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8 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唐-智雲 (master)


No. 595
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卷上
石皷寺沙門 智雲 述


方便品第二要義



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如經諸佛法久後要當說
真實既為真實而唱正之首題稱方便品者何耶古
或釋從昔為名既指昔為方便今為真實之義則自
明矣。


疑問方便之名無處不在文無此說義又不可矣。


又經之意正為稱歎而立此名如此釋乃是毀斥豈
不違文乖義之甚未敢聞也余所聞有異於此即是
此經之方便所謂妙矣文云何故慇𤏊稱歎諸佛第
一方便即其義也此與餘經及此經論文義並無乖
矣然何不直唱真實便自別不濫必從於通致諸謬
乎曰有由矣。


為自他同致實體章此二能故也若
言真實則失此之二義故不可也良由此人名通一
切今文從別今文三釋良有由矣。


初則從通次從
通別後唯別也人自迷非題之濫良以迷於妙字故
也若爾只此一句即足何故更為四句答義理須爾
經中具有其義故也既具有四何故而從一題答為
欲盡談諸法義理故須四句將明圓妙之義四即是
一一即具四故從一以題也若爾皆得何必四句向
[001-0118c]
以略明今當更說舉初收後故舉本攝末故說自修
得令他同故總彰顯法界一大緣起全理而事舉體
而用故也若爾何故釋中仍約第三依文說故依義
便故方則佛自雙歎便則只釋此之一句即釋四句
故何故復明十雙然方便之義該於橫竪及以修性
自他經中具有文義向所明四句且是橫義修性自
他竪義並猶未顯故今十雙方顯其致何故須約八
門解釋然此經義意必須如是方始盡其義勢況此
方便固其然也若爾應具四義此中更要而無觀解
何耶然此固有深致其意先德既其不說後賢又或
未明今亦未能知之後生可畏將來固有能者次位
或有說云四句觀文一家常談故略之也今謂餘之
三義亦常所談今既有之觀門此中最要而獨之恐
不然矣今試之言之與後釋聞示四句觀釋義然全
同於後自明故此略之更有餘意後當自會然方便
之義結片若是願聞其要可得不乎然斯亦不易甞
試言之自他得真實之妙能故名方便真實即理體
也亦名大乘緣起也下文大事因緣此明應用為眾
生作一乘因果之緣起也若云佛種從緣起此亦約
應用說為眾生作修顯性之緣起也又下文云常為
大乘而作因緣此亦應用也總此三文並是體實而
起妙用令他得此一乘因果為方便故知今經方便
品是自他得妙法之因緣也若依華嚴出現有十因
緣如來出並是利他為緣起亦是應用方便之義也
[001-0119a]
又法界品即是自他入法界之因緣亦方便也總而
言之自行以因及果俱為方便亦俱名緣起化他從
體起用令他得妙因果及體為方便今但言自他得
體實之妙能故名方便亦名一乘之緣起及明法界
之緣起則理盡矣。


化城喻品第七即滅化城語眾人言向下釋也疏同喻文末也



舊問等者此下料簡會通今昔施開權實之同異也
何者此迹門三周所說文義雖多要而言之只明昔
日隱實施權今日開權顯實然說昔設施之意雖同
而文有異各明今顯實之義雖一而文有殊異今三
周正說將畢故於此譬文末料簡而釋會之大意如
此而諸說徒繁終不可會今略明之於中有二初釋
會昔日施權之同異次問凡五處下釋會今日開顯
之同異初中有三初述舊釋次辨舊非三今正釋初
中先述其問次述其答問中有二初立意同次徵文
異應通三周而但言車城二者舉車即攝於乘故但
言二即具言三義數皆同故也亦應言盡無生智略
言無生一耳即極果智也何以知然文云車在門外
城過三百故知此同譬也下舉三異而徵者既意同
喻斯之一果何故有此三異矣言車無者不見而索
故城有者聞即便而入無更索故三一者文云三種
寶車化作一城故言動靜者車是運載城是止息故
有無是體異三一是數異動靜是用異何故所喻之
意是同而文義仍有此之三別然此所問雖則未盡
[001-0119b]
於中此三為要今意不殊故直述其言也言未盡者
於次正釋之中自見於中初二皆約理教後一但約
理又初二皆先釋譬次法合第三直約法顯次述其
答文相易知可以消息不在繁文。


次辨非者此諸所釋義並未當則須一一辨而破之
但於次正釋之中其義自破明其義並未通故云難
於後自見故不繁於此先為難詞故直注云云。


次下第三是自正釋於中有二初汎對舊人略解次
權智以下尅體借釋初中文有五番初一略釋義實
有亦有無化城以下三番更寄明三義兼略釋三一
之義城使以下第五一番又寄明三義兼釋動靜初
中眾生以等者以其當時皆謂為寶故俱有約佛智
明照即有二義今且各從一邊故有二異具足皆等
備如後說故注云云次下三番兼釋三一義者初釋
車城義次三車以下釋其車化城言有無義三問答
巳下釋若通是化二化何別准此三義則皆應有問
文略初二直釋唯第三為問初是釋名異之所以二
是釋體異所以三是釋相異之所以准如此意於前
徵處應含九番問有六古人但三前言未盡正以於
此故今於此仍先為此三釋初者據此釋意應徵云
既同顯果智何故此言城前言車故作此釋不然不
可會也正為止息從正立喻故言城正為發初學者
引令出宅故立車喻各隨便宜故此異也為初故立
三接退故宜一此即兼釋三一之所以也次下釋言
[001-0119c]
化不言化者此應徵云既同喻權何故車不言化而
城言化故作此釋車通今昔從今亦是化城若從昔
亦未即得言是化故從今俱是化從昔俱非化文牙
說故也所以同是化者皆是無而權說為有故也言
正是者正是引權入實也文云既知是息巳引入於
佛智慧故也是躡此而作問答也問意者若許同是
化二化體狀有何差別答中二重初重者神通屬身
音聲屬口身助於口也既言說城皆通而且從身助
邊說也次重釋中與前不別但欲兼顯前釋有無之
義故更此釋此前三釋皆有三釋之義故此三番即
有四義謂車城義三一義言化不化義二化差別義
四義也除三一巳餘三即釋名體相異義也次下第
五問答釋動義者仍更寄通二義以釋動靜初會城
使二會車與使亦應各有二義初謂城使一二此中
意者同喻權法何故言城言使言一言二據答釋義
勢數須含此二義此約名數為問故成二也問中即
含二義一問城與使何別二問一與二何別只一云
何徵此二別答中先答城使義教即下答一二義答
此二義即顯動靜之義也初應有三標釋結今且釋
結而不釋標也標云使喻於教城喻於智釋云教能
詮故智能斷故結云動靜文甚略宜須細意次釋一
二文亦合有徵結文結亦直釋而巳結者有異故二
無異故一次重更釋兼會車義據此釋前合為六番
今當第六而從第五中出亦應有問答問中亦含二
[001-0120a]
謂車使一也三二二也謂何故正說亦車領解言使
車何故三使何但二思之思之若爾古人但三今則
有八合有十一番也且出其要所以通因果者以二
使人教作從始至終故城言過三百合言涅槃車在
門外故皆是果為無為只是餘無餘也即向教中除
因唯取要果中有此二也無為即城果中無為果也
以此故皆是動靜之義上來有八義謂三及五是也
古人但釋其三故知未盡其體雖釋其三義又未當
今向對彼雖略橫周竪猶未精悉下更為備釋則甚
明也亦甚易也一一皆有四句三番即成十二句則
無理而不盡矣得此體勢諸可類矣前舊所釋不攻
而無不壞矣於中初正釋後結不同舊釋只在小教
釋成今不同舊之義也今釋盡一切權實經中正為
顯此方之義故作是差平之說古人不得此意唯遂
文生異解不會圓通之旨故只成小乘義也宜善思
之思之。


