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44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隋-智顗 (master)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釋禪波羅蜜修證第七之五



明修證無漏禪。今明無漏有二種。一者對治
無漏。二者緣理無漏。故大集經云。有二種
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
捨等對治無漏也。緣事起行對治破諸煩惱
故。名行行無漏行也。二慧行者。即是四諦。
十二因緣真空正觀緣理斷惑故。名慧行無
漏行也。第一前釋對治無漏。此約九種法門
明也。一九想。二八念。三十想。四八背捨。五
八勝處六十一切處。七九次第定。八師子奮
迅三昧。九超越三昧。今此九種禪通說為對
治無漏。及次第淺深之義皆如前。第一卷中
說。今就此九種法門中。即有二種對治無漏
道。一者壞法道。二者不壞法道。壞法道者即
是九想八念十想是也。善修此三。若發真無
漏。即成壞法阿羅漢也。二不壞法道。即是
背捨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等
[009-0535c]
三昧。具足此禪。發真無漏成不壞法大阿羅
漢也。今通釋第一壞法觀中三種法門。所以
此三法門。名壞法觀者。行人心厭六欲猶如
怨賊。故修九想以為對治。作此觀時雖破壞
六欲而多生恐怖。若修八種正念恐怖即除。
既貪欲心薄又無怖畏。爾時欲斷三界結使
即應進修十想。十想成就。即便殺諸結賊成
阿羅漢。是人既壞滅欲界身相。不能具足三
界觀練熏修三明八解。故名。壞法也問曰。九
想與十想有何異耶。答曰。有異不異。異者九
想如縛賊。十想如殺賊。九想為初學。十想為
成就。九想為因。十想為果。故經云。二為甘
露門。一者不淨觀門。二者阿那波那門。不異
者善修九想。即具足十想。此義在下當明之。
初釋九想觀門者。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想。
四膿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
想。九燒想。此九種法門通稱想者。能轉心轉
想所謂能轉不淨中淨顛倒想。故名為想。今
釋九想。即開為四意。一明修證。二明對治。三
明攝法。四明趣道。一明修證者。行人先持戒
清淨令心不悔易受觀法。能破婬欲諸煩惱
賊。故爾時當先。觀人初死之時辭談言語息
出不反忽已死亡氣滅身冷無所覺知。室家
驚慟號天叫地。言說方爾奄便何去。此為大
畏。無可免者。譬如劫盡火燒無有遺脫。如
偈說。


「 死至無貧富
 無勤修善法
 無貴亦無賤
 老少無免者
 無祈請可救
 亦無欺誑處
[009-0536a]
 無捍格得脫
 一切無免者」



死法名永離恩愛之處一切有生之所惡。雖
知可惡甚無得免者。我身不久必當如是。同
於木石無所別知。我今不應貪著五欲不覺
死至同於牛羊。牛羊禽獸雖見死者跳騰哮
吼不自覺悟。我既已得人身識別好醜。當求
甘露不死之法。如偈說。


「 六情根完具
 智鑒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
 唐受身智慧
 禽獸皆亦智
 欲樂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
 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
 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
 與彼復何異
 三惡道眾生
 不得修道業
 已得此人身
 當勉自益利」



行者思惟是已。即取我所愛人若男若女。脫
衣露體臥置地上於前如死尸想一心三昧觀
此死尸心甚驚畏破愛著心。此則略說死想
以為九想前方便也。復次九想有二種。一者
利根。二者鈍根。若利根之人懸心存想死脹
等事悉得成就。若鈍根之人懸作不成必須
見人初死至尸所取是相已繫心修習。既見
相分明心想成就即發三昧。於後雖離死尸
隨想即見。一脹想者。行者對死尸邊見胮脹
如韋囊盛風異於本相。此身中無主妄識役
