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22 法華經文句纂要-清-道霈 (master)



玅法蓮華經文句纂要卷第三
隋章安尊者 灌頂 結集
陳隋天台 智者大師 說
唐荊溪尊者 湛然 述記
閩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
今初。】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003-0674a]


【釋譬喻品。先總釋。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託此
譬彼。寄淺訓深。前品廣明五佛長行偈頌。上根利
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巳。巧智
無邊。動樹訓風。舉扇類月。使其悟解。故言譬喻。


別釋者。以世法。比出世法。因於曾有。聞未會有。踊
躍歡喜。如經。世間父子。譬出世師弟世界悉。又以世
生法。比出世生法。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如經。父
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珍元之具為人悉。世生法者。即三車也。故
云珍玩。出世生法。三乘法。引歸一乘。故云不失。又以世滅。比出世滅。我巳

得漏盡。聞亦除憂惱。如經。我為其父。應拔其苦難。
令免燒煑對治悉。世滅法者。三界業火。滅報身。喻引實相火。滅無明也。又以世
不生不滅。比出世不生不滅。令其安住實智中。我
定當作佛。如經。乘是寶乘。直至道場。當知佛以一
音。說於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檀益。故言譬喻品
第一義悉。世不生滅者。即大車也。父之本有故不生。至處不壞。故不滅。出世不生不滅者。性德本有
故不生。修德果常。故不滅。以信解中。聞譬歡喜等。是故四悉。俱譬父子。然前之三悉。寄以施權。第一義悉。
方約顯實。當知三悉。即第一義之弄引也


約教解者。佛意本讚佛乘。為物不堪。尋念先佛。大
悲方便。趣於鹿苑。稱讚三車。二乘以中下自濟。恩
不及人。菩薩駕牛。運他出火。故名摩訶薩。此三藏
教中譬喻也。
○又三人同畏燒煑。聲聞如麞。直去
不迴。緣覺如鹿母。竝馳立顧。菩薩如大象。身扞刀
箭。全群而出。涅槃云。兔。馬。象。此通教中譬喻也。

又三乘發心近。緣理淺。智慧弱。斷通惑。不能盡邊
[003-0674b]
到底。非波羅蜜。菩薩發心久達。理深智強。斷別惑。
窮源盡性。大品云。二乘如螢火。菩薩如日光。此別
教中譬喻也。
○又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來。生於疲
苦。如華嚴中即事而真。不須譬喻。為未入者。四十
餘年。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今日王城。決定說
大乘。普令一切。開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獨
得滅度。如今如始法華即華嚴。如始如今華嚴即法華。無二
無別。上根利智。聞即能解。不令如來。生於疲苦。亦
不須譬喻。秪為中下。動執生疑。躊躇岐道。故須今
日大車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圓教中譬喻也。
僭補曰。華
嚴即事而真。法華世相常住。同明佛慧。但化儀有始終之異。恐惑者不了。故大師自會云。如今如始。如始
如今。無二無別。如是。則華嚴法華。為如來一朝大化之始終關鍵。究竟平等。故後文云。若華嚴中能受。不
俟鹿苑。開一為三。後代有於二經分優劣者。不唯不明佛心。抑亦不明智者之心也


本迹觀心例可解。不復記本迹譬。具釋名中本迹蓮華三喻。觀心譬者。空
如白牛。假如具度。中如車體。及至三一圓融。是圓觀心也先申品目竟


△次釋經文。前品法說有五段。一法說。二領解。三
述成。四授記。五四眾歡喜。法說一段始竟四猶未
了以前品文多。寄於譬喻品題之後耳。
○今初第
二身子領解段。領其所聞。述其所解。長行隨與解
合說。偈中領與解各陳。故言領解段。文有二。初經
家敘。二身子自陳。初為二。初內解。】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


【內解在心名喜。喜動於形名踊躍。從玅佛。聞玅法。
[003-0674c]
得玅解。若值一喜。尚復欣忭。況三喜具足。寧不踊
躍。文云。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內外和合。
致此歡喜。即世界釋也。又改小學大。棄貧事草菴。
受富豪家業。文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歡喜。
此為人釋也。又憂悔雙遣。疑難竝除。內外妨障。廓
然大朗。文云。我巳得漏盡。聞亦除憂惱。是故歡喜。
此對治釋也。又佛子所應得者。皆巳得之。文云。安
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此第一義釋也。本迹釋者。
身子久成佛。號金龍陀。迹助釋迦。為右面智慧弟
子。始從外道。拔邪歸正。示乳味歡喜。利益凡夫。次
示酪味歡喜。利益賢聖。次示生酥熟酥歡喜。利益
菩薩。今作醍醐。入佛知見歡喜。利益學佛道者。如
此等歡喜。皆迹所為也。
△二外儀。】


「即起合掌。瞻仰尊顏。」


【敘外儀者。即起合掌。名身領解。昔權實為二。如掌
不合。今解權即實。如二掌合。向佛者。昔權非佛因。
實非佛果。今解權即實。成大圓因。因必趣果。故言
合掌向佛。瞻仰尊顏者。表其解實。實即佛境。非方
便法。瞻仰尊顏。無餘思念。表開佛知見。意解於實。
亦即解權。身領於權。亦解於實。互舉一邊。
△二身
子自陳。文為二。初長行。二偈頌。初文為三。一標三
喜章。二釋。三結成。
今初。】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標我身見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
[003-0675a]
於佛口。聞而歡喜。故言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解
佛意。故名意喜。是標三喜也。
△第二釋者。提昔之
失。顯今之得。有三。初明昔不見佛失。】


「所以者何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昔佛為菩薩授記。我不預斯事。見佛義遠。既不見
佛。故無身喜。聞如是法者。若日照高山時。密有聞
義。顯如聾啞。不得道聞如是法也。秖是方等教中。
聞大乘實慧。與今不殊。故言聞如是法也。受記者。
亦是方等中。與菩薩記。二乘不預斯事。甚自感傷。
思益淨名中。聞褒大折小。內疑而外鄙。名為感傷。
失一切知見者。失佛眼之見。失佛智之知也。
△二
明昔不聞法失。】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良以身處山林。心執小道。則不聞法。故無口喜。我
常獨處者。思過之所也。同入法性者。正出其過。執
所入之一理。疑於三教之能門。一理既同。而我失
知見。三教既異。而菩薩受莂。受莂則如來有偏。所
以成過。今述此失。故言悔過。是我等咎者。由我迷
權。何關理教。由我惑實。何關佛偏。追述昔非。仰謝
如來。是為引過自歸也僭補曰。同入法性者。華嚴經云。法性真常離心念。二
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為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此偈前二句。明二乘同入法性。後二句。明二乘保證
偏真。不得無礙智。從空出假。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圓滿菩提也。身子至此。始知自悔引咎耳


三明意無解之失。】


「所以者何終日竟夜每自尅責。」
[003-0675b]


【良以不待說所因。則無實解。又不識方便。故無權
解。解無故。故無意喜。昔失既彰。今得自顯。不待說
所因者。自責不解實也。不解方便者。自責不解權
也。所因二義。一不受待對於前華嚴。二不停待於後
法華。初照高山。明三諦之慧。是得佛因。以此待對於
我。而我不受。失之於前釋不受華嚴。世尊法久後。要當
說真實。我不停待於此釋不待法華。兩楹問。怱怱取小
不解實權僭補曰。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者。是身子自述其過。謂中途取證。猶如
豌豆。收之太早也。維摩詰經云。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𢍉溼淤
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何者。以此是學
位。非證位也。華嚴第八不動地菩薩證無生忍。以此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三加七勸。與無
量起智門。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
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第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
他分不及一等。政與此同。但華嚴圓頓。鹿苑三藏異耳

△第三結成三喜二。
先結。】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快得安隱。」


【從佛。結身喜。聞法。結口喜。斷諸疑悔。結意喜也。

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乃知真是佛子。是近佛。結身成也。從佛口生。結口
成也。從法化生。是結意成。如此消文。文盡理彰也。
初長行竟
△二偈頌。有二十五行半。為三。一標三
喜。二釋三喜。三結成。
今初一行。頌標三喜。】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3-0675c]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巳除。」


【舉我聞。兼得佛。謂親從佛聞也。
△第二二十二行。
頌釋三喜。又為三。今初一行半。頌見佛喜。】


「昔來蒙佛教聞亦除憂惱。」


【長行明失知見。頌中明不失大乘。上論失論遠頌
論近論得。互現耳。
△第二有十一行。頌上不聞法。
又為二。初九行。頌上身遠故不聞。】


「我處於山谷令眾至道場。」


【我常於日夜者。生死為夜。涅槃為日。為生死中有
涅槃。為生死外有耶。若得悟時。二疑雙遣。又生死
涅槃俱為夜。此疑得除名為日。日出時。二疑雙遣。
又世人二種。一草創學大。二習小入大。捔其事相。
直入者劣。例如從阿毗曇中入者勝。菩薩亦應爾。
於華嚴中入者。化道應弱。五味洮汰入者勝。
△第
二兩行。頌著邪保證。故不聞法。邪見是凡人著。保
證是二乘著。俱不聞法。】


「我本著邪見得至於滅度。」


【△第三九行半。頌上心得玅解喜。】


「而今乃自覺謂是魔所為。」


【上明不待所因。不解方便。頌中明得所因。又解方
便。聞當作佛。是所因。聞五佛道同。是解方便。互顯
一邊。五佛章。即是領文也二釋三喜竟
△第三二
行半。頌上結成。】


「聞佛柔輭音教化諸菩薩。」
[003-0676a]


