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八之一 虢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明法品第十八」


【初來意者前明當位所成之德今辨趣後
勝進之行故次來也又前明發心之勝德
今辨所具之行相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準梵具翻應云法光明品統有
四義一法慧智慧於能所詮進趣行法分
明照了故即明所知法二明是能詮以能
顯行故法是所詮可軌則故此則詮旨合
目明有法故法之明故通二釋也三明是
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境智合說俱是所詮
法之明明之法依主名也四所修行法體
離無明亦唯所詮有明之法法即是明通
[018-0059b]
有財持業也統有四義者然法光明攝論中釋云能正了知周遍無量
無分限相大法光明今䟽取諸釋意叅為四義初一即世親意世親先牒本論意釋
云謂正了達十方無邊無分限相如善習誦文字光明名法光明今䟽取意以能正
了達即法智慧十方無邊法即此勝進能所詮法也二即無性意彼牒本論竟釋云
謂正通達十方無邊無分限相顯照行故名法光明今䟽取意無性但有顯照行言
異於世親故取意義以能詮為光明而無性意亦有菩薩智為明耳上二攝論皆是
第七三即梁論意梁論即世親同本異譯而文稍廣多是敵對譯故彼論第十先牒
本論云三能見一切處無量分別相善法光明次釋云約三乘法說一切處又約內
外法說一切處又約真俗法說一切處如此一切處菩薩能見無量相如佛所說法
相及世間所立法相菩薩皆能了達即如量智如其本數量菩薩以如理智通達無
分別相此二智能照了真俗境故名法光明釋曰此中論意不異初釋但文廣說一
切處等耳而能了者亦通諸菩薩智今取其別意但取所詮中菩薩之智異法慧智
故為別耳其第四意一向義加顯此四解後後狹於前前三宗趣者明

法不同略有四種謂教理行果尋教悟理
觀理起行行成得果皆初宗後趣又此四
[018-0060a]
皆宗為成後位及成勝德為趣。】


「爾時精進慧菩薩白法慧菩薩言。」


【第四釋文文有三分一請說分二正說分
三結說分今初分二先長行後祇夜前中
亦二初敘問答之人勝進趣後非勤不能
故精進慧問。】


「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求一切智心成就如
是無量功德具大莊嚴升一切智乘入菩薩
正位捨諸世間法得佛出世法去來現在諸
佛攝受決定至於無上菩提究竟之處。」


【二佛子下正中所問亦分為二初領前自
分勝德後請說勝進之行前中先總後具
大莊嚴下別別有七句一領德即領前莊
嚴一切諸佛不共之法二領乘即上巳住
究竟一乘道三領位位不退故即上已住
[018-0060b]
如來平等性三世諸佛家中生此下晉云
離生道者即是領道圓教初住離生因故
今四五二句晉經一句以捨世間得出世
法入住正位即上於諸世間不分別等六
去來現在諸佛攝受領得勝緣即上佛護
佛讚等也七決定至於菩提領其當果即
上云當得三世諸佛無上菩提德雖無量
不出於此故略舉耳此約當住位釋若約
攝於上位理無不通而於求勝進義非愜
德雖無量下總結謂頌其當位巳得勝進云何上求故云而於勝進義非愜當。】


「彼諸菩薩於佛教中云何修習令諸如來皆
生歡喜入諸菩薩所住之處一切大行皆得
清淨所有大願悉使滿足獲諸菩薩廣大之
藏隨所應化常為說法而恒不捨波羅蜜行
所念眾生咸令得度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善
[018-0061a]
根方便皆悉不虛。」


【二彼諸菩薩下請後勝進中亦二先問所
成行體後問行成德用以破癡等為德用
故前中先正問後結請前中十句為三初
五自利兼他一問云何修習順佛令喜其
修習言亦總亦別總徧諸句別謂䇿勤即
下答中明不放逸二問順法入位三順行
四順願五順德積德成藏故次四利他兼
自束為二對初常說法而不捨自行後下
念四生上弘三寶末後一句總結二利不
虛。】


「佛子彼諸菩薩以何方便能令此法當得圓
滿願垂哀愍為我宣說此諸大會靡不樂聞。」


【二佛子下結請可知。】


「復次如諸菩薩摩訶薩常勤修習滅除一切
[018-0061b]
無明黑暗降伏魔冤制諸外道永滌一切煩
惱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惡趣
諸難淨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薩諸
地諸波羅蜜總持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
清淨功德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及諸相好身
語心行成就滿足善知一切諸佛如來力無
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為欲成
熟一切眾生隨其心樂而取佛土隨根隨時
如應說法種種無量廣大佛事。」


【第二復次下問行成德用文亦分二初正
問後結請前中分二初問行所成因德二
問結因成果德今初有十二事初十一字
貫下諸句一能滅無明未審修何行法而
能滅耶諸句皆爾意在徵因無明有體黑
闇為用非明無之處即名無明故別有惑
[018-0062a]
體由無明故事理皆昧名為黑闇二問降
魔三問制外四問究竟斷道心垢即是所
知亦名習氣五善根以何而成六三惡八
難云何可出七智境何由淨治八地等七
種淨德云何成就九依正三業功德云何
莊嚴滿足十以何觀力知佛功德十一一
切智境復云何知十二何法能成就眾生
乃至作大佛事非明無之處等者即俱舍第〡偈云明所治無明如
非親實等上句正明有體謂此無明不了四諦所對治名曰無明與明相違方名無
明非是離明之外皆是無明此揀眼等亦非明無之處即名無明此即正明有體下
句舉喻釋成六地當辨。】


「及餘無量諸功德法諸行諸道及諸境界皆
悉圓滿疾與如來功德平等。」


【第二及餘下結因成果德於中二先正結
平等謂結所不說及等如來。】
[018-0062b]


「於諸如來應正等覺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薩
行時所集法藏悉能守護開示演說諸魔外
道無能沮壞攝持正法無有窮盡於一切世
界演說法時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
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
王梵王如來法王皆悉守護一切世間恭敬
供養同灌其頂常為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菩
薩亦皆愛敬得善根力增長白法開演如來
甚深法藏攝持正法以自莊嚴。」


【第二於諸如來下顯等佛之用護持正法
便等佛故故偏明之又有十句初總餘別
總謂開示演說教理行果皆有護義諸魔
下別一異敵不侵二攝持修行三十王外
助四舉世同欽五諸佛灌頂準梵本云一
切如來共所守護同灌其頂故應迴文六
[018-0063a]
菩薩愛敬七得眾善根八能演深法九攝
德自嚴若得此九方名護法。】


「一切菩薩所行次第願皆演說。」


【二一切下結請可知。】


「爾時精進慧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大名稱者善能演菩薩所成功德法深入無
邊廣大行具足清淨無師智。」


【第二爾時下偈文分二初一讚說者。】


「若有菩薩初發心成就福德智慧乘入離生
位超世間普獲正等菩提法。」


【餘十頌上文於中亦二初一頌領前。】


「彼復云何佛教中堅固勤修轉增勝令諸如
來悉歡喜佛所住地速當入。


所行清淨願皆滿及得廣大智慧藏常能說
法度眾生而心無依無所著。
[018-0063b]


菩薩一切波羅蜜悉善修行無缺減所念眾
生咸救度常持佛種使不絕。


所作堅固不唐捐一切功成得出離如諸勝
者所修行彼清淨道願宣說。」


【餘頌請後於中亦二前四頌所修行體。】


「永破一切無明暗降伏眾魔及外道所有垢
穢悉滌除得近如來大智慧。


永離惡趣諸險難淨治大智殊勝境獲妙道
力鄰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


證得如來最勝智住於無量諸國土隨眾生
心而說法及作廣大諸佛事。」


【後五頌行所成德於中亦二前三頌行所
成因德。】


「云何而得諸妙道開演如來正法藏常能受
持諸佛法無能超勝無與等。
[018-0064a]


