句分二前八對果辨業後一明定不定就前八中遠公攝為三對
初三一對次三一對後二一對三對之中皆初對果明業為因後復就業體隨義分
初一道因差別謂通說三性為六趣因

引業唯善惡各有三品二地巳說滿業通
[038-0426b]
三性名言熏習亦通三性許為因種故又
俱舍十七以三性因對五種果無記亦能
招果故論主通以三為道因或既不招異
熟則論主言總意別初一道因者此即對果明業䟽文有二先
通三性感五趣果故唯善惡今初引業唯善惡者俱舍業品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
圓滿釋云引業謂總報業但由一業唯引一生若許一業能引多生時分定業應成
雜亂若此一生多業所引應眾同分分分差別以業果別故注云分分差別者謂數
死數生多業能圓滿者別報業也謂一生身圓滿莊嚴許由多業譬如畫師先以一
色圖其形狀後填眾彩一色圖形喻引業一故後填眾彩喻滿業多是故雖同稟人
身於其中間有支體色力莊嚴缺減各有三品二地巳說者彼經云十善業道是人
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意明下品十善是人因中品十善是欲天因上品十善是色
無色界因下辨三乘除如來因皆同上故其十惡業畧有三種經云佛子此菩薩摩
訶薩又作是念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皆三品也滿業
通三性者唯識第八云然諸習氣總有三種一名言習氣謂有為法各別親種二我
執習氣三有支習氣下二習氣六地廣明其名言習氣問明巳釋為明三性故復重
[038-0427a]
舉論釋名言習氣云名言有一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
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名別因緣彼䟽釋云名言熏習即三
性法各自親種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者揀無詮聲彼非名故然名乃是聲
上屈曲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然因名起種名名言種謂因於名令心了知
而成種故今經從因起之義乃顯境名言故云許為因種又俱舍等者彼䟽第五初
論云前所言果有五種此中何業有幾種果頌曰斷道有漏業具足有五果無漏業
有四謂唯除異熟餘有漏善惡亦四除離繫餘無漏無記三除前所除釋曰斷道即
無間道也廣配如彼彼中第二三性相對論云巳總分別諸業有果次辨異門有業
果相於中先辨善等三果頌曰善等於善等初有四二三中有二三四後二三三果
釋曰上善等即業下善等即法初即善業以善法為四果謂除異熟異熟唯無記以
不善為二果謂士夫增上以無記為三果除等流離繫故云初有四二三言中有二
三四者中即不善業以善為二果謂增上士用以不善為三果加於等流以無記為
四果謂除離繫言後二三三果者後即無記以善為二果謂士用增上以不善為三
果除異熟離繫以無記為三果亦除異熟離繫解曰既無記望善惡無記有二三三
果明有果也况別不離總為因無失或既不招下二明道因明是善惡謂既曰無異
[038-0427b]
熟總報果體即無果義論主言總明三為道因別意但取善惡為因二有表

示等者自性差別然論經此句云作未作
相此則並以思為自性故論云此有二種
一籌量時此在意地唯有審慮一種思故
釋末作義二作業時釋經作字有決定思
若在身語唯發動思成唯識云動身之思
名為身業發語之思名為語業然今既云
有表示等即表無表業各通三業表則三
皆是思無表則非心非色或說色[冰-水+〡*ㄆ]義如
別說二有表示者自性差別此下二句唯就業體隨義差別云自性者造作之
義是業自性論初釋中但云自性差別論云此有二種下此是論主後重釋文論主
但云一籌量時二作業時從此在意地下䟽釋初義言在意地者未形身口言有審
慮决定二種思者今言唯有審慮一種思者正明論中未作之意雖在意地未有决
定未成業道未受報故如六地業有二義不受果報一未作業上引瑜伽已廣顯示
二作業時者此句論文從釋經作字下䟽釋通三業也言决定思者即是意業至决
[038-0428a]
定思方成業道能招報故言若在身語下辨餘二業成唯識下引論證成彼論第一
廣破外宗表無表色竟小乘引經問言世尊經中說有三業撥身語意豈不違經故
論答云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𤼵語思說名語業審决二思意
相應故動作意故說名意業釋曰此出三業體然思有三種一審慮思二决定思三
動𤼵思然初二思是𤼵身語遠近加行然𤼵動思正𤼵身語即是二業體然初二思
與意俱故作動意故名為意業故總以思為三業體釋曰故意業中要具二思方成
業道如上已明今約成業但云决定故𣈆經云分別不可分別相然今既云下但順
經文而非論意表即表彰相可見故無表反此俱舍業品云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
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釋曰謂有問言世從何生初句答云從業而生次句示
二種業一者思業二者思已即下之二句開二為三然其意業約等起立業既是思
與意相應意等引起名為意業言身業者約所依立身謂色身業依身起故名身業
言語業者約自性立語即業故次開二業成表無表偈云此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
釋曰論釋此二其文繁廣今當畧示初立有宗正理云身表許別形故形為身表如
合掌等許有別形形即是表表善惡故表即是業此之形色依身起故名為身業次
破正量部云非行動為體行動即是有為有為剎那後有盡故此之滅法更不待因
[038-0428b]
身表是果果必待因故論主次復破有宗云形色亦非實有應二根取謂依多顯色
假立長等無別極微故假非實若言有實顯是眼境形可身取今顯即形應二根取
形雖是表而非是業業是思故依身行門故名身業次立語云語表許言聲謂且許
之以其言聲為語業體業體亦以𤼵語之思以為語業語門行故語之業故則分同
大乘言無表者俱舍云無表雖以色為其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
表又頌云亂心無心等隨流淨不淨大種所造故由此說無表上依小乘唯識論示
正義云然心為因令識所變示色等相生滅相續轉趣餘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
名身表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業釋曰唯識但約心變即
異小乘次明無表云表既不實無表寧真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
次下大小乘對辨然俱舍意唯身語二俱表無表而唯識意無表既依表上假立是
故䟽云表則三皆是思若以非色非心而為無表則意亦有矣故瑜伽五十三云云
何表業畧有三種一染污二善三無記若於身語意十不善業道不離現行增上力
故有身語表業名染污表業所治三也若即於彼誓受遠離所有身語表名善表業
此身語善表也若諸威儀路工巧處一分所有身語表業名無記表業此身語無記
表業若有不欲表示於他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不說語言但𤼵善染污無記法現行
[038-0429a]
意表業名意業釋曰此顯意業亦具三性自能曉了我今造作如是事業別表於後
意俱之表名為意表意為無表如理思之故知大乘三皆有表廣如別章大乘法師
法苑中十門分別一辨名二出體三假實分別四具支多少五得捨分齊六依他有
無七四大造性八應成差別九先後得捨十釋諸妨難三與心同生

不離者方便差別心共生熏心不別生果
故謂此業思與等起意識共生隨其善惡
生已即熏本識成名言等種種似能熏故
云不別生果即不離義方便心業者心為起業之方便故經
云與心同生不離者業共心生生已不離此言業行常依心王也與等起者俱舍頌
云等起有二種因及緣剎那如次第應知名轉名隨轉引論解釋已如六地然今此
中正同緣等起也與所起業同剎那故故云意識共生言隨其善惡生已即熏成名
言等種者此文影畧若善惡熏即成業種意識等熏成名言種由上有意識共生故
然要由業熏心方成種故云爾耳䟽中等言等於業種言種似能熏亦有二義一似
善惡惡生苦果善生樂果二似名言所熏第八成異熟種能熏七識等成名色等種
上二並言不別生果言即不離義者結歸於經謂業種不離心得果不離種也

[038-0429b]
因自性等者盡集果差別謂無始業因以
是有為故自性剎那壞故云盡此顯非常
而得持至果功不敗亡故云集果不失此
顯非斷前念雖滅後念續存故云次第亦
是因即頓熏果則次第如識等五也四因自等
者此下第二對三句前二句對果論業後句約業差別前中此句明業得果不失壞
也言而得持至果者即俱舍得得連持義論偈云得謂獲成就非得此相違得非得
唯自於相續二滅然此得得以持此義如劵持債故古經論名不失法中論云不失
法如劵業如負財物然大乘雖立有得不許有實而云熏習成種前句已引前念雖
滅下釋經次第之言然有二意一即就上因滅果生以明次第二亦是因即頓熏下
唯就果中以明次第如六地明五有報無報者論云已受

果未受果差別過去生報業現在已受名
為有報後報未受名為無報非謂全無更
有一理謂已悔之業則許無報有報可知
論云等者此句明業得報遲速言過去生報業現在巳受者且約一相隨近以明若
[038-0430a]
今世受更是前前所造之業即亦得是後報之業名為巳受是則後報之業已潤有
報未潤無報亦應云巳熟已受未熟未受更有一理者上是六地緣生中護外三過
中此通業無報難上論答云業有三義故不受報一未造二未潤三得對治前即第
二義今即第三未造之業即前未作是也六黑黑等眾報者對

