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26 妙法蓮華經玄贊-唐-窺基 (master)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十


沙門大乘基撰


隨喜功德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
三: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後六品明能行人,
[010-0836b]
分四:自下第三有二品,明傍修行及正依
行功德多少。此品明傍修行之福,故此品興
也。二者一乘果中,上二品明已滿果,自下三
品明未滿果,分二:此品明傍修隨喜福果
多小,後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故此品興。
三者論云法力有五,前已明三,此為第四聞
法,指如〈隨喜功德品〉說。由從他聞能生隨
喜,故名聞法。此品廣明,故品來也。


釋名
者,「隨」者順從之名,「喜」者忻悅之稱,身心順從
深生忻悅,以此為因生功德果。此品廣明,
故名彼品。隨所聞思修皆生隨喜心,論經
從初,但說聞故。


解妨者,此品不但自生
隨喜,亦教勸人,何故不名勸人之品?答:從
本為名,因自隨喜方勸人故。又二俱是隨
喜所攝,故合為名。


經「爾時彌勒為得幾所福」。


贊曰:品文分
二:初彌勒請,後世尊答。此初。有二:長行、頌
故。


經「爾時佛告汝當善聽」。


贊曰:下世尊答。
分三:初挍量為問,次彌勒答,後佛告成。初
文復分三:初明能隨喜者,次明所挍量境,
後「於汝意云何」下正以為問。初文有二:一
明初首隨喜者,二指所挍量後隨喜者。初文
有三:一明初者,次明往處,後明展轉。「巷
陌」者,《玉篇》云「東西為陌」。陌,道也。


經「若四百萬億滿八十年已」。


贊曰:下所挍
量境。中有四:一生數類,二所施具,三年歲,
四得道。此初三也。生類中有二:一別示,有五:
一六趣,二四生,三形類,四想殊,五足異。此
[010-0836c]
等義門如別章說。「閻浮提金」者,瞻部樹名,此
洲之北岸近樹水下有紫金,光映蔽日月,
故以為名。二「如是等」結。


經「而作是念具八解脫」。


贊曰:此令得道。
有二:初起念,後化導。


經「於汝意云何寧為多不」。


贊曰:正以為問。


經「彌勒白佛阿羅漢果」。


贊曰:此彌勒答。
世果已多,況令得聖。


經「佛告彌勒所不能知」。


贊曰:下佛告成。
有二:初成第五十,後成第一者。此初也。隨
喜一念當得菩提,所化眾生倍於上數,故
福為多。令得阿羅漢,不能成佛廣濟眾
生,故福為劣。如挍量佛梵音聲相。


經「阿逸多不可得比」。


贊曰:下成第一者。
文分為五:初總明初人隨喜功德勝前無
比,二往聽聞隨喜之果,三勸聽分座隨喜
果,四受教往聽隨喜果,五舉劣成勝。此初
也。


經「又阿逸多所坐之處」。


贊曰:此第二聽聞
隨喜果、第三勸聽隨喜果,亦得六通、金剛
寶座。此據世果,非出世故。病得臥聽,此據
非病。處寬但勸坐,處窄分坐勸。


經「阿逸多共生一處」。


贊曰:下第四受教往
聽隨喜果。有三:初明得好善友,次明福慧
莊嚴,後見佛聞法。此初也。得解法伴為
善友也。


經「利根智慧無諸可惡」。


贊曰:下福慧莊
嚴。利根,智慧也,餘皆是福攝。福中有五:一
聲相,二口相,三鼻相,四面相,五眾相。百千
[010-0837a]
萬世通下諸果。口相有五:一氣,二舌,三齦
齶等無病,四齒無六惡,五唇無十惡。「不褰
縮」者,「褰」舉也,「縮」短也,或作「莤」字。「不麁澁」者,
有細潤也。「不瘡胗」,「胗」音居忍反,唇上瘡謂
之胗;又之忍反。今從初。有作「緊」,緊縵,非瘡
胗也。「不喎」者,口不戾也。「喎」音苦蛙反。


經「鼻不䐔䏲不可喜相」。


贊曰:此鼻及面相。
「䐔」音方顯反,應作「匾」字。「䏲」音湯嵆反,應作
「𠥶」字。匾𠥶,薄也。「曲戾」魯帝反,乖也。「窊曲」者,
「窊」音《玉篇》「於瓜、烏瓜二反,凹也耶下也」。「曲」枉
也細小也。


經「唇舌牙齒人相具足」。


贊曰:眾相有六。


經「世世所生信受教誨」。


贊曰:見佛聞法。


經「阿逸多如說修行」。


贊曰:五舉劣成勝。


經「爾時世尊不可為譬喻」。


贊曰:十八頌,為
二:初八頌傍隨喜,後十頌正隨喜者。此初。
有三:初二頌標隨喜者,次五頌挍量,後一
頌結成。


經「如是展轉聞常從其口出」。


贊曰:下十頌
正隨喜者。分五,此有二:一頌總明初人隨
喜,五頌受教往聽隨喜。


經「若故詣僧坊其福不可限」。


贊曰:此有
三:初二頌聽聞隨喜,一頌勸聽分坐隨喜,
一頌舉劣成勝。


法師功德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
三:一者六品能行人中前明傍人能修行者
福,未明正能行法師之福,今正明之,故此
品來。二者下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中初
品總明得果多少,後品引已證成得者,故
此品興。三者論解法力有五,第五讀誦持
說〈常精進品〉示現,此品佛告常精進持說等
[010-0837b]
功德,故此品來。


釋名者,依法修行可為
軌範,故名法師。唯能行者,非所行法。此品
明法師之功德,故名法師功德品。


解妨
者,何故前〈法師品〉佛告藥王,〈寶塔〉、〈天授〉告諸
菩薩并天人四眾,〈安樂行品〉獨告文殊,〈如來
壽量〉、〈分別功德〉、〈隨喜功德〉獨告彌勒,此法師
品告常精進不告餘耶?答:〈法師品〉明人、法
二師。藥王過去不悋軀命以弘經法,以法
為師身為法師,是故偏告。〈寶塔〉法證、〈天授〉
人證,勸示眾人故總告之。〈安樂行品〉明離
毀傷三業善行,文殊每勸修行,多為眾生善
友,自亦以行為先,故偏告文殊。〈壽量品〉明
三佛菩提,〈分別功德〉明道證階降,〈隨喜功德〉
挍量勸示希求佛果,自非位齊正覺、智階
大聖,何由識真化之幽微、察道德之圓證?
故此三品獨告彌勒。此之一品亦合告之,
以常精進名、行雙符,故唯偏告。行五師之
妙行,獲六千之勝德,非直自行修成,曩劫
亦復非常精進而不可證,豈由懈逸之所
剋成?故偏告於常精進也。


經「爾時佛告若書寫」。


贊曰:大文分三:初
告修行法師差別,次顯所得功德多少,後
顯六根殊勝果用。此初也。據實法師總有
十種,此略說五:一持,二讀,三誦,四說,五寫;
例餘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亦皆法師。
初三易而不論,後二難而不說,舉中五種
例難、易故。


經「是人當得皆令清淨」。


贊曰:此顯所得功
德多少。初辨、後結。古有二解:一云,十善為
本,一善皆有九善助成,各成十行。十行各
有自作、教他、讚歎法勝及讚行十善者,合
成四百。此四各有上、中、下修,合千二百。耳、
[010-0837c]
舌、意三,聽聞、談說、心得法義,修行力勝,具
足三品各千二百。餘三根劣都無上品,故唯
八百。若依十善為首修成此德,餘經亦爾,
六根功德亦應如是,何但此經?二云,六根各
有百福,一一皆以十善莊嚴,合成一千。六
根合此總有六千,三根勝故增得二百,三
根劣故各減二百。古解引《正法華》及《莊嚴論》
六品各一千,眼、鼻、身三併與二百,其數何也。
又百福者,十十善因所感之果。今以因助,未
見所由。今正解者,本論之中唯說三根各
千二百,餘三各八百,不得將《莊嚴論》例同
此經。又未勘彼二文,今且為四釋:一者於
此經中修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
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
思惟,十修習。於此十中一一相資轉成百
行,百行各四: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合成四
百。各有三品而修習之、成千二百。三根勝
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無上品各唯八
百。二者因於此經十法行中、一一皆以十
善資助、如是十十具足成百。自作、教他、讚
勵、慶慰合成四百。三品修習成千二百,三
根勝劣增減同前。此經勝妙獨成此德,餘經
不然故無此德。此文略故說五法師,其實
十種,一一為首,餘行助成,皆獲爾德。又依
此經,六根皆唯說五法師非十種者,今有
二解:一云,此五法師一一兼修十善,即成五
十。自作、教他、讚勵、慶慰,五十各四即成二
百。一一根門雖皆二百,眼、鼻、身劣,並有耳、
舌、意三助之。自類不相助,故并本成八
百。耳、舌、意勝故能引三助,故耳、舌、意成
千二百。二云,未見文說,不可虛卜。經云「以
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論云「諸凡夫
[010-0838a]
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如
經以父母所生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等故;有解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中,非
於十信,力猶弱故。今解唯在四善根位,以
其肉眼見大千故,解脫分位未能如是。解
脫分位見一洲之化佛,決擇分位見大千之
化佛,即如經云「三千大千一化佛境」,故知決
擇分方見大千界。不爾,一化佛境說誰所見
耶?論云「又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
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故。」
眼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
上,五欲娛樂在殿上坐。色應眼見鼻能知
故,乃至說法故聞香知者,此是智境鼻
根知故。說法應智知,以鼻根知故,此義有
二:一云,諸根互用唯在十地。《唯識》等云「得自
在位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故非
地前可名自在諸根互用。其前所說見聞
大千通地前位,初地已上見百世界,非唯
三千故。又初地上實見一百三千大千,據
一化佛境且言見大千,於理無爽。二者,諸
根互用得大自在唯在十地。《唯識》等是。若
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故此本論說地
前得,在凡夫言,許通於下互用中故。前凡
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諸根互用,故非地
前有互用也。


經「是善男子悉見悉知」。


贊曰:下第三段別
顯六根殊勝作用。初眼。長行有三:一肉眼非
通,下皆准知;二所見近遠;三見業報。


經「爾時世尊肉眼力如是」。


贊曰:五頌,分
[010-0838b]
四:一勅聽,一數,二近遠,一眾生及結。小教
說二乘天眼見大千,今說持經力凡夫眼
見大千,初地菩薩見一百大千世界,六根功
德多少不同,所得境界大千無別。修因勝劣
果德不同,識用不差大千咸等。又德是內成,
由因增咸;境是一化,外取量同。只如二乘
傍取,遂有二千三千。宿命、天眼,所知過、未俱
成八萬。又如初地天眼見百大千,勝二乘
等;宿命、生死但知百劫,劣二乘等,不可一
例。


經「復次常精進而不壞耳根」。


贊曰:耳。長行
有四:一德量,二境量,三所聞差別,四結勝。
差別有七類:初十二雜起聲,次十二六對聲,
次八八部聲,次三三災聲,次三惡趣聲,次二
出家聲,後四聖人聲。〈菩薩地〉說「勝解行位久
修菩薩,無驗呪術用皆驗」,故六根清淨必
在地前凡夫上位,非於下中。


