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27 天竺別集-宋-遵式 (master)


No. 951
天竺別集卷上
天竺寺懺主慈雲大師 勅謚法寶大法師 述
住持傳天台教觀五世法孫慈明大師慧觀重編



* 金剛般若經序
* 普賢觀經序
* 救拔𦦨口經序
* 阿彌陀經勸持序
* 南嶽禪師止觀後序
* 六妙門後序
* 方等三昧行法序
* 法華三昧儀勘定元本序
* 天台教觀目錄并序
* 天台教隨凾目錄并序上黃供奉書附
* 指要鈔序
* 武林山興聖院結界相序


金剛般若經序



敘曰金剛般若經者粹極無礙之理慧也厥致有三
曰實相曰觀照曰文字三者異容而同體皆般若也
非相由也非相含也不可離也不可合也苟不分而
分則經曰不可思議智境實相也不可思議智光觀
照也不可思議智炬文字也實相也者經之體也觀
照也者經之宗也文字也者經之用也宗所以導萬
善會無相臻乎極者也用所以盪萬惑豁神悟盡乎
[001-0021a]
際者也體則不然中道自居安安無遷寂含眾妙廓
周無邊故能為萬物資始也聖人即一而修三即三
而達一成斯曰波羅蜜居斯曰祕密藏廣矣大矣不
可得而思也但悲夫生生著有取空籠檻異繫莫知
自出故眾聖合符七會鷲頭七會祇樹一會他化一
會露地凡四處十六大會斯經預祇樹也為剛杵為
利钁碎二死之邪山鑿無明之磐石極五眼而洞視
徹三智之融照持四句勝三河之施導三檀等十方
之空信根未深聞功狂亂信哉斯言也梁真諦引六
種金剛以諭經旨猶為執筆者所譏今見首軸署八
神四薩埵願文梵偈首尾安雜神呪引三十二段碎
而割之雖欲贊揚翻為汙瀆今並削而去之。


普賢觀經序



序王曰茲經即法華醍醐之繼唱也古者法王知幾
而作用無常道時而後言四十餘年大車未脂羊鹿
殊軌謂權不可終用故受之以實於是光飛他土華
紛上天暢久默之懷演一乘之道以無量義為前序
彰既離而必合用今經為總括明妙契而須行由是
能仁善逝指會實於鷲峯次補當來請入門於重閣
俾今之有大根性樂思佛道者不遠而復焉信哉斯
文實法華三昧之正軌也昔天台智者初受之於南
嶽行之於大蘇勤之於道場證之於方便總持炳發
樂說泉涌然後儀範帝庭黼黻像運統三利之業終
二嚴之備實從是而立也夫由道而至者必踵於先
[001-0021b]
達雖千里始於投足吾必知其至矣且無惑焉今東
掖山本如法師庶幾先覺澡心三昧顧寂滅之道放
聖賢而行謹信存誠九旬申盟講法華妙典修普賢
妙懺佩說行之戒逃數寶之譏仍刻板印是經一萬
卷有能終身日讀一卷者或多卷者跪以施之俾讀
之然後知道知道然後知行知行然後知至知至然
後教人自一人至千萬人自千萬人形于無盡矧今
之首我萬計其所轉教又不知若干永永之下可得
而思耶大哉讀持者是持佛身是持佛眼是持佛藏
操佛法印印一切法成大涅槃是人具大沙門功德
是人應受一切人天供養是為法塔應遙向禮者也
時天聖二年龍集甲子春二月望日序。


救拔𦦨口經序



事有簡而易從者物有微而大濟者功有倍而召速
者三者斯經備焉且陳一器之食呪之七返鳴指以
施之呪亦不過數句此其易從也徹窮泉包九野塵
沙莫數燄口之鬼皆甘嗜實腹此其大濟也夫報應
之理統論三世其業廣而醇者謂之順現即感延齡
此其召速也法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矣夫一
摶之食一句之水有用無匱聞之者不能不惑苟推
功神呪理歸不測又何惑焉夫龍一鱗蟲耳得一渧
之水散之六虗以為洪流況至聖至良之神呪窮法
界之至變者也焦腹矩口沉幽動劫仰天無訴非慈
仁惻惻為心者展臂一惠雖一餐其可得乎大哉博
[001-0021c]
施濟眾真斯謂也何必云堯舜病諸且能恕巳之飢
渴於彼之飢渴雖勞亦為況簡而易從也經曰如供
百千俱胝佛者非直顯其功大抑亦戒令慎重而後
施之必也重心則現招五果五果者一曰壽二曰色
三曰力四曰辨五曰安昭然在文不復委引信夫一
粒克於彼五福隆於此其猶影響焉詎有勤善聞斯
而不遷者也一經凡兩譯此本八十三行一字合九
百八言即三藏不空所翻也但加四如來及四真言
為異用者存略任意官坊俗務不暇廣行直誦變食
一呪於理巳足實叉一本但一呪而巳事備施食正
名不復煩敘也。


