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04 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 (master)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八此盡十住知識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有三。一分名
者。謂廣依勝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
成德分矣。二會名。約處名祇洹重閣會。謂
表此法濟物攝生故在給園。又顯悲依本
智重出之相故在重閣。三品名者。入是能
入。謂悟解證得故也。法界是所入法有三義。
一是持自性義。二是軌則義。三對意義。界
亦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故。攝論云。
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又中邊論云。聖
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聖法依此境生。
此中因義是界義。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
性故。此經上文云法界法性。辯亦然故也。
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初一唯依
主。後一唯持業。中間通二釋。心境合目故
云入法界也。


二來意者。初明分來。謂前
顯託法進修。今辨依人入證。義次第故是故
來也。會來品來。亦同此說。


三明宗趣者。
亦分會品同。既明入法界。即以此為宗。於
中分別作三門。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


初中先明所入法界義有五門。一有為法
界。二無為法界。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四非
有為非無為法界。五無障礙法界。初有為法
界有二門。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為法
界。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因義。二三
[018-0440c]
世諸法差別邊際名為法界。不思議品云。一
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知未
來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知現在一切法界悉
無有餘等。二無為法界亦有二門。一性淨
門。謂在凡位性恒淨故。真空一味無差別
故。二離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
深分十種故。三亦有為亦無為者亦有二
門。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
為。此十六法唯意識所知。十八界中名為法
界。二無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
真如門。二心生滅門。雖此二門。皆各總攝
一切諸法。然其二位恒不相雜。其猶攝水
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迴向品云。於
無為界出有為界而亦不壞無為之性。於
有為界出無為界而亦不壞有為之性。四
非有為非無為者亦二門。一形奪門。謂緣無
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無不緣之理故非
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大品經三十九云。
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為是有為法。為
是無為法。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
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
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性無為性。是二
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二無寄門。謂此法
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由離相故非有為。
離性故非無為。又由是真諦故非有為。由
非安立諦故非無為。又非二名言所能
至故。是故俱非。解深密經第一云。一切法者
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
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乃至廣說。五
[018-0441a]
無障礙法界者亦有二門。一普攝門。謂於上
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是故善財或覩
山海。或見堂宇。皆名入法界。二圓融門。謂
以理融事故全事無分齊。謂微塵非小。能
容十剎。剎海非大。潛入一塵也。以事融
理故全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或云一法
界。或云諸法界。性起品云譬如諸法界分齊
不可得。一切非一切。非見不可取。此明諸
則非諸也。舍那品云。於此蓮花藏世界海之
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
一也。是故善財或暫時執手。遂經多劫。或
入樓觀。普見三千。皆此類也。上來五門十
義總明所入法界。應以總別圓融六相准
之。二辨能入亦有五門。一淨信。二正解。三
修行。四證得。五圓滿。此五於前所入法界五
門之內有其二門。一隨一能入通五所入。
隨一所入。通五能入。二此五能入如其次
第各入所入五中之一。又此上心境二義十
門。無礙圓融總為一團。無障礙法界亦以
六相准攝思之。


第二法界類別亦有五門。
謂所入能入存亡無礙。初所入中亦五重。
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四人
法俱泯法界。五無障礙法界。初中有十。一
事法界。謂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謂一味湛
然等。三境法界。謂所知分齊等。四行法界。謂
悲智廣深等。五體法界。謂寂滅無生等。六
用法界。謂勝通自在等。七順法界。謂六度正
行等。八違法界。謂五熱眾鞞等。九教法界。
謂所聞言說等。十義法界。謂所詮旨趣等。此
[018-0441b]
十法界同一緣起無礙鎔融。一具一切。思之
可見。二人法界者准此下文亦有十門。謂
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此
並緣起相分。參而不雜。善財見已。便入法
界故名人法界也。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謂
前十人十法同一緣起。隨義相分。融攝無二。
思之可見。四人法俱泯法界者。謂平等果海
離於言數。緣起性相俱不可說。五無障礙法
界者。謂合前四句。於彼前人法一異無障。
存亡不礙。自在圓融如理思之。二明能入
亦有五重。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圓。謂入
樓觀而還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
也。同普賢而普遍俱證也。身智相即而兩
亡俱泯也。一異存亡無礙自在圓融也。又發
心品云。甚深真法性妙智隨順入無邊佛土
中。一念悉周遍。案云前二句智入法界。後二
句身入法界。由身智無礙故。智入理身遍
土也。餘准可知。三能入所入混融無二。際
限不分。就義開異。理仍不雜。此五能所如
次反通。如理思攝。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
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上來約類辨竟。



三約位明入法界者。准下文中。所入法界
大位有二。所謂因果。於前人法無不皆是
佛果所收。即如來師子奮迅三昧所現法界
自在是也。又於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
收。即文殊普賢所現法界法門是也。此因位
中曲分有五。則信等五位之法界也。准攝可
知。二明能入。准文亦二。對前果位明諸
菩薩頓入法界。對前因位寄顯善財漸入
[018-0441c]
法界。因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但以布
教成詮寄斯位別耳。


四釋文者。此一品中
大分有二。初明本會。二爾時文殊從善
住樓閣出已下明末會。亦則前明果法界
後明因法界。又前明頓入法界。後明漸入
法界。又前總後別。則本末圓融無礙思之。


就前本會中長分有十。一序分。二請分。三
三昧分。四現淨土分。五集新眾分。六舉劣顯
勝分。七偈頌讚德分。八普賢開發分。九毫光
示益分。十文殊述德分。


就初序分有三。初
爾時佛在明智正覺世間圓滿。舍衛城等器
世間圓滿。與五百等眾生世間圓滿。初文可
知。器中有三。謂一城。二園。三閣。城名具言
名室羅伐悉帝。訛略稱舍衛。此翻云聞者
城。謂昔有古老仙人住於此處。復有少仙
名為聞者。於老仙所聽受法要。老亡已後。
少於此處建立城郭。因以為名。園在城
南可三四里。祇是太子之名具言誓多。此
云戰勝。又無父曰孤。無子曰獨。須達長
者惠施資給名給孤獨。然長者側金買地。
太子施樹同成。二人共立伽藍故俱以名
焉。園內別閣宣法之所。名曰講堂。體無不
周曰大。德無不備曰嚴。用依體起故曰
重閣。第三眾中亦三。謂一菩薩。二聲聞。三諸
天王。初菩薩中亦三。謂一舉數。二列名。三
歎德。名中先標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
故。釋有三義。一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也。
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也。表其入法界故。
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賢明
[018-0442a]
廣大之義文殊明甚深之義。深廣一對故
標上首。次列名中有一百四十一大位。十
十有十四位。初十同名幢。顯行德高出故。
二十同名端嚴。表福智二嚴故。十中欠一
是減數也。三十同名藏顯德備含攝故。四
十同名眼明照法界故。十中剩二是增數
故。五十同名天冠表淨德冠於心頂故。六
十同名周羅。此云頂髻。表德重尊高故。七
十同名光十四位中各以二義釋妙光。具
身智光照內外故。八十同名幢者。幢有二
義。前明獨出義。今辨降伏義。九十同名音
明美音悅機故。十十同名上德過眾表故。
十一十同名妙德吉祥顯勝故。十二十同名
王於法自在故。十中剩一亦是增數也。十
三十復同名音者。音有二義。前明音體美
妙。今顯巧詮妙法。十中剩一亦增數可知。
十四十同名覺鑒理察機故。十中欠二亦
是減數可知。如是等結也。就歎德中十句
有二義。一此十句德遍通上諸菩薩。一一皆
具。二別歎前十五位德。謂初句歎前二上首
德。以普行普境皆通一切。彼二同成此德
故。二持無量等歎前十幢十嚴二位菩薩。謂
身幢獨出。具德端嚴。能遍至故。三具足無礙
等歎十藏十眼二位菩薩。謂具無礙藏淨
眼見佛故。四至無量等歎十天冠十周羅菩
薩謂天冠頂髮以自嚴身。同梵王形。至諸
佛成道之所。觀佛無休。請說法故。五無量
智光等歎十光十幢菩薩。謂智光普照甚
深法故。又伏癡闇故。六於無量等歎十音
[018-0442b]
菩薩。謂美音清辯說無盡故。七究竟等歎十
上十妙德菩薩。謂同虛空之上智極淨境之
妙德也。八無所依等歎十王菩薩。謂無依現
色自在。為王亦現王身故。九除滅等歎後
十音菩薩。謂內離智障。巧說分別眾生界
故。十虛空智等歎十覺菩薩。謂放阿含光
善覺照故。又釋此十句攝為五對。初二一對。
初行德內充。後多身外遍。次二一對。初淨眼
觀佛。後觀無厭足。次二一對。初內智照法。
後辯說無盡。次二一對。初內智同空。後現身
普應。次二一對。初內離智障。後外演慧光。
又釋此十句中初句為總。餘九是別。莫不
皆顯普賢行故。一身詣佛普。二遍見佛普。
三見無休普。四智照理普。五辨多劫普。六
理智淨普。七量智現身普。八斷障普。九光照
普。並准釋可知。二聲聞眾中亦二。舉數歎
德。言聲聞者。佛地論云。聞佛言音而入
聖道故曰聲聞。又瑜伽八十二云。從他聽
聞正法言音。又能令他聞正法聲故曰聲
聞。大者是第四果故。又是不動種姓故。諸聲
聞中最尊大故。如鶖子等。又此等並是迴向
大乘之聲聞故云大。佛地論云。如實義者。皆
不定種姓聲聞得小果已。趣大菩提故名
為大。解云以其未入圓教一乘普賢法故。
是故下文如聾盲也。如上性起品云聲聞
緣覺不聞此經。又云若菩薩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種道品善根。不聞此經。雖聞
不信。是等猶為假名菩薩。此之謂也。又釋
此等並是大菩薩示現作聲聞。如新譯花嚴
[018-0442c]
不思議境界分中說。以顯此法深勝故示
現如聾盲也。二歎德中十句分四。初四句
證涅槃捨生死。謂覺真諦者見道也。證
實際者修道也。深入性者無學道也。由此
證理滿足故。捨離分段故。云離生死海。又
由怖畏生死故云離也。又由無方便慧故
證實際也。由無大悲故捨離生死也。二
次二句住空斷結。初住空者。謂此人空之理
亦是如來二空之一故云如來境也。唯契此
分故云安住。後句由住人空斷離四住之
惑。謂九結十使相應纏縛。三次二句通力自
在。謂於世無染故云不著一切。神通遍遊故
云遊行虛空。四次二句疑盡信堅。謂成就不
壞信故也。又釋此並信佛甚深自在果法。明
知是大菩薩。三諸天中亦二。舉數歎德。歎
德中十句攝為五對。初二一對歎宿因德。謂
已供過去佛。久已益眾生。自下皆歎現行
德。次二一對歎行慈入智德。謂慈念無間救
生入智。次二一對歎在染顯淨德。謂不捨
染眾生出佛真淨法。次二一對歎護持德。
謂護於果法使正教流通。持於因法證性
決定。又外能守護持法之者。內自受持佛真
性法。後二一對歎家業德。謂生於佛家作
求佛業。一切智因名為智門。以能通至佛
智故云門也。上來序分竟。


