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12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四十八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後如是一一下釋此第三段疏文有三。初
正釋。二從無數下却釋前二段中增數之
相。三然一一諸言下。揀定言。定通香等者。
香等十事為能成體。故得定通。言不全通
於蓋等者。蓋等是所成。所成有二十事。如
以香為宮殿則有楯等。香為光明何有楯
等。況燈光明為能成。類前亦成蓋等。以燈
光明。成燈光明。此之光上難具楯等。故云
不全通於蓋等。以能成中有燈光明。所成之
中復有燈光明。故略舉燈光以示無楯等。
例且如香河。河裏如何安前楯等。明知總相
則有別相。或無思之可見。疏此為入空之
方便者。真空非得而無不得故。疏欲顯隨相
離相無前後故者。釋上正用前意也。欲
將離相無得導前隨相之有故。言義兼於
後者。前意是結前。此意是生後。亦不住於
離相故。疏準大般若下。例釋無得為方便。
如清淨歷一切法則以清淨為方便也。若
云無生即云行般若波羅蜜時。知一切法
[048-0373a]
無生所謂色無生。受想行識無生。眼無生。耳
鼻舌身意無生等。今此猶是略舉能入方便
廣更有多故。復有等言。等取無依無作清
淨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可取不可見不可動
不可壞等。疏謂事法既虛下分二。初總釋。次
業空故下。別釋。此有二意。一正以緣生即
空破權小見。顯業不能為因招果。果亦
不能為果酬因。二兼破外道因中有果等。
彼計因中有果者。如乳是酪因。乳中有酪。
成酪之後亦有於乳。故曰果中有因疏若
約觀心者。上約法理通境及智。今約觀
心。但一是非有即名為寂。亦無心於事
理。方稱為寂。不失於照故名為用。不取
用相即用常寂。疏此與初句但事理之異
者。初句約理無入而入。今約事上無入能
入。以諸法即事而能深入。故云即事入玄。
疏大般若云下。引此文者揀義不同。謂般
若意却是即用而寂。同上須彌山頂偈云
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是
則無所見此偈則先正後反。大般若則先反
後正。今此中意明理不礙事故意別也。疏
末句不有能所見者。以文言不有於法。法通
能所見也。何以得知法是能所見。以下句
云悉知見故。即同金剛如來悉知悉見。疏
待對假言故皆不可得者。出絕事理之意。
一相待門。謂待事說理。待理說事。如因
長有短短不可得等。二云假言者諸法寂
滅本絕名言。今云事理皆假名耳。故皆雙
絕。上是疏家釋成。下句經自釋成。疏良以事
[048-0373b]
虛下。出事理無礙之相。是總意。亦十門中相
即門。是三義中無礙義也。廣如上說。疏上四
句下。總融前四。言有未曾損者。法即是空
非法滅空。故有未始存者即空之有。有相
虛故。言無隱無顯者。事存則空隱。理存則空顯。今由兩亡故非隱顯。言存沒同
時者。空不礙有故存。有不礙空故沒。然隱
顯皆就理明存沒。並約事說。亦影略耳。疏
四句鎔融下。總結。此則非唯離前隨相。亦
離離相真無礙也。真實際也。疏因緣故有
者。然通相說。總有四義。一緣生故有。二無
性故空。三緣生故空。四無性故有。今但取因
緣二句。謂法從緣生安得言無。二從緣無
性故名為空。上二即空有二門。從因緣故不
有者。即明中道亦從因緣。謂既緣有。有
即不有。既從緣空空即不空。合前二句即
亦空亦有。四門之理皆從因緣。後因緣故流
轉下。辨生死涅槃亦皆因緣。乃至一切下。結
例上。所明義略舉綱要耳。疏故中論云下。
引證皆從因緣。然論此偈前有一偈云。因
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
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
法無不是空者。前偈亦得證前四句成三
觀義。而後偈釋於前偈故但引之。而論略
結云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亦合云未
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
是假者。又是故一切法無不是中者。今此
但取一切法從緣之義耳。疏有為緣生下通
妨。妨云。涅槃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
[048-0373c]
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
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
