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16 始終心要注-宋-從義 (master)


No. 938
始終心要注
荊溪大師 湛然 述
永嘉沙門 從義 注


在因名始。至果為終。因果雖殊。諦德無別。圓頓上
乘。旨歸於此。所以荊溪立於心要。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上句標指。下句發歎。天然者如天之然。亦名自然。
問。此與外道所計何別。答。外道所執巳為三藏所
破。那忽謂同圓頓諦理。復次。應知若從破計。須蕩
自然。破計雖爾。理必自然。是則自行。乃遣執惰。隨
緣無妨作斯說也。至於下文。含生本具。祕藏不顯。
由三惑覆。亦應準今料簡。顯示舉一例。諸無勞委
述。】


「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
法。」


【別示解釋三諦相也。中者。不偏二邊也。諦者。審而
無虗也。統者。總也。一切法者。二邊之法也。真者。無
偽妄也。泯。亡泯也。一切法者。三千之法也。俗者。世
[001-0598b]
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當知此
約。三諦別明。若從通說。應云一中一切中。無真無
俗而不中。則三諦皆統理而絕待也。一真一切真。
無中無俗而不真。則三諦俱亡泯而無相也。一俗
一切俗。無中無真而不俗。則三諦並建立而宛然
也。】


「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上兩句。示三諦融即顯。非縱橫之殊異也。下二句。
明三諦本具。彰無作之妙法也。舉一即三者。舉其
中諦。非真非俗當體泯法。復名真諦。常自建立。又
為俗諦。中諦之一即三。既然真俗之二即三亦爾。
準諸祖誥。亦應更云即三而一有可相離。即一而
三不可相混。非三非一。三一宛然。會之彌分。派之
常合。橫之復高。竪之又廣。明鏡等譬。真好研詳。勿
見三一。相即之故。便乃不許俗諦世法。真諦亡泯。
中諦絕俗。言洋洋豈可誣哉。】


「悲夫祕藏不顯。盖三惑之所覆也。」


【三諦微妙。眾生不了。稱之為祕。法界包用不可盡
目之。為藏性。雖微妙。濁成本有。譬如鏡天。喻若塵
雲。今此總明。次文別爾。】


「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


【無明者。不了法界。無所明也。塵沙者。譬無知之數
多也。見思者。從解等立名也。應知三惑皆是性具。
同體為障。難可了知。文云翳障阻者。異其文耳。】
[001-0598c]


「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虗妄也。」


【結指惑障都非真實空華之譬。其在茲乎。】


「於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


【大覺即妙覺。喟然歎聲也。】


「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通指三諦以為真如及平等慧。絕名離相。】


「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
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眾生在迷。未能復性。是故須明惑觀等說。全性起
脩。性無所移。全脩在性。脩常宛爾。一家所立三諦。
文在瓔珞.仁王兩經。三觀文出瓔珞經下卷。三惑
準大品大論而開。三智具如大品三智品中。三德
備在大涅槃經。】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
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
種智。成法身德。」


【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
之中。知一切法空寂一相名一切智。知十法界諸
種差異為道種智。知於二邊無非中道名一切種
智。照明為般若。解縛名解脫。清淨名法身。皆具常
樂我淨。謂之德。】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
之理。具諸法故。」


【上文別示。恐謂縱橫。故茲。融即顯。非別異。是故當
[001-0599a]
知。三惑一念中破。三觀一心中脩。三智一念而證。
三德一心而成。惑觀一如。智德無別。苟非性具。寧
免異殊。山門教觀。永異諸家。超過眾說。良在茲焉。】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


【重歎三諦非作所成。】


「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
智成成乎三德。」


【自迷之悟展轉相由。文中五三。秪是一三。無前無
後。因果理同。】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


【性德之行。異乎歷別。】


「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言不頓顯。故有前後。若論其理。實在剎那。其理者。
何三千三諦。】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諦德宏深。故曰大綱。諸法廣多。號為網目。華嚴名
法界。方等為實相。般若稱佛母。法華號髻珠。涅槃
名佛師。三諦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龍猛悟之而造
論。智者得之以開拓。荊溪傳之為心要。是則十方
大覺諸祖所傳莫不歸乎諦德祕藏。像末惰澆。信
心寡薄。如斯法門不能宗重。而更別求心要之術。
良由近代習大乘者雜濫故也。】


始終心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