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21 法華經文句格言-宋-善月 (master)


No. 598
文句格言卷上
四明沙門栢庭 善月 述


第一帙



序王者所以敘述題旨發起一部之始也按僧傳凡
古德開釋經題必製序王故知其名有自來矣據籤
釋指為別行經序謂別時講經之序也記者集於玄
首從序類也今用釋於經初亦類也故於中便釋序
品第一則其次也明以其私序王又次之故以知冠
首焉讀者毋罪其專輙也。


序曰妙名不可思議記釋曰但舉一不思議等則妙
外無餘法旨哉是言也所以絕待言語道斷一部之
妙一言蔽之矣尚何解釋之足云乎雖然教不可以
若是非言無以知其妙必舉要者示之於是有本迹
焉有權實焉有施開廢焉有法譬焉故一題之旨所
以述也然則久成者謂之本近成者謂之迹則如來
設化之門也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
殊不思議一其皆妙之謂也妙者何也謂同體權實
之法妙也妙故得以設施則權實之用也夫權實二
法也而所以用之者三曰施開廢也故若本若迹各
復開三所謂為實施權等是也然非權無以顯實非
實無以用權故為實施權者即實之權也開權顯實
[001-0577b]
者即權之實也是權與實相與為用權實既即則權
實兩宜宜故一一故妙妙故本迹之化成如來之教
立以迹例本以譬擬法皆如是也是謂妙法蓮華無
上醍醐之至教也。


題下六難以示值佛聞法等皆為不易發起後世信
敬思修之心使知記集者所自而志在佛乘則蘄向
之意有在矣記釋佛慧之言因簡示曰須開三教果
頭之權實等夫三教果頭者佛也權實二智者慧也
自非開顯其所以果證之權實發四味偏圓之大小
何足以明今佛慧乎發亦開也是四味之圓亦須開
邪故問云云答中意者謂圓實不異則今昔圓同約
教義也但未開顯者謂昔之圓則未開顯約部義也
初心之人下列人有四謂四教也以類則三而有初
心者入實者前三教人者所以初心謂圓隔偏以今
文言之既對入實則十信巳還皆是也以其未聞開
顯則未達化源偏圓所以相隔故在昔圓者不無偏
謂之情止須聞爾非關教法也若夫圓人亦見四種
俱皆秘妙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則不在此限唯
今文為然進否更詳至於開三教果頭昔圓開否舊
皆以為部教之難如別論云云


一家通經釋義莫不有規矩焉故先以五義釋題旨
次以三分四釋解經文故於文初先示委釋之相本
迹二門三一總別者此下一段文旨總舉彼玄略無
不在言其大者莫過本迹所謂本地總別超過諸說
[001-0577c]
者如久巳成佛長遠壽量本也不唯昔所未聞抑亦
迹經尚秘所以超過諸說也又曰迹中三一功高一
期者謂迹門三周開顯亦一化所未有故功高一期
也然三祇是別一祇是總異其名耳不特三一體融
而亦永殊前教出自一家故不同他說良由依據得
本故也即迹而本等者此據開顯部旨不思議一故
迹本本迹所以相即也今先明迹則曰且如迹中等
體謂一實相理此理非迷悟非修得性一切法極一
切義故非因果雖非因果而不外因果故依之而辨
者宗也顯體而後有用者用也若論三法經經有之
今以開顯故名得為妙名餘亦皆妙能開之妙者同
體權實也若不知同何以為異若不識妙何以明麤
故曰若不先了等名猶辨也辨夫麤妙者教相而巳
故此二句謂教相爾此猶迹妙本妙未彰故對迹辨
本方顯究極故曰云云先此示者意在後世講學懸
將此意徧入一部文文點示俾無失於妙旨也所以
但標文句者政由釋題義委故也四明曰若觀釋經
大義非少則不止於以句分文而巳言文句者蓋謙
辭爾此釋乃所以揚之也或輙非之豈知言也若但
分文句下示各述所以兼顯指廣之意故曰並指玄
文等不出指彼五章寄行則四章屬行約教即教相
也或者不達遂多曲說不足道也仍誡弘經者言當
以理觀為先而事相次之以大悲居懷毋以名利壅
巳如是傳通庶曰可矣。
[001-0578a]


斯經要義有通有別通言則文文品品無適非妙所
謂咸具體等是也別則四品為宗故曰方便安樂等
云云謂方便壽量則本迹根源安藥普門乃斯經樞
鍵亦可四句通言之或者疑曰餘三可爾普門為要
未知其旨曰囑累流通文有八品普門居中貫攝上
下是亦流通之要也如文云云又大師以十雙釋普
門別行一品非要而何不然其指普賢勸發乎云云


古師節釋經文煩簡之病過猶不及於是見之矣始
者經教草創但敷弘義理不分章段於是有不識起
盡之譏而節目起於後來然猶有經論可憑未至甚
失爰至末代尤煩光宅轉細故始有過不及之患嚮
使不敝其煩則不應有煙颺塵飛之斥今家則曰人
情分節不應諍競使失三益而喪一道而又荊溪作
與奪縱許義評之謂佛赴機說等與也若固執成諍
進退俱非奪也叉曰縱有同異彼彼蘭菊仍許得意
者為言縱之也縱不全違聖心終是人之情見又奪
之也後則若何而可故卒曰若粗得通用不須若諍
其言盡之矣後之評是非者請以此為鑒。


餘經三分但作一番分文唯法華天台作兩番分判
者其本出乎正宗有本迹二門化用之別故不得而
一也既不得而一而又須總分何也是又歸乎序分
流通本唯一經故也分文可以並列釋經義不兩存
惟其義不兩存是故用有傍正所以釋序分時正用
總分傍兼別分惟其正用總分故曰今記從前消文
[001-0578b]
是也以四釋言之則全用四釋通貫本門也至釋正
宗則正用別分傍兼總分惟其正用別分故曰今且
逐近就迹分為二等是也以四釋言之本迹各三縱
用本迹亦只借體用本迹而巳本門則不須約教即
以遠本兼之餘則當門別分而巳及末釋流通却須
總分也故問云云記釋則曰問意既存兩釋等謂文
既承上從前三段而來而且復問別分二序是意存
乎兩釋也何妨問文從後為問然則既存兩釋而或
從前或從後者皆一往從義爾故曰云云亦意如上
說若欲委知具如餘論云云


解括經囊古今唯以天台獨擅其美良由大括包富
從容中道故也只如因緣一釋該四悉檀何法不攝
況加之三釋則窮源極本有教有觀何理而不彰也
抑以此經言之凡諸一切事相法門莫越乎因緣迹
門開權顯實則約教是巳本門開近顯遠則久本是
巳覽一一句入心成觀則觀心是巳故知今約四釋
解經非謂文外雖生節目皆無出乎一部經旨故曰
方知止觀一部是法華三昧之筌[ㄇ@企-止/弟]豈非凡今觀心
全覽經旨而為觀法故得還顯法華三昧此其所以
為筌[ㄇ@企-止/弟]也如是而巳聲為教體義不一途入則在人
得失懸隔夫音聲一也而有詮理不詮理者詮理則
今言教是也不詮理即有聲者是也苟因之入道雖
不詮理亦猶教也如其不入雖教猶非況不詮理乎
故其於聲教有得為體教者如觀音耳根入道有不
[001-0578c]
得者如陳如所聞聲教揀非圓通是也故知今明教
體正以入不入論而不以詮否為說以其入者在此
而不在彼故也若夫十方世界六塵皆得為體則不
稟於聲教又今文曰雖有滅後色經淨名眷飯法行
思惟悟等雖亦通六塵而並推本聲教益從此土出
於言詮故也得此區別得失明矣。


今之學者所謂尋他本迹之高廣徒自疲勞曾不觀
巳心之高廣成自利之行幾何而不墮數寶之責邪
雖然若專此斥將恐怠於觀行者與教俱發故記則
又曰若以信行為乘等云云故知根性不可一途今
因酌其宜為之說曰兩者不可得兼與其徒解也寧
觀使怠忽而俱廢孰若偏尚之為愈此猶庶幾之論
也。