云何無畏如師子所行清淨如滿月云何修
習佛功德猶如蓮華不著水。」


【後二頌結因成果德。】


「爾時法慧菩薩告精進慧菩薩言善哉佛子
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多所惠利哀
愍世間諸天及人問於如是菩薩所修清淨
之行。」


【大文第二正說分中分二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亦二先讚問許說後正答所問前中
三初讚所問利益也。】


「佛子汝住實法發大精進增長不退巳得解
脫能作是問同於如來。」


【二佛子下讚能問具德。】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為
汝於中說其少分。」
[018-0064b]


【三諦聽下誡聽許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發一切智心應離癡暗
精勤守護無令放逸。」


【第二正答中二先答所成行體後答行成
德用前中答前十問即為十段今初段中
有五十句前二十句答前修習後三十句
答令佛歡喜前修習言亦總亦別今不放
逸亦通總別總則徧下十段皆由不放逸
成別則屬於修習在文分二先牒前標後
勤智守心不犯塵境名不放逸是修習相
不守根門是名放逸不守根門名為放逸即瑜伽意前文曾引
此叚䟽文乃有三義初略釋名二涅槃云下先彰所以三出其體業涅槃云

不放逸根深固難拔因不放逸一切善根
皆得增長故首明之二中即涅槃二十四高貴德王菩薩品十
功德中第四十事利益功德於中一根深難拔經自牒云云何根深難拔所言根者
[018-0065a]
名不放逸不放逸者為是何根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不放逸故諸餘善根
展轉增長以能增長諸善根故最為殊勝善男子如諸跡中象跡為上如日之光諸
光中勝亦如輪王諸王中勝諸河之中四河最勝諸山之中須彌山勝善男子如水
生華青蓮華為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中為最為上善男子如陸生華婆利
師華為最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師子金翅羅睺大身乃至佛僧為眾中最廣引
喻竟結云如是義故不放逸根深固難拔即其文也即精進三根於

所斷修防非為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
出世間善事為業即精進三根下第三出其體業即唯識第六釋
曰謂依精進及無貪等三種善根此之四法於所斷惡防令不起於所修善隨令增
長體是四法約別功能而假建立名不放逸非別有體。】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十種法名不放逸何者
為十一者護持眾戒二者遠離愚癡淨菩提
心三者心樂質直離諸諂誑四者勤修善根
無有退轉五者恒善思惟自所發心六者不
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諸善業
[018-0065b]
而不願求世間果報八者永離二乘行菩薩
道九者樂修眾善令不斷絕十者恒善觀察
自相續力佛子若諸菩薩行此十法是則名
為住不放逸。」


【二別辨中有二十句前十始修後十終成
今初有四一總標二徵數三別列四總結
他皆倣此列中一對治破戒放逸三聚非
一故名為眾即三德三身之因故首明也
寧捨身命不犯小罪故名護持二離癡智
顯故菩提心淨三四可知五恐負自心故
思本發六遠離惡緣七修善無住八離小
行大寧起疥癩野干之心不起二乘之心
難反復故九積善無替十亦愛亦䇿不令
過分使不相續若不續者當令相續故須
觀察寧起疥癩下即薩遮尼犍子經難反復故即淨名文彼第二經云凡夫於
[018-0066a]
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得十種清淨何
者為十一者如說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
住於深定不沉不舉四者樂求佛法無有懈
息五者隨所聞法如理觀察具足出生巧妙
智慧六者入深禪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
等無有高下八者於諸眾生上中下類心無
障礙猶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見眾生乃
至一發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猶如和尚十者
於授戒和尚及阿闍梨一切菩薩諸善知識
法師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養佛子是名菩
薩住不於逸十種清淨。」


【二終成十中一行清淨由不放逸得無違
教失故名清淨二念智清淨念則明記智
則決斷念有智故念即無念智有念故常
[018-0066b]
得現前此二相資故名成就三等持清淨
不沉不掉故名為等然此沉掉乃含多意
如始學者不昏沉不惡作亦名為等未是
深定今稱性寂然故能不掉智照不昧所
以不沉如此深定非深非淺四勤聞清淨
五思修清淨六等引清淨七妙慧清淨稱
理平等故八攝受清淨等利益故如大地
者勝鬘云譬如大地負四重檐一者大海
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菩薩大地
荷負四種重任者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
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及三乘人隨
機徧攝名等作利益九同行清淨謂如彌
伽讚敬善財十承事清淨離雜心故謂離善知
識下合上四種重任此合大海最深重難持故諸山喻菩薩十地十地如十山故草
木喻緣覺獨善不從師故眾生喻聲聞有師屬故。】

[018-0067a]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發大精進起於
正念生勝欲樂所行不息於一切法心無依
處於甚深法能勤修習入無諍門增廣大心
佛法無邊能順了知令諸如來皆悉歡喜。」


【次答令佛喜有三十句初十結前生後次
十正成行相後十純熟究竟今初此即牒
前十種清淨如次配屬前八可知九攝二
句以菩提心佛法無邊誓願知故既敬此
心及事於師故能順了上九結前第十生
後故令佛喜。】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
歡喜何等為十一者精進不退二者不惜身
命三者於諸利養無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
皆如虛空五者善能觀察普入法界六者知
諸法印心無𠋣著七者常發大願八者成就
[018-0067b]
清淨忍智光明九者觀自善法心無增減十
者依無作門修諸淨行佛子是為菩薩住十
種法能令一切如來歡喜。」


【次十正成行相者前明即前修習故令佛
喜今更別明於中一勤而不退成上精進
二內不惜身正念方成三外絕異求故唯
有勝進四加行觀空方能不息五正證入
理故無所依。


六窮得法印方順深法法印多種或五或
四或三或一但廣略之異耳言五印者即
五非常觀謂無常苦空無我寂靜言四印
者合空入於無我空即我所故或名優陀
那菩薩藏經第二中名法鄔陀南鄔陀南
者此名標相涅槃寂靜是無為法標相印
即決定義如說有為決定無常善戒第七
[018-0068a]
地持第八瑜伽四十六廣有分別言三印
者四中合苦入於無常或除涅槃寂靜有
為印故今以諸印印於一切亦無能印故
云不著則入唯一實相印矣言五印者即同淨名迦旃
延章五非常觀然前四非常即是有為寂靜為涅槃即是無為攝為無為盡又前四
俗諦後一真諦言四印者下即莊嚴論第十一名四法印論云四法印者一者一切
行無常印二者一切行苦印三者一切法無我印四者受寂滅印所以知合空入於
無我者論云此中應知無常印及苦印為成無願三昧依止無我印成空三昧依止
寂滅印為成無相三昧說此法印為三三昧依止故或名優陀那者即地持第八亦
名優檀那論云有四優檀那諸佛菩薩為令眾生得清淨故故說為四云何為四一
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諸佛菩薩具足此法復以此法傳授眾
生是名優檀那過去寂滅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是名優檀那菩薩藏經等者亦即大
寶積第三十六菩薩藏會第十二卷末即試驗菩薩品經云舍利子諸佛世尊具大
智力總攝諸法安虞四種鄔陀南中何等為四所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
無我涅槃寂滅舍利子所演一切行無常者如來謂諸常想眾生斷常想故所演一
[018-0068b]
切行苦法者如來謂諸樂想眾生斷樂想故所演一切無我法者如來謂諸我想眾
生斷我想故所演寂滅涅槃法者如來為諸住有所得顛倒眾生斷有所得顛倒心
故舍利子是諸菩薩若聞如來說一切得為無常者則能善入畢竟無常若有聞說
一切行苦則能興起猒離願心若聞說諸法無我則能修習空三摩地妙解脫門若
有聞說寂滅涅槃則能修習無相三摩地而不非時趣入真際如是舍利子若諸菩
薩摩訶薩能善修習如是法者終不退失一切善法速能圓滿一切佛法鄔陀南此
云標相者釋經也言涅槃寂靜是無為法標相者略舉亦應云無常是有為法標相
苦是有漏法標相無我是諸法標相亦有說言鄔陀南者唐言說也佛常說故義當
無問自說經印即決定者諸有漏法決定是苦一切法決定無我無為決定寂靜善
戒第七下略示源由地持第八已如上說善戒第七者經云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
物二者能捨內物三者捨內外己兼化眾生云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
依於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受三歸及於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
言若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寂滅涅槃不若言能者復當教之教巳
便施乃至云若能如是先教後施是名大施釋曰此即次下云言三印者四中合苦
入於無常即智論所說三法印也瑜伽四十六者論云復次有四種法嗢陀南諸佛
[018-0069a]
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與地持同地持即瑜伽同本異譯耳或除涅槃等者此三
唯說有為即不合苦入無常也言三者一無常一苦三無我也然嗢陀南此云集施
應與鄔陀南異今論亦云嗢陀南或譯之少巧此三即涅槃三修今以諸印下結前
諸印生後釋一印義法華云佛自住大乘者即第一經偈中此前偈云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後四依理起行七願

