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8 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唐-智雲 (master)



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卷下
石皷寺沙門 智雲 述


釋安樂行品餘


次廣依文於中有三初正廣此行與下會兩經義同
三問答料簡初正廣中有六初牒前名涅槃有下次
略釋因果各有三義其中皆有標數列名止行者下
三廣釋因中三義總此三下四結能所以彰本名大
論以下五引證因時用下六總會經文所說於第三
廣釋因三義中一一皆有三句謂初標體義次結示
廣其別三結所附之文三義皆爾可以細尋所二示
別中皆言體者此字有三義一體達義二體性義三
履踐義今意正取依性起修即後二義故云爾也大
略且爾未及委悉此所以不廣釋三德果者處處有
[002-0131a]
之故不繁也結云三行名道即因也行因道三名異
同一物也言行境者是所緣所趣之處所也若修究
竟轉名果也引證既云常觀涅槃故是所緣境也下
是第六總結會通經中所說於中復四初別明因果
異名因即三業六根清淨果名佛眼等亦得名佛知
見應知兩位通局思之此二合論名為因果安樂行
也因名止下別會對因以立果名又因以下今明因
果異名復有兩重謂三蜜三轉因同而果別蜜取各
具一切物所不測輪取展轉無窮如此觀下總結歸
宗即此經意於中五句初一總標次三句釋後一總
結標言無分別也下三釋不可分別之義初二句釋
安樂明一切法一切人皆即安樂人法也無復更有
非安樂者也後一句明一切行皆是涅槃之行亦無
更有非者也此即下一句即總結歸宗即此妙因果
也此三句初一出大經次二出淨名也此中不復更
廣當品文者言異義同前巳略明入文自顯故不繁
文。


次下會通兩經義者謂大經及此妙也兩經俱明此
行涅槃既即安樂明行同亦不異在言雖別義無蹔
異恐不達者故須會之於中先會其總次會其別緣
兩經皆有總別兩說故也初總中先標兩經同故也
次釋會後結不異釋中先牒大經所說如來行即此
安樂行也如來下釋會彼從人此從法人法相即故
不異也結言總者對別名也總即人法別即各三向
[002-0131b]
且言人法相即故言總不異不異即是同也言別亦
不異者是會別亦同也亦先總標次此明下釋會於
中先三後五初會三中先別體後總名初中先出此
別三次下明正會彼別也彼三文皆是譬具如記中
可以消息彼呼下會總名也彼呼即前彼三義也呼
即此三義也無餘是決定了義德是大涅槃究竟圓
極故四無餘此三三方三世諸佛同修證入妙極無
過故云無上故是名異而體一也次會五別易見略
標不釋聖行謂戒定慧俱會真空即此座也天行謂
依第一義諦天然之理起即此衣也梵嬰病三即此
室也室謂慈悲慈能與物微著二善之樂故即梵嬰
悲能拔苦故即病也故言事雖異意義恒同同其大
涅槃之行故也。


下是第三問答料簡中先舉兩說不同後微前說不
異答中先略明同責其偏異理必四下廣明不異即
兩經各具四義緣前既各具二故即各具四也如此
附文何但當經亦乃附盡兩經文也何但附盡兩主
亦乃總兩義矣所以廣者正由於此思之思之次廣
第三三法門者只是廣明三定門亦三脫法門即空
無相無作又空即止無相即觀無作即無緣大慈悲
三法門三門即能從此能所合名故云三法門也此
三義意大略如前可以意得故略不說總此三三略
廣為名故名安樂行品思之。


下明第二意者品文有四行題但從通前釋亦且從
[002-0131c]
通此下三意兼明此義初中先標章前流通初五品
大科為四此品即當其第四明為惡世末代初心弘
經之人明其方法故云爾也上文雖明標初而巳未
可識會故此廣明之也次下正明先簡非此所為如
大經具明四依此中即五品十信也五品是初中之
首故云始心於中一簡其人深識以下四義簡非所
為之意四義如記中濁世以下結故非所謂次正顯
是所為亦先示其人為濁所惱下明是所以無前四
義故為所惱既惱故無自他之益三是人下結是所
為故品來之由也。


次第三意者先微次釋所以作此微者緣經前後兩
文所說不定意顯其道無方今將明之故此微起次
釋中先明無方次明且為一緒初中法華是圓教所
詮故是圓行如何是定一即一切以故不思議不可
定也次明無而且者因緣故也先教次行亦先他次
自皆先明次第後結不定在文易見此下應四悉出
之。


自下第四體者正緣經文直標數便釋其相而不列
名不知四是何物故須出之前之所明非不巳有但
是通談其義未明其別正以安樂名通四則是別今
此正明四行之體於中有三初出舊解次述南岳大
師所釋後正明今師所解初有三處初言二空者即
初身行也不分別是男是女即人空一切諸法有為
無為實不實法皆無所有即空法也以此之文故是
[002-0132a]
二空為體次三並如經說故即為其體也次師言一
空者前對所故言二空此真從能故言一下三亦直
隨經文次第三家遠諸惡即十惱亂漸近空理即修
定慧也下三易見此一家雖未全當且勝前兩家次
南岳師正以初文云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
不行不分別等故是此物為體巳口不說過即口行
中止於四過故是為體也敬上即文云於諸佛菩薩
起慈父師想接下即文云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故
是此物為體第四如經易知此四若望智者只得離
過一邊亦未全盡其實故下更出方盡其體次出大
師所解初正標列其體次釋其義初中但標此名前
諸釋者不俟言可不自可知矣況更解釋其義合理
會文極佛意修行有盡宗盡善盡美但何如前所言
今以後所有釋者尚無與等況有過之幸明智者詳
而志之何者止觀慈悲是能導三業誓願是所導此
是四安樂故須有雨體有四無三無能導有三無四
無所導無所非四無能非三有四無三非安樂行有
三無四三無所歸三四相須闕一不可故必三四三
是安樂四即是行有三無四安樂無因有四無三行
非安樂有因無果何者此則以三導於四行三是能
導之體四為所導之體三若無四三則無能四若無
三四亦無用故三有四安樂有因四若有三因為有
果依三起四安樂之行依四顯三行之安樂性修相
待於是存焉因果相須於斯在矣又能三唯心所四
[002-0132b]
即三業物別故必須此能所然三能導之物四行文
中悉皆有之入文自見言及誓願者如前四釋第四
皆以慈悲為體豈得更以為所導數非直他人不許
自宗皆亦不容今謂此昧何甚一宗處處皆言依慈
悲起誓願況復經文自說先明慈悲後明誓願非直
迷於一宗餘說亦自迷此經文固是惑之甚矣何者
慈悲在心誓願通於三業又慈悲之心唯二誓願三
業有四謂依二各起二誓故也如此差別豈得為一
問後三文自分何以知初是身以後形前故知是也
思之次釋意者謂釋行故四行必須此三為尊之所
以也於中初廣釋身後結例顯餘之三行有何所以
應先反釋然後順顯謂若無此三無大利益次順有
故有大利益何者是無何者是有釋無即危苦有故
大安樂也文釋具有此二義出之何為大利益初明
能離凡聖二邊生死因果有止行故以下次明能成
三德涅槃因果初不墮凡夫是無分段生死因果不
墮三乘地是離變易生死因果次能成中初能成三
德大涅槃因止行以下能成三德大涅槃果自兩番
初能成三德次能成三軌謂資成觀照真性法身也
文云資成即資成軌所資智德即觀照所通斷德之
理即真性法身也因之所得故名德為他法則故為
軌即果上之體用也是名下結示身行例顯餘三言
身業安樂行者能離二邊生死因果即非危苦行能
得三大涅槃因果故是安樂行也身業即具餘三身
[002-0132c]
如是巳餘皆即然故云亦如是也得此要意不俟繁
碎幸善思之問身行自足更用餘之就說有四約行
一即一切故云說非行時故也。