證觀心一釋所以特引信汝所說文者蓋所說之言
該於一部既即法見佛亦見於汝汝即僧寶是一體
三寶於一念心當處識得記文所謂即於巳心識一
體三寶其理宛足非觀行而何則亦義當徧立一部
觀心文也亦猶金剛般若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
為有佛等亦其類也推而明之何法而非一體三寶
所在之處又豈直徧立觀心而巳引此文者不亦宜
乎窮無窮之論有事有理論理貴於無窮無窮則理
之所在論事不當無窮窮之則何有窮而巳故凡經
教必置無窮之答者從事為言也若窮其理至於無
窮其誰曰非乎如淨名六番窮妄源至於無住為本
[001-0579a]
即其理也抑事之極必際於理際於理者則窮乃無
窮也無窮乃窮也是窮與無窮均於無窮而巳矣如
今此文欲論諸佛展轉稟教終有一佛在初是果有
窮邪無窮邪有窮則墮無因無窮則理復不可據答
則曰拂迹求本等還復宗以求益為說求初何益乎
此所謂置答也其次問者躡上有初無教為問復致
無教之答則終於內熏自悟而巳矣夫內熏自悟者
際於理之謂也雖然必待內熏而自悟者則又任之
而巳殊有乖乎教道也故復設百盲之譬所以責其
守愚以自棄者於是可謂盡矣且誡之以稟教益多
可當事夫無益之論則又縱以餘方佛化六塵皆可
入道豈必定以求初而自狡邪嗚呼諄諄告誡若此
而後學謾不加省衷哉。


觀心為一經之要亦為兼識餘經文同觀異之妙要
所謂觀心一文人謂最寬於理甚切以位雖通觀等
三即今且為成初心學者此其一文之旨也往往昔
人於此但知問觀心文者除安樂行修攝其心餘皆
義立何以上文又以譬喻品為觀行明文其所以為
要者却不理會雖然今亦略答之所謂安樂行者乃
約行觀心獨得不以為正文乎餘皆義立者言事法
觀心望約行觀無非義立故義例有謂事法二觀義
立觀心是也然自今引證事法言之觸得不謂之托
事見理之明文乎文各有當安得一槩耶又前文示
觀心相者總有二重等亦一家教行綱格之說學者
[001-0579b]
不可不知今略指出以示行用之方爾古今釋如是
者多矣且道還炳然也未若猶未在大可疑著只如
所謂一部經旨皎在目前畢竟皎在炳然者是何物
直饒見得親切若作目前會又還非也若據文體只
合道箇炳然便休却有啟發之津只不合道不然豈
有送客之序等却成風吹別調也信乎難矣。


教門文義有可疑者記主皆斷奠之矣自來說者不
知出此乃復云云其說故終莫能近如秘密教傳不
傳義於是可謂明矣然有餘疑者此教未用固莫得
而知亦既巳用阿難集之何謂非阿難能受耶今謂
阿難所受還只受得顯者故曰秘密所用全是顯露
是也若乃密意則龍猛以彼此文旨推而知之方其
集時阿難正自莫測不深於其意者亦難曉也此意
巳於玄籤中示云云


立教判釋之難非佛會親承深契聖意與夫如來懸
鑒寄付有在者他莫能及也蓋天台其人乎尚猶謙
喻後世有未能盡機教之責況泛泛者哉故曰云云
又前文曰不應以諸師一匙開於八教眾戶亦猶是
也而荊溪曰頓等是此宗判教之大綱等然非法華
無以知化意之所在非教旨無以知判釋之大猷於
是言之良有以也。


明教體者不可不知一大藏教皆先有聲而後有色
因色聲故名句文三得以攝持此實假和合所以能
成一切教體也若其不許滅後色經則佛世亦不應
[001-0579c]
以聲為經邪故曰云云此以滅後例佛世為難故以
色例聲云須改聞因以理正之曰當知皆先眼耳所
得等所謂和合之言不可欺者即論有曰牟尼說法
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皆色行蘊攝是也。


阿難登高座眾起三疑者舊或於是致難云云又有
所謂權疑實疑者以結集時所集法眾本皆無疑羅
漢不應復有三疑之事故也餘嘗論之矣夫所謂無
疑者其言有小大今此云者直於小教當分及韋陀
典籍等得無疑爾非謂一切悉無疑也抑所以疑者
政由所疑者三皆乖本所知故疑或猶豫不決故疑
若苟知之則直謂是實復何疑哉由是論之皆無足
致難者及一唱我聞之言眾疑釋然尚何論權實於
其間邪大略如是爾。


余嘗疑天竺論時有二種謂迦羅是實時以淺易故
三摩耶是假時以重難故又曰以實時示內教弟子
假時破外道是者然時一爾而言有難易用有假實
何也是皆未易曉今竊有意云云論何則夫時有二
別者意謂實者示內教弟子時會之時及護明相時
晷刻無差其相易是假者剎那無常初無定相以破
外道執常計故理不易見豈非難乎由是言之雖則
一時而用有假實非直言之難易也。


據論釋時又有長短之義而言有進否者或以長短
皆假時如論文云者謂長短則皆假名出於凡心所
計例此亦可長短皆實即內教弟子時食等是也或
[001-0580a]
以長短分對二名者則四明所謂依佛制時則生死
時短等其實三說並通不當局論或問長短皆假皆
實之說曰以長短互刑則不定豈非假乎以日月相
望則有常豈非實乎或問時長時短之說如何曰佛
弟子因時悟道則出生死豈非短乎外道執常溺愛
久淪苦海豈非長乎約一時以明觀心則觀與境合
其理尤親故曰時與道合亦深有其旨所謂時節若
至其理自彰古人悟道明心莫不有時猶啐啄然亦
難言耳然猶通途之論未足以別其淺深應云觀心
先空次假後中此次第之一時則各當其時也若觀
心即空假中此圓妙一時其旨方的故曰觀與境合
名為一時。


夫佛一而巳豈有四乎惟其說四教法故從法辨應
此四佛應相所以明也今雖不言何教佛相然以說
驗身則知是圓佛應相也況教論開顯又不止唯圓
佛相而巳必也開小即大即偏而圓彰絕待至妙之
圓佛相也故曰隱前三相從勝而說非謂太虗名為
圓佛則知今經教主非隔彼三佛而為圓佛亦非離
報應而有法身則又曰法華巳前三佛離明隔偏小
故來至今經即劣辨勝即三而一不離丈六垢衣無
非瓔珞報體方是今經之教主也既知此巳亦知前
諸應相無非一佛所為故又曰若得實意方知四佛
體同用殊開權之妙有如此者奈何不以機教大體
論之而區區以良相勝劣為說豈不謬邪由是辨之
[001-0580b]
其不足與語也明矣。


凡約教釋但判四教不明開顯未足以顯今部旨故
曰今經是圓復須開顯方見此經部旨之妙此應知
部教二意但其文隱略今得以節釋之應曰今經是
圓者約教義也復須開顯者約部義也發例在此實
通初後人不見之乃疑今圓猶須開顯豈不誤邪如
下文曰於前四教即圓教也復應知是開顯之圓與
今詳略異耳不約部教孰能明之。


觀王舍城下一段之文頗似簡嚴有體使文皆如此
盡可為法土體之實本無有四而四見不同則法無
自相明矣又曰諸佛寂理神無方所砂石七珍隨生
所惑則感召在心又可知也惟其本無自相則法未
始不妙惟其感召在心則麤妙自人非由法也然必
由法得以隨感則又未始偏也故前二見隨事而觀
則見有勝劣也又曰佛之境界則後二觀從理而觀
有於即離爾然則既曰本妙而又曰在心或云從事
從理其孰當於理邪曰通言無不當也從本以說一
言蔽之妙而巳矣。


義例明觀法有三託事觀者即如今文云云而特舉
此為例者有多義故一者境觀足故二者境近要故
三者觀明白故四者託事見理兼所顯故云云記曰
識陰為王造業諸心必有心所者此文法相雖近人
多昧之是亦學者不自見之蔽也夫言識陰直心王
爾心王未必造業造業必由心所謂受想行隨起善
[001-0580c]
惡即造舍義也輔行亦謂之能招報心而言心王造
舍者蓋帖釋王舍文便以王言之其實造者必心所
也故曰今欲消王等若論心王本是無記今為消名
便故合善惡於心王故曰善惡王其實善惡本心所
也據論五陰通於三性若以所造言之則無記而巳
未分善惡也嘗見學者鹵莾其說荊溪奧旨晦而不
明此唯四明深知之耳又曰異於他經應如止觀者
蓋止觀乘境全撮十妙為觀法大體故也苟不如是
何足以異他經乎後諸觀解皆備此旨故云下去皆
爾。


凡諸事法觀相皆隨文作義故名相開合義有詳略
同異之別其為觀行一也故今明山城雖同約陰而
開合有異上以對合故合明今約靈鷲故開說又云
今此山城約陰便故故以陰言之指如止觀與彼同
也在諸文則或云境智等皆同出異名或以圓頓教
直達理性不許立陰者如今文何如止觀何又事法
觀門雖是略觀亦可修入所謂不待觀境是也今此
指廣意令如彼文者為修而有壅者云以廣決略爾
非專待彼也由是言之其理本通人何固執吾弗知
也。


