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20 法華經文句記箋難-宋-有嚴 (master)




法華經文句記箋難目次





* 卷第一

* 自序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方便品第二
* 譬喻品第三
* 卷第三

* 譬喻品之餘
* 信解品第四
* 藥草喻品第五
* 授記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五百弟子品第八
* 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 法師品第十
* 見寶塔品第十一
*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 卷第四

* 安樂行品第十四
*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 壽量品第十六
*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 囑累品第二十二
*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001-0487b]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 妙莊嚴王品第二十七
*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 附

* 法華隨經音切



法華經文句記箋難目次

No. 597-A


法華文句記箋難序


法華經者魁雄於教部顯妙於本迹含生之實性彰
矣覺王之大事畢矣以故其文句記習之者豈唯其
理難其文也不易疇昔善植屢聽屢講蓋以賦性
檮昧或聽或講凡有難文竊形箋註所貴離群索居
垂暮之秋展卷無沉思之勞講貫得檢討之要若夫
開權祕訣顯本遠旨綱三分裁截之要盡四科銷釋
之美宗旨明矣無敢預焉今所箋者引文有影略者
廣之前後有互指者示之傳寫筆誤者刊正之經文
事相有不釋者輙釋之斥非隱約者申明之文字有
罕識者音訓之析為十卷置諸儀衍以備忽忘脫或
[001-0487c]
山中二三子得以讀之有以知今箋之之意亦旁助
流通之毫善者蓋少免乎檢尋之勞耳其有闕疑洎
檢文未見以俟來裔苟異日流落于外為博雅之士
見之則知我以此罪我以此。


時皇宋元豐元年戊午歲摣菴 有嚴序


寶慶丁亥六月戊申朔十五日上竺住持鑑堂
校勘法孫若恢重刊No. 597

法華文句記箋難卷一
赤城沙門 有嚴 箋


序品



為二所依
一實三假為教體謂聲名句文也從文
立名從名立句是知名句全依於文則文為所依名
句為能依。


句逗
逗本逗遛謂止住義柔法師法華疏云逗者
易義謂隨句改易不同耳然則逗只是句圓其語故
爾。


義通長短
舊說本迹二門為長義序正流通三分
為短義蓋取義勢盡處以分長短若婆娑中以四字
[001-0488a]
為一句八字為二句此名句少身乃短義也四句一
十六字名句多身乃長義也此亦句義之流例耳若
今經與疏須詳義勢齊限以分長短例知。


色行等體
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
語或名皆色行蘊攝蓋以文句身先從眼耳所得此
色攝也次方流入想行此行攝也今更依顯揚聖教
論略出色行狀體色體者彼論云色謂眼所行境眼
識所緣四大造色若表色為體色蘊所攝有見有對
此色體也行體者謂諸行與心不相應彼復差別有
二十四謂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名身
句身文身等其二十四不相應行論中一一具釋若
釋名句文者名是詮諸行等法自體想號假立性也
句是聚集諸名顯染淨著是言說所依性也文是前
二所依之性也巳上正文又不相應行者釋論問云何知
陀羅尼是心不應法答如人得陀羅尼雖心瞋恚而
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彼都人士出言成章
毛詩都人士詩也詩云彼都
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彼彼明王也箋
云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時都人之有士行者冬則
衣狐裘黃黃然取溫裕而巳其動作容貌既有常吐
口言語又有法度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責以過差。


建鄴
釋籤解云亦名建康即晉宋等稱為鄴都今
江寧府是也舊稱楊列隋滅陳後移楊州名額過京
江北江陵即荊州也故下文荊楊往復途將萬里。
[001-0488b]


破古不全我巳
句。


寄行約教
玄義有二種一約行二約教約行者名
體宗用也約教者名用體宗也玄又五重正用約行
雖談教相乃是寄行約教。


來意釋妨或有或無
來意者如提婆達多品疏云
此品來意引古佛弘經傳益非繆明今宣化事驗昔
不虗舉往勸今也又神力品疏云此中為付囑深法
現十種大神力故名神力品記云此是別明來意自
餘諸品或無來意也釋妨者如見寶塔品北人云佛
為身子塔巳現疏中片云此人情耳自餘諸品或無
釋妨。


或釋名中即帶來意
如從地涌出品疏中用四悉
釋名巳即結云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今以諸義
釋品顯四悉之解故言涌出品。


釋名與義更互有無
如持品疏云奉命弘經故名
持而不說持義此釋名不釋義也法師功德品疏云
功德者謂六根清淨內外莊嚴之功德而不解功德
兩字此乃釋義不釋名也。


帶名以釋義
如常不輕品疏云內懷不輕之解外
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宜不輕之教人作不
輕之目是也。


學舍養宮
有人云宮應作老謂天子養老禮記云
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
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
[001-0488c]
老於虞庠當知庠序及膠皆學舍名異也養老者天
子事三老五更於太學之義也。


伏疑伏難
如彌勒問文殊偈末具釋伏疑意。


不以疑念對由述者
別序有四初集眾二現瑞三
疑念四問答而疏中只以放光現瑞而為由問答為
敘而不以餘二為序故出其意謂疑念兩兼集眾疎
故故云置。


引亦歌也謂談述
如文選石季倫有思歸引班孟
堅有曲引各有談述義理。


便作胤釋
胤嗣也謂子孫也對祖父得名若作祖
胤釋者則序品為子孫正為宗為祖父孫前而祖後
故輔行片云可笑。


又迷章草
或云章草二字相近認章作草此說非
矣文中自云又迷章草以弄為呼此蓋片不識弄呼
字耳非片不識章草也言章草者乃草寫耳故魏志
云草書者始起於漢章帝時不知作者姓名云云
人習草書者呼為章草書是也今記中行之者昔見
疏中草寫哢字認作呼字便作呼銷更可笑也胤徹
亦爾。


補助譯人
凡譯經有讀梵文譯語筆受潤文等別
此經再譯是嚴觀二師當時謝公參譯故曰補助。


至安公來
三分謂正教因緣分正教正說分正教
奉行分。


須識賓主
經律論藏各一為主經中又談律論為
[001-0489a]
賓律經各談亦復如是。


如月初
從淺至深之謂也六度始行如初故普曜
經云進德如月初。


以前六義少
片分義者謬。


足前而身後
發足論本在佛世而預先製記中者
昧疏中六足之言遂呼為六足論繆以發智為身攝
前六足夫分科者必先總而次別如一身是總四肢
是別若如古人分節用論之誤則先別而次總乃使
序分為別正通為總足前身後於茲見矣。


鏡中
越湖名王逸少遊湖上嘆曰終日如鏡中之
遊也古高僧以處自名。


借勢用語
礪作例銷非全同彼。


疏若過若不及
論語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
師也過商也不及注云俱不得中類古人科節繁略
進退俱不能中。


一者唯四
一者疊總科謂一者總明唯至於四。


一不失不差
廣令智退則失略致義缺則差若四
科別釋使應機契合則名不失不差然且不可準總
明中廣略義來銷別文況別中即是取處中義耳。


一一妙中亦具四意
十妙各得名為處中如因緣
一釋自得處中也今十妙各處中者以具足四科釋
義意故。


十亦入四
如總明四意名處中故。


一觀偏收
凡兩說一者觀心中因緣所生法世界
[001-0489b]
也即空為人即假對治即中第一義二者觀心四悉
徧收因緣等三何者四悉觀巳心眾生之機為境也
念念照了為應此觀也此收因緣也四悉即空藏通
即假別即中圓此收四教也前之三悉始覺迹也第
一義悉本覺本也此收本迹。


人理等四準說可見
大事四一非餘感應乃至觀
心四一一觀偏收等。


約教等三亦須徧述
亦應例云大事之約教大事
之本迹大事之觀心約教之大事約教之本迹約教
之觀心本迹之大事本迹之約教本迹之觀心夫如
是者見四科之義互相涉入一切咸妙也。


守株尚昧
韓子云宋人有耕田中有株兔走觸株
折頸而死因釋耕守株冀復得之今借類無通見者
也然尚昧之人舊謂是五千起去人恐夫符文旨今
謂乃是片於解經者之非耳今經本門常壽超過諸
說而古師猶謂神通延壽終歸無常非守株是何故
下文記云今古諸師尚不知師本迹特出諸教況弟
子耶況此節記文是釋本迹一科如是片古耳。


一何能逮
若以四釋具足方名處中則前文一一
處中之義不成也然四釋共成處中是總一一處中
是別不應以總而疑別。


何釋遠近
釋應作擇。


相通事別
神變在我則通垂形應物則別。


對鏡因緣
境發觀則因親緣疎觀發境則緣親因
[001-0489c]
疎。


諸教理觀三寶
三攝四教及對三寶可解。


及施開等
中即空假施權也空假即中開權也。


本迹各三
迹門略本迹本門略約教。


秖云自脩六度
大論文意也喻如欲得無脂羊者
但以狼怖之止觀云三藏菩薩初脩空狼伏煩惱羊
而不斷結者則無六度功德肥身此初祇也煩惱脂
消功德愈肥二祇也正出假位利益眾生三祇也。


七地留惑潤生
惑只習耳七地者止觀云人多執
經云八地脩出假或六地七地斷結與羅漢齊方脩
出假此一途之說不必全爾耳但佛為三根分別下
根斷惑方能出假乃至判云此為下根也中根斷見
巳生死少寬思任運斷第二地名菩薩神通從此巳
去即能入假上根初聞佛慧即能體達見思即空巳
為眾生作依止處何須七地方出假耶。


近也今日
也應作世今經巳前近世始脫。


念念三密至念念身土
皆從佛益物以說也且如
逆順等者或順化或逆化或種種形種種土一一皆
為眾生作入實緣耳下文云念念常為眾生作一佛
乘熟脫是也舊作學者觀心義釋之非矣。


彼經向漸
今檢本經注下文。


不能起住去來語言
經云何名為嬰兒行善男子
不能起住語言是名嬰兒如來亦爾不能起者如來
終不起諸法相不能住者如來不著一切諸法不能
[001-0490a]
來者如來身行無有搖動不能去者如來巳至大涅
槃不能語者如來雖為一切眾生說法實無所說何
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故。


大字者藏也
經文又嬰兒者大字也如來亦爾說
於大字所謂婆和和者有為婆者無為是名嬰兒和
者名無常婆者名有常眾生聞巳為常住法故斷於
無常是名嬰兒行。


不知苦樂等通也
經云又嬰兒者不知苦樂晝夜
父母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眾生故不見苦樂無晝
夜相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故無父母親疎等相。


不作大小等別也
經云又嬰兒者不造作大小等
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造作生死業是名不作
大大者即五逆也菩薩摩訶薩終不造作五逆重罪
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薩終不退菩提心而作聲聞辟
支佛乘等。


啼哭等人天也
經云嬰兒者如彼嬰兒啼哭之時
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與汝金錢乃至
答喻云若有眾生欲造眾惡如來為說三十三天常
樂我淨等。


半字
大經云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常憶念憐愛
無巳將詣師所欲令受業懼不速成尋便將還以愛
念故晝夜殷勤教其半字又云譬如世間為惡之人
名為半人為善之人名為滿人。


依義不依語
依憑四法成萬行因一依法不依人
[001-0490b]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三依義不依語四依智不
依識法界次第中釋。


瞪視
瞪文證反直視皃淨名疏中具事理二釋事
釋者人目但上眴天目上下俱眴如頂生王上忉利
天二王共坐唯眴有異理釋者若上眴以智就境若
上下俱眴則境智符合菩薩不爾不動不眴以不二
相見中道理文在疏第九。


