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7 法華經疏義纘-唐-智度 (master)



天台法華疏義纘卷第二
東春沙門 智度 述


【疏】算數目連者梵云沒特伽羅舊云目犍連訛也此
云善算有趙達算得甘餚達取箸算曰鄉東壁下有
酒壺西壁底瓫中有鹿脚何以辭之主人曰吾知善
算故試子術耳。


【疏】舍利弗才明等者西域記云舍利弗以才明見貴
尊者以精鑒延譽才智相比動止必俱結要始終契
同去就相與厭俗共求捨家遂師珊闍耶。


【疏】佛常上忉利宮西域記云佛昇三十三天為母說
法後勝君王聞出愛王刻檀像佛乃造紫摩金像。


【疏】調達引者大論釋教王殺父而為新王我當害佛
[002-0018a]
為新佛為誘王故化為小兒坐王膝上因以唾飴口
中從佛索眾佛不與之因茲結恨別搆五法婆娑云
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
及五味因佛集僧別行法舍羅云誰忍此五事者是
毗尼有五百新學無智投籌將住界外伽耶共作羯
磨身子目連往到其所彼命善來告舍利弗將眾說
法我今背病便右脇臥目連現通身子說法將五百
從座起去臥起失眾而生嗔恨。


【疏】帝釋與脩羅戰者長阿含帝釋與脩羅戰勝更造
一堂為最勝東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間
間有七支露臺一一臺上有七玉女有使人皆帝釋
優給衣食莊嚴之具千世界中此堂無比故名最勝。


【疏】如來梵聲深遠者彼明報佛身相好梵天不見其
頂目連不窮其聲佛在靈山目連自念欲知佛聲所
至遠近即從座起住須彌頂乃至西方九十恒沙佛
土光明幡世界佛號光明王至彼故聞猶如對面彼
佛身長四十里乃至目連於彼佛鉢緣上經行故彼
驚恠佛令現通踊身虗空乃至彼諸菩薩歎未曾有
彼佛告言卿大悞也假使過恒沙劫行莫知釋尊聲
之遠近投心悔過歸依釋尊叉手說偈唯願天人尊
冀垂力愍念願顯其國土身子聞之阿難白佛佛光
遠照到巳懺悔。


【疏】佛求侍者者大論云佛求侍者心在阿難如日照
西壁目連觀知云云
[002-0018b]


【疏】十四變化者初禪初禪化初禪欲界化二禪三三
禪四四禪五皆能自地及下地化不能於上地化也
例初禪作云云


【疏】依觀練熏修十一切者觀禪有四一九想二背捨
三勝處四十一切處練禪者九次第定熏禪者無漏
狹熏即奮迅三昧修禪者即超越三昧十一切者青
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巳上廣如法界次第及止觀
云云


【疏】迦旃延者昔佛在時有王名婆賴拏端正殊特國
中無比乃問群臣國人類有端正如我者不群臣報
王有佛弟子號迦旃延端正第一王聞屈請一申供
養供養巳王與旃延各坐一輦遊出城外諸道俗唯
看迦旃延不看王面即迴駕問旃延言弟子前生修
何福業今得為王端正不及尊者願說其事旃延入
定觀見所由便白王言勿羞耻過去有一乞人向僧
伽藍巡乞有一比丘見巳令掃僧地乞人依命除糞
既了與一錢爾時比丘則我身是爾時乞兒則王身
是因掃地得端正報取比丘語得為王我內持戒得
羅漢果王聞是巳捨國付弟出家修道。


【疏】約教釋者皆云破斷常如止觀第十云若於觀支
之中忽發空有等解強於問難破他成巳即是三藏
破見惑斷常若於觀支起空幻化有等之解明利邪
心取著即通教見若於觀支分別或言法性如井中
七寶如水酒酪瓶瓶喻其而無水酒酪喻而有水酒
[002-0018c]
酪四微喻中道前空次假後中者別教見若於觀支
無明即變為明明具一切法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
有非無四句融即破他成巳即圓教見皆當教智照
令成正觀斷惑證真故云皆破別教十住用藏通教
破外道斷常次十行出假破前兩教空有斷常次十
向修中伏出假空斷常至初地證中時破三斷常即
無前後圓人初心即圓伏圓破云云


【疏】阿㝹樓䭾中金輪相繼等者有人引佛譜云始從
民主迄至善思父子相繼三十二王自爾之後有十
族轉輪第一伽㝹乃至懿摩總有八萬四千二百一
十王並是十族兄弟支胤聖賢遞興懿摩之子名烏
頭羅烏頭羅有子名䟦婆羅䟦婆羅有子名尼休羅
尼休羅即生師子頰師子頰有子名淨飯今疏從懿
摩至淨飯四世鐵輪者即飯所承從懿摩下四世也
文中云莊嚴即烏頭者恐悞應云烏頭羅又除淨飯
即成四世鐵輪也若取淨飯並前烏頭即剩二人。


【疏】仁賢劫初當寶如來者有云只是賢劫即是二十
住劫之初名賢劫當寶佛即拘留孫也今謂劫初無
病劫末多病不感佛興至第六住劫人壽六萬歲時
拘留孫佛出世不應劫初定有佛出也民主是劫初
立人壽八萬歲時瞿曇識神同時即不得言與寶佛
同時也。


【疏】眼食者增一云佛在給孤獨為多人說法那律獨
眠睡佛以偈呵之云何為睡螺螄蜯蛤類問曰汝畏
[002-0019a]
王賊而出家耶答曰不也厭生老病死故求出家佛
言既信心堅固而出家者佛躬說法而眠睡耶即起
白佛自今巳後形融體爛終不於佛前眠睡因茲達
曉不眠睡眼根便失佛言眼以眠為食乃至意以法
為食涅槃以不放逸為食勸令寢息那律云不聽違
願所以佛令修於天眼發得半頭也夫眼是報法既。


未得禪但可調停而巳若無禪不睡必是鬼也。


【疏】佛眼云云者大論云五眼修證之相若至今經皆
得五眼故注云云。


【疏】禱房星者此方宿二十八西方七奎婁胃昴畢觜
參南方七井鬼柳星張翼軫東方七角亢弖房心尾
箕北方七斗牛女虗危室壁若西方經云從昂至柳
乃至從虗至胃如是遞遷一方各七應是地異故星
移三座也。


【疏】與佛同宿下云云者令辯別圓次不次耳別人初
空與化佛同宿次假與報佛同宿後中與法佛同宿
所以然者空斷見思三十四心佛齊假斷塵沙與報
佛齊即他受用中斷無明與諸佛齊所契是法身能
契根本智是受用合為法身若圓人一心三智俱空
是自受用俱假是他受用及化身俱中即法身也。


