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四之一 會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


【第二不壞迴向長行中二先位行後位果
位行中三謂牒釋結今初牒名徵起謂於
諦寶等十種勝境深信堅固得不壞名然
十表無盡信通事理故本業云觀一切法
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名不壞是知
善根迴向皆通事事無礙方真不壞耳故本
業云下證通事理但有名用事也念念不住故名不壞者單取不住即是剎那無常
合是壞義以無所住故名不住則是理不壞義耳凖下供具等皆通事事無礙。】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
不壞信息能承事一切佛故於諸菩薩乃至
初發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壞信誓修一
[024-0411b]
切菩薩善根無疲厭故於一切佛法得不壞
信發深志樂故於一切佛教得不壞信守護
住持故於一切眾生得不壞信慈眼等觀善
根迴向普利益故於一切白淨法得不壞信
普集無邊諸善根故於一切菩薩迴向道得
不壞信滿足殊勝諸欲解故於一切菩薩法
師得不壞信於諸菩薩起佛想故於一切佛
自在神通得不壞信深信諸佛難思議故於
一切菩薩善巧方便行得不壞信攝取種種
無量無數行境界故。」


【第二佛子下依徵廣釋中三初舉所迴善
根二辨迴向之行三明迴向所為今初分
二先明起不壞信後佛子下依信種善今
初十句不出三寶四信初句佛寶次句僧
寶餘皆法寶於中初句是總兼含理法餘
[024-0412a]
七句別別中初一教法次四行法一大悲
行二惡止善行行亦攝於戒三迴向行四
近友行次一果法後一重舉行法意欲總
包其中理法即信真如不出三寶四信者四信即三寶外加
一然二文不同若起信論即是真如故彼論修行信心分云畧說信有四種一者信
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樂親近供養恭敬𤼵起善根願
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
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故下䟽云其中理法即信真如二若凖瓔
珞下卷四不壞信前三是三寶四是正戒云從今時盡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賢聖僧歸依戒法如是言說故䟽云二惡止善行行亦攝於戒意取戒為第四信故
四既不定為十何爽。】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不壞信時於佛
菩薩聲聞獨覺若諸佛教若諸眾生如是等
種種境界中種諸善根無量無邊令菩提心
轉更增長慈悲廣大平等觀察隨順修學諸
[024-0412b]
佛所作攝取一切清淨善根入真實義集福
德行行大惠施修諸功德等觀三世。」


【第二依信種善根中二先種善根後令菩
提下長菩薩道有十句初總餘別可知。】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功德迴向一切
智願常見諸佛親近善友與諸菩薩同共止
住念一切智心無暫捨受持佛教勤加守護
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心常迴向出世之道供
養瞻侍一切法師解了諸法憶持不忘修行
大願悉使滿足。」


【第二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下明迴
向行中二先將善根迴向後將勝報迴向
前中即雙向眾生菩提文中又二初正明
迴向後菩薩如是積集下結成今初先總
明迴向菩提之果願常下別明迴向成得
[024-0413a]
果之因文有十句初三行緣次二行因後
五所成之行初成利他行即迴向眾生意
次三自利後一通二利前中即雙向等者以初云廻向一切
智故是菩提次下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等即向眾生故下䟽云即廻向眾生意。】


「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
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習
善根安住善根。」


【二結成中九句前三通顯收攝亦是聞慧
一積一至多二令至究竟三隨一使增次
四皆思慧後二修慧起行為修習相應為
安住。】


「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諸善根已以此善根
所得依果修菩薩行。」


【二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諸善根已下將
勝報迴向謂依迴向得報復將迴向通向
[024-0413b]
三處文中二先明所迴善根二如是修習
無量功德下顯迴向行今初又二先結前
生後。】


「於念念中見無量佛如其所應承事供養。」


【後於念念下正明供佛善根於中又二先
總標後以阿僧祇下廣顯今初言如其所
應者有二義一隨何所要如應即供二稱
佛境界所應之供謂不以稱法界之供不
能供稱法界之佛故。】


「以阿僧祇寶阿僧祇華阿僧祇鬘阿僧祇衣
阿僧祇葢阿僧祇幢阿僧祇旛阿僧祇莊嚴
具阿僧祇給侍阿僧祇塗飾地阿僧祇塗香
阿僧祇末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燒香阿僧
祇深信阿僧祇愛樂阿僧祇淨心阿僧祇尊
重阿僧祇讚歎阿僧祇禮敬。」
[024-0414a]


【二廣顯中四一廣列供事二明供佛三顯
供意四結分齊今初廣列供事有六十七
句為六初二十句雜門明內外之供下皆
純門。】


「阿僧祇寶座阿僧祇華座阿僧祇香座阿僧
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
金剛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寶繒座阿僧
祇寶色座。」


【二座。】


「阿僧祇寶經行處阿僧祇華經行處阿僧祇
香經行處阿僧祇鬘經行處阿僧祇衣經行
處阿僧祇寶間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繒
綵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多羅樹經行處阿
僧祇一切寶欄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鈴
網彌覆經行處。」
[024-0414b]


【三經行處。】


「阿僧祇一切寶宮殿阿僧祇一切華宮殿阿
僧祇一切香宮殿阿僧祇一切鬘宮殿阿僧
祇一切栴檀宮殿阿僧祇一切堅固妙香藏
宮殿阿僧祇一切金剛宮殿阿僧祇一切摩
尼宮殿皆悉殊妙出過諸天。」


【四宮殿。】


「阿僧祇諸雜寶樹阿僧祇種種香樹阿僧祇
諸寶衣樹阿僧祇諸音樂樹阿僧祇寶莊嚴
具樹阿僧祇妙音聲樹阿僧祇無厭寶樹阿
僧祇寶繒綵樹阿僧祇寶璫樹阿僧祇一切
華香幢旛鬘葢所嚴飾樹如是等樹扶踈蔭
映莊嚴宮殿。」


【五樹。】


「其諸宮殿復有阿僧祇軒檻莊嚴阿僧祇窓
[024-0415a]
牖莊嚴阿僧祇門闥莊嚴阿僧祇樓閣莊嚴
阿僧祇半月莊嚴阿僧祇帳莊嚴阿僧祇金
網彌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帀普熏阿僧祇衣
敷布其地。」


【六嚴宮殿亦純雜無礙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諸供養具於無
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
養一切諸佛恒不退轉無有休息。」


【二佛子下明供佛中二先供現佛。】


「一一如來滅度之後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
敬供養。」


【後一一下明供舍利。】


「為令一切眾生生淨信故一切眾生攝善根
故一切眾生離諸苦故一切眾生廣大解故
一切眾生以大莊嚴而莊嚴故無量莊嚴而
[024-0415b]
莊嚴故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諸佛興難可
值故滿足如來無量力故莊嚴供養佛塔廟
故住持一切諸佛法故。」


【三為令一切下明供意有十一句可知。】


「如是供養現在諸佛及滅度後所有舍利其
諸供養於阿僧祇劫說不可盡。」


【四如是供養現在下結供分齊謂非唯如
上所列故云不可盡。】


「如是修集無量功德皆為成熟一切眾生無
有退轉無有休息無有疲厭。」


【第二如是修集下顯迴向行中三初迴向
之心二迴向之相三迴向行成前中有三
初不離大悲兼迴向眾生之意。】


「無有執著離諸心想無有依止永絕所依遠
離於我及以我所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
[024-0416a]
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