大哉中乎凡聖之所共由也故佛常居中道未始而
不中若論此理何適非中統一法界唯中而巳矣何
必升中天降中國中日生中夜滅然後以為中乎然
則今此云者特以事中表夫理中苟得理中何事非
[001-0581a]
中亦無失也所謂皆表中道是也若夫聖人任運常
然非擇而處之也亦一往軌物云爾至於凡夫雖終
日由之而弗知覺所謂日用不知而反中庸者也又
曰中道有體無體者其義出此謂大教言中有體中
也阿含離斷常中無體中也抑有體中分但不但離
邊之中但中也即邊而中不但中也其絕待妙中之
謂也或者於法法必取中者此知但中而巳夫豈識
所謂絕待者乎又曰即空即中具二中者即前有體
無體之二中也。


舊論聲聞元小攝屬謂以元小屬不定性攝從定性
中出故記有第二一半獨屬今經者今謂非也據論
明列眾所以先聲聞者八義其第二義云攝不定性
回心入大夫言攝者有二義今謂引攝之攝所以列
眾先於聲聞者即攝引彼不定回心入大歸於法華
何嘗謂攝不定反歸定性邪然則文曰仍少一半彼
土得故者豈非政以聲聞有定不定今攝不定之半
非定性也故對揀云爾大卛曲說例皆如此良可憫
笑。


約教釋聲聞引論列釋文似不貫既引論文合先釋
論今乃便云開住果者為兩列似前缺列釋後無生
起致使說者亦難措辭應照後文合先引論列四種
者謂決定上慢退大應化今合決定退大以為住果
上慢既未入位置而不論更加佛道及彼應化則三
種爾若對教引釋復各開二則曰令開住果為兩謂
[001-0581b]
折法即決定體法即退大記文所謂回與未回以分
二意其回者至方等受彈轉藏成通乃所謂變異體
法住果是也餘二開二了無異途如此合釋不唯疏
文宛然可見亦使記文怡然理順隨文對釋若迎刃
然而曰聲聞義浩然者結上名數名開種種如記所
謂藏通八門門門四種從通為言亦論之四種又曰
門門各有佛道應化迹在前教等則約迹言也據本
復應地住等則從本說也既曰上慢所濫謂濫彼實
行數亦如前歷而數之不勝其數故曰浩然彼無約
教本迹開合等釋但知住果而巳故曰云何以住涅
槃者言之縱用教者云大乘聲聞亦未為通曉故責
爾云。


至大莫若空至多莫若假至勝莫若中故曰大多勝
者其惟空假中乎亦應云三皆名空等又三觀俱大
等故言一心一切心者皆假之謂也一切心一心者
空也非一非一切者中也是三觀三義宛轉叵明如
珠走盤無不可者然則今曰一心一切心者趣舉一
心則心境俱心故三千法莫非心也輔行所謂若知
我心徧彼三千彼彼三千互徧亦爾此則止觀圓具
之旨也究而言之其皆出於圓心乎然則圓心者何
心也舉然好箇真消息問著何心即不圓。


觀心釋僧者其文云云夫名實之賓又曰必也正名
信如其言則出家非難非易苟如所云為之則是不
亦易乎若異此者如後所云不亦難乎要當書紳以
[001-0581c]
為銘誡非知之艱行之為艱敢言勸學亦自警耳。


凡明觀心必該三法然後為備謂能觀觀所觀境及
所顯法夫境無則巳境必有觀觀無則巳必所顯法
故文雖或略理必具足故記云云觀今此文雖正從
所顯結成妙境義實具三又曰將數入理等則觀門
義足領略可知又曰境據假邊等此心有意讀者多
不盡心然既曰不思議喚作空中尚巳不當況以數
言安得為妙境乎故示之曰境據假邊且存其數非
必以數而為境要當達數非數非數非非數了一異
非一異相庶幾其為罔象也了翁所作三千有門頌
益知之矣極論空中尚無空中名相可得何數之有
即然非數無以見空中非空中無以亡其數則又曰
然必約假以立空中等豈特境然觀亦如是輔行所
謂假立中名等是也夫三諦皆假者照也三諦皆遣
者亡也即亡而照即照而亡非亡非照妙會可知論
夫無生以鏡為譬正當行門今釋阿若初約三藏亦
通言之舊或以為難云云今直據文以申厥理則不
見所難也文云三藏觀陰界入若計為淨等是即為
生非不生也不生者了苦空無常無我是也故譬之
如盲者執鏡不見形像則因與果皆不生盲譬無生
智等由是言此則此教言不生者但不取著於境是
即陰入等為無生境體非別有所謂境體也而言曰
陰不即因要由執心緣陰界入爾乃成因方得於界
故曰方助於因等又曰頭等六分等並為因果作譬
[001-0582a]
也即陰入體上和合成業業託父母未來報起猶有
因必有果故譬之如形對象生等既其不取則因果
皆不生文旨如是而巳然則記曰業託父母如形對
等又曰鏡如助因者是皆帖釋因果之文若正從法
說乃陰入因果爾何關鏡體者邪或者不達遂多鑿
說今直申之其理明矣若從圓極說鏡體者只向他
道但觀團圓不觀背面斯言得之矣。


無生鏡體藏教本無難唯別圓為難爾自非記主教
眼高明孰能點示文曰鏡譬法界眼譬觀智者謂由
別人以觀智眼依於法界圓鏡分別十界色像一一
無謬是則別人雖知十界依真如起而不能了真即
十界乃謂真如由無明覆故起九界則九界因者全
指無明所以九界為非佛界為正正故須顯顯即生
義非故須破破即不生義故曰若欲自正等記文所
謂自行化他皆須斷九等正指此文即九界因果不
生佛界因果生者是也所以專緣理性本淨破於無
明九界因者正由不能同於圓人全性而起故須別
修不同圓人即性而顯故成別顯次第破於九界方
顯佛界反顯未足盡時終為所覆皆由不了即性迷
悟故若修若顯無非別義故曰以別教中無性德九
等又曰依境起行亦指但理等皆其旨也不得向說
此等文義皆成浪語知者益寡耳。


若不知別何以明圓若不知圓何以格別故知二教
若相表發則淺深於是見矣今此文曰觀團圓等又
[001-0582b]
一一皆曰不觀不取等然則言觀者謂以無緣智觀
於理境唯一法界本如如體言不觀者即不取於十
界形像差別之相非曰不觀謂無分別智於其境智
無所取著爾記家所謂離於三教分別情想依理通
泯心境明暗等是也是則觀乃無觀也無觀乃觀也
觀與無觀一而巳矣未始而不相符也故曰鏡十界
因等合釋也又曰鏡明性十界等約修性帖釋顯其
不二也或者不達以謂鏡明性十界但可言性不可
言相者曾不知結文曰見明形象修性本如鏡內外
一故顯不二劫作二解是何異於三教情想本令離
相人何固著應知凡論圓理但可背情而從理豈可
違理而順情祖有格言而不能用嗟哉抑記有曰若
泯若照無非法性則泯照者修也修不可以言性故
性離泯照而修德之極體即是性故全泯照是凡諸
修性莫不皆然又曰本觀理是不觀染除等者此以
性奪修也謂唯一理是而達無染除若全不觀何為
知其染體本虗本虗名滅邪或又據此但觀團圓等
文以謂圓不立陰但觀不思議境者苟得今意皆不
足論要之圓宗竟觀之說若不親體會一番終難以
口舌論也。


前以陳如居萬二千之首無生乃諸觀之宗又此示
其廣解所以總彰無生關諸教觀大體言之不易觀
今所示凡略五意一居初通淺深故即陳如於諸弟
子中初證無生淺也乃至聞阿字門即登圓住了一
[001-0582c]
切法皆無生者深也二攝諸事行故即下諸聖等文
是也三為觀行宗要故即云云巳下文是四欲通示
一部觀體故即若於阿若巳下文是五為表諸聖者
內心所得理不徒然故即秪如世人下文是亦如前
云聞名識行知人例心即其旨也。


有待之形必假衣食正必託依須論住處是三者人
所不免而聖以之抖擻諸過行十二頭陀行為其多
事生惱勞慮費心妨道喪時起諸貪著言其過患固
非一端故開抖擻之風者使人與起羨慕有不可及
之歎縱未能仰晞一二道果克成苟知而思省然亦
足以清心省事為全身遠害之地也歟記主尚曰忝
預道流聞此勝法而不自省心行邪況後世乎況吾
儕乎今又因其乞食結成四諦有過有德有世出世
則其為利又不止於小乘抖擻而巳況大教乎況圓
乎豈不益勝邪。