御視聽言語。以此自誑今何所趣。但見空舍
胮脹項直。此身姿容妖媚細膚朱脣素齒長
眼直鼻平額高眉如是好身令人心惑。今但
見胮脹好在何處。男女之相亦不可識。即取
[009-0536b]
此相以觀我所愛人。作此訶責欲心臭屎囊
胮脹可惡。何足貪著為此沈沒。自念我身未
脫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貪愛。二壞想。行者
復觀死尸風吹日曝轉大烈壞在地。六分破
碎五臟屎尿臭穢盈流惡露已現。我所著者
以此觀之無可愛樂。我為癡惑為此屎囊薄
皮所誑。如燈蛾投火。但貪明色不顧燒身之
禍。自念我身亦爾。未脫此法。一心三昧除世
貪愛。三血塗漫想。行者復觀死尸既見破壞
處處膿血流溢從頭至足點污。不淨臭穢腥
臊胮脹不可親近。我所愛者以此觀之無可
愛樂。我為癡惑坐是沈淪污穢不淨好在何
處。自念我身未脫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貪愛
四膿爛想。行者觀死尸風熱水漬日漸經久
身上九孔蟲膿流出皮肉處處膿爛。滂沱在
地臭氣轉增我所愛者以此觀之好容美貌
為此昏迷。今見臭爛甚於糞穢何可貪著。自
念我身未脫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貪愛。五青
瘀想。行者復觀死尸膿血稍盡風日所變皮
肉黃赤瘀黑青𪒠臭氣。轉增我所愛者以此
觀之桃華之色誑惑於我今何所在。自念我
身未脫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貪愛六噉想。行
者復觀死尸蟲蛆唼食烏挑其眼狐狗咀嚼虎
狼󰇾裂身殘缺駁脫落可惡我所愛人以此觀
之本時形體清潔服飾莊嚴嬌態自惑。今見
破壞本相皆失甚可厭惡。自念我身未脫此
法一心三昧除世貪愛。七散想。行者復觀死
尸禽獸分裂身形破散風吹日曝筋斷骨離頭
首交橫。我所愛人以此觀之人相何在。自念
[009-0536c]
我身未脫是法一心三昧除世貪愛。八骨想。
行者復觀死尸皮肉等已盡但見白骨。見骨
有二種。一者見筋相連。二者筋盡骨離。復
有二種。一則餘血膏膩染污。二則骨白如珂
如貝。我所愛人以此觀之髑髏可畏堅強之
相甚於瓦石。柔軟細觸一旦皆失。自念我身
未免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貪愛。九燒想。行者
復到死尸林中。或見𧂐多草木焚燒死尸腹
破肥出爆裂煙臭甚可驚畏。或見但燒白骨
煙焰洞然薪盡火滅形同灰土。假令不燒不
埋亦歸磨滅。我所愛人以此觀之身相皆盡
甚於兵刃。沐浴香熏華粉嚴飾軟肥細體清
溫諂佞。以此惑人今皆磨滅竟何所在。自
念我身未脫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貪愛二明九
想對治者。行者修九想既通。必須增想重修
令觀行熟利。隨所觀時心即與定相應。想法
持心無分散意。此則能破六欲除世貪愛。六
欲者。一者色欲。二形貌欲。三威儀恣態欲。四
言語音聲欲。五細滑欲。六人相欲。此六欲中
能生六種著。色欲者有人染著赤色。若赤白
色若黃白色黑色若赤黑色若青色若青白色
若桃華色。無智愚人見此等色沒溺迷醉。若
形貌欲有人。但著形貌面如滿月。修目高眉
細腰纖指相好端嚴。心即惑著。威儀欲者有
人著威儀恣態行步汪洋揚眉頓臉含笑嬌盈
便生愛染。言語欲者有人但愛語聲若聞巧
言華說應意承旨音詞清雅歌詠讚歎悅動人
心。愚夫淺識為之迷惑細滑欲者有人但愛
身形柔軟肥膚光悅猶若兜羅之綿。寒時體
[009-0537a]
溫熱時體涼。按摩接待身服熏香。凡情沒溺
為此危喪。雜欲者。有人皆著五事。人相欲者。
有人皆不著五事。但著人相若男若女雖見
上五事。若不得所愛之人猶不染著。若遇適
意之人則能捨世所重頓亡軀命。如是六欲
世世誑惑眾生。沈淪生死沒溺三塗。不得解
脫。若能善修九想對治除滅。則六欲賊破散
疾證涅槃。所以者何。初死想破威儀語言二
欲。次脹想壞想噉想破形貌欲。次血塗漫想
青瘀想膿爛想多破色欲。次骨想燒想多除
細滑欲。九想除雜欲及所著人相欲噉。想散
想骨想偏除人相欲殘噉離散白骨中不見有
人可著故。以是九想觀能破欲結瞋癡亦薄。
三毒薄故九十八使山皆動。漸漸增進其道
以金剛三昧摧破結使山得三乘道。九想雖
是不淨觀因是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