或約行相
如玄文第八於四教各示十乘明約行
觀。


或約法門
眷屬妙中云法門眷屬者如淨名方便
為父智度為母此約法門以為眷屬也釋籤云若淨
名所答正從理觀然亦得觀心名者以對事立稱觀
道不專故也。


或從觀境
如境妙四諦行妙五行約此以脩觀者
是。


故銷文例之
結前脩行法門二重生起也非行相
法門觀境以為例三分也。


餘二悉爾
戒慧之二悉可以習學自行教他以例
三分也。


覩異文識一觀
二十八品雖異圓觀悉同。


亦識昔經文同觀異
如方等諦緣下智觀者得聲
聞中智觀者緣覺乘上智觀者菩薩乘上上觀者得
佛乘。


文觀俱異
諦緣度文三乘各觀。
[001-0490c]


文觀俱同
一切能詮無復異稱。


兼等開等
昔兼但之文雖異今開會之觀成同。


通諸教
四教。


通部
頓漸。


通諸經
楞伽寶積部群經。


別序別一部
如淨名合蓋金剛般若持鉢洗足。


別一教
如無量壽經闍王殺逆別為淨土圓教之
類。


通序通諸經
今昔五事文體大同。


無自等故
無應作有。


計自然者有無中攝
自然有自然無。


有無不攝
自他共外別計無因。


或巳入實
地住。


或且通方
小乘初果或下文謂山中多聖所居為
第一義。


以開十門
一釋名二辨相三釋成四對諦五起教
觀六說默七用不用八權實九開顯十通經。


頓漸中秘密不定四教通塞
頓如是通漸如是塞
聞漸入頓通聞頓證漸塞亦可互相知通互不相知
塞又四教迭論通塞乃至圓通偏塞當知爾前如是
各異亦不類今經也。


施及開廢準此可知
施三如是塞開三如是通。


權實遠近具知進否
今昔對辨權近否實遠進權
實遠近宜說出之。
[001-0491a]


他皆準此
我聞乃至聞伴一切皆然。


以四例四
以化法四例化儀四但看部中多少教
異即知真俗為藏通法體三諦為別圓法體以分二
真例說出之。


應更以是對向四文
動俗入是不動俗入是別圓
准說。


赴機之密
三輪鑑機下地不測如將兵之術軍旅
所不知。


秘密所用
頓漸教也如戰陣得利軍方旅知。


比讀
比音毗近也謂近讀人。


跛鼈
馬名也其鈍如跛鼈之行筍子云彼人才性
之相懸也豈若跛鼈之與六驥足哉驥謂駿馬也。


因緣等三各具諸教
謂如是法體及三諦即不即
等。


凡通前教
十住用體折入明斷通惑。


與前永殊
別當教空體是佛性。


通數具足
通大地十數謂想欲觸慧念思解脫憶
定受下疏中以十數對十大弟子想對富樓那欲對
迦葉觸對迦旃延乃至三摩提定數對目連受對阿
難。


非餘闕緣
耳有八緣方能發識今具其八故云非
闕所謂空根境作意根本染淨分別種子故唯識云
耳識唯從八。


但除空緣
空應作明若眼發識須具空緣謂塞乃
[001-0491b]
無所見也若耳識者障外亦聞也如云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有人
下第五記釋知常法無性中云具如釋聞中
破蓋指此文。


不許滅後色經乃至盡合𨸩聞
此片慈恩用唯識
義所有名句並是識心所現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更
不假聞也具如私箋第五記中明。


世流布我
隨世名字流布真諦。


俱云即空
俱應作但。


亦應寄因緣等四
例如疏中約觀心釋如是。


十事舍羅
舍羅華言籌旨行十事各受一籌。


不受故衣
律中曾一被者便名故衣不受者遠嫌
疑故。


不同諸比丘須見即見
待大眾集方隨眾見涅槃
云阿難不作非時見佛。


釋種被殺
毗樓勒王取相師惡舌之言誅釋種略
盡。


大經四句
二十一云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
不聞有聞聞。


大經顯圓
輔行第九釋云聞不聞即俗而真不聞
聞即真而俗聞聞但俗不聞不聞但真又不聞聞從
真起應聞不聞攝應還本不聞不聞法身凝然聞聞
應迹不巳。


具銷四聞令順教意
光明記銷云從聞因緣而有
[001-0491c]
於聞故曰聞聞既從緣生終歸從懷此聞生滅也聞
無四性當處無聞故曰聞不聞此聞無生也真諦不
聞俗諦有聞故曰不聞聞此聞無量也二諦即中故
曰不聞中亦叵得復云不聞此聞無作。


隨名便故不復次第
合云隨義便故以對四教不
復如涅槃四句名之次第也云隨名者只是隨名下
之義耳。


法王啟運
注淨名。


凡有兩稱
稱應作種。


不說二字
當說三字。


大經四因緣智
十二因緣是一下智觀者得聲聞
乘乃至上上智觀者得佛乘彼經四智以對四教。


亦略開等
不開三時則上上時。


約前三文
境觀互照感應一時因緣觀也空假為
三教即中為圓教三觀同時約教觀也境本觀迹本
迹不二本迹觀也。


刀疾飢如次七日月年止
人壽三十時飢饉災起
七年方止人壽二十時疾病災起七月方止人壽十
歲時刀兵災起七日方止。


南名贍部
方誌云此中梵語也唐言輪王居處又
古翻云好金地謂閻浮檀金在洲北岸海中金光浮
出海上其旁有樹名閻浮檀其果極大樹高二千里
圍二百里其枝葉覆一百由旬。


 四二萬
皆感佛出時。
[001-0492a]


離車
此云邊主又云傳集國以國多義讓五百長
者遞為國主。


若持五戒
南山鈔引五百問云佛有二身肉身雖
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見
法身。


為人但至有頂
凡四悉文約教對位進否不定且
如三藏者五停世界總別相念為人四善根對治見
道巳上第一義也若圓教者五品世界十信理善生
為人破通惑等對治初住巳上第一義也今記中意
以由三藏對治在四善根未破通惑若圓教對治在
信位破惑故云今是圓教故得用之記中云斷三界
惡者由疏中云永度生死流。


真諦事理
小乘真諦所談事理前之三悉事也第
一義悉理俱名事者未見中理抑之耳。


在無漏智
四諦智。


斷伏不同
大論婆沙之異也大論云下地諸惑因
時未斷至樹下時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
云三藏菩薩位同凡夫云云大論之意多是頓斷也
婆沙俱舍云下八地惑初脩禪時先巳斷竟唯非想
地九品思惑全在用九無礙九解脫以根勝故不復
更脩下八地定云云輔行評云今以一意消通令二
論齊等俱舍取脩禪時巳斷惑竟不復更斷智論依
餘部雖有漏斷未名為斷至菩提樹時但斷非想八
地俱得名為無漏但是從部得名不同故使二論用
[001-0492b]
義不等也。


劣慧為體謂味勢熟德數時量
俱舍初歸敬文云
諸一切種諸宜滅論疏釋云一切種者即不染汙無
知所緣境也種謂種類所謂於一一境味勢熟等味
謂諸法滋味或苦等味勢謂諸法損益等勢也熟謂
諸法至成熟位德謂德用也數謂一二等數量謂大
小等量處謂遠近等處時謂遠近等時同謂相似異
謂差別然小論指此為不染汙無知若出體相凡十
二家唯取劣慧為不染污無知體。


因果兩妙
因四相者或陶師時值先釋迦以三事
供養藉草然燈石蜜漿發願得記此三藏因也或言
值然燈佛布髮掩泥得無生忍佛與授記此通因也
或寶藏佛所行大精進此別圓因也果四相者或樹
下草座三藏佛果也或大品中說共般若時十方有
千佛現問難人皆字須菩提此通佛果也或寂滅道
場七寶華為座華臺名報佛華葉為應佛報應但是
相關不得相即此別佛果也或言釋迦尼牟名毗盧
遮那徧一切處此圓佛果也文在玄文第七。


皆色究竟
色界頂即摩醯首羅住處也舍那成佛
說華嚴經凡一十處一菩提樹下說十世界海二帝
釋宮說十住三炎摩天說十行四兜率天說十回向
五化樂天說十禪六他化自在天說十地七初禪說
十金剛八二禪說十忍九三禪說十願十摩醯首羅
宮說本源華藏心地法門。
[001-0492c]


非謂太虗名為圓佛
指劣應即圓佛。


舊譯經論
如記中四階乃至融門皆舊譯理當。


所破并能
論云婆伽婆能破淫怒癡所破。


講華嚴者唯尊我佛
如李長者論引古人以華嚴
十義形比法華十義如云華嚴佛身具十蓮華藏相
好若說法華佛但三十二相而巳餘九義具如彼文。


不許他經
此片不識位次人也華嚴多明圓位唯
識但是別位而人多不知故下文云自新譯來但以
瑜伽唯識之位掩蔽華嚴圓常之說。


料簡中說
玄文第七云巳說為迹今說為本巳本
今迹俱迹俱本或實本權迹四句及體用乃至事理
四句。


三者淨住即三果巳去
三恐是初字耳合云初果
巳去。


三三昧為對治
三明在果三昧在因由脩三昧之
因故得三明之果苦下空行無我行即空門滅下四
行即無相門集道下八行并若下餘二行是無作門
若脩三昧能對治見惑。


大菩薩神無方所
如華嚴入法界品諸知識各有
所住法門如和須密多女住淫法勝熱婆羅門住火
法或住殺法等。


亦是從教
謂教道。


關關
詩注云和聲。


雎鳩
七胥切詩注云王雎也鳥摯而有別水中可
[001-0493a]
居者曰洲后妃悅樂君子之德無不諧和又不淫其
色憤固幽深若雎鳩而有別然後可以風化天下
也。


窈窕淑女君子好仇
窈窕幽閑也淑善仇匹言后
妃有關雎之德其幽閑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
匹仇字詩本作逑。


樂而不淫
詩序云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
不淫其色。


哀而不傷
詩序云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
是關雎之義也注云哀蓋字之誤也當為哀謂忠恕
之無傷善之心謂好逑也。



五各切鵰之類也。


善惡王
只應言王謂善惡者以上文有善惡王故
以符心王有善惡義。


無記之舍
無記多種今此文正以善惡無記分對
色心因果二法善惡為因屬心無記為果屬色色謂
陰也以心在色中如王居舍故文云因通善惡果唯
無記若果色屬無記者如經云是身無知如草木瓦
礫。


乃至四觀
山城因緣山城約教山城本迹山城觀
心如是四觀例前說之。


具二中
舊云空即中假即中此中仍別若圓中者
具空假二中今謂二中者只是空中與中中耳今此
記又是釋中央之義附事為觀故說二中其旨如何
[001-0493b]
以前約教有有體無體之中本迹有理本斷常之中
若今開顯有體與無體本同理本與斷常無異若空
即中者乃是無體與斷常中也若中中者乃是有體
與理本中也以由空中是理消中義便不語假耳。


