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12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八十八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大文第五。有十善友寄十地。第一婆珊婆演底夜神。寄初歡喜地者。初獲聖性具證
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歡喜故。以於春時主
當等者。盛德如春和暢發生故。表分別見日
皆已亡者。初地斷見惑即分別煩惱故。疏宗
說兼通者。前已引竟即楞伽意。故彼第三經
云。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
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
說種種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
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
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離因成
見相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
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法通。釋曰謂初了
唯心謂不墮下。境界則滅。超度一切下。能取
亦無。自覺聖下。正悟自心不由他悟。離三
量成故離因成。一切外道下。對他顯勝。經
結勸云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餘菩薩
摩訶薩應當修學。偈云謂我二種通宗通及
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釋曰而前引
竟今復重說者。前約證者能說故先明宗
通。今約從教修證故先明說通。亦前從根
本起後得。今從加行入根本耳。文小異。
故第一疏中已引前文今復引後。古人云。
說通宗不通如日被雲蒙。宗通說亦通如日
[088-0681c]
處虛空。疏法門星象下。此中法喻雙辯。一身
以表如體。星象以表法門。星象不離一身
猶法門不離如體。下對亦然。教化表於大
用。毛孔以況真性。其二愚二無我等並如地
品。第二普德淨光主夜神寄離垢地者。謂具淨尸羅離於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疏別
中三是智法光明者。疏但隨難解三。今當
重釋略有二意。一作總別釋。初一總餘九
別。別中一觀外相。二念內德。三知所證。四
放光。五常光。六變化。七圓音。八名號。九調
生。二約十身釋。一菩提身。二相好身。三智
身。四法身。五願身。如賢首品毛孔放光皆
宿願故。六福德身。七化身。八力持身。圓音持
法盡未來故。九意生身。隨意立名故。十威
勢身。結云威力故。十身並彰內外皆具。若
專念此何行不成。疏初明攀緣如實禪同如
來清淨禪等者。楞迦第二說有四禪。經云。
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
觀察義禪。攀緣如實禪。如來禪。云何愚夫所
行禪。謂有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人無我自
性共相。骨瑣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
不異觀前後轉進想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
禪。云何觀察義禪。謂人無我自性共相。外道
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
進。是名觀察義禪。云何攀緣如實禪。謂妄想
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
實禪。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
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
來禪。故偈云凡夫所行禪觀察相義禪攀緣
[088-0682a]
如實禪如來清淨禪。釋曰然古皆配位自
有二師。一云初凡小。二至七地。三八地已
上。四即佛地。二大雲言。亦初凡小。二十信
至迴向。三即加行。四即初地至佛地。以證
如故皆名如來。若修觀者凡夫直用如來淨
禪。今此文中即以第三同於第四不同
初二。初二是凡小二猶未亡法無我。故即