第二請分中有
三。初眾念請。二念所請。三念請現。問准下
聲聞皆如聾盲。何故此中而同疑念。答意法
師釋曰。理處不隔故得同疑。未積大心故
不應其次。又釋表同在祇洹故同念請。
[018-0443a]
普眼未開故如盲等。又釋實是菩薩。是以
同念跡現聲聞。是以如盲云云。所請中總有
六十句。古德釋云。初三十明佛自入法界。後
三十明佛令他入法界。今釋六十中初十
念請果法。何以得知所請是果。謂次十明
下位不能測量故。既下不能知。云何今欲
請。謂次十明因緣力具。或亦得知。雖力具
得知未知。此眾有知力不。謂次十顯此眾
根器力具。雖眾器具。若無佛力亦無能知。
謂次十明佛利他因具。雖利他因滿。若無
現起利他果用亦無由令知。次十辨果用
攝生。既此緣具故。結請云唯願現等。又釋此
中初三十句念法請。後三十句念德請。前中
初十正念所請果法。次十明深玄難測。後十
明緣會可涉。初中一問悲智無礙無功用
行。如性起品說。二問佛智所知真俗無礙。
亦如性起境界中說。三佛地總持無邊念惠
又如十佛中持佛所辨。又如不思議品說。
十持等。四是處非處等十力。又那羅延幢等
十種大力。亦如彼品。五四無畏十無畏。六
師子奮迅等不可稱量諸三昧海。七理及功
德并諸剎土。皆是如來身智所住。亦如不思
議品說。八殊勝功德。初二會問中名佛勝法
者。彼就通辨。此中別約福德顯勝。九三身
十身圓滿之相。十四智十智理量融照。又有
經本此中更有一句。名如來法。或是剩來。
或是結上諸句。又此十問與前初會所問果
德多分是同。以彼攝門於此宜用。又十中
初一是總。餘九是別。別中初一所智德。次三
[018-0443b]
智用德。次一大定德。次一所依德。次一勝福
德。後二身智德可知。第二非下位測量中。
謂於前十種如來法中。高故不能知。廣故
不能度。深故不得底。多故不能受。此四
非聞慧境界。玄故不能思。妙故不能觀。此
二離思修境。稱法界故不能分別。一即
一切故不能聞發因智。不證故不能宣明。
超過言議故不能解說。又前六離三慧。後
四超四辯。謂法辯不能分。義辯不能開。辭
辯不能宣。樂說不能說。又釋此十配前十
種。次第顯示甚深之義。可准知之。又釋於
前一義則有此十。於此一門亦有前十。准
成百門等可知。第三緣會可知。中初四佛
力為緣。後六根力為因。方可得知。初中佛
持力者是佛加持力。如加持青蓮花菩薩令
知佛功德說不思議品等。二自在力者是
迴轉無礙力。如文殊轉鶖子令知說深理
等。三威神力者密以威加令知德。如令迦
葉知如來心等。四本願力者是佛往昔本誓
願力。是故令他知佛深德。下六中初宿世多
生種善根力。二多生親近一乘善友力。三
現在深徹淨信心力。四於上勝法欲願求
力。五不雜無明真法所發大菩提心力。六
深心專求一切種智。不雜二乘心力。於此
十中隨一種力可分得知。或二或三乃至
十種以顯無盡。第二三十句念德請中。初十
歎機堪受德。後二十歎佛能說德。初中思量
是意多故種種也。從思起欲欲增名解。則
勝解印持也。依解發言方音亦異。所住行
[018-0443c]
位優劣不同故云地也。受法根器利鈍生熟
三品不同故云根。依根作業造修不同故云
方便作業。所緣境相非一故云境也。皆依佛
果為緣。差別而得入法。或依佛光。或因
說法等。樂聞所說淺深廣略。各多少不同
故云樂聞法也。二歎佛能說中。初十念佛
說因圓滿。後十念佛說果德備。前十中初一
明昔初發菩提心願。二依願起行故云淨波
羅蜜。三行成入位故云諸地。四依位成行
故云滿足行。五總說諸行皆具二嚴故云
菩薩莊嚴。六別辨一行巧攝一切。互相嚴
飾故云方便嚴。七別顯自利行攝同前名
道莊嚴。道是因義通至果故。八別明利他行
巧多端。故云出方便海。嚴義同前。九二利
無礙雙融究竟。各攝一切成普賢行故云
自在莊嚴。十多劫受身。恒修勝行故云本
生海。顯本生身多故。如海多身修行行亦廣
多也。後十明佛說果備中。初前既因圓。
有何所得。謂菩提自在也。二既得菩提。有
何所用。謂自在轉法輪也。三於何處轉。諸
淨剎也。四轉何所益。謂嚴眾生界。五轉何
法。謂法王法。六以何智轉。謂道明之智。七
佛智照法機何由悟。謂自在能入眾生處
故。八入至機處作何所益。謂作福田故。九
以何成福。謂說成功德之達櫬。達櫬者尊
婆須論作檀嚫。此云財施。律云施之法名
曰噠嚫。導引利他亦名達西域記云。正
言達櫬拏。或云馱器尼。此云右也。以用
右手受他所施。為其生福故從之立名。今
[018-0444a]
明佛施與眾生功德故云功德達櫬。十用
何攝生。謂三輪。身業神通輪。破疑成信。語
業正教輪。破惑成解。意業憶念輪。破結成
行。下結請可知。請分竟。第三三昧分中。何
故入者。前問願具現故。今入定為其現法。
何故前諸會集眾後入定。此乃居先。釋前
明從相入實。今辨依體起用。又前因人入
定。今果位自在故不同也。何故此會佛自入
定。為表法界解脫自在唯佛窮原故。文中
有四。一入定緣。二入定因。三正入定。四入
定意。初中知心念者。以他心智領前疑念。
即入定之緣。二以四種大悲明入定之因。
謂入定益物。要以大悲為本故以為因。一
身者利物之身。積悲而立。即三昧所依之身
也。二門者然佛有大智大定大悲等門。今欲
益生故唯依大悲門也。又亦開此悲門以
攝群品故也。三首者即明益物諸所造作
皆以大悲先導故為首也。四隨順方便法者
雖悲為首。若無巧便悲法隨物根緣。無以
令其同入法界。此四亦從佛向機之漸次
也。三正入三昧者明定業用。從喻為名。謂
如師子奮迅之時諸根開張身毛皆竪現其
威勢。哮吼之相令餘獸類失威竄伏。令師
子兒增其雄猛身得長大。今佛亦爾。一奮
大悲法界之身。二開大悲之根門。三竪悲
毛之先導。四現應機之威。吼法界之法門。
令二乘諸獸藏竄聾盲。菩薩佛子增長百千
諸三昧海及陀羅尼海。如是相似故以為喻。
又離世間品十種師子奮迅於此具論。四令
[018-0444b]
一切下明入定意。謂現此法界清淨之法。
令眾覩入名樂法也。三昧分竟。


第四現
淨土分中有三。初現器世間圓滿。二智正覺
世間圓滿。三眾生世間圓滿。初中二。先明
此祇洹現嚴淨土。後類結十方同現淨土。
前中亦二。初正顯莊嚴。後出所因。前中三。
初重閣莊嚴。二園林莊嚴。三虛空莊嚴。光統
云。嚴空表無為緣起。嚴園表有為緣起。嚴
閣顯自體緣起故也。初中二。先廣處無邊
怱然廣博者。謂案權顯實破情顯法故。二
正顯莊嚴。於中有十種。一金地。二一切摩
尼下明地上布寶。三瑠璃下明閣柱。四閻浮
下正明成閣。五摩尼下於閣上安網。六建
寶幢。七懸幡蓋。八放光照法界。九雜寶莊
外。十四邊階道令可登涉。二嚴園中佛神
力是所因也。忽然廣等顯廣處也。眾寶下亦
十種莊嚴。一總句。二以寶布地。三寶牆。四
寶樹。五香河。六多閣樓。七光照。八寶莊地。
九出妙香。十建寶幢有十七種。三莊虛空
亦有十種。一天寶宮。二香樹。三須彌。四寶
樂。五寶樹。六寶座。七寶像。八珠網。九樓閣。
十解脫音樂。第二出嚴因中有二。先徵謂
何以有此不思議嚴故。二釋中有十句。一
由是如來不思議善根之所生故此約因也。
二由是佛果無流法故此約果體。下明果
用。三總舉神力。四別舉身通。五六二句明
身土無礙微細相入。七八現過去佛照現在
剎。九十出佛現剎。此上莊嚴並是如此佛
果體用非餘位能知。是故皆云不思議也。上
[018-0444c]
來一方祇洹竟。二類結中。如此祇樹等舉此
也。一切法界類通法界。同此現土。此處隨
麁。是須達所造。然其據細。乃稱周法界
該於十方盡於三際。以通不礙局故須達
新造。以麁不異細故。所造則微細而周法
界。如常在靈山及案足所現。皆此類也。二如
來滿等明智正覺世間圓滿。此並於斯所
現剎內各有如來。俱來詣此滿祇洹中。三
眾生世間中二。初菩薩充滿。二雨十種供養
雲。上來現淨土分竟。


第五集新眾分中有
二。初明所集之眾。後皆是如來威神力故者
釋集所由也。前中亦二。初別集十方。後總
歎其德。前中十方則為十段。於中初二及
第六各有九門。餘方有十。先東方九義。一
集處遠近。謂過不可說剎塵界表法深遠
也。二有世界海名金剛等。表所依之法界
也。金剛有二義。一堅。二利。雲亦二義。一遍。
二潤。明淨亦二義。一普照。二離染。今勘梵
本但此名明淨之言。皆梵名毘盧遮那也。
燈亦二義。一破闇。二照現。莊嚴亦二義。一
飾事。二嚴理。三佛號等表能依之圓果。謂
明淨同前。妙德梵名室利。則吉祥之勝德也。
王顯自在。四標上菩薩名顯能依之分因。
明淨同前。願是自體大願也。光明破無明
照法界也。五眷屬俱來。六興供養雲。謂天
花等事供滿虛空。七詣佛禮供。八本方化
作樓閣花座結跏而坐。九寶網覆身。顯勝
德自嚴。若准下餘方加第十。或髻珠或天
冠。顯其勝相為標幟故。餘方世界佛名
[018-0445a]
等。准釋可知。南方供中。妙香等雜事充滿
一切佛世界者。此並稱法界法門成此供
故。是故或云滿虛空。或云遍法界。或遍
一切剎。或充眾生界。皆無障礙。參而不雜。
西方供中同名須彌山雲者。顯妙高具德
之相。皆充法界者行同理性故。一切如來
相好為須彌山者。明果德妙高故為菩薩
所行。須彌山者因行高成故。此等並以人同
法。以正同依。以果同因。無礙法界自在之
德。北方供中同以衣供。顯慚愧嚴身之相
故也。亦通人法教義等。東北方中同以樓
閣為供者顯重成高出階級之相。亦通理
事等。東南方同以圓滿光雲為供者。是身
所珮表具德勝用故也。雖通內行及外事。
文中以佛無見頂相為供具者顯尊貴之
極。明以佛供佛方窮際故。西南方同於毛
孔出諸炎雲者。顯燒惑薪而照理故。身
出此炎。乃照三世者明九世緣起貫通故。
以遍一切處該一切時也。西北方同於相
好及毛孔出三世十身通三世間。明身業
勝能。同法界佛果大用以為供具。下方同
於毛孔出十音雲明語業自在。同佛果德
應機設法無礙之相。上方同於六處之內
出三世佛十度等行。因果圓融。明意業自
在。此上十位供具。亦從初至末顯漸深之
相。並是圓滿教中菩薩同佛果而自在。是故
非下位及二乘等所能知見也。第二歎德中
有四十句分三。初一句總歎。二成就三世
下三十八句別歎。三此諸菩薩下一句結歎。
[018-0445b]
別中亦三。初明攝佛三業。二於大眾中下
明攝化之智。三知世界智。初中亦三。初四
句明語業自在。一得佛眼見法。二能轉佛
所轉。三攝佛圓音。四超因至果。二於念念
下六句明身業自在。一念念無間詣諸佛所
無有休息。二明法界身雲一遍一切。三能
於佛眾現淨法身。四幻通之力塵中現剎。
五雖常在佛所而化眾生恒不失時。六
於身毛孔出法雷音。如密嚴經中。金剛藏
菩薩遍身毛孔同時發聲演妙法。亦同此
也。三知眾生界下七句明意業自在。一知眾
生緣集如幻。二知諸佛有用如電。三知有
趣現實如夢。四知起果酬因如鏡像。五
知生相有體無如焰。六知廣器顯現如變
化。七具足等結能知具果智也。上來同佛
三業竟。二攝眾生三業中十句分三。初五
句明語業攝生。一決定宣說。二辯海無盡。三
同物言音。四於理不礙。五於諍斯盡。二有
二句身業攝生。一具通智者。通以惠為
性故名妙智也。二勤行摧魔者。以精懃力
故魔久摧伏。又以神通力故伏耶歸依
眾生故也。三安住下三句明攝生意業。一三
達殊勝智。二處世無染智。三得佛圓果智。
三知一切有下十一句明世界自在智。於中
初二明真諦智。一了妄空。二深入等證真
性。三量智普入。謂不改真而入俗故云不
壞智也。四入已迴轉現身自在。五同時示現
多處受生。六知方圓等形類差別。七八二句
明廣狹自在智。亦是知微細世界智。九得
[018-0445c]
佛持剎智。身能住於佛住。即器世間身也。
十淨惠照十方。十一自在普周遍。結文可
知。如來神力者集眾所因。此文應在前。
但為順西方語法故。在此後辨。上來集新
眾分竟。


第六舉失顯德分中有三。初顯能
不見人。二明所不見境。三釋不見所由。初
中前文通列大數五百。今此別標上首故
舉十大弟子。舍利弗者此云鶖子。梵正音
云奢唎補呾囉也。奢唎此云鶖。即當百舌
鳥之類也。吳僧會法師六度集中譯為鶖鷺
子也。此是母名。以其母有辯才峻捷似同
彼鳥。眼轉明利亦如彼鳥故。從喻為名。補
呾羅此云子。以兒從母為名矣。古譯
為身子者。以梵語中名身為舍利。如佛身
分為舍利。非此所用也。智論中。亦是過去
發願。為釋迦佛弟子而立此名。以能論義
亦名優波提舍。二摩訶目連者。梵正音
摩訶沒特伽羅。此云大採菽氏。上古有仙居
山。靜處常採綠豆而食以為姓。尊者之
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為其名。得大神
通。簡餘此姓故云大採菽氏。此與鶖子二
人因緣如別說。三摩訶迦葉者。梵音具名摩
訶迦葉波。此云大飲光。飲光是姓。婆羅門姓
中上古有仙。身光飲奪日月之光。迦葉是
氏之族故以為名。是迦葉身光亦能飲奪
日月之光。又是大富長者之子。捨大財姓。出
家能行少欲頭陀大行。為大人所識。簡餘
迦葉故名大矣。四離波多者具云頡麗伐
多。此云室星。即北方星也。祀之得子。因以
[018-0446a]
為名。又名阿唎波多。此云所供養也。有云
名假和合。即智論中二鬼食事顯之也。五須
菩提者正云蘇蒱底。此云善現。亦云善實。
古云善吉非也。六阿泥嚧豆者正云阿泥
嚧陀泥嚧陀。此云滅。阿云無。即名無滅。
是佛堂弟也。七難陀者此云喜本。是牧牛人。
因問佛牧牛十一種法知佛具一切智。得
阿羅漢果。性極聰明音聲絕妙。令人聞喜故
以為名。八金毘羅者正云劫比羅。此云黃
謂上古有黃頭仙。因以為姓。亦從姓為名。
九迦旃延者具云摩訶迦多衍那。此是姓名。
此云大剪髮種男。婆羅門姓。上古多仙。山
中靜處年歲既久。鬚髮稍長無人為剔。髮
婆羅門法惡為剔髮。時一仙有二子。俱來
覲父。少者乃為諸仙剔髮。仙願護。後
成仙貴。爾來此種皆稱剪髮。尊者身是男
子威德特尊。簡餘此種故云大剪髮種男。
又西方取母姓者。今顯是父姓故置男
名。十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者。富樓那者正
云補剌拏。此云滿也。彌多羅者正云梅呾
唎曳。此云慈也。尼是女聲也。弗呾羅此云
子。即滿慈女之子。從母以立其名。如鶖子
等。如是等結其不見。等二所不見中二。先明
不見法界佛果。後顯不見法界菩薩。前中
十句。與上眾人所念請法多分是同。問若全
無器前不能同念。若有器能念。何故今乃
示之不見。答有悕法心前能同念。眼未開
故示之不見。又前但念自三乘佛果。今示
一乘故不得見。十句中初一總。謂顯如來
[018-0446b]
障盡作用無礙故云自在。下別。一勝果位
二嚴。二果位分齊及佛所知。三作用多端。四
圓音決定。五離麁相之德。六無思利物。七
威力自在。八持諸佛所作。九所依淨剎。此等
並是前後所現身土等事。如是下結其不見。
二亦復下明不見菩薩眾中亦十。初不見
大會者是總也。下九別。別中一是境界業
用集來之相。二不見眷屬來處及坐此中宮
殿。則前化作樓閣是也。三不見跏坐三
昧觀察。四不見菩薩所作供具等。五不知
受記長善等。六不見菩薩所受之身有五
身可知。七不見菩薩圓光等。八不見菩
薩充滿一切十方等。九不知菩薩所有德
行。又釋此上九中。初四句中細開有十句。
釋前雲集菩薩眾。後五句內亦有十句。釋
普賢等本眾。並可知。如是下總結不見。三
釋不見所由中二。初法後喻。前中亦二。先
明因時不修其見因是故不見。二亦無三
昧下明果時絕無其見分是故不見。前中
有四。初明行劣不逮勝。二是諸功德下
顯勝以過劣。三何以故下釋勝以非劣。四
是故下結劣不見勝。初中先徵問云。若無
善根不應在會。若有善根不應不見故
云何以故也。下釋成中。初總釋云。有善行
故得在會。以是別異善行故不見也。又由
不同凡故有善根。不同菩薩故不同善
根也。下別釋中十九句。初十二句別釋前
不見佛果。於中初二句略釋。謂釋初以本
不修習大菩提善根故。云本不修習能見
[018-0446c]
如來自在之善根。故名別異。是故無因不
能見佛也。自在是前佛果十句中初句是
也。二但修入趣涅槃之行故云不修淨佛土
行。淨土是前十中末後。是故舉初舉後。中
即可知。下廣釋中。初七句不修利他行。後
三句不修自勝行。亦即初是狹心。後是劣
心。文釋可知。


