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7 法華經疏義纘-唐-智度 (master)



天台法華疏義纘卷第五
東春沙門 智度 述


化城喻品


【經】謂是苦是苦集等者此敘昔小乘四諦理也夫教
是能詮理是所詮故因理設教依教顯理即理非教
即教非理離理無教離教無理故思益經云菩提中
無文字文字中無菩提離菩提無文字離文字無菩
提以離菩提無文字故約理而施教以離文字無菩
提故即教能顯理是故教為能詮理為所詮也玄中
從四諦至一諦今且消經故引四諦又為四種一生
滅二無生三無量四無作問何處經論出此四諦答
若散論諸經赴緣處處有文今依涅槃經慧聖行品
欲為五味譬本是以次第分別四種四諦勝鬘亦有
四種之文所謂有作有量無作無量四諦但涅槃勝
鬘明無量四諦詮次不同義意少異如後辯。


今初生滅四諦者即是因緣生滅以明諦理於中先
[005-0082b]
釋名者又二一總二別初總者四是數義諦是實義
唯聖所知名四聖諦二別又二先列次釋初列者一
苦二集三滅四道次釋言苦者逼切為義無常四相
逼切巳心故名為苦審實不虗名諦所言集者招聚
為義煩惱業合能招聚生死苦果故名集所言滅者
滅無為義無有子果二縛故名為滅言道者能通為
義戒定慧能通至涅槃故名道諦義皆如前此是生
滅四諦也故涅槃云聲聞有苦有苦諦乃至有道諦
也問道滅二諦聖人修因得果可言審實苦集是虗
妄何名審實答凡夫虗妄因果是世間實道滅因果
是出世間實世與出世因果皆悉審實不可渾濫婆
沙七十七云若法是苦苦諦是苦因集諦是苦盡滅諦是苦
對治道諦世尊立為諦虗空非擇滅謂虗空無為非擇滅無為非苦
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治是故世尊不立為諦婆沙
七十七問有四行相觀生死果何故此果名苦諦不
名非常等耶復次苦相不苦唯有漏法是苦非餘故
名苦諦非常等三是餘共相謂非常等相三諦皆有
空非我相遍一切法故不名非常諦也問有四行相
觀生死因何故此因但名集諦復次集相但於有漏
法有招集生死非無漏故因生緣相無漏亦有聖道
亦有因生緣故集不共故立以諦名解曰除徧行異熟二因餘四因
名因義聖道起位故名生義隨應四緣故名緣義問有四行相觀於涅槃何

故涅槃唯名滅諦不名靜等三種諦耶復次滅名不
共故立諦名滅名唯顯究竟滅故靜名濫定妙離濫
[005-0082c]
道故不名為靜妙離諦解云妙離濫道者稱揚聖道名妙不屬三界聖道名離也
問有四行相觀於聖道何故聖道但名道諦不名如
等三種諦耶復次名道唯顯趣涅槃路故立諦名如
濫正理行通通有漏出涅槃故此不名如行出諦解云
如濫理者有漏中有稱理事不邪偽邊皆名為如廣如俱舍云云


二明無生四諦者如思益云知苦無生名苦聖諦知
集無和合相名集聖諦以不二相觀名道聖諦法本
不生今則無滅是滅聖諦四法名字事相是同而諦
義有異即三藏教生滅為諦今明通教不生不滅真
空之理為諦亦名四真諦故涅槃云菩薩解苦無苦
是故無苦而有真諦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
有滅有真有真故名四真諦也三乘共觀得第一義
證二種涅槃亦是勝鬘有量四諦也問若是三乘同
學涅槃何故解滅諦中明常樂我淨耶答若方等般
若所明無生真諦三乘共見而二乘通教菩薩不見
佛性不明滅諦是常住四德也至涅槃經為三乘人
同說佛性故無生四真諦通於別圓二教滅諦即具
四德故異方等大品經中通教意在此也。


三明無量四諦者如大涅槃說知諸陰苦名苦諦分
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是名無量苦諦無量集
滅道云云如是四諦之理涅槃經云悉非二乘所知
皆是別教所詮理也問此無量四聖諦是何等四諦
無量耶答今明四教所詮菩薩學道種智並得論無
量四諦但此無量四諦的屬別教也問涅槃四諦無
[005-0083a]
量相何得定知是別教無量四諦耶答曰若不明佛
性而說無量即是前二教所詮無量也若明佛性說
無量者則任運自成後兩教所明無量也若圓教亦
名無量四諦者即無作實諦異名也。


四明無作四諦者如涅槃者明約一實諦而辨四諦
即是無作四諦觀四得實故名四實諦涅槃云所言
苦者為無常相是可斷相是為實諦如來之性非苦
非無常非可斷相是故稱實虗空佛性亦復如是無
作集滅道諦在下具引出經涅槃此文即無作三諦
也即是無作四實文也勝鬘經無作四諦即無作一
實結成涅槃不云無作皆同一實結成四諦義既相
開今合兩經立名故云無作四聖諦也。


問二處經文為同為異答有無量四聖諦雖依藏識
非是無作有無量四聖諦亦依藏識即是無作所以
者何若約無明恒沙四法事釋論無量即是別教所
詮無量若作法性明四諦無量即圓教所詮無量無
量即無作也涅槃經答迦葉明無量四諦即別教所
詮也若答文殊明四諦即是明無作四實諦問曰勝
鬘明無量四諦何故在無作四諦後答勝鬘經云無
作說無量但依義有三種一依果說因無量即是無
作之因二明依理說義無作之理不可思量無量義
也三依體說用無量即是無作之假量也若解三義
次無作後說無量四諦不足疑也廣釋如四教本說
今此經四諦即昔生滅四諦開權顯實即是無作也
[005-0083b]
十二因緣及四諦開顯等如玄境妙云云


【經】十二有支廣釋如玄文及唯識疏云云


【疏】攝大乘至凡夫六度者前四度凡夫有禪慧二度
則無但取心所定慧為六度也言彼岸者離四趣也。


【疏】爾時王子皆以童子等者有云四歲巳上稱童子
即表菩薩修童真行又幼而悟道則眾所歸伏言出
家者欲通化道俗在家不得化出家人又欲引道八
萬億人出家耳言沙彌者此云息慈息諸惡行慈表
菩薩為物又前智積舉智慧門今沙彌明功德門。


【疏】問如上塵數至長短者記云實教有長短者若準
實教中實法實人實時此三唯短實理成道必定速
故若約權教根有利鈍有短有長故准問意羅漢經
多時節羅漢尚爾實教成道豈不更長故云何易何
諧答意者實教之人聞長則不入實如來知機故為
說短權教人者若聞佛道易得則生輕慢之想故權
說長生善對治準說亦爾若入第一義必無長短由
未入者權實異耳若準說記意實教亦有長短此從
證後隨機能示故有長短。


【經】是時十六菩薩沙彌者注云入禪曠劫沙彌之名
不改有義存焉理玄妙故云積劫神力實不踰昇日
月燈明實六十劫時會但謂如食頃大通智勝示八
萬劫四眾但知見一日王子稱號不遷或以茲乎。


【經】云阿閦者此曰無動明照不失寂故曰無動須彌
頂者擬器有之上故以頂為名師子音者化有降伏
[005-0083c]
眾邪之說自行有無畏之心故曰師子音師子相者
好有無畏之容故曰師子相虗空住者法性等於虗
空不以起滅推移故曰虗空住常滅者注云應不卒
謝故曰常滅有云恒寂生死今謂生見無生名為常
滅帝相者道無衰變又云得大自在言梵相者淨彰
品物又云能生眾聖言彌陀者云無量壽慧命長故
言度一切世間苦惱者永超眾苦貪乏言多摩等者
窮卉木之聲體神通之照須彌相者眾德莊嚴巋若
崇山言雲自在者應身順感隨機緣以起滅如雲氣
無礙住風景以卷舒言自在王者迴朔亘天為眾雲
之長言壞一切怖畏者以實智之威解萬品之懼言
釋迦牟尼者能寂三業生死器煩證寂照理故於娑
婆國土至菩提者現成道於忍土欲以道業所感不
由土之淨穢也又云十六王子現十方及舉名號而
闕無上下豈復十六數少位序不同哉蓋欲開上方
以使利根之進下方以擬鈍根之昇既德以位數敘
缺位以勸德。


【疏】大經一意者五人至發心處但是今經寶所義闕
化城義故云一意非謂對彼三意中之一也何以知
然故下釋云非此中意當知是對今經辯異名一意
耳則失今經化城一意也記釋未穩


【記】云若挫若引者經八萬劫是挫到菩提心是引。


【疏】藥樹者此取別教菩薩畏懼三界二乘故也。


【疏】福智二邊者凡夫為福二乘為智凡夫不能自行
[005-0084a]
二乘不能化他。


【疏】大品云菩薩度凡聖二地者三界是三百凡地二
乘為第四第五百是聖地菩薩過之問從凡夫三界
障下是難誰所立答記中云是今家雜列今謂是古
人義耳故下結云人師及經論異出如前當知總非
今家義也。


【疏】大品明至二乘合為一百者此古人前立二乘於
此經為第四第五百故引大品辯於離合又引大品
明菩薩度凡聖二地者此古人前立五百中無菩薩
人故云度二地也未明二乘至寶所者此古人通大
品合二乘為一百之所以也為大品不言二乘是權
但合為第四百也既未論化城至寶所者難也大品
既不立二乘為化城亦不立菩薩為寶所耶答大品
下是古人答也初言巳顯實至不明化城者約菩薩
巳顯實約二乘是闕化城之意也此答合二乘為四
百也次下文下釋法華離二乘為五百也為止息故
云度三百者釋前三界為三百也汝所住地至出二
百者釋前二乘離為第四第五百也若得佛慧即過
二乘第四第五百故云文既分明等又引二乘六義
同十義異者亦是古師引證前大品及法華離合也
六義同故大品合為第四百十義別故法華離為第
四第五百也若不爾者此文何設。