阿彌陀經勸持序



此經文句雖約與大本意同上聖赴緣廣略異耳依
正主伴於是備焉願行方軌有加諸說辭簡義博諷
易功多良在茲矣初則廣贊依正引物忻求次則六
方引同敦勉生信三則舉難況易使聞者知歸第一
廣贊依正者初贊次勸修願行佛告長老下標立所
贊彼土何故名為極樂下先贊依果即珠網麗天瓊
林矗地池流八德蓮吐四光天樂韻於六時裓
華散於億剎化禽演於道品風樹傳於法音
利弗於汝意下廣贊正報先贊化主相好八萬舉光
明以徧收功德喻沙言壽命以統括成佛十劫簡過
未以釋疑巳上化主又舍利弗下贊眷屬聲聞雖眾皆發
大心菩薩云多率居補處生者咸歸於定聚趣塗即
[001-0022a]
預於阿鞞巳上眷屬次眾生聞者下勸修願行先願次不
可以少善根下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之厚薄不
在責時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下明得
果我見是利下結勸次如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
敦勉生信先引同次於意下勸信亦是勸持如我今
者下第三舉難況易五濁得道為難淨土修行則易
並如文請先熟尋節段然後誦文則起盡有倫功不
虗棄如或清晨靜夜收視聽以端居口誦心遊蕩神
明於幽極氛累斯滌淨境弗迷廣舌勸持豈不然也。


南嶽禪師止觀後序



止觀用也本乎明靜明靜德也本乎一性性體本覺
謂之明覺體本寂謂之靜明靜不二謂之體體無所
分則明靜安寄體無不備則明靜斯在語體則非一
而常一語德乃不二而常二秪分而不分秪一而不
一耳體德無改強名為萬法之性體德無住強名為
萬法之本萬法者復何謂也謂舉體明靜之所為也
何其然乎良由無始本覺之明強照照生而自惑謂
之昏無始無住之本隨緣緣起而自亂謂之動昏動
既作萬法生焉捏目空華豈是他物故云不變隨緣
名之為心隨緣不變名之為性心昏動也性明靜也
若知無始即明而為昏故可了今即動而為靜於是
聖人見其昏動可即也明靜可復也故因靜以訓止
止其動也因明以教觀觀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動
而靜即昏而明昏動既息萬法自亡但存乎明靜之
[001-0022b]
體矣是為圓頓是為無作是如來行是照性成修修
成而用廢誰論止觀體顯而性泯亦無明靜豁然誰
寄無所名焉為示物旨歸止成謂之解脫觀成謂之
般若體顯謂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伊三點
如天三目非縱橫也非也異也是謂不思議三德是
為大般涅槃也嗚呼此法自鶴林韜光授大迦葉迦
葉授之阿難阿難而下燈燈相屬至第十一馬鳴鳴
授龍樹樹以此法寄言于中觀論論度東夏獨淮河
慧文禪師解之授南嶽大師南嶽從而照心即復于
性獲六根清淨位鄰乎聖斯止觀之用驗矣我大師
惜之無聞後代從大悲心出此數萬言目為大乘止
觀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為二卷初卷開止觀
之解次卷示止觀之行解行備矣猶目足焉俾我安
安不遷而運到清涼池噫斯文也歲月遼遠因韜晦
于海外道將復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國圓通大師
寂照錫背扶桑杯汎諸夏既登鄮嶺解篋出卷天竺
沙門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即朱公冠首序出俸
錢模板廣而行之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傳猶月之
生今復東返猶日之昇素影圓暉終環回於我土也
因序大略以紀顯晦耳。


