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03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明-如惺 (master)



No. 1488-A


龍華懺儀序
明進士贊治尹中議大夫原任兩京兵刑部
尚書郎廣東湖廣等處按察僉事致仕奉
恩詔晉勳階正四品婁江營志道 撰


當余隆慶壬申春。承乏留曹。得大慧杲集。閱之不禁
擊節。時有一張叟者。譚及十方三世之故。問。杲公再
來否。余曰。來何啻再。正不知歷幾僧祇耳。又問。再來
仍有此機鋒否。余曰。此來隱宗而顯行上也。不然。亦
帶教以明宗。越一紀為萬曆甲申。余既勇退急流。從
天池山寂鑑庵。為千松得法師護講臺。知其傳法師。
為萬松林公也。一日道及萬松因地曰。大人亦知吾
師是大慧之後身乎。余因前有億逆。驚起問其行實。
千松一一道之千松。亦稱其法子哉。獨疑千松法嗣
在何。而千松既逝。有天台象先清公弟子。幻為惺師。
法門之麟角也。得衣鉢於清公。復從千松請益楞嚴。
及究達磨之道。聲稱藉藉。以乙未春。偶會於吳門尹
山寺。余窺其行止倜儻。解行俱邁。等夷一等。心竊疑
曰。此非千松之法子乎。別去數䆊。連以所刻佛法金
[001-0599a]
湯編諸書相質。丁未春仲來吳。又以所撰龍華懺儀
十有二條。起自開發正信。終念一實相。請曰。世有二
三大心凡夫。不肯作解脫漢。甘於五濁中。擬竊釋迦
老子肘後符。直欲向龍華納彌勒敗𨶏。長者其何吝
數語為鎧冑乎。余既高師之見地。而又壯大心菩薩
之信根。開卷讀之。不禁踊躍。大槩因世之獨尊淨土。
而且專恃彌陀。乃不察慈氏之見。居兜率度人。疾入
不退之位。於道既捷且穩。不從此處遊薩婆若海。而
孤仗九品遠迎。此非諸佛所望於大心眾生之意也。
此念甚殷。此見甚正。然其所剖。孰為竪出三界。孰為
橫出三界。孰為即三界而出三界。孰為離三界而出
三界。孰為不即不離而出三界。出三界中。又判其
孰為兼提三乘之權教。孰為單提一乘之實教。一乘
教中。又判孰為開權顯寔之漸門。孰為廢權歸寔之
圓門。因而約主約機。分四殊勝。其為眾生開龍華三
會真因。可謂既明且切。而無遺漏矣。然吾以蓮經實
相覈之。則此十二條者。在幻師猶屬權說。非寔說也。
人孰不厭漸修之為拙。而豈知漸者頓之因。唯除未
迴心之一闡提外。更無一人不以剎那入佛地者。人
孰不欣頓悟頓證之為超。而豈知頓者漸之階。唯除
最初威音王以前。更無一人不以三祇成佛果者。此
中消息。非過孔聖朝聞夕可之關。而知命從心以上
境界難言矣。幻師既虞中下士之信極樂而疑龍華。
又虞上上士之尊龍華而卑極樂。故語多回護而修
[001-0599b]
辭。則欲兩逗儒釋之機。故意多圓活亦有之。吾儕孔
氏之徒也。孔子以乾無為上達之道岸。以坤元為下
學之正因。則於彌陀彌勒等法。不但並行不悖。而且
一以貫之。其何欣何厭乎哉。稽孔子之現行。實欲立
達眾生入不退地。豈非合文殊智普賢行而圓修之
者。學者果於下學上達門中有得耶。雖不問彌陀彌
勒二尊法界可矣。然其法非吾心外法也。其道亦非
夫子一以貫之外之道也。彌陀誠與此土有緣。而盡
虗空界之淨土則何可勝數。隨緣隨願何所不可。若
論到乘龍御天。安貞應地之易道。則此時正當雙林
之既往龍華之將來。而孔宗峙立於其間。彌勒殆收
釋尊與孔聖。度未盡之兒孫。而胥度之者。則今日之
奉孔規正。所以植龍華之因。而後日之禮龍華。未必
非竟尼父未竟之志也。幻師於是乎起余不淺矣。故
為之序。