無常虛空如來佛性不從緣生是故名常則
無為非因緣。何言為無為法皆從因緣。故
今答云從緣有二。一從緣生有無常義。二
約緣顯何得非緣。故說佛性了因所了。豈
非因緣生。此是一義。次云因有有為下相
待門。釋待於有為即從緣義。復云又形
奪相盡者。要待形奪相盡故。真無為亦是
從緣。疏論云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
者。上偈及此皆四諦品。下句云見苦集滅道
亦可證第二句。疏尚無有二何況有五
者。結彈五性。疏以業攝報等者。以經但云
業境。今業攝報故有因果。境必對心故有
內外。疏六即事顯理而不壞事者。有為事
也。無為理也。事能顯理故。云於有為界示無
為法。事即是理故不壞事。若壞於事成斷
滅故。下句反此可知。疏若滅壞有為下。
反成上二。是以若約相即下。結成正義。於
中略有數門。一相即門。二若約無礙下。即
相成門。又云而非理而非事。即不相是門。
即是事理無礙十門中六門。謂真理即事
門。事法即理門。依理成事門。事能顯理門。
真理非事門。事法非理門。又前有形奪相
盡。即真理奪事門。事能隱理門。通辨無礙
即事遍於理。理遍於事也。八門非異不
相是。二門非一故。疏結云為與無為體非一
異也。疏示謂顯示下。隨難別釋。第五迴向。
疏初三可知者。餘即經五也。一懺悔。二禮
[048-0374a]
敬三勸請。四隨喜。五迴向。迴向在後。然昔
有別章六門分別。一說多少。二釋名。三出
體。四釋相。五明益。六問答。今並具之但略
出體。總分為三初明開合即彼多少。二釋
名辨相。三料揀含餘別門。今初。初為八行。
言離垢慧菩薩所問經者。唯一卷經。大旨
如常可知。二或合禮讚俱是所依懺悔故。
三或略供養即但為六。供養亦屬佛故。四或
但為五。以迴向發願但總別之異者。二俱是
願。迴向是總。發願是別。是別發故。言如十
住毘婆沙者。即第三初明至第四方懺悔。
即今晨朝懺悔。是第五發願。即涅槃經闍王
發願後人安之。五今文依此則同上有五。
六或但有三即智論第七也。若依善戒即合
為二。以禮讚是懺所依依人德故。迴向攝
願亦攝隨喜勸請。故結云隨時廣略。又隨
時者看臨其時應用廣略。然晝夜三時不
宜闕也。疏然懺名陳露下。第二釋文即釋
名辨相。四事即為四段。今初釋懺悔。先釋
名懺悔二字古有二釋。今疏即天台釋。亦通
漢梵二者。今釋即半梵半漢。懺悔者梵云
懺磨。此云請忍。悔即此方。體是惡作。厭先
過失求請三寶。忍受悔過。單云悔者非是
六釋。合二即是依主。此上釋名。二云除惡
業障故須懺也。此辨懺益。亦懺意也。疏然
懺有二即辨相也。疏如方等者。經中令先
嚴淨道場。香泥塗地及室內外。作圓壇彩
畫。懸五色旛。燒海岸香。然燈敷高座。請
二十四尊像。多亦無妨。設餚饍盡心力。須
[048-0374b]
新衣鞋履。無新洗故。出入脫著令無參
雜。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初日供養僧隨
意多少。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為師受二
十四戒及陀羅尼呪。對師說罪。要月八日十
五日當以七日為一期此不可減。若能更
進隨意堪任。十人已還不得出此。俗人亦
得須辦單縫三衣備佛法式。旋遶一百二
十匝。却坐思惟等廣如經說。佛名經常所見
聞。疏如淨名說。即優波離章。波離白佛。憶
念昔時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
問佛。來謂我言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
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
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
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如其
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
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
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淨。顛倒是垢不顛倒是淨。一切
法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
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
善解等。即一向理觀以呵事也。疏若普賢觀
經初令晝夜六時對十方佛普賢菩薩。遍懺
六根即事懺也。復令觀心。令此空慧與心
相應即是理懺。如前釋毘盧遮那。已引經