【疏】分別十法界根塵者別教望果修因十住即空斷
六界十行斷兩教二乘及藏通入空菩薩即八法界
半十向修中伏出假菩薩登地證一法界佛斷九界
也。
[002-0019b]


【疏】後比丘為說法者佛化為老師與其同房示不知
房門處問劫賓那門在何處答在南邊老師示向北
邊逐壁倒地劫賓那言門在南何故向北便說偈云。


「 身觸繫時運
 心解長受苦
 身心既無主
 是非知是誰」



言下得果。


【疏】憍梵緣此翻牛呞詩音者佛一夏受阿耆至馬麥者
大論第九問曰佛若神力無量威德何故受九種罪
報耶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羅漢亦被謗二者
旃遮婆羅門女繫大杵作腹謗佛三者提婆達推山
壓佛傷足小指四者迸木㓨脚五者毗樓璃王興兵
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
麥七冷風動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羅聚落
乞食不得空鉢而還又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索三衣
禦寒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答佛在人中生受
人身不可思議豈受罪報為寒風之所困耶又二種
身一法性身二父母生身法性身滿十方虗空不受
罪報受罪報是生身佛如人中法故受罪無咎。


【疏】離越翻星宿者此南方七宿中第四宿名星也或
室宿者假和合常作聲此三共是一緣言室宿者從
空亭得名於空亭中初見小鬼擔屍前至大鬼來奪
爭既不允少鬼指人為證乃自思惟二鬼之力俱能
殺人依理枉理俱不免害寧以實答小鬼將來大鬼
便嗔拔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眼見自身為他食盡
[002-0019c]
名假和合見人即問故云常作聲。


【記】云畢陵如止觀者佛問河神汝見畢陵合掌懺未
白佛言具見佛言懺竟無慢有此言者五百世為婆
羅性多慢故。


【疏】拘絺羅此翻大膝者膝骨麤因以為名是舍利弗
舅聞外生被佛化得果怨佛故語佛言我與瞿曇論
義我勝還我汝勝還汝即立宗云我不受一切法答
佛難我我皆不受佛言汝巳墮負汝今現來欲取身
子見此為自受為不自受若受宗言一切不受是故
違宗若不受汝不合來取身子若取無得勝我又違
他順巳為宗汝自不受何得為宗即有兩俱不成過
若言我宗自許何成俱過即有自語相違過。


【疏】難陀者有云牧牛人波斯匿王聽往佛所聽法即
念言我是下人不用餘事佛王宮生應不解牧牛法
我當問之若解即是一切知人不解即是多和博學
人耳智論第二云一牧牛須知毛色不令錯入他群
喻汝須知邪正勿入外道二知匏刷勿令蟲土著身
喻汝須常懺悔除諸煩惱三知肥瘦瘦者剩與草豆
肥者少著喻汝須知福慧雙行四知覆瘡痍勿令蟲
匝喻汝須護六根門勿令外損五知道路勿令落坈
塹喻汝須行三乘正路勿行九十五種外邪道六度
水知淺深勿令失濟喻汝依三寶度於彼岸七知牛
不安安置好所喻汝須遠離惡友近善知識八知所
在見有蟲狼喻汝須除其三毒九知放烟熏蚊虻喻
[002-0020a]
汝發菩提心熏邪見虻十知搆乳犢子少多取大小
取喻汝須知檀越貧富富勸彼施貧少受十一知牛
主遍護諸牛不令毀失喻汝常摟六識心王勿令放
逸聞佛說此便悟道果與止觀引稍別佛說偈云。


「 牧牛無放逸
 其主獲其福
 六牛經六年
 展轉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於禪門自在
 六根而寂靜
 六年成六通
 聞皆得道果」



【疏】孫陀至天堂者佛喚還巳都將出城令執衣角至
香醉山菓樹下見雌獼猴被火燒竟而無一目問汝
見天堂未令上三十三天事交合園見諸釆女種種
音聲有一處有天女無夫問佛佛令問天女女言佛
弟難陀持戒生此當為我夫佛問云天女何知孫陀
利答天女比孫陀利如孫陀比瞎獼猴以言持戒有
如是利乃至問見地獄未答云未佛引至地獄見一
地獄卒守空地獄問之答云佛弟難陀為生天故持
戒暫在天上後來此受苦聞巳愁憂不樂白佛佛為
廣說胎相發心得羅漢果云云


【疏】阿難中云覇其宗社者禮律威儀曰帝者得其華
英王者得其根椀覇者得其枝葉故帝道不行不能
王王道不行不能覇覇道不行不得守其身宗社者
宗廟宗尊也廟皃也尊皃所居社謂后土土者吐也
土之所生如口吐物即地神也土地廣博不可盡敬
故封之為社也稷謂五糓總名即五糓神也是故天
子所居左宗廟右社稷。
[002-0020b]


【疏】羅睺羅者什公云脩羅蝕月時生故以為名。


疏勑四大羅漢等者記引寶雲經第七佛記十六羅
漢者未檢經有云一賓度羅䟦隨闍二迦諸迦伐蹉
三迦䟦梨四名蘇頻陀五諾矩羅六䟦羅七迦理迦
八伐闍羅弗多九戎博迦十半託迦十一羅怙羅十
二那伽群十三因揭羅十四伐婆斯十五阿氏多十
六住茶半託迦南州人壽十歲時佛法暫滅增百歲
十六後出增六萬歲正法流行至七萬歲時正法永
滅即造塔供養至八萬歲時獨覺滅慈氏方興自爾
巳前法住於世並是十六羅漢所持力也。


【疏】佛言汝為人說五陰未至十八界未者俱舍頌云。


「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論曰諸有為法和合聚義是蘊義十二處是生門義
十八界是種族義云云言薀義者梵云塞健陀唐翻
為蘊舊言隱覆覆義此翻不正與梵語違梵本應云
鉢羅婆陀或云淡聚名淡隱釋云不然醫方明云淡
飲非淡隱也或翻為眾亦不然若眾應云僧伽或云
聚亦不然若聚梵云曷羅陀言處者梵云阿野怛那
此云處舊云入不應理若言入者應云鉢羅吠奢言
界者梵云陀都唐翻為界者有譯為持恐非理論釋
義處舊名入非理入是滅義而不得生義今十二處
作心心處所生長之處亦作滅沒之處故通兩義
言種族義者如雄黃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

種族如眼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解曰雄黃是雌黃
[002-0020c]
種類不同自類差別與界義等如是眼等展轉至體
類等者如眼雖有五趣四生皆是眼等族總為眼界
問俱舍正理何別答俱舍族是能生義如張父生子
是張族正理族是類義如張性雖多舉族收皆是張
類五趣四生多眼一族亦爾故有別也頌。


