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3 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宋-從義 (master)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二
妙玄 釋籤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釋籤云又如寶篋經釋十二支等


此文恐誤曾撿藏中寶篋經兩本並未見此文而
輔行中指楞嚴經者亦恐誤也須知此文出文殊
問經上卷今更隨其脫略之處引文示之彼經云
來者癡義去者不癡義今文謂癡是去義者誤也
佛說等者文殊白佛云佛說無二法耳彼經又云
文殊師利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諸法無二無二
[002-0147a]
有何義謂末陀摩彼文殊問經仍自注解云末者
莫義陀摩者中義莫著中道謂末陀摩今文問答
者荊谿私安耳人不見之或以末陀摩經為句讀
者誤矣。


毗伽羅論如下第六記


大經第五云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常愛念將詣
明師懼不速成尋便將還以愛念故晝夜慇懃但
教半字而不教誨毗伽羅論良由其子力未堪故
章安云毗伽羅者此云字本河西云世間文字之
根本典籍音聲之論也宣通四辯訶責世法雖是
外論而無邪法將非善權之所為乎。


次引信解具如品中


四禪體含支林如盆器也生空麤如米也法空細
如麵也此皆正道耳無常如鹽也苦如酢也此皆
助道耳。


無生無作文稍隱略如止觀第一記


夫四種四諦即是大經聖行品文也第十一初以
八苦釋苦即生滅苦也苦諦文末約四諦簡云凡
夫有苦而無諦聲聞有苦有苦諦菩薩解苦無苦
餘三諦亦然此即通教菩薩對三藏簡也第十二
初以善不善愛及以九喻謂債主有餘羅剎女等
以釋集諦即生滅集也集諦文末亦約四諦簡云
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菩薩解苦無苦而
有真諦餘三諦亦然也疏云前苦諦文末不云有
[002-0147b]
真故知是通也今云有真真是真實故知即是次
第不次第二種真實也此是別圓對三藏簡自非
一家圓會經旨佛語巧略何由可通。


摩訶拘絺羅


此云大膝舍利舅學無休息不暇翦爪時人呼為
長爪梵志焉。


搏等四食


搏食亦云段食起世經云何等眾生食段食如閻
浮人飯豆麥等餘三天下食細段食六欲諸天亦
然色無色界以禪悅為食也二觸食即一切卵生
得身者也三思食如魚蛇等以意思而潤益也四
識食即地獄及識處天也。


頭陀


亦云杜多此云抖擻。


正量部


權衡刊定名之為量量無邪謬故云正也即第三
百年犢子部中流出四部一法上座二賢胄三正
量四密山林。


知聖諦智凡有二


文中亦合引分別諸入有無量相名為上智乃至
行識亦如是也知愛因緣此是集諦中上二智例
前可知滅亦如是下亦合云是名上智分別道無
邊下亦合云是名上智也。


玅玄云達摩鬱多羅
[002-0147c]


此云法尚。


釋籤云引妙勝定經如止觀第三記


經云佛告阿難自我往昔作多聞士共文殊師利
諍二諦義死墮三途值迦葉佛為我釋云一切諸
法皆無定性汝言有無是義不然一切萬法皆悉
空寂此二諦者亦有亦無汝但知文不解其義我
聞是巳即入三昧乃見萬法皆悉空寂。


始離五障


一離惡道二離貧窮三離女身四離形殘五離喜
忘得五功德一生貴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四諸
根滿五識宿命。


彼金勝陀羅尼品等


檢合部并最勝王經十地各有陀羅尼護並出陀
羅尼最淨地品不在金勝陀羅尼品應知金勝陀
羅尼品乃是義淨所翻最勝王經而合部中則無
此品況涅槃疏云新金光明陀羅尼淨地品佛為
十地菩薩說十番呪得此呪者不畏師子虎狼等
怖故知指於金勝陀羅尼品者誤也言十方諸佛
同時說十番陀羅尼者彼經但云初地陀羅尼是
過一恒沙諸佛為護初地乃至第十地陀羅尼是
過十恒沙諸佛為護十地耳。


佛果出二諦外如止觀第三記


莊嚴云佛果出二諦外開善云不出如僧傳中有
乘法師先與一師住開泰寺此師中途離開泰寺
[002-0148a]
後時乘在本寺開講序佛果出二諦外此師難云
為佛果出二諦外為二諦出佛果外乘反質云為
法師出開泰為開泰出法師等學者當知二家所
執乃計通教利鈍兩根故有出與不出古來名為
風流二諦。


古來二十三家明二諦義如止觀第三記文在梁昭
明集


梁時昭明太子所序諸師明二諦義有二十三人
各釋不同廣弘明集中委悉引之其二十三人者
一梁昭明太子解二諦義章二南澗寺慧超諮二
諦義往復有六番三晉安王網諮二諦義往復有
五番四招提寺慧琰諮二諦義五栖玄寺曇宗諮
二諦義六中即王規諮二諦義七靈根寺僧遷諮
二諦義八羅平侯蕭正立諮二諦義九衡山候蕭
恭諮二諦義十中興寺僧懷諮二諦義十一始興
王第四男蕭暎諮二諦義巳上往復各有四番十
二吳平王世子蕭勵諮二諦義往復有五番十三
宋熈寺慧令諮二諦義往復有四番十四始興王
第五男肅曄諮二諦義往復有五番十五興皇寺
法宣諮二諦義往復有三番十六程鄉侯蕭祗諮
二諦義十七光宅寺法雲諮二諦義巳上往復各
有四番十八靈根寺慧令諮二諦義往復有五番
十九湘宮寺慧興諮二諦有三番二十莊嚴寺僧
旻諮二諦義二十一宣武寺法寵諮二諦義巳上
[002-0148b]
各有四番二十二建業寺僧愍諮二諦義有二番
二十三光宅寺敬脫諮二諦義有五番其二十二
人二諦之義其文廣故今不錄之若昭明太子二
諦義章今略引之其文云所言二諦者一是真諦
二名俗諦真諦亦名第一義諦俗諦亦名世諦真
諦俗諦以定體立名第一義諦世諦以褒貶立目
真者是實義俗者是集義第一義者於無生境中
別立美名此法最勝最妙無能及者世者以隔別
為義生滅流動無有住相。


根欲如止觀十力中釋


十力中第四名根力第五名欲力佛知他眾生諸
根上下相也佛知他眾生種種欲也故云根欲矣。


隨情等如止觀第三記


彼文所說與今大同既無碩異故不煩引。


五百身因如止觀第七記


文在止觀第二記也大經三十二云如五百比丘
各說身因五百皆問舍利弗云佛說身因何者是
耶舍利弗云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應知之何緣
方作如是問耶有比丘云我未獲得正解脫時意
謂無明以為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有說愛有
說行及五欲等如是五百各各說巳共詣佛所各
述巳說身子白佛誰為正說佛言五百無非正說
然隨情亦名隨他意語隨智亦名隨自意語隨情
智亦名隨自他意語準大經中五百身因是隨自
[002-0148c]
意語合當引證隨智二諦而妙玄中引證隨情智
者或恐文誤以輔行中亦引以明隨智故也。


如止觀中始自迦羅終至圓著等


諸見境中始自迦毗羅外道乃至於圓門生著等
悉為所破廣在彼文。


經云世法有五種謂名世句世等


云何名世男女車乘瓶衣是也云何句世四句一
偈等是也云何縛世捲合繫結束縛是也云何法
世鳴槌集僧嚴皷誡兵是也云何執著世如望遠
人有染衣者生執著想言是沙門非婆羅門是也
上文云四諦義含者疏云若單以真為第一義者
則不得言苦集滅道俱指四諦即真中合明即無
量四諦真中同為第一義也又下文云亦是含中
者疏云單俗單中也又云亦是複俗單中者疏云
複俗複中也非單指理即事而理法界圓備名複
中也疏又云第八一番猶是複俗複中矣若依法
華玄文名相稍別義意必同讀者知之言一師者
即指天台大師以對古人故云一師耳。


引文同異如止觀第七記


大品經云有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行六波羅蜜
得阿鞞䟦致有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便成阿耨
菩提轉法輪有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與薩婆若
相應與百千萬億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淨佛世界
今文所引開彼第三為第一第二以其第二為第
[002-0149a]
三故今文中略於第一第三文中云薩婆若又云
淨佛國土雖同一文具於二義是故開為第一第
二餘文所引並擬三教初發心也下文云大經三
十三者文在三十二也。


如如意珠如止觀第五記


現行印本文在第四如如意珠天上勝寶狀如芥
粟有大功能淨妙五欲七寶琳琅非內非外不謀
前後稱意豐儉降雨穰穰色法尚爾況心神靈妙
不具法耶又如三毒惑心一念心起尚有身邊等
見況不思議一心耶又如眠夢百千萬事豁寤無
一等。


無性宗家不見此意


北地相宗所計三無二有即定性二乘無性闡提
永不成佛是故荊谿有茲指斥此義至第三卷補
注中委而示之。


問若不接等至具如止觀第三記


菩薩伏惑巳如前說兩教二乘法華方會亦不論
接問法華玄云接非會義今約法華只應論會何
故論接答前後諸文會義非一接在菩薩與會不
殊又法華巳前彈斥洮汰此意正當別理接之但
隱實在權說未彰灼故至法華名會為接。


弄引秪是方便耳如止觀記


二十五法通為一切禪慧方便諸觀不同故方便
亦異譬如曲哢既別調弦亦殊言哢引者引字胤
[002-0149b]
音人見借音而作胤字便作子胤而釋義者甚為
可笑引是發曲之端亦可作吲當知皆是方便者
也又正曲之弄名為曲哢曲即音曲也調弦即正
曲之序耳又下文云三十二行半方等般若者準
文句中文殊我住下一行半結前開後我見彼下
三十一行半問他土等是則今文應云三十三行
也。