【疏】火宅三車下古人引火宅難今五百也火宅三車
有菩薩今文五百無菩薩何耶故云今為二百即二
[005-0084b]
乘為第四第五百也三根下古人答也言佛道長遠
者釋過五百有菩薩也故言二百須離佛乘非障者
古師意云佛乘即是菩薩既非二乘家障二乘是菩
薩家障所以五百中不明菩薩也。


【疏】何故約凡開三等者此古人釋前立五百也此引
進下古人答也。


【疏】問二百是二乘下亦古人問也問意云菩薩若無
難火宅三百不應求車出菩薩若難四百五百對二
乘何不名為菩薩障故云何不為二百障也記中所
明皆約今師恐未穩云云


【疏】又明二乘六義同十義別者云六同者一出同謂
出三界故二智同依大品經同一切智依小乘謂盡
無生智三斷同同斷見思惑今文云斷正使是四涅
槃同同得有餘故五見同同見四諦理故今文云同
得一切智是六知同謂同知過去未來八萬劫事故
今文第六同名小乘有異也。


言十別者一者根有利鈍異修因長短聲聞極疾三
生極遲六十劫緣覺極疾四生極遲百劫故今文云
六百者六是聲聞鈍根百是緣覺鈍根二者時異聲
聞與佛同時緣覺與佛異時故文云從師獨悟三者
有悲異聲聞如麞但免自身是故無悲緣覺如鹿得
出圍迴[厂@既-旡-日+口*頁]念子則有少悲今文云羊者恐誤四者福
德厚薄異聲聞身或有相或無相緣覺身必有相但
有具足不具足耳今文有相等是五者有印無印異
[005-0084c]
聲聞手中無四諦印字緣覺手中有十二因緣印字
今文觀有廣略是六者利益淺深異聲聞說法能令
人得七賢七聖緣覺說法不能令得煗法頂法乃至
羅漢所以然者聲聞與佛同世眾生福德利根故聞
說法得聖果緣覺出無佛世眾生薄福鈍根故故聞
說法不能深悟亦不堪多說今文能說得四果是七
出處異聲聞出於人間緣覺隱處居林今文在佛世
不在佛世是若不爾者與前從師獨悟同失八漸頓
異聲聞漸得四果緣覺頓得一果也九現通說法異
聲聞多為人說法緣覺多為人現通假令說法唯說
一偈十者境界異聲聞天眼依智度論及雜心以二
千世界為境界緣覺天眼以三千世界為境界今文
闕第十異。


【疏】五下分法結者准雜心論釋九斷知中問曰那含
但斷欲界貪欲嗔恚二種結自餘身見戒取疑三結
先巳斷除云何成五結盡處斷知答身見戒取疑等
雖先斷除此處集故合為一斷捨前別得總為一得
名集斷知集處有二謂那含果及羅漢果問餘處何
故不集唯此二處答論云得果及度界方名集斷知
那含羅漢是得果及度界故俱舍云總集斷故即此
義也問何故此二得果及度界答彼那含五下結盡
羅漢人五上分結盡故此二處得果度界須斯二果
非度界色愛盡處是度界非得果餘非得果亦非度
界是故不集言三見者身見攝邊見戒取攝見取疑
[005-0085a]
攝邪見言五上分者掉慢無明色染無色染色染是
色界貪無色染是無色界貪也即是貪使無明癡使
慢是慢使掉即是纏故十使門中三是使性掉戲是
纏性此五是上二界煩惱名上結也問十使何不言
五見及嗔等耶答五見見道中斷嗔是欲界斷睡隨
餘使故不說也此與雜心相違彼亦言總集斷故
問曰羅漢斷除掉纏說名上結阿那含人斷無慚

愧惱慳嫉忿覆悔睡等纏何不名下結答齊擇應名
下結今那含斷過眾多簡本異末故就十使中說五
下結即纏垢別論羅漢人斷過使少故隨使纏說五
上結問前說那含人斷五下結中身見戒取疑須陀
斷盡攝前從後通為那含所斷五下結今羅漢何不
攝前從後合斷十結但云斷五答曰五下結中初之
三種分別論之須陀所斷以實細論亦有那含親斷
之義故得攝前從後那含所斷五結其五下分無有
羅漢親斷之義是故不得攝之從後之斷十結是義
云何五下結中初之三種三處親斷一次第人親斷
三結成須陀洹二超越人是人凡時斷除欲結至六
品盡後入見道斷除三結至第十六道比智時即成
斯陀故經說斯陀含人斷除三結薄貪恚癡第三超
越阿那含人親斷三結成阿那含是人凡時斷除欲
結至九品盡後入見道斷除三結至第十六道比智
時即成那含以有此義故經中說阿那含人斷五下
結無有斷除五下結盡即成羅漢是故不說羅漢之
[005-0085b]
人斷十結矣。


【疏】初業至成別人者別教初知但中常住次第修學
先學藏教四門故同別也。


【疏】難云云者問汝云城靜等者所入可名靜能入豈
名靜耶車能運是動所至豈不靜耶難有無者長者
驚入火宅許子三車子乘教車出宅亦是有而無隔
城雖界外能通之道既是界內還為隔城亦是無難
三一者所入俱一能入並三廣如記云云


【疏】化城正為退大等者意云明三車與城論有無也
從退大說城是無從發軫學小城是有也上二周從
發軫學小說車是有從退大說車是無也。


【疏】車為說法作譬者文云吾為汝等造作此車故名
為說亦名神通如記云云


【疏】為色作譬者例上應云見而不聞如城。


【疏】照城為三如來藏者教行理本是如來藏法也。


【疏】不的去取者前三後一皆去三存一具足而言皆
具四一今藥草喻但約差別等說即具四一故無去
取也如云一地是理一一雨是教一七方便是人一
總成實人也兼得行一。


【疏】通前通後者將差無差之名通則教行人及後理
一並有差無差也。


【疏】今初一行頌威光動耀者經云震動於一切攝得
威光故不說也。


【疏】上懈退有三者上譬云中路懈退即無大機二不
[005-0085c]
欲見佛不欲聞法合上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
畏是不受誡勸三便作是念合上不能復進前路猶
遠今欲退還即是息化今文云不頌第一無大機也
經云而白導師言是頌第二不受誡勸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是頌上不能復進息化意也唯有二意
故云不頌第一記又不頌第三者恐悞思之。


【疏】八解為浴池者池能除熱八解能除內外色解脫
具如法界次第中說。


【疏】善法圓足者具四德也直善者觀一理也隍者壍
也。


【經】垓古來反數也風俗通曰十千曰萬十萬曰億十億
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垓由大數也即前長行六百
萬億那由他那由他垓也。


五百弟子品



【疏】宿世至顯實者問此顯實何故在前後耶答下根
人至此自知是權但先領實故實在前。


【疏】神通是權者三世益物神通是過去世即是中間
退大小攝權作化城名神通也。


【疏】慶諸實行者問富樓那何不自喜而慶餘人耶答
富樓那久巳證竟不動歡喜但慶諸同輩實行聲聞
新得知見故喜也。


【疏】不求發迹言則不嫌者問上求發迹復何嫌答本
是菩薩久巳曾解今言我解復有何奇為避此嫌故
不發迹也下嘿念反此思之。
[005-0086a]


【疏】若約上中則於下不便者問於前二周發迹有何
不便答前若發迹皆是菩薩下根聲聞望岸自絕不
敢進修故云不便又彼若有本我亦應有本虗不應
不解故未取悟亦是不便。


【疏】具足功德至迹起五味者問文中只對四味從酪
至醍醐如何言五味耶答文例四味結意兼在外道
即對華嚴在座全生如乳味故云五味如身子云我
本著邪見即其類也。


【疏】護持助宣至生蘇味者問助宣對酪正法對方等
者助宣之言應通一代正法之稱盡令對邪如何今
局對二味耶答今從大小相望小邪大正故助宣表
小正法表大耳。


【疏】亦於七佛至例前者經云而皆護持通於三世故
云皆也問三世佛中唯舉未來者何耶答七佛五味
巳如過去九十億中說竟現在釋迦正助五味故但
總云助宣佛法唯未來佛未有文故今重云亦於未
來等也護持助宣例前半字諸佛之法例前佛之正
法對方等部教化無量至眾生例前又於諸佛至百
千眾生對般若部但前廣此略大意則同令立下例
前又化無量下文同。


【經】無惡道女人者如妙喜國雖有須彌亦名淨土今
此無須彌諸天依空而住如安養國也。


【經】云其諸聲聞算數等者例安養國有三教則是通
教聲聞若藏教者或獨在山林不至方等不聞十方
[005-0086b]
佛名此人定不生西方若在方等又同聽同聞有淨
土者即生西方若異聞者自成藏教亦不生西方又
方便位人迴心入大及十惡者生彼須用通教三乘
法若得羅漢者自生界外不生彼土如初果人七反
任運出界若至法華復成菩薩。


【疏】慚愧忍辱者崇重一乘之教能生了因之智故名
為慚愧拒暴惡不生嗔等名愧是外衣也信此一乘
起希望心名為信樂是內衣也。


【經】云迦留陀夷者此云黑光又云迦留此翻為時陀
夷此翻為起引十八部疏云迦留云黑陀夷云上謂
悉達在宮時師名也優陀夷此云出現周陀此云蛇
奴又翻為不樂又云小路莎伽陀正云娑婆竭多此
云善來本名惡來。


【經】親友者禮記云僚友稱其悌執友稱其仁鄭玄云
僚友同官執友同志今二乘機大乘心發與彼王子
是其同志名親友也又云應化之理為愛如親為益
如友眾生雖暗尚質同素絲有分趣染義到友家。


【經】醉酒而臥者疏大機暫發等者得聞此經一乘教
故無明伏者內心微解一乘理故以無明至迷失者
釋醉臥也無明起故迷所聞教名為醉也以失解故
名為臥也故云還復迷失問至友家為王子設酒後
醉臥為本醉耶答準玄文云躭無明酒故是本醉也
疏云無明暫伏是也有云中道無相教為酒說處為
家滯教為醉迷理為臥大乘中道之解為寶珠理中
[005-0086c]
之極名無價今不取教為醉如疏云云問唯據一醉
即是繫珠云何至醉臥時始繫耶答兩譬實是一時
而前後說者飲酒饍取初有微解時後則皆昏迷解
隱迷中終不朽失故知繫珠雖有二譬同一時也又
云酒珠通喻解教二義圓解圓教俱名為珠圓解及
教俱陶神養性同名為酒今不用酒喻教云云