護小心故增廣大八智護凡見方順佛法
九自無法愛十無作而修故入無諍門矣。】


「佛子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者為
十所謂安住不放逸安住無生忍安住大慈
安住大悲安住滿足諸波羅蜜安住諸行安
住大願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
觀一切法皆無所住猶如虛空佛子若諸菩
薩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


【後十純熟究竟中行修成熟故云安住初
二入理行一加行離逸二正證捨相次二
[018-0069b]
救生行次二隨緣行十度別修諸行總攝
後四願智行即十度後四也亦可前十如
次成此十種但生熟之異耳思之。】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何等為
十一者善巧圓滿福智二行二者能大莊嚴
波羅蜜道三者智慧明達不隨他語四者承
事善友恒不捨離五者常行精進無有懈怠
六者善能安住如來神力七者修諸善根不
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莊嚴
九者於地地法門心無所住十者與三世佛
善根方便同一體性佛子此十種法令諸菩
薩速入諸地。」


【第二答入菩薩所住處問文分為三初有
十法起入地行次住地觀修後明地要勝
今初列中初三自分行一具資糧二成加
[018-0070a]
行一度具十名大莊嚴三智契實相故不
隨他後七起勝進行謂四外近良緣五內
須自䇿六能安果用七不厭修因八雙遊
定慧深心契寂利智貫達以斯二法嚴於
法身故法華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也九不住法門
住有二失一不契地智二不能進趣不住
反此十善窮地體謂依一佛智方便多門
更無異體。】


「復次佛子諸菩薩初住地時應善觀察隨其
所有一切法門隨其所有甚深智慧隨所修
因隨所得果隨其境界隨其力用隨其示現
隨其分別隨其所得悉善觀察知一切法皆
是自心而無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薩地能善
安住。」
[018-0070b]


【二復次下住地觀修有十一句初一是總
一切法門是成地之法次九為別二諸地
證智三修加行因四攝報等果五所知分
齊及所化境六進德修業斷障力用七示
百身等八分別諸願十善等法九所證法
界皆言隨其者諸地非一故十悉善下辨
成觀相皆自心者智與心相應故因由心
學果是心成境由心現力用是心分位神
通是心現起分別是心決擇所得是心造
詣並心外無得何所著耶十一如是下結
觀成益住地觀修者依梁論云地者對治義。】


「佛子彼諸菩薩作是思惟我等宜應速入諸
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廣
大功德具功德已漸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
無邊廣大佛事是故宜應常勤修習無有休
[018-0071a]
息無有疲厭以大功德而自莊嚴入菩薩地。」


【三佛子下顯地要勝標徵釋結文並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八之一


音釋




落葢切音頼疥也惡疾也

安古切聲同隖
[018-0071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八之二 虢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為
十一者悉捨資財滿眾生意二者持戒清淨
無所毀犯三者柔和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
修諸行永不退轉五者以正念力心無迷亂
六者分別了知無量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
無所著八者其心不動猶如山王九者廣度
眾生猶如橋梁十者知一切眾生與諸如來
同一體性佛子是為十法令諸菩薩所行清
淨。」


【第三答大行清淨問有二十句初十是因
後十是果今初行成出障故云清淨雖數
名小異大同十行亦通十度十行所行即
[018-0072a]
是十度欲勝進彼故此前修又下文由為
物說法自增諸度故復廣明所望處別互
有影略前七可知八於惡眾生修菩薩行
心不傾動是難得中義本願誓化故九善
法行中與眾生為清涼法池大悲堅固普
攝眾生為舍為歸是廣度眾生如橋梁義
有力能故十真實行中文云此菩薩入三
世諸佛體性與三世諸佛善根同等智決
體同故雖數名小異等者以刊定不許通十行故雙定之彼云初四五七名
同十行餘並全別不可懸指次後有文具顯十度釋曰此公雖為十度釋經意明但
是行法亦非十行亦非十度故今雙定俱是無過次云十行所行即十度者明二義
相成俱明無失次云欲勝進彼故此前修者別通十行以其上意云十行自是後位
何用懸指今䟽通云夫勝進者逆修後位今十住勝進正修十行何有違耶又下文
由為物下通其不許十度彼云下文自有十度此是十度乃成重也故今釋云彼約
說法成度此約通修所望既差亦非繁重彼唯前四名同今取其後三說同十行指
[018-0072b]
文顯著前七雙具文理自顯。】


「菩薩既得行清淨巳復獲十種增勝法何等
為十一者他方諸佛皆悉護念二者善根增
勝超諸等列三者善能領受佛加持力四者
常得善人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進恒不放
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無異七者心恒安住
無上大悲八者如實觀法出生妙慧九者能
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來方便之力
佛子是為菩薩十種增勝法。」


【第二菩薩既得下由行淨因得勝法果一
他力勝二自善勝三深定勝四同行勝五
助道勝六真智勝七意樂勝八觀慧勝九
修行勝十增進勝。】


「佛子菩薩有十種清淨願何等為十一願成
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
[018-0073a]
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
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
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
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
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
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


【第四答大願問有二十句初十起勝淨願
後十勵志令滿今初全同初地十願一成
熟眾生願二淨佛國土願三供養四護法
五承事六同善根七攝法上首法通至佛
名如來門八三業不空九具修諸行十現
成正覺但彼文廣依彼次者五七一二六
八三九四十為今之次依彼次者五七一二等如次將今之
十以對彼十此中第一即彼第五是成熟眾生等。】


「佛子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何
[018-0073b]
等為十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三者
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徃
生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六者願悉成就
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
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
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


【二佛子菩薩下令願成滿者由斯十句能
滿前十反餘多願於中五深心則可久六
悉成則可大可久則菩薩之德可大則菩
薩之業餘並可知五深心等者此則用周易繫辭繫辭云乾以易
知神以簡能(天地之道不為畧成故而善始不勞而曰易簡)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順萬物之情故曰有親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有易簡之德則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則賢人之
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天地易簡萬物各載其形聖人不為羣方各遂其業德象既成則入於形器故賢人目其德業也)易簡而天下
之理得矣(天地之理莫不由於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也)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位立象也極易簡則能通天下之
理通天下之理故能成象並乎天地也言其中者則明並天地也)但觀向引䟽文可見但取可大可久之言而不取
[018-0074a]
易簡之義。】