經「爾時世尊三千世界聲」。


贊曰:十八頌,分
三:初一標,次十四頌上,後三結勝。此初也。


經「象馬車牛聲悉皆得聞之」。


贊曰:第二頌
上。十四頌,分四:初八頌欲界聲,次一頌半
色界聲,次一頌半出家聲,後三頌賢聖聲。「十
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者,依一三千界中十
方四天下世界,非數大千界為十方。又得
三千是凡夫耳,此是十地乃至佛位,故得十
方亦不相違。


經「三千大千界功德已如是」。


贊曰:結勝也。


經「復次常精進種種諸香」。


贊曰:鼻。長行有
四,此中有二:一德量,二境量。上下既遠,云
[010-0838c]
何能知?若根遙知,不至取故。壞根不壞境,
若至能取,豈一切香皆就根耶?論云「此是智
境鼻根知故。定智遙知,依鼻根取,故名聞
香,非鼻實能離中取境。又諸根互用,鼻尚
見色,況依眼耳之智不取大千香耶。得
假似香非得實體,許離取體壞境性故。」


經「須曼那華香憶念不謬」。


贊曰:此中有
二:第三差別;第四結成,「雖聞此香」下是。差
別有二:初凡、後聖。凡中復二:初欲界,後色
界。欲界復二:初非天,後天。非天有二:一境物,
二生身。天亦有二:初境物,後天身。色界云
何有香?此通果香,非業果也。《華嚴經》云「菩
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此據依形通力
所變,彼據似形定力所變,故不相違。然《瑜
伽》云:「勝定果色當知唯有顯色等相,以彼
香等生因闕故、又無用故者,依託色界為
定本質,變定境者即無香、味,依欲境有。
又加行心劣生因闕無,因強則有。菩薩有,二
乘無。聖人有,凡夫無。佛弟子有,外道等無,以
劣弱故。」然《瑜伽》云「勝定果色於一切色皆
得自在」,故知定果通變一切。


經「爾時世尊先得是鼻相」。


頌曰:三十頌,
分三:初一頌標,二十八頌上,後一頌結。二
十八頌上,中分二:初二十三凡香,後五聖
香。凡香復二:二十一頌欲界香,二頌色界香。
欲界分二:初七略明人天香,後十四頌廣
明人天香。初復有二:五頌略頌人中境物
及眾生香,後二略頌天中眾生及境物香。十
四頌廣明香中分二:初九人中香,後五天中
香。人中有三:初二境物香,次五眾生香,後二
伏藏香。五頌眾生中,初二現生香,後三隱生
[010-0839a]
香。五頌天中分四:一華,二宮,一天,一戲。五
頌聖中分四:二比丘,一菩薩,一佛,一眾生。


經「復次常精進無不美者」。


贊曰:舌。長行
有三:一德量,二根用,三舌具用。此初二也。
此無境量,何故不同鼻根能知三千?既不
能知,云何功德成千二百?舌根應亦得甞
三千界味,但以頌文說舌具用聲遍大千,
故不說甞味。香離質而可有,味離質而便
無,故不說得三千界味。經中亦說佛有鼻、
舌通過於眼、耳。


經「若以舌根深妙法音」。


贊曰:下舌具用。
分五:一巧說法,二多眾來聽,三得供養,四
近賢聖,五擁護說法。多眾來聽有三:一天,
二龍等,三四眾來聽。


經「爾時世尊或時為現身」。


贊曰:八頌半,
分二:初一舌根用,餘舌具用。舌具用分四:
一半巧說法,三眾來聽,一供養,二賢聖護。


經「復次常精進現其色像」。


贊曰:身。長行
有四:一德量,二喜見,三境量,四差別。差別
有三:一器界,二上下,三賢聖。


經「爾時世尊一切於中現」。


贊曰:七頌半,分
五:一喜見,一半獨見,一半境量,二半差別,
後一結勝。差別有二:一半境,一賢聖。


經「復次常精進經中所說」。


贊曰:意。長行
有七:一德量,二遠廣,三無窮,四順理,五境
量,六顯勝,七真實。無窮中一月四月等,且舉
月時之分齊。差別中心之所行所取境界,心
所動作三性行相,心所戲論言說分別諸法
性也。或身語意如次配之。
[010-0839b]


經「爾時世尊一時皆悉知」。


贊曰:十一頌,
分五,此中有三:初一頌半遠廣,半頌無窮,
二頌差別。


經「十方無數佛於眾無所畏」。


贊曰:第四有
四頌頌真實。分四:一能持,一不忘,一如說,
一無畏。


經「持法華經者持法華經故」。


贊曰:第五有
三頌顯勝。分三:一顯勝,一喜敬,一巧說。
恐文繁廣,大分科判與長行別,應各配悉。


常不輕菩薩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
四:一者能學行人雖有六品,分為四段,此
為第四,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安樂行、修
忍辱等,流通此經,當得安樂;今說此經,勸
勵時會,故此品來。二者三品明未滿果中,
前明行行六根清淨,未知得者實誰是耶?
今說自身往行彼行得六根淨,勸勵時會,
故此品來。三者欲顯行安樂行威勢無比,
我為不輕行安樂行,眾生于時行損害我,
初雖受苦還由我力並得佛道,況親自行
而不作佛?今說此緣以利時會,故此品來。
四者論說六種記中,此明具因菩薩與記,
故此品來。


釋名者,「常」者恒義,「不輕者」恭敬
義。觀他四眾具佛性因,勸他修行必得作
佛,三業恒時虔恭敬仰,故名常不輕。


解妨
者,何故此品獨告得大勢?欲明經之威神,
能令順修行者疾得作佛,違經惡人亦能
速拔其苦,故唯告彼不告餘人。問:此品亦
明威音王佛,何故唯以不輕為名?答:佛因
[010-0839c]
彼說,非正明故。


經「爾時佛告身意清淨」。


贊曰:品文分四:初
牒前違順所生罪福以示眾人,第二別顯
於說經持經之人違順人相,第三結會今
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第四結勸眾人除
違行順。此初也。罪如前〈譬喻品〉,功德如次
前品。


經「得大勢皆同一號」。


贊曰:下第二別顯於
說經人違順人相。有三:初標時節,次所遇
佛,後顯能行違順人相。此初二也。所遇佛中
有二:一初佛,二後佛。初佛有六:一名,二劫,
三國,四說法,五壽住,六涅槃。「諸佛同名威
音王」者,顯說《法華》音聲如王尊勝,有大威
勢,能令眾生獲大利樂,即常不輕臨終所
得。此《法華經》廣饒益是。


經「最初威音王如來有大勢力」。


贊曰:下顯
能行違順人相。中有八:一惡人益勢,二善
士增勤,三語加能忍,四身害能受,五善名既
起,六勝果遂生,七惡人從化,八善士增道。
此即初也。


經「爾時有一當作佛故」。


贊曰:第二善士增
勤。有三:一標名;二釋名;三彰行,「而是比
丘下」是。「菩薩比丘」者,顯是菩薩而非比丘;若
是比丘而非菩薩,皆非此行,初不可怪,後
犯戒故。「我深敬汝等不輕慢」者,有佛本性,
住種姓故,此敬報身如來藏也。「皆行菩薩
道當得作佛」者,有種姓者若起習性,發心
修行必得佛故。又依法身如來藏故,一切
皆有我深敬汝。若行菩薩道,發起修習報
[010-0840a]
身如來藏者,當得作佛。《無畏德女經》說:「菩
薩為度憍慢瞋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迴
向之心,又為長眾生諸善根本,是故菩薩
禮諸眾生。」


問:
此初四眾凡逢皆禮,禮比丘尼
及與白衣,豈不犯耶?


答:
菩薩比丘不作是
禮,禮即有犯。今作是禮,所以不犯,菩薩於
性罪必持、遮罪有犯,勸利大故。若但比丘
非菩薩者,禮即有犯、不禮無犯。又禮四
眾而不犯,獨禮一而便虧。又敬佛性非禮
身故,既不專讀誦,亦不專禮拜,二事兼故。
新學比丘禮維摩足,未有知故、非舊學故。
然有解言,其此比丘不行讀誦,但為禮拜。
若爾,應言不讀誦經,何用「專」字?故知不
專讀誦,亦不但行禮拜,是此中意。


經「四眾之中汝當作佛」。


贊曰:第三語加能
忍。初語加,後能忍。


經「說是語時為常不輕」。


贊曰:第四身害能
受、第五善名既起。此上正是四十心位。


經「是比丘是法華經」。


贊曰:第六勝果遂
生。有三:一聞法能持,二六根清淨,三增壽
說法。若常不輕不先披讀像法之中法華
經者,豈於臨終聞即能持?先不修因,果如
何起。已前禮拜是四十心位,聞法根淨四善
根位。增壽命故得大善寂,漸為理觀觀
真理故。


經「於時增上慢三藐三菩提」。


贊曰:第七惡
人從化。有二:一惡人從化,二所化轉多。大
神通力增壽根淨,樂說辨力憶偈說法,大善
寂力漸為諦觀聞法解理。


經「命終之後心無所畏」。


贊曰:第八善士增
道。有五,此文有四:一遇佛說法,二遇佛
持誦,此二在凡四十心位。由如此故,三得
[010-0840b]
六根常淨,便入初地;四除五怖畏,得四無
畏。故知常得六根清淨,入初地中。菩薩理
應住生死以化物,常值佛者未入十地,
不遇諸佛如破漏船,自不能度安能度
人。如以少湯投大氷池,初雖少消後還
氷積,煩惱未離不遇佛者利生亦爾,故增
自行必須遇佛。《華嚴經》說十地中言:「是菩
薩得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
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何
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況所用
物,是故菩薩無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
養,我應供養一切眾生供給所須,是故菩
薩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
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
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願無與等
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也。」若
依論釋,無畏有二:一菩薩無所畏,二佛無
所畏。佛無所畏,正等覺等是。今是菩薩無所
畏,一為眾生說法無所畏,一切聞能持
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故。後三並
名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一、知一切眾生
欲、解、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故。二、不見十方有來問難,令我不能如
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故。三、一切眾生
聽受問難,隨意如法善能決斷一切疑故。
離前五怖畏,得此四無畏入於初地,後入
八地方離怖因。


經「得大勢當得作佛」。


贊曰:第五緣修道
滿入諸地後,更得見佛說是經典。


經「得大勢三藐三菩提」。


贊曰:下第三大段
結會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分二:初會
不輕,後會四眾。此初。有二:初會身,後會法。
[010-0840c]


經「得大勢不退轉者是」。


贊曰:此會四眾。
有三:初會初行惡行果;二會中途從化
果,「畢是罪」下是;後會古今眾。


問:
善現聲聞猶
住無諍之行,將護眾生而為利益;何故菩
薩強記四眾令他打罵招斯罪報?


