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43 教觀撮要論-宋- (master)



No. 967-A


刻教觀撮要論序


教觀撮要論未見全書不詳作者及其卷數然其第
四卷末曰先師頑空和尚三千說附則其門人所著
而卷止於第四必矣吾師嘗借此書於長安興聖禪
剎寫焉乃嘆曰惜乎此書多所發揮而放失不完日
者命曰崑山片玉豈忍棄捐何不印摸流布乎
於是傍加國語付諸劂生覧者倘得完書補成是望。


寶永元年初冬日天台安樂蘭若沙彌覺潭謹序



台宗教觀撮要論目





* 卷第三

* 論諸部經王
* 論光明經王
* 論輔行引大經明被接文
* 論聲聞攝屬
* 論三日喻文
* 論解謗別圓初心見佛
* 論立識生法
* 論華嚴聲聞有無
* 論玄文四序
* 論四種教證
* 論法華教主
* 論籤文四心同一行一緣
* 論當機結緣二眾
* 論含中發習
* 論三千餘義
* 論中諦具法
[003-0282b]
* 又玄云又人聞一切法趣即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也
* 論部教之義
* 論四教破性
* 論籤文起心之義
* 論隱實施權
* 卷第四

* 論光明立題
* 論教行五章
* 論玄文引壽量證經體文
* 論玄籤指文例
* 論玅記釋中止一城文
* 論玅記釋轉法輪文
* 論三法無邊
* 論玄序十德
* 論萬乘數
* 論輔行十義評無情佛性
* 論玄籤稱味味例
* 頌解金錍四十六問
* 首眾南湖講光明玄題
* 觀經疏題
* 觀音玄題
* 法華文句題
* 十不二門題
* 入廣恩祝聖講題
* 先師頑空和尚三千說附No. 967


索般若則情動于中三請口索機情必俱故後後必
兼於前前而有親疎之異此其大略也自古議口索
大小及譬本有無等詳考疏記之文葢無可疑者如
曰機實而情假情實而口假又機在大乘情求昔實
情求大乘口問昔實等若然者則機大口小情通大
小在文燎然固何所疑哉或曰口索之際雖機情在
[003-0282c]
大其如三請之文有願說第一法欲聞具足道之語
謂之索小可乎曰當知三請之時大乘機動欽渴法
乳甚於二酥之時但由聞略開斥作方便則從前執
真保果之心怳然自失故於情中未免遲疑故曰車
由斥方便失實故須索是也至於發言啟請雖有願
說第一法及欲聞具足道之語但是順佛口索而巳
其言不主於大乘故云小耳所言順佛口者葢略開
文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又云具足行諸
道故舍利弗聞斥方便自疑所證未實故謄佛語再
三伸請然實未知第一具足之道果何道邪吾祖謂
之索求昔日所說之實則知其所問且在於小也或
曰志求佛道既是大乘機動何得為口索譬本邪曰
得大途者不循於小徑明大義者不拘於片文吾祖
以釋迦章後偈文為下譬說作本唯明其大義間有
一二名不相當則必取意以釋使無妨於文旨也如
以安隱為下三界不安隱作本以種種法門為下唯
有一門譬作本似此非一請詳考之自可以明其大
義矣何止於索車一文乎。


論諸部經王



夫言經王者中道也葢中有統攝之功而於諸教自
在既尊且極故得王名所以道諸經有名法身義者
即名經王如是則教道巳還但得是經不名為王也
若然何以文云一切漸頓諸經無不稱所詮之處為
經王又曰既教分大小王亦尊卑乃至云方便教主
[003-0283a]
王名不無等是則偏真之理及以前三權果皆得稱
王此何義邪由是自昔不曉文旨乃說經王該於當
跨遂有進否紛紛之議若說經王須論當跨是則經
體亦須論之葢王體同是中道故也以此而覈之則
知舊說之迂矣應知經王唯取圓中於諸經自在故
得王名在昔圓中但於當部諸經自在若說法華之
圓乃於巳今當說一代自在伹如此明之則簡而易
曉而與經體更無異途也問曰其如疏記之文灼然
該通權漸何邪答曰文各有旨不可一律而觀葢文
句為釋聚集國王之文若不約偏圓漸頓及以權果
俱得稱王則何以見聚集之義乎於是乃有部部不
同名之為國皆言第一即是王之說又曰此經會通
諸教等此乃約部約教以釋聚集國王之文當知此
是當文帖釋之義初非經王大途之說也自古不曉
以其名同故一槩而集之非也後人亦以其既集故
混於大途而議之亦非也然大途之旨唯取圓中為
王而有通局離合之義蘊乎其中四明記文明如白
日不俟贅言也。