以三四因果交徹。謂見佛法界即緣如義。
無取無入即同如來清淨禪義。又如來禪不
礙下。文廣利樂故疏文有十非大同。中論八
不者。不全同故名為大同。而涅槃等多分
全同。以其八不攝理盡故云全同耳。初四
全同後六合為四。言非實非妄即是不常
者。常有二義。一虛妄計度生死有常。今云
非妄即非常矣。二者出世實法名常。今云
非實亦無常矣。諸法實相中無實無非實
故非遷非壞。即是不斷者。斷亦有二。一世法
遷移即有斷滅。二滅壞煩惱成於斷德。今
並非之故不斷也。又此十句標多約體。釋多
約用意。明體用皆無二故亦可。總為五對體
用。初不來不去即體用自體。二不生滅即體
用相。三非實虛即體用力。四非遷壞即體用
性。五一相無相即體用德。如十行辯。疏後思
惟下正顯四禪者。斯則以如來禪導於四
禪。不同三地寄位四禪。四禪不同即為四
別。然大小雖異支林功德名數。皆同有十八
支具如三地。地論皆攝以為四類。一所離
障。二對治支。三利益支。四彼二依止三昧。
四中後三是支初一非支並如前說。疏離自
[088-0682b]
憂者約五受說初禪已離憂受。今大悲救護
即憂眾生之憂。離憂合是所離。今念他憂却
生喜樂故為利益。疏二禪中等者。然二禪
具四支內淨喜樂定。初明滅覺觀即所離
障。疏次攝一切眾生是一心者一心攝故。然
一心言是三地經有故。彼經云滅覺觀內淨
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禪。然其一
心是釋內心義。無覺無觀即是淨義。具此
二法名之內淨。又小乘內淨但是信心。大乘
內淨即合二禪三支所成。謂捨念正知此之
三心。尚為喜覆力用未勝但能離外尋伺
故合為內淨。今攝眾生一心攝故已有合義。
疏三禪中下。然具五支捨念喜樂定餘如前
說。疏四禪中者。四禪有四支捨念中受定今
四支俱亡是所離障。即捨念清淨為對治支。
既無苦樂即是中受為利益支。然其捨受世
為利益出世望之亦是熱惱故。今疏云於下
苦中橫生樂想。既一切息滅則捨亦捨矣。方
是真捨餘如三地。疏修四念處等觀者。念
處觀者即無常苦。不淨無我等者等取十想。
與智度論第二十六十想大同故。言十想者
論云。一無常想二苦想。三無我想。四食不淨
想。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七不淨
想。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今有十三故
云大同。第三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寄發光
地。謂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
光故。疏神通度生菩提分等者。以瑜伽有
四菩薩行。一波羅蜜行上已廣竟故列下
三。疏後類通餘行具四菩薩行者。初菩提分
[088-0682c]
法行。以從初發心積集功德皆助菩提是
菩提分。二入諸三昧下。即三昧行。三得淨天
耳下。即神通行。得菩薩解脫下。成熟眾生行。
故後結云分別顯示成熟眾生。疏未解即
心自性者。前劫未得十住自分。此劫未得
十住勝進。疏未得六地深順之忍者。六地得
上品順忍故。八妙勝劫下。無結說得之言。
合言未得七地。而前劫但云修行最勝道
即是已得六地耳。疏故其劫名亦順地義者。此是疏家復為一釋。以初劫名寂靜音。
已得初地二天勝劫。天即淨義亦順離垢。
三梵光順發光。四功德月順焰慧。月有光
明發光焰故。五寂靜慧順禪增故。六善出
現順善現故。七集堅固王功用滿故。已得
方便不可壞故。八勝妙劫順於不動無功
用故。九千功德法師位故。十無著莊嚴智慧
無著二嚴滿故。第四普救眾生妙德主夜神
寄焰慧地者。謂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
惱薪慧焰增故。疏後二句是等覺者。不言
十地者上二句文十地顯故。餘位義隱故別
指耳。疏表真精進却從定生者。真精進者
離身心故非定無此。第五寂靜音海主夜神寄難勝地者。謂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
相應極難勝故。疏後答中即分為四者。下
疏文有三。初總科二問中下。料揀三今初。
下釋文二中由答與問不次第故。於中有
四。初正通不次之妨初答第三。二答第一。
三答第四。四答第二。故為不次。今釋意云。
問中初二是所成故。三四兩問皆是能成。三
[088-0683a]
成於初。四成於二。故今答中以第三能成
成第一所成故。先答第三。次答第一。以第
四能成成第二所成故。後答四二也。二又
由能起所下。通伏難也。難云隔句相對於
理甚明。而其二對問中何以先明所成。答中
何以先答能成。故今釋云由能成所故先答
能。復應問言問中何以不先問能故應答
言。問覩所成求能成故。見果推因猶如
四諦。疏不明者。意易見故。三又觀察中下。
三通雜亂難。謂有問言。若以觀為能成
者。何故答中有所觀耶所行之境是所成者。
何以境中有能成行耶。故今答云觀察之中