答:
〈菩薩
地〉言「菩薩常以安隱樂教化眾生,非安隱
樂如實知之,隨力方便教令斷除。若初苦
而後安,彼雖憂惱要當饒益,是則菩薩依
巧方便。若初雖樂而後不安,彼雖憂苦不
欲去之,以方便力要為斷除。何以故?後
必樂故。」今者不輕觀初雖苦,後還化導令入
道故。如大良醫觀病重者,要先發其病,後
與藥令差。亦如捕魚師巧出泉魚,如大獵
師巧出熊羆。知因瞋有益,令彼瞋度之。
知因貪有益,令彼貪而度之。如化淫女
恣而後度。二乘不能,故住無諍;現雖除諍,
不能究竟除他諍故。菩薩自證無諍真如,
拔彼諍根,畢竟還令彼亦證此真理無諍
故。初雖起諍,後還令滅諍,是行大無諍。不
同二乘現小無諍,故無妨也。


經「得大勢書寫是經」。


贊曰:第四大段結勸
眾人除違行順。有二:初經利大,後勸流
通。


經「爾時世尊疾成佛道」。


贊曰:十九頌半頌
後三段。分三:初十頌於說經人違順之相,
次三頌半結會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後
六頌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此初。有二:初
一半所遇佛,後八頌半行違順者。行違順
者中分五:初三惡人益勢善士增勤,次一語
加能忍身害能受,次二勝果遂生,次一惡人
從化,後一半善士增道。不頌善名既起。「罪
畢已」者,惡罵、加害轉重令輕,先業罪故。
[010-0841a]


經「彼時不輕聽法者是」。


贊曰:結會今古。
分二:初半會身,後三會眾。


經「我於前世疾成佛道」。


贊曰:結勸眾人除
違行順。有四:初二前化諸人,一是經難聞,
一此經希說,後二勸勿生疑。


如來神力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
三:一者三流通中此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
付囑稟命行故。〈神力〉、〈囑累〉付囑令行,餘之
六品受命流通。付囑分二:一作神通令信
付囑,二手摩頂令行付囑。今此即初。付囑
於他恐不生信,故作神通放光等示,令知
世尊有大神通,久不妄語、出言諦實,令生
信解方以言付,故此品來。二者依第二科
中上來初一品是序分,次十九品為正宗
訖,自下八品是流通分。〈神力〉、〈囑累〉勸信付
授,後之六品稟命流通。勢與前同,下更不
述。三者論云「修行力有七,第二說力有三種
法門。〈神力品〉中示現,顯佛世尊有此神力,
故能說法皆實不虛,勸示眾生,故此品來。」


釋名者,分身能寂俱號「如來」,妙用無方
曰「神」,威勢能摧為「力」。分身等佛各現妙用
莫可方比,威勢能摧邪見不信以勸生信。
如來神力此品廣明,名如來神力品。


解妨
者,問:〈湧出〉佛曾所化,何假現通信生?答:〈湧
出〉久信不假神通,勸發初機須現神力。又
信有淺深、付有輕重,若不現通以付,恐付
猶輕;若不更令信深,彼信尚淺。希法易行,
故現神力。問:何故此經付屬要現神力,餘經
付屬無此事故?答:此經祕密會二歸宗,餘
[010-0841b]
經不然,故現神力。


經「爾時千世界而供養之」。


贊曰:品文分
二:初湧出請,後如來付。此初。有二:初標、後
釋。不但欲以濟他,兼希自行,故請當說。
不爾,「亦言」便為無用。「真」謂真實,「淨」謂離染,
「大法」謂一乘。身恭、語演、述心三請。


經「爾時世尊現大神力」。


贊曰:下文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長行中復二:初現神力,後言
付囑。初文有七:一標現神力,二出舌放光,
三謦欬彈指,四地皆振動,五彼見歸依,六
合蓋成帳,七世界通一。此初也。略為三義
故現神力:一為顯經勝德以勸流通,此下
長行「佛告上行等菩薩」是。二為悅眾生令
生信故,初一行頌是。三見諸菩薩發願流
通,順諸佛心故現神力,第四頌是。


經「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贊曰:下第二段出
舌放光。有三:一釋迦出舌放光,二分身出
舌放光,三明時節。此初二也。古德相傳有
七神力:一出舌,二放光,三謦欬,四彈指,五
地動,六合蓋,七變土。今加為八,謂示現,即
令他方遙見於此。六通之中初神境通,有
二:一能變,二能化。能化謂無而忽有,謂化
身、化語、化境。能變謂轉換舊質,此謂十八
變:一震動,地六動等也;二熾燃,身之上下
出水火等;三流布,放光漸照此彼展轉等;
四示現,示現他方諸界趣等種種事物,令諸
眾會皆悉遙見;五轉變,轉地為金、水為酪
等;六往來,於一切處縱身往來一切無障;
七卷、八舒,能卷大入小、舒小令大,以一
芥納於須彌、展一毛充於法界等;九眾像
[010-0841c]
入身,能以諸世界內身毛孔等;十同類往
趣,應物現形為說妙法,事訖還沒令不識
知;十一顯、十二隱,於大眾中隱沒自身復
令顯現;十三所作自在,謂轉有情令其
往來,及己身等默語一切皆得自在;十四制
他神通,謂佛、菩薩、二乘聖凡,漸次皆能制
伏下位所現神通;十五能施辨才,施七四辨;
十六能施憶念,於法失念能施憶念;十七
能施安樂,為說法等拔除危怖、疾疫、災患,
得諸安樂;十八放大光明,能放一光頓照
無量國作大利樂事。此八神力,第一出舌
是第八舒,第二放光是第十八放大光明,第
三謦欬此即能化,無而忽有故非十八變。或
此及第四彈指是第十三所作自在,第五地
動是第一震動,第六令他方見此是第四示
現,第七合蓋是第七卷,第八通為一土是
第五轉變,轉多為一轉穢為淨故。今佛出
舌者,論云「令憶念故,信佛所說。如佛入
婆羅城乞食不得,後出城已逢一女人施
佛臭飯[米*定]汁。佛記當果。時有婆羅門深生
不信,佛出舌示,彼方信佛所記不虛。」凡舌
至鼻際尚不妄語,況覆面輪。廣如經說。
「至梵世」者,有語表故,上無語故更不至
上。「放光」者,警覺有緣破癡暗故。「一一毛孔」者,
表此經慈悲、一乘平等顯皆備故。「無數光」
者,具萬德故。「遍十方」者,覆一切故。由多
寶佛已證經訖,更不現通,但化佛示現。


經「釋迦還攝舌相」。


贊曰:此明時節。愚者
心迷謂是小時,智者情解滿百千歲,轉換
其心令彼不覺。又報化之利有殊,聖凡之
[010-0842a]
見有別。又佛現神力實百千歲,佛神力令
眾生不覺。然促不延時為論,但說世尊八
十入滅。又聖凡眾所聞雖同,經時證道獲
悟全別,亦不相違。


經「一時謦欬地皆六種震動」。


贊曰:第三段
謦咳彈指,第四段動地也。論云「謦咳者說
偈令聞故。既聞聲已,如實修行,不放逸
故。」論云「彈指令覺悟者,令修行者覺悟進
修故。」「地動」者,警策十方未發心者令發心
故。「謦」音去挺反,《玉篇》「咳也聲也」。「欬」音苦愛
反,《玉篇》「逆氣也」。


經「其中眾生牟尼佛」。


贊曰:第五彼見歸
依。有三:一覩見生欣,二空聲教示,三依言
敬禮。


經「以種種華香如一佛土」。


贊曰:第六合蓋
成帳,第七世界通一。初散華,後成帳。「散華」
者,聞《法華經》。「合成蓋」者,三乘初殊,後成於
一,覆蓋一切此界生故。「世界通一」者,智心
無礙,淨土不殊,唯有一乘更無餘故。上表
神力八種不同,論唯解三:出舌、彈指、謦咳之
義,餘經有五,非勝不釋。三多餘經無,從勝
釋之。又此三種正付囑用所以偏釋,餘通
非正故不說之。


經「爾時佛告如說修行」。


贊曰:下言付囑。
有五,此中有四:一結前神力無量難思;二
為囑累說德難窮;三顯四種皆此經說,一
權實之道、二神通之力、三佛所藏理、四智慧
深事;四結成勸授。


經「所在國土而般涅槃」。


贊曰:第五勸隨喜
供養。初標、後釋。釋由四義故應供養,法身
[010-0842b]
妙理此中具故,蘊道處名道場,成道處、得
菩提處、說法處、涅槃處,道場總也。下三別
釋。


經「爾時世尊現無量神力」。


贊曰:十六頌,分
二:初四頌神力,後十二頌付囑。此初。有三:
一頌標現意,二頌五神力,一頌順佛心。


經「囑累是經故不可得邊際」。


贊曰:下十二
頌付囑。中分三:二標無窮,八半別歎,後一
半結勸。此初也。歎持經者福以勸眾人。


經「能持是經者畢竟住一乘」。


贊曰:此別歎。
為五:一半見佛,二歎喜,一得法,一半能說,
二半能益。能說之中,諸法義者,義無礙;名字,
法無礙;言辭,詞無礙;樂說,辨才無礙。四無礙
滿,如風無礙。


經「是故有智者決定無有疑」。


贊曰:下結
勸也。


囑累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
二:一依今時經品次第者,付囑有二:
上已神力令信付囑,此是摩頂令行付囑,
故此品來。二者依本論,此品於〈普賢品〉後
說,故論云「護法力者,謂〈普賢品〉及後品示
現。」此手摩頂,佛自護法令其流行,故此品
來。


釋名者,「囑」謂付託,「累」謂重疊,再三付託令其
護持,故名囑累品。託應作「噣」。付應作「囑」。


解妨者,為以一手摩諸菩薩頂,為諸菩薩
各一手摩耶?答:一手一時,神力大故。各一
手摩,妙用周故。然諸菩薩各見獨摩,由此深
心依言領受。
[010-0842c]


經「爾時釋迦廣令增益」。


贊曰:品文分四:
一如來付囑,二菩薩敬受,三令塔等還,四眾
皆歡喜。初中有三:初三業加持,付囑令行
此經;二「若有眾生不信受者」下,若不信受
此經,令行餘經;三「汝等若能如是」下,結成
勸意為報佛恩。初文又三:初以手摩頂付
令流布,廣作饒益;次復摩頂付令受持,普
令聞知;後釋所以,勸令演說。此初也。初二
段以身語加,後一段意業加。此初。「以右手
摩」者,示大吉祥故。龍樹解云:「餘經非祕密,
唯《法華》祕密說二乘作佛,唯大菩薩能用行
之,如大良醫方能用毒。」


經「如是三摩普得聞知」。


贊曰:復手摩頂付
令受持普令聞知。至三摩者,令受殷勤,
法皆三故、傳燈之法必重付故。


經「所以者何自然智慧」。


贊曰:下釋所以
勸令演說。意業加持有三:一明已三不善
根已盡,能施智慧;二顯佛能為大施主,勸
隨勿慳;三教以施化,令得佛慧。此初也。慈
悲故無瞋,與樂故拔苦,無慳悋故無貪,何
曾惜法?無所畏故無癡,作決定說故能
與。佛智,種智也;如來智,一切智也。此二任
運,無師而得,名自然智。或前二有為智,後一
無為智名自然智。


經「如來是勿生慳悋」。


贊曰:顯佛能為大
施主勸隨勿悋。《成實論》說:「慳有五種:一住
處慳,二家慳,三施慳,四稱讚慳,五法慳。住
處慳者,於已住處生慳念言:我獨住此令
我自在,不用餘人。此有五種:一於未來諸
善比丘不欲令來,二於已來諸善比丘瞋
恚不喜,三欲令早去,四藏僧施物不欲與
[010-0843a]
之,五於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為恩德。是人
於彼共有法中尚不能捨,何況自身所有
諸物?故於解脫終無有分。家慳者,於往
還家生慳想言:我於此家常獨入出,不用
餘人;設有餘人,令我最勝。此亦有五:一白
衣有不吉事與之同憂,二彼有利事與之
同喜,三喜白衣有勝富貴,四斷受者令不
得施,五生其家為廁中鬼及諸惡處。施慳
者,於他施物生慳悋想:令我於此獨得施
物,餘人不得;設令與之,勿復過我。此亦
有五:一常乏資生;二令施者不得為福;
三令受者不得財利;四毀訾善人;五心常
憂惱故當生地獄,設生人天常處貧薄。
稱讚慳者,於他稱讚生慳悋心,令獨讚我
莫讚餘人,設讚餘人莫使勝我。此亦有
五:一聞讚餘人心常憂動,二訾毀善人,
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惡名,五於未來百千
世中無有淨心。法慳者,於正法中生慳悋
想: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使他知;設令
他知,莫使勝我。又自知義祕而不說。此
過有七:一所生常盲,二常愚癡,三多怨中
生不得自在,四退失聖胎,五諸佛怨賊,六
善人遠離,七無惡不造。」由有如是種種
過失故,勸勿慳也。世尊能行三種捨故,與
一切生是大施主,故應學我。