【次無有執著下離妄契真即離相之意。】


「諸佛護念發心迴向。」


【後諸佛下結前生後。】


「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
便迴向捨離一切諸事想著方便迴向住於
無量善巧迴向永出一切諸有迴向修行諸
行不住於相善巧迴向普攝一切善根迴向
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廣大迴向發無上菩提
心迴向與一切善根同住迴向滿足最上信
解心迴向。」


【二與諸法性下迴向之相兼顯迴向菩提
於中十有一句前六離相後五隨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


【三佛子下迴向行成於中三初隨相行成
[024-0416b]
二以清淨下離相行成三菩薩如是善巧
下雙結二行無礙今初有三初牒前由前
離相非唯不礙隨相亦能成此隨相非唯不礙
等者不礙者如空不礙萬象能成者如無水即無可為波亦如無空不能生起雲霞
煙霧不礙即相徧門能成即相成門即理成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也。】


「雖隨生死而不改變求一切智未曾退轉在
於諸有心無動亂悉能度脫一切眾生不染
有為法不失無礙智菩薩行位因緣無盡世
間諸法無能變動具足清淨諸波羅蜜悉能
成就一切智力。」


【次雖隨下正顯文有十句一由前法性相
應故隨生死而不變二以入無作成所作
故求一切智未曾退轉三由捨離想著故
諸有不動四住多善巧能度眾生五永出
諸有故不染有為六修行不住相故不失
[024-0417a]
無礙智七普攝善根故因緣無盡八普淨
大願故世法不動九發菩提心故具修諸
度十由善根同住故具足十力如次配上
由前法性等者正辯離相成隨相也此句由與法性相應故是離相故法性即是真
如真如隨緣故能成事不失不變故而不改下九例然細尋前十一一相對可知。】


「菩薩如是離諸癡暗成菩提心開示光明增
長淨法迴向勝道具足眾行。」


【後菩薩如是下結前生後即由前最上信
解心生。】


「以清淨意善能分別了一切法悉隨心現知
業如幻業報如像諸行如化因緣生法悉皆
如響菩薩諸行一切如影出生無著清淨法
眼見於無作廣大境界證寂滅性了法無二
得法實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無所著善
能修行同事諸業於白淨法恒無廢捨離一
[024-0417b]
切著住無著行。」


【二明離相行成由前事不礙理故觸境了
由前等者前之十句離相成於隨相者由理不礙事故今成離相由前事不礙
理上總釋意於中初一句總了一切下別別中

初唯心觀成次知業下緣生無性觀成次
出生下法眼了真具菩薩下妙行無著亦
如次配前。
一了心性故亦如次配前者從頭別釋即配
前與諸法性相應廻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廻向等十句而前隨相行成舉前廻向
離相為能成隨相為所成故前云由前法性相應故隨生死流而不變等今此則舉
前隨相不礙成此離相若事礙理不即離故近躡前事亦遠躡前離相謂由前廻向
與法性相應故今成了心性之行二業無作故二由前入無所作法
成就所作故成此知業如幻等三不起想故三由前捨離一切諸事想
著故成此中出生無著清淨法眼等四行善巧故四由住於無量善巧
故成此具菩薩行五諸有緣生故五由前永出一切諸有故成此
於一切相皆無所著六行無住故六由前修行諸行不住於相故成此
[024-0418a]
善能修行同事諸業七普攝無著故七由前普攝一切善根故成此
於白淨法恒無廢捨八諸行廣大故八由前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廣
大廻向故成此離一切著九了菩提性無有二唯一實

九由前發無上菩提心故成此離一切著此句難解故䟽云了菩提性無有二
唯一實故十由與善根同住故能具菩薩行十由
前與一切善根同住故住無著行十一由最上信解故於

無漏白法無有廢捨若通由前則易可知
十一由最上信解等即前第十一句此中對前文小不次而白淨法兩重用之第七
已用故。】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無有迷惑不違諸法不
壞業因明見真實善巧迴向知法自性以方
便力成就業報到於彼岸智慧觀察一切諸
法獲神通智諸業善根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三雙結二行無礙以成迴向中初總明不
迷理惑事故名善巧思惟後不違下別皆
[024-0418b]
理事無礙可知。】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為欲度脫
一切眾生不斷佛種永離魔業見一切智無
有邊際信樂不捨離世境界斷諸雜染亦願
眾生得清淨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獲佛善
根永斷一切諸魔事業以平等印普印諸業
發心趣入一切種智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第三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下
迴向所為初句總明後不斷下別顯於中
前離魔業通一切惡後魔事業通一切相
但違法印皆魔事故故下釋云以平等印
普印諸業則離魔也餘句可知。】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不壞迴向。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得見一切無數諸
佛成就無量清淨妙法普於眾生得平等心
[024-0419a]
於一切法無有疑惑一切諸佛神力所加降
伏眾魔永離其業成就生貴滿菩提心得無
礙智不由他解善能開闡一切法義能隨想
力入一切剎普照眾生悉使清淨菩薩摩訶
薩以此不壞迴向之力攝諸善根如是迴向。」


【第二位果亦如十地調柔等果文中初牒
得時次得見下正辨果相後菩薩下總結
所屬。】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即說
頌言。


菩薩已得不壞意修行一切諸善業是故能
令佛歡喜智者以此而迴向。


供養無量無邊佛布施持戒伏諸根為欲利
益諸眾生普使一切皆清淨。」


【第二偈頌二十五偈分三初二頌所迴善
[024-0419b]
根及第一節迴向次十八偈頌所成供行
復將迴向後五偈頌迴向所為。】


「一切上妙諸香華無量差別勝衣服寶葢及
以莊嚴具供養一切諸如來。


如是供養於諸佛無量無數難思劫恭敬尊
重常歡喜未曾一念生疲厭。


專心想念於諸佛一切世間大明燈十方所
有諸如來靡不現前如目覩。


不可思議無量劫種種布施心無厭百千萬
億眾劫中修諸善法悉如是。


彼諸如來滅度已供養舍利無厭足悉以種
種妙莊嚴建立難思眾塔廟。


造立無等最勝形寶藏淨金為莊嚴巍巍高
大如山王其數無量百千億。


淨心尊重供養已復生歡喜利益意不思議
[024-0420a]
劫處世間救護眾生令解脫。


了知眾生皆妄想於彼一切無分別而能善
別眾生根普為群生作饒益。」


【二中亦二前八頌所迴善根。】


「菩薩修集諸功德廣大最勝無與比了達體
性悉非有如是決定皆迴向。


以最勝智觀諸法其中無有一法生如是方
便修迴向功德無量不可盡。


以是方便令心淨悉與一切如來等此方便
力不可盡是故福報無盡極。


發起無上菩提心一切世間無所依普至十
方諸世界而於一切無所礙。」


【後十頌迴向之行文中三初四頌迴向之
心。】


「一切如來出世間為欲啟導眾生心如其心
[024-0420b]
性而觀察畢竟推求不可得。


一切諸法無有餘悉入於如無體性以是淨
眼而迴向開彼世間生死獄。」


【次二頌迴向之相。】


「雖令諸有悉清淨亦不分別於諸有知諸有
性無所有而令歡喜意清淨。


於一佛土無所依一切佛土悉如是亦不染
著有為法知彼法性無依處。


以是修成一切智以是無上智莊嚴以是諸
佛皆歡喜是為菩薩迴向業。


菩薩專心念諸佛無上智慧巧方便如佛一
切無所依願我修成此功德。」


【後四頌迴向行成。】


「專心救護於一切令其遠離眾惡業如是饒
益諸群生繫念思惟未曾捨。
[024-0421a]