或問那律發半頭天眼約何而分全半耶或據文有
所謂從頭上半如琉璃筒約橫言半者此恐未必然
今謂既因定而發還只是於所壞眼根發得清淨四
大造色徹見無礙爾而全半云者當是以因果相望
得全半之名未必約橫竪以言半也設有其文置之
可也然則楞嚴揀辨那律圓通何以云明前不明後
邪曰彼自寄聖揀凡非必定就那律揀也或問那律
所得天眼修發耶報得邪曰因修而發故亦修亦發
或由慧而發者亦發也若據箭排燈緣是亦報也豈
[001-0583a]
可專局乎。


比有執專坐者曰未契大道等夫行坐外儀固未足
以定是非顧其內心如何耳第以斥辭觀之既曰豈
有居暗室乃四儀同凡者知其為偽者也楊子所謂
有人則作之無人則輟之之謂偽是也豈真所謂果
能宴坐乎苟於坐無他豈不猶賢於浪行者乎若乃
經曰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又今文所謂佛猶四
儀動止示同人法等則固無可論者又何譏斥於其
間邪而說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巳非由人此亦一
時有為言爾誠如其說將恐有自任而流敝者信乎
立論之難也又曰縱不能縮德露玭且須顯晦均等
益知其斥妄者矣。


斷常之論經教所出多矣而有通有局如外道所計
六十二見以斷常為本者局也此見正為三藏所破
若後三教迭論所破淺深者通也如文云云此則不
專一途而巳亦猶教門有言所破雖近能破實遠是
也然則若何說行而得不墮斷常乎當如淨名曰無
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可也文又以謂境
觀相研為往復斯可矣以觀智為數往數復恐或不
免數則致散非所以示觀也宜善用之。


文曰分別十法界根塵房舍悉得見佛是別教意或
者問曰別教破九顯一何謂悉得見佛曰是無足疑
者既曰分別根塵正當能造心是所造法非是為分
別亦何間於九界乎至於曰分別十法界皆非巳有
[001-0583b]
是別意此却可疑既謂皆非巳有畢竟誰當有者九
界可爾佛何以云亦非巳有記者之釋自是一意今
謂不分圓別不妨皆非巳有亦是一說學者知之。


文句第二帙



觀憍梵波提一緣因為之言曰觀形不觀德其蔽也
外知德不笑形其智也內此天人之所以異歟又憍
梵波提聞佛滅度隨亦入滅說偈云佛出我出佛住
我住佛滅我滅四道流注好箇話頭但恐人不會今
為下注脚云只是起信所謂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
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之意四道恐只是四相爾亦
應云好箇話頭不合注破不然今應更各添一不字
不妨盡理。


二鬼爭屍頗關教意第小人拈掇耳今因為之頌曰
投宿空亭事可悲遇逢二鬼共爭屍可憐隨拔還隨
補却問他人是阿誰。


此於別教立三佛界者其與圓教六即異矣然亦是
教門一節目之論固無害也而言若指果頭應云九
界非巳有者意以佛界為巳故也在別可爾若約圓
論應云十界皆巳有是圓意然則文本明非巳有何
得對別却作皆巳有示耶若如所云却成定說於理
未圓常患教門多有此見今謂亡之則無生無佛謂
之皆非巳有可也一佛成道法界無非佛之依正謂
之皆巳有可也又何嘗定論乎此理可與知者道難
與俗人言姑置之。
[001-0583c]


阿育王禮諸羅漢塔至簿拘羅塔供二十貝子而貝
子從塔飛出等非少欲之力熏習所成其能至是哉
所謂死而不亡者見於是矣與夫至死猶貪者亦異
矣然貪與少欲其機一也奈何世人不知務哉。


佛之說與外道之說果有以異乎果無以異乎如不
得一法入心與佛說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實以何
異又曰一切法不忍與佛說不受亦不受亦何以異
故知異處不在語言畢竟在甚麼處學者試定當者
滿慈子欲還本國利人至是為行忍滿觀此言忍可
謂忍之至者然則何以致其忍不過曰忍者安義又
從其極處能譬之故或遭毀辱則安於毀辱於舉毆
於本杖於刀刃等能皆安之然則何以能安曰無我
而巳又何以無我曰相應而巳若夫相應非久習積
行則不能也故曰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凡
諸聖賢無有不自忍辱中來奈何今人而小不忍乎
佛法身不動而迹示人間懸知世人著相者多故託
空生石室觀空悟道一事以發赴之所以引進世人
即色觀空深達法身之妙爾若要見佛當如是見是
真見佛之如是見徒以色聲求佛是行邪道豈見佛
之謂哉雖然在佛言之則可若在機緣於泥龕塑像
尚當致敬況真見佛色聲又焉得不致敬乎故知理
無一向不可槩論。


為學日益學也為道日損無學也此持世間之學無
學爾以出世學無學者則又有淺深焉故小教之言
[001-0584a]
學無學謂學未必盡理無學未必臻極姑一往耳大
教言者理則反是不唯無學之極而學亦盡理故令
以五句區別之謂其大小相望淺深對明抑凡聖之
異故也然則學無學者位之定者也與其學而無學
不若無學而學故無學學者上也學無學者次也非
學非無學者又其次也若都不攝則凡下而巳矣揆
斯五句得不警省哉。


圓論界如一心具十十界具百界各十如以成一千
約色心言之則二千備矣而今文又曰約界論如約
如論界以成二千者則又一例也然此猶單數而巳
若縱言之亦應云百界中之千如如如十如等何但
界如各一千邪則成萬二千等兼前則三例也若論
三千止應單數今何異常途邪抑別有謂乎曰非無
所以益各隨其文旨數有開合多少故也如四明亦
嘗用之云百界千如百如千界即其例也故知法門
圓融重重無盡既曰不思議無不可者則變例之數
也若所謂三千則常數之不可增減也揀如類論。


前雖巳明師徒攝化主伴擊揚其聞有權有實有生
有熟或內或外若親若疎雖示迹萬殊施設不一然
皆散而無統未明所以本一理而歸一道者故於是
示首楞嚴大定以本之約法華五時以申之述大經
半滿以攝之依本門實道以發之夫然後知向所設
化若師弟子方便善權皆依首楞嚴三昧之所建立
無他法也無異道也如是而巳矣。
[001-0584b]


釋諸大弟子雖各依當文名義以示觀解然猶未盡
觀行精微故於諸心數中通取善十心數以表十大
弟子所住法門各據一德共輔心王之意以示初心
則觀慧易發有能改惡從善革凡成聖於一念心深
入實際者即今王數之力也又以通十心數表對行
相以示觀心王數相扶共攻惡數化諸塵勞同入實
境非王非數者即總明觀心之旨也以此作觀觀有
成否淺深之異如歷五味至於醍醐王數皆畢心想
不行是行般若波羅蜜者則觀成之極至也。


心數可以因之成觀而不可以入道若欲入道必須
化轉至於畢盡而後道可入也故引普賢觀文為證
有曰心數塵勞若不盡者觀則不等故知若要入道
證理必須能所心盡益能所者起妄之始此心未亡
則妄源未盡雖欲入理得乎故四明曰於境觀雙絕
之處融妙三千一時顯現者即其理也凡今舉心動
念趣便落在能所情想中縱曰唯心絕待觀境亦只
言之而巳求相應者未見其人況發悟乎又曰所言
盡者因心所盡果心亦盡等則因果皆不住尚何心
所而不盡也又若以盡不盡相對而起定見者則亦
能所而巳又安得而亡乎所謂才有一絲頭便有一
絲頭是也。


論釋歎菩薩德文列上支下支門有總相別相之釋
如文云云言有上下支者即初總句能總於下謂之
上支下句仍派於上謂之下支又有攝取事門義云
[001-0584c]
云天台依之作橫竪二釋非臆說也其理自長但約
位橫竪之釋頗似難曉謂竪約十地義釋橫約初住
義釋既位次前後一貫而橫竪異義者今謂此亦未
失輙稱意出之所以十地竪釋則分證之終也初住
橫釋則分證之始也若初後相成上下互顯不過以
初之橫冠下皆橫以下之竪成上皆竪其義善成亦
不違大體也但謂人情好異作是釋者恐非正論使
天台之後復有好異者為之奈何適所以啟異說之
端也有如舊說既以眉目與之又以宗體奪之與奪
不定不若勿與為善也書曰公生明不公則闇矣又
曰當仁不讓讓則公理何由出哉余為是直之云爾
陰陽災變之數頗不易明況世典經教議論不一交
亂於其間宜其說之不齊也今疏釋羅睺一緣有障
持日月之事記文因斥世言日月薄蝕以為險怪邪
說又從而折衷之云云然以曆數可預知謂全無是
理則不可故曰以器世間法爾與陰陽合等是也而
天台之斥姑以大體正之非謂全棄若曰如日月所
照等應知此說全同楞嚴所謂如一國人同感惡緣
覩諸一切不祥境界而彼此國土見不見者其義頗
懸符所謂一分與陰陽合則不違世諦也一分依眾
生業力則不失正理也雖然如必一一遍為之說則
或有時而窮姑存而勿論可也。