萬曆歲在丁未春仲之吉書於吳門愓若齋
[001-0599c] No. 1488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一
天台山慈雲寺傳教觀沙門 如惺 撰


世有聞彌勒世尊。龍華說法之事。即乃束之高閣。
聽其自然得遇。如視囊中物耳。可不哀乎。此其不
知三會所度。先有定限。如初會度者。九十六億人。
二三兩會。各減其二。焉知我等。不假一行一願。必
預於是耶。是惑之甚也。若有大心眾生。欲於未來。
身居雞頭莊嚴之城。日遊金色如掌之地。享八萬
歲之長壽。翫四大藏之富饒。得與儴佉輪王。詣龍
華。見彌勒。成阿羅漢。證無生忍。於賢劫諸佛。次第
受記者。當勤修此十二方便。命終必定先生內院。
獲覩白毫。入不退地。然後隨佛下生。度諸同類。此
非一超直入如來地者歟。今依諸大乘經。及法住
記。述此懺法。用結勝緣。惟願見聞隨喜。務勸流通。
弗以人癈教也。



* 第一開發正信
* 第二廣求良友
* 第三嚴持戒律
* 第四發菩提心
* 第五明結壇儀
* 第六禮請三寶
* 第七懺悔往罪
* 第八專誦法華
* 第九三寶福田
* 第十總觀兜率
* 第十一別觀龍華
* 第十二念一實相
[001-0600a]


○第一開發正信



夫如來出世。所說八萬法門。皆以誘引眾生。出離火
宅。坐白牛車。入佛知見也。自教法東被。大乘根器。碁
布星分。徧樹法幢。傳佛慧命。方今去聖逾遙。魔軍熾
盛。賴有淨土一門。流通五濁。心佛竝顯。苦海津梁。但
教有明文。往生匪一。有教生妙喜佛國。見阿閦如來
者。有教生瑠璃世界。見藥師光佛者。有教生安養。見
阿彌陀等者。此離三界而出三界。名橫出三界者也。
有教自五停心等。破四住惑。生同居土見三藏佛者。
有教修歷別三觀。破十二品無明。證十二地如華嚴初地至
十地等覺妙覺是也。生實報土。見舍那身者。有教圓觀三諦。頓

破五住煩惱。住首楞嚴三昧。生寂光土。見毗盧法身
者。此即三界而出三界。名豎出三界者也。有教生兜
率陀天。見彌勒。聞不退法者。此不即。不離。出三界者
也。於戲門類既多。逗機不一。機教有異。非辯。何以標
心。今以彌勒。對他方佛。殊勝略計有四。先約主。次約
機。約主又二。先約一佛。次約諸佛。


先約一佛者。上說橫豎二途。諸佛功德。金口親宣。亦
何優劣。特為彌陀。此土有緣。故龍樹等。諸大菩薩。或
造論發明。或以身先眾。令人信受。據彌陀經云。過西
方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
陀。是知去此娑婆十萬億剎。方是彌陀化境。以佛願
力。眾生善根。彈指可到。實推其量。與此方終遠。彌勒
為釋尊補處。千佛衣法繩承鶴林示寂。賴是菩薩。種
[001-0600b]
種方便。滌我塵襟。引遇龍華。授與道記。其悲心願力。
不下彌陀。又現居兜率。與我同在欲界。舉頭便是。最
近最親。是為第一殊勝也。


次約諸佛者。眾生願生他方佛土。彼方教主。或遣化
佛。化諸菩薩。放光接引。若求生內院。則彌勒菩薩。與
無量天子。圍遶親迎。是為第二殊勝也。


約機亦二。先辯離即之異。次辯見佛遲速。離即者。若
欲求生他土。必須離此火宅。就彼清涼。上根之人。雖
知生即無生。而未證法忍。不無欣厭。況中下者乎。生
內院者。乃即此三界。不染三界。亦不見界內毫法可
取可捨。是故不勞欣厭。便覩白毫。所以經云。若有眾
生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心身精
進。不求斷結。乃至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
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跏趺坐。是
為第三殊勝也。