住於智地守護法不以餘乘取涅槃唯願得
佛無上道菩薩如是善迴向。


不取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不
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


十方所有諸如來了達諸法無有餘雖知一
切皆空寂而不於空起心念。


以一莊嚴嚴一切亦不於法生分別如是開
悟諸群生一切無性無所觀。」


【頌迴向所為可知。】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迴向。」


【第三等一切佛迴向長行亦二先位行後
位果前中亦三初標名者若準次文但等
三世諸佛迴向之道準下一等善根故文
云如過去佛所行一切善根我亦如是故
本業亦云三世諸佛善一切時行兼顯無
[024-0421b]
間故下文云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
心此從所等立名即等一切佛之迴向以
深入法性行普門善而為其性兼顯無間者上引本
業但證等善根以云一切時行故云無間此從所等下結得名從以深入下出體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學去來現在諸
佛世尊迴向之道。」


【二依徵廣釋中二先總標舉即釋名也。】


「如是修學迴向道時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
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
清淨歡喜恱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輭諸根清
涼。」


【後如是下廣釋亦二先顯迴向後明成益
前中又二先等隨相後等離相前中復二
先明對境善根以將迴向後總攝萬善以
將迴向前中又二初所迴善根後佛子下
[024-0422a]
正顯迴向今初謂學佛修時於六境違順
成四淨心一於順違成就行捨不為境牽
名心自在二異於凡小以悲智廣大淨諸
惑故三離憂過故有喜樂捨無憂苦惱四
禪定輕安故心意柔輭不妄取境故諸根
清涼。】


「佛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安樂之時復更
發心迴向諸佛作如是念。」


【第二正迴向中迴向五乘之境文分五段
一佛二菩薩三有善眾生四二乘五有惡
眾生初中二先牒前起後。】


「願以我今所種善根令諸佛樂轉更增勝所
謂不可思議佛在住樂無有等比佛三昧樂
不可限量大慈悲樂一切諸佛解脫之樂無
有邊際大神通樂最極尊重大自在樂廣大
[024-0422b]
究竟無量力樂離諸知覺寂靜之樂住無礙
住恒正定樂行無二行不變異樂。」


【後願以我下正顯所願初總願樂增然佛
德已圓今願增者尊重荷恩展誠敬故亦
猶獻芹於上香華奉佛非彼須待然佛德巳圓下
顯文意亦是通難先出難從尊重荷思下釋亦猶獻芹者即外典中事野老羙之而
獻於君君豈羙之所謂下別文有十句初句望九

亦是總句具下諸住故由此名不思議二
即天住謂海印等三即梵住四即聖住謂
無邊解脫等五種類俱生無作行通即天住等
者智論云天住謂四禪聖住謂三解脫梵住謂四無量皆通三乘今皆約一乘果位
故皆無量五種類等者即三種意生身中第三從十地得至佛亦同但增勝耳而非
生死但取變化身耳三種之義第六廻向當辨六十自在樂或八

自在我八自在我者即涅槃二十三經云一能示一身以為多身等二示一
塵身滿三千界三能以滿三千界身舉飛過二十恒河沙等世界而無障礙四心自
[024-0423a]
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身化無量類形等五根自在一根見
色聞聲等六以自在故得一切法謂無得而得等七智用無邊七說
自在故謂說一偈義經無量劫等八離覺圓寂八如來徧滿一切諸
處猶如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廣釋如彼皆明無得無作而有所成故云自在今但畧
列而巳九大用恒湛十二行永亡二行永亡者即上二
十一種功德第一已如前辨。】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佛巳復以
此善根迴向菩薩。」


【二佛子下迴向菩薩亦二初結前生後。】


「所謂願未滿者令得圓滿心未淨者令得清
淨諸波羅蜜未滿足者令得滿足安住金剛
菩提之心於一切智得不退轉不捨大精進
守護菩提門一切善根。」


【後所謂下正顯有十前六自行後四利他
前中通有三義一通相辨隨願行等而滿
[024-0423b]
故二究竟滿故三從次滿三從次滿者此義該下諸句即
次第滿義初信中隨緣之願如淨行品二淨十

住解心故晉經云未淨直心者三成十行
四成十向故菩薩戒名十金剛五得初地
已上證不退故六得八地巳上無功用行
名大精進任運了一切法名護菩提門善
初句信滿二十住滿故晉經云未淨直心證成此句是住義十住直心增故故
云心未得淨者令得清淨。】


「能令眾生捨離我慢發菩提心所願成滿安
住一切菩薩所住獲得菩薩明利諸根修習
善根證薩婆若。」


【後四利他中初令證發心離二我故二徧
安諸地三通得地中之德四令證佛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菩薩
已復以迴向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所有善
[024-0424a]
根乃至極少一彈指頃見佛聞法恭敬聖僧
彼諸善根皆離障礙念佛圓滿念法方便念
僧尊重不離見佛心得清淨獲諸佛法集無
量德淨諸神通捨法疑念依教而住。」


【三佛子下迴向有善眾生亦是迷真實義
愚眾生有於少善但為求有處人天乘今
令住佛乘以成十益初三令念三寶次三
念已成德後三由德成益各如次配佛法
僧寶念佛三昧能發通故各如次配者如云不離見佛即
由前念佛圓滿所成等淨諸神通即是常見佛益由此句似隱故䟽釋云念佛三昧
能發通故。】


「如為眾生如是迴向為聲聞辟支佛迴向亦
復如是。」


【四如為下迴向二乘然眾生於佛法易反
復故先迴向之二乘終竟迴心故亦不捨
[024-0424b]
例前成益於佛法易反復者即淨名第二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
也以聲聞斷結故下云終竟廻心揀異定性下當廣引。】


「又願一切眾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
等一切惡處增長無上菩提之心專意勤求
一切種智永不毀謗諸佛正法得佛安樂身
心清淨證一切智。」


【五又願下為於有惡謂不遺闡提亦是迷
異熟愚眾生不見苦果故初令離苦果成
善因後永不下令離惡因成當果亦是迷異熟愚
眾生者對前迷勝義愚亦如前釋上來五段初一迴向菩

提餘四迴向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根皆以大願發起
正發起積集正積集增長正增長悉令廣大
具足充滿。」