彭城寺嵩法師


高僧傳云僧嵩法師兼明數論末年僻執謂佛不
應常住臨終之日舌本先爛焉注後漢書云彭城
即今徐州也。


謗法之罪苦流長劫具如止觀逆流十心中說


大品信謗品云毀般若者即是毀呰三世諸佛無
量億劫墮於地獄從一地獄至餘地獄如是徧至
十方大地獄中或得人身而復生盲無舌無耳或
生畜生等如經廣說。


畜八不淨


南山律師云一田宅園林二種植生種三貯積糓
帛四養畜人僕五養繫禽獸六錢寶貴物七氈褥
釜鑊八象金飾牀及諸重物此之八名經律論文
盛列通數顯過不應相承次比如上具述不出佛
經上文云涅槃十四者文在十六也。


真丹義如止觀第二記


在第三記彼云振丹振丹兩字並恐書誤下文所
[002-0149c]
引即云震旦琳法師云東方屬震震是日出之方
故云震旦也新婆沙云脂那西域記云至那此聲
並與震旦真丹相近故知皆是梵音也開皇三寶
錄云震旦脂那梵音楚夏耳或云振旦真丹旃丹
指難皆梵音奢切也若準華嚴翻為漢地又婆沙
中有二音一云指那此云文物國即讚美此方是
文物衣冠之地也二云指難此云邊地即貶挫此
方非中國也又西域記中以摩訶支那翻為大國
又華嚴音云真丹此云思惟也。


一三三一如止觀第二卷顯體中及第七卷破橫豎


第二卷云以止緣於諦則一諦而三諦以諦繫於
止則一止而三止以觀觀於境則一境而三境以
境發於觀則一觀而三觀雖一而三雖三而一於
一心中非前非後也識通塞中云若一心三觀即
破豎中之通塞三觀一心破橫中之通塞也下文
中引本經十二說一實諦文殊難者此引稍隱今
具錄之令文易見佛言實諦名曰真法文殊白佛
若以真實為實諦者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虗空佛
性若如是者如來虗空及與佛性無有差別佛言
有苦有諦有實三諦亦然如來非苦非諦是實虗
空佛性亦復如是言真實者即是如來虗空佛性
文殊師利有苦苦因苦盡苦對如來非苦乃至非
對是故為實不名為諦虗空佛性亦復如是苦者
[002-0150a]
有為有漏無樂如來不爾湛然安樂是實非諦下
慧聖行亦引此文準今可知不更重出也又如上
文引醉人中經文具云實非迴轉生迴轉想。


凡釋別義多用此意具如止觀第三記


一者約行則地前為教登地為證地前仰信登地
現前豈有親證復存隔歷二者約說為地前說始
終屬教如云真如為惑所覆或將十度以對十地
互不相收或云須離二邊修真如觀如是等例不
可具載悉是權施為引下凡為入地方便入地自
證權門自開故云初地即是初住當知約說證道
輔行雖即不談諸文之中既具是故於茲略耳不
可謂之無也。


解脫亦爾多諸名字如止觀第三記


在第二記即大經中百句解脫如云真解脫者名
曰遠離一切繫縛又名虗無等近七八紙古今講
者長唱而巳真諦三藏有一卷記釋此百句天台
大師曾於靈石一夏講此百句解脫每一一句以
百句釋百句乃成一萬法門章安云先學自飽而
不記錄惜哉惜哉後代無聞焉。


如止觀攝法中因緣逆順各有其相


即是攝一切惑中迷權實二理起相應獨頭十二
因緣界內外等文也其文既廣備錄恐煩然攝法
中雖辯因緣不論逆順唯第五卷不思議境解十
如中方明因緣有逆有順順其生死逆其生死界
[002-0150b]
內界外莫不皆然今指攝法恐文誤也。


忠孝等略如止觀記


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敬上愛下世間大治禮
律節度尊卑有序故云忠孝也木主東方火主南
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故云五行也五
者金木水火土也行者言為天之行氣也周禮大
司徒之職云以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矣一曰六
德智仁聖義忠和也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也
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注云禮五禮之義也
樂六樂之歌舞也射五射之法也御五御之節也
書六書之品也數九數之計也故云藝矣周易云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正義云天有懸象
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
稱理也故云天文地理矣止觀記中文不備云今
添補耳。


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莫過於爾雅


爾雅下卷備明此也雅之言正也顏氏家訓云爾
雅是周公作郭璞云興於中古注漢書云爾者近
也雅者正也。


波斯匿


此云和悅又云祖母養也。


摩羅延


未聞所譯準涅槃經第三十五憍陳如品乃是外
道悉共來詣摩伽陀王阿闍世所作此云耳今文
[002-0150c]
謂之波斯匿者指文訛也外道來白波斯匿王文
在涅槃第二十八師子吼品師子吼品則無變釋
為羊停河在耳等說也。


婆羅門


此云外意又云淨行也。


阿竭多


未見翻譯。


瞿曇仙


此云地最勝也。


耆兔


未見翻譯。


婆藪


亦云毗紐又云毗搜又云毗瑟笯此翻幻惑之義
也亦翻為天也世人畵婆藪仙作皤然一叟者蓋
聽聲之誤也。


羅羅者


未見翻譯。


迦毗羅者


具云迦毗羅皤窣都迦毗羅此云黃色皤窣都者
所依處也上古有仙其頭黃色依此修道故以名
焉或云迦維衛又云迦夷此云赤澤也。


古人張楷能作霧


後漢書云張楷字公超隱居弘農山學者隨之華
山之南有公超霧市以其能作五里之霧也裴優
[002-0151a]
能作三里之霧乃學於楷不見後優作賦詞連楷
無驗以見原也。


欒巴善吐雲


欒巴蜀川人善能吐雲也後漢書云欒巴字叔元
內黃人亦云蜀人也忽一旦大風天霧晦暝對坐
皆不相見失巴所在遂問之乃云其日還成都府
與親故相別也。


葛洪陶淵明


葛仙公投錢於井呪則飛出晉書云陶潛字淵明
或字元亮。


妙玄云捫模


經音云捫亦模也謂執持者也。


釋籤云但列名對病而巳廣如止觀第七記


即十乘中對治助開之文也文既廣矣略難引之。


玅玄云瞿沙


此云妙音也。


毗尼


此云滅也南山云毗尼或言毗奈耶或言毗那耶
此翻為律或以滅翻者此從功能為名非正翻也
以律翻之乃當正譯今準一家故翻為滅也。


釋籤云摩納婆


或無婆字或云摩那婆又云那羅又云摩那皆梵
音奢切耳此云年少淨行又云人也玄文云煩惱
等作是念等者準新婆沙其實煩惱不曾有念但
[002-0151b]
約義而言以狀其留難耳。


評家


演義鈔云婆沙是諸羅漢同集而有四大羅漢為
評家正義焉一世友二妙音三法救四覺天此四
為評者也亦不起得者獲成就者名之為得不起
得者道下四行減故不起得成就也起能得得者
苦下四行得成就故故云修彼四行相也有同類
因者頌云同類因相似謂善五蘊與善五蘊相似
故也或作離同類因有士用力故慧為體者以此
皆是念住性故若并助伴皆五蘊性然除彼得勿
諸聖者煗等善根重現前故言除入者禪波羅蜜
云若因勝處斷煩惱盡則知虗妄陰入皆滅故八
勝處名八除入也內色有無多少各二并青等四
名八淨不淨等隨意能破名勝處也熏禪即師子
奮迅三昧也五淨居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
竟也盡智即我知苦乃至知道也無生智即我巳
知不更知也六地即四禪及未至并中間也此依
薩婆多若曇無德不說未至乃加欲界餘五同也
若依瞿沙及以大乘則有七地欲界未到中間三
及四禪也亦續生者續現前也扇搋此云黃門也
搋勅住切。


聖由失地捨異生由命終煗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道第一入離生


今文欠一箇槃字也聖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
[002-0151c]
時善根方捨失地言顯遷生上地異生於地若失
不失但失眾同分必捨此善根聖身見道力所資
故此四善根無命終捨寧知命終唯異生非聖豈
不異生先依下地起煗法等後生上地亦必定捨
煗等善根無如是失以彼異生爾時捨善根由捨
同分故謂住死有無聖道資捨諸善根非由上地
中有等起若諸聖者住死有中由聖道資不捨煗
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捨下善根捨時雖同而所
由別是故異生無失地捨聖者必無由命終捨若
得煗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墮惡趣等而無
久流轉必至涅槃故若得頂法雖有退等而增畢
竟不斷善根觀察三寶殊勝功德為門引生淨信
心故若得忍法雖命終捨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
造無間不墮惡趣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而能
趣入正性離生即見道也其類相似名眾同分也。


若逆若順具如止觀第二記


然輔行中多處言其因緣從無明至老死為順從
老死至無明為逆又推因至果推果知因等。


三祇菩薩具如止觀第三記


三僧祇劫修行六度百劫種相廣在彼云。


三藏佛言一時用八忍八智等具如止觀第三記料
簡同異


大論中云下地諸惑因時未斷至樹下時乃以九
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以九無礙九解脫合為十
[002-0152a]
八見道中八忍八智合十六心共成三十四心也
俱舍婆沙云下八地惑初修禪時先巳斷畢唯非
想地九品見思全在用九無礙九解脫以根勝故
不復更修下八地定不同聲聞亦異緣覺也今以
一意銷通令二論理齊俱舍取修禪時巳斷惑竟
不復更斷大論依餘部雖有漏斷未名為斷至菩
提樹俱斷非想八地俱得名為無漏但是從部得
名不同故使二論用義不等。