六妙門後序



天台智者稟受南嶽思禪師三種止觀一曰圓頓二
曰漸次三曰不定此六妙門即不定止觀也謂隨其
根性六門互修漸頓迭進取益為斷故以不定為目
[001-0022c]
昔瓦官初說道俗䬸稟蒙益者眾且略言事驗者隋
大中大夫蔣添玫儀同公吳明徹皆習此息法脚氣
獲除梁方茂身覺輕舉況大乘密益乎噫習禪法者
斯為要道修證戶牖可舉而行也。


方等三昧行法序



山門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國或尚存目錄而莫見其
文學者思之渺隔滄海方等三昧行法者皇宋咸平
六祀日本僧寂照等賷至雖東國重來若西乾新譯
載披載沃適奉醍醐切念方等至尊禁法嚴密苟不
克由聖範事出師心豈惟招無益之訶抑亦負餘殃
之責南嶽師躬行七載理洞其微位淨六根言符先
佛大師咨詢有在況發總持垂此典謨足可繩準今
時或壇場延袤形像巍峩行法則半任臆裁律範則
全用心匠縱謂七眾階節寧逾上首之科雖曰像多
無妨要符表法之便將恐未除故業更貽新戚染衣
增垢良用悲夫然此行法六篇後二不載者修行備
在百錄止觀受戒具出本經存篇目者令知行法有
始終也。


法華三昧儀勘定元本序



聖教浸遠文句舛錯由傳者浮昧若不校其同異明
示得失日增月甚遐喪真味法華三昧儀者天台大
師瓦官親筆蓋止觀第三三昧所指別行即其文也
若夫啟迪後學為時所宗破障壞魔入佛境界與夫
文殊普賢並驅寶輅游方至極者實惟斯漸矣患其
[001-0023a]
稍易舊章或亡精要且十科行軌理觀為主儻一以
誤九法徒施有於坐禪觀法加成五句者今列示之
文云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心為亦因心亦不因
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元文為非非因心非
非不因心故心近加且山家凡立句法用觀秖但至四
未委五句出自何文又當推撿之際第五句下準何
為境如何用觀輔行自云彼別行文但推四句故今
文中廣修眾觀猶是歷事而正觀一門全今四句豈
應疑誤彼之大體哉而復輙引經文繫乎卷末濫迴
麤注錯其篇內細碎之失莫得而舉也故今直勘元
本刻板印行庶幾先制而今而後求三昧者欲傳斯
文請固存此序用以區別。


天台教觀目錄并序



皇祖有訓以天台命家總括群經誕敷八教引五時
五味以次其說使頓漸有序施開成務原始要終實
昭明乎大化然後說三種止觀教人安心牢籠萬行
巧適物宜雖三不同同御大車到于涼池大哉自我
丕教東漸于夏近二千載以大總持作師子吼妙盡
佛意者始一人而巳按別傳曰智者說法三十餘年
不畜章疏安無礙辨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間所伏
有大機感乃為著文奉勑撰淨名疏暨覺意三昧六
妙門禪法界次第小止觀法華三昧儀自餘皆高座
口授而巳甞曰說次第禪門一年一徧若形章疏可
五十卷大莊嚴寺法慎私記初分得三十卷國清寺
[001-0023b]
灌頂治定作十卷慎本不存說法華玄義圓頓止觀半年
各一徧若著章疏各可三十卷灌頂私記此二初分
各十卷改圓頓為摩訶止觀唯法華經疏頂二十七
於金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十卷成文題為文
句又智者停瓦官八載講大智度論而不云有記章
疏省唐開元岑法師於智者墳前刻石柱云大智度
論疏二十卷甞詢諸先達未見其文復於丹丘靈石
寺演涅槃百句解脫為萬句不傳後世為灌頂歎息
自餘諸雜疏論莫能悉舉皆備書於後除智者筆削
及法慎禪門餘皆頂禪師於法輪之下其受若海其
傳如缾凡教觀章句總一百五十九卷皆智者所說
也又取灌頂禪師著述大涅槃疏等凡二十三卷湛
然禪師等述釋籤等凡五十有七卷三師合凡二百
三十有九卷盡取題目刻諸琬琰用存不朽自三師
之外唐宋巳還宗山家者述作頗眾既未辨其詳略
不敢輙預及日本送到目錄非三師所述皆所不取


