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81 金剛錍論釋文-宋-時擧 (master)



金剛錍釋文卷中
荊谿尊者湛然撰後學玄箸海眼會
天台沙門時舉釋後學新伊大真校


「今搜求現未建立圓融不弊性無但困理壅故於性
中點示體遍傍遮偏指清淨真如尚失小真佛性安
在他不見之空論無情性之有無不曉一家立義大
[002-0578b]
旨故達唯心了體具者焉有異同若不立唯心一切
大教全為無用若不許心具圓頓之理乃成徒施信
唯心具復疑有無則疑巳心之有無也故知一塵一
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獨自心之有無耶以共造
故以共變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


【今家依法華涅槃二經建立圓融佛性周遍唯心
體具之旨而復示於立宗實意使歸乎一實以法
華正為現世機緣開權顯實明常住之義涅槃為
未來機緣談常住佛性二經相對而分故摩訶止
觀依此二經建立圓融之行故義例云散引諸文
該乎一代文體正意唯歸二經今荊谿亦效止觀
建立圓融佛性之旨不同野客無情無佛性之弊
故云不弊性無困者病也但病而不解佛性之理
於此實理壅而不通正見唯局佛性於有情不遍
無情故今於眾生煩惱妄染心體示其本有正因
佛性非內外遍虗空能解是義任運不隔於無情
則成無情有於佛性矣故云故於性中點示體遍
正是眾生正因體遍也旁遮偏指清淨真如者旁
者對正為言今之所以點示體徧者正為顯圓妄
染即佛性義在此而不在彼也蓋他宗偏指眾生
有清淨性伹局有情不遍無情由失於唯心體具
之旨故今建立圓融遮防其謬執也偏指之言含
於二義一者惑果事而迷因理謂眾生因中但有
其性而無其事不知果地依正融通蓋由眾生理
[002-0578c]
本具足也二者佛性融通豈間無情而云有情有
性無情無性耶不但其解如此及其立行亦直觀
清淨真如為境若其然者小乘偏真亦滅苦集而
復證真苟直觀真如豈但昧於大教心境尚乃失
於小真佛性安在哉此以圓教對偏中三藏小乘
而說他不見之者正指其不見佛性圓具融即心
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旨空論夫果事方融無情則
有因理既隔無情則無若知果體遍由生性遍及
一家立乎大旨在於唯心體具者則不致於空論
矣故達唯心了體具者止之有無也點出不分情
無情之圓旨唯心體具即徧具二義若了萬法唯
心心外無境則知此心遍一切法不間情無情異
此之唯心既遍一切即體量也若知此體具一切
法豈分情無情異此具字即體德也故下文云示
遍是量示具是示體德若達此二則法法皆唯法法皆具
有何彼此同異之分耶若信唯心體具復疑有無
是於自心疑有無耳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旨
全然不曉故結云故知止同化事故若知心佛眾
生三無差別則無情至微之一塵眾生介爾之一
心即一切生佛之依正汝既疑巳心之有無豈非
疑一切生佛之有無耶何獨疑於自心哉抑又何
但因理不融不遍矣以由造則三法共造以體元
妙故此是理造變則三法全體共變此是事變所
化之境約機而言能化之事約應而言以由十界
[002-0579a]
本同故皆云同所謂能應雖多不出十界物機無
量不出三千如是則機應事理同一佛性佛性周
徧圓具攝情無情義無不明豈復疑於有無耶。】


「故世不知教之權實以子不思佛性之名從何教立
無情之稱局在何文巳如前說余患世迷恒思點示
是故䆿言無情有性何謂點示一者示迷元從性變
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無情有性若分大小
則隨緣不變之說出自大教木石無心之語生於小
宗子欲執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猶螳螂乎何殊井蛙
乎。」


【前來既以圓實大教唯心體具示其佛性周遍巳
畢今須欲明點示之意故重結責由世人不知教
有權實故執權教緣了不遍無情以子不思正因
體遍佛性之名從何教立無情之稱局在何文前
文若云無情即不應云有性屬前三教若云有性
即不合云無情局在圓教又云眾生佛性猶如虗
空又云為非佛性說為佛性非佛性者謂墻壁瓦
礫巳如前說如上說者余患世人迷此佛性之旨
所以常思點示不覺寱云無情有性點示有二一
者示迷元從性變即從真起妄之義二者示性令
其改迷即返妄歸真之義故且云無情有性然法
法平等本來清淨何分有無但迷者不覺流而忘
返故茲點示耳若以教分大小此約偏圓分大小
巳如前說不變是理隨緣是事事即是理理即是
[002-0579b]
事如此則隨緣時誰情無情若然則不當別立無
情之名若在小宗則容有木石無心之語隨緣該
別非今所論亦屬小宗也子欲執小道而抗大逵
等者他宗執墻壁非佛性之小道抗大教佛性之
大逵其猶螳螂拒轍井蛙輕海語出莊子更不繁
引。】