疎者破惡
有云破三塗惡有云護法破毀法之惡
今謂人天各有所住境界若或未知輙於形服而起
輕慢今既列在同聞眾中破未知者輕慢之惡。


又兩二義
義應作乘謂兩二乘。


語通意兼
下經中發迹唯聲聞云內秘菩薩行若
人天者經中無發迹之語今以內秘之通語以兼天
人之有本舊消文云云


菩薩濫本
菩薩巳其本故且不論耳。


因緣明觀
境智玄照以明因緣觀也若境發智則
因親緣疎若智照境則緣親因疎。


諸教開顯
中即空假名為施權觀空假即中名為
顯實觀。


及本迹觀
覆迹者空假觀發迹者中道觀。


師弟不同
尼本於大僧處得戒是則僧為師而尼
為弟子近為王制只於尼處自受戒若然是有本法
尼無大尼。


傳法能不
付法藏傳二十四祖其間無尼。


當眾
四眾之一。


通智辯空
目連身子樓那空生如次以對通等。


七義唯三
縱有第一義準大論意但三悉攝。
[001-0493c]


大小別故
三教迭論大小。


須通始終
初稟三始後入實終。


或本是三
三悉初稟。


或是轉入
三教次第轉入。


故云三藏
多一云字。


別教同異
同感報佛時同華嚴等處同一梵網戒
同道種智心同中道無漏正見同次第竪入道同變
易解脫。


四攝同事
一布施攝菩薩行財法二施令眾生起
親愛心二者愛語攝菩薩以軟語開喻眾生三利行
攝菩薩脩行利益眾生四同事攝菩薩用法眼見眾
生根緣故隨有所欣即分形散影同彼事業。


迹在前教復同前數
垂迹作藏通聲聞只名住果
等也前數者如前列四種。


復應地在
應去聲。


地住
多此二字。


上慢所濫復同前數
上慢者多僣濫也應化同事
亦如前列但名增上慢耳。


具明三念與外人異
性念緣真諦性異於外但緣
斷常也共念處緣無漏禪異於外人但緣有漏味禪
緣念處緣內外籍異於外人但緣四韋陀也。


三念對四悉
性念處世界是第一義緣念處為人
是對治共念處第一義是世界廣如彼文。


昔則從初至別存教門
昔者多是十信中大多勝
[001-0494a]
也今疏中所釋是得八相記巳云大多勝也若疏中
所釋別教三義且存教道邊若從證道與圓同。


五繫
犬蛇人鬼頭繫於頸。


八魔十魔
四魔外加苦空無常無我為八十魔者
一陰二煩惱三業四心五死六天子七善根八三昧
九善知識十菩提。


乞士怖魔準釋可見
準中觀以釋也空觀活真諦
假觀活俗諦名乞士空觀了煩惱即菩提假觀了結
業即解脫名怖魔。


淨命
方口食四方使命也維口食醫卜也仰口食
占星月也下口食種植也除此名淨。


三明
宿命明知過去事生大厭離天眼明知未來
事漏盡明作觀斷惑故名明。


以明教意出其相狀
玄文云乳有別圓入別圓三
種二諦二麤一妙酪但二諦純麤生蘇七種二諦六
麤一妙熟蘇六種五麤一妙法華但一圓二諦唯妙
不麤題標為妙意在此也。


詮量
詮應作銓漢書應劭云銓權衡也韋昭云銓
秤錘也將錘就秤序其輕重也量謂斗也可以知多
少二字從喻。


歷前二諦
觀心即中真也即空假俗也。


十戒
因緣所生法即不缺等律儀戒也即空道定
等戒也即假智所讚戒也即中乃至究竟也。


隨數生解
而於數法或作因緣生滅和合解或作
[001-0494b]
數而非數解或非數而數解或作非數非非數而數
而非數解即見四教解數不同。


大經未曾發心尚名菩薩
補云此據理性一切眾
生。


後世田者
滅苦則我生巳盡斷集則不受後有脩
道則梵行巳立證滅則所作巳辦。


佛至阿蘭若語諸比丘
譬喻經云昔波羅柰去城
五十里有山山中有五比丘旦入城乞食中後還山
乃至疲倦不能安禪佛乃化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
安慰之云云曰明旦莫乞食吾當供養明日佛為送
食五人食巳俱得羅漢云云故知如來非唯應供復
為共應。


從所對治
生死因果苦集是所治。


今兼二重
前約小明後約大說。


無破不破
三智破三惑究盡。


無賊不賊
生死賊真真賊俗俗賊中。


八風
南山釋云得利便悅衰惱便憂毀辱即瞋談
譽即喜稱讚情悅譏刺便恨逢苦懷感遇樂生逸。


以後釋前
何以心得自在由盡諸有結故其餘三
句準說。


攝取事門論具列一十六句
論云總別門者皆羅漢
等十六句初句總餘別彼羅漢有十五種義應知一
者應受飲食臥具供養恭敬二者應將大眾教化一
切故三者應入聚落城邑故四者應降伏諸外道故
[001-0494c]
五者應以智慧速觀察法故六者應不疾不遲說法
如法相應不疲倦故七者應靜坐空閑處飲食衣服
一切資生不積不聚少欲知足故八者應一向行善
行不著諸禪故九者應行空聖行故十者應行無相
聖行故十一者應行無願聖行故十二者應降伏世
間禪淨心故十三者應起諸勝功德故十四者應證
第一義功德故十五者應如實知同眾生得諸功德
為利益一切眾生故。


以釋對事
攝取事門者此十五句攝取十功德示
現可說果不可說果故一者攝取功德二句示現如
經諸漏巳盡無復煩惱二者三句攝取諸功德一句
降伏世間功德如經心得自在二句降伏出世間學
人功德如經善得心解脫故善得慧解脫故三者攝
取不逮功德隨順如來教行故如經心善調伏故四
者攝勝功德如經人中大龍故五者攝取所應作勝
功德所應作者依法供養恭敬尊重如來故如經應
作者作故六者攝取滿足功德滿足學地故如經
所作功德故七者三句攝取過功德一者過愛故二
者過求命供養恭敬三者過上下界巳過學地故如
經離諸重檐逮得巳利盡諸有結故八者攝取上下
功德如經善得正智心解脫故九者攝取應作利益
眾生功德如經一切心得自在故十者攝取上首功
德如經到第一彼岸故論中將十五句攝十種功德
以其十多是事法故云攝取事門。
[001-0495a]


從初別故
一句為初五句別。


除無明
八十八中各除癡使。


四流
欲流即欲界一切諸惑除見及癡有流即上
二界一切諸惑除見及癡見流即三界見無明流即
三界癡也欲有二流除見及癡當知思惑之中但舉
貪慢及欲界瞋所箋並輔行文。


邊際定
俱舍論云徧順至究竟疏云此釋邊際名
也從一切地徧所隨順增至究竟故名邊際謂從欲
界加行善心入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復從有
頂入無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次第順入展轉乃
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徧所隨順謂專脩習第四靜
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三品復各分三上上品
生名至究竟如是靜慮得邊際名。


疏未應有盡
果縛。


四大羅漢
迦葉羅云賓頭慮軍圖鉢嘆。


慧脫多退
如止觀中說若世智斷惑多退若無漏
智斷惑則不退若退者多至初果然退義者凡有三
說薩婆多云初果不退三果有退此師謂斷迷事惑
行相浮偽故退大眾部云前三許退四果定不退此
師謂前三惑未盡故退經部云初果及四果不退中
二多退此師謂中二果通有染無染故退。


是則五句望羅漢句亦成總別
諸漏盡句總餘四
句別。


涅槃是總
具三德。
[001-0495b]


別述
脩性各三。


八自在我
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輕四能作
自在五能有主六能遠到七能動地八隨意所作。


入胎
身子。


立行
迦葉。


如人墯巖
經云巖人墮如雖未至地巳名死人。


𪍑
先小反亦作[麩-夫+少]即糗飯也。


為淨
適意曰淨。


不了像虗
記文與疏似如相背何以知之記謂不
了像虗如盲以肉眼於像生著若了像虗則如開眼
謂智眼開也疏中取無生智不分別如盲若取鏡像
如開眼則如肉眼生著今消二說二說使同者記中
不了像虗之言語勢未盡也意謂若了像虗是無生
智故譬如盲也或可不字只是若字耳學者更詳。


鏡是助因
鏡者陰界入也執心緣之乃起集業未
來苦果生則是像現也。


寄此明因緣
本辨六入寄明因緣。


因緣各從因緣生
謂人因緣鏡因緣也若曲銷之
則有四因緣也人因緣有二者一者往劫無明為因
身口為緣二者父母愛欲為因赤白二滴為緣謂他
父母之因緣從自無明身口之因緣以生也鏡因緣
者亦二一者鏡體為因磨削為緣二者光潔為因現
像為緣謂光潔現像之因緣從鏡體磨削之因緣以
生也雖四因緣莫不皆如幻也今雖現文如此箋釋
[001-0495c]
似若紆闊今尚疑上文似多因緣兩字若云人之與
鏡皆云幻者人鏡各從因緣生則無向者四因緣之
繁碎也恐傳寫者誤學者宜詳。


迷悟事等
十界苦集為迷四聖道滅為悟諸佛得
事眾生但理十信始妙覺末。


客塵
楞嚴經云譬如有客投寄旅亭宿訖前往不
住名客住名主人又云譬如新陽升天於空隙間見
塵搖動動者名塵不動名空。


約諸三法
謂變易三道也方便土三道者輔行云
塵沙為煩惱道無漏業為業道變易生死為苦道實
報土三道者無明為煩惱道非漏非無漏為業道變
易為苦道。


在大在小
無礙解脫大慧解脫小。


若顯若晦
頭角者顯訥鈍者晦。


示訥示辯
槃特訥樓那辯。


行等理殊
或謂二十一尊者名目雖異無生行同
故云等也理殊者或云三諦之理殊或云諸尊者而
各掌一職道理殊或恐是行殊理等文誤也。


一法一事
四諦法或五塵等法逆順化事神變事
等。


思脩之門
若不瞬佛國乃例云從見思脩若香積
佛國乃例云從齅思脩然三慧之門無不以三諦為
慧境三觀為慧體故云無別具如下文。


入第二妙樂記。
[001-0496a]


如此方河圖
論語曰聖人受命則鳳鳥至河出圖
孔安國云河圖者即八卦是也鄭玄則以為河圖洛
書龜龍䘖負而出如中候所說龍馬䘖甲赤文綠色
甲似龜背袤廣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錄紀
興亡之數是也。


有無同異
十二頭陀一蘭若二常乞食三糞掃衣
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冢間八樹下
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十二但三衣同異者律
有隨坐不作餘食法及一摶食大論中無論中有節
量食及中後不飲漿次第乞律中則無又律云衲衣
論云糞掃律云乞食論云常乞此二名別意同巳上正文
今恐常乞只是次第乞加常坐為十二。


具十功德
今且引蘭若十功德一自在來去二無
我所三隨意無礙四轉習蘭若五住處少欲六不惜
身命具德七無閙語八不求恩報九順禪易得十解
空易其餘廣文具如彼。


動非自在動故無我
疏云四例記謂無我今作兩
意銷之一者自在動是真我今是妄我無是我故云
無我二者恐無字寫誤只是字耳。


不暇具述諸觀次第
不暇於十二頭陀中各示觀
心今但於處衣食三合述三觀耳又若準前文於四
釋中托事脩觀今文亦合述因緣頭陀觀約教頭陀
觀本迹頭陀觀觀心頭陀觀今亦不暇在學者例知。