二不求菩薩下別釋不見
菩薩所由中七。一不求通明。二不修彼
善。三不生彼願。四五不知法空。六不入
彼位。七不得普眼。二顯勝過劣中。明上二
十種所不能修功德之法超過二乘不與
共故。是故彼法非此能修。不能修彼為因
緣故。是故於彼不能見等。謂眼不能見。
耳不能聞。證不能入。比不能知。察不能
覺。慮不能念。智不能觀。意不能思。三釋
中先徵問云。何以如此。總不能知。為是總
不可知故不能知。為二乘總無智故不能
知。故云何以故也。下釋云菩薩智境者。
非是總不可知。以深智能知故。非聲聞智
境者。亦非聲聞是無智慧。但智淺境深故
不能知。四是故下結不知可解。上來不修
因故不見竟。第二明果時絕分故不見者。
謂得小果故。於此法絕分無入。是故前文
但言不能修習等。今此文中乃至云無三
昧眼等。故知前約因時不能修行。今就果
位總無分也。文中有三。初總舉。二徵釋。三
結不見。初中十句。一無深定眼。二無所得
法。三無大悲功德。四無是處智。五無大智
眼。此上無自勝德。下五句無利他德。二徵
[018-0447a]
釋中。徵云聲聞因果豈可不是佛境界中
一分所攝。何以總言無彼法耶。若總無
彼與凡夫何別。故云何以故。釋意以出
三界故不同凡夫。以住權乖實故無彼
法。又由有四失故。是故總無。一出麁而
不離細。謂但出分段三界不離變易生死
故。二得權而不得實。三滯寂而失悲。四
自調而不救物。又初離過不盡。二得法
不深。三無大悲心。四無四攝行。三是故下
結不見。上來法說竟。問如有經云。聲聞緣
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既亦彼菩
薩所得。何故此中而言總無。答二乘是菩薩
法忍。非菩薩是二乘所知。問若爾何故經云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耶。答由迴心故。是漸
悟菩薩道非是頓圓。此約頓圓故非彼分。
問只可聞而不信。如文殊行經中五百聲聞
聞不信受等。何故此總不聞見。答彼是
三乘逐機說今得故亦聞。今此一乘逐法高
出故。不能聞。其猶重陽麗空發雷振音。
蟻子等類不能聞見。問若爾二乘應非法
界所攝。答法界廣故攝於二乘。二乘狹故
不攝法界。問法界緣起一塵猶能攝於一切。
何故二乘狹而不攝廣耶。答廣狹相攝是菩
薩所知。二乘無此故非此攝。問二乘豈不
亦是菩薩所知法界。何故不攝答是此攝故
彼不知見。如聾盲也。問若是此攝應得知
見如菩薩眾。答法界緣起略有二門。一順緣
門。如成法因等。即佛菩薩要是知見方得攝
耳。二違緣門。如相違因等。即二乘眾要不
[018-0447b]
知見。方乃攝耳。此二緣門望所起法悉有
功力。是故同此。緣起所收見不見異。問若
爾凡夫外道亦是違緣。何不此攝。答彼無德
人不堪於此。如聾盲故。設餘聲聞猶恐不
堪。是故要以鶖子等類諸大聲聞。或是菩
薩變化所作方顯法勝。是故辨之。問若爾此
聲聞等得此法不。答並得法。何以故如聾
盲入緣起故。以此為得。思之可解。問若得
應知見。答若知見即不得。以非是相違緣
起攝故。不名得也。菩薩不同此故不例
也。正由二乘問二乘高德尚如聾盲。如今
凡夫豈得受持。答往昔凡時不受持故。今
時對面如聾如盲。今若不受還亦同彼。
是故只為高德二乘如聾盲故。故須受持。
增長信力令後得之。第二喻況中有十喻
況之。遠法師等諸德皆將十喻配前所迷
佛果十句功德。唯第九二天喻。喻上第二如
來莊嚴。餘皆次第配釋可知。又就此十中
見不見分別有三義。一第一第五第十此三
喻二乘不見佛果功德。二第二第三第四此
三喻菩薩能見佛果德。餘四喻如來自見
果德亦見二乘等法。又釋此十別相者。一鬼
對恒河喻。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見殊勝
境。辨法師云。如餓鬼者。喻二乘人不得菩
薩法界行食故云餓也。鬼者似人非人。喻
二乘所得涅槃似而非真也。裸形者以無
菩薩慚愧行服。飢渴者以不得無二理觀
沾其神故。舉身燒燃者四相所遷不息也。
毒獸所逼者。不知生死是自心所作。乃怖而
[018-0447c]
捨之也。往詣恒河求水飲者。趣祇洹處求
解脫味水也。或見枯竭等者。唯證斷涅槃
不見法身淨土法界之德水也。由罪業障者
喻法執無明之所障也。下合喻可知。二覺
對夢境喻。喻二乘人守劣乖勝故不見。於
中先喻後法。法中先總次別後結。別中菩薩
覩見出九種因故可知。三愚對雪山喻。喻
二乘人狹心無悲故不見。四呪見伏藏喻。
喻彼二乘無淨慧眼故不見。五盲人至寶洲喻。喻二乘無淨眼故不見。六塗眼
隱身喻。喻彼二乘無深智故不見。七遍
處定境喻。喻彼二乘無深定故不見。喻中
天者是空處識處也。眾生境界者是青黃赤
白也。八曀身自見喻。喻彼二乘無深行故
不見。九二天隨人喻。喻彼二乘無密智故
不見。十滅定無見喻。喻彼二乘住位息求
故不見。上來總舉劣顯勝分竟。


第七偈頌
讚德分。於中十方菩薩說即為十段。初段中
十頌分二。初九明述前三昧用。後一結用
所依。即顯是前師子奮迅定也。前中初五
歡佛身土無礙。於中初一自在。次二甚深。
後二廣大。後四歎菩薩眾德。於中一顯前
雲集。二願行深。三超二乘。四定惠堅。第二
頌中分六。初二歎眾具德。初位滿後德深。
次二歎處眾集。次一斷障證理。次二不動普
遍。次一結歸佛力。後二了達佛法。初義後
教。第三頌中分二。初三法說。一歎佛說法
應時。二歎佛力用摧耶。三歎佛法超情
表。後七喻況中。一智達三際喻。二無漏德
[018-0448a]
圓喻。三自在遍知喻。四德無限礙喻。五法輪
荷戴喻。六無礙速遍喻。七智輪為本喻。第四
頌中。一德山益物喻。二悲海除炎喻。三行高
深證喻。四五二頌明智海出生喻。六巧現應
機喻。七隨願畢遂喻。八種智普照喻。九隨方
現法喻。十見佛淨根喻。又釋此十中一大福。
二大悲。三大定。四五理智。六量智。七悲用。
八種智。九鏡智。十慈用。第五頌中分四。初
一歎見益。次三益菩薩。一總歎。一別令得
法。一別令成行。次一現三世間。次三現法
成益。一舉能。一廣現。一成智。後二法輪益
物。第六頌中分三。初三明凡小不能知。次
四明所不知之德。一智深。一福廣。一巧化。
一德法。後三顯能知之德。一修行。一破我。
一願滿。斯等能知非是佛德總非可知。第
七頌中分三。初五歎佛體德圓備。於中初
一總歎身淨。次二萬行為因。次二滅障成
德。次三歎妙用難測。於中初一色用。後二
智用。末後二總結。一不思。一不議。第八頌中
分三。初二出智德。一依聞出。一依心出。次
三堅固行。一精進行。一信智行。一回向行。後
五斷德行。於中初二離染成自行。後三離染
成利他。第九頌中分四。初二歎佛語業利
益。次二身業利益。次二身語雙益。後四利益
見聞。第十有十一頌分四。初二歎佛益菩
薩。一現德令見。一轉法令聞。次五歎佛為
生忍苦。是大悲深厚也。次一釋忍苦所
以。餘三明見佛成益。上來偈讚分竟。



下第八明普賢開發分。令眾生信故。於中
[018-0448b]
二。初長行後偈頌。前中三。初明說意。二顯
能說方便。三辨所說分齊。初中欲重等者。前
明教主自入此定廣現其事。開現法界未
有言說。今明普賢以言廣說。更重開前定。
用法界使顯現照明。令諸菩薩同入此法
故云重開等也。二以法界等下明能說方
便有三。初總次別後結。別中十一種方便
言以者是用也。用此等法界等諸方便而
得十種廣說如來三昧德也。一法界等者。
謂如法界既無邊盡。此能說方便亦同法
界故云等也。餘皆如是。何以爾者。以奮迅
定業用廣大。用餘方便不能顯故。是故十
一皆將無分齊法。以用類之。此一是總句。
餘十皆是法界別句。於中悕望約始。欲據
終。法光是能化法。隨時約就根生熟時等。
餘門可知。三為諸菩薩下結成顯意。謂以
法界等方便。為諸菩薩。十種廣說師子三
昧。虛空界等方便亦十種說。餘並准之。三何
等為十下明所說之法亦有十門。望前能
說有二門。次第配前十一方便。謂以前方
便如其次第說此所說。是故各配一種。唯
第十中攝後二方便。准釋可知。二前十一方
便一一皆有十種廣說。則成一百一十門
也。細思准釋義理可見。此十何別。一多佛
出。二多時說。三多處現。四攝多眾。五一念
此一與前念請中初十可計會思之攝九
世。六一身充法界。七依報境中現佛德位。
八依報微塵中現佛自在。與前何別者。境
麁塵細故別也。九正報毛孔出音恒作。十
[018-0448c]
遍坐道場常轉法輪。此十並師子奮迅三
昧之德。猶是略說。佛子下顯未說者更復廣
多。唯如來智境者明更有廣多非菩薩能
知。第二爾時下明其重頌。文中亦二。初序
意。後正頌。意中承佛力者顯非自能故。觀
如來者明有所承故。觀大眾者明有所為
故。餘句觀其所說故。此等並是佛果差別德
故。正頌中於前十法次第頌之。初中一一
毛孔中頌前一切法界中也。餘三句頌佛興
等。二中淨法輪頌前一切佛所說。三中最勝
加坐等頌前現成正覺。四中菩薩雲集等頌
前大眾皆往詣等。五中說諸法界等頌前充
滿一切法界也。六中顯現諸佛剎入法界智
海等頌前充滿一切世界海等。七八二頌半
頌前第七法。安住於如來一切諸境界者頌
前一一境界也。亦有本作一切諸世界。世界
亦是依報境也。安住如來地者頌自在功德
地也。中間並是三世佛功德法。九中初二句
頌前第九法。後二句却頌第八法。末後頌中
初二句頌前遍坐。後二句頌常說。上來開發
信分竟。


