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20 法華經文句記箋難-宋-有嚴 (master)



法華文句記箋難卷第二
赤城沙門 有嚴 箋


方便品



前之二釋至及別地前
二乘密入地前顯入能通
方便有斯二類若法用者且語前三教各臻極未合
早談二乘地前有顯密入實者也今言前二者通前
舉耳。


三語
三語出涅槃經云隨他語者如把吒羅長者
謂世尊言汝知幻不若知幻者即大幻人若不知者
非一切智人云云佛答云我實知幻知幻因知幻果
報隨自他語者如一切世間智者說有我亦說有智
者說無我亦說無又世間智人說五欲樂有無常苦
無我可斷我亦說有世間智人說五欲樂有常我淨
無有是處我亦說無有是處云云隨自意語者我說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


文相別故
既不捨偏修圓又不即偏修圓如是乃
是偏法自立故云也。


二蘇三教
略不語華嚴者二蘇別同。


約味比決
乳及二蘇破修俱麤相即本妙若開權
巳破修俱妙。
[002-0511c]


正本名即
但以權名代方便名今體即者體外方
便即體內權體外權法即體內方便也。


不暇破其在方等前
大集經云如來成道始十六
年仁王經云如來二十九年巳為我說摩訶般若若
然豈方等經在般若後。


內照外變
且引仁王以類其諸言內照者經云有
無本自二照解見無二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
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言外變者經云世尊為諸大
眾現大神變一華入無量華無量華入一華。


三三四一
光宅云照三三為權謂三乘各有人教
因三而在昔無果故三三俱權況復四一但立因一
果一而不立理一。


昔妙覺方常
昔應作指。


疏半滿四宗
菩提流支立半滿二教謂十二年前
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後皆是滿字教佛䭾三藏立四
宗一因緣宗指毗曇二假名宗指成實三假三誑相
宗指大品三論四常宗指涅槃華嚴等常住佛性本
有湛然也半滿四宗玄文具有文理斥之。


向以通辨
指疏中云初二慧令生信次二慧令生
解次二慧令化他後二慧是果之文。


疏教智亦然
隨理轉。


八地
通扶習。


三假
對塵起念即因成假前念後念次第相續即
相續假待餘無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此正報耳況
[002-0512a]
復依報有三。


橫竪間雜
四教傳傳修入名竪受接發習不同名
橫。


大經指法華為極
彼經云是經出世如彼果實多
所利益安樂一切能令眾生見如來性如法華中八
千聲聞得受記別成大果報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尚無前二
一者三為方便二者三與一俱為方便。


破亦準前徵人及處
汝又言三一為二兩非為不
二二不二皆方便今應徵云為是何人若聲聞人聲
聞何甞以二不二皆方便耶若菩薩人菩薩自處處
得入何必併至今經耶若徵處者為在何處方等耶
法華耶。


身之四句
一者身方便身真實二者方便真實皆
方便三者更對兩非四者方便真實為二非方便非
真實為不二二不二皆方便。


大師以三昧為枝條
枝條者本他人繆立也故記
主斥云鹿苑可爾二蘇如何今云大師者恐脫兩字
應云大師為漸其以三味為枝條文義方顯不然則
大師自以三為枝條非謂矣。


醍醐為歸本
他人攝法華枝末歸華嚴根本故以
法華為歸本法輪義例中云近代判教多以華嚴為
根本法輪法華為枝末法輪。


根本兩分
夫稱本者其根須一華嚴兼別本義不
成也。
[002-0512b]


攝歸方一
攝歸法華純一方本。


法華不關華嚴
難轉計也他云法華亦可為本猶
終不如華嚴以頓為本耳。


三智照三諦境
一切智照真諦境被聞真之機乃
至一切種智照中諦境被聞中之機今經開權智諦
機三一切俱妙。


本行之源
依次疏釋亦盡美矣猶疑倒寫今詳一
切智地是本行之源如云一切種智而為根本無量
功德之所莊嚴是也皆實不虗是化儀之宗壽量品
云如來演說經典為度眾生或說巳身或說他身或
示巳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虗云云本迹化
物之儀皆悉如是依次釋畢義既盡理更加此釋亦
不害文。


機徧法徧
界如機圓權實法妙。


理徧事徧
本寂變造各具互具。


橫竪顯密
教橫時竪諸益不同。


方謂一人一行
四一名方以人攝一切人乃至教
攝一切教一一無非法界性海故曰非局。


遠教
法華超八。


開施出沒
若云一切法權三句俱權是名為出無
三句之名為沒餘三句亦如是。


盈縮行藏
複疎出沒。


不違諸法乃至入諸法
違受住入次第以對四句
應說出其意。
[002-0512c]


二名字
趣舉經中能詮之名。


二心法
趣舉所詮。


況初三總釋皆冠十雙
且如圓事理一雙以三冠
者法用事理以相破釋之能通事理以相修釋之祕
妙事理以相即釋之乃至法用悉檀能通悉檀祕妙
悉檀亦如是法用等三更冠八門是則門門皆法用
能通祕妙。


是我方便
迹門文也本迹雖殊方便義一。


不同光宅判句
前經中欲說大法等五句光宅判
云初後二句是法說中間三句是譬說欲說大法是
略開三顯一略開近顯遠演大法義是廣開三顯一
廣開近顯遠等。


以教為因
嘉祥釋佛種從緣起謂以教為種他云
一乘教菩提心如來藏下記中斥云教但是種緣。


亦不同他三四等
光宅三三四一之義。


具如事理不二門
凡二說一云用色心分事理色
屬事心屬理如云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乃至云二諦
三諦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色心不二即事理不二
也此談事理彼語色心既俱境妙故得用今事理之
名替彼色心之稱一云七科諦境俱是實理實理何
在在於妄念故彼文云總在一念別分色心色心理
也妄念事也與今文理實何在在心意識其義是同
二說少異。


死尸之譬
涅槃經云如人乘舡入大海中其舡卒
[002-0513a]
壤無所依倚若依死尸得到彼岸十雙之權皆可尸
喻。


修性不二門
逆為皆性成迷縛權也順謂了性為
行脫實也。


借權例顯
二觀之文瓔珞經云一從假入空觀名
為二諦觀二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二觀以為方
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


疏正觀入住
仁王經釋入住義云入理般若名為
住。


具如染淨不二門
彼云無明之與法性遍應眾緣
號之為淨與今文立一切法差降起用是同雖引染
淨且用染義耳。


自他俱有漸頓
自小傳入者漸創初習圓者頓此
自行漸頓也化他例知。


疏種種欲種種性相憶念
下疏中釋云頓漸二機
樂欲不同世界也根性正為生善為人也憶想者內
外凡修智慧第一義也修行著愛宜對治。


體用
體用開合通別三雙如何一往體用約佛開
合約教通別約益又漸通三教通者從衍門去也故
得云前半在初今半在後等。


論文合在阿含義中
論云甚深有二一者證甚深
二者阿含甚深證甚深有五如疏若阿含甚深者論
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智慧者謂一切種
智義故如經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見難覺難知難
[002-0513b]
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智慧門謂說
阿含今記中以脫對縛乃是縛脫權實以其文是阿
含甚深中義故云合在。


論於阿含
若小乘經翻名者梵語阿含此云法歸
長阿含經序云謂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若例小
乘亦取大乘包括諸法故天親以大為阿含也下疏
文云阿含者此須開拓諸教記云開論一句如向諸
教各有諸門。


復立如來四種功德
論云如來成就四種功德能
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往成就如經如來成就種種
方便謂從兜率天退乃至示現入滅二者教化成就
如經種種知見謂示現染淨諸因三者功德畢竟成
就如經種種念觀謂說諸法因緣如法相應四者說
成就如經種種言辭謂四無礙辯為何等眾生能受
為說記中云因果權實是往成就者蓋兜率降下八
相成道是果故也若漸頓權實是教化成就者示現
染淨是漸頓中所說法故也。


教化通攝
五道變化逆順難思。


通中通
十雙本通通復通四。


通中別
分對四二四故。


百六十
加根本。


有此自他一重
謂隨自他一重也向巳箋。


自他猶通
若直爾分十為自為他及自他相對猶
名為通故於十中更立三義為四二四者則一向別。
[002-0513c]


第三收一切教
化他之法權收三教。


今復通前前四亦云非今所用
以秘妙為能開法
用能通為所開若復開巳無非秘妙前四者指前四
時二種方便也疏中但語取機不得及於物非宜之
言記主取意乃云四非所用收義備也有遠取前文
斥古中非今所用之言以消此中記文非矣。


圓及所入
前疏中云法用方便非能入非所入能
通方便能入非所入今經開畢法用是圓能通是所
入。


前是教別而法有總別
教別者四教也法總別者
教教各有自他等法是總而自他中各具十雙權實
法別。


今是教總而法別
疏中有三總一通別總二通藏
總三三教總此為教總也若法別者初通別照隨情
智二諦乃至第三三教照隨情二諦等者此為法別
也舊以被接為法別義紆。


由他不定
三教機。


仍是別相自他
含中之真為自二教之俗為他以
通別合論別云別相。


門戶別故
前文以三方便歷五味尚為通總今以
十雙自行等三備收五味見門戶又別。


應更複釋前諸方便並非今意
應例前云自餘或
是自他二智或化他二智非今意。


多少廣狹
本門十妙俱多為廣迹門十妙俱少為
[002-0514a]
狹且如本因妙者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修因
也若十六王子覆講巳後所有諸因非本時因以本
時因為多廣以中間因為少狹乃至第十本利益妙
者本時業生願生神通生應生等眷屬八番十番俱
妙迹中數數唱生至今日寂場巳來四教等益俱麤
亦以本時八番十番利益為多廣迹中五時八教諸
番利益為少狹其餘本果妙本壽命妙等八多少準
說。


後得智
大般若經云當知出世般若及後所得無
分別智能得能證世尊證得二義復有何異天王當
知出世般若能如實見故名為證彼智通達故名為
得。


疏履歷法緣
所入妙定之法所被妙機之緣。


廢會開覆
約教論廢說法妙也約會論行行妙也
正就約理論開境妙也權巧多端論覆位妙也。


破三顯一
破三權情而顯一智此用智妙。


住三顯一
以異方便助顯實相此用感應妙。


住三用一
示住於三而欲顯一是弟子權門眷屬
妙也。


住一用三
既證中實願說三乘用利益妙也。


住一顯一
以實智化如一味雨此用乘妙。


住非三非一顯一
是法不可示非三也諸法從緣
起非一也此用神變妙。


疏驚忤
忤音悟逆也論中作窹謂佛入定無能驚
[002-0514b]
窹。


又以四悉釋自在
佛入三昧動不動異世界自在
也從實智起為人自在也佛自在力能除惡故對治
自在也佛不離定第一義自在也。


論中初有眉間亦然
俱舍修不淨觀有三位初習
業位中觀於眉間如針縫計漸漸爛壞都是白骨等
巳在前文箋釋三位略備。


若緣現量
眼觀耳聽鼻齅舌甞非是落謝五塵屬
於巳往故今名現。


並名在法身
法身下脫一地字應云法身地。


廣分能所識不識
前疏中法用方便非能入非所
入能通方便是能入非所入祕妙方便是所入非能
入祕妙是識法用能通是不識。


疏由懷疑感
由應作猶。


以無佛智為門
只有方便智入佛智耳或作第四
句實門入權者則中道雙照二諦也。


先巳入中
在昔入者。


及教智行理
教門者若大品四十二字也智門者
如今經其智慧門也行門者如釋論明菩薩修三三
昧緣實相理理門者如大品中無生之法無去無來。


阿含言教為門
天親解智慧謂阿含教如前疏中
阿含開八示現等。


今得入故故若得門
第二故字字合作入應云入
若得門。
[002-0514c]