無貲
下即移切貨也財也儒流多取無價之義故
[001-0496b]
今謂無貲。


妊娠
上汝鴆切下章刃切又音申謂懷胎孕也。


白哲
下旨熱切白潔色也昔陳武字子強白晢而
鬚髮。


鸚鵡𠿘
𠿘玉篇不出此字今恐是喙字耳許穢切
其脣紅如鸚鵡之喙左傳云深口而假喙。


後二須用同體
七淨是斷見思之法也淨名記云
約界內見盡之位名見淨及度疑淨約思盡之位名
分別淨及以行淨等言同體者登地方爾記又云若
依別教界內外見思除處皆有前後易可相例登地
同體理非前後於別教中雖後入地仍分見脩前後
之別圓教一向初後不二巳上正文


縈衣
上於營切嚴飾衣裝耳。


蠕動
上而允切淮南子云蠕動蠉飛。


謂蟲示彼佛
此中有三字似誤示應作爾彼佛二
字似多。


六界
或云地水火風空識或恐是六根或是六凡
界未檢經。


萊茯根
萊應作蘆茯應作菔音服又音蔔菜名也
俗訛為蘿蔔。


善知法相
寫倒恐是善知相法如善等法。


六藝如釋籤
籤但列名而巳今取周禮略箋六謂
禮樂射馭書數周禮保氏云掌養國子教之六藝一
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
[001-0496c]
曰九數注云五禮吉凶單賓嘉六樂雲門大咸大韶
大夏大濩大武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五馭
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書象形會
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
功均輸方程羸不足旁要。


成破法輪
恐是目連以神通破調達逆惡身子說
法回五百眾心成就和合助佛法輪更須詳。


有作距峨有作𡶅峨
唯峨字五何切餘三字玉篇
不出只作簸峨音耳江海賦者乃郭景純江賦陽侯
者注云波神也硪音我江波湧起如岸。


若從元初但聞乳酪
寄二教比顯別教中理耳。



音延今應作線或作綫。


心意識輕重
心輕澄方發通。


上太子膝上
輪王有千子遂化為其一欲令父王
愛之文在增一阿含四十七。


生穢
生瑕穢謂犯戒自污也然今文七佛弟子生
穢年數三與律異或部別或寫誤今與律文校讎。


毗婆尸佛
今云八萬四千年後律云一百年後。


尸棄佛至拘留孫
三佛年數律同。


拘那含牟尼佛
今云四十律云三十。


迦葉佛
今云一十律云二十。


釋迦佛
數同。


十四變化
初禪二變化一變自地二能變至欲界
二禪三變化四禪五變化以神通皆變自及地能變
[001-0497a]
下准說可見。


必得滅受想定
止觀云滅非想非非想三種受想
以成解脫說云三受想者若有識想觸想及虗空想
若脩無想永滅此想想雖有三並是所滅餘心所亦
滅但云滅受想者此二勝故云云


觀禪
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



九次第定。



師子奮迅三昧。



超越三昧。


前二可破壞
或云通依生身若灰身入滅義當通
壞或云若破無明前二教通一切轉變以大奪小義
之如壞。


前二在教道後二在證道
藏通二教教證俱權合
為教道別圓在證道者且語發得。


後二通三世
如華嚴經無作神通能入過去及以
未來各無數劫。


前二聖位方脩
若以四如意足是神通家體本凡位
時脩也如調達凡位脩而得通今言聖脩恐是超人。


隨依
依真。


勝依
依中。


疏採穭
櫓力與切田中自生稻也然則櫓非麻類
經云捨麻縷取劫具經無櫓字只作縷。


不得手障形
外道邪計而經中只出計相不述計
意今文少誤以本經校之自可見矣長阿含第八云
[001-0497b]
佛告尼俱陀梵志云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
以手障蔽記云不得手障形是也不受瓨食字誤正應經記並作瓨集韻瓨作缻下江
反缻同廣韻𨥯缻同不受杵食杵音盂不受兩壁中間食記云兩臂

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杵朽盂音同經記
並上杵非也作杅字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姙家食見

狗在門則不受其食不多蠅家食不受請食不食魚
不食肉不飲酒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記先言義者經中是識字
不兩器食一䬸一咽至七䬸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
記云三度去經文與記大略是同但記云臥糞經中云
臥牛糞異耳。


疏糠糩
糩空外切字書云麤糠皮謂糩當知糠與
糩內外麤細之別。


疏進止共俱
進止行住也共俱謂不離宿護明相。


迦絺那
此翻功德衣即二十五條坐夏有功者得。


宿復不定
西方云昴畢觜參井鬼柳荊溪云應是
地異故星移三位。


根塵房舍
以識於根塵中住故指之以為房舍今
分別能住房舍之心體是佛性故云也非塵為佛性。


半頭而發
謂但見前而不見後故曰半頭故楞嚴
揀那律云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
何獲圓通。


疏不二相
淨名經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
昧見諸佛國不以二相疏釋云中道真天眼非二諦
相又云今取證理見十方土及十法界麤細之色名
[001-0497c]
佛天眼圓見三諦無二名為佛眼。


有口失緣
昔以口錯失誤證他事今招誤報嘗撿
金藏經纔及九卷尚未見緣。


有訶梨勒
唐本草云出西域及交廣地主風虗熱
氣形似捺黃色核圓作六七楞又云形似胡桃核似
訶子。


貝子
真珠也。


一切法不忍
舍利弗本末經說初來難佛云一切
法不忍佛以一句責云汝見是忍否思惟于久不得
一法入心乃云瞿曇著我置兩門中若我答忍是負
門麤眾人皆知云何自言不忍而今言忍現見妄語
若答言不見是忍是負門細無人知者即便答言是
見亦不忍佛言不忍是見將何破他眾人無異何用
自高輔行云此即屬單四見中非有非無見攝。


十一事
摩刷覆瘡痍放煙及茂草安隱并渡處等。


法眼淨
本在初果次云阿羅漢果或眼淨遍餘果
後必得前。


疏如止觀中人行理等
彼第三云觀心善知識者
大品云佛菩薩羅漢是善知識六波羅蜜道品等事
是善知識法性實際是善知若佛菩薩等威光覆育
即外護也六度道品即同行也法性實際境能發智
即教教也。


宗社
宗尊也謂尊貌所居也社即后土國語云戴
皇天履后土地不可盡敬故封為社。
[001-0498a]


住恐離車怨
若於闍世國中入滅則離車人怨若
於離車國中入滅則闍世人怨。


諸能破障邊
生善之義未合云破若詳下文記云
前八障義小異者謂胎障宿世常障為疑所障等文
今此文中似多一破字若對治可云破耳今銷能所
之相為世世障我是能障邊世世能捨是所破障邊
惡聲盈路是能障邊變坑息謗是所破障邊沙彌之
年多妄語是能障邊後當實語是所破障邊言多者
諸文中多含今從強判故云多也蓋諸障文或兼一
二三悉故。


餘準可知
七八九十障準一至六可知。


歡喜丸
通慧僧錄云西域作以供養天人亦有自
食者今此土作油熬虗漲空中粧綵色為𥽭也順正
云用蘇油作細切麵如梧桐子大將砂糖油為心油
煎麵從外褁之以為丸也。


六日不看婆羅門
大論云羅云昔為國王期看仙
人王著樂遂忘仙人六日在外不得飲食柔公法華
疏云昔有國王生二太子長名日王次名月王父王
崩巳日王治國月王出家王出家巳後於道行往渴
飲池水飲巳悟曰今日犯盜也即詣王所乞依法治
王曰水者無主物耳何有盜罪因令後園脩行王遂
忘記經于六日不得飲食因是飢餓等佛言仙人者
我身是也是時王者羅云是也王出家者即婆羅門
中出家也。
[001-0498b]


神寶至
紹輪王位須七寶至謂馬象金輪臣女珠
兵等寶。


寶雲經第七記十六羅漢
此經一十卷曾撿五六
七八卷不見其說或在他經也若十六羅漢各有名
目華梵住處眷屬是如來滅後慶友尊者造法住記
指之。


交好
好去聲以道義相好樂也故春秋中王者與隣
國交通謂結好。


隱德對治
如以外三術隱德以內三術自脩。


十八種
學人俱舍中十八學人謂四向三果信行
法行信解見得家家一種那含又五那含謂中生有
行不行上流般。


九種無學人
一退法遇少緣退所得法二思法恐
退失故三護法於所得法防護故四安住法亦不增
進五堪達法好調練速達不動六不動法前五有退
此一不動七不退八慧解脫九俱解脫。


五方便
外凡一內凡四。


舉因六人
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何等比丘能莊嚴
雙樹佛舉六人經若有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正
其文句如是比丘乃能莊嚴雙樹師子吼言如我解
佛所說阿難即其人也那律迦葉須菩提舍利弗目
犍連云云因人與果人皆具四德故莊嚴雙樹。


三觀五句
空五句者知本性空名無學常觀性空
名學念念相續無不空時名無學學雖常觀空而無
[001-0498c]
空可得名學無學假五句者知性德俗名無學稱性
而觀名學而能觀中了恒沙法名無學學俗諦體虗
名學無學中五句者觀中無中名無學中體周徧無
所不在名學心常住中名無學學中亦自忘名學無
學三觀皆以雙非為第五句。


用對十界
相具十謂地獄相具佛相地獄報具佛
報中間可知餘九各具準說。


上下悉然
悉作此以明本迹。


釋妨如前
前文云豈可俱是從本垂迹。


疏溫良恭儉
論語子貢答子禽云夫子溫良恭儉
讓以得之疏釋云敦柔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
良和從不逆謂之恭去奢從約謂之儉先人後巳謂
之讓。


可云多學
學應作識。


義通初後
五品六根各六千功德五六以為初後。


十種六根
謂六根各十華嚴五十六云菩薩有十
種眼謂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故慧
眼見一切眾生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故佛
眼見如來十力故智眼知見諸法故光明眼見佛光
明故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無礙眼所見無障故一切
智眼見普門法界故其餘五根各十亦爾。


一人關多人
如七聖共化一慳婆羅門之類。


多人關一人
如三迦葉各一為師而各有所化弟
子之類。
[001-0499a]


一人關一人
如迦葉童女破弊宿之類。


多人關多人
佛及弟子共化多人。


主伴顯密
在釋種中出家者顯在外道中出家者
密師之顯密也而師之顯密中各有弟子隨師之學
弟子之顯密也。


事理權實
或事權理實或變造事中寂理三教權
圓教實此之四字收羅諸法任意說。


人法
或三乘人諦緣度法或假名人五陰法等。


隱顯善惡
秘密化隱彰灼化顯四聖善六凡惡。


疏分庭抗禮
抗謂對抗賓禮也臣子則不然莊子
云孔子問道於漁父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
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
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抗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今
漁父杖挐逆立而夫子曲腰磬折再拜而應得無言
太甚乎。


偏圓如玄文分別
玄文云偏圓與權實如何答偏
圓約教權實約法。


贖命如釋籤
彼引涅槃十四云如人七寶不出外
用名之為藏是人所以藏積此寶為未來故所謂穀
貴賊來侵境值遇惡王為用贖命諸佛秘藏亦復如
是為未來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眾說佛入涅槃
如是惡時為說是經是經若滅佛法則滅。


猗數
猗音依除也七覺中乃除覺分也華嚴經中
七覺中立猗覺分不立除覺名。
[001-0499b]