經「於未來世得佛慧故」。


贊曰:教以施化
令得佛慧。


經「若有眾生示教利喜」。


贊曰:若不信此
經令行餘經。謂遇二乘化此妙法,如其不
信,且說般若大乘深法調伏其心,後化此
法。
[010-0843b]


經「汝等若能諸佛之恩」。


贊曰:結成勸意。
佛意欲令人作佛,故設種種門。


經「時諸菩薩願不有慮」。


贊曰:第二大段菩
薩敬受。分為二段:三業、敬領。


經「爾時還可如故」。


贊曰:第三大段令塔等
還。自此已後更無還處,故知此品應在經
終。


經「說是語時皆大歡喜」。


贊曰:第四大段眾
皆歡喜聞讚法勝。付授丁寧,所以歡喜,非
見遣化佛等還所以歡喜。准此故應席便
散也。天親菩薩釋《伽耶山頂經》「歡喜奉行」
有三義:一說者清淨,以於諸法得自在
故;二所說法清淨,以如實證知清淨法體
故;三所依說法得果清淨,以得淨妙境界
故。如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藥王菩薩本事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
上之二品既明付授,下之六品受命流通。准
本論文分之為五,藥王自行苦行力以流
通,妙音教化眾生行苦行力以流通,觀音、
陀羅尼護眾生諸難力以流通,妙莊嚴王功
德勝力以流通。普賢、囑累護法力以流通。囑
累既在前陳,護法但唯有一。藥王時雖在
會,說其過去燒身燃臂自行苦行以流通
正法,利益時會,故此品來。


釋名者,「藥」者能
去疾之神功,「王」者有自在之威力;「本」者因
由,「事」者體業。今此菩薩願為藥樹,療八塵
之痼疾、除七漏之深痾,勢力無雙威神罕
匹,故名藥王菩薩。今此品中敘彼本因修
行之事,以利時會,名藥王菩薩本事品。


解妨者,問:菩薩願力神功皆等,何故唯此
[010-0843c]
獨名藥王?答:論功據行、果實無差,願利、修
因昔亦微別。只如救生拔苦行願菩薩皆
同,觀音獨得救名,藥王何妨偏勝。


經「爾時宿王聞皆歡喜」。


贊曰:此品之中大
文分六:初宿王華發問;二如來為答;三「若
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下,讚經妙德;四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下,
歎勝付授;五時眾獲益;六多寶讚揚。此二
俱在品末。此初文有三:初問,次請,後辨請
意。宿王華問者,宿世已來持《法華經》,如王
自在。故《寶雲經》說:「菩薩有十法名大藥樹,
譬如藥樹名曰善見。若有眾生得其根莖
枝葉華菓,亦有見色聞香甞味得觸,遇
此十法病皆除愈。菩薩亦爾,從初發心,為
諸眾生有種種煩惱病,有依施戒忍勤定慧
而得活者,有依見法、有聞聲、有知味、有
同事而得活者。菩薩隨應導利令益,故說
菩薩名為藥樹,能除煩惱病得慧命活故。」
「遊」者遊化,利益方法、濟利眾生是。「若干等」者,
問苦行差別,燒身燃臂供養正法是。


經「爾時佛告說法華經」。


贊曰:下如來為
答。有四:一敘時,二明佛,三顯修行,四會
古今。此初二也。佛中有七:一名號,二眷屬,
三住壽,四無惡,五土相,六莊嚴臺樹,七所說
經法。


經「是一切眾生色身三昧」。


贊曰:下第三修
行。有三:一精進得定,二供養佛法,三供養
舍利。此初也。得此定已能隨樂現身,初地
即得、八地自在。十平等中能隨眾生所樂示
現,初地得故。《無垢稱經》亦有此菩薩。


經「得此三昧已及法華經」。


贊曰:下第二供
[010-0844a]
養佛法。有七:一喜念供養,二入定起通,三
又思不足,四燃身供養,五光明遠照,六諸
佛同讚,七燃身時節。此初也。


經「即時入是以供養佛」。


贊曰:二人定起
通。有三:初入定雨華,二雨栴檀,三雨海
此岸香。


經「作是供養已以身供養」。


贊曰:三又思不
足。


經「即服諸香而自燃身」。


贊曰:四燃身供
養。有三:一服香油,二明年歲,三正燃身。


經「光明遍照諸如來故」。


贊曰:此中有二,
第五光明遠照、第六諸佛同讚。同讚中有三:
一標真讚,二比挍讚,三結成讚。


經「作是語已其身乃盡」。


贊曰:第七時節。
有二:初默、後時。


經「一切眾生忽然化生」。


贊曰:明修行中
下第三供養舍利。有十四:一生處,二說法,
三啟白,四詣佛,五付囑,六入滅,七起塔,八
思告,九燃臂,十利益,十一眾生悲惱,十二
自誓,十三願滿,十四感生瑞應。此初也。


經「即為其父捨所愛之身」。


贊曰:二說法。


經「說是偈供養此佛」。


贊曰:三啟白。初白
前事,後白請往。初文有三:一論佛在。二得
總持三聞勝法。「甄迦羅」等者,《俱舍論》第十
二卷說「數有六十,忘失餘八。以十漸積至
第十六名矜羯羅,第十七名大矜羯羅,第
十八名頻跋羅,第十九名大頻跋羅,第二十
名阿芻婆,第二十一名大阿芻婆。」此總三
種,即是十六、十八、二十數也。


經「白已即坐猶故在世」。


贊曰:四詣佛。有
三:初往,次讚,後白。
[010-0844b]


經「爾時日月若干千塔」。


贊曰:五付囑。有
四:一唱滅,二法付,三界付,四體付。依《僧
祇律》有舍利者名為塔婆,無舍利者說為
支提。《瑜伽》等中若有舍利名窣堵婆,若無
舍利但名制多。無「塔婆」稱,訛也。


經「如是日月入於涅槃」。


贊曰:六入滅也。
《華嚴經》云:「究竟佛事已,有十種義示現入
大涅槃:一明一切行悉無常故;二明一切
有為非安隱故;三明涅槃趣最安隱故;四
明般涅槃遠離一切諸怖畏故;五以諸人
天樂著色身明色身無常是磨滅法,令彼
求住淨法身故;六明無常力強不可轉故;
七明有為法不自在故;八明三界法悉如
坏器無堅牢故;九明般涅槃最為真實不
可壞故;十明般涅槃遠離生死非起滅
故。以此十義示現涅槃。」


經「爾時一切懸眾寶鈴」。


贊曰:七起塔。有
三:一悲戀,二燒身,三起塔。此他受用,故量
極高。


經「爾時一切明德佛舍利」。


贊曰:八思告。
有二:初思、後告。


經「作是語已自然還復」。


贊曰:此中有五,
九燃臂、十利益、十一眾生悲惱、十二自誓、
十三願滿。


經「由斯菩薩得未曾有」。


贊曰:第十四感生
瑞應。有三:一因由,二瑞應,三得未曾有。


經「佛告宿王華而供養者」。


贊曰:下第二大
段如來答中第四會古今。有三:初會,次歎,
後勸。
[010-0844c]


經「若復有人其福最多」。


贊曰:下品第三大
段讚經妙德。有四:一挍量勝,二「譬如」下比
喻勝,三「此經能救」下作用勝,四「若人得聞此
法華經若自書」下無邊勝。此初也。


經「宿王華諸經中王」。


贊曰:第二比喻勝。
文中有十:一幽廣勝,二高顯殊勝,三了達
勝,四除惑勝,五威勢勝,六自在勝,七出生
勝,八契理勝或名人法勝,九二利勝,十圓德
勝。其契理勝中有法有人。計此人文應
最後說,文便故來。「須陀洹」云預流,預聖流
故。「斯陀含」云一往來,唯有一生往來生死,
便成應果,名為一來。「阿那含」云不還,欲界
業盡,必不還生於欲界中,故云不還。


經「宿王華充滿其願」。


贊曰:下第三作用
勝。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有三句:初能
除惑業,次能除苦果,後能滿善願。又發心
修行得果為三,又總別離惡攝善為三。


經「如清涼池如炬除暗」。


贊曰:此喻說。有十
二:一充願,二道成,三具慚愧,四得導師,五
得歸趣,六越生死,七除煩惱,八得智慧,九
獲聖財,十有承稟,十一知寶所,十二破癡
暗。隨其所應,配前三句。


經「此法華經生死之縛」。


贊曰:此合說也。
離苦痛、除眾苦,為初句。解生死縛謂除
惑業,為第二句。不合於前充滿其願。或除
當苦、現苦、苦因,如次配之。


經「若人得聞亦復無量」。


贊曰:第四無邊勝。
有二:一聞書功德無邊,二供養功德無邊。
得無邊邊,不得有邊邊,故名佛不得。
[010-0845a]


經「宿王華後不復受」。


贊曰:下品第四段歎
勝付囑。有七:一標聞勝,二轉女身,三生
淨土,四隨喜獲福,五正明付囑,六令守護,
七勸供持。此初二也。


經「若如來滅後與汝等者」。


贊曰:三生淨
土。有五:一生淨土,二離煩惱,三得神通,
四見多佛,五佛遙讚佛。遙讚中有五:一歎
福無邊,二歎德無邊,三能破煩惱,四共為
守護,五明最勝方便攝引,云菩薩慧無與
汝等。


經「宿王華如上所說」。


贊曰:四隨喜獲福。


經「是故宿王華不老不死」。


贊曰:此中有
二,第五正明付囑、第六令守護。守護中,初
標、後釋。「後五百歲」者,《大集經》云:「佛滅度後初
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
三五百年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福德堅固,
第五五百年鬪諍堅固。」皆以五百年為類記
之,故言滅後後五百歲。或正法五百年、像法
一千年,於像法後其初末法五百年中。


經「宿王華恭敬心」。


贊曰:第七勸供持。有
三:一散華,二心念,三結成。


經「說是藥王一切眾生」。


贊曰:品第五段時
眾獲益,第六段多寶讚歎。
法華玄贊卷第十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以興福寺圓如房
本法隆寺僧覺印移點已了。


者皆此點本也,高名書也云云。為令法
久住、往生極樂也。


[010-0845b]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十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妙音菩薩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
論云「教化眾生行苦行力者,妙音品示現。妙
音現居東土、密在此方,本傳法華教行苦
行,今放光召集以示眾人,勸發勝心弘通
經法,故此品來。」