雖有所觀為成能觀。如般若中雖有實相
為成智慧。所行境中若能若所皆是所行。
如諸菩薩行深般若能觀所觀皆所行矣。
四故四問全別下。結引證兼結彈古人。古
人以第一所起方便。及第二事業。皆答第一
事業之問。以其第三答觀察。雙答第二第
四兩問。以觀察境界不相離故。以答第四
行何境界。却答第三起方便問。若為此釋
非但四答相不分明。抑亦答不次第雜亂故。
疏釋竟今乃結云四問全別。是以晉經中下。
引經正證所行境中有能行義。謂若所知
境唯是所行。若分齊境即有能行。是故疏
云非但所觀。以晉境界含能觀故。疏二文
影略者。前有大劫之名略無小劫之數故。
應影取後文小劫。此中但明小劫之數略
無大劫之名。故應影取前文大劫。則共有
二佛剎塵數劫。疏若以普光明劫為剎塵之
[088-0683b]
一者。上以普光即是大劫於中已有剎塵
小劫。今為小劫之名。積普光等小劫之數
經佛剎塵。言闕二字者。合云從此命終還
即於此世界中生。經二佛剎微塵數劫。故
引晉經定有二字。言佛彌多矣者。向以
普光為大。大中有剎塵之佛。今普光為小
劫。一小劫中已有剎塵。經二剎塵小劫之
佛。二剎塵小劫之佛故佛彌多也。疏艮以
前之四問皆業用者。望於菩薩解脫門故。事
業但是四中之一。疏隨一深法有多品類者。
如一施度有九門等。四一一類中有多事法
者。如一外施有多財寶等。五如一施食有
多支派。第六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主夜神
寄現前地者。謂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
若令現前故。疏二十五有理無二故者。偈
云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五那含四
空并四禪。義如前釋。第七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寄遠行地者。謂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二乘道故。疏五濁為因感三災果
者。三災果有二者。一小三災謂飢饉疾疫
刀兵。謂七年七月七日止。謂各是一七二大
三災。謂水火風壞於器界。今此是前經文。具
云初明飢饉以天不降澤故。二多諸疫病
即疾疫也。三馳走四方靡所依怙義兼刀兵。
然三災復有二義。一約劫欲盡時人壽十
歲等。二者少分往往多起。今此明約少分
災耳。疏先深起大悲者。鈔消經文此悲心
與第二地中集果多同。初一總明謂三求眾
生皆墮無底生死深坑難免出故。餘九為
[088-0683c]
別。又分為二。初一解邪理外推求總名為
邪。橫計世間常樂我淨。起貪等惑故令住
善業。餘八行邪於中別顯三求眾生。即分
為三初五悲欲求眾生。次二悲有求眾生。
後一悲邪梵行求眾生。初中又二。前三悲現
行得五欲受用生過。後二悲未得五欲追
求生過。前中即為三別。一悲不共財眾生。
欲資身命為生老等苦之所逼迫。而不得
安令不著財則心安矣。二悲受無厭眾生。
內心難滿恐得惡名。怖失財利故令得
佛因。三悲貯積財眾生。不能了達財多禍
多。名無智眼決其疑見即為方便。第二癡
闇所迷下。二門悲未得五欲追求生過。
上三悲其起惑。此二悲其造業。前門悲
求後報造有漏善。如夜暗行迷失道路當
示慧炬。後門悲求現報造諸惡行。誑己
所有嫉他勝己。諂誑求財諸惑濁亂。若絕
諸惡則法身清淨。第二長時漂溺下。二門悲
有求眾生。前門即道差別。謂五道循環藏識
漂溺惑苦大海故令昇彼岸。後門即界差
別。謂眼等諸根六塵等。牽不得自在無有
出期。以佛威神引之令出。第三以第十
門悲邪梵行求眾生。行不正道迷無我理。
隨逐邪見乃至九十五種別故引入智門。上
十悲中。皆有所對能治。略以顯示餘如二
地。第八大願精進力主夜神寄第八不動地。
謂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疏今初由前起同己等者。疏文有三。初得同
之因。二同有四義下示同之相。言由見初故
[088-0684a]
則不殊餘二者。謂由證見法界體同。故上
同諸佛下同眾生。云不殊餘二則於菩薩
為究竟之同。三良以八地下。偏說此文明
同之由。疏所救千佛等者。法華經如來壽量
品云。我實成佛已來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故。疏初明內契理事者。此義全
同十通之中一切色身智通。前已廣說故但
略科總出其意。今當重說由內證實故外
現色。所以起信論云。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
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
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性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