自下第九毫光示益分令眾證入
法界故。於中有三。初舉佛放光為示法之
緣。二時祇洹下明眾依緣見法。三其有眾
生下辨見法得益。正入法界。初中五句先
標意。欲令菩薩因人隨分亦得此三昧故。
又此三昧中所顯現事即是大眾前所疑問
故。佛答問而入此定。令眾亦得方為益也。
二放白毫光者顯中道平等白淨法界。是前
三昧攝生之用。三名照法界者依義立名。謂
[018-0449a]
照現三世法界法門。令諸菩薩得入此門
故云也。四攝眷屬明具主伴故。五照十方
等者辨攝化分齊也。二令眾見法界中二。
先舉能見人。謂普雲集通新舊二眾也。二
明所見法中亦二。初見此方法界。後類見
十方法界。初中亦二。先見一切世界中現身
說法。二或見天宮下明見一切宮殿中現身
說法。前中先舉所現之處。如是等下正明現
身說法。具三世間可知。二天宮等中亦二。
先所現處即於前世界中更取微細十種宮
殿。二現種種身下正明現身說法亦有十
種。於中種種持者義持也。教持是法持也。
此等所現並是通答前十句疑問。謂佛自在
等可准思釋。二類見十方中二。初舉此類
彼。二顯自在。類彼中初麁類十方世界。諸
業所起者彼十方中器世間及眾生等。並是
實報顯現故名也。三細類毛孔中可知。二
顯自在中初一句不壞廣事。謂雖在毛孔
微細之中。而亦不壞三世九世廣大無邊眾
生界等。差別宛然。次三句明業用。一照其
心。二為現身。三開示法。後一句結神力三
明見法得益中二。先辨見法因緣。後辨所
得之益。前中亦二。初約佛有緣。宿緣得見。
二約行已修。具德方入。三句。一利他。二自
利。三攝成入法方便。二明所得益中有三。
初明因見得法。二彼諸菩薩下明因法成
德。三爾時下明因德起用。初中二。先逮得
下一句標其所得。謂得佛地廣大三昧。以此
眾並是普賢位中諸菩薩故。是故所得無有
[018-0449b]
漸次故即究竟。二或得下辨其所得。於中
三。先總標所得略列十門。於中初六明得
菩薩行位究竟。後四明得佛果自在成滿。二
此諸菩薩下結略顯廣。於中初結數後結
名。名中十一句者是增數十也。何以知者。
以結數中云十不可說等故知也。種種道
者結前。法身是智所遊處故云道。然有多
類不同故云種種也。理實無二。何以言多。
謂攝生異故。能遊之智有淺深故。二種種門
者結前色身異類。標別故云門。三種種入
者結具諸行能有證入故。四種種度者結
諸波羅密度到彼岸故。五方便者結前淨行
巧能圓故。六至者結得菩薩究竟地故。七
方者結菩提自在遍十方故。八光明者結
三昧業用起光明故。九功德及具者結諸行
智力故。十自在者結無礙辯才故。三深入
菩薩下釋但廣前。初句所得三昧一門餘類
准之。就中二。先明因顯廣義。於中二。初
深因位明自分終極。後入如來海下妙契
果海顯勝進圓滿。前中三。初一句總標。二
所謂下百門別辨。三如是下結略顯廣。此百
三昧於上十句種種之中。一一各有如此百
門及後結廣。以彼十種是標大門故。所謂
已下是別辨故。是上文結數云十不可說。此
中下結直云不可說。故此是十中一也。又
釋此百但是前十之中種種門之一門也。何
以得知者。以下結云不可說剎塵三昧門。不
云道等故得知。又上文但云十不可說等
妙功德。不唯言三昧故也。問此種種門內
[018-0449c]
含有陀羅尼門等無量諸門。何以此中唯辨
三昧門耶。答以初標云逮得如來不思議自
在三昧。是故就此以廣顯之。又前云為欲
令諸菩薩安住師子奮迅三昧。是故偏顯此
門。理實諸門無不皆具。如下文云。一一皆
得不可說等大悲法門。亦是此類也。又百
門並由業用異故差別立名。准釋可知。於
中初一明所依之本。以無盡行海用類平
等法界。使出纏結究竟圓明具德故。以為
名。末後一明攝歸其位故。名觀察師子奮
迅菩薩三昧。上諸三昧皆為趣向此三昧故
云觀察。然此不同佛地所得故云菩薩也。
中間諸名隨義思釋。二入佛果者由前所得
因位終盡。是故果海方能趣入可知。上來因
見得法竟。第二因法成德中二。初令座廣
大。二現大自在下正顯所成德。於中二。先
別顯後總結。別中有十門顯德。初成就深
智德。二悉為眾生下了法為師德。三樂寂
滅下隨緣無著德。四安住莊嚴下成就眾生
德。五解一切眾生下解深具行德。六具足十
力下得法智能德。七巧妙方便下巧便勝智
德。八得一切法無礙下理智契真德。九放淨
法光下攝生見佛德。於中初攝生成益。後常
見下見佛得益。以分別了知諸法自在大小
相攝故。是故於一切法得無諍境界也。
十決了如來下照法圓融德。於中先總持轉
法德。二成就如來下妙窮佛境德。二彼諸下
總結可知。上來所成竟。第三明因德起用
中三。初總次別後結。初中深入等結前也。身
[018-0450a]
中等起用處也。樂法力等用因也。於念念
等總舉用相也。別中十事差別可知結中法
力者是此所得法界法門力也。上來大段第
九示法成益分竟。


自下第十文殊述德分。
於中二。先述讚。後顯德。前中二。先序意可
知。後正頌有十三半頌分二。初五歎祇洹
中所顯示法。於中初二歎祇洹中器世間自
在用。次二歎菩薩眾生世間自在用。次一
智正覺世間自在用。二餘頌歎諸菩薩等得
法業用。於中初一頌前境界等中所出妙用
之內初句歎三世佛功德。次一頌歎前第
二句說眾生淨業果報等。次一超頌出佛化
身雲等。次一頌於一切佛剎讚佛功德。次一
超頌末後轉法等。即方便度生是也。次一却
頌願行莊嚴等。次一頌三世佛嚴道場雲等。
末後一頌半頌所歎普賢行等。此等並是祇
洹林中當時所現之事。今文殊頌中述讚辨
矣。第二顯德益中有三。初明所得行體。二
一一毛孔下明所得行相。三隨其所應下明
行勝用。初中由佛三昧照故得此大悲。為
利他行體。毛孔光所出尊重身雲明大悲
之相。就第三勝用中二。初總辨大用。以滿
法界。二現不可說下別顯悲用。於中有五
門。一以欣厭二門化。二或於一切世下以
十度門化。於中三。初明現處。二為一切眾
生下正明所現十度。於中初六可知。七從
善知時會下明方便度。八悉能供養諸佛菩
薩此一句是願度。九降伏下是力度。十知一切
下是智度。三以如是下結法成化。三或現天
[018-0450b]
宮下明以三輪門化。於中四。初明化處。二
大悲智下明化心。三或以名號下明化行。於
中光明等是身業神通輪。餘二可知。四現處
處下明化實。謂此菩薩雖遍法界化用攝
生。而本不離此佛眾處閣內座上。此顯不
動而普遍繁興而恒寂靜也。四或放化身下
以三世間身化。於中初以智正覺身化。無
二者為無為無二也。又一身即一切故無二
也。二或現聲聞下明以眾生世間身化。三
或現一切城邑等像是器世間身。隨其所應結成化用。五或現種種下以三業門化。
於中初明身語化。次種種巧術下明意化。
後悉現下結成化處。上來從會初至此十
段不同。總明本會竟。


第二從爾時文殊下明其末會。於中前則
不異末之本故。雖卷而恒舒。則後文是也。
後則不異本之末故。雖舒而恒卷。即前文
是也。是故本末無礙同為一品。意存於此。


今通釋。此下文略作十門 一敘諸古
說 二會數開合 三會主多少 四定會
名義 五二位統收 六分成五相 七圓
攝始終 八明法界人類 九法界事義
 十隨文解釋。


初敘古中諸說極多。難以備
舉。且敘一二。一家云。此中知識有四十五
人。後文殊不立只有四十四人。初一是十信
知識。次四十是十住等。四十位知識。次二為
等覺位知識。後一是妙覺位知識。以舊無補
闕文故但辨四十四五耳。光統等諸德並
多同此說。更依一家。總不配位亦不懸科。
[018-0450c]
但隨諸會依文散釋。即如五臺論及意法
師等並同此釋。此二之中前說於文小違。
後說於義無妨。准思可見。


二明會數開
合者於中有六。一若約所攝之機唯有三
會。一攝比丘會。二攝龍王會。三攝善財會。功
德雲已去並同第三會攝。以所攝之機無差
別故。二若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會。謂初
三及後第五十四普門城會。俱是文殊無別
主故。餘五十一各別人會。是故約主唯五十
二也。三若約能所通辨有五十五會。謂善
財有五十三。比丘及龍各有一故。四若約
主伴別分有一百一十會。如下文辨。五若
約散說所依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會。
如後文殊處說。此約引彼三乘機辨。六若
約普賢德有十方世界微塵數會。如下結
通處辨。


三明會主多少者有二重。一若
唯就人說有五十四人。謂於五十五會中四
會唯一人。謂文殊。又有兩會各二人。謂遍
友眾藝并童子童女。是故會有五十五主有
五十四。二若約會顯人有五十七人。謂於
五十五會中二處各加一。謂遍友等可知。


四定會名義者。問此等諸會並無佛說。何
得為經。答此等並是傳法菩薩。結集當時
求法說法諸菩薩事。同上本會所現祇洹自
在等法。令彼大眾覩已入法。雖無佛語豈
亦非經。問前本會中佛雖無說。諸所現
事並在佛會之中。今此乃在遠方異處說。
非佛說。復不對佛。豈得為例。答雖在遠
處而不離本會。是故常在佛前。如上文中
[018-0451a]
祇洹林內。一一境界尚攝十方一切佛剎。況
此諸處而不攝耶。是故此五十五會不出本
故名為一會。謂入法界品也。問既此諸處並
在祇洹。下文善財應見普賢及佛大眾在
此重閣。何故乃見在金剛道場。答以覺樹
金剛為八會本故。是故不動覺樹遍諸
會處。尋末見本。還在此故。又此會初普賢
及佛在祇洹中。更無移動見之覺樹。即此
祇洹亦在樹下。思之可見。


五攝二位者。此
五十五會二主統收。初文殊至後文殊。是文
殊位屬般若門。後普賢一位屬法界門。非
般若無以入法界。是故善財創見於文殊。
非入法界無以顯般若。是故善財終見於
普賢。是故二人寄二位以明入法界。又前
文殊即法界甚深義。後普賢顯法界廣大義。
是故二門相影具德。問前中亦有功德雲等
餘善知識。何故乃云總是文殊。答皆是文殊
攝化德故。悉從文殊智慧大海所出世故。
是故下文或云文殊教我相黶法等。彌勒
亦云。汝今得見諸善知識來我所。皆由文
殊師利之所攝受勘之是故有形文殊作開
覺之初緣。無相妙德結終之妙趣。於中有
三。初一明始起於先際。二從功德雲下明
善修於中際。後文殊明終歸於後際。此亦是
一周之行相耳。就中際中。初四十人明位內
行緣則寄四十心位。後十明位後行緣即
位外所修等也。


六分五相者。長科此文總
為五相。一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人。二從
摩耶夫人下有九會十一人明會緣入實
[018-0451b]
相。三彌勒一人明攝德成因相。四後文殊一
人明智照無二相。五普賢一位明顯因廣大
相。又此五相亦是菩薩五種行相。一高行。二
大行。三勝行。四深行。五廣行。


七圓攝始
終者。謂此諸會差別位中一一各攝一切諸
門。是故一位即有五十五及百一十并剎塵
等。如一一切亦爾。重重准之。但為寄法顯
異布之前後。思之可見問若一即具一切。
善財何須廣歷諸位。答此之所歷。並是一
中之一切故不出一也。問若是一中之一切
者得一即得。彼何須更歷耶。答得一即
是歷多。是故同時無有障礙。思之可見。


八法界人類有二。先辨類別。後顯義相。前
中雖總通論有五十七人。收攝流類但有
二十。一菩薩二比丘。三尼。四優婆塞。五優婆
夷。六童男七童女。八天子。九天女。十外
道。十一婆羅門。十二長者。十三博士。十四醫
人。十五船師。十六國王。十七仙人。十八佛
母。十九佛妃。二十神。二顯義相中有四句。
一約果攝化。總是佛智攝生之用。海印三昧
之所顯現。二約因成行。總是菩薩成行攝
生。但隨願力現形差別。以應群機。三約義
顯德。總是緣起法界之中人法門攝四約相
辨異。即是菩薩。五生所收。一息苦生。二隨
類生。三勝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於中菩
薩有六。三處現身。一初文殊為佛母故。本
有緣故。初位劣故。唯一人也。二中間漸進現
於二人。謂觀音正趣也。後位成滿顯德勝
故。具有三人。謂彌勒文殊及普賢。餘人寄
[018-0451c]
顯位別。至文當辨。


九法界事義中通下諸
位總有十門。一正報法界。二依報法界。三
現相法界。四表義法界五言說法界。六義理
法界。七業用法界。八說往因法界。九結自分
法界。十推勝進法界。然此十門同一緣起互
融無礙。隨一皆具。於下文中有具不具。隨
文准之。


十釋文者今依五相科釋此文。就初寄位
修行相中有四十一知識內。初文殊一人
寄當十信知識。以信不成位故不辨十人。
餘四位成故各有十。就初中分二。先明發
起能化之緣。後爾時尊者承力下明成彼化
事。初中三。先主伴出閣明依本起末也。證
如離念名善安住。法界數重名為樓閣。從
此正證起後妙智名從閣出。同行者智眷
屬故。以文殊表是吉祥智故。菩薩是內眷
屬。餘力士等外眷屬。十天者梵云提婆。此
云天。亦云神。同上初會中地神河神等。並
是法門之神。如名准釋。此顯內報離染。次
有八王表法自在可知。此並顯文殊之威
德耳。二俱到佛前。三設敬辭去。明就機救
濟故二成化事中有三會則為三段。