「 愚根樂三故
 說薀處界三」



論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等三門論傳
說至愚色心者以意難知故云傳說正理云善逝意
趣雖極離知據理推尋似應如是一為愚心所說蘊
一色四心所收之論云或愚心所總執為我也二或
唯愚色者疏云為愚色說處十全一少分是色一全
一少分心所故三為愚色心說十八界十全一少分
是色七全心一少分是心所故解曰愚謂迷境即身
等見根是根機信等為體樂是樂欲以欲為性或云
勝解論根者亦三謂利中鈍為利說蘊蘊略說故為
中說處處非廣略故為鈍說界界門廣故又眾生根
性有二一解遲疾分三根別二記難易分三根別各
利者略鈍者廣等云云論樂亦三謂樂略中廣故對
蘊處界三云云


【疏】羅睺中十種覆障者文分四悉記中通釋今觀此
文從初塞鼠穴至謗由有子來有五覆屬世界義從
祖王下為人說法二覆障是生善為人義從既巳得
道至三界生盡一覆障是對治義從三界生盡願不
能牽下二覆障是第一義。
[002-0021a]


【疏】八種障涅槃者前七障有餘第八障無餘具二涅
槃也一種障生死者應云及無餘也非障生死及涅
槃者不從障生死及有餘得名從障無餘得名亦兼
障生死也。


【疏】觀行知識者大品云佛菩薩羅漢是善知識六波
羅蜜三十七品是善知識法性實際是善知識解云
佛菩薩等威光覆育即外護六度道品是入道之門
即同行也法性實際即是諦理諸佛所師境能發智
即教授也又各為三如佛威神覆護即外護諸佛聖
人亦脫瓔珞著蔽垢衣執除糞器和光利物豈非同
行諸佛菩薩一音演法開發化導令得解脫即是教
授此人具三義亦名僧寶也六度道品亦具三義助
道名護助助發正道即外護義如定為助以慧為正
正助合故即是同行依此正助不失規矩通入三解
脫門即是教授此法門三義亦名法寶也法性亦三
義者境是所師冥熏密益即外護義境智相應即是
同行義未見理時如盲諦理顯時如日智用無僻即
教授也此理三義亦名佛寶。


【疏】或言聞名為知見形為識等者知其內識其外形
故名知識又遠者多知而不識近者多識而不知又
知者遠知有德而不識形愚者近識其形而不知有
德此各有所偏今文知者遠近皆知皆識故云知識
愚者遠近皆不知不識也又見形為知見心為識約
外名見形約內名見心陳如具歷五時所證無生理
[002-0021b]
等皆即名見心餘弟子準知。


【疏】十八學人九無學者準對法論第十三云說果差
別二十七謂隨信行隨法行見至身證預流向果一
來向果不還向果阿羅漢向極七反有家家一間中
般生般有行無行上流等十八也成論有信解現般
此論則無此有極七有家家一間成論則無云云
法自釋云信行者謂資糧巳具性是鈍根隨信他教
證諦現觀言法行者論云資糧巳具性是利根取一
生解脫分故此定入決擇分種解脫分善在正五停
心總別相位入決擇分者即入煗等四善根也此等
根性一生一坐定入見道唯取決擇分善根一生者
巳隣見道最初也言見至者論亦名見到謂鈍根者
因名信行至果名見至四果皆是也言身證者利根
因時名法行果名身證論云身得證八解脫定即不
還果於八解脫但得前七不名身證言預流向者住
順決擇分乃至未得初果皆名預流預無預道流也
言預流果者住見道十六心住名入正性言一來向
者謂於修道位中巳斷五品言一來果者於修道中
斷六品猶下三品惑共潤一生故云一來言不還向
者於修道中斷欲七八品言不還果者於修道中斷
欲界第九品言羅漢向者斷初禪一品至非想地八
品皆名為向言極七有者謂極至七生不至於八為
家家也言家家者俱舍論云即預流聖者進斷修惑
若三緣具轉名家家一由斷惑斷修惑三四品故二
[002-0021c]
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
二生故云云應知總有二種家家一天家家謂欲天
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二人家家謂於人趣生三二
家或一州二三等又云應名一來果向斷第六品名
一來果故婆沙四十六云七生天上人中者依此圓
滿預流而說人天等受七生然預流人天生別謂天
七人六乃至天二人一等即止觀引兩品家家是也
云云言一間者即一來果進至至不還向此人或於
天上唯受一有得涅槃故間謂間隟或一生間俱舍
云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具三緣云云與一來果
同言中般等者俱舍頌云。


「 此中生有行
 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沒
 餘能往有頂
 行無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論曰此不還者總說有七且行色界差別有五一中
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無行般五上流言中般者對
法云謂生結巳斷起結未斷惑於中有纔起即便聖
道現前得盡苦際有云一作業二起業同云云言生
般者二結俱未斷纔生色界巳即便聖道現前俱舍
云謂往色界生巳不久便般涅槃巳具勤修速進道
解云得有餘般又云無餘般此不尒於捨壽時無自在故言有行般者俱舍云
往色界生巳長時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涅槃唯
有勤修無速進故言無行般者俱舍云謂往色界巳
經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便般涅槃闕勤修速進道
[002-0022a]
故言上流者謂於色界地地之中皆受生巳乃至最
後入無色界究竟於彼無漏聖道現前俱舍云上流
者是上行義謂欲界沒往色界生未即於中能證圓
寂要轉生上方般涅槃解曰前四名般上流無者何
耶答前四此生定得故名般也上流容有多生故不
名般又異生般生般雖生上界即於生處得般無上
行義不名上流今此上流故不名般又此上流差別
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別故因差別者此於靜慮有雜
修無雜修故果差別者色究竟天及有頂天為極處
解曰開為二也由因果分別為二上流謂樂定樂慧別故言因別者樂慧上流雜修定樂定上流無雜修
定由果別者樂慧上流生色究竟不生無色樂定上流生有頂天不生淨居既言二天為極處故亦容生下四
淨居及三無色不尒下淨居無色應無得羅漢果耶又上流者此人根鈍於上