溺人依之即得度也。三明攝法者。是九想法
緣欲界身色想陰攝。亦身念處少分。或欲界
攝或初禪二禪攝。未離欲散心人得欲界繫。
離欲人得色界。繫胮脹等八想欲界初禪二
禪中攝。淨骨想欲界初禪二禪四禪中攝。三
禪中樂多故無是想。四明九想趣道者。修九
想有二種。若按事而修此則但能伏欲界結
後別修十想以斷見思成無學道。二者若善
修九想即具十想從事入理此。則不煩別約
餘門修十想。所以者何如。行者觀人死時動
轉言語須臾間忽然已滅。身體胮脹爛壞分
散各各變異。是則無常。若著此身無常壞時
是即為苦。若無常苦不得自在者是則無我。
[009-0537b]
不淨無常苦無我故。則世間不可樂著。觀身
如是。食雖在口腦涎流下與唾和合成味。而
咽與吐無異。下人腹中即為糞穢。即是食不
淨想。以此九想觀觀身無常變易念念皆滅。
即是死想。以是九想厭世間樂。知煩惱斷即
安隱寂滅。即是斷想。以是九想遮諸煩惱即
離想。以九想厭世間故。知五陰滅。更不須
生是處安隱。即是盡想。若能如是善修九想
即具十想斷見思惑。當知是人必定趣三乘
道。復次摩訶衍中說若善修九想開身念處
門。身念處開三念處門。四念處開三十七品
門。三十七品開涅槃門。入涅槃故則滅一切
憂苦。菩薩憐愍眾生故。雖於九想能入涅槃。
而亦不取實際作證。所以者何。若色中無味
相眾生即不應著於色若。色中無離相今亦
不應從色得解脫。以色中有味故眾生則著
於色。色中有離相故眾生從色得解脫。而味
不即離離不即味。離味處無脫處離脫處無
味處。當知色即非縛非脫。爾時不隨生死不
證。涅槃但以大悲憐憫一切眾生。於此不淨
觀中成就一切佛法。大品經云。九想即是菩
薩摩訶衍。次釋八念法門。所言八念者。一念
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捨。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八念死。此八通稱念者。一心緣
中憶持不忘失故。名之為念。今釋八念即為
三意。一明教門所為。二明修證三明趣道之
相。一明教門所為者。佛弟子於阿蘭若處空
舍塚間山林曠野。善修九想外不淨厭患其
身而作是念。我云何將是底下不淨臭屎尿
[009-0537c]
囊以自隨逐。爾時嗇然驚怖舉身毛豎。及為
惡魔作種種形色來恐怖之。欲令其道退沒。
以是故念佛。次九想後說八念以除怖畏。如
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於阿蘭若處有驚怖
心。爾時應當念佛恐怖即滅。若不念佛應當
念法恐怖即除。若不念法應當念僧恐怖即
除。故知三念為除怖畏說也。問曰。經說三
念因緣為除怖畏後五念復云何。答曰。是比
丘自布施持戒怖畏即除。所以者何。若彼破
戒畏墮地獄。若慳貪畏墮餓鬼。及貧窮中自
念。我有是淨戒布施。則歡喜上諸天皆是布
施持戒果報。我亦有是福德。是故念天。亦能
令怖畏。不生十六行中。念阿那波那時細心
覺尚滅。何況怖畏麁覺。念死者念五陰身念
念生滅。從生已來恒與死俱。今何以畏死。是
五念佛雖不別說。當知是為深除怖畏。所以
者何。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則難。念自功德以
除怖畏則易。以是義故不別說。二明修證八
念。念佛者若行者於阿蘭若中。心有怖畏應
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
陀。乃至婆伽婆。十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智
慧光明神通無量能度無量十方眾生。是我
大師救護一切我當何畏。一心憶念恐怖即
除。二念法者。行者應念是法。巧出得今世
果無諸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巧
出者善說二諦不相違故。是法能出二邊故
名巧出。得今世果者諸外道法皆無今世果。
唯佛法中因緣展轉生。所謂持戒清淨故得
[009-0538a]
心不。悔得心不悔故生法歡喜。生法歡喜故
得心樂。得心樂故則能攝心。攝心故得如實
智。得如實智故得厭離。得厭離故得離欲。離
欲故得解脫。解脫果報故得涅槃。是名得今
世果報。無熱惱者無三毒生死熱惱也。不待
時者。諸外道受法要須待時節。佛法不爾譬