「故子應知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
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萬
法之稱寧隔於纖塵真如之體何專於彼我是則無
有無波之水未有不濕之波在濕詎間於混澄為波
自分於清濁雖有清有濁而一性無殊縱造正造依
依理終無異轍若許隨緣不變復云無情有無豈非
自語相違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並依眾生理本故
也此乃事理相對以說若唯從理只可云水本無波
必不得云波中無水如迷東為西只可云東處無西
終不得云西處無東若唯從迷說則波無水名西失
東稱情性合譬思之可知無情有無例之可見。」


【此文乃用彼所立而斥於彼也良由起信論於一
心門中開真如生滅二門藏師於藏疏中却以真
如門明不變隨緣二義彼雖立隨緣之義但以一
理隨緣而性具隨緣非彼所知四明所以立別理
隨緣而格量之也故今以彼所立斥之萬乃諸法
之總稱子乃指萬法是真如由於不變豈非真如
隨緣為萬法時當體不變故萬法是真如也真如
[002-0579c]
從理立稱既指真如是萬法由於隨緣豈非萬法
不變處是真如全體隨緣故真如是萬法也子既
知此矣復不信無情有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
耶萬法之稱等者以一家圓教真如隨緣之義破
之既全真如為萬法萬法豈隔纖塵又真如之體
本來平等何局我之有情隔彼之無情既不專於
彼我豈有情有無情無耶次以波水喻之波喻萬
法水濕喻真如濕無混澄喻性不變波分清濁以
喻依正波雖有清濁之殊而濕性無殊雖有依正
之別而佛性無異轍依理之依字者依乃據也若
許下以其所立而結責之謂藏疏既明真如隨緣
是則隨緣為萬法處當體不變萬法既該依正依
正無非佛性復云無情有無者豈非自語相違耶
故知果地依正融通者果事也竝依眾生理本者
因理也果事之所以融通自在者其由在於眾生
性體元遍故也若不由眾生理本却成本無今有
是無常法也他不達佛現互融之由由在於此故
惑果事而迷因理執無情無佛性之疑要知凡聖
因果依正自他體同性遍無非眾生因心本具者
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斯言有在此乃等者總結
上文隨緣不變波水互論不出一往約事理相對
論之云也若惟從理下全約喻顯不順迷情直約
理說只可云理本無事何者法法即性何適而非
理也世間相常住斯之謂歟必不當云事中無理
[002-0580a]
東西亦然本是東也迷之謂西今直從東說只可
云東處無西迷而為西西元是東終不當云西處
無東也若惟迷說則情迷於理唯迷而巳所謂波
無水名西失東稱者但見情無情有差別則不復
見於佛性矣情性合辯四句如前若從理說水喻
理波喻事但可云佛性無迷情之事必不得云迷
情無佛性之理東西亦然從迷而論但見有迷情
之事不復見佛性之理如波無水名西失東稱此
約情性合譬於從理從迷之說無情有無例之者
若從理論誰情無情從迷而說情無情隔無情無
佛性矣。】


「於是野客恭退昃跪而諮曰波水之譬其理實然僕
曾聞人引大智度論云真如在無情中但名法性在
有情內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餘曰親曾委
讀細撿論文都無此說或恐謬引章疏之言世共傳
之汎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義法名不覺佛名為
覺眾生雖本有不覺之理而未曾有覺不覺智故且
分之令覺不覺豈覺不覺不覺猶不覺耶反謂所覺
離能覺耶客曰若爾至佛方會凡離何乖余曰子為
覺佛為覺凡耶理本無殊凡謂之離故示眾生令覺
不覺故覺不覺自會一如故知覺無不覺不名佛性
不覺無覺法性不成覺無不覺佛性寧立是則無佛
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


【巳上約波水之喻合於真如隨緣野客聞此不復
[002-0580b]
如前麤獷而不退伏於是退跪而諮曰其理實然
不敢疑而不信矣雖然其所宗真如分為兩派不
能無礙此正據賢首清涼妄引大論在有情名佛
性在無情名法性仁何於無情名佛性耶汎為通
之此乃迷佛性法性之名而不知佛性法性之義
故今汎通大經佛名為覺法名不覺之旨而復會
乎佛性法性真如等名並是圓詮名異體一也可
謂其迷名不知義歟法名不覺即本覺之理佛名
為覺即始覺之智智為能覺理為所覺而此本覺
誰人不具何法不然但由迷情流轉無真不俗失
於圓聞一向不覺條然相乖由佛說故此性可修
佛若不說眾生不知故一往分之令其以能覺之
智覺所覺之理既能覺所覺能所相即修性一如
豈巳覺其不覺猶守迷而不覺也抑謂所覺與能
覺離耶苟為不離不覺即覺覺即不覺佛性法性
不可隔異也客曰下野客意謂若爾則佛翻為覺
能覺不覺至佛方會今眾生在凡不覺離覺復何
所乖余曰下以理折之子號弘通大乘今起是見
者為學佛耶為學凡耶若學於凡則謂之離若學
於佛則佛之知見開眾生之本有初心則能用佛
眼智稱本覺理照一切法同一覺體生佛無差依
正融泯如此則理本無殊凡謂之離爾故示眾生
下複疎前來令覺不覺句只由眾生妄謂覺離不
覺故令其以能覺之智覺其所覺之理既全所覺
[002-0580c]
為能覺故覺不覺自會一如矣若非全不覺為覺
全本為始全性成修則何足以名佛性者哉故曰
故知覺無不覺不名佛性此句結上覺無不覺即
佛性義不覺無覺下四句明佛性法性二義互即
方是大教所詮之佛性法性也克體言之名義偏
強法是所覺佛是能覺然則全修在性全始為本
境外無智方名法性故曰不覺無覺法性不成全
性成修全本為始智外無境方名佛性故曰覺無
不覺佛性寧立也結云是則無佛性之法性容在
小宗即三藏四含容有是義真諦法性滅苦集而
後會真也今立無情有於佛性者蓋本大教所詮
全不覺為覺即法性為佛性也故曰即法性之佛
性方曰大教如是則法性佛性名異體一苟能了
此覺不覺義則其謬托大論以行其兩派之說不
攻而自壞矣。】