上巳辨釋昔日施權文義同異竟下是會通今日開
權顯實同異之意也有問有釋初問意者雖同開顯
既有五處豈不有其異乎將顯無方之道故此問也
答中先標次釋標中有二釋但別一以通義易見故
不釋也應知通五只是同顯一乘真實之義故也別
言有差者如下所釋即是五差別也應知五差別恒
只是一一而恒此五差別乃至四句故是無方妙道
不得隨文一向則為兼物次下釋別之中五處則有
[001-0120b]
五別雖此五別不出一乘真實之道此則別釋而通
義自明不俟更論通也然此五義只是四一之總別
也在文分明然須知五處一一皆通具四一之義具
如前釋今復從別大束為四總別如此通別又亦無
方不得一一向正以一妙之致故須如之無忌其宗
便為乖滯其中文相易見不俟詞費又例前科簡施
權有十一番此顯實亦應有不思而出之上來釋會
今昔權實兩異誠為要當若情得此意觸可例知宜
善思之未遑委悉。


法師品釋入經文



先明得名之由從自他流通妙法人法以為名也初
分師弟二門皆云功深福重者或云自他功德今且
以為因果也於此自見疏文初料弟子門中以未穩
便且從通而言之正應云就初弟子文又為二初經
家敘對告藥王之意次告藥王以下是佛正說於中
又二初明佛在世弟子次明滅後弟子佛世又二初
簡出其人類次我皆下明其功報初人類中又復為
二一明人類次從如是等類以下明其得記之緣若
直以此為二章者一者於當文義不可二者於前及
後文義並不相當前即功深福重也後即滅後文之
二也若如向來所料則三處文義無不允矣又例滅
後之料此前人類之文應至者字以者是生者之義
即是人也而諸說者或盡三乘或至於類字此又不
可所以然者皆蓋以當時文言簡略後人不深達者輙
[001-0120c]
為改定或復脫落故知致如之學者幸詳之矣所言
類者通有二一者通論即是流類謂三四八等即如
雜類眾生之義也二者類是別義別指經文三小之
流也含此二義故名為類或云此文應便為三謂人
類記緣功報今謂准前例後只應為二於文更分為
兩不可便分為三文義相違故也又准疏文亦可但
二初二不用更分於次解釋中疏文稍隱難見起盡
須略知之今明大有二別初通釋其文從一句一偈
以下次更別明三義體相初中有三初正消文從見
實巳下次與餘經辨異舊云巳下三因斥別顯通初
中先釋簡出人類皆與記下次釋功報初中更二先
釋人類一偈巳下次釋得記之緣初中言簡出者有
二謂簡除簡取也總此二義故名為簡文中初簡却
前次簡示今前局今通故也初言妙悟者即深達權
實不二之理悟入佛知見也多聞者即具聞三周開
顯也深解即得開示悟入三周領解者也二千等者
出於其人即五百授記品中者也總別記者二千五
百是現前總別記也其不在此會是不現在前總記
也下是顯今通與記也文中點出三類是同在妙會
者也絓字三又音盡又不對烏卦反也訓綰也正應盡讀即預義
也此句即是探取咸於佛前之義也此句二義一簡
滅後二簡餘人具如疏文從此向上猶通從一偈一
句巳下三句即是顯別也正是今所得記之緣由也
若不開者但是正出其人類也文略不言隨喜義實
[001-0121a]
兼也則極少也皆與記者即第二明功報也然此功
報之義易見故文中直總牒以況後於中有三初以
弟子況顯於師次約當分況顯於深三以下周例顯
中上以此文是流通之首正為勸發後五種流通故
也文功者即向三少是也以此功字則深前功深之
義可知言具足者對前文少盡形對前時少五種對
前隨喜三業此文無也此三供養即後十種如後所
釋故注云云況明此四功福報固甚大矣可以准知
故不言也次約當分以淺況深者所以有此況者緣
此當文人類之中有通有別如前所明文但約別最
劣以明報重況顯廣深故須有此釋也次下例顯上
二周也此在下周之後意統於前故也統上二周授
記甚少初周雖有四眾八部而但領解未明授記故
總於此結以例顯之故有此釋就知此一段文含此
多意包羅若是不如是釋何以能盡至妙之旨哉故
此三結意之遠矣未暇委悉幸諸學者詳而談之從
此以下是對餘經辨異正以彼經既有授記之事若
是此中復更云者如何取異故有此釋於中先述彼
經所記次此是巳下是辨異者可知次下第三因文
中有與三乘授記之言破彼偏執會二之失明記既
有三乘授記即知有三乘領解為三乘說如前譬喻
品中廣明。