釋名者,「音」謂音聲,「妙」謂殊
妙。昔住因中好設樂以供佛,今居果位
善說法以利生,雙彰業、德以標其名,故
稱妙音菩薩。此品明彼事,故名妙音菩薩
品。


解妨者,何故須召妙音以為此品?
答:藥王此方苦行自勸眾生,未有他土上人
他方勸說,故召妙音遠方行法勸他苦行,
故須召之。


經「爾時釋迦白豪相光」。


贊曰:品文分四,
一神光往召、二妙音來至、三事訖還國、四時
眾得道。初文有二:初放光,後所至。此初也。
放肉髻之光,彰召大人之相;放眉間之光,
表為此經故命。


經「遍照東方遍照其國」。


贊曰:此所至。有
三:一方處,二佛國,三結照。佛國有三:一
國名,二佛號,三化利。


經「爾時一切甚深智慧」。


贊曰:下品第二大
段妙音來至。有三:一彼來;二「於是妙音不起
于座」下,至此;三「爾時華德菩薩白佛」下,化行。
初文復四:一敘德,二請來,三佛誡,四承勅。
敘德復四:一勝因早植,二善友夙逢,三般若
[010-0845c]
先圓,四等持已滿。此即初三。


經「得妙幢相諸大三昧」。


贊曰:四等持已
滿。有二:初列十六等持,後結無量。一「妙幢
相」者,如幢高顯眾德莊嚴。二「法華」者,達一乘
理。三「淨德」者,斷障染得勝德。四「宿王戲」者,
宿謂星像,王謂自在,戲謂遊樂。謂得自在
能現眾像,猶如星宿常入遊戲以利眾生。
五「無緣」者,謂滅盡定或無所緣定,離攀緣故。
六「智印」者,謂真如空理為智印故,或以智
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七「解眾生語言」
者,發詞無礙解定。八「集一切功德」者,謂集福
王定。九「清淨」者,能生七淨、九淨、四淨等故。
四淨者,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十「神通遊
戲」者,能起大神通故。十一「慧炬」者,照明真俗
諸境界故。十二「莊嚴王」者,能具內、外二莊嚴
故。十三「淨光明」者,放神光故。十四「淨藏」者,
含眾德故。十五「不共三昧」者,不共二乘得
故。十六「日旋」者,如日明朗巡照四生故。此
皆第十地菩薩之所遊履,多第四定,以殊
勝故。


經「釋迦牟尼佛藥上菩薩」。


贊曰:二請來也。


經「爾時淨華生下劣想」。


贊曰:三佛誡。有
四:一總誡,二敘他劣,三彰自勝,四結誡。此
中但論自勝、他劣以為誡之。如《思益經》中
思惟梵天菩薩欲來娑婆世界,日月光佛
告思益言:汝應以十法遊於彼土。一於
毀於譽心無增減,二聞善聞惡心無分別,
三於愚於智等以悲心,四於上下眾生意
常平等,五於供養、輕毀心無有二,六於他
闕失不見其過,七見種種乘皆是一乘,八
聞三惡道亦勿驚懼,九於諸菩薩生世尊
[010-0846a] 想,十佛出五濁生希有想。《無垢稱經》香
臺佛誡大勢類同。


經「妙音菩薩智慧莊嚴」。


贊曰:四承勅。有
三:如來之力,總也;後二別也。


經「於是妙音以為其臺」。


贊曰:下第二至
此。文有十一,此初,豫來華現。


經「爾時文殊以為其臺」。


贊曰:第二文殊問
由。


經「爾時釋迦聽法華經」。


贊曰:第三佛說所
以。


經「文殊師利令我得見」。


贊曰:第四文殊問
行。有三:一問福慧,二問入何定,三依定
方能見。請通力加被,來令我得見;示相不
知,實久已識。


經「爾時釋迦而現其相」。


贊曰:第五釋迦垂
答。


經「爾時多寶佛欲見汝身」。


贊曰:第六多寶
召命。


經「于時妙音不鼓自鳴」。


贊曰:下第七妙音
至此。有四:一來數,二所經,三身相,四至此。
即初二文。


經「是菩薩目堅固之身」。


贊曰:第三身相。有
八德:一目淨,《無垢稱經》云「目淨修廣妙端嚴,
皎如青紺蓮華葉」;二面圓晈;三身色;四莊
嚴;五威德;六光明;七相具;八堅固。


經「入七寶耆闍崛山」。


贊曰:第四至此。


經「到已下華堪忍久住不」。


贊曰:第八下臺
禮問。有二:初禮獻,後請問。請問有四:一問
佛身有五句;二問眾生有七句;三問魔隨
化有一句;四問多寶有二句:一問來,二
[010-0846b]
起居。


經「世尊我今示我令見」。


贊曰:第九請見
多寶。多寶、釋迦雖同塔坐,神力映蔽令其
不見,故請見之。


經「爾時釋迦故來至此」。


贊曰:第十釋迦
為請,十一多寶讚揚。


經「爾時華德有是神力」。


贊曰:下大段第三
明化行。有五:初華德問因,二如來具告,三
讚問修定,四佛後答之,五時眾獲益。此初
也。


經「佛告華德有是神力」。


贊曰:下第二如來
具告。有五:一示往因,二會今果,三久遇
諸佛,四廣行利行,五結答所由。此初。有三:
一佛,二行,三結。


經「華德於汝摩訶薩是」。


贊曰:二會今果。


經「華德是妙音那由他佛」。


贊曰:三久遇諸
佛。


經「華德汝但無所損減」。


贊曰:下第四廣行
利行。有二:初在此方,後在十方。此初。有
四:一標現身說法,二別顯現身說法,三
結成化者,四智慧無損。別顯現身說法中
有二:一隨宜現十八類身說法,二為拔
苦難現身說法。


經「是菩薩以若干示現滅度」。


贊曰:此在十
方現身說法。有三:初標例在十方利益,
二隨根所宜現身說法,三結成身說。


經「華德妙音其事如是」。


贊曰:第五結答所
由。


經「爾時華德無量眾生」。


贊曰:第三讚問修
定,第四佛復答之。


經「說是妙音及陀羅尼」。


贊曰:明化行中
[010-0846c]
第五時眾獲益。由聞化行,曲獲勝利。


經「爾時妙音色身三昧」。


贊曰:品第三段事
訖還國。有三:一標還國,二所經相,三至已
白益。


經「說是妙音法華三昧」。


贊曰:品第四段時
眾得道。都聞一品,遂獲勝益。


觀世音普門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
論云「救眾生諸難力者謂觀世音,〈陀羅尼品〉
示現。觀音救未發心眾生難,令離眾苦發
心持經。陀羅尼救已發心持經者難,令離
苦持經。又觀音以天眼、天耳、他心三通護
持經者難,陀羅尼二聖二天十神以明呪
護持經者難。又觀音念人救難,陀羅尼誦
法救難。持經之力已離眾難,若不加以易
救之方,恐難修持經之業,故以易功助
成難業以勸持經,故此品來。」


釋名者,「觀」
音古寬反,又古段反,今從初。「觀」者察義,俯
救悲慧。「世」者可破壞義,體即生死有情世
間。「音」謂音聲有情語業,世間有情起音
聲以歸念,菩薩以大悲慧俯觀隨救,名觀
世音。正義應云觀自在。諸三業歸依,必六通
垂化,無暇危苦飛輪摧拔,作不請友為
應病醫,攝利難思,名觀自在。「菩薩」如前。「普」
者平等遍滿義。「門」者入出之由處。諸三業歸
依,必六通垂救平等,示此出苦入樂所由
處所,故名普門。神通、記說、教誡三輪,為離
苦之處所作入寂之因由,是普門體。然有
苦者多發聲以歸念,大悲者必應念以臨拯,
故名觀音。此品廣明,故名觀世音普門品。


解妨者,問:菩薩大悲觀苦即救,何故待念
[010-0847a]
後方垂愍?答:生無心而佛救,大聖之所不
通;自發意而悕緣,群聖之所同範。先因
自業後方藉緣,自既不修緣何所作?故待
歸念方始救之。設雖自脩未解方便,要
假良友示苦方滅。問:一切菩薩皆有此能,
何故觀音獨包彼號?答:本願不同,利事別
故。紹繼無量壽佛,當作寶光功德山王佛,
故偏舉之。


經「爾時無盡意名觀世音」。


贊曰:品文分
四,一問答名因、二問答化行、三持地讚歎、
四結成時益。初二文有頌。初文有三:一問
名因,二答字義,三挍量持名功德勝劣。此
初也。「無盡意」者,《阿差末經》說「行六度四攝等
種種行,誓度眾生。眾生界盡,菩薩之意乃
盡;眾生未盡,菩薩之意無盡,故名無盡意。」
《十地經》中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一一切眾
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盡,四法界盡,五
涅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
八心所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
界轉法輪智轉界盡。且如眾生界盡我願乃
盡,如是眾生界不盡我願亦不盡。乃至第
九佛智證入一切境界都盡、第十轉法輪智
轉諸法盡,我願亦不盡。《無垢稱經》云:「雖
得佛道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
名菩薩行。」故此菩薩名無盡意。雖諸菩
薩願行皆同,諸號有殊,願各別故。欲明此
經能令行願皆亦無盡。問名者欲令憑念
以息苦,問行者欲令修行以希樂。


經「佛告無盡意皆得解脫」。


贊曰:下答字
義。有三:初語業歸依,以天耳通尋聲拔濟;
[010-0847b]
次「若有眾生多於婬欲」下,意業歸依,以他
心通觀心拔濟;後「若有女人設欲求男」下,
身業歸依,天眼通觀色拔濟。初文有三:初
總標有苦稱名即脫,次別顯有厄稱名皆
脫,後結告威神巍巍若是。此初。即是三途
八難一切苦難,只如法琳歸命免七日之刑、
濟[悾-工+隹]歸依脫三刀之害。《瑜伽》第九說業有
二:一定異熟業,謂故思業若作若增長業;二
不定異熟業,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八十
九說諸作不增長業,若無追悔不修對治,
尚可受果名增長業;若追悔等名不增長
業。或先增長業由追悔等名不增長業,如
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長業,追悔已後名不
增長業。第六十說依未解脫者建立定受業
故。言解脫者,謂世道伏斷,乃至得聖成無
學等。即同《涅槃經》未入佛法名決定業,若
入佛法名不定業。《對法》第七說有五故思造:
一他所教勅;二他所勸請;三無所了知;四
根本執著,謂三毒蔽心猛利執著所起諸業;
五顛倒分別,謂勝無罪所行惡業。於此五
中後之二種若作若增長,非不受異熟,以
思重故;前三雖作而不增長,不必受異熟,
以思輕故。此言作者,謂起作諸業令其
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展轉增長。由此但
說故思業唯有五。《瑜伽》第九說除十種,餘
名故思:一夢,二無知,三無故思,四不利不
數,五狂亂,六失念,七非樂欲,八自性無記,
九悔所損,十對治所損。除此十外,餘皆增
長。即《瑜伽》第九說增長業有六者是。其十不
[010-0847c]
增及六增長,不越《對法》三不增、二增,離合依
位分多少故。《對法》又說決定有三:一作業
決定,由宿業力感決定身,於此生中必造
此業,朝限決定終不違越,佛等神力亦不能
救。二受異熟定即順定受業,果定當受時
未定故,不爾佛出應無造惡惡趣眾生。三
分位定,謂順三時分位定業,若業道攝者名
順定業,加行、後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對
治等名決定業,已悔已對治等名不定業。
《瑜伽》第十說三業:順現、順生、順後受業。第六
十說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三二俱定,
四二俱不定。《唯識》亦說四,謂三時及不定。《顯
揚》第九說五種,謂順三時及受報定、作業
決定。皆如《瑜伽》第九略纂說,恐繁且止。