圓位具如止觀第七文中


即破法徧文末明圓頓位始自五品終至妙覺也
又知次位中亦明圓位但文在第八耳。


四句墮性如止觀第三


若言智由心生自然照境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
智境不自境由智故境若言境不自境亦不由智
故境境智因緣故境智亦例然此是共合若言皆
不如上三種但自然而爾即是無因境智此四解
皆有過失增長戲論何由悟道聖人之旨在茲而
巳廣在止觀第二卷中。


可作四說如止觀第五記


第一義中一法尚不可得何況三千世諦之中尚
具無量何況三千天親龍樹內鑑冷然外適時宜
各權所據有因緣故乃作四說說教大旨良在茲
焉玄下文云四果乃至支佛者合云四善根乃至
也。
[002-0152b]


先五眼具如止觀第三記


彼第二卷所明眼智有次第五眼有不次第五眼
不次第五眼者如來具足五眼實不分張只約一
眼備有五用能照五境所以者何佛眼亦能照麤
色如人所見亦過人所見名為肉眼亦能照細色
如天眼所見亦過天眼所見名為天眼達麤細色
空如二乘所見名為慧眼達假名不謬如菩薩所
見名為法眼於諸法中皆見實相名為佛眼當知
佛眼圓照無遺。


超越三昧如止觀第四記


在第九記超越三昧即是修禪謂超入超出各有
若逆若順及以逆順順者離欲入初禪從初禪超
入非想處非想處入滅盡定滅盡定起入二禪二
禪起入滅盡定如是乃至非想也逆者從滅定起
入初禪初禪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禪如是無所
有處乃至二禪也逆順者從上超下從下超上相
對交過還至滅定及以初禪三種出者如入無異
但逆及順皆須經一散心中巳次入諸定委在法
界次第大品大論若依涅槃後分修禪稍異經云
有二種一者與此文同二者超一超二或至全超
言一二者不能遠超言遠超者必能一二所言願
智力者此超越禪最為高上故亦名頂轉福為壽
轉壽為福故名願智故大論云欲知三世事隨願
即知亦名無諍能令他心不起諍故又俱舍云以
[002-0152c]
願為先引起妙智如願而了故名願智也。


身子僻教如止觀第五記


前巳指彼今重示耳故不再引下文云信力謂五
品堅固謂六根者此準妙玄第五卷中作如是說
若文句中只云十信而巳今分二位者恐約五品
在十信內也。


阿那律


亦云阿泥樓豆又云阿㝹樓䭾此云無貧又云如
意。


迦陵頻伽如止觀第一記


或云歌羅頻伽又云加蘭伽或云羯羅頻伽又云
毗伽此翻好聲鳥大論二十八云此鳥㲉中聲未
出時巳勝諸鳥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未出無明
㲉法音過二乘㲉口角切或作宼音恐非爾雅云
生哺注云須母食之也司馬云鳥子欲出者也下
文云次七對二諦者應云次對七二也。


三藏菩薩毒器緣如止觀第三記


在第二記大論斥三藏菩薩云具足三毒云何能
集無量功德譬如毒瓶雖貯甘露皆不中食菩薩
修諸純淨功德乃得作佛若雜三毒云何能具清
淨法門菩薩之身猶如毒器具足煩惱名為有毒
修習佛法如貯甘露此法教他令他失於常住之
命。


落漠
[002-0153a]


亦云漠落即渺漫也。


煩惱障及智障具如止觀第六卷達摩鬱多羅釋


煩惱是惑心故煩惱是障也智是明解云何是障
智有二種證智識智識智分別體違想順想順故
說為智體違分別與證智為礙故說智為障也達
磨多羅此云法尚佛滅度後八百年出是阿羅漢
於婆沙中取三百偈以為一部名雜毗曇故此論
主凡有釋義文多委悉大師引用全無破斥種性
菩薩者即別十住始從十住終至十地束為六住
一種性住餘五具如止觀中說若乃今家所明智
障文有三番初以二智是中智家障二以中智被
障為智障三以能所相對為智障現行印本文在
第七。


初文具如止觀顯體中說


體則非因非果雖非因果由因顯果止觀為因眼
智為果故大論云因名般若及以修習智慧此則
俱在於因又云止觀為因眼智為果如來智慧此
則俱在於果若方便智慧此則在權若智慧甚深
此則在實。


瓔珞三觀具如止觀第三記


在第二記然彼經中有兩處明三觀下卷佛為普
賢文殊等七菩薩說如輔行第一引上卷明十迴
向一一迴向各各有十所緣境界第十向中第十
觀者名為無相第一義觀得入初地初地巳上三
[002-0153b]
觀一心言三觀者從假入空等是也。


修觀義具如止觀破法遍次第不次第破


彼文既廣具錄亦難。


給孤獨


梵云須達多也孟子云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
曰獨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妻曰鰥此四者天下
之窮民也今此長者仁濟斯等所以名為給孤獨
也。


增二法中具如止觀第三記


在第二記古本今本分卷不同所以指文亦非誤
也應知指文若指第三文在第二以至指九文在
第十既相附近古今本異不可謂誤若指第一文
在第三以至指八文在第十此乃誤也成論中有
止觀品四阿含中凡有佛教令修二法即是止觀
又婆沙十七云諸比丘問上座云樹下閑房為修
何法上座答云當修二法所謂止觀又問多修止
觀為何所得答得初果乃至羅漢如是次第問諸
比丘皆云修止觀二法阿難白佛佛亦云修止觀
二法阿難歎言善哉善哉如來與弟子所說皆同
句義味同又淨名云法身者從止觀生大瓔珞云
若欲學諸法深入善本當見菩薩力修習止觀大
小經論一切皆爾。


晉安帝


東晉安帝也。
[002-0153c]


僧伽婆


亦云瞿曇僧伽提或云提和皆梵音楚夏耳此云
眾天。


五部至如止觀第六記


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法名五分曇無德此云
法密亦云法藏法名四分迦葉遺亦云迦葉毗此
云重空觀法名解脫此有戒本婆麤富羅此云犢
子律本未至薩婆多此云一切有即十誦律欲知
五部興起之由待至止觀補注中辨。


推四大如止觀第二觀音觀門


地無堅者若謂地是有有即實實是堅義若謂地
是無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是事實皆是堅義今
明畢竟不可得亡其堅性也水性不住者謂水為
有有即是住乃至謂水是非有非無亦即是住今
明不住有四句亦不住無四句亦不住不可說故
言不住也風性無礙者謂風為有等火大不實者
火不從自性等準地水文例破四性可知矣。


如前火木如止觀第三記


在第二記絕即復絕如前火木前者進也謂進火
杖杖進火巳亦復自燒絕諸待竟絕還自絕故大
論問曰不應言無相何以故若言無相即是於相
若無無相不應復能破諸法相若有無相則不應
言一切無相答以無相破諸相若有無相相則墮
諸法中無相滅諸相亦自滅無相如前火木燃諸
[002-0154a]
薪巳亦復自燃是故聖人修無相無相三昧以破
無相空空三昧無作無作三昧亦復如是絕巳復
絕意亦同之。


摩耶


此云天后也。


伊沙那


此云長直謂里巷徑永表知三際故言長表知勝
義故言直此是觀師華嚴疏云。


勝熱


觀師云於五熱中成勝行故五熱者頭上臨日四
面有火以此五種而自炙身是故名焉下文云唯
我者應云我唯也轉字應改為輪字也解脫字下
應云如諸菩薩大功德𦦨能燒一切眾生見惑令
無有餘必不退轉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落叉


亦云洛沙此云十萬。


俱胝


此云百億。


那庾多


此云溝也算法十千為萬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十
兆為京十京為秭十秭為垓十垓為壤十壤為溝
具如下文辨之。


菩提流支


此云道希北天竺三藏法師也。
[002-0154b]


言繫緣等及一切無礙人等如止觀第一記


繫緣法界一念法界繫緣是止一念是觀一大事
者一實不虗妙理也一道清淨妙智行也一切無
礙人等者人乘於道以契理也。


始四念至八道如止觀道品中


調道品中其文甚廣。


九種大禪至如法界次第


一自性禪二一切禪乃至第九清淨淨禪。


十種境如止觀


一陰入境二煩惱境乃至第十菩薩境。


菩薩發心至如止觀第一及第五明發心中辨


五略第一發大心中文在第一下文所指例此可
見十乘第二發菩提心現行印本文在第四。


白四羯磨


以三羯磨通前單白故云白四也羯磨此云業也
又云所作又云辨事也。


性遮兩戒等持無缺


涅槃經云性重戒者謂四禁也息世譏嫌戒者不
作販賣輕稱小斗然明而臥乃至不畜象馬車乘
金銀等物安隱之事菩薩堅持如是遮制之戒與
性重戒等無差別南山戒疏云若論性戒捨罪以
求福若論遮戒捨福以求道故智論云十善十惡
名為舊戒五篇七聚名為容戒前十善惡不假制
有若論篇聚必假聖制又涅槃云菩薩持性重戒
[002-0154c]
與息世譏嫌戒等無差別故知篇聚制約世譏以
義求之初篇婬殺名性重也下篇所制名性輕也
遮亦輕重所以自明又禁性惡故名為性戒言性
惡者如十不善體是違理無論大聖制以不制若
作違行感得苦果是以如來制戒防約若不制者
業結三途言遮惡者如伐草木墾掘土地威儀麤
醜不光俗信聖未制前造作無罪由非正業無妨
福善自制巳後塵染更深妨亂修道招世譏謗故
名遮也所言遮者能遮正道故言遮惡也若前性
惡能遮福故亦可此惡為教遮而生故名遮也又
有四句以揀遮性一是佛法罪非世間罪如制戒
後畜財離衣等二是世間罪非佛法罪謂未制前
行殺盜等三俱是者謂制廣教後犯婬盜等四俱
非者謂未制廣教殺草木等。