次辯見佛遲速者。西方有九品之階。上品即得見佛。
其中下二品。或經數日。數劫。然後華開無量壽佛經說。上上品。生
即見佛。上中品。經宿華開。上下品。一日一夜華開。七日乃得見佛。中上品。華尋開。不說見佛。中中品。七日華敷。
經半劫。成阿羅漢。中下品。七日遇觀音勢至。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下上品。七日華敷。下中品。六劫華敷。下下品。
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生內院者。方坐蓮華。即見彌勒。故經云。

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禮拜繫念。
此人命欲終時。菩薩放白毫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
華。來迎此人。須臾得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
頃。便得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是為第四殊勝也。
[001-0600c]


是皆釋尊苦口勸諭令生兜率。我等若不遵依。如母
在傍。慈愛誠切。其子愚故。視若路人。甘自逃亡。不肯
親近。母雖誘引。子疾他逝。所謂可憐愍者。是也。而今
而後。凡諸行人。有乘釋尊慈力加被發心者。有因閱
彌勒上生。下生。成佛等經。願生者。有誦法華普賢勸
發品。心生信樂者。應當一心精進。依此勤脩。篤行忠
孝。慈心不殺。度脫一切。我說此人。雖居苦海。本是大
乘不退根器。曾於過去無量無邊諸佛法中。種諸善
根。發無上願。得入此門。入此門故。名法王子。雖處煩
惱。如優曇華。於一念頃。游諸三昧。即此四大。便是藥
王。能療一切八倒苦疾。口發片語。成光明幢。心所思
惟。皆大法聚。不思議藏。施捨無窮。為般若船渡諸淪
溺。文殊普賢。是其勝友。一念發心。登不退位。直超寶
所。不入化城。龍華道場。為唱導首。十方國土。徧供河
沙。成就如來無上知覺。三世諸佛。歎莫能窮。


或謂昔有天親。無著。師子覺。三大菩薩。相率求生內院。
師子覺先生。竟住外院。不見彌勒。天台智者大師。造
十疑論。因指兜率為難。極樂則易。執為難者。是不知
人性不齊。因緣自別也。如夾山棄教歸禪。立登祖席。
玄奘捨性習相。名冠殊方。臨濟三遭痛棒。悟在大愚。
長慶七破蒲團。捲簾始徹。是皆緣有所關。初非義有
勝劣。是藥皆可治病。善醫何必執方。所以往生。上生。
皆從厥志。遠接。近接。等一悲光。今雖讚述稱揚。俾生
信受。逗機設教。理或皆然。若疑此有外院。安養得無
[001-0601a]
疑城。是乃行者自迷。非佛力有差殊也。況外院。疑城。
一皆真慈所化。特使處此。令漸見佛。孰以王舍三億
之徒。而譏瞿曇耶。或謂疑城有進無退。外院福盡轉
輪者。是不知此天有二岐路也。有等眾生聞大乘教。
求上生者。第為信根未純。菩薩悲心。寄生外院。俟其
淳熟。令見白毫。是比疑城。僉云不退。別有一類凡夫
天人。不聞大法。偏修小乘。及外道未到地定。惟冀昇
進。不諳無生。如無聞比丘。福盡輪轉。若謂安養有九
品之階。故三乘畢托。兜率惟說不退法門。則位非鴻
漸。得無隘乎。是不知心之妙。土之化也。佛本無生。九
界生故。佛界亦生。是故凡夫。以業感而生。諸佛。以無
緣慈而生。菩薩。以願力而生。業感之生。不特三惡苦
緣。三善亦苦緣也。無緣之生。不特四土為淨土。七趣
皆淨土也。普賢為薄荷。畜道即淨土。觀音為面然。鬼
趣即淨土。調達入油鍋。地獄即淨土。故谷泉禪師涅
槃偈云。今朝六月六。谷泉受罪足。不是上天堂。便是
入地獄。遂叉手立化。是等若垂天之翮。奚鴻漸能拘
之。願力之生。於安養有九。兜率亦有三也。一有願有
行得生。如天親菩薩等有求生之願。又有利生之行。二有行無願
得生。如章安尊者等。及禪教諸師。不歸淨土者。多生
此天。三有願無行得生。如白樂天居士等。凡於釋迦
法中。精一戒。勤一行。一念稱名者。除百千萬億劫生
死之罪。得生內院。否則。龍華會上。亦得道記。所謂綱
而絕流。何隘之有。古云。要知佛法義。當觀時節因緣。
[001-0601b]
所以緣在彌陀。彌勒不得不教生安養。緣在彌勒。彌
陀不得不勸遇龍華。今之人壽至短。劫近刀兵人壽減將
十歲。刀兵劫起。今人壽當六十。與刀兵劫不遠矣。徵瑞應於石城萬曆丙午冬仲。紹興
新昌縣石城山。石彌勒像足生五色優曇華。人心洽於緇素人因法末皆慕龍華。兜