竟。今時常用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等。
[048-0374c]
即彼經後總偈。皆事理雙明隨好品意。至下
當明。疏言禮敬者。此牒第二行經。除我
慢下疏釋初明行益。以我慢故不能禮敬。
今摧我慢山即是除惡起信敬善即是成
德。二皆行益故勒那下。即辨相也。前七是
三藏意。後三疏以義加。略無釋名以易知
故。然三恭敬禮云五輪著地者。離垢慧經
云。一一發願初總願云我今五輪於佛作禮。
為斷五道離於五蓋。願諸眾生常得安住
不壞五通具足五眼。願我右膝著地之時。
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
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
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
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
我今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
地之時。令諸眾生離諸外道。難調伏者
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願我首頂
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
無見頂相。餘義可思。疏言勸請者此牒第
三行也下疏解釋。除謗法下先明成益。二聲
聞自度下來意。三此文略下辯相。疏智論復
加請佛住世者。如十住毘婆沙亦請住世
云。十方一切佛現在成道者。我請轉法輪
安樂諸眾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
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疏占察經等者。經
具五懺悔。勸請云唯願十方一切菩薩。未成
正覺者願速成正覺。已成正覺者願常住世。
轉正法輪不入涅槃。釋曰。即具三也。疏次
句因聞法故下。即經自辯勸請成益。了相
[048-0375a]
作意等即七作意義如三地釋。疏言隨喜者
此明第四行也。為慶下釋先明行名。二除
嫉下行益。三然十住下辯相。然智論多同十
住婆沙。婆沙論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定
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具
足一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釋曰。其
初三句通三世佛也。疏大品隨喜下。重示
隨喜成益。釋上平等善根功德。初引大品
即第十七。次引法華即第六經。隨喜功德
品第十八。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
聞是法華經隨喜者。為得幾所福而說偈言。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經答文廣今當略引。謂有人
於會中聞是法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
於餘處轉為人說。是第二人聞已復轉為第
三人說。如是展轉至第五十。其第五十善
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今當說之。若四百萬
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充滿其中。有人求
福一一眾生。與滿閻浮金銀瑠璃。𤥭璖碼
碯珊瑚琥珀。乃至象馬車乘奴婢人民七寶
樓閣。比第五十人聞法華經。隨喜功德百
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下結
云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釋曰。此
顯功德多。從此據隨喜如來權實功德者。疏
出得多所以。大品但通明隨喜之福。今就
所隨喜中分其勝劣。勝境隨喜其福更多。
言權實功德者。即是法華經。故經云此法華
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實也如來智慧甚深
無量實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權也於一佛乘分
[048-0375b]
別說三從實開權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無二亦無三。會三歸一會權歸實也。世