而世大乘語者


但習大乘之語而無大乘之行南山諸文皆同云
此。


謂證真如則大妄居首


近世前代大乘語者謂我巳證真如之道斯皆自
貽妄語之罪故云我得上人法我巳入聖智等考
定其失波羅夷也。


三寶交互盜用為先


三寶之位既別互用豈非盜乎。


未善媒房
[002-0155a]


十三僧殘中第五媒嫁戒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
男戒疏云然此昏娶禮法乃是生死之結障道之
原出家離著彌須遠離而復往返言識乖越威容
深是鄙耻理須制之媒者謀也計度二姓為好合
故也第六無主不處分過量房戒戒疏云然則上
士之報氣剛方盛堪忍寒暑情非以惱隨受栖泊
即是修行長道之緣是故如來聽在冢間樹下露
地靜緣資業不畜房宇中下報類形必萎悴制同
上士力分不堪是故如來任其分量但能弘道則
開資給或小房石室兩房一戶起不礙頭坐容趣
膝足堪進業然其出家之士理非情滯若有信施
量時而受今乃廣作煩勞不少一則須人結搆妨
癈正業二長巳貪結壞知足心三乞覔亂人不生
敬信四專任自由僧事多惱。


安疑衣鉢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第十四減六年作三衣戒戒
疏云沙門出俗知足為先既有舊衣即堪長道今
乃恣情廣畜多種長貪壞道勿過於此俗士尚云
積而能散況復出世何事固迷必欲造新不可任
意制限六年方開更造也畜長鉢過限戒戒疏云
鉢為應供之器得一資身長道便罷今乃過畜盈
多殊乖少欲招譏自壞其過不輕舉此二條餘可
思識。


受食受藥詎思益方
[002-0155b]


涅槃疏云八不淨者謂畜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
賣耕種手自作食不受而啖汙道汙威儀損妨處
多故名不淨又輔行云受食受藥禁性重之由持
鉢持衣杜譏嫌之本故不從他受食受藥而餐啖
者乃汙道儀犯盜長貪若從他受而餐啖者乃禁
性重遠離貪盜威儀清淨也故九十戒中第三十
九是不受食戒南山鈔中十門分之一制受意二
能受人三所受境四所受食五受食處六受食法
七須食觀八食食法九失受法十對文解初制意
者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呵言我不喜見
著壞色衣人不受食食是為不與取也多論有五
義一為斷盜竊因緣二為作證明三為止誹謗四
為成少欲知足五為物生信乃至第六明受食法
云一器食相對了論云至邊三種一至身邊謂以
物置比丘手中二至物邊謂俗人擔物令比丘自
取手至物邊三至器邊以器貯物授與比丘但捉
器受並得二身心相對三單心無對受等具如鈔
中今不煩錄又如四藥受淨篇中明四種藥一時
藥二非時藥三七日藥四盡壽藥時藥如不受食
戒是也餘之三藥各有受法具如鈔中今從別說
藥食兩分若從通言食亦名藥故律鈔云藥名乃
通分為四也。


屏坐露坐曾無介意


九十中四十四與女人屏處坐戒戒疏云無第三
[002-0155c]
人及在申手內坐不及戶便成犯也四十五與女
人露坐戒戒疏云無第三人及在申手內坐便成
犯也若夫如是豈有介然之意乎。


說法豈求男子


九十中與女人說法不得過五六語除有智男子
其說法者曾何求於有智男子乎。


宿載無間女人


九十中與女人同室宿者又如律房法中時與俗
女同船除直渡者男女位殊不應宿載自招譏醜
過患至深色境若交染習增長故十誦中佛告那
律汝雖羅漢應離女宿在聖尚爾況庸人乎。


羅剎乞浮囊等如止觀第四


在第三十夫毀滅淨戒不出癡愛倒見是戒怨家
喻二羅剎大經云譬如有人帶持浮囊渡於大海
爾時海中有羅剎來乞浮囊初則全乞乃至微塵
悉皆不與行人亦爾發心乘戒誓渡生死大海愛
見羅剎乞戒浮囊毀破四重是全棄浮囊若破僧
殘是半棄浮囊又破重方便是乞手許破波逸提
是乞指許又毀吉羅是乞微塵許。


妙玄云偷蘭遮


此云大障善道也有因蘭果蘭如律鈔中言捨墮
者梵云尼此云盡梵云薩耆此云捨梵云波逸提
此云墮今此即是因蘭為前眷屬以能為重罪前
方便也十三僧殘列在重後故云後也。
[002-0156a]


方等二十四戒


一者見飢餓人來求飲食而不與者犯第一重戒
若婬欲無度不擇禽獸名犯第二重戒廣在彼經
至止觀補注中具引。


釋籤云利衰等八


僧祇云利衰毀譏苦樂稱譽此如文句補注中辨。


勒沙婆


此云苦行也。


亦如婆沙屠兒伽吒緣及六十二見等


婆沙七十六云王舍城中有屠兒名伽吒是阿闍
世王少時親友而語阿闍世王言太子汝若登王
位時與我作何善事耶阿闍世答云與汝從心所
願時阿闍世害父命巳而登王位屠兒伽吒即往
王所白言大王往日許我所願今正是時王答之
云隨意所求是時伽吒便說心願使我於王舍城
內獨得屠殺王乃問云汝今何用此之惡願屠兒
答云善惡諸業悉無果報王乃語之何以知也屠
兒答云我憶七世在王舍城常屠殺羊命終之後
生三十三天王聞此語極生疑怪乃往問佛佛告
王言如其所說而無有異此人過去曾施辟支佛
食發於邪願使我常於王舍城中殺羊為業以此
業故七生人中七生天上今於此身業報巳盡却
後七日身壞命終當生盧臘地獄樓炭經云第四
泥犁名為盧臘有人墮中時泥犁傍各各取人著
[002-0156b]
鐵銚中人大喚呼大毒大痛故以名焉章安云六
十二見有二意一者我見有五十六欲界五陰各
計四句成二十色界亦然無色除色但有十六邊
見有六三界各二即斷常也二者三世五陰各計
斷常以有無二見為根本計色如去等四句四陰
亦然成二十此是過去也又計五陰常等四句有
二十句此是現在也又計五陰有邊等四句有二
十句此即未來也三世成六十并有二無見。


波離


此云上首也。


梵網


佛觀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世界無量猶如網
孔然。


重仍存四


婬盜殺妄小乘四重。


輕分四篇


一僧伽婆尸沙二波逸提三提舍尼四眾學上既
名重此四名輕。


今小吉既與僧殘共篇


大乘梵網四十八輕但為一篇乃攝小乘四篇之
輕是則小吉僧殘同四十八輕之一篇矣。


懺法一槩對首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故云一
槩對首也不同小乘四篇懺罪有異也。
[002-0156c]


況夷愆許懺許增益受


若犯十重波羅夷者應在佛菩薩像前日夜六時
誦菩薩戒禮三世佛見佛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
相罪便得滅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此人現身亦不
得戒而得增益受戒。


加制六夷與小異耳


小乘但有婬殺盜妄四波羅夷大乘更加一沽酒
二說人罪過三自讚毀他四慳五瞋六謗三寶六
波羅夷故與小乘但有其四而為異耳又釋籤解
妙玄中云眾既不別戒何得異等者淨名疏問三
乘各有觀法亦各有戒否答戒是和眾若復別立
支佛之戒即是二戒二眾不名為和故戒不別立
三乘觀法所習不同故須分別菩薩在俗非僧數
攝故別開戒二乘若為白衣不入僧名為支佛一
世無二佛不許別眾同聲聞眾眾既同不開戒。


式叉等如止觀第四記


文在第三式叉迦羅尼此名為學別在第五通約
諸篇今並開之成摩訶衍一止一作無非法界。


數息依婆沙其相如止觀第七記


婆沙二十中具明數息第七記中復指第九若身
端心攝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靜怗怗安隱
躡躡而入其心在緣而不馳散此名麤住從此心
後怗怗勝前名為細住兩心前後中間必有持身
法若惡持來時緊急勁痛去時寬緩疲困若好持
[002-0157a]
法持麤細住無寬急過或一兩日稍覺深細豁爾
心地一分開明身如雲影與定相應雖復空淨而
猶見有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名欲界定從此
巳後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身首牀鋪猶如虗
空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名未
到地相等上文云亦不須辨理定之相等者此文
誤也今定聖行出世上上禪即是禪門實相理定
雙非漏與無漏二邊故也此戒定慧竝有從淺至
深故不可指慧聖行文及不可云故今出世亦且
辨等又妙玄云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禪故即初
禪之方便也動庠輕重冷煖澁滑名八觸也空明
寂靜即十功德一定二空三明四喜乃至第十名
心柔軟也四等從心無量從境境既無量心亦無
徧等心對四名四等也分別邪正者禪門中明四
無量後斥無想定是外道天所修邪法非佛弟子
之正法也。