攝比丘會中有二。初明身儀攝益。則令根
熟起欲。二爾時文殊告諸下明語業攝益。則
正授法門。前中有七。初覩勝緣。二起勝念。
三攝勝機四示勝境。五得勝益。六詣勝
人。七蒙勝攝。初中鶖子向會如盲。何故此
中乃云得見。釋以出本會故。承佛力故。
二見已等者以根熟故作此勝念也。三爾
[018-0452a]
時下攝勝機。於中初總辨。六千比丘是所
被機。從自房出者表捨小涅槃也。向文
殊者表趣一乘道也。又文殊出閣辭佛南
遊為化主故。鶖子出房辭佛南遊從為助
化。引攝六千正為所化。問若爾鶖子亦是
大菩薩。何不同在閣。答寄迹是聲聞故不
在彼。二此六千下別顯所被機。於中三。
先標數位。共行者同鶖子行。如上文殊同
行菩薩。此亦如是。又釋同彼鶖子相示聲
聞。德實菩薩之行故云共也。新出家者未
得羅漢果故。染習未深。明易迴故。又釋
新出小乘分別心家。已入三乘位。以鶖子
是三乘之中法將故。引之新出。文殊是此一
乘法將。方便引之。二其名曰下列名。比丘
者梵有三名。或云比呼或云苾芻或云比
丘。此無正譯。義翻有三。謂怖魔破惡及乞
士。釋相可知。三已曾下歎德。於中有八句。
初二句明宿有大因。三性樂下現有深信。
四現行大願。五觀佛勝境。六了法實相。七
大悲益物。八樂求佛果。此等皆是下結德
由緣。謂明過去已蒙文殊攝護。是故今時
還為救濟也。四爾時下明示勝境。於中二。
初勸觀自分境有六。一令觀身光勝。二
眷屬勝。三威儀勝。四行處勝。五依果勝。六供
養勝。二海智下勸觀勝進境。謂加持勝也。
五爾時下明得勝益。於中初聞讚悉喜是
總句。下別有十三句益故歡喜也。於中分
五。初五句明離障益。二現見下二句發心
益。三逮得下二句成器益。四長養下三句增
[018-0452b]
行益。五悉見下一句見佛益。六時諸比丘下
明詣勝人。於中二。先白尊者等起勝欲樂
也。二往詣等告來意也。七爾時文殊下明
蒙勝攝。於中三。初象迴顧視者明攝受之
相。二比丘禮足明歸誠之相。合掌而立明佇
聞說相。三作如是念下顯勝願熏心方堪
受法。初願知法以得涅槃。後願身相等
以得菩提。前中如舍利弗者約生空實相。
釋迦者約法空實相也。又釋如舍利弗所依
之釋迦。此則舉舍利而取釋迦也。上來文
殊身儀攝化竟。自下第二語業授法中文有
二。先授自分法。二爾時文殊下授勝進法。
前中亦二。先授法。二彼諸比丘下明益。前
中三。初警告總標。二何等下別示行法。三若
善男子下舉益勸修。別中十門以顯無盡。
攝為五對。初二為一。謂大心敬佛。次二
為一。謂求法修行。次二為一。謂依定起
用。用者則是大悲方便。隨有受生不失正
念。能於生死久處攝生。此即翻彼二乘怖
生死見也。次二為一。嚴土攝生。後二為一。
謂自行化人。又釋前八自分。後二勝進可知。
三舉益勸修中。舉十種益以勸修學。一生
善益。二離染益。三超出等出小益。四生如
來等入大益。五具足等大願益。六行菩薩行
成行益。七住位益。八成果益。九降魔益。十制
外益。二彼諸下正明聞法得益中有二。先
明聞法得定益。二得此下明因定行成益。
前中亦二。先明所得定體。謂所見徹過故云
無礙。能見離曀故云淨眼。下明業用亦二。
[018-0452c]
先見現在無礙。後又能下見過未無礙。前中
初見正覺及眾生。二見器世間。謂明所見
境界廣大無邊故云如來十眼境也。三聞
前所見諸佛說。四他心通等知前所見眾生
根欲。五以生死智通知彼受生等。二知過
未中八位各言十者。以應圓數顯無盡故。
二明因得此定令行成立。初句標所得
心。具十者廣無邊故。實際者深無底故。二主
伴定。三主伴戒。四主伴智。五十明是智用。
如十明品說。此是圓教攝機頓成大益故。
創立大心乃得十地之後十明之用。以始
攝終。如上發心功德品及小相品等說。餘教
中則無此事。第二勝進中亦二。先教勸後得
益。不死通明者。大悲為因離業繫故。又釋
離分段故。又釋通明作用無休息故。不離
此處等有二。一不動此因出生果故云
生如來等。二不離一處能出佛身滿十方
界。此是不死通明之力。具一切佛法者明
成果德之法。上來明攝比丘令入法界一
會竟。此中明二乘迴心義。略作三門。一明
迴之有無。二明迴心身位。三辨迴心至得
云云。自下第二攝龍王入法界會中有四。
初結前起後。二辨說法處。三辨所說法。四
所得益處中。辨法師釋云。覺城者本覺也。東
者始覺也。大塔廟者始覺覺本覺也。則於
此處說普照法界者。則於始覺覺本覺
處。覺心無初從本已來遍照法界故。又日
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東大塔是古佛
塔。佛在世時已有此塔。三藏親到其所。其
[018-0453a]
塔極大。東面鼓樂供養西面不聞。於今現
在。此處諸人處處唱善財歌詞。此城內人
並有解脫分善根。堪為修道之器。有覺分
者在此城內故云覺城也。此則覺者之城
名為覺城。又釋文中既云是過去諸佛所遊
止處。佛既名覺故知亦是覺者之城。又准釋下文。城山處所有名義皆是法門之所表
也。謂覺者表於生死有覺察故。城者防
敵外難內守德故。即覺用也。東者開明之
始。表是發覺之初簡終位之覺故云也。塔
廟者顯此覺德是歸宗之所故也。若餘教中
託處表法。非處即法。此圓教中所託之處
即是所表之法。名義即事義故也。思准
之。下文處意並同此。


三所說經從所詮
立名。謂智用宏舒名為普照。所照深廣稱
為法界。即是入法界經也。具足主伴是圓
教法門。四獲益中。初捨惡身。後堅勝心。此
亦同前比丘住不退轉普賢菩提心位也。第
二會竟。


自下第三攝善財會。今通辨下。文相別不同。
略作十門。一明赴求差別。二修入眾別。三
示方差別。四示處差別。五教問差別。六歎不
歎別。七推不推別。八結不結別。九去不去別。
十釋文。


初中有三句。初文殊自就覺城。以物機初
劣未發心故就之方攝。二功德雲已去有
善財往求。顯位成故。根漸勝故。已發心故。
知識不就。顯法重人尊故。三末後普賢中
知識不就善財不往。明法界位滿無來去
[018-0453b]
故。


二修入眾別者。於中唯初位內有三會
四眾。以是修故。餘位唯善財一身以行別
在人故。


三示方差別者大位有三。初地前
知識多在南方。地內無方。地後亦有南方
之者。其南有四義。一是正義。如指南之說
等。表所向非耶故。二是背闇向明義。表捨
障向理故。三是離增減義。如日東出西沒
是增減相。南離二邊表中道法界。四是生
義。謂南主其陽。是其生義。北主其陰。是滅
義。此表善財因行漸增故顯生義。如來涅
槃金棺北首表其滅義。於此四中前二後一
地前表之。其離增減義地後表之。地中正證
離相故不可南表。地後顯業用。不同地內
也。後文殊有示無方。表般若有加行證無
二也。末後普賢無示無方。表法界德圓普
遍故也。


四示處者有四句。初三賢未證
散在諸處。二地上證真生在佛家故。多佛
眾中等。三地後起用亦散隨緣。四普賢表因
圓剋果。亦在佛所。


五遣不遣中有二。初後
二位無教遣而自往至。初謂文殊自往就
故無人教。後普賢遍故。眼開自見又至。後文
殊般若智成自見法界故不待教。餘位無
此二義皆有教遣。又若不教遣。即諸知識
獨著於己。何成自行。又唯言知一。若不
遣餘求何成圓備之益。又若不遣。豈合一
位不進昇後。


六歎不歎中三。初文殊亦歎
亦不歎。謂善財未發心。但勸令發心故不
歎。後勸令發心已方乃歎之。中間知識皆
有歎。以發修進故。有不歎者應是略也。
[018-0453c]
後文殊普賢不歎以位成滿故。


七推不推
中二。謂諸位知識皆有結自分仰推勝進
唯初一。後三無結無推為顯人尊德滿故。
爾何以有遣。謂表令位增故。顯法門別
故。餘位有結有推。以因行未圓故。若爾普
賢等何以不推佛。以非因位善友攝故。


八結不結中前諸文皆無結通。以行未究
竟故。唯後普賢有結通十方等於塵剎。以
普遍故。行滿故。事究竟故。


九去不去中唯
末後二位無辭去故。文殊以離相故無去。
普賢以德滿故無去。餘位非此。皆有辭去。
若不辭去封守一師。何得遍求法界知識。
何成昇進之行十釋文中。就覺城攝善財
會令成十信行中文別有四。初明眾集
顯所被機。二明觀機辨授說方便。三正說
所授之法。四引起勝進之行。初中二。先總
舉。二時有下別顯。別顯中。四眾優婆塞者古
翻名善宿男。今譯名近事男。謂親近比丘
而承事故。女亦同之。又修達多此名善施。
婆須達多此名財施。跋陀羅此云賢。餘名
准釋可知。第二文殊知覺城人下。明觀機
為授說方便中有二。初通標說意可知。二
觀察下別觀善財。於中亦二。初觀其現生
勝事。二此童子者下察其宿因德行。初中三。
初總標。二別顯。三善明相師下總結。別中由
此福報財寶相起。立善財名。即善為因財
為果。又得此順道之財故曰善財。又生時
寶現為財。後歎其行德為善亦如善現空
生等。又智論釋常啼名等。准此可知。二歎
[018-0454a]
其德行中十句為五對。初曾供佛種善。明
此善財已曾宿種解脫分善根也。二樂淨近
友。三三業淨修。四求修果法。五心淨具行。
以心無異念故淨如空。又無現煩惱等故。


問此善財是何位菩薩。答經無正斷。位相難
明。或有判為地上菩薩。設後發心則是四
種發心中後二位也。又是論中三發心內證
發心也。或有說是實報凡夫。但有信心能
求善友。今更准釋。應善趣信中行人。依圓
教宗有其三位。一見聞位則是善財次前生
身。見聞如此普賢法故。成彼解脫分善根
故。如歎德中辨者是。二是解行位頓修如
此五位行法。如善財此生所成至普賢位
者是。三證入位。即因位窮終潛同果海。善
財來生是也。若爾善財定是何位。謂是何位。
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歷五位。
隨在則彼位遍一切故如普賢位。餘義准
宗思釋。第三文殊如象迴下明正說所授之
法中二。先明攝機許說。身首俱迴如象王。
現身攝受相。觀察自視明意攝受相。告而
許說明語攝受相。二則為下正宣所說。說
佛果法。令成信故。令彼發心求此果故。八
句之中初一總。後七別。別中初三妙用攝生
德。一明為機出世。二放光集眾法。三正說
所說法。後四明體相圓備德。於中前二後
二。各先相後體可知。第四爾時文殊下明
引成勝進行。於中有三。初文殊南行引發。
二善財隨逐求救。三文殊象迴攝受。初中先
結前後遊行。南方生後也。前中令成信位
[018-0454b]
菩提之心。故云歡喜等也。顯明過去善根
者。令彼過去所修善根由今菩提心故更
得增長。使不失沒故云顯明也。不捨本座
等者明不離覺城而遍遊故也。同上不起
覺樹至六天等。如上已釋。若爾童子亦如
文殊不去而遍諸位准之。二善財隨逐中
有二。先經家敘事。二善財說偈求救。於中
有三十四頌分二。初四傷已迷淪不能自
出。後三十歎文殊德請求救濟。前中四頌
通皆具有惑業苦三別分。三初二起惑。次
一造業。後一苦轉。初中三有等起惑處也。癡
闇等起惑因也。惡魔等起惑緣也。三毒等正
起惑也。就造業中初二句失正行。後二句
成耶行。就苦報中慳等舉餓鬼因。下結
成苦果可知。就第二三十頌中亦二。初九
歎文殊德求其救厄。悕離生死之苦。後二
十一歎德求其與法。悕成行得果。又前希
離凡地苦。後望離二乘樂。又前望得涅
槃。後望得菩提。初中九頌歎文殊九種功
德。一悲智德。二慈惠德。三法化德。四願滿
德。五救苦德。六自在德。七力用德。八善淨
德。九淨眼德。又前八及後頌。皆初三句歎
德。下一句求救。二遠離下求菩提法中分
四。初二求示果法令知所求菩提。次一
求見三世諸佛成菩提行緣。次十七正求
能得菩提因行。是故皆云乘。或云道也。
後一結請。就因行中分四。初五歎智悲定
攝德。次三歎十度行圓德。次四歎二利滅障
德。後五歎隨事攝生德。第三文殊攝受中分
[018-0454c]
五。初迴視歎善明受之相。二是故善男子
下教近善友問菩薩行。三說偈歎德令其
喜修。四指示後位令其趣入。五時善財下
慶聞辭退。依教趣求。就第二教近友問
行中。初教近善友。二教請問行。於中十
句。初一句總後九句別別中一問創修行
法。二問行成滿法。三問淨治行法。四問淨
已圓成法。五問從行出行法。六問念持
所行道。七問緣彼差別境界道。八問增長
法用。九問攝成普賢行。亦是攝別成普
行。此上九種皆依前起後可知。三偈頌中
十頌分二。初一歎善財已成行令喜。後九
歎普賢行令修初。一教發大願為行之
本。次二舉普賢行。勸彼令求。一舉行。一勸
求。後六辨普賢行令修。一多聞法行。二多
見佛行。三順教修行。四一切處行。五一切
時行。六成大益行。謂有眾生聞彼普賢名
號者還成彼行得大菩提。上來明信位成
滿竟。就第四指示後位第五慶聞辭退此
二段文。若約會分即屬前會。以是前位善
友說故。若約法分即屬後位。以是後位之
方便故。


今通辨下文諸善知識略作四
門。一明求善友意。二顯善知識義。三料簡
文段。四消釋本文。


初中何故文殊不即
為其一切宣說。而令善財廣歷多處求善
友者。釋云意乃多端。略論八種。一為軌範
故。謂諸菩薩於佛聖法恒修二行。謂求法
說法。經云明諸菩薩求法不懈說法無悋。
此中顯斯二行示諸眾生。是故善財成求
[018-0455a]
法之妙軌。善友現說法之良規。使諸眾生
軌此躅成行。即佛花常敷廣嚴恒著者也。
二行緣勝故。謂成行之要莫不以良友為
先。如阿難言。善知識是半梵行。佛言不爾
是全梵行。經云阿闍世王若不用耆婆語
者。來月七日定墮地獄。是故我言得道之來
莫若善友。又如論說。迦旃延令應入地
獄。弟子而得聖果等。又經言。善知識者是
大因緣。能令汝等當得見佛。又下文云。善
知識者是奇特法等。由是要用是故善財求
之無足。三破見慢故。令善財等新學菩薩
破自憍慢及執見故。令其求法。不簡男女
長幼貴賤道俗尊卑神天外道。但卑身屈辱。
務存得法。經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應當
恭敬猶如諸天奉事帝釋。四。寄成行故。問
此善財得一法門足成修行何不修習。乃
遊歷無厭。答即此廣求成就菩薩事善友行
及求法行。縱不得法此已成行。況皆得彼
未曾得法。慧眼開明見真法界。如花手經中
求法千歲而不得聞。因茲捨命生佛土
等。此即是其所得之法。謂得行法故也問何
不觀空入理。乃隨事諠諠。豈成菩薩甚深
之行。答即此隨事常見理故。是故遍遊而
未甞有去。問若未甞有去仍有遍遊。何
不未嘗有去而不去也。答亦相似。以去不
去無二相故。若爾何不座而有去外去坐。
亦相似。以俱無性故五寄現位故。謂廣
寄善友顯信等五位差別之相。文處可見。
問何故善財不向佛所求法。答表因行未
[018-0455b]
圓未至佛故。不到佛所也。六顯深廣
故。謂表顯佛法廣無邊故。諸知識雖有位
極法雲。猶稱我唯知此一法門。豈能了知
諸大菩薩無量行相。表顯佛法深無底故。善
財縱位至登地。猶云而我未知云何菩薩
行菩薩道等。況今具縛少善凡夫。微有所解。
便自謂解一切佛法起慢。自高𣣋蔑他
人恥。有不知便臆斷經論自陷陷人。何
悲之甚。八顯緣起故。善財與善友同成一
緣起。以能入所入無二相故。是故無善友
之外善財故彰一即一切。明善財歷諸位
也。無善財之外善友故顯一切即一。明多
位成在於善財也。由是卷舒自在相融無
礙。思之可知。