次入文中言問淺行者若深自能不為說故知然也
經但總標其數而不列名釋中亦不標示所以然者
正以合前之四之義不可偏為為題目故略不言四
即具三如前所出方盡此意初行中云行處近處者
此則釋初行中自為此二也疏文略應云長行為二
謂雙標別釋文具釋此二義而不分二章初或脫落
也或云下正釋之雙標文也於中先述舊來三釋次
廣辨非兼顯正義初中言內凡等者只是次第大乘
教義即地前三賢位也復言初行者即十住以去或
通取十信並名初行言漸近即十迴向近於初地真
實理也又引證即證第二近處義此則次第前深後
淺也有此二義故名行近也次師約兩義釋皆前淺
後深為此二義也然智境只釋因果體反義也次第
三家釋行中七住以上明之位古今人多呼地為住
也心體以下明行之義也絕行於理故云體也巳過
分段更約處以明也次釋近中自此巳還明近之位
也無生未明之也此二以下結釋以此故為四行之
中初之一也准此三處所釋近處之義近字皆應同
上聲呼私謂以下是次形非顯正義也於中都有八
番前四正別辨非後四總明正義兼總顯其非也初
中總束前三為二以三義只是二故言初家者即牒
[002-0133a]
前兩家也次兩俱者既互淺不可即顯互深亦非既
兩互並非兩俱安是前品即持品也俱淺則不應分
二故為方便非圓實也故並不可次下四番是約三
正義合破者以更有三義故不可定初約二義相即
破以行近俱是進趣但直與廣歷之別次別約方法
不異破又初約行近二義相即破次約方法二義不
異破三約事理互現不異破並破前四義不可定皆
可知次下略顯正義者破非雖盡是義未彰故須更
有徵釋結先設徵言爾者爾前三義不殊何為更有
三別釋中各有二義謂理略事廣是也詣謂依託亦
造趣謂直依託於理以明造趣又有是略說故名行
處以初行處之文望後近處之文固其然矣言附事
者皆謂十惱亂是事餘二非事或云初二是事後一
非事故經自結前二為近處即此意也今謂觀文三
並事也何者禪中具含內外及以三業故並是事以
閑處即外又兼身口故即三業事也慧中既言觀一
切法即觀依正一切又歷十八境顯理此前廣不得
言非事也約此三種修行故名附事三事之文望前
是最為多故為廣下結無淺深者無前四種定淺定
深二也上三並約正理總彰不別破其前三定別最
後一番不別而別別而不別乃至四句不同古人一
向定淺深別思之思之。


此下是第二別釋初行處之文也於中先標解釋方
法次正依其方法以消文初者謂約三法消釋顯有
[002-0133b]
其方仍須至三方能顯其勢數故云爾也既標數巳
下應別出其名易省故不言也所謂三者即下一二
三也此亦即一諦二忍二諦三諦約此三法以為釋
也所以約此三為釋者正於此文要當故也何者文
云行處復云住忍辱地處之與地並是所依所依即
是諦理其言又總須約一諦釋復言忍辱雖是一諦
所忍之境要必有二故須約二忍釋亦即二諦在文
分明一諦必三方盡其理故須約三諦釋如此方盡
其勢數故必此三法也然應須知此一一皆通消盡
其文不得別分為三段也且釋初中文自復為三別
此則別消文也於釋三中又更為三初正釋三如此
行下結會三法是名一下結歸所釋初中為四初標
列為一切所歸下釋無三行下結歸所釋如此下會
同三法初標列中初一標通名下三列三別然此經
文都有七句束為此三初所歸即初一句次作本次
三句後無分別即後三句釋初句中疏文五句初總
指初一句為釋上所歸二一句釋出其地即地之體
也三一句釋地義四一句釋忍辱即釋地用五後一
句結名此三釋初句竟可知次釋作本即釋次三句
文疏文八句初兩句總釋作本之義有譬有合可知
若得理下次約四句義別消三句經文無量功德正
句總結以顯功能地無所生下結各行處可知次釋
無分別即釋最後三句對前二義釋此第三故不分
別二也文但略釋及以結名可知無三以下總結名
[002-0133c]
義一體二用體用不可思議故無三而三也可知。


次下第四會同前經中所說三法此著衣中即具三
也餘二亦爾故上文釋中一一皆具三義良以於此
次約二法釋者此還是一諦之上功能前明能生次
明能忍雖各有能所而前從能邊故云一今從所邊
故云二互舉明其灼也於中大有二別初正釋行此
行下復結會要初中有三初正明二忍若更開下次
因廣明諸忍今且約下三更明四忍初中更復有三
初標列名數二忍即下次會名體異同二空以下三
簡名同體異唯大論及阿含經明小乘有二空近代
經論不許小有蓋佛隨機兩說後代各執不同大經
諍論正由於此今依大論及阿含經故斯簡也然小
乘人只是大乘俗諦並為人空大乘法空非直空俗
亦空真諦故為異也大略如此宜善思之此既正約
二忍以釋應明二義消文相狀文略不出或准望前
後或復脫落或應須知者諸釋不同不能更述今准
例前後略以明之何者應初一句總明二忍謂安住
中理對二邊境不起二心故名為忍故是總也以下
二句別明二忍初三別明生忍次三別明法忍文雖
此別義無前後此是二忍入文相狀略爾於後自明
此下第二因以廣明諸忍義者經論所明忍義蓋多
仁王瓔珞最悉仁王經中大明五忍開為十四瓔珞
經中大明六忍約位開之即成四十二忍雖此略廣
修多要不出於二忍今既明二即舉本要須知諸忍
[002-0134a]
皆從二出故因二後廣以明之於中有四謂四五六
義及一切也即此二忍文中含此四科之義故也且
初四名如次文中釋列五者即向四上更加於信此
五具如仁王經中所明地前三賢名伏忍初地至三
名信忍四地至六地名順忍七地至九地名無生十
地妙覺名寂滅經中開前四忍各有上中下三第五
寂滅唯上下二因果合論成十四忍以彼不立等覺
故寂滅但二合指善要字擬彼信義以善即是信從
之義故也六忍者仁王經中無六瓔珞則有故彼瓔
珞上卷明六位觀門云復名六忍謂信忍法忍修忍
正忍無垢忍一切種智忍此六即次第對住行向地
等妙六位其中無和從之名未知此名所從或餘經
論中有或直依此文義立下第四科約位以開廣攝
一切謂若更廣開二忍即攝一切因果忍義都盡初
標次釋況顯初應言位那言地地局位通故也或通
言之明相即也下況釋者華嚴義也言一忍者境雖
有二能只是一此況意者彼談地中帶歷別義尚能
如此此遍開言圓妙無方固其然矣若作引證則易
況意則難略示尚善思之上以明二及諸忍竟。