【經】譬如貧窮下是頌醉酒譬中三意初至捨去是繫
珠時臥一句是第二醉臥不覺是人既以起下第三
起行從與珠下是頌第二親友覺悟譬中三意初至
之巳是第一呵責次示下一句是示殊第三貧人下
勸貿我等亦如是下頌上合譬上合有二各合二從
初至上願是頌合繫珠譬次我等下二句頌合醉臥
不覺第三得少下二句頌起行從今佛下頌第二親
友覺悟中三意初二句是呵責次二句是示珠後一
行是勸[卯/貝]。


【經】具設諸餚饍者注云六度為一乘之餚慈悲為六
度之饍有云教法為饍菩提心為珠今謂聞經之時
即實而權名為餚饍助體內真實名為珠也非謂妙
經會中有體外三教為餚饍也。


授學無學品



【疏】授學無學中初約斷惑釋次約勝見釋。


【疏】昔方等中記菩薩者經云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
記今何故云方等中記耶答此正是方等中八千菩
薩在彼不聞發心即得與記如此聲聞皆經無量劫
[005-0087a]
行方得記耳故不聞菩薩即發心與記也經中授二
千人記初志心觀佛是默請無發言者問阿難羅云
得記中皆先果次行因何故與前諸聲聞皆先行因
後得果不同耶答前後不同應無別意如二千偈頌
中亦先頌得果次行因長行中亦先因次得果故知
前後無在。


【經】山海慧自在通王者多聞之報即實而權之慧高
如山也即權而實之慧深如海也權實即非權非實
而權而實名自在通王。


【經】名常立勝幡者眾邪外道永不雜廁故曰常立勝
幡。


【經】劫名妙音者一乘之響周被大千故曰妙音遍滿。


【經】其佛壽命至正法者受記之中阿難羅云壽命劫
數最長者明道足不入修天之數出世乃由群生之
感夫世為侍者則津通必授世為佛子則渴仰亦遠
緣深所以住世久感濃所以應最脩故開品先記不
與二千同例。


【經】云空王佛所者有師解云吉藏疏即是畢竟空發菩提心
以畢竟空為本釋迦發心巳後勤集畢竟空得成佛。


阿難多聞即是畢竟多聞護持畢竟空法師弟同起
畢竟空故與記空中之極唯佛所行故稱為王也若
爾一切眾生皆有畢竟空理與佛同故不得記而阿
難畢竟空即得記耶如維摩破云云又云多聞至精
進者以多聞為學則所慮者廣以精進為行必所念
[005-0087b]
每專欲明慮廣則會極遲念專故成道能疾。


【經】阿難面於至本願是經家敘證從爾時下至佛法
是彼自陳。


【經】蹈七寶華者徒倒反玉篇云踐也履行也釋名云蹈
道也以足踐之如道。


【經】云其意柔輭寂然清淨者即是知諸法寂滅相也
意冥實相名柔輭寂然無明分除名清淨專注求記
名一心觀佛。


【經】名曰寶相者先有大士出世而後應身託生以寶
人為相故曰寶相。


法師品



龍樹受持分二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則受從其初持
從其後久久不失乃名為持。


【疏】念力故持者通視餘四皆須於念明誦不忘也問
念與不忘何別答常誦在口名為不忘念但憶持未
必常誦故有別也雖有通別皆由念故。


【疏】束三為二者問自他但是能化所化其法如何答
用前五法為自他耳如前五法中餘四自行解說是
化他束為四中身意誓願三為自行口業為化他束
三中亦爾若判通別自他俱自俱他為通也。


【疏】今經合受持者領納故受受即任持但是一義耳
望大論名合也。


【疏】宣傳者問大論有何所以開解說為二耶答說能
宣傳不能著述解謂解釋著述其文故為二也記引
[005-0087c]
天王般若十種中書寫自讀憶持廣說自誦此五同
今經也供養流傳諦聽思惟修行此五今經無也記
中將別攝今恐通攝何者供養通五師流傳傳五種
法師諦聽通四法師除書寫思惟修行二種皆通五
人故不可別對也思之


【疏】五法自行者問解說是化他如何自行耶答菩薩
化功歸巳即是自行也。


【疏】前弟子位者第一恒聞經不謗第二恒聞生信第
三恒始讀誦並熈連是弟子位餘如記云云


【疏】書寫身業者自書為無上菩提即屬身業若教人
書亦屬口業攝。


【疏】五法至福德門者但有受持等未有其解即是緣
因故名福德門若了因者聞此經解權實即非權非
實之理方名了因即智慧莊嚴也。


【疏】皆順佛教者順開權顯實之教也。


【疏】忘我為本者觀畢竟空理人法二我俱生分別心
皆不生故名忘我不同俱舍論但用無漏空理忘界
內人我也。


【疏】又束為一如來行至意者記云具室等三名通者
今謂通三諦故如云人天是眾生慈涅槃是法緣慈
常住是無緣慈即三諦慈也。


【疏】柔和忘一切醜者三諦上惑也四住是真諦上惑
無知俗諦無明中道名三諦上惑也空座亡一切相
例知故名通也下別釋中慈室等各一諦相故名別
[005-0088a]
也不然兩文相似也思之


【疏】慈悲勝二乘者圓菩薩化他勝藏通二乘自行柔
和勝凡夫者凡夫攝六趣並外道麤鐄剛強故以柔
和勝彼空座是圓畢竟空勝三教偏空若從圓說皆
勝九界即相待說若從絕待意則不然餘皆準此


【疏】勝怨為勇者圓人是勝為七方便之怨勤修此勝
故今從別對即勝二乘入空也。


【疏】慈悲破天魔者由慈悲故至菩提樹下能破天子
魔今是無漏慈破界內外赤色三昧未究竟名破天
子魔也赤色三昧是能破天子魔是所破能破從所
破得名故云破天子魔耳言未究竟者二十五三昧
一一皆未達實相未名王三昧故用界外王三昧破
界內小乘二十五三昧名究竟也柔和破陰魔者忍
辱衣覆苦依身即成法身故破界內外陰魔也煩惱
魔死魔準說云云慈悲故能問有兩重者意顯衣室
座三皆具定慧二嚴問答但屬慧慧必有定故也。


【疏】慈忍能種等者解脫法身二德實體如種立資也
般若德破相法身解脫究竟不可得如耘等也。


【疏】慈悲至諍者無緣普被名無隔與室義同法身遍
一切處名無礙與忍衣同般若畢竟空不違於物名
無諍如空生得無諍三昧與空座同各互相收皆依
體起用故云何所隔等云云


【疏】出三諦者超越次第三諦即圓三慈依圓三諦起
[005-0088b]
故名為勝超出次第之表復名為幢慈以上覆下與
幢俱高故與室同也包含普攝者包含名大遍一切
處名普具一切法名攝即法身體為忍衣所覆同也
王三昧者依理立定名之為王不違諸法名為無諍
與空座同也。


【疏】引經云一切善至根本者涅槃云我今欲以一法
讚所謂慈心遊世間故證室同忍辱下證衣同無相
下證空座同疏對恐悞思之


【疏】若論圓行至不可盡云者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
謂大乘大般涅槃即三德三身三般若三菩提三涅
槃三寶三乘此之七三皆從證果若從迷說三道三
因三識等了迷解悟攝末歸本唯一三德涅槃而巳
若三德涅槃為不思議境故云常觀涅槃行道行道
即具十法成乘一觀不思議境二發菩提心三巧安
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調停道品七對治助開
八識次位九安忍十離法愛以十境互發四三昧為
修行之緣廣如止觀故云無盡云云


【疏】又事理合等者一約苦果是苦諦二約結業是集
諦故名事三約諦理是道滅二諦故名理道是有為
無漏滅是無為無漏故總名理也。


【疏】又約理者理是所迷迷真故受苦迷俗故沈空迷
中故成智障者前墮苦是真智障次沈空是俗智障
二諦互得名為智障今皆不見中道復名中道障三
諦是所迷墮苦是真諦能迷沈空是俗諦能迷二智
[005-0088c]
是中道能迷慈悲和忍空座三是能拔故對三諦起
慈等三拔此三迷故對三門也。


【疏】前三周下明來意亦是結前生後從初至記竟是
結前此下五品是生後又二初總明五品來意次法
師下別明五品來意。


【疏】未必全然者但有一分是初心有退如第四安樂
行中夢作國王亦是深位也。


【疏】見聲聞畏憚至擯辱者外凡菩薩欲此土弘經見
持品八千聲聞得記者從座而起乃至是娑婆國中
人多弊惡懷憎上慢是也菩薩擯出者八十萬億那
由他諸菩薩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乃至惡口而
嚬蹙等是見此生退佛說安樂行攝退也。


【疏】不慮危苦者聞安樂行巳自行無畏擯辱之慮化
他無願力弱之危得進後位無退沒之苦故說安樂
行也。


【疏】且證等者多寶來證譯迦所說真實分身助開寶
塔非是正為化主故云且也。


【疏】法既如此人亦然者隨喜法未必有人隨喜人人
必有法能隨喜心稱彼人法功德方大也。


【疏】即橫而竪者初隨喜品望第五品名竪若望品初
凡夫亦名為竪初心具一切心一切法名橫心是智
法是境也。


【疏】自捨清淨業報者記云願兼於業者問既云捨業
何故言兼業耶答兼三界業以願扶業故云兼也捨
[005-0089a]
清淨業者修清淨業即生界外起神通應來入此生
死今未證法身名為捨業若證法身即能起應若證
無漏即能神通應生本處有身若通業願生本處則
無身也如玄云云


【疏】有慧無聞等者如止觀第一引第二法師偈云廣
學多聞有智慧訥口拙言無巧便不能顯發法寶藏
譬如無雷而小雨披偈意者說法譬雷聞慧譬雨若
單四句初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
有目無所見疏中用此句法借彼句譬共成一意乃
以智行如雨聞說如雷。