八聖種者如止觀第六記


空處如病識處如癰無所有處如瘡非想非非想
處如刺此病等四及無常等四名為八也前四對
治後四緣諦故以此八緣於無色有總有別總以
八觀觀彼四陰和合不實別則前四治四陰受如
病想如癰行如瘡識如刺無常等四治四陰理無
常觀識苦觀受空觀想無我觀行以有此八心易
生厭凡夫亦有依六行者不及聖種離之速疾雜
[002-0157b]
心論云聖以此為種聖從此生故云聖種也。


發時下至如止觀第九略記


慈心發者忽緣一切眾生取其樂相無怨無惱悅
心適意或見得人中樂或見得天上樂但所緣有
三若緣親人得樂名廣中人名大怨人名無量此
定有隱沒不隱沒若心緣眾生決定作得樂想心
甚分明而所緣處不見眾生得受於樂是內不隱
沒而外隱沒若內心明淨外見得樂是為內外俱
不隱沒餘三無量心發更互準慈定可知輔行中
明七處行慈等云云下文云對治具如禪門者禪
波羅蜜第七卷云如前五門意可解撿前五門者
即第四卷所明治覺觀貪欲瞋恚愚癡惡業此五
各三乃有十五廣說如彼所以知是此五門者以
不定止觀明六妙門具列十門第三謂之隨便宜
門此豈非是今文隨機之說耶第四隨對治其中
亦乃具明治覺觀貪欲等十五門禪此豈非是今
文對治之說耶輔行云沉多應修慧多定少散多
應修定多慧少沈散等者應修等觀故云對治也
又下文云大小偏圓者不定止觀十門第一歷別
對諸禪第二次第相生三四如前引五相攝六通
別七旋轉八觀心九圓觀十證相故此十門不出
大小偏圓也。


且約三十六物分之如止觀第九記


髮毛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肝膽肺大腸
[002-0157c]
小腸心胃胞屎尿垢汗淚涕唾膿血脉黃淡白淡
癊肪𦙽腦膜此三十六中髮毛爪齒垢汗淚涕唾
屎尿此十名外餘者名內諸文皆云內外中間各
十二物唯禪門中但分內外外有十物內有二十
六物。


特勝通明在法界次第委釋亦如止觀第九記


問何名特勝答修九想起過是故佛令修於特勝
此觀特出勝於九想故名特勝問何名通明答因
中說果故曰通明又初修之時三事通觀故名為
通此法明淨能開心眼觀一見三故名為明玄義
對四念處云云者初至五身也六至八受也九至
十一心也十二至十六法也釋籤云初修中二者
應云正明中二也。


知天文地理等如止觀第九略記


以三昧力知此身中具倣天地知頭圓象天足方
象地身內空種即是虗空腹溫法春夏背剛法秋
冬四體法四時大節十二法十二月小節三百六
十法三百六十日鼻息出入法山澤谿谷中風口
息出入法虗空中風眼法日月開閇法晝夜髮法
星辰眉法北斗脉法江河骨法玉石肉法地土毛
法叢林五藏在天法五星在地法五岳在陰陽法
五行在世法五常在內法五神修行法五德治罪
法五刑主領為五官乃至五音五明等皆從此起
文在止觀第六記今云第九者誤也。
[002-0158a]


言六欲者如止觀第六記


大論二十一云一或有人染著於色如青黃赤白
也二或有人著於形容脩目高眉也三或有人著
於威儀坐起等也四或有人著言語輭美等也五
或有人著於細滑溫涼等也六或有人著人相男
女等也大論更有第七若有人雖得上六無所著
人猶無所解捨世所重五種欲樂而隨其死此中
第七所著人欲既總於六求所著人今置總存別
但云六矣。


九十八使如止觀第五記


見惑八十八思惑有十如常所云故不煩錄。


八背捨勝處一切處如禪門止觀


次第禪門摩訶止觀禪定境中法界次第其文詳
悉非可具引今略錄其名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
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背捨身作證四虗空處背
捨五識處背捨六無所有處背捨七非有想非無
想背捨八滅受想背捨八勝處者一內有色相外
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二內有色相外
觀色多餘如上說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亦如上
說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亦如上說五青勝處六
黃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十一切處者青黃赤
白地水火風空識名為十也此十皆遍一切故云
一切處也背是淨潔五欲捨其著心故云背捨也。


此觀等四名及相狀竝在大品大論
[002-0158b]


觀練熏修名為四也今略錄之八背捨等即是觀
禪巳如前引九次第定名為練禪即是練熟觀禪
體用調柔而無間也一初禪次第定二二禪三三
禪四四禪五空處六識處七無所有處八非有想
非無想處九滅受想次第定初禪次第定者離欲
惡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定時是中初禪
定觀均齊自識其心次第而入無有剎那雜念間
入初禪定是為初禪次第定餘八準說可知師子
奮迅三昧名為熏禪如世師子奮迅為二事故一
為奮却塵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異於諸獸此三
昧亦爾一能奮除障定細微之惑二能入出捷疾
異上諸禪也一奮迅入三昧者離欲惡法有覺有
觀入初禪乃至入滅受想定二奮迅出三昧者從
滅受想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定乃至四三二初禪
乃至出散心中起越三昧名為修禪以能起過諸
地自在入出也此如前引輔行之說所言近遠超
入等者聲聞之人但從初禪超入三禪此名近也
菩薩即能從於初禪超入滅定此名遠也出住準
思又上文云勝處但在第三背捨者在字當為至
字也又下分科應云初文又三初二如文第三應
云三問下料簡又竪具道品中應云初問二答問
如文答中又二先明念處具等云云。


妙玄云成論人云色是無教法不至無色


成論無作品問曰若無作是色相有何咎答曰色
[002-0158c]
聲香味觸五法非罪福性故不以色為無作問曰
無作是身口業性身口業即是色答曰是無作但
名為身口業實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業生故
說身口意業性又或但從意生無作是無作云何
名色性有無色中亦有無作無色中云何當有色
耶巳上論文學者應知今妙玄中乃是引用成論
人難毗曇所計無作色耳非謂成論自立色是無
教法也故輔行云舊名作無作成論云教無教新
名表無表作謂為作教謂教示表謂表彰名異意
同彼此無在小乘戒是非色非心第三聚者且依
經部若有部中還用色為無作戒體菩薩戒疏云
成論無作品謂無作是非色非心若毗曇云戒是
色聚無作是假色亦言無教非對眼色涅槃疏云
僧祇部謂無作無色但有其心小乘所立三聚為
體其文若是故知妙玄是引成論難毗曇宗之所
執也即是論云無色中云何當有色耶之文是也
不見此意難消妙玄若謂成論非色非心有細色
細心者非也應知小乘三聚戒體並是諸部執計
不同耳言假色者毗曇云色有二種一微塵積聚
色謂眼耳等十二非微塵積聚色名無教色法入
所攝故雜心云無作假色也此並小乘若大乘者
梵網戒疏云不起而巳起即性無作假色又云大
乘所明戒是色法聚也觀心論疏云十重四十八
輕正防意地心為戒體也故知大乘梵網戒體有
[002-0159a]
色有心焉況復戒疏引古師以瓔珞經云一切聖
凡戒盡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摩訶止觀
準法鼓經但明色心無第三聚心無盡故戒亦無
盡者輔行云意明心性以為戒體雖以心性而為
戒體若發無作亦依身口作戒而發雖依身口體
必在心是則大乘戒體諸文並指色心故知色心
為戒體矣戒疏云性無作假色輔行云心性為戒
體是以色心咸皆云性性之色心為大乘戒體小
乘之中皆無斯說故知大小區以別矣戒疏引古
師或以言教為體或云真諦為體或言願為體因
便須知。


釋籤云三苦如止觀第七記


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準諸論文應以三途為苦
苦名之為上諸天五衰相現天樂壞時生於大苦
名為壞苦人間為行苦念念常苦故名之為下止
觀文中直約人間以立三苦雖是下苦具三苦故
大經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
陰。


十方土者如止觀第二記


第七記云大經三十一云佛取少土置於爪上告
迦葉云是土多耶十方土多耶迦葉答云爪上之
土不比十方今借此文校量四諦三藏四諦如爪
上土所未說者如十方土即餘三教四諦法也若
未說者如十方土應有五諦佛言無第五諦但言
[002-0159b]
四諦有無量相非二乘所知是故且指別教四諦
為無量也。


識病如止觀中知病


知見思病知見根本知起見因緣知起見久近知
見惑重數知見根本者我見為諸見本一念惑心
為我見本從此惑心起無量見餘如止觀。


精藥如止觀中識藥


病相無量藥亦無量略言為三一世間法藥二出
世間法藥三出世上上法藥世間法藥如五常五
戒等餘如止觀。


得差如止觀中授藥


既知苦集之病又識道滅之藥若眾生無出世機
不堪深化但授世藥如孔子周公制君臣定父子
餘如止觀。


淨種種佛土如止觀第三記


在第二記通教菩薩出假亦為眾生作淨土因處
處結緣眾生機熟斷習成佛名淨佛土結緣之時
名淨土行故淨名云菩薩取於淨土皆為饒益一
切眾生故云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
能捨眾生來生其國結緣之時以布施攝成佛之
時地多珍寶諸能捨者同生其土而受五種布施
化益由攝生時有五差故所謂人天及以四教一
切諸行無非菩薩淨土之行故有四土橫竪攝物
此依跨節是則淨土義通諸教今文且依通教菩
[002-0159c]
薩斷餘殘習為淨土果但是異於二乘而巳若大
經三十二明淨土義但云願攝其義則通諸教觀
別攝生皆然。