自下更約四忍消文於中初標列更用前四此四以
下簡別顯圓初言今且者以二義為正餘但有義於
文不便隨文起盡四義稍便四消文巳二義自彰故
云且也正謂今且更也且則對餘三更即對前二義
又二橫四竪欲約竪以顯橫故更約此四釋忍之列
[002-0134b]
名如文若對文者初句即伏忍以言住故次三句即
順忍初句文云善順故次二句並順忍之能也次一
句即無生文云不行行即生起義故後兩句即寂滅
無相無分別故或以無行如實相兩句並為無生義
亦通也此四忍下簡別顯圓即為二別初簡別異圓
次明圓異別初中先標異前明二空與小名同故簡
之今圓四名前與別同故亦須簡故有此言也彼前
二下釋其異義言前二是生忍者二謂伏順然仁王
經伏在地前三賢故得言生順在地上從四至六豈
得同為生忍也此實難會或別有所出若以義言固
亦可矣何者准彼經伏忍有三十住為下十行為中
十向為上今以下中為伏十向從中修為順雖順中
道修而未證故猶屬生忍位其義可矣登地向上前
九並為無生第十與妙並為寂滅義亦可矣雖有此
義未見其文非直此釋難通經文亦不易會何者兩
經同明信忍仁王在地從初至三瓔珞在住自初至
十是則仁王甚深瓔珞極淺固不易會佛說尚爾況
後解釋寧無異哉故未足為疑矣如此不融故是歷
別之義非圓明矣今圓以下是次明圓異別於中有
三初總明圓通之義若約無下別明圓通之相後更
別消順忍之中二句之文初有三句先標圓通何者
以下釋圓通義大經以下引證釋中三句初一明體
異次二明位異如此體位同一中道故是圓通異於
歷別義也引證發心即初伏忍畢竟即後寂滅不別
[002-0134c]
是圓通義故自下是歷四義別明圓通之相可知如
是約義則知一即具四約行亦爾前云一即一切何
但具四固是圓義可善消息不欲繁文次下是更別
消二句經文以經但云不卒不驚不知約何事依何
忍故更約所開之事及應釋其所以初兩句釋不率
暴以此二事皆是令人應卒暴起而能不者故住中
空理而不起也次釋不驚明有五事此亦皆是可驚
怖之事而能不者亦是住於中道故能爾也此即義
也仁王經中略有此義思之。


自下第二結歸宗要即有二別初結會三法雖約二
法以釋經文然並是釋通經之方故須結會三法正
約二以顯三故從二空巳下是次結歸其要二是顯
三之要義故在文易知次下是解約三法釋即明前
一諦二空即是三諦之法故也後約三釋一一皆有
能所初直從能故言一次從所故言二今正從所依
之理有三故言三也如此方能盡其文義勢數於中
先正釋後述異解初更有三先總標名體住忍辱下
次正入文相狀此則以下後結會宗要初言不思議
者無三等又即一而三等皆微妙無方故云不思議
也下明用三入文消釋七句之文仍有四別初一句
總明三諦次一句別對真諦次二句別對俗諦後三
句別對中道於此四中一一皆先牒文屬對後釋其
所以文自分明易見不復更繁其文此則巳下結會
宗要有四初結釋經行處之名行亦以下結歸釋義
[002-0135a]
之要中三義合上以下結會弘經方法是為以下結
歸釋義之要有義可知故此前三釋一一皆即三德
因果一一皆安樂行之義也思之思之。


次下更述異者既是釋二義正應在前二忍文後明
之而在此者亦是文不次第故也於中先述後辨其
非顯成異義初中此師以七句文為總別二初一總
二次三約三業別對生忍後三句約三義別對法忍
於次三義之中約文雖三約義只二不行無相只是
釋上行空平等即是不行無相故下云有無兩亡也
次明非者正以其不簡不融故非當也如今前文先
簡非後顯圓融乃可彼但直爾偏圓不明非經妙意
故為不可今復不曉故述而辨之以彰其粗且如此
未及周備次下釋近處者凡夫親近是遠離於此向
彼之名前直明住理而行故名行處此明遠事趣理
故名近處於中有三初對前標列三章上直緣下次
更釋成初助成之義也就初有下第三別釋初標列
中三章各有三句謂牒文標章異名並在文易見十
種如次所列言遠近者二字雖通上去今此應從去
呼何者離此趣彼故並去呼去此巳疎於彼巳親故
並上呼今此即當初義故也十是所防之非故是惑
故瓔珞云除形非是也並言近者三並釋親近處故
也並言助觀者初心以觀照諦理為正故以三為助
也所以必此三者於助之義最要故也云云又此三
即是聖行一妙正觀更三助成攝一切也觀與慧別
[002-0135b]
者觀是直令依諦理觀察慧是令依教廣解中邊之
境次不明釋成者向云三皆助觀未知所助何者今
釋出之即前初約一法釋中三種行義以行即觀故
以三種觀合上三種行也何故但初不助二三兩義
但初即攝後二故不繁文於中以今三屬對上三即
有三別一一皆有三義初牒前行處所明之義次明
今所明義故是成前當知下結以是定知是成前也
初正由戒慧故免非展於今明中言非持等簡異二
也謂凡夫二乘次但以下示其遠離之方但以中道
正慧觀之不取不捨也此則此當開顯之義如此防
非故不同於凡少也下二亦然以定中正以定觀故
不異驚次會中正以空慧正觀故能如是故即是也
此三並以前三理觀歷今三事顯發三觀故總云附
事以助觀也初戒中言十種應遠者此十並非安樂
行故當須遠離十是所離之非遠是能離即戒能所
合論故言十種應遠即助成矣十種並如文及諸記
釋今未暇委論次束十為二邊俱離即二邊俱不可
得即寂忍者無二邊生滅故此即前圓通之義諸法
本來常自寂滅今初心安此本寂不起二邊故即是
寂不同歷別要在妙覺。


次觀心者寄外顯內能修此觀此則十非心即是總
別之名釋之須有總別者一一非心莫非緣生悉是
即空假中依此照了十皆法界即一圓妙絕待觀也
別者隨一一名言之如記所辨可以許之不能更具
[002-0135c]
次釋定中言近近者即近以明近禪定當體自是近
法依此對前得名上近是當體下近是習向依此法
以明趣理故云也言三意者即向所明附定中之三
是也然三中前心處二是方便亦名為緣後一即是
正也若准止觀所明方便即有五五二十有五今此
初一即彼第五五中初一樂欲心也次言處者即彼
初五緣中第三閑居靜處也故但從要略舉其二以
若修攝其心為彼第五五中最後一心者此則闕於
正修於理都為不可故應也注云云其意略爾近中
既說三事何故結為二耶此應深有所以疎既不釋
先又不言然不可不知今謂且經意者為助成前行
中三行之義故說三為顯成止觀二義故結為二以
戒定二俱是止故若慈悲者在於止中何者禪名靜
慮故屬於此禪中有四無量心故即慈悲即同體慈
悲也但前從義故一向別謂不行行故此中禪名則
兼故屬禪中攝也又正意者前明行中雖約三釋義
要有二謂三二也以第三三法只是初三所依一實
之理故也今約三事助成三義結為二者助成成一
忍二空義也深有此意顯中意顯為此故牒不更釋
也思之。