第二領解段竟
△第三述成段。上身子自陳得悟。
今如來述解非虗。文有三。一昔曾教大。二中忘取
小。三還為說大。所以引昔曾教。述其見佛之緣。若
中忘取小。述其憂悔聞法之緣。還為說大。述其悟
解不虗。成上三意也。
今初。】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無上道者。十住毗婆沙論。有七無上。兩重釋之。初
釋者。一身無上。謂相好。二受持無上。謂自利利他。
三具足無上。謂命見戒。四智慧無上。謂四無礙。五
不思議無上。謂六波羅蜜。六解脫無上。能壞二障。
七行無上。謂聖行梵行。次釋者。謂身無上。名大丈
夫。受持無上。名大慈悲。具足無上。名到彼岸。智無
上。名一切智。不思議無上。名阿羅訶。解脫無上。名
大涅槃。行無上。名三藐三佛陀。菩薩瓔珞十三云。
道當清淨。穢濁非道。道當一心。多想非道。道當知
足。多欲非道。道當恭敬。憍慢非道。道當檢意。放逸
非道。道當顯曜。自隱非道。道當連屬。無行非道。道
當覺悟。愚惑非道。道當教化。矜悋非道。道近善友。
習惡非道。如是等種種明無上道。今經以圓通為
無上道。若偏若次。皆他經所論今經以圓通為無上道者。即是圓無
上家之道。名無上道。一一無上。皆具諸道之無上也。若偏若次者。偏是藏通。次是別教也。長夜

隨我受學者。昔雖大化。未破無明。惑闇心中。隨佛
受學。了因雖遠。猶尚不滅。況今真悟寧虗。故舉曾
教。述見佛不謬也昔雖大化等者。界內無明。亦未曾破。故云惑暗。若初心圓修。縱
[003-0676b]
未破見思。所聞一句。納種在識。永劫不失。以暗望明。暗尚非謬。真悟寧慮。惑暗者。指六根巳前。六根雖即
未破無明。似位不退。且名不暗。我以方便。生我法中者。此義有兩

牽。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此屬初意。若令免惡道。
權以小引。此是第二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而便自謂巳得滅度。」


【從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者。自有中途廢
大習小。名中途悉忘。而便自謂巳得滅度。亦是而
今悉忘。由汝忘大願。即習小。致有憂悔。而得聞法
不虗也。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即是述其得解不虗。先
施權教。成其中途小善。後顯真實。遂其本願大心
第三述成段竟
△第四授記段。前自陳佛印竟。
是故與記。若得大解。自知得佛。何俟須記。記有四
意。一昔未記二乘。而今須記。二中下未悟。以記勉
勵之。三令聞者結緣。四滿其本願。是故記也。有長
行偈頌。長行為十。一時節。】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二行因。】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三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天人師佛世尊。」


【釋十號甚多。且記一種。無虗妄。名如來。良福田。名
應供。知法界。名正徧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
[003-0676c]
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
調他心。名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為
一正定聚。二邪定聚。三不定聚具十號。名婆伽婆此云世尊
△四國土。】


「國名離垢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五說法。】


「華光如來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會義云。準同釋迦。故云亦以。舍利弗下。釋疑也。疑
曰。如上所明。佛出五濁。事不獲巳。方便說三。今華
光佛土。清淨若此。胡亦以三乘化耶。釋曰。以本願
故。本願者。據大悲空藏經云。舍利弗曾於六十劫
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退時。願成佛日。開三乘
法也。又極樂國土彌陀。亦以三乘施化。良由悲願
深重。攝取帶業往生之人。非藉三乘。不能漸入。大
約凡聖同居土中。不論是淨是穢。施三者多。純一
者少也。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七眾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充滿其國。」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九補處。】


「華光如來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十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亦三十二小劫。」
[003-0677a]


【大論四十八云。舍利弗正法三十二小劫者。三灾
饑病刀滅眾生者。名小劫。又直是時節名小劫。如
說法華經六十小劫。亦是時節數耳。非三灾滅外
物為小劫也初長行竟
△二偈頌。有十一行半。為
二。初十行。頌上九意。略不頌補處。長有供養舍利。
後一行半結歎。初一行超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第二一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十力等者。即指佛果。方名為力。初住分得。名為功
德。所言等者。非唯供佛。兼淨土行。或可由得十力
功德分故。成初住記。若引大論菩薩有十種力分
者。此明入住菩薩。具足十力因耳。
△第三半行。超
頌劫名。】


「過無量劫巳。劫名大寶嚴。」


【△第四一行半。頌國淨。】


「世界名離垢常有華果實。」


【△第五一行半。頌菩薩眾數。】


「彼國諸菩薩善學菩薩道。」


【△第六半行。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第七二行。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壽命八小劫。」
[003-0677b]


【△第八一行半。頌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像法三十二。」


【△第九半行供養舍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第二一行半結歎。】


「華光佛所為宜應自欣慶。」


【宜應自欣慶者。成初入歡喜位之解也。初住能百
佛世界作佛。行地倍是第四授記段竟
△第五四
眾領解段。有長行偈頌。長行三。初經家敘眾喜。】


「爾時四部眾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次陳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雨眾天華。」


【云各各脫衣等者。通語四眾八部。言上衣者。即出
家二眾大衣也。若論三衣。俱不可捨。以西方法。多
但三衣。如大品中。三百比丘。聞般若巳。皆以僧伽
黎而用供養。論中或云。亡相為法。或云當日更得。
經云而自迴轉者。表聞身子得記。法性自然而轉。
因果依正。自他悉轉。
△三正領解二。初領開權。】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


【△次領顯實。】


「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經言最大法輪者。最。是今經圓中開也。大。是人等
四種玅也四一。或境等十十玅。或佛等三二軌。玅法之輪。
名玅法輪。此略對初後。不述中間方等般若。具如
[003-0677c]
玄文初長行竟
△二偈頌。有六行半。為二。初二行。
頌上開權顯實。】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少有能信者。」


【△後四行半。自述得解。隨喜迴向。】


「我等從昔來盡迴向佛道。」


【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領解。如身子被述成。如
身子得記也。問。迦葉善吉。諸大聲聞尚未得解。四
眾何人。而先獲悟。答。四眾天人。亦具三品。上根同
身子。中下可知。又解。身子迦葉。竝是權行。中下未
開。故迦葉滿願。示同不解。淨名云。眾生未愈。菩薩
亦未愈也法說周竟僭補曰。譬喻品題。應立在此。譯師立前者。所謂調卷是也


△第二大段。為中根譬說周。文有四品。此一品正
是譬喻開三顯一。信解。明四大弟子等中根得解。
藥草。如來述成。授記與決。此四番皆約譬說。下三
品皆約因緣。陳如明繫珠緣而領解。阿難引空王
緣而獲記。又例法說。應有中根四眾歡喜。而今無
者。一謂經家存略。二例前後可知。後文在法師品
云云
譬說文為二。一請。二答。請為三。一自述
無疑。二述同輩有惑。三普為四眾。自述如文。同輩
是同行。四眾是化境。今新運大悲。則普為請。

初自述。】


「爾時舍利弗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二述同輩。】
[003-0678a]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皆墮疑惑。」


【佛常教化下。執昔三教三乘也。而今於世尊前下。執
昔一理也。昔說三是究竟。今又說一是真實。矛盾
致迷。故言皆墮疑惑。
△三為四眾普請。】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因緣者。前三後一之因緣也第一請竟
△第二佛
答。文為二。一發起。二譬喻。發起為二。一抑。二引抑令
憤勇。引令速進

今初抑。】


「爾時佛告舍利弗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我先不言下。指上明權。皆為菩提。指上顯實。皆為
化菩薩。無有二乘。若權若實。皆入佛道。無住涅槃。
上巳明言。云何執教。迷闇不解。如此責是抑也。

二引。復立譬喻。發明前義以引接之。】


「然舍利弗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然舍利弗今當下。是引接安慰。前斥既切。恐鄙懟
自沉。今許其譬喻。更明此義。若能解者。猶稱智也。
第一發起竟
△二正譬說。有長行偈頌。長行有開
譬。合譬。開譬為二。一總。二別。總譬。譬釋迦章中今
我亦如是兩行偈。略頌上開權顯實。為此總譬作。
本。別譬。譬釋迦章中我以佛眼觀見下。四十一行
半偈。廣頌上開權顯實六意。為此別譬作本。總譬
有六。一長者。二舍宅。三一門。四五百人。五火起。六
三十子。長者譬於我。即釋迦一化之主也。舍宅。譬
上處所。安隱對上三界不定隱也。一門。譬上宣示
[003-0678b]
佛道門也。五百人。譬上五道眾生也。火起。譬上對
不安隱法。五濁八苦也。三十子。譬上知眾生性欲。
三乘行人也。初長者譬有三。一名行。二位號。三德
業。
今初。】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


【名如賓。行如主。行有親疎。名有近遠。故舉處所。以
顯名行也。封疆為國最遠。宰治為邑居中。聚落是
鄰閭最近。長者名行。徧此三處。近不見其細陋。遠
但挹其高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無擇法。名行
相稱。真實大人。
內合如來三業隨智慧行。稱機施
化。名稱普聞。德周法界也。又國邑聚落。皆如來果
德。實報土為國。有餘土為邑。同居土為聚落。從本
垂迹。攝迹反本。名行相稱。無賓主之異。彪炳洋溢。
徧三土也。
△二位號。】


「有大長者。」


【位號為三。一世長者。二出世長者。三引經帖文。世
長者備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
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姓則三
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則輔弼丞相。鹽梅
阿衡。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威則嚴霜隆重。不
肅而成。智則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年則蒼蒼稜稜。
物儀所伏。行則白珪無玷。所行如言。禮則節度庠
序。世所式瞻。上則一人所敬。下則四海所歸。十德
具。名大長者。
○二出世長者。如來。性則從真如實
[003-0678c]
際中生。位則功成道著。十號無極。富則法財萬德。
悉皆具滿。威則十力雄猛。降魔制外。智則一心三
智。無不通達。年則早成正覺。久遠若斯。行則三業
隨智。運動無失。禮則具佛威儀。心如大海。上則十
方諸佛所共稱譽。下則七種方便而來依止。是名
出世佛大長者。
○三以十德帖經。義足而闕一文
國邑聚落。有大長者。三處稱譽為大。豈非姓貴。長
者。豈非位高。衰邁。豈非耆老。財富無量。豈非豐足。
多有田宅。即分略周瞻。豈非智深。多有僮僕。豈非
勢大。其家廣大。豈非德行師之。唯有一門。豈非禮
節。訓人一路。多諸人眾。即下人所歸。但闕上人所
敬一文。今以大字兼之。大人所知。故稱大也。
△三
歎德業。】