恐未盡理
實智豈無名稱耶加勇猛者見自行權。


逼增上慢
經云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若不信是
法無有是處此是逼令發心。


四意趣
梁攝論明四意趣一平等意趣二別時意
趣三別義意趣四眾生意趣今文但闕用別義意趣
之一耳。


他佛替此
古師以無量壽佛用合長者信解品記
云豈令彌陀隱珍玩服乃使釋迦著弊垢衣然當釋
迦無珍服可隱彌陀唯勝妙之形乃至云若論平等
意趣彼此奚甞自矜人不見之化緣便亂。


別時意趣釋記聲聞
他人意云聲聞受記且是權
說故攝論釋別時意趣云譬如由一金錢營覔得千
金錢非一日得千由別時得千如來之意亦爾以一
金錢為千金錢因巳上正文聲聞雖記意趣終別。


意樂意趣釋本迹
古以佛現塵點壽命者是為眾
生意樂故爾若佛壽命未必如此長遠。


至雙結中權指因者
疏云自行之權道前方便等
也若以諸佛二智義兼因果豈可釋迦二智一向從
果也果因從尅亦須兼因故至結中再指因者則使
釋迦二智前標釋中亦兼因也。


分文前却
權智在先。


本迹開合自他不同
諸佛二智體同是合釋迦二
智功用有異是開諸佛先本是嘆實釋迦先權是嘆
迹諸佛先自行釋迦先化他舊解如是本迹等三義
[002-0515a]
非矣豈諸佛與釋迦二智有異。


互辨在無
在應作有古人三意互云有無。


各立事譬
譬文或闕三藏有門譬云我人眾生如
龜毛兔角並不可得云云其餘三門無譬但最後總
云如城有四門會通不異通教有門中云一切假實
從無明生無明如幻所生亦如幻空門中云如幻人
與虗空共鬬雙亦門中云見一切法如鏡中像見不
可見雙非門中云觀雙非二見如鏡中柱最後亦云
四門清涼池別教有門中云弊帛裏黃金土模內像
空門中云迦毗羅空雙亦中云如水酒酪瓶不可說
空及與不空雙非無譬圓有門中云因滅無明即得
熾然三菩提燈空門中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
空病空病亦空雙亦者如一塵中有大千經卷雙非
者觀幻化見思即是法性文在第六從入空文中。


本論略舉漸中初後
論云如牛有乳酪生酥熟酥
乃至醍醐為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譬喻
明大乘無上諸聲聞等亦大乘無上也。


仍闕云乳譬十二部
疏中只舉能譬不合所譬。


玄文亦以乳對小
引經云凡夫如乳菩薩亦爾以
菩薩自證力弱故同凡夫全生如乳。


預分兩端
深寂之法不可輙說而止之者一令當
機者生欣慕故二令退席者不起謗法因緣故。


以初文離二
止而嘆之是嘆而兼止。


境智行位自他
境體在名字智行在五品十信登
[002-0515b]
住巳上所修境智自行若滿必須化他今並揀之局
取境等在果佛。


凡聖始終逆順
六凡四聖始於名字終至等覺逆
背順向並名境界今並揀之唯取果佛所入境界。


對果兼因
成就等四皆在於果若不成就等言義
兼圓教等覺巳還又兼三教三乘皆名不成就故云
及諸權故。


法華之理本
本迹二門能開之妙。


諸教之端首
四時三教從一乘出。


釋義之關鍵
關戶樞也鍵宮鑰也謂要處也如釋
事理二造全指心性故云不解今文如何消偈。


發心之机杖
机可憑杖可䇿謂有依倚義也以實
相無作如依境發菩提心。


權謀之用體
隨機利他事乃憑本本謂一性。


迷悟之根源
逆謂背性成迷順謂了性為行。


果德之理本
果地依正融通並依眾生理本。


一化之周窮
大通佛種中間成熟今日方脫事圓
理圓能事畢矣。


五時之終卒
五十餘年大事因緣佛意方足。


以銷諸異
得此甚深境界該括十義以見二十八
品及諸圓經亦未常不是談實相處。


五百所集
三祇菩薩是五百羅漢婆沙論中之所
說。


自歸佛道
慈恩謂定性聲聞今佛性巳滅待自歸
[002-0515c]
佛道法華開會非會此人。


亦乃菩薩空談
經中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亦
應佛性永滅法華不會。


疏略不牒章
總標權實章云諸法實相及次牒權
章乃云所謂諸法如是相等光宅之意若準牒權更
須牒實云所謂實相如是因等。


疏故以體為名
欲是縛著體是實理由得實理能
赴眾欲故沒欲名體。


約前八力釋處非處
善果報為處惡果報為非處
乃至究竟涅槃為處變易生死為非處如來悉知諸
法因緣果報見一切眾生以業力定力根力性力至
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知昇沉受報有處非處之別。


疏釋論三十一明一一法
言法者而未知是何等
法也故檢論以示之而文在第三十二卷中大品云
欲知諸法如諸法法性諸法實際者當學般若論釋
云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各各相者
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法
各各有相實相者各於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
破無有過失等乃至云一切諸法皆歸法性名為實
入處名為際復次一一法有九種與今文同論文結云諸
法生時體及餘法凡有九事言有法者譬如地法堅
重水法冷濕火法熱照風法輕動心法解識解如是
等法名為如是如經中說若知於無明因緣諸行常
如本法法性者是為九法中得實際也云云論中只
[002-0516a]
釋有法一種耳其餘有體至開通方便等八種法論
並不釋若詳論中釋經諸法既有無明因緣等言是
指陰入等法因造作得。


疏各有限礙
根大等法各各不同各為限礙如十
界中凡聖之相相相有異。


疏各有開通方便
如論各於相中求實不可得皆
歸實際名為開通如經本在末中末在本中皆悉究
竟等。


從師為名
達磨鬱多羅此翻法救又翻法尚師資
同名。


但引合文
以佛自行權實為合用此化他故名離。


因果善惡至依正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可作因
說一切諸佛本來作因不可作果說具性惡法不可
作善說具性善法不可作惡說具俗諦理不可作空
說俗諦體融不可作有說圓佛果滿不離二乘不可
作大說二乘即佛偏法相常不可作小說六凡四聖
上下互具不可作凡聖說從頓開漸漸無漸相收漸
歸頓頓無頓相二法體即不可作頓漸說約施論開
佛意本妙約廢論合非適今也今昔泯絕不可作開
合說能觀之心所觀之法能所名別體本不二不可
作心法說一念三千不分內外不可作依正說。


談法界者
清涼法師華嚴經疏云統唯一真法界
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有四種法界
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
[002-0516b]
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事理無礙法界具
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
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


在迷在因
九界之佛在因而迷。


通悟通果
等覺巳還佛果在悟。


論云成就不可說盡
此文寫誤本論云無量種成
就說不可盡如經云舍利弗唯佛與佛說法諸佛如
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故巳上正文以彼正之見今文語
是倒。


三相
生異滅。


又撮第四入第五中
三乘之人指五陰等是苦集
法為斷苦集而修道品。


復指苦集全是定慧
苦集即中非二邊亂是定分
別苦集三智具足是慧。


論又云復有依說
論云復有依說法。


常必具四
法性色本具四德故不可敗壞。


四兵
謂步馬車象西域記云象則被以堅甲牙施
利距一將安乘授以節度車則駕以駟馬兵師居乘
列卒周衛扶輪挾轂馬兵散御逐北奔命步兵輕捍
敢勇充選負大鏀執長戟持刀劍前鋒行陣。


疏無義饒益
不思教旨故無義饒益不觀苦空等
故無法饒益不具足持戒故無梵行饒益。


淫祀
禮記云鬼不歆非類非祖宗而祭者曰淫。


疏二佛合歎
初歎諸佛權實次歎釋迦權實故以
[002-0516c]
權實為合前文不爾初歎次釋後結故名為開。


此別仍合
指世雄句也對上為別以無嘆等故。


非指權法
乃是指自行實因之外助道法為他耳。


疏頌上行因
頌釋迦因果也頌因者前長行云無
量無礙疏謂是道前方便頌果者長行云如來疏中
謂是從真如中來成佛。


大故知是實
光宅經如是大果報經既云大知後
四皆實。


大妙相望
即相破相修相即六句也玄文云若佛
在大乘微妙經典此相即句也大品云色非深非妙
此經云一切法寂無大無小此相破句也大阿羅漢
滅止妙離此相修句也豈纔云大便是實耶。


疏僉疑
僉音籤咸也皆也尚書云僉曰垂哉。


由前略開動其執故執動
句絕。


得益之者至須辨待時
共有三十七字似誤寫在
此以文勢義殊無來處或恐記主草本點抹塗注改
易寫者不曉誤著此中況得益待時等言次文自有。


定心散心
方便品第六十九云須菩提白佛言云
何應知一切法廣略相佛言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
不合不散須菩提言何等法不合不散佛言色不合
不散受想行識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不合不散
有為性無為性不合不散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云
何有合有散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法與非法不合
不散如是應知一切廣略相須菩提言世尊是名菩
[002-0517a]
薩略攝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是略攝般若中初發意
菩薩應學乃至十地菩薩亦應學等是門利根菩薩
所入佛言鈍根菩薩亦入是門中根菩薩散心菩薩
亦入是門是門無礙一心學者皆入是門懈怠少精
進亂心者所不能入精進正念者能入巳上正文今詳經
中若前云散心能入如上根利智不藉修定而為方
便殃掘摩羅之類是也後云亂心不入即中下之機
非禪不慧。


三種發心
般若經云有菩薩初發心與薩婆若相
應又云有菩薩初發心即能游戲神通淨佛國土又
云有菩薩初發心即能轉法輪度眾生今家或對三
教三觀等。


中中上下
中品之中以中為正上下為傍。


處處有之
法師品云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又云
若聲聞人聞是經等安樂行品云貪著小乘囑累品
云聲聞四眾藥王品云及聲聞眾等。


論云退大且依一途
退大兩字寫誤應云論云決
定此中五行記文只為他人依唯識三無二有之說
謂定性聲聞無佛性不作佛故煩此救釋耳本論云
決定人未與記記主謂今既通途被開豈不作佛但
與退大者得記而有現未前後不同耳故知決定者
未記且依一途。


義當斷伏
或上伏無明中伏塵沙下伏見思若在
般若密成別人則今經三根聲聞在彼會時斷通惑
[002-0517b]
竟無明分三品上根伏三中伏二下伏一故即有異。


至第十五猶受向名
世第一後離同類因作等無
間緣引若法忍初心入於見道觀於欲界苦諦境有
漏法者名苦法忍次起一剎那名苦法智乃至上界
道類忍名第十五心此即初果向也次起一剎那心
得道類智方名初果耳。