慈具三種至如止觀第六記


大經十四梵行品云慈有三種一緣眾生二緣於
法三者無緣眾生緣者緣一切眾生猶如父母法
緣者見一切法皆從緣生無緣者不住法相及眾
生相大論二十亦說三慈不具錄也。


枯榮如止觀第七記


大經云東方一雙喻常無常南方一雙喻樂無樂
西方一雙喻我無我北方一雙喻淨不淨皆悉一
枯一榮榮喻常等枯喻無常等如來於中北首而
臥入大涅槃斯乃表於非枯非榮。


若合十為六成無作六度如止觀第二記


恐在第七記第七對治助開文中云明六則通於
大小明十則唯在於大又此十中通則通於四教
別則唯在別圓又存教道且兼於別意本在圓又
止觀第二隨自意中亦云六度文多今不錄。


首楞嚴具如止觀第一第二記


他云寶名諸大菩薩皆以此寶而為首飾菩薩得
此寶者具足三昧準大論中翻為健相若準大經
首楞者一切事竟也嚴者堅固也一切畢竟而得
堅固大經大論並以三字是梵音俱名三昧故知
不從首飾之說又下文云大經二十明八自在者
[002-0160a]
文在二十一也又下文云以十大願為首者所謂
供養一切諸佛願受一切佛法輪等願諸世界佛
出世等乃至第十願於世界成三菩提如經具說。


經仍廣明殺羊初緣


舍利弗白佛言此婆藪仙人何時入於地獄佛言
我昔在兜率天上此仙人在閻浮提與六百二十
萬賈客為作商主將諸人等入海釆寶得其寶巳
於其中路值大風難摩竭魚難是時諸人各計摩
醯首羅天人各一羊許其願巳便得免難歸到本
國各牽一羊欲往天寺爾時婆藪默作是念我今
云何作諸商主教眾商人作不善事當作方便濟
諸羊命即時化作二人一為出家沙門二為在家
婆羅門時婆羅門於眾人中作如是言天主與六
百二十萬人欲往天寺爾時沙門於其中路逢見
此婆羅門沙門問言汝與大眾欲往何方婆羅門
言欲往天寺而求大利沙門告言吾觀汝等欲得
大衰何有大利如是諍訟云云不息一時俱至大
仙之所爾時沙門問大仙言殺生祠天當得生天
入地獄乎大仙答言何癡沙門殺生祠天而墮地
獄沙門言不墮邪婆藪言不也沙門言若不墮者
汝當證知爾時婆藪即時陷身入阿鼻獄是時諸
人見此事巳作是唱言嗚呼禍哉有如此事大仙
聰智今巳摩滅入於地獄況復我等爾時諸人各
放諸羊還走四方到諸山中推覓諸仙既得仙巳
[002-0160b]
而受仙法二十一年各各命終生閻浮提後皆值
我發菩提心婆藪仙人有如是力化諸人眾云何
言是地獄人耶。


輸皮全蟻如止觀第七記


大論十三云釋迦菩薩本身曾為大力菩薩毒龍
若觸嗔視弱者便死強者氣噓乃死此龍曾受一
日一夜戒入靜林中獨坐思惟坐久疲怠而便臥
睡龍法若睡形狀如蛇文章七寶獵者見之便驚
走曰如此希有難得之皮若上大王不亦宜乎思
杖按頭以刀剝皮龍自思惟我力如意傾覆此國
猶如反掌此之小人豈能困我我今持戒不計此
身當從佛語於是自忍眠目不視閇氣絕息憐愍
此人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既失其皮赤肉在地時
為日炙踠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蟲蟻𠯗食其身
為護戒故復不敢動即自思惟我今此身以施諸
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用充其命後成佛身當以
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巳身乾命終生忉利天是
時獵師今調達是也諸小蟲者今初轉法輪八萬
諸天是也。


難陀娑竭


難陀此云喜娑竭此云醎海。


自折巳牙以惠獵者


大論十二云釋迦菩薩曾為六牙白象獵者伺便
以毒箭射之諸象皆至欲來殺於獵者六牙白象
[002-0160c]
以身捍之愍之如子即問獵者汝何故射我答曰
我須汝牙是時白象即以六牙內石孔中血肉俱
出以鼻舉牙授與獵者當知此皆菩薩之行。


遞推為尊


大論第十二云是時菩薩自變其身作迦頻闍羅
鳥是鳥有二親友一者大象二者獼猴共在畢鉢
羅樹下住自相問言我等不知誰應為大象言我
昔見此樹在我腹下以此推之我應為大獼猴言
我曾蹲地手捉樹頭以是推之我應為長鳥言我
於畢鉢羅林中食此樹果子隨糞出此樹得生以
是推之我應最大鳥復說言先生宿舊禮應供養
即時大象背負獼猴鳥在猴上周遊而行一切禽
獸見而問之何以如此答云以此恭敬長老故也
禽獸受化皆行禮敬不侵民田不害物命眾人疑
怪一切禽獸不復為害獵師入林見象負獼猴猴
復載鳥行敬化物物皆修善傳告國人人各慶曰
時將太平鳥獸行仁人亦效之皆行禮敬自古及
今化流萬世當知是為法身菩薩耳又下文云業
及見思同入俗諦所破故也者昔日本國曾有問
來此方雖有答彼問者猶未盡善以余意觀此文
恐誤應云業及塵沙同入俗諦所破故也則二十
五三昧無不皆然故下句云諸有皆爾若謂無垢
等約散善此中約定善者如何消於諸有皆爾耶
又復下文圓五行中云即空故破二十五業見思
[002-0161a]
者其實惡業即假破如云結業即解脫也今云即
空破惡業者相帶來耳非正意也若不爾者則妙
玄文上下自不同云何會之耶又上文中亦須更
云示迴心中有發迹不發迹發迹如闍王是不動
菩薩央掘是一切世間樂見小大精進如來等又
上文中解本法功德及結行成并簡示中云多用
對治等與妙玄文稍有不同請細詳究。


妙玄云弗婆提


此云勝身。


瞿耶尼


此云牛貨。


鬱單越


此云勝處閻浮提如前注中。


焰摩


此云善時又云時分亦云妙善。


兜率


此云妙足又云喜足。


釋籤云不思議用如止觀第五記


維摩經中不思議品有解脫法門即真性軌菩薩
住此即觀照軌能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等即
資成軌此即名為不思議用也古人多有異說今
不能錄又下文云七善者一知法二知義三知時
四知足五自知六知眾七知尊卑。


肇云仰攀玄根俯提弱喪
[002-0161b]


此語出肇公涅槃無名論九折十演中第二覈體
章也彼文具云有餘者謂如來大覺始興法身初
建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覺之茂林積萬善於曠劫
蕩無始之遺塵三明鏡於內神光明於外結僧那
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仰攀玄根俯提弱喪又下
文云後文又云等者即人天嬰兒行後文也後文
無譬者二乘嬰兒行後文也經文亦只提前人天
譬文於非金中而生金想於非牛馬作牛馬想即
便合云於非道中作真道想若其然者豈非於其
有漏之中生無漏耶故云觀文似如用前隨機而
說斯乃只一譬文隨乎人天二乘之機而說故也
又此亦是指前六妙及特勝等隨機之義耳。


嘙啝如前釋


如第一卷嘙啝是習語之聲也。


優鉢


此云青蓮華。


𤘽物


此云黃蓮華。


分陀利


此云白蓮華。


鉢揵提


此云堅固。


那羅延


此云金剛亦云鈎鎻力士。
[002-0161c]


大論九惱四如今文


此文恐誤准大論中索衣乞乳在九惱外故知今
文應添苦行及梵志女孫陀利謗以為九惱餘如
下文引之。


興起行有七宿緣


曾讀彼經乃有十緣具如下引。


莊周明狙等


性莊名周字子休彼齊物論云謂之朝三注云此
起譬也何謂朝三注云此假問也曰狙公賦芧曰
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
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狙公者司
馬云典狙官也崔云養猨者也李云老狙也廣雅
云獼猴也賦芧者司馬云橡子也似栗而小也列
子云宋有養狙老翁善觀其意戲狙云吾與汝子
朝三暮四足乎眾狙皆怒又云我與汝朝四暮三
足乎眾狙皆伏也芧音序又食汝切狙七徐切朝
三升暮四升也朝暮雖異數不出七耳賦與也付
也橡徐兩切櫟實也。


路逆路


路具云路伽耶此云惡論又云破論又云善論亦
云師破弟子也逆路伽耶者逆君父之論亦名惡
論又名弟子破師也。


旃陀羅


亦云旃荼羅此云嚴熾又云主殺人謂屠殺者種
[002-0162a]
類之都號也其人若行則搖鈴自標或杖破頭之
竹若不爾者王則罪之也。


不男


有五不男所謂生劇妬變半。


以十八空銷十八句


有十九句初一句是總後十八句是別如實相者
即第一義空也不顛倒者即內空也不動者即外
空也不退者即內外空也不轉者即空空也如虗
空者即大空也無所有性者即畢竟空也一切語
言道斷者即一切空也不生者即有為空也不出
者即無為空也不起者即無始空也無名者即性
空也無相者即相空也實無所有者即不可得空
也無量者即有法空也無邊者即無法空也無㝵
者即有法無法空也無障者即散空也釋此等義
委在文句。


婆羅門八地巳上等


此是古人有茲消釋今引恐誤或是借用文句中
云等覺為婆羅門初地至九地為剎利三十心名
居士斯是今家消文正義又玄義云脩羅琴者大
論云法身菩薩化無量身度生說法而菩薩心無
所分別如脩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
又緊那羅所彈之琴閻浮檀金華葉莊嚴善淨業
報之所造作彈時音徧三千世界宣說無生寂滅
之法又下文云射應不至堋者堋步崩切射堋也。
[002-0162b]