自下釋非遠非近章文有三節約義只是二也何者
初約境智總別釋次又觀下兩番直約觀行釋所以
約此二三釋者正以此文含此二三之義故也例如
三義釋安樂行三義釋行處並以其文今其義意故
[002-0136a]
作是釋盡其勢數不然不能暢盡其數以文中有能
所總別之義故約初釋正明慧觀助成於前故次二
番直約觀行釋觀行所以二者亦以有此二義故體
即方法相即相故又既總標觀一切法空應須辨其
空相十八最要故約以釋也空而有十八之別故當
正此空觀之總別也所以略爾宜更詳之以類相從
有九曲盡其相則有十八十八即總標中一切法也
一切法是有空即空無極略而言以對一空總名為
有以次言之對中道故即有無邊也然此理寂絕非
有非無從因緣故有有無從昔未聞故不知無而恒
有今為令知無而不無故為分別令知無而恒有正
是此經之意思之應知初番三科各有二義初中二
義文目分明第二之義觀智更宜善思結中二者亦
境觀也思之然此結中文有三重義亦但二初二約
二結謂通別也後一重結三結三法結謂三境觀也
思之。


頌中言初一行者應言一行半文脫半字不然非頌
長行也應知。


頌與長行略有五異謂前後廣略開合間雜重出其
也思之第四行中應與前對辨前三無慈悲此一無
止觀蓋互現耳何者如前品入室為初此品衣座為
首心行法應爾也前是約行亦互現耳前三自本為
他故二必一後一必他故一必二若自無他不異二
乘若他無自不異凡夫並非安樂行故一一行皆即
[002-0136b]
具三況此文云我得菩提時以神通智慧引之令得
生是法中良以三法具足自得菩提從慈悲心定而
起神通力從觀而起智慧力若無三力焉得菩提若
無三力焉能令修況後頌中首便頌出頌出思之文
釋頌中末後而明道品等兩科文有夢事釋因不疑
道品之義義無所從咸生疑恠或云既無所以故當
不用或云應是釋餘文不次誤於此中今謂不爾此
文甚要亦非不次第何者夫道品是行道之法數雖
三十有七類聚只是七科行之成就即證真道正釋
經中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兩句文也求道過七
日者謂修行道品七科成就也得諸佛之智者行七
科巳即得證入佛知見也七科並以觀智為主故喻
之以日不然何以能消此二句之文故為甚要非不
次第然於七科之中但釋其二者正以釋二即顯餘
五故也何者釋五根即釋前之三四及後一五釋八
正即攝七覺具在文中可以尋之自見故但釋其二
七義自顯然一宗教門咸釋道品而並未有此中所
釋之義蓋是經論異出不同此義最有便故於此中
明之於初正釋五根中自統有二初釋信中言三寶
者是所信之境若本乘中有四更加成一今且通說
修行之前必先以此為本故初明之言阻壞者字誤
正應作爼音慈呂反謂毀敗也人多不曉此音輙改為
阻非也進念二義自對分明定即四如意足並是定
義故也應知此中經論義對不得依常求其次第五
[002-0136c]
力之名全與根同但根取生長力取堪能義與常同
故不更出。


次更一重釋者專約發菩提心為釋前義猶通此既
云於勝境發心故當別在大乘也並言如來者皆法
界真如之上起此五種行也一一皆須以發菩提心
貫之文中但初言之次後略也知之皆可尋也。


次釋最後八正一科然道品多種或時八正在前七
覺在後今此約位次第故八正最在於後應是聖教
所釋七覺與常義不異故不更釋但釋八正所言道
者因義亦所行處法是所依亦是用也言義者二義
謂義理也亦義利也沙門此云勤息勤修道息諸患
累顯道去非二能合以為名故也亦修智斷之名也
息即寂也亦盡也言成就者謂無始來具足一切煩
惱盡也果通分極故有四也或以成就二字屬上句
今且於下然沙門義通大小四果之名亦爾知之。


次釋夢義於中有三初辨夢有無者先明五人有後
佛一人無又明佛無夢之所以無二事故無反顯前
之五人有此二事故有從五事下次通明一切有夢
之因都有七事為其因也在文可知若瑜伽論中都
有十九事故夢若世典周禮列子同明六夢云云
下更有四番問答料簡釋疑前兩番答義並現於前
七事中可尋次二番論於眠者眠亦夢之由雖前多
因若不眠亦不致夢故更論之初番通論一切同有
後一因釋別疑明雖同而異也言愚蓋者眠之因也
[002-0137a]
無明暗弊永盡無餘即無二也前云無疑無智故無
夢亦即無眠今言有者即是相違故云云何通所答
意者即示同世間故也世間有二事故有眠佛示同
世間二事故二示有眠二事謂欲起現前事業欲調
治身體故外示有眠相非內實有也意明身同心異
以心無愚無蓋故也此蓋三藏教中所明之義矣。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應二能但從能赴即知有能召即又二能各人事
能赴人謂菩薩事即踊出能召人即佛事即言聲能
赴中但事知有人又二能各三能召中三者謂人事
意題中全無文中有二意則全隱能赴中三者謂人
事意此三並顯於文約此赴三顯瞙知召三隱又兩
品文皆有涌出眾見而兩題前云見不言出後言涌
出不言見云云又此前有顯密此品專顯又前自出
此品因召又命此師又亦並師所謂法也云云諸品
得名不同品正從人事為名具足應言菩薩從地涌
出品菩薩是人涌出是事品中名諸菩薩從地涌出
從此人是事合以為名故云爾也雖略從事而又三
之義即自現其中故不繁文又此品是明能召能赴
文亦直從能赴為題亦即自顯有能召義又經直從
能赴以為名疏直從能召以釋義豈直經題之能疏
釋亦以妙矣簡而能備真所謂矣此兩義並具疏文
不得此意經之文與疏亦不易會疏文釋名即有二
別初釋名中自復有二初正釋後總結初有四義初
[002-0137b]
明師資赴召二為廣明三世利益三為破近顯遠四
為開近顯遠總此四義為名即是四悉之意故云爾
也又此四義不出總別仍有三重皆以初一為總後
三為別總謂總後三雖謂別初一且初總者謂直從
赴師召而來為名別謂赴召各有三意從此總別合
以為名也又初一直總釋名次三是別顯其意從此
總別義意合為名也又初直通明奉命而來未言本
迹之意次三皆別言本迹之意從此總別合以為名
也總此三重總別之義合以為名故云爾也若不得
此三意文亦難消。


於初義中文有五句前四正約命赴以釋名後一結
從以立稱初中初二句泛舉世間師資以況類次二
句正合以顯此中義初兩句中初句明師次句明資
初句出自儒典故禮學記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
後民知敬學鄭玄注釋云嚴尊敬也此謂學者於其
師先須嚴敬然後尊重其道如是則皆知敬學也今
此中雖泛借用其言意則別也何者此中凡有三義
謂師也道也德也文云師者明是師也嚴者明師德
備也道尊者明師道高極也師能匠成釋之人嚴謂
師德盡善無諸瑕累道謂師道無所不通此是世間
師之極也下句資者鞠窮盡也躬身也祗敬也奉承
順也或雖是師道德不極尊嚴資則不能盡形心以
敬奉既具三義則極身心以奉從故云爾也此二正
與類以赴下之二也且世間師資尚爾況在於佛三
[002-0137c]
德備極極言往命而不奔踊以赴故云如來一命等
也上句合上初三義下句合上次句言一命者謂一
言往命亦一句一偈一度等往召命對下四方並通
得為一也言四方者經云四方地震裂皆從中涌出
只對如來座處四面而出故也結者赴師此召命之
義而來故云也應知此中有互義上不言命下不言
道德。