念觀音良緣滋潤,自心悔愧苦惱皆脫。亦有
釋言,其不增長及不定業可得轉滅;其三
時決定業及報定時不定者,但能令輕非全
令滅盡。《金剛般若》云:「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由持經故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當得菩提。」不云全滅。又《賢愚經》鴦掘摩羅
雖得阿羅漢,為現業有果故為火所燒。又
說迦毘羅城除一童子,自餘男女盡是初果
聖人,不應為彼瑠璃所殺。其決定造業,佛
尚不排,況受果耶。在解脫人名不定者,
依不定業說。此亦不然。若得阿羅漢一
切不善盡,何業受果耶?在初二果不善未
盡,不障彼果,何妨亦受。《般若經》中不說
滅盡舉心微者,至誠懇切受持彼經一切
不受。若不爾者,五無間罪皆決定業,未生
怨王如何悔已一切不受?《十地論》云「一感
[010-0848a]
報定、二作業定,諸佛威神所不能轉」者,說
自不發悔愧之心、不入聖道者,業果決定,
非悔愧已可名定業。《法句經》言:「非空非海
中,非入巖穴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難。」
亦據不逢佛菩薩等起悔愧心而入道
者決定業報。由此《業報差別經》說:「若業增上
心作無慚無愧,作已更作無心改悔,是業
決定。若業非增上心作,雖作惡業常懷慚
愧,是業不定。」但知諸業非悔非道之所損
伏,可有受果;被損便無受果之義。然經說
指鬘及阿羅漢猶受業果者,時猶住凡或
初二果,今身必定得阿羅漢從當為名,非
受果時名阿羅漢。又遇良緣,要自發心、悔
愧入聖道,罪業方排。雖遇良緣,無心悔愧
亦不入聖,乃至諸佛亦不能轉。迦毘羅城
釋種被殺,雖得初果,別報業在初果不排。
又非聽聞大乘悔愧懇切深心,故受先業;
脫聞大乘勵懇深悔亦不被殺。得阿羅漢
一切不受,設有被殺非業果故,不爾指鬘
殺人滿千唯少於一,云何得聖?又無悔愧
及伏斷滅諸罪業者,有情便無得受聖期。
由此故知初說為善,應同《涅槃》、《瑜伽》為正。


經「若有持是名觀世音」。


贊曰:下第二別顯
有厄稱名皆脫。有七段,分二:初三,火、水、
風三災;後四雜災。此初也。火大小俱傷,念
名一切不燒。水深方可損,故得於淺處。輕
風不損、重者方傷、黑風必損於人,所以偏
說逢遇,設風非黑何妨亦損。風中有四:一
求寶遇風,二善人教念,三免災難,四結名
因。「船」舟也。「舫」音有二,府妄反、補浪反,《玉篇》
「亦舟也」。併兩舟為舫。
[010-0848b]


經「若復有人即得解脫」。


贊曰:此四雜災。
一刑罰不傷,二非人不害,三撿繫解脫,四
怨賊不損。在手曰杻,在脚曰械,即桎梏也。
木在項名枷,鐵在項、腰名鎖。「撿」者攝錄。「挍」
也察也。「繫」者牢,「閉」拘也縛也。《智度論》云:「如
風不入實,如水不上行,虛空不受害,無
業亦如是。」如何無罪橫被囚殃?此據現在
不作名為無罪,非先不作。火宅頌言「謗
經之人,若他返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羅
其殃。」由先謗經故知有罪。怨賊不損中有
四:一經難處,二勸念名,三依命,四解脫。
《首楞嚴經》「佛告堅意:有一藥樹名曰滅除。
大軍鬪時有無量人為毒箭中,是時良醫
持藥王樹用塗鼓面,於眾人中擊之出
聲,無量毒箭一時自拔。」諸佛菩薩住首楞嚴
三昧力故,有人稱名憶念之者,無量罪垢
自然除滅,如一醍醐能愈眾患。


經「無盡意巍巍如是」。


贊曰:結告威神。「巍
巍」大貌。


經「若有眾生常應心念」。


贊曰:此意業歸
依,以他心通觀心拔濟。有二:初觀三意,後
結威神。且舉三毒,非唯爾所,一切煩惱念
皆滅故。


經「若有女人菩薩名號」。


贊曰:此身業歸
依,以天眼通觀色拔濟。拔濟有二:初觀
二身業,後結福勸持。非唯爾業,且逐情舉。


經「無盡意福德之利」。


贊曰:第三挍量持名
功德勝劣。有四:一問,二答,三成,四結。本論
挍量六十二恒河沙佛,此經復云「六十二恒
河沙菩薩」。此有二解:一云,經是論錯。菩薩、菩
薩而為比挍,何得以佛比量菩薩?只如《十
[010-0848c]
輪經》中但以地藏比量彌勒、文殊、觀音,亦
不比量諸佛。若不爾者,應佛功德少於菩
薩。二云,依論亦無爽。觀音久已成佛,不捨
菩薩行故示為菩薩,何得不比如來?只
如觀音成佛,功德國土勝無量壽,一切佛
身豈勝劣耶?故知但是勸信之語。雖經比
挍菩薩,論解設比諸佛,亦無過咎。二俱無
失。論解成中有二釋:一信力,二畢竟知。信
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觀音,畢竟信故。謂求
我六十二億恒河沙佛身與觀音,信心無異,
所求聖數多少雖殊,功德無別,因心等故。
二者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畢竟得故。
謂如彼觀音身久已成佛,故智慧功德。我六
十二億恒河沙佛亦畢竟得此諸佛功德,信
佛菩薩功德不異故。此二是信力。初不觀
境多少勝劣但信心等,後觀境多少雖殊、
功德無別,恭敬信心亦無有二,故福無別。
第二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此由觀音已
得畢竟知法界,故與佛無異。能證法界
平等無二,故成福等。法界即法性,入初
地菩薩能證一切佛菩薩等平等身故,平
等身者謂真如法身。況十地滿,是故受持
觀世音名,與六十二億恒河沙佛功德無
別。不爾,菩薩豈勝佛耶?且將爾許讚勸發
心。《十輪經》第一卷說:「假使於彌勒、妙吉
祥、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
諸大菩薩,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
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念
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
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又復如是末代
[010-0849a]
眾生於諸有緣所宜聞故,所以偏讚。不爾
菩薩亦應勝佛、等位菩薩應有勝劣。


經「無盡意其事云何」。


贊曰:下第二大段問
答化行。有四:一問,二答,三奉獻,四結告。此
初也。「遊」者自利,即是神通。「為說法」者,教化
他利。「方便之力」者,謂上二種是。智慧巧用,應
物心以濟拔。


經「佛告而為說法」。


贊曰。下第二答。有三:
初身化說法,次結前勸示,後能濟急難。此
初也。合十九種分為八類:應聖身有三,應
天身有六,應君臣有五,心平性直、語實行
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守道自恬、寡欲蘊
德,名為居士。處位莅人,名曰宰官。應四
眾有一,應婦女有一,應童男女有一,應
八部有一,應執金剛神有一。手執金剛,
觀音異像。


經「無盡意施無畏者」。


贊曰:此中有二,一
結前勸示、二能濟急難。檀度有三:一財,
二無畏,三說法。說法,法施也;濟難,無畏施
也;令得珍寶等,財施也。


經「無盡意多寶佛塔」。


贊曰:第三奉獻。有
七:一白佛,二奉獻,三觀音不受,四申白請
受,五佛勅令受,六觀音受之,七轉施供養。
福田難遇故、施順道理故、真正行故、求菩
提故,名為法施。不受有三:一少欲,二法爾,
三轉施。恐乖彼心,所以不受。《大莊嚴論》偈
曰:「若能展手施, 此手名嚴勝, 受者能
縮手, 嚴勝復過彼。 若言我施與, 是語
價難量, 受者言我足, 難量更過彼。」
[010-0849b]
《天請問經》佛亦說言:「施者名得利,受者名
失利。」是故菩薩不為受之。愍四眾故為受
之者:一令隨喜,二令學行拔苦惱故,名
為愍之。


經「無盡意娑婆世界」。


贊曰:第四結告也。


經「爾時名為觀世音」。


贊曰:下重頌前名、
行二義。分二:初一頌問,後二十五頌答。此
初也。但問名因,兼答化行。


經「具足妙相尊能滅諸有苦」。


贊曰:下佛
告。中分四:初三頌總標許說,次十二頌正
答名因,次三頌答化行,後七頌歎德勸歸。
此初。分三:初一頌敘答總標應諸方所名、
行雙說;次一頌談往因行、發願,逢緣長劫
修行不思議行也;後一頌許陳名、行。耳目
曾經,心念無謬,定能滅苦。


經「假使興害意應時得消散」。


贊曰:此十二
頌正答名因。分九:一除火難。一除水難。二
除山難。二除刀難。一除拘摯難。一除詛詈
難,「呪」囑也,以善惡之辭相囑曰呪;「詛」阻也,
使人行事阻限於言,有作「咀」,咀嚼也,非此
義。如巧醫師初動其病後令痊癒,故初著
本人後令發勝意。一除非人難。二除惡
獸難。一除天災難。「雲雷鼓」,雷鼓西域呼為雲
聲。「掣電」此方解云陰陽激耀。《釋名》云「掣,引也。
電,殄也。」謂乍見即殄滅。關中名覢電,吳人謂
䃱磾。上息念反,下大念反。「雹」者,鄭玄注《禮記》
「陽為雨,陰氣脅之,凝而為雹。」


經「眾生被困厄以漸悉令滅」。


贊曰:此答化
行。一頌總標除苦,一頌能現諸身,一頌別
示除苦。
[010-0849c]


經「真觀清淨觀是故應頂禮」。


贊曰:此後七
頌歎德勸歸。分六:一標五觀勸願常瞻。
有本作「當」非也,現常願之,非當始願。一明
大智能滅災難。一明法施能除煩惱。大悲
制戒如似雷震,言警勸也。《方言》戒備也。古
文作「誡」。慈意普覆如妙大雲。有本作「慈音」
者,此寫錯也,梵云梅呾利末那故。一無畏施,
能除怖畏。一明財施能除貧苦,猶如海潮
必定應時,能滅諸苦。因經起念此有五音:
妙音與樂,觀音拔苦,梵音深淨,潮音應時,
勝音出世。後二勸念禮能滅苦厄也