妙玄云三摩䟦提


諸文或云三摩提又云三摩帝亦云三摩地此翻
等持又云正心行處經音云欲入定時名三摩鉢
底正在定時名三摩半那今謂此皆三摩䟦提梵
音之奢切也。


摩尼


此云無垢。


箜篌


樂器也如文句中補注辨。


揵陀羅


此云黃色。


善法堂


起世云三十三天集會其中唯論善語故以名焉
釋籤所引俱舍諸梵語如上下文所辨。


釋籤云應臾撿成論


成論分別賢聖品云信行法行無相行初果二果
向二果三果向三果於此三果復有八種謂中生
不行及行上行無色轉世并現是為八也四果向
有二一信解脫二見得鈍根名信解脫利根名見
得以此兼前乃成十八也四果羅漢有九種謂退
相守相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慧解脫相俱解
脫相不退相最鈍根者退失三昧故名退相守護
三昧其根小勝故名守相深厭諸有智慧難現設
得喜失故求死也故名死相若得三昧不退不進
[002-0162c]
故名住相若得三昧轉深增益故名進相得三昧
巳種種因緣不能敗壞名不壞相不得滅盡定名
慧解脫得此定者名俱解脫所作功德盡無退失
名不退相以此九種并前十八名二十七賢聖是
世間福田也大四教云信法二行為賢餘二十五
是聖故名二十七賢聖也至輔行中須以今文而
辨異同。


五停治五障如止觀第七


彼文甚廣。


三結八十八使七生如止觀第六記


彼文亦廣今不引之。


造順現業等


此生造業即此生熟名順現業此生造業第二生
熟名順生業此生造業第三生後次第而熟名順
後業。


滅盡定如止觀第九記


問滅定何別答滅是一剎那定是久相續大集經
云厭離四禪四空觀滅莊嚴之道而入滅盡定也
成論滅盡定品云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身證想
受滅又云滅定二種一諸煩惱盡二煩惱未盡煩
惱盡者在解脫中煩惱未盡者在次第中一滅煩
惱故名滅定二滅心心數法故名滅定問若滅一
切心心數法故何但說想受滅耶答一切心皆名
為受是受二種一想受二慧受想受名有為緣心
[002-0163a]
慧受名無為緣心是故若說想受滅者則說一切
滅也又下云云四雙八輩者中阿含及十住婆沙
等皆以四向四果為四雙八輩也。


及不定


大婆沙云亦有不定般涅槃者或於欲界而般涅
槃或於色界而般涅槃或無色界而般涅槃復次
彼即攝七不還中若在欲界即名現般若在色界
即五不還若在無色即無色般攝今家學者未見
此文諒皆難辨。


三藏六度緣起及衍人片小具如止觀第三記


在第二第六記其文甚廣故不錄之。


妙玄云罽那尸棄


此云寶髻。


燃燈


初生之時一切身邊如燈至于成佛仍此為名焉。


毗婆尸


此云勝觀。


釋籤云具如止觀記


即第一記準上可知。


遊戲神通如止觀第六記


在第五記大論問曰神通所作何名遊戲答猶如
幻師種種變現菩薩亦爾故名為戲復次三三昧
中空名為上諸餘行法皆名為下下如兒戲故名
為戲又問菩薩但當出生三昧答菩薩心巳出生
[002-0163b]
三昧欣樂出入亦名遊戲既不同於結使遊樂欣
樂出入即出假也。


立忍名等如止觀第六記


大意與此亦無碩異其文既多不委引也。


故知此中問意與止觀稍似有殊


止觀第六問三乘共斷其義巳顯用何為據更獨
開菩薩地耶答大論判三處焦炷則有三種菩薩
斷惑乾慧是伏惑尚得為初焰今取八人真斷為
初焰有何不可輔行云故知此文別判通教菩薩
位也委如彼文。


地持中明種性等六住如止觀第五所引論文


地持云從初發心住至十地束為六住一種性住
二解行住三淨心住四行道迹住五決定住六究
竟住種性住者若人無有種性雖生善道數退數
進不得在菩薩六人數中若種性成就無有退失
得是一人也解行住者是初地方便也淨心住者
是入初地得出世間心也行道迹住者從二地至
七地住修道也決定住者八地九地也巳得不還
不退故得其名矣究竟住者十地學行窮滿故也。


竺法護


月支國人曇摩羅察晉云竺法護本姓支歷遊西
域解三十六國語并書自天竺大將梵本來達王
門遂居燉煌乃稱竺氏故知支竺兩姓始末異耳
而僧祐錄中誤謂兩人也。
[002-0163c]


朱仕衡


魏朝甘露五年頴川朱仕衡最先出家漢地沙門
之始也。


支讖


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或直云支讖自安師巳前
出家人皆依俗姓安公乃令同稱釋氏其後經來
同安所說。


雖不孟浪有始有卒其唯聖人


莊子云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
也注云孟浪猶率略也孟依字讀亦武黨切又武
葬切浪依字呼亦力蕩切孟浪亦音漫爛無所趣
舍之謂也李云較略也崔云不精要也有始有卒
其唯聖人語出論語子張篇中注云始終如一唯
聖人耳。


彼經挫其同於悲境


彼淨名經訶須菩提大意為二一問若是敬田乃
可取食二問若是悲田乃可取食初問多約通圓
次問多約別圓所以然者善吉自謂應供生福田
想故問其真偽若是聖人可作敬田若非敬田即
須愜同魔外悲田取食善吉不測問旨深玄欲從
敬田而取所問聖法皆悉不知始從悲田而取何
容無學頓同魔外逡巡兩楹進退不可便棄鉢欲
去淨名彈訶意在於此初問敬田文又為二初問
善吉知聖法否所以經云惟須菩提若能於食等
[002-0164a]
者諸法亦等等次問善吉是聖人否所以經云若
須菩提不斷淫怒癡等何者若是聖人應證聖法
若證聖法則見四諦故問四諦有別有總別中有
四初文是集次不壞於身下是苦三不滅癡愛下
是道四以五逆下是滅若能見此四諦聖法方是
聖人無上敬田不爾非也次從不見四諦下即是
總疊釋前問無作四諦也以善吉不曉故重為疊
釋耳次從若須菩提不見佛下是問若愜同悲田
文亦有二初問愜同邪人又為三初約不見佛不
聞法問次約愜同六師問三結今取食所以然者
若不見真佛不聞真法應是從彼六師受學若如
是者其師既邪弟子豈正何故不愜同悲田取食
次從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下是問愜同邪法文自
有三初約非殺賊訶又為二初訶有見惑次從同
於煩惱下訶有思惑既有別惑見思豈得不愜同
於邪法何得自謂是羅漢有殺賊之德耶次從汝
得無諍三昧下乃至施汝不名福田墮三惡道是
約非應供訶其文可見即以見修無學為三惡道
耳三從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下是約非無
生訶何者魔樂生死若與魔同即同生死何謂無
生耶此有二義初約自行魔與善吉俱樂生死雖
有為無為不同俱不見佛性如作物相似故言一
手也次約化他者如大品云菩薩行般若時魔來
語云汝何不學須陀洹乃至支佛今謂二乘亦教
[002-0164b]
人修巳法引接既同故言一手耳勞謂塵勞侶謂
伴侶俱有塵勞潤業事同也又勞者堅也俱染生
死執固難轉故也二乘自度不濟眾生故於眾生
而有怨心餘文思之可見今不委引也又下文云
止觀第三卷末借下成高者文在第七彼中問云
瓔珞第三觀初地現前今云何說或在八地或在
初住答借義相成或借高成下故言八地或借下
成高故言初住瓔珞明別教故言初地耳輔行云
借別八地成通教下借別初住成圓教高又下文
云安樂行疏廣釋五種法師者指文誤也應云法
師品疏也又下文云資生無畏法者清涼觀師引
攝論中無性釋云以無染心如實宣說契經等法
名為法施以無染心施資生具名為財施無畏施
者謂巳損害濟拔驚怖又引瑜伽財法無畏各有
三種一清淨如法物二調伏慳悋三調伏藏積垢
此財三也無畏三者一拔師子虎狼等畏二王賊
等畏三水火等畏法有三者一無倒說法二稱理
說三勸修學今謂無著金剛般若論云布施有三
一資生施即檀波羅蜜二無畏施即持戒忍辱三
法施即精進禪定智慧天親云資生但一布施無
畏有二謂持戒忍辱於惡不怖故法有三謂精進
等不倦善知心如實說故。


一塵中有大千經卷如止觀第三記


前來巳指今重示耳。
[002-0164c]


妙玄云薩婆若


此云一切智。


釋籤云十梵行空如止觀第七記


三業佛法僧戒名為十也若身是梵行梵行渾濁
八萬戶蟲若身業是梵行四儀顧盻若口是梵行
音聲觸心脣齧舌動若口業是梵行則是語言乃
至戒是梵行戒場十眾等皆非梵行梵行在何處
誰有梵行三世平等猶若虗空又上文云三引二
經證者誤也應云觀經也又云但仁王語其初後
法華論其中間者義例又云法華無漏意根與仁
王別苦但是因果之殊耳且於界內得無漏名有
漏業除故云別苦余謂義例之文恐誤何者法華
自云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六根
之淨既云未得菩薩無漏故知無漏不從界內因
位明矣故此無漏須在初住學者更宜子細詳之。