差別謂四業相對成差別故初二黑白相
對後二漏無漏相對言黑黑者即四中初
一因果俱惡故又因果俱與無明相應故
即三塗業等者等於餘三謂二名白白業
因果俱善故俱與智明相應故即色界善
業三黑白業即欲界善業因中善惡雜故
受報亦愛非愛雜四非黑非白業謂諸無
漏業無異熟故對上黑白二業立雙非名
言眾報相者上三有報故論云業集成就
故若俱舍意其黑白業約相續說以無一
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五相違故言相續
[038-0430b]
者謂或意樂黑方便白如為誑他行敬事
等或意樂白方便黑如愍弟子現麤語等
若以義推正以謟心而行敬事亦可同時
餘廣如雜集第八俱舍十六初二等者釋論對字然其
論經具有四句云黑業白業黑白業非黑非白業論釋云黑業對白白業對黑不黑
不白對二業二業即是第三黑白業也後二漏無漏相對漏即亦黑亦白業故又今
黑黑之言全依俱舍次下當引即四中下別釋然以惡釋於黑乃是通義別者因惡
染污果惡鄙穢不可愛樂通以善釋於白別亦不同因白體不染污果白則可愛樂
故然上黑是因能招黑果故下黑是果能酬黑因故白因白果例此可知謂諸無漏
業者無白異熟故曰非白體非染污故曰非黑今以無漏非染義可知故但云無異
熟耳然俱舍論云此非白言是密意說以佛於彼大空經中告阿難陁諸無學法純
善純白一向無罪釋曰既言純白明非白者是密意說為成四句致非白言故䟽云
對上黑白二業立雙非名若凖雜集但言非黑白業無兩非字故論云非黑者離煩
惱垢故白者一向清淨故然上四業前二因果共立黑黑白白第三唯就因中立名
第四亦雙就因果立名因明非黑果明非白上三有報者由約異熟名報無漏無異
[038-0431a]
熟故說有三報若約果名報無漏既有四果則上之四句皆名有報若俱舍等者為
生後釋不許善惡同時故此指俱舍明約相續非約自性然上四句全俱舍意故彼
論云又經中說業有四種或有業黑黑異熟或有業白白異熟或有業黑白白黑異
熟或有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其相云何頌曰依黑等有殊所說四種業
惡色欲界善能盡彼無漏應知如次第亦黑白俱非釋曰上來䟽文用論已周細尋
自見謂初二句總標次句即前三業惡是欲界惡業色是色界善業欲是欲界善業
能盡彼無漏即第四業彼即前之三業以為所治無漏能治之謂能盡彼前三是無
漏業後二句結餘廣如雜集等者俱舍之義上已具用雜集之義大同俱舍今更具
出論云復次有四種諸業差別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白黑異熟業非白
黑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黑黑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由染污故不可愛異熟故白白異
熟業者謂二界善業不染污故可愛異熟故黑白白黑異熟業者謂欲界繫雜業善
不善雜故云何一業亦善不善此中不約生剎那相說一種業亦善不善然約意樂
及方便總說一業是此經意約此二種若黑若白互不相似建立一種黑白業故或
有業意樂故黑方便故白意樂故白方便故黑者如有一人為欲誑他先現其相令
信已故行於惠施乃至出家方便故黑意樂故白者如有一人欲令子及門徒遠危
[038-0431b]
處安由憐愍心現𤼵種種身語麤惡遂於此時𤼵生雜染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
業者謂於方便無間道中諸無漏業以方便無間道是彼諸業斷對治故非黑者離
煩惱垢故白者一向清淨故無異熟者生死相違故能盡諸業者由無漏業力永拔
黑等三有漏業與異熟習氣故釋曰在文易了但云非黑者非煩惱垢此揀前黑黑
業一向清淨者揀前有漏善業為煩惱所𤼵言由無漏業力求拔者即由加行無間
二無漏智同時思業從智慧說故言永拔所拔即三有漏業習氣也餘義與上所引
俱舍一而無二故䟽總指七如田無量者因緣差別謂

識種為因業田為緣隨田高下等殊令種
亦多差別故論經云業田無量相因緣差別者彰
業能為緣容因種故隨田高下者上句單約喻下句雙含法喻又云令種差別者且
約喻明如穀子隨田肥瘦非令種穀而生豆芽若約江南為橘江北為枳則亦少有
變種之義然亦流類非全差別也若約法說識種無異由業善惡識招苦樂即令種
異也八凡聖差別者即已集未集差別出世

未集世已集故出世等者約凡未能集聖法故以釋經文凡聖差別
九十二句定不定差別前句明三種時

[038-0432a]
報定不定謂現作現得報名現受現作次
來生獲報名生受現作第三生去方得報
名後受於此三中各有定不定謂前二時
定報通定不定後一時報俱通定不定謂現
作下䟽釋經文三受之義䟽文巳具然經部師云順現受業其力最勝必受生報後
報若順生受其力稍劣必受後受不受現受順後受業其力最劣不受現生唯受後
受隨初熟位名順現等也釋曰義似有餘或有各造一生之業人天並造先受人報
後受於天豈要令其重受人耶然其三受畧說有三因一由於因如於佛僧慈定滅
定及無諍定見修道中作供養者得現樂報於父母王等作損惱業得現苦報二由
業體如不動業得樂生報五無間業得苦生報三由行願多福之人罪得生報現世
輕受疾得菩提故多罪之人都無現報以造重惡趣生報故諸相好業皆得後報不
可一生即成佛故又諸輪王多受後報劫減修因劫增受果故謂前二下二釋然即
俱舍頌云此有定不定定三順現等或說業有五餘師說四句釋曰初句標次句別
釋現生後三即三定業加於不定即有四業或說業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
有二種於異熟及時有定不定開為二種一異熟定時不定謂果必定受於三世時
[038-0432b]
即不定也二異熟與時二俱不定謂果與時俱不定受但有果定時不定無有時定
果不定者但於時定於果必定以時離果無別性故雖開合有異其理無別也餘師
說四句者謂譬喻師說業分八種故為四句彼許時定於果不定於不定中時復分
三兼前五業故成八種第一句者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業三世時定於
果不定若現在世其果即受現若不受永更不受於時必定於果不定順現既然生
後亦爾此分三種謂一順現定果不定二順生定果不定三順後定果不定第二句
業於異熟定時不定此但為一謂果定時不定第三句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
得異熟此有三種一順現時果俱定二順生時果俱定三順後時果俱定第四句者
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此但為一謂果不定時不定也釋曰上俱
舍三師後後漸開䟽中總攝而言小異言此三俱有定不定為已總攝三師而正収
初師即俱舍云此有定不定三順現等兼不定為四謂前二下別示其相雖通第三
師四句而有通局前二時定者以現若受名現報業現若不受非現報業生報亦然
要次生受方名生報故說前二時則定也報通定不定者有造現報之業應合現受
更遇勝緣排而不受此報不定生報亦爾無有移此更別時故無時不定也後一俱
通定不定者即第四句時報俱不定及第三句時報俱定并第二句報定時不定謂
[038-0433a]
順後受不定業有業定受而不定一生二生多生故是報定時不定有不定業於第
三生應合受之遇緣業壞是為時定報不定也或復有業未定生數而受果報忽遇
緣壞故俱不定然俱舍中報定時不定義通三報今何就於順後受耶答俱舍以業
就時謂有業定受而或現或生或後今明以時取業要現受報方名現業現若受者
即現定業現若不受即非現業故無時不定也若是生受即是生業不受則非生報
之業故無生報時不定也各取一義亦不相違問現見有業合受現報而以力排便
受生報或合生報由異因緣便受後報如末利夫人專精施戒合受生報生兜率天
臨終小嗔先生蝎中七日之後轉報生天問據此二業皆有報定而時不定何得言
無答現報緣排而受生者即是生報不名現報時不定也生報亦然思之可解對前
三師䟽意便當第四師也業力甚深不妨廣解或當更有餘經論明第十句

明乘非乘定不定乘即三乘唯修自乘業
名定乍修此乘復修彼乘名為不定非乘
謂世間無運出義故定者難度不定易度
定者下此約非乘及與二乘各於自分已定大乘若定更不須度是故不言定
者易度結中亦言八萬四千者惑因既爾所

[038-0433b]
起之業亦然根等諸門皆成八萬翻此即
顯波羅蜜門三昧門等根等諸門者由惑有業惑有階降業
亦如之惑依根有勝劣性有差異解有淺深欲有輕重各成八萬言翻此即顯等者
下明能治一一惑等皆到彼岸窮理盡性即是八萬四千度門若於惑等寂妄不動
即是八萬四千三昧若於惑等一一無羈即八萬四千解脫。】


「又知諸根輭中勝相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
相上中下相煩惱俱生不相離相乘非乘定
不定相淳熟調柔相隨根網輕轉壞相增上
能無壞相退不退差別相遠隨共生不同相
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第四釋根中二先別後結別中十相為九
差別五六合故第四根稠林根義已見於第九廻向別中十相者總
科也束九為三初六隨法義分別次二就人分別以論云聲聞菩薩故後一約行以
辨其根初中又三初三淨根第四染根後二通染淨一說器差別謂

說法所授之器信等五根有下中上故亦
[038-0434a]
是鈍中利謂於教理受有遲速及多少故
受有遲速者鈍者遲少利者速多中者水㕍之間淺深亦爾二根轉差
別過未為先後際現在已定兩望論差謂
前上中下根於三際中互望轉變若後轉
為中上前根則下後轉為下前根則增是
差別義不轉則平是無差別故論云前後
根前根下增平故。


三三性差別謂約菩薩等三乘根性相形
為上中下故不同第一通於三乘三乘根性者小
乘為下緣覺為中大乘為上亦猶羊鹿牛形之大小也四煩惱染差

別謂喜樂等五受根隨貪等煩惱得增上
謂喜樂者喜樂生於貪憂苦生於嗔捨根生於癡後於此類煩惱而有勝用故
名煩惱染根五六二相明定不定差別初句乘

非乘皆約熟不熟明大乘中熟者定不熟
者不定小乘中熟者不定可轉向大乘故
[038-0434b]
不熟者定各隨自乘而解脫故若世間非
乘熟者不定可化入道故不熟者報已定
故且暫捨之即離世間中待時方化清淨
捨也後句淳熟調柔一向是定大乘中者前章約業
明定不定今此約根居然自別又前定不定明難易度今此約熟明定不定耳即離
世間者彼有十種清淨捨然有二類待時今皆當之一以第四云於法器眾生待時
而化於無法噐亦不生嫌清淨捨釋曰今但用法噐待時二第九捨云或有眾生根
已成熟𤼵生惠念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時而化清淨捨今全用之是以䟽云且暫
捨之六隨根網輕轉壞者順行差別此知眼