六十四番
信行人散者以四悉檀說止昏者以四
悉檀說觀法行人昏散亦爾此成一十六番又信法
回轉一十六番共三十二番又以此法化導他人更
三十二自他合論六十四。


釋惟忖中
疏云今之與先巳得入住今從十住改
入十行示佛知見譬如繫皷知是誡兵也若先在十
行今改十迴向準此以知。


至後方得無生
三周時尚有在品信位者。


第二中少
二乘作佛始自今經菩薩領解梵文或
有言少者菩薩少領解故。


況通經論
唯識本宗經論也與通不同今言通者
或通取方等部意。


亦未申難
請則三番為通說則三周為別以通難
別於事未允須知通說別說由根利鈍故曰未申。


三論師意
三師各弘一論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羅什本傳云什在本國時廣求要義受誦中百二論
及十二門論。


一往斥之
若四念處中真諦之常此亦乃無常耳。
[002-0517c]


彼漫引之
經云若不知常所有三歸皆不成就等
云云若取四念處聞慧為初業此乃聞真諦初業也
若往昔曾發菩提心此乃以知中道之常為初業。


大經淨論之文
經云如是眾生於佛滅後作如是
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或不入涅槃或說有我或說
無我或說四果皆得佛道或言不得乃至云或有說
言有十方佛或有說言無十方佛如是諸雙皆云不
解我意最後結云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
覺所知文在迦葉品中疏釋云佛赴緣異說眾生不
解致成諍論言涅槃者薩婆多據事明畢竟涅槃曇
無德據理云不畢竟涅槃古來評云薩娑多短曇無
德長皆失佛意河西云畢竟是斷不畢竟是常佛豈
是斷常乃是非斷非常能斷能常斷常不二也又或
說有我等者數人明無我破外道之邪我曇無德明
有假我破外道即離相續之假我又云真諦無我俗
諦有我是皆不得佛意也又或說四果等者疏引大
論問云聲聞成佛不成佛答此事非論議者所知若
皆得佛道即是一乘後明不得即是三乘也又十方
佛等者薩婆多明無僧祇明有成實一世界則無多
世界則有也。


望今成過
昔云不成今日云成。


望後逗小
玄文云若留逗後緣復屬於施以權法
不可以永廢故如涅槃中追說扶律義。


以大小教開與不開
小教者中間取小及今世三
[002-0518a]
時並未論開法華方開若留逗後緣仍屬不開。


徒援權典
援者引也古師引唯識定性聲聞無佛
性用釋今經非矣彼唯識雖亦天親所造彼宗方等
權經故云無耳。


何位何時
法華前時藏等偏位密入實者則知顯
不入者則不知矣。


緣覺在小
本問獨覺今云緣覺或舉同類或寫筆
誤。


向無佛處興
釋迦譜云人壽增至七萬歲時有七
萬億辟支佛出現神通為世福田如是至八萬歲時
彌勒下生。


或二十八
婆沙應云十四何故云七答中有本有
數不出七故但云七又七處生故謂人及六天又修
七道故斷七使故言七使者一欲愛二恚三有愛四
慢五無明六見七疑又總論生應云七人七天此十
四也更加中有合二十八文在輔行第十記。


後之三人
有行無行上流。


起欲界化
十四變化如前箋。


所化兼二
元是退大及創稟小者。


有時一法應無量緣
如前箋引華嚴經中四諦有
無量名者蓋應緣差別不同之類。


如喜根等
有二比丘一名喜根一名勝意勝意持
戒頭陀喜根但說實相遂告弟子言淫欲癡相即是
實相無所罣礙勝意不信身陷地獄受千歲苦後生
[002-0518b]
人中七十四萬歲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六
萬二千歲雖出家為道常捨於戒喜根菩薩今在東
方作佛號曰光逾日月如來。


更互主伴
主伴有三義或以一佛為主分身佛為
伴或以佛為主菩薩為伴或一菩薩自為主分身菩
薩為伴釋籤云化主眷屬並以一身無量身互為主
伴同而不同一身多身一多自在而覆其分身之說
但云主伴相關又云彼華嚴經加四菩薩說菩薩因
果能加但是迹佛主伴故不假集佛但云十方互為
主伴仍不云伴是分身但云眷屬而巳巳上正文若菩薩
自立主伴者如無量壽經云大勢至菩薩行時無量
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又華嚴經法慧菩薩
說十住十方世界說十住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剛藏
說十地亦爾既曰分身非主伴何謂。


路現
路應作露。


必無以善而濫於惡
縱如和須密多女以欲攝入
所攝之人豈是下愚多欲等輩耶蓋是圓機可以從
欲入正位者也不然可以一執手得詣諸佛剎三昧。


並越二途
蓋記主同時有弘教者而未除口腹之
欲故此譏之以誡後昆不可以善濫惡以惡濫善。


惑阿難時亦說中道
如來涅槃時阿難在娑羅林
外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惱諸魔自變為如來像或
說諸法從因緣生或說不從因緣生或說從因緣生
者皆是無常或說是常乃至聞思修或說不淨觀出
[002-0518c]
入息四念處四善根三空門無學初地乃至十住十
二部經三十七道品等法。


而釋四句
合云五句謂欲說大法等五也前光宅
釋云初後兩句是法說表因果廣略中間三句是譬
說欲說大法是略開三顯一略開近顯遠演大法義
是廣開三顯一廣開近顯遠。


況釋四一不及光宅
今文果一專妙覺。


以明入位初易後難
涅槃疏引舊解云四恒從惑
取解則難五恒從解取解則易六恒深細又難如仕
至太尉則易乃至十六兩為斤並古人語。


五恒判在賢位乃至十地
古人者未知記主指誰
也若將今家別教為對四依者五恒判賢位則三十
心為初依六恒十二分則在初地至五地為二依七
恒十四分則在六七地為三依八恒十六分則在八
九十地為四依若彼疏引冶城開善釋云九恒皆初
依位熙連至二恒是初心習種性三恒至五恒是中
心性種性六恒至八恒是後心道種性乃至章安斥
云何關佛法。


章安云三十心是初依五恒也
彼疏云今明熙連
至三恒為初依一分八分為二依十二十四為三依
十六為四依此章安正釋依義。


今判四依須約四教
玄文云地前為初依初二三
四五地為二依六七地為三依八九十地為四依又
三藏四善根是初依初二果是二依三果是三依四
[002-0519a]
果是四依通教準說圓五品十信是初依十住二依
行向是三依十地等覺是四依。


折小
小即三藏或以圓折或三教折圓折者如舍
利弗於林中宴坐淨名居士訶云夫宴坐者不於三
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
坐疏云不趣佛慧但歛念入定身如槁木心若死灰
而巳若不思議定有體有用故能不起滅現十界威
儀或以三教折者如經中目乾連為白衣居士說法
淨名訶云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
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等云云疏云
是用衍門三教別破目連三不當一者外如法相說
內如法相解是用通教即空斥不即空說法不當道
理二者外解根緣內善知見佛得無罣礙是用別破
三者外慈念眾生內念報佛恩是用圓破。


彈偏
以圓折三教之偏如經中彌勒為兜率天子
說不退轉行淨名訶云世尊授仁者記為用何生得
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又云一切眾生即菩
提相若彌勒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乃至云菩
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疏云方便菩提無人
有教若執不捨障入一實故大經云自此巳前皆名
邪見人是故須捨也。


嘆大
釋籤云如觀眾生品即嘆大彼品云譬如幻
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也譬如智者見水
中月鏡中像熱時焰等乃至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也
[002-0519b]
疏云今通譬眾生者即通圓二教意也。


褒圓
釋籤云稱嘆文殊及淨名即褒圓彼文殊菩
薩問疾品云文殊白佛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
相善說法要此褒淨名也及文殊入淨名室巳淨名
言善來文殊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此褒文殊也。


攝大乘如釋籤引
彼云攝大乘第七釋因果勝相
中亦明歡喜等十地而巳。


以彼因果各有總別
一者將智慧二字分對因果
論云因中但有理體多道慧道種慧果上事理皆滿
名一切智一切種智二者智慧二字因果各論云若
云修習智慧此則在因若云諸佛智慧此則在果今
言各有總別者論云直語道慧一切智名總各加種
者故名為別今文取四智俱果以斥古非。


若開等四至別對四智
一往以開等是竪若開等
各具四智名橫古人謂四智一體具足今須用橫對
竪以道慧對開道種慧對示一切智悟一切種智入。


縱因果相對乃至開等
二慧住前名因二智登住
名果又若以在因道慧名總道種慧名別登住一切
智名總一切種智名別者此則自是因果相對論四
智耳非同開等蓋今四智一向從果。


疏不見開示之一時
古人以四智之一時例開等
之一時故疏斥云開示悟入似有淺深此應非例記
亦云釋四句今無前後不意却成高下不當今詳疏
中若云不見開示之一時却順得古人四智對開等
[002-0519c]
是同亦正是高下論位不當也今恐文誤之字應當
作不字若云不見開示不一時方斥得古人用橫釋
竪繆。


盡智
我知苦巳斷集巳證滅巳修道巳。


無生智
我知苦巳不復更知乃至我修道不復更
修。


並判屬通佛
無生之名在通教故。


疑通會別
入第五記疑通三人會但二乘。


即略中廣
四一為略十妙為中無量為廣。


行法
三乘之行三教之法。


用前分字解意
即此疏中第十紙釋出世意為兩
初總次分字。


二障
二障名義本出地持謂煩惱障所知障釋籤
今家依大品大論開為三惑是故智障兼於事理障
事智者是塵沙惑障理智者是無明惑。


通別兩惑同在一念念體即是
標理或體同。


是體非理是事非是
元操公解云此是雙出不即
不離也是體非理者性德之體即是無明顯惑不離
性也是無明非性德故云非理乃惑即性也是事非
是者通別之惑即是性德顯性不離惑是性德非無
明故云非是故知全用勝鬘經意今為引經符此二
句彼云不染而染者是體非理也染而不染者是事
非是也巳上彼義今再消釋同在一念者謂妄念之體也
念體即是者謂妄念即真也真妄體同如水乳合即
[002-0520a]
真妄同源縛脫無二此乃約即明是也是體非理是
事非是者謂妄念之體體是惑累非實相理是生死
事非涅槃是圓覺云永斷無明大經稱鵝王唼乳此
乃約即明離也今私說與操公之義少殊詳之。


疏入理般若名為住
彼經正釋十住名義實相般
若是所住境起信云若離於念是名得入。


月愛喻
前巳箋竟在文。


未必全爾
彼記云若通途者智只是慧俱通權實
及以因果如云般若翻為智慧如大論云因名般若
果名薩婆若及修習智慧等此則俱在於因如云止
觀為因眼智為果如來智慧諸佛智慧此則俱在於
果如云方便智慧此則俱在於權如云智慧甚深此
則俱在於實若專開等應先約教也今疏中釋之而
不次者是對下經文教行人三。


觀本無障
觀是般若三智性融不比住前位家有
障。


親疎互攝
理一為親餘三為疎理非三不顯三非
理不立。


以借論云
論文四釋一無上義二同義三不知義
四為令證不退義前記中釋云不退者即約位釋既
云開示悟入皆念不退也次明佛所證得為四智釋
故論云除一切智更無餘事次同義者若無觀心云
何知同次不知義二乘不知今為令知知即是開即
四門釋廣如前解。
[002-0520b]