「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德業有內外。內則智略。外則貲財。年高。博達古今。
譬佛智德衰邁。根志純熟。譬佛斷德。財富。譬外德。
無量。總譬萬德也。田宅。別譬也。田能養命。譬禪定
資般若。宅可棲身。譬實境為智所託。略則十八空
門廣則無量空門。若論福德。無行而不修。若論智
慧。無境而不照。故云多有田宅也。僮僕者。給侍使
人。譬方便知見。皆巳具足。和光六道。曲順萬機。即
實智之僮僕也一長者譬竟
△二舍宅。】


「其家廣大。」


【眾生穴穴。宅於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
[003-0679a]
大也。
△三一門者。譬上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也。】


「唯有一門。」


【光宅雲曰。三界雖曠。九十雖多。論於出要。唯是佛
教。故言一門九十者。文語從略。即九十六也。九十六者。眾路也。若欲出宅。唯有一門。九
十六道。雖各謂道真。如交橫馳走。經云。唯有一道是正。餘者悉邪。今明若單理為

門。理無通塞。何門之謂。單教為門。得經者眾。何意
不出。今取理為教所詮。文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得涅槃證。門又二。宅門。車門。宅者。生死也。門者。出
要路也。此方便教之詮也。車者。大乘法也。門者。圓
教之詮也。若宅門是車門。初三車救子。亦應即是
等賜大車。若所出門。非所入門。驗車宅異也宅是。所出
車是所入。宅門是所出之路。車門是所入之路

△四五百人者。譬上眾生。
即五道也。】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五火起。譬上安隱。對不安隱法。五濁也。有二。先
出所燒之宅相。譬六道果報。次明能燒之火。譬八
苦五濁。
今初。】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譬欲界。閣譬色無色界。牆壁譬四大。隤落譬減
損。傾危譬遷變。柱根譬命。梁棟譬意識。腐敗譬危
殆不久。欲令易解。作觀釋之。堂譬身之下分。閣譬
頭等上分。牆壁譬皮肉。隤落譬老朽。柱根譬兩足。
腐敗譬無常。梁棟譬脊骨。傾危譬大期。周障屈曲。
譬大小腸。又云譬心。
△次明能燒之火。】
[003-0679b]


「周帀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周帀者。八苦徧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帀。竝皆無常。
故云俱時。欻然。譬本無今有。本無此苦。無明故有。


△六三十子譬。】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上知眾生性欲。曾習佛法。天性相關。則子義成。性
欲有異。若十。是菩薩子。二十。中乘子。三十。小乘子。
此機俱得出宅。故名為子。無此機。是五百人。或者
支佛。或小乘攝。出沒不同。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
性。故云。內有智性。但無如實智性耳。上譬本二偈。
先頌實。後頌權。今總譬中。大意亦然言十智者。謂世智。他心智。
菩。集。滅。道智。法。比智。盡。無生智。略如玄文玅智中說總譬六義竟

△第二別
譬。更為四。初長者見火譬。譬上佛眼觀見五濁。四
行偈為本。二捨几用車譬。譬上釋迦為五濁寢大
施小。始坐道場下十七行半偈為本。三等賜諸子
大車譬。譬上釋迦示真實相。我見佛子等。志求佛
道者。無量千萬億六行偈為本。四長者無虗妄譬。
譬上我為諸法王二行半偈為本。就初見火。其文
有四。其意但三。一能見。譬上我以佛眼觀見也。】


「長者見。」


【△二所見。譬上所見六道眾生也。】


「是大火。從四面起。」


【眾生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邊。從此四邊。起淨樂等
四倒。則八苦之火。眾苦皆集。若知身不淨。苦。無常
[003-0679c]
等。即煩惱火滅。
△三驚怖。譬上為是眾生故。而起
大悲心也。】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安隱得出。」


【即大驚怖者。念其退大善故驚。憂其將起重惡故
怖。驚即對慈。念其無樂。怖即對悲。憂其有苦。我雖
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者。即是釋成驚怖慈
悲之義。雖是未盡之辭。明佛以智慧力。能尋正教。
見所詮諦。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名安。四倒暴風
所不能動。故名隱。蕭然累外。故名得出。而眾生不
爾。為火所燒。如來慈悲。猶為憂火所熾。故言雖也。


經言所燒之門者。今問。教為門者。此教為燒。為不
燒。救云。教門不燒。佛教為門。能通所燒之人。所通
之人被燒。則能通門名燒。如門內人死。名門為衰。
門實不衰。
又問。若爾。教是常住。非有為法。若不爾。
何故不燒。今解不爾。夫門有件有空。非件無以標
門。非空無以通致。件可灰燼。空不可燒。教有能詮
所詮。若非能詮。無以為教。若非所詮。何以得出。能
詮可是無常。所詮非復無常。得教下所詮。故名安
隱得出。能詮磨滅。故言所燒之門。不從所燒之門。
何由安隱得出。藉於言教。契於所詮。大經云。因無
常故。而果是常。如此釋者。如經於所燒之門也。

小乘無常教門。此從所燒門出。若大乘常住教門。
文字即解脫者。此教即理。體達燒無燒而安隱得
出。若就如來權智。即是從所燒門出。若就實智。體
[003-0680a]
於所燒。安隱得出。故先作衣裓几案出之不得。後
以無常出之。即此意也。
△四廣前所見之火。還是
釋成驚怖之意。】


「而諸子等於火宅內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此總明眾生無知。於火宅內。樂著嬉戲者。著見名
嬉。著愛名戲。又耽湎四見名嬉。唐喪其功名戲。著
愛亦爾。耽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名戲。空生徒死。
而無厭離。如彼兒戲也。不覺不知者。都不言有火。
名不覺。不解火是熱法。名不知。既不知火熱。不畏
傷身。名不驚。不慮斷命。故不怖。眾生全不覺五陰
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識惑。云何憂慮惑侵法
身。傷於慧命。如是不覺於苦。不知於集。不驚傷道。
不怖失滅。以不聞四諦教。則無聞慧。名不覺。不得
思慧。名不知。不得見解。名不覺。不得思惟解。名不
知。見諦即驚悟。思惟即厭怖。又不覺現在苦。不知
未來苦。故下文云。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等苦。即此
義。逼身者。前五識身也。心者。第六意識心王也。以
六七八三識。以心為根。故第六識。亦得稱心。謂身
為八苦所逼。而心不厭患也。心不厭患者。不厭無
常之苦。不患煩惱之集也。無求出意者。不修道求
滅也。今謂火宅本譬五濁。嬉譬見濁。戲譬煩惱濁。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譬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
巳。譬命濁。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譬劫濁。此與五濁
相當第一長者見火譬竟
△第二捨几用車譬。譬
[003-0680b]
上寢大施小。上譬本我始坐道場下十七行半偈。
分二。初六行半。用大擬不得。後尋念過去佛下十
一行偈。用小擬得。初用大擬不得為二。初用勸門
擬宜。二用誡門擬宜。就勸誡各三。一擬宜。二不受。
三放捨。勸門三者。一譬上念用大乘勸門。於三七
日。思惟是事。二明諸子不受。譬上無機。眾生諸根
鈍。云何而可度。三放捨。譬上無機息化。我寧不說
法。疾入於涅槃。
今初。】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若以几案從舍出之。」


【身手等者。引下合譬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以釋
此譬。身譬神通荷負。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斷德。
則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智斷之力。能成
法身。此之智斷。還從勸誡兩門入。勸即為人悉檀。
誡即對治悉檀。此二悉檀。為第一義悉檀而作方
便。如來初欲勸門擬宜眾生。令眾善奉行。成就十
力無畏。一切種智。而眾生不堪。次欲以誡門擬宜。
令諸惡莫作。證大涅槃。而眾生不堪。無機息化。故
知念用大乘。秪是勸誡兩悉檀定慧智斷耳四教善惡。
各有勸誡。今約圓說。故上文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即

其義也。前歎長者其年衰邁。即譬智斷。智斷即是
身手力也。衣裓几案者。三藏法師云。衣裓是外國。
盛華之器。貢上貴人用此貯之。今取合譬文。若我
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
生不能以此得度。神力即是身。慧力即是手。如前
[003-0680c]
說。知見譬衣裓。無畏譬几。十力譬案。如來以神通
發動此三法。以智慧宣說此三法。無機息化。
僭補曰。衣
械几案。約事。是避火出宅之具。約法。是一乘實相法門。身手有力。約事。能用衣械几案之人。約法。即如來
神力智慧。所以不用者。以一乘法門。微玅難知。故言狹小。謂難出也。又諸子幼稚無知。戀著嬉處。不肎出。
故捨之。用三車誘引。稱機得宜也

△二明諸子不受。譬上無機。】


「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戀著戲處。」


【唯有一門而復陿小。門義如上說。今更明。一謂一
理。一道清淨華嚴經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門謂
正教。通於所通。以理純無雜。故言一。即理能通。故
言門。微玅難知。故言狹小。教者。十方諦求。更無餘
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門。此教微玅。
凡夫不知出處。是不知權。不知入處。是不知實。二
乘因聞。少知出要。永不知入。菩薩雖自知出。亦不
知入。奪七方便。皆不知入出。上文云。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不能以教自通。將談無機。故言狹小。
然上根圓因自修。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故名為一。
善行菩薩道。直至道場。故名為門。但以玅行難行。
方便無機。故言狹小耳。明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
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稚。若聞大乘。乃生謗毀。名未
有所識也。戀著戲處者。前明善弱。此明惡強。即是
因時深著見愛。果時深著依正。欲界著六塵。色界
著禪味。無色界著定。上文云。眾生諸根鈍。著樂癡
所盲。不堪聞大乘也。
△三放捨。指此二句為放捨
善誘也。】
[003-0681a]


「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墮落有二。一者幼稚。憶本戲處。故墮落。二都無識。
執物不堅。故墮落。一譬著五欲。墮在三途。二譬善
弱無識。謗毀大乘亦墮落三途。故放捨也初用
勸門竟