等根順行境界得增上故於中有三種順
行一依身順行謂六入展轉迭共相縛如
網魚鳥不得解脫故云根網此行內境二
生滅順行謂體是有為生住不久故云輕
易可異滅故云轉壞三觀行取相順行此
行外境即論經云取相今文闕此或根網
[038-0435a]
中收一依身者此論語倒云身依順行今䟽正用謂六入者如意識遍緣於六
根中根法隨識亦行六中眼見自身耳聞自聲聲身並在內根所攝由根隨識緣於
眼根令根被縛不得解脫餘例可知故云展轉二生滅順行此言是倒若正應云順
行生滅根與心王相隨染污故順生滅易可具滅者以生住釋輕以異釋轉以滅釋
壞三觀行順行者以覺觀心行六塵故或根網中収者六根取於六塵根網塵也六
塵引於六根塵網根也故其根網攝論取相七聲聞淨差別望

凡夫二乘行增上故以二乘根由滅障能
成故煩惱無能壞七聲聞淨下下二約人今初聲聞言望凡夫二
乘行增上故者然論下重釋云聲聞淨者行增上滅障能成故今䟽取論釋經此上
釋增上謂二乘淨根對望凡夫不求涅槃今能求故故於出世得增上也從以二乘
根下釋無能壞兼釋論中滅障能成八菩薩淨差別此通三

種退不退也八菩薩淨者即大乘根三不退大者即位正念也
遠隨等者示一切根攝差別謂三無漏根
總攝諸根三者一始行即未知當知根二
方便即已知根正在修道故名方便三報
[038-0435b]
熟者即具知根謂前信等共三無漏根生
而隨優劣三位不同自始至末故名遠隨
此之三根於修無學涅槃得增上故九遠隨下
此一約行即經遠隨共生不同相論經云深入共生種種差別相種種即不同深入
即遠隨言示一切根攝下是論釋經論重釋云一切根攝差別者始行方便報熟根
異故從謂三無漏下䟽釋論文初修為始正行善巧為方便究竟名報熟配三無漏
義見上文謂前信等下以論會經釋不同遠隨之言其信等共三無漏根釋共生義
根與法行相應起故而隨已下釋不同義自始至末下釋遠隨義此之三根下釋成
根義以勝用光顯增上名根此上九中初二約信等三

五七八並約三乘通於諸根四約五受六
約眼等九約三無漏根二十二根已明十
九男女命根不足可辨餘如俱舍根品麤
說即然細分無量故結云乃至八萬四千
此上九下總以義収並如廻向品。】


「又知諸解輭中上諸性輭中上樂欲輭中上
[038-0436a]
皆略說乃至八萬四千。」


【第五例三稠林謂解性欲此三與根性相
順入舉一可反三隅故皆略例第五例三下然解性
欲三畧如十力章廣如𤼵心功德品言性相順入者依根生解依解成性依性起欲
皆悉相似名為相順義理相參名為順入以此例根更不廣說。】


「又知諸隨眠種種相所謂與深心共生相與
心共生相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久遠隨行
相無始不拔相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
鉢底神通相違相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令
無邊心相續現起相開諸處門相堅實難治
相地處成就不成就相唯以聖道拔出相。」


【第六釋隨眠先總後別總中晉及論經皆
名為使論云隨順逐縛義故如世公使隨
逐眾生得便繫縛即是隨眠眠伏藏識隨
逐纏繞故此唯約種不同小宗第六釋隨眠此唯約
[038-0436b]
種者案瑜伽第二云於諸法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亦名麤重亦名隨眠
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根所攝種子不名
麤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故別有

十二句論攝為二前六明何處隨逐後六
明以何隨逐前六明等者論中且據隨逐以明若約繫縛亦應云何處
繫縛以何繫縛若順隨眠亦應言何處隨眠以何隨眠故下釋中久安眠處等

初為五一合初二句約心明處初句於報
心隨逐正顯眠伏藏識即久安眠處而言
深者無始來有微細難知故下句於非報
心隨逐即轉識分別事識不離現事而生
故但云心即暫迴轉處今初為五者一約心明處二就界明
處三就位明處四就時明處五約行明處今初言報心者異熟賴耶總報體故微細
等義頻見上文不離現事者故唯識等記前七識為異熟生非是報體酬昔心種不
得名報而七識皆依第八託緣現起名不離現事種隨現起或有或無名蹔廻轉處
如人假寐不必本房二相應不相應者約三界明處

[038-0437a]
唯與當界心相應不與異界心相應故故
論云欲色無色或上中下差別無色惑微
所以名下等雖則隨眠性皆成就隨其現
惑亦有不相應義二相應不相應中初取論意立名唯與下䟽釋
相應等相故論云下引證約界言之從無色惑微下䟽釋論文下中上言等取色界
惑中欲界惑上此約惑體遠公云欲界為下等約界勝劣雖則隨眠下通妨謂有問
言隨在一界皆成三界所有隨眠如生上界下界惑種亦皆成就如何云有相應及
與不相應耶故今答云就其現惑說種相應非生上界失下界種等然今案經但有
相應不相應言故為此釋若凖論經云相應不相應不離相則現惑有相應不相應
而隨眠常不離也三久遠隨行相者約地明處論

云隨順乃至有頂故然有頂之言通有二
義一至金剛之頂二至三有之頂今取通
大小義直云有頂論經但云遠入今云久
遠亦無始來上至九地頂故一至金剛之頂者謂金剛
喻定之前猶有無有無生死之有故名有頂以俱生惑種此時方斷故以上煩惱林
[038-0437b]
中云下至金剛自約種說雖有二義䟽意扶此故上科云三約位明處今取通下貪
經不言金剛者欲通大小故下偈既云金剛道滅方畢竟即前義為正也九地之言
亦通二義對上三有之頂即三界九地之九謂欲界四禪四空應為九耳若順前義
即善慧地第十當其斷盡位故四無始不拔相此約時明

處處既無邊時亦無始唯智能怖隨眠怨
賊既未曾有聞思修智故不能拔出四約時易
了唯智能怖下此即論意以論經云無始來不恐怖相故論為此釋論云無邊世界
唯智能怖畏如怨賊未曾有聞思修慧是故不滅䟽取論意會釋今經五與

一切禪定等者此約行明處由隨眠隨逐
令世間禪定等不能滅愛見等心不能隨
順正修行故名為相違故下偈云禪定境
排仍退轉也不能隨順者論經神通下有正修行言故餘可知
三界下明以何隨逐即顯隨逐之相由此
相故名為隨眠此有六種一於上三有不
斷隨逐所以三有不斷相似相續者由有
[038-0438a]
此使作繫縛故如世眠者不能起牀後二界下
明以何隨逐中除第四句彰隨眠體虛餘五亦就前處以明隨逐而文不次一即隨
前第二約界明處以明隨逐不斷即是隨逐之相二遠時隨趣即

於上無始時令心相續現起無邊如世眠
者夢心相續二即於前第四約時明處以辨隨逐即經令無邊心相續
現起相而論經云無始來相續集相䟽中雙會無始無邊然其相續即隨逐相

開諸處門者一身生隨逐謂於前一身之
上報非報心明隨逐也如世眠者夢中見
聞於中二義一令眼等諸根門集生六種
識時使與同生故云開門此明外逐方便
心二論云及阿賴耶熏故此明內熏報心
論經門字下更有集字即阿賴耶集起之
心然是諸處通依故今經義含耳三開諸處門即
於第一約心明處以辨隨逐集生六識即隨逐相餘如䟽文但言今經義含者諸處
之中意處攝賴耶故四堅實難治即不實隨逐謂修

[038-0438b]
禪等時不得真實對治故不實堅實如世
重眠不得重觸大聲無由起故四堅實下彰隨眠體
虛不就前處言不實堅實者經云堅實難治論云不實隨逐不實即是隨眠隨逐至
禪定等故是堅實即不實難治是隨逐相五地處等者微細隨

逐此於上有頂處九地中六入處煩惱身
隨逐故然九地有二義一約三界九地雖
並成就細故不知成處多少名不成就如
世眠者夢中謂覺二以善慧為九地十地
猶有故名微細不成就者此地中分有斷
除故故下偈云金剛道滅方畢竟故五地處者
五即就前第三約位明處以辨隨逐言九地中六入處者以論經云地入隨順不隨
順相論釋云九地中六入處煩惱身隨逐故釋曰身即體也然九地下是䟽釋論對
二有頂存二九地二約善慧九地中就所知障種十地猶有等覺二愚從入地來地
地雙斷故於九地已斷十八故云此地分有斷除次引金剛方畢竟雙證上二金剛
方畢明十地猶有既言方畢明九巳有除又約煩惱障種金剛頓斷亦成於經地地
[038-0439a]
之中皆有成就義六離苦隨逐謂唯無分別智出

世間聖道方能拔出如眠得觸六離苦隨逐者此就
前第五約行明處辨隨逐義唯以出世聖道方能離者則反顯世間之道諸定等不
能離也故論云餘行不能離故此以不能離即隨逐相前第五中以有成就為隨逐
。】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五


音釋



淳熟
淳音純熟殊六切

居宜切寄也

許竭切毒蟲也
兜率


梵語也此云知足兜當侯切
[038-0439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三十八之六 法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又知受生種種相所謂隨業受生相六趣差
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有想無想差別相業
為田愛水潤無明暗覆識為種子生後有芽
相名色俱生不相離相癡愛希求續有相欲
受欲生無始樂著相妄謂出三界貪求相。」


【第七釋受生稠林中十句先總後別論通
為八一身種種謂形類多故二業因種種
第七受生稠林論通為八者八中前七對因顯果後一約對後苦彰能生集就前七
中攝為三對謂初二次三後二其三對中皆初當相論生後對因說生就初對中一
身種種當相論生二業因種種對因辨生由業不同故生成種種三住處