而帶地前
地前以空假為方便得入初地若始終
教道則地地皆用二觀為方便。


而判八恒後四恒是
五恒在三賢六七八在初地
巳上此出古師義耳。


初祇為開
初祇在外凡二祗在煖三祇在頂百劫
在下忍。


下二準知
下文以三世合為一科釋迦章自為一
科。


光宅指昔不明
光宅云妙者一乘因果也待昔三
乘因果各有三麤且菩薩修六度是因體狹未出三
界是因位下只伏四住是因用短乃至果三云云
文破云指何為昔若指三藏義等可然若指法華巳
前皆稱為昔此不應爾文中廣以方等般若菩薩大
乘斥其通漫有二十四難。


菩薩大乘
彼經三乘各三者非一佛所化人也乃
各一佛國所化人耳菩薩大乘者經中指慧造如來
境界彼經云若我成佛與生死別不處憒閙五濁鼎
沸使我國土清淨無瑕乃至男女各別無貪欲心等。


菩薩支佛
西北去此二十四恒沙有佛名無動彼
國清淨無婬怒癡上下恭順貴修清虗彼土眾生盡
修一行普求出家學無上正真修平等覺等。


菩薩聲聞
西北去此四十八恒沙有佛名法觀彼
國清淨一切眾生具四空定神足變化具足六度空
無相願所度眾生不可數。
[002-0520c]


支佛大乘
西北去此四十四恒沙佛佛名如意緣
覺菩薩由昔發願得相好光明等。


支佛支佛
下去皆指西北方各有佛云云支佛緣
覺者解空無有空志趣不退轉行過神通表。


支佛聲聞
支佛聲聞乘功德不可盡執意不分散。


聲聞大乘
聲聞菩薩乘功勳不可議光明所照不
復興名相。


聲聞支佛
念念無餘想唯修無上道捨本際暗冥
現佛光明慧。


聲聞聲聞
眾德自瓔珞演說無比教開化一切人
皆同至其味。


亦寄三乘別菩薩位
前第三卷巳箋。


二別二含
若三世章中教一行一皆是各說若人
一理一只以教行之文兼含而談或恐含只是合謂
二是合。


皆為能說所被者誰
此斥古人但知十身之應而
迷十身之機今引經述之華嚴經明第八地入無功
用能現十身三十八云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
住於平等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等又云
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
作國土身等云云經中既云知生心樂則隨生起應
亦可云應以國土身得度者即現國土身而為說法
舉要言之具十身之機感十身之應窮未來際欣赴
不差方名感應無功用耳惑者只謂能說失經旨甚
[002-0521a]
矣有人消此謂互為主伴此說又非。


眾生剎性
唯一三千是生剎性依報為剎性正報
為生性此不分而分則生剎異分而不分則生剎同
若華嚴經中剎身者乃國土身即正之依耳當知三
千理性為剎為生不可改易故云性矣言若得此意
者蓋今經中三千妙性即是華嚴依正妙生剎性今
明出濁彼明現身此應等也今經言為令眾生彼經
云現眾生身此機等也互明之意事同理同在此而
巳或有釋云他人但知事理無礙而不知眾生全性
起修若知理具是同彼則明矣若知無礙相攝此則
明矣此說彼此道理稍通而生剎之性似昧。


諸釋甚廣
俱舍論以二十八十增減為中大二劫
金光明云梵天三銖衣三年下拂畟石四十里八十
里一百二十里盡為小中大劫。


極微微金水
俱舍疏釋云七極為一微量積微至
七為一金塵言金塵者有二解一云塵向金上住一
云塵逶金過乃至水塵各有二解與金塵同積七水
塵為一兔毛塵兔毛塵亦二解一云兔毛上住一云
如兔毛端乃至牛羊毛亦各二解與兔毛同乃至七
麥為一指節疏云取橫並指也二十四指為一肘四
肘為弓五百弓為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
疏解云一肘當一尺八寸一弓當七尺二寸一俱盧
舍計二里一踰善計一十六里俱盧舍或云阿練若
此翻為村踰善那或云由旬或云由延並梵語奢切。
[002-0521b]


恒剎那量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恒剎那量。


臘縛此六十
六十恒剎那為一臘縛。


此三十須臾
三十臘縛為一須臾。


疏頑嚚
傳云心不測德義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
為嚚。


三世五陰各計四句
大論六十八云色如去等四
句四陰亦然合二十句此計過去世也又計色常等
四句餘四陰亦然合二十句此計現在也又計色有
邊等四句餘四陰亦然此計未來也三世六十并有
無二共六十二見輔行第三文釋甚委今略出之色
如去四句者謂色如去色不如去色亦如去亦不如
去色非如去非不如去乃至識如去不如去雙亦雙
非準說又現在色常色無常雙亦雙非四句準說又
未來色有邊色無邊雙亦雙非四句亦準說。


本劫本見
阿含佛告善念梵志云云有六十二見
本劫本見有一十八末劫末見有四十四合六十二
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及根本二初四句者一見二十
劫成敗二見四十劫成敗三見八十劫成敗四以捷
疾智說一一皆云神及世間常第二四句者一計我及
世間半常半無常二計由戲笑三計失意生四以捷
疾智說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間有邊二無邊三上
下方有邊四方無邊四捷疾智說第四四句者一我
不見善惡有報無報二我不知不見有他世無他世
三我不知不見何者善何者惡四愚癡闇鈍隨他問
[002-0521c]
答根本二句者一者定意知眾生未來無因緣而有
二者以捷疾智說次末劫末見四十四句者初四句
中第一有想四句一我此終後生有色有想二生無
色有想三生有色無色有想四生非有色非無色有
想等云云委示向數具如輔行第九末文須者往檢。


一一我所各各有三
此婆娑中出六十五見即於
五陰各計四陰以為我所謂色是我受是僮僕瓔珞
窟宅并想行識亦然我及我所各十三句五陰合六
十五句故一一陰初一是我餘四是我所如色是我
受想行識是我所乃至識是我色受想行是我所故
云五陰互論等。


殃掘
增一說殃掘次第殺一千人取指為鬘遙見
佛來乃云我之指鬘猶尚未足我聞師言害母生天
便捉母頭以手拔劍欲害於母佛放光照之乃放母
逐佛向佛說偈住住大沙門今當稅一指如是總有
三十九偈佛以二百六十七偈答之住住殃掘摩汝
當住淨戒於是得法眼淨。


對一一門說其所以
雙非則有無俱遣門既融通
宜利根障輕者入雙亦則有無從容門既兩存宜利
根障重者入空門三假浮虗有門念念生滅準說可
見。


四教三品
下品戒急報得人身中品戒急得欲界
天身上品戒急加修禪定得色無色天身如是三品
並以聞三藏為小乘聞通別為中乘聞圓為上乘聞
[002-0522a]
教既然聞五時顯密例說亦應可見。


兩醫
待至壽量品中引經箋釋。


依正二報莫不皆從三假而成
約心論三假略如
前第二卷中巳箋若約色與依者成論云先世行業
托父母胎得有此身即因成假從於受胎迄於皓首
即相續假以身待不身即相待假此約色也如四微
成柱即因成假相續不斷即相續假又此柱待不柱
及長短大小不同即相待假。


名通兩處
名通於受法二假也命等既是所計之
法所計法上有假名此之假名輔行中謂是相續假
以由諸法相續名方立故又如五寸之物待一尺為
短待三寸為長。


初禪劫命等
初禪為火災所壞初禪三天唯梵眾
天壽二十中劫故劫與此天命等若梵輔天壽四十
中劫大梵天壽六十中劫不論等。


劫短命長
二禪三禪同水風所壞共一壞劫故云
短也二禪三天次第壽二四八大劫三禪三天亦次
第壽十六大劫三十二大劫六十四大劫故云二禪
巳上劫短命長。


人巳上生
俱舍云壞劫之初地獄眾生但死無復
受生又云若眾生有定業必應於地獄受報有未盡
業引此眾生於餘界地獄受報畜生鬼神劫壞亦應
作如是說住大海畜生先壞若人行畜生後壞若人
上生者論疏云有如此時於人道中隨有一人自然
[002-0522b]
無師法爾所得修入初定此人從定初出說如此言
善人從離生善樂最美妙等餘人聞言各修此定如
此等人捨命皆生梵處乃至四洲皆如此說又於梵
處隨有眾生法爾修得第二定出定告眾等亦同前
說準例可知隨修第三禪定則次第上生三禪天又
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具愛味禪若三災起時禪定
自發。


五道壽別
俱舍云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乃至
云極熱半中劫無間中劫全旁生極一中鬼月日五
百等若鬼之長者以人間一月為一日凡壽五百歲。


上慢亦然
斥實得者以起上慢。


有計變易在界內者
唯識宗中云羅漢發心巳後
邊際定力令分段身延至變易不復改報成無上果
下第七記中云此多屬通義以通菩薩過二乘地惑
潤生身或不經生而成正覺乃至云諸論皆云捨分
段身而入變易天親論主意未必然但恐釋論義不
正耳巳上正文古人見論中有不復改報之言便謂變易
土是分段身因斥之。


密而斥之
但斥為上慢而不彰灼談於界外更有
生死是知佛旨密在斥中。


邊際定力
邊際定前第一卷巳箋。


諸阿羅漢隱顯不同
準釋迦譜云十六阿羅漢在
四洲天上住壽護法乃至人壽減至十歲時刀兵起
諸聖人悉皆暫隱至人壽一百歲時聖人總出如前
[002-0522c]
化導還復興顯又諸羅漢至釋迦末法盡時多皆入
滅亦有羅漢待彌勒出方入滅者如迦葉持衣之類
是也此並隱顯之義具如南山靈感傳說。


博地之言
古人謂變麤身為細質指大地凡夫之
身非矣。


餘國之義
亦古人謂有餘土只在同居。


非茲不了
古人謂變麤身為細質又計有餘只在
同居非茲法華與釋論謂有餘在界外則使古人變
麤及有餘之說是不可了。


而生五道
淨名經云關閇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
道以現其身。


却入生死
淨名經云以眾生病是故我病若眾生
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


非涅槃一百之文
大論云譬如欲過一百二百三
百四百由旬曠野險道此舉喻也險道即世間四百
即欲界三百即色界二百即無色界一百即二乘人
止觀釋云二乘為一百者更明出假菩薩從空出假
非涅槃為一百入三界為三百。


值佛羅漢尚疑是魔
身子初聞略說諸佛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即便起疑謂之魔說故後領解云將非
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須作白字書之
疏中九字不合作小字箋注故云
須作白字書之若注者則文華生非白矣今儒流念
書不念注謂念白。
[002-0523a]


律儀有三至不雜
二百五十戒名律儀不缺即四
夷不破即僧殘不穿即波逸提不雜即吉羅。


各有其意具如釋籤
大經不缺與論不缺名同意
別論取缺壞不任故對根本經取微有缺損故對不
雜此釋籤文也若南山律主取不破對四波羅夷。


即六戒
缺破穿雜定道。


尚名為漏
四果得無漏定及無漏道故名定共道
共有處定共判在內凡得定位中。


尚無煖法
前記中云小乘四果巳是方便更於煖
頂熱為真極據前文說則五千起去者似有煖法也
今此中云小中小者但是有漏四禪四禪更小據此
一說又似無煖法前疏中云方便之方便今疏云小
中之小而記中兩說不同一云執煖頂一云執四禪
義難會同今作二意消通一者五千人中有得煖頂
四禪之異故兩說也二者或誤執四禪謂煖頂。