上來通釋文義巳竟自下第二別明三義體相言三
義相者謂四句一念隨喜三也更別釋此三者經有
[001-0121b]
此三前但通釋其意並未出其體狀故更出之義雖
此三文且為二初明一四句偈體相一念巳下釋隨
喜體相初中先通約他文次例以顯當部初中先引
集釋以總標則正以四句諦為四句四句為一偈二
義在其中矣次引十住釋四體相引及屬對文相可
知次下又引一經證前論解豈釋前之流義亦即以
四念處為四句之義也如四句偈有通有別此并從
別皆取其要會顯義圓滿不得剋文數字也次觀心
下約例顯當經也於中仍先釋一次明四句初文所
以約觀解者義便故也雖言約觀義實兼事可知此
明一切偈無不皆一故皆云一以此既是明開顯之
說則一切諸權句偈皆同一妙故云皆一此一一句
偈皆即心境妙觀觀之莫不皆同一妙實相故皆一
也此即妙教之觀如此故即兼於事理豈不為要妙
哉注云云者意略如是此釋一竟下明四句偈相狀
也所引四文一一皆即開顯四句偈也一一皆攝一
部之義故為要也復言等者更有多類故也具如前
後所釋不俟此論然此中且在迹開示悟入四句也
下是第二明隨喜體相也於中為三初明隨喜義次
明隨喜相三結示後文更釋初義者何故名為隨喜
以未有三業五種之行但有一念人法之解故也法
者開顯不二之法門也人者同聞此妙之人也如後
文說下復況者以微功報況顯深功報也勤勤不巳
勉物深為景慕經之意也下明相者有三初標次釋
[001-0121c]
後引證初標二者為解了之心有此橫竪二種故也
雖但標二義仍有三以第三義因融前二故且云耳
於此三中皆含四句而文從略初但二句次但一句
後有二句互相影顯不欲繁文故也言聞開顯者即
經文一句偈乃至一念皆是開顯句偈得解之由也
不然不能能致於妙解也以一切法不出於心故此
亦簡於外故也云一切念即權法也即達心是一切
權法正當開權義也解非權實即是顯實也佛知見
即開佛知見也又能雙照是第二句即示佛知見也
事理圓融即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事即二邊權也
理即向明實也圓融即非事理故是悟而事理故而
是入佛知見故即具四句也此即觀行中開示悟入
具如上文觀心釋四句義也雖具等者引大經簡證
隨喜義也以解未證性在事也故云爾也秘藏彼經
即大涅槃三德之理薀藏萬德故云秘藏此經即佛
知見微妙無方彌論無外故云秘藏結示竪者如此
知見窮理盡性高深之極故也次橫中一切心法者
或謂心為六識法即六根六境今謂即九法界依正
即權法也皆佛法者佛法界依正實法也此是達權
而則實也無障礙者亦如前圓融義也即具四句謂
達佛法界即九法界等可准知例引證於利用既是
隨喜而引此經之文或云是誤今謂此蓋引用證體
行用未及解體不殊如前能知秘藏之義同也若如
後文開五品為十信義又即同含此兩義進退俱得
[001-0122a]
次結位者能如此解故知正取解邊是同故也法既
如此者謂於一切法能體達如此於一切人達解亦
爾隨喜二義也即巳他也結為橫者前約中邊事理
此中十界且並約事故是橫也則廣邊也下明橫竪
相即者例於前二故其然也亦是融前二也深而即
廣即廣而即深雙非雙是但舉二句即具四也所以
皆如此者總由能所皆妙故也次引證者證向三四
義也少聞者一四句也多解者三番四句義也此三
四句義統一部故云多也結云後者意明隨喜之義
深廣此猶略解後更廣釋即後分別功德一念信解
及隨喜品中釋也上來但是因緣之釋餘三可以例
知故不更言於因緣又不言四悉意者亦可准知故
也今謂亦可知文前後四結三況一例即當四意何
者初結況師弟世界也次結況當分淺深為人也三
結例下顯於上中不獨如於餘除前疑惑對治也後
結況出體相即第一義思之思之次下釋於滅後時
節雖異文義勢數一並如前可以例知不繁文也。


疏解第四釋得近果之文經文三句共釋於前得近
之義而復有傳傳之釋前意雖三傳釋只有二初句
即當會權入實之義次句則開顯權實之意其第三
句即釋開顯之意故三只是會開二義以會開故能
得近果若開會開即具三慧之益此是圓妙位以隣
真凸聖故名為近若深達開會諸法皆實即證真位
菩提且論通分未悟究極故云近也文中具釋三句
[001-0122b]
仍為兩重初直隨文以解後更約三慧以釋初中先
釋初句既云攝屬於此會義明要矣次釋開顯之句
此之一句統收二門一經宗要盡於此矣今雖且遂
近仍即盡迹門之意則解釋之勢不可聊爾古於中
大有三別初述舊解問答以下參會眾釋今釋以下
正是今所取廣解初中略述應有四家一師文不次
第落次段文中今此現文且有三也然此三家初二
但釋開示之義不釋所開所示體相第三一家雖具
言能所而竟不明能開示之相狀故并未可於中皆
先述其釋然後評其當不初家述中先明昔隱閇之
義今王城下明今開顯所以昔教被下結成開顯之
義其意略示次下爾時評非者都由癈除之違經文
義故也何不言而是廢而言是破然廢還是破義若
爾何故玄中有破有癈分別差別有二結要歸宗義
一故玄文云此經唯有待絕二妙是也此意正明其
不識開癈義別將癈釋開違文背義故也次師述中
三句初一是標次二是釋亦以今昔明開閇也易見
次今評者深許其義要當破也符合會也經文一一
皆言昔以方便今作此釋固是合經文意故也次第
三家初述其出兩所顯之體三世巳述其釋成前意
意謂必須如此方盡文意故也雖有開示之言而竟
不辨其狀有言無旨亦何為哉有先德所講疏本作
千二字便依為釋謂千二百羅漢八萬菩薩因此皆
得悟解故云了矣此全是約人文意正是顯教法也
[001-0122c]
即十二部八萬四千也正由十誤為千不達故致於
此次今評者前兩家皆約言說故但是教此以正是
前門故此師採取後門故加以身言竊者彼不言是
舊直欲顯巳之能潛以他為釋故是私情竊盜既是
彼義此正是迹門只是言方便而以身加又是不可
彼既不出開示之相意不異於光宅故還是破義上
來三家兩則全非一則半非何者開示之義妙合於
文二門之義並自未顯是義未全故半非也以故仍
在異解之數復述二家約三法解正應移次於此第
三師下安之文義正得其敘若在於後甚非次便至
其文處當更明之。