「佛子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即得十種無盡藏
何等為十所謂普見諸佛無盡藏總持不忘
無盡藏決了諸法無盡藏大悲救護無盡藏
種種三昧無盡藏滿眾生心廣大福德無盡
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無盡藏報得神通無
盡藏住無量劫無盡藏入無邊世界無盡藏
佛子是為菩薩十無盡藏。」


【第五佛子已下答護菩薩藏問文亦有四
初是結前生後謂以前行願蘊積成藏故
唯十句更無成熟等異文有五對並顯可
文有五對並顯可知者一見佛持法對二智深悲廣對三多定廣福對四辯深
通勝對五豎末橫該對。】


「菩薩得是十種藏巳福德具足智慧清淨於
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018-0074b]


【第六菩薩得是下答隨所應化常為說法
問文分為三初結前生後謂蘊積福智用
以攝生。】


「佛子菩薩云何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
法。」


【二佛子下徵以標起。】


「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
樂。」


【三所謂下正解其義於中分二前知器授
法二具德成益初中先知器有四一識習
氣所作如金師之子應教數息等二知種
性因緣聞法發心為因隨因成性遇師聞
法為緣隨緣成種三知心行之病謂多貪
等四知希望差別如金師之子等者涅槃經說乃是身子差機十
地當引今且引莊嚴論說目連教二弟子金師之子教不淨觀浣衣之子教數息觀
[018-0075a]
久無所證舍利弗問目連汝以何法而教之乎答以二觀又問二人從何來答一浣
衣二鍛金身子云鍛金之子應教數息浣衣之子令修不淨於是目連於法教之則
得羅漢即說五頌讚身子云第二轉法輪佛法之大將於諸聲聞中得於最上智又
云行自境界中獲得所應得行他境界中如魚墮陸地我常在河邊習浣衣自淨安
心於白骨相類易開解不大加功力速疾入我意金師常吹囊出入氣是風以其相
類故易樂入安般眾生所翫習各自有勝劣釋曰上皆隨宜之意。】


「貪欲多者為說不淨瞋恚多者為說大慈愚
癡多者教勤觀察三毒等者為說成就勝智
法門樂生死者為說三苦若著處所說處空
寂心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法平等
多諂誑者為說菩薩其心質直樂寂靜者廣
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如是隨其所應而為
說法。」


【二貪欲下知授法文有十句初二可知三
癡有二種一迷於事理教觀法相二惡邪
[018-0075b]
推求不信業因令其觀察十二因緣能難
邪執自性等計上三唯對治四等分者等
謂相似三觀不可並施若等重者教觀勝
義謂婬欲即道等若等輕者可以生善為
人化之釋此四分具如雜集十三五求人
天樂為樂生死說三苦者乃至非想行苦
所隨故十樂事寂者令成理寂若沈空寂
令成事用菩薩巳下總結隨宜釋此四分具如雜集
十三等者然此論建立補特伽羅略有七種謂病行差別故出離差別故住持差別
故方便差別故果差別故界差別故修行差別故今當病行差別自有七種一貪行
二瞋行三癡行四慢行五尋伺行六等分行七薄塵行言貪行補特伽羅者謂有猛
利長時貪欲(標也)雖於下劣可愛境界而能𤼵起上品貪欲(此釋猛利)起即長時無有斷滅
(此釋長時)如貪行者乃至尋伺行者亦爾各隨自境猛利長行如理配釋等分補特伽羅
者謂住自性煩惱遠離猛劣住平等境煩惱故隨境勢力煩惱現行故釋曰猛揀前
五劣揀第七住平等境釋成自性隨境勢力煩惱現行釋自性煩惱謂勝境貪心即
[018-0076a]
增劣境貪心則下不同前五於下劣境起上品貪等亦猶顏回怒不運等或與境等
名為等分又於所起無偏勝劣故云等也論云薄塵行補特伽羅者謂住自性位薄
煩惱如前所說自性位煩惱相今此煩惱望彼微薄故雖於增上所緣境界而微薄
性煩惱現行昔所修習勝對治力所推伏故釋曰非如前等分等於前境境勝則貪
重等今勝亦劣故不同前則父母之讐亦無加報又上有七經多說四者取其三毒
為不善根故等分之中攝餘三故故云等分分其輕重輕即薄塵重即正是等分既
等於境望於薄塵故為重耳又等皆相似無有勝劣前三則有互增之義五求人天
樂為樂生死悲有難言誰復樂死故今答云所謂樂生以生必死故人天之樂是生
死中事故樂事寂者即為人意下即對治。】


「為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後以
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
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善知諸根入如來
教證真實際知法平等斷諸法愛除一切執
常念諸佛心無蹔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於
諸言說心無所著巧說譬喻無相違反悉令
[018-0076b]
得悟一切諸佛隨應普現平等智身。」


【二為說法時下明具德成益有十句十對
一文連義正二法智無差即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識三審定無違即依了義經不
依不了義經四立法義故能徧斷疑五了
物根故入於佛教六寂契真際照法性源
七斷真法愛除人法執八念佛了音九亡
言巧說雖無說無示善順宗因十令悟隨
宜終歸平等即說之益一文連義正者即依義不依文也䟽
以文義顯故更不釋之第二句中有其兩對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具法四依
也即淨名經法供養品而以義語智識了義不了義人法而為其次四依之義三門
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次第初名者義為所詮憑之起行是故應依教雖詮理要須
忘言言非義故智無分別能决斷故是以應依識為了別能起染著故不應依依了
義經不依不了義者顯實分明名為了義憑之起解是故應依隱覆有餘名非了義
令人執滯故不應依託法起行是故須依不隨人情故不依人然了義經等乃有多
[018-0077a]
門一法印非印門與無常寂靜無我三印相應以為了義不與相應即非了義二大
小乘門小乘三印亦非了義大乘方了如七善知中又涅槃第六云若說如來無常
變易名為不了若說如來常住不變是名為了三顯密門密意宣說名為不了顯了
說者即名為了四又於大乘言未周悉名為不了周󵗱為了此上四門初一令物捨
邪歸正二捨小歸大三捨密就顯四令尋詮使義周[備-用+冉]二出體者初一所詮通事通
理二即能證通根本後得三約能詮通詮上二四約能說忘情取法三次第者即以
上義以為次第餘可思也七斷真法愛者謂真實觀智理事無違心生愛著便不證
實故諸聖人少有所念不得聖果。】


「菩薩如是為諸眾生而演說法則自修習增
長義利不捨諸度具足莊嚴波羅蜜道。」


【第七菩薩如是下答恒不捨離諸波羅蜜
問於中二先結前生後則正說法時便具
十度設自修此亦為利他一向大悲了平
等故通至佛果故皆名道設自修此等者以此章門標說
法時不捨諸度而下釋相於諸佛所聞法近友等亦有不因說法所成故為此通設
[018-0077b]
自修時亦為眾生則不遣躡前隨所應化常為說法。】


「是時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捨而
無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羅蜜。」


【二是時下正示不捨度相十度即為十段
皆先辨相後是則下結名前四辨相中先
辨施等相後無著等辨波羅蜜相。】


「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永離我慢是則能淨尸
波羅蜜。」


【檀戒可知。】


「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
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
羅蜜。」


【三忍中諸惡通於內外其心下契理平等
成波羅蜜。】


「普發眾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恒不退轉勇
[018-0078a]
猛勢力無能制伏於諸功德不取不捨而能
滿足一切智門是則能淨精進波羅蜜。」