次下三別意者向一但言為資赴師召而集不知師
者有何意召之故今明之要有三意並從向一中出
故初一總次三為別且初意中又有七句初六正明
佛召之意後一結以得名初中初二句明佛本迹化
利事廣次二句明總所昔日未說物所不知無深利
益三二句為令知得妙益是以召之言三世者即本
迹施化也惠謂施恩及物即慈悲利益也壃界畔也
明所益多也一月喻上如來三世化道也萬影喻上
惠利無壃利益極多也孰能思量喻二世利物並不
能知其利益也正為令知而得利益故召之故云召
過等也即召過去得益者示現命現在復令未來而
得利益也而弘經即流通二門之妙法也具如神力
屬累品所明也後一結者向文仍略但言佛召之意
不言赴者之心正應更言菩薩為赴佛此召命之意
而來從此召赴為名故云也。


次意者文亦七句前六正明佛召之意後一結以立
名初中初有二句明佛修德有本有迹次有二句明
[002-0138a]
皆所不知不能除極暗障三有二句正為除總極暗
故所以召之初中喻者或約事理釋或通別釋今謂
此中正明本迹將明修有先談性無夫性德如空何
有早晚早本久成也晚迹近成也性即第一義空無
有二相誰論久近無二而不從因緣故云得有二謂
即性而修有自有他自成久遠故云早為物不定故
有近迹前釋如是文中亦以有此義上下可以相顯
次明物不知者由前經未說物全不知有本迹二也
正由未說不知執迹為實故全不知亦由前執權則
全不知權實也執之由者從來未說故也以此執故
不能破極暗障故也正為破此召亦來也結之正言
此諸菩薩為赴佛此召意而來從此為名故云也。


最後意者文但五句初四召意後一結名初中初二
句明師弟本迹初句明師示迹近成寂場即始成道
處舊云寂滅道場新云菩提場言異義同少父喻佛
近成寂光之義可知即表本成之處以諸菩薩居下
空中故也老兒喻涌出者位極高眾不識也此老少
之喻具在後文此明如來垂迹菩薩從本故有如是
異也示藥力者正為發迹顯本也如前老少顛倒之
異物並不知不能致於妙道今為開顯今即妙體故
云爾也如來為薄德垢重不樂聞於久成病者服垂
迹之藥也亦現始成故父少菩薩為諸垢障輕微樂
聞長遠之說者服發迹顯本之藥居實高位故子老
約佛即開方便門約菩薩即示真實相互現共成一
[002-0138b]
致咸令得知非老少也此明本門開顯之利益也謂
咸令一切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略舉知之一
言統收四知見也前迹門適令會入此本門令於此
四增進究竟也又為此意而召之也結者明諸菩薩
復為赴此召意馳驚而來從此命赴之意為名故云
也總此四意而立此名故云等也文云以下是次總
結向釋之所從也以何因緣集是問來之由也即四
悉意是其來之由也因果之要不過於四故以為釋
前既直言一命何以知必具四既言為令物得極佛
知見非四不能故須必四上之四義似易而難今亦
未能要備宜自祥悉此下少許本中來不用有別本
在功德品後可尋之此下約教本迹觀門可思而出
之。


以下即是第二消釋其文初標示章門言是大段等
者前無此科今何有此言今謂此意亦深遠矣而說
者皆以為淺近並不言也今不能巳試略言之何者
經含通別兩義上言本迹二門此義則通若言開權
顯實此義則別通謂通於能所師弟俱有本迹別則
局於能化之主不通所化之資又是橫竪之異迹門
約十界論開顯故是橫竪本門唯約佛論三世開顯
故是竪前既約別約橫開顯巳竟今當約通約竪以
論文直玄對義以言之略而且讚故釋者都不置意
言師門者即彰前巳開弟子本迹也第三周末及達
多等是也而未明師弟子尚有遠迹況師而無久本
[002-0138c]
言近迹者且此一世也然弟子顯本猶通因分今師
之本一向在果極故更言佛地之遠本本如後點廣
復過是數也一經橫竪通別要妙盡此兩句而皆以
為尋常並無一言惜哉惜或世人有云氣說心事旁
人如等閑直可謂矣大略且爾來及簡當宜更思之
自下是第二消釋其文初標示章門言大段等者前
初科文無此名目而今為此名者豈非語其異耶不
可不會今謂正以異名顯前義耳前科文中第二約
二門科云初十四品約迹門開權顯實從此品下一
十四品約本門開權顯實今正重標示此章門而作
此名者意雖不殊而語其異宜其會通先釋並不言
理有未了今輙言之何者言本迹者此二並屬能化
之聖不涉餘人若言開權顯實者此則有別迹門約
所本門就能故也言約所者謂所化之人即三乘九
界也文云諸求三乘人等云欲令一切眾等即是為
此等人開顯並是所化弟子亦即通是一切眾生故
也故文云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迹門開義在是也所
言本門就能論開顯者即約化主也即師也師即佛
也前約所化有通有局弟子則局眾生則通既局宜
通故含兩義今此亦爾言師猶通故更舉佛的彰其
人故以兩言之也就本亦言開權顯實者則以迹本
而權實本是久遠自得故為實迹是巳後中間今日
未來三世為物示現是權二門權實之名雖同而意
義體不異要而言之即橫竪異也宜善思之今此形
[002-0139a]
前門中二義是故言師又言佛也如此說者互現其
美若不如此要旨不同信作者之巧妙矣此意玄遠
造次難會仰之而巳且略如是宜善思之重出也。


壽量品第十六



將釋此名必須先知得名之由及以通別之意然後
乃可辨古今之釋是非何者此品從人法為名如來
是人壽量是法此章廣明此妙人法從以為題故云
爾也言通別者此名義有通而意則別何者如大經
及金光明並同有此名義故是通也但明未來不明
過去本迹之義今此正明本迹三世之義故是名通
而意永別所以說此門最報難良以於此以此兩義
觀古今所釋但得通途之義全不識別何足揄揚顯
妙意哉疏釋亦即為二初名次文初中亦可分為二
謂通別也。


初釋名中有四初述異解前代巳下次辨成異義鷸
蜯以下三對異義略而示義宗釋品以下四正廣釋
然此四者此正談大事因緣之宗極事非聊爾經有
兩妙今將明其正先知其非故先辨異雖述未知何
所以而為異故次辨成既知其非須知其是而不可
頓彰故且略言之理未究竟故須廣釋故有此四章
也思之亦於此四中各有二義初中有二者總標別
出次中二者先總結定判前後成二異義又或以下
別破後一異執三中二者初對前二家偏略示圓具
四義次標料簡後意又第四意中二者初正釋後辯
[002-0139b]
本迹正顯本今品之意思之思之。


初標異解者明其未圓經旨不與巳意所同故云異
解蓋辯非為正釋之由也次別略出五家皆前代匠
者又言旨並同故特舉之也初及第三第五即同譯
此經之人親受於什法師者第二即西涼與曇讖同
譯大經之人也注者即南齊高士劉虬也而不次第
者或云並非正義趣爾而巳何必次第或云生義稍
廣故在後出今謂前三並是作此經序中所明其序
次第具載梁朝僧祐三藏記中但是通談本門之義
非正釋品之名注者即是注中正釋此品題目生義
即其疏中釋品內之文非釋品名之義蓋隨此次便
故其然也應知此名義合其五一人法二人法各具
三義謂三身三壽也三三身三壽各有通別四句謂
量無量等四須辯修性修性名具前三義義雖似通
今正別別明修德五須明本迹本迹各具前四義義
雖四今意正在本久遠四也不然但是通途諸經之
義非此中意亦可明此五來由云云品既有此五義
釋須釋出此五故後今文正釋具明此五而向所述
五家所釋並無此五義全乖經旨非異而何故後結
責云諸師不可師良由此矣而學此者若不知此意
將求通會亦不可得況在其餘者哉此一段釋應在
何咎下定之或本云此下別破五師繁不寫今依唐本寫之


