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28 重編天台諸文類集-宋-如吉 (master)


No. 952
重編天台諸文類集卷第十
四明沙門釋 如吉 編


諸文習氣類



妙玄示通菩薩斷習


二十八


從空入假。道觀雙流。深觀二諦。進斷習氣。色心無知。
得法眼道種智。云云學佛十力。四無所畏。斷習氣將
盡也。


妙玄明通教佛地扶習成道


三十籤五二十一


過菩薩地。則入佛地。用誓扶餘習。生閻浮提。八相成
過菩薩下。釋佛地。籤第四云。以菩薩時。留習潤生。故至菩提樹下。但斷殘習


釋籤明不動三昧


玄四十三


果報及三惑。成三不動者。動則兼業。諦但有三。業及
見思。同入俗諦所破故也日本問云。餘三昧及諸處皆以見思為真諦所破。此
中何為俗諦所破邪。法智答云。此中及以業及見思。同入生死俗諦。正為真諦所破。成於真諦三昧矣。餘文以
業同塵沙破。則成俗諦三昧者。各有所以。何者。如前無垢等諸文中及以散善破於惡業。散善則成假觀也。此
中以定善破。於散善。則成空觀也。故云背捨伏見思等。記主窮幽。故有此對


妙樂明小乘二無知體


二十四


然小乘中。玄二無知。染污無知無明為體。不染無知
[010-0049b]
劣慧為體。謂味勢熟德數時量耳。


妙樂明身子在別教六住見思俱斷凡夫


輔行
第二云。破見惑故離四惡趣。破思惑故離三界生

十六


準瓔珞意。身子於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爾前見思
俱斷。至六心時。見猶未盡。六心尚退日本問云。近代疑者云。別教初
住。界內見惑得巳斷盡。豈第六住。見猶未盡。退作凡夫逆罪人耶。法智答曰。若常程別教。皆云。初住斷見。更不
起諸重過也。況見惑名數雖多。乃一位頓斷。思惑乃經諸位方盡。此常所譚。別教分齊也。今記主見云。身子六
住尚退。復起重罪。遂以義求。恐有教文。見思俱斷。至六心時。思猶未盡。見亦餘殘。所以能牽惡道也。此是記主
約義斟酌之辭。下可將現行別教難也。若據起信。唯云不退乃尅。就圓人辨之。若論示迹。亦須示其階位。約惑
分齊。方有退義也


妙樂明二種三界俱有見思


句九三十八 九
三十


秪是二死及以五住。應知三界名通。通界內外。若界
外立三界名者。以外準內故也。中理未窮。通名見惑。
通三界也。變易土中。勝妙五塵名欲界見思。不思議
法塵名上界思。


法華名上文句明通菩薩扶習


十八


誓願扶餘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


輔行釋別教滅諦中破塵沙


止一十三


塵沙者。譬無知數多。他解唯二。一染污。二不染。不染
即習氣。今家意者。小乘習氣即別惑。是故今釋之。分
界內外一十六門。知病識藥及授藥也。


止觀明界內相應獨頭


二十一


若迷權理。則有界內相應獨頭等無明。與見思諸使
[010-0049c]
合者名相應。不相應者名獨頭。


輔行釋


二十五


言獨頭者。婆沙云。不共無明。不與使俱。問亦不共掉
纏等耶。答無也。


止觀明界外相應獨頭


二十一


若迷實理。則有界外相應獨頭等無明。所以者何。界
內雖斷相應獨頭。而習氣猶在。小乘中習非正使。大
乘實說。習即別惑。是界外無明也。


輔行釋


二十六


界外亦有相應獨頭。而與界內具體永異。即障中道。
相應獨頭亦是與界外見思諸使合者。名為相應。直
爾障理。名為獨頭。言相應者。如云自此巳前。皆名邪
見。又等覺巳來。修離見禪。此即界外同體見也。方便
實報二土五塵。為界外思。如此見思必有無明。名為
相應。


輔行示塵沙雖無牽報必須先斷始進修中



二十七


疑云。界外潤生。正由無明。既不由塵沙。何須先斷。釋
曰。障化道故。故須先斷。為真化方便故。先斷此惑。斷
巳方能進修中觀。破實報中相應獨頭。塵沙為枝。無
明為本。


止觀明三諦上皆有愛見


十六 記四上


三衣者。即三觀也。蔽三諦上醜。遮三諦上見愛寒熱
一一諦上。皆有愛見。愛如熱。見如寒
[010-0050a]


輔行引大品釋誓扶習生


五下二十四


言誓扶習者。大品云。留餘殘習。以誓願力。乃扶餘習。
而生三界。利樂有情。


止觀解見惑從解得名


三十三


然見則見理。見實非惑。見理時能斷此惑。從解得名。
名為見惑耳。


正觀解見惑當體受稱


三十四


復次見惑非但隨解得名。亦當體受稱。稱之為假。假
者。虗妄顛倒。名之假耳。


輔行釋


五下十三


當體名見。見秪是假。假者秖是不實為義。得名雖殊。
見體不別。所以重於當體主假名者。欲於一一立三
假義。知見體是假。是故先云。見體是假。假謂三假。又
前文云。從解得名。見理方斷。云何見理必推三假。是
故復云當體名假。應以四句破假。假破故見理。亦應
合云假所生惑。