【四進中普發眾業是無餘修亦利樂勤常
修靡懈是長時修恒不退轉是無間修上
即加行勤也勇猛莫制是勇捍修亦被甲
勤於諸巳下是顯度相四精進中等者此中攝於四修及三
精進故䟽雙配細尋可知。】


「於五欲境無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
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銷滅一切煩惱出生
無量諸三昧門成就無邊大神通力逆順次
第入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無邊三昧門悉
知一切三昧境界與一切三昧三摩鉢底智
印不相違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則能淨
禪波羅蜜。」


【五禪定中文有十一句一訶五欲所以訶
[018-0078b]
者夫禪定虛凝湛猶渟海高攀聖境尚曰
妄情馳想五塵豈當為道云何訶之色如
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毒塗鼓聞之必死
香如獘龍氣嗅之則病味如沸熱蜜舐則
爛傷觸如臥師子近之則嚙此五欲者得
之無猒如火益薪亡國敗家世世為害過
於怨賊故不應著況菩薩體此即如復何
所著一訶五欲者即天台止觀依智論諸經修正道前立二十五方便謂一具
五緣二訶五欲三棄五盖四調五事五行五法五五二十五今此但明訶五欲耳況
菩薩下三無訶相直順經文無貪著義餘之方便䟽文不要畧示其名言具五緣者
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近善知識言棄五盖前巳有
竟調五事者一調食令不飢不飽二調眠不節不恣三調身令不寬不急四調息令
不濕不滑五調心令不沉不舉行五法者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巧慧五一心並類前
後其相可知二入次第定謂四禪四空及滅受

想為九次第定下十地離世間品具明即
[018-0079a]
一切門禪即一切門禪者瑜伽三十三說六度四等各有九門謂一自性
二一切三難行四一切門五善士六一切種七遂求八此世他世樂九清淨故彼頌
云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又自性皆一一切或二或三
難行皆三一切門皆四善士皆五一切種皆六或七遂求皆八一世樂皆九清淨皆
十今九門靜慮者一自性者謂心一境性或奢摩他品或毗鉢舍那品或雙運道即
十句中二三及九第二一切禪者略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九次第定通於世
間不住不出是出世間亦即第二句攝有三種者一現法樂住禪謂身心輕安遠離
憍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二引生功德禪三饒益有情禪如䟽已配第三難行禪有
三種者一已住深定能引諸靜慮而捨彼最勝生於欲界是第一難即經第五句二
依此靜慮能𤼵種種超過二乘所行等持亦第五句故䟽云即難行相三依於靜慮
速證無上菩提即第十句䟽亦已指第四一切門禪有四種者謂一尋伺俱行二喜
俱行三樂俱行四捨俱行即第二句攝故䟽已指第五善士禪略有五種者一無愛
味即第三四句餘四與四等相應即第八句攝所緣境界即慈念眾生等故第六一
切種者此靜慮有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善靜慮二無記變化靜慮三奢
摩他品四毗鉢舍那品五自他利正審思惟六能引神通威力功德亦是第六引神
[018-0079b]
通句亦通餘句言七種者一名緣靜慮二義緣三止相緣四舉相緣五捨相緣六現
法樂住七饒益他隨句相應配之可知第七遂求者滿眾生意故亦神通句攝略有
八種此一段論文稍廣今義引之一能息諸毒等二能除眾病三降雨止渴四濟諸
怖畏五能施飯食六能施資財七能正諫誨八能正造作隨應可知第八此世他世
樂靜慮有九者一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記說變現調伏有情三教誨變現調
伏有情四於造惡者示現惡趣五於失辯者能施辯才六於失念者能與正念七制
造建立無顛倒論等八於世工巧能隨造作九放光息苦後二亦義引亦隨應配之
第九清淨禪有十䟽下自配餘度九門十行品說三安住理定寂

愛味住智契不出名正思惟以見心性故
亦善士相上二定體即定自性餘六定用
四消滅煩惱通愛見慢等故云一切即清
淨相三安住理定寂愛味住者雜集第九云如是靜慮無色由四種相應廣分
別謂雜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淨故雜染者謂四無記根一愛二見三慢四無明由
此四惑染汙其心於諸染汙靜慮定門令色無色界一切有覆無記煩惱及隨煩惱
生長不絕釋曰上即略釋論文下別釋中其文廣博今略取意謂由有愛味上靜慮
[018-0080a]
由有見故見上靜慮由有慢故恃上靜慮由無明故疑上靜慮如是煩惱恒染其心
令色無色大小二惑相續流轉等論云清白者謂清淨靜慮無色自性善故說名清
白雖是世間離纏垢故亦名為靜建立謂支建立等至建立品類建立名想建立於
諸靜慮具四建立諸無色中唯有三種除支建立支建立者取意謂初禪五支等言
等至建立者謂七種作意入初靜慮乃至非想言品類建立者於初靜慮具三品熏
修八定皆是故初四禪隨三品因各有三天名想建立者謂靜慮中無量名字不可
筭數以諸佛世尊所入二乘所不能知故乃至八定互相攝等論云清淨者謂初靜
慮中邊際定力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邊際是名清淨彼䟽釋云八定之中所有最後
邊際由作用自在離無堪住障故名清淨通有漏無漏但自在作用俱名清淨釋曰
今䟽三四即離前雜染四無記根是第四清淨五至八即是前名想建立中互相攝
故及品類建立等餘可思之五出生諸定如起信云得

此真如三昧能生無量諸三昧門上文云
一三昧生塵等定是也即難行相出生諸定者即
雜集名想建立䟽中先明能出生即依起信修行信心分中之文前云久習純熟乃
至得入真如三昧次論又云復次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
[018-0080b]
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
三昧經言無量三昧者如智論云五智印等三萬五千首楞嚴等五萬三千方便善
巧無量無邊六引發神通謂精義入神以致用

也亦遂求相七逆順自在亦難行相從滅
定出入非非想乃至初禪是名為逆從初
禪出入第二禪乃至滅定是名為順此中
逆順應名有超間謂超一超二乃至全超
文無者略此亦名為師子遊步三昧此中逆順
等者俱舍定品云二類定順逆均間次及超至間超為成三洲利無學謂本善等至
分為二類一者有漏二者無漏徃上名順還下名逆今䟽已委釋又彼云同類名均
異類名問相鄰名次越一名超至問超為成者名修超也謂觀行者修超定時先於
有漏八地等至順逆均次現前數習次於有漏順逆均超現前數習次於無漏順逆
均超現前數習是名修習加行滿也後於有漏無漏等至順逆問超名超定成三洲
利無學者明處及人修超等至唯人三洲處也仍是利根不時羅漢方能修也今明
菩薩居然能超如順超從初禪出應入二禪而入三禪即是超一若從初出而入四
[018-0081a]
禪即是超二直入滅定是謂全超逆超亦爾此亦名為師子等者騰躍跳躑故即智
論百八三昧中第三名也菩薩得是三昧於一切三昧中入出遲速皆得自在譬如
眾獸遊戲之時若見師子悉皆怖懼師子戲時於諸羣獸強者則殺伏者則放菩薩
亦如是得是三昧於諸外道強者破之信者度之故名師子遊步三昧第一

一多自在攝一切定應有四句謂在一入
一在一入一切在一切入一在一切入一
切得其源故。


九悉知定境定境有三一諸定所緣二諸
定分齊三諸定境用皆能知之。


十者總結體用無違言三昧者此云等持
唯局有心而通散心三摩鉢底此云等至
通於有心及與無心唯諸位定體此二功
德名為等引上二句定體通於此三六句
定用即是所引言智印者即一實相故智
論釋百八三昧中第二名寶印三昧謂與
[018-0081b]
實相般若相應故上二是定此一是智合
即雙運今菩薩隨在一定即與一切三昧
此三無違百八三昧名離著虛空不染初一名首楞嚴第二名寶印三昧
者智度論云能印諸三昧於諸寶中法寶是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如
佛語比丘云為汝說法所謂法印法印是寶是解脫門若三藏教門以三法印為法
印若摩訶衍但有諸法實相一法印與實相般若相應三昧名為寶印三昧也