△第二用誡有三一用大乘誡門怖之令
出。】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對治之相。如大品中說。四念是摩訶衍。以不可得
故。異於小乘也。既著戲處。故說怖事。令得免五濁
火。燒五陰舍。宜應捨離。若久住著。必斷善根。故云。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二不肎信受。】


「父雖憐愍善言誘諭何者為舍云何為失。」


【不驚不畏者。不生聞思。如上說。不識八苦五濁能
燒善根。如不知火。不識陰界入法。是諸苦器。如不
識舍。不知喪失法身之由。如不知何者為失。
△三
放捨。指此二句為放捨也。】


「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巳。」


【背明向暗如東西。生死住還速疾如馳走。於中起
見愛如戲。雖用大乘勸誡二門。擬之不受。故言視
父而巳第一捨几竟
△第二用車譬。譬上尋念過
去佛。所行方便力下十一行偈。用小擬得。上文有
四。今譬亦四。一者擬宜三車譬。譬上尋念過去佛。
亦作三乘化也。二者父知先心所好譬。譬上作是
思惟時。十方佛皆現。三者歎三車譬。譬上正施三
[003-0681b]
乘。思惟是事巳。即趣波羅奈。四者適子所願譬。譬
上受行悟入。是名轉法輪也。
今初。】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大乘化功為父命。眾生大善為子命。大善若盡。即
子命斷。子命斷。則化功亦廢。即父命斷。前言苦痛
切巳。猶是未死。今云必為所焚。即有死義也。上文
於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今云若不時出。必為所燒。
此義云何。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時出。
即是應身同疾。眾生有善。與應身時出。眾生善斷。
不與應身時出。即是俱為所焚也。今欲應身擬宜。
令其時出。從我今當設方便。欲設權也。
△二父知
先心所好譬。】


「父知諸子先心情必樂著。」


【其昔曾習小。是知先心。性欲不同。是知各有所好。
又知眾生昔曾習大。習大未濃。是為大弱。如舍利
弗六心中退。厭老病死。故以小接。是為小強。本曾
習大。名知先心。中厭老死。名各有所好六心退者。準瓔珞意。
身子於十住第六心。因婆羅門乞眼。退菩提心。是為大弱。證阿羅漢果。是為小強也

△三歎
三車希有譬。譬上三轉法輪。謂勸。示。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
憂悔一勸轉。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
遊戲二示轉。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
與汝三證轉。」


【示應居初。隨經次第。先勸後示。亦應無失。證中皆
[003-0681c]
與之言。正當巳證。亦令他證。故名為與。淨名經云。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第四適子
所願譬。譬上受行悟入。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爭出火宅。」


【前偈本略。今譬事廣。廣明修因至果。依六句解義。
言前偈本略者。譬本但云。是名轉法輪等也。廣明至六句者。賢合為四。見修為二。賢所以合者。四念法同。
故為一。煖頂同退。故為一。忍不出觀。故為一。世第一無上。故自為一。見修道異。故各為一。廣如俱舍賢聖
品中。此但略明一適願者。四念機教相稱。此聞慧也。勇銳

者。即是思慧。思心動慮。正勤方便也。
二互相推排
者。推四真理。排伏見惑。邪正未決。名為互相。此入
修慧。屬煖頂位也。三競者。競取勝理也。此是忍法
位。競取勝理。初觀三十二諦。競趣真道。後縮觀趣
苦法忍也忍法位。初觀三十二諦者。上下各有十六行相。上下合論。故三十二。欲界苦諦
下。觀苦空無常無我。集諦下。觀集因緣生。滅諦下。觀滅盡玅離。道諦下。觀道正迹乘。共十六諦。上二界同
一定地。共一四諦。亦觀十六諦。是為上下共觀三十二諦也。其觀法在忍位中。有下中上三忍不同。下忍
初觀欲界四諦。修十六行。又類。觀上二界四諦。修十六行。共三十二行。名下忍位。中忍所觀三界上下八
諦三十二行。與下忍同。但其中有減緣減行之別。所謂減緣必減行。減行未必減緣。行即十六行。緣是所
緣四諦之境也。共有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名中忍位。唯留欲界一行。并所緣苦諦。名上忍位。故云縮
觀苦諦。趣苦法忍是也。略如四教儀集註。廣如玄文釋籤。四共者。是世第一法

位。同觀一諦苦諦。與苦法忍四觀不別也。
五馳走者。
入見道十五心。速疾見理入見道十五心速疾見理者。世第一後心。苦忍
真智。於八諦下。發八忍八智。總十六心。有門以十五心名見道。為初果。至十六心去。是修道。二三果位也

譬上便有涅槃音。見道之中。分得涅槃也。
六爭出
[003-0682a]
者。思惟道也。爭出三界。成無學果。斷思惟盡。方出
火宅。即譬上偈。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也。
觀心
解者。中道正觀。直觀實相。心法相稱名適所願。境
無邊故。觀亦無邊。名勇。境研心利。名銳。心境相研。
名互相推排。心王心數。緣境速疾。名競共馳走。徧
歷一切陰界入等。無非實相。名為出火宅也第二
捨几用車譬竟

△第三等賜諸子大車譬。譬上顯
真實相。此文為四。一父見子免難歡喜譬。譬上我
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至今我喜無畏兩行一句
偈為本。二諸子索車譬。譬上大乘機發。我見佛子
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皆來至我所兩行偈
為本。三等賜諸子大車譬。譬上於諸菩薩中。正
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三句為本。四諸子得車歡
喜譬。譬上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一偈為本。上法說中。先明機發。次說
障除。佛喜無畏。今譬中先明免難。後明索車。若具
足論。應作四句。有先障除。後機發。如四大聲聞等。
於三藏中障除。大品末。法華初。大機始發。二障未
除。大乘機發。如華嚴中及法華中諸凡夫眾。得入
佛慧者。餘兩句如上說上說者。自有障即除。機即發。如說無量義時。證二乘
果。大機即發。自有障未除。大乘機未發。如五千退席者。方便品明佛喜。無畏。

此中諸子歡喜。以子喜故。其父亦喜。共成一意。


今初父見子免難歡喜譬。】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歡喜踊躍。」
[003-0682b]


【就免難中具二義。謂免難。歡喜。若子未免難。父則
憂念。若得離火。心即泰然。故免難歡喜。得為一譬。
以子歡喜。其父亦喜。得譬佛喜也。四衢道中者。正
譬四諦。四諦觀異。名為四衢。四諦同會見諦。如交
路頭。見惑雖除。思惟猶在。不名露地。三界思盡。名
露地。住果不進。故云而坐。不為見思所局。故云泰
然。生滅度安隱想。故言歡喜也。
△第二諸子索車
譬。】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願時賜與。」


【後偈云。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文無索字。義者。依此
請辭。明索車耳。譬上大乘機發。會義云。三車以譬
三乘果位。為求三乘果。所以出三界。既出三界巳。
實無三乘果證可得。而又方等彈訶。般若淘汰。今
經彰言。方便非實。所以殷勤三請。名為索車。指昔
所許三權。正是請今一實。故名大乘機發也。須知
在方等時。屢被挫折。不知所云。便有機索。至般若
時。轉教付財。但自未知得與不得。便有情索。今法
華會。發言三請。更加口索也。
△第三等賜大車譬。
有二。一標兩章門。二廣兩章問。
今初標。】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各賜諸子者。標等子也。等一大車者。標等車也。何
者。以子等故。則心等。譬一切眾生等有佛性。佛性
同故。等是子也。第二車等者。以法等故。無非佛法。
譬一切法。皆摩訶衍。摩訶衍同故。等是大車。而言
[003-0682c]
各賜者。各隨本習四諦。六度。無量諸法。各於舊習。
開示真實。舊習不同。故言各。皆摩訶衍。故言大車
而言下。却以子等釋車等疑。既云車等。何以各賜。昔習不同。諸位不一。至此所說。無非一乘。何以故。若一
人不徧。不名子等。且云本習。應徧諸法。一物不與。不名賜等。所以色心。逆順。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小
大。慧福。故知等賜。秪是開彼三乘六道。無非一如。故一一如。無不徧攝徧具徧入。一切眾生。誰無四方道
場之分。誰不理有大車具度。待時待緣。是故爾耳。故至今日。方云各賜

△二廣兩章
門。有二。一廣車。二廣心。廣車又二。一廣車體。二釋
有車之由。敘車體中三。先敘高廣。次明白牛。後明
儐從。
今初。】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安置丹枕。」


【假名車有高廣相。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之
邊際。豎徹三諦之源底。故言高廣也。眾寶莊校者。
譬萬行修飾也。周帀欄楯者。譬總持。持萬善。遮眾
惡。四面懸鈴者。譬四辯下化也。張設幰葢者。譬四
無量。眾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珍奇雜寶
而嚴飾之者。真實萬善。嚴此慈悲。大經云。慈若具
足十力無畏。名如來慈。慈中行布施等。寶繩交絡
者。譬四弘誓。堅固大慈心也。垂諸華纓者。譬四攝
神通。悅動眾生。亦譬七覺玅鬘也。重敷婉筵者。譬
觀練熏修。一切諸禪。重沓柔輭也。安置丹枕者。若
車外枕。車若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
靜。即靜而動。若車內枕者。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
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赤光。譬無分別法也。
△次
明白牛。】
[003-0683a]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其疾如風。」


【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般若。能導諦緣度一切萬行。
到薩婆若。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相應。體具萬
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又四念處為白牛。四
正勤中二世善滿如膚充。二世惡盡如色潔。四如
意足。稱行者心。如形體姝好。筋譬五根。住立能生
義也。力譬五力。摧伏幹用義也。行步平正。以譬定
慧均等。又譬七覺調平。其疾如風者。八正道中行。
速疾到薩婆若。
△後明儐從。】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僕從者。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給侍使令。眾
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智用。故淨名云。皆吾
侍也。又果地神通。運役隨意。即僕從也。
△二釋有
車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由如來果地福慧圓滿。名財富無量。種種諸藏充
溢者。行藏。理藏。一切法趣檀尸。忍等。是趣不過者。
是約行為如來藏。一切法趣陰入界根塵等。是趣
不過。即是約理明如來藏。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
名溢。實智滿名充。權智滿名溢。入中道名充。雙照
故名溢。非但藏多。又皆充溢。何法不是摩訶衍。故
大乘法財無量也一廣車等竟
△二廣心等。文二。
一廣心。二釋。
今初。】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003-0683b]