論光明經王



夫經王之名獨彰於此典者葢由此經部兼四教有
經而復有王統攝之義既成自在之名亦立故曰文
號經王教攝眾典若就當部而論統攝止可攝於部
中諸教而巳然吾祖釋帝慧王之文約三義而論統
攝初則徧攝一切法門始自三道終乎三德若惑若
[003-0283b]
智若障若德莫非此經之所攝也次則徧攝一切經
教始自華嚴終乎涅槃若漸若頓若偏若圓亦莫非
此經之所攝也終則徧攝一切圓位始自理性終乎
究竟若迷若解若分若滿亦莫非此經之所攝也既
攝一切法門又攝一切經教又攝一切圓位若專方
等未堪言之應知乃是預取法華之意跨節而言也
滅後釋經不約法華寧窮一代此吾祖之挌言也若
曉斯旨則三俗三真三中之說其義有歸矣四明特
約七二諦而申之葢欲深窮一代之化源滅後消經
之方軌故也文不云乎如此明經收於一化罄無不
盡夫欲收於一化捨七二諦更何所擬葢七二諦有
偏有圓有正有接非但經義可明是經而復是王之
義亦可明也故知四明之說未可輕議也豈不見天
台之文云但經王是一隨緣設教名字不同華嚴名
法身乃至涅槃稱佛師皆是法性異名通為諸經作
體請讀此文則四明之說彌為可信也孤山浮石淨
覺諸師各以意見而消釋之不唯不能該攝一化亦
於當部四教有所遺闕得失巳定雖置而勿論可也
自古皆傳天竺懺主有破古消王之說言之近理易
以惑人不得不辯而明之且其言曰三俗是華嚴般
若涅槃偏教之俗三真是三部偏教之真三中是三
部圓教不思議真俗作此分對雖巧會疏文而未免
迷於大旨何者疏談三俗三真三中正明光明經王
兼收一化眾典何得分屬三部反顯光明非王一不
[003-0283c]
可也文中既云華嚴名法身方等名實相般若名佛
母法華名髻珠涅槃名佛師皆是法性異名通為諸
經作體具歷五時所談皆是法性異名通得為王何
得獨指歸三部乎不唯顯當部非王亦顯法華非諸
經王二不可也況復吾祖對破真諦三藏乃以圓融
三法破彼三法偏對三經謂之進不成圓退不成別
又何嘗約四教真俗而破之乎此義巳在玄文破立
昭若日星又何須於此更加破斥三不可也破古消
王之說既非則七二諦之談任運可信記文消釋理
趣明白不待成顯其義巳煥然矣今姑為之說當以
教攝眾典之文而為憑仗以滅後釋經之旨而為準
繩參會法性異名之言深思收於一化之語則知七
二諦之釋非苟然也然則慈雲不足法歟抑甞考之
慈雲平昔著述之文皆載之天竺金園等集若破古
消王之說果出於慈雲何獨不載之乎只如慈雲於
光明當體章小有所疑乃以五言偈請問於四明何
獨於此大節見有不合而不請問乎又況四明慈雲
同學於寶雲寶雲屢甞講斯玄句四明慈雲必面領
慈訓豈同學而所見頓爾乖戾乎以是而推之則其
說不出於慈雲也明矣是必好事者借慈雲之重名
而欲駕其說者之所作也。


論輔行引大經明被接文



此文乃記主酙酌判經旨趣難見應先問曰三十六
文疏中伸釋曾無被接之語記主何所據而云是利
[003-0284a]
根接入別圓耶答曰按經三乘同觀第一義諦疏釋
例如三獸度河得水淺深即通教義也經中結益乃
有一生實相二生法界之語疏釋指同法華損生之
義即損變易生破無明位也既是三乘同觀而菩薩
破無明惑若非被接莫消此文況復疏釋二十五師
子吼品觀因緣智四種不同之文有云即是別接通
義洎釋今文指同彼品云如師子吼初說以是應知
彼此兩文皆是通人被接之義疏意幽隱是故記主
特寄於此而判釋之仍出其意曰但觀諸經會末得
道則識所說共別之意正在此也得此意巳消文不
難且文中明指三十六文合引三乘同觀實相之文
及結益等而乃却引師子吼品觀因緣智四種不同
文者葢兩文名言似殊義意不別故得互用耳何者
彼品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即是第一義空此
文則曰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空
疏釋此文指同彼品故知二品文異義同彼有四智
而今文伹有三者亦是開合之異彼開上智為二智
者分於別圓故也別住未破無明故云見不了了圓
住巳破故云見則了了也今文但據破無明位通總
而說故云一生二生等然記主以此例彼亦分二教
故云實相是別理等葢別教證道初地同圓二地巳
去猶存隔歷無行證人故以一生判屬別教二生判
屬圓教位也實相法界一體異名但據一生二生之
義而分二教初無他意也然則文中十千五千似與
[003-0284b]
經文有殊葢名相參差不必強為之說按疏釋一生
二生乃屬圓教後位故云十地補處為一生九地是
二生若具論者則如法華損生義說則是指同分別
功德品一生當得等文而今文乃云破無明一品二
品則是從初位言也此無他葢經意多含祖師用與
不必一準只如觀因緣智四種不同之文大師多處
引用分對四教而疏與今文乃作別接通以釋之豈
章安荊溪特違大師耶故知經意多含隨文用與耳
此中為顯接入別圓之義故判在初位也文中自章
安至智解不同牒疏中之語一生二生去記主斟酌
判釋之詞也餘竝可見問曰大師玅玄判大經聖行
品明追說四教第十九德王品明追泯四教既追泯
同法華開會一道無偏何以經末復明被接答曰金
錍云約部通云一切兼帶部中品內或實或權是知
大師且指二品以示追說追泯之相其實二義該徧
一經經意幽深自非祖師指示何由知之。