如薪遇火即然不待時。到善處者若行佛法
必至人天樂果三乘涅槃之處。通達無礙者
得三法印故通達無礙也。我修如是等法當
何所畏。一心憶念恐怖即除。三念僧者。行者
應念僧。僧是佛弟子眾。具五分法身。是中
有四雙八輩二十七人。應受供養禮事。世間
無上福田。所謂若聲聞僧。若辟支佛僧。若菩
薩僧神。智無量能救苦難度脫眾生。如是聖
眾是我真伴當何所畏。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四念戒者。行者應念是戒。能遮諸惡安隱住
處是中戒有二種。所謂有漏戒無漏戒。復有
二種。一律儀戒。二定共戒。律儀戒能遮諸
惡身得安隱。定共戒能遮諸煩惱心得內樂。
無漏戒能破無明諸惡根本得解脫樂。我修
如是之法當何所畏。一心憶念恐怖即除。五
念捨者。行者應念。捨有二種。一者捨施捨。二
者諸煩惱捨。捨施有二種。一者捨財。二者捨
法。是二種捨皆名為捨。即是一切善法根本。
行者自念我有身已來亦有如是捨施功德。
我當何畏。一心憶念怖畏即除。六念天者。行
者應念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彼諸天等
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處長夜快樂。善
法護念我等復當憶念。天有四種。一者名天。
[009-0538b]
二者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生天。如是等
天果報清淨。若我有戒施之善。捨命之時必
生彼處。當何所畏。一心憶念恐怖即除。七
念阿那波那者。如前六十特勝初門中說。行
者若心驚怖即當調息緣息出入覺知滿十。
即當發言念阿那波那。如是至十六神即歸。
一心念息恐怖即除。次念死者。死有二種。一
者自死。二他因緣死。是二種死常隨此身。若
他不殺自亦當死。何足生怖。譬如勇士入陣
以死往遮則心安無懼。如是一心念死怖畏
即除。是則略說八念對治恐怖。是中法相並
如摩訶衍廣分別。三明八念趣道之相者。若
如前說止是權除怖畏及諸障難。今明善修
八念即是一途入道法門。釋八念入道有二
意。一者次第修行入道之相。二者一一念各
得入道。次第修行入道者。行者欲求解脫煩
惱之病。先當念佛如醫王念法如良藥。念僧
如瞻病。念戒如禁忌飲食。念捨如將養。念天
如身病少差。念阿那波那使發禪定。念死即
悟無常四諦。若三界病盡即得聖道。二者明
一一念各是入道方法者。念佛即是念佛三
昧入道之相。如文殊般若及諸經中說。念法
者如經說。諸佛所師所謂法也。若四諦十二
因緣六波羅蜜中道實相。如是等法皆是入
道之法。念僧者如觀世音三昧藥上等經中
說。念戒如前十種戒中說。念施如摩訶衍中
檀波羅蜜入道相中說。餘三念者若念天及
第一義天即入道。若念阿那波那入道之相。
具如通明中說。念死如下死想義中說。當知
[009-0538c]
八念隨修一念即得入道不須餘習。菩薩為
求佛道故行是八念心無依倚。大悲方便廣
習法門以化眾生。當知八念即是菩薩摩訶
衍也。次釋十想法門。十想者。一無常想。二苦
想三。無我想。四食不淨想。五一切世間不
可樂想。六死想。七不淨想。八斷想。九離想。
十盡想。今釋十想即為三意。一明次位。二明
修證。三明趣道想第一所言次位者。於佛教
所說諸法中有三種道。一見道。二修道。三無
學道。今此十。想即約三道以明位次。所以者
何。壞法人於乾慧地已具九想伏諸結。使今
修無常等三想即是總相觀。為破六十二見
諸顛倒法。入見道中得初果故。次有食不淨
想等四想。此為須陀洹斯陀含人入修道中。
欲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故。說是四種別
相事觀助成正觀。斷思惟惑。後斷離盡等三
想。為阿那含人行阿羅漢向修無學道。為欲
斷離色無色愛證阿羅漢故說。當知十想約
三道以辯次位。一往義則可見。第二明修證。
一無常想者。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
故。名無常想。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新新
生滅故。屬因緣故。不增積故。生時無所從來。
滅時無所去處。故名無常。是中無常有二種。
一者眾生無常。二者世界無常。眾生無常者。
行者觀我及一切眾生。從歌羅邏來色心生