從門答下是第二參會眾釋也不獨於巳仍兼他義
故云參會於中若且依不次則有四別初正消經兩
句之文有人云第二破他安約三法為釋之失第三
有兩問答料簡成前四門第四引十五處門證釋前
來通稱為門之義若移第二段文次前者此中則但
為三為第一第四第三初中先正自釋次引注釋同
初中文甚不次第今欲令文義易會依次第料之於
中為二先釋二門次釋開示二門是昔即所開示是
今則能開示也初中先釋方便次釋真實二門各皆
有二初中先問次答問是他人答是自巳意准此體
勢欲得易解應有四重問答初應先定云既稱方便
即為異應答云一次應更問既一方便何得名為門
應答云有二義故應更問云二者何名何相答出其
[001-0123a]
名辨其相狀離此成四也如此方盡其義勢粉文從
簡略直一問答必須識前體勢方可自他取會然門
必此二者當體是昔自分約體也能通是望今對他
約用也自分是之門對果以得名即自行因未論通
他故是體也能通是即門能會真實故是用也若無
昔當體則不能會今今昔合論故必須有此二特宜
善思之當體以下是釋出其二體相此中為實相等
六字是剩無用文中具釋二門故也以下文不次第
後人不達忘此指注故不用也初雖當體所引即彼
經入法界品中善財尋善知識有此文也種種等是
總標算沙等是別示算沙是數法則如此方六藝之
中數之中藝也本或作弄或作抃應為算也觀海即
觀察通達海德法門如大經明海有八德義也此類
眾多故云等也此則差別俗諦道法令物通入初並
名門非為通於實相是故當體之義此則別教之當
體借一以類顯諸可以善評其意後文猶多處釋此
不須此意當體者方便得方便義真實得真實理故
云門能通唯能名門故云即門。


在悉此二門下是第二釋開示文不次第正應在後
釋實相二門文下安之不次於此致令學者徒自疲
勞覺者窂矣次二者下釋能通此更無別法全以前
當體所並為門此之體此門即前門之用故也不然
亦不可會文相易見次釋實相中亦者例前權門故
云亦也初當體中不虗通則不能自會亦不能應他
[001-0123b]
此亦真實之門自行會實之因也或云即門即前亦
應爾恐不可耳思之所引兩經以類顯之義正當不
二是理即所通也門是能通即是用也具如彼經宜
尋之法界有事有理例上此亦理也門亦是因此二
所說並自行悟入對下入權故當體下釋能通即向
舉體為此能通之門易見上是釋二門竟是下方是
釋開示義故前此二門下之文正應次於此也言二
門者通指權實二門為二非謂別指權中當體能通
之二以為二也釋者莫不皆謬何者雖權實各二只
是權實二門但舉此二即收其四故不得別指為文
不次便作別解此妄甚矣幸孰詳之權中只一開閇
之言即二開閇實門亦爾文意易見此指前正釋經
文二句義竟。


自下引注家釋略明意同亦先釋二門後釋開示初
中但各取能通不言當體初即實通權次汲引下明
權通實以故辨是門義効者力用顯也言非以下是
釋開文相易見所以前明門中先實後權次明開中
先權後實者初從昔故次從今故並順經文義故也
其以不明當體者此二難知或未明故雖但釋二於
理有當故引以明同也下是述舊妄以三法以釋權
實之非也此義一往觀之似極深廣而文義無從恐
復不深達者謬以為當故述而破之即簡非以顯是
也所以次第應在前者一者同是異解辨非非正義
故二者前初二師同是約教次第三家加之身則初
[001-0123c]
是約一法釋次是約二法釋今此既約三轉即是約
三法體如此勢數故定須在前又前初二家但釋開
示不釋二門次一家但釋二門不釋開示今此一家
亦但釋二門不明開示又前正釋具含四門今料簡
成之類聚群分故當在於前也恐或不曉固之不易
故委論之於此前文得之次第不用解釋而理自會
不然雖釋終不名釋也於初述中亦可即大為四別
謂標數列出名體三示四結通局有有標有釋標三
者明經明此二門具足應有三義方盡其勢下應列
名者文而便解釋則名體及義並在其中於中仍有
三意初正出三義如以三下次釋三一為門義亦是
辨相互得為下結以簡濫初中三義要而言之初一
約三一亦是約事次約事理三則是約中邊也初中
一雖是實猶是因果故并事也次非前二事即是理
故三中巳上事理仍是二邊非之方是中道故是約
中邊也以此故能所方極故須三也得此三意方達
其旨不然亦徒繁耳上方便品亦巳釋矣應知其章
意道只一二門含此三二故也此三等者結也如此
故此三章並得為門次釋為門義相可知後通局故
者簡得不得者以門與相二義則通權實之義則局
故也彼以此釋為會極今觀義意乃都非今昔之義
並不當故也次破非者初破三一次例餘二初中二
重初重約不開次明不開之過必須開示乃可此意
者都由其不明開示之義違經背義故招此責文相
[001-0124a]
可知。


次下問答料簡成前四門之義初番明權實次重明
三一以前有此二名義故初問先領前兩重門問於
兩等所以有此問者言異而義同亦窂有知者何者
兩等即前兩能通門兩等即前當體門然能通二門
名義觸處有之此易解而當體門始自於前釋雖有
其名而義未顯恐或不會故於此中更問答以辨之
答中有標數列名解釋釋中先標舉類故云如名義
等此名則門義義即所通之理也此句通貫下二故
是總也由方便下別釋分權實二故是別初方便中
雖互正在名邊次釋實相此以中名為門通顯真實
之義例前亦應更云中名非理不立故寄實相以立
中名正為顯名為義門故但一句則巳如上雖兩重
不同名自分通入皆當體門義不得此釋前二當體
信難可會次一問答意者例前權實以彰三一四義
前數有此二名而權實名通三一義別前明權實四
句義竟亦恐猶迷三一之義故復例以明之亦先問
次釋問中二先領前兩互次問餘兩等兩等還是當
體二門義矣但以三一為異耳。


次答釋中亦先標數次更解釋即兼其名故不別列
於中亦先指二如前即前兩互通門前權實中語其
體皆言三一故指前也以三顯下釋前兩等句於中
有三初答釋二義四次三一既下結是因緣以因緣
下明緣正互顯初牒者此既合釋二應雙牒文略雖
[001-0124b]
單實兼雙義但研此標名以求其要則有得理故若
直隨文以求其宗則夫旨遠矣何者言以三顯三者
以今日所說之三破顯昔日所說之三又以今日所
說之一破顯昔日所說之一故云爾也所以爾者昔
三是一三昔未言是一三物不知是一三唯執於單
三昔一是三一昔未言是三一物不知三一唯執於
單一如是並乖體實故皆是病今說三是一三一是
三一物既知巳即無復偏執之病豈非是以今三顯
昔三以今一顯昔一得此意於此釋中易解並自分
之義故又即當體義矣文中初是明昔日三一之相
破此以下是明今開顯三一之相可知次結是因緣
義者此是應感而說故是因緣次結明緣正相待以
顯故云爾也亦是修性互相因待之義此處處有之
可解此中所以合釋兩句者以義勢相開不得相異
故也所以相開者正以修性之義故也前不明修性
者例後以顯前義自明不繁文故也。