論聲聞攝屬



凡欲議聲聞種類攝屬先當究其得名所從則自然
條理而不紊原夫今經所以超過一代者以由能開
難開之人故也吾佛跡為王子覆講之時諸聲聞人
誰不曾結大乘緣種今三周得記及滅後回心者皆
是也由此言之雖均謂之退大可也理雖如此若吾
佛不敘大通之事誰知退大故曰於法華前誰知退
大是也由是鹿苑以後執真保果之心亦人人同然
[003-0284c]
雖均謂之定性亦可也故曰方等等席咸稱滅種是
也大旨雖爾但祖誥之中諸名出沒得記前後回與
未回似難條理今略得以議之須知本論四種聲聞
之名且據當座聞法得益不同者言之葢名局而義
通也若以吾祖所立諸名攝歸四種之內亦無適而
不可但其間取與亦不能無小異焉葢論但據其三
周在座得記者均謂之退大而不分於旁正出沒之
殊又據其不到靈山而未得記者均謂之決定亦不
分於界外滅後之別故知是名局而義猶通也吾祖
於退大之外而別立發軫學小之名元小名同葢推明其
結緣之後有曾習大乘行而遇綠退失者則謂之退
即逢值第二類人也有結緣之後而便習小者則謂之發軫
學小即逢值第三類人也推其根源雖有二種之殊今日三周
得記則一也但曾習大行者中間巳度餘未盡者同
元小人今方得記而元小之人今猶未盡乃至滅後
得道者是也有此小殊而論中不說但據其三周得
記者均名退大也問曰按此則退大者利元小者鈍
是則退大者應在上周得記吾祖何言上二周正為
發軫學小人耶答若非記釋此文似難葢退大之名
出自下周故與上二周一往辨異故云爾二往言之
則如所問記釋巳詳不必疑也若夫決定性人巳經
方等彈呵不入不到靈山故未得記然原其根性亦
是曾結大緣之人以有大種故雖非當座得記而於
界外得聞是經故云我於餘國作佛等也論中此義
[003-0285a]
不說但云未熟不與記爾應知此人亦是從於發軫
學小中來方其在於鹿苑之時證真既同同皆執小
至方等會不受彈呵故別得決定之名自為一類耳
以此而推之則元小之人與退大人雖同而異最初
行行不同故記釋同聞眾並列二名者此也雖異而
同今日得記不別故句明三周旁正者此也人不見
此雖欲會攝未免柄鑿不相入請以今義考之豈不
徑而白乎。


論三日喻文



余讀玅句至釋壽量品題有所謂三日喻文其間見
報身壽有與奪之論頗似難曉今先明疏記大途然
後點示與奪之文庶幾無失也原夫大師釋此品題
明於三身三壽三量洎引本論及三日喻乃至義便
文會等皆是修性之義故前後文明報身義唯約自
報而說余甞反復紬繹疏記之文始終一轍略無異
同此固無可疑矣但文云與而為語得見報身壽命
奪而為語猶是勝應記釋云但以報應二名而論與
奪等自古不看上下文義乃謂其體只一他受用身
亦名為報亦名為應今伹以報應二名而論與奪究
論其體則一也今謂此說非但暗於大途亦顯大師
此語宛同兒戲耳然他受用報及以勝應既是一體
異名今約異名而論與奪何異與而為語得見帝釋
奪而為語猶是憍尸迦也尚何與奪之有哉所以先
正其大途葢為此也冬日喻應身之壽則勝劣兩應
[003-0285b]
皆冬日所喻也春日喻報身之壽乃自報耳文意謂
既破無明受分法身與而為語得見自報之智奪而
為語猶是勝應耳葢由雖能分破無明未窮自報之
源故所見佛猶依轉識而現故名為應也若爾記中
之文如何消邪曰大途既正則此文不難矣荊溪意
謂應以自他兩報而論與奪今不然者伹報名是一
故以報應二名論與奪耳葢他受用亦名應故如此
釋之豈不白乎義學之士但須詳味當自知之雖然
記云當知法華報佛所說引論報佛菩提為證若爾
說屬他報本論之文豈修性義乎應知凡言報者該
於自他大師引用的從自報而說以映上下諸文皆
是報智故也今記主為他宗貶法華是應佛所說故
一往據本論報佛之名以斥之葢報佛名通故也祖
師用意既殊學者豈宜執一而妨於大途也哉。