第二釋知識義者有二。先
通後別。通論真善知識有其三類。一人。二
法。三人法合辨。初人中有六。一有人雖能
濟其現苦。而不勸修善。非真善友。二雖
勸修世善免於惡趣。而不勸修向出世
路。亦非真友。三雖修二乘出世善行免三
界苦。而不勸行菩薩之道。亦非真友。四雖
勸修菩薩道免於二乘。猶存相善。亦非
真友。五要勸眾生修無相行。方為真善知
識。此依佛藏經及智論等辨。六要勸令具
普賢行願。方名究竟真善知識。此上並是
行善知識。以行引機故。唯屬人。二法善知
識亦有六重。一人天法。二二乘法。三初教
法。四終教法。五頓教法。六圓教法。依此等
法以成正行故名善友。但隨教權實辨
真善友。三人法合辨中亦六重。謂於上六位
[018-0455c]
法各說一門。以授機緣即人法雙辨也以
此是解善知識說法授人。不同前位真善
友等。准之可解。今此下文於上三位六門
之內有通有別。通即六門皆有。別唯未後。
以並成就普賢行故。又離世間品有十種
善知識。亦於此敘之。二別辨下文諸善知
識。皆具前三。此三位中各有三義。且人中
三者。初聞名等為方便。二正見人為得法
界。三問法等彰其德。二法中三者。初言教
為方便。二智眼所得為得法界。三通明業
用以顯其德。三人法合辨中。初聞名至處
為方便。二見人得法為得法界。三說往
因及推勝進以顯其德。下諸知識皆准此
知。


第三明科文分齊。增數有十。初總為一。謂
各一位故。二依遠法師分二。初親近善友。
後告言下結聽聞正法。其繫念思及如說
行並攝在聞中。就近友中有四。初聞善友。
二求善友。三見善友。四請問法。就初聞善
友中亦四。初列國名。是通處。二山名。是別
處。三善友名。四教往詣。二求善友中有三。
一初聞心喜。二禮足辭去。三漸行訪友。三
見善友中二初往見。後設禮退住。四請問
中三。一向已發心明已有機。二而未知
等問行法。三我聞等歎德請近善友竟。二
聞正法中二。初歎其發心。後正為說法。
說法中初說證量法門。後仰推等說教量法
門。此上科文諸位多同。少有不同者。三依
辨法師分三分。初聞名求覓等是加行位。二
[018-0456a]
受其所說是正證法界。三仰推勝進是後得
位。四依衍法師等分為四量。一初聞名等
是教量。二依教尋求是信量。三見彼依正
是比量。四聞彼所說為現量。此四即是聞
思修證也。五有諸德分五於上第四現量
中開出自分勝進二位。餘同前辨。六依意
法師等分作六分。一明求詣心行。二明敬
諮問。三讚說己知以授善財。四說己未知。
五更示知者勸令往詣。六辭退造彼。七或
分為七。於此六中第二內。先見。後敬故也。
八或分為八。於此六中第三內。先讚發心。
後說己法。九或分為九。於此八中第五內。
先指示。後勸往。十或分為十。於上九中第
六內。先致敬。後辭去。謂一求。二見。三禮。四
問。五讚。六說。七推。八指。九敬。十去。此上增
數十種科中。初五約位科。後五約會科。



四釋文中。今且依位五分科釋。一舉法勸
修。二依教趣入。三推求簡擇。四正得法界。
五仰推勝進。


就此初位發心住知識內五分中。


初舉勸
內有四。一處名。二人名。三教問。四歎德。初
處中國者表攝生分齊之義。但此十住之。初
是信地所欣故名可樂。山者隨相閑靜。賢聖
所居。亦是修三昧之所。若約法即表住位高
出信門之上。名和合者。比丘在中得三昧。
相應故云和合。又令善財與住位相應亦
名和合。又辨法師云。聞熏與解性和合。轉
成聖人依故入發心住也。二人名中比丘義
如前釋。為創出外凡故。以比丘表之。勘
[018-0456b]
天竺本。梵名迷伽室利。迷伽此名雲。室利
此云德。順彼應名雲德比丘。但雲有四義。
一普遍義。二澤潤義。三蔭覆義。四注雨義德
亦四義。一定德。二福德。三悲德。四智德。於
雲四義如次配釋可知。又定眼普開如雲
見佛好德。境智立名。又普眼見佛多故如
雲。有斯德故以立其名。此經是于奠本。翻
名功德雲義。亦相似可知。三汝詣彼下勸
往教問問中。十問同前。是故舉初二乃至
十也。四善男子下歎彼比丘德。令其喜去。
舉法勸修竟。


第二依教趣入中。聞法歡喜
者知有所向故。悲戀者荷深恩故。


第三
推求簡擇中二。初登山者明見心陟位故。二
於彼下明尋求實義。七日者古說表度七
方便方見本位。又亦應是於彼山處先淨
身語七支之失然後得見真善知識。


第四
爾時善財見彼下明正得法界。於中五。初
見人。二設禮。三諮問。四讚問。五正說。初中
見在山頂者表茲住位不退之際。靜思經
行者明修般舟三昧等故。亦是一行三昧
故。又靜思修止。經行成觀。又是賢護等經。
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之相狀也。二禮中右遶
是極尊敬相。三諮問中二。先白已發心顯
有法器。令其易說。二問所未知彰已渴
法。令起悲速說。下文諸處皆同此釋。問
中雖前教十問下諸位內多存此二。依勘
梵本。應云而未知菩薩於菩薩道應云何
學應云何行。此即先解後行。文處可解。我
聞大師善能宣暢者。依梵本。應云我聞大
[018-0456c]
師於諸菩薩善能教授善能教誡。此即由教
授成前解。由教誡成前行。傳譯存略故。總
云宣暢。下諸文皆同此釋四讚問中。二先
總後別。別中九句。同前所教。初二句正同。
餘句不次。三入菩薩境是前緣菩薩境也。
四出生等亦同。五廣心是前增廣等。六具足
等是前具普賢行。七隨順等是前滿足等。八
於生死等是前究竟等。九有為等是前清淨
及正念等。此竝以他心智稱根而歎。五善
男子下正示法界。於中有二。先示義。後我
唯下結名。前中二。先明所得法體。二普照
下明其業用。前中解脫力者。正法師云。此是
發心住體。謂本解性由大乘聞熏習故。轉
凡夫依令其得脫故。名解脫。依此所證。
能證智名之為力。今釋此是依定所發
作用無礙稱為解脫。如不思議解脫等。於
一塵處見多世界。今此亦爾。不離此處見
十方佛依正差別。是此解脫之力用耳。言逮
得慧眼者。然此解脫有能小處容致廣大。
有於一處而見一切。今於二中偏取能
見。不取能致故云於彼逮得此也。此別簡
定所得法體。二明用中二。先通後別。通論
此眼見一切世界等。非但見佛。普照等釋
慧眼也。境界無礙釋方便也。除一切障釋
清淨也。二一切佛化下別辨見佛。先明能
見之力。謂陀羅尼此云總持。以念惠為
性。然有多種。或法持或佛等持。今簡法等
持故云佛也。然佛中亦有法身報化。今簡
法報但取化佛故云一切佛化也。是故所
[018-0457a]
見之佛種種形色等竝是化身佛也。二正明
所見佛中。先見佛身。初東方後類九方。二
種種下見佛作用。於中先見佛隨機現種
種依正。二見佛於眾決定說法。二善男子
下結名分齊中。普門者簡異別門故。謂別
門中或見一方二方一佛二佛等。皆不稱十
方。今不依彼故云普門。此門若開普見十
方塵數諸佛。如文所顯。光明者顯所見分
明故。此普門光明是前普照也。觀察者所見
審細故。是前觀察也。正念者見時不亂故。是
上除障等也。上是能見。諸佛是所見。三昧
是彼見所依定。創入住位光明念佛三昧廣
見佛者。以佛是究竟所依本故。自分竟。依
佛方成餘行故。


第五豈能了知下明仰推
勝進中二。先總後別。前中豈能了知等者顯
己於彼實不能知。不知何法。謂菩薩圓滿
等。即名為智行。障無不盡故云清淨。德
無不備故云圓滿。二諸大菩薩下別顯有
二十一門。各先舉所得定門。後辨業用差
別。初十明念佛勝德圓備。後十一念佛妙用
自在。前中初一具見佛主伴依正故名圓滿
普照。二念佛令眾生離倒之德故名清淨。
總中圓淨依此應知。三念佛是處非處等
十力之德亦是大力那羅延等十力。四念
佛於法無倒。能說能授亦是菩薩心於法無
倒故。能見佛已聞法受持。五以達佛海智
分別如來。約能念智為名。六念佛微細境。
謂一念具八相等。如前後說故云自在。下
位菩薩總不能見上位菩薩。雖見不能證
[018-0457b]
入故名也。七以念佛常住故云無倒。八念
佛應機未曾斷絕故云隨時等也。九念佛
依土現身。十念窮三際佛。第二明妙用自
在門中。初一念佛遍滿一切差別境中。二
念佛涅槃相故云寂靜。三念佛超時不離
時。四念佛身滿法界故云廣大。五念佛毛
孔重現。六念佛於一切處現成正覺故
名莊嚴。七念佛光照離染轉淨法輪。八唯
心念佛。九由念佛故見所作業。由如鏡像。
無體有相離執著染故云淨業。十念佛修
生功德嚴真如法界。十一念佛大智等功德
遍照法界等。十住第一位竟。


第二治地住位中五門同前。


初舉法勸修
中。前既推己不知。誰能知耶。故今指示後
位勸令修入。於中言海門者。此國近在南
海。城門向海故名也。又表觀海門開見治
地法界故以為名。比丘同前。海雲者。此比
丘常在海岸。觀緣起大海及彼海上人法莊
嚴遍覆如雲。從所觀為名。如菩提薩埵等。
又表此比丘內具勝德深廣如海。外應群
機雨法若雲。又所觀法界深廣如海。能觀
大智周遍如雲。故從境智為名。勸往教
問。同前可知。二善男子下歎彼勝德有十
句。初一總餘九別。具因善者地前善也。大地
是地上。大力是佛地。次二能歎因令增廣。次
二令行願淨現。次二令二利德滿。三時善財
下設敬辭去。


第二爾時善財下明依教趣
求中。先心念法門顯無散動故。溫前所
得故。悕望後位故。長養淨心故。二身步漸
[018-0457c]
進至於後位。


第三見已敬請中二。先設敬
後申請。於中先申己意樂。二而未知下正
請所要十句。初五句問自行。後五問利他
行。一一各二。謂背凡向佛。捨生死向佛
果。初一約轉位。餘多約喻。准釋可知。



四爾時海雲下明示法界中二。初歎法器
為授法方便。後正示法界令其修學。前中
亦二。先問答審定。二善男子下正歎其德。於
中初總歎。二得普門下別歎。別歎中初十句
歎能發之德。謂具此德者方能發心。二大
悲心下十句歎所發心德。謂具此十德是菩
提心。前中初得字貫下九句。後者字亦通前
九門。其初普門普照等多是前功德雲處所
得之法。亦是宿有普賢種性故也。十心中
增數有十一。初四攝生心。一救現苦。二授
現樂。三滅當苦。四除彼因。謂惡業也。次二
滅障心。一斷煩惱障。二除所知障。次二證
理心。一正證。二後得。後三赴佛心。一見佛
身。二順佛量智。三究佛理智。二善男子下
示已法界。於中有五。初觀察大海為證門
方便。二得見法界無礙依正。三領受所流
無邊教法。四傳授眾生同入法界。五結己
所知。唯一非餘。初中十二年者。有人釋觀
十二因緣大海故。有云住菩薩十二住故。
有云此是十住之第二故云十二也。觀海中
初二句是總舉所觀能觀。下十句別顯觀相。
此中十種與十地品中大海十相有同有
別。准釋可知。善男子我如是下重更研
覈令海門開。二從作是已下明海門既開
[018-0458a]
見法界依正。於中先見依報。後見正報。前
中四。初見蓮花出明依真法界淨土集成。
二百萬下明外相莊嚴有二十句。初十一
明眾生世間莊嚴。後九器世間莊嚴。三彼寶
蓮花下明出所因。亦是智正覺世間莊嚴。於
中亦十句可知。四隨順世間下結歎無盡。
謂據實唯佛境故。總不可說。若約方便順
於世間說亦不盡。二見彼花上下明見正
報佛身有二十句。初十明佛果德備。後十
明妙用自在。竝可知。三時如來下明受所
流教。於中有五。初摩頂身加顯攝受之相。
二說普眼下明所說經法。普眼者從所詮為
目。此是總名。唯如來境下十種別名。准釋可
知。三善男子我從下總顯己聞。四假使下別
辨所聞法廣。五我於佛所下別顯己有廣聞
持力。此十持力中皆先舉所聞廣法。後辨能
持大力。以大海等墨等書一品不盡。於一
日中以此十持受爾所阿僧祇品。如是於
千二百歲一一日新受。以此普眼經是一乘
無盡修多羅故也。四其有十方下明傳授眾
生同入此法可知。五善男子下結己所知。


第五豈能盡知下仰推勝進。於中二。先總
舉。二何以故下十句別辨。初五自分行。後五
入佛果行。皆云海者。以此比丘但知自一
海更有多海非己能知故皆推也。第二治
地住竟。


第三修行住位中亦五。


初舉法勸修中。六
十由旬者。古人云。修六度行故。海岸國者
此國在海濱故。天竺梵本名海岸楞伽道。
[018-0458b]
解云此國通向楞伽山故也。又到勝流法
界之岸故。又前入於海門今達到海岸故
也。善往者巧入理住。又身住。虛空。行路無
礙名為善住。勸往教問敬遶辭退。竝可知。
略無歎德。


第二爾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
先憶念前法。隨路而行有十句中。初念彼
教法。次思惟彼義。次修習法行。後入深正
證攝法除障。