種種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種種五同外
色因種種謂田等取外同喻故第二對三句中前二
[038-0440a]
句當相論生三住處種種非唯六趣一趣之中無量處故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種
種者今經二句為論中一句經云有色無色差別相有想無想差別相二界有色無
色界為無色無想天為無想餘皆有想而言上下者以無色為上有色為下無想為
上有想為下應更有非想非非想亦無想收而論但云色想上下故遠公問云無色
云何得為色中上下釋云彼無麤色有細色故又問無想云何得為想中上下答義
同前意云彼無麤想有細想故餘如初地中辨五同外色種種即對問無生以舉過
業之因顯有芽故廣如大地六自體種種名色與識俱

生相依不離是報自體故七本順生因種
種謂癡愛為本順生求有令有續故第三對中
六自體種種即當相論生亦如六地然有體唯名有體唯色有體具二故云種種七
本順生下即對問無生此上論文謂癡愛下䟽順論釋若遠公云論文語倒若正應
云順本生因謂現在之生本因癡愛依今生上還起癡愛故云順本亦不違理

末後二句集苦諦種種謂三求不同皆是
集因但集苦果故云種種上句顯欲有二
求欲受即欲求貪愛共取追求不已故欲
[038-0440b]
生即有求愛生三有自得勝身復攝眷屬
故言無始樂著者顯上一求之過下句即
邪梵行求由心取著故不知三界輪迴貪
求三界小大無量之相妄謂涅槃謂或拍
腹為道或計無想非想為涅槃故八末後下約對
後果彰其生集故名集苦諦種種謂三求下䟽取論意以為解釋論中先總釋論名
後上句下別消經文先釋上句二求言欲受者受即樂受欲生五欲增取追求招於
當苦言欲生者體即是想取三界勝相而欲生故下句即邪梵行求中初總明此言
輪廻即論徃來上下次貪求三界下別說小即欲界大即色界無量即空識二無色
並如八地妄謂涅槃總相而說或謂拍腹即檀提婆羅門拍腹唱言我身即道是計
欲界為道無想即計色界為道非想即計無色界為道則上二無色亦在其中二界
偏舉此二天者外道多計為涅槃故然論經云貪著三界想出想故而論以無想天
釋經想字意云彼有細想外道妄計以為無想有想謂無云想出想成實論中亦謂
無想天但無麤想而有細想故論結云外道妄計謂出有輪故知三求但增集因展
轉招苦。】

[038-0441a]


「又知習氣種種相所謂行不行差別相隨趣
熏習相隨眾生行熏習相隨業煩惱熏習相
善不善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次第
熏習相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實非實
熏習相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
相。」


【第八釋習氣中亦先總後別總云習氣既
通二義不可局於羅漢餘習雖標習氣別
中皆言熏習第八習氣林總有四義初標章中即餘習熏習而為二義
標章通故雖標習氣下二引文證成熏習之義故唯識第二云內種必由熏習生長
親能生果是因緣故外種熏習或有或無為增上緣所辦成果必以內種為彼因緣
是共相種所生果故熏謂熏灼如外香氣習謂習學

唯約有情習必能熏以成氣分故云習氣
即頼耶識以為所熏以恒住一類是無記
性可受熏故前七轉識以為能熏由有生
[038-0441b]
滅勢力增盛有增減故能所共相和合故
名熏習此如攝論及唯識第二若依起信
真如亦能內熏佛善友等以為外熏內外
和合以成氣分前中雖聞教等亦因識能
領受故判識為能熏今並通此文中既有
因熏與果等定知熏習種成為氣分義熏謂
熏灼下第三正釋於中有二先釋名即唯識文即賴耶下釋熏習義於中有三一法
相宗亦唯識文問明已廣今䟽文具更略示之論云所熏能熏各具四義令種生長
故名熏習何等為所熏四義釋曰䟽云即賴耶識以為所熏者出所熏體唯有賴耶
具四義故得名所熏以恒住一類下即出四義此上一句即第一義論云一堅住性
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
二是無記性者即第二義論云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
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
此極善故三可受熏故者即第三義論云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
乃是所熏此揀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心所不自在無為性堅密四能
[038-0442a]
所共相和合者論云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
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此義䟽家在於能熏第四合舉前七轉識
者即出能熏體由有生滅下即出四義論云何等名為能熏四義一有生滅若法非
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為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勢力
增盛者即第二義論云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
熟心心所等勢力麤劣故非能熏彼䟽釋云言勝用者謂前十識可是能熏揀前六
識異熟生者及第八心王心所雖是能緣而不強盛不名為勝故非能熏三有增減
故者即第三義論云三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根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
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能所二法
者即合辨第四能熏論云四與新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
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自他不得互熏前後不得互熏論云
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此勝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釋曰所以能所第四
合者有二義故一以二種第四但能所異言全同故二用此文別為總結故論結云
如是能熏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勝容名熏習
若依起信下第二法性宗中熏習之義並如問明前中雖聞等第三揀濫通妨亦唯
[038-0442b]
識意故云前中亦為揀於起信等中善友聞法為外熏故今並通此者四通結上文
性相一宗熏習之義及餘習義經文皆具別中十種差別一與

果現在非現在差別謂過去善惡業因與
今現果同起名行不同起名不行如人行
施今得人身亦常好施等此即因習別中乃有
下別釋䟽文有二先當句釋後總結束結束中略今若具說前七約時明習次一約
道後二約人前中又三初二對過說習次三現在望現說習後三以現望後說習䟽
文皆具今初初句即因習也二隨趣熏者道熏差別如

從天來今猶鮮淨廣明道習如大威燈光
仙人所問經此即果習上二皆是對過說
二即果習如大威燈光仙人者彼云問疑經此仙為首廣有問答末後諸仙同
問此義云眾生業持猶如流星各各別異云何得成真實聚集下取意引佛言無時
方處而持得聚集過一乘巳若菩薩地中方得聚集無餘涅槃中方得聚集如百川
歸海又云我雖說煩惱平等中得聚集亦非聚集如風吹蟲聚在一處風息還散眾
生亦爾業風吹聚地獄餓鬼等處業盡還散又問意云先同在六道後人中相遇云
[038-0443a]
何得知先來聚集佛言大仙人所有眾生若相見時心不歡喜生嗔結恨或時頭痛
或時失禁大小便利當知是輩巳於先世地獄之中曾聚集相又問若先世曾在畜
生中百千萬身一處者云何可知佛言彼生人中各相見時結成嗔怨常見其便我
當何時覓得其便即畜生中曾聚集相若餓鬼中來常樂臭穢復多貪食設欲與他
心不去離生惱貪著或復見彼富貴勢力心生嫉妬復常欲得彼人財物若有先世
同在人中曾共一處者於現世中若相見時更生欲心若有先世共在天中若相見
時各以眼道遠相攝取共相眷屬仙人聞此稱讚如來是一切智三隨眾

生行者親近眾生熏差別此是緣習故宜
遠惡近善慎所習也所以昔王不立廄於
寺而立之於屠三隨眾生行者此下三句現望現在以說習氣所以
昔王下即智論文謂此王有象可以敵國每有怨敵莊嚴器仗無不尅勝後敵國皆
懼久而無敵遂於寺中立廄養之久聞僧眾禮念熏心馴善成性後有鄰國兵眾相
侵嚴象敵之都不肯戰其王憂愁慮其國敗智臣白王此象久處精舍見聞善事與
之化矣可處屠坊令常見殺後未經久惡心還起畜生尚爾況復於人近善不善近
惡不惡四隨業等者功業煩惱熏差別功業

[038-0443b]
者釋經業字謂是起作事業揀非業因如
鍜金之子宜教數息等煩惱習者如人喜
眠眠則滋多等四隨業下四五二句約因說習第四約於作業之因
第五約於善惡之因如鍜金之子等明法品巳引莊嚴經論說舍利弗錯教弟子一
白骨觀一數息觀經歷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緣即生邪見言無涅槃無漏之法一
其有者我應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於爾時見是比丘生邪見心即喚
舍利弗而呵責之汝不善教云何乃為是二弟子顛倒說法汝二弟子其性各異一
是浣衣一是金師金師之子應教數息觀浣衣之子應教白骨觀以汝錯教令是二
人生於惡心我於爾時為是二人如應說法二人聞己得羅漢果是故我為一切眾
生真善知識非舍利弗及目連也釋曰以此文證明是工業之習非業因也業即下
善惡是耳如人喜眠者即涅槃十九大臣皆為闍王說此偈曰若常愁苦愁遂增長
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五善不善等者善業

等熏差別此業即是業因以是善等三性
望來果稱業故如久行施者施心轉濃等
上三唯約現世以明習氣。
[038-0444a]


六隨入後有者中陰熏差別中有即是本
有後故如梵行人至中有內亦無染欲中有
者以經文隨入後有論判為中陰熏故故俱舍云本有謂死前居生剎那後則本有
即是今身未至當有於二中間說為中有俱舍云生死二有中五蘊名中有故

次第者與果次第熏差別謂修善惡業於
後有位諸趣之中受果次第習亦與果次
第無差上二約現望後以說熏習七次第等者此
言後有即當本有也遠公釋次第云中有能與生陰之果為方便故名為次第䟽意
云如在因中先多作善後則兼惡後與果時初即多樂後便有苦先苦後樂義亦準
之則受果時如因次第上二約現者第六現望中陰第七現望當有八不斷

等者離世間禪因熏差別謂諸無漏定名
離世間禪修學無漏即是彼因由未斷煩
惱雖修無漏亦為煩惱牽煩惱隨至無漏
名為遠行行亦入義八不斷下此一約道明熏習無漏聖道亦
有熏故九實非實者同法異外道行解脫熏