自下第四引古明諸門者先釋皆謂此既不判不開
徒繁無用今謂此文特甚為要為成正義而舉不是
述異辨非而來若嫌徒繁全失宗旨惜哉後學固當
欣等何者此有二意一為成前二為起後言成前者
經文權則言門實則言相及釋權實並名為門一違
經文二乖其義若不得此文證釋豈能通會何者意
明相還是門故將門以釋相若權可為門實不得為
門者經云有十五處言門應皆是權無實門也若既
[001-0124c]
權實並稱為門今並約門釋何為不可故引以證釋
成前通稱為門之意明矣則前權實四種並得為門
信矣若爾經何不並言門而異說之將明具有四義
故也何者經中此文即一互句若十五門即一等句例
此兩句餘之兩句不言自彰即方便相真實門及二
總稱為相則二互兩等四句明矣或曰相以何義而
得為門相含多義不欲繁文此中正取表熾之義物
先表兆為相故即門為義如序文云今相如本瑞是
諸佛方便即其義矣然此既亦四句與前兩四句何
別前論權實此論門相前別此通故不為類幸無謬
濫成前義竟言起後者其中所有偏權之門並為今
後所開顯後將廣開顯故先通舉以示其所無遺如
此豈非甚要文中先通標數即一部中之所有也二
別列數約處有六開即一十五也次隨牒以解釋一
一皆依文標名釋出其體可知其中有昔有今而要
不出權實二也故權實皆得通稱為門上是參會眾
釋巳竟。


自下專是一家之意約文依義廣明開顯文雖不多
而迹門十四章三分要旨盡於此矣思之思之於中
有二初標簡參會特顯巳意故云今又簡前且隨文
消未盡明其分者今此備出有此二意故特經更云
今釋昔所以下正釋然釋此有能所據此處釋文義
但釋所開所顯之法分齊不復更詮論餘義以前巳
釋竟故也於中有三初開昔非門次開昔是門咸令
[001-0125a]
以下總結釋一切是非皆悉開顯不唯前之是非二
也然總此三即是開七方便九法界同顯真實佛法
界也何者前之是非即七方便九法界也後總即餘
四法界是則七九之義明矣初即人天二方便也文
有雙標雙釋義兼雙證初標說不說者正明昔閇隱
今開顯也昔說等者釋昔不開顯即閇隱也今皆等
者釋今即開顯也文巧互說昔但明開閇今但言顯
宜善思之治生產業證開人天不相違背證顯實相
即兼人法二也次開二乘亦先昔後今及引證也初
對大故二並名小仍即兼於兩教所以初舉因果後
方顯非門者此有深意何者下既對果此方便即因
即前當體門也以趣果故故得門名下雙簡者此則
能通門也若當體門但是其因也若能通門雙用因
果文巧況說果且尚非因寧得是意明能通而尚非
況當體寧是正明此二在昔並非故也下明今開皆
即一乘真實相也次引證兩句並是開顯之義又前
是總此兼明別何者總謂直言開權顯實別謂人法
初句人也決了等即法也然一一開顯之中皆有四
一何故但二然理教行三並是法也語二即具四矣
又人句即開當體權因即實因故云是道法句即開
能通權因果法皆實因果故此亦巧密之甚思之思
之。


次開昔是門者即瓔珞經之所說也對前不說是門
故為非今此說為門故為是故彼經中初明從假入
[001-0125b]
空觀次明於空入假觀後云因是二空觀為方便道
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
地法流水中如此即是昔說二為方便門也既復云
道道即能通故是門也此是別教當體亦即能通雖
復當分是門要非即所故須開之莫非即真實所豈
更唯是有能通故結責云寧復等也。


咸令以下一往皆謂為引證向後義今謂即是總開
一切權人權法皆即實人法也所以更此通者以向
所明但七方便又未明前二教菩薩是故更明不然
豈能盡經咸令之言旨耶特為要矣於中先引經作
此說即是通開一切之相狀也次結如是即是一切
盡皆開顯無遺隱矣初中初句明總開一切人咸者
皆也眾生一切權人即九法界眾生也佛知見即真
實妙人也色香即一切權法謂九法界十如法也佛
法即真實妙法謂佛法界十如法也無非實相三諦
故皆中道顯成上佛知見義也此文亦即具四一與
前意同結門非門者皆似門即三乘非即色香此乃
對面相違文中前二皆云不說是門後一則云是門
今並為非何更有是二文相並豈非而違今謂二為
方便道是門也二乘向前並非門也此且對向諸釋
一往言之尅實以論門即別教地前人法非門即餘
八法界人法此則一切罄無遺漏如此方盡此中通
開顯意諸有觀此經文見聞此釋豈不深慶幸哉示
真實相即得近菩提如見水也初入分真付究竟遠
[001-0125c]
故云近矣或曰經文但言門不言是非何為強生分
別若爾昔來總是大乘皆能通於實相何更有異方
便而開顯之一言蔽諸不繁多質若分別者從昔有
是有非從今無非並是經從今說今就昔談文中一
一皆云昔今何異日前而云不見若不以下即承勢
便釋經第三句此句釋前須開之意深等四字固有
深旨疏文且略釋不並言今附文義略以消之何者
即權而實深也即實而權實體之能固也權實不二
堪為幽隱幽也權實不二而二體用無方遠也又初
聞驚愕深也猶自謂客作賤人固也過是巳後心相
體信猶在本處幽也雖復領知而無希取遠也又十
住始解深也十行進趣增明固也十向解行適融幽
也十地方能達極遠也四一圓通莫非本有真實妙
道故云此經藏也初約本體釋次約昔時釋後約今
日開顯釋此皆依附文義豈不信哉上是直依義釋
三句竟下是更約三慧之義消文以承前文義勢又
義數相當故更此釋一聞能致三利二近之益彰教
之勝能勸物對修習以流通也並是妙三故皆云圓
經雖三句只是開會二義二即具三故不復更釋後
之一句上來文義雖多並是因緣之義然此兩句結
歎正說以要統之義並巳現於前此直約義消文故
但用因緣不復更論餘之三釋於因緣中四意亦可
准知故又略不言也或必欲知者總言能所開顯之
義此經法爾即世界也別言開即為人也乃兼破癡
[001-0126a]
之義即對治故文云破此病故即其義也所示實相
即第一義四意備矣通論兩句經文一部宗要疏意
簡密況不次第先釋雖眾將求要會終不可得猶闢
重開通積荒衢獨力而求速備豈有是哉故且粗爾
未遑委悉。