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實也。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權也。二十八品三周之文。但
顯如來權實知見。昔人云此華不有則已有
則華實雙含。此經不說則已說則權實雙辨。
明知法華不出權實功德耳。既窮終極唱難
信難解。今能隨喜故德難量。最初聞人近
獲六根清淨。遠則速成佛果故云其福更
多。疏然佛是除罪勝緣下。第三料揀。於中
曲有三門。一明次第。二然禮等五果下辨
果報。三約教下約教揀定。言可思者如
前禮佛十重。初二非儀令其知非故辨之
耳。三通權小。四是始教順空義故。五是終教
通事理故。六七頓教但禮心佛無禮禮故。
八通終教同教一乘故。後三合成圓教。八
是能禮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淺事隨理融
事事無礙故。而言攝前六者二非儀故。但禮心佛十重重無盡故。下經云一毛孔中悉
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
禮一切世間燈。舉身次第恭敬禮如是無
邊諸最勝。亦以言辭普稱讚窮盡未來一切
劫。一如來所供養具其數無量等眾生等。
又普賢行云。於一微塵中見一切諸佛菩薩
眾圍繞。法界塵亦然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
禮等。若依此禮一禮則無有盡功德豈可
量哉。餘之七門可以思準。不入斯觀徒
自疲勞。疏又此二段之中具足十八圓滿。依佛地經論。此十八種華藏品中已具列釋。
[048-0375c]
今經文具。疏但隨文配屬難則釋之。今鈔重
依彼經論牒經配屬。論云經曰。薄伽梵住
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
邊世界此上顯色圓滿。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形色圓滿。周圓
無際其量難測分量圓滿。超過三界所行之處方所
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因圓滿也。最極自在淨識為

果圓滿也。如來所都主圓滿。諸大菩薩眾所共雲
輔翼圓滿。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眷屬圓滿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住持圓滿。作諸眾生一切義利
事業圓滿。滅諸煩惱災橫纏垢攝益圓滿。遠離眾魔無畏圓滿
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依處圓滿大念慧
行以為遊路即路圓滿。大止妙觀以為一乘乘圓滿也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門圓滿也。無量功德
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所建立依持圓滿大宮殿
中。論曰此顯如來住處圓滿。謂佛淨土由十
八圓滿淨事故說名圓滿。次列十八圓滿
竟。下結云如是十八圓滿即此圓滿。所莊
嚴宮殿名佛淨土。佛住如是大宮殿中說
此契經。釋曰下隨疏釋依今經。次釋義即
彼論廣釋之文。疏今初先舉時辨處下。於
此總中數多者。佛所莊嚴廣大剎。等於一
切微塵數故。其中已有圓滿之相。如方處間
列即方處圓滿。無分量故者即分量圓滿。
淨識所現者唯佛窮故。謂賴耶淨識現於自
受用土。第七淨識現他受用土。餘五淨識現
變化土。唯佛窮者八識轉智唯佛窮故。登地
分見見他受用故。雖含有別意皆是總。疏
初辨因滿下。總明。初句亦總下別。別有五
句亦總亦別即清淨業行所流所引。亦總下
[048-0376a]
中自利行業親招為所流。利他行業與物
為緣。故云所引故釋云隨業現故此業即
所化者業。以菩薩眾生之業為因。親感他
受用變化之土。如來利他為增上緣。隨他眾
生之業成。故云引也泉能成池名為所流。
鑿池引水水名所引。正同於世界品引生
公義行。致淨土非造之也。造於土者眾
生類矣。疏別則唯約受用土下。釋上亦別
之言。於中三初總明。二引論成立二因之
義。三示二因之體。今初因緣親生曰流。增
上緣踈為引。疏故佛地論下。第二引論
成立二因之義。此中有三義。一唯立因緣
此已含二法。一如來淨識。二無漏善合二
為因。亦同多聞熏習。與阿賴耶中解性。合
之為因也。然引論猶略。若具應云謂大宮
殿用出世間。無分別智後得智善根為因。
而得生起非是無因。非大自在等而為其
因。乃至云此用本來無分別智後得無漏善
法種子。三無數劫修令增廣。為此淨土變現
生因。此佛淨土如來識中。無漏善根為因而