「故今問子諸經論中法界實際實相真性等為同法
性在無情中為同真如分為兩派若同真如諸教不
見無情法界及實際等若在無情伹名法性非佛性
者何故華嚴須彌山頂偈讚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
無所有若能如是解則見盧舍那豈非諸法本有舍
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
佛不可得思量又精進慧云法性本清淨如空無有
相此亦無所修能見大牟尼豈於無性又云無修能
見牟尼又真實慧云一切法無相是則真佛體既真
[002-0581a]
佛體在一切法請子思之當免迷教及迷佛性之進
否也。」


【佛性法性名異體同無可疑者然經中圓詮之名
所出非一法界實際等名今欲引而徵之使歸乎
一揆汝執法性在無情中且法界等名還與法性
同耶異耶若曰法界等與真如同分為兩派偏情
無情而諸教中不見有無情法界實際等縱汝所
執無情但有法性無有覺悟不得云佛性者汝之
所弘乃自華嚴華嚴何嘗言法性局在無情故引
舊經四偈云初偈一切之言徧收依正色心以本
性空故故無所有能如是解即見舍那豈非諸法
本有舍那之性何故執無情但有法性名為不覺
不名佛性耶第二偈云法性本空寂即畢竟空離
四性故不可以四句取即是性空離四句外不可
以四句見即是相空如此法性本自二空故即是
佛如此則豈非諸法本有覺佛之性名法性耶此
與前偈結皆報身性故不再結三精進慧云法性
本清淨謂法性之體本來清淨猶如虗空離一切
相既本無相更何所修見牟尼即應身也汝執法
性名為不覺專在無情與佛性異者何故今於法
性本淨無相無修能見牟尼耶四真實慧云無相
即法身離染礙之相故云無相真佛體即法身也
法身遍處二身常在三一融即未始暫離若見法
身豈容乖二前之二身亦復如是文從別說耳既
[002-0581b]
了真佛之體在一切法不當分情無情佛性法性
之異也請子思之仍以迷教進否而責之由野客
迷無情專名法性不當立佛性之名故今從實以
法性即佛性而申之即前來大經說實教佛性之
進也若不許於無情上立佛性之名者此乃前來
帶權而說佛性之否也意質野客必信無情有佛
性矣。】


「故真如隨緣即佛性隨緣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
佛與真如體一名異故佛性論第一云佛性者即人
法二空所顯真如當知真如即佛性異名華嚴又云
眾生非眾生二俱無真實如是諸法性實義俱非有
言眾生非眾生豈非情與無情二俱隨緣竝皆不變
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實際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
不專無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異體
一故也。」


【既示法性即是佛性則了佛性不專有情也不但
法性即是佛性而隨緣之真如亦即佛性異名為
破彼計真如隨緣遍情非情有佛性法性之異今
通會之故云真如隨緣即佛性隨緣佛之一字即
法佛也法即法身以法身是理會真如名便符上
立宗正因體遍之義故也他宗但知法身遍不知
真如隨緣即是法身體遍法身體遍即佛性體遍
故記主以法佛之性會真如名令成一轍也佛性
論文凡四卷天親所造言佛性即人法二空所顯
[002-0581c]
真如故今引會名異體同人法二空即能顯之觀
智也真如佛性所顯之理體也故結會云當知真
如即佛性異名也次引華嚴法性隨緣會真如而
顯體同眾生非眾生即情與無情二俱隨緣雖俱
隨緣當處不變若了不變則隨緣之相自泯故曰
並皆不變故俱非有所以下通例前來所列法界
等名並與真如名異體同悉有隨緣不變等義皆
不隔情與無情是知法性之名不專於無情中之
真如此世人迷於法相體一名異故割真如為兩
派使佛性法性之碩乖矣。】


「然雖體同不無小別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
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實性等無性名者多通凡聖因
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實相等如三昧陀羅尼波羅蜜
等則唯在於果所以因名佛性等者眾生實未成佛
得理證真開藏以煩惱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習名
佛等性而諸教之中諸名互立。」