止觀約亦生亦不生豎破法徧


四十六五下
二十七


為是習不生而真生。為是塵沙不生通用生通用生者。破一
一惑。即得無量俗諦三昧。利物自在。名通用生


止觀解思惑從解得名


六一


稱思惟者。從解得名。初觀真淺。猶有事障。後重慮真。
此惑即除。故名思惟惑也。


止觀引華嚴明圓教八信至十信斷思習盡


[010-0050b]


記上


華嚴云。初發心時。正習一時俱盡無有餘。界外正習
未盡。此乃界內正習盡耳但云八信至第十信斷習盡者。習通皆外塵沙無明


輔行約文約意明見思無明


六下


若從文說。見思障真。無明障中。若從意說。見思之外
無別無明。無明體性既即法性。當知見思亦即法性
下文又云。豈有塵沙在見思外。豈有無明在二觀後。三惑既即。三觀必融


涅槃玄示見思習氣




小者二乘也。雖斷煩惱。猶有習氣。我身我衣。我去我
來。謂佛與巳等。唯有常淨。無有我樂。三寶差別。則是
習氣。所以為小也。


維摩玄疏明通教如佛地坐道場時斷一切習



十六


一念相應慧斷一切習氣盡者。所謂煩惱障法障之
習氣也下文又云。通教進斷習氣。及色心無知。得道種智也


維摩玄疏引大論明變易三界愛惑


十九


大智論。明迦葉聞甄迦羅琴聲不能自安。迦葉云。三
界五欲我巳斷竟。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故
於是事。不能自安。例色無色愛亦復如是。


維摩玄疏約別惑正習釋淨無垢稱




維摩既是一生補處大士。即是法身。居等覺金剛心
無垢菩薩之位也。佛性理顯。故名為淨。別惑正習俱
盡。無明餘習譬若微煙。雖有如無。故名無垢。


維摩疏明圓等覺斷習


[010-0050c]


正觀中道。破真俗二邊。至金剛頂邊際智滿。中道體
顯。三惑方盡。無復餘習者。圓教始從初住。經至法雲。
圓斷諸見。猶有習在。等覺入重玄。千萬億劫重修凡
事。見理分明。習氣微薄。事等微煙。故名無復餘習。如
以少鹽投於大河。無復醎味。故大論云。有無二見滅
無餘。諸法實相佛所說。常徒但云斷界內二見。又用
地論別義。登地離凡夫我相障。斷有無見。豈得消此
經文。問此有何過。答藏通見道即斷諸見。別教登地
斷界外見。並不可歎補處之德。優婆塞經云。九地斷
見習。十地斷愛習。地持云。離一切見清淨禪。此據等
覺。故今約之以消此文。一家圓斷義轉分明。


維摩疏引地持明入重玄門




重玄門者。地持云。入住起力禪者。復入力禪。入者。從
凡心入一切法門。乃至上地起。力者。從等覺地起。入
一切法門。住者。隨住一切法門。即住一切法門也。捨
復入力者。百千萬億劫重修也。


維摩疏約法障通惑正習釋三藏權實二智



十五記上之下裕四六


俗諦智究竟分明。法障皆盡。名自行權智。真諦理究
竟分明。正習俱盡。名為實智。法障者界內塵沙也


維摩疏明菩薩不為界外五欲所動


二十一


華至菩薩皆墮落者。表菩薩住不思議解脫。生實報
土。巳離別惑。彼妙五欲。所不能動。故華不著身。皆自
□□。
[010-0051a]


維摩疏直以別惑為小乘習氣


二十一


二乘但斷界內五欲。故世間五欲所不能動。別惑未
除。故為界外。上妙色聲之所染污。故呵言結習未盡
華則著身。如大論迦葉聞甄迦羅琴。不能自安。即云
八方風不能動須彌山。隨藍風至。碎加腐草。三界五
欲。我巳斷竟。不能動心。此是菩薩淨妙五欲。吾於此
事。不能自安。即其義也。


維摩疏據大論小乘覆相以別惑為習氣



二十二


問此經結習未盡。華則著身。何關別惑。答大論云。於
聲聞經。說為習氣。於摩訶衍。說為正使。即是別惑。


維摩疏料簡別惑可稱四住不稱所以


二十二


問斷通惑別惑。俱作四住名不。答若約通教界內者。
四住之名。若別接通。界外伹有無明之名。無明能障
佛性。不名見思。若約別教。無明即是正使。亦有見思
四住之名。故天女呵云。若於佛法有分別者。為不如
法。既有分別。則是見惑。又云。結集未盡。華則著身。故
有思惑。亦得分思。以為三住。