人理教行四法皆一乃一經之大旨序中表此正宗
示此流通弘此無非此者又圓論三觀所觀三德德
[001-0585a]
必兼人亦四一也以是歷位六即始終位位皆四至
於念念之心色香之塵何法而非四一即法華三昧
徧一切處攝一切法究竟言之一而巳矣一不徒一
一必有四四不定四只是一理識此一理妙在其中
苟為不然法居心外觀心之要政在於斯照者方知
非說可了文出為義則文光而義後義出為文則義
先而文後既互為先後而二者何先必曰義先益義
者實也文者虗也若本無實文何所施苟知此意則
今四句思過半矣彼以有義無文為不可依者使無
義則巳苟為有義雖無文可也又安知有義而無文
乎宜為記者所難然以四句為四人用之可謂妙盡
其理又引經四依以證之亦當矣但無文義一句不
可全謂迷者以理言之亦是文義所不到處不妨好
箇消息亦可云迷者悟之津非迷何以得悟亦相去
不遠也思之。


凡言序者必與正宗義有同異或非同異何者若一
向同序正何別若一向異序義不成要必處乎兩者
之間始得為序如無量義經所以為法華序者一者
體同名異故得為序以體同故本一實相以名異故
或名妙蓮華或名無量義名蓮華者正從能出亦兼
所出故為正宗名無量義者正從所生義兼能生故
成序分故曰佛直說此名等是也二者從一出多故
得為序此經云從一清淨道施出二三四但言從一
出多而不言收多歸一所以為序更言收多歸一則
[001-0585b]
正宗矣故曰從一義處出無量法等是也於其二義
後義最親得此則為序之旨顯然可觀往驗諸文無
不合者若論所施之權為同異體者備諸別章云云


光宅以無量義然萬善同歸有成佛義異於正宗無
二無三故為序者據此則無量不及法華明矣至於
判教却以正宗為不明常住何顛倒邪今故以無量
義明法身百非洞遣及普賢觀四德皆常例而斥之
則初後常住何謂中間而不明邪故知光宅不善圓
詮同出異名於一極理翻成異見一何悖哉餘如疏
云云


以一法異名言之則法華無量義互得為名無不可
者然以能所定之謂所生為無量則可以能生為無
量則不可而嘉祥以能生所生俱名無量故記有可
否之論故曰云云以其能所義定也然則以巳定之
義正異名之釋則法華不得名無量義以異名之稱
召未定之義則無量義可得名法華如實相具橫廣
之義是即無量也名義雖爾序意不然以所生非能
生故也。


定慧之法有體有用用則相成體則相即相成故非
禪不智必先定動而後智拔故先於入定非智不禪
必先智導而後行禪故或先於說法若以體即言之
則智不可無定定不可無智定為即智之定智為即
定之智以其體用不二故雖有出入而無出入雖無
前後而不妨前後故曰無有隔礙即首楞嚴之大定
[001-0585c]
般若之大智是也其在此經則曰入於無量義處三
昧其先定後慧之旨也。


旨哉言乎其身之本源湛若虗空心之理性畢竟常
寂等可謂觀道明白之文也而自來講學曾不知初
心行者無有是理今故得以示之只如今日學者有
能入是之定所謂身之本源心之理性一一具足一
一見成何甞欠少一法即此便是初心境觀無別竟
觀也若果相應亦應可使身若金剛不可動轉心若
虗空無有分別是亦得為無量義三昧所時亦得寂
而常照能知世出世聞一切諸法從此一法出無量
法也何必大通智勝身心寂然然後以為證乎好箇
道理用心示處奈何不作此示致使學者推功上人
遇此妙定却與自巳了無交涉可不惜哉斯言也使
諸祖復起亦將不易矣。


舊傳光宅講法華感天華紛然而雨又此言狀如雲
母一時徵應而巳者其言有與奪云云今謂此亦難
言謂之徵應可也必其然否則未可也是豈無自而
然哉要當求其主之者果誰乎但作此問便可釋然
只如牛頭知尚百鳥㘅華事亦可謂奇矣因甚見四
祖却不然推此而言如慈恩擲筆之事例皆可知苟
未可為定說亦存而不論可也。


凡諸佛會一問一答為眾發起擊揚道妙固巳難矣
況於法華開顯座席大事因緣尤為不易故曰具二
莊嚴故能問具二莊嚴故能答非德位相亞莫當其
[001-0586a]
任即文殊彌勒其人也但機有在無故宜問則問宜
答則答於聖人分上初無彼此苟知此理則不復起
淺深優劣之見然有所謂權實久近隨名便易者亦
一往言爾遂謂實然之論則不可言機有在無者謂
機緣於其人有在不在爾故引文殊推堪問疾於無
垢施則為所呵是殆不可為定論也要之佛菩薩示
化但在共熟機緣初不問迹之高下亦是諸佛鏡界
豈凡情下地所測量哉。


經有偈頌譬之有散華貫華也勝論凡約十義申之
令見其五從要引也西竺龍樹以下諸聖師深達法
相知辨無窮故凡釋經論動輙數十義非徒誇名相
而巳益法爾而然殆不可加抬其不可及也如此爰
至此土通經莫若天台其凡所申義卛多承用以其
宗途有在故也。


文句第三帙



夫法施有三有法施而非財者有即財而言法者有
攝三以為施者初例如淨名呵善德云云後如金剛
般若明無相施云云今則即身命財而為法施亦如
無盡意之施瓔珞也而言與生死後際等者惟其即
財之法故其施與法等何則失身命財者施之末者
也生死後際者捨之極者也苟能觀身命財如生死
後際則一捨一切捨無一法而不捨是亦一切法趣
捨一捨之外更無餘法捨之極施之本也觀身命財
直一芥耳又何足以累吾情哉以不堅法而得究竟
[001-0586b]
堅固法身所以即真法施更無二無別記特不釋者
意如向說。


般若之道政自難言寄說與觀言之可也而所以說
觀者則說所不到故經曰說寂滅法等夫寂滅無二
猶如虗空尚何以觀說云乎雖然不可說而說是說
般若不可觀而觀是觀般若則真般若有在於此惟
其不可說而說則言語道斷不可觀而觀則心行處
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則泯前說觀心無所著卒歸
於無說無觀而巳無說無觀者豈妙慧之謂哉則又
曰說其所不可說觀其所不可觀以此為因求無上
道則般若大智之果也故今以此三行為般若之問
者盡之矣般若既通三教則此三義亦該諸教所以
疏文凡約五義從容釋之政由通於諸教釋義故也
雖通諸教極則唯圓總不出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是為一家之極致亦為諸宗之極政至哉斯言人所
不到夫豈遠乎人自不到耳其第四釋云見人不見
座席者既見人矣何為不見座席只如天台見靈山
座席豈不見人邪曰不類彼為成疑念止曰或見而
巳未必純皆是圓故猶有人座之間天台頓悟以虗
顯法以法例人見則俱見是故不類然亦有見座席
而不見人者如普賢云云此後別有意云云


古師以起塔為佛事不言佛般涅槃以畏妨壽量故
也今家則不然政以究竟涅槃為歸源復性之地用
表真常不滅之理奈何畏妨而不言邪有以見其雖
[001-0586c]
曰釋經全同情見曾不知大教所明則化化無窮相
相八相常無常用未始不俱故有所謂法華壽量不
久滅度大經垂終而言常住是豈可以人情度量也
哉況今以所表義釋妙極其致較彼天懸痛哉之歎
宜矢伏疑伏難之釋經論固常有之但有難意而不
發於言者皆是雖不發於言而意常見於拒之之言
非當機問答雨鏡相照察於言意之外者終莫能知
後世披文之流不有知微違識文外巧思者亦孰能
明之所以為難也伏或云潛難亦曰疑雖亦互出其
實一也今此文者若各據當文直釋而巳本亦無他
但釋籤總上下兩文合而斷之頗似交加自昔所以
論也彼既合釋今各析之則不見所難也文曰彌勒
初以伏疑潛難難曰云云謂彌勒以文殊伏疑今文
所謂伏難是也而顯釋之今文所謂彰灼釋難是也
而潛必對顯難必對釋互形彰略爾然則今文云釋
而彼云難者既云顯釋則知其為潛難意請決答是
也亦一舉兩得之義但如此釋又何難哉待至後文
當復取次句帖釋之云云