經「爾時持地功德不少」。


贊曰:品第三段持
地讚歎。《寶雲經》「菩薩有十法名為持地三
昧:一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功德、
智慧、莊嚴、願行無量無邊。二如地眾生依
止,各隨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
爾,六度眾具皆悉與之心無限礙。三如地
無好惡加報不忻無恨;菩薩亦爾,育養眾
生如不望報。四如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
無不堪持;菩薩亦爾,一切諸佛興大悲雲
普澍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持。五如地一
切草木叢林及與眾生行住坐臥皆悉依之;
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涅
槃,皆因菩薩而有。六如地一切種子依生;
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
得生長。七如地能出一切眾寶;菩薩亦爾,
功德善寶一切樂具皆出菩薩。八如地出眾
妙藥能療眾病;菩薩亦爾,能出一切法藥,
能除一切諸煩惱病。九如地風不能動,繩
蚋蜂蝎不能虧損;菩薩亦爾,一切內外諸緣
[010-0850a]
逼惱不能擾動。十如地師子哮吼龍象雷電
不能驚怖;菩薩亦爾,一切外道九十五種所
不能動。具此十事,菩薩名為持地三昧,得
持地三昧故名為持地。」或修持十地名為
持地。言「自在」者,《攝論》、《華嚴》皆說十種。《華嚴》
云:一壽自在無,邊劫住故。二心自在,出無數
定入深智故。三莊嚴自在,能嚴一切剎土
故;《攝論》名眾具自在。四業自在,隨時受報
故。五生自在,於一切剎示現生故。六解脫
自在,見一切界諸佛滿故;《攝論》名勝解自在。
七欲自在,隨時剎土成菩提故。八神力自在,
示現一切神變故。九法自在,示現無量無邊
法門故。十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覺悟如
來十力無所畏故。然與《攝論》解釋小殊。行
六度得,廣如《攝論》。今此即神力自在,普示
諸門故。


經「佛說是三菩提心」。


贊曰:第四段結成
時益。


陀羅尼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
論云「為護眾生諸難」,如前已釋。


釋名者,
梵云陀羅尼,此云總持,念、慧為體,以少略
密無義文字,神力加持威靈莫匹,摧邪殄
惡、樹正揚善,故名陀羅尼。此品明之,故名
陀羅尼品。


解妨者,問:總持有四,為得法、
義、辨才、詞無礙解。如次說四,此說何者?
答:上來長行法、義持,今此呪持,為護前二
所以明之。無得無生忍,總持也。


經「爾時藥王功德甚多」。


贊曰:品文分三:
初明持經之福,次明神呪之方,後明時眾
[010-0850b]
獲益。此初。有二:初問、後答。答中有三:一返
問,二直答,三佛說。


經「爾時藥王多所饒益」。


贊曰:下明神呪之
方。有五,合為三類:初二聖,次二天,後十神。
此初聖。有四:一標,二說,三結勝,四佛讚。


經「爾時勇施是諸佛已」。


贊曰:第二聖。有
四:初標,二功能,三正說,四結勝。


經「爾時毘沙門無諸衰患」。


贊曰:下二天。
中初文有三:初標,次說,後結勝。「毘沙門」者
此云多聞,四天王中北方之天也,常讚佛
法。


經「爾時持國是諸佛已」。


贊曰:第二天王。
有三:初標,次說,後結勝。此即東面天王。


經「爾時有羅剎女如是法師」。


贊曰:此十
神。有七:一標名,二請說,三正說,四勸勿
惱法師,五更說偈喻罪,六請身護,七佛讚
揚。有三:初總讚,次別讚,後勸讚。


經「說是陀羅尼無生法忍」。


贊曰:品第三段
時眾獲益。


妙莊嚴王本事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
二:一者論云「功德勝力者,〈妙莊嚴王品〉示現。
此明淨藏、淨眼持《法華經》,因圓道著,功德勝
力迴邪見之父王,得當來之佛記,皆由《法
華》功德之力。說彼本緣利益時會,故此品來。」
二者前〈妙音品〉明華德菩薩請問妙音所得
三昧,因此自得法華三昧。今妙莊嚴王即是
華德,未得三昧已前為妙莊嚴,本著邪見。
今明二子勸說父王,為善知識不簡怨親,
以示眾人令弘此經,故此品來。


釋名者,
[010-0850c]
在俗皇貴,妙珍綺以飾容;迴邪入正,勝法寶
而瑩體,故名妙莊嚴王。宿世因緣,故名本
事。


解妨者,問:此品正明淨藏、淨眼為善知
識,何故不以為品名耶?答:由功德勝、迴邪
入正,妙莊嚴王身非二子故,雖為善友,父
藉功德身入正故。又前華德即妙莊嚴,欲
會彼身,故以為品。又淨藏、淨眼即藥王、藥
上,前已明藥王,恐題名濫故不說之。


經「爾時佛告劫名喜見」。


贊曰:品文分四,
一敘本緣、二會今古、三勸人歸禮、四結成
眾益。初文復四:一敘時,二標佛,三明菩薩
父子,四廣顯由緒。此初二也。


經「彼佛法中二名淨眼」。


贊曰:三明菩薩父
子。


經「是二子亦悉通達」。


贊曰:下第四廣明
由緒。分四:一讚二子之德,二明時佛說法,
三「時淨藏淨眼」下二子化父。四「其王即時以
國付弟」下出家獲益。此初。分三:初標成福
智,次別列四德,後列七定。四德者:一六度。
二方便善巧,有十二:悲心顧戀、了知諸行、
欣佛妙智、常處生死輪迴不染、熾然精進,
此六為內。令以少善感無量果、令以小
力攝大善根、憎聖教者除其恚惱、處中住
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
令得解脫,此六為外。三四無量。四三十七
道品。「諸三昧中淨」者,斷障證真故。「日星宿」者,
如日大破、如星種種破諸暗故。「淨光」者,放
大光故。「淨色」者,現諸妙色故。「淨照明」者,照
佛法故。「長莊嚴」者,證得功德無萎歇故。「大
威德」者,起神通故。
[010-0851a]


經「爾時彼佛是法華經」。


贊曰:第二明時佛
說法。


經「時淨藏淨眼宜應聽受」。


贊曰:第三二子
化父。有五:一啟母請詣佛,二母令子化
父,三稟教行化,四「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
萬四千人」下信心歸佛。五「爾時彼佛為王說
法」下佛應導利。此初。有二:初標、後釋。「爪」音
側挍反,正應作「爪」。又作「抓」者,《玉篇》「搯也刮
也。」爪之搔物曰抓,雖聲同,非指爪。


經「母告子言與共俱去」。


贊曰:二母令子
化父。


經「淨藏淨眼此邪見家」。


贊曰:第三稟教行
化。有九:一二子恨生,二母令念父,三順
言即化,四父見喜問,五二子具答,六父陳欲
往,七報母請出,八母遂許之,九白親詣
佛。此初也。


經「母告子言往至佛所」。


贊曰:二母令念
父。


經「於是二子心淨信解」。


贊曰:第三順言行
化。初標,次釋,後結。


經「時父見子我是弟子」。


贊曰:第四父見喜
問,第五二子具答。


經「父語子言願聽我出家」。


贊曰:第六父陳
欲往,第七報母請出。報母請出有二:初
報父信心,後請出家。出家寬曠,喻虛空也。
如契經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
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
勝。」《十輪經》說「瞻博迦華雖萎悴,猶勝諸華鮮
潔時,破戒惡行諸苾芻,猶勝精進諸外道。」
由此二子請母出家。
[010-0851b]


經「母即告言時亦難遇」。


贊曰:第八母遂許
之,第九白親詣佛。有三:初標請,次釋請,
後結請。


經「彼時妙莊嚴王好樂佛法」。


贊曰:子化父
中第四信心歸佛。有三:初明道器堪成,次
二子善化,後諸人詣佛。此初二也。道器成中
有四,一後宮,二淨眼,三淨藏,四夫人。


經「於是妙莊嚴王却住一面」。


贊曰:此諸人
詣佛。


經「爾時彼佛放大光明」。


贊曰:二子化父
中,下第五佛應導利。有四:一佛善說法,二
王解珠施,三王念佛色,四佛問記成。此初
二也。


經「爾時妙莊嚴王功德如是」。


贊曰:第三王
念佛色,第四佛問記成。佛問記成中,初問、後
記。記中有六:初因,二體,三國,四劫,五眾,六
土。


經「其王即時莊嚴三昧」。


贊曰:廣明由緒
中下第四出家獲益。有六:一出家,二修行得
定,三昇空白佛,四歎印廣陳,五下空讚
願,六說已而出。此初二也。


經「即昇虛空來生我家」。


贊曰:第三昇空白
佛。有三:初昇空,次正白,後結歎。


經「爾時雲雷得善知識」。


贊曰。第四歎印廣
陳。有三:初明宿因方遇善友,次釋善友利
益之義,後彰善友二子之因。此初也。


經「其善知識三菩提心」。


贊曰:此釋善友利
益之義。有二:初彰示教利喜令證大菩提
果,後顯令得見佛發菩提心因。《善戒經》及
〈菩薩地〉云:「親近善友者戒無穿缺。多聞、修
[010-0851c]
證、哀愍、無畏、堪忍、無倦、言詞辨了,名善友
相,求施利樂於此正知。有力、善權、饒益
不捨、大悲無儻,名為善友。所作不虛、威儀
圓滿、言行敦肅、無倦無嫉、儉畜隨捨、諫舉
令憶、教授教誡、能為說法,是名善友,可
為依信。有病無病愛敬供侍,翹問迎禮修
和敬業,四事什物不闕應時,謹敬承事問
聽無動,名為親近。」《涅槃經》言:「善知識者,
謂佛、菩薩、辟支佛、聲聞人中住方等者。何故
名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
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復次
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云何名為如
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
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
得名為真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
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
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依《華嚴
經》「菩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一能令
安住菩提心,二能令修習善根,三能令究
竟諸波羅蜜,四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五
能令安住成熱一切眾生,六能令具足辨才
隨問能答,七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八能令
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九能令安
住普賢行,十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又善知識
是我父母,生長一切諸善根故。又為良藥,療
眾病故。又為眼目,作導明故。又為日月
開照出世正覺路故。乃至廣說是全梵行化
令見佛,名是大緣。令發無上大菩提心,
名是大因。由此因緣令證佛果,名作佛
事。
[010-0852a]


經「大王汝見令住正見」。


贊曰:此彰善友二
子之因。


經「妙莊嚴王如頻婆菓」。


贊曰:第五下空讚
願。有二:初讚五德,後發六願。此初也。「紺」
音古暗反,青赤色也。晈如青紺,蓮華葉故,
紅環絞飾故言青赤。「頻婆菓」者,色丹且潤,故
以為喻。


經「爾時妙莊嚴王諸惡之心」。


贊曰:下發
六願中,初總讚佛法、後別發六願。若教若
誡二種所行處所皆悉安隱,眾生離惡而攝
善故。


經「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贊曰:第六說已而
出。


經「佛告大眾菩薩是」。


贊曰:下第二段會
今古。


經「是藥王藥上亦應禮拜」。


贊曰:下第三段
勸人歸禮,初歎、後勸。


經「佛說是得法眼淨」。


贊曰:品第四段結成
勝益。《對法》第九等云:「無間道能遠塵,解脫道
能離垢,由二滿故,得法眼淨,證初果也。」


普賢菩薩勸發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
論云「護法力者,〈普賢品〉及後品示現。〈囑累品〉
佛自三周付囑護法,此品菩薩勸發眾人護
法,故此品來。」


釋名者,仁慈慧悟曰「賢」,德利
周備名「普」,此由內證一真、外成萬德,所以
德利周備、仁慈慧悟,故名普賢。《般若理趣》云:
「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遍自體故。」由
證普遍賢善之理,能證之道名為普賢。故《華
嚴》云:「普賢身相依於如如,不依佛國。」或由
[010-0852b]
內證此普遍賢理,外彰三業無所不賢,故
名普賢,此乃自利德為名也。誘獎名勸、導
生為發。訓誘獎導令信導生,名為勸發,此
乃利他德也。此品之中明普賢菩薩勸發信
心持經入道,故名普賢菩薩勸發品。