【上示諸經論中凡明所詮法界等名並是名異體
同然於同中不無少別以由諸名有性名無性名
如佛性五名多在凡在理多之為言乃從偏強而
說多必對少亦有通義若法界等無性名者多通
於凡聖因果事理蓋陀羅尼即果人所得總持祕
要之法波羅蜜即果人所至究竟涅槃彼岸也如
三昧等名惟局在果後別示因名佛性等由眾生
實未成佛得理證真開藏以其煩惱生死是修惡
[002-0582a]
故從無始來全性而起故今指此修惡性是性惡
示令稱性修習故名佛性理性等諸教諸名互立
者如前有性無性果德之名在諸教中諸名互立
亦不一向也。】


「涅槃經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眾生皆有
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從果云眾生有
故失體徧又云徧者以由煩惱心性體徧云佛性徧
故知不識佛性徧者良由不知煩惱性徧故唯心之
言豈唯真心子尚不知煩惱心徧安能了知生死色
徧色何以徧色即心故。」


【然大總相法門之體本無高下而涅槃經中偏於
性字之上加一佛字者由眾生背覺合塵是以特
唱此名寄果立因言一切眾生皆有果人之性無
二無別欲其改迷向悟從因至果同佛受用故偏
言之此果上依正融通並由眾生理本具足世人
迷此而不從果上依正融通之義但云有情眾生
有佛性無情無佛性若知果上依正融通因心本
具豈分情無情之別而失體遍之旨耶又云遍者
下約經遍義以斥其疑所以遍者良由眾生煩惱
心性體遍云佛性遍故上云眾生佛性猶如虗空
由無始以來全性起修名為煩惱之儔即生時此
種純變為修者也是故今來指修即性一切眾生
有此性故此是如來種性元遍名佛性遍也故知
不識佛性遍者良由偏指清淨真如不知煩惱性
[002-0582b]
遍即佛性遍也所謂唯心者正唯煩惱心也非但
不識佛性體遍亦失惟心之義故使用觀亦直觀
真心子尚不知煩惱心遍安知生死色遍由色即
心故依正一如同居一念所以眾生正因體遍也
四明得之則曰若信諸色即心則成無情有於佛
性義也生死色者即分段變易之色故云生死若
約十界則屬九界之色由無明未盡故曰生死故
吾祖云寂五住滅二死也。】


「何者依報共造正報別造豈信共徧不信別徧耶能
造所造既是唯心心體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
土皆有眾生理性心種以性喻空具如涅槃一十復
次故知不曉大小教門名體同異此是學釋教者之
大患也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脫等。」


【至此徵起以釋上文色遍融於即心之義色何以
遍良由依之與正竝是隨緣變造之事如山河國
土依報也五陰色質正報也同業所感砂礫荊棘
共造也異業所感巨細殊形別造也造雖共別既
同出一源二則俱二一則俱一此二相即心遍故
色亦遍豈信共遍不信別遍者非斥野客之辭意
謂有情別造之正報無情共造之依報並是全體
隨緣變造而有於隨緣中造分能所心色異耳今
明色遍正論平等法體色心不二顯妙境遍若信
隨緣之色體性元遍豈有不信隨緣之心體者耶
此述者之意此依之與正雖隨緣邊造分能所既
[002-0582c]
皆惟心心體遍故橫亘竪窮詎可以方所局之分
有無耶世人局遮那於陰質內則有於方所矣所
以十方佛土皆有眾生理性心種者此也所謂理
性心種者本有三道指修即性即三佛性由未曾
發心加行名理性也種者能生為義煩惱之儔是
如來種即本有三種三理元遍是今心體能生一
切依正故經云眾生佛性非內非外猶如虗空無
有罣礙以性喻空具如涅槃一十復次者歸元佛
性斥邪顯正亦所以寄斥世人及野客者也故知
下以名體同異而結責之大小教門名同體異名
異體同如法性解脫等大小名同其體永異如大
教佛性真如等其名雖異其體乃同學釋教者苟
不達此是大患也故引法華等證我等同入法性
乃真諦法性其名雖同其義則異解脫亦然。】


「子初不達余之義旨故聞之驚駭為子申巳理合釋
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陰質內而直云諸法是無
情者則有二種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徧
虗空又外道猶計眾塵所成亦不直云無情而巳又
有二種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猶業力造造遍三界又
小乘猶知諸法無常亦不直云無情而巳又有二種
不如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徧三界又知諸法
體性即真若次第乘故非所擬子聞是巳亦合薄知
教法權實佛性進否。」