第三見已敬請中四。初至彼
推求見其依報。二見彼下明見正報。以智
住無相身遊虛空。下天等供養有十句。明
眷屬行。三爾時善財下親臨設敬。四白言下
申己請意。初十句問於法起行。後我聞大
聖下十句問行起勝用。前中十種皆從微至
著。准釋可知。後十中初二句明不離三寶
行。次不捨大願下二句明二利行。次不捨佛
剎下二句明攝佛依正行。次不離有為下二
句明悲智無住行。後常聞下二句明攝法行。


第四爾時善住下正示法界中二。初歎其
發法器。二我已成就下示已法界。於中四。
初總標法門。謂證法界無障礙義。能令隨
事用亦無礙也。二我已修習下釋上法門。
初釋上成就義。謂修習明了故也。逮得下釋
無礙義。謂照達所作名無礙慧光。則十二
句是照用自在無礙之相。剎那者此云念頃。
於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一百二十剎那
名一呾剎那。同此間瞬息頃。六十呾剎那
名一羅婆。三十羅婆名一摩睺妬路。此云
須臾。三十摩睺妬路名一日一夜。何以
下釋成無礙義。無所有者稱理性故。無作
[018-0458c]
者無功用故。天竺本名無體性。無作神力。三
善男子下顯法門業用中三。初總舉通用。
二於一念下明速至十方見佛供養聞法
等行。三若有眾生下明利物不空行。四結名
可知。天竺本云得普速疾不空超度究竟無
盡菩薩解脫。解云速至十方名普疾超度。
供佛利生名不空。此用無限故云究竟無盡。


第五仰推勝進中二。初別辨二十門淨戒。
善男子下總無量。皆不能知說。第三修行
竟。


第四生貴住中五分同前。


初舉法勸修中。
國通城別。名自在者良醫於此攝化自在故
以為名。又表此位中種姓尊貴生在佛家。
是故國名自在。城名呪藥者。謂於此城
中放三昧光破無明闇。如呪除鬼病。說
輪字法破餘煩惱。如藥療餘病。以此
良醫者天竺本名達閉多。解云此是種類之
號。在南天竺。如此方吳楚等類。但此類中
此人善醫故。能以法藥善治惑病故以為
名。以此寄當無流位故。滅障義顯故。以
表之。彌加者此翻名雲。謂能注法雨潤益
眾生故名也。略無歎德。餘同前辨。


第二
爾時善財下依教趣人中。思念前法使純
熟成滿。十句中初二句念所得所具。次正念
佛下二句念所歸所離。次念善知識下二句
念所求所度。次於一切下二句明護煩惱
行。後悉能下二句護小乘行。以此熏心增
其正行。漸至等明進至後處。


第三見敬
申請中四。先入見依報。二見正報法堂顯
[018-0459a]
其正位。說輪字莊嚴光經者明所說教法。
有本錯作論字。諸德種種解釋。近勘兩本梵
經皆名輪字。請則改正謂三藏解云。輪有
多義。一約字相。楞伽中字輪圓滿如象跡
等。二約所詮。盡理周備如輪滿足。三約用。
謂下所言不虛等有傳授義滅惑義。如法輪
等。即輪字教法詮示。莊嚴光行。除障為光。
證理為嚴。三時善財下親近設敬。四白言下
申情請問。問中初二句為總。後十句為別。
竝准釋可知。


第四爾時良醫下明示法界
中。二初敬歎法器。後授己法門。前中四。初
審其發心。二敬禮供養。何故禮者。古釋
云。顯敬法重人故。明諸弟子修行法時敬
法具。顯師即不爾已有過教之德。是故於
弟子常有敬法之必。但身事不得起禮。今
此以心行難明故。現相表之。又云敬其道
器也。又云不輕末學也。今更釋以菩提心
是佛因故重其果。而敬其因。此敬則是行
菩薩行故。示此軌則令眾倣學。又釋佛果
大心不足為難。創起大心此則為難。是故
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自
未得度。先度他故。我頂禮初發心。又釋此
心希有。能廣出生。是故敬禮。如新翻法界無
差別論中。敬禮菩提心者如世間人禮白
分初月不禮滿等。以希現故。滿月由此
故。三敬重下明言中歎德。中三。初十歎大
心功德能。初二為佛果依正性。性者因也。
以菩提心是因法故皆云性。次二成所化
因。次二成業行因。次二願智因。謂願常隨
[018-0459b]
有。智恒離欲。後二為大果因。謂菩提涅槃
也。二為一切佛下十句為十王敬護。三彼為
安慰下明得敬護之因。亦十句可知。四善
男子下汎明一切菩薩勝德中二。初法說。二
菩薩為大風下十三句約喻顯德。准釋可
知。二爾時良醫下示已法界中二。初口光集
眾說法廣益。二還昇本坐方示已法界。
問前既敬禮。今何故復坐。答前未與法。
非弟子故。致敬無咎。今現師位。是故還
坐。所言不虛者言必饒益故。天竺本名得妙
音陀羅尼法門。解云即是此中分別知天龍
等語言是也。業用及結名可知。


第五云何
能說下仰推勝進中三。初一句總舉。二彼諸
菩薩下別顯。十句悉是言音字句施設等繁
廣如海。勝進深入非已能知。三逮得下結
彼所得深妙之法。第四生貴住竟。


第五方便具足住中五分同前。


初舉法勸
修中。住林者行德建立名林。安固不動稱
住。又此長者栖薄大林長道之所。因以為
名。又住三昧身內。廣現佛境依正因果如
林。長者名解脫者。有財有德名為長者。
身內容現無邊佛境。定用自在名為解脫。


第二爾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初念法熏
修也。二如是念已下明身遊涉。前中初一
句總念前法。二入菩薩下六句明利他行。三
堅固菩薩下十句明自分行成。四逮得普眼
下十句明勝進行立。二身遊中十二年者。
古人云。自分勝進各修六度故以表之。後
漸至後處。


第三正敬請中三。先推求簡擇
[018-0459c]
見已設敬。二作如是念下生勝欲樂。起難
遭想。以悕望多年今方見故。九句可知。三
白言下申意請問。諸文皆先述己力發菩提
心。然後請法。以此文驗即知。欲受大法。
要須發菩提心。若不發此心非此法器。是
故諸文皆先定發心。或善友重問。然後為說
此為佛法之大轍。應思記。之請中三。初申
自欲樂。二我聞大聖下歎德勸說。三唯願下
結請令說。前中四。初十句欲窮佛寶境界。
二欲聞一切佛法下十句欲窮盡法寶僧寶
境界。各五句可知。三欲得一切諸佛菩薩因
緣下十句明欲窮盡十藏源底。四欲滿諸願
下十句明欲令萬行圓備。欠一句。二白言
我聞下歎德勸說中。初歎能善教令餘菩
薩離障得果。二其心下歎其自心常淨具
德。三唯願下結請可知。


第四時解脫長者
下示法界中三。初入定默示。二出定告示。
三結唯知此一。初中亦三。先具緣入定內文
殊憶念力者善財善友不捨之力。攝剎從境
為目。旋持從智為名。攝彼剎隨己智轉
含攝總持故為號。二入已下明法界業用無
礙之相。於中初身內現佛。三種世間實報因
果。二或於一剎下明現佛八相權化攝生。三
善財悉聞下明善財入前法界聞彼身內佛
所說法。又見彼身內佛神力等。二爾時解脫
下明出定告示中亦三。初舉法門體二正
辨業用。三勸修令入。初中無礙有四義。
一者一一如來各具一切無礙莊嚴。二者一
一如來互遍無礙。三者一切如來莊嚴悉皆
[018-0460a]
入此長者身內。四長者徹見十方佛海。此
文具四故云無礙。二得此法門下正顯業
用中四。初略見十方各方剎塵佛。二若欲
見安樂下隨心廣見一切諸佛。皆佛不來
此而令此見。此不往彼而常見彼。如是無
礙。三知一切下釋不來往知見所由中。先
標有五對。初一對標下釋。何以無從至。
以能見所見俱在夢中各無自體。何所來
至。以夢無處所故。此約體釋。二對中如
電等約佛大用有四種義。一照水現影以
應機故。二破闇見道滅眾生障故。三不
可執持。以離相無礙故。四速滅不住。以
非世攝故。心水定澄能現彼像。水亦不去
電亦不來。而像無不現故也。三如幻對中
以幻心無礙故能現無礙之幻佛。於幻身
內現多幻佛。無所障礙。此是緣起相由門
中自在之義。思准之。四如響對中釋上聞佛
說法音聲等。如是知下結知。證入故得自
在。四善男子當知下通結。所作皆由自心。
以諸佛境界遍滿一切。但以心垢對之不
見。若修治自心令離障得定諸佛境界當
處便現故云也。三是故善男子下勸其修
學。是前所說由自心得故。勸以十法修治
息心。謂一以善長心。二以法潤心。三於
境鍊心。四以懃策心。五以定攝心。六以
智洗心。七以惠反照心。八法純熟心。九
等佛果心。十十力照心。下結己唯一可知。


第五仰推勝進中。初一句總。次五句別顯
行體無礙。次於一切諸方下明行用自在。然
[018-0460b]
諸文仰推有二類。一即於自己法門之內更
有深細。非己能知。即如此文及前位等。二
推異類法門非己能知。如前第三住中推
菩薩戒等。上下諸文皆此應知。第五住竟。


第六正心住中。


初舉法勸修內。國名頂者
此在閻浮最南畔處故云頂也。表第六般
若終極故也。海幢者。古人云。定深如海。智
勝若幢。又釋定身獨出名幢。業用繁多云
海。設敬辭退中歎德。悲泣者傷已無始不
逢善友。今遇會心原故也。又指示般若門。
荷恩深故。


第二爾時善財下依教趣入。謂
念前趣後念中。初二句總。下十句別。一能
入慧。二所證理。三所攝德。四所起用。次四
了知剎海。後二受持行願。皆是解脫業用難
知。同名不思議也。三漸趣至後。


第三見
敬請中。初見彼依報推求簡擇。二見正報
靜處安禪。


第四從三昧正受下正示法界。
於中七。初辨法體。二示法界業用。三令善
財觀證法界。四出定歎德。五問答現名。
六問答現用。七結唯知一。初中身安不
動。心寂無覺。七轉已息唯第八持身。定前
加行誓願力故。令於定身起諸業用。若圓
教中融攝法界自在無礙故。業用無方未曾
起念。總有十四門。初足下出長者等眾。明
修行之初以施為首。二從兩膝出剎利等
者。具云剎帝利。剎此云土田。帝利此云主。
則王種。王種以福化人。婆羅門以智化導。
三從腰出仙人者以多著斷常故。兩邊出
也。三岐杖於上安居。持瓶洗淨用也。西域
[018-0460c]
外道多執此瓶杖。四脇出龍。五胸德字出
阿修羅。六背出二乘者。與大乘正面相背
故也。此是貪他財故。慈觀治也。嗔無情物
故教緣起觀。是耶見愚故教巧觀。法體無
二我也。七肩出夜叉。八腹出緊那羅等。九
口出輪王。十兩目出日。十一眉間出帝釋。
十二額出梵王。十三頭出菩薩。以十波羅
密教化眾生。十四頂上出佛者明極果尊
勝故。於中二。先十二位攝菩薩眾。後二十
事攝雜類眾。前中初平等法者令道場菩薩
速成佛果。齊諸古佛也。二普門法者。因位
既滿令攝別歸普。三普莊嚴法者。以灌頂
受職普嚴法門授第九位。令其修學。四堅
固山法者。第八住中成三業離過不動故
也。又令不捨此不動而進受第九無礙說
法。是故方云堅固如山。五海藏者。以第八
住無生藏海授與第七。令其修學故。六普
境界法者。以七住中善巧周遍所緣境法
住與第六。令其修學。七自性地音聲法者。
六住中讚毀自性但有言聲授與五住。令
其修學。八隨順世間法者。令第四住進修五
住隨於世間五明等法。九厭離法者。令第
三住厭離世間向於第四出世住故。十長
養法藏者。令此受持第三住聞持陀羅尼甚
深法故。十一精進法者。策此初心令更進
修至後故。十二信行者。住前信中菩薩何以
不言菩薩者。以不成位。但是行故。言無
盡法者令修普賢無盡行故。問准依此文。
十住滿後即至道場。成佛而不說十行等。
[018-0461a]
者何也。答此是普賢十住攝後諸位。皆在此
中。顯一位即一切位故。是故一位滿後即
至佛地如上十行等後成佛同此也。此是
以位攝位門。若以行攝位。即十信滿心成
佛。如賢首品說。此之一轍非此圓教餘處
總無。正是一乘宗之大例。自下二十門。為諸
天竝是入法界之器非是世法。一以色究竟
天雖是長壽終歸有盡。今為說法身平等
無盡法。二者初禪梵王有慈不普。為說大
慈普覆眾生。三者自在天雖世中大力終
歸滅盡。為說法身生善根力。四者建正法
幢降彼耶心。此亦是他化天攝。五者化樂
自念化作樂具。為說淨念令念法門。六者
為說出世淨意樂故。令其遠離執手染心。
七者夜摩喜樂終竟無常。為說出世真法歡
喜。八者彼著地居有為莊嚴。為說福智莊嚴
性空。九者令此夜叉捨離惡護眾生命
故云歡喜。十者彼屬諸天而不自在。為說
出世法樂圓滿不繫屬他。十一者修羅大力
為天所伏。為說出世法身大境物莫能過。
十二者彼金翅鳥雖有大力只遊一界故。
今為說法身金翅覆無量世界。十三者緊那
作樂愚著無益。為說出世勝智益生自他俱
樂。十四者人王樂著世間五欲。為說欲過
名不可樂。十五者龍有熱沙金翅等憂。為
說無我令彼歡喜十六者摩睺惡性事中
好靜因。則為說甚深寂靜。十七者地獄苦逼
心亂。為說法安心令得正念。十八者說智
治癡。十九者閻羅王處苦具可畏。說法除
[018-0461b]
之故云無畏。二十者餓鬼飢渴常惡悕望。
令說法翻之。言悉令眾生下結上所說。皆
向出世賢聖之門。明放光利益可知。第三
爾時善財下明善財觀見得法中二。初觀比
丘身明證人法界。二念彼三昧下證法法
界中四句。初一句念彼法體。二思業用難
測。三思其大用深廣。言無量者明前十四
處所出廣多故。言無作者明不作功用。
顯其甚深。四觀察法界下明法起所因。謂法
界嚴智是因力。依佛智等是緣力。出生等
現所作事。明善財委得其本故具知也。第
四出定歎德中二。先出定者利益事訖。六
月六日者是第六住故。二爾時善財下明言
中歎德。於中二。初十句歎三昧體深廣具
德。二大聖其有下歎業用。於中初歎上救
三途人天等。二發菩提心歎上益菩薩用。
謂從信行終至道場等。第五問答顯名中。
答有三名。初一總名普眼平等法門。見法
界故。障無不盡云捨。理無不證名得。二
淨般若約智離障。三淨嚴約境證德。善男
子下釋立所由。良以此德當其第六般若
位故。第六大聖下問答辨業用。答中有二
十三句。初六句明於器世間自在。二見一切
佛下十一句明於智正覺世間自在。三大悲
攝下六句明於眾生世間自在。第七結已
唯一可知。