一速入智地亦即定果以菩薩之定事窮
無邊理極無際故能速至一切智地亦難
行相亦二世樂相。


又上二三四即現法樂住禪次五引生功
德禪五亦饒益有情禪後二通三又上二三下上
案文釋今以三禪[冰-水+〡*ㄆ]之以諸經論多用三故如初會說今當重釋瑜伽四十三云云
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復有三種一者現法
樂住等論釋云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皆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
掉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現法樂住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
[018-0082a]
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方種性所攝等持乃至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
一切菩薩解脫勝處徧處無礙解無諍願等不共功德名能引等持功德靜慮若諸
菩薩所有靜慮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下取意引息苦除怖救護
讚三寶德調伏有情為第三情慮又通十種清淨一由世

間淨離諸愛味故即第三句二出世間淨
亦此句攝三加行淨即是初句四得根本
淨即第二句五根本勝進淨即第五句六
入住出自在清淨七捨靜慮已復還證入
自在清淨上二即第七句八神通變現自
在清淨即第六句九離一切見趣清淨十
一切煩惱所知障清淨此二共是第四句
攝餘如瑜伽四十三九大禪說十行之中
當顯其相又通十種下即九門中第九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八之二
[018-0082b]


音釋



諂誑
諂丑琰切佞言也誑居况切欺也
舛謬
舛昌[〦/ㄠ-ㄙ+?]切謬靡㓜切舛謬
謂舛錯謬誤也


烏蚶切與暗同

徒弔切搖也

音亭澄也

音擲



毗祭切惡也

許救切以鼻㩜氣曰齅

倪結切噬也
[018-0083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八之三 虢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於諸佛所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
樂聞法心無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真
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
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
永得休息是則能淨般若波羅蜜。」


【六般若中句亦有十前之三句聞法近友
即聞所成慧初句正明二近友不倦是聞
慧緣三樂聞無厭是聞慧因暫聞則已慧
不生故四即思慧學而後思故云隨所聽
也內正作意故云如理五亦思擇慧又於
無煩惱中善決擇故捨煩惱故六善觀下
皆是修慧此句悟入於如七宿習思量故
[018-0083b]
了無功用道八周備悟入一中一切等名
為普門九入二智門十總結已圓故云休
息後三連環後三連環者以經云一乘普門慧二入於一切智智之門
三永得休息此三乃似一句爾故云連環而義則別故為三句此中亦有

九門之相恐繁不配此中亦有九門下料揀有二一對九門般
其中雖定慧互有互相嚴故而為門不

同若全雙運故起信論合於六度以為五
其中雖定慧下二揀濫以互有故於中有六一對前定門揀如前中云知三昧
境不違智印入於智地是定中慧慧資定也今此中有入真三昧是定資慧也若全
下引證成前既合定慧明必相資後之方便義亦準此涉

有不迷於空則名方便不猒有而觀空便
稱般若豈令般若不能知有耶方便若不
觀空何名方便後之方便下以六對七料揀二亦相成非唯
此三萬行皆爾況般若能成萬行何法而
不用之寂照盡於理極不得一行無此君
[018-0084a]
耳所以開則萬行森然泯則一不為一得
意則無所不通耳五非唯此三下總結萬行相資之義况般若下
况結深玄言不得一行無此君者借外典語𣈆書中說王獻之好竹到處即皆樹之
人問其故答云人生不得一日無此君耳意在虛心貞節嵗寒不移今明萬行不得
蹔時而無般若。】


「示現一切世間作業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
其心樂而為現身一切所行皆無染著或現
凡夫或現聖人所行之行或現生死或現涅
槃善能觀察一切所作示現一切諸莊嚴事
而不貪著徧入諸趣度脫眾生是則能淨方
便波羅蜜。」


【七方便中亦有十種一巧智現世為方便
二悲非愛見故化而無猒即悲智相導為
方便三依體起用四非捨非受故一切無
染五凡聖雙行由雙非故六行無住道七
[018-0084b]
觀察進趣八現相不著九徧入諸趣即無
生現生十度脫眾生是無化現化初九拔
濟餘皆廻向依瓔珞因果品後之四度亦
各有三方便三者一進趣方便即第七句
二巧會有無除第四句皆此所攝三不捨
不受即第四句依瓔珞下通明後四之相後之三度皆有[冰-水+〡*ㄆ]束及通
明相二段可知。】


「𥁞成就一切眾生𥁞莊嚴一切世界𥁞供養
一切諸佛𥁞通達無障礙法𥁞修行徧法界
行身恒住𥁞未來劫智𥁞知一切心念𥁞覺
悟流轉還滅𥁞示現一切國土𥁞證得如來
智慧是則能淨願波羅蜜。」


【八願中亦有十願前五後三𥁞字為初六
身恒住𥁞劫海七智𥁞心海八窮𥁞有支
九𥁞現國土十窮佛果智此求菩提前九
[018-0085a]
利樂若依三願二三四五為自行願六七
為神通初及八九為外化願十通二利皆
云𥁞者窮彼源故。】


「具深心力無有雜染故具深信力無能摧伏
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大慈力所行平
等故具緫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辯
才力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具波羅蜜力
莊嚴大乘故具大願力永不斷絕故具神通
力出生無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
則能淨力波羅蜜。」


【九力中十句各二謂標名釋義一契理深
心是思擇力染則無力翻此故有餘可準
知皆修習力瓔珞有三皆名通力一報通
力二修通力三變化通力觀彼似當九十
二句耳。】
[018-0085b]


「知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癡行者知等
分行者知修學地行者一念中知無邊眾生
行知無邊眾生心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
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則能淨智波羅蜜。」


【十智度中識病知根順理授法名為智度
亦有十句初四知病輕重次三知根欲樂
一位二行三心後三知法樂一知理法二
知果法三普覺法界前七成就有情後三
現法樂住瓔珞三智一無相智即知法真
實三變化智即如來力餘皆第二一切種
智餘義如初會說。】


「佛子菩薩如是清淨諸波羅蜜時圓滿諸波
羅蜜時不捨諸波羅蜜時住大莊嚴菩薩乘
中隨其所念一切眾生皆為說法令增淨業
而得度脫。」
[018-0086a]


【第八佛子下答前所念眾生咸令得度問
於中分三初結前起後二正明化度三結
如本誓前中初結前清淨約離障圓滿具
事理不捨謂常相應住大莊嚴者總結十
度為嚴是大乘體後隨其所念下生後由
具前故。】


「墮惡道者教使發心在難中者令勤精進多
貪眾生示無貪法多瞋眾生令行平等著見
眾生為說緣起欲界眾生教離欲恚惡不善
法色界眾生為其宣說毗鉢舍那無色界眾
生為其宣說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靜行
樂大乘者為說十力廣大莊嚴。」