生。則具修生本有二法合為因緣也。二云
有義但是增上緣生下。出所以云以外法
故。謂以識生識可是因緣。外生淨土那是
因緣。外土即為增上果故是增上緣。三云有
義亦是因緣下。雙立。非謂但取因緣亦取
增上。亦取因緣故云亦是親能生故出因
緣義。若不爾下反難。成立一切外法。皆因
內法熏習為因。明有因緣故。云不爾應無
因緣。無則非理。次云外法相望無因緣故
[048-0376b]
者。正成上義將第一師義難第二師。汝
已外法故唯增上緣外法。則不得立於因
緣。今謂外假內熏明有因緣。若爾內熏其
外既非自類何名因緣。境全心變即八識
相分亦離心亦因緣矣。意以後義為正。四
疏家斷取也兼顯是通二義。疏有云感報
淨土以四塵種子而為正因下。出二因
體。四塵種子全在識中。即八識中相分種也。
言或以自利後得者。上言六度萬行則通二
利。此依唯識別義。以利他後得為他受用
變化土緣。故用自利後得為自受用土緣
也。疏依此經宗下。正異前文唯取自利
為自受用緣故。二利之行同取他受用之
土。從以皆是下。出互通所以故指如世界
品。問明品賢首章中亦以明矣餘可思準。
疏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者。即佛地論
文。但略其要。具足論云。如其淨土任持
圓滿。作何事業問也作諸眾生一切義利引經
文總答也謂於此中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

利。或生一切有情自作義利等。然十八圓滿
皆初假問生起次引經答。三以論釋又
皆約宮殿上明。今之所明乃通說耳。以問
易知故並不出。疏從初得佛下。即唯識論
文。然論云相續變為純淨佛土。今無變字
乃是義釋謂雖復相續變化。不同他受用
土前後改變。故不云變。言橫周法界云無際者。即唯識論前所引論後云周圓無際
佛地經中同佛地論。又云無際者。謂無長短
等分齊相難測故。下說他受用並如世界
[048-0376c]
品。疏果圓滿下。引鏡智等即世界品。佛地
論云。最極自在淨識為相。疏三無量下。依
持圓滿。疏文分三。初引佛地經。二今文下
釋文。三佛地經唯據下。會佛地論。今初然彼
論先問起云。如是淨土門既圓滿如餘宮殿
應有所依故。次須說依持圓滿問起無量功
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所建立舉經答也今疏
引經云為所依持者。以先無問後不引
釋。故但結歸名耳。後會彼論於中有二。
先出彼論意。以論廣釋但約華故。論云謂
如地等依風輪等。或如世間宮殿依地。如
是淨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紅蓮華王
眾所建立。即紅蓮華大寶所成。如是大寶
無量功德眾善所起。於眾寶中勝故名大。
寶此紅蓮華於諸華中最為殊勝故名華
王或此寶華望諸菩薩善根所起紅蓮華最
勝故名為大佛法。王是佛最勝善根所起故
名為王。又此寶華極難得故名為大寶華中
最勝故名華王。又此大華非一。或華蘂多故
名為眾。釋曰。此即唯據事也。以將功德莊
嚴屬佛故。若將無量功德通理。則佛地亦
有佛力任持故。疏云功德亦通事理。如來
所都全同佛地經。論釋曰。謂大宮殿諸佛
世尊為主非餘。以殊勝故唯屬世尊。或唯
屬世尊住持攝受非餘所能故。疏輔翼圓
滿佛地論云。如是淨土主既圓滿應有輔
翼主。必攝受輔翼故輔翼之者。故彼經云。
諸大菩薩眾所雲集。論云謂大宮殿有無數
大菩薩僧所共雲集。諸來朝者名為輔翼。
[048-0377a]
既有如是大菩薩僧常來輔翼。故無怨敵
能為違害。諸聲聞等無如是事。其眷屬圓
滿佛地經云。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行翼從。
今文無此故以諸眾攝之。然皆菩薩化作
示淨土不空。即彼論釋妨云。云何淨土超
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等以為眷屬。天
等皆是三界攝故。答云淨識如是攝受變現。
為嚴淨土故不相違第一釋也或為成熟所化
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第二釋也即阿彌陀經
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
流變化所作。論云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
等身。住淨土中供養佛故第三釋也或自化身
為天龍等。翼從如來是故無過第四釋也四義皆示不空爾
疏初明方所圓滿。此即標名。論云。如是淨
土分量圓滿為同三界。為不爾耶問也超過
三界所行之處答也論釋云。謂大宮殿處所
方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非如三界自地
法愛執為己有。所緣相應二縛隨增是彼異