若依世禪
修六行觀有得無漏如諸羅漢多退者
是。


不假對念辨別
念欲是同只但以性欲二法對辨。


欲名雖不從過亦可以現望當
現當既其名欲過
欲其名亦通故云過欲成現性現性生未欲等。


仍從現說
若三世各說根性欲三則使欲念皆成
現在謂過去現在欲乃至未來現在欲。


疏七方便傳傳為善惡
記云通途善惡如隨自意
者彼止觀云夫善惡無定如諸蔽為惡事度為善人
[002-0523b]
天報盡還墯三途巳復是惡二乘出苦名之為善但
能自度非善人相當知生死涅槃俱復是惡六度菩
薩此乃稱善雖能兼濟如毒器貯食食則殺人巳復
是惡乃至別教為善猶帶方便不能稱理名邪見人。


疏九部經
修多羅此云法本伽陀此云不重頌本
事即弟子事本生即佛事未曾有說希奇事因緣者
欲明戒法必因犯過譬喻者假近喻遠祇夜此云重
頌優波提舍此云論議此並九部也十二部者加方
廣受記及無問自說即名大乘。


有值佛緣覺
如大迦葉本是緣覺因值佛墮聲聞。


而不肯信
猶謂聲聞永不作佛。


故得相入
稟通真者昔聞中理此真入中因中道
理在真不滅此中入真。


謂天鬼畜
修羅多類如楞嚴經云若於鬼道以護
法力乘通入空此從卵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
貶墜其所卜居隣於日月此從胎生人趣所攝若執
持世界力洞無畏與梵釋爭權此因化生天趣所攝
有生大海心旦遊虗空暮歸水宿此因濕生畜生趣
攝。


疏若為與佛相遇
若為者如何也。


羯刺藍
此云雜穢狀似凝酥剌力八切。


頞部曇
此云疱狀如瘡疱。


閇尸
此云疑結如熟血。


羯男
此云堅厚謂漸堅硬。
[002-0523c]


鉢羅奢
此云形位四支差別。


疏邪戾
邪應作斜戾曲也說文犬入戶則身曲今
疏云斜戾者謂跛傴之類。


對高禮下
對佛塔之高禮師塔之下。


死者冥冥
無量壽經冥冥獨逝誰訪是非。


即著之觀
如奉一香一花以三觀導之普徧法界
大作佛事悉趣佛果故梁肅云語毫善則重玄之門
可窺。


疏殆不攝
殆音待。


殆幾
幾音祈文云人生幾亡。


尚不攝六地
若依古人以住名地應云尚不攝七
地以童真是八住故。


理數減滅
理數者自然之義也漢書云理數斯然。


關中
秦地也以地而名生肇融慧。


善不受報
以關中多談諸法體空不受人天果報。


若未開頃
頓應作顯。


疏為山始簣
簣求位切論語云譬如為山未成一
簣止吾止也注云簣者土籠也。


合抱初毫
老子德經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具列四句
經云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
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復有佛性二人俱有復
有佛性俱有者俱有性德闡提無修善而善根人有
也闡提有修惡而善根人無也俱無者俱無不退性
以未入似位故也。
[002-0524a]


興皇三解至餘二不要
雖餘二不要亦欲知之今
具節出諸師所解疏云闡提人有有於邪惡境界性
善根人有有萬善了因亦名緣因二人俱有併有正
性或眾生性俱無者無果果性河西云闡提人有有
惡五陰不善性善根人有有善五陰性俱有者俱有
無記五陰性俱無者俱無妙絕涅槃果性此與舊解
語異意同興星作三種釋之一就諸義二就理內外
三單就理內就諸義者理非善惡而有善惡二用善
根人有有善用也闡提人有有惡用也俱有者各有
一邊俱無者各無一邊次理內外者佛性本非得無
得約緣故有得無得理外闡提是有得理內是無得
善根人有無得之性闡提人有有得之性俱有俱無
如上說次單約理內者闡提即是善星善根人即是
羅云此是逆順二化闡提人有逆化不善之性善根
人有順化善法之性俱有俱無如上說巳上並古人義也興皇三
解記主不取者即理內外并單約理二解也故云不要所取者彼云就諸義今文中云約理語與彼不同耳

章安自釋云今明欲依此文作四句者闡提人有但
有於沒善根人有但有於出二人俱有俱在恒河二
人俱無俱不到岸又約三諦者闡提人有者世諦惡
因善根人有者出世善因二人俱有俱有世諦果報
之身俱無者俱無中道因果在迦葉品疏釋在十七
卷中。


七種眾生
經中云如恒河中有七種眾生或為洗
浴或為採華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則沒第二人
[002-0524b]
者出巳復沒乃至第七人者以根利故堅住信慧心
無退轉得到彼岸云云至下第七記當更引注使法
喻整足。


赤珠
佛地論言赤珠者或珠體赤因名焉漢書云
珠蚌中陰精隨月虗盈智論云真珠出魚腹中或竹
中或蛇腦中。


琉璃
梵云吠琉璃此翻青色寶。


頗棃
此翻水玉又水精。


車渠
貝之類尚書大傳云大貝如大車之渠渠謂
車之輞今從其狀類車之輪輞渠也。


碼碯
其色如馬之碯因以為名作赤白色琢成器
有文如縛絲按智論寶有三種謂隨人天菩薩也人
寶力少唯有清淨光色能辟毒鬼闇飢渴寒熱等苦
耳天寶常隨逐天身可使令共語輕而不重如論王
論珠等皆可語之菩薩兼人天事能令一切眾生知
生死因緣如大明鏡等。


疏失意罪
律中呼為不應吉謂不應作之事也若
作之得吉罪報畢果上多招不意。


不淨錢
以心不淨故名不淨錢不淨有八謂貯積
鹽糓繫養禽獸等以此販賣得利造像如佛制云持
戒比丘不得禮拜若作飲食嚥嚥墯罪若作房舍入
入墯罪若作衣服著著墯罪等。


不得雜乳膠
乳者本精血不淨物如律制無病比
丘不應食美食謂乳酪魚肉也五百問云不病索好
[002-0524c]
食犯重若世尊受難陀乳者此乃七聖共化一慳婆
門之一緣耳出乳光經抑又西土牛乳與此土者香
臭天隔如彼土牛糞可塗地熏鉢。


疹疾
上之忍切皮上隆起謂之癮疹之疾。


麥[麩-夫+廣]
古猛切大麥也應云[麩-夫+廣]麥。


露盤
乘露之盤漢武帝作之如前箋以漢都長安
故云長安人呼也長安今之壅州水興軍。


賢愚經鈴聲比丘
波斯匿王至祇桓寺聞唄聲美
好遂見一比丘形容黑陋矬小王問何故形聲不相
當比丘答言我過去世見人起塔嫌塔高廣故矬陋
後見塔成巳遂捨舍鈴懸塔供養由是聲美。


小因大果
亦如一華供養得不退轉不例者亦彼
是實因今是開麤。


境麤心妙
如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俱麤
如開聚砂畫佛盡成佛道之類。


智論中論準理義
此文說者或異有人云兩論雖
異只是談道理義趣破二執顯二空耳有人云智論
者通經論也多談無生之理如云不共不無因是故
說無生此名準理中論者宗經論也多談中道之義
如云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此名準義有人云古
人執黎耶生法止觀中有準理破有準義破蓋由地
攝兩即所計不出自他性計今家取中智二論以四
句道理實義破之近更有人檢中智二論說之言準
理者大論七十四云因緣生法無自性無自性故即
[002-0525a]
是畢竟空此智論文也又龍樹造中論釋摩訶衍經
正意以不生等八而開論端謂諸法不自生等此中
論文也中論申畢竟空智論明一心三智此皆名準
理言準義者四句觀法廣破眾惑右四家消釋彼彼
蘭菊今更皎鏡消之智論中論莫不皆以實相般若
而為所詮所詮者實理也此之實理本自二空非推
撿後空此名準理也然理雖本空眾生妄計謂自謂
他故大聖方便令順性推撿以顯二空此名準義也
義者只是談實理之所以耳。


本自二空至即是修得
性德修德止觀不思議境
之大略也性雖本空以眾生在妄於妄起執故須順
性而論推檢故輔行指性德云前雖結成性德境竟
若不推撿何殊鳥空經云譬如琴瑟雖有妙音若無
妙指必不能發大師云實心注實境荊溪云由修照
性此並約修觀者言若佛世利根亦即聞即修。


尚須更約續待推檢
今疏記中所示二空即因成
假也故但云續待耳若因成假者取根塵和合當觀
一念為從心自生心為對根生心為根塵合生心為
離根塵生心云云相續假者但約內根前因成假四
句推破雖不得心而今現見念念生滅相續不斷為
當前念滅後念生前念不滅後念生亦滅亦不滅後
念生非滅非不滅後念生云云相待假竪約滅無之
無前相續假推若不入猶計有心待於無心今檢此
心為待無生心生為待有生心生為待亦有生亦無
[002-0525b]
生心生為待非有生非無生心生云云廣如破法遍
中。


今文何故不立斯觀
斯觀者謂續假也以利根人
但於因成假上而了性德本自二空則巳非謂不修
觀也如前記云此中聞法似是信行非不兼法此一
席中應無六十四番。


不云空與不空
勝鬘經云由有如來藏能厭生死
苦樂求涅槃樂等遂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及行理故
謂行藏與理藏也如下疏中云一切法
趣檀是趣不過是約行明如來藏一切法趣陰界入
是趣不過是約理明如來藏。


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來識上文義相生
慈恩法
師疏問云為佛說法稱我聞為不說法稱我聞答有
二解一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
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
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所起而就強緣名為
佛說由耳根力及自意變故名我聞故無性菩薩云
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彼自難言
若爾云何佛菩薩能說彼增上力故作是說譬如天
等增上力故能於夢中得呪論等故佛亦言始從成
道夜終至涅槃夜於其中間不說一字汝亦不聞如
母嚙指子生喚解二親光等言由離分別名無戲論
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本願力故如來識上
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故名我聞
[002-0525c]
巳上正文經中以教一而為佛種而慈恩引龍軍與親光
釋我聞者謂是眾生識上文義相生若然是不須待
佛說法而自有所聞也故前文甞破云若其全不許
見經初盡合改聞問龍軍云眾生識親光云如來識
二識更有憑平抑又如來復有何識答眾生識者者
佛地論云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眾生識上文義
相生若如來識者佛地亦云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
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是知二識感應相成故唯識
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是也然則如來諸識巳
盡今言識者乃智之別名只是如來心中妙觀察智
耳。


釋聞中破
釋我聞中破云盡合改聞。


境中具兼修性性種
陰入三道體即三德以為性
種今此文中且指正因為性種耳。


正行為了
發菩提心止調道品以為正道對治助
開乃名助道也以正助判緣了也向文亦云須修萬
行正助合行同此。


教行正助
教者前六章依教開解後四章依教立
行。


故知修性俱有自佗
銷文或異霅上法師引輔行
云理性本無性過約修門說須明離計若妙樂中修
性俱有自佗先推性中無明為佗等者只是止觀中
約心推檢耳以此起心對於智行順修之相所有惑
業逆修之事皆名為佗此師意謂立本無性順性推
[002-0526a]
檢本無自佗逆順二修於修推檢亦無自佗文在發
軫鈔中更有人云修性俱有自佗者如云一念三千
非自佗等豈非性中自佗若執四句是名相著更須
四句破於相著此名修中自佗蓋以二空分修性也
傳聞更有法師云十乘之中初乘是性發心巳去九
乘為修初乘是性既推自佗九乘屬修推檢亦爾此
以十乘分修性然三人之說雖各有義味而未委示
兩佗之由今試陳之言無明為佗者以法性本有無
明後起先真而後妄如先主而後客故以無明為他
性中破者若謂法性生法此計自也若謂無明生法
此計他也共無因義亦可了故云先推法性為自等
推而不成更於九乘加修萬行言推行他者以九乘
之行全性而起先本覺而後始覺如先水而後波故
云方推行他行中破者若因境起行此計自也不因
境起行此計他也共及無因准義亦破作此說者豈
唯俱有修性義明而兩他義亦明矣。