【二墮惡道下正明化度文有十句約為四
類初一令離惡果三塗除無間皆容發心
如慈童女二令勤修則脫八難值佛聞法
[018-0086b]
次三令離惡因貪有二種上偏語色貪教
修不淨今通語貪財名等故但云示無貪
法無貪法者謂不淨觀空少欲知足二瞋
亦二種上偏語能為違害故令修慈今通
瞋情非情故觀同體不應自瞋三癡亦二
種巳如上明此約邪癡令觀緣起次三令
離流轉三界循環皆可猒故初欲恚害等
義見三地二色界雖定慧似均然是定地
恐其滯寂故為說觀又無生正觀令得無
漏三無色定多故為說妙慧又示諦觀方
得永出後二示以三乘隨機為說又引權
歸實令知本寂如慈童女者智度論說慈行童女入海採寶辭白其
母母不從志相別誤傷母一莖髮便墮火盆地獄自省無罪獄主具示罪相便發大
心見諸罪人知同此罪便請火盆普為戴之獄主瞋恚以鐵叉擊頭尋便命終生於
天上貪有二種等者畧有此二然準瑜伽二十六中總有五種論云貪有五種一於
[018-0087a]
內身欲欲欲貪二於外身婬欲婬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
貪釋曰慈恩解初會有二一云於自內身初起欲界微少之欲故名欲欲次起重貪
故名欲貪二云內身是自所欲之法所以言於內身欲於內身欲上起欲故即能欲
心此名欲貪則初一欲字是所欲第二是能欲第三欲字是結名釋曰後釋為勝濮
陽兩解初一同大乘法師後解二云初之欲字義同於前次一欲字即別境欲與貪
俱時緣於所欲緣欲之欲重云欲欲後之一字亦是所欲緣欲之貪名為欲貪釋曰
此解不及前以後一皆有別境欲故然古後四皆通二釋思之可知今亦存一今此
雖二亦以攝五色貪即初二財名等即後三財即三四名識第五等即等三耳。】


「如其徃昔初發心時見無量眾生墮諸惡道
大師子吼作如是言我當以種種法門隨其
所應而度脫之菩薩具足如是智慧廣能度
脫一切眾生。」


【三如其徃昔下結如本誓故能真度師子
吼者決定度故。】


「佛子菩薩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寶種永不斷
[018-0087b]
絕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教諸眾生發菩提
心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常為眾生開闡法藏
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善持教法無所乖違是
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悉能稱讚一切大願
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分別演說因緣之門是
故能令法種不斷常勤修習六和敬法是故
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
是故能令佛種不斷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是
故能令法種不斷統理大眾無有疲倦是故
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去來今佛所說之法
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捨離是故能令佛
法僧種永不斷絕。」


【第九佛子下答前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問
文分為二初仍前總標二所以下徵釋所
由由化眾生入三寶海故能紹前令不斷
[018-0088a]
也文有四番為成十句前九別明後一總
結就初三番釋通總別然皆後後轉深前
前通者通在諸位別者初在十信次居三
賢後約登地。


三番佛種差別云何初教發心令具因性
未發唯有本住性故次讚大願令成因行
令所發心不退轉故言大願者謂求菩提
願利樂有情願又防惡願如戒經說有進
善願如常所明三下佛種子令成佛智謂
證真如成無漏故上約別顯通者發菩提
心總有三心謂即大悲大願大智初番為
總巳含大悲次番是願後番是智謂示妙
理令暫見心性成金剛種又防惡願等者梵網經云發十
願巳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及上刀山終不以毀犯三世
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有十二願兼結云願一切眾生皆得成佛為十三
[018-0088b]
三番法種差別相者初開法藏令教不

斷次說因緣令義不斷後具四種護令教
理行證皆悉不斷復次初雖領教未發真
解次具解行未能證故。


三番僧種有何差別初受法無乖始墮僧
數次修六和敬僧行巳成後統理大眾令
僧清淨復次初雖奉教解行未具未是真
和次雖具解行未離眾怖不能控御言六
和者三業為三及戒見利謂身和同集口
和無諍意和無違見和同解戒和同奉利
和同均又約菩薩三業同慈六皆同體真
實和也一切恭敬令僧久住言六和者下別釋六和敬
先依律釋正在小乘義通大小又約菩薩下後約菩薩明則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
自謙卑名之為敬言三業同慈者大小異故又三名行和無有和利一同戒和敬菩
薩通達實相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諸戒品
[018-0089a]
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不斷不常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說
同戒以為和敬二同見和敬菩薩通達實相不得諸法不知不見為欲安立眾生於
實相正見方便巧同一切種種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分別增進開解
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見以為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薩通達實相無
念無行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種種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
因此諸行漸積功德皆當成佛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行為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薩
住於無緣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與一切樂故身與九道
和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說
身慈以為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滅
定普出一切音聲言詞與一切樂故口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
未來必定當得無上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口慈為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薩之心
常在無緣大慈三昧以修於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心意與眾生樂故意與
九道同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如來藏理未來必定當得心如佛心是以
敬之如佛故說意慈為和敬也後總句者弘法奉戒三學

兼修則不斷三寶化化不絕。】
[018-0089b]


「菩薩如是紹隆三寶一切所行無有過失。」


【第十菩薩如是下答前善根方便皆悉不
空問先略後廣略中分三初結前生後謂
由能紹三寶故所行無失。】


「隨有所作皆以廻向一切智門是故三業皆
無瑕玷。」


【二隨有下由不空故三業無瑕謂所作廻
向是不空業。】


「無瑕玷故所作眾善所行諸行教化眾生隨
應說法乃至一念無有錯謬皆與方便智慧
相應悉以向於一切智智無空過者。」


【三無瑕玷故下由無瑕故不空所作反覆
相成玉之內病曰瑕瑕謂體破外病曰玷
玷謂色汙以顯三業內外無失故白珪之
玷尚可磨也三業之玷不可為也白珪下見詩大
[018-0090a]
雅抑篇曰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毛傳云玷缺也論語記南容三
復白珪謂其誦詩至此三復讀之意在謹言雋永鄭重今䟽側用故加三業

句牒前次所作下示無瑕相後皆與下顯
不空相方便有慧方便不空慧有方便慧
亦不空此辨所行不空迴向智智辨趣果
不空方便不空者即側用淨名有慧方便解句下句即有方便慧解即涉有不
迷於空是方便有慧觀空不迷於事即慈有方便也。】


「菩薩如是修習善法念念具足十種莊嚴何
者為十所謂身莊嚴隨諸眾生所應調伏而
為示現故語莊嚴斷一切疑皆令歡喜故心
莊嚴於一念中入諸三昧故佛剎莊嚴一切
清淨離諸煩惱故光明莊嚴放無邊光普照
眾生故眾會莊嚴普攝眾會皆令歡喜故神
通莊嚴隨眾生心自在示現故正教莊嚴能
攝一切聦慧人故涅槃地莊嚴於一處成道
[018-0090b]
周徧十方悉無餘故巧說莊嚴隨處隨時隨
其根器為說法故菩薩成就如是莊嚴於念
念中身語意業皆無空過悉以迴向一切智
門。」


【第二菩薩如是下廣明有二初明自業不
空後辨利他不空初中雖明不空義兼無
失以一切清淨離煩惱故又此無失即自
業不空順止寂故文有標徵釋結釋中皆
先標後釋初四依正莊嚴次六攝化莊嚴
言涅槃地者以涅槃嚴地也謂隨有成道
入涅槃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今於一切
處成則無非金剛也標云涅槃釋云成道
文影略耳涅槃嚴地也下即涅槃經文下當廣引在文可見。】


「若有眾生見此菩薩當知亦復無空過者以
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若聞名若
[018-0091a]
供養若同住若憶念若隨出家若聞說法若
隨喜善根若遙生欽敬乃至稱揚讚歎名字
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子譬如有
藥名為善見眾生見者眾毒悉除菩薩如是
成就此法眾生若見諸煩惱毒皆得除滅善
法增長。」