智性即色性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
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
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
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
自在用義故。釋曰彼雖約佛。今此位極大
同佛也。次釋經文又此三段。初明內契理
事明色即空。二明大用廣現色身者空即
色故。後結深廣不礙悲故。今初由了法界
無定實色舉體即空而非斷空。空中無色
不礙色故。色空無礙存亡隱顯皆自在故。
方能隨樂現種種色。故先明其內契事理。
經中先明證實離相。後雙了性相。今初悟
一切法自性平等者。此句總明云何平等。次
云入於諸法真實性故。謂真實性中無差別
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
等。此真實性依何立。故復次明證無依法。
所謂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萬法依空空
[088-0684b]
無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所依。即無依印
法門故。捨離世間。世間即有種種差別。斯
則性尚不立何況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亦
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
斯見亦絕強名內證後悉知。諸法色相差別
下。雙了性相初明了相即空。空即色故。後
亦能了達下。此明了性色即空故。又上句
色中無空下句空中無色。又上句色能容
空。下句空能容色。又上句。空能顯色。下句
色能顯空無障無礙。疏二而恒下。明無涯大
用者。經中初句云而能示現無量色身者。牒
前起後故云而能由上空不礙色故能現
色。又若以色為色不能現色。今即色非色
故無不現。又即空之色方為妙色。故躡上
明色空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斯為妙
色。色空融即為真法界。緣起無盡即一現
多。起信等論明八地當色自在者。起信云。四
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釋曰
何以得知論是八地前有七地後有九故。
言等論者等取瑜伽等。即上八地由證無
生絕色累故。得十自在十身相作如影普
現皆色自在。疏上諸夜神歎深皆倣斯法喻
者。然多問發心時之久近而答智輪。即體
用故。然斯五喻非無有義皆前已有故疏不
釋。疏臏謂刖足者。然俗有五刑劓墨宮割
臏大辟也。疏義當彼時已得四地者。初地百。
二地千。三地萬。四地百萬故。第九嵐毘尼林神寄善慧地者。謂成就微妙四無礙辯。能
遍十方善說法故。疏此十通於六位下。疏
[088-0684c]
文有五。一約位竪配亦名行布釋。二然依
行布下結前生後生後圓融。三若約圓融下
通諸位釋亦名圓融釋。四若定須具十下
結成上竪五若定竪下結成須橫。實則橫竪
無礙是此中意故存二釋文義昭然。疏亦初
住生家者。恐人誤為初地生家。然其生家略
有六位。一初住生菩提心家。二四住生聖
教家。三初地生真如家。四四地約寄位生
出世家。五八地生無生法忍家。六如來地究
竟生家。今是初住即第一生菩提心家。疏
即淨心地者。疏隨難釋今更委釋。言得如來
菩提光者。明心菩提故入菩薩方便海者。
證真了俗故捨諸有趣。亦由已斷異生
性故。成就自在者分身百剎故。修菩薩殊
勝行者。淨治地法十行常修故。具菩薩根
者。由證信故餘皆成根。又大悲為首故悲
為根。已斷所知故心明潔十願成熟故願
不動。同佛證如故得佛護。分別頓盡名壞
諸障具上諸德為物依處。疏戒忍進等
者。等取禪慧各一增故。末後二句上句三
業善巧見者必欣下句。功用行滿。又以無功
得諸行故。疏六中下。初至為生佛家此
有兩句。一正釋標。二即解釋。初之二句得無
生忍是釋生家。契同法性即釋隨諸佛住。佛
住甚深真法性故。上即淨忍分成就。一切甚
深法門下。皆得勝行分此句為總故疏不釋。
已下皆甚深法門故其願度增上釋具三世
已下經文。善根一體釋得一切佛下經文。謂
同無功用之善根故。同契無生法忍體故。
[088-0685a]
從惑等下釋具出世白淨法。上皆前經不
可知義。經安住已下即是前經正行廣大。入
諸三昧下即離障寂滅。後三句即三輪化益
並易故不釋。疏七中因佛力下。經疏俱易若
欲釋者由佛七勸。名入諸佛力此為總句。
遊剎下別二句起行速疾。從了一切下。是淨
土分中事。於三世間得自在故。初二器界。
自在。次二正覺。後三眾生說法度生故。疏
八觀普智門言即法師之德者。亦法師方便
成就。言於三性等者三性即是化法為智成