解妨
者,何故普賢來勸,非餘來耶?答:欲明信順
道證一乘,三業舉措無不賢故。


經「爾時普賢右遶七匝」。


贊曰:品文分六:
初普賢來軌,二啟白聞經,三佛告四法,四
普賢勸發,五釋迦讚勸,六時眾獲益。此初。
有四:一從東而來,二所經之相,三從來徒
屬,四到已歸禮。《華嚴經》云「普賢身相依於如
如,不依佛國」,《智度論》云「普賢菩薩一一毛
孔,常出諸佛世界及諸菩薩,遍滿十方以
化眾生」。無的住處,今云從東方來者,就一
化身所應見聞眾生為論。《寶雲經》說:「菩薩
摩訶薩有十種法名善能作化:一於一佛
國身不動,而能遍諸佛剎諮請說法。二於
一佛國不動,能遍一切佛國聽受深理。三
於一佛國不動,能遍供養十方諸佛。四於
一佛國不動,能遍諸佛國莊嚴菩提悉皆
具足。五於一佛國不動,而一切佛國初成
佛時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恭敬供養尊重讚
歎。六於一佛國不動,能以自身現一切佛
土,坐於道場現成佛道。七於一佛國不
動,能現一切佛土轉於法輪。八於一佛國
不動,能現一切佛土入於涅槃。九於一佛
國不動,能為一切佛土應受化者悉現其
身。十菩薩得無作神通,於一切十方佛土
不作變化想、不作神通想,隨諸眾生所應
[010-0852c]
現者悉皆現之。」驗此普賢久已成佛,示現
為菩薩勸修妙行。《無垢稱》云:「雖得佛道
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名菩薩
行故。」


經「白佛言是法華經」。


贊曰:第二啟白聞
經。有二:初來意,後請疑。謂佛在日法尚難
得,滅後無主如何得經?得聞、思、修生信
順故。又佛在,眾生惑輕業薄,可得是經;滅
後,眾生業厚惑重,如何得經?由難信難聞、
難思難修故。


經「佛告普賢必得是經」。


贊曰:第三佛告四
法。有三:初標,次顯,後結。一「為諸佛護念」者,
謂要根熟。《般若論》云「善護念諸菩薩,為根熟
菩薩說,根未熟者聞名未得,根熟便能得
教及理。」二「殖眾德本」者,要先雙修福、慧二
因,起信等根方得聞等。三「入正定聚」者,正
見決定。四發大悲心救濟眾生。初是資糧
道,能聞能思;次是加行道,能修定觀;次是見
道,能證深理;後是修道,能習能證。依此四位
各增上故。又外遇佛護、內修善本,決定不
謗、慈悲廣大,並在地前,方能於經教、理雙
得。然依《瑜伽》,正定聚者要入初地。此說不
爾。


經「爾時普賢濁惡世中」。


贊曰:下第四普賢
勸發。有四:一明護持,二與現益,三「若但書
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下與後益,四「有
如是等功德利益」下結勸發心。此初也。《大集
經.月藏分》說「佛滅度後初五百年解脫堅固,
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
第四五百年造塔寺等福德堅固,第五五百
[010-0853a]
年鬪諍堅固。」此有三釋:一云,今當第三五百
年多聞堅固,依於大乘正法一千年,正法之
後故言後五百年。二云,今當第五五百年,此
中所言後五百歲,當最後故。依上二解,此
前此後有受持經,雖非不護,此後時中人
多弊惡,信者為難,故須擁護。三云,世尊記
別時分,一一種類各五百歲,皆名滅後後五
百歲。於此諸時菩薩皆護,由擁護中《十地
論》說有三護法:一護教法,書寫讀誦為他
演說故;二護行法,思惟修習於修行時,有
諸障難攝受救濟故;三護證法,三佛菩提
攝此證法,教化轉授故。即顯菩薩正法之時
護此三法,猶有證故。像法之中護教、行法,
更無證故。末法之後但護教法,又無行故。
《禪法祕要》非大乘宗,不須和會。《悲華經》及
真諦所云「如來滅後後五十年」,理恐文錯。
有云,滅後人年五十歲時,故不相違。


經「其有受持皆不得便」。


贊曰:下第二與現
益。有三:初明三品修與益異;二「若法華經
行閻浮提」下,明經行於世是普賢力;三「若
有受持讀誦等」下,能行之者與普賢行合。初
文之中,初下品受持為護;次「是人若行」下,中
品受持為護;後「世尊若後世」下,上品受持為
護。此初。有二:初標一切惡法惡人不得其
便,後別明十二非人亦不得便。「伺」音相吏
反,《玉篇》「[口/└/日]釐反,奄也候也」。「𨶳」覘,「伺」視也。


經「是人若行陀羅尼」。


贊曰:此中品受持為
護。有四:一讀時為護,二思時為護,三忘者
令憶,四見者增進。增進有三:一見而喜進,
二得定,三得總持。「法音方便」者,說法之加行
智定。


經「世尊神通之力」。


贊曰:此上品受持為
[010-0853b]
護。有五:一教其軌則三七日精通,二令見
授道聞法得總持,三惡者不損,四正說神
呪,五結己之力。「求索」者,須《法華》人,或凡所
善願有規求者,於三七日一心精進者。《普
賢觀經》明行法有五:一三七日即見,二七
七日得見,三一生得見,四二生得見,五三
生得見。此中古說上品精進一七日見,乃
至第五品修三生方得見。又此不定,初見劣
身可一七日,乃至三生得見勝身,修異長
時方見勝故。「精進」者,彼說六法:一莊嚴道
場,二洗身淨潔,三六時禮拜,四啟請六師,
五晝夜讀誦大乘經典,六思惟甚深空法道
理。作是觀時即見普賢,能滅百萬億阿僧
祇生死重罪。未見六師文,今且釋者,釋迦
佛為和上、文殊師利為阿闍梨、彌勒菩薩
為教授師、十方佛為證者、十方菩薩摩訶
薩為同法侶、普賢菩薩為懺悔戒主,方可
懺悔受三聚戒等,如此啟請方見普賢。


經「若法華經威神之力」。


贊曰:第二經行於
世是普賢力。


經「若有受持手摩其頭」。


贊曰:第三能行之
者與普賢行合,故佛摩頂。


經「若但書寫娛樂快樂」。


贊曰:下第三與後
益。為三:下品修生忉利等天,中品修受持
等生夜摩等天,上品修千佛授手等。此初。
有三:一但書生處,二迎相,三身狀。生下四
天亦下品生,略而不舉。


經「何況受持如說修行」。


贊曰:此中品。修
受持等,生夜摩天及上二天,不見佛故。文
略無果。


經「若有人而於中生」。


贊曰:此上品修。「千佛
授手」等,有四:一千佛授手,二令無怖畏,
[010-0853c]
三往生處,四見菩薩。前來所說三品修生,且
舉一相非盡實理,實理十法行一一之中
皆有三品,只如中品已有受持乃至解義,
上品亦有隨自修習有上下故,如說而行
各有下上,今但於中品說有、上品便無,據
一相說。上十法行,《辨中邊》說前八是聞慧為
下品,第九是思慧為中品,第十是修慧為上
品。於聞慧中書寫供養施他為下,易故;聽聞
披讀諷誦為中、受持開演為上,難故。又修
一二三行為下,二四五六行為中,三七八
九十行為上,類望異故。


經「有如是等使不斷絕」。


贊曰:普賢勸發
中第四結勸發心。有二:初顯勝勸行,後護
法令行。


經「爾時釋迦菩薩名者」。


贊曰:下品第五段
釋迦讚勸。有三:初讚美普賢,次讚持經者,
後於行者違順之相。此初。有三:一讚護助
經,二歎其願行,三護持名者。歎願行有三
因:一自利,二利他,三歎修人。


經「普賢若有衣之所覆」。


贊曰:下讚持經
者。有四:一順佛行,二離眾惡,三當得出
世,四定厭生死。此初。有六:一為見佛,識
理、智、化三種身故;二為親聞法,解教意
故;三為供養佛,法供養故;四為佛讚,契佛
本心佛隨喜故;五為佛手摩,佛教被心為
授記故;六為佛衣覆,則為具足慚愧柔和
忍辱等故。


經「如是之人普賢之行」。


贊曰:離眾惡。有
五:一厭世榮樂,二不好惡緣,三心善調淨,
四滅除煩惱,五少欲修行。不好惡緣中有
三:一邪行,二惡業,三外道手筆伎藝也。心
善調淨有三:一質直,二正念,三福德。滅除
[010-0854a]
煩惱中有三:一除三毒,二滅嫉妬,三去三
慢。少欲修行中亦三:一少欲,二知足,三修
普賢行。


經「普賢若如來法座上」。


贊曰:第三當得
出世。有五:一向道場,二破魔眾,三登正覺,
四轉法輪,五昇法座。


經「普賢若於得其福報」。


贊曰:第四定厭生
死。有二:一不貪資什,二得現果報。


經「若有人得現果報」。


贊曰:品第五段釋迦
勸讚中,下第三段於行者違順之相。有五,
此中有二:一毀者無眼,毀淨法眼故;二歎
者現報,心、田俱勝故。


經「若復見受持當如敬佛」。


贊曰:此中有
二:一說過者癩病,二輕咲者得罪。三勸
生恭敬心。輕咲得罪有十病,如文可知。
「繚戾」者,「繚」音力小反,繞也,《說文》唯有了達、蓼
菜、目精、朗瞭,更無了音字。有二「燎」字,一燎
炙、二繚繞。今從力小反。「角睞」者,「睞」音洛代
反,《玉篇》「童子不正也,視也、內[目*弓/一]也。」


經「說是普賢作禮而去」。


贊曰:品第六段
時眾獲益。有二:初獲益,後奉行。


基以談遊之際,徒次博陵,道俗課虛,命講
斯典,不能脩諸故義,遂乃自纂新文。夕
制朝談,講終疏畢,所嗟學寡識淺、理編詞
殫,經義深賾拙成光讚,兢兢依於聖教、慓慓
採於玄宗,猶恐旨謬言疎,寧輒枉為援據。
此經當途最要,人誰不贊幽文?既不能默
爾無為,聊且用申狂簡。識達君子幸為余
詳略焉。仍為頌曰:


「 「已採眾經要行、理,
 略贊一乘真法義,
 片言契實施群生,
 願共速成無上果。」」


[010-0854b]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十


調露貳年九月,在西京大慈恩寺翻經院
智論師房寫落後之書,弘繹師之雅迹、勢
大王之高操、美小王之媚好,在書數定,仍
不在心。別未期間忽焉遷化,神雖逝矣餘
風尚存,每講疏給屢傷追念。唯願乘斯福
善三會初登,藉此熏修方上品汎真如海、
遊波若船,悲苦有情智涅槃樂,窮無窮界、
盡無盡生,咸滅苦因俱登樂果。


保安三年壬寅七月十一日丁卯申剋書寫了,法
隆寺住僧覺印之。


「 願以書寫妙法華,
 所釋大乘慈恩記,
 大師父母并七世,
 乃至法界速成佛。」




天承元年辛亥六月二十一日丙戌攝見。


始自去年正月下旬之比,藥師寺善明房得
業□□□□了為往生極樂利益□□□。


保安三年臘月十三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
本移點已了,為令法久住、利益人天為之。


此點本高名本也,又本者皆點本也,
以朱付之,墨皆書也,可悉之,末學迷歟。


大正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對照覺印五師之
點本加一交了,此日講壽量品了。 夏安居
講三經,末學法隆貫主定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