且初家者文有六句通明本門之義彼序文廣明今
略撮要初二句先明名言未盡形壽之實次二句正
[002-0139c]
明其實並非數量三二句舉二事以證成初兩並云
未足者徵釋其所以初云未足明久者正明真見亦
久近非實壽也不足異體者正明一多非實體也所
以舉身以數量並是數故者助顯壽量之義也身若
一多壽亦久近以身非一多故壽非久近也正中言
此句亦須徵釋其所以非數者久近長短皆是數量
之物故也非是常也正明非也言不異者一多皆是
異物明真實隨多少也真實非數不異即非一非多
也普賢此二亦釋所以功德久圓而猶在因即常如
義位者正表成而不成來而無來也滅久而復現者
正表滅而不滅也共成前二義也此品明佛法身此
意總明非久近非一非異非生非滅常之義故云如
來壽量也多寶久滅而復出現並非正為顯於此要
顯法身常住不滅是佛壽量之義也。


次明師者此亦其序中通談壽之義非的釋品名也
彼文且廣今略撮之文有四句初二正標立其要義
如此下二句舉之兩以顯成也初言明者謂此本門
所明要致正如此貫下二義法身總舉真化明別正
明非真非化二身同一體也此是分身集之意也此
明法身也存沒理一此明壽量也下引文結成多寶
現正發相於此正中非滅而滅以此非滅而滅為常
存此釋成上真化不異也常存之狀如何故壽量明
與大虗等即經所云常住不滅是也此本門佛身壽
量要義如是觀師意者亦其序中通談本門之要義
[002-0140a]
非正釋此品之名也文雖通談一部始末正意在明
本門之要也彼序文亦廣今亦略撮其要文有五句
初二通標二門之要義次二句別釋上第二之終句
後一句總結歸其宗要且初二句雖復通述其始正
意在終故次二句別釋成其終義故復結歸宗要初
會歸亦即開顯之異名也前雖皆明一乘獨此言始
者前非會歸一乘始於此初故云爾也次影神者即
彼本迹之異名也滅與澄者義當今文廢迹以明本
也應知此師明一經有此二門共顯一乘之始終也
蓋說教利益之意二皆始終也下別釋上第二句者
以上第二句言音監於涅槃故須更此別釋分明若
此不得更作異解非直註狂於彼亦更設此後學宜
詳填之此釋要者正明息用歸體也然神是妙用之
名故易云神無方莊子云神人無功故皆用義今以
對迹為用故神為體即大經後分應盡還源同也下
一結者本門之意正在於此故即壽量之宗要也此
師意望今雖未造極若望餘家最簡而明故彼呼為
宗要亦非徒爾。


次注家正釋此品名也文有六句初二正釋題中下
二字法身以下二句是釋明前二義意不以巳下二
句是結成前二也初言非存亡等者一期報命曰壽
長短之分稱量其意正明佛壽命分量故以非存亡
出長短而為釋也正明法身非壽為壽亦非量而為
量也言法身等明說如此壽量之意也初一句舉前
[002-0140b]
要而起後正釋意也謂如此義者正明佛法身非形
非體壽量數之所攝也意在何者正今前巳會入之
眾聞佛如此功德速證究竟極地也以此之故不以
餘所說生為實生滅為實滅老死也以是故壽量品
也斯有二義出之。


次生師意者即其疏釋品文之中有此義也其文稍
廣於前大意有四初明應化身壽非真然則巳下正
明法身真壽量義若有時下三更舉應化反釋非真
是以極下四結正也於中先別簡兩非後雙結中是
亦可大為之初簡應化之壽非真然則巳下次正明
法身之壽為實若有時下三重簡非以顯是於中自
復有三初總顯非是以以下別明長短下之非後長
短下總結以明長短存亡以明是也又大為四初約
應化以簡非真次約法身方是真實其義相是以以
下三結所以非真長短以下四結所以為是總此四
義是壽量之大要也思之初色身即應化也所以舉
應化之壽非真顯法身方乃是實也復舉身者以壽
也壽依於身故也身何故非應現為其由也故解應
現以釋之也次明法身為是者亦約身以釋壽萬形
應化無方也同致致理也同一法身無形之理體也
此明身同下明壽同無前後始終故古今為一此明
由身同一故壽同無量古亦等者明全長短也壽非
限量也無時等者明法身即應也無不存也若有等
者約為物用故如之反釋顯自顯則不然也下結長
[002-0140c]
短二俱非也言非復者此明短非短也非更甚故也
下明短既非短既長短同非長長亦非者同是有形
相待之物未識無相不二體世故非長短也此並言
昔教後二句結顯真實者正明不二而二乃可蓋明
法身之體用如是是此壽量之正要也上來五家明
此本門大要不過開破於彼各謂盡得權迹以明法
身實本體用義耳正要於今並未盡其真實故並為
述異解也。


前代巳下是第二總結辨成異義正由各偏未會經
之圓旨又非巳意故為異也於中亦有二者初總結
判前解兼明後釋各得一方未盡圓道次破執向近
義難前所釋之義為非初言如向者總指前五家所
釋也約無量者據經所說是其明常之所以也其中
亦有明有量無常而正意在明常故云多也近代等
者此正破光宅也齊梁所執其過為最甚故上文云
前代皆不云爾不知光宅何意獨然嘉祥亦甚破之
知是其義也不欲繁文故直約結前便明之也其所
計無常者正以品文據此兩為所以故作是說此僻
亦以甚矣古今所釋雖多不出此上二義故今總言
之也次破執前近世之義此蓋光宅之宗徒也專固
品題以為其義今為等者代其破也其正難先非開
於今故為之也所以為者乖正之甚等是未得無常
最甚故為破之先據品義次結責之其直據品題為
難今還以品題之義而責破之明其不達品之義故
[002-0141a]
也此下應安前五義明諸家各得少分明今其全也
鷸蜯以下即是第三對先兩釋示其義宗如前所釋
各固一方未盡圓通之道對判次示之有此釋也於
中亦有二者初略標示其圓通次問答以料簡初中
有三初結前標後次正示其相狀後總結示正義如
是不應偏非初四字結指向前後兩家所釋義類如
是為下正釋之由鷸蜯相扼者鷸即翠鳥倍謂之真
庸是也蜯世蜯易知謂此二物更相抑持不相放捨
也喻前兩家此是春秋後語中蘇秦兄蘇代為燕說
趙之詞也故燕語云燕照王時趙將伐燕蘇代為燕
說趙王曰今者臣自外來過少蜯出暴而鷸啄其肉
蜯合而爽其啄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見死蜯
蜯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見死鷸兩者不
許相捨漁父遇而并擒之今趙伐燕燕趙相支交抱
恐強秦之為漁父也願大王熟計之趙王乃止今借
以喻前兩家各執一以相破狀亦如彼也我乘者正
標今意乘因也弊自弱也義並未全而上以相破是
其弊也今因以備釋之故云爾也文合有此四義必
具四此方盡經到故云應也文具四義古今但二合
取其二以歸於全同彼泰父故云我弊應具四解下
是次列釋其狀分別。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分別是能功德是所能所合論故云爾也能分別之
人是佛能分別事相即十一節所分別之人即能聞
[002-0141b]
法大眾所分別功德即十一類不同此則能所合有
其事合章故云品也又能說所說壽量之法能聽所
得利益總合四以為名故云也分別功德品釋此亦
二初題次文初者分別是能行之人即佛也功德是
所行之法亦所證之法也即此章明至妙之辨時眾
會聞說久遠無方妙道所得利益之法從此能所人
法合以為名故云也疏具釋此二種也經題先能疏
釋先所者各從其便故也題從言便故先能釋從義
便故先所由眾聞而得益然後如來為其分別此則
義次第也經約能顯所是言次便故也例如妙法義
也有人云能所相即意明為顯能所相即故互言也
謬矣然功德二字有其二義一者功謂功行德者得
也所以功行皆得其宜無有過失體得合言故言功
德二者由其功力致有所以得是從因果合論故言
功德今文正當後義文中初釋功也得種種益即釋
得也以德字訓得故云得也從此二義合以為名故
云功德此是結也言二世者即現未也現即初正說
中真似及流通中四信也未即後五品也以品文具
明現未正通故也若以過現為二世者恐乖文義故
不可也乖文易見乖義者現未二相分別若分求過
現不可知故以過縱更得益並同現在又但得正說
失流通故幸孰詳之或云經言聞佛說得利益若是
滅後豈云聞佛說今謂若爾前文云當來世惡人聞
佛說一乘應親從佛聞耶言淺深者謂辨其所得利
[002-0141c]
益有高下等仍之殊即正有似真一十一節流通四
五之別故云爾也此是因緣文既通總但是世界之
義然功德雖多要不出於智斷及以非二文中增損
是也總三即世界智即為人斷即對治非二即第一
義即具四義易見不在繁文故略不言餘之三釋可
以類知。