熟及增上果。如是淨土非三界愛所執受
故。離二縛故。非彼異熟增上果故。如涅槃
等超過三界異熟果地。乃至云如是淨土。
為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問也有義。別有
處說在淨居天。亦有處說在西方等。有義。
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
義者。實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
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即三界處。若
隨菩薩所宜現者。或有在色界淨居天上。
或在西方等處所不定。釋曰。今疏直用其
要兼取如實義耳。疏以三三昧為所入門
[048-0377b]
者。即義引也。彼經云空無相無願解脫為
所入門故。疏以經配三門相言入不思議三昧。通該前後者。該前明空等為不思
議三昧故。該後以三昧等為攝益故。疏三
又此淨業下。辨攝益相。彼經云。滅諸煩惱
災橫纏垢故。論云。謂於此中遠離一切煩
惱纏垢。如是及諸煩惱為諸纏垢。如是即
名諸災橫因。煩惱纏垢此中無故。所作災橫
此中亦無。釋曰。離此煩惱等即名攝益。又現
證得解脫無煩惱災橫纏垢殊勝福智故
名攝益。故疏指上淨業名為攝益。疏一者形相即形色圓滿者。彼論雙問云。如是淨土
顯色圓滿形色云何。引經答形色云無量
方所妙飾間列。論釋云。謂大宮殿無量妙
飾方所間列。言無量者。或殿無量。或處無
量。妙慧為光。安布為飾。是故說名妙飾間
列。釋曰。無量相貌間列即形色也。疏二無量
光色即顯色者。彼經云。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間。論釋云。謂
大宮殿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或寶嚴故最
勝光曜於此所。重且言七寶其實淨土無量
妙寶綺飾莊嚴非世所識故。此經云無量光
色。又論釋放大光明等云。謂大宮殿放大
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或大宮殿其體周
遍無邊世界故放大光明普照一切。釋曰。
彼經有其二句。今經云無量光色則已攝
二。無量光者是彼放無邊光句。無量色者即
初最勝光曜等。疏住處圓滿彼經云過諸莊
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論釋云。謂於此中
[048-0377c]
佛所住處。勝過一切菩薩及餘莊嚴住處。唯
是如來妙飾莊嚴為所住處。由勝彼一切莊
嚴住處。是故說名住處圓滿。疏中以超過一
切菩薩下。即彼論文。經顯處嚴在文極顯。
疏亦可并前總標通結上來十八圓滿等
者。上來過去有二。未來有九。現在有三。但
有十四下人寶中有五。事業分佛菩薩遂
即重出。除餘重出十八云何攝耶。今總標
文為主圓滿。以言佛土故。別中二十九句
有十七圓滿。一莊嚴。二清淨。為因圓滿。佛
地經云。超出世間善根所生。今以清淨故
為出世。以其莊嚴為所起嚴。萬善嚴故。三
四事業平等妙好故。五即是路大念慧行為
威德故。六七住處廣大安樂。八即輔翼叵
壞。九眷屬無盡。十分量無量。十一依持不
動。十二無畏名同。十三顯色光明。十四無
違。十五可愛皆攝益圓滿。無煩惱災橫之違
故可愛也。十六照明。十七嚴好皆果最極清
淨為其相故。十八精麗。十九妙巧。二十第
一皆依持。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
所建立故。二十一二三四皆門圓滿。三解脫
門為最勝等故。二十五六皆乘大止妙觀為
無上等故。二十七無等。二十八無比。二十九
無譬喻皆方所。以遍法界性不並真無比
對故。經旨多含略為此配未必要爾。故疏
略示令如理思。疏大念慧行為所遊路。即佛
地經文。言路即道之異名者。是彼論釋。彼
論具云。謂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為所遊
履故名遊路。是道異名。聞所成慧名為大
[048-0378a]
念。聞已記持無離義故。思所成慧名為大
慧。依理審思得決定故。修所成慧名為大
行。由修習力緣真理故。大者念等緣大乘
法而生起故。彼所攝故履三妙慧。淨土往還
故名遊路。此說菩薩因三妙慧得入淨土
故名遊路。疏七念等者。尋常六念加念眾
生耳。疏上辨佛業者。佛地經但云作諸眾
生一切義利。論先問云如是淨土。任持圓滿
作何事業。即引向經論云。謂於此中即能
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或令一切有情自
作一切義利等。今經上明一切諸佛於中
成道故是佛業。今明菩薩常作佛事故是
菩薩業。疏大止妙觀為所乘故者。即佛地經