疏想得假名
於凡聖起想得善惡之名。


疏動發取境
脩天眼方便也初取一四天下漸漸
小千至大千界。


同時異時
王數成論師謂同時起毗曇師謂異時
起。


信具諸數
如信聞法解佛性以由信故進由信故
念乃至由信具戒從強受名且名於信耳乃至戒具
諸數亦爾因戒故信因戒故進因戒故念等從強受
名且名於戒等。


十通心所
上文十善心所從強受名如向若通大
地數準十善數從強受名可解。


展轉相扶
信扶進進扶念念扶定乃至戒亦爾定
扶念念扶進進扶信故曰相扶。


強為觀境
如貪欲重以為觀境觀之不巳欲若滅
者嗔癡隨去。


法不住法中
法者禪波羅蜜中謂心數法也若三
際求心不可得亦三際求法不可得法不自住等。


因心所盡
如經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因果名同
因果皆名五陰而有汙穢法性之別。


能忍成道事
菩薩入五道教化眾生能行忍者是
成佛因大論菩薩文具三教心不可動知一切空也
能忍者如歌利王是成道事也不斷等者不斷善根
不破菩提心。


共別有無
共謂二蘇有列三乘別謂阿含不列菩
[001-0499c]
薩華嚴不列聲聞。


義當三觀
與薩婆相應者空也遊戲神通假也即
坐道場中也。


並有二意
於二味中得入實者進與盈也以生蘇
對通熟蘇對別退與縮也。


各有八萬
各應作合。


六境
略不語無諦六中初四諦境。


離五障
一惡道二邊地三諸根闕四女身五知宿
命。


至此名上忍
三祇百劫對賢位者初祇總別相念
二祇暖位三祇頂位百劫下忍出家降魔中忍次一
剎那入上忍若論百劫本是下忍今云上者或三忍
合說句論所出不同或寫誤。


住後兼別
彼經初住圓融二住至七住又存隔歷
七住中又有一多相即之相至行住地又有次第荊
溪云故知兼用圓文接別。


賢首品
法慧答云此義甚深難說難知分別難信
難解難證難行難通難思惟難量等記中道字誤。


一即多多即一
彼經云為欲了知仰世界即覆世
界覆世界即仰世界多世界即一世界一世界即多
世界故發菩提心。


一念即無量念
彼經云為了知一念即無量念無
量念即一念故發菩提心又云一念平等與不可議
劫平等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
[001-0500a]


寄本
寄別次第為圓不次之張本耳。


順論
法華論云攝取事門示現諸地攝取勝功德
不同二乘功德八地無功用智九地中得勝陀羅尼
十地中不退轉法輪得佛受用等。


疏云何七地更起二乘心
前文云七地猶起二乘
心。


疏五地得深禪定
華嚴中以十度對十地五地正
脩禪定。


字等語等
大品四十二字南岳禪師釋云言字等
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剛藏亦如是言語等者十方諸
佛說十住與法慧說等乃至十地亦復如是又一切
字皆是無字能作一切字是名字等發言無二是名
語等。


自利利他有無雙照
自利照無利他照有此一往
偏對仍須自他有無皆照有無者空假也不退轉三
句自利也轉法輪一句即利他也。


若福若智
供養佛福也餘是智。


內外因緣
到彼岸內因名聞外緣也。


郎初四句隨義思之
廣韻即與即同。


雖不同瓔珞
彼經云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從
空入假亦名平等觀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
諦觀乃至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


諸經非無
華嚴亦云八地入無功用。


去取俱得
初地證道故取八地教道故去。
[001-0500b]


疏應作所作
應以何身應說何法。


中道是法音陀羅尼
籤云中道實相名為法音中
道法作內體方便謂初住破無明得真法音故。


佛為身子開一句義端
如前記中略示。


或隱或顯
凡聖逆順等。


或真或俗
出家在家。


不起法相
法相俗。


不起非法相
非相真。


三止為足
體真止謂體妄即真方便隨緣止謂心
隨理息二邊分別止空邊如止假邊如不止中道不
當空假二邊。


調象
大經云以大鐵鉤鉤擉其頂即時調伏惡心
都盡。


末濟跛兔
西域記說有一林野為火所燒眾獸皆
奔唯一跛兔不能自濟而菩薩因地曾濟跛兔火難。


疏云一千四佛記云唯除一人
記文且略讀者難
曉今撿彼經以廣之經中說寶海梵志有三億弟子
除一千人其餘同聲發願於此世界即寶藏佛所王世界也名刪毗
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寶藏如來次第授記

所記者謂毗婆尸尸棄乃至最後成佛者名毗婆沙
巳上二億九萬九千人並於刪毘嵐世界次第作佛其餘千人非是輪王千子也若輪王千子
並在他土成佛今此千人者是三億弟子中所除一千耳悉皆讀誦毗陀外典其

中大所宗仰者名婆由毗紐紐白佛言我願於五濁
惡世成佛寶藏記云東方去此一佛世界微塵數等
[001-0500c]
佛土有世界號袈裟幢汝於彼土成等正覺號金山
唯除一人者此是也第二弟子名曰火鬘發願求記彼佛言
汝於來世有世界名娑婆劫號賢刼有千世尊出現
於世人壽四萬歲時最初成佛號俱留孫彼佛滅後
人壽三萬時第二弟子成佛號迦那含牟尼第三弟
子成佛號迦葉等云云如是共九百九十九佛次第
成佛是時寶海漸漸却行有五侍者勸發心巳亦次
第授記第一號堅音第二號快樂尊第三號導師第
四號愛清淨第五號那羅延勝葉云云以此五侍者
足前九百九十九佛共一千四如來。


次授輪王千子
經中無諍念王一千人者經云寶
藏如來一一為授菩提記別同共一時各於異國成
無上道異國者謂非娑婆也佛告無諍念王西方去此百千億
國有世界名安樂汝於是國當得作佛號無量壽
其餘千子次第與記與今文同。


方等列地獄者
方等陀羅尼經云爾時婆藪從地
獄出將九十二億諸罪人輩來詣娑婆世界十方亦
然文殊語舍利弗此諸罪人佛未出時造不善行經
歷地獄因於華聚放大光明承光從於阿鼻地獄而
出。


快說斯義曉了眾生
彼經偈云一切行無常識為
外塵法起者必有盡彼滅量為樂乃至云利根眾生
等一聞不再受斷以智慧劒如火燒山野故云曉了
易悟等。
[001-0501a]


或在有對乃至或不可見
此四句並是經文然彼
經中四句之下各有一法字如云或在有對法等今
略彼經逐句解釋經中先解見法佛云可見法者為
眼見色為色入眼定化王菩薩言亦不眼見色亦不
離眼眼亦不入色眼亦不離色云云乃至云識非無
為不離無為佛又問何謂有為何謂無為菩薩答言
起者有為住者無為於第一義法不見有起不見有
住法性清淨無色無識於泥洹法無所深著眼非色
色非眼無可見法無不可見法云云菩薩又言今欲
聞如來說有對無對法佛言聲為有對耶為無對耶
菩薩言亦有對亦無對佛言有對無對云何族姓子
此聲彼應為有為無為虗為實虗空可畫得成字否
對曰唯然世尊不可得也。


有對下至即餘鬼界
並記主言。


或在有色至非無想
是經中文。


有色即欲色下
又是記主言。


或非有想
欺罔取他猶如蒲蘆取彼桑蟲以為巳
子若徵其因或是以親認義寄死托孤誣罔相承非
本宗繼棄本烝嘗名非有想。


非無想
和合怪成食父母想如土梟鳥附塊為兒
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巳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
此則怨中有愛名非無想。


下三空處
不云非非想者準大論是長壽天八難
中一或且一往指下三空處耳。
[001-0501b]


乘戒細論
此疏釋同聞眾之末亦略論其緩急與
淨名疏同。


漚和
出假智也梵音耳。


相去各十千
向下俱舍論文取論疏略箋之疏云
從水際盡初層中間相去十千由旬乃至三層各相
去亦爾。


旁出十六千
初層從須彌旁出十六千第二層八
千第三層四千第四層二千並約由旬以論千數。


外四苑莊嚴
城外四面最勝可愛處有四種園一
眾車園二惡口園三相雜園四歡喜園。


四級各十住處
須彌四級如持鬘天居一級自有
十住處二象天三常恣天四箜篌天亦各有十住處。


三肘半
每一肘一尺八寸。


倍倍增如次
東州八肘西洲十六肘北洲三十二
肘。


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
一分增四肘四肘為一
弓亦名一尋五百尋為一俱盧舍亦名阿練若八俱
盧舍為一逾善那四天王天長一俱盧舍四分之一
三十三天長四分之二夜摩天長四分之三兜率天
長四分化樂天長五分他化自在天長一俱盧舍半。


色天逾善那
亦名由旬。


初四增半半
梵眾天身長半由旬梵輔天長一由
旬大梵天長一由旬半少光天長二由旬。


此上增倍倍
無量光天長四由旬光音天長八由
[001-0501c]
旬乃至徧淨天長六十四由旬。


唯無雲減三
徧淨天既長六十四由旬此無雲天
合身長一百二十八由旬既云減三由旬只長一百
二十五由旬耳此後福生天更倍倍增乃至色究竟
天身長一萬六千由旬。


上五倍倍增
人中一百年三十三天一晝夜以此
日夜一千年為彼天壽量例知夜摩天等次第如此
人中二百四百八百十六百為彼一日一夜以此等
日夜二千四千八千十六千等次第以對餘四天。


色無晝夜殊
以俱牟頭華有開有合諸鳥有鳴不
鳴以等事判為晝夜。


劫數等身量
若諸天身量半由旬則壽量半劫身
量一由旬則壽一劫乃至色究竟身量一萬六千由
旬則壽計一萬六千大劫。


無色初二萬後後二二增
空處二萬識處四萬無
所有處六萬非非想處壽八萬劫。


少光上下天大全半為劫
少光巳上約大劫論也
少光二大劫無量光四大劫極光八大劫少光巳下
約半劫論也半則中也大梵天六十中劫梵輔天四
十中劫梵眾天二十中劫並約大半以論諸壽量。


一一天如去下量
俱舍頌云如彼去下量去上數
亦然如四天王天去下海量四萬瑜善那去上忉利
亦爾三十三天去海八萬瑜善那去上夜摩天亦爾
乃至善現去海上去色究竟亦爾。
[001-0502a]


四大河
殑伽河恒河新頭河縛蒭河各繞阿耨達
池七匝然後入海。


緊既四教
以四對四三藏奏生滅之法通教奏無
生故妙別教奏恒沙法故大圓奏一總諸法故持然
一音之奏四教隨聞故曰可解。


般遮于瑟
法顯傳翻為大會。


四乾對教
藏則界內事教菩薩以拙度度物如鍾
鼓之有形量故名樂也通則界內理教談巧度度物
如聲不見名樂音也別則界外事教以俗諦度物度
物既廣名美也圓則界外理教音聲性空離有無名
為美音。


五性宗
即昇州護身寺法師所立一因緣宗二假
名宗三不真宗四幻化宗五法界宗。


無明等種子
初師據現行說五住也五性師沒前
現行將見疑無明等各有種子合為一無明住。


望唯識等
今宗談五住大略與唯識同但不談八
識有含藏惡種子為異盖八識有種子者義多屬別。


曆數
尚書帝舜謂大禹曰天之曆數在汝射注曆
數謂天道也舜善禹有治水之大功言天道在禹身
終當為天子。


應是變身
華嚴經云阿脩羅王本身只長七百由
旬。


懼諸龍
上之葉切謂驚也。


相貌幾同
幾音寄謂僅也書云人生幾亡。
[001-0502b]


迦葉於涅槃不堪付囑
彼經第三云若以法寶付
囑阿難及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聲聞及大
迦葉悉當無常應以無上佛法付諸菩薩也。