率之教。得不興乎。偈云。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
時示世人。時人自不識。


或謂往生安養。得遇果佛。是稱殊勝。彌勒既居補處。
位在等覺後心。望彼彌陀。尚隔一間。何勝有哉。是不
知佛智之難思也。經云。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故大智
聲聞。不退菩薩。盡思度量。所不能知。且十方諸佛。諸
大菩薩。皆住不思議如幻三昧。互為主伴。度脫眾生。
是故七佛祖師。尚稱曼殊童子。樂邦補處。孰非正法
如來。淨土。穢土。誠實相之空華。大身。小身。乃寂光之
鏡像。釋迦既稱古佛。彌勒獨曰新成。當以聖人不思
議幻。破我夢心。則我無始夢心。應時化為無上知覺。
以幻修幻。乃曰真修。請以信歸。無勞辭辯。


○第二廣求良友



世間有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乃能
為非常之事。是故如來說最上乘法。是有最上乘之
器以當之。若權小之機。必望涯而退。法華五千之徒。
信不誣矣。所以欲聞龍華之道者。當擇大心行人。為
我同願同行之益友。互相砥礪。則心鏡愈明。不復中
躓。經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是以藥王。藥上。世為昆
季之親。提婆達多。實造釋迦之道。雪峰。非巖頭終難
[001-0601c]
悟徹。智者。因南嶽易得心開。譬夫蓬性曲也。或生蔴
中而自直。葛質短也。苟托樛木而布雲。若投垂棘之
璧於糞壤。則連城之貨必毀。徙芝蘭之種於魚肆。則
襲衣之香亦滅。楞嚴云。一不清淨。眾不成就。友道之
難。可不慎乎。法華三昧儀。止許十人巳還。恐人之眾。
有不肖者廁焉。今稍寬其數。多則二十五人。為二十
五圓通也。次則為十二圓覺。其有宰官。居士。及善男
子入社者聽。亦例數內。獨尼。與優婆夷。一不許入。有
願修者。聽於尼寺。尼精舍。自依法結壇修之。


然二十五人。務求其行朴志銳者。不必禪講俱通。今
之善於講者。多放浪不羈。入則。恐排攪淨眾。有善通
於禪講。尤能虗謹謙光。力修甘苦者。此又為我之上
座矣。


○第三嚴持戒律



器淨堪貯醍醐。芽焦不生甘露。照乘之珠。不產於溝
壑。逕尺之璧。必蘊於崐崗。況不思議無上善法。不修
尸羅而能荷擔者乎。我等生值斯世。魔子羣聚。假我
衣服。凌滅正法。作師子蟲。若不精持波羅提木叉。何
異彼魔。妄稱釋子也。故破戒之人。如處覆盆。三光不
燭。白毫普照。非彼所緣。五千大鬼。掃其脚跡。諸天善
人。如避糞穢。善芽焦殞。宿福日消。結火城因。非法王
種。縱使發無上心。如欲魯而之楚。北轅而南其轍矣。
故上生經是優波離請佛所說。意重戒也。經云。應持
五戒。八齋。具足戒。又云。佛滅度後。四部弟子。欲生兜
[001-0602a]
率天者。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以是義故。特與行者。首約三章。


第一。須於眾中。擇一臘高德茂。素所信重。曾於菩薩
戒法師前受戒者。與我為授戒師。或於如來降生。成
道涅槃。歡喜日。無論巳受未受。一皆與授十重四十
八輕戒。巳受者。作增進上因。未受者。開正知見。