滅變異。乃至老死無暫停時。所以者何。一切
有為悉屬生住滅三相遷變。故知無常所謂
欲生異生欲住異住欲滅異滅。如是變易無
常剎那迅速無暫停息。故知一切眾生悉皆
[009-0539a]
無常。世界無常者。如偈說。


「 大地草木皆磨滅
 須彌巨海亦崩竭
 諸天住處皆燒盡
 爾時世界何處常」



復次如佛說無常觀有二種。一者有餘。二者
無餘。一切人物皆盡唯有名在。是名有餘。若
人物滅盡是名無餘。所以者何。若言以三相
故。一切有為法為無常者。三相自不可得。云
何有無常。如生時無住滅離生時亦無住滅。
若生時即有住滅即壞生相。以生滅相違故。
若言離生有滅住亦壞三相義。若離生則滅
無所滅故。當知三相不可得。若無有三相。云
何言無常。若不得無常相即見聖道。是名無
常想。問曰。若爾佛何故說無常為聖諦。答曰。
為對治破著常顛倒故。是中不應求實。若心
計無常為實者即墮斷見。復次有餘無常想
如上特勝通明中說。無餘者在下慧行中當
廣說。問曰。何以聖行初門先說無常想。答
曰。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
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
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
求涅槃。佛言。是諸功德皆是趣涅槃道分。若
觀諸法無常是為真涅槃道。如是種種因緣
故。諸法雖空而說是無常想。二苦想者。行者
應作是思惟。若一切有餘法無常遷變即是
苦想。所以者何。從內六情外六塵和合故。生
六種識。六種識中生三種受。謂苦受樂受捨
受。是三種受中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求不得怨
憎會五陰盛等。八苦之所逼切故名為苦。復
次是苦受以事即是苦故。一切眾生所不欲。
[009-0539b]
是樂受以為順情故。一切眾生所愛。若生貪
著無常敗壞即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
鬼等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皆從求樂生故。知
樂即是苦。捨受雖復情中不覺苦樂不取不
棄。理實無常遷逼亦為大苦。如是觀時於三
界中不見樂相可生貪著。心生厭畏是名苦
想。問曰。若無常即是苦者。道聖諦有為無常
亦應是苦。答曰。道聖諦雖無常而能滅苦不
生諸著。又與空無我等諸智慧和合故。但是
無常而非苦也。三無我想者。行者當深思惟
若有為法悉是苦者。苦即是無我。所以者何。
五受陰中悉皆是苦。若是苦者即不自在。若
不自在是則無我。何以故。若有我自在者則
不應為苦所逼。知苦即是無我。復次五陰十
二入十八界中。諸法從緣生則無自性故。若
即陰離陰。更求我等十六知見皆不可得。既
不得我則捨一切諸見執著心無所取。便得
解脫。是名無我想。是無常苦無我三想觀行
深細。在下釋苦諦中更當廣說。問曰。無常苦
無我。為是一事為是三事。若是一事一事不
應說三。若是三事佛何故說無常即苦。苦即
無我。答。三是一事。所謂受有漏法觀門分別
故。有三種異。無常行想應是無常想。苦行想
應是苦想。無我行想應是無我想。無常不令
入三界。苦令知三界過罪。無我則捨世間。復
次無常生厭。苦生怖畏。無我拔出令得解脫。
復次無常者遮常見。苦遮令世涅槃見。無我
者遮著處見。無常者世間所可著常法是。苦
者世間計樂處是。無我者世間所可計我牢
[009-0539c]
固者是。如是等種種分別並如摩訶衍中廣
說也。四食不淨想者。行者雖知無常苦空無
我。若於飲食猶生貪著。當修食不淨想以為
對治。諦觀此食皆是不淨因緣故有。如肉是
精血水道中生。是為膿蟲住處。如酥乳酪血
變所成。與爛膿無異。飯似白蟲羹如糞汁。一
切飯食厨人執作汁垢不淨。若著口中腦有
爛涎二道流下與唾和合。然後成味。其狀如
吐。從腹門入地持水爛風動火煮。如釜熟糜
滓濁下沈清者在上。譬如釀酒滓。濁者為屎
清者為尿。腰有三孔風吹膿汁散入百脈。先
與血和合凝變為肉。從新肉生脂骨髓。以是
因緣故生身根。從新舊肉令生五情根。從
此五根則生五識。次第生意識分別取相籌
量好醜。然後生我我所心等諸煩惱及諸罪
業。觀食如是本末因緣種種不淨。知內四大
與外四大則無有異。但以我見力故強計為