維摩疏明界外見惑之相


二十二


二乘人厭世五欲。而取涅槃。此則心有去取。今見菩
薩果報五欲。亦謂為不如法。捨離推却而不得去。
天以無分別心感。還以無分別心散。諸菩薩無分

別心。華則不著。身子等分別生死涅槃有異。分別即
是別見惑也。
[010-0051b]


維摩疏料揀去華結習有共不共


二十三


問定是別結未斷。為是通結之習。答若約通教。如迦
葉是習氣。若約別教。即別結未斷。故有習氣。如大論
明。結使二種。一共二乘斷。二不共二乘斷。共者。迦葉
巳斷。不共者。迦葉未斷。巳如上說。今此經既明不思
議解脫。正用別圓斷也。


光明文句引地持明清淨淨禪斷通別正智



記一十九


若入第九清淨淨禪。一切通別惑累。若正若習皆盡
其第九禪。即從十地。轉入妙覺。故云一切通別惑累。若正若習皆盡。自十地巳還。悉有正習。論解華嚴。不開等
覺十地。即等覺也。言通別惑累正習皆盡者。通即四住。別即無明。通惑正使。圓七信盡。習氣至佛。同別習盡。以
今家於小乘習氣。分別四四十六門故。若別惑者。四十二品。斷位如常。習氣但如淨名疏說。彼引地持。離一切
見。清淨淨禪故。但明見習。若引優婆塞經。十地斷愛習。十地即等覺。豈不入重玄耶。故知別惑斷正使。外使入
重玄。斷於習氣。文甚分明


光明文句釋佛斷見纏通別俱盡


三十一


二乘所斷。是通見纏。菩薩所斷。是別見纏。淨名云。結
習未盡。華則著身。未斷別見。為華所著也。而言佛所
見纏者。若別究竟。盡在於佛也。


記釋


二十六


雖云菩薩能斷別見。而斷未盡。究竟在佛。若至佛地。
不唯別盡。通亦窮邊。何者。若由見思徧十方界六道
眾生。差別種習之所成就。因地乃斷。未盡邊涯。唯佛
究竟。故云若通若別究竟在佛索隱記第一云。通即見思。別即塵沙。無明
通別各有。正智通盡巳。久望前總。記云。昏盡耳門。別惑正習。云何分別。答界外見思既無異體。正使習氣安得
[010-0051c]
兩殊


四念處明三義三乘見理故有三種




聲聞謂理在正使外。緣覺謂理在習氣外。菩薩謂理
在正習外。三人於三種外。方乃見理。故言理三也。


四念處明二乘總別斷給


十二


總相斷結。智慧麤故。但除正使名聲聞。若別相智慧
細。侵習氣。名支佛。


四念處示界外三界惑相




若作界外別說者。登地斷別見。二地至六地斷別欲
界思。七地斷別色無色界思。此亦偏斷之義耳。云云
地持解。等覺無垢地始得離見。見清淨禪。當知離欲
界。色無色惑。俱至等覺乃盡。方是圓義。若八地始離
無色界果報者。是偏斷之義也。


觀音玄記釋三十四心正習俱盡




言三十四心正習俱盡者。頓證羅漢及以支佛。亦三
十四心無間而得。但不以此頓盡正習。一言於習。有
見思習及塵沙習。菩薩修學塵沙法門。治其劣慧。於
一一門。用四諦觀。伏其正使。於一一門六度行。熏見
思習。故樹下三十四心。於塵沙法上。證四真諦。故令
正使及二習氣俱持而盡。故能二諦皆究竟也。


觀音義疏記釋支佛侵習支佛侵習為淺處


記上十三


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觀緣起。久修三多。福慧既隆。
預侵二習。雖未發真。四流莫動。名得淺處。頓證極果。
名到彼岸。
[010-0052a]


玅宗鈔料簡二處愛惡俱是別惑




問論云迦葉對於菩薩勝妙五欲生愛之甚。不安起
舞。至法華中。迦葉敘昔聞菩薩淺。遊化神通。不生一
念好樂之心。二事皆是菩薩之法。因何愛惡頓爾相
乖。答應知二心俱是別惑。愛於妙欲。即同體思。惡於
度生。即界外塵沙。如不背子。但愛富貴。而怠修字。例
淨名中。斥身子云。結習未盡。華則著身。畏生死故。五
欲得便。既畏生死。乃指塵沙。為結習耳。


順正理論示不染污無知亦名習氣未撿



故不染污無知。亦名習氣。數習煩惱。所灰氣分。習之
氣故。唯佛永斷。二氣猶有。或名不動求解慧。或名邪
智等。不曰體同故也。


俱舍論明小乘習氣



塵沙即是習氣。蓋數習劣慧。不能徧了一切境種。又
云。不染污無知能覆一切味等真實之義。乃障一切
味等真實之見。


重編天台諸文類集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