【疏】上明以法為師等者上荷擔約法即持經人為非
權非實等法之所擔故名法為師也今此持經人隨
所至方為一切人之師故云為物也。


【經】從復告下約巳今當此經第一者流通五品此初
品中與一代比決為上為妙後四品但於當品內釋
不望一代比決也以初例後故不重明。


【疏】不可分布妄授者問安樂行中何故有所難問者
但以大乘法答今不妄授耶答彼為安樂行人不知
他機但為說大今準譬喻品中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故有異也。


【疏】未說五乘作佛者舉總取別但未說三乘人耳。


【疏】如來在世猶多怨嫉者問佛在世時許多怨嫉佛
滅度後說此經時何故亦多留難耶答云如俗言良
藥苦口此經廢五乘異執立一極之玄宗故斥凡呵
[005-0089b]
聖排大破小銘天魔為毒虫說外道為惡鬼貶執小
為貧賤挫菩薩為新學故天魔惡聞外道逆耳二乘
驚恠菩薩怯行如此之徒悉為留難多怨嫉言豈虗
哉故天魔屬鈍使惡鬼屬利使耳既云菩薩怯行故
知三乘俱會云云


疏上文云如來莊嚴者理非定慧定慧嚴理法身非
緣了緣了莊嚴法身。


【疏】善根根固者一毫之善皆趣無上菩提故名難動。


【疏】又信力等者約能信法畢竟空約能空如來智約
能照此並約能信對慈畢竟空對座如來智對衣是
寂滅忍故前三德約所故云又也。


【疏】機感名頭者頭首也權實種子初發萌時即是頭
義。


【疏】夫佛生處至塔者止觀第七記云約十二因緣束
為三德作大車觀具用此文四法一生處二得道處
俱是法身德三轉法輪是般若德四入涅槃處是解
脫德三德秘藏佛住其中即是塔義言化身八相者
一兜率下生二託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
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疏】法身生處者性德實相為修德法身之所生處也。


【疏】法輪正體者前諸教皆屬方便故法華名正體也。


【疏】涅槃窟者此經三德秘藏安置諸子在此藏中。


【記】云巧拙止觀第六記者大小相對小乘藏教名拙
由滅色證真故大乘名巧衍門三教俱名巧故今經
[005-0089c]
開權顯實唯圓教名巧前三教俱名拙也約相對說
若約絕待即拙是巧云云


【記】道前真如至即真之緣了者二義一約真之緣了
約正因名真起修德緣了是體外以未證也二即真
之緣了者是體內也就位分之住前聞一句是了一
彈指是緣雖具三因屬緣因位攝如下釋諸子飲毒
中明云云


【疏】如老病兩健扶之者老是四住病是無明故藉方
便實慧二健能破也。


【疏】還是破方便者光宅既云廢昔聞名當知此師不
云身教是方便義同於破。


【疏】昔不言至掩者問前引華嚴方便是門今何故言
昔掩耶答作門義如前所引昔亦名門通當教故但
不能通實教於實閇名閇耳昔不言三是方便三外
別有實不為實作門名為掩今說三是方便三外無
別實即為實作門名為開前是體外今是體內。


【疏】昔不說一是實者不於當教圓人說名非實還從
前三未說三是一實實不為三作門故名掩今說一
是實者實外無三故。


【疏】實相二義者準前方便亦應對今昔辯初當體在
昔雖虗通不能令三乘入實相於方便名門掩在今
通攝一切故名開二能通方便者在昔不言從一開
三一於三名掩今說一以開三一於三名開准前對
方便中一實為今昔說。
[005-0090a]


【疏】同體為法身者慈悲所依耳能坐為般若者約能
觀智法身是所觀境和合起用是解脫。


【經】遣化人者問遣化人與遣四眾何別答化人不可
見如空中聲等四眾可見故有異也。


寶塔品



有釋吉藏疏此品凡有三說第一河西道朗云從此者是第
二段明乘果次光宅云此品由屬前章為證上不虗
次印師明此品具兼二義一證上二開後壽量言開
後者此經初後二分略有十事不同一化主異初分
釋迦為化主後分有分身及多寶今謂不然多寶但
為證前起後分身但為開塔不得為化主也二淨穢
異初分是穢土說後分是淨土說今謂後分從囑累
出塔後亦穢土說三說處異初分靈山是有後分經
能化所化並昇虗空是無今謂處雖有二化主無別
四徒眾異說初分經三周授記聲聞菩薩眾小說後
分經地涌眾多今謂地涌自是久遠眷屬非釋迦今
世所化五時節異初分經時節短後分經時節長此
亦不可本迹雖殊不思議一六請主異初分聲聞後
分彌勒此亦不然若言彌勒應從地涌出品彌勒生
疑不應從此言彌勒請也云云七說法異初分說是
所乘之法始則華嚴訖靈山之集今說能乘之人辯
身權身實則逸多不識其始彌勒莫測其終今謂一
經無有偏說前何無身後何無說云云八利益異初
說乘權實但今聲聞迴小入大於十信淺益後說身
[005-0090b]
權實今無數種甚深之利今謂聲聞迴心不由十信
開示悟入直至道場何名為淺至本門中即增道損
生兩處獲益對誰言異言十二種甚深者下分別功
德品從無生忍至八世界發有十二番也九瑞相異
前品但明三瑞但至萬八千土後分廣明八瑞現瑞
處廣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此亦不可前有
此土他土各有六瑞而但云三說法入定眾喜皆異
於昔從一出多等何謂非瑞又前六瑞具表二門四
一後之八瑞亦表二門圓解故不可也十功德異前
略歎持經之善後廣辯格量之福此亦違不思議一
云云又云此品去屬後分經開為二第一法身果第
二明壽量果引河西云寶塔明法身常住理無在沒
壽量明如來壽量等等同入太虗嘉祥許云古人深
見經旨分二章也今疏破云分文太早何名深見


【疏】七寶塔者佛體所居為塔眾珍成造為寶。


【疏】種種寶等者記云止觀攝法中說者彼云一理攝
一切理一切惑一切智一切位一切行一切教互相
收攝亦爾思之。


【經】五千欄楯者表法身五陰五陰具百界千如即成
五千善內持如楯外遮如欄故喻總持也有人對六
根未穩云云


【疏】多寶表法佛者昔滅今現是非生現生雖現猶滅
表非滅現滅即表法身遍一切處如遍十方證經也。
[005-0090c]


【記】云多寶久滅今出證經生不生者意謂與下滅非
滅相似也應云雖出證經是生久巳滅度是不生也
往昔滅度是滅猶現全身是不滅也思之


【疏】有人此品下十一品是神通等者疏中十一字悞
應云七品從此品至分別功德品有七品經是神通
輪從隨喜品巳去是說法輪記恐悞云云


【經】有大誓願至證明者釋論第七云諸佛無人請便
入涅槃如法華多寶無人請故便入涅槃留化佛身
入七寶塔證說法華經一時出現亦如須扇多佛弟
子未熟便入涅槃而此經云菩薩時有誓願者無妨
因地緣事發願正化眾生見無大機不聞此經故更
發願為作證明也問釋迦何故指淨土佛為分身耶
答淨土佛身清淨微妙尚是應而非真則顯釋迦穢
土之身彌是迹而非本所以但集淨土分身之佛問
何以得知二佛俱非真實以顯法身非淨非穢虗空
之身乃為真佛耶答叡師傳羅什云分身明其不實
則知二佛非真不二為實故知說多寶之願欲顯不
二之本不一之迹所以集分身耳。


【經】大樂以如來神力故至願見佛身者有云前欲見
多寶即欲識多寶法身無生滅應身有生滅。


【經】佛大樂說至願見分身者明欲見分身即欲識釋
迦本一而迹多云此品始末不出此二義今謂大樂
說欲見多寶雖多塔而現一塔顯表釋迦迹門會多
而歸一密表本門開迹而顯本大樂說欲見分身者
[005-0091a]
顯表釋迦迹門從一而施三密表本門從一本而垂
多迹。


【記】云今佛一身而集多身密表迹用之非一迹門節
節施化節節分身今顯集一節分身餘多節節分身
全並不說故名為密若爾迹門成不了說何時更開
此密耶思之


【記】云古佛多塔但示一塔顯表實理之不二者謂若
表迹門可言其顯若表本門應言其密須熟思之


【疏】爾時佛放白毫者有解云上顯乘權實初分經今
表身權實後分經昔二權覆兩實喻同垢暗今俱廢
二權雙開兩實義既明顯故俱以白毫表之故云放
白毫光也問指何為昔答法華前為昔者般若遍身
放光梵網即口放光何暗之有又於此分文須破


【經】云一光者有云初明所乘之法不二今辯能乘之
身唯一故俱放一光也法之與人俱是中道故俱放
眉間光也前非無身後非無法又本門未至不合將
迹門流通四品為後分經也如前破云云


【經】爾時十方諸佛下明佛欲來之意言欲見釋迦及
多寶者由十方佛集得二義一開釋迦體一迹多二
開多寶真身常住應身生滅。


【經】娑婆世界即清淨等者釋論第十云如人請貴客
則莊嚴處所家主則莊嚴一家國主則莊嚴一國輪
[005-0091b]
王四天下梵王三界法王則莊嚴十方也。


【經】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者凡下有二義法身之
果無二法身之國亦一也又一侍者者欲遣信開塔
之用表諸佛雲集欲開一法身用故將一人來也。


【經】到寶樹下者表樹王法身義也。


【經】坐師子座者欲顯法身不畏眾生起於疑怖同前
今我喜無畏也。


【經】右指者謂手之便易即是方便智力用說教化物
事便也。


【經】諸善男子各諦思惟下舉難持又二初一行誡勸
經云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是誡此為難事宜發誓願
是勸也次諸經下十二行正舉難持以勸流通一者
五行明廣說難二假使下二行明書難三若以大地
下兩行明讀難四假使下兩行有云誦難今觀此文
亦是說難前說為多人今說為一人亦難五若持下
三行問義難六若人說法下三行有云明問難今謂
持難故云若能奉持也問現世人持經者多何得有
此六種難耶答為有六種人不信法華一貪著五欲
人二外道執著諸見人三小乘執權迷實人四為執
此經謂無常聞法華是常不信人五執近迷本人六
有所得心執此經決定是聞無二無三生信人故有
九未難有六難也。