論解謗別圓初心見佛



中興教主以三雙論見佛之式詳見於玅宗當時學
徒有霅川岳師叛去師訓以十諫忤之於是教主復
有解謗之作至于今學者皆得以披究而無甚大難
者葢其說之詳也第其中尚有可疑者如釋起信凡
夫事識該別十信圓名字人乃至云聖雖有力加於
可加然此一文有可疑者二焉且前文云華嚴會中
圓別外凡乃至云別雖知中正修空故必未能見佛
力加見加於可加既云佛力加見驗是可加者也葢
華嚴會既無劣身若不加見何能聞法進入後位乎
[003-0285c]
今文則是不可加者也故云聖雖有力等均是別信
何以見佛異同若此此可疑者一也若別十信及圓
名字未能見佛無分齊身則真中感應之義不成矣
又何云尊特身應別圓之眾邪此可疑者二也余甞
遲疑於此而不決者屢年頃在廣恩與諸子說釋此
書因得其說則二疑皆解矣須知中興教主本乎起
信及光明疏明二識見佛并所住理加之空中二觀
立此三雙以定一家真中感應之規雖千萬世不可
易矣今欲通此二難更於其中以種熟脫三而成顯
之則義無餘蘊矣何者其華嚴會皆是宿世根熟今
生當脫之機論其自力雖未能見以當脫故則佛力
加之令見也譬之高山日光先照正謂此也除此之
外二酥橫來有當脫者準此可知今云凡夫事識該
別十信等者葢言雖有此機猶未當脫事識未除何
能感見無分齊身然如來大慈豈應棄此而不為說
法邪應知此機雖未能感見勝身為種熟故現同類
形與其說法而成熟之在今後世機熟當脫則還見
勝身而得度也中道感應始終不差今文專約機生
障重邊說故云聖雖有力加於可加以障重機生故
雖佛力不能加也維摩疏云如觀世音現種種形遊
諸國土說大乘法皆同類形也四明得此微旨故云
深有意也岳師不知此而據劣身說勝法之語謂法
華教主是生身者謬之甚矣雖然不因岳師有此妄
執則四明何由疏通至此是則岳師於此宗亦預有
[003-0286a]
力焉。


論立識生法



業斯宗者咸謂立識生法為關節之大者葢由籤文
兩處指攝論新舊二譯例同地論南北二道且地論
南道計八識為真生一切法北道計八識為妄生一
切法此皆於梨耶計真妄之異然攝大乘舊譯自立
九識為真八識為妄同於北道新譯亦計八識為妄
所計既同豈同南北二道耶此一可疑也又籤云論
文釋初勝相明第八識生十二因緣義據此是明攝
論依妄生法繼而曰真諦所譯則依菴摩羅後代諸
譯竝依梨耶據此又成舊譯依真生法此二可疑也
自古共申前難謂立識生法不可混同然雖得其意
而猶未盡善所以於文未通余嘗讀輔行記而得祖
師用與出沒之意其文曰寄二論破者論隨教道順
物機緣恐迷者執權即成性過故寄破之令成圓極
嗚呼寄之一字其有旨哉可以通貫諸說皆無壅礙
且夫吾祖凡有所說若教若觀若行若理皆先破性
執然後離計而說說則無咎若不然者將恐學者封
文滯相不唯無益反致於害也然眾生之執不出自
他共離而巳欲破此執故寄諸論以明之所以寄梁
攝南地而破者葢南地計真墮於自性梁攝計妄墮
於他性此寄其所計真妄生法以明性過也大師之
文凡數處出如此而巳矣而記主則因玄文地論有
南北二道之言遂推考其說曰地論一也而弘者不
[003-0286b]
同遂計真妄之異故寄此以明性過夫攝大乘既前
後二譯立識不同所見各異還成性過亦可寄此以
明性執也故曰文雖雙舉計必偏執如新舊兩譯亦
如地論南北二道還成性過各計不同今不思議離
四性計豈同彼論各計不同耶文中特下兩箇如字
足見寄二論以明性過之相也雖計有真妄生法及
立識之異其為性過一也故寄以明之夫如是尚何
相違之有哉申次難者夫謂第八識生十二因緣義
此據本論而說也然論明阿梨耶中有智慧種子聞
熏習增長轉依成道後真如名為淨識真諦據此別
立菴摩羅為第九識唐譯謂是八識之異名故不存
第九所以各計不同成於性過也故曰真諦所譯則
依菴摩羅等然依之一字謂依菴摩羅義以立識耳
非謂依真生法也故記第九云舊譯即立菴摩羅等
可以照之如謂不然且攝大乘自云法性不為惑所
染不為真所淨故法性非依持豈計真生法耶。