界中初身不般二身巳後方得涅槃名上流解曰上流有二
種一煩惱流二是道流斷下煩惱上結漸起名煩惱流道行說名曰道流也又四種一不

定般二一切處般三樂慧樂論義生五淨居四樂定
樂寂靜者生無色界又五階差熏禪生五淨居不者
生無色界言五階者熏禪有下中上上中上上云何
熏禪用無漏熏於有漏令有漏定精勝清淨熏法如
何行者修得四禪定巳先熏第四禪入眾多無漏心
中次入眾多有漏心中後入眾多無漏心中如是往
返漸次略之乃至最後二無漏心二有漏心更二無
漏心為熏禪方便道成次後入於一無漏心一有漏
心後一無漏名熏禪成於此成中五遍往來初遍初
遍名下第二名中第三名上第四上中第五上上熏
[002-0022b]
四禪巳三二初等禪悉同云云修熏禪巳若不退者
經生五淨居名為生般不名上流若有退者生下天
中隨身多少後還斷結修得四禪還重熏之彼成中
一遍休者生少廣天亦名無煩兩遍休生無熱三遍
休生善現四遍休生善見五遍休生色究竟尼吒天
也問此五為隨業異為惑亦異答隨業有異潤惑不
殊同一繫地故問此五淨居得有生般上流人不答
一義云但有生般無上流般為五階中遂勝受生不
先生下後生上故又解亦得本在下天下品熏禪生
下天中生彼天巳更修勝熏生上天中故有上流
俱舍又云有雜修者往色究竟有三種一全超二

半超三遍沒論云全超者謂在欲界於四靜慮巳具
雜修遇緣退失上三靜慮以初靜慮愛味為緣命終
巳生梵眾天處由於先熏習勢力復能雜修第四靜
慮從彼處沒生色究竟最初處沒生最後天頓越中
間是全超義論云半超者隨彼漸次生靜慮乃至中
間能超越一處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半超也論云
遍沒者彼漸次於一切處皆遍受生後方能生究竟
天一切處死故名遍沒此五名行色界論行無色者
差別有四謂在欲界離色界貪從此命終生於無色
四種不同由生般等有差別故有解曰釋樂定也差
別有四謂生般有行無行上流準此論行色界中有
二種別一得雜修生五淨居二不得雜修生色界巳
後生無色行無色者在欲界中離色染巳生無色即
[002-0022c]
樂定有二種也一生色界巳生於無色二不生色界
生於無色並前為七般也一中二生三有行四無行
五行色上流六行無色上流七現般若加轉生即有
八種現般分二即九種云云或有十一如成論一現
二轉世三中四生五行六無行七樂定八樂慧九信
解脫十見到十一身證無學九者對法論九種一慧
解脫二俱解脫三羅漢果四退法五思法六護法七
住法八不動九堪達成論九種一是退相二守相三
死相四可進相五住相六不壞相七不退八慧解脫
九俱解脫言退法者對法云最鈍根者名為退相若
淤散若不淤散皆能退故解曰淤散者謂心緣境等毗曇本無學
地無常方便無頓方便所得可進俱舍云遇緣退所
得毗曇退失聖道成論退失三昧云云言死相者根
雖勝前深厭諸有不能得定不得定故無漏智慧難
得現前設得亦失懼得失故求自害故名死相俱舍
云思法者謂懼退失恒思自害同言可進相者所得
三昧轉深增益名可進相毗曇昇進同言住相者所
得三昧不進不退俱舍云無勝退緣雖不自防亦能
不退無勝加行亦不增進言不壞相者所得三昧種
種因緣不能敗壞名不壞相此人慧利善取三昧名
不可壞言不退相者此人最勝所得功德盡無退失
名不退相此後二人俱達分定當毗曇中不動人也
亦與俱舍堪達不動同慧解脫俱解脫二如文。


【疏】莊嚴雙樹者涅槃經舉六人迦葉阿難舍利弗須
[002-0023a]
菩提阿那律目連在鹿苑為四枯在方等般若為四
榮至法華涅槃枯榮不二故如來於二樹中間而般
涅槃表不二也。


【疏】觀者下五句釋學無學故言不緣等次若就下約
觀釋二千有云千如從理道理俱故千界從義義數
齊故此成曲巧文意約百界有千如約百如有千界
皆是理具不分理義之殊無煩異解云云


【疏】舉迹故標本法迹者例前觀解二千也前本迹解
學無學竟未解二千為本迹故疏云舉迹者舉二千
之迹也標本者標本二千也二千迹即是本家之迹
故云即是本迹也。


【疏】波闍波提等者摩訶翻大波闍翻愛波提翻道是
佛姨母佛親母生佛七日命終者問但有婦禮尚益
壽保安親誕神儀何以翻令命沒答化不一途無非
佛事故若通此難有多釋一云今子生滿七日夫人
不見得子在胎受樂及諸天威力護故遂便命終二
云夫人壽命唯在七日是故命終何以故昔來常法
菩薩幼年出家母見此事其心破裂即便命終三云
薩婆多說菩薩母見所生子身體端正世間無比歡
喜遍身不能便死。


【疏】溫良等者敦美潤澤名溫行不犯物名良和從不
逆名恭去奢從物名儉推人後巳名讓。


【疏】鹿野夫人者有云善星菩薩在家時子問若爾何
故父王恐失嗣位不許太子出家舊既有子如何不
[002-0023b]
許答善星雖是在家時子非長婦生即第三夫人鹿
野生也所以父王不聽若準今疏鹿野不生者望不
生羅睺云不生耳。


【疏】善權曲巧者為實施權為曲引權歸實為巧。


【疏】今且近論者此本迹總釋約八相義初降神聖后
降神託胎住胎三相次金姿誕應是出生相三捐王
下是出家相兼學世道是得道相四若法輪下至主
將功畢是轉法輪相五聖主下是涅槃相故法身為
本八相為迹也。


【疏】十數相扶心王者具四一相一同一剎那時二同
一所依根三同一所緣境四同一事業即是行相謂
心王緣青等今言相扶即同一時也。


【疏】又通大地十者俱舍頌曰。


「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異」



論曰諸心所法具有五品何等為五一大地法二大
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
法此則列名也地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即說此
為彼法地也總釋五地名也大法地故名為大地者
別釋大法地也謂地是心王大法是心數論彼法是
何重問也頌曰。


「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於一切心」



論曰傳說如是所列十法諸心剎那和合遍有正理
云地即是心大法地故名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
[002-0023c]
有名大地法謂遍與一切品類一切心俱合生由此
故心非大地法非心俱故準上論文受等十法遍一
切心故名為大心王與大為所依故名為大地受等
十法與心俱生名大法地法餘心與心王不俱生故
非大地法婆娑十六云問大地法是何義答大者謂
心如是十法是心起處大之地故名為大地大地即
法名大地法有說心王名為本體用勝故即大是地
故名大地是諸心所所依處故受等十法於諸大地
遍可得故名大地云云