[038-0444b]
差別同法釋實即三乘同佛法故異外道
釋非實在佛法外故名為異行者上二之
因解脫者上二之果各有熏習好習本法
故曾修小乘今雖學大先發小習餘可準
知此即邪正雙明約修證說亦含三乘餘
習之相九實非實下後二約人亦含三乘者智論第三云譬如香在器中其
香雖去習氣故在如人被縛初得脫時身猶不便如畢陵伽罵恒河女亦第二論舍
利弗嗔亦當第二謂身子為上座羅睺羅瘦佛問其故彼說偈云若人食油則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者無氣力大德世尊自當知佛問誰為上座答和上舍利
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令日中炙後復令止不肯歸巳炙不合止佛還引昔為蛇
傷王呪師設火坑令其嗽毒若不嗽者當入火坑彼自思惟我巳能吐云何更嗽遂
投身入火故其嗔習至今不巳其大迦葉舞即智論四十七餘如第二䟽鈔

乘熏差別唯就於正約其見聞故法華安
樂行令不親近二乘恐習成種故法華安樂行者
經云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
[038-0445a]
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即不令近也恐習成種即是䟽釋上來十種前

七約時三世三有互望明習通於善惡八
明惡隨於善後二約人種種習氣皆能了
之令成如來無習氣之習氣智故。】


「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
相邪見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
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
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深著邪法邪定
相習行聖道正定相二俱捨不定相。」


【第九釋三聚稠林亦先總後別論通為五
總即第一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三乘中一
向定差別無即邪定有即正定各於自乘
定故離此不定論畧不釋此就種性約位
以明外三無涅槃三乘聖人定有內凡不
定又約一期久遠非究竟無第九三聚林論通為五者
[038-0445b]
一約生死涅槃之果以分次二偏就生死之因後二偏就涅槃之因又約一期下揀
法相宗無性之義二善行惡行因差別此約解惑

以分三聚謂正見是善行因邪見惡行因
二見定起二行名之為定言二俱不定者
無正慧決擇又不撥無因果率之則可清
升任之則便鄙替故曰不定下不定倣此
可知故論皆不釋此約解惑者解為善因惑為惡因正見即三善
根中無癡定起善業無貪無嗔不定起善則為不定涅槃經說邪見一種定起惡業
故為邪定三則輕微善惡以為不定前三善根者四善根中唯世第一定入離生故
三不定三惡道善道因差別此約行業以辨

四外道聲聞因差別此約位以分翻彼八
正名曰八邪外道邪位定正性離生聖人
位定已入見道故前三善根則名不定五
菩薩差別此約修大乘者得失以分著邪
是失所謂六蔽聖道為得即六度等。】
[038-0446a]


「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第三總結安住文屬八行論意總結前三
故云前三種事成就方能安住此地總結前三
者即一法師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


「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
得解脫。」


【大文第四住此地已下明說成就亦攝善
法行辯才饒益多同彼故文中二先牒前
總顯謂了心行方善說故大文第四先牒前者住此地巳
名為牒前了知已下即是總顯先了心行後教化調伏令得解脫即是善說。】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
菩薩乘法如來地法。」


【後佛子下廣顯說成有三成就一智成就
謂知法知器知化儀故二口業成就能起
說故三法師自在成就得陀羅尼等成彼
[038-0446b]
德故各有佛子以為揀別今初分二先明
隨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隨所依之器此二
何異前文智成入成前二各別而知今此
總收以法逗器今初所知法即三乘一乘
解脫差別各含教證教道以將化生令器
熟故證道以將度生令得解脫體正度故
此二何異下問答料揀先問後前二下答謂若前二別知智成如別知本草別明入
成如別知脉經今此依脉知病授本草藥教道以將化生者文無教證故各含之其
教證言在前總中教化調伏即是教道令得解脫即是證道此三乘中皆具此二以
論經前文總中但云此菩薩住善慧地已如實知眾生如是諸行差別之相隨其解
脫而與因緣無有教化調伏之言及至此經所知法中論經却云是菩薩如實知化
眾生法如實知度眾生法說聲聞乘法說辟支佛乘法說菩薩乘法如實知如來地
法論釋云何者隨所知說解脫器得熟故(即證道也)解脫體正度故(即證道也)䟽依論經有教
證義仍取前文教化等言故云含有。】


「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隨眾生根性欲解所
[038-0447a]
行有異諸趣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
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
乘而得解脫。」


【二隨所依中文有三節初總明次能隨下
別顯後令生下結益論主通收為七種器
一說所說法對器自釋云隨應度者授對
治法故即總中二句下句是說所說法上
句即所對之器論主通[冰-水+〡*ㄆ]者謂[冰-水+〡*ㄆ]上總明為第一器[冰-水+〡*ㄆ]下總結為第
七器一說所說法對器中先舉論即總中下指經別中初能隨及

後而為說法即上說所說法中間根等諸
林即是所對之器於中準論經眾生下有
心字即是心稠林通為五種器初眾生心
根性欲解明所說法器成謂十一林之中
此五正顯已成信等法器可隨根欲等說
故別顯之別中等者別但開總故先配總中二句以初後六字配經中智
[038-0447b]
隨行句以中間諸林配一切行處而䟽但配屬論以前將論屬經意故初眾生下牒
經經無心字論中文有及下喻中復要此心故依論義加然論經具云菩薩如是知
巳如實為眾生說法令得解脫隨心差別隨使差別隨根差別隨信差別隨境界差
別隨種種行習氣隨順一切境界智隨順性行稠林隨生煩惱業習氣轉隨聚差別
隨乘信解令得解脫而為說法釋曰論依上經分成七器初有總心今經略無心後
有使今經為眠縛在於向後今經云性在於第二論云性行文在於後故今䟽中但
順經文會取論意以配屬耳此五正顯者然心一種但是總依未成器故論經中則
有心字釋義不牒但云隨根隨信而為說法故䟽但云已成信等法器不言於心以
是總依故言有五二所行有異含其二義一約能

行之行名種種異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
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總喻
上五故如世稼穡具五因緣彼所種物成
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內三有
可生性四含潤欲發五決定可生喻上心
等故云譬喻一約能行者然論經中具於二句論別將屬於二器一云
[038-0448a]
隨譬喻器如經隨境界差別種種行習氣故二云隨種種異行器如經隨順一切境
界智故今經既闕二句但有所行有異即論前句中種種行習氣故䟽取意開成二
器以順論文言種種異行者如根有於能行信進念定慧等言所行之境者即所信
佛法僧等乃至所知如根既爾性解欲等亦然能勝解者即持心印所勝解者即所
印境謂所解真理等能行即有根性等殊名種種行所行境中隨於一境即須有五
故為譬喻如種一穀即具五義謂修一定一定如穀一須作意如有心物以物心斷
種不生故二有定根三習成性如一莖穀雖有心根今巳枯椊即無生性四現起樂
欲五勝解印持不可引轉名決定可生故䟽結云喻上心等四諸聚差

別者即定不定根轉器亦通上根等即定不定
者定通邪正二俱不定即是轉言通上根等者根性欲解皆悉有於定不定義

亦隨下隨辭辯器以彼生煩惱業熏難捨
要作同行巧辯方能化故以彼生煩惱者即三雜染生即
是苦煩惱攝眠縛眠縛即是隨眠是論之使而論乃在第一心下故此不言然其類
例不合在前多是譯人見其性義謂是隨眠故類前後名之為使以性同種性似種
子故而論前文闕性字義必譯人失論經意故今䟽文直案今經論意釋義甚符順
[038-0448b]
三結成益即隨乘因能乘出器以上諸

義不出自乘解脫故三結成益下即第七器言以上諸義不出
自乘者上六器義不出三乘。】


「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
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第二佛子菩薩住此下口業成就曲分為
二先總明具說之德二以無量下正明口
業成就今初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師行即
是智故而言說者護如來法藏通於說故
斯則內持於智外口說故何名具法師行
深妙義中具二十種功德故一知時二正
意三頓四相續五漸六次七句義漸次八
示九喜十勸十一具德十二不毀十三不
亂十四如法十五隨眾十六慈心十七安
隱心十八憐愍心十九不著名利二十不
[038-0449a]
自讚毀他廣釋如論今初亦是下義有兩兼故云亦是而智先
巳說此中之智為成口業故論但云口業成就何名具下先引本論但舉論列名廣
釋如論者以文多稍易非正釋經故略指耳今具出之論二十德分之為二前十五
種是隨順說外順說儀故後之五德是清淨說內心無過故前十五中義分為六初
有兩句量他所宜二有二句量法所宜三有三義量化所宜此與量他而有別者前
者量他受法之心及法威儀今此量化量物機性四從八示下三義量物所宜五第
十一具德一句亦量自所宜與第二量法異者前量說心及量說事今量說智六從
十二不毀下四義明其說能順益巳知大旨次當解釋初言時者觀察物心無留難
時而為說法論云是中時者無八難故如偈說云如王懷憂惱病恚著諸欲嶮處無
侍衛讒佞無忠臣如是八難時智臣不應語心王亦如是非時不應說釋曰論但兩
偈更無解釋今當釋之前一偈半是喻但半偈合王喻眾生於所說法取捨自在故
一如人憂惱言不入心眾生憂惱法不入心二病苦喻眾生有苦法不入心三恚四
欲可知五嶮處喻八難處六無善法為無侍七惡友讒佞八無善友忠臣此八皆為
法之難二正意者論云正威儀住非不正住此義云何自立他坐不應為說法如是
等事如戒經中廣說何以故諸佛菩薩敬重法故以恭敬故令他生尊重心聞法恭
[038-0449b]
敬攝心聽故釋曰上量他所宜竟二有二句量法所宜者即三頓四相續論云頓者
是菩薩正意為一切眾生說一切離慳法垢故釋曰說一切法是法頓也離慳法垢
故即心頓也生多法廣事雖難盡但捨慳垢即名頓矣論云相續者說無休息捨諸
法中嫉妬意故釋曰說無休息者說相續也捨嫉妬意心相續也事難常俱但捨妬
心即名相續第三三句量化所宜者謂五漸六次七句義漸次論云漸者如字句次
第說故釋曰此約教明論云次者如字句次第義亦如是說故釋曰此依義也論云
句義漸次者說同義法不說不同義法故釋曰此依行法次第說亦可於前教及義
中說同義法不說不同義法是義云何如四諦中苦說有作集滅道中亦說有作苦
說無作集滅道中亦說無作如是一切不相間雜故曰同義四有三句量物所宜者
謂八示九喜十勸論云示者示所應示等故釋曰如小乘根應示小等等者授所應
授照所應照等論云喜者喜所應喜等量宜開曉令歡喜故論云勸者怯弱眾生勸
令勇猛故五一句亦量自者論云具德者現智比知阿含所證具說故釋曰現比一
對情意分別教證一對約境分別備此四種能說之德故云具德六有四句明具說
能順益謂十二不毀至第十五論云不毀者隨順善道說故釋曰說能隨順出世之
道論云不亂者不動不雜正入非稠林故釋曰此明說能順理不動者言不太淺太
[038-0450a]
淺失理名之為動不雜者說不太深不雜深隱言正入者顯前不動言能顯理令人
正入非稠林者顯前不雜語不深隱不如稠林難見知故論云如法者具說四聖諦
故釋曰謂說稱於四諦法相能令人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故論云隨眾者於四眾八
部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故釋曰此明說順於人故論總結云如是十五種相菩薩隨
順利益他說一切法故後之五種是清淨說者謂十六慈心下是論云慈心者於怨
眾生起慈心說法故釋曰怨多嗔故論云安隱心者於惡行眾生中起利益心說法
故釋曰惡行必當受大苦故論云憐愍心者於受苦樂放逸眾生中起憐愍利樂心
說法故釋曰於受苦者愍其現苦於受樂放逸者愍其當苦論云不著名聞利養者
心不希望常行遠離故釋曰未得不悕巳得能離故論云不自讚毀他者離我慢嫉
妬隨煩惱為眾生說法故釋曰隨緣現起名隨煩惱以離我慢故不自讚以離嫉妬
故不毀他論結云如是五種相菩薩自心清淨故論又總結云具此二十事能作法
師是名住大法師深妙義中涅槃具七善知名大法師