論華嚴聲聞有無



玄文第十云華嚴前分永無聲聞只此兩言可斷萬
世之疑情信夫祖師之善得經旨也而或者不達乃
據小雖在座之言尚疑而未決遂唱一說謂有根性
而無形服至今和者甚眾余嘗採四明之意抗言而
排之猶不盡喻今讀文至此固不能默默而巳也且
別行疏云未堪大教如聾如啞記釋云此中乃以證
小之後遇大不聞以驗在凡機不受大以聾啞文在
[003-0286c]
經後分其時仍長義當方等般若之時亦可通在鹿
苑之前是故迦葉却敘小機蒙大擬時迷悶躃地以
後顯前機未堪大其意宛然雖有冥益其如見愛熾
然現行故機在華嚴全生如乳須將此意以消今
文文云小雖在座如聾如啞者此舉後分之經也然
在後分乃當方等般若之時尚狀如聾啞豈況寂場
堪聞大乎故云以後顯前機未堪大也然則小機在
於寂場之時其義如何曰文不云乎小見三七停留
大覩始終無改須知小機在前竝不知有華嚴座席
但見初為五人說四諦教鹿苑巳後復經二味靈山
開顯破無明惑方知在前曾蒙大擬迷悶躃地故云
却敘等也今問謂有根性聲聞者為見華嚴座席否
若云見者便同大機何謂聲聞根性若云不見正是
當處而隔何謂有根性聲聞進退覆之其義自壞新
經六十云諸大聲聞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
神變如恒河岸有無量餓鬼為渴所逼雖在河邊而
不見河深厚業障之所覆故彼大聲聞亦復如是不
見如來廣大神力無明翳膜覆其眼故如是十喻義
意不別此即後分經文也爾時舍利弗巳有六千弟
子義當方等般若之時尚所云若是況在凡時可云
見乎若爾今經何云或見是王或見王等耶曰此亦
是破無明後却敘當時冥益義意如是故吾祖云此
乃機中冥有此事非謂顯對勝應身也思之思之。


論玄文四序


[003-0287a]


按章安結集三部之文止觀文初廣序諸祖授受及
三種止觀於玄義之首重累四序皆繁而不殺獨於
文句之前不安一序其故何哉余甞疑之而未有所
決今讀至此不覺釋然因寤荊溪有所謂大師別行
經序者抑有其由也自昔說釋之家不能深思熟攷
甚可歎也今姑問之若此中唯序玄義何云玄文各
十卷乎豈非章宗作此一序冠於玄句之首通序二
部之文故云各十卷也既此一序總冠二部至下文
句之前不須更安他序但云委釋經題巳如上說則
顯總題之與別文通為一貫也由此推之則別行經
序本是大師別時講經之序當章安結集之時既不
可安在文句之前故總集於此而通冠玄句二部之
首甚為宛順所以章安私序王中乘便略解序品第
一其意亦猶是也問曰若是大師別時講經之序何
言有翻無翻事如後釋既指玄義下文為後驗非別
時其說如何答曰若得意者不礙於文若苟執文反
害於意矣須知大師說此序時必略說經字之義亦
無如後等言今章安既集在玄義之首經字之義下
文廣解故今特略而指之此葢出於章安之意非大
師說時便有此言此本易曉之理人自不思耳請看
荊溪釋第四序謂是譚玄本序以驗前之一序非譚
玄時序的是別時講經之序明矣得此意巳則四序
安布次第可以知之不勞詳議也。


論四種教證


[003-0287b]


或問玄文四種教證且證今昔部而巳非的明別教
教證此說然否答不然也豈不讀記中分科之文文
云初引文次正明今意自初文至證道明義即是引
文記中具約別教兩番教證消之故云凡釋別義多
用此意等自今借用之去方是借用證權實耳當知
論文自局應如記釋借用乃通可證權實部也又問
別教教證何須兩番答機應合論故約行從機進修
而說約說從應權談而論故須兩番耳若爾餘之三
教亦應爾否答不必爾也葢藏通教證俱權圓教俱
實唯獨此教教權而證實約行教道止齊地前登地
屬證約說教道則通一教始終故登地巳上仍存教
道若說十地巳證之法乃屬證道耳餘三無此故不
論也又問此之四種或謂唯約行證道屬實餘三屬
權此說然否答不然也且輔行云但別教中教權證
實意稍難曉乃至云應知二意一者約行二者約說
且文中先云教權證實方分二意驗知二種證道皆
屬實也又問既皆屬實何分二種答前云約行從機
約說從應巳是曉然若猶未喻更請言之若夫如來
為赴別機故說一教歷別次第如云真如為惑所覆
乃至斷十二品稱為玅覺是則一教始終皆屬教道
權施此則約說教道也別機依教修行先空次假破
用均平圓修三觀進破無明是則地前屬教登地屬
證據於行者進修而說此是約行教證也然則約說
證道別無法門只是復為智轉之人點示十地歷別
[003-0287c]
之法即是圓融葢由此人其智雖轉還須稟教進破
無明故等覺位尚須稟教何獨疑此若爾既巳智轉
當稟圓乘何須別地邪答實不外此別有圓融只點
其在初心時所聞歷別之法即圓融耳若爾則便名
圓教因人何名別教證道邪答從本說故稱為別耳
如通人被接以破一品無明者稱之為果即其例也
又問既云點示歷別即是圓融莫是圓接別否答通
局不同耳若被接人通於空假二觀之時隨其機發
即為點示葢由此人機利故也若約說證道須待其
二觀既滿正修圓觀方為說其十地巳證之法此人
鈍故須至後心故成別教因果人也又問此中既備
論四種輔行何以闕一邪答正由此中巳備故輔行
略之文中互指意葢在此亦是約說證道別無其法
故不重出耳又問復宗指別教玅覺為約說證道此
說自好何須矯異答有不便者二故不可依也一則
斷十二品稱為玅覺輔行判為教道故二則約說證
道屬實別教玅覺屬權故若爾何妨當教自稱為實
答當教稱實諸文甚多但此中非此意耳既云前之
兩教教證俱權圓教教證俱皆是實別教教權證實
正是約於偏圓以分權實故不同諸文也。