釋菩薩眾。


【疏】菩提薩埵菩提云道者舊名道士其言最勝世學
張李之道張李之道本名槌頭及鬼卒後盜取佛法
道士之名薩埵云心道即無上中道是所求境心者
是能求之心能所合舉故云菩提薩埵等新經亦不
相違問三乘人皆有菩提何故初二不名大道心眾
生答欲顯三乘優劣義故小乘道劣又非中道故不
與大道之名問二乘但云一名菩薩有兩稱者答二
乘但能超凡故立一名大士德踰凡聖故有兩稱言
菩提薩埵簡異凡夫者凡夫不能求道故非道心眾
生言摩訶薩埵簡異二乘者二乘雖求於道今約求
於大道故名大道心眾生也攝大乘論云三義釋之
具般若故名菩薩具大悲故名摩訶薩具實慧故名
菩薩具方便慧名摩訶薩具智慧名菩薩具福德名
摩訶薩此即依內德立中道之名也新譯云菩提覺
[002-0024a]
義智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名
菩薩又覺是所求果薩埵是求菩提之有情又覺是
所求果薩埵是勇猛精進不憚長時求菩提故今文
云求廣博大道是所求果又成就眾生是悲所度生
從弘誓一義餘二則闕又此菩薩約修行說以自利
故大智為首以利他故大悲為先。


【疏】阿耨此云無上者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
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覺然經論
多說直理名無上菩提體以根本故今此雙取佛果
理智俱名無上菩提於此二果俱不退轉者問不退
與不轉何別答釋彌勒所問經云得自分功德名不
退得分外功德為不轉又得智慧為不退得福為不
轉又得般若不退得方便名不轉。


【疏】六心巳前輕毛菩薩者此是瓔珞經六住退也龍
樹云欲怖地前菩薩令速入初地故云退耳其實不
退如後釋云云


【疏】初地名歡喜者瑜伽四十七云以能攝持菩薩義
故名地唯識四義一與行所依二能持功德三能生
四令長大合此依生長三義為瑜伽能持義也二能
持是瑜伽能攝義言十地體者四智是有為無漏從
種生故解曰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理是所顯故名
無為總為十地之體即能證所證俱為體也言歡喜
者唯識云極喜地初獲聖性謂斷凡夫性得聖故疏
不墮二邊是斷凡夫性能入中道是得聖故云云
[002-0024b]


【疏】二地名離垢者唯識云初地能離遮犯戒垢第二
地全能離微細毀犯故又云初地性戒巳成於遮戒
猶有毀犯今第二地並皆離故名離垢也疏云離遮
諸惡是也。


【疏】三地名明地者唯識名發光地論云成就勝定大
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云云疏云內智明是成
就勝定大法總持外說辯是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疏】四炎慧地者論云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
慧炎增故謂第六識內俱生身見等煩惱由得此菩
提分法慧故此慧喻如火炎燒第六識俱生我見等
諸煩惱薪永滅不行名炎慧地。


【疏】五名難勝地者論云真俗兩智互違合之相應極
難勝故巳前諸地真俗別觀唯此地中真俗合照照
勝前故名極難勝世親云真即無分別智此二相違
合令真俗二境二智同觀於一念中真俗雙照故云
難勝。


【疏】六現前地者論云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
令現前故謂觀十二因緣有最勝智觀無染淨名分
別此智現前地即是疏云福資種智種智名無分別
智也。


【疏】七遠行地者論云至無相位功用後邊出過世間
二乘道故解云無相位者從初二劫有相位行至此
無功用後邊經歷時長稱遠行矣解云地前三賢為
一劫初地至六地為二劫是有相位七地是無相又
[002-0024c]
是功用後邊世親云此地於功用得至究竟即後邊義也
謂一切相不能動搖而至無相位也雖至七地無相由有功用


【疏】出過一切等者論云出過世間二乘道故者謂於
前六地雖求於緣起染淨無二相猶有所治細現行
執有流轉還滅相故未能空中起有緣行者解云流
轉是十二緣生還滅是十二緣滅但得是空未能空
中見有名緣行行也今七地能於空起有故云二智
方便出過一切也。


【疏】八不動地者論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
不能動故相謂有相用謂功用即此相用不能動心
故名不動解云疏云正智是論無分別智疏云不動
是論相用煩惱不能動此第八地伏第七識執是煩
惱永滅不行能淨無漏無相無間無分別任運相續
不同第七地雖至無相然不自在未能任運有加行
故猶有煩惱六地有間七地無間八地任運雖同無
相有此差殊故疏云以慈熏身等業能應一切是任
運義。


【疏】九地名善慧者論云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
方善說法故世親云此慧妙善故名善慧無性云證
無礙解此智最勝智即是慧故云善慧云云


【疏】十地名法雲者論云一大法智如雲含眾德水二
蔽如空遮重名雲三充滿法身如雲注水故十地論
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法雲地如雲遍滿如王太子
而得自在無性云由得一切法智緣一切教不離真
[002-0025a]
如一切法智譬如大雲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如淨水
智能藏彼如雲含水云云又如雲覆隱虗空智如彼
雲覆隱遮障又如大雲注清淨水充滿虗空此智生
諸功德充滿法身。


【疏】阿字門等者有引止觀記釋云字等者如金剛藏
說十地十方說十地能說之人並名金剛藏名為字
等同說十地即是語等功德無差名功德等此橫望
也今謂一字一切字名字等如初住名阿字門四十
一位俱名阿字名字等如荼字是妙覺名究竟餘四
十一位俱名究竟中間亦爾故名字等言語等者皆
具四十二音聲也言功德等皆具十力四無所畏十
八不共名功德等也是約竪故不同也思之


【疏】何七地更起聲聞支佛之念者唯識論文云七地
出過二乘道是也。


【疏】云法華論上支下支等者支者分義上支謂總下
支是別應知皆得阿耨至菩提不退轉是總相餘是
別相於十示現初云住聞法不退轉經云陀羅尼者
此云總持總持有二一攝二散攝者持也解云通於
定散名攝此即聞持於義理但持不忘即所聞之法
能持名之為攝聞即總體是念慧二散者施也有四
種一法二義三能得菩薩慧四明神呪施與眾生故
此中二種初是能持即聞持是後是所持餘四種是
二示現樂說不退轉經云樂說辯才辨才即四辨而
樂說是四中之一故一法辨二義辯是教理故三詞
[002-0025b]
是諸方音詞無滯故四樂說樂說前三故言七辯者
一捷辯須言即言無疑塞吃故二迅辯懸河注寫不
遲訥故三應辯應時應機不增減故四無疎謬辯凡
說契經不邪錯故五無斷盡辯相續連環終無竭故
六豐義味辯一一句言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間最上
妙辯具足甚深如雷清徹遠聞種種聲故解云有五
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三明聞者悅樂四入深敬
愛五聽者無厭有云樂說辯才者有四義稱辨一在
眼稱明在耳稱聽在心為智在口為辯此別辨也下釋
良醫巳釋記也又云速疾應機為辯言含文釆為才故言辯