從此是第二釋其文也於中有三初重舉示章門論
分別以下是次因述本論通途科釋光宅以下正是
別釋今初授記之文初且標云授記段者從前正廣
說中開出故也上迹門中授記皆屬正廣中出故爾
亦爾然授記與分別同異者大同少異如前釋云記
謂記別即分別也異者授記但在正說分別則無處
不通即如四信五品隨喜法師皆云功德如來為辨
皆是分別故最寬也若爾此一品名義是通後之兩
品是別也如上釋序品中略巳分別今示品中之別
故云爾也此中授記體狀與前都別而同稱為授記
不知其義云何然前約化他此約自行前約應化此
就法身前約未來此復現巳前約八相此約寂滅前
約外用此就內體其名雖同有此差別並是如來辨
其差際圓滿時節不同異於經家故得名為授記此
義特宜知之未遑敘悉後學宜須置意然前明與記
之意是有多種今此如何固當有深廣意未及出也
亦略具出於後釋此所未論思之然迹門三周皆有
四段今此何故但二若責其四亦應求三如前巳辨
[002-0142a]
不應出於此。


次明引論意者此中大要有其二意一者別意為顯
此釋授記之義趣次正釋授記之文二者通意以述
其通科判為顯成後正科判流通之文也雖未正當
借以顯要宜善思之於中大分為二次釋名為五初
者法即教法修行即約人也次釋中法雖初三別指
本門餘並通於一部能修行即人奉教法而修行也
並言力者謂功能也能有所得即正釋功字義則今
前後所明功深福重是也正由法力深廣故使修行
即有自他深大利益並是功力義也釋中證者能令
證人能令信解能令供養皆如今品即是授記一段
文借以顯成今文要能今聞者深生隨喜致大功德
也下並例之三品並名持者並是如來勸令奉持故
也正明持者能大利益也所以追指前三品者通明
一部流通之義故也次二品並名說者所以二品命
及奉命弘宣故皆說也若持若說並致廣大利益並
是功之義下釋修行力中雖不言五文中正有五也
可尋言示功德者謂顯是為善知識能致如是深大
功德也總此意者明諸菩薩奉敬修致其功德以勸
末代勤修行之竝致如是大利益故皆功力義也。


次下是三正釋授記之文於中有四一述光宅所釋
次引本論所解三辯前二未當第四正以科釋初中
有三初述其所明授記有三義夫授記以下次述其
釋為此三之所以下八巳下述其釋三義相初文可
[002-0142b]
知所以中言因果者三中初後二是因中一是果又
初後並現中一當也於第三中先釋第三者以成因
果次第故也而言應者固恐不應於後當明其明三
義不當於後自明。


次述本論所釋甚略言義淺近都不可無會於次辯
中自見。


次下辨前二皆非也於中將辯其非先明須辯之由
由前兩家如此未有能知其是非者今既知之焉得
不辨故須辯之其所以先淺者以最後發心為次第
故也其有二別先初光宅中有四初別破其最初無
生忍義從初地下次別破其呼為福德門義從七地
巳下三別破其判損生門義最後一句是四總結其
過初中又更有三初約經論所明四種差別又淨名
下次更別約兩經以明義通淺深而光宅下判其所
釋義之所屬初中自復有三初總標經論所說不同
次下示其不同相狀初一即論也次三即經也後一
句總結不同相狀如是不可一也次別引兩經先引
兩經後判以是不可定屬初地下是牒其所判之義
定屬於此教也次破呼為福德之失三向初牒其所
判次引經顯其過失三結其義所屬次破其損生義
亦有三義先牒以明名義通次若言等者舉其定義
非通別下判其所屬下一句總結其失遊深定將浮
游不定如前義涉於三處故也今經開會一圓故其
不得會矣次辨論者亦先牒其所釋專據以下判其
[002-0142c]
義定屬於彼別次不會此圓義上來所明若不如此
下辯者焉能識此圓妙略如是未暇委悉。


自下即是第四今文正釋對前正約圓妙釋授記也
文為三者前述論及光宅皆各有三三數雖同名體
有同有異何者論三是今之二闕初一故光宅之三
但是今一闕初後故言總敘者但功德也即正授記
也。


於第二正分別中為五一標宗旨下八以下二正依
宗消釋若論以下三簡異類今有簡異能二有顯於
今有喻有結或可以下四既釋云文極無方要旨然
本門下五釋深廣之由應須深知此五文之意以何
者前二釋乖宗今正將釋故先標其宗旨經意既爾
故即依以正釋既正釋巳既更對異以顯成故有簡
顯文顯意密若直依文未盡妙意彰其無方之致故
通極要此中利益頓高廣者故有深知致故須明之
此五並要而其後二特既為最深宜善而詳之。