文。論釋云。止謂奢摩他。觀謂般若。大義如
前大念中緣大乘。故此二等運故名乘。乘
止與觀隨其所應行前道路。疏無畏圓滿
彼經云。遠離眾魔。論云謂以此中遠離一
切煩惱蘊死及以天魔。或令他人遠離四魔。
如是四種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諸怖畏故。
此中無彼故名無畏。疏即任持圓滿者。彼經
文云。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疏即論釋也。此文
猶略。具云謂於此中大乘法味喜樂所持。
食能令住住是持義。乃至云此淨土中諸佛
後得無漏之智能說能持受大乘法味生
大喜樂。又正體智受真如味生大喜樂。能
任持身命不斷壞故。長養善法故名為
食。在文可知。疏亦一乘者。以大止妙觀
為熏修故。疏此之二段反覆相成者。由見
實故離妄。如見杌則不見鬼。由離妄故
[048-0378b]
見實。若無鬼見是見木故。疏思所起者。謂
身語業者。俱舍云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故九地廣明。疏以
即空故下。此有三義釋不壞因果。初同
淨名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此約空觀。二
不礙存故即假觀。三不壞假名說實相故。二
義雙照為中道觀。疏俱空叵得。即上云有諍
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
得。此約性空下約顯實。疏故楞伽云遠離
覺所覺前已引竟。疏文殊問云下。亦前已引。
影公即中論疏。疏一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者。多同淨名即目連章中。淨名云。夫說法
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
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
無有人前後際斷故。釋曰。上四句我空故
故疏取之。此四即金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
壽者。今經辨次不同二經。皆明無定前後
也。名亦小異。以作者當我。以補特伽羅當
人。若釋義者人我等相十行已具。空之所以
亦如前辨。今取彼經意案今文釋。一法無
眾生者。已無眾生為法故。遠公云正明理
無其所無有三。一無橫計神我。二於假名
眾生無有定性。三無假名眾生之相。此等
皆是虛妄分別。相有理無餘門類爾。離眾生
垢者。破情顯理取我之心名眾生垢。生公
亦云。若得見理垢情必盡。以離垢驗之知
無眾生也。二法無壽命正明理無。離生死
故釋成上義。無壽命謂色心連持從生至
死。本無生死何有壽命。又壽命為生死之
[048-0378c]
果。若有實者不合得離。今有永離之人明
本無矣。三無有我者。理本無也離我垢故釋
成上義一同初句。四數取趣淨名為人。智
論云能造善惡行人法故。取於諸趣三際
輪迴。本無數取者何有前後際耶。又若定
有者不應聖人斷前後際。今聖有斷明無
有人能數取也。疏螺髻亦是淨名前已引竟
餘即可知。第六迴向。疏今初牒名。徵起中
六。一總釋名。二本分下會前文。三本業下
會他經。四此約下別顯得名。五亦可名為下
會六釋。六即。以無礙下出體性。疏千乘之
國者古以一城出革車一乘。千乘之國其地
千城也。乘即車乘謂以皮裏車革即皮也。生
曰革。熟曰韋。每乘管卒七十二人。疏則一
洲已去者。輪王有四。鐵輪即王一州故。疏
二等教十善者。夫輪王以十善化世故。
疏具八異熟是增上生者。即瑜伽論三十
六淨行品已辨。疏別中若望迴向下。疏文有
四。一舉其都數。二於中前二十七下。以內
外料揀即一切施中二門明義。三又前二十
七下。以四等料揀喜捨二行在下總句中。
四又代命救殘害男刑下。以三施料揀。即
一切施也。疏所謂下。別顯中三。一彰所攝之
法。二言善攝下總釋善攝。三謂捨住著下。
釋隨順善根。略舉六度總結萬行。疏第二
依標廣顯於中四。一總相辨異。二然其都
門下。正出八十六十所以。以開合有無故。三
昔光統下。辨成法門。四此上且約下。總
結無量。於中三。初引文成多。次實則下。
[048-0379a]
出其本意以皆成事事無礙重重之行。後
故知六十下。結示文旨。疏然阿含唯識食總有四者。唯識第四云。謂契經說食有四
種。一段食即分段義變壞為相。謂欲界繫香味觸
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但觸所得由此色處非
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戀壞不益眼根故又色麁著與
眼相離方能有用不與眼合故非是食也問此三為食為對自根亦對餘根答先資身根為資養