論法華教主



文云如垢衣內身實是長者淨覺謂垢衣是法華教
主長者即華臺報身例同下記二處會主之文立義
既倒引例亦差具彰解謗書中但今人尚有所迷稍
[003-0288a]
同舊見故不獲巳重為釋之且記文云垢衣正是示
為小乘化他權實此明鹿苑施小之身也今開即是
同體權實纓珞長者此明法華開權之身也文義明
白猶如杲日而盲者莫之覩也原夫經中四大弟子
設一長者之喻葢為今經教主設也而小機在昔憚
教不受於此勝身而生畏避長者方便脫珍著弊得
近其子是則唯現垢衣正在是時也自是巳後或現
門內之身即是纓珞長者或現門外之身則著弊衣
葢由機未純一故現身二種不同來至今經機既無
雜教說純圓唯現勝身復超一代是故經云爾時長
者即會親族等是知長者之喻正為今日教主而設
也前之四時乃敘其履歷次第耳人不見之乃謂長
者一譬自喻華臺報身自脫珍著弊以來並是垢衣
今經開顯乃即此弊衣內身便是長者葢經但有脫
珍著弊之文而無脫弊著珍之說故知今日仍是垢
來作此說者可謂迷文背義反祖違經自悞悞他為
害非少須知今文言垢衣內身者即指鹿苑施小時
劣應身也此劣應身即是今經教主勝應之身故云
實是長者此乃指向身是圓常之身的彰開權絕待
之玅如何乃云今日仍是垢衣經云決了聲聞法是
諸經之王亦此意也所言內身者非指自報也葢對
衣纓而說故云內耳故淨名疏云即是法華現尊特
身為諸聲聞授記時也又云四度現尊特身唯法華
最勝明文若此今更就譬喻點示所會親族既是國
[003-0288b]
王大臣豈可長者自著垢衣淨覺謂無脫弊著珍之
文可謂迷於譬喻也甚矣。


論籤文四心同一行一緣



籤云彼四心同一行一緣古來釋義紛紛多說然皆
約意博量而巳未可以為準的也至如備釋乃謂一
行一緣各有忍智故云四心亦未為然且忍智從緣
而發故上下八諦共十六心若如古雲兼行而說則
有八十心也以是覈之未可以為然也今謂彼之一
字蓋指婆沙所云若是也言四心者即苦下四行也
籤文於此略示彼文所出至下引頌消釋方備言之
如云故於中忍具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於上忍中
亦修四行雖起一行一剎那心以觀苦故起能得得
修彼苦下四行相故問於上忍位減彼三行何故修
彼所減行耶答雖減彼行不減諦故忻慕心故故得
修彼所減行相於中忍位修所減行準望可知
知此文全本婆沙即是釋出前云四心同一行一緣
之義也言四心者約修所減行說也言一行一緣約
所留緣行說也玄云二心者即二剎那據中忍滿位
說也作此消之燎然明白若爾記釋玄文何為異說
答須知記中未是消文但是引彼婆沙及俱舍頌會
釋而巳至下文云一行二剎那心觀於欲苦名中忍
滿方是對消今文也若謂不然何以兼前及後總在
此中明之謂之會釋可也。


論當機結緣二眾


[003-0288c]


或問玅記第二第四以五品六根或對當機或對結
緣何其無定論邪作此配對必有深意願聞其說曰
大師釋當機眾則曰緣合時熟如癰欲潰不起于座
聞即得道即指初住獲無生忍人也至釋結緣眾則
曰雖見佛聞法無四悉檀益即指五千起去之流也
然則五品六根上未逮於初住下不同於五千介于
兩楹之間故毗陵進退釋之此其元意也意雖如此
其相若何今姑得以申明其說原夫今經三周說佛
出世本懷剋論當機之人須在當座開佛知見獲無
生忍方稱此經當機之眾其或蹉過一番未得入理
雖不同於起去之流抑而言之亦結緣眾耳即五品
六根是也如登龍門而遭點額必待後會加功得入
也若論五千之人既無三慧及四悉益止可得結未
來緣耳五品六根巳有三慧及三悉益正是堪為入
理之人故通取之亦當機眾也與奪抑揚之義蘊在
疏中故毗陵進退釋之可謂善繼其宗者矣今問五
千起去之人既無四悉檀益則是見愛熾然現行不
熏業識明矣未審聞略開之時見何身邪若見生身
靈山會上豈有劣身若見尊特又非其分未審其義
若何曰五千之人必於宿世巳有一乘大種故在靈
山得聞諸佛二智但其種尚淺若聞授記聲聞作佛
恐其生謗墮苦故如來懸鑑神力遣之令去也然其
人雖未熏業識能見勝身亦如來力加也佛若使知
昆蟲亦知何疑於此也如毗陵曰故上慢者亦非不
[003-0289a]
聞巳聞略開及在後故論云未熟即後會當熟之人
也故知此人現世得見佛聞法身參玅會雖未即開
悟亦非聊爾人也。