【廣心等者。財富無量。是子無偏。是故心等。若富而
非子。是子而貧。則不得等。今七寶大車。其數無量。
若教若行。皆摩訶衍。即財多也。各各與之。不宜差
別者。不移本習。而示真實。如身子於智慧開佛知
見。具一切佛法。目連於禪定開佛知見。具一切佛
法。餘人例爾。又方等般若。念處正勤。根力覺道。種
種異名。皆開示實相。歷一切法。亦復如是。故言無
量也。
△二釋。】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初釋財多。尚周一國。況復諸子。譬大圓因。徧該善
惡。況佛知見耶。次釋子等者。非子尚充。況是子耶。
譬佛無緣者尚度。況有緣子耶。
二廣心等竟
△第
四諸子得車歡喜譬。譬上受行悟入也。】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盡於變易。過
本所望。豈不歡喜。
僭補曰。棗栢李長者頌云。一切眾生金色界。白淨無垢智無壞。
智珠自在內衣中。只欲長貧住門外。廣大寶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普賢扶。肥壯白牛甚多力。一念徧遊無
卷舒。如是寶乘不能入。但樂勤苦門前立。不覺自身常住中。遺上恒言我不及

第三等賜
大車譬竟

△第四長者無虗譬。譬法王不妄。文三。
一問。二答。三述歎。
今初。】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寧有虗妄不。」


【佛問者。本但許三。而今與一。非虗妄不。欲令身子
領實。故以虗妄問之。
△第二答。為二。一免難不虗。
二不乖本心不虗。各為三。今初免難不虗。三一
[003-0683c]
標。】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全其軀命非為虗妄。」


【△二釋。】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巳得玩好之具。」


【釋者。命重身輕。全身免火。巳得大寶。濟於重命。豈
應有虗全於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則為巳得昔來所玩。況於火宅方便濟苦。本在大耶


△三結況。】


「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結免八苦之火。全五分之身。巳是大寶。況二萬億
佛所。大乘慧命。圓因成就。佛知見開。寧是虗妄。

第二不乖本心三。一標。】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虗妄。」


【初標不乖本心章。本知無三。意令不謗。不謗者。巳
不乖本心不乖本心意者。此述長者本意。若小若大。俱有本心。大本為本。小本非本。許小
不與。尚無所乖。況更與大。寧乖本意。如許少財。與少非妄。況與大位。得過於昔。寧乖本心。信知如來本非
小化。所以財但免於分段之貧。位則超於二死之賤。二義兼備。何乖之有

△二釋。】


「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以是因緣無虗妄也。」


【本知無小。意令不毀。既無毀因。不墮惡果。不與小
車。不乖本意。
△三結況。】


「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其子。等與大車。過本所望。
是故不虗。結前章云。方便拔濟。譬於斷德神通之
力。結後章云。財富無量。譬於智德辯說之力。前是
子等故不虗。後是財等故不虗。
△第三述歎。】
[003-0684a]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有二善哉者。述其二不虗也。問。佛何不自說不虗。
答佛許三與一。自說為難。身子說不虗。取信為易。


第四長者無虗妄譬竟
第一開譬竟
△第二合
譬。合上總別二譬。先合總譬中有六。今文皆合。小
不次第。今初第一。合上第一長者。名行位號德業
等。故云如來亦復如是。】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


【無量德號。略舉十義。如上說。一切世間。將處所以
定名行。上云國邑聚落。今合直云一切世間。通指
同居。有餘。實報。自體。皆是佛玅色玅心果報之處。
而徧應彼三處也。於諸怖畏等。合上歎內外德。內
是年高衰邁。識達則多。譬如來智斷。於諸怖畏。無
明永盡。合上衰邁。顯斷德也。成就無量知見。合其
年高。顯智德也。力無畏等。合上外德。財富無量也。
神力者。深修禪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智慧力。智
必照境。如身之託處。合上宅也。具足方便波羅蜜
合上諸僕從也。
△二合上五百人。上云今我亦如
是。安隱眾生故。安隱即慈悲也。】


「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恒為慈悲所被。合
上五百人也。
△三合上其家。以慈悲故。而生三界
火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003-0684b]


【△四合上第六眾生有緣。親者前度。合上三十子。
有三乘根欲也。】


「為度眾生。」


【△五合上安隱。對不安隱法。欻然火起。】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


【△六合上第三一門。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也。】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教能詮理。尋理起行。即得菩提。故知教理共用。合
上唯有一門譬也。若講說。令前後可解。一一須提
方便品譬本。來勘合之。後去例爾合總譬六段竟


△第二合別譬。別譬有四。初合見火譬。二合捨几
用車譬。三合等賜大車譬。四合無虗妄譬。初合見
火譬有四。一合上我以佛眼觀見。】


「見。」


【今以一見字。合上第一能見之眼。即是如來寂照
智眼能見也。
△二合上所見之火。從四面起。】


「諸眾生為生老病死如是等種種諸苦。」


【此中明八苦為火。四苦如文。貪著追求。求不得苦。
後受地獄。天上人間。是五陰苦。愛離怨會如文。此
之八苦。從四倒四面起也。
△三合上所見火。譬諸
子不覺不知。】


「眾生沒在其中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不觀苦集故不厭。不觀道滅。故不求解脫。雖遭大
苦不以為患。合上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也。
△四合
[003-0684c]
上起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巳令其遊戲。」


【第四合上第三起驚怖。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
隱得出意也。應拔其苦難者。即大悲之力。與無量
樂者。即大慈之力也一合長者見火譬竟
△第二
合上捨几用車譬二。先合捨几。次合用車。今初捨
几。上文有勸誡。今但合勸。不合誡。以勸善即誡惡。
誡惡即勸善。上勸文有三。謂擬宜。無機。息化。

初。】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擬宜有身手衣裓等。但以神力者。合上身力。智慧
力者。合上手力也。讚如來知見。合衣裓也。力無所
畏。合几案也。若佛初出。即用此擬。眾生不能以此
得度也。
△二無機不受勸。】


「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正由五濁障重。未免生死等火。大乘微玅。不能得
入。故言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此一句。即合上唯有
一門而復狹小也。
△三合上放捨。無機息化。不然。
或當墮落。為火所燒也。此文無放捨語。而息化意
甚分明也。息化文二。先牒前後三譬帖合。】


「舍利弗如彼長者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牒前一譬。正帖合息化。牒後兩譬。傍成息化也。雖
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牒前身手救子不得譬。
以合如來亦寢大化也。
但以殷勤下。牒施三之譬
[003-0685a]
也。
就然後各與下。牒第三等賜大車譬也。
△二正
合息化。】


「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此十六字。正合息化一合捨几譬竟
△第二合用
車救得譬。上文有四。此中亦四。第一合上擬宜三
車也。】


「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


【△二合上知子先心也。】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三合上歎三車希有。上有勸示證。今亦具合。但
不次第。先示。】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苦諦。勿貪麤弊色
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集諦。汝速出三界。
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滅道二諦。」


【合上三車今在門外。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三
界是示苦諦。勿貪麤弊。乃至生愛等。示其集諦。速
出三界。示其滅道。滅道即是示其三界外有智斷
三乘之果。故令速出三界。當得三乘。三乘正取滅
道為體也。
△二證。】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第二合上必與證得不虗也。
△三合上歎車希有。
即勸也。】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此三乘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故眾聖所稱。得無
[003-0685b]
生智為自在。得盡智為無繫。我生巳盡。不受後有。
名無所依。所作巳辦。梵行巳立。名無所求也。無漏
根力覺道等者。根。五根。力。五力。覺。七覺支。道。八正
道。禪。四禪四空。定。滅受想定。解脫。八解脫。三昧。三
三昧。以上法門。通漏無漏。此三乘果法。皆是無漏
根力覺道等也。無量安隱快樂者。證真空涅槃。離
我見有無等見。諸患永息。故云得無量安樂也。

四合上適子所願譬。上有真似等四位。今合亦四。
但上總今別。三乘各為四。皆引上譬來帖合。】


「舍利弗若有眾生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內有智性者。宿習三乘樂欲。成三乘智性。故佛施
三乘之教也。內有智。乃至從佛聞法信受。合上聞
父所說玩好之物。適其願故。合上聞慧也。
殷勤精
進者。殷勤。合上心各勇銳思慧也。精進。合上第二
推排。推是推理。排是排惡。惡去故精。理明故進。合
上修慧也。
欲速出下。合上第三競共馳走。
是名聲
聞乘。合上第四爭出火宅。
三乘修行。皆有此四。

辟支佛求自然慧者。辟支是法行人。從他聞法少
自推義多。故取譬鹿。鹿不依人。自然者。從十二緣
門入。此門本自有之。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不
從他聞。復名自然慧也。
菩薩稱一切智者。不同二
乘。乃是佛智。菩薩望此修因。即是大乘兼運之意
巳上合第二捨几用車譬竟
△第三合等賜大
車譬。上文有四。一免難。二索車。三等賜。四歡喜。今
[003-0685c]
略不合索車歡喜。但合免難。義兼索車。合等賜。義
兼歡喜。今雙牒免難等賜二譬。然後雙合二譬。初
雙牒。】


「舍利弗如彼長者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如彼長者下。牒免難。自惟財富下。牒等賜。
△次雙
合二。先合免難。】


「如來亦復如是得涅槃樂。」


【門有入義出義。若三界為宅。五陰為舍。由迷色心
而入色心。即是入宅生死之門。若作出者。今言以
佛教門。出三界苦。正是稟藏通二教。教下之理共
為門。起三乘聖行。出三界苦。得涅槃樂也。
△次合
等賜。上等賜先標二章。次廣二章。後釋出有車之
由。今文闕略。小不次第。略分為五。一合上釋有車
之由。】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力無畏等諸佛法藏。」