初標旨者旨存圓妙夫位義通權實今是開會如前
兩釋只得權義殊乖宗旨全不可況復顯本故一向
須約圓妙次引迹證既四不同即是位義並言佛知
見故是圓妙迹既爾本固其然故須順此宗旨以圓
妙釋下是佛正釋分別授記之文即合論二及光宅
三而為一段也經文一往言之有三初約增道小千
以下是約損生此二並約真位最後八界非增非損
是似位此三若依現文但有一十一番若依義理者
[002-0143a]
都有一十五番利益並名功德並是佛所為其分別
故但合為一段初釋十信經文存後今在初者皆有
以也前迹門為未開會者開會巳開會者增道進至
極故有開示悟入淺深之殊如此始終皆真修證深
極之位最後通明一念隨喜即明極淺以明利益當
機結緣固其宜矣今此本門據本門字問理論應門字固定亦先深
極後明淺近勢數固其然矣為明此義故二門所明
利益皆先深極後明淺近若初明淺乖於正體故不
然也今解釋義為彰其位須最前明之顯其次第其
意如是而光宅云應在前者但見其一未知其二若
如其意似如經家失其論序故不可也引證云十善
者有二今即十信名十善也此則博地凡夫聞經發
心即住此位無前無後例如信解義也以無四住之
因故無三界苦輪果也若言此位方能發心得入十
位為長別者不與彼此經會非今意也次得忍為十
地者證中道體不生不滅名無生忍也言發心者此
是真體開發名非向緣境希求名發言一一切者十
中初一即有十義乃至後位皆分有之故云一一切
也若要而言之即三身三德也言一身即真身無量
身即應身清淨等即釋上二身淨妙身即上一身應
一切即上無量身也若仁王中明七八九三地對無
生忍者歷別之義非此圓妙故引華嚴證以釋成次
二對行向理勢固爾下之四地經文雖闕略義不可
蹔無故具出之然經論位始終總五十有二今此所
[002-0143b]
論因位之始終故且五十有一如向所對義之與數
信若符契得謂其不然哉。


古今釋者不思其宗旨雜亂取諸論中名義以消此
文不達者信之深達者知非妙意思之思之然上文
且語其真故云四十此通於妙故五十一前文末後
總明隨喜即無不齊不知此釋焉能會其宗要或曰
餘經尚有即座妙總此經二門體用妙絕所養固應
有會宗極而但因者何耶略有二義一者最難皆是
開破凡小偏權之人同入圓聖位故餘經多為隣極
之人故經云有無垢大士即座聞法達法性源十方
作佛即其證也二者此是極略之本故且云爾若梵
廣備之本固應有即造極之益不得專固其略而不
思其廣本宜慎詳之又更有義如次所明。


次下是第三簡顯者於中先簡異前二正論增損二
義異也並言不如謂不同也此兩家有何過者略言
有亦過一專就二生之義定異二者專固二文定別
不知其通具足總有三失謂前二上更加有淺深淺
深之失前也破竟故今但明二失但約以下是釋不
同前二之義如何不同檢彼正以二義故如次所明
於中有法譬合法中約智即有斷增即有損此則具
兩文不可定判以經家互說故二者但言智斷皆通
因果若別言之即失通義不可別固以此故不同彼
二釋次喻智斷可知約一月體下總牒合譬以顯三
德故知所益雖廣不出三德亦即三身乃至十種三
[002-0143c]
義如玄義中明要而言之即相似分真二種三德之
利益也何故不明究竟蓋者亦可移以前問答之義
致此中也。


或可以下是第四更釋文下去要無方之有失言似
定意者乃無方故言文不盡意佛言不解我意如前
又四秘密語近意遠也無諦對一〔對〕是故云無也即能非無無不而能句無
不無四句無方即是也從神力下八品明付屬流通准此八品

俱為付屬者故知屬累有通有別通謂通於八品總
得稱為付屬別謂唯在屬累一品也經有此二義故
疏依經意兩科也聞上三同及本開顯證體訖此下
十一品半從體起用流通也前分與後分重不同者
可例迹門也且分別中現在四信滅後五品并隨喜
功德及法師功德品是廣上法師品也常不輕中毀
信二者其毀者亦即廣上法師品中毀者其信者即
廣上提婆達多品信者也神力屬累即廣上持品也
藥王下六品即廣上安樂行也寶塔過去達多文殊
現在法師持品安樂未來也本門三世准說或從藥
王以下六品是從體起用准華嚴亦爾也藥王誠師
妙音觀音或眾由此人流通盛致內外法護法也普
賢通前人法法內外盡流通也准華嚴如來入法界
及出現兩品意入法界體也出現起用也入自行出
化他今前十五品半如來開顯體也後十一品半起
用也開顯自行也起用利他也故十一品半俱是起
用之義故屬流通也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者
[002-0144a]
謂首四比丘次妙莊嚴三淨德夫人淨藏淨眼即是
今華德妙音藥王藥上此四既同稟妙法從性起修
因會體今報恩興供養是以藥王下次妙音妙音中
又華德次陀羅尼藥王又呪內護次嚴王四人總在
其問為外護又普賢外護巳前六品廣上安樂行也
本門流通初先告藥王者則顯迹門流通初二先對
告藥王之義顯矣。


妙音品 妙音菩薩正法華名師子孔菩薩



妙音者初從世間音樂名妙音世界也次能助發玅
音之音名妙音為人也三能宣妙法之音名妙音此
二義初能宣開破妙法音對治也次能宣開顯妙法
之音第一義也破即相待顯即絕待也先現蓮華者
表來助發聽聞蓮華妙經也申二問答正是法華也
經云聽疏云弘此互舉也聽即自行弘即利他聽弘
二俱屬妙音昔奉八萬四千七寶鉢證得八萬四千
三昧門而能現此八萬四千蓮華表昔聞開顯因果
也法也眾寶文中有種寶普賢答三昧經是答經也十九
說法者謂准文說是經舉東召西等顯十力俱弘經
也佛答華德及文殊問說妙音能事因緣即是法華
開顯也。


汝身第一端正者即是妙幢相三昧之相狀也世三
一身即世三身一切身即世三身即一身無性故何故無性從因
緣生何者是因緣因緣有二一邪因緣二正因緣邪有

九十六種不出八種邪無也正即內謂無明為因父
[002-0144b]
母為緣因緣和合生得巳身即所生法也外謂眾業
為因四大等為緣因緣和合生得無情世間即所生
法也此有情與無情皆從因緣所生故無性也以無
性故空。


或云涌出品後自下第二消釋其久初標示章內之大數
等者前初科文無此名目而為名此者意雖不別而
語其異住則不會其意釋又未通其文事不獲巳試
言之何者科久中第二約二科門科初十四品約迹
開權顯實從此品下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今正重
標示此章門而但此名豈非語其異耶不可不會今
謂正以意名顯前義耳何者言本迹者此二並屬能
依之不涉餘人並言開權顯實者此則別迹門約所
本門就能也言約何者謂所化之人即三乘九界也
文云諸求三乘人等又云欲令一切眾等即是為此
等人開顯並是所化弟子亦即通是眾故也文云其
中眾生悉是吾子迹門開義在此矣所言本門就能
論開顯者即約化主也主即師也師即佛也前約所
化有通有局弟子則局眾生則通既局宜通故令兩
義今此正為對顯前義故言師猶通故更舉佛的示
其人故以兩言之也就本迹亦言開權顯實者即以
迹本為權而實本是久遠自得故為實迹是巳後中
間今日未來為物示現故是權二門權實之名雖同
而其義體送然永異要而言之即橫竪異也今欲寄
此一言彰顯前科二文之義故更為此名也不得此
[002-0144c]
言前科文云義亦難凡也然二門亦應各有能所蓋
約別互說彰其約通若不爾妙旨難固信作者之功
妙矣然此中意致去遠造次難通之不巳且略如是
信餘能去思之。


石皷寺隨難記一卷


吳群僧義眾會昌元年七月二十日於靈石寺借
得華亭大明寺深座主處本本無是武丘等因定
本聽次 遽抑審之故記。


延歷寺千光院僧覺滿以去延喜十三年六月二
十日寫得戒壇院唐本自其巳後以山王院秘本
比挍存沒不同異本多端左右詳定既其退詳若
背書不同復在記秼殊智眼審之又涌出品記末
二十九行文或本置於最後見者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