次下第五簡非者此蓋通途遮抑之言非謂當時仍
猶有此人也次下示弘方者所以弘宣致大功者良
以有方故也文云略者對後安樂行品為廣也為三
者經文先設徵起次正明准應先為二文省直於正
中為三標中三皆有能所即修性也則初雙標修性
解釋但別釋於所修之性勸修即別釋於修安住二
字即前入著座也是中二字即前室衣座也自下行
此三然後還為他說此三法也所以三者方法正唯
在三不可過減故也必此三者要當故也具如品初
約一法釋中問答者是也文中初約三德釋次約三
軌釋三引後品以顯故四會前文義同此所以初三
德釋者三德即大涅槃後品名安樂行大經安樂即
大涅槃正明弘經即大涅槃因故也又大經名如來
行謂大乘大涅槃今此三並名如來故須約三德釋
後約三軌釋者軌是法則法則義正明弘經方法故
也應辨德軌同異還以方三德為三軌也初釋中一
一皆具三者三一圓通無方妙德故也軌謂軌則弘
宣之法則也引後品者安樂行即此三性也行即此
中修也則修性相顯也還廣之意如前如後所釋次
[001-0126b]
會前文者前釋云定慧此但言衣一尚具三何但二
耶前云背荷肩擔以喻中道體用此經文略釋亦甚
略以前具釋可以例知故也次五利者正由奉順方
法而行故致於此此即廣前諸功報也後安樂行中
又更廣於此也見寶塔中平等大會即權實二智微
妙無方稱於妙境境智圓適無所缺故故平等諸佛
是妙人般若是諸佛妙人所證之法一城門喻上妙
法四方皆入喻上三世諸佛同證法指義同然須善
知其意有通有別此正別取不共般若同圓妙道邊
說非謂全指其部或疑三門異者但取異同不必尅
安又權實有無等四門同證一理又諸異名莫不皆
同證妙法故四方皆入若約人者即三世釋尊即四
也又二經既各具二名即各四句所會不殊然有四
別此中要意正明體同名異故云般若一法說種種
名如十七名隨機異字又常說般若異名不必尅四
即此義全取不共仍且相待須知之此中且可兩釋
謂人與法人即三世十方橫竪為四方四方人雖殊
證一理無別法則所顯體一名有多異四方即喻名
異一城即所詮之體一也。