才三說不退轉法輪者經云轉不退轉法輪輪是所
說此不退轉法故轉有三義一圓滿義八正道等轂
網輻等皆圓滿故解云正見正思惟為轂是根本故
語業命為輻依前起故正念精進定為網能攝錄餘
故二不定義佛從見道轉至修道從修道後至無學
道自得此巳後為他說安置聖道於他身中如是展
轉他得聖巳復為他說喻輪不定故名為輪解云有
三種處輪即不行一高山二險道三深泥今法亦爾
一為眾生我慢自矜高是二為愚癡險道故下云著
樂癡所盲是三為貪愛深泥故下云以貪愛自蔽是
若有此三法輪不轉也私云此解義局若有利使凡
夫及闡提等豈應轉耶三摧壞義蟷蜋拒轍輪能摧
之聖道在身能摧煩惱摧其未伏能鎮巳伏如王輪
寶等下釋法輪中更釋云四依止善知識不退轉經云供養至
[002-0025c]
殖眾德本論云善根根是眾德之本也有云八萬四
千諸波羅蜜名眾德以為根論云以身心業依色身
攝耳故菩薩修行莫過身心今舉殊勝色身之業供
養諸佛深殖德本攝取巳之身心五斷一切疑不退
如經常為至稱歎者由諸菩薩入初住位斷事理疑
煩惱所知二疑分盡所知是俗中二理之障煩惱是
空理障又所知是塵沙無明惑煩惱是見思惑合則
二障離故三惑理事唯思及被諸佛常所稱歎為者
便也被也得也六入事不退轉者論云為何等等事
說法入彼彼法不退轉如經以慈修身論云以大慈
悲而修身心經中闕心口論中闕口正法華具三業
語雖有闕其意皆含互隱顯耳此釋所由諸菩薩為
何等事外為他說法內入證諸法故引經釋以大慈
悲而修身心故以慈悲熏身現五道身拔苦與樂慈
悲熏口說種種法拔苦與樂慈悲熏意種種方便拔
苦與樂顯二利行一自利故內證諸法二利他故外
為說七入一切智如實境界不退轉者此言倒應云
入如實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轉即入觀照智與下第
八別今謂證一切智名為入從能證人名入也境智
俱為所入也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轉者如經通達大
智俱生分別二我俱空名為我空智俱生分別二法
俱空名為法空智第七識有俱生我法二執無分別
法我二執第六識有分別俱生法我二執第六與妙
觀察智相應時斷分別我法二執引第七與平等性
[002-0026a]
智相應時斷第七俱生我法二執方證二空智果為
門所顯真理廣如唯識云云今謂法我二空皆見中
道方異別教思之九入如實境界不退轉如經到於
彼岸故即窮理性名到彼岸。


【疏】應作所作至百千眾者論云應作所作住持不退
轉疏闕住持二字經有二句名稱普聞至眾生故能
住持佛法令法不滅眾生聞名信向修學能度無數
百千眾生故名應作所作菩薩所應作謂利益眾生也。


【疏】論云二者攝取事門者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
地中等者論有二釋論攝取事門者攝取諸功德事
初番釋云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因何等方便
何等境界中應作所作故此為總標論地清淨者下
牒釋十三句中應分為三於無上正等覺不退轉一
句是住何等清淨地中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後
之二句何境界中應作所作故於牒釋中唯解初二
句標不釋第三何等境界中應作所作地清淨者八
地巳上三地無相行寂靜清淨故解云八地無相無
功用行不為有相功用行所動七地雖能無相而有
功用八地無相無相無功用也九地寂靜者寂是止
也靜是默也即法身第九地不為功用所動清淨不
為煩惱所染是第十地十以無相理名無上正等覺
故後三地皆於無相行任運寂靜離障清淨名不退
轉非諸垢染有相之所退轉故此解由帶別教教道
別教證道準瓔珞經初地三觀現前心趣解脫若望
[002-0026b]
於圓應云初住論主寄別故作此釋可思云云第二
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種一攝取妙法方便任持妙法
以樂說力為人說故此攝三句論云任持妙法者經
云皆得陀羅尼由得聞持任持妙法令不捨離任自
在心持之不忘故名任持論云以樂說辨才故論云
為人說者經云轉不退轉法輪為人說此不退轉輪
巳上三句論二攝取善知識方便以依善知識作所應
作故者此攝經三句論以依善知識者經供養無量
百千諸佛論作所應作者經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德
本即謂善根是所應作故由此經云常為諸佛之所
稱歎巳上三句論三攝取眾生方便以不捨眾生故此攝
一句經以慈修身故以大慈悲熏習身心能不捨一
切眾生常能拔濟論四攝取智方便以教化眾生令
入彼智故此攝三句經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
岸由自有三智能令眾生攝取三智故初智知如實
智自利智也今謂與一切同次智事智利他智也今
謂與道種智同後彼岸智是真理智實性也今謂一
切種智巳上三句論中唯解初標二句不釋何等境界中
應作所作故此攝三句經名稱普聞無量世界是何
等境界如經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是所應作由菩薩
具三智等故名聞遠振十方世界中度百千眾生即
是菩薩所應作故巳上二句論第二復次下復有攝取等
事門不稱今經故疏中不用云云


菩薩列名中略為四對一巳成當成對文殊巳成勢
[002-0026c]
至等當成二在家出家對彌勒出家䟦陀在家三此
界他方對彌勒在此方舍衛國觀音他方四主人賓
客對導師賢護王城為主寶積毗耶離人為客有人
問此中列十八人何故文殊在初答燈明佛因妙光
說經釋迦因文殊說經既有開說之功故初列也又
因文殊釋彌勒疑佛得定起說經故初列也河西云
文殊遊方大士十方法會多為開發之端故偏說也
又云文殊具三世佛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在摩尼
寶積佛未來紹佛位即三世佛也問大品亦王城說
何故䟦陀菩薩在初答䟦陀是王城舊人客舊為次
常精進者眾生有諸苦是故大士恒須拔濟故云常
精進也無閒曰精趣入為進既恒濟拔即具四悉
言不休息者從長時以得名經勇施者了畢竟空

捨身命財不生怯弱故寶月者以巳智慧照顯幽夜
注云如智慧明清人三毒熱惱斯殄如月此解亦淺
所清既淺能清豈深月光者以巳智光除去鬱蒸注
云慧能破闇如月之光亦深解之云云滿月者得無
不圓照無不普故也大力者智用無邊注云道門尅
二乘為大功德滅十惡為力注解尅二乘為大但成
藏教菩薩可滅十惡為力但是大乘耳今解尅七方
便為大滅五住為力無量者化用無邊注云無相之
力不以有相量為名越三界者慧逾生滅道跨三有
今解慧逾二死生滅道化內外三界䟦陀羅者此云
賢守隣極亞聖曰賢行道能固曰守。
[002-0027a]