也後資餘根發識明利二觸食觸境為相即心所觸為此餘體

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為食事
此正顯也。此觸雖與諸識相應七八觸境細故不攝喜樂等故
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麁顯境攝受喜樂。
及順益捨資養勝故。三思食。希望為相
唯取與欲俱思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
為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
義偏勝。意識於境希望勝故。四者識食。執持
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
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
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釋曰。此三食勢增長。
此識亦長養諸根大種。能為食事。由是集
論說彼四食三蘊五處十一界攝。釋曰。段食
是色。觸思是行。識食如名。段是香味觸三
處。思是法處。識是意處。段攝三界。觸思法
界。識七心界。論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
斷壞故名為食。餘如彼論。而列段食居
其後者。前三有漏通於三界。段唯欲界故。
又順經翻最在後故。疏說出世食有其五種者。然上云阿含即雜阿含。連說九食
前四世間後五出世。一禪悅食者。禪定資神
輕安適悅即為食義。然其五食既云出世通
[048-0379b]
資法身。二願力。任持出世之法。法身增長
即為食義。三念力。明記聖道現前故。四解
脫。除障居然資益。五法喜。內充攝喜樂故。
疏下翻方出食義。一翻前思成第三念。以
經云智慧釋成於念。念慧隣故出其所
以。亦如四念慧為體。故隣近名念。二翻觸
成第五兼於第四。三翻識成第一。四翻段
成第二願食言摶者尚依古譯。今以飲水
等亦是段食不可摶握。故譯為段。形段分
段而食故。疏一如飲無間。此即敵體相似。斷
世渴愛常求佛智。即惑翻也。得法喜樂等即
順也。入海霔雨即同水義也。下諸門中體勢
亦爾隨時解釋。疏經說佛大牙後等者。即
涅槃十四其施食等。亦皆發願各是一事與
此大同不能繁引。疏義通馬等者。以梵語
通呼車乘云野余我切囊。若別呼車云奢羯
吒。若呼車輅云曷羅他。此云野囊。明是車
乘故通馬等。下第十六即單是車。以梵云
奢羯吒故。疏涅槃第九譬如蓮華下。即如
來性品廣歎涅槃之德。疏但舉喻彼合文云。
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得見聞大涅槃自
未發心者。皆悉發心為菩提因。是故我說
大涅槃光所入毛孔必為妙因。彼一闡提雖
有佛性。而為無量罪垢所纏不能得出。
如蠶處繭。以其合文第一疏已用今但要
喻耳。疏九月光開青蓮引涅槃二十者。
即梵行品耆婆為阿闍世王說。因世尊入
月愛三昧放光照王。王問其故耆婆答云。
此是如來入月愛三昧放光。王問云何等
[048-0379c]
名為月愛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
一切優鉢羅華開敷鮮榮。月愛三昧亦復如
是。能令眾生善心開敷。下即廣說。今但取
月開青蓮耳。合以佛智為月行為蓮開。疏
或以纓身者。在身曰纓在首曰鬘。纓乃鬘
類皆結華成因便故來。疏然準瑜伽賢首皆明施燈等者。瑜伽文廣事亦可知。賢首偈
云。又放光名眼清淨。能令盲者見眾色。以
燈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疏然燈
功德經者。亦名施燈功德唯有一卷。前廣
說施燈所獲功德。近後偈云。於彼佛塔施
燈已其人身光如日照牟尼牛王清淨眼。
以好燈明照彼塔得於無漏無上道。其身
光明照十方見四真諦。具十力不共之法。
亦究竟得遍見眼成善逝。此果皆由布施
燈。釋曰。此明至極功德。次有偈校量云。設
令一切諸眾生。昔曾供養無量佛。具大威
德見實義。億劫來成緣覺道。十方所有諸
世界。悉布燈明無有餘。以是世界諸燈鬘。
若人信心供養彼是人如是修供養於無
量劫常不斷。若人一燈供養佛得福過前
無有量。燈油譬如大海水。其炷猶如須彌
山。有人能然如是燈遍照一切諸世界。是
人深心懷敬信其志唯求緣覺道。十方遍置
如是燈一心恭敬而供養。若人發於菩提
心手執草炬暫供佛。是人得福過於彼。我
見實義作是說。釋曰。案上經文以佛德難
思故。舉廣供辟支不及佛塔非令發願。
今取下七十八大願為炷大悲為油等。例
[048-0380a]
之應廣發願。令其事理皆廣大耳。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