與此略同慈氏論說具十德者名大法師
攝義具足一善知法義二能廣宣說三處
眾無畏四無斷辯才五巧方便說六法隨
[038-0450b]
法行七威儀具足八勇猛精進九身心無
倦十成就忍力會之亦同涅槃具七善知下二引他文此
中有三一引涅槃先雖廣引今略列名一知法二知義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自六知
眾七知尊卑慈氏論下二引論二十者一善知法義即攝三事一漸二次三句義漸
次二能廣宣說攝二即頓及具德三處眾無畏即隨眾四無斷辯才即相續五方便
善巧攝三一知時二示三喜六法隨法行攝二一如法二安隱心第七威儀具足即
正意八勇猛精進即攝二義一勸二憐愍九身心無倦攝於三德一不毀二不亂三
慈心十成就忍力即攝二德一不著名聞利養二不自讚毀他故諸經論開合不同
大旨無別會之亦同下會瑜伽同上二文一會七善知謂一善知法義即是初二二
具上二義故能廣說三處眾無畏即知眾四辯才無斷即知時五善巧方便即知尊
卑六法隨法行即知自七威儀具足亦知尊卑八勇猛精進即是知足九身心無倦
十成就忍力皆由具上七故。】


「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
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捨離
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
[038-0451a]
智樂說無礙智。」


【第二正明口業中先略明後此菩薩以法
下廣顯今初先顯名體謂外由菩薩美妙
言辭而演法義名四無礙辯內由智起名
四無礙智次辯體者此智即無漏後得為
體故云善巧即上知法知機智也義無礙
解或通正體今初先顯名體者文有三節一顯名體經文是一義含名
體謂經從初至而演說法皆是釋名有二名故次辨體者重取善巧智字以為辨體
義無礙下隨難別釋義名所以知是差別即後得智無心照理即通正體次此

菩薩下約位顯勝以初地分得此地任運
故無暫捨約位顯勝文意可知然此無蹔捨離論名不壞論云不壞者不
動故即無蹔捨義後何等下徵列名字智緣法等

無拘礙故法等皆智境界從境分四後何等下
三徵列名字於中有二先釋通名上釋名中但釋辯智今釋無礙一法者

法體謂法自體有軌持故即二空所攝即
[038-0451b]
真之俗境故論云遠離二邊生法所攝如
色礙相等一法者下別釋四名然唯識云法無礙智緣能詮教法為境義
無礙智即於所詮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詞無礙智即於言音展轉訓釋
總持自在於一聲中現一切音聲故樂說無礙智緣機巧說為境又云辯才自在者
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為說法俱舍亦以法緣能詮釋云名身者所謂想章字總
說釋曰以想釋名以章釋句以字釋文以總釋身論云名謂作想解云想者取像或
契約義若取像名想想是心所如說於色能生色想因名生想名為作想若契約義
想即是名謂諸賢聖共為契約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此名想顯有詮表故名作想
餘義準說今之本論釋法無礙不局能詮故云法體如色礙相然論一時列名云是
中四無礙境界者一法體二法境界體三正得與眾生四正求與無量門後方牒釋
今䟽四中文皆三節一牒經舉論立名二謂字下是䟽釋論三故論云下舉論牒釋
今初法中論牒釋內以色從緣集非定斷常故離二邊辨俗異真云生法所攝即二
執所依之法言如色礙相者正出法體二義者法境界體謂

於法體上差別境義即上二空所攝真諦
之境故論云即彼遠離二邊生法所攝中
[038-0452a]
如實智境界故然得此真智者由菩薩於
生法二執所攝境中以智安住求彼色等
但是虛妄即俗而真是彼色等之中別義
上即遠公之意其猶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亦可不約二諦法約自體義約差別謂十
一色等虛妄分別之相即是別義言如實
智者稱事實也二義中第三叚內文曲有四一舉論牒釋二然得下
遠公釋論以法為俗以義為真應有問言法義不同何以論文皆有遠離二邊生法
所攝故釋意云隨順觀察世諦即入第一義故三上即下䟽成遠公義四亦可下是
䟽別義於中二先正釋後言如實下解妨妨云若義亦俗諦何名如實答云約如事
三詞者正得與眾生謂得彼方言與他

說故故論云於彼如實智境中隨他所喜
言說正知此釋正得隨他言說正知而與
故此釋與眾生。


四樂說者正求與無量門謂樂說乃辭中
[038-0452b]
別義七辯剖析名無量門論云於彼隨他
所喜言語正知無量種種義語隨知而與
正求與者邪求不與二廣顯中理實此四通該一
切且約圓數以列十門各有復次論云後
五是淨者謂三乘行果則顯前五是三乘
教理通於染淨言十者一依自相謂知事
法體各殊故二依同相謂知理法若性若
相各有同理故三行相此約時辯法三世
遷流故上三知義即是所詮四說相此知
教法上四皆約所知五智相此約能知六
無我慢相此約所離明淨七小乘大乘相
此約所行上二通辨諸乘行果後三別約
一乘八菩薩地相此約因行後二知果九
如來地相約體十作住持相約用然十中
法義則別後二多同皆詞則說於法義樂
[038-0453a]
說乃詞中別義亦有以詞說於法樂說說
義十中皆四無礙即四種相言十者下二列名略釋其
十相名即是論文謂字巳下皆是䟽釋然十中下三總就十中釋無礙義亦多以下
如第七大小乘相中法知一乘義知諸乘詞云說一切乘無差別即同一乘樂說云
說一一乘無邊法即同說諸乘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三十八之六


音釋




居又切象舍也

松倫切順也

胡管切濯垢也
𠻳
色角切口噏也


讒佞
讒鉏咸切傷良曰讒佞乃定切諛謟也
苣勝
苣臼許切苣勝胡麻

鍜金
鍜都玩切鍜金冶金也
[038-0453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七 法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
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樂說無礙
智無斷盡說。」


【今初自相有四種者一生法自相謂知色
是變礙相等一生法下次別釋然論諸叚皆有三節一總列四名二總
舉經帖三重更牒釋䟽文之中以論三叚一一別配四無礙義今初自相論總列名
云一生法自相二差別自相三想堅固自相四彼想差別自相一生法自相者論摽
名也謂知色下䟽釋世法集起故名為生自性門中辨此生法名生自相下三例然

二義者差別自相謂知色有十一處等上
二約總別以分法義後二同體義分二義下論
立名謂知下䟽釋即生法之中差別義也十一處者五根五境及法處所攝色也上
二義下䟽結前生後然上諸義論無重釋三想堅固自相想者

[038-0454a]
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種相故一隨
自所覺諸法相二隨彼彼所化言詞所宜
相以所覺法隨彼言詞為彼生說說無錯
謬名為堅固論經云不壞者壞即錯也三想
堅固下是論立名想者下䟽釋即論重釋中意論具牒釋第三句經云是中不壞說
者隨所覺諸相隨彼彼眾生說法故今䟽中先釋想字言亦以慧心取彼二種相故
者總釋言慧心取者揀異凡想一隨自所覺諸法者即論隨所覺諸相二隨彼下即
釋隨彼彼眾生說法說無錯下以經成論論經下會通二經四彼想差

別自相想義同上但以次第不息以多異
名堅固彼義令他愛樂名不斷盡四彼想下論立
名也想義下即䟽釋亦論量釋中意論云次第不斷說者次第不息無量眾多異名
為堅固彼義故䟽文可知令他愛樂亦樂說義此自相一門是總

故論前緫中亦依此釋諸經論中亦多依
此。】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義無礙智知
[038-0454b]
諸法生滅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斷說樂
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