【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根下總攝
[024-0425a]
萬善迴向中二先總顯其相後佛子下歷
事別陳今初所有善根即所發起等也皆
以大願即能發起等也別有三句一未生
善根以大願方便發起令生故晉經以發
起為行二亦以大願積集令多三隨已生
善一一增勝令充佛地而皆有重句云正
發起等者謂隨發起積集增進必向三處
不餘趣求離諸過失名之為正悉令已下
總結成益由正發等故令稱悲智故名廣
大由發起積集故諸善具足由增長故一
一充滿法界等於如來無善不爾故云悉
令而晉經譯正為等以梵本云三通正及
等然等有二義一者等佛謂以菩薩之行
等佛之行二者等餘謂以一行等餘諸行
然古德將為結上雖穿鑿非一並未會下
[024-0425b]
文若以等為平等與正相近亦攝義不周
並非今用然古德等者賢首云三結歎相光統云此結上三道究竟之義
行等行者結樂與佛成證道行積聚等積聚者結法與菩薩成助道行長養等長養
者結與眾生成不住道遠公云證心遊理名行一備一切名等行助道漸滿名為積
聚一一行中具一切行名等積聚不住漸增名為長養一一門中各攝一切名等長
養軌法師云但起一行名之為行總眾多行名為積聚增進勝前名為長養由是前
行異名顯耳菩薩所行行既無量不可備舉但等言之故皆云等也正法師云善根
等者施等善也以大願攝取者願大故行大也行者二利也等行者等行一切行也
積聚者積行成德也等積聚者成一切德也長養者從行生行也等長養者生一切
行也辨法師云行者是佛於願樂位中所行菩薩以大願攝同彼行故云等行積聚
者是佛功用位修積聚菩薩同修名等積聚長養者是佛無功用位修菩薩同修名
等長養是故上云如佛廻向開化一切菩薩廻向亦復如是此之謂也賢首云今更
釋菩薩所有善根皆以大願廻向力故令此善根攝成勝行諸行齊行故云等行又
由願力攝此善根所成諸行令不散失故云積聚有行斯積故云等積聚又由願力
攝此善根所積眾行復生諸行名為長養一一行中生一切諸行名等長養是故皆
[024-0426a]
由願力令此善根皆悉廣大具足充滿也靜法云釋行及積集增長義則無違而以
等字勝正謂取等佛之義則不見正字之意又亦同古以為結前故俱非也所以䟽
云雖穿鑿非一並未會下文下文積集增長皆有文故若以等為平等者但得廻向
實際意耳向餘二處及離過等皆不具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
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
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已眷屬令入菩薩
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
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
淨道無所障礙。」


【第二歷事別陳諸善非一略舉一兩以顯
隨緣攝善皆成迴向文中二初顯增長迴
向後佛子菩薩爾時下明積集迴向其發
起迴向通在二處前段亦是大悲隨順後
段以明大悲深重此約善根若據迴向前
[024-0426b]
明迴向菩提為眾生故後迴向眾生令得
菩提皆是𦂶互欲顯一時迴向三處耳前叚
等者此中通有三意一約所廻善根即如向科此下第二能廻悲願三從若據廻向
下約所廻向皆是𦂶互者正是廻向𦂶互向佛亦向生故故云一時廻向三處二兼
明上大悲隨順及大悲深重亦是𦂶互𦂶互亦是影畧今初增長中

分二先別明後菩薩如是下總結前中三
初明隨染無汙迴向以慈故隨染以智故
居清淨道念薩婆若。】


「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
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
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
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迴向薩
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


【二菩薩摩訶薩下動與道合迴向徧而無
間。】
[024-0427a]


「為欲饒益一切眾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
取無數廣大善根勤修諸善普救一切。」


【三為欲下總顯迴向之相正顯前文大願
發起增長之義文中二先總明初句標意
安住下即能發起願攝取下所起所增善
根普救一切即結成正義。】


「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決定趣於一切智地終
不發意向於餘道常觀一切諸佛菩提永捨
一切諸雜染法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於一切
智道無所障礙住於智地愛樂誦習以無量
智集諸善根心不戀樂一切世間亦不染著
所行之行專心受持諸佛教法。」


【二永離下別顯文有十句一離惑故二正
趣向故三不取餘道故四正觀故五捨雜
染故六具修因故七於菩提因捨二障故
[024-0427b]
八持誦智地九以智集善十不染世行受
出世法十皆自德能向菩提若以上普救
一切貫之則十皆為生令得此善謂離惑故者即
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放逸眾惑之根憍為染法所依慢能長淪生死故離此三諸惑
皆離餘可思凖。】


「菩薩如是處在居家普攝善根令其增長迴
向諸佛無上菩提。」


【二總結中以此文證釋增長義理甚分明。】


「佛子菩薩爾時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摶一
粒。」


【第二明積集迴向中二初別明後菩薩摩
訶薩如是下總結前中二初明微細積集
後菩薩初發下長時積集前中亦二先明
所積善根下至一摶一粒其福至微施與
畜生其田至劣積此微善亦以大願令正
[024-0428a]
發起成迴向行。】


「咸作是願當令此等捨畜生道利益安樂究
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
苦覺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眾
生皆得捨離菩薩如是專心繫念一切眾生
以彼善根而為上首為其廻向一切種智。」


【二咸作下明迴向行先總明離苦得樂次
永度已下別彰離苦文有九句初總顯深
廣次八別明苦相受即苦之自性蘊即苦
依謂五盛陰苦覺謂苦相亦攝怨會愛離
等覺聚謂生老病死三苦八苦行即罪業
因即諸惑本即貪欲處即三塗乃至變易
所依皆得捨離通後五句後菩薩如是下
總結令得菩提初總顯深廣者為苦海故餘可思凖本即貪欲者法
華第二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024-0428b]


「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普攝眾生修諸善根悉
以迴向欲令永離生死曠野得諸如來無礙
快樂出煩惱海修佛法道慈心徧滿悲力廣
大普使一切得清淨樂守護善根親近佛法
出魔境界入佛境界斷世間種植如來種住
於三世平等法中。」


【第二長時積集者從初發心即積集故文
中二先總標善根迴向後欲令下明迴向
意即是迴向之相以欲令之言是心願故
文有十三句前十二為六對得隨相益後
一句入平等理益前中一離苦果得滅樂
二出集因修正道三具悲智成上修道四
護善近佛則出煩惱海餘二對共成初對。】


「菩薩摩訶薩如是所有巳集當集現集善根
悉以迴向。」
[024-0429a]


【第二總結中一摶一粒等即現集也初發
心來即已集也當即之善雖則未起願力
逆要起必任運注向三處況依此教九世
圓融。】


「復作是念如過去諸佛菩薩所行恭敬供養
一切諸佛度諸眾生令永出離勤加修習一
切善根悉以迴向而無所著。」


【第二復作是念如過去下等佛離相迴向
者即向實際統於前二說有前後行在一
心文中二初等過去後佛子下等於現未
前中二先舉所等後如彼下顯於能等前
中三初標隨相即有離相故末句云而無
所著次所謂下別顯離相之相三如是深
入下結其無礙。】


「所謂不依色不著受無倒想不作行不取識
[024-0429b]
捨離六處不住世法樂出世間。」


【二中先離妄契止初蘊次處不住世法即
十八界有根境識是世間故不依不著即
是出世。】


「知一切法皆如虛空無所從來不生不滅無
有真實無所染著遠離一切諸分別見不動
不轉不失不壞住於實際無相離相唯是一
相。」


【後知一切下釋前不著所以不著者由見
實成觀故初句是喻無所從下文含法喻
但觀所喻能喻可知皆由從緣無性故無
來等五句展轉相釋故上文云一切法無
來是故無有生等遠離已下結其成觀心
無分別故寂然不動外緣不轉不失於照
不壞於止故與實際相應實際謂何即是
[024-0430a]
無相何名無相體離十相唯是一相一相
謂何即是無相又無相約理本自無故離
相約智離取相故唯是一相心境冥故一切
法無來等者此上半以無來釋無生而言等者等取下半云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
得此以無生釋無滅也不滅故無有真實有實則有可滅故無實故無染譬如雲霧
不能染空故云五句展轉相釋何名無相等者涅槃三十一云大般涅槃名為無相
師子吼問何名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寸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
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又無相約理下上之四義展轉相
承唯明一體此下分能所證以為無相離相能所契合以為一相則實際為總下三
別明。】