【疏】彌勒中引國王見象師調象者因見牸象奔逸無
禁教王執樹枝免於象撲乃責象師象師云欲心盛
故非身不調却後三日欲心息巳便取其象燒七鐵
丸使象吞之竟身死方赦其罪諸臣問曰如此欲心
誰能調者時有天神感悟象師云佛教能調王聞發
心願作佛至今果獲次補釋尊也唯見象苦應合言
悲今從與樂說引濟未免緣者恐悞是釋迦因地為
鹿居處被燒避火涉水有多少獸不能度之以身為
橋過他彼岸乃至蹇兔後至纔過鹿終西域記云蘇
䟦陀羅此云善賢是如來最後弟子即昔後度蹇兔
是也不合引此同證彌勒云云寶積者廣積眾德注
云財法二寶積累兼言導師者善開慧路注云以法
引物妙達邪故如海導師善知識險共同法解


【疏】正慧不動者以正慧化生不為生死所動。


【疏】珍寶心者三德之寶也雜眾生界無無色六道無
地獄如疏云云四眾無優婆夷八部無夜叉摩睺羅
二王無轉輪聖王發起序中皆有。


【疏】中陰經亦化無色者經第二云爾時世尊即以神
力到悲想非非想天攝中陰眾生至非想非非想天
佛為說法非想非非想識如是等類皆發無上道正
真道意於無餘泥洹又三十六億那由他眾生厭患
劫壽聞清淨法即成道果也無量四眾聲聞菩薩觀
世音等並在會中廣如彼說問曰中陰眾生五陰具
足可得聞法無色界天既無耳識云何聞法能發大
[002-0027b]
心答曾欲色中聞大乘法熏成種子今佛說法強緣
擊發令先熏成大乘種子及法爾功德能意識心上
影像相現由此世力能發大心修行得佛也理教既
爾此釋為正故無識凡夫四蘊分段尚化色身佛邊
側泣淚下如雨。


【疏】有聖者帝釋二地梵王七地故十王中對六欲並
色界四禪是十地菩薩也。


【疏】先標帝釋次列四王者恐悞梵作四字即須列梵
王色界主也。


【疏】果報與形服雜者權人與實人同受果報形服故
云雜。


【疏】約教釋云云者準八番應具四種言因緣者八番
異是世界天人眾是為人鬼畜眾是對治得道是第
一義本迹釋者得佛道為本示八番及無漏漚和皆
是迹觀心釋無漏是空漚和是假佛道是中即具四
釋故注云云。


【疏】釋提桓因等者新云釋迦提桓因達羅釋迦性也
此翻為能提桓天也因達羅帝也正云能天帝俱舍
云云


「 妙高頂八萬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峯
 金剛首所在
 中宮名善現
 周萬踰繕那
 高一半金城
 雜色地柔輭
 中有殊勝殿
 周千踰繕那
 外四苑莊嚴
 眾車麤雜喜」



論曰三十三天住迷盧頂四頂各八十千與下四邊
[002-0027c]
其量無別有說周八千四邊各唯二萬山頂四角各
有一峯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
中止住守護諸天於山頂中有宮名善見面二千半
周萬踰繕那金城量高一踰繕那半乃至天帝所都
城也於其城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餘天
宮故名殊勝面二百五十周千踰繕那外四苑莊嚴
是諸天共遊戲處一眾車苑二麤惡苑三雜林苑四
喜林苑為外莊嚴大城也。


【記】及三光四王者俱舍頌云。


「 妙高層有四
 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
 堅手及持鬘
 恒憍大王眾
 如次居四級
 亦住餘七山」



論云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始從水際盡第一層相去
十千踰繕那量如是乃至從第三層盡第四層層亦
十千量此四層級從妙高山傍出圍遶盡其下半最
初層級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層級如其次第八
四二千有藥叉神名為堅手住初層級有名持鬘住
第二級有名恒憍住第三級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
部天眾第四層級四天王及諸眷屬共所居止云云
持雙持軸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大王所部
村邑是依地住於欲天中此天最廣長阿含經化四
天王品云須彌山正東千由旬有提頭賴吒天王城
名堅上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眾寶嚴飾須彌山
南千由旬有毗樓勒叉天王城名善見須彌山西千
[002-0028a]
由旬有毗留愽叉天王城名周羅善見須彌山北千
由旬有毗沙門天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
名眾歸縱廣六十由旬今疏云廣二十四萬里者是
阿含中縱廣六千由旬。


【疏】名月等者又有本迹觀心二釋闕因緣約教今三
光異是世界各名淨並生善各除暗是對治各表本
是第一義即本迹攝因緣也觀心攝約教準思云云


一日光者俱舍頌云。


「 日月迷盧半
 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沒中
 日出四州等
 雨際第二月
 後九夜漸增
 寒第四亦然
 夜減晝翻此
 晝夜增臘縛
 行南北路時
 近日自影覆
 故見月輪缺」



論曰日月眾星依何而住依風而住謂諸有情業增
上力共引風起繞妙高山空中旋環運持日等令不
停墜彼所住去此幾踰繕那解曰日月等去四萬踰繕那計六十四萬里
持雙山頂齊妙高山半日月住量幾踰繕那日五十
一月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盧舍其最大者十六踰
繕那日輪下面頗胝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月輪
下面頗胝迦寶水珠所成能冷能照云云論云於北州夜半東州日
沒南州日中西洲日出日行此州路有差別故令晝夜有減有

增從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從寒際第四
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解曰雨際第二月初即是四月十六日第一月初即三月
十六日若八月為雨第二月即此方十月十五日為第一月初若十一月為寒際第四月即此方七月十六日
為寒際之初若二月為寒際第四月即十月十六日為寒際知之晝增減位與此相

[002-0028b]
云云若取此義即秋分巳後是夜增春分巳後名
晝增云云即夏至日巳去名夜增冬至日巳去名晝
增也問何故增減答由日行南向北故云云婆娑云
增位極長十八牟呼栗多減位十二晝夜停等位各
有十五云云


言晝夜增臘縛者三十臘縛為一須臾一百八十日
增至極長一百八十日計番六須臾減亦然論問何
故月輪於黑半初白半初位見有缺耶解曰西方黑月在前白月
在後世施設中作如是釋以月宮殿行近日輪月被日