第二。日日於世尊前。身著千佛大衣。誦菩薩心地品。
一遍。令輕重法相。了然在心。如握貫珠。斯須不失。


第三。自既得戒。復當展轉授受無窮。或自與受。或勉
從師。與說持犯開遮深義。俾心開意解。入諸佛位。若
眾中無堪作戒師者。得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如梵網經說。有堪作戒師。戒師尤當虗巳自謙。弗倚
師尊。忽諸耆德。必以如幻三昧。彼此交貲。共出生死。
稍執人我。便落羣邪。非三昧友也。應於朔望。布薩。二
時受食。或應供之際。一依臘坐。苟越其次。經中所謂。
兵奴外道之法也。有等朝得圓顱。暮躐大僧之上。自
云。我年老大。彼等後生。既違佛制。宜擯黜之。


所云持犯開遮者。聲聞。止持作犯。菩薩。止犯作持。開者。大乘許見機得作。遮者。小乘不許見機。一皆禁止。
此皆備在天台戒疏


○第四發菩提心



依苦集滅道四諦。發四弘誓願也。眾生常淪苦海。外
道終是苦因者。皆由不知上求下化之道也。不知上
求。則凌人慠物。妄自尊大。不知下化。則惟知有巳。不
見有人。於是廣造深愆。墜諸沉溺。輪轉七趣。如蟻循
[001-0602b]
環。二乘雖能習空。出離三界。不發心故。為空所縛。所
以菩薩萬行。諸佛二嚴。非彼所有。是故我等欲生內
院。值遇龍華。應發無上道心。廓其方寸。於生死海。作
大寶筏。自渡渡人。彼此共濟。經云。若有比丘。愛敬無
上菩提心者。當作是觀。是知菩提心。為龍華之要道
也。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昔為凡夫。由發心故。所得道
疾。能發心者。則慈通覺海。悲等含生。曼殊普賢。心精
㳷合。不起本座。垂形萬象。四引誓願者。第一依苦諦
發誓言。眾生無邊願度。此未度者。令度也。第二依集
諦發誓言。煩惱無盡願斷。此未解者。令解也。是二大
願王。名曰下化。第三依道諦發誓言。法門無量願學。
此未安者。令安也。第四依滅諦發誓言。佛道無上願
成。此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也。是二大願王。名曰上
求。以上求故。折我高心。則無得少為足之嫌。如善財
童子是矣。以下化故。袪我慢心。則無獨善之陋。如常
不輕菩薩是矣。仰之。則無法不聞。俯之。則無善不克。
以之入三途。無非淨域。推之化十類。總曰親姻。火宅
原自清涼。結使非今解脫。仗此娑婆竿木。暢我法曲
梨園。或厭苦而翱翔。吾知必無用武之地。故此四誓。
乃諸佛降伏魔軍之勇將。破生死怨敵之前鋒。爍五
陰昏衢之明燈。具萬善功德之如意。是故行者。當於
未入懺前。七日方便。晝夜六時。對釋迦像前。然臂。然
指。燒眾名香。胡跪合掌。五體投地。內懷喜悅。發殷重
心。目盻金容。意澄不散首者執香罏眾同聲白云
[001-0602c]


南無釋迦牟尼世尊。無上正徧知覺。文殊。普賢。諸法
王子。法身常住。佛眼普觀。憐愍有情。現為我證。我依
大乘。甚深海藏。普為一切。發菩提心。求生內院。得見
龍華。聞正法輪。親承道記。願垂加被令我成就白巳五體
投地復胡跪。首者一人先唱眾和


「 無邊眾生誓願度
 無盡煩惱誓願斷
 無量法門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



或三唱。或七唱。多寡隨意。宣四願畢。齊云


發願巳。歸命禮三寶叩首起作三歸
若行者。心欲廣發眾願。如法藏藥師等者。當依諸大
乘經論。如梵網經之類。自製成文。或於怡山。中峰。王
山谷。諸願。略加損益。備通巳志。亦可。但不可廢前四
誓。前四願。為諸願之根本故也。諸佛菩薩。種種大願。
不過敷演前四而巳。行者既發心巳。諸佛護念。堪入
道場。必使此菩提心。念念無間。心心不忘。即此凡軀。
打成千佛大弘願海也。


得遇龍華脩證懺儀卷之一
[001-060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