「如是深入一切法性常樂習行普門善根悉
見一切諸佛眾會。」


【三結無礙者既稱法性修隨相故一攝一
切名普門善悉見諸佛略辨成益。】


「如彼過去一切如來善根迴向我亦如是而
[024-0430b]
為迴向。」


【二顯能等中二先牒所等總顯能等。】


「解如是法證如是法依如是法發心修習不
違法相知所修行如幻如影如水中月如鏡
中像因緣和合之所顯現乃至如來究竟之
地。」


【二解如是下別顯等相初二句願等佛解
證次二句依之修行不違已下顯修行相
至究竟地即是修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過去諸佛修
菩薩行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未來現在悉
亦如是。」


【第二等現未中分三初牒所等即舉過去
例於現未。】


「我今亦應如彼諸佛如是發心以諸善根而
[024-0431a]
為迴向。」


【次我今下總顯能等。】


「第一迴向勝迴向最勝迴向上迴向無上迴
向無等迴向無等等迴向無比迴向無對迴
向尊迴向妙迴向平等迴向正直迴向大功
德迴向廣大迴向善迴向清淨迴向離惡迴
向不隨惡迴向。」


【三第一下別明等相通能所等前過去章
中巳廣顯離相今此文內直歎殊勝義存
影略不欲繁文有十九句晉經具二十句
謂廣大下有明淨迴向今譯謂同清淨故
缺此一於中初九形對辨勝初總明首出
故名第一二越凡小故三超因位故四獨
出故五無加過故六無與齊故七唯至極
無二者可齊等故八無匹故九無敵故後
[024-0431b]
十約自體顯勝一尊可貴重故二妙者言
思不及故三稱理無差故四不餘趣向故
五攝德故六周法界故舊云大願七離無
記故八離垢染故九自無惡行故十不隨
惡緣故上來正顯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二十四之一


音釋




都郎切充耳珠也
門闥
闥他達切宮中小門曰闥
毀謗
毀虎委切
訾也謗補曠切訕也

薩婆若
梵語也此云一切智若爾者切

徒濫切食

澡潄
澡子皓切洗手也漱蘓奏切蕩口也

五故切寐覺也
[024-0432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四之二 會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菩薩如是以諸善根正迴向已成就清淨身
語意業住菩薩住無諸過失修習善業離身
語惡心無瑕穢修一切智住廣大心知一切
法無有所作住出世法世法不染分別了知
無量諸業成就迴向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
著根本。」


【第二明迴向成益文顯可知。】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等一切佛迴向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深入一切諸如來業
趣向如來勝妙功德入深清淨智慧境界不
離一切諸菩薩業善能分別巧妙方便入深
法界善知菩薩修行次第入佛種性以巧方
[024-0432b]
便分別了知無量無邊一切諸法雖復現身
於世中生而於世法心無所著。」


【第二位果略辨十種勝德一因修佛業以
等佛迴向故迴向眾生是佛業故又如離
世間品十種佛業二趣佛果德向菩提故
三智入深理向實際故餘可知又如離世間者即五
十八經云所謂隨時開導是佛業令正修行故夢中令見是佛業覺昔善根故為他
演說所未聞經是佛業令生智斷疑故等恐繁且止。】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即說
頌言。


彼諸菩薩摩訶薩修過去佛迴向法亦學未
來現在世一切導師之所行。」


【第二偈頌二十四偈分三初二十一頌頌
前位行次二位果後一結歎前中二初一
頌總標釋名。】
[024-0433a]


「於諸境界得安樂諸佛如來所稱讚廣大光
明清淨眼悉以迴向大聰哲。


菩薩身根種種樂眼耳鼻舌亦復然如是無
量上妙樂悉以迴向諸最勝。」


【後二十偈頌上廣釋亦二先十九頌正明
迴向後一頌成益前中隨相離相雙頌文
中亦二初六頌對境所生善根迴向於中
初二偈頌所迴善根兼迴向佛樂。】


「一切世間眾善法及諸如來所成就於彼悉
攝無有餘盡以隨喜益眾生。


世間隨喜無量種今此迴向為眾生人中師
子所有樂願使群萌悉圓滿。


一切國土諸如來凡所知見種種樂願令眾
生皆悉得而為照世大明燈。


菩薩所得勝妙樂悉以迴向諸群生雖為群
[024-0433b]
生故迴向而於迴向無所著。」


【後四頌迴向眾生令得佛安樂。】


「菩薩修行此迴向興起無量大悲心如佛所
修迴向德願我修行悉成滿。


如諸最勝所成就一切智乘微妙樂及我在
世之所行諸菩薩行無量樂。


示入眾趣安隱樂恒守諸根寂靜樂悉以廻
向諸群生普使修成無上智。


非身語意即是業亦不離此而別有但以方
便滅癡冥如是修成無上智。」


【二有十三偈頌總攝萬善迴向分三初四
頌增長迴向。】


「菩薩所修諸行業積集無量勝功德隨順如
來生佛家寂然不亂正迴向。


十方一切諸世界所有眾生成攝受悉以善
[024-0434a]
根廻向彼願令具足安隱樂。


不為自身求利益欲令一切悉安樂未曾暫
起戲論心但觀諸法空無我。」


【二有三偈頌積集迴向。】


「十方無量諸最勝所見一切真佛子悉以善
根迴向彼願使速成無上覺。


一切世間含識類等心攝取無有餘以我所
行諸善業令彼眾生速成佛。


無量無邊諸大願無上導師所演說願諸佛
子皆清淨隨其心樂悉成滿。


普觀十方諸世界悉以功德施於彼願令皆
具妙莊嚴菩薩如是學迴向。」


【三六偈却頌上對境善根迴向菩薩迴文
前却初四隨相。】


「心不稱量諸二法但恒了達法無二諸法若
[024-0434b]
二若不二於中畢竟無所著。


十方一切諸世間悉是眾生想分別於想非
想無所得如是了達於諸想。」


【後二離相於中初偈達法際二與不二相
待皆寂後偈了妄源以想遣境境盡想亡
非想遣想相待俱寂寂而常照方名了想。】


「彼諸菩薩身淨已則意清淨無瑕穢語業已
淨無諸過當知意淨無所著。」


【頌成益。】


「一心正念過去佛亦憶未來諸導師及以現
在天人尊悉學於其所說法。


三世一切諸如來智慧明達心無礙為欲利
益眾生故迴逈菩提集眾業。」


【頌位果。】


「彼第一慧廣大慧不虛妄慧無倒慧平等實
[024-0435a]
慧清淨慧最勝慧者如是說。」


【結歎可知。】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至一切處迴向。」


【第四至一切處迴向長行亦二先位行後
位果前中亦三謂牒釋結今初牒名徵起
至是能至善根及其供具一切處即所至
供境謂以大願令此善根供具徧至一切
時處隨所應供供諸福田本業云以大願
力入一切佛國中供養一切佛故然準下
文若因若果皆至一切略舉十事一法身
至一切處如來藏身普周徧故二法身至
故智身至三智身至故大願至四大願至
故供具善根至五則見佛聽聞至六則現
身開悟至七則無來無去至八則不出一
毛孔而能至九則一身一毛等一切身毛
[024-0435b]
至十則一念等一切劫至若尅陳別體則
以供佛善根及勝解心為體通則該於法
謂以大願下總示其相文有三節兩重能所一大願為能生二善根等是所生
上二皆能至三一切處是所至然凖下文下總明能至有其十種前四展轉以為能
生從第五已去通由上四令此六種皆悉能至五六約事至七約理八事理無礙九
事事無礙上皆約法十即約時。】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作
是念言願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初迴向眾生菩提二
迴向實際三結歎成益前中二初略明後
廣顯前中三謂法喻合法中謂以願力及
善根力此二相資故能徧至。】