就等。等字等取入行成就智十一稠林。經一
一門下。即口業成就具四十無礙故。能長演
餘皆法師自在成就。一三昧自在隨心頓演
故。二受生自在。三於有差別下。於法自在
事理交徹故。疏從即事知理下釋此初對
了即事入理即理入事。亦前句事能顯
理後句依理成事。又前不壞假名而說實
相。後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又前動不離寂。
後則靜無遺照。於無量下有無自在。於少境
下廣狹自在。通達下真俗齊照。以文顯故
云可思準。疏九普現莊嚴先釋名後已得下
總釋大意。若別說者。初句嚴依。餘皆嚴正。
正中並祕密智初三句身祕密。演清淨下口
祕密。隨其心下皆意祕密。疏十中下經文顯
然。皆與本位義理相符。不為此釋實抑經
文餘並易了。第十釋女瞿波。寄法雲地者。
謂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麁重充滿
法身故。疏悲智逆順權實寂用無礙雙行之行者。此中疏有四種無礙。亦名四種雙行。
[088-0685b]
其十句中句句皆是雙行。約雙行事有十差
別。其中雙行但有四別耳。如第一句云云
何於生死中。而不為生死過患所染者。即悲
智無礙。謂於生死中即有大悲故。不為生
死過患所染。即具大智故二了法自性。而
不住聲聞辟支佛地即寂用雙行。三即實而
權雙行。四即權而實雙行。五即逆順雙行。六
即寂用雙行。七八皆即實而權。九十皆權實
雙行。九約化生。十約供佛。十一真俗雙行
各有別相。疏然前長行但名帝網等者。此
即顯帝網之義也。疏先具相者。經有三十
二相。前文指此廣明。以文具故今當略說。
準瑜伽四十九。及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說。
然彼經次與今不同。今依彼經次第列名
以今經文注之於下。經云佛言善現。云何
如來三十二相。善現。一世尊足下有平滿
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
蹈。皆悉坦然無不等觸今經當第三相。二世尊足
下。有千輻輪紋網轂眾相無不圓滿。三
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覩羅綿勝過一切
。四世尊手足二指中間。猶如鵝王咸有網
鞔。金色交絡文同綺畫。五世尊手足所有
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義當第二。六世尊足跟
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七世尊足
趺修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八世尊
雙腨漸次纖圓。如伊泥耶仙鹿王腨。九世
尊雙臂修直𦟛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十四。十
世尊陰藏相勢峯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
十一。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
[088-0685c]
旋宛轉二十九。十二世尊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
轉。柔潤紺青嚴金色身甚可愛樂三十。十三世
尊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二十七
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
臺。眾寶莊嚴人所樂見二十八。十五世尊兩
足二手掌中頸。及兩肩七處充滿。十六世尊
肩項圓滿殊妙十三。十七世尊膊腋皆悉充滿十五
十八世尊容儀洪滿端直三十一。十九世尊身相
修廣端嚴義當第一。二十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
匝圓滿如尼瞿陀樹三十二。二十一世尊頷臆并
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十二。二十二世尊
常光面各一尋欠此一相含在第二樂見之中。二十三世尊齒
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十八。二十四
世尊四牙鮮白鋒利二十。二十五世尊常得味
中上味。喉脈直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
上味風熱痰疾不能為雜。由彼不雜脈
離沈浮延縮損壞壅曲等過。能正吞咽津液
通流故。身心適悅常得上味義似頸文三道即當十六。二