以六十小劫為長以如一食頃為短斯皆情謂之見
故於此事不能無疑曾不知今法華時會既曰開顯
諸法皆妙夫妙者即不思議亦不決定之義豈有時
節而不妙耶只如經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等即一念
為無量劫則非長非短故知時無長短長短自情奈
何以情而疑時乎抑又諸佛菩薩證得不思議解脫
[001-0587a]
故有所謂延促劫智豈徒然哉必也諸佛境界若時
若法皆不思議奈何以凡情而疑聖境乎又置是事
只如黃粮之夢爛柯之局桃源之迹彼皆神仙幻事
尚猶若爾況真不思議境界乎由是論之凡今所謂
與奪之論要皆以分別情想未為稱理之談縱未能
親切體會亦當信教仰理毋滯情見可也。


古師以妙光為所因付託之人非對告之人意顯身
子為對告而非付託者天台以謂不然云云今謂古
師以妙光例今文殊為所付託則可以身子但是對
告而非付託則不可況經言因者直所因之因謂因
妙光而為正說豈便作因託傳通而解近於太鑿此
古之失也。


法華所以異於餘教者謂其記二乘談遠壽也故明
授記二乘獨出今經雖楞伽方等有授記之說而別
有所以此外無有也雖然其如二乘之人於法華得
記之時純成圓機巳非二乘矣至於調熟功由昔教
安得獨彰法華邪曰今未必以專記二乘為功而以
獨顯一乘為妙惟其一乘極唱故無間於大小凡外
皆悉會歸佛道所以稱妙也而特言二乘者取其難
爾亦是以昔之無顯今之有則知昔所無者機教未
純也今所獨者機教歸一也較其優降孰與為至哉
雖調熟之事出於在昔而功歸法華益昔之所用全
由法華同體權實施開之妙故推功有在也世徒知
記二乘之末而不知其本故於是表發之若二經所
[001-0587b]
記文固言之但要知所以密對斥奪果何如其義如
別釋。


經頌此土六瑞於中獨長出天皷自鳴表無問自說
者記者申之云云謂無問自說者言其事大理妙無
能問者即方便品初從定而起告舍利弗等即其文
也所以於六瑞中長出而獨表何也以是一經之要
本故也若言其要亦有方廣及未曾有等則六瑞既
表之矣何獨表此乎曰此固有由也以其此當廣歎
略歎之始略開三顯一之初該於一化有權有實等
一一妙法而無能發問者故佛無問自說表之以天
皷自鳴即一經之根本有在故也所謂方廣及未曾
有等總在其中無勞別表也。


夫如來成道有修有性以修則積功累德以性則稱
本自然然非修無以證其本性非性無以合乎自然
此成道之大體也故今言方便道則積功之謂也言
發真道則自然之謂也合而言之則理一而巳以一
家教門則通乎四教若三身之釋則約別圓料揀例
顯可知此大有說在姑略釋耳。


前既巳釋彌勒伏疑之文此當更釋文殊斷疑之句
謂文殊因以彌勒伏疑潛而釋之若論發之於言正
當顯釋何云潛耶謂以今文正當顯答上問而潛釋
當文伏疑爾故復曰釋云等正謂顯釋非潛釋也但
如此分而析之其難釋然奈何昔人自生曲見非盡
心探[泳-永+賾]亦不能至也學者其詳之。
[001-0587c]


方便之名名通今昔品題之旨唯在於今惟其名通
今昔故以三種方便釋其名前二屬昔非今品意後
一唯今乃當題旨抑為彰開顯故兼出前二以為所
開若至今經無非秘妙也又方便之義雖有三種並
約三教雖俱三教今明開顯故秘妙方便非體外權
既非體外權即是實但如是釋了然可知云何昔人
乃以昔方便之名難今經之實以為名實相乖題文
不稱耶論者於是云云曾不知既以方便在今旨歸
秘妙何得却以昔權為難一不可也又政使義兼前
二今經開之無非秘妙奈何以異體之權對同體之
實為相乖異二不可也又方便名權權義名含真實
一義未稱斯題安得以彼易此三不可也且以三義
格彼舊非如其題旨具諸義章云云


由開顯而知秘妙可也如在昔圓人既不由開顯而
曰亦見四種無秘妙者其何自而知之邪抑所謂四
俱秘妙者其相若何今謂四教所詮不出十界圓人
既了十界百界三諦圓融雖未開顯則四俱秘妙可
以類推知之但於昔教未開顯故不得顯說相即之
言此初心之人所以未免有謂圓隔偏之情者良在
此也然則既曰四俱秘妙而又曰謂圓隔偏何也此
但通言耳亦未定其位也要以初心文驗之則其淺
深有歸矣若在昔密聞開顯與夫得意圓人則又不
在兩者之限故知根性不可一途。


一切法一也而並得作四句言之則其理本自圓融
[001-0588a]
開顯之旨正本於斯奈何古今諸師於法界體上開
顯之後而竊竊然守一偏之見各以為實互相是非
曾不知法體圓妙未始膠於一端豈其理哉正如摩
尼映於五色雖隨變現而實珠體不當五色今此亦
爾雖諸師偏取亦何甞當道理邪然則天台達此理
故常得其全諸師失此故各守其偏是否於是別矣
舊以如來甞依二諦說法約此二諦以為三門云云
其說雖不足以釋今方便然以通途大體示漸入之
義亦不無是理苟能依之修入是亦一轍也何往而
不可哉故今存之以見通論但不可以入天台規矩
門戶耳。


嘉祥以身與乘各作四句云云記者以一家規矩准
繩評而斥之故一無所當又立三種法輪以華嚴為
根本乃至法華為會末歸本亦大有所妨評之亦略
如今文云云若論嘉祥雖別有建立必是未歸心之
前故有今所評後既歸心天台故有頂戴法橋伏膺
甘露之語往往章疏巳行不復改轉爾今所斥者令
知同異得失而巳非實斥其違背也亦既歸心正不
必須改舊章正其名分殆似區區然如此等文宜置
是可也而必云本師所師者恐誤正使欲正其稟承
亦何必乃爾況此前後言大師處不一豈必一一改
邪文以四句偏於諸法則諸法未始異復以諸法通
於四句則四句未始同未始同故非一未始異故非
異非一非異義頗難明故以三智照三諦境等攝令
[001-0588b]
可攝識故曰一空一切空故一切皆實等非遙觀玄
覽曠蕩高明者其孰能與於此又曰須曉四句只一
法性者謂一法性者理也四句者體上之義也以法
性之體不違諸法不受不住不入則其體無自性故
權則皆權實則皆實以四句觀法性則法性未始一
以法性統四句則四句未始異既不可以一異求之
則不合不散不合散故徧於諸法所謂一一名字一
一句偈等皆無非法界法界故一如一如故無礙此
所以如十不二門說故以十門言之則皆可說以不
二言之皆不可說說而不說亡照一時妙而巳矣。


以一經皆方便其為方便也大矣良以方便者果上
之化用化用莫大乎同體權實施開廢三是為今經
之方便也故曰序中證信發起方便等云云然則方
便之名雖題於一品方便之旨實通乎一部而特不
言今品者方便之首故不待言之也其體既即真實
則非體外之權又安得以方便對難哉而曰法華一
部方寸可知者如向旨趣莫越乎一心若了一念則
一部經旨皆須於自心識得也所謂誰肯以三界有
漏識心為今經所歎方便者正由不離剎那陰心而
能顯於實相妙理故也然則十方三世無懷異求求
乎此者也至於十乘觀法法華三昧無上佛果皆一
於此理而巳矣。


萬法起於理本十雙始於無住故曰從無住本立一
切法夫理本者真如也真如不守自性故心意識等
[001-0588c]
由之而起此淨不淨業所以轉變無窮能成事中一
切諸法故名事為權要其所以非理無以立事非事
無以顯理但一言於事有二一者迷染之事事猶理
出出則非理雖非是理亦依事以見理二者修顯之
事如後教行等此正能顯理故曰事有顯理之功所
以稱歎方便者是也又曰理實何在心意識三無非
理所徧處今法華稱性開顯即世間相無非常住故
有漏等染淨緣起同屬於事罔不即理具如事理不
二門明者言事理則總彼十門無非不二而二二而
不二之事理也亦猶今事理一雙通為十雙之本是
也誰肯云者謂捨是法華開顯談妙其孰詮此迷染
識心為今即性顯理之教肯猶肯可之義謂於他教
則莫可也。