【子初聞無情有性惑耳驚心者以不達余所立之
[002-0583a]
義旨故也今既為子始自大經進否權實終於名
體同異委曲而詳申之巳合渙然冰釋世人局遮
那佛性於有情陰質內直云諸法是無情者不但
迷於大教體遍之旨如邪外偏小亦皆不及矣如
外道二種一計神我之我我大色小者及我遍虗
空一切無非我者又有計我身微塵所成者雖所
計不同皆於無情等色有我遍之義不直云無情
而巳又如小乘二種一者詮業力搆造三界業由
於心義當心造即實有俗也又知法性無常即真
諦也此以小乘二諦言之亦不直云無情也如共
乘即通教二種一者詮能造心如幻如化幻徧三
界何所不該即幻有俗也又知諸法體性當體即
空真諦也此以共乘二諦而言豈直云無情耶若
次第乘之別教詮一真徧造諸法心生理徧故非
所擬又聞是巳者擬上多番往復開導亦合薄知
教法權實佛性進否之義此再擊之欲其開解耳。】


「客曰仁善分別實壞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而云
正中三因種徧修徧果徧又云一塵一心即一切生
佛之心性情猶未決余曰良由自昔不善徧攬因果
自他依正觀於巳心心佛眾生亦由不閑諸教大旨
不曉佛說果德之意不達佛現互融之由余欲開導
子之情懷更以四十六問而問於子子若能曉余之
一問則眾滯自消法界融通釋然大觀洞見法界生
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
[002-0583b]


【自野客以大經無情非性執難以來述者為判涅
槃權實之文佛性進否之義兼示唯心唯色之旨
示煩惱性遍修遍等義節節復疎至此方解瓦石
無性是權虗空體遍是實故曰仁善分別實壞重
疑偏權疑碎理實然也雖解此意解而未解如上
文有種遍修遍果遍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
性等若不具以一家不思議境圓具之旨而廣示
之終未能盡圓解之妙故又以情猶未決為辭而
生起下文也只一具字彌顯今宗抗折百家超過
諸說述者於觀心中明凡聖一如色香泯淨乃至
不逾下凡之一念者由具故也無情遍者此也昔
計佛性唯局有情今蒙開示知正因性遍情與無
情故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猶疑緣了性遍修遍
果遍此指前文若頓教實說本有三種三理元遍
達性成修修三亦遍雖不云果既曰修遍則必訂
果果在其中矣所以前云十方佛土皆有眾生理
性心種也言三因種者即性三也修遍者則修二
亦各具三也果徧者即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
之依正也故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前云正因遍
雖巳粗曉但云三因俱遍等疑猶未決余曰下謂
以由不達教觀圓具之旨故今以觀言之由自昔
不善徧攬因果自他依正觀於巳心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之旨是故昧於種遍等義此由不善觀心
具之失也文云因果自他依正三雙通而言之即
[002-0583c]
一念三千之旨別而言之不善徧攬因果觀於巳
心所以不解種徧修遍果遍不善徧攬自他依正
所以不解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也以教
言之一代顯頓諸教大旨示眾生本有性種合依
解立行全性成修既不閑此所以不解種遍修遍
說佛果德意在因心本具既不曉此所以不解果
遍佛現融通全由理本故云佛說果上依正融通
並由眾生理本既不達此所以不解一塵一心即
生佛心性雖有此四不出教觀二義教則為下四
十問張本觀則為下觀心六問張本是以更設四
十六問而徵之於一一問無不顯三千圓具之旨
以見無情有佛性義於諸問中若解一問無滯不
銷則了諸法皆是法界法界圓融故不見有一法
之隔法界虗通故不見有一法之礙豈非大覺是
以洞見法界生佛依正一色一心無非法界所以
前云一念具足一塵不虧一念具足即唯心三千
也一塵不虧即唯色三千也色法不二依正體一
文雖不明言三千三千之旨在其中矣此四十六
問不無生起次第佛性是所立之宗故先徵之無
情是所破之執故居其次巳上情性既皆唯心故
次示心法心法屬自生佛屬他故次心問生心生
在因佛法在果故次生問佛佛是正報佛既屬悟
依正兼明故次問土成道之別心佛眾生不出變
造十界諸法並屬所隨之緣而能隨者全是真如
[002-0584a]
故次之真如之問上之七義皆屬法說利根雖解
鈍根未明故更以譬問前四十問乃約教開解為
問對前不了教旨之失後之六問約依解立行為
問對前不觀心具之失若約總別言之前四十五
問是別後之一問是總如下文云豈非曉最後問
三無差別文。】


「問佛性之名從因從果從因非佛果不名性問佛性
之名常無常耶無常非性常不應變問佛性之名共
耶別耶別不名性共不可分問佛性之名大小教耶
小無性名大無無情問佛性之名有權實耶對體辯
異其相何耶。」


【初問因果當知佛唯在果性多在因因具果性故
名佛性果上依正融通並由眾生因中本具因果
不二佛性寧偏何執情與無情有性無性故大經
云是果非因名為涅槃是因非果名為佛性一切
眾生即大涅槃是約因從果佛性名因是約果從
因二問常無常佛性不變應是他宗執在無情偏
名法性者却見佛性是無常耶三問共別佛性平
等一切眾生同共有之遍一切處非內非外大小
內外其理一如何得分情無情有性無性耶四問
大小小教乃存無情之說無佛性之名大教唯有
佛性之談無無情之說今佛性既屬大教所詮豈
復存無情無佛性之稱耶五問權實者此問因涅
槃經中云瓦石非性故以權實為徵涅槃瓦石非
[002-0584b]
性之文則有帶權說實故有緣了難正之文實則
正因體遍權則緣了不遍若一向實如三點二鳥
等若一向權如恒河中七種眾生等如是則權實
各有所歸。】