【第二同相約性與相分於法義第二同相中論亦二
節謂列名經帖重釋一同於前文中初總摽法義一一切法同相

謂諸法同以無性為自性故一一切法下二別釋四義
此初知法先論立名謂字下䟽釋論無重釋二有為法同相同

生滅故謂觀無常門生滅相得入初句法
無我性故無我智境得成是則生滅是常
義也二中初論立名同生滅相下是䟽釋論謂觀下即論重釋論具云是中無
常門入無我義中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䟽文有四初釋是中無常門二得入下釋
入無我義中三故下釋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四是下䟽以義結若凖推無常門入
初無性亦是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今以經中法尚無自性即是常也義明生滅是無
常也故以無常生滅是無性常家義用三詞四辨凖此可知三一切法

假名同相故云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
更以言詮假名而談名不斷說。
[038-0455a]


四假名假名同相謂不壞前假名更能以
異異無邊假名說故重言假名。】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
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於去來今法
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無邊法明
了說。」


【第三行相中約三世以分法義第三行相論亦三節
䟽亦先總分法義一生行相現法緣生故設知過

未亦名現在以三世皆是當世現在故故
論云過去未來彼彼世間攝受故一生行相者論
立名現法緣下䟽釋論名設知下論重牒釋䟽中有二先取意釋論本文云一一世
現在世故論云下明引論釋釋上一一現在之言二已生未生行

相設知現在亦名過未以現是過家未未
家過故是則當世而知名法逆見過未能
知現在是則名義為菩薩智境二已生下知義先舉
[038-0455b]
論後設知下䟽取義釋具足論云見過去未來世知現在世彼菩薩智境界成釋曰
䟽文分二先正取意釋二是則下結示上二云何逆見過未知現在耶見過去法謝
未法未生則知現在從未而生必當謝滅三物假名行相緫說

三世之物不謬故。


四說事行相然所說事不出三世緫相物
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異異事法故云無
邊法明三四可知。】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
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
其心樂說。」


【第四說相中約本釋以分法義一修多羅
相故但云法二解釋相所以名義三隨順
相隨類言音故四相似說相謂隨心樂聞
何法宜何譬喻說似彼心故第四說相約本釋以分法
義釋即法等次隨音隨心以分詞辨別必帶總皆合有說前三畧無。】

[038-0456a]


「復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
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世智差
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


【第五智相約法類以分法義一現見智二
比智比即類也然所知境即是二諦法比
等智是無礙體從體立稱不同前後又法
比等智通於大小四無礙智唯局大乘故
涅槃說唯菩薩有聲聞設有少故名無若
就二智所觀並通大小約能觀智唯局大
乘於大乘中依觀所取能取以立法類第五
智相䟽文有五一分法義既以法比分於法義下約說淺深分詞樂說比即類也然
所知下二定其境體若例前後法比二智是所知境經文既云以法智知差別不異
即是就能為無礙體二諦為境然法比約情智二諦約事理又法比下三辨二行通
局法比則通無礙則局故涅槃下證無礙智即第十六經梵行品廣說四無礙竟云
聲聞無四無礙無三種法故一者必須䎡語然後授法二者必須麤語然後授法三
[038-0456b]
者不䎡不麤語然後授法故聲聞設有者是通妨難即彼經中迦葉菩薩難云若聲
聞無者何以如來說舍利弗等有四無礙佛答意云如四河入海此之四河皆有無
量水而言等海者無有是處即少故名無意也次下又云或得一得二得三不得具
四故名為無即其義也從若就下結成通局非唯法比通於大小今無礙智所觀亦
通大小但能觀無礙局大乘耳即以法無礙智知法知境及能知智名法智知差別
不異也下三例然於大乘下四正明大乘法比之相即是釋文於中有二先雙摽法
一法智觀如故云現見謂觀差別二諦

同如不異故一法智下二別釋四相論云一現見智䟽中有二先釋現
見後謂觀下釋成現見所以即論重釋中意然論經云以法無礙智知諸法差別不
壞方便釋曰其不壞方便即今經不異論重釋云是中法智者知諦差別不異方便
法智差別不壞方便故釋曰其知諦差別即釋經中知法差別二諦不同名法差別
言不異方便者釋不壞方便從法智下重舉經帖故取意云差別二諦同如不異同
如即是不異所以二比智即觀前能觀如實分別

之智類餘亦爾類何等耶比知如前差別
即如實故二比智下釋義無礙比智二字是論即觀下䟽釋亦即論中重
[038-0457a]
釋之意彼經云以義無礙智以比智如實知諸法差別釋曰此與今文顛倒論重釋
云比智者此如實分別餘亦如是比知實諦差別可知釋曰以現所知類度諸法故
曰如是䟽中取意其觀前能觀如實分別之智即如實分別從類餘下釋論餘亦如
是從類何下徵釋比智如實諦差別如故為順經中云差別如實故如實在下差別
即如實正辨順上二諦同如了二諦如即如實諦知差別耳細尋易見三欲

得方便智謂此是相見道依真假說後得
智攝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義假說以為
方便三欲得下即論謂字下釋證第一義名之為得欲趣向證必假俗諦為方
便故論經云以詞無礙智以世智正見故知說法論重釋中不釋此句䟽以相見道
釋正見四得智謂雖以世智說而與第一義

相應非顛倒異方名樂說故云善巧可以
證得第一義故言四得智即論謂字下取論意釋論重釋云第一義
智方便者非顛倒異樂說應知以論經云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正方便說故論
牒之䟽中先釋論非顛倒次故云下結以經帖後可以證下釋論立名餘如

唯識雜集各第九瑜伽十六說上廻向品
[038-0457b]
䟽已略明餘如下第五指其本源論則可知廻向即第六廻向十六智寶
處明彼說三心見道亦有法類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
切有情諸法假緣智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後一名類智總合緣故有說十六心見
道自有二義一依如智二依上下諦並如前說然有部則時通處別現智知於三世
之法名為時通比智亦然現智唯知欲界之法比智知於上二界法名為處別若依
經部成實論明則處通時別二智通知三界名為處通法智知於現在比智知於過
未名為時別成實十六無邊空處品中問此定能緣何地答此定緣一切地及滅道
問曰有人言諸無色定雖能緣滅但緣比智分滅不緣現智分滅是事云何答曰緣
一切滅以現智緣現自在地滅以比智緣餘滅道亦是能緣一切釋曰現智即法智
也若依深密相續解脫經時處俱非定現見見法名為現見智知他方及他世名為
比智又更分別於一切現所知名現智類度解者名為比智故不可時處定也俱舍
即當第二十三大同唯識觀上下諦一十六心偈云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生無
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緣餘界苦生類忍類智緣集滅道諦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
心名聖諦現觀此總有三種謂見緣事別釋曰從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
生無漏法名苦法智忍苦忍無問緣欲苦諦次生法智名苦法智此智無間次緣餘
[038-0458a]
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如
緣苦諦餘三亦然有十六心言苦法忍者苦是苦諦法忍緣苦法名苦法忍果是等
流智唯無漏為顯此忍亦唯無漏舉後等流以為摽別故忍名智者從果為名如苦
果𣗳𣗳非苦果從果得名故云智忍餘可例知言現觀者現前觀聖諦故言有三者
一見現觀即無漏慧見諦分明故二緣現觀此無漏慧及慧相應心心所法同一所
緣故三事現觀前相應及餘俱有同一事業故餘俱有者謂道共戒及生等四相有
因故名俱有也餘廣如彼。】


「復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
知蘊界處諦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一切世
間易解了羙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
轉勝無邊法明說。」


【第六無我慢相中約真俗以分法義第六無我
慢相言約真俗者通就三乘二諦明之故世諦中歷三乘法詞及樂說但總別分之

一第一義諦無我故云一相言不壞者不
壞無我故若言我知無我我證無我則壞
[038-0458b]
無我以有能所故。


二世諦無我故云蘊等迷蘊著積聚我迷
界著異因我計種族別故迷處著欲我計
為生門能受入故迷諦緣起著作我皆明
因果有造作故並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隨
順觀察世諦緣生無實以為對治得入第
一義法無我名善巧方便故蘊界等是菩
薩智境所治之我迷五蘊者以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故迷積
聚為蘊謂有我人亦謂聚色以為色蘊等迷十八界者約法我六根六塵生識正因
因各異故有此法我若外道計中有人我以為異因使知塵等迷十二處者迷於六
入根塵相順眼見色等遂生貪著則有法我或謂神我於中能著猶如一人在於六
向見色聞聲等迷諦緣者迷於四諦十二因緣皆謂以因能作果故人我可知故䟽
雙結並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隨順下上辨斷遣之病即是我慢此下辨能遣之藥即
是無我觀世緣生故無有實無實即實為第一義故上六地論云隨順觀察世諦即
入第一義從故蘊界等下結成蘊等為智之境三說羙妙無我愜

[038-0459a]
情稱羙順理為妙。


四說無上無我故云轉勝詞中差別故曰
無邊法明。】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
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樂
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


【第七大小乘相中約權實以分法義第七大小
乘相者知實為法知權為義會三歸一為詞開方便門為樂說一觀相謂

一觀不異唯一事實故唯一事實者即法華云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二性相就彼根性有三乘故二中順機
說權即是義意三解脫相會彼三乘同歸一實解

脫相中無差別故論云依同解脫不懼者
法華云今我喜無畏但說無上道故三中三乘
同歸一實者第一經云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
久後要當說真實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遠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
[038-0459b]
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又第三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三周之經皆是會三方便歸一真實解脫相者第三經藥草喻品云如來
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即解脫
中無差別也又第二經云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則一切解脫三
乘同歸也法華云下釋成上論亦方便品光有一偈云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
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釋曰此偈則明如來有畏畏其謗故次即云今我喜無畏於
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四念相即開方便門隨

機念異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說諸乘法然
皆為一事故論云隨順解脫即開方便有二義一於一
佛乘分別說三名之為開即初施權故信解品末云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等是也二開者開除開發故第
四經云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斯即說三為方便名之為開即然皆為一事下䟽
是也第一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亦即長行中云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又云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
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即其文也故引論明隨順解脫即方便多
[038-0460a]
門皆順解脫也。】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
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辭無礙
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
無邊行相。」