說偈讚佛
麤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等。


不信六臣六師之言
梵行品中阿闍世王殺父之
後心生悔熱時有六臣白王莫愁各言所事其所師
者皆是外道謂殺父者無有果報其第一臣名為月
稱師名富闍那第二臣名為藏德師名末伽梨拘賖
梨子第三臣名實德師名刪闍耶毗羅眩子第四臣
名為悉知義師名阿耆多第五臣名為吉德師名迦
羅鳩駄迦旃延第六臣名為無所畏師名乾陀若提
云云最後臣者名曰耆婆勸王近佛佛為說逆罪
本空得無根信等。


疏涅槃經一句
彼經云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戒
緩者不名為緩。


大小乘別
彼疏云還約信法各有大小信行大者
昔聞大乘乘戒俱急今以人天身聞大次信行小者
昔聞小乘乘戒俱急今以人天身聞小若法行大小
準說可知故記云隨所習大小耳。


漸頓者大小各有漸頓
今記文與彼疏語意少異
彼云頓漸各有信法頓信行者如華嚴人天聞大頓
法行者過去學大脩一心三觀也若漸信者既無華
嚴之益由有漸機聞藏等四味初作二乘歷方等般
云云巳上並彼文也若銷今文可取約教以論漸
[001-0502c]
頓則以圓為頓三教為漸或說大說小各有得四教
之益不定根性隨類各解皆由宿習故爾。


應迹者
菩薩垂形現四趣人天等身引戒緩乘急
及乘戒俱急之類亦為信法大小漸頓引無數眾來
至佛所。


觀心者
彼疏云若觀行人大小兩乘乘戒四句受
何等身得見彌勒聞何等法若無禪觀讀誦說法即
成信行乘戒緩急可知等巳上正文然前諸義中既有法
行巳是觀心於義即足何故今第六文又立觀心耶
前有法行判屬他機第六觀心乃約巳利亦是前五
判過去六七判未來。


化他者
疏云若觀行講說應當自省心行用此四
意分別得失即見所化之者行業不同未來升沉宛
然可知當以此意而化導之。


為欲徧通通別故爾
記主敘通別二序種種不同
者使學者通曉之。


入定義兼開合
無量義處三昧無量者論開處之
一字論合。


雙緣過現
何緣有瑞緣現也惟文殊可知緣過也。


三同
日月燈明佛亦先頓而後漸此與今巳同彼
佛亦有此土六瑞他土六瑞與今今同又彼佛從三
昧起說法華經與今當同。


爾後
本經無。


爾乃
此經云爾乃得如是爾乃得成佛。
[001-0503a]


而破光宅
四一本光宅所用此中自立四一以破
光宅逆順無表又況光宅釋下六瑞只作三雙又無
表報瑞若無表用四一為。


尚未名一
三外之一非即三之一。


念念四一
法身理一般若行一解脫教一具三德
者人一。


色香四一
色空空色非空非色體是三德故是四
一也香亦準知。


今家多依論文但一兩處不全用耳
下文判分別
功德品從品初訖十九行偈為本門正宗而天親判
分別功德品為餘殘脩多羅謂是流通此一處不用
也又分別品中受記得無生忍天親判為初地疏云
專據別義亦不會經此一處亦不用也。


天龍等四
加人鬼。


梵魔等四
加沙門婆羅門。


大小客舊
有大乘根性小乘根性有他方來如客
者本土如舊住者。


微著共別
在凡名微入聖曰著通乘之共別法之
別。


兼獨
昔兼今獨。


外小權迹
外有四德之名望正還成於倒惑小存
二諦之號望大猶是於無明別教報佛形實為權迹
中之本望本是迹故結云並有名無實。


三達
三明。
[001-0503b]


容預
從容也。


中我可發
有人作八自在我於今可發有人云我
字誤應作義謂中道之義可發今謂中字應去聲呼
言我者乃佛自稱此屬應也發者屬機如是妙機來
至今經可中佛發爾前則不然也故第七記中亦云
以後驗前驗昔可中下文中字與今同音。


謚法
時至切昭生者之跡以易其名曰謚然謚法
有善惡焉若善謚者如翼善傳聖曰堯惡謚者如逆
天虐民曰惕之類。


聞慧尚無至五品六根
三慧本在賢位今云無者
取三慧證在十住也。


五品為結緣
若約正脩觀法本是當機由觀心文
附約教釋故爾。


意具斯二
疑念與身口。


玄文開合
迹門開因合果本門開果合因。


玄文通收香風地淨
玄文風地二瑞表理乘二妙
是華瑞中開出若論合者只是四華一端攝耳故云
但是開合也當知通是華瑞別表三妙若云彼此六
瑞者玄文見萬八千士表感應脩行表利益此二表
報乃至取他土二瑞共表十妙今疏中只就此土六
瑞中表於十妙故云此土自足。


凡諸取文皆有通別
疏取今文六瑞玄取他土六
瑞雖於風地開為二瑞合但為耳。


炫燿
上王絹反下戈照反炫燿並自明之義也。
[001-0503c]


上聖下凡義同感應
光中見他土六趣名下凡與
此感同又見他土諸佛說法名上聖與此應同。


人法與說法義同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與此土說
無量義是同。


唯始終中
終同應息以見他土佛涅槃者與今佛
化畢入涅槃亦是同。


菩薩行行復同於果
光中見彼土菩薩行行與此
土雨華表因是同又下偈中菩薩行行皆云以求佛
道與此土動地表果是同。


淨應具七
疏中但二淨而巳七者一戒淨二心淨
三見淨四斷疑淨五分別淨六行淨七涅槃淨戒淨
為始涅槃淨為終。


數有大小
三祇者俱舍之小數也若善戒經三阿
僧祇者華嚴十地品云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難
得論釋云難得者三阿僧祇證智觀此此大數也。


不貲
下即移反貨也今取訓無盡也文選古詩云
受恩良不貲。


妄破古師
古師何嘗將般若以為無量義此印公
妄破耳。


偽帝
東晉時一十六國各自蜂屯虎踞擅立為帝
晉太元年中姚萇者即其一也自稱後秦萇本是前
秦符堅之將位非正統凡潛號曰偽。


武當山
今京西均州。


但加與一
破二破三即是無二無三故加與一之
[001-0504a]
字乃異無二無三之句。


無量義是法華異名
取處字也下文自釋。


法華論十七種名
一名無量義二名最勝脩多羅
三名大方廣四名教菩薩法五名佛所護念六名一
切諸佛秘密藏七名一切佛藏八名一切諸佛密處
九名能生一切諸佛十名一切道場十一名一切諸
佛所轉法輪十二名一切諸佛堅固舍利十三名一
切諸佛大巧方便十四名說一乘經十五名第一義
住十六名妙法蓮華十七名為法門。


能生不違論
無量義是法華異名故。


皆諸教流出
今經前圓一實之理而各流出諸教
差別此語似倒應云一實之理皆流出諸教如圓覺
經云佛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


故於獨一生於兼一
法華獨一之圓生於華嚴兼
別之圓方等兼三般若兼二之圓然獨一終無二一
為取逗會施出無量故云兼一耳。


神通延壽
光宅云前過恒沙後倍上數但是神通
延之耳。


百非者彼經略列三十四非
彼經云大哉大悟大
聖主無染無垢無所著乃至云永斷夢妄思想念無
復諸大陰界入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長短非出非沒非生滅非造非起非為
作非坐非臥非行住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
[001-0504b]
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非青非黃
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戒定慧解知見生三昧六
通道品發。


所攝成處
三千具攝法身故常。


所安立處
我義周徧故曰安立。


滅有相處
二邊即中本性無染。


不住身心相處
陰入皆如是中道樂。


悉皆有結
華嚴經以梵網結乃至涅槃經以像法
決疑結。


不墯諸數
淨名疏云法身智德無為非界內外有
為即無二種陰入數法豈有界內陰入法依此有疾
即破三藏生身之佛猶有果報陰界入諸數故有疾。


序正並常
序常者如螺髻梵王訶舍利弗云仁者
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菩薩於一
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土
清淨云云正常者以經多明三脫常住法。


問疾品
經云此室何以空無侍者居士答言諸佛
國土亦復皆空又問何以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
何用空答言以無分別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分
別亦空疏云以無分別故空者本性空理是一故分
別亦空者本性自空妄生分別。


不二法門明中道常
經云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
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謂入不二法門經中常文
甚多皆常體也。
[001-0504c]


常家之用
經云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
菩薩住是解脫者能以須彌高廣內芥子中用文亦
多。


觀眾生佛道以空假顯中
疏總科云觀眾生品是
從假入空觀佛道品是從空入假觀從假入空觀者
眾生品云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也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等云云從空入
假觀者佛道品云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維摩詰言若
菩薩行五無間道而無惱恚乃至現於涅槃而不斷
生死等云云


香飯體常
維摩詰語舍利弗言仁者可食如來甘
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銷也乃至云
四海有竭此飯無盡等。


菩薩行去復宗明常
行去者從菩薩行品洎阿閦
佛品等復也言復宗者求佛印定佛國因果之事也
以此經從問疾品巳下廣明佛國因果悉在淨名室
中今一期事畢須求佛印證於是居士掌擎大眾詣
菴羅園至於佛所故疏云佛國因果大士助宣此義
殊辭異辯若不還歸求佛印定物或疑網不除是故
須歸佛所復宗明義故師資相對復宗敷演更明佛
國等。


正宗始末俱常
疏云正說中為三段一佛國品是
如來當宗演暢二方便品去是大士助宣聖化三從
菩薩行品去至阿閦品還歸佛所印定成經云云
[001-0505a]
取佛國為始阿閦為末故云始末正宗既常始末但
常。


諸部何別
三分俱常是則今經與淨名等若無有
異。


五時自分
玄文云教相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
化道始終不始終相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因而次
第辨五時五味與法華同異異謂兼帶同邊不殊等。


覆別以從通
覆法華三昧之別名且從無量義之
通號。


結緣義同通化
句絕昔人以通化二字節在下句
非矣今謂王子說法覆講結緣與羅云住世十方應
供護持像教類例相近故曰義同而不比王子專於
說法云通化耳。


靳固
禮記云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鄭玄注云妄之言無也言今世名儒無有常人遭人
名為儒而以儒靳故相戲杜預云戲而相媿為靳禮
記作故竹林七賢傳云嵆康臨刑顧視日影索琴彈
之曰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不與廣陵
散於是絕矣。


華嚴等經以聲光集眾
華嚴經云毛孔之中出化
雲光明普照於十方又云大音震吼遍十方普為宣
說寂滅法十方佛子等塵剎悉共歡喜而來集涅槃
經云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聲遍滿至於有頂又云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於是大眾悉集。
[001-0505b]


況四十八
通等三教各一十六。


須對比丘等言之
此似釋疑既片古人四眾非比
丘等四自云發起等四攝比丘四故反結云因古述
四。


疏習種性等
戒疏云習種性者習以性成性種性
者因前習種以成此性道種性者能見中道故聖種
性者性道現前故。


三因大異
諦緣度殊故因大異俱斷見思三乘徵
異故果小同。


開前合後
涅槃經喻也三十三天同服甘露如四
十二位同證實相開前者住行向各十合後者十地
一等覺一妙覺一。


十四般若
涅槃經說月愛三昧從初一日至十五
日光漸增長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漸減光漸
增者譬十五智德光漸減者譬十五斷德言十五者
三十心合為三智斷十地開為十智斷等覺妙覺各
一智斷合十五智斷妙玄云何得知月譬位耶答仁
王明十四忍三十心為三般若十地為十般若等覺
為一般若十四般若在菩薩心中皆名為忍轉至佛
心中名之為智今更節仁王五忍對十四般若使玄
文易識伏忍有三謂住行向也信忍有三謂歡喜地
離垢地發光地脩佛知見成無上覺順忍有三謂焰
慧地難勝地現前地能斷三障利樂眾生無生忍有
三謂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隨類饒益一切眾生寂
[001-0505c]
滅忍有二佛與菩薩同依此忍下忍名菩薩上忍名
為佛。