行有進趣故淺深所以隨位位雖淺深而其法始終
常定故問云云答意有二者謂詮理之教則無二詮
行之教則有殊亦一往爾如教詮真中豈應無二若
詮圓行豈應有殊又曰能詮之教亦無進趣者謂凡
進趣皆自行言非必由教也若教詮之行則淺深常
定豈得無殊乎故普門子亦云行有岐路則始終天
隔解無方隅亦淺深隨類斯言殆見不特行之有異
抑亦解通淺深故知同異之說不可槩論惟義所適
彌爾者不達多滯名相。


行固有善惡而理無達順然則順於理者智也違於
理者情也苟順於理雖惡而非惡苟違於理雖善而
[001-0589a]
不善即今所謂行有違順是也故不二門曰逆謂背
性成迷順謂了性為行令記則曰諸經地前尚自違
理未開權故等所以必待開權者亦以其稱理爾故
知稱理以開不稱理則非實要之開顯之說如是而
巳又亦可謂約法通收雖人天小善無非圓因據情
的揀自別地前猶為逆修故知迷悟縛脫初無定法
惟其情智而巳矣。


體用之說有即有離離言其義即言其實若約離明
義則體不可以為用用不可以為體用有差別體無
差別此猶常情之論偏教所詮者也若約即明實則
體外無用用外無體體不唯無差亦具差別用乃反
是則圓詮妙解之謂也故有所謂體用俱軆體用俱
用差即無差無差而差但相對為言則有同有異若
融即而說則無可不可只如文云譬如大地一能生
種種芽是芽有種種地唯一生性本無異也雖然而
芽本是地故地亦種種全地為芽則芽亦無異故曰
非地無以生等是能譬一異亦未始有定也奈何自
昔宗途各自為說是非淺深紛然殽亂若夫四明則
統一而兼得者也故不與諸說類。


前立四句各通一切則句句遍攝一一徧破今之品
題正屬第三一句若今各對以分權實則向遍攝一
切之言皆不成也故問云云答中初意者謂對論則
第三句但是隨自他意未即為今品題其第二三意
則若取開竟亦不妨圓融徧攝之旨但一往借彼結
[001-0589b]
成爾既得四句各通諸教何妨別束三語以對四句
無不可者云云。


法用者謂凡所用之法必有能用之智也能通者即
教為能通之門通於所通之理也秘妙無別法即所
通之理妙極諸法所以為秘也是三者不特施於方
便品目而巳凡是一化設教大體莫不該通偏圓能
所理教等相皆可以令二義蔽之略無不在也故其
旨不可不明又昔部中凡明圓教必曰部主在圓又
曰部中論主雖是圓教等然必推主於圓者以其佛
化元意本在於圓故也其偏前三教皆不得巳方便
之說但為助顯而巳故曰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是也。


名必有體法之常也況今方便為用之大者豈得無
體哉於是引或人之問曰設方便以何為體答曰以
後得智為體夫言後得對根本智言也其法相本出
唯識彼約十度言之則般若一度是為本智餘四法
世俗說故屬後得智攝若唯六度則不開二也據補
注引慈恩玄贊有此之說彼以果後利他說法能起
方便妙用故以後得智為體信如其說則一切教皆
爾何獨令方便為體之義是未可為定論也以今記
言之即體有二義謂當體所依即實而權為當體即
權而實為所依體謂即實而權則方便為當體指言
教也即權而實則實理為所依權必依實也而此二
義奚甞暫分一往約親依反覆以分二體斯得其當
[001-0589c]
也若借彼以為說則合云唯一久成為根本餘皆後
得其為二智莫大乎是彼又惡知之哉。


一經所說雖多不同一言蔽之二智而巳今正宗之
初將欲開顯說是二智必先殷勤稱歎所以發起眾
會欽渴之意即實相妙體混然天然有在乎是稱歎
之後早巳泄機也文先寄歎而後絕歎者疏言之矣
若不措言無能知者雖復稱揚言不能盡取意言之
亦應先絕而後寄言各有在理無二也所以寄絕者
謂寄則寄佛以言絕則非言所譏雖二歎不同皆所
以彰不思議極致之妙出乎言意之表寒山子所謂
吾心似秋月無物堪比倫者二言近之矣。


如來內證常住大寂定中未始出入政使有為有說
亦寂而常照世教尚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況吾佛
出世大覺詎有出入之迹也哉然則云入無量義處
三昧今又云從三昧而起者得非三世諸佛軌佛常
儀寄迹表示言入言起爾所謂即入出而未始入出
無礙自在彰解脫無方大用故曰此有所示等是也
若也兀然頑如木石而不能應者又惡得為寂用無
礙之大定乎苟知此理亦不必論夫事定理定有入
有出有入出而未始入出者縱如光明入游法性定
中不妨無說而說說巳方出者又如三藏如來一日
三時入定求可度機者是皆大小教迹各有所表豈
可以定迹見如來乎今故知其不必論也文約四悉
皆言哀從定起者記作哀愍義釋曾不若作表字釋
[001-0590a]
之為近又曰安詳者謂安心實相而詳審不謬云也
文釋對告舍利弗而便言因其破小智顯大智廢會
開覆凡十義指如玄文中說者何也曰是固有由也
蓋舍利弗於諸聲聞弟子智慧第一就其開顯則從
智開智為易方其未開則小智而巳因其小而惑其
大則又從根為便故不告其他特告夫舍利弗者良
有在也故曰因其小智開成大智等然則不言開則
巳開必始於對告中於授記等原始要終理無異轍
故大師酌其意以開顯大體言之於一開言下遍具
眾議故曰云云所以只一開權而預指開破廢會等
十義為下正開張本故知凡明開顯大體必該人理
教行開破廢會之旨雖則身子一人亦必兼乎眾義
也舉一例諸則三周開顯莫不只一開權之妙而教
廢行會情破理顯有同有異總在其中自非天台深
窮佛意善達化源安知對告之時便有如是大旨哉
宜深究之宜善會之。


經無結跏等文前文雖有而非次第今此牒云者當
是引論因言之爾如繫念在前等亦是論有其文以
見文言之殆無來自而記家失點致讀者遲迴故因
示之。


方便為迹門之首法說乃三周之初末上便歎佛之
二智者夫極理之境不可知故寄極智言之極智若
明則其理得矣所謂極智者佛智也佛智無相有權
有實實則自行照理之智此智極實際之底窮法界
[001-0590b]
之邊橫廣竪深故曰甚深無量權智即自行道前方
便有趣入道中實智之能故名為門此唯四十位真
因之智所能悟入自餘七方便人不能測度故曰難
解難入而特舉聲聞緣覺不能知者從執重者言也
故以時言之歷前四時皆所不知法華開顯方乃知
之自餘釋結之文如文可知不復煩引。


經云吾從成佛巳來此成佛語一往與本門同而近
遠則異故知是釋迦自歎文也後文又以成佛歎實
智者若實顯本應指塵點劫前則曰甚大久遠今歎
成佛實智故自寂場以來即便言種種因緣等則敘
四時施化也故今從隱本亦且言迹而巳若下文曰
從真如實際中來而成佛道者則通於本迹以若本
若迹莫非此道故也又曰如來知見謂能知見也廣
大深遠言所知見也若論實智本非橫竪照無限極
義言橫竪如函大葢大也今論迹門正約能知見佛
眼種智言之故曰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等是也
若兼所知見則言有詳略意有傍正爾非謂能所全
不相關若不然者豈有佛之知見全不即三諦理耶
又曰若論實智本非橫竪者此對揀思議之橫竪故
云本非今約三諦圓融而言橫竪故曰照無限極義
若橫竪如函大葢大等又復舊以此文對上料揀前
後凡有三意一諸佛二智合歎者明體同故釋迦開
歎者明用異故二明垂迹之本故諸佛先歎實今明
顯本之能故先歎權三諸佛顯自行先須得實釋迦
[001-0590c]
明化他宜先權引而互現出沒者將明體圓不偏存
也然觀其所簡似亦巧而有理但釋佛經有恐過於
巧見故不取爾又此及上文雖極歎二智有釋有結
然未見所以妙也至絕言歎中方見所以指的妙境
結成觀體等意委如後文云云。