達多品



新云提婆天也達多授也斛飯王子從天乞得天授
[005-0091c]
與之故云天授。


【疏】其破僧等者大論云教王害父以為新王我當害
佛以為新佛乃至從佛索眾佛呵之曰癡人無知我
尚不以眾付身子目連況汝癡人食人涕唾因此恨
佛別搆五法誘佛徒眾婆沙云一糞掃衣二常乞食
三一座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及五味與正理論不
云云佛在王舍有因緣集僧調達從座起行五法
舍羅云忍此五事者是毗尼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提
籌阿難從座而起誰忍此五事非法非毗尼調達語
五百不須佛僧便將往伽耶自共作羯磨時諸比丘
以此五事白佛佛言癡人消滅善心在於泥梨一劫
不救我不見彼有少善心如毛髮許身子目連往觀
乃至說法現通將五百歸云云


【疏】因緣者昔為釋迦師今釋迦弟子師弟異是世界
昔教令善無量眾生生善破惡入真等今復造逆令
無量人不敢作逆當獲善果是世界無量人善心生
是為人即破頭作逆之心是對治修善證理是第一
義經菓蓏者有核曰菓無核曰蓏又木實曰菓草實
曰蓏。


【疏】束十善為六者問不殺等名檀者十惡盡捨何不
總名檀獨言殺等四耶答一往屬對耳若通方而言
應知所問不兩舌者不傳他語耳不綺者細語耳不
貪者是散耳云云


【疏】一對治等者如淨名布施攝慳貪持戒攝毀禁忍
[005-0092a]
辱攝嗔恚精進攝懈怠禪定攝亂意智慧攝愚癡也。


【疏】調根知法界者由意識知法界名法座知法界能
知即般若。


【疏】禪報至破煩惱者此約菩提樹下無漏二滿故云
斷惑。


【疏】身心不動至進者不見能行精進之身及能行之
心二俱不散名不動作此觀者名精進也不亂不味
者於散不亂於定不昧皆空如幻也愚智幻化即空
亦然。


【疏】得無纏心者戒為解脫即無纏或所纏於心也。


【疏】行慈境界者禪是慈境界慈依於禪今行此禪即
是行慈境也。


【疏】無悔熱者由得禪故心無禪悔及無熱惱守護諸
根者六根不染六塵也得無食喜者禪悅為食不用
段食故喜也離愛欲界貪也修禪不空者依定起通
也解脫魔羅者離欲界第六天魔縛也安住佛境者
望果修禪也解脫成熟者次第斷三惑也。


【疏】般若十利者蕩前五度著故云不取等不離身心
精進者不於身心偏起名不離必須俱時精進起增
上慈即無緣也。


【疏】云後受人天得涅槃樂者人天近果涅槃究竟果
前後例爾。


【疏】若修身至慧者六度初四修身第五修心第六修
慧無著論云資生無畏法檀是資生尸忍精進是無
[005-0092b]
畏禪慧是法若行坐者約四儀觀第一義捨二邊名
捨攀緣無起二邊心名不犯於中道境喻不起有無
心名無瘡疣瘡是損患喻無疣是垤患喻有不捨中
道名不捨於離於二邊見中道也於事不放逸於九
界見佛界也於諸法體性無生約五陰十八界例皆
了第一義云云


【疏】陰捨是檀者一念十界陰名檀於陰不起怨想者
不起前三教之觀名怨想也不熾然者不於佛界陰
更造九界陰因而受當陰名不熾然也。


【疏】於界捨名檀者捨九法界中十八界也不為九界
擾濁名尸。


【疏】於界捨因緣者九法界中各有十八界根塵識三
因緣和合則有取境等今但觀理泯彼因緣故名捨
也。


【疏】如幻想者用二十五三昧中如幻三昧觀之名幻
想也。


【疏】別教種智為相本者地前教道約緣修種智為因
藏教約福德亦前三教總約修得圓人發得別人登
地亦發得從教道說且言修得十住婆沙第八云足
安住不動名足安立相是今文足平如奩底者鏡匣
平也三蒼云鏡器方底也千輻輪者手足掌中千輻
輪具足明了如印文現。


【疏】圓直身者身長七肘不曲故名圓直大相。


【疏】合縵及柔軟者猶如鵝王𦘕文明了如真金觀縷
[005-0092c]
故名手足縵網相柔軟相者如兜羅樹綿名為軟相
綿從出如柳絮類即覩羅樹名。


【疏】鹿膞腸者傭土凶反謂均直膞漸麤如伊泥延鹿腨故名
鹿膞相經十力者十住第十云如是十力者力名扶
助氣勢不可窮盡無能阻壞雖有十名而實一智緣
十事故名為十力佛智緣一切事應有無量力以此
十力足度眾生故但十耳。


【經】云時天王下至不退者此經文狹彼化具足五時
教云羅漢乃至無生忍等即初後二味也唯初後例
中亦應有餘三味。


【經】聞妙法華經至十方佛前者此經亦有生西方及
彌勒宮並隨眾生願耳。


【經】女身五障者超日三昧經說上度比丘謂慧施曰
不可女身得成佛道有三事障五事礙故云何為三
謂在家從父母出嫁從夫制夫死從子制亦同俗書
三從之義言五礙者一不得作梵天奉清淨行無有
垢行修四等心善遵四禪乃昇梵天婬恣無度乃為
女人二不得作帝釋者勇猛少欲乃作帝釋雜惡多
態乃為女人三不得作魔王者十善具足尊敬三寶
奉事父母謙順專侍乃作魔王輕慢不順毀失正教
乃為女人四不得作輪王行菩薩道慈愍群萌供養
三尊先聖師父乃作輪王主四天下俱行十善尊崇
道德為輪王無有淨行乃為女人五不得作佛者行
菩薩心愍念一切乃至證無生忍乃得成佛女人無
[005-0093a]
此事故。


持品



【記】引賓頭盧知七年失國者四分律云拘睒彌國憂
陀延王是賓頭盧親厚知識王朝晡常往問訊受惡
人語賤人見王不起王乃報言明且更往若故不起
當奪其命如言而往賓頭盧念言王惡心來我若不
起當斷我命悞王墮獄我今若起失七年位作是念
思惟以輕易重寧使失國即起迎送王乃問之今何
故起答起與不起悉皆為王王問何為我耶具述前
意王問幾日當失答却後七日王便還國修治城壍
貯備軍儀至第七日云沙門語虗與諸釆女入恒水
乘船遊戲時尉神國七年不雨婆羅殊提王往摩竭
國詣瓶沙王王求出水珠不獲却還聞彼水中憂陀
延王釆女娛樂密放白象入水引之憂陀延王謂為
野象善其調法誦術彈琴向前取之為彼得便鏁脚
還國經於七年等云云北齊少林寺稠禪師為齊王
所重親躬所居為護王壽不起迎送王密怨心明當
重試若故不起當斷其命預知其念便起迎送王亦
問之答起與不起悉皆為王王問知巳尅時而卒未
聞此例不合不起云云


【疏】偈有二十行至不細分者初十七行忍衣為二初
一行總標發誓弘經次十六行別著忍衣惡世弘經
於中又二初有諸下五行正明忍惡次而作下二行
起惡初五行中第一一偈忍三業惡是外惡是外惡
[005-0093b]
人次惡世下一偈是上慢出家人第三或有阿練下
三偈即是出家處攝一切惡人次而作如是下第二
正明起惡又二初明起謗次濁劫下明謗所以初又
二第一明惡言謗第二作善言謗初又三初兩行是
私處毀法謗人毀法即是外道論議謗人即是邪人
次常在大眾下兩行向公處毀法謗人第三我等敬
佛下半行明菩薩能忍問初既云外道論議後何得
云自作此經典答初云說外道是外道十八經復無
此說故是自作此經典但非內教理同外道也次為
斯下第二作善言謗又為二初半行明起謗次半行
明能忍言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者小乘人謂學
大乘人明諸法本寂滅無有二相便作是言若眾生
與佛無二相者汝即是佛故名輕言次濁劫惡世下
五行半第二釋毀謗所以惡人所以毀謗者凡有二
義一者外魔來入身中令其毀謗有三行文是二者
內愚癡故不知小乘是方便執以謗大有二行半文
是巳上並忍衣訖餘二如疏云云


安樂行品



【疏】安樂行者有二解一安樂即行二安樂之行安樂
是果行即是因果之因也。


【記】云修得隨時赴物者修得三德對性明修性則通
迷通悟通聖通凡通因通果通開顯及不開顯如前
釋方便品中三諦在凡不下在聖不高等是也若約
修得隨名赴物即有十種三法如金光明玄釋其名
[005-0093c]
雖變其體無殊故名室等三喻破十三云云言釋迦
在空座也者從所處空表座也入塔衣者從能入說
生身入滅佛塔即是忍衣命弘經室者處處說法即
拔苦與樂故名為室又多寶衣者從所覆邊說所覆
是法身能覆是忍衣以所顯能名為衣也釋迦座者
從能生表座能生表智屬報身也分身室者從調伏
眾生名為解脫故屬應身也餘皆準此云云


【記】云於中為五等者準諸品應先釋名次依文釋義
今五中初一是釋名後四是釋義。


【疏】著如來至安者此與前異前是修得定慧嚴修得
法身為衣今是性德法身著修得忍衣故名安也入
如來室至心樂者離二死也。


【記】云病兒室果者玄文從忍為病兒取能忍對衣也。


【經】住忍辱地者忍辱是能行之行地是所依實相之
境忍行依地住通能所故也。


【疏】而不卒者依俗諦恒沙三昧理者名安樂。


【疏】又法門者文有標釋結初是標次安名下釋三即
法門也是結就釋中又二初安名下列次不動下釋
如文云云


【疏】觀諸至相者能導之智導之萬行至實相故名為
進也。


【疏】彼明至樹者大經第十云復次善男子如我昔日
所說偈云。


「 一切江河必有迴曲
 一切藂林必言樹木
[005-0094a]
 一切女人必懷諂曲
 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爾時文殊師利而說偈言。