論含中發習



或曰諸文云含中者多約理說如云一真能含二中
又云通教真諦共發二眼二智含中故也若爾藏通
二教同詮真諦是則藏教之真亦應含中答須知通
教真諦含中功由教巧以教巧故談於幻化常處即
真既能即真亦能即中故曰通是衍教初門境觀俱
巧堪入不空等三藏所詮法皆實有折破實法方得
會真尚不即真豈能即中是故藏教不說含中故知
雖曰兩教同詮真理由教異故真理亦異是則通真
含中推功在教安可捨教而獨言其理乎近代柏庭
法師謂教巧故含理即故中斯言得之矣又被接者
機應同時方論接入如文曰良由機發故所聞不同
又通教菩薩由根利鈍發習不同此則約機言也又
文云以祕密智力能令眾生發如此智此則約應說
說故得淨名記中總二意而言之故言根生待接接
候機成也如是則豈可全同發習之人乎葢發智之
人通於接正偏圓顯密等義故也今為之說曰言被
接必由乎發習言發習未必皆被接也思之可知。


論三千餘義



或謂止觀乃是吾祖說巳心中所行法門故竝以三
千而為指南若玄句諸部則不可便明三千其說然
[003-0289b]
否曰不然也止觀玅境出自法華謂餘部不說則可
且玄句正是申釋法華何為而不可明三千若讀今
文可不思之荊溪明云略舉界如具攝三千汝云不
可豈非背祖乎四明得此意故乃云若知善惡皆是
性具性無不融則十界百界一千三千故得意者以
此所談望止觀文不多不少彼明性具善惡便是三
千玄句皆談千法何為不是三千或者之言為得意
耶為失意耶若爾輔行謂竝未明一念三千之文如
何消耶曰請細看彼文不須致難彼自謂諸心觀文
未明三千耳豈謂玄句耶問曰難云得意則千如便
是三千然文中何不便結成三千如止觀玅境耶答
曰有須不須之異耳玄文為明眾生法玅故釋經十
如依於十界界界互具則成百界千如但論正報足
顯眾生法玅故不須更約假名及以依報矣若夫摩
訶止觀為明唯心觀體攝法周足故廣演三千結歸
一念若不如是則心外有法境不周圓是故法相須
至爾許亦是且舉大數攝法周足略明三千耳若細
推之則有無量法也故云世諦心中尚具無量法況
三千邪文句釋經十如不須假名依報準說可知然
數有詳略法無增減以舉正收依名實相有故也四
明得意之談實由於此。


論中諦具法玄云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無復法止乃至佛法界亦復如




淨覺執空中無相以破四明中道具法之說背宗之
[003-0289c]
人固不足責而後來扶宗者亦謂四明未甞言中道
具法悲夫近代北峰之說盛行江淛乃謂三諦剋體
則空中無相體一互融則三皆有相以空中即假故
亦具三千也須知此說與淨覺之言相去無幾今謂
未論互融祇就三諦剋體言之則中道具足三千融
玅之相四明之說布在諸文不能備引只就今文點
之且文中約十法界離合以示三諦之相空諦但云
能所合稱假諦但云因果隔別至於中諦則異乎是
矣故云一切法趣地獄乃至佛法界亦復如是是知
具足三千融玅之相正在中道也葢中是性德非謂
一性乃具三千之性也別圓兩教同詮中道而別教
所談但具佛界以中不具九故不明三千圓教談中
中具十界十界互具則成三千何者葢中以絕待為
功若有一法在中道之外則熾然待對中義不成矣。


玄云又人聞一切法趣即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也



圓中具法餘雖屢言之矣然推之於理不若直之以
文今具直之如今三法解源明一俗隨三真轉通真
置而不論然別圓能接之真豈非二教中道乎其不
可混於空假言也必矣若然者何謂圓中不具法邪
且文約漏無漏明圓中能接則曰一切法趣非漏非
無漏約空不空明圓中能接則曰一切法趣如來藏
約趣非趣明圓中能接則曰又人聞一切趣即非漏
非無漏具一切法也其別教但中有此言乎如曰次
人聞趣知此但中須修地前一切諸行來趣向後以
[003-0290a]
發初地中道之理即別人也故知若解中道具法方
受圓接豈是解俗諦具邪思之思之下去諸文節節
皆爾請以此意貫之方為盡善。