共推一自
法性本有。


四法
生佛各有相及位。


別對者至正因種
色是了因者色性即智性故此
中六法對三因與輔行稍異彼十一云正因不即不
離於色了因不即不離於識緣因不即不離受想行
及神我當知六法只是三因巳上正文色是正因者苦道
即法身故以彼校此或傳誤或是趣對。


修六性六
性六合為正因修六合為緣了。
[002-0526b]


彼對大經三德四德各有其意
止觀第二引大經
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法身皆
常樂我淨二德亦然若依一種轉色成法身法身常
樂轉識想成般若般若即淨轉受行成解脫解脫則
我又依念處轉識成常轉受成樂轉想行成我轉色
成淨輔行第十一卷末又釋云。


理合文別
上文科云總明人一理一以三世文旨
合在其中但為文相只云人一理一乃文別也與長
行同。


乃以開權為第一
瑤師開昔四三合對譬中第二
等賜而却以第一五濁譬第二不得說一乘太顛倒
也。


仍先分為四
今家見火譬他分為二一者宅中眾
災二者佛起一乘念今家寢大施小譬他分為二三
者眾生不受四者說三乘樂。


合歎法希有時不述其意
下疏中云歎法一章非
六譬捨而不取。


疏於諸菩薩前
前應作中。


加光宅一句
別譬中第四只是今家一大車譬光
宅離為二謂更添一免難也則成十九句準下疏云
若大機先動後障除如方便品若先障除後機動如
譬喻品機動障除互現耳光宅未曉此意記中斥云
光宅直將大機以對免難所以破之經文前後不同
非謂障除有前後也。
[002-0526c]


第五離為五六
今家下文細開中云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二行明大機動為後索車譬作本而光
宅將此二行離為五六云五我見佛子等一行明大
機動為下見子免難譬本六咸以恭敬心一行明三
乘索車為下諸子索車譬本因成不當。


不云歡喜譬本
只是免難譬本耳若歡喜譬本非
矣。


去除不遠
今此譬本去下疑網皆除不遠。


闕此有無
長行有敦信無歎法頌中有歎法無敦
信。


仍有四也至合在第二
下疏中云從長者見大火
從四面起是第二別譬也更為四別初長者見火二
捨几用車三等賜大車四無虗妄就初見火又四其
意但三一能見人二明所見三驚怖四廣前所見則
但成三意耳至下文雖廣明見火只合在今第二所
見中。


疏於四人信解乖離
乖張也下記云離破光宅乖
斥餘師。


失於圓宗
豈圓佛成須淹三七。


縱奢促不同
地論謂二七及今經三七小化之
首。


如論云一者報佛菩提
法華論云一者應佛菩提
如經出釋氏宮於道場得菩提等二者報佛菩提十
地行滿得菩提證如經我成佛來無量無邊劫等三
[002-0527a]
者法佛菩提如來藏性不變等如經不如三界見於
三界云云今記中一字應作二字。


伽耶既非句絕即法佛說
伽耶既非是法佛彼長壽
報身豈獨是法佛乎謬謂今經是法佛說。


經行具如律文
十誦云若經行時應當直行不遲
不疾又四分云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二能思惟三
少病四銷食五得定又三千威儀經云經行有五處
一閑處二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輔行云為
解睡故佛開經行當避有蟲地慈恩云西域地濕壘
甎為道於中往來如布之經故曰經行。


無明為根
婆沙云過去二支為根現在五支為質
現在三支為華未來二支為果。


無漏實相俱得為林
無漏為林者以聞教信心為
根外凡為質內凡為華見諦等為果實相為林者名
字發解為根五品為質十信為華初住為分果。


唯無香味二識
此俱舍文意也彼偈云色界繫十
四除香味二識疏釋云色界中除此二者是段食類
故離欲段食於彼受生故無此塵鼻舌二識因不得
生蓋以無生緣故也。


餘悉見行
十八界中但除香味與鼻舌耳。


處亦應然
瑞應經云佛初成道見弊衣欲取浣之
天帝知佛意即取四方之石置於邊白佛言可以浣
衣。


大乘二門各有擬宜無機息化
下疏文云勸門是
[002-0527b]
令眾善奉行誡門令諸惡莫作且勸門而有三者一
從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譬上念用大乘於三
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二從復更思惟明子不受譬上
無機云何而可度三從或當墮落為火所燒即是放
捨譬下無機息化我寧不說法等若誡門有三及信
解中三並如疏。


前文巳約四句對根
今盧違記再引前文一根利
障重此土華嚴初聞大乘者是二根利障輕三根鈍
障輕並他方淨土聞大乘者是四根鈍障重此土身
子除濁方聞大乘者是若小乘四句者根利遮輕身
子是也根利遮重殃掘是也根鈍遮輕槃特是也根
鈍遮重小中不得度者是也若教教作四門分別者
根利遮輕聞雙非門入根利遮重聞雙亦門入根鈍
遮輕聞空門入根鈍遮重聞有門入皆可解。


六四二萬
此乃賢劫中前佛出世之歲數也檢律
文校之此文或設律云人壽八萬歲時毗婆尸佛出
現七萬歲時式棄佛出六萬歲時毗舍浮佛出四萬
歲時俱留孫佛出三萬歲時俱那含牟尼佛出二萬
歲時迦葉佛出又五濁經中歲數亦同今文云二者
恐寫誤應作三。


望下梵天
化城品中梵天說誡云一百八十劫空
過無有佛。


譬喻品



大九無譬
十二部經若大小互論大亦九部謂無
[002-0527c]
譬喻及四緣并論議三。


應有成小者
應有譬喻乃成小部。


密遣之日尚無傭作之心
經中即之與密所對不
同華嚴即遣傍人鹿苑密遣二人若作常途密字銷
文況鹿苑巳有傭作之心不得云無也當知今云密
遣即是華嚴之即遣故前疏云密遣二人追捉將還
當知遣即是即遣。


純用一音
古來比地禪師純用一音判教故妙玄
斥云若純用一音判教只有實智不見權智若但大
乘者何故云若但讚佛乘等亦應純是長者更無垢
衣。


二十二番
文雖在下今欲知之謂五佛長行偈頌
各五譬喻中開譬合譬各有長行偈頌是四又信解
中開合亦各有長行偈頌是四藥草中四亦如是共
二十二番。


疏身扞刀箭
扞音汗以手護扞又衛也。


不善佗宗
世人自弘本宗乃指天台為佗宗謂天
台抑華嚴經蓋不善也。


餘義不成
若謂抑華嚴者斯義不成。


十義同異
一始見今見二開合不開合三竪廣橫
略四本一迹多五加說不加說六變土不變土七多
處不多處乃至第十利根先熟鈍根後熟。


三譬
為蓮故華等三。


進寄
進取本中最初成道。
[002-0528a]


今從世尊下領
領字誤應云標從所以者何下方
是領。


疏籠樊
樊音礬謂藩籬也詩云營營青蠅止于樊。


足之蹈之
蹈者以足按地喜而舞也子夏毛詩序
云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
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六即之喜
得法喜在何位。


如釋方便品
先簡法用能通後簡三教九十番權
實。


佛印迦葉
前序中命共座佛云我得智慧迦葉亦
爾。


聞舅論義
拘絺羅立宗云一切法不忍佛云汝見
是忍不前文巳箋。


疏桷其事相
桷音角此桷乃屋椽耳應作榷謂商
榷也亦通作較。


事八十神
第六記大經云十二日十二大天王大
星北斗馬天行道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風天水
天乃至四天王天造書天婆數天。


有次有超
前疏中云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
入歡喜。


疏知三聚名佛
人或云是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
又有謂是未入正定聚入正定聚邪定聚此兩三聚
皆非也而未知地特經中自有說釋彼文云義饒益
聚非義饒益聚非非義饒益聚具足一切種平等開
[002-0528b]
覺是名為佛經中自法云此三聚是善不善及無記。


方等般若具如玄文
皆以鹿苑為所待麤方等般
若為能待妙彼引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
故諸法生此即明滿也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
覺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於滿也般若云於閻浮提
見第二法輪轉亦是待鹿苑為第一般若為第二。


十事名華嚴十事名轉法輪
五十九云一者具足
四無所畏二者出生四辯隨順音聲三者善能開闡
四真諦相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脫乃至第十隨所
說法皆能生起根力覺道禪定解脫等。


示疾及愈
淨名疏云四教三觀斷三土眾生癡愛
實疾滅則淨名權疾亦滅若同居土因果疾則為說
四教令修三觀若有餘土眾生因果疾則為說別圓
令修假中若果報土有因果疾則為說圓教令修中
觀。


準此釋前
如法說周中為四眾請者亦是行菩薩
行。


疏四番皆約譬
授記譬者經云如從飢國來忽遇
大王饍等。


準大經喻
大經有八喻謂順逆現非先後偏及先
後廣釋在二十九。


開譬不同
前疏云法說中既略廣開三顯一譬說
中亦應略廣許三賜一因緣中亦應引三入一初從
今我亦如是下兩行為下總譬作本從我以佛眼觀
[002-0528c]
見下有四十一行半為下別譬作本又總頌中有六
意得為總譬六義作本云云廣頌上六義中分文為
云云大槩如此細派更開云云又一時大開為三
譬今我亦如是兩行合而不離為下總譬作本二我
以佛眼觀見下離而不合為下別譬作本三不虗譬
不離不合為不虗譬作本乃至云故作三節開章。


疏鄰閭最近
閭里門也周禮五家為此五比為閭
閭侶也是二十五家相隣比為侶也。


若譬略合廣
如喻中見大火從四面起合中廣以
八苦合之又如適子所願喻中有心各勇銳乃至爭
出火宅是略喻三乘也合中乃廣以三乘各開勇銳
出宅此等並是譬略合廣之類。


若譬廣合略
如喻中誡門勸門各有擬宜無機息
化至合中只合誡門三義而勸門三義略而不合又
如論中七寶大車及具度白牛儐從等合中只云皆
是一相一種乃至淨妙之樂此並譬廣合略之類。


悠言
悠悠之言調無有歸也悠字若準周易應作
游繫辭云誣善之人其辭游謂無詣也。


左貂右蟬
貂音凋鼠名也其鼠大如犬出東北夷
地其皮暖漢書云侍中以金蟬貂為冠金取其堅蟬
取其潔貂取其溫。


鹽梅
尚書殷高宗聘傅說也說命云若作和羮用
汝為鹽梅。


阿衡
阿倚也衡平也謂伊尹也尚書云實惟阿衡
[002-0529a]
左右商王注云謂伊尹為湯所依倚取平也。


坐計帷幄
惟幄者張也漢書高祖曰鎮國家不絕
粮道吾不如蕭何坐籌帷幄之間折衝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武庫
晉書杜預字云凱文學縱橫离如武庫。