「 非一切河必有迴曲
 非一切林悉名樹木
 非一切女必懷諂曲
 一切自在不必受樂」



佛所說偈其義有餘乃至其洲有河端直不曲喻如
繩墨直入西海又金銀瑠璃寶樹亦得名林又亦有
女人喜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又乃至梵釋諸
天雖得自在悉是無常皆是有餘云云


【疏】修行長行等者上列中名方法今釋中云修行者
依法起行故上名方法今名修行名異意同。


【疏】云內凡初名行處者從別教釋三十心名內凡取
十向後心近初地名近處也指前品者法師品近阿
耨菩提為證也。


【疏】真俗假實明二空者真俗約境假實約智或對小
乘二忍俱是生忍大乘中道第一義即是法忍雖依
真俗立生忍名生即法故故云皆見中道。


【疏】初後悉休息者初五品位時用行行息入六根乃
至等覺行息入妙覺皆與理合故名息非都不行也。


【疏】云何名下釋近處中皆云助觀者記云行處是正
行近處即助行正助合行也今恐不爾皆云助觀觀
是正行前行處中有止觀慈悲三行謂止行即行不
行是體真止觀行即非行非不行即息二邊止慈悲
行即不行行是方便隨緣止總名為止今近處中亦
例有三總名為觀故上直巳下對三義是言附戒者
[005-0094b]
約遠處中身業止觀二行為行近二也次約近處中
以慈悲行為行近二也次約非遠非近處中以觀行
為行近二也雖廣略有殊只是三止三觀三慈悲導
身業耳總是正行附戒等三以為助也思之


【疏】一豪勢等者凡離十緣一離國王謂離慢緣二離
邪人謂離邪見緣始行之人未能邪正等觀故不應
近注云未能天地一指萬物一焉故云不應近言路
伽耶陁者有云翻為世間之行正法華云讚序歌音
逆路伽耶陀者此云逆世間行正法華云結偶習俗
也三離兇險戲緣謂散亂故那羅者此翻為力注云
文身約術等是以綵𦘕身使班也四旃陀者離惡業
緣旃陀此云可畏亦云惡罪者下性人也五二乘者
離小乘緣始行人菩薩大照未圓恐容染小法故令
音形宜隔行止勿共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者若有機感者即為說法不為名利六遠欲想者離
染愛緣五歲巳還名小女不許嫁為處女以未出門
故名處女又立志不嫁為處女七遠不男者謂離無
節造緣十誦律云七法第一云一生不能男二半月
不能男三妬不能男四精不能男五病不能男又天
刑都變半天者天性不能俱舍云生也二刑者被刑
俱舍云劇截是三都者俱舍云妬謂自他是四變者
女變為男由不能也五半者半月能男有半月不能
男八遠危害緣者經云不獨入他家是也九遠譏嫌
緣者經云若為女人說法能生他愛是十遠離畜養
[005-0094c]
緣者經云不樂畜年少弟子是。


【疏】無名者試言中道復具空假試言空假體復是中
試言具三體唯是一試言是一體必具三試雙言三
一體常非三一試言非三非一而常照三一試言是
體而常起用用復常寂故不可名名之他解名不能
名者唯只得空何異小乘云云


【疏】云從惑因緣生生死者有漏業為因煩惱為緣感
得五道異熟苦果名生死即是所生法言解因緣生
涅槃者有無漏機為因如來說教為緣得無漏果名
涅槃是所生法。


【記】顛倒是說由者下文云從顛倒生故說即是說由
由顛倒有二邊是故得脫二邊也。


【記】云不必須云顛倒者上說二邊之教皆成不思議
三諦之教故云妙教但在後文不同前由也。


【記】云機語通者機通九界二邊語局但在空假理實
空假亦通九界。


【記】云無所離合者不同因緣離二境次釋合為一顛
倒為一是二邊境第三是三諦境今常樂一句無所
離合也。


【疏】不轉即空空者圓空空別空空通空空藏空空外
道斷見空。


【疏】頌中略不次第者闕第十畜養名略初應入下十
四行為三初半行雙標行近次常離下十二行半釋
行近三是則下一行結近也就第二釋中常離下三
[005-0095a]
句是第一離豪勢兇險一句是第三離兇險戲旃陀
一句是第四離殺者外道梵志一句是第二離邪人
法亦不親近下兩行是第五離二乘深著五欲下三
行一句是第六離欲想及諸不男下三句是第七離
不男亦莫下五句是重明離殺者衒賣下二句是重
明離欲想皆勿親近一句是結賣肉色二也兇險下
二句是重明前兇險耳諸婬女下二句重明前離欲
想耳莫獨下一行是第九離機嫌入里下一行是第
八離危害故云不次。


【疏】亦是人空行處者前行處文住忍辱地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心亦不驚是人空生忍今近處離十惱亂
亦是人空生忍故云亦也。


【疏】取意即兼近處三意者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
其心名三意由近處三意即外能離十惱亂也。


【經】畋徒見反又絕見反取禽獸也把手也非今所用漁語居反
亦捕也。


【經】魁苦迴反師也膾古外反割也。


【經】里者五家為隣五隣為里又畋獵漁捕者殺陸為
畋獵殺水為漁殺空為捕。


【疏】衛世師者此云無勝以六諦為宗一陀驃諦此云
主諦謂地水火風空時萬我意九為萬物所依故云
主諦唯識云實句也二求那諦此云依諦謂色聲香
味觸數量一異離合好醜苦樂憎愛等依前九法故
名依諦唯識云德句也三羯摩諦此云作諦謂俯仰
[005-0095b]
屈申往來遲速等唯識云業句四三摩若諦此云總
相諦謂總萬法為大有於實德業三非無之義即是
有句五毗尸沙諦此云別相諦謂森羅萬像各各不
同唯識云同異句六摩婆夜諦此云不與謂塵成瓶
不相妨礙唯識云和合句云云


【疏】云迦毗羅乃至二十五諦者舊云迦毗羅訛也僧
佉此云數論即慧能數度諸法故名為數從數起論
故名數論又數能生論亦名數論即上古有仙名迦
毗羅此云黃赤今文黃頭頭色赤也仙人從色受名
因坐定中悟二十五諦義乃至後變為青石廣如因
云云言二十五者一自性亦名三德薩埵剌闍答
摩亦名冥諦二十五諦未轉變時冥伏在中也言自
性者亦名與二十五諦為自性也遠師云彼得五通
見八萬劫八萬劫外不見即言不應無性應有冥性
從此生實覺知次從此後起中陰中我心從此我心
生二種法一色法有二十一謂五塵五大五知根五
作業根謂手脚口男女大小遺根及心平等根為二
十一二心法有三謂染麤黑亦云勇麤闇即貪嗔癡
三愛生心於母生愛於父生嗔嗔覆不了為癡也第
二十五是我從五微生五大者從色塵生火大火大
生眼根眼根還見色聲塵生空大空大生耳根耳根
還聞聲香塵生地大地大生鼻根鼻根還聞香味塵
生水大水大生舌根舌根還別味觸塵生風大風大
生身根身根還覺觸此據強說亦五塵俱生五大五
[005-0095c]
大俱生五根言心平等者是內心五大齊成故名平
等又俱分別五塵名平等也此出增減經云云


【疏】事成外儀等者事成是標近處理成標行處次菩
薩入靜下雙釋人無我釋外儀法無我釋內心。


【疏】或令大小俱失如先在鹿苑及方等中在小乘方
便位人若被毀者即失小果及法華中大益故云俱
失。


【經】不生怨嫌心者問口安樂行如何言心耶答先剪
意地防於口。


【經】云以是方便至佛道者長行上不說方便人法之
過偈中由不說過可得以方便教漸入於圓抑引互
現耳故云約行善也。


【疏】若內無過如長行說者此偈約不頌長行但是通
指長行內心不說他人等四耳嫉是嗔垢者隨前根
本煩惱也俱舍云忿覆慳嫉惱等是云云百法云殉
自名利不耐他榮故名為嫉諂者矯設異儀曲順物
情名諂誑者現有德詐邪命不實名誑。


【疏】知機可責至義者若知有圓機責令速進既不知
機令五品位人被呵便退若十信巳上雖聞責而且
不退故云容也。


【經】虗空諸天為聽法故者次明天護問天上自有經
卷何故來人間聽法耶答智論云佛不說天上有經
卷今有者忉利兜率二處有之諸天來者人有三事
勝天一能斷欲二強記三精進天有二事劣人一欲
[005-0096a]
天著五欲二色無色天著禪味故不及人所以來人
間聽法也又菩薩天欲弘法利人故來聽法也又欲
逐諸惡鬼及增益法師身心二力故來聽法也今謂
不爾但乘戒俱急者即來三品緩者不來不聞人天
勝劣如通序中釋云云


【疏】從文殊等者第二歎經云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
不可得聞者一者小乘國中所不聞二者無緣國中
不得聞三者不作聞相不作句相無相者相如此之
聞無量國中甚難聞也。


【疏】輪王譬如來等者問流通法說何須更譬耶答有
二意一通為法說可解二別為始行弘經人未曾聞
譬說故於流通中更為作譬也。


【疏】所破八萬四千之宼盜者相傳云真諦解分十隨
眠而為十一一各有九隨眠為方便一一具十即成
一百一百各有前分後分並本成三百量本一百就
前後二百中一一以九隨眠為方便並本二百合成
二千兼本一百為二千一百約多貪多嗔思覺愚癡
著我五品品有二千一百成一萬五百巳起有一萬
五百未起有一萬五百合二萬一千又以三毒等分
四各有二萬一千合成八萬四千此與正理不同又
依賢劫經三百五十度門各有六波羅蜜成二千一
百對四大六衰各有二千一百成二萬一千貪嗔癡
等分各有二萬一千合成八萬四千與正理亦不同
云云
[005-0096b]