「問無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權實耶問無情
無者無情為色為非色耶為二俱耶問無情色等佛
見爾耶為生見耶為共見耶問無情敗壞故無性者
陰亦敗壞性亦然耶問無情是色法界處色為亦無
耶為復有耶。」


【問大小教部者前約佛性問大小今約無情分大
小乃就經部中用權實分大小耳無情之名局在
小宗亦遍大部由大部中有於權實權有無情之
名實教不分情無情異二問非色即心此以今家
色心一體而詰之子執無情無性若云無情是色
無佛性若云無情即心與俱遍色心色心相即豈
非佛性耶三問無情色等即等於色非色異為佛
見耶佛眼佛智真空冥寂不應有二為生見耶生
既迷妄所見故二子為順迷為順悟耶若生佛共
見者佛見既其不二生見豈定異耶四問若以生
滅色法有敗壞故無佛性者有情陰質亦有敗壞
身內亦應爾耶五問以無情是色者約根塵相對
十八界中色聲等雖屬外五塵於法界法塵中少
分轉入意地緣慮之色為當有耶無耶若有佛性
內色既有草木之色何無耶若云此色無者且此
[002-0584c]
無色一分屬心心若無者却見有情亦無耶。】


「問唯心之言子曾聞耶唯只是心異不名唯問唯心
之言凡聖心耶若聖若凡二俱有過問唯心名心造
無心耶唯造心耶二俱有過問唯心唯心亦唯色耶
若不唯色色非心耶問唯名心造無心耶唯造心耶
二俱有過問唯心所造唯依與正依正能所同耶異
耶。」


【初問一切唯心文出華嚴豈不聞乎既曰唯心則
心外無法只一心而巳謂情無情苟曰有異唯義
不成二問唯心只是法界依正一體聖凡一致若
執凡心聖在凡外若執聖心凡與聖隔故曰若聖
若凡二俱有過只緣他執眾生唯有清淨真如正
是棄凡唯聖即唯聖心之過若如今家了一念三
千之旨則無是過也三問造有能所心為能造色
為所造唯者無外之稱既曰唯心即能造所造全
色是心心外無色色心不二今唯心之言唯造於
無心是色為只造心造心是心若執一邊則色心隔異非
唯心也四問既名唯心為復只是唯心為亦唯色
色非心者大教唯心心色不二色即是心心即是
色一體不二何得心外有色耶五問唯心所造不
出依正正是能依依是所依若云同者豈可佛性
一無一有若云異者能造既唯一心所造豈應有
異。】


「問眾生量異性隨異耶不爾非內爾不名性問眾生
[002-0585a]
惑心性徧不徧神我句四為同異耶問眾生有性唯
應身性亦法性耶亦報性耶問眾生本迷迷佛悟耶
佛既悟巳悟生迷耶問眾生一身幾佛性耶一佛身
中幾生性耶。」


【初問眾生量異謂眾生形量巨細長短異狀若佛
性隨異異不名性若佛性不隨量異者却不局眾
生身內故曰不爾非內爾不名性者若謂佛性隨
眾生量者佛性是一豈有變遷量異不同二問眾
生惑心等者謂無明惑心之性為徧不徧惑性若
徧佛性安得不徧無情若云不徧與外道四句為
同為異若謂是同外道自云我大色小我遍虗空
今云不徧那得與同若云異者尚不及外況圓頓
教耶三問眾生有性佛性有三今問他云眾生有
性必竟有何性耶若云法身性者法身體遍法身
遍在一切處何隔無情若云有報應性三身相即
無暫離時如妙樂云法身徧處二身常在故云性
具三不可遍一義解云此難眾生有情性邊故自
應身遍乎法報也四問眾生本迷者生佛迷悟眾
生無始背覺合塵濁成本有迷成不覺諸佛究竟
背塵合覺返本還源迷名永失是則生惟迷佛之
悟佛乃悟生之迷迷悟雖殊事理體一佛既依正
融通生豈情無情異五問眾生佛身者三千妙性
圓融遍入生佛互具悟之成佛迷之成生一一生
佛即具一切生佛之性豈可計於一生幾佛一佛
[002-0585b]
幾生耶。】


「問佛國土身為始本耶始本同耶為復異耶問佛土
佛身為一異耶一無能所異則同凡問佛土界分生
亦居耶為各所居佛無土耶問佛土所攝為遠近耶
何土與生一異共別問佛佛土體為同異耶娑婆之
處為共別耶。」