【上云財富無量。庫藏充溢也。
△二合上廣等心。】


「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上云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今云不令有
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豈非合等
心義。
△三合上標等心章門。】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


【上云各賜諸子等也。
△四合上標等車章門。】


「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五正合上廣大車。】
[003-0686a]


「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玅第一之樂。」


【通合上高廣。乃至僕從等。一相。是實相。即法身德。
一種。是種智般若。即般若德。能生淨玅之樂。樂即
無苦。名解脫德。三德高廣。具足莊嚴。收羅眾德。名
摩訶衍。合上大車譬也第三合等賜諸子大車竟


△第四合上不虗譬。上答文有二。一全身命。二不
乖本心。今但合不乖本心。兼得全身命。又為三。先
牒譬。】


「舍利弗如彼長者無虗妄之咎。」


【△次合釋不乖本心。】


「如來亦復如是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三合況。合上況出不虗也。】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分別說三。」


【即是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故許三與
一。非是虗也。此釋小異於前。前意為令諸子得出。
意不在三。既出不與。亦不虗妄。今明如來出世。本
欲說大。但為小智樂著三界。故以方便誘引。既巳
得出。還與大乘。即稱本心。故言能與眾生大乘之
法。但不盡能受也。若華嚴中能受。即巳與竟。不俟
鹿苑開一為三。由不能受。故以方便力。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三由眾生。非佛本意。故用此釋成不乖
本心不虗也。前舍利弗問云。願為四眾。說其因緣。
今故答云。以是不盡能受因緣。分別說三初長行

△第二偈頌。有一百六十五行。分為二。前有一
[003-0686b]
百行。頌上長行文中第二譬喻。後有六十五行。廣
明通經方法。勸信流通。
上長行有開譬合譬。偈頌
亦二。初有六十五行半頌開譬。次有三十四行半
頌合譬。
初亦二。初有三十三行頌總譬。次有三十
二行半頌別譬。
總頌六意。六意中止頌其四。兼得
其二。頌家宅。兼得一門。頌五百人。兼得三十子。


今初一句明長者。】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頌上位號。即兼得名行歎德。既有長人之德。即知
名行。徧為國邑所崇。亦知內外。年德俱高也。內合
婆伽婆。即位號。則知具足智斷慈悲萬德也。
△第
二三行一句。頌家宅譬。為二。初句頌家宅。】


「有一大宅。」


【一大宅者。且指一方三界。故云一。
△二三行廣出
宅體。】


「其宅久故雜穢充徧。」


【明所燒之相。故知此頌宅體也。三界無始為久。非
今所造為故。無常卑鄙名頓弊。
亦云。頭殿。腹堂。背
為舍。念念相續無常為高危。
一云。色界為堂。欲界
為舍。不免墮落名高危。
命根支持為柱。過去行業
為基陛也。亦云。兩足為柱根。三相所遷名摧朽也。
意識綱維。以為梁棟。諸苦所壞如傾斜。亦云。脊骨
為梁棟。髂為基陛。衰老之時為頹毀。
牆壁者。一云。
[003-0686c]
四大為牆壁。皮膚為泥塗。四威儀不正為亂墜。五
識不聰。不相主境。為差脫。亦云。牆壁圯坼。如皮膚
皴朽。壯色鮮淨。如初泥塗。老色枯悴。如後褫落。髮
髭朽老。則皆脫落。如覆苫亂墜。筋骨老弱。支節不
援。如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者。印師云。三十六物。更
相隔障。故云周障。䐗膓盤迴。故云屈曲。非但無常
所遷。亦有不淨苦等。故云雜穢充徧也。今云周障
是六識。屈曲是六根。六識緣六根。取境艱關。故言
屈曲。六塵徧染六根。故言雜穢充徧。因緣觀心兩
番釋因緣觀心兩釋者。如云。頭殿。腹堂。即觀心也。如云。色堂。欲舍等。即因緣也。命根巳下文。竝
觀心也

△第三半行頌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譬三乘根性。為五道所攝。兼得三十子譬也。
△第
四有二十九行偈。正頌三界火起。
就此分四。初有
二十二偈。明地上事。譬欲界火起。次有三偈半。明
穴中事。譬色界火起。三有二行半偈。明空中事。譬
無色界火起。四有一偈。總結三界。眾難非一。
就欲
界火起復為四。初十七偈半。明所燒之類。譬眾生
十使。
次有一偈。明火起之由。譬起五濁所由。
三有
二行。正明火起之勢。譬正起五濁。
四有一行半。明
被燒之相。譬受八苦五濁。
就十七行半為二。初十
六行。正明所燒。後一行半總結。
就所燒中又二。初
六行。明禽獸被燒。譬五鈍使眾生。後十行。明鬼神
被燒。譬五利使眾生。初五鈍使為二。初五行半。明
[003-0687a]
五鈍。二半行結。初分五。初半行譬慢使。】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


【眾生慢使。自舉輕他。如鳥為性。陵高下視。八鳥譬
八慢。文殊問經明八憍。今用配八鳥。盛壯憍如鴟。
性憍如梟。富憍如鵰。自在憍如鷲。壽命憍如烏。聰
明憍如鵲。行善憍如鳩。色憍如鴿。陵他為慢。自貴
為憍。自愛為貪。愛他為淫。自忿為恚。忿他為瞋。自
惑為愚。惑他為癡。
△二半行譬瞋使。】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瞋有三。蚖毒盛。不觸而吸。譬非理生瞋。蝮蝎觸則
螫。譬執理瞋。蜈蚣譬戲論瞋。世人云。赤頸者是蜈
蚣。不赤者是蚰蜓。
△三有二行譬癡使。】


「守宮百足而集其上。」


【癡有獨起。相應起。守宮百足等兀然。譬獨頭無明。
鼬貍鼷鼠等。譬相應也。諸惡蟲輩下。從癡根本。備
起諸結也。明諸使相緣。或緣三界如交橫。起之速
疾如馳走。屎尿下一行。明癡。心所著之境。皆無常。
苦。無我。不淨。由癡不了。於中計淨等而生染著。故
云。𧏙蜋諸蟲。而集其上僭補曰。著男女。是屎尿臭處。不淨計淨。是𧏙蜋輥丸


△四有二行明貪使。】


「狐狼野干處處求食。」


【貪有二種。一有力。二無力。有力者。以威勢取。如狐
狼等。無力者。但能從他乞索麤弊。如野干等。咀嚼
下。明貪取境。引物向巳如咀嚼。不以道理如踐蹋。
[003-0687b]
貪心取境。或取一城。或取一國。其有齊畔。如嚌齧
也。亦云。貪心取境。有用不用。有用而取如咀嚼。不
用而取如踐蹋。又少則咀嚼。多則踐蹋也。骨肉狼
藉者。積聚五塵。不知止足也。由是群狗。競來搏撮
者。此有力貪。搏撮無力之者。謂王威也。饑羸慞惶
者。常不知足如饑。求不能得如羸。種種營覔如慞
惶。多欲之人。雖富而貧也。愛心貪。貪五塵之肉。見
心貪。貪道理之骨。推求知見。遂多所解。即是多骨。
須骨之狗。競來撮之。諸見心中。未得正法之食名
饑。不能伏斷見名羸。處處求解。名為慞惶。一云。即
是貪人。希求念望也。
△五半譬疑使。】


「鬬諍摣掣。啀喍嘷吠。」


【猶豫二邊名疑。未決是非云鬬諍。意謂為是名掣。
復謂為非名摣。啀喍嘷吠者。發言論決是非之理
摣者。叉也。謂五指俱取也。掣。牽也。亦云。向前[據-豕+旦]。向後掣。啀喍者。喍字亦作齧。張唇露齒也。嘷吠者。出
聲大吼也

△第二半行。結上五鈍使。】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初六行明五鈍使竟
△第二有十行。明五利使。為
二。初半行。總明利使。】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利使徧緣三界五陰四諦。故言處處皆有。夫鬼神
有通有智。禽獸則無。故以利使譬鬼神。鈍使喻蟲
魑魅者。物之精也。通俗文云。山澤之怪。謂之魑也。西京賦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頭人形曰魅。魍
魎者。木石變怪。玉篇云水神

△二九行半。別明五利使。文為五。
[003-0687c]
初三行譬邪見。】


「夜叉惡鬼甚可怖畏。」


【邪見者。夜叉是捷疾鬼。譬邪見撥無因果。人是善
報。譬出世因果。不雜煩惱。撥無此理。如食人肉。毒
蟲之屬是惡報。如世間因果。雜諸煩惱。撥無此理。
如噉毒蟲之屬也。孚乳產生者。世間之法。從自類
因。生自類果也。各自藏護者。因能有果名藏。必得
不失名護也。又人肉是善。毒蟲是惡。邪見之心。撥
無善惡因果事。如噉食也。孚乳產生。總說善惡。竝
有因果相生之用也。食之既飽者。見心成就也。惡
心熾盛者。見心增廣也。鬬諍之聲者。內心成就。外
彰言教。宣於無因無果之法。能令聞者。墮落三塗。
故言怖畏鳥生曰孚。獸生曰乳。言自類等者。即同類因。得等流果。以子似父。故以喻之


△二兩行二句譬戒取。】


「鳩槃茶鬼怖狗自樂。」


【戒取者。鳩槃茶。是鬼勝者。如有漏善。能勝諸蟲也。
蹲踞土埵者。修十善戒。能生六天。六天是欲界高
處。事如土埵也。又外道持戒。能修禪定。初得欲界
定。或得未來定。未來定。未脫欲界。欲界之頂。如土
埵也。或離一尺二尺者。得色界定。如一尺。得無色
處定如二尺。得升上界為往。退墮為返。起見葢。如
縱逸嬉戲。捉狗兩足。一云。謗無苦因。如捉狗足。撥
無苦果。如脚加頸。集本得果。如狗之聲。利見撥言
無集。無得苦之理。令其失聲也鳩槃茶者。可畏鬼也。蹲。虗坐也。踞。實
[003-0688a]
坐也。次捉狗等者。有此一釋。故曰一云。狗足如因。捉之如謗。捉足撲之。如令絕聲。故云令其失聲。復以狗
脚。加於狗頸。謗無苦因之上。復更撥。無苦果。如脚加頸