無點
點應作玷論語曰白珪之玷猶可磨。


具佛威儀
不動法性而得諸威儀故十力四無所
畏等名佛威儀由觀心而得。


三教十法展轉釋出
今依廣四教略出三藏十法
一知無明因緣生法破無因緣生一切二真正發心
知一切生死苦覺悟心生願斷無明正求涅槃三止
觀進行能發無漏定慧四破法遍用生滅無常破身
邊二見單四複四六十二見皆知從無明因緣生悉
能徧破五善知通塞知無量諸見皆有道滅故名為
通悉有苦集故名為塞六善修道品以三十七調適
開三解脫門七對治助開五停心觀發諸禪定八知
次位七賢七聖之位心不叨濫九安忍能忍八風內
外三障四魔心不退轉十離順道法愛四善根人發
得善有漏五陰若不生愛則不順墯進入初果等通
別十乘準知。


無法有法準說可見
十八空中最後之二空也第
十七有法空者因緣和合生故云有以因緣二法無
故名有法空第十八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不
可得故名無法有法空。
[002-0529b]


一宅一門其門尚多
小乘真諦之宅開一但空之
門其門多者如五百比丘各說身因之類。


廣略多少
法界次第云經論明空開合不同或以
略故合十八空為十四空或十一空或七乃至三二
一空或以廣故開十八空為二十空二十五空乃至
無量空。


田不可狹
大乘首楞嚴定與實慧同體故云田不
可狹。


入宅門路不可一故
首楞嚴云歸元性無二方便
有多門。


四觀同觀
車門大乘也宅門小乘也如五陰一法
四教用觀淺深不同小乘觀之即宅門也大乘觀之
即車門也。


散官
散上聲呼有文散官武散官今但取有官而
無祿不執事位外之冗員亦謂之散。


何不總八
火宅正喻同居只可言第六耳若云六
七八識則可兼界外於道理猶通若單語第八是棄
火宅。


不二之門有八千
經中但有三十二門耳今云八
千者或恐指結益文云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
無生忍若然則誤五作八或恐却指問疾品八千菩
薩同文殊入毗耶城或問疾未得益有八千天子發
菩提心是同。


若大車門非宅門者
非字恐誤合作是字文中以
[002-0529c]
相待難於絕待謂若大車門即是宅門者況二乘稟
小元從小教宅門中出何故從父又索大車當知門
異。


定果
修禪等流。


若約諸宗無色等
毗婆闍娑提說無色有色具如
釋籤。


明差無差
純陀心疑若見佛性而為常者本未見
時應是無常若本無常後亦應爾以是義故諸佛菩
薩聲聞緣覺無有差別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本有今
如是四句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
差別亦無差別無差別者如諸牛乳同一器中但一
白色三乘雖異同一佛性有差別者聲聞如乳緣覺
如酪菩薩如生熟酥佛如醍醐以是義故大涅槃中
說四種性而有差別。


得即無得
經中說四無礙巳乃云聲聞緣覺不知
眾生悉有佛性故無四無礙迦葉白佛若聲聞緣覺
無四無礙者云何佛說舍利弗智慧第一摩訶俱絺
羅四無礙第一佛言譬如恒河有無量水及於四河
雖云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迦葉復言如佛先說
菩薩知見得四無礙者菩薩知見則無所得亦無有
心言無所得世尊是諸菩薩實無所得若使菩薩心
有所得則非菩薩名為凡夫佛又答言菩薩實無所
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若有所得則名為礙有障礙
者名四顛倒善男子菩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
[002-0530a]
菩薩名無所得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迦葉又白佛言
如來曾為純陀說偈本無今有如是四句是義云何佛言
本者我昔本有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
言本無者本無般若以無般若故現在具有諸煩惱
結。


有不定有
善男子若見修善者名見天人見行惡
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善男子一切眾生定
得菩提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
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是經而
說是偈本有今無四句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
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得菩提是名
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
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故我宣說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乃至闡提等人亦有佛性。


破定性明無性
經云佛性者非內非外雖非內外
然非失壞故名眾生悉有佛性師子吼菩薩言世尊
如佛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乳有酪諸佛佛性
如淨醍醐云何如來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佛言我亦
不說乳中有酪酪從乳生故言有酪乃至譬如有人
有筆紙墨和合成字如是紙中本無有字以本無故
假緣而成若本有者何須眾緣善男子一切諸法本
無有性以是義故我說是偈四句善男子一切諸法因
緣故生因緣故滅若眾生內有佛性者一切眾生應
[002-0530b]
有佛身如我今也。


記並在於昔
指金剛前心也。


故在金剛前句絕後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疏云據金
剛巳後常住佛果非三世攝故言無有是處。


地論師云常法體用等
疏云地人云常法非是始
得本來體用具足但為妄惑所覆後時方顯若爾
先隱後亦應顯巳還沒既顯巳不隱亦應隱而不
顯。


章安五解一約三諦
涅槃經疏云只約一句差即
無差無差即差一諦即三諦故言本有三諦即一諦
故言今無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無有是
處如是展轉不得相離乃是差即無差無差即差非
差非無差是則遣迦葉之難豁無遺餘。


次約常無常
疏云亦是無常即常常即無常非常
非無常純陀之疑雲消氷治。


三約三智
疏云智悟亦然悟一即三名本有悟三
即一名今無三一非三一名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此
則何難何疑不除。


四約四悉
疏云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世界今無
者一無一切無即對治合此有無一切亦有亦無即
為人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第一義今此一悉即具
四悉乃遣難釋疑荊溪云若二人疑難皆遣皆釋是
則物機咸融悉會。


五約四門
本有即有句有門今無即無句無門聲
[002-0530c]
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即亦有亦無句亦有亦
無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非有非無句非有非無
門一四相即乃遣難釋疑矣。


十智俱舍中六門解釋
檢俱舍論疏凡有三十本
科解釋今記主刪取要義以示梗槩六亦但五耳然
此五門與彼生起前後稍別。


一有漏無漏
頌云十智總有二有漏無漏別有漏
稱世俗無漏名法類世俗遍為境法智及類智如次
欲上界苦等諦為境疏釋云一世俗智二法智三類
智苦集滅道他心盡無生是十智有有漏無漏若有
漏稱世俗智多緣俗境無漏名法類者緣法智類智
也世俗徧為境者謂世俗智徧緣一切有為無為之
法為所緣境後三句明法類智法智緣欲界苦等四
諦類智緣色無色界四諦等法。


二展轉相攝
疏云如是十智相攝云何謂世俗智
攝一全一少分彼注云攝他心智并法智名一少分
若法智類智各攝一全七少分彼又注云苦等四智
盡及無生并他心智攝此七少分若苦集滅智各攝
一全四少分又注云四謂法類盡無生若道智攝一
全五少分注云五謂法類盡無生他心也若盡無生
智各攝一全六小分注云謂四諦智及法類二智。


三與三三昧相應
俱舍本科名十智行相今此名
三昧者寄行相中名三三昧耳彼云若法智類智行
相具十六謂苦等十六行也乃至云修道等八行相
[002-0531a]
與無願解脫相應修無我行與空解脫相應若修滅
下四行與無作解脫相應。


四與根相應
頌云無學初剎那修九或修十鈍利
根別故釋云無學初剎那者斷有頂第九解脫道也
此無學位未來修習智慧或九或十鈍根但九除無
生智利根具修十智也。


五緣境多少
頌曰諸智互相緣法類道各九苦集
智各二四皆十滅非釋云法類道九者法智能緣九
智除類智也類智緣九智又除法智道智緣九智除
世俗智苦集各二者一一能緣二智為境謂世俗智
及有漏他心智也四皆十滅非者謂世俗他心盡無
生智此四皆十智以為境滅智不緣十為境故言滅
非而滅智唯緣擇滅境故云云然此注釋五門之義
但欲知之使心自明了耳若講授時逐門以此而說
釋之恐難為晚學者領悟也。


始末俱修
四善根始阿羅漢末。


貪尋增上者
增上謂多貪多散也尋即尋伺乃覺
觀多散人也貪增上者觀骨鎻尋伺增上者修數息。


謂通治四貪
一顯色貪謂貪青黃赤白色二形色
貪謂貪長短方圓三妙觸貪身分柔軟細滑四供奉
貪謂貪析旋府仰若對治者有別治通治別治者顯
色貪令作青瘀想治之形色貪令作爛壞想治之妙
觸貪令作蟲蛀唼食想治之供奉貪令作死屍朽木
想治之今文引俱舍通治之法單修骨想四貪皆滅。
[002-0531b]


廣至海復略
初發觀時觀於額上有一點破處似
針縫許漸漸爛壞徹至於骨漸漸又壞半頭至一頭
肩膊乃至一身皆是白骨次觀同房同院一村一縣
一州一國乃至以海為量皆是骨也作此觀者是從
略至廣也如是更從海至國乃至一身巳來名初習
業位。


從足至頭半
次觀一身從足漸有肉生至半頭巳
來名為巳熟修位也。


繫心在眉間
次從半頭漸漸肉生還至眉間初起
觀處名超作意位也。


如以一睫毛
俱舍云如以睫毛乃至行苦睫智者
如眼精緣極生厭怖彼注云緣是行苦疏釋云故諸
愚夫於無間獄生厭怖心不如眾聖於有頂蘊而生
厭怖以有頂是行苦故。


八苦
此中八苦文出大經今更引之使此文易解
彼云一生苦有五一初出記云受胎二至終三增長
四出胎五種類謂貴賤男女端醜等類老有二一念
念老二終身老又二種一增長老二滅增老病有二
種一身病二心病身病有五一因水二因風三因熱
四雜病五客病客病又四一非分強作二忘誤墯落
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著二心病又四一踊躍二恐
怖三憂愁四愚癡又身心病凡有三種一業報二不
得遠離惡對三時節代謝今記云死苦者蓋寫誤也
死若有二一命盡自有三種一命盡非福盡二福盡
[002-0531c]
非命盡三福命俱盡二外緣亦有三種一非分自害
二橫為他死三俱死五愛別離苦有二一人中五陰
二天中五陰六怨憎會苦有三一地獄二餓鬼三畜
生七求不得苦有二一希望處求不得二多役功求
不得八五盛陰苦有七一生乃至第七求不得迦葉
白佛言如佛說五盛陰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佛昔告
摩訶男若色苦者一切眾生不應求色若有求者則
不名苦佛告曰有三種苦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此法華經下云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
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等而疏文中謂是五盛陰
苦。


雖求句絕不得不苦
如求色得樂樂謝苦生。


如前
指前七苦之甚者曰盛或有人作雖求不得
消文非矣。


自相共相
修四念處觀有三種一自相別觀二共
相別觀三總相觀俱舍中各有標釋今文但標自相
與共相耳至次文還具釋三種觀。


自相別修
四法主對各別謂身是色相領納是受
相等若對治者身作不淨相乃至法作無我相。


一切有為皆無常相
此下是釋共相觀也如觀自
身無常餘有為悉是無常相故曰皆。


一切有漏皆是苦相
觀自身是苦餘有漏皆苦。


及一切法空相
觀自身是空與餘法皆空。


除此三外自餘一切法
除無常苦空之外即觀身
[002-0532a]
無我與餘法皆無我也共相者謂與餘法共觀故。


一一各有三緣謂自他俱
一觀自身不淨乃至觀
自身無我二觀他身不淨乃至觀他身無我三能自
他兼觀故名為俱也以每一觀有三故成十二觀。


從麤至細
身最麤次三迭論麤細法念最細以通
有為無為法故。


或總二三四
此釋總相觀也以由行者初修別相
次修共相觀既通利而能二二三三四四總而觀之
二二總者或身受總或身心總等三三總者或身受
心總或身心法總四四總者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
淨等如常所說。