時 皇宋天聖七年 七月五日刻石



* 法華玄義十卷
* 法華文句十卷
* 摩訶止觀十卷
* 禪波羅蜜十卷
* 維摩玄義五卷
* 金光明玄義一卷
* 金光明文句三卷
* 菩薩戒疏二卷
* 法華次第三卷
* 觀音品別行玄義二卷
* 觀音品義疏二卷
* 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 金剛經疏一卷
* 請觀音經疏一卷
[001-0023c]
* 四教義四卷
* 小彌陀義記一卷
* 法華三昧儀一卷
* 四念處四卷
* 觀心論一卷
* 方等懺儀一卷
* 覺意三昧一卷
* 修禪六妙門一卷
* 禪門口訣一卷
巳上七十六卷智者說聖朝新編入大藏



* 涅槃經玄義二卷
* 涅槃經疏十卷印本開十八卷
* 觀心論疏二卷
* 國清百錄五卷
* 智者別傳一卷
巳上二十卷章安頂禪師撰同入大藏內



* 法華玄義釋籤十卷
* 法華文句記十卷
* 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印本開十五卷
* 維摩略疏十卷略大本疏文
* 維摩廣疏記六卷
* 止觀大意一卷
* 金剛錍一卷
* 止觀義例一卷


巳上四十九卷然禪師撰同入大藏巳上三師共計一百四十五卷入藏



* 智度論疏二十卷
* 仁王般若疏二卷今在日本國
* 彌勒成佛經疏五卷
* 彌勒上生經疏一卷
* 釋一切經玄義一卷
* 坐禪止觀一卷
* 觀心釋一切經義一卷
* 五方便門一卷
* 七方便義一卷
* 一二三四身義一卷
* 七學人義一卷
* 般舟證相行法一卷
* 法門儀一卷
* 禪門要略一卷
* 禪門章一卷
* 雜觀行一卷
* 入道大旨一卷
巳上四十一卷智者說今闕本



* 三觀義二卷
* 四悉檀二卷
[001-0024a]
* 四種三昧義一卷
* 釋二十五三昧一卷
* 六即義一卷
* 釋十如是義一卷
* 如來壽量義一卷
巳上九卷智者說今參入大部



* 維摩玄疏二十八卷
* 淨土十疑論一卷
* 小止觀一卷
* 觀心食法一卷
* 觀心誦經法一卷
* 觀心十二部經義一卷


巳上三十三卷智者說其本現存但不入大藏



* 八教大意一卷
* 南嶽記一卷
* 天竺寺真觀法師傳一卷
巳上三卷頂禪師撰闕本



* 始終心要一卷
* 華嚴骨目一卷
* 授菩薩戒文一卷
* 涅槃後分疏一卷
* 止觀文句一卷
* 觀心誦經記一卷
* 法華三昧補助義一卷
* 方等懺補闕義一卷


巳上八卷然禪師撰除補助儀始終心要止觀文句其本現存餘皆亡之


天台祖承記事出付法藏傳



傳續莫大焉存存乎道緜緜其化猶日月之嗣照故聖
人順可久之道廣無方之益賢林將遊乃顧命飲光
曰汝傳吾大法觀機設教無使墜焉飲光曰諾於是
乎結集三藏行 皇覺之訓二十餘年最後法付阿
難阿難付商那和修修付毱多多付提迦多多付彌
遮迦迦付佛陀難提提付佛陀蜜多多付脇比丘脇
付富那奢奢付馬鳴鳴付毗羅羅付龍樹樹付提婆
婆付羅睺羅羅付僧佉難提提付僧佉耶奢奢付鳩
摩羅䭾䭾付闍夜郍郍付盤䭾䭾付摩奴郍郍付鶴
[001-0024b]
勒夜郍郍付師子比丘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皆
祖述三藏之教非別有傳也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
龍樹為高祖由者龍樹造無畏部出中觀論高齊間
慧文禪師依中觀得道口授南嶽思禪師南嶽傳天
台智者智者兼用法華三昧旋陀羅尼開拓一家教
觀戶牖不與他同法傳章安灌頂頂傳縉雲智威威
傳東陽慧威威傳左谿法諱同聖祖左谿傳荊谿湛然自
龍樹至荊谿凡九世夫德業內充猶鍾鼓于宮聲聞
于外奇表異迹各煥乎本傳嗚呼荊谿既沒法網漸
散嫡承遂息後人皆講訓而巳或曰何涉西祖乎曰
總二土者略有三意一為顯所傳自金口故二為示
一家祖龍樹故三為懲後代妄樹名故俾其觀斯位
尊任重列紹四依昏庸其可繼乎。