見寶塔品第十一



應知此從能所之事為名見即能見寶塔所見經明
塔現大眾同觀從此合以為名故也釋品為二先題
次文題具有四釋初因緣中二先翻名從阿含下是
次釋義初中有翻有簡有兩名並是舊出塔偷兩字
[001-0126c]
其聲是同譯人不同故有此異翻為此方之名亦有
兩別並是依希比附此方未令得其要實隋譯云大
聚義近譯未全正新云窣都波此云高顯以其形狀
高麗顯著譯分明具如經文以表至聖道德尊顯以
其形嚴使物歸心景仰獲四悉檀之益故云高顯又
言以下是簡異也以有無異故有二名支提亦是舊
出亦未全正准中梵言應云制多故近代所譯皆以
為正也次義中名支徵多音者即此制多音之訛也阿
含以下方是正釋義也然經但問塔出等三事因緣
佛是具答之不論塔之名義故今直翻名巳便約四
意以釋其出之由非釋塔之名義義略如向明非此
中意故所不論於中初為證明此經即是一切諸佛
法身之寶塔故次為證明此經利益之深廣故三正
為令二門現未機緣斷疑生信故四正為明此經能
顯一切諸佛三身妙德不思議故此四總攝經中三
事因緣盡也大略如此即四悉意也初既顯此經是
三世一切佛塔之所依即法身所依之境如器世間
故即世界也次既別明經之功德利益之深廣生善
之極故則為人三既能證前起後極能除疑生信故
即對治四顯三身妙道故即第一義也餘三易見於
對治中或多謬濫幸熟詳之勿謂今文破古便為對
治何故此四中對治獨言前後正為順經破古正應
於此中出若於經初起後非便故也八不之後釋平
等大慧中問者將與大品辨同異也何者彼名摩訶
[001-0127a]
此云大慧二名既同二體云何將二名同以求二體
同異故也引論釋者以彼論正釋大品般若故也彼
既稱為妙法明體同也據兩通題即是名異據兩文
內所美即是顯其體同也下舉譬顯一城是即明體
同四方皆入即喻名異而同詮一體也若更約四門
及三世十方諸佛所證以合亦可但且依名異體同
異釋恐繁且止宜更尋於論文然此且約不共義說
故名為同若約共邊全不同也善須得意無謬濫也
從有人分下第二釋品文也於中先述古人科節之
非然後乃正科釋初中先述其科後明不可此亦文
中有少脫落未所釋都不附近或言初句指後應言
十七品以古未有達多品故次句却指前十品謂序
品以下訖法師品是也更有一云疏言十一字誤正
應云七品謂從此品以下訖於分別功德品也彌勒
問下即從隨喜品向之後盡經文也謂疏輿記並誤
今謂此第二釋都是調此熟何者涌出壽量分別功
德此三品並是彌勒發言廣陳起請佛即廣為其正
說盛談若是如何却判為神通身輪隨喜以下方是
口輪以正說為身以流通為口況此是龍師之義上
文云實遠唱近故且留是口輪為非耶今謂此說脫
略少許若備體者本正應云此下十一品是第三約
身輪開本迹於中為二初四品半是神通身輪開本
迹從彌勒問下是說法口輪開本迹正應如此所以
知其然者此是上文龍印瑤等師之義也故以其於
[001-0127b]
第二身權實中自有三分此初句言十一者即是通
舉其三中初序正之兩分也序即涌出品中初菩薩
踊出也亦名為身輪從問巳下即名彌勒發問即是
口輪亦名正說屬累品巳下是即其第三流通分也
其意易知文故略不述何以知其然者耶曾見瑤師
家從其亦以十義釋成瑤師之義云瑤法師從寶塔
巳下訖神力品明身權實仍有方便正說即是開為
三也又曾見先德所講此疏古本於此中云初四品
半是神通身輪開本開迹餘文並同此其實也以是
故知定如前也餘皆謬妄或云古無達多品如何言
四半今謂此後從義通說無則巳有同在其數內然
其應云身權實何故云本迹意明權實即本迹義故
今文前科章本迹亦名權實故知義通明身權實即
身本迹也故以異名顯之初言神通輪者對以輪者
如寶塔涌現遠集分身三變淨土開塔入座接眾空
中無數之教一時涌現空中禮讚四眾皆見遍滿無
量如此等事皆是神通身輪所為之事故也故初四
品半即是神通身輪用此發起問答正說權實事故
為口輪方便即發起序之異名也從涌出品彌勒疑
問以下即屬口輪釋者都不知此文分齊故或指前
指後哀哉彼意如是今不許者談其密意則可彰灼
分文不然望涌出品適當其事故於此為大早據此
應從前三數恐後學者不深達其文意二途是非故
述而非之也達諸學者審而詳之勿得輙爾而言之
[001-0127c]
矣釋多寶如來聽經之意先引論釋次引師釋解論
意可見或曰南岳何故違經今謂南岳正申論意為
不違經今謂兩釋雖各有理後將會經文意終未可
得何者如上法師經文種種讚歎體用高廣利益深
大所以寶尊最初稟此五利妙益故發大誓十方有
處皆往證發使物同此妙益是此經流通之要旨又
是發起本地之玄方若依論及所由釋於經實不可
會若直依經則甚易會依論則極難通今宜且從易
置於難也以此之故天台大師不從復更言意可知
矣宜善思之。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釋此品二先題次文題中有三初注略釋名次辨菩
薩之有無及置之人後正釋名及明來意初中或白
字書或為注解本多作注應為注也言因緣者總言
而巳此是世間感應因緣即但世界之義所以熱者
知其應有損壞哀惜佛法之利益即為人也其本為
除物之熱惱即對治也為物除熱令得清涼第一義
也其次二意可知後文更自解釋及如記中所論然
此猶是舊譯未全要當新云提婆上呼天也達多授也父
母祈天像以得之推功歸本言天授與故言天授開
元年中有梵僧名釋迦達多唐言能授故知達多非
是熱也既言天授況加垂迹固當須有四意父母祈
天所得此亦世間感應即世界意天授令其發起聖
化大作利益即為人意為逆現報使無量人不敢為
[001-0128a]
逆惡即對治意能大發明聖化令無量人得道第一
義也是有此四因緣故名天授能行非道通達佛道
即圓教義久證第一義天亦能久為此用即本迹也
依天然妙理而修妙觀能發妙智即天授之觀智也
如此名義甚為要當也次文言叡師九轍者謂諸家
皆云融師用為九轍奠知孰是宜知不同既非急要
幸無固執餘並如記中釋然應知此品文名體通局
何者文中具明二人往現通經利益題但從初往時
一人故知體通而名局也然同是勸修通舉一例諸
亦何局之有釋次釋因果中所以此文最廣委者正
是釋尊往依此經修妙因致妙果體狀若是使後代
信而奉之故須爾也其中約教但是相待應知一一
皆須開會絕待方盡此經之旨知之知之也龍女現
申敬經中云以偈讚曰人多疑云為讚佛為自讚今
謂何為疑若言讚佛何故疏云明持經得解若言自
讚對佛自讚有是理乎今謂正以持自得解用以讚
佛疏釋其由故云得解何以明之如華嚴中諸雜類
眾皆述巳所得法門用讚於佛以巳所得法門悉是
佛所證得故以為讚今此亦爾明巳所得即佛所讚
之妙道用以佛讚顯巳所得與佛不異起後即成佛
故也思之思之應言聞那言持此非五中之持正明
證得所聞之妙道既是證得永無退沒故名為持正
顯證也言成就二身者即真應之二身也然諸經論
所說佛身不同或一如普賢觀經云釋伽牟尼名毗
[001-0128b]
盧舍那即一體而異名耳或說二身如本業經云諸
佛同有二種法身謂真實應化或說三身謂法報應
如金光明及餘經論盛說或說四身亦如金光明謂
法報應化或說十身如華嚴十卷楞伽及佛地論於
後壽量自明然雖此不同但是隨宜離合而巳故佛
地論云應知十身三身所攝以三為要故也今此文
中但明二身而即具四真身即法報應即兼勝劣雖
具四要但為二謂自他亦體用也若廣開之則為無
量若要極以言之一而巳矣所謂妙身故無量義云
如來清淨妙法身也謂一即一切等故云悉能顯現
遍法界今此正明自他體用為要故但言二也此二
即證衣座室也衣座即真體也室即應用也離合可
知言八相者文但有兩即八中之二略言之耳然應
成必八時既長遠如何乃云即時妙道無方何遠之
有華嚴明一一相中皆具餘相妙用無方亦何不可
然准觀音廣疏中明現一一身皆有二義一者應現
約一期始終二者化現無而歘有今此或是化現有
其二相相從以言八耳若是應者義如前說二義皆
勿通物情見解言只以等者此言海中從聞經之即
證佛身從海出來際於變身南方以前但以龍女之
身教化故云爾也言權巧者謂適得妙體起妙用也
下出其體即普身定也妙定之異名耳即指此為權
巧非謂從來本是權人之功巧用也有人云此如來
是等覺菩薩故適聞經即成佛故經云而生五道以
[001-0128c]
現其身即其義也今謂若如此者諸經共有何煩繁
強稱美於此故本業云無垢大事聞經便成妙覺十
方作佛若如所釋何聞此經之意何者前欲歎微妙
若有須臾聞之即得究竟菩提雖有此言未見其人
故文殊海出明有其人持為證成此義故問云頗有
眾生修行此經速得佛不答言固有略舉其一例以
顯諸正顯經體圓妙力用速疾令凡劣能致上根聖
而棄此真要遠取常途謬妄之𠍴其莫大矣斯人且
有斯疾況餘者哉曰此如權實定言如何今謂如向
所明何更此或依經意義但取其實不須論其權也
必言權不可信無利益者此固違異佛言何謂信順
此即乘急戒緩之人具如上文所釋足無惑故矣但
固滯日久今當更以聖言實之何者如龍王經云時
海龍王與諸眷屬來至佛所聞法皆證大乘之道時
龍王白佛言我宮殿中近日以來眷屬甚多今又得
聞大法復皆得道不如以何因緣生我宮中復何因
緣皆得聞法悟大乘道佛言昔迦葉佛末法之時多
有犯戒之眾雖復破戒而勤讀誦大乘經典以破戒
故生汝宮中以勤讀誦大乘經故今得值我聞大乘
法悉證無生法忍此即戒緩乘急之文分明可信龍
女因果之義固無惑矣未曾有中野干亦其流矣
幸善思之或曰其成佛為分為極釋者各計不同

或云即是究竟或云分在初住今謂不應如是偏滯
至理寂絕非分非極修行因緣不妨分極今此於真
[001-0129a]
位中通初中後不可偏局通說無過定執多𠍴幸去
情從道勿宜對滯。


持品第十三



論中名勸持品人讀加勸為勝皆從以釋今謂此又
固人情非得要實何者經有兩體從初應名奉持從
後應名勸持各得一分未全其體持一則收二加二
即失兩美多失要情為信矣若但言持統收其二其
故然耶持通奉勸皆別故也經題正得其要釋甚自
分明學此釋者且迷況異學者哉所言持者非前五
中之受持也乃總五種及一切行能令教不論墜故
名持品餘並如記易知此中應有四悉義者有持及
總收二即世界奉即為人勸即對治令會妙道第一
義也此甚易見幸勿自餘。