【第八菩薩地相中約地體相以分法義第八
菩薩地相者說地體為法地相為義三詞者說相不違體四樂說者說相隨機此之
體相即證教二道亦即前義說二大亦即不可說及可說義總收一品之意廣如大
分及請分中一智相一切菩薩行者總標也何

者是耶謂所證法行能證智行何以此二
名菩薩行以智契如故故經云智隨證論
云觀智說故此菩薩行即十地智體一智相下
即前釋法無礙上句論標名從一切下牒經解釋有兩重徵釋何者下此徵法體經
法行智行後徵法智何以名菩薩行答意可知故經云下雙舉經論以帖言論云觀
智說者論具云是中一切菩薩行者法行智行是現觀智說故二說相謂

[038-0460b]
體雖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
心差別故論云十地差別者謂心而名說
相者約口言也以論經云義無量者說十
地差別故作是釋斯則異前義大斯則異前者顯
義無礙即說是大前法無礙是義大也三與方便相謂巧說

十地授與眾生不顛倒教授與地證道無
有差別故謂巧說十地者釋方便言從授與下釋無差別言乃有二意一
稱機不倒為無差別二不違證道為無差別如鳥跡合空四入無量門

相入諸地相差別故。】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義
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無礙
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
無量劫說不盡。」


【第九如來地相約真應以分法義謂一法
身相即始本無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
[038-0461a]
第九如來地相中以始本無二釋一念者以起信云謂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
名一切智言一念相應者即始覺與本覺相應故彼論云如菩薩地𥁞滿足方便一
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正是
始本無二相也次上論釋木覺竟云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
本覺又云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
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以始覺同於本覺無復始本之異為一
念相應亦是一念頓覺一切法故故淨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餘並可知二色身相種種時者隨何劫中種種

處者隨何國土依報事各差別者隨何等
佛身正報事。


三正覺相通說正覺十佛差別故。


四說相佛德無盡故說亦無盡。】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
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法輪一切智
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眾生
[038-0461b]
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隨一切眾生
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眾生
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


【第十作住持相約諸佛能說德所說聲教
以分法義第十作住持相約就能所以分法義亦是總別總知如來所轉
法輪名法別知八萬四千差別為義而前意義長故䟽但舉一意詞及樂說同體義
分依前法義起說名詞詞中差別說為樂說一覺相即作住持

德覺法性相故語者隨自意語隨他意語
隨自他意語此能說法故十力破魔憍慢
無畏伏外道不共異二乘慈悲故常說辨
才故能說方便者隨順物機轉法輪者正
說此上皆一切智智隨證隨自意等者論主但云語者能
說法故䟽以涅槃意明如來說法不出三語即三十五迦葉品中因說若言眾生定
有佛性名為執著若言定無是則妄語便云如我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語等初會
已引今更畧示如五百比丘各說身因問佛佛言我為欲界眾生說父母以為身因
[038-0462a]
結云是名隨自意語次云如答把吒長者問瞿曇知幻應是幻人佛反問云汝識王
舍城中氣噓旃陀羅不答云我知佛言汝知旃陀羅而非旃陀羅我知幻者豈是幻
人結云是名隨他意語次言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是隨自他語
等十力已下轉法輪之德言上皆一切智智下結釋經文二差別相知

佛隨心種性等差別聲教故。


三說相用前音聲差別說故。


四彼無量相異異說故隨信解者示現菩
薩無盡樂說故以如來智等者諸佛法身
以利生為行此行合智故無垢清淨不可
破壞故云圓滿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說。】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
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


【第三佛子菩薩住第九地下法師自在成
就中二先牒前標後二得義下正顯成就
有四種事一持成就得不失故二說成就
[038-0462b]
巧能演故三問答成就斷疑網故四受持
成就更受勝法故則前三自分後一勝進
又前一釋得妙法藏後三釋作大法師於
此四種皆無縛著即攝第九廻向也第三法師
自在成就二又前下對釋摽文。】


「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
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
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
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
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今初分二初列十持持先已得後此菩薩
得如是下用前十持持當所得今初先列
十持並從所起業用立名初三起意業次
三起身業後四起口業。


一持義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四善輭者
[038-0463a]
慈光攝受五剛強者善慧降伏種種施為
故六上供諸佛下攝貧窮故名眾財七於
大乘中陿劣眾生示教大乘威德勝利令
生喜故八不斷辯才智常說故九無盡樂
說深說故十種種義樂說廣說故一義持下三別
釋然以人望法十皆所持約三業中亦有能所初三意中義教所持次三是能知身
業三中通能所攝而初二以正報攝後一以依攝後四口中七以教攝二八以辨九
十所說深廣九無𥁞樂說深者深約契理何有𥁞時十廣可知後如是下

緫結以百萬下顯持之用。】


「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已於
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
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以無量差別
門為他演說。」


【二持當得中聞已不忘正顯持義為他演
說亦持之用。】
[038-0463b]


「此菩薩初見於佛頭頂禮敬即於佛所得無
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開持諸大聲聞於
百千劫所能領受。」


【第二此菩薩初見下明說成就於中三初
顯所受法多。】


「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於法
座而說於法大千世界滿中眾生隨其心樂
差別為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其餘眾會
威德光明無能與比。」


【二此菩薩得如是下能廣開演。】


「此菩薩處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眾皆得
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令諸大
眾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
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
時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
[038-0464a]
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欲發一言
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
皆作法音恒住不滅或時心欲一切世界簫
笛鐘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
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
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
四大聚中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悉演出不
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三此菩薩處於法座下明起說自在。】


「佛子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
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
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
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如
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
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
[038-0464b]
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
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
可說世界滿中眾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
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為
一切作所依怙。」


【第三佛子此菩薩假使下問答成就初一
界答難二明一切世界。】


「佛子此菩薩復更精進成就智明假使一毛
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
眾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一一眾生
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欲彼諸佛隨其性
欲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
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於一念中悉
能領受無有忘失。」


【第四佛子此菩薩復更下受持成就可知。】
[038-0465a]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
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
常在三昧恒見諸佛未曾捨離一一劫中見
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
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諸佛所
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
淨。」


【第二佛子菩薩住此下明位果三果同前
但初調柔見佛緣中初依內證近佛法身
後依三昧見佛色身餘文可知。】


「譬如真金善巧金師用作寶冠轉輪聖王以
嚴其首四天下內一切小王及諸臣民諸莊
嚴具無與等者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復如
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有善根
無能與等。
[038-0465b]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
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黑闇此
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出光明照眾
生心煩惱黑闇皆令息滅。


此菩薩十波羅密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
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慧地若
廣說者於無量劫亦不能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
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為一切聲
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眾
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
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
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
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
[038-0466a]
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萬阿
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
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
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無量智力善觀察最上微妙世難知普入如
來祕密處利益眾生入九地。


總持三昧皆自在獲大神通入眾剎力智無
畏不共法願力悲心入九地。」


【第三重頌分中二十四頌分三初十九頌
地行次四頌位果後一結歎今初具頌上
四分初二頌法師方便。】


「住於此地持法藏了善不善及無記有漏無
漏世出世思不思議悉善知。
[038-0466b]


若法決定不決定三乘所作悉觀察有為無
為行差別如是而知入世間。」


【次二頌智成就。】


「若欲知諸眾生心則能以智如實知種種速
轉壞非壞無質無邊等眾相。


煩惱無邊恒共伴眠起一義續諸趣業性種
種各差別因壞果集皆能了。


諸根種種下中上先後際等無量別解性樂
欲亦復然八萬四千靡不知。


眾生惑見恒隨縛無始稠林未除翦與志共
俱心並生常相羇繫不斷絕。


但唯妄想非實物不離於心無處所禪定境
排仍退轉金剛道滅方畢竟。


六趣受生各差別業田愛潤無明覆識為種
子名色芽三界無始恒相續。
[038-0467a]


惑業心習生諸趣若離於此不復生眾生悉
在三聚中或溺於見或行道。」


【次七頌入行成就。】


「住於此地善觀察隨其心樂及根解。」


【四有八偈頌說成就於中初半偈頌智成
就。】


「悉以無礙妙辯才如其所應差別說處於法
座如師子亦如牛王寶山王。


又如龍王布密雲霔甘露雨充大海善知法
性及奧義隨順言辭能辯說。」


【次二偈頌口業成就其中諸喻長行所無。】


「緫持百萬阿僧祇譬如大海受眾雨緫持三
昧皆清淨能於一念見多佛。


一一佛所皆聞法復以妙音而演暢。」


【後五偈半頌法師自在成就於中初一偈
[038-0467b]
半頌持。】


「若欲三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諸群生如雲廣
布無不及隨其根欲悉令喜。」


【次一偈頌說。】


「毛端佛眾無有數眾生心樂亦無極悉應其
心與法門一切法界皆如是。」


【次一頌問答。】


「菩薩勤加精進力復獲功德轉增勝聞持爾
所諸法門如地能持一切種。


十方無量諸眾生咸來親近會中坐一念隨
心各問難一音普對悉充足。」


【後二頌受持兼頌問答。】


「住於此地為法王隨機誨誘無厭倦日夜見
佛未曾捨入深寂滅智解脫。


供養諸佛善益明如王頂上妙寶冠復使眾
[038-0468a]
生煩惱滅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以三乘法化眾生所行善
業普饒益乃至當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諸三昧阿僧祇剎微塵數見佛說
法亦復然願力所作復過此。


此是第九善慧地大智菩薩所行處甚深微
妙難可見我為佛子巳宣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八之七


音釋




乃朗切曏也

而[〦/ㄠ-ㄙ+?]切
依怙
怙侯古切依怙𠋣恃也
統理


統他總切緫也

之戍切霖霔也

與久切引也

陟駕切

休居

[038-046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