天台教隨函目錄并序



西域傳佛教者凡有二宗一曰法相二曰法性法性
者遠承文殊龍樹近稟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
等論而為祖述也法相者遠嗣彌勒無著近踵法護
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以為憲章也所以經論
翼張性相角立者由乎時機不同法藥有異耳儻因
言以契理識月以忘指復何性相分其宗乎然而法
性之義宏遠深詣非膚受速成者所能知也故西域
記云唐三藏奘法師初遇龍樹宗師欲從其學彼令
服藥求長生方能窮究奘念本欲求經恐仙術不成
辜我宿願遂不學此宗乃學法相矣元魏高齊間有
[001-0024c]
慧文禪師因探大藏得龍樹智論一心三智之文於
是依論立觀口授南嶽慧思禪師思授天台智者智
者因法華三昧發旋陀羅尼凡所說法初無章疏皆
懸節經文直談佛旨柔音一震群聽咸服立五時八
教判釋西來一切經籍罄無不盡大抵法華為極談
諸經為兼暢又說三種止觀為依教起行之門修心
復性之道有門人灌頂法慎者多聞強識隨講載筆
記諸善言為一家之陳迹矣唯淨名經疏煬帝請撰
殆入滅法付灌頂頂撰涅槃經疏觀心論疏等盛行
於世法付縉雲智威威付東陽慧威威付左谿禪師
法諱同聖祖左谿傳荊谿湛然當二威之時但以止觀緘
授而巳逮左谿權與說釋至於荊谿乃廣製章記輔
翼教觀是則一家若以龍樹為高祖至荊谿則九世
矣以智者為始祖至荊谿即六世矣遵式叨生台嶺
濫預桑門刳心甞習於斯宗白首敢言於精業志願
此教編入大藏俾率土咸益天禧三年會 相國太
原王公欽若出鎮錢唐因以宿志聞于黃閤遂許陳
奏事未果行翛焉薨逝至天聖紀號幹當玉宸殿高
班黃元吉以茲法利上聞天聽 皇帝 皇太后體
堯仁以覆物奉 佛囑以護法爰擇梵侶精校於真
筌旋繫竺墳廣頒於秘藏切慮此教各有部帙相扶
者有卷軸別伸者若編之非次則讀者難明今總而
錄之各從其類仍於題目之下粗述其意俾發函展
卷與記文對看如法華玄義須對釋籤他皆放此然
[001-0025a]
此教文雖部逾於數十而卷不滿二百三世佛法一
家義宗總括要舉亦巳備矣覽之者適足以解疑釋
結貫道達微又何俟服藥長生然後為學者哉。



* 法華玄義十卷
* 釋籤十卷
* 法華文句十卷
* 法華文句記十卷


玄義者唯解首題統明五時廣辨八教出世大意蘊
乎其中若曉斯義則七軸之文思過半矣至於經疏
題云文句者蓋以疏句分節經文也故荊谿云以由
釋題大義委悉故至經文但粗分章段題云文句良
由於此隨部各有荊谿之記猶五經之有正義也。



* 摩訶止觀十卷
* 輔行傳弘訣十五卷釋上本文
* 止觀大意
* 止觀義例示看讀者大節


止觀者乃定慧之異名即法華之行門也前玄義文
句皆明佛世當機得益之事縱有託事附法觀心之
文非部正意今止觀正是智者說巳心中所行法道
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無不具焉荊谿以輔行釋之元
本十卷後人開為十五卷耳荊谿又因員外李華欲
知止觀綱要故述大意又為初學於大部難解及破
邪師異談故作義例唐翰林學士梁肅甞師荊谿刪
止觀為六卷文雖簡要而修習之相多有疎闕如覽
者知之。



* 禪波羅蜜十卷亦名次第禪門
* 修禪六沙門一卷


今家有三種止觀一曰漸次二曰不定三曰圓頓漸
[001-0025b]
次則解頓行漸不定則解頓行或頓或漸圓頓則解
行俱頓此三止觀對根不同行相雖殊俱依圓理而
為宗本前摩訶止觀即圓頓也今禪波羅蜜即漸次
也修禪六妙門即不定也據別傳云大莊嚴寺法慎
私記禪門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刪定而法慎終章安
灌頂治定為十卷。