十六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上至髮
二十一。二十七世尊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
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鼓。發言婉
約如頻伽音二十二。二十八世尊眼睫猶若牛
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二十四。二十九世尊眼
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晈潔分明二十三。三十世
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義是
頰如師子則當第十七。三十一世尊眉間白毫相右旋柔

軟如兜羅綿鮮白光淨如珂雪等二十五。三十
二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
二十六。善現是名三十二大士相。釋曰上依
[088-0686a]
彼次具引。今經望之闕於圓光一尋。含在
人所樂見之中。若依瑜伽開四十齒。與
牙齒鮮白有異則具三十二。今更依今經
次列之。注大般若次第於下。一端正殊特
十九。二人所樂見含於第五甚可愛樂及第二十二圓光一尋。三足下平
滿。四輪相具備。五足趺隆起。六手足指
間皆有網鞔。七足跟齊整。八手足柔軟
。九伊尼耶鹿王腨。十七處圓滿十五。十一陰
藏隱密。十二其身上分如師子王二十一。十三
兩肩平滿十六。十四雙臂𦟛長。十五身相端真
十七。十六頸文三道義當二十五。十七頰如師子義當三十
十八具四十齒二十三。十九四牙悉皆齊密大般若合
上二則亦當二十三今皆瑜伽開也。二十四牙鮮白二十四。二十一其

舌長廣二十六。二十二出梵音聲二十七。二十三眼
目紺青二十九。二十四睫如牛王二十八。二十五眉
間毫相二十一。二十六頂上肉髻三十二。二十七皮膚
細軟十三。二十八如真金色十四。二十九身毛上靡
十二。三十髮帝青色當第十一。三十一其身洪滿十八。三
十二如尼俱陀樹二十。釋曰上略會二經。若
依瑜伽及涅槃說相因各異。又小不同具
如初會。疏三寶女求歸者。女人謂嫁曰歸。
故周易中有歸妹卦。大文第二會緣入實相。
疏中有五。一總科釋。二然人雖下料揀。三
摩耶既會下解妨難。先問後豈不下釋。四
又此一下別示義門。五初天主下。總釋諸
會而有二意。一即等覺入俗之意。二即是前
別明會緣。後歸此二。今初下釋文前五中
皆牒彼所得初天主光且須正念無失者。彼
得菩薩解脫。名無礙念清淨莊嚴故。二可
[088-0686b]
為世師即遍友不得法門。三遍窮下即善知
眾藝童子得解脫。名善知眾藝而廣說字
母。四無依無盡則賢勝優婆夷得無依處道
場。又得三昧名為無盡故。五無著清淨。即
堅固解脫長者得解脫。名無著念清淨莊嚴
故。六清淨即淨智發光者。即妙月長者得解
脫。名淨智光明故。七發光則智相無盡者。
即無勝。軍長者得無盡相解脫故。八無盡
則誠願不違者即最寂靜婆羅門。得解脫名
誠願語故。九方能還歸幻住者。即德生有德
得幻住法門故雖下總結。疏今初摩耶昔云
天后者。新譯為幻術故云昔也。亦云幻生
得幻智門故。疏已能暗合願智幻門者。以
今文云具淨法身。以如幻業而現化身。以如
幻智而觀世間等故。疏冥契下文天后所現
者下見正報現無量身雲。今此未見已知現
身故云冥契。疏但總意若別配之。此十七
身。攝下經中四十身。四十身各有二句。
上標下釋。一隨意生身即總顯隨願。二無生
滅身即下二色身謂不生色身無生起故不
滅色身常寂滅故。三無來去身即下二身。謂
無去色身於一切趣無所滅故。無來色身。
於諸世間無所出故。四非虛實身亦攝二
身。即下經云非實色身得如實故。非虛色身
隨世現故。五不變壞身即下不壞色身。法性
無壞故。六無起盡身即不生色身。隨眾生身
隨眾生業而出現故。恒示現色身盡眾生
界而無盡故。上二句皆標之以性釋之以
相。異上一向無生滅也。七所有諸相皆一
[088-0686c]
相身下。云一相色身無相為相故。八離二
邊身即是通意皆事理無滯故。若別配者。如
下云法性色身性淨如空故。大悲色身常護
眾生故。上句離有邊。下句離空邊。又上句
有智不住生死。下句有悲不住涅槃等。
九無依處身即下無處色身。恒化眾生不斷
絕故。十無窮盡身即無盡色身。盡諸眾生生
死際故。十一離諸分別如影現身。即下無分
別色身。但隨眾生分別起故。又即如影色身
隨願現生故。十二知如夢身即如夢色身隨
心而現故。十三了如像身即普對現色身。
以大自在而示現故。猶如明鏡質對像生。
十四如淨日身即清淨色身。同於如如無分
別故皎日無私故。十五普於十方而化現
身。即下化一切色身。隨眾生心而現前故。
十六住於三世無變異身。即下無動色身生
滅永離故。十七非身心身即下總顯其體。云
如是身者非色所有色相猶如影故。乃至離
識菩薩顯智空無性故。以一切眾生言語
斷故。已得成就寂滅身故。故今結云猶如
虛空所行無礙。超諸世眼唯是普賢淨目所