齊桓公等


此文出莊子天道篇今隨其要更事消釋桓公者
名小白也輪扁者扁音篇又符殄切司馬云斵輪
人名扁也輪車輪也斵雕斫也釋放也上去聲者
準陸德明釋文乃作時掌切糟酒滓也粕爛食也
許慎云巳漉麤糟也甘司馬云緩也固牢固也苦
急也數色注切術也古人之意者彼文乃作與字
注云或音餘。


迦陵頻伽如止觀第一記
[002-0165a]


前文巳指今重示耳又下文云若關中云七住巳
上照體獨立神無方所者即生法師也彼云夫未
免形累者故託土以自居八地巳上永絕色累照
體獨立神無方所土復何為言神無方所者周易
云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也
且妙覺極聖尚居寂光之土何故八地巳上無所
居之土耶若言報土者則八地巳上垢累尚存豈
無所居之土耶又復何教八地巳上耶通漫無的
義又不然故今天台不取生公之說也。


梵王答曰


應云梵天白世尊言佛為無上無過佛者此與論
中文相少異。


存三廢一廣如止觀第三記


此亦如前之所示也。


娑婆耶


未聞翻譯。


巳如前與止觀記中簡竟


輔行問玄文諸義並先開後廢如向所引何故先
廢後開答玄文約喻如世蓮華必先開後落今此
從法故前廢後開既癈權巳實則可見義之如開
又此廢文與彼稍異彼約法華廢前權部權教復
須開前權部權教今約諸文展轉相廢仍似未開
故在開前今具二義故廢在前又廢同於待開同
於絕待前絕後未失常規又妙玄下文引大經五
[002-0165b]
味之譬證三藏者止觀文同輔行中云撿文未見
恐文誤也又下文引大經二十五云雪山有草以
證圓者第二十七亦有此文也又下文云故雖委
辨雖字誤也應作須字。


瓦官


北地鈔云先是官瓦之坊後乃為寺故名焉。


如來藏如占察下卷末文


在下卷初經云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
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乃至云譬
如虗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言占察者
經云滅後四眾於世出世因果之法未得決定信
不能修學於三乘中皆無定向若有種種諸障礙
事當用木輪占察善惡宿世之業現在苦樂吉凶
等事善惡業報木輪相者先當剋木如小指許使
長短減於一十正中四面方平自餘向兩頭漸去
之仰手傍擲令使易轉其輪有三差別不同具如
經說。


金藏喻如止觀第一記巳具引文


大經第八云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
佛性即我義也從無始來煩惱所覆不能得見譬
如貧女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都無知者
時有異人語貧女云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耘除眾
穢女人答言我今不能若示我子真金藏者然後
乃當速為汝作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
[002-0165c]
人復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況汝能知是人即於
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見巳心大歡喜生奇特想。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佛地經云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
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平等性智者
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妙觀察
智者住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辯說諸
妙法故成所作智者勤身化業示現種種摧伏諸
伎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解脫故。


儡同


禮記云毋雷同注云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
人之言當各由巳不當然也妙玄下文云是時四
眾以讀誦眾經者引文訛略也應云於此諸佛法
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也又云不一異
者名之為如如字當作妙字也又下文云於一佛
乘是得乘者玄籤皆誤應云理乘也又言由是者
應云又是也又下文云餘文唯迹者一往言耳以
三道等亦有引於本文故也又下文云朝三暮四
者誤也應云朝四暮三也。


從方等生者飜名解義如止觀第二文


摩訶袒持陀羅尼翻為大秘要遮要持善秘要祗
是實相中道正空方等者或言廣平今言方者法
也般若有種種方法謂四門入清涼池即方也所
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
[002-0166a]


亦凡石也


凡字恐誤應作瓦字。


安置諸子秘密藏中如止觀第二記


涅槃哀歎品云云何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
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
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脫
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
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為眾生故名入涅槃。


五百群賊得法眼


憍薩羅國有諸群賊其數五百群黨抄劫為害滋
甚波斯匿王患其縱暴遣兵伺捕得巳挑目逐在
黑闇叢林之下是諸群賊先於諸佛植眾德本今
既失目各作是言南無佛陀我等今者無有救護
佛於爾時在祇洹中聞其音聲即生慈念時有涼
風吹香山中種種諸藥滿其眼眶尋還得眼諸賊
開眼即見如來住立其前而為說法我於爾時實
不作於香風諸藥當知皆是慈善根力又上文云
見我翼從被服赤色者此有三說一云十二年前
未制壞色故著赤色二云五部不同十誦一衣三
點五分四分三隨著一謂青泥木蘭木蘭赤色也
三云三色衣中一衣用三色衣點之如大豆也但
諸弟子併著點衣遙望猶赤故也又妙玄云以他
樂與此度者以與兩字文之訛倒耳。
[002-0166b]


珊檀那


此翻護彌。


月蓋曲躬如止觀第二記


請觀音云爾時長者名曰月蓋與其同類五百長
者俱詣佛所而白佛言此國人民遇大惡病良醫
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唯願世尊救斯病苦佛
告長者去此不遠西方有佛名無量壽彼有菩薩
名觀世音及大勢至恒以大悲救濟苦厄汝今當
請說此語時即於光中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如
來力故佛及菩薩俱到此城住城門閫放光照之
於是長者說四行偈稱三寶名誦陀羅尼平復如
本。


廣如疏第十卷


昔佛法末有四比丘結契山林三人修行一人外
護三人修行而巳得道一人外護福報為王而復
邪見三人由是作斯化也又上文云先釋次簡者
恐文誤也以前文中先分科云先釋四意次料簡
故知今文乃成誤矣又上文云不飲酒肉施酒肉
者此是如來隨於問者而答之耳非謂如來令施
之也故大經云若有人來問佛世尊我當云何不
捨一錢而得名為大施檀越若食酒肉則不應施
故大經中迦葉又問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佛讚善
哉。


慈童女緣如止觀第五記
[002-0166c]


在第四記如心論云慈童女長者欲隨伴入海釆
寶從母求去其母不許母恐其去便抱其足女乃
以手捉母髮一莖落母乃放去至海洲上見熱鐵
輪從空中下臨其頂上便發誓云願法界苦皆集
我身以誓力故火輪遂落從茲捨命生第六天違
母損髮故成地獄心發弘願故即成佛界。


所以不言接引等意如止觀


諸教皆接亦應有之二教明界內理二教明界外
理二理交際須立其接若乃初地初住巳成真因
任運流入何須更接所以文云不將此果以接十
地之因也。


煩惱境中諸法般若三十六句


諸法生般若生諸法不生般若不生諸法亦生亦
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非
生非不生此名根本四句於初句開四句謂諸法
生般若生諸法生般若不生諸法生般若亦生亦
不生諸法生般若非生非不生於第二句開四句
以諸法不生為頭於第三句開四句以諸法亦生
亦不生為頭於第四句開四句以諸法非生非不
生句為頭思之可見此則四四十六句也次以般
若生等四句一一開為四句準而思之有十六句
并前十六成三十二句就根本四句為三十六句。


如止觀第五記


止觀第八記云大經第九云譬如有人以新毒藥
[002-0167a]
用塗大皷於大眾中擊令出聲雖無心欲聞若有
聞者遠近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謂一闡提纔
聞即能破無明惑名為近死聞未即益作後世因
緣名為遠死四念處云若有聞者遠近不死所謂
但破見思塵沙故也章安云人譬佛毒藥譬今教
塗鼓譬著教又人譬此經雖無心欲聞遇時聞者
聞必斷惑文句記云皷者平等法身毒者無緣慈
悲打者發起眾聞者當機眾死者無明破近死今
世惑破遠死來世惑破又上文云大經第二十九
者誤也文在第九耳又下文云覩相則知意業者
應云覩身口相則知意業語勢方全故上文云見
說法大知智慧大也又下文云鳱鵲者鵲字亦作
鵠古沃切鳱䧲乾三字並古寒切鵲七雀切。


略釋六通如止觀第七記彼文並是發宿習通


止觀第十記云今明發通不論無漏故略明之以
擬發者天眼通如五眼中辨天耳者得色界清淨
四大造色聞六道聲所聞多少遠近等例眼可知
修法者憶念種種音聲識宿命者大羅漢知八萬
劫佛知無量劫修法者常憶日月年歲乃至胎中
及過去世中千萬億世他心者知他心所垢無垢
等修法者常憶諸人喜怒怖畏見相知心身如意
者有三種一轉變二聖三能到能到又四一身飛
行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沒彼生四一念能
至所言聖者外六塵中不可愛物不清淨物能令
[002-0167b]
可愛清淨唯佛獨有故云聖也轉變者大小一多
更互能作等修法者依四如意足作身輕舉想然
諸神通未得聖果竝不許修是故不合廣明修相
況今文中為明發得略辨大途令識其致又諸曾
得無漏通者如大菩薩大小羅漢支佛諸佛不復
論發今言發者但是過去曾修事通既非無漏則
未出界今因止觀發過去習大論又明生得報得
如諸天鬼神等發得如無生忍菩薩等修得如諸
聖等。


無記化化如止觀第一記


大論第八問釋迦化作無量千億諸佛云何一時
能說法耶如毗曇中一時無二心化主化事語默
不俱云何一時皆說六度答如此說者外道聲聞
所變化耳如來變化無量三昧不思議力故無量
百千一時語默又聲聞人不能作化故滅度巳不
留化事如來滅後能留化事如佛不異故云化復
作化也又地持九種大禪中第六一切行禪有無
記化化禪其斯之謂與。


引鴦掘如止觀第七記


前巳曾指今重示耳下文云神無方所者周易繫
辭云神無方易無體注云神則陰陽不測易則唯
變所適不可以一方一體明之方體者皆係於所
器者也。
天台三大補部注卷第二
[002-016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