安樂行品第十四



此品一往而言謂從法也二往言之謂能所也謂令
物修此行也即廣前二能所也品正應云修四安樂
行即能所之義直從所為名也又是通別四是別故
直從通以為名云云從法為名有通有別且從別者
謂流通至妙因果之法以為名也安樂即妙果行即
妙因又是簡通顯別之義以因果名通今即顯妙故
也又通別之法者以此應言四安樂行文直從通即
含於別如前法師品名亦如是所以然者以法師名
義不定或五或六或九或十或復減之如前釋法師
品中有增有咸良以於此言五未盡其要語四言三
[001-0129b]
雖復得其實於義仍有無方故前不尅言五此亦不
言其此思之思之又大經雖明九人而品題為四依
思之思之然釋品大略有二謂名與文謂此中稍異
於餘故大為五別謂釋名來意次第出體釋文今謂
為五要只二初四釋名後一釋文初釋名中仍立方
法於中為三謂標數列名解釋標言三者謂為依三
種方法釋此題名觀此所釋二十八章唯四品用其
方法謂方便此品壽量觀音方便壽量但用略廣二
釋觀音用通別此品用三方法及以略廣體勢特異
於餘者以一部二門流通利益末代要方盡在於此
矣故大師令修行者必誦於此品信有由矣既要若
是如無要方何以顯故須明其要方其次列其要名
事謂三業止作文謂前及當品門謂三種會體之要
又事即總收品中始終四事文直二處三句之文門
謂當部及諸經中所說之要所以約此三者以此名
題正與此三要合故以約之一部文義略盡於此故
約此三略廣二釋初可過減下次解釋仍有略廣即
有二別各復有三初釋事中三業止作作即觀也慈
悲在於觀中具現下文亦作止惡行善亦名止觀止
即三業離過謂身十口意各四行進即觀三業四種
弘經自利利人之行也從是三業止作為名故云爾
也思之次附文即二處三若上品即三字是三德並
是安樂若當品文三並即約行業以正是釋行處之
文故結名兩文並須結名也次法門三字即三法門
[001-0129c]
名通諸經諸義在於此如身行頌中具有三也此三
即三種最大三昧門具如大品大論又即是三諦三
昧門亦即三空三昧門是入大涅槃之要處故也結
名如後廣三中一一皆須結名次廣依文中前但附
兩品各三句之文故名為略今通附一部上下之文
次附淨名經文後應附會大經之文以如是等故名
為廣結名思之次附文者前品及此當章正以此二
文故而立此名故須附今釋此名故須附其文以顯
其意也初附前品正以此題三字即前衣等三文之
義故也前文約三釋巳指云後文還廣釋此是也修
寂滅忍妙理不為諸餘辱境動亂故法身安向言身
無厄險未知何身如何得無厄險今此一句即釋兩
義著衣故安法身即非餘身顯是此身也法身既安
色身任自安也正顯修法身故言安也樂中亦二義
入室是樂之義解脫即簡非餘心也正明修此因得
此果也次坐座亦二智是德本修之能道萬行進趣
也此附等者結示附前品文正是顯前品備三德之
義故立此名名題三字義最便故附之也今謂初附
前品即三德故得名次附當品即前三軌義也又從
此義故得立此名思之思之然前約三軌釋者意明
三軌即三德但德是果軌則通因今正消三字故直
約修三德釋次附當章文釋三字即前三軌義以立
此名如文易見兩文言語雖異次第及意義無別次
約法門者明此題三字又即是餘經中所明不動等
[001-0130a]
之三法門也此義如前實相當體門也文是顯義最
要故約之也於中有二初以三字次第屬對三門後
次第解釋且初屬對者文中有字應不用若著前第
二中亦即合著故應後人意加非本爾也前事通約
三業中止作以釋義次附文別就體以釋義今此法
門似約用以釋義又亦兼約行故名法門言不動者
即不動三昧故大論云諸佛最大三昧名為不動謂
能降伏一切魔怨成無上道皆此定力故有不動金
剛主當此門能破一切魔障亦名無能勝彰其力用
最勝故也不受即不受三魔地謂此定力能於一切
善惡中庸之境悉不受著也不行者即不行三昧也
行是進趣之義此定能達一切法本來即是更何所
趣即如諸法無行經正從此以得名也略標如是。


下次第釋文義分明釋初義中有正釋引證舉經喻
顯及以結也次釋樂中初一句標名未即釋義幸善
思之從不受凡夫下方是釋義於中有三初明不受
義相次生見下釋不受之所以無苦樂下結以得名
初不受五種五受乃是其不受分量也凡夫即外道
應非苦樂捨憂喜應四句及絕言中越三教之五故
云乃至上不受二字貫於下之五也釋言生見等者
或通或別別者即釋不受於圓之五也既不受於四
句亦不受於不受何以故以情見執者不得悟入故
也正明無之乃名不受有受下反釋無苦乃名樂結
此乃無苦樂名為樂言大樂即樂常也故十八空論
[001-0130b]
釋四德皆作此次結次釋無行中初釋無行後釋行
初中先例前無受以顯無行次明不行分量前以不
受為樂之因此以不行為行之由將明行先明不行
不行由前不受故以例顯此明不受即不行不行方
能行既言不行不行何等以下明之即淨名經義不
行二邊而行中道結此中行字義即彼經中是菩薩
行之意也上來略釋三三亦即成四三義以附文有
二故也初通從三業止作立以名次從修三德依三
軌以立名後三既門即從因以立名總此三三以立
名故名安樂行思之思之次廣者如是三三九法綰
涉處遠非即能備故須略巳更廣申之為乃可於中
即有三別然言則不難意不易得應知此廣與前勢
數同異前雖三三九義正且消釋三字之名此下廣
者即專約義所謂義者即涅槃也初事即以三字對
於涅槃因果二義也次廣附文即展向因果各具三
義也後廣法門文雖不釋標勸而巳義亦不得異於
前三即是修前三因趣於三果故名三法門也所以
然者此品本名涅槃因果之義前之略釋且為釋題
三字未正明其宗要故此廣初即明涅槃因果雖明
因果未知其體故次明其因果各三彰其實也正明
三為歸若能勤修速得趣入故後更廣三法門也要
旨極盡於此故名廣也若不得此要旨從消文終無
利益思之思之初廣事中二初標章次正廣於此正
中有四初示正義即約三字之名若涅槃因果二義
[001-0130c]
以大經中釋大涅槃名大安樂故今以安樂為涅槃
從諸餘下第二簡非以顯是非故為非安樂後一結
是大品通三今言如實即取圓義以為證也次大經
下第三引證初二證前三非後一證前顯是絓七以
下第四總結廣簡非以顯是所以可知廣如大經玄
義所明。


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