「譬如實際無處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間
至一切眾生至一切國土至一切法至一切
虛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為無為至一切
[024-0436a]
語言音聲。」


【次譬如下喻況中實際者即一切法真實
之際故無不在一切物者謂凡是有形故
晉經中名一切有餘並可知此與如相及
法界迴向有差別者此據善根迴向成供
具至一切處第八約善根迴向同如體相
業用第十約所迴向行廣多無量故無濫
也。】


「願此善根亦復如是徧至一切諸如來所供
養三世一切諸佛。」


【第三願此善根下以法合中先總。】


「過去諸佛所願悉滿未來諸佛具足莊嚴現
在諸佛及其國土道塲眾會徧滿一切虛空
法界。」


【後過去下別明於中二先舉三世合所至
[024-0436b]
處能事已畢過云願滿修因已圓未云具
足現成正化故云國土道場。】


「願以信解大威力故廣大智慧無障礙故一
切善根悉迴向故以如諸天諸供養具而為
供養充滿無量無邊世界。」


【後願以信下明能至供於中先成供因因
有三種一以勝解則隨心轉變二以大智
了無障礙三以善根迴向稱願而成以如
諸下辨所成供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諸佛世尊普徧
一切虛空法界種種業所起十方不可說一
切世界種世界不可說佛國土佛境界種種
世界無量世界無分齊世界轉世界側世界
仰世界覆世界。」


【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下廣明
[024-0437a]
於中二先約十方佛明其徧至後約常住
佛明其徧至前中分三初總明供處二如
是一切下別明供養三以此善根下通顯
迴向之心今初先約處顯多次種種業所
起約因顯多十方已下約數顯多種種世
界約形類顯多義通受用及變化土。】


「如是一切諸世界中現住於壽示現種種神
通變化。」


【二別明供養中二初供現在佛後若佛形
像下供住持佛前中二先所供田後佛子
下明能供行前中二初實報田。】


「彼有菩薩以勝解力為諸眾生堪受化者於
彼一切諸世界中現為如來出興於世以至
一切處智普徧開示如來無量自在神力法
身徧徃無有差別平等普入一切法界如來
[024-0437b]
藏身不生不滅善巧方便普現世間證法實
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轉無礙力故生於如來
無障礙見廣大威德種性中故。」


【二彼有下辨權應田於中三初現身次說
法言以至一切處智者意明今此位菩薩
亦能爾也此即本下迹高若佛為菩薩則
本高迹下或俱高俱下因果交徹思之或俱
高俱下者略成四句佛化為佛本迹俱高菩薩化為菩薩本迹俱下就菩薩中以位
相望亦有高下可知三法身下釋權佛所由初之三

句顯與果佛平等同性起故一得法性身
同徧徃故二等有智身入法界故三普賢
自體如來藏身不生滅故由上三義故能
善巧普現世間若爾眾生豈無如來藏身
故下三句復釋成前義一證法實故得同
法身二有無礙智力故普入法界三佛種
[024-0438a]
中生故得如來藏身之用謂絕三障權實
無礙是如來見廣大威德是如來用菩薩
隨順悟入是生彼種性之中故出現品云
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思議無障礙智慧
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
來家廣如彼說得斯後三因位尚即為果
況應現耶上亦供行所因上亦供行所因者即上釋權化
所由以如來藏等力故令供行至故為所因。】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其所種一切善根願於
如是諸如來所以眾妙華及眾妙香鬘蓋幢
旛衣服燈燭及餘一切諸莊嚴具以為供養
若佛形像若佛塔廟悉亦如是。」


【二明供行及供住持佛等文並可知。】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亂迴向一心迴
向自意迴向尊敬迴向不動迴向無住迴向
[024-0438b]
無依迴向無眾生心迴向無躁競心迴向寂
靜心迴向。」


【三通顯迴向之心中初句總牒善根迴向
後所謂下別顯行相謂前以善根迴向成
供供諸田時如是用心文有十句一不生
妄念二專注正境三不由他悟四於田殷
重五違順不動六不住於法七不依於境
八知我空九心行安審十正順涅槃。】


「復作是念盡法界虛空界去來現在一切劫
中諸佛世尊得一切智成菩提道無量名字
各各差別於種種時現成正覺悉皆住壽盡
未來際一一各以法界莊嚴而嚴其身道塲
眾會周徧法界一切國土隨時出興而作佛
事。」


【第二約常住佛明徧至者謂三世住壽盡
[024-0439a]
未來際應亦常也三身十身融無礙故不
同前文有塔廟等文中有三初以善根迴
向供佛二願令一切下以供佛善迴向眾
生三譬如下總願善根普攝迴向初中二
先所供境後如是一切下顯能供行今初
盡空法界明處無不徧去來現劫時無不
窮諸佛世尊總該真應得一切下明真極
之成於種種時下明應現成成即有始應
乃無終故皆住壽盡未來際真應無二故
一一各以法界莊嚴主伴圓通故道場眾
會皆周法界出非在我故曰隨時興必利
生名作佛事三身十身融故者出應亦常所以若法相說應雖名常是
不斷常今法性宗同是一常若別說者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
終今化即法故即無始終況報同法亦無有始十身融義居然可知。】


「如是一切諸佛如來我以善根普皆迴向。」
[024-0439b]


【二顯能供行中三初結前生後二願以下
所成供具三以如是下結成供行。】


「願以無數香蓋無數香幢無數香旛無數香
帳無數香網無數香像無數香光無數香燄
無數香雲無數香座無數香經行地無數香
所住處無數香世界無數香山無數香海無
數香河無數香樹無數香衣服無數香蓮華
無數香宮殿。」


【二中三初以香為蓋等二十事。】


「無量華蓋廣說乃至無量華宮殿無邊鬘蓋
廣說乃至無邊鬘宮殿無等塗香蓋廣說乃
至無等塗香宮殿不可數未香蓋廣說乃至
不可數末香宮殿不可稱衣蓋廣說乃至不
可稱衣宮殿不可思寶蓋廣說乃至不可思
寶宮殿不可量燈光明蓋廣說乃至不可量
[024-0440a]
燈光明宮殿不可說莊嚴具蓋廣說乃至不
可說莊嚴具宮殿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寶蓋
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寶幢如是摩尼寶旛摩
尼寶帳摩尼寶網摩尼寶像摩尼寶光摩尼
寶燄摩尼寶雲摩尼寶座摩尼寶經行地摩
尼寶所住處摩尼寶剎摩尼寶山摩尼寶海
摩尼寶河摩尼寶樹摩尼寶衣服摩尼寶蓮
華摩尼寶宮殿皆不可說不可說。」