論部教之義籤云所以判者今法華經約此四諦為何教四諦所攝止方顯


今經部圓教圓


至哉部教之論天台所以抗折百家超過諸說者其
以此夫賢首諸宗雖欲尊其所弘下視餘典而昧夫
部教兼獨之旨失於如來適時逗機之意雖曰弘經
實暗經也請觀羣經所譚有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無二亦無三之言乎有巳今當說此經最為第一
之言乎云何乃以三車窮子化城等喻而致難邪云
何以對告身子二乘而致詰邪殊不知華嚴隔小非
佛本懷果帶修成教談性起故知惑果而迷因執權
而失實斯特不知今家判權實意致有多失若夫開
麤顯玅一道無偏又豈他宗可得而涯涘哉若讀今
文善須了此又下文云開前三教之麤及彼四味中
麤是知今但開彼兼帶之麤昔圓不開不須疑矣而
或者乃以玅記發四味兼帶大小之文為難則又言
之太過也文云圓實不異又云玅義無殊可不信乎
然則或玅或麤及麤細俱過之說又如何邪曰二文
皆是判權實邊據其兼帶故有或麤之言非謂或麤
故須開也今論開義不應以判義為難也。


論四教破性籤云總而言之祇是四句破假性相二空故得幻化即空之名



近人因見輔行準應教教各破四性及是故四教亦
[003-0290b]
可通用之文乃謂三藏亦觀性相二空遂引別行玄
記義兼三藏之文為證嗚呼使見今文必不如是妄
執矣原夫通教所以偏得幻化即空之名以達四性
無生故也若使三藏亦達於此則兩教巧拙奚分藏
見六實通見無生斯為至論也然則輔行別行之文
如何通邪須知輔行之文乃是通途明其離執且三
藏教發軫雖用無常生滅觀智至與空理相應之時
所離之執不出自他共離而巳苟於此未離則何能
見空理乎故曰既破生滅亦無自他共等三計等也
若夫別行玄記之文乃是釋於思議理內境知之名
正在通教義兼三藏非謂四性空兼三藏也但大師
文中明理內境智約破四性而說故四明點此謂正
在通教然理內之名亦兼三藏以理外乃約四教起
見之徒故也請攷彼文自見其旨。


論籤文起心之義籤云行者常觀一念介爾起心以具一切心故等於


佛心又云祇於貪瞋一念心起體即權實


或問然此兩文理觀乎事觀乎若是理觀何云起心
若是事觀今文附法亦觀事耶答夫言理觀觀不起
心者非如木石無有慮想故言不起也葢眾生無始
未曾離念何時不起經祖令修理觀行者隨心起處
以觀照之令心不起故云無心而巳介爾有心即具
三千又云若推此起起不可得念與三千竝不可得
又占察經云思惟心性不生不滅不住見聞覺知永
離一切分別之想此等皆令觀達介爾起心即是法
[003-0290c]
界以觀力故心則不起故云理觀觀不起心古人謂
直下坐斷是也凡言事觀觀起心者乃隨其心起落
界落運但以觀隨逐而巳而不以觀制令不起所以
得名縱任三性也故占察經云於念念間悉應觀察
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等以由事觀不
制其心故偏得起心之名所以荊溪精切分於二觀
之義云從理則唯達法性更不餘途從事則專照起
心四性叵得即其義也當知今文的是附法修於理
觀與向所引諸文更無異途慎勿見有起心之言謂
是事觀亦不可謂理觀亦觀起心餘如向說。


論隱實施權玄云祇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現為丈六紫金輝記云祇是


隱實施權且云當分


問曰前云即脫纓珞著弊垢衣今云隱莊嚴身現為
丈六據化儀次第正是寢華嚴之大施鹿苑之小記
中何云隱實施權耶若爾則華嚴為能施耶答曰余
前謂四大弟子設一長者之譬正為今經教主而設
葢謂此耳應知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便欲
開示眾生本有覺藏由大機不等故兼別而譚由小
機未堪故唯半不滿是則華嚴之別亦屬所施故下
文云方等般若及華嚴等當分義者仍是施權今文
且據施小而說故云現為丈六當知即是隱法華之
實施三藏之權若準化儀次第止得云寢大施小必
不可云隱實施權記主乃準出世意說是故云也故
下疏釋三七日思惟是事謂初七思法說次七思譬
[003-0291a]
說後七思因緣說皆無機故趣波羅柰與今記主之
說宛如符契故出世大意不易研詳是知長者之喻
正喻法華教主尊特之身此身乃是全法界現性具
功德莊嚴之身故龍女贊云微玅淨法身具相三十
二由昔機宜不等在華嚴時則有一分漸機見是修
成在鹿苑時純被小機取色分齊方等般若機既未
純見身不等來至今經方純一見性具莊嚴譬如長
者聚會親族定天性時也如何今人迷此喻意謂長
者自喻華臺報身若爾則法華設譬反為他經四大
弟子特尊昔典龍女贊詞虗美今佛顛倒若此難可
具陳。


台宗教觀撮要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