△三一行半譬身見。】


「復有諸鬼呌呼求食。」


【身見者。豎入三世計我名長。橫徧五陰計我名大。
計我自在。不修善法。即無慚愧。故言躶形。以惡莊
嚴。故言黑。無功德資。故言瘦。計我者。不出三界。故
言常住其中。計我在心。發言宣說有我之相。故言
發大惡聲。冀因此說。望得道果。故言呌呼求食也。


△四半行譬見取。】


「復有諸鬼。其咽如鍼。」


【見取者。咽細命危。而保其壽。非想無常而計涅槃。
故言其咽如鍼言見取者。非果計果。非想非是涅槃之果。計之為常
△五兩
行譬邊見。】


「復有諸鬼呌喚馳走。」


【邊見者。推我斷常。斷常二邊。如牛頭二角。為身是
我為我是身。依我見起邊見。如頭兩角也。計常斷
之過。能斷出世善。如食人肉。能斷世善根。如或時
噉狗。或時計常。或復計斷。前後迴轉。如頭髮蓬亂。
計常即破斷。計斷即破常。如殘害兇險。無有智定
食飲自資。如饑渴所逼初十六行明所燒竟
△第
二一行半總結。】


「夜叉餓鬼恐畏無量。」


【總結欲界煩惱之相。亦是結利鈍眾生之相。竝是
有漏之心常無道味。故云饑急。窺看牕牖者。明其
[003-0688b]
邪觀空理。慕仰道味。雖復觀察。而滯著心多。不會
正理。如窺牕見空。不得無礙也初十七行半偈譬
十使竟

△第二一行。明火起之由。譬五濁由起也。】


「是朽故宅。屬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三界是佛化應之處。發心巳來。誓願度脫。故云屬
于一人。長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後。諸子無知。
故令火起內合。正由如來大通佛時。常化是等。令
伏五濁。眾生感盡。如來捨應。此等於後。便起五濁。
他土赴緣。非是永去。故言近出。又云。從得無生巳。
不生三界。故名出。不久應來。故名近。壽量品云。數
現涅槃。即是出宅意也。
△第三二行正明火起之
勢。勢有二種。一者勢分。二者威勢。勢分通至非想。
威勢燒無不壞。今當界二勢。亦復如是。】


「於後舍宅牆壁崩倒。」


【四面。即是處所。身受心法。等起四倒五濁八苦。故
云一時。相續漸增為熾。命根斷為爆。風刀解體為
裂。又云。受苦悲痛呻吟之聲為爆。諸根破壞為裂。
氣斷。骨離。筋絕。為摧折墮落。四大解散。為牆壁崩
倒也。
△第四一行半。明被燒之相。】


「諸鬼神等不能自出。」


【或云。親屬為鬼神。哭泣為揚聲。今例上。利使以譬
神鬼。利使之人。或計斷常。若計常者。謂法定空。巳
有還無。無即常。計斷之人。謂法定斷。唯此一死。更
無復續。皆唱言定說。其事巳顯。故云揚聲大呌也。
[003-0688c]
若是鈍使。及諸戒取。本不計斷。今見無常。但生疑
怖。不知出離之方。故言慞惶不能自出初二十二
偈頌欲界竟

△第二有三行半。明穴中事。譬色界
火起。諸部解義。瞋通三界。即此文也。文為四。初一
行。明所燒之類。】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四禪之定。譬如孔穴也。雖復不及門外敞豁。猶得
免於猛炎。入禪定中。猶得免於欲界麤惡也。利使
眾生。亦得禪定。如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二一句。
是火起之由。】


「薄福德故。」


【由少福故。近惡遇苦。
△三一句。明火起之勢。】


「為火所逼。」


【孔穴之中。雖無猛炎。猶有熱惱。四禪雖無欲界惡。
亦有愛味細苦。故言為火所逼。
△四二行明被燒
之相。】


「共相殘害四面充塞。」


【明利鈍相奪。諸使眾生。得禪是同。所計各異。異故
互相是非。如相殘害也。既於禪中起諸見。則不能
生無漏定慧。但著默然。如飲血。又著支林。如噉肉。
野干是欲界貪。未來定巳斷。故言竝巳前死。亦名
食噉。禪定之貪。如大惡獸。能吞欲界貪也。欲界四
倒八苦如猛炎。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煙。亦通身受
心法。四大皮肉等。故言四面充塞也二色界竟

[003-0689a]
第三二行半偈。明空中事。譬無色界火起。為二。初
一行。明所燒之類明空中事者。前云藏穴。以譬色界。今乃出穴。故譬無色。言空中
者。非謂虗空。既以舍內譬欲。入穴譬色。今以穴外空地為空。譬以無色。】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


【厭色界定。出向無色。厭色麤境。觀無色法。如毒蛇
類。火燒出穴。若爾。瞋通三界也。
△次一行半。明所
燒之相。】


「鳩槃茶鬼周障悶走。」


【若得無色定。必滅下緣。故云隨取而食也。非想最
頂。猶尚不免顛倒諸苦。如頭上火然。非想亦有八
苦之火。心生異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
擾擾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
得苦。求定不得。必有於障。即怨憎會苦。四陰心。即
五盛陰苦。不能即斷有頂種故。頭上火然也。無無
漏故。饑渴所惱。猶是輪迴。周障悶走也三無色界

△第四一行。總結三界。眾難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眾難非一。」


第一總譬竟
△第二有三十二行半偈。頌別譬。別
譬有四。今頌但三。初有二行半。頌長者見火。第二
有十三行。頌捨几用車。寢大施小譬。第三有十七
行。頌等賜大車譬。初頌見火。有三。一能見。二所見。
三起驚怖。此中具頌也。
初三句。頌能見人。】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


【上明見。今云聞。以聞代見也。聞必從他。門外立者。
[003-0689b]
正頌上我雖能於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也。立者。在
法身地。常懷大悲。欲救眾生。不處第一義空之座
不處第一空座者。第一義空。為智理合。與悲同體。今言不住無悲之智。恒居有智之悲。故云不處。故
知無緣慈悲。方可與智同體

△二一行一句。頌所見之火。】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


【問。子本未出。云何因戲來入。答。或曾發心。名出三
界。而復退還。名之為入。如人舉足欲出。至門側而
反。亦名為出。亦名還入也。又理性本淨。非三界法。
因無明故。而起戲論。便有生死。故云。先因遊戲來
入也。大善未著為稚小。無明所覆為無知。
△三二
句。頌上即大驚怖。而起大悲心。】


「長者聞巳。驚入火宅。」


一長者見火譬竟
△第二有十三行。頌捨几用車。
為二。初有五行半。頌上救子不得。上開譬中有勸
誡。上合中但合勸。今但頌誡。誡文有三。初四偈半。
頌上我當說怖畏擬宜。】


「方宜救濟況復大火。」


【方宜者。擬宜大教也。告喻。即是說眾患難。誡教之
惡鬼毒蟲下。皆患難之事。巳如上釋。饑渴惱急者。由無定慧。是故饑渴。巳可怖畏。況復更為濁
火所燒。如得上界有漏定時。無無漏定。巳為小火之所焚燒。況墜下欲。大火所燒。即指饑渴惱急以為此
苦。是故應求大乘永離

△二三句頌不受誡。】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


【不受誡。是稚小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既無大
志。復不習小。大小俱忘。必著三界。
△三一句。正頌
[003-0689c]
無知息化。】


「嬉戲不巳。」


【指不巳一句。頌上視父而巳。放捨苦言之義也。
第三
一句。正息化者。見思不巳。故息大化。若見思不巳。尚有大機。如來於時。亦不悋大。以有小機。且令出濁。先
施小耳

初五行半救子不得竟
△第二七行半偈。頌
上用車。上文有四。一者擬宜三車。二知子先心。三
歎三車希有。四適子所願。今頌中但有三義。略不
頌知子先心。
今初三行頌擬宜。】


「是時長者設諸方便。」


【初一行。明擬宜意。次一行。用小之由。由著見思。故
唯施小。次半行。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則大小竝亡。
故云將為火害。害故喪身。喪身故失命。次半行。正
思用小。故云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二有三偈。頌
勸歎三車希有。上明勸示證三義。今頌亦三。重頌
勸成。有四。初一行頌勸。】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玅寶好車。」


【△二三句頌示。】


「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


示轉中云在門外者。如示四諦。令知出世
△三一句又頌勸。】


「汝等出來。」


【△四一偈頌證。】


「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三一行半偈。頌適子所願。】


「諸子聞說離諸苦難。」
[003-0690a]


【今總頌上長行適子所願六句。馳走。頌上見諦。空
地。頌上無學也二捨几用車譬竟
△第三有十七
行偈。頌上長行等賜大車譬。文有四。一免難。二索
車。三等賜大車。四得車歡喜。
今頌亦四。初五行頌
免難歡喜。第二三行。頌索車。第三七行半。頌等賜。
第四一行半。頌得車歡喜。
就初五行。頌上諸子免
難又二。初一行頌免難。】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於四衢。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者。有二釋。一云。諸子坐座。得出三界。故
無畏也。二云。是長者坐座。長者見子免難。即得無
畏。初在門外。猶有憂畏。故云立。今得出門。方坐無
畏。故方便品云。今我喜無畏初在門外者。初子猶在內。是故父立。今子
既出。是故安坐。又大機未會。是故云立。小化巳周。是故安坐。故知立者冥利。坐者顯益

△二
四行頌長者歡喜。】


「而自慶言我今快樂。」


一免難歡喜竟
△第二三行頌索車。】


「爾時諸子惟垂給與。」


二索車竟
△第三七行半。頌上等賜大車。有三。初
一行超頌釋大車。】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瑠璃。硨磲碼碯。」