見略為此配。餘縱不盡可以類收。疏即初
地淨治地法。十種勝行文少不次者。彼次云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治地法。所謂信
悲慈捨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
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釋曰其供
養諸佛依教修行。即如說行之一行耳。疏故
央掘經等者。央掘之緣玄中已引。今直釋所
引之義。然第二經後世尊令其三歸依。答
[088-0687a]
云我唯一依佛即是法法即僧故。意明一學
至第三卷。佛問云何為一學。偈云一切眾生
命皆由飲食住。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
所謂摩訶衍離食常堅固。云何名為一。謂一
切眾生皆以如來藏畢竟常安住。次二謂名
色。三謂三種受。四謂四諦等皆然。此即云
何名為五。所謂彼五根是則聲聞乘斯非摩
訶衍。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
見具足無減修。耳聞鼻嗅舌甞身觸一同於
眼。然有二本。一本云了了分明。一本云決
定分明也。次云云何名為六。所謂六入處是
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眼入處於諸如
來常明。見六入門具足無減修。聞嗅甞觸
皆同眼也。意入處云所謂意入處。明說如
來常不聞違逆心淨信來入門。義如疏釋遍
歷七覺八正九定十力皆舉大折小。說如
來藏如來常樂我淨為無缺減也。故疏云
餘可知可知有二。一則例央掘。二例此中
餘三昧等。疏普賢之華者此中雖不舉華
量。十定云無有邊際也。疏上二並是住體
遍應者。然此即緣起相由門中三義。一諸緣
各異義。二互遍相資義。三體用無礙義。今言
住體即諸緣各別。言遍應者即互遍相資
即住體。而遍應是第三體用無礙也。然上摩
耶萬類殊應即異體中多。今此善財一類之
身遍對摩耶即同體中多。若約摩耶善財並
不分而遍。同異雖殊住體遍應義無別也。
摩耶亦是同體一即多。以隨所應異無二
體故。下自言非一處住非多處住。善財亦是
[088-0687b]
同體多即一諸處善財。即一身前之善財故。
又二聖互望並含同體異體。以一摩耶應多
善財故。此即摩耶為同體。以多善財對摩
耶故。即善財異體。疏不壞小而廣容。即廣狹
無礙門。無生起而生起。即事理無礙門。又願
收普賢等者。上約別願今是通願。無願不
收無智不攝。等願智相融皆是大幻。成不
共般若故生佛也。疏本來無二者稱一性故
者。疏以躡上即此多身。便云本來無二多皆
稱性故。若約事說亦可本唯一耳。下非一
處住非多處住總有四釋。第一唯就體上以
辯雙非故非多。云不如事故者。謂理唯一
味不如事之多也。第二對約不壞性相說。
上句不壞相。下句不壞性。亦是不壞一多說。
此一即是對別約事之一。第三對約事理相
如說。相如即無礙之義耳。亦是事理相遍第
四對唯約於事互相融說。即事事無礙義。然
具即入二門通緣起相。由理性融通及同體
異體。言並是釋中智幻之義者。以名中云
大願智幻上廣引願為諸佛之母竟。故此
結中是釋上名中智幻之義也。疏天主光女
父名正念者。即第三會問梵行之王也。又
云往三十三天者。是摩耶捨化所生天也。
則知摩耶非獨在天。故晉經云在迦毘羅
城耳。第二遍友可知。第三眾藝中二我恒
下。顯其業用者。疏文有三。一標章立意。二
總科。三釋文。今初言字母為眾藝之勝書說之本者。出偏示所以也。以標知眾藝而
偏釋故。故智論云諸陀羅尼皆從分別語
[088-0687c]
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
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其字乃至能
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
陀羅尼多所成益乃至廣說。又如本行集
云。爾時菩薩為諸童子一一分別字之本
末。乃至訓化三萬二千童子。勸發無上真正
道意。是知字為眾藝之本故。十地中以喻
十地為諸法本。二有標下總例。三皆言般
若下釋文。先釋總標於中三。一暗引毘盧
遮那經。二明引遮那。三引五字經。今初彼
有偈云甚深相無相劣慧所不堪為化是
等故兼存有無說。釋曰因字是有無相智是
無。故念誦瑜伽之者。先觀字相後入字義
也。阿字相觀云。八葉白蓮一時開。炳現阿字
素光色斯即字相也。而智表菩提心。悟本
不生圓滿具足猶如月輪。即是字義相有義
無。故云兼也。是以今經唱阿字時即是相也。
入般若波羅蜜門即是無相智也。智論云。此
字是實相門則顯三種般若。不相捨離字
即名字般若。入般若波羅蜜門。即觀照般若。
悟不生等即實相般若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