亦迷瓔珞四輪是借別義
迷而以為圓位。


借高成下
止觀第六引瓔珞云三觀初地現前今
云何說在第八地或說在初住答借義相成或借高
成下故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輔行釋云借
別八地成通教下借別初住成圓教高文在第十一。


玄文尚用名通義圓
引經云我等今日真阿羅漢
又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此與藏通同而義異。


名別義圓
五十二位與別同而初中後位俱妙也
又云若名義俱圓如開示悟入。


非無賢聖
玄文云三十心雖同有賢聖之義義稱
為賢伏多斷少故十地去名為聖伏少斷多故又十
住名賢聖二十心名聖賢十地等覺是聖妙覺是聖
聖又別教十地名聖圓教十住亦名聖故高下不同
耳因而引四念處。


從一開一
玄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於此
不解若欲開者開圓出別教一乘若於別不解者又
開通一乘乃至藏一乘雖開為四皆名一大乘法
此乃名同而體別。


疏別家因時三法縱橫果時三法亦縱橫
常途只
云因橫而果縱如下文疏云若但性德三如來是橫
脩德三如來是縱先法次報後應亦是縱巳上正文而今
文云因果各有縱橫義稍難見今引取止觀輔行釋
[001-0506a]
之論云諸大乘師說法身正體有佛無佛本自有之
非適今也了因般若無累解脫此二當有此義縱也
又云三德無前無後一體具足以體從義而有三異
蓋體橫而義縱輔行釋云初師體唯法身次師體具
三德雖具三德義同初師據體具邊復不相冥故成
橫義以本有故名為體橫從脩德故名為義縱又論
云體義俱不殊而有隱顯之異俱不殊未免橫隱顯
異未免縱輔行釋云體之與義俱從本有故云不殊
據行證得復似前後故云隱顯法身一德在纏為隱
出纏為顯餘之二德種子久具名之為隱究竟果滿
名之為顯三德俱有此之二義本有三法俱名為橫
俱有隱顯故俱名縱巳上正文今以此文消通因果各有
縱橫之義若法身本有餘二當有此乃縱也二德種
子雖云久具復不相宜此乃橫也此名因中之縱橫
也若法身出纏離障功由般若般若照明方起應用
此乃縱也如玄文云別家報應但是相關不得相即
此乃橫也此名果上之縱橫也。


砰礚
上浦庚反下康礙反雷聲也張子平西京賦
云礔礰激而增音砰礚象乎雷威。


大經純陀去後
第二云是時純陀及其眷屬愁憂
啼泣乃至尋與文殊從座而去共辦食具其去未久
是時此地六種震動乃至梵世亦復如是。


應具述所表
動表空遍動表假等遍動表中。


並闕心境
宜於六根以示心境如云所謂彼眼根
[001-0506b]
於諸如來常等。


空假中動
不動三昧破四天王以三惑故動空破
見思動假破塵沙動中破無明動。


亦有短長
他土亦以照他土為短照尼吒等為長。


尼吒天
阿之言無或云是無色天若楞嚴等經云
是四禪色究竟天耳而涅槃疏具三釋彼云他解有
頂但是梵世即尼吒天也無色無身不應聞聲故非
有頂有人引仁王經云無色定力能變化作香華雲
等以供養佛何以不能變化作身此亦堪難今作三
番橫竪釋之一橫被六道堅徹三世二橫被四生竪
徹三乘三橫被十界竪徹等覺故知不唯尼吒為有
頂也若以三有之頂即非想是又三有之頂即無學
是復有一頂即妙覺是此意既寬豈比梵世。


求其始終
或說法為始得道為終上聖下凡亦可
例求也。


七識住
俱舍云身異及異想身異同一想復有三
無色故識住有七論疏廣釋長阿含云或有眾生若
干種身若干種想故天及人是初識住也或有眾生
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眾天最初生時是二識住或
有眾生一身若于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或有眾
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識住或有眾生空處住
識處住不用處住是名七識住又羅什釋云四趣多
苦識不樂住以欲界人天合為一住初禪二禪三禪
為住若四禪者色法少識不樂住空處識處無所有
[001-0506c]
處為住若非非想處無色法小識亦不樂住。


疏各說身因
涅槃經有比丘謂舍利弗言我未證
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
有言愛是身因有說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
乃至飲食五欲等是身因舍利弗問佛誰為正說佛
言無非正說經中引此是隨意自語。


覩外識內
見外所行六度種種不同則知四教菩
薩所解各別。


一切諸法皆名神變
大神變經云佛現十八變竟
時商主天子白佛頗有神變更過此耶文殊廣說變
化巳白佛言如是摧伏惡魔未為殊勝若無名相無
聲字無戲論非沙門所知乃至云一切眾生無眾生
佛土佛身亦復如是是名神變商主天子言若如是
者一切諸法皆名神變身子問天子曰汝聞此不怖
耶天子曰我即神變云何怖耶。


六即隨變
隨觀而轉。


無垢施
維摩詰亦翻無垢施昔問疾不堪今問疑
乃堪。


大經師子法門
經云師子發聲震吼為十一事一
為壞詐師子二為欲試自力乃至九為調大象十為
教諸子十一為莊嚴自眷屬故下合喻云摧破魔軍
故示眾十力故餘九具合文在第一。


胷中大種所起
種者水火風也今乃風種大論云
風名優陀那觸臍而上去是風觸七處頂及齗齒唇
[001-0507a]
舌喉及以胷是中言語生愚人不解此惑著起貪嗔
然佛示同人法雖大種所起非惑著境。


須明行相
明順逆十二因緣生滅等相知苦斷集
證滅脩道大略與聲聞同。


各各皆具四悉
皆有所觀境智異故世界也皆輔
佛揚化為人也皆破惑業對治也皆證真諦第一義
也。


三乘約教準例可知
約教一釋例有其四若別教
三乘如瓔珞於菩薩乘義開為三圓教三乘如云我
等今者真是聲聞等判開麤妙。


本迹觀心亦應可解
本迹者本以佛聲令十界聞
本住三覺迹示緣覺本住大悲滿足迹示三藏道心
觀心者音聲性空非動靜境聲聞觀也緣起諸法當
處寂滅緣覺觀也依無作諦發菩提心菩薩觀也。


同者略之
之應作指。


蘭菊之言
古諺云春蘭秋菊各自馨香。


從容釋之
下經中說寂滅法三行偈文疏云或可
成上見他上說方等中六度或別擬他土說方等後
明大品教。


駟馬寶車
禮記王玉輅以玉飾之又厭翟車以金
飾之金玉皆寶故云寶車駟者馬也凡天子寶車皆
聯四馬駕而引之。


教多在三如前分別
前長行釋相貌中記云般若
部是菩薩行也不云方等者以方等三同般若三小
[001-0507b]
同鹿苑等。


別圓之前多不云教含二意一
疏中至釋禪度方
有別圓之言自禪度之前不云教含二蘇意為顯同。


疏與生死後際等
淨名經云法施之會者無前無
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名為法施疏釋云前際即生
死六道後際即四聖涅槃若觀色時一切法趣色色
具中道十法界法一如無二如巳上正文今意亦爾如是
捨者十界俱捨得金剛身故云不壞等。


龍得一縷
僧祇律中云有龍為金翅鳥所逐即取
僧袈裟戴頂反為人形尋岸而行鳥亦化為婆羅門
形追于龍後後有仙人在海岸上為龍鳥說法各相
懺謝。


牛角一觸
曾以角觸袈裟後改報為僧聞法等未
見出處後更追注。


通為四境
二忍通為四教觀境。


根本禪
法界次第云四無量心背捨勝處神通變
化及無漏觀慧種種諸禪三昧悉從四禪中而出故。


若達根本即成出世及出世上上
止觀云若於禪
中脩不淨背捨等能發無漏成聲聞法也又勸棄欲
名檀若不持戒三昧不現名尸得禪無瞑名忍禪心
無雜名進知法無常名智此菩薩法也又諸禪是有
支有支由取乃至老死是緣覺法也又觀此禪因緣
生法即空是通聲聞菩薩等法又觀此禪因緣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者成王三昧。
[001-0507c]


疏根本本離欲
梵語禪此翻棄惡能棄欲界蓋纏
等惡。


疏背捨亦脩不淨等離欲
八背捨中一內有色相
外觀色者不滅內色謂不滅骨人也以不淨心觀外
色者為脩流光故此初背捨在初禪能捨自地及下
地故名也二內無色相外觀色者謂滅內骨人以不
淨心觀於外色所以然者為入二禪猶觀不淨之相
也今疏意非但根本禪而能離欲八背捨中不淨觀
等亦本離欲此藏通人之所通脩也。


疏九定八勝十一切處入等傳傳為深
八背之後
辨勝處者八背捨觀雖棄五欲然於緣中未得自在
欲得自在進脩勝處謂一者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
好若醜二者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等云云
又八勝處後辨十一切處者雖八勝處轉變自在而
未普遍今十一切處所觀乃遍也謂青一切處黃一
切處等云云然背捨勝處十一切處並是觀禪未明
練禪須於此後更脩練禪等法若依法界次第九次
第定在十一切處後列之今疏中九在八前。


疏未到慧多
止觀云欲界定後或經年月定法持
心無懈無痛從此心後泯然一轉虗豁不見欲界定
中身首衣服牀鋪猶如虗空冏冏安隱身是事障事
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故名未到地相也今言
慧多者以能分別欲界定中身首虗空知是未到分
明故。
[001-0508a]


四禪等
如初禪中覺支觀支屬慧樂支一心支屬
定。


前八屬慧後二屬定
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在四禪
中練骨人流光故多屬慧空處識處既在無色界故
多屬定。


各有降魔相
大集經云天主初令諸軍次遣太子
後遣三妃皆不能壞波旬後自領軍遂為佛所降若
三藏佛伏四魔時在三祇百劫也三十四心破煩惱
魔成佛入無餘破陰魔由破煩惱得法性身破死魔
其餘三佛降魔之相準說。


初禪脩悲易
初起欲界具支林功德而却悲欲界
故脩悲易。


二禪脩喜易
有喜支故。


三禪脩慈易
三界之樂三禪為最。


四禪脩捨易
捨三禪樂不生悔心。


不捨菩提心名戒
捨違本約。


不見心相生滅名忍
忘生滅相。


求心不可得名進
以來釋進。


離戲論名慧
無四門諍。


我說布施至實相
思益經云我依布施即示涅槃
凡夫無智不能善解隨意所說作是思惟行於布施
於未來世得大富貴而此法中無有一法可從一念
至於一念若不從一念至於一念即是一切諸法實
相。
[001-0508b]