【初問國土者乃他宗所弘華嚴之經現十身舍那
之一也由其執國土無情無性故難云此國土身
為在果上始有為因中本有若果上始有者乃本
無今有是無常法若云眾生身中本具國土身即
見有情有國土之色何云國土無性乎始本同者
因果不二因果既其不二果既依正融通因亦不
當分情無情之別若言異者非圓頓所詮二問佛
依正者如來所依之土能依之身為一為異一則
無能依所正之別異則同於凡夫身土差別子為
學佛為學凡耶三問佛土界分等者其意有三佛
土界分生亦居耶者此問為是佛土許生同居耶
為各所居者此問生佛還各有土而自居耶佛無
土者此問生所居土為佛與居佛身無土耶問雖
有三正顯生佛共居佛既依正相即生豈不然以
佛驗生無情性顯四問佛既三身土必攝四言遠
近者若分別為言方便在同居外乃至寂光在實
報外故名為遠若即事而真即此娑婆或見方便
或見實報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
[002-0585c]
婆故知橫竪只在一處故名為近一既攝四何土
與生一異共別一異約土共別約人土既非一非
異人誰共居別居以佛互融顯生不二也豈可若
共若別理固不可若一若異佛性寧分五問佛佛
土體者前以生佛對論同異今以佛自問所謂若
兼體同一切皆四則同實未嘗同又知橫竪只在
一處則異實未嘗異如是則法界終日常同終日
常異何同何異究竟而言求其身土了不可得何
情無情之有耶此通約四土論同異也第二別約
釋迦同居與諸土論同異為別是釋迦之土為復
即同諸佛之土然土體既一一必成同同則無異
何得分情無情耶。】


「問佛成道時土亦成耶成廣狹耶不成有過問佛成
見性與生見處為同異耶離二不可問佛成土成與
彼彼成彼彼不成為一異耶問佛成三身與彼彼果
及彼彼生為一異耶問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見自他
境初後如何。」


【初問佛成土成凡佛成道三惑究盡四德圓明法
界之體究竟極證得法界之大用依隨正轉山河
國土靡不成矣所謂一成一切成法界無非此佛
之依正尚可成否廣狹之問耶若計不成過莫大
矣二問佛成見性者佛成道時佛眼所見皆毗盧
體眾生肉眼所見自成差別今是佛成道所見有
何情無情異然依正色心之境雖同而能見自有
[002-0586a]
迷悟之異同異二義不可離也三問佛成土成即
依正也彼彼十方諸佛果成即理事一也彼彼不
成即是眾生有異圓宗所詮三無差別豈應異耶
四問生佛三身者前第三問通就身土今別就三
身為問佛成三身遍其依正與彼十方果成三身
事理一也與彼彼眾生理一事異也既理是一豈
分情無情異五問身土既成畢竟成何眼智身既
遮那土既寂光非四眼二智森羅即佛眼種智真
空冥寂豈復境有自他初後之殊既自他初後不
二豈分情無情耶。】


「問真如所造互相攝耶不相攝耶二俱如何問真如
之體通於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問真如隨緣變
為無情為永無耶何當有耶問真如隨緣隨巳與真
為同異耶為永隨耶問真如本有為本無耶與惑共
住同異如何。」


【初問真如所造相攝不相攝者真如隨緣造於萬
法若互相攝則依正不二若不相攝能隨既一所
隨豈異二俱如何者豈攝不攝義兩立耶二問真
如通修性者此問正同妙樂修德四德為能依性
德四德為所依能所竝有能依之身依於所依之
土二義齊等方是毗盧遮那身土之相今所問意
既是毗盧遮那身土之相何云無情依報無性矣
三問情無情竝是真如全體不變而變變為有情
而有性變為無情則無性者為永無耳既從性變
[002-0586b]
那得永無若也永無那得將來佛果當成依正融
攝果既融攝因驗不無四問真如隨緣同異者蓋
問能隨之真如為所隨之真如為同為異故云隨
巳與真為同異耶為復永隨不與真如同耶謂異
則非圓頓大教所詮謂同則不當分情無情之別
五問以真如有無為問當知真如佛性本自有之
非適今也故曰本有若謂本無則因不稱果若也
共住為同為異真妄同源惑性體即惟同非異誰
情無情未發心前無真不俗唯異非同固非所論
耳。】


「問波水同異前後得失真妄同異法譬如何問病眼
見華華處空處同異存沒法譬如何問鏡像明體本
始同異前後存沒法譬如何問帝網之譬唯譬果耶
亦譬因耶果無因耶問如意珠身身有土耶唯在果
耶通因如何。」