* 維摩經玄義五卷
* 維摩經略疏十卷
* 維摩經廣疏記六卷
* 四教義四卷


準法華文句記云淨名前玄義總有十卷因為晉王
著淨名疏別製略玄義今五卷是乃離前本為三部別立
題目謂四教義六卷今見行四卷恐後人合六為四四悉檀兩卷三
觀義兩卷四悉三觀參入大部今無別行維摩經疏先有廣本二十
八卷後人患其文多故荊谿略為十卷言繁則剪帶
義則存故廣本罕傳略本盛行矣疏記六卷猶對廣
疏未暇治定然師云亡雖指文少殊亦釋義宛合。



* 金光明玄義一卷
* 金光明文句三卷
* 金光明天王護國道場儀一卷


玄義文句此釋北涼三藏曇無讖譯四卷經文藏中
合部雖有此文由品目隔雜其四卷別行未曾入藏
護國道場儀者即遵式纂集本經并國清百錄義淨
新譯行用之法以備人王祈福之儀也事出聖教文
非臆說故編附之。



* 別行玄義二卷
* 別行義疏二卷


此釋法華普門一品昔曇無讖游化䓗嶺來至河西
[001-0025c]
王沮渠蒙遜有疾以告於讖讖云觀音與此土有緣
乃令誦持所患即愈於是此品別行部外智者特釋
豈無意乎然法華文句雖亦巳解之但彼為知章此
為知微耳。



* 涅槃玄義二卷
* 涅槃經疏十八卷


此釋北涼曇無讖譯宋本謝康樂將慧觀慧嚴二法
師治定加品成三十六卷皇朝新入大藏章安頂師
用智者義意釋此治本其疏文亦曾荊谿再治。



* 觀心論一卷亦名煎乳論
* 觀心論疏二卷


智者造論凡有二意一者為諸學徒隨逐累載空無
所獲者令絕言置文觀心入道二者為外諸四眾脫
能信受亦可傳之論約觀自生心起三十六問而云
若於觀心答此無滯者當知此人即是五品弟子中
初隨喜品人疏文一一申釋以驗章安觀行明矣。



* 菩薩戒疏二卷
* 觀經疏一卷
* 彌陀義記一卷
* 請觀音經疏一卷
* 四念處四卷
* 法界次第三卷
* 法華三昧儀一卷
* 方等懺法一卷
* 覺意三昧一卷
* 禪門口訣一卷


此皆智者所說其中法界次第及法華方等二懺儀
覺意三昧親自撰集餘並章安所記既各可披究故
茲總列。



* 金剛錍一卷
* 智者別傳一卷
* 國清百錄五卷
[001-0026a]


金剛錍者乃荊谿申涅槃佛性之義以救世人無情
無性之弊也別傳之與百錄蓋是大師始終化迹故
故章安集而紀之庶幾後昆知先祖之德善也據別
傳云大師甞於金陵瓦官寺八年講大智度論又因
陳少主請於太極殿講仁王般若此等並有記錄今
皆亡之唐時有日本國僧最澄多取教卷往於彼國
惜乎諸說今無得而聞焉。