不作不起
戒體空寂忘作起相。


布施平等
中慧空故能所忘矣。


不施不慳
蔽度如幻。


能達一切法無所捨
陰入皆如無苦可捨。


無所漏失
本性無染具佛淨戒。


無所傷損
一切諸法忍可不生。


平等名禪
首楞嚴定生佛一際。


無所起相
本經云一切法不分別名般若今云無
所起相是則記主以所起釋分別耳何者若謂迷無
明有凡起悟法性有聖起凡聖依正等差別而不了
性是一者則非是圓教妙般若也或恐文誤起相本
是精進耳彼云一切法無所起相名為勤行即是精
進也。


六度各九
如檀度中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施
乃至八此世他世樂施九清淨施自餘五度但改施
名如云自性尸自性忍等。


肴葅
葅應作爼音阻謂爼豆也若作葅乃側於反
是淹菜耳。


或云肉是未制之前
古人意云楞伽經中始制斷
肉若楞伽經前尚通食肉故以肉施故片言繆彼經
云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今當略說一切
眾生從本巳來常為六親以親故不應食肉眾生聞
氣悉生怖畏如旃陀羅拘見憎惡驚怖群吠不應食
肉等。
[001-0508c]


若說若觀至諸教共有
教教諦理皆不可說悉檀
因緣四皆可說若實智者亦四不可說權智可說又
自行二智不可說化他二智可說教教義論故曰共
有。


六度開合
禪有願智開出願波羅蜜有神通開出
力波羅蜜般若有道種智開出假智即方便波羅蜜
有一切種智開中智即智波羅蜜。


自性
戒體。


受法
攝律儀。


利生
饒益有情。


勸化眾生
經中勸作勤。


自行
脩習行願。


進趣向果
䇿進菩提。


巧會有無
妙體空假。


不捨不受
煩惱無所捨菩提無所受。


無想智
經中想作明。


疏靈宇
宇謂宮宇也漢帝置宮於甘泉西都賦云
陪以甘泉乃有靈宇。


崇臺
天子築之以候氣辟雍詩云乃經靈臺靈臺
既崇。


峻階
階陸也升樓臺必自陛曹子建七啟云華閣
緣雲飛陛陵虗。


承露
盤名也漢武帝惑神仙下立金莖上設仙人
掌以擎銅盤承露飲之欲輕舉也西都賦云抗仙掌
[001-0509a]
以承露櫂雙立之金莖。


干雲
干觸也謂樓臺高也漢書武帝造井幹樓高
五十丈古詩云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波利質多樹
大經二十七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
多樹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華
開敷香氣周遍五十由旬光明遠照五十由旬。


若論總別仍同因光
以光為總他土六瑞為別。


不廌
廌宜加草單作者宅買反獸名也。


疏兩盈
盈須從木楹柱也可東可西仲尼夢莫於
兩楹。


以質彌勒
質亦問也禮記云無欵不質。


行深從支遁買山
從聽從也僧傳云竺法潛字法
深晚還剡之仰山遂隱其迹于時支遁遣使求罥仰
山之側沃洲小嶺潛答云欲來輙終豈聞巢由之買
山乎。


疏因果廣略
光宅以本迹對因果二門廣略如文。


儻若全取
去法取喻是半更若取法謂全。


破惡進善對
說法破惡兩兩進善。


開權顯實對
進兵開權竪幢顯實。


標幟
幟音熾旌旗也或作誌音試並記號之義。


皷體相續
數數唱生。


五句並托喻從法
合云三句言五者或從多為言
耳。


利根深益在第二句
吹螺句也準望三乘及鈍菩
[001-0509b]
薩在雨兩句若進入第二句似超人耳。


容有昔時利鈍菩薩
鈍聞今經始入十住利者昔
入若聞今經進入十行並是改號義也。


若顯若密
菩薩於昔顯入十住於今有始入者二
乘於昔密入十住於今有始入者故云不同也。


三四二句
第三句者二乘鈍菩薩聞今開權始入
十住從住入行從行入向若利根人今經巳前位入
十行來至今經進入十向而亦有二乘利者前巳密
入若聞開權並賦兵位第四句準說。


當機結緣如玄文
當機證位論開示等若結緣者
本是地上清涼益進入解心或進觀行或進相似等。


無作一緣之中少分而巳
四分有十三重難障無
作一邊罪二汙尼三賊心受戒四破內外道五黃門
六殺父七殺母八殺羅漢九破僧十出佛血十一非
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


男子即丈夫
經云雖是丈夫若不聞佛性是名女
人。


大經仍含三教佛性
經中約位判味三藏者經云
凡夫如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
酥阿羅漢辟支佛佛如醍醐通教者經云凡夫佛性
如雜血乳須陀洹斯陀含斷少煩惱如真乳阿那含
如酪阿羅漢如生酥支佛至十地如熟酥佛如醍醐
別教者眾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別聲聞緣覺如酪菩
薩如生熟酥佛如醍醐。
[001-0509c]


並一往分別耳
謂三周稟教是信行本門增念佛
觀是法行皆一往耳。


然釋法號須從法立
記云乘無二智來契正境名
如來以無二理遍入諸法名應供了不二智智契無
偏名正遍知等。


通列三號
多陀翻如何伽度翻來此如來一號也
阿羅訶翻應供此二號也三翻正藐翻等又三翻正
佛陀翻覺即等正覺此三號也。


香口比丘
迦葉佛時有一比丘為眾說法於大眾
中讚迦葉佛由是命終生於天界於今釋迦如來滅
度之後得阿羅漢果常有妙香從其口出時阿輸迦
王問昔何因緣羅漢答云此非沉水栴檀等香由昔
讚佛故爾。


四諦品
經云苦聖諦者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
名逼迫或名變易或名攀緣等集聖諦者此娑婆界
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等乃至道滅有四百
億十千名號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
界中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
出離乃至集滅道等亦有四百億十千名號最勝世
界中豐溢世界中離垢世界中一一皆然隨眾生心
悉令調伏。


今人老者所說非善
片同時謬解法華者。


如前二千即二萬
前釋二千人疏云觀色心具十
法界界如互論即二千記云百界千如但成一千十
[001-0510a]
界百界界界十如復應更以百如千界又名一千且
如十如初後相在則十如為百用對十界豈非千界
此且一往論其單數若百如中之千界界界十界百
界中之千如如如十如何但界如各一千耶。


菩薩八萬
疏云觀一善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
百法界千性相等十善即萬法約八正即八萬法門。


表權實滿
用前約如論界約界論如以釋燈明在
果表二萬權實滿。


從之如市
甘蔍三擯出四太子一炬面二金色三
象眾四別成是四太子至雪山北頓駕遂大樹蓊𣠵
以德歸人不數年間蔚為強國其父嘆曰我子釋迦
釋迦翻能仁又翻直林。


各領四天下
金輪領四天下經言各者或是迭領。


金輪不值佛
古人問云佛出減劫輪王出增劫如
何彼佛有子作輪王耶答如釋迦應為輪王而於減
劫成佛是也又如佉儴王命長而得見彌勒有是願
力而得見也巳上並柔公疏引古人云。


此亦不然
如悲華經中有轉輪王名無諍念王有
千子值寶藏佛授記此豈非金輪值佛。


華嚴十種
彼經初住發心不同或見佛相好或覩
佛神變或聞佛說法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苦等。


猶同文殊
同是菩薩可爾但彼是對告今是流通。


有人於此立四句
計情未忘而於時節謂長謂短
謂亦長亦短謂非長非短。
[001-0510b]


四姓
剎帝利秦言土田主奕世王種婆羅門秦言
外意謂淨行志道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巳術自
我慢人毗舍謂商賈之種首陀謂農田之種。


楞伽乃密對菩薩
彼經大慧菩薩問佛何故授聲
聞記佛言有三意故一者為未入無餘界者密勸脩
菩薩行二者為此界他土樂聲聞乘者勸捨此心脩
大行故三者變化佛授化聲聞記非法性佛輔行第
六云非法性佛者以實隔權故。


方等為斥奪聲聞
方等陀羅尼經授記品云佛告
五百大弟子眾汝當作佛同號寶月王如來云云
時舍利弗問文殊師利言世尊弘慈授我等記不久
當得菩提文殊師利我等當得菩提不文殊師利言
猶如枯木更生枝不猶如山水還本處不猶如石折
還可合不如焦穀種更生芽不舍利弗言不也實不
可得文殊師利言若不可得汝云何問我當得菩提
心生歡喜是授記法無有形相無有言語無有去來
無有喜悅乃至云若能如是觀者乃名授菩提記舍
利弗言若一切法空者世尊何以授我等記文殊師
利言如來以如如性授汝等記不即是如不離是如
不有不無不離色不即色乃至云是名如性舍利弗
言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默然而還詣本處坐。


經頗黎
具云頗胝迦此翻水玉又云水精智論云
出名山窟中過千年氷化成如西都華山出瑪瑙。


一坐三十四心
若俱舍中樹王下時巳斷前八地
[001-0510c]
惑竟今一坐者取大論頓斷。


一念相應
通佛成相妙玄云大功德力資於智慧
一念相應。


如七生聞法尚滅至一生二生
須陀洹人斷見惑
竟若不值佛須經七生為惑所潤在欲界內若聞法
者即能進斷欲惑故云尚滅等也言一生者即下三
品惑謂聞法斷竟證不來果也二生者若斷中中成
二果向進斷中下成一來果。


三果家家一來
三果亦分利鈍妙玄云阿那含有
二種一住果二勝進勝進那含斷五上分結謂色無
色染等即阿羅漢向也羅漢但有一種謂住果也復
次超果者在凡夫時斷欲界六品盡乃至八品盡來
入見道發苦忍真明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
中即證斯陀含果也若凡夫時先斷二界九品盡乃
至無所有處盡後入見諦十五心名阿那含行第十
六心即證那含果此超越人也巳上正文家家者欲惑九
品能潤七生謂上上潤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潤一
生中中中下共潤一生下三品共潤一生共七生也
俱舍云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五至二向斷六
一來果輔行釋云斷上三品則損四生餘三生在為
六品潤名三生家家進斷中上又損一生并前損五
餘一生在名二生家家更斷中中未損一生但名二
向更斷中下兼前中中成損六生餘下三品俱潤一
生名一來果巳上正文然所斷之惑有超有次在凡夫時
[001-0511a]
若未得欲界定但次第斷也若巳得欲界定隨伏多
少進斷中下諸品惑者名超斷也故輔行云或脩欲
定欲惑未斷此人至十六心超斷五品名為家家是
也一來者斯陀含人也從初果後更脩十六諦觀七
菩提行斷六品欲界結盡名一來也此亦次第人也
若利根頓斷欲界下三品盡乃至無色盡名阿羅漢
者亦超果人也今記主引此三類人並取利根以證
地住人耳。


本迹四句
淨名疏云本下迹高并本迹俱下初住
唯得此之二句夫論迹者約有本說本為法身迹為
八相初住之前無法身本故不得論本高迹下仍有
過上故也又不得本迹俱高若本迹俱高及本高迹
下妙覺唯得此之二句釋籤云二住巳上等覺巳還
得具四句。


經護明珠
或是明月珠也如魏王曰寡人有徑寸
珠照車前後十二乘者十枚柔公引子書釋云人含
智則嫉之蚌含珠則碎之意云蚌若護珠命則存矣
人若破戒法身亡矣故喻之。


經天中天
涅槃經中說五種天一假名天即人主
也二生天即二十八天也三淨天即四果也四清淨
天即十地菩薩五第一義天即佛也今佛超前四天
名天中天又佛未出家地名為天中天。


經族旌家
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閭侶也二十
五家相群侶也四閭為族謂多宗族也。
[001-0511b]
法華文句記箋難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