【初問波水之喻在濕詎間於混澄水同也為波自
分於清濁波異也前後得失者若論波濕同時未
始前後一往言之全水為波為前全波為水為後
水本無波得也波無水名失也合法言之從真起
妄名前返妄歸真名後若從悟理名得若從迷事
名失問意在於真本無妄豈隔無情二問空本無
華由眼病故華存空泯眼病若除空存華沒於空
同處見華成異由眼病故即華異處見空元同由
眼病除故是則空同空異若並存沒合法言之病
[002-0586c]
喻妄情空喻佛性華喻依正真如境上依正元融
由無明妄情於融成隔伹見差別不見無差如華
存空沒妄情若除隔即融泯故所見處差即無差
如空存華沒唯一佛性而巳何間無情三問鏡像
明體者謂鏡像之體鏡明之體本始同異者鏡明
性十界本也像生修十界始也明體則同像分妍
醜前後存沒者本前始後明存則像沒明沒則像
存以法言之若論佛性不存依正依正佛性寧存
四問帝網之珠帝網喻依正互融舉一全收彼彼
無礙若唯譬果成果異因若亦譬因因必攝果故
依正融通豈唯果上身土耶五問如意珠身者此
珠狀如芥粟七寶琳琅非內畜非外入稱意豐儉
降雨穰穰今以之喻隨所應度現十界身譬如意
珠王隨意雨寶說法利生故名如意珠身身必有
土故云身有土耶若謂如意珠身唯在果者却見
此果無因若通因者請示其旨故曰通因如何若
知果既身土不二因何依正差別。】


「問行者觀心心即境耶能所得名同異如何問行者
觀心一耶多耶一多心境同異如何問行者觀心為
唯觀心亦觀身耶亦觀土耶問行者觀心在惑業苦
內耶外耶同耶異耶問行者觀心心內佛性為本淨
耶為始淨耶問行者觀心心佛眾生因果身土法相
融攝一切同耶。」


【良由世人不閑諸教大旨故前以四十問為其開
[002-0587a]
解亦由世人不善遍攬因果自他依正觀於巳心
今更以六問問於觀心意謂既能妙解須立妙行
解行相資凉池可到矣當用觀時以此心為所觀
復即此心為能觀能所俱心境智互照俱三千故
各攝一切境之與觀不分而分得名有異二而非
二其體復同故義例云以心為境心亦能照若能
所不二境觀一如豈分情無情之異耶二問心境
一多者行者唯於萬境觀一心豈非一心遍於萬
境故不以一多求之蓋由行者即於當念觀具三
千故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妙不決定不可以
一求之故不同也不可以多求之故不異也三問
行者觀心了自他依正之法無非心具若只觀心
不觀身土則成差別不得名為不思議境觀不二
門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雖無能所依
正宛然豈分情無情耶四問苦惑業三圓人了達
三道即是三德不可於三道外別求三德若離三
道別求清淨真如如何名為圓具一體不二五問
心內佛性為本淨始淨者由眾生本理清淨依正
一如是故始覺果成身土融通自在六問此以心
佛眾生因果身土融攝為問者若了心佛眾生同
一三千三無差別則因之與果身之與土一切法
相互相融攝未始有一法之不同苟能如是解而
觀之則凡聖一如色香泯淨阿鼻依正全處極聖
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如此則豈計
[002-0587b]
無情無佛性耶是知此一問總前諸問若了無差
之旨則一問中可消眾滯一答之中則為遍答眾
問故下文云豈非曉最後問三無差別即知我心
彼彼眾生一一剎那無不與彼遮那果德身心依
正自他互融互入齊等。】


「如是記問不可窮盡為斷子疑且至爾許客曰何以
不多不少唯四十六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
通義通自通他一問亦足為對鈍根故四十六及對
六即分證離為四十一位兼前及後故四十六應知
一問亦皆能攻餘四十五餘一一位仍須皆具四十
六問乃至無量亦復如是。」


【不可窮盡者以略例廣謂若也搜括一家教觀深
旨設於問端不可窮盡客擬止爾故且至爾許客
所擬者以教言之由其不閑教旨因果互融遂不
了無情佛性三法無差真如變造如全水為波等
故有前四十問以觀言之由其不善徧攬因果自
他依正觀於巳心心佛眾生但觀清淨真如故有
後之六問耳設復客問以不多不少為辭生下答
文若利根者則若惑疑行理一問亦足眾滯自消
何待四十六問所謂攻者即攻破也通者即通達
也他所惑者由惑果事而迷因理不了因心本具
至果方融此惑當攻既疑無情無性此疑當攻不
但其解如此及其立行用觀亦直觀於清淨真如
此行當攻其將真如變造依正分為兩派此理當
[002-0587c]
攻若攻此四則通權實之教通佛性進否之義若
能妙解一念三千依之立行無復直觀清淨真如
則自行無壅而通矣自行既立無復踵於真如兩
派之說而障後學佛之知見故曰通他此對利者
而言次對鈍根故四十六及對六即也為對鈍根
等者當知利根之人於一問中即能袪滯釋然大
觀解行俱通若鈍根者以四十六問備該圓頓因
果及以經論所明身土觀境互融之義方能解了
依正一如始終理一及對六即者謂非但唯對鈍
根而巳仍兼乎六即之位故也理同故即事異故
六如指要分證離為四十一位者初住至等覺兼
前理即名字觀行相似及後究竟共為四十六也
以問對位其數雖同非謂直以一問對一位在問
則無不遍攻在位則無不具攝亦理然也又復應
知諸問自佛性至觀心就其所攻義異故曰一能
攻餘攻者斷其疑也若論能攻之問只是一念三
千教則解此三千行則觀此三千豈復更自相攻
耶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此結上不可窮盡之意。】


金剛錍釋文卷中
[002-058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