上玉宸供奉黃元吉進天台教部隨函目錄手狀



沙門遵式祇肅致訊玉宸供奉執事近令小師了淨
可久齋書上達不審邇日體候何似想符多福遵式

以教門事多干尊抱卒言謝不及茲者撰得天台教
部隨函目錄一卷此有二緣故須製此文一為教文
入藏恐銓排失次疏記不相附近後人看讀不知其
類二為後人看讀不循部類全成無益止如輔行一
記全釋摩訶止觀若異處各看殊不知旨今若得此
文發函啟卷文義相須如指諸掌如覧儒經正義安
可異處他皆放此欲上告供奉聞 聖聽奏呈此文
乞隨凾各著一卷如此則教文入藏不徒設也然遵
式雖懷此意其如裁量進否一計供奉願利益天下
遠及萬古遵式十有餘載經理天竺山寺只為傳持
大教更無一念他圖其如外護檀越不可一日無之
此際遭逢供奉如得父母之莫異也遵式年老能得
幾何只為歲寒與後次傳教者作外護良圖意在正
教宣行令佛種不斷故雪山童子為半偈捐軀宣揚
[001-0026b]
利深信矣今供奉宿植善根身近至尊深信佛法焉
知不是諸佛付囑而來耶又豈非宿發大願而來耶
護法之功出大般涅槃經不可卒具此者了淨可久
恐伊不熟庶事望供奉以骨肉見待每事指南不以
形迹為礙幸甚也其如山門所求好事乞供奉深挂
融抱棲依棲依遵式近采拾寺之左右古今靈迹各
賦一詠以紀名目雖詞無可取謹此寫呈所貴供奉
覽之熟於天竺景物如舊遊之莫異矣遵式為闕人
寫公狀起居直染手削眼昏書字不謹伏惟仁慈寬
恕為幸不宣天竺寺沙門遵式手狀上 玉宸供奉。


指要鈔序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諸祖既往玄化幾息時不可以
久替必有間世者出焉四明傳教導師禮公實教門
之偉人也童子受經便能思義天機特發不曰生知
之上性者乎及進具稟學於寶雲通師初預法席厥
父夢其跪于師前師執瓶水注於口中其引若泉其
受若谷於是乎天台大教圓頓之旨一受即了不俟
再聞師謂之曰子於吾言無所不達非助我也逮師
殆滅公復夢貫師之首擐于左臂而行嘻得非初表
受習若阿難瀉水分缾之莫二也後表傳持操師種
智之首而行化也淳化初郡之乾符寺請開講席諸
子悅隨若眾流會海繇是堂舍側陋門徒漸繁未幾
遂遷于保恩院焉法華止觀金光明諸部連環講貫
歲無虗日甞勗其徒曰吾之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未
[001-0026c]
始不以教觀權實之旨為服味焉為杖几焉汝無怠
也大哉若夫被寂忍之衣舉大慈之室循循善誘不
可得而稱矣釋籤十不二門者今昔講流以為一難
文也或多注釋各陳異端孰不自謂握靈虵之珠揮
彌天之筆豈思夫一家教觀殊不知其啟發之所公
覽之再歎豈但釋文未允奈何委亂大綱山隤角崩
良用悲痛將欲正舉捨我而誰遂而正折斯文旁援
顯據綽有餘刃兼整大途教門權實今時同昧者於
茲判矣別理隨緣其類也觀道所託連代共迷者於
茲見矣指要所以其立也至若法華止觀綱格之文
隱括錯綜略無不在後之學者足以視近見遠染指
知味易不云乎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
疑實此一二萬言得矣式沗同學也觀者無謂吾之
亦有黨乎取長其理無取長其情文理明白誰能隱
乎云也。


武林山興聖院結界相序



佛法住世由乎戒律戒律住世由乎僧也夫壞色其
衣應器其食表剎其居非戒律無以為釋氏之子也
衣之有品制食之有正命居之有界相三法備矣始
可防身口之患修定慧之道若乃飽食輭衣逸居而
無教者先儒耻之況釋子乎興聖院者乃武林表剎
之奇趣也鷲嶺聳於空界龍泓達於海際游之者無
道俗無春秋翛然一來使其虗襟凝睇有忘歸之色
沙門智倫公考槃是院多歷年所以智者教為談柄
[001-0027a]
以彌陀觀為行門請業之徒亦巳眾矣甞念所居之
地未結界相凡說戒自恣等法無得而行焉天聖六
年戊辰冬十一月三十日集明解毗尼者指垣墻定
標杙竹法以結之既羯磨之有成信劫燒之不壞準
南山云結界巳當牓示顯處使後來者無有疑濫故
大界之與淨地悉書其相懸諸紺宇或曰踞大乘者
修寂滅行以大圓覺為伽藍詎假乎局此方隅結是
體相以自繫屬乎今曰不然夫圓覺之說宅心之境
也羯磨之設攝僧之戒也大士非捨僧戒唯取心境
而巳經不云乎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奚甞以放蕩之迹為寂滅之行乎今之人厭小節而
欣大用者吾以為何必方袍然後圓覺大集所謂無
戒滿世傷如之何遵式忝居南鄰見託為序故直筆
其梗槩云耳。


天竺別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