【疏】能破八萬四千之官兵者俱舍云牟尼說法薀數
有八十千也問八萬法薀合有幾億頌答此間算法
有上中下下者十萬曰億中者百萬曰億上者萬萬
曰億若依智度論千萬曰億若此方則十萬為一億
一法薀有六十頌十法蘊有六萬頌是則萬法蘊有
六百億頌八萬法蘊有四十八百億頌問智論唯有
四十萬頌何故此說過多答毗曇據佛在時法未滅
沒故多智論據佛滅後故少如法藏傳云尚那滅度
七百七千本生經一萬阿鼻曇八萬清淨毗尼皆滅
此即證也。


【經】得法國者法界國也。


【經】如來亦大歡喜者界外四魔。


【疏】其中細開云云者頌不與珠譬中但頌上三譬如
強力二句頌上威勢次兵戰一句頌上第四有功歡
喜次賞賜下二行一句頌上第五隨功賞闕餘三義
次頌與珠譬具頌上二初如有勇下二句頌上第一
有大功者心甚歡喜次王解下二句頌上第二以此
難信下與珠譬次頌合譬中初頌合不與珠但有二
義初如來下二句頌上合中如來亦復如是即譬中
初輪王義次忍辱下三行頌上合中以法教化巳下
文即譬中第五隨功賞賜義次頌合與珠中具二初
既知二句頌上合有大勳次末後下二行半頌上合
與珠上長行合與珠中有提譬帖合云如彼強力之
王等今頌中亦有如王解髻等二句是也上長行從
[005-0096c]
文殊下至今乃與之是頌中末後乃為下半行是也
頌此經為尊下二句是長行中從文殊下至最在其
上是也頌中從我常下二句是長行中長夜至宣說
文是也頌今正是時下二句是長行中從始於今日
巳下文是也故注云云又細開者從既知眾生是人
一兼行一說是法華是教一不妄開示是理一。


【經】說種種法者體外方便以方便是體內也。


【疏】今初讀是經至轉現報者有人問現身讀經人憂
惱疾病云何言常無憂惱耶答有四意一眾生有二
種業一定業二不定業不定可轉定不可轉二云轉
重為輕故讀經人橫羅殃咎三不能如說行四眾生
無量罪漸得微薄今疏意轉現報也不簡定不定盡
能轉也經力如此今有不轉者受持心薄耳又常無
憂惱者是除心病疏云除苦受之報是也又無病痛
者除其身病疏云即報轉是也若准藥王品此經閻
浮提人病之良藥者如來能破眾生三種病也一凡
夫謂六道二聲聞謂兩教二乘三菩薩即三教菩薩
即破九界權病故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經】若於夢中下疏分為六初五段從十信至十地夢
入因位故四言偈頌之第六夢成果位故五言偈頌
之智論有五夢一熱氣多故夢二冷氣多故夢三風
氣多四聞見多五天神與夢今疏又是所更聞見是
第四夢及諸患是熱冷風三患是諸患夢也攝四為
二共五夢為七天神夢與非人同問僧祇律明五夢
[005-0097a]
一實夢二不實夢三明了夢四夢中夢五前想後夢
是不實何得見初發心乃至成佛耶答喻一念佛心
是十界如芥子容須彌不相妨礙也無情尚爾況心
佛微妙一念不具一切三世諸法耶言夢見初發心
至成佛無量諸事者皆比其覺時反觀只是一念眠
心心譬自性清淨心眠法覆心譬於無明也無量夢
神者譬恒沙無知煩惱覆一切恒沙佛法也夢事不
實善惡憂喜譬見思惑覆真空理也故知一念理心
能具一切也。


【疏】障淨現生後者現是六根生是初住後是妙覺。


【疏】成就貪嗔者過去所成煩惱今生斷盡沙門義。


【疏】非願智境者非神通願力及宿命智力。


【疏】佛起現前者佛覺常現前也。


涌出品



【記】云冥顯如來迹不可量者地涌菩薩冥妙之用顯
於如來三世之迹不可測量也。


【疏】四悉者此中隨事生善心必三世得益皆理善破
理惡久證第一義為四悉與釋列眾中諸弟子四悉
異彼前三悉屬事第一義屬理言四方者但是靈山
四方非遠處也東安云此下三品是正說文中第二
段明長短不二前第一段明三一不二此並法無定
相以一為三或說三為一第二段明人無定相或以
長為短或以短為長非是聖人別有體通近遠直是
法性自爾又破光宅云若言此中長壽是真短壽是
[005-0097b]
應者亦應淨土是真穢土為應若言即穢土是淨土
何不即短為長耶唯此破意光宅不將本迹雖殊不
思議一也即以三品為三段初一品說壽量之緣起
今謂緣起是本門序段不應全一品為序第二品正
明壽量第三品明聞壽命之益今謂益中有授法身
記及領解作此分文不同近代判屬流通此與印師
初分後分二門同今家但言本迹二門則收各有身
云云


【疏】十一品半至云云者記解恐悞今言云云者準下
文分為二一三品半明弘經福重流通二八品明囑
累流通各有三段如下分文故言云云不關東西等
今釋記者於十六品半中迹門五品法師舉法餘四
品舉人引今是持品安樂品引往是寶塔達多品巳上
迹門意云云問若爾此明本門流通不令迹門共說思之

東妙音西觀音顯是聲聞得八相記密是不輕菩薩
授四眾正因記總身是妙音觀音別身是各現三十
三身逆是調達嚴王順是聲聞菩薩往佛是雲雷音
等今佛是釋迦自微如彈指是緣因自著如聞品得
無生忍得法華三昧等現益亦如聞品當益即指未
來畜益如龍鳥人益如四眾男益如現童男女益如
童女及龍女等親益如羅云耶輸疎益如餘眾事益
如緣因理益如正因又事益得前三悉理益第一義
悉雖有此義注云云意理則不然如前云云


【記】於前四悉但世界為人者召下方雖有四悉望卷
[005-0097c]
初釋但有二悉上下方異是世界專在涌出品為人
兼後壽量品即召本屬示現在眾令生現善即為人
益未斷疑無對治未顯遠無第一義也云云


【疏】法性之淵底者即境也玄宗之極地者因果為宗
即初觀為因觀竟為果故名為宗皆冥法性不二之
理名為極地玄者妙也。


【疏】以不住法住密藏者所住是性德四德能住是修
得四德者記釋云本有四德為所依修得四德為能
依能所並為能依身者身為能依是修所依是性雖
有修性俱屬於能是能依身也所依土亦有修性性
四德土是所依修四德土是能依雖有修性俱屬所
依土也依正不二身土一如故大師云一法二義耳
云云


【記】引華嚴云重重相入等者即約理相入約事雖互
相入皆有事等十方塵剎皆有善財普賢法慧功德
林金剛幢金剛藏等名相入事等名相入等說等者
皆具四十二位容融之法也。


【記】十方法界唯一佛者此是問他宗也今家釋三身
只是一身一即三故一遍即三遍體用不相離故如
壽量品云云


【記】亦許他佛者問他宗法界之內唯一釋迦主伴為
亦許他佛十方主伴耶答並有主伴如此方主十方
伴十方主此方伴主中主主中伴伴中主伴中伴皆
互相通云云
[005-0098a]


【記】於此巳前亦曾有迹者謂於法華前亦有本時所
化弟子隨如來迹中施化但未曾說耳言雖但顯本
者雖下方涌出是本未至壽量者名為未彰。


【經】況將五萬者欲亦弟子多而師少尚有六萬恒沙
況弟子少而師多此益數轉多矣。


【記】則顯無機至於長見短者恐悞。


【記】云執者即長而見短今言無機是執者何故云不
能於長見短耶應云無機者不能於短見長耳思之


【疏】初標四導師者一名上行在空有之表即中道行
二名無邊行者踰斷常之際問與前空有何別耶今
云遍法界起名無邊行言淨行者出三惑之外言安
立行者理遍故安智圓故立自行理智故稱安化他
理智故稱立有云上行表我無邊表常淨行表淨安
立表樂若具說者一一人皆四德。


【疏】問如來安樂至少惱者問訊能化人也言少病少
惱者凡有三句一者無病無惱二者多病多惱三者
少病少惱三句之中但問一句不問無病惱者眾生
未得免疾佛何由得無病耶不問多病者眾生若都
不受一乘之化可言病惱多耳巳受化易故不問其
多但言少也問病惱何別答問訊身為少病問訊心
為少惱若從所化說者眾生結使垢盡如來少惱眾
生苦盡如來少病。


【記】故且抑其一分者明其於短見長望於狹見廣名
為一分。
[005-0098b]


【記】逗機未足合亦不周者如別教證道雖與圓同名
之為合未開地前三賢名為不周猶存別地前及餘
六方便名權未開近顯遠者名迹未逗餘六方便名
未足。


【記】二頓不別者恐悞華嚴從說名頓法華從開名頓
開不開異約理是同思之


【記】遠近二由者地涌為生疑故現為壽量之近由如
來為顯長故召壽量之遠由故云遠近二由也。


【疏】第二正說為二初誡許次正說初又二長行偈頌
長行又二初誡次許初誡又二初先述讚次誡次許
又二初標果智次開化故知文不次也。


【疏】先述讚者善哉是讚乃能問下是述。


【疏】次三頌三世者經昔所未聞法者過去今皆是現
在當得聞是未來記云一行半恐誤云云


【疏】初五行半頌雙答者初四行頌答師中兼頌釋師
中智斷初二行頌修智德。


【經】從常行下一行頌釋中證斷德次從如是諸子下
一行頌釋中證智德次一行半頌答處中亦兼釋答
中權智初志念下二句頌上釋中常樂深智等次種
種妙法下二句頌釋中亦常樂於諸佛之法。


【疏】白佛下騰疑更請又二初騰疑次今日下是更請
疏闕此開云云


【疏】初二頌開譬又三初譬如下二句是頌長行譬如
有人色美等是次示人百歲下一行一句頌長行指
[005-0098c]
百歲人等是三舉世下一句頌長行是事難信是。


【疏】後世尊亦如是下頌合譬亦三者恐悞長行合但
二無第三合結也。


【疏】我等從佛聞下第三三行者此中文句應言第二
頌請答文不開頌合譬也就頌請答文文三初我等
從佛聞一句頌第一佛語次於此下頌合除我等疑
三願佛下二行半頌除未來弟子疑兼請答意中六
義亦在其中故注云云。