輪光所侵照餘邊發影自覆月輪令於爾時見不圓
滿若準樓炭經者第五云劫初未有三光眾生福力
盛風吹火精黃金二寶作日天子城郭七重東西二
千里南北高下亦然周圍八千里又亂風吹瑠璃白
銀二寶作月天子城郭七重東西一千九百六十里
南北高下亦然周圍七千八百四十里又亂風吹水
精作星天子城郭大風持住右轉而行大者周圍七
百二十里中者四百八十里小者二十里此經與俱
舍論不同解曰經云五十由旬四十里笇成二千里論五十一由旬十六里笇八百一十六里
日行三道故長短夏行北道冬行南道春秋中道月
三事故缺減一者角行二者侍臣形服瑠璃色在前
三者日有六十光明照之故減也又三事故增一月
正行故增二十五日處正殿侍臣不當前三日放光
月皆不受故滿也修下品十善施燈明等而生星宮
中亦有男女月宮亦有男女一日一夜當人間五十
[002-0028c]
年身長十里修中品十善並施燈明而生其中日宮
有男女壽命與日同知遊行修上品十善施燈明等
而生其中。


【疏】四大天王中闕因緣約教者約本迹釋中攝因緣
者四王異是世界各領二鬼是為人不令惱人是對
治表四德是第一義攝約教者四枯是藏通四榮是
別圓故本迹中攝餘二也。


【疏】忉利天上至二自在者二自在闕因緣及約教本
迹攝因緣二天異是世界化五欲是為人二自在是
對治表本迹第一義故攝得因緣也觀心攝約教入
空攝藏通入中攝別圓也。


言忉利上有炎摩等者俱舍云巳辨三十三天所居
外器餘有色天眾所住器云何頌曰。


「 此上有色天
 住依空宮殿」



論曰前所說三十三天上有色諸天住依空宮殿云
何名上有色諸天謂夜摩天都史多天樂變化天他
化自在天及梵眾天等十六處合有二十二天皆依
外器六欲處妙境初二天與人同餘四抱執手笑視
云云隨彼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女歘爾化生
頌曰。


「 欲生三人天」



論曰欲生三者謂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
如是現前欲境中自在而轉謂人趣及下四天有諸
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妙欲境中自在
[002-0029a]
而轉即第五樂變化天謂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
境彼於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即第六他化自在
天問何故人及前四天眾合說後天眾各別建立答
人及前四天煩惱麤後二天煩惱細有說人及四天
受自然生境故合為一第五第六獨樂受用自他化
境故各立一云云問身量如何頌曰。


「 瞻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
 東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



論解曰瞻部洲人身多分長三肘半於中少分有長
四肘東勝身洲人長八肘西牛貨洲人長十六肘北
俱盧洲人長三十二肘解曰肘長一尺八寸準姬周尺南八東丈六西三丈二北
六丈四巳上身量也壽者南一百二十東二百五十西五百北一千巳上壽也故云增如次因者持五戒也南
下品東中西上北上上出正法念經也頌曰。


「 欲天俱盧舍
 四分一一增」



論曰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盧舍四分之一如是
後後一一分增至第六天一俱盧舍半四王天身長半里忉利一
里夜摩一里半兜率二里化樂二里半他化三里巳上身四王五百歲忉利千歲夜摩二千歲兜率四千歲化
樂八千歲他化一萬六千歲四王一日一夜當人間五十年忉利一日一夜人間百年夜摩一日一夜人間二
百年兜率一日一夜人間四百年化樂一日一夜人間八百年他化一日一夜人間一千六百年巳上壽修因
者四王修中下品十善忉利中中夜摩中上兜率上下化樂上中他化上上四分一一增者人間身分分增從
五百歲下約壽倍增也云云論曰色天身量初梵眾天半踰繕那

梵輔全一繕那大梵一繕那半小光二繕那故云初
四增半半也此上諸天皆增倍倍者謂無量光天倍
增二至四繕那光音八繕那小淨十六無量淨三十
[002-0029b]
二遍淨六十四無雲一百二十五應云一百二十八
減三繕那福生天二百五十廣果五百無想亦五百
無煩一千無熱二千善見四千善現八千色究竟一
萬六千解曰從梵眾天巳上身壽齊等如梵眾身長半由旬壽半劫乃至究竟身長一萬六千由
旬壽命亦一萬六千劫也云云言俱盧舍者此云鳴喚言無雲減三

者有人云從變異受初修不變異難此似倒也既得
難定身壽應加求異理也應言下變異受似樂欲心
勝由此造業引壽等勝不變異受引欣心劣由此造
業引壽等減問欣心劣何故唯言減三耶云云持雙
巳上日月並無彼天云何建立晝夜及光明事依華
開合建立晝夜如拘物陀鉢特摩華又依鳥鳴靜差
別或依天眾寤寐不同或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
云云無色四天從下如次壽量二四六八萬劫頌云
小光上下天大全半為劫者為壞為成為中為大小
光巳上大全為劫自下諸天大半為劫即由此故說
大梵王過梵輔天壽一劫半謂以住壞各二十中劫
六十中劫為一劫半故以大半四十中劫為下三天
所壽劫量解曰論中問意云為壞攝四十劫共為壞劫名為一劫為二十成劫為一劫約住劫
中一下一上中劫為一劫為約八十中劫為一大劫又解為壞二十中劫為成二十中劫為一上一下中劫為
八十大劫有云並約壞劫火水風等八七火一七水一箇

風隨一一壞順初禪一劫壽故故七火一水壞二禪
順二禪八劫壽故八七火一七水一風壞三禪順六
十四劫壽故問初禪三天何故不言順第三天壽一
劫半耶二三兩禪何故不言第二天壽耶。
[002-0029c]


【經】娑婆等者問摩醯首羅天居色界頂此名大自在
有大威德力傾覆世界舉世尊之大論華嚴並云第
十地菩薩又毗紐天此云遍淨俱舍云居第三禪頂
劫初化生水齊中出千葉蓮華梵王因華方下生念
世界空有八天子忽然化現因有眾生八天子是眾
生之父母梵王是八王子父母毗紐是梵王之父母
二天既大何不為主而取初禪梵王耶答遠推根本
是彼二天今據有言語等也云云言娑婆者新云索
訶此云堪忍俱舍論云有餘師說禪初靜慮地宮殿
依處等一四洲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等中
千界第四靜慮等大千世界有餘師說下第三靜慮
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靜慮量無邊際故頌曰。


「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壞」



此有萬萬為大千若言百億即百萬為一億萬萬為
百億是娑婆世界也恩云世界主是四禪主尸棄初
禪主光明二禪主等取三禪也今疏依智論第一卷
云娑婆世界主舉處以顯主梵天出位以簡民尸棄
標名以立稱尸棄翻頂有肉髻似螺故云尸棄又頂
上如髻瑜伽正理三十云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
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護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
沒故威德等勝故名大梵大梵所有所化領故名梵
眾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大論第九云初禪
[002-0030a]
三天有貴賤者修三品慈不同故也下品為梵眾中
品為梵輔上品為梵王今文云加修四無量心是也
二禪三天者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小光光明轉
勝數量難測名無量光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
淨今疏云光音三禪天者意地樂受說名為淨於自