【次無量華蓋下以華鬘等九例於前香各
具二十香等離蓋等更無別體故有二百
香等離葢等者如初以香等為二十事但有二十無二十一以香徧二十故如刻栴
檀為二十事豈別有栴檀後華等九事各為二十亦然。】


「如是一一諸境界中各有無數欄楯無數宮
殿無數樓閣無數門闥無數半月無數却敵
無數牕牖無數清淨寶無數莊嚴具。」
[024-0440b]


【後如是一一下隨彼蓋幢等中若總相說
皆有楯等九事成一千八百并前本門總
有二千是則香等成蓋等蓋等有楯等從
無數無量如是漸增且至不可說理實皆
等法界難可稱也然一一諸言定通香等
不全通於蓋等以衣及光明何有門闥樓
閣等耶是則都數未必二千但通相言一
一諸境界也如是一一下釋此第三段䟽文有三初正釋從無數下却
釋前第三段中增數之相三然一一諸言下揀定言定通香等者香等十事為能成
體故得定通不全通於葢等者葢是所成所成有二十事如以香為宮殿則有楯等
香為光明何有楯等況燈光明為能成類前亦成葢等以燈光明成燈光明此之光
上難具楯等故云不全通於葢等以能成中有燈光明所成之中復有燈光明故略
舉燈光以示無楯等例且如香河河裏如何安前楯等明知總相則有別相或無思
之可見。】


「以如是等諸供養物恭敬供養如上所說諸
[024-0441a]
佛世尊。」


【三結成供行可知。】


「願令一切世間皆得清淨一切眾生咸得出
離住十力地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法明。」


【第二以供佛善根迴向眾生者正顯迴向
之願然前段供後有不亂等心今此供後
明清淨等願者文有影略義實相通文分
為二初總顯所為謂令得果惑淨智明。】


「今一切眾生具足善根悉得調伏其心無量
等虛空界徃一切剎而無所至入一切土施
諸善法常得見佛植諸善根成就大乘不著
諸法具足眾善立無量行普入無邊一切法
界成就諸佛神通之力得於如來一切智智。」


【後令一切下別顯願得因圓果滿初明二
利因圓成就巳下智用果滿。】
[024-0441b]


「譬如無我普攝諸法。」


【第三總願善根普攝迴向者以上來三段
別明善根但說成供供佛今欲顯此善根
無所不成故復明此於中二初喻謂二無
我理普攝理事無不周故。】


「我諸善根亦復如是普攝一切諸佛如來咸
悉供養無有餘故普攝一切無量諸法悉能
悟入無障礙故普攝一切諸菩薩眾究竟皆
與同善根故普攝一切諸菩薩行以本願力
皆圓滿故普攝一切菩薩法明了達諸法皆
無礙故普攝諸佛大神通力成就無量諸善
根故普攝諸佛力無所畏發無量心滿一切
故普攝菩薩三昧辯才陀羅尼門善能照了
無二法故普攝諸佛善巧方便示現如來大
神力故普攝三世一切諸佛降生成道轉正
[024-0442a]
法輪調伏眾生入般涅槃恭敬供養悉周徧
故普攝十方一切世界嚴淨佛剎咸究竟故
普攝一切諸廣大劫於中出現修菩薩行無
斷絕故。」


【二我諸下法合有二十句前十二句攝成
自利德。】


「普攝一切所有趣生悉於其中現受生故普
攝一切諸眾生界具足普賢菩薩行故普攝
一切諸惑習氣悉以方便令清淨故普攝一
切眾生諸根無量差別咸了知故普攝一切
眾生解欲令離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化
眾生行隨其所應為現身故普攝一切應眾
生道悉入一切眾生界故普攝一切如來智
性護持一切諸佛教故。」


【後八成利他並顯可知。】
[024-0442b]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用
無所得而為方便。」


【第二佛子至以諸善根下實際迴向中二
初總標二不於下別顯今初用無所得為
方便者略有二義一以無所得導前隨相
則涉有不迷於空為入有之方便二假無
得以入有不存無得即此無得亦是方便
此為入空之方便也今文正用前意義兼
於後欲顯隨相離相無前後故然略云無
得準大般若亦以無生無滅無住等皆為
涉有之方便也此為入空之方便者真空非得而無不得故欲顯隨
相等者釋上正用前意也欲將離相無得導前隨相之有故言義兼於後者前意是
結前此意是生後亦不住於離相故準大般若下例釋無得為方便如清淨歷一切
法則以清淨為方便也若云無生即云行般若波羅蜜時知一切法無生所謂色無
生受想行識無生眼無生耳鼻舌身意無生等今此猶是略舉能入方便廣更有多
[024-0443a]
故復有等言等取無依無作清淨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可取不可見不可動不可
壞等。】


「不於業中分別報不於報中分別業。」


【二別顯中三初正顯觀心二菩薩如是了
達下明觀成之相三菩薩如是觀一切下
明觀成益初中十句義有四節初一會事
歸理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無不現故
業果皆空業空故無體可能招報况謂因
中而有果耶報空故無體可以酬因况謂
果中而有因耶若約觀心名會用歸寂業空
下別釋此有二意一正以緣生即空破權小見顯業不能為因招果果亦不能為果
酬因二兼破外道因中有果等彼計因中有果者如乳是酪因乳中有酪成酪之後
亦有於乳故曰果中有因若約觀心者上約法理通境及智今約觀心但一是非即
名為寂亦無心於事理方稱為寂不失於照故名為用不取用相即用常寂。】


「雖無分別而普入法界雖無所作而恒住善
[024-0443b]
根雖無所起而勤修勝法不信諸法而能深
入不有於法而悉知見。」


【次五句明理不礙事約心則寂不礙用於
中初句理無能所分別而不礙有能入之
智所入法界次句無作而造作次句無起
而修起次句無能所信而能即事入玄此
與初句但事理之異大般若云若信一切
法則不信一切法以不信一切法名信一
切法此約不信是真信今約不信不礙信
末句不有能所見而不礙能所見此與初句者初
句約理無入而入今約事上無能入以諸法即事而能深入故云即事入玄大般若
下引此文者揀義不同謂般若意却是即用而寂同上須彌山頂偈云無見即是見
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是則無所見此偈則先正後反大般若則先反後正今此
中意明理不礙事故意別也末句不有能所見者以文言不有於法法通能所見也
何以得知法是能所見以下句云悉知見故即同金剛如來悉知悉見。】

[024-0444a]


「若作不作皆不可得知諸法性恒不自在。」


【三有二句事理雙絕約心則止觀兩亡初
句正釋作事也不作理也待對假言故皆
不可得下句釋成法從緣起不能不生諸
緣離散不能不滅從緣生滅不能不有緣
生無性不能不空故諸法性無暫自在何
有性相而可得耶待對者出絕事理之意一相待門謂待事說理
待理說事如因長有短短不可得等二云假言者諸法寂滅本絕名言今云事理皆
假名耳故皆雙絕上是䟽家釋成下句經自釋成。】


「雖悉見諸法而無所見普知一切而無所知。」


【四有二句明事理無礙約心則寂照雙流
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
不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
日知見而無知見也良以事虗下出事理無礙之相是總意亦
十門中相即門是三義中無礙義也廣如上說上四句初則會有