第五仰推勝進中三。初一句總
推。二皆悉深入下別。三我尚不能下結不能
知。以積行成德行尚不知。況所成德。第六
住竟。
[018-0461c]


第七不退住中。


初舉法勸修中。海潮者顯
別住處。近大海側潮浪至之。處表此第七
巧便就機用不過限故。園林者眾行建立栖
止之所。普嚴者勝德圓備。優婆夷者是慈悲
之貌。休捨者智論第八名呼捨羅。勘天竺
本名阿舍。此翻名意樂。亦名滿願。以能
滿一切眾生願故。二勸往教問。三時善財
下慶己所得。設敬辭退。


第二爾時善財正
念下明依教趣入。於中二。先敬念人法。二
又作是念下見其勝德身漸遊行。


第三至
海潮下明見已敬請。於中四。先見依報。二
見正報。三設禮。四申請。初中有十三事
嚴此園林。初寶牆。二花樹。三堂。四閣。五殿。
六池。七有大宮殿。八殿內有十種座。九寶
帳覆座。十寶網覆帳。十一光明普照。十二
有十種電光。十三百種雲嚴。二時優婆夷
下辨正報莊嚴。於中三。初勝德嚴身。吉由
羅者此云臂印。莊嚴也。二眷屬圍遶。三其
有見下明利物不空。三爾時下明善財正設
禮。四白言下申請可知。


第四答言下正
示法界。於中有四。初舉法門體用。二明因
緣厚薄。三來果久近。四顯法門名字。初中
四。初一句舉法門體。二若見聞下明其勝
用。三東方下顯佛被益。四我此大眾下明眷
屬行成。二往因厚薄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初
舉過去所事諸佛。涅槃中八恒佛所。此位中
多於彼也。二了知下十句明所成法界行
德。三來果久近中亦先問後答。答中三。初不
為限齊故發心。二欲教化一切下正為作
[018-0462a]
無齊限事故發心。於中各有十四事相。翻
可知。三是故下結自修行。無限齊故不辨
自身成佛期。問若爾豈可成耶。答菩薩闡
提亦不成故。眾生須成。亦現成故。望自證
理無成不成故。四顯法名字中。先問後答。
言離憂安穩幢者大心多劫遭苦無憂。造
修正行安穩無倦。大志獨拔。是故云幢。天
竺本名無憂建立幢。我唯下結已可知。



五仰推中二。初一句總舉。二諸菩薩心下九
句別顯行德。我當下總結。第七住竟。


第八童真住中。


初舉法勸修中。國名海
潮者雖起潮浪海無增減。表此位得無增
減法界。又證理起悲如海起潮。同前處者
表第七已上同是菩薩故。仙人者表第八童
真清潔之貌。又表純無漏故。又表唯變易
身故同八地等也。毘目多羅者。天竺本名
毘目多羅涅懼沙。此翻名最上無恐怖聲。
上文歎佛處。云以一切智微妙音安慰無
邊眾生界。此名得也。二歎德勸往教問可
知。三善財荷恩敬辭中十一句。初一句總餘
十句別。一大乘真友暫逢亦難。二況得同止
多時。此二善友難遇值之。三若自無大乘
根器亦不成故云得菩薩根難。四雖得根
器。正直真心此發亦難。五雖具此因。得同
行同願。伴善知識亦復更難。此三法器難
辨。六正得法身難證。七正說法身難聞。
此二法義難得。八生大心難。九求果智難。
十長大行難。此三心行難備。


第二爾時下
依教趣入中。初念前法。初句總。心能長養
[018-0462b]
下十句別顯所念。皆言心能者。心若淨則
行無不成。是故順教念心法功能也。初二
心為行緣。次二心能起行。次二心能攝法。
次二心能成定慧。後二心能除障。二漸遊
下正趣後位推求簡擇。


第三見敬請中五。
初見依報。二爾時善財見彼下明見正報。
樹皮衣等明少欲之相。三設禮中五體投地
敬之極也。四念善知識下起勝念想十句。初
五句念彼能作成之因。後五句念彼悲智
巧運度故。五作是念下敬遶申請。


第四時
彼仙人下明示法界中二。初歎發心為授
法方便。於中三。初仙人歎有十句。明善財
大志所作德。二眷屬供禮歎亦十句。明善財
廣益眾生。三時彼仙告大眾下結歎大心當
成大果。二告善財下正授法界。於中四。初
示法門名體。以此位中高出功用之表故
云幢。然不為相惑所動故云無壞。智慧是
其法體。是故天竺本名無能勝幢菩薩解脫。
又此仙人定慧作用勝出無屈故以為名。二
辨其業用中。先問中境界者問其業用分
齊也。則申右手下示用現答。摩頂執手是
加持之相。於中三。初入廣處見佛。聞法以
修大行。二或自見下復多時以修勝行。三
明法門照得益之相有十句五對。初一總後
四別。能照皆是無壞幢之別義。因照所得。
皆是明淨藏異德。以此明淨梵本名為毘盧
遮那藏。是故該攝也。三放手下明息用歸
本。放手者令其出觀。還在本處者不移此
處而見十方故。處既還本時亦未經一日。
[018-0462c]
是故於一時一處頓修成十方多劫行成
者。皆善友圓教法門力也。是故善財一生至
究竟位者良由此等也。下文云一切諸佛
無量劫修善財一生皆得者亦由是也。是故
普賢位中或無量不可說劫修非唯三祇。如
法力加持所經時劫。或一生一念如本時等。
皆無定限。可准通之。汝憶念者問觀中事。
唯然者正憶不忘。知識力者是勝位加持。顯
非自力。則答所由。四我唯下結己所知。
明授法即盡。更無遺惜故。


第五仰推勝
進中三。初總推。二諸大菩薩下別。於一切時
輪自在者。古人云。於一切時機三輪自在。
又可於一切時劫迴轉自在故說輪也。三
我豈能下結非己分。第八住竟。


第九法王子住中。


初舉法勸修中。國名進
求者反道之相。人皆背捨既成順用。故令
進求。又在反道之位。不宜怠慢故以為名。
依天竺本名伊舍那。此云曠野。亦名悕求。
婆羅門者梵志淨行。方便命者隨事以方便
為命故。刀火不能損也。又刀火返道以
為方便。正行相續故稱為命。天竺本是野人
也。


第二爾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亦。先
念前。二漸漸等趣後。此等亦得總屬前位。
謂初見敬申請。是親近善知識。二告言等總
是聽聞正法。三念前法門是繫念思惟。四
進至後處是如說修行。是故總成四親近
行。念前法中四。初念前因無壞幢照所得
三昧等法。於中聲聞忍是人空。無生忍是法
空。善財此處得無生忍者。以是前第八住
[018-0463a]
位之益故同第八地也。二常行菩薩行下
念前遊諸佛所成勝行。三於一念頃下念前
遊諸剎海行。四又知無量下念前所見諸佛
化眾生行。是即諸文成益皆悉在此憶持法
門。使純熟明淨證會究竟。二到處可知。


第三見敬請中三。初見苦行相。二禮。三問。
初中四面火聚者。正法師云。四無礙智能燒
惑薪。刀山者真無分別出妄解也。從彼山
上自投火聚者。加行相應意言。分別緣。真
望證真顯妄滅故也。又解火聚者是根本般
若故。智論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邊
不可觸。遠離於四句。解云此智火有四義。
一燒煩惱薪。二破無明闇。三成熟善根。四
照現證理。刀山者加行智趣證疾利故。高
峻者非即正證故。投下者從彼入此故。又
刀是斷德。障無不割故。火是智德。理無不
照故。投下者障盡證理故。此火聚刀山即
法門。更無表示。若爾何故有刀火相。解云
即以此相即是法門。甚難解者是。此文意。
設敬申請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法界中
有六。初示法勸修。二善財作如是念下對
此生疑。三作是念時下菩薩加勸。四童子聞
奇特下除疑悔過。五登刀山下如說修行正
證法界。六我唯成此下結己唯一。就初中。
言若能登刀入火者勸其捨分別入正證
法界也。菩薩行淨者。分別盡故離障清淨。
證法界故。菩薩行成。何故要以如此法勸。
為破其見故。令解菩薩深密法故。順相易
解。逆相難知故令知也。如是反道。上下文
[018-0463b]
中總有三類。一此位同耶見。二滿足王同
瞋恚。三婆須密同貪愛。是故三毒相竝有
正法。然有四義。一以當相即空故。諸法無
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於此三事
中有無量佛法。解云此約即空是佛法。非
謂三事即是佛法。二約巧攝生說為佛法。
非謂即是。如淨名云。先以欲拘牽後令
入佛智等。三約留惑潤生長菩薩道說
有佛法。非謂即是。如淨名一切煩惱為
如來種。四約當相則是不同前三。此極難
解。不思議故。如此文是也。二生疑中。初十
二句念現得生疑。恐壞道緣失正行故。
二此將非下念當得生疑。壞我應得不令
得故。惡菩薩者實是惡魔。詐現菩薩。又是
初心菩薩已退本心。欲妬害者名惡菩薩。
如驢菩薩狗菩薩等。三加勸中有三。初色界
梵天勸。二欲界六天勸。三龍神八部勸。初中
三。告善財莫作是念者總勸莫疑。二別
歎炙身本意德。三時諸梵天下明因此通化
攝生德。四種道者四無礙智道也。二一萬魔
等六天中。一萬諸天者是夜摩天。與忉利四
天等同說。曼陀羅花等者大小白花也。伊那
槃那龍者。伊那是樹。槃那是葉。以過去壞
樹葉故。墮在龍中立此名也。難陀等名歡
喜極歡喜龍也。餘勸等可知。四除疑悔過中
三。初起真心。二禮謝悔過。三說偈受懺開
導。善財是大人。何故疑者。以相是反道。理
須疑也。若不爾者無以甄別耶正。何故勸
者顯示實德故。若不爾者亦無以簡真偽。
[018-0463c]
是故拒其耶相。勸故受其實德。問若是魔
王作此。豈亦不能現此勸耶。答亦如前善
知識指示此人。固非誤也。況勸中正說非
魔所能。善財已得超魔之眼。豈不見之。若
爾知非是魔。何故生疑。以大菩薩境未能
知故。法須疑故。如前說也。偈中初一勸順
教除障。後一勸因得果。五如說修行中
三。初得安住三昧者加行定。謂無散動智。
以刀應割斷。反此故安住也。二既至者到
正證位。寂靜是所證理。安樂是能證智。照明
是證相應。亦是破無明也。入火應燒苦。反
此故寂靜安樂。三白言者明後得智說證
中。事觸者是證智與理融故云快樂。六我
唯下結名。無盡者智依大定遍照法界故
云也。又反道之用普周法界故云無盡。天
竺本名得普攝道場菩薩解脫。解云普攝無
盡諸眾生界。如上加勸中顯。皆令向佛果
故云道場。梵本名毘目叉。此云解脫。舊翻
名法門。但依得出離名門。則此名解脫。
亦有業用自在可知。


第五仰推勝進三。初
明淨法王等一句是總。二滿足下別。三如是
等下結。推可知。第九住竟。


第十灌頂住中。


初舉法勸修中。城名師子
奮迅者謂三昧德用自在之相。童女者位滿
離染貞潔之相。彌多羅尼者此云慈女。謂智
德內圓慈相外彰故名也。天竺本名彌多羅
衍那。此云慈救物也。彼本亦云此女父名
師子幢。即是王女也。以位滿故。


第二爾時
善財下依教趣入中。先念前法。後至後處。
[018-0464a]
前中初念自分境中觀真際等。二決定了知
佛下明念勝進分中。果法等漸至後處可
知。


第三見敬請中五。初推問。二指示。三入
見殊勝依正。金色者可貴之貌。位滿顯彰。
四設敬。五申請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法
界中四。初示法令觀。二觀已顯名。三辨法
業用。四結己唯一。初中三。先一句舉法勸
觀。則業用自在依止法界二見一一下明正
觀證法界。略辨十句一一理實無邊下文普
賢毛孔現塵剎等即正報現依。此中則依報
現正。皆是無礙法界自在故也。又此亦是
器世間內現智正覺。亦是因位中現果法。亦
是體中現用。有法喻合。三皆是彼女下結
法屬人。亦是結果由因。二爾時善財正念
下顯法門名。先問後答。答中名般若者。第
十住位智度滿故。即智自在。依止法界。普莊
嚴者依智起用。具德圓備。如法雲所顯則
其事也。彼諸如來以異門令我入者攝別歸
普故。一切成一故。顯一甚深故廣多故。三
白言下辨業用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先舉
法總標。生平等時者明正證相應時。明得
法門之體也。得普門等者總明所得業用
也。以此中得陀羅尼門三摩提地門依止
法界故。以十住十地境位同故。得法亦相
似也。二所謂下別顯所得。於中略舉。總有
一百一十六門。分作十位。初八門明所知理
事持。二功德下十門明行持。三從業陀羅尼
下八門明業持。四從善行三昧下六門明
定用持。五心海下五門明知他心持。六發起
[018-0464b]
眾生下十一門明知所化持。七大悲下十五
門起能化持。八世界起下十七門知剎海自
在持。九分別佛身下二十七門知佛海自在
持。十菩提心色下十門知色海無礙持。我唯
下結已何知。


第五仰推勝進中三。初一句
總推深廣之德。二安住下十句別顯。於中初
二句明行深。次離癡下二句明惠廣。次得
無礙下明眼智無礙。次一切世間下二句明
行堅固。後善巧下二句明攝化自在。三如
是下結非己分。上來十住總明十住竟。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