引攝論言了義經依文判義不了義經依義判文如
今說二乘等是了義教故但依文判其義自了若其
餘文雖記二乘猶未決了當以義判然而經又有曰
依義不依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文為不足依而
又何耶抑教有言以文定義萬無一得等則與論全
違今謂後之二文無非是者論自一說不須和會又
古師以平等意趣釋諸佛成道以別時意趣釋記聲
聞等則顯此經成不了義猶須以義判定故知其說
尤非盡理。


將欲絕言以歎道妙不先由漸殆於嶄絕故先述其
由由前歎權實二智而來故或作寄言說令知此法
極證在佛或作絕言說令知此法終不可以言盡故
寄言絕言或可或否皆不失其宜故曰云云又須知
絕歎之本本於何法故須明其境則知所以絕歎者
不出上權實之法而巳則又曰取要言之者實也餘
句權也又舉要者結指之辭也餘句亦權實也佛悉
成就則修道之極亦不容言矣各隨義便如是而巳
所以歎中前實後權謂從實而舒權也今欲絕言必
卷權歸實故先權後實止止者正絕言也謂此法深
[001-0591a]
寂言語道斷體不可說故止止以歎之縱慈悲為說
聞亦不解所以止之也然皆以極故不可說也。


絕言之妙便合直下休去只如淨名居士最後一點
猶有示在及為文殊所稱歎則巳周遮不少況更於
此廣陳諸法實相十如是法示其所以甚深境界言
其所以不可思議豈不言愈多而去道愈遠安在其
為絕言邪此唯懸解者可以默契非滯迹者所得泯
絕雖然經既有言祖復有釋誰道不言絕言之妙。


諸法事也實相理也合而言之者妙境也證而極之
亦曰甚深境界是道也凡諸圓旨莫不推本於是故
記家以十義總括其旨謂法華之理本者一乘之妙
也諸教之端首者圓詮之旨也釋義之開鍵者四釋
之要也眾生之依止者法性之異名也發心之凭杖
者無作四諦之境也迷悟之根源者一真如性也亦
無住本也權謀之用體者同體權實也果德之理本
者法界之性也一化之周窮者種熟脫之始終也五
時之終卒者三德之旨歸也是皆與今實相同出而
異名但得一意則十義皆明故曰以消諸異坦然明
白是也心具諸法一中無量無量中一有情有理以
理則一往平等無心則巳本無增減以情則取著之
心不具三千是情與理義不並立雖各言之可也今
何不然而曰凡夫雖具絕理成迷二乘雖具舍離求
脫等則又情理並陳何耶曰一往似異理實無違常
言情理雖復各陳言其理性體不可異惟其不異故
[001-0591b]
須並明所以今明十界一一皆言具者情不異理也
惟其並明故義有相奪若情奪於理則唯圓能具凡
九界心則不具也若理奪於情則無間高下莫不咸
具而有情迷等言者理不妨情也各當其義無往不
可奈何後人強生穿鑿豈其理哉。


法莫尚乎理理莫近乎心苟得其理則凡諸佛法皆
可會通苟達乎心則一切理性皆可照了故曰云云
謂今所明諸法實相乃一經之理本故法說所顯譬
說所譬宿世所到久成所成至於流通弘之諸教會
之莫不旨歸此理覺而可識則實相而巳矣實相無
相近莫若心苟達諸心實相不遠則心外無別法法
外無別心所謂廣演於八年等舉不外是亦達十方
佛事不離目前法界根機如指諸掌若心若法無非
理藏所謂恒沙佛法便須向一毫端上識得也可不
快哉。


諸法實相餘經固甞言之十如是法直因果法耳奈
何今獨指之為甚深境界又為絕歎之境其旨何在
邪曰法無定法顧其證得者何如耳言無定言觀其
言之者何如乎此經既曰佛所成就又曰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又曰我法妙難思等是焉得不為甚深境
界絕歎之境乎自非天台深契經旨亦莫能用也若
餘經所言通途之理耳故不可並今經為難所以具
約四釋申之以引證文則可知也故約十界釋者明
此法之體徧也約佛界釋者示此法之證極也約離
[001-0591c]
合釋者彰法體之難思也約位釋者顯唯佛之究盡
也抑又指的妙境莫不本諸此者則又得乎本末究
竟等之旨也故知今附經文特約經旨推而明之若
失玄及止觀各自為說則又從彼部旨言也如今記
文望彼止觀明玄有寬狹之義云云委如文釋此不
暇詳也。


十如是一也而前約十界釋則十如是通於十界次
約佛界釋則十皆佛界謂非相不相等意顯中道唯
佛法界故也又次約離合釋而有自行墮他等異故
約自行則十如唯佛皆名無上相等若對隨他等則
通於九界以隨自故合隨他故開合則為一開則無
量約此論三諦者則不合不散正顯不思議意妙在
於此而次約位釋則以相性體三當於理性雖屬理
性而實通十界故曰若研此三德等以後七知次第
對於十信等是則十界為橫十如成竪若約理性則
義復成橫所以理性言之既通十界始終不二故有
雖在惡而不沉等言亦所以彰不思議絕歎之旨也
故知只一十如兼於諸釋一一契經合旨可謂曲盡
其妙也較彼諸說固不可同日矣。


至哉究竟等之言所謂了義之極說也奈何舊不知
此但於十如本末處求故終不近致於指的妙境之
說皆言之不通可不惜哉今謂只此三字正是究竟
開顯之妙所以開三顯一者莫不由此理也故令約
解惑人教等釋無不皆事者正以此也若極論此旨
[001-0592a]
又豈直三一而巳又何一法而不等何一理而不然
但使有說無不皆等又何直有說至於說與不說亦
悉歸於究竟等也然則還有出得是究竟等者麼有
則試為道看。


大凡論疏之作雖各法相規矩體製不同然以所造
深微不容異趣故會釋之宜也亦不必一一泯齊使
牽強遷就則又不可姑亦會其大體爾如彼論五句
意皆一一問起之辭謂何等法者直問十如是何等
法也云何法者問其所以也何似法者詰其比類也
何相何體法者徵其體相也但如是徵釋則今十如
可得而明矣復各一一約四重明之有以見其法義
大括包富也如記家一一會釋可謂明矣如必一一
求其所以條理宗有歸源之說終恐泯而不通謂各
當其理各自一說可也。


不思議未必絕言絕言未必不思議惟兩者併明如
今所謂者始可謂至矣然亦何間於言說文字哉據
論以不決定為不思議是亦不往示相爾若論不思
議又豈直不決定而巳哉要之決定不決定是猶思
議非不思議也又以出過心心數法一切語言所不
能到者是亦思議非不思議若論遮箇道理直須到
與不到行與不行一切坐斷心領默契或恐相應有
分不然亦難矣。


論以譬喻示不思議者其文頗難曉今為疏之初以
色空示平等相則曰云云謂不以壞色趣空為平等
[001-0592b]
道唯觀色即空乃為平等文言不異者亦應云不一
不一不異即平等大乘也故譬之如明與暗共猶色
空體即也彼不知者謂明暗異曾不知猶如月光與
暗共合亦何甞異乎而月光非暗又何甞一乎如是
不一不異而言共合又如日出明生不與暗共而暗
未甞去明未甞來暗時全明而為暗明時即暗而為
明如是亦不來不去不一不異而言不與暗共合也
亦猶生死與道合而不一不異道即生死亦不一不
異如來以是斷煩惱出生死亦不一不異故曰佛之
所盡巳盡所度巳度所謂明暗不相除顯出佛菩提
亦其理也如是明之非不思議乎記釋全與今異得
失未詳。


不思議者理之極致也理之極致者無問世出世法
皆不可以言意到試以世間果報事法以明之如阿
含明四不思議云云又經明五道各一不思議等雖
非理之極法之深者求其極致又豈得而思議耶只
如世間根塵日用極其理本亦有聖智所不能知者
如眼何為而見耳何為而聞等如楞嚴所謂本非因
緣及自然性如是推求其皆出於本如來藏不思議
一中無量無量中一是固圓詮法果融通之。


果上勝妙之用豈無自而然哉要必有理本於性具
性具之妙不離因心謂之性德謂之理本謂之因理
等皆其旨也但由凡迷不能顯發雖即未顯不可去
無若也本無顯何所顯此則一家談性具之宗旨也
[001-0592c]
彼不達者徒張果用之圓融法界之無礙䞉談重重
無盡一一融攝究其理趣曾無旨歸與而言之只如
性起不說性具逐為今宗所指斥也故曰云云又曰
諸佛果上依正融通並由眾生理本益彼此得失互
見其意耳。


文句格言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