我。有行者如是思惟知食罪過。若我貪著當
墮地獄餓鬼吞熱鐵丸。或墮畜生猪狗之中
噉食糞穢。如是觀食則生厭想。因厭食故五
欲亦薄。即是食不淨想。五一切世間不可樂
想者。行者若念世間色欲滋味眷屬親里服
飾園觀國土人事等。則生樂想。惡覺不息障
離欲道故。行者應當深心諦觀世間過罪之
相。過罪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國土。眾生
過罪者。一切眾生皆有八苦之患無可貪著。
復觀眾生貪欲多故。不擇好醜猶如禽獸。瞋
恚重故乃至不受佛語不敬聞法不畏惡道。
愚癡多故所求不以道理不識尊卑。或慳貪
[009-0540a]
憍慢嫉妬很戾諂誑讒賊邪見無信不識恩
義。或罪業多故造作五逆不敬三寶輕蔑善
人。世間眾生善者甚少弊惡者多。深觀如是
煩惱過罪應生厭離。如是不可親厚國土。過
罪者。如偈說。


「 或有國多寒
 或有國多熱
 有國無救護
 或有國多惡
 有國多饑餓
 或有國多病
 有國不修福
 如是無樂處」



行者深觀欲界惡事如是無有樂處。乃至上
三界果報破壞時憂苦甚於下界。譬如極高
處墮落摧碎爛壞。經言。三界無安。猶如火
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常觀是相則深生
厭離愛覺不生。是名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
者。行者若修上來諸想多少懈怠心生不能
疾斷漏。是時應須深修死無想。如佛說死想
義。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死想。佛言。
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一歲活。佛言。汝為
放逸修死想者。復有比丘言。我不望七月活。
有比丘言。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活。
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者。有比丘言。從
旦至食。有一比丘言。一食頃。佛言。汝等皆
是放逸修死想者。有一比丘偏袒白佛言。我
於出息不保入息。入息不保出息佛言。善哉
善哉。是真修死想者。是真不放逸行。若能如
是修死想者。當知是人破懈怠賊。一切善法
恒得現前。是名修死想也。七不淨想者。如前
通明觀。見身三十六物五種不淨。是中應廣
說。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者。緣涅槃斷煩惱
[009-0540b]
結使故名斷想。離結使故。故名為離想。盡諸
結使故名為盡想。問曰。若爾者一想便足。何
故說三。答曰。如前一法三說。無常即苦苦即
無我。此想亦如是。斷想有餘涅槃。盡想無
餘涅槃。離想二涅槃方便門。當知壞法人成
就十想。即成阿羅漢具足二種涅槃故說。九
想十想為壞法道也。十想義種種分別。具如
摩訶衍中廣說。第三明趣道相者即有三種
一者漸次入壞法道。具如前說。二者非次第
壞法道。從初發心即具修十想斷諸結使得
阿羅漢果具足二種涅槃故。摩訶衍云。若於
煖頂忍世間第一法。正智慧觀離諸煩惱是
離想。得無漏道斷結使是斷想。入涅槃時滅
五受陰不復相續。是名盡想當知從初乾慧
地來即說離想等。此則異前所說三想併在
後無學道中也。三者隨分入道。若於十想之
中隨修一想善得成就。即能斷三界結使得
阿羅漢。證二種涅槃。故經云。善修無常能
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三界結使
永盡無餘。當知無常即是具足入道不煩惱
想。下九想亦當如是。一一分別趣道之相。復
次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時心廣大故。欲為
一切眾生習甘露法藥。雖知諸法畢竟空寂。
而亦具足成就十想。是菩薩於一一想中。次
第入一切法門旋轉無閡為眾生說。當知十
想即是菩薩摩訶衍也。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
[009-05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