【屋盛稱庫。地盛曰藏。行具一切法名藏。眼耳六根
具一切法名庫。
行具一切法約修。六根具一切法約性。庫藏皆含藏義。亦可互論也


△二六行頌廣大車。】


「以眾寶物而侍衛之。」
[003-0690b]


經大車中意者。因果所有。總名眾寶。約教修得。義之如造。性修不同。權宜名造。行多子多。故車非一。是故
所造。諸而復大。又須示方知。子修名造。以性泯修。造還本有。即車體也。莊校下。即具度也

△三
二句。頌二章門。結顯等賜之義。】


「以是玅車。等賜諸子。」


【上句頌大車章門。下句頌等心章門三等賜竟

第四一行半。頌得車歡喜。】


「諸子是時自在無礙。」


【遊於四方者。乘中道慧。橫遊四種四門。四種四諦。
豎遊四十一位。究竟常樂我淨之德。故言嬉戲自
在也。
四得車歡喜竟
巳上六十五行半頌開譬竟


△第二三十四行半。頌合譬。分二。初四行。頌合總
譬。為四。初一行頌合長者。】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上半行頌合位號。下半行頌合名行。兼歎德義。謂
七種方便賢聖中尊。九種世間之父。
△次一行。頌
合五道義兼三十子。】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正合五百人。兼三十子。三十子。是緣因子。一切眾
生。即是正因子也經云。一切眾生皆吾子者。如大經中。一切眾生。無不皆至大般
涅槃。子義在因。涅槃在果。大乘宗要。莫逾此二。皆悉云有

△三一行。頌合家宅。
兼得一門義。】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四一行頌合火起。】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003-0690c]


【於中初二句總標。次二句釋初四行合總譬竟

第二三十行半。頌合別譬。又分四。初三偈。合見火
譬。上文有三。今合亦三。初一偈。合頌上如來能
見。正由寂然閒居。能見五濁諸子也。即合聞有人
言。】


「如來巳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


經云寂然等者。在王三昧用智。即是安處故也
△二一行半。合頌上所見
諸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燒煑。】


「今此三界多諸患難。」


【△三半偈。合頌上佛見此巳。驚入火宅。】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初三偈合見火譬竟
△第二四行。頌合捨几用車
譬。為二。初一行。頌合捨几等。上開譬有三。擬宜。無
機。息化。今此一偈。亦有三意。】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雖復教詔一句。頌擬宜。不信受一句。頌無機。下二
句。頌息大化。貪著深故。頌上未免生老病死憂悲
苦惱等也。
△二三偈。頌合用車救子得譬。有二。初
一行半。合上欲擬宜。及歎車希有。】


「以是方便出世間道。」


【以是方便一句。頌合上但以智慧方便欲擬宜。從
為說三乘下一行一句。頌合上歎三車希有。
△二
一行半。頌合第四適子所願。】


「是諸子等不退菩薩。」
[003-0691a]


【上合三乘。各有四句。今則總頌。若心決定者。從苦
法忍巳上。是真決定。此之一句。總頌三乘馳走之
位。後具足下一行。各頌三乘爭出之位也。不退菩
薩者。不退義通。正明三藏第二頌合上捨几用車

△第三有八行。頌合第三等賜大車譬。文二。初
五行。頌合等賜。後三行。頌合歡喜。初又四。今初一
行。頌合等車章門。上文諸佛禪定等。】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


【△次一行。是頌合等心章門。上云。是諸眾生。脫三
界者。】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三二行正頌合廣大車。上云皆是一相一種等。】


「是乘微妙供養禮拜。」


【△四一行是頌上有車之由。】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


初五行頌等賜竟
△第二三偈。頌合得車歡喜。】


「得如是乘除佛方便。」


【初二偈。頌各得大車。日夜者。初得佛知見中道智
光如日分。無明在如夜。自得中道智如日。慈悲入
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遊戲。三乘之人。同入佛
智。故云與諸菩薩。及聲聞眾。又此明自行化他。自
獲是乘。故言日夜遊戲。以此化他。故言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能化三乘。同乘寶乘也。
後一偈。結勸信
所說一乘。無三因緣。於十方土。審實而求。唯一無
[003-0691b]
二。除佛方便。則不在言耳。他云菩薩不索車。若不
索車。何因乘車歡喜第三合等賜大車譬八行竟


△第四有十五行半。頌合上不虗譬。文為二。初三
行半。正頌合不虗章門。第二有十二行。頌合釋不
虗。今初頌合不虗章門為三。初一行。先定父子。明
本欲與大故。文云。皆是吾子。理應平等與大也。】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父。」


【△二一偈。明乃說三乘。意為除障。】


「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三一行半。既巳除障。還遂本心。與大乘法。故云
今所應作。唯佛智慧也。】


「我雖先說唯佛智慧。」


第一三行半合頌不虗章門竟
△第二有十二行。
頌合釋。還釋前三意。初二偈。釋同皆是子。理應平
等。第二七偈。釋不能受故。乃說三乘。第三有三偈。
釋後若堪能。還與其大。
今初。】


「若有菩薩皆是菩薩。」


【若有菩薩者。方便三乘所化眾生。皆是昔日結緣
佛子。亦皆同有真如佛性。故云皆是菩薩也。
△二
七行。以不受大。故說三乘。此文具足四諦。初二行
苦諦。次二行集諦。次一行滅諦。次半行正明道諦。
後一行半。明得解脫。但離見思虗妄。明非究竟解
脫也。】


「若人小智名為解脫。」
[003-0691c]


【此七行。明小智障重。不即信受一乘。方便說三。接
引小智。為說苦諦者。聲聞於三乘中最小。復以苦
諦為初門。眾生心喜者。稱其本習則喜。本厭生死。
自求涅槃。今聞出離。即會宿習。故歡喜。此中正明
有作四諦。但離虗妄者。無明巳是不實。通惑附無
明起。故呼之為虗妄。有作四諦。但除此惑。名為解
脫。脫於分段。未脫變易。故非自在。
△三有三偈釋
者。初一行半。以無上道法斥。次一行半。出佛本心。
還與其大。】


「其實未得故現於世。」


【第三三偈。釋障既除。情根又利。還遂本心。與大乘
法。佛本欲與一切解脫。今汝始斷分段。非大涅槃。
以其未得一切智。終是未稱本心。故言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今則還令得無上道。入大涅槃。乃是究
竟。稱佛本心。一切解脫。即是無作滅諦。無上道。即
是無作道諦。用二諦。破有作苦集。昔欲說此。而此
眾生不堪。障既巳除。還說此也。佛為法王。於權實
法。巳得自在。開三權。顯一實。豈當有虗也。
第四十
五行半合不虗譬竟

巳上一百行偈。頌長行第二
譬喻竟

△後六十五行偈中。廣明通經方法。勸信
流通。信者。信佛說不說也。勸者。勸可通不可通也。
有此二義。故言勸信。文為二。一標兩章。二釋。

初一行半標。】


「汝舍利弗勿妄宣傳。」
[003-0692a]


【初一行標說不說者。如來說此法印。為利益世間
故說也。不說者。四十餘年。未是說時。五千未去。是
故不說也。
○次在所遊方下半行。標可通不可通
章者。勿妄宣傳也。惡者強說。令其墮苦。善者不說。
悞其失樂。若大悲愍惡。則不為通。若大慈念善。則
應為通。是名標可通不可通章也。
△二釋。又為二。
初八行。釋可說不可說。次五十五行半。釋可通不
可通。
今初。】


「若有聞者非巳智分。」


【今初八行。明如來利益世間之相也。通論三世利
益。別論令二乘入信。阿鞞䟦致。是觀現在益。曾見
者。觀過去善為說也。信汝見我者。觀未來善為說
也。下文云。若深信解者。見佛常住靈鷲。即其義也。
斯法華經一行。是結上開下。如來觀知三世利益。
是故為說。淺智不解。則不為說。此釋如來說不說
章也。
僭補曰。舍利弗以信得入者。信一乘實相。究竟佛慧也。圓十信滿心。即入初住。初發心時。
即得菩提。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其餘聲聞。信佛語者。以圓住別地巳前。依法力熏習。不離教法。故云信
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巳智分也。行者未起圓信。與信位未滿者。未起應令起。未滿應令滿。總由信佛語故。
不離聖教量。依法力熏習。至住地巳上。始得亡筌。行起解絕也

初八行竟
△次五
十五行半。釋行人可通不可通章。又二。初三十六
行半。明若用大悲門。莫為惡說。若引惡數。必起惡
謗。獲惡果報。是故大悲。不可為說。】


「又舍利弗莫說此經。」


【斷世間佛種者。淨名以煩惱為如來種。此取境界
[003-0692b]
性也。大品以一切種智學般若。此取了因性為佛
種。涅槃用心性理不斷。此取正因性為佛種。今經
明小善成佛。此取緣因為佛種。若不信小善成佛。
即斷世間佛種也初三十六行半竟
△第二有十
九行。釋弘經時。用大慈門。善人應為宣說。令不失
樂。夫弘通之要。諧和兩門。令其得所。是善流傳。若
不得所。是妄宣傳。文為二。初十七行。有五雙十隻
善人之相。可令宣說。後二行。總結應可說也。初三
行。過現為一雙。】


「若有利根乃可為說。」


【利根是現在。植善是過去。強識是現在。見百千是
過去也。
△二兩行半。上下為一雙。】


「若人精進乃可為說。」


【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也。
△三有三行。內外為
一雙。】


「又舍利弗乃可為說。」


【捨惡親善。是外求。持戒如珠。是內護。
△四三行半。
自行化他為一雙。】


「若人無瞋乃可為說。」


【質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說法是化他。
△五有五行。
始終為一雙。】


「若有比丘乃可為說。」


【四方求法。請益之始。頂受專修。是歸憑之終次十
七行竟

△後兩行總結。】
[003-0692c]


「告舍利弗玅法華經。」


【善信甚多。略舉十相五雙十隻。示流通方法。顯慈悲兩
門。可通不可通之大要也譬喻品竟。】


玅法蓮華經文句纂要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