[024-0444b]
歸空有未曾損次依空立有有未始存次
空有兩亡無隱無顯後空有無礙存沒同
時四句鎔融方名離相實際觀也上四句下總融
前四言有未曾損者法即是空非法滅空有未始存者即空之有有相虗故無隱無
顯者有存則空隱空存則有隱今由兩亡故非隱顯存沒同時者空不礙有故存有
不礙空故沒然隱顯皆就理明存沒並約事說亦影略耳四句鎔融下總結此則非
唯離於隨相亦離離相真無礙也真實際也。】


「菩薩如是了達境界知一切法因緣為本見
於一切諸佛法身至一切法離染實際解了
世間皆如變化明達眾生唯是一法無有二
性不捨業境善巧方便於有為界示無為法
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
不分別無為之相。」


【二觀成之相然此段文更有二意一前是
即觀之止後明即止之觀前雖云知意明
[024-0445a]
無知二以後段釋成前文由知因緣等故
不於業中分別報等雖有此二觀成相顯
於中分二初句結前生後由依如前了達
心境故能成下如是知見後知一切下正
顯其相文有八句初總餘別總中由上觀
故能知因緣何等因緣謂一切法若漏無
漏為無為等皆以因緣而為其本云何為
本謂因緣故有因緣故空因緣故不有因
緣故不空因緣故流轉因緣故還滅乃至
一切皆由因緣故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
從因緣生有為緣生無為緣顯因有有為
則有無為又形奪相盡是真無為因緣故有者然
通相說總有四義一緣生故有二無性故空三緣生故空四無性故有今但取因緣
二句謂法從緣生安得言無二從緣無性故名為空上二即空有二門從因緣故不
有者即明中道亦從因緣謂既從緣有有即不有既從緣空空即不空合前二句即
[024-0445b]
亦空亦有四門之理皆從因緣因緣故流轉下辨生死涅槃亦皆因緣乃至一切下
結例上所明義略舉綱要耳故中論云下引證皆從因緣然此偈前有一偈云因緣
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
法無不是空者前偈亦得證前四句成三觀義而後偈釋前偈故但引之而論略結
云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亦合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
假者又是故一切法無不是中者今此但取一切法從緣之義耳有為緣生下通妨
妨云涅槃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無
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虗空如來佛性不從緣生是故名常則
無為非因緣何言為無為法皆從因緣故今答云從緣有二一從緣生有無常義二
約緣顯何得非緣故說佛性了因所了豈非因緣此是一義因有有為下相待門釋
待於有為即從緣義後云又形奪相盡者要待形奪相盡故真無為亦是從緣

別有七句釋成上義由觀因緣得見佛等
是故因緣為諸法本一見法身因緣無住
無住之本即是法身經云佛以法為身故
中論云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二見法
[024-0446a]
實際因緣性離為法實故三無性緣生故
如化似有四理外無事故唯一法皆如來
藏事事皆虛故無二性尚無有二何況有
五五緣性無礙故於業境皆得善巧以業
攝報境必對心則內外因果皆善巧也六
即事顯理而不壞事故云於有為等七即
理成事而不隱理故云於無為等若滅壞
有為則失有為本空若分別無為即壞無
為之性是以若約相即為即無為無可滅
壞無為即為亦無可分別若約無礙則事
能顯理而非理理能成事而非事事理相
即性相歷然故為無為體非一異示謂顯
示有為界分無為界性故中論云者上偈及此皆四諦品下
句云見苦集滅道亦可證第二句尚無有二等者結彈五性以業攝報等者以經但
云業境今業攝報故有因果境必對心故有內外六即事等者有為事也無為理也
[024-0446b]
事能顯理故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事即是理故不壞事若壞於事成斷滅故下句
反此可知若滅壞下反成上二是以若約相即下結成正義於中略有數門一相即
門二約無礙下即相成門又云而非理而非事即不相是門即是事理無礙十門中
六門一真理即事門二事法即理門三依理成事門四事能顯理門五真理非事門
六事法非理門七又前有形奪相盡即真理奪事門八事能隱理門通辨無礙即事
徧於理理徧於事八門非異不相是二門非一故䟽結云為與無為體非一異示謂
顯示下隨難別釋。】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畢竟寂滅成就一切清
淨善根而起救護眾生之心智慧明達一切
法海常樂修行離愚癡法已具成就出世功
德不更修學世間之法得淨智眼離諸癡翳
以善方便修迴向道。」


【三觀成之益文顯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稱可
一切諸佛之心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教化成
[024-0447a]
就一切眾生具足受持一切佛法作一切眾
生最上福田為一切商人智慧導師作一切
世間清淨日輪一一善根充徧法界悉能救
護一切眾生皆令清淨具足功德佛子菩薩
摩訶薩如是迴向時能護持一切佛種能成
熟一切眾生能嚴淨一切國土能不壞一切
諸業能了知一切諸法能等觀諸法無二能
徧徃十方世界能了達離欲實際能成就清
淨信解能具足明利諸根。」


【第三佛子至稱可下結歎成益上來近明
離相之益今則通辨一迴向益文中二先
明自分二利益初句上稱佛心餘句自成
二利二佛子下勝進二利益文兼體用並
顯可知。】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至一切處迴向
[024-0447b]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得至一切處身業
普能應現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語業於
一切世界中演說法故得至一切處意業受
持一切佛所說法故得至一切處神足通隨
眾生心悉徃應故得至一切處隨證智普能
了達一切法故得至一切處總持辯才隨眾
生心令歡喜故得至一切處入法界於一毛
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徧入身
於一眾生身普入一切眾生身故得至一切
處普見劫一一劫中常見一切諸如來故得
至一切處普見念一一念中一切諸佛悉現
前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得至一切處迴向能
以善根如是迴向。」


【第二大段菩薩下位果中三初牒得時二
得至下正顯所得文有十句初三三業體
[024-0448a]
徧次三三業用徧後四顯用自在三佛子
下總結。】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
頌言。


內外一切諸世間菩薩悉皆無所著不捨饒
益眾生業大士修行如是智。」


【第二重頌有十一偈分三初七頌迴向眾
生及菩提次三偈半頌迴向實際後半頌
成益前中二初一偈頌前略明至一切處
但頌法說所修善根。】


「十方所有諸國土一切無依無所住。」


【後六頌前廣明於中初半偈通頌前所至
處。】


「不取活命等眾法亦不妄起諸分別普攝十
方世界中一切眾生無有餘觀其體性無所
[024-0448b]
有至一切處善迴向。」


【次一偈半頌前迴向眾生。】


「普攝有為無為法不於其中起妄念如於世
間法亦然照世燈明如是覺。


菩薩所修諸業行上中下品各差別悉以善
根迴向彼十方一切諸如來。


菩薩迴向到彼岸隨如來學悉成就恒以妙
智善思惟具足人中最勝法。


清淨善根普迴向利益群迷恒不捨悉令一
切諸眾生得成無上照世燈。」


【後四頌前普攝迴向餘可知。】


「未曾分別取眾生亦不妄想念諸法雖於世
間無染著亦復不捨諸含識。


菩薩常樂寂滅法隨順得至涅槃境亦不捨
離眾生道獲如是等微妙智。
[024-0449a]


菩薩未曾分別業亦不取著諸果報一切世
間從緣生不離因緣見諸法深入如是諸境
界不於其中起分別。


一切眾生調御師於此明了善迴向。」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四之二


音釋




於廢切汙穢也
躁競
躁則到切競渠敬切躁競謂急躁爭競也
[024-044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