壽量品



昔有數人乘船連風餘伴並溺死唯一人憑物獨濟
夜夢云汝所以偏得脫者曾聽法華壽量品故也。


【疏】叡師序云分身明其不異者有云不實耳謂分身
欲顯丈六非實身多寶欲顯法身不滅記云預表雙
林不滅應即法故。


【疏】河西云明法身真化不異者謂寶塔品明法身常
住理無存沒壽量明如來壽量等同大虗。


【疏】非存亡之數等者法身非應生之存入滅之亡名
數也脩夭類知修踐極之照者增念佛三昧也緣佛
久遠之本廣迹之化無量無邊即增其三昧諸菩薩
心修此三昧名為踐也見法身非量而量名為極。


【疏】澄神至本者此古人但見迹中法身為本若性德
法身眾生共有不知修得法身之處三身具足澄神
三身俱名為本今日三身俱名為迹何得唯言法身
為本耶若會歸為乘始者會歸竟無始盡未來故無
[005-0099a]
終也未曾為始者權本是實亦無始終。


【疏】問近成是方便下有五問初方便是難次若爾下
四是例一例近二例會三例道同四例義壞思之


【疏】釋品如來者記云先通次別今謂是初略釋如來
壽量次如來義下是廣釋如來壽量思之


【疏】諸菩薩至發願說壽者餘家將此例釋迦塵點是
權菩薩既願未來說壽當知釋迦酬願而說非是實
成今不爾釋迦文證此壽即實菩薩但於初住分得
妙覺本下迹高開近顯遠只即歸初住長壽之說此
即是權釋迦不爾如向所說。


【疏】先以報為本者諸文皆云從法身起應今何以從
報耶若言法身遍一切處何不能應耶答從果地所
證法身能契智滿方有起用從觀證為本也。


【疏】詮量諸命者問壽命何別答正理論云壽命無別
俱舍論義釋則異命是活義存義住義未死即名為
命壽是定義期義限義今約三身壽命釋之思之


【疏】金剛前有量者問初住之壽尚不可盡如何十地
仍有量耶答若證理邊實如所問今從惑未盡邊仍
受變易生死故名有量。


【疏】無常者無凡夫生滅倒故謂凡夫執著生滅為常
今無此常也。


【疏】一身即三身者記釋名通三身皆四句義通者名
下之義三身互通如云應身非常非無常義與法身
無別問應身雙非及雙存句許可義通第二常句第
[005-0099b]
三無常句既是應同如何得名義通耶答由法報二
身中如虗空出過二乘之常無凡夫倒之無常即能
應同常無常也故止觀云若言應身直應身者非應
身也當知應即餘二身也言理通者三身同一理也
法通者三身皆有四句法也云云


【疏】誠是忠誠等者初始行者令信深悟者令解又鈍
根者信利根者解又今說法法身唯佛證解除佛巳
還皆是信解也如來誠諦之語者出所信解也佛心
實為誠故云忠誠壽量實為諦故云諦是審實也言
三勸信准釋論第一百卷云為尊重法故慇懃至三
又受法者有三根故三說。


【疏】破近顯遠等者玄第九卷釋用十義中例迹十義
云一破三顯一二廢三顯一三開三顯一四會三顯
一五住一顯一六住三顯一七住非三非一顯一八
覆三顯一九住三用一十住一用三述曰三是權一
是實對本門將迹替三將本替實為十雙本也。


【記】云望往日壽至望自身者以釋迦今望往日值迦
葉為菩薩時名竪以今自身佛望久成佛為橫經云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教化名豎亦於餘處教化
名橫。


【疏】性行合空者合畢竟空理相應也。


【疏】值燃燈至他身者記云燃燈是他身恐悞文云是
說巳身也即說巳身值燃燈佛也燈明是說他身耳。


【疏】緣中亦有世間等者記云通別二教三虗一實問
[005-0099c]
通教與藏三乘是同證理亦同何得云第一義是實
耶答從利根菩薩攝入後教第一義實是通教菩薩
有利根即同別教登地藏通二乘昔於三味亦有密
入亦應云三虗一實也今從顯露邊藏通兩教二乘
並是三實一虗通菩薩鈍三實一虗利三虗一實別
教地前三虗登地一實但云通利也。


【疏】約圓頓至一實一虗者記云五千起去於本迹二
門名俱虗者意謂不全既聞略開顯巳成結緣眾於
四悉中又有三悉之益亦應云三悉為實第一義虗
不應於迹門全名虗也思之


【疏】此中六句顯應身等者經從如來如實下是第一
句無有生死下第二句亦無在世下第三句非實至
非異第四句不如下第五句如斯下第六句權智六
句例然記中初二三句合第四句離恐不稱論文思之
問應云三諦之智何故云權實二智耶答捨別從通
二通四教三局別圓若從開說唯圓二三不二思之


【疏】例如非生非死結句為生是生是死結句為死記
解生是生死有邊死是涅槃無邊判云疏錯今謂不
然疏但隨結成偏句不必要局雙非是無雙照是有
思之


【記】云一一悉中有四悉者準玄文釋世界四者釋論
云陰入隔別是世界因緣和合故有人是為人正世
界破邪世界是對治聞正世界得悟理是第一義為
人四者雜業因緣得雜觸雜受即世界於一事中或
[005-0100a]
聽即為人不聽即對治無人得觸得受即第一義對
治四者藥病異是世界所治之人是為人能治之藥
是對治實性中無能治所治即第一義第一義四者
四句皆實不同即世界佛得理善即為人第一義遍
一切境即對治言語道斷即第一義一悉具四即具
足句今皆非之即中道。


【疏】法身至應同等先同起滅後引歸非起之果。


【疏】況復果耶者舉因況果名為復倍有云法華論釋
經云今猶未盡論云未滿者以眾生未盡故佛本願
未滿謂菩提未滿也。


言復倍者則是不可說不可說也欲顯如來壽出數
量表是故為常問未來何故稱倍耶答過去有二種
一者無始二者有始為六通三乘不見有始故言無
始而非無初證法身是故有始凡夫三乘不見其終
於初一證法身則畢竟無滅具此二義故稱倍也此
釋約理即無始終約事即有始終不名一倍不如舉
因況果云云


【疏】若言照寂等者照體寂故名滅從體起照故名生
記引瓔珞經照寂為等覺者恐誤等覺猶有一品無
明應云從寂起照妙覺斷盡應云照體歸寂。


【記】止觀第七者圓四正勤不次而次先明巳生善惡
次明未生善惡皆先滅惡次生善故四念處勤觀麤
惑浮疎細惑沈隱故分巳生未生之別今三觀觀念
處真諦先成名巳生善見思即滅名滅巳生惡假中
[005-0100b]
觀成名未生善生塵沙無明惑滅名未生惡不起。


【記】但除現計者除陰上計常等四常等四名為現計
故云可知。


【經】云譬如良醫者疏云三達五眼為八術涅槃疏解
云曉八術為明也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兒
五治瘡六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內合佛知八正道能
治八倒病釋曰既是第十醫即無作八正亦兼破前
三教二邊八倒也又解通達常無常等二邊雙照即
八術也。


【經】聰慧明達者在心為智慧在耳為聰在目為明達
時慧譬一切種智聰譬六通達五眼今疏聰達總對
五眼也。


【疏】十二部教文理者文是其方理是其藥識教知理
稱為明練即十二分教詮於理也。


【疏】多子息者昔曾受化弟子故名為子受化之流更
後轉化受轉化入名之為息。


【疏】以有事緣遠至他國者明過去世眾生但受漸化
不得久住故往他方名為他國言事緣者此土感盡
他土機生佛化餘緣望彼為近此土感息名之為遠
又息此應彼名之為遠。


【經】諸子於後者眾生起惑譬於後飲他毒藥者以正
觀為自習觀既弱還起愛見外道邪教名之為他今
疏著三界邪師之法是也心起愛見名之為飲能害
慧命稱之為毒或因種熟名為藥不別邪正名為悶
[005-0100c]
亂流浪六道名宛轉于地順化得理名昇高違化墮
生死苦名為地又心受苦名悶身受苦名宛轉于地
也。


【經】還來歸家者昔緣盡故去今機熟佛來入生死名
為家。


【疏】失先所種三乘者先種大乘後起貪著三界故失
大也中間聞小未入不退位即起五欲故失小也總
言失三乘耳云云


【疏】見聞佛出皆有喜敬者經云歡喜是意業恭敬跪
拜即身業問訊即口業也。


【經】善安穩歸者智論云從安穩道來故名如來今云
安穩歸即是來也無機則去有機則來名之為善往
來無障故名安穩先去今來故名為歸。


【經】我等愚癡至服毒藥者言愚癡者大小機發同述
昔過也煩惱迷醉失其本意名為誤服稟受邪法名
之為毒有漏心斷名之為藥如六行斷惑名有漏藥
藥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合是有漏名為毒藥諸佛
說教滅愛見惑名見救療昔曾稟教生解是一往化
中途背化失解是隨逐化今日請說令得本解名賜
壽命即畢竟化問遙見為是機論為是現事答具二
義約機亦得現事如疏梵王請等是也。


【疏】此戒定慧即八正道者正見生正語防口正思惟
生正業防身正精進生正命此防意總屬於戒正定
是定正慧正念通三學故八正道。
[005-0101a]


【疏】如優婆者善知機宜應以食悟教服乳酪應以信
悟教令上樹等云云


【經】常在靈山者吉云此章釋疑故來有二義一者時
眾疑云現見大火乾坤洞然如來之身豈常存乎答
土有淨穢穢土被燒淨土不滅迹身現滅法身常存
二云此經始末四種權實一乘權實二身權實三壽
權實四土權實此四是經之大意望今家本迹各十
妙大有所闕乘是行妙身是體用妙此迹門二妙由
闕於八壽權實是壽命妙土權實是國土妙此二是
本門亦闕於八妙如何為經之大意耶請賢者思之
云云


【經】眾生所遊樂者一樂耶各反縱賞也二五教反遊恣勝所可生欣樂


天台法華疏義纘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