【二若有眾生下利他不空於中有法喻合
文則可知佛與菩薩俱益不空今不見者
不宜見故見不益者無行力故亦遠益故。


上來並答所成之行問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中勤加修習以智
慧明滅諸癡暗以慈悲力摧伏魔軍以大智
慧及福德力制諸外道以金剛定滅除一切
心垢煩惱以精進力集諸善根以淨佛土諸
善根力遠離一切惡道諸難以無所著力淨
[018-0091b]
智境界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薩諸地
諸波羅蜜及諸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悉
令清淨以一切善法力成滿一切諸佛淨土
無邊相好身語及心具足莊嚴以智自在觀
察力知一切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悉皆
平等以廣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以
徃昔誓願力隨所應化現佛國土轉大法輪
度脫無量無邊眾生。」


【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答行所成
德問前文有二今亦二段第一答以行成
因德二答以因成果德今初具答十二問
各有二句上句答下句上云修何滅癡今
答以智他皆倣此二用慈降魔夫欲害人
反招自害苟欲安人則物我俱安故柔勝
剛弱勝強以慈安一切惡魔無以施害慈
[018-0092a]
善根力其功叵量三福則怖之以威智則
屈之以辯次四後四文並可知八以方便
智慧出生是答一切菩薩巳下即是所問
準上文中此有七事今波羅蜜下欠總持
句然方便有二若加行方便出生地度若
善巧方便亦生諸度及餘五法智亦有二
若根本智即成內證若後得智即成業用
是故此二出生此七言清淨者治彼障故
故柔勝剛等者即借老子道經云柔弱勝剛強御注云柔順可以行權權行即能制
物故知柔弱者必勝剛強德經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御注云天下之至
柔者正性也若馳騁伐勝染雜塵境情欲充塞則為天下之至堅矣若河上公意意
與前同亦以柔能馳堅如水能穿石今䟽意在此若根本智即成內證等者七事皆
有內證及業用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諸菩
薩行乃至得與諸佛平等。」
[018-0092b]


【二佛子下答以因成果問於中亦二先結
因成果謂但勤修上來諸行則能次第從
因得果。】


「於無邊世界中為大法師護持正法。」


【二於無邊世界下正答所成之德謂護持
正法但當勤修上來以行成因之德自當
成後護持法等諸德故乘前結因成德明
之答上十句文分九段第一答初總句如
來法藏守護開演。】


「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二佛所護念故則答眾魔外道無能沮壞
以佛護故。】


「守護受持廣大法藏獲無礙辯深入法門。」


【三守護受持下答攝持正法無有窮𥁞。】


「於無邊世界大眾之中隨類不同普現其身
[018-0093a]
色相具足最勝無比以無礙辯巧說深法其
音圓滿善巧分布故能令聞者入於無盡智
慧之門。」


【四於無邊下答於一切世界中演說法時
十王敬護謂身勝音巧令聞者入智故。】


「知諸眾生心行煩惱而為說法所出言音具
足清淨故一音演暢能令一切皆生歡喜。」


【五知諸眾生下答舉世同欽稱機令喜故。】


「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處於眾會無能過者。」


【六其身端正下答菩薩愛敬端正有德故
其佛灌頂在前第二佛護之中。】


「善知眾心故能普現身善巧說法故音聲無
礙得心自在故巧說大法無能沮壞得無所
畏故心無怯弱於法自在故無能過者於智
自在故無能勝者般若波羅蜜自在故所說
[018-0093b]
法相不相違背辯才自在故隨樂說法相續
不斷陀羅尼自在故決定開示諸法實相辯
才自在故隨所演說能開種種譬喻之門大
悲自在故勤誨眾生心無懈息大慈自在故
放光明網恱可眾心。」


【七善知眾生下答得善根力增長白法於
中先總明三業後得心下別顯十種自在
皆是善根其十自在之能並是增長白法。】


「菩薩如是處於高廣師子之座演說大法唯
除如來及勝願智諸大菩薩其餘眾生無能
勝者無見頂者無映奪者欲以難問令其退
屈無有是處。」


【八菩薩如是下答開演如來甚深法藏。】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自在力巳假使有
不可說世界量廣大道場滿中眾生一一眾
[018-0094a]
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薩於
此纔現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眾以大慈悲
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樂以無畏辯為
其說法能令一切皆生歡喜。」


【九佛子菩薩得如是下答攝持正法以自
莊嚴於中初明自嚴。】


「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智慧輪
故成就無量巧分別故成就廣大正念力故
成就無盡善巧慧故成就決了諸法實相陀
羅尼故成就無邊際菩提心故成就無錯謬
妙辯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
就普入三世諸佛眾會道場智慧力故成就
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清淨心故成就三世
一切如來智一切菩薩大願智能作大法師
開闡諸佛正法藏及護持故。」
[018-0094b]


【次徵後釋以攝正法故有十句德亦即是
前所成之德可思準之亦即是前所成之德者即牒前文十
種自在總別諸句初智慧輪即牒前總句成就三業智為導故次之九句牒十自在
但一二不次一成巧分別即牒前第一得心自在故巧說大法二廣大念力即第二
無畏自在三善巧智慧即第三於法自在及第四於智自在由巧慧了法故故合其
二四實相總持即第七陀羅尼自在五成菩提却是第五般若自在般若為先故六
無錯謬辯即第六辯才自在七得佛加持即前第八隨所演法開譬喻門八普入佛
會即大悲自在誨生不倦九同一體性即第十大慈自在同體慈故第十一句作大
法師即總結前十。】


「爾時法會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而說
頌言。


心住菩提集眾福常不放逸植堅慧正念其
意恒不忘十方諸佛皆歡喜。


念欲堅固自勤勵於世無依無退怯以無諍
行入深法十方諸佛皆歡喜。」
[018-0095a]


【第二重頌分十頌分二初六偈頌前十種
所成行體後四偈頌行所成德前中初二
偈頌佛喜於中初半頌不放逸餘頌佛喜。】


「佛歡喜巳堅精進修行福智助道法入於諸
地淨眾行滿足如來所說願。」


【二有一頌頌入地及大行大願。】


「如是而修獲妙法既得法巳施群生隨其心
樂及根性悉順其宜為開演。」


【三一頌頌菩薩藏及所應化而為說法。】


「菩薩為他演說法不捨自巳諸度行波羅蜜
道既巳成常於有海濟群生。」


【四一頌頌不捨自行諸度及所念眾生皆
令得度。】


「晝夜勤修無懈倦令三寶種不斷絕。」


【五半頌頌不斷三寶。】
[018-0095b]


「所行一切白淨法悉以迴向如來地。」


【六半頌頌善根方便皆悉不空。】


「菩薩所修眾善行普為成就諸群生令其破
晴滅煩惱降伏魔軍成正覺。」


【二菩薩所修下頌行所成德初一頌初行
所成因果。】


「如是修行得佛智深入如來正法藏為大法
師演妙法譬如甘露悉霑灑。


慈悲哀愍徧一切眾生心行靡不知如其所
樂為開闡無量無邊諸佛法。」


【後有三偈頌以因成果德於中初二頌通
頌前之八叚。】


「進止安徐如象王勇猛無畏猶師子不動如
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眾熱。」


【後一頌別頌第九答攝持正法以自莊嚴
[018-0096a]
以喻而顯一身儀安諦頌前現身次辨德
威猛頌前以無畏辯三心定不動頌安其
怯弱四智深如海頌以深智慧五法雨滅
障頌前而為說法。】


「時法慧菩薩說此頌巳如來歡喜大眾奉行。」


【第三時法慧下明結說分謂契理合機故
佛喜眾奉也第三會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八之三


音釋



瑕玷
瑕何加切玷都念切

音例勉力也

慈演切前上聲
[018-009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