唯法念總
若二二三三及四四中身受心觀仍名
為別法念最細所攝既多偏得總名。


具如玄文分別四句
境總觀別等四。


疏大經云因無常故而果果是常
經云有婆羅門
名闍提首那謂世尊言汝說涅槃是常法耶是義不
然何以故世間之法從子生果相續不斷云云若說
修無常想獲得涅槃因是無常果云何常佛問婆羅
門言汝性常耶答言我性是常是性能作一切內外
法之因耶所謂從性生大從大生慢從慢生十六法
謂地水火風五知根眼耳鼻舌觸等云云是大等法
常無常耶婆羅門言我法性常大等諸法悉是無常
佛言婆羅門如汝法中因常果無常然我法中因雖
無常果是常者有何等過。
[002-0532b]


經以十仙
一闍提首那二婆和吒三先尼四迦葉
氏五富那六淨梵志七犢子八納衣梵志九弘廣十
須䟦陀羅彼十仙談因果今說教理故曰亦可借用。


非初剎那
識初對境名未分別。


體是異熟
或異趣熟或異類熟。


疏思大擬宜
下記云前諸起濁救火擬宜等文皆
探取大通後文準此中意三周皆爾。


方便品句絕初以法身
初字在下句也經云我所得
智慧巳下經文是息化意。


各二各四
勸誡四悉也不語藏通者用大擬故。


離二為四
離知見二為苦等四四教俱爾故曰
徧。


名略義玄
知攝三智見攝五眼。


一一徧攝故名為橫
四無畏對四諦四諦攝一切
法。


十力依理
力者是佛所得實智之用。


十處名諦
皆實不虗。


今皆約用
十力據內名體無畏對他名用。


尚不自知上中下性
上菩薩中二乘下人天總七
方便人也下疏中云三草二木蒙佛法雨隨分增長
而不知五種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
皆是大乘亦不自知同歸佛慧。


觀不淨等能所俱忘
大品云欲以一切種修四念
處者念處是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念處是處不
[002-0532c]
云云止觀云若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則一空一
切空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
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亦名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則一切非空非假。


法通二種
前疏云若云智慧力此五分出若云見
諦此真理出。


要令同出
要平聲謂招要也古詩云並坐相招要。


第六心退
為法才王子在第六住退也文在本業
瓔珞經聞婆沙中斷通惑者有俱斷有次第斷若次
第斷者不退俱斷者退故云恐是俱斷藏師云是權
人退權不須言矣。


疏云思慧方便
方便之言不見對位準下文疏中
合內有智性中記云今依前文聞慧為一思修為一
若爾則思慧亦合在暖頂。


部別不同
成論之外皆名異部成論明十六心是
初果異部明十六心是修道。


四教賢聖馳走不同
以類求之則通教中適願勇
銳乾慧地為聞思也推排竟共等性地修慧也八人
見地馳走也乃至巳辦地出宅也別教中適願十住
聞慧也勇銳出假十行思慧也推排無明十向修慧
也登地馳走也斷十二品盡出宅也圓教中適願五
品聞慧也十信中斷通惑盡思慧也斷塵沙伏無明
推排修慧也十住名見道十行名斯陀含十向名阿
那含十地名無學出宅也然三慧對位有橫有竪若
[002-0533a]
分別功德品中疏云前三品是聞慧兼行六度思慧
正行六度修慧此乃五品橫發三慧耳。


欲令成互
喻木喻法文雖互出必先障除後機動
也如華嚴障未除機動或機動後障除等者此乃成
互彼經障除機動名雖同今義異於此。


佛因佛果皆是方便
六度等佛之因也力無畏佛
之果也而般若經中皆悉融通巳是真實若謂是方
便大乘融通又是方便耶若是真實菩薩那索。


六羅漢
有二種也若俱舍中羅漢有六謂退分思
分護分安住分堪達法不動法似非今意今言六者
是取五俱輪加佛一人為六耳。


進退有妨
退同羅漢是故合索進是權佛佛豈索
車。


破第九者巳如前破
只是十中第一引四句明三
藏菩薩自有障未除機動等義。


疏若大若小
下釋大小者謂壽命長短也或壽二
萬如迦葉或八萬如彌勒或報應以為大小。


博附藏通
博應作薄。


墯在一句
障未除機未發。


縱被斥時
菩薩品中三藏實行者彼斥。


初離不索
離應作雖。


列諸教上
以根本四句鋪列四教之上仍於一一
句上各開四句仍四四句各攝歸本則徧見四教有
索不索。
[002-0533b]


故當教論發還對當教除不除
如疏第二四句若
在通教障除機動初果也未除機動乾性地也亦除
亦未除二三果也非除別惑非不除通惑四果也藏
別二教機障相對例此可解。


離合初後
藏佛與菩薩因同則合此初也若佛本
是圓垂為藏耳則離此後也。


誰是誰非
正本名馬羊今本名羊鹿若以下文釋
鹿云鹿不依人故喻緣覺不假聞教若據此釋什公
是也。


果尚須索
若用二智為車體則佛同二乘尚須索
車。


過準前說
因乘無體能所不分。


謬引昔大
大應作文。


過失云云
若引福慧車則無體運義不成況引昔
文而證福慧反令今經則全成小教。


運動如前
方便是具度且非運義。


疏有為無為
輔行云有為者謂與無漏智慧相應
無為者謂煩惱都盡。


以法類道
道字恐是通字耳以法智類智緣他無
漏無所不知故曰通今試陳漏無漏相何者若他心
智緣他無漏即以法智類智知之其相如何如他斷
欲界繫煩惱盡證無漏者即我以法智知之如他斷
色界無色界繫煩惱盡證無漏者即我以類智知之
此名他心智通無漏也若世俗他心智緣他有漏者
[002-0533c]
即世間有漏智也有漏智者或四韋陀智分地息諍
等智他世俗智以我他心世俗智知此名為他心智
通有漏也若通因果者如記主示之也或有不須作
通字消文執作道字者謂是道諦智者下六智中自
有道智請詳之。


若果地佗心智至因人佗心智
若他無學人他心
世俗智即我以無學他心世俗智知此名果地他心
智也若他學人他心世俗智我以學人他心世俗智
知此名因地他心智也。


自餘六智
苦集滅道法類。


消似難見
經中先標等心次標等車及至解釋却
先廣等車次釋廣等車後廣等心復釋廣等心而疏
乃云兩章兩廣兩釋故曰似難。


色心逆順至福慧
一蘊色四蘊心十惡逆善禪順
三界依陰入正諦緣度行真俗之理內外凡因四聖
等果自行實化他權依教開解以行破惑兩二乘小
三菩薩大般若之慧五度之福一一之法皆具界如
指此等賜然色等九雙既是六道與三乘亦任意解
釋。


多少廣狹
法界次第中謂一語二語略語廣語男
女等語彼文廣略恐只是今文多少耳若廣狹者或
是約土如楞嚴中或一洲中三百兩百國土或一洲
中三兩國土之類其中殊方之音隨其所應。


一字說一切字
如四十二字字字相攝。
[002-0534a]


一語說一切語
如百句解脫開為萬句之類。


七覺並以無緣而為所依
無緣謂法性也意謂觀
法性時若心浮動者以除覺除其麤浮以捨覺捨於
觀智以定心入禪若心沉昏以精進喜擇扶䇿照了
若念覺一法通緣兩處謂定慧也今皆順性故云無
緣。


疏淨名云皆吾侍也
經云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
吾侍也疏云三土有愛見眾生即魔外淨名轉用即
為佛事利益眾生即是侍義也若同居土有波旬眷
屬及屬愛眾生是右面侍九十六種及屬見眾生是
左面侍淨名現種種身於愛不捨或作魔王調其眷
屬以為佛事於見不動或作外道回邪入正調其眷
屬以為佛事此即用愛見眾生為侍也若有餘土見
愛者禪定是愛性智慧是見性淨名應生同其愛見
調伏教化使為佛事即是侍者也別圓菩薩未斷無
明即是無為愛見猶是魔外皆調伏之以為侍也。


一句即是
或斥謬用十二部經觀心一句謂頓觀。


大檢
謂大旨也楊子云蠢迪檢押注云檢押猶法
度也。


一切法趣文相開合
大品一切法趣之言大論兩
釋之經云云何菩薩為世間趣故發菩提心菩薩為
眾生說色趣空乃至種智為眾生說色非趣非不趣
乃至種智次文又云為眾生故說一切法趣空無相
願是趣不過何以故是空無相願中趣不趣不可得
[002-0534b]
初文中以能趣為假具歷色心乃至種智故知一切
法即是假也所趣為空非趣非不趣為中次文以能
從所為空是趣不過為假趣不趣不可得為中云云
又止觀棄五蓋中具釋。


並闕可知
記中教主化機二義並闕疏中二義互
闕記中似不釋互義據此只合云並闕非等互闕可
知互義者富而非子是圓佛對偏機是子而貧是圓
機對偏應圓機偏應遠取化意應說之。


下釋子等例之
分破無明故曰分等下文云無緣
尚度況有緣耶以例於分況豈非是子。


況而拔濟之意
應云而況。


五分法身具如俱舍
論釋甚廣欲略知者謂道共
戒滅盡定無生慧有餘解脫無餘解脫智眼名知見
謂自知是初果乃至四果也是則戒等並在於果方
名法身若入無餘則五分滅灰身故則戒定有餘解
脫滅滅智故則慧及知見滅。


有為緣集
淨名疏云即是界內染淨國土迷真滯
有而起結業稟分段生死皆其類也若約教者藏通
生滅無生之類也記云緣集者諸緣積集也。


無為緣集
疏云即是界外有餘果報及開中下寂
光此三土眾生迷中道佛性滯無為緣集起諸結業
受變易土生死皆此類也若約教者即是別圓無量
無作之類也。


自體緣集
疏云無為與自體如何答名別體同二
[002-0534c]
乘迷自體起無為著故受無為名菩薩亦迷自體起
無為集而菩薩觀破無為但無為但無為未盡此惑
附體別受自體名也又云二乘著於無為菩薩不著
唯觀自體及以法界故得別名名為法界從所障說
故云自體法界緣集。


初後二智
初者我生巳盡後者不受後有二者所
作巳辦三者梵行巳立今記中四智前後也若析玄
中謂四智從四諦得彼云我生巳盡若不受後有集
梵行巳立道所作巳辦滅更用今記四智對諦者自
有所以。


外凡亦但聞慧為一思修為一
前記中云賢合為
四見修為二賢四者四念法同故為一煖頂同退故
為一忍不出觀故為一世第一無上故為一若準此
義亦應更云內凡思修不念即是略耳。


從一色心
從地獄生鬼乃至從人生天。


次第之初
三觀初空斷通惑故。


仍可名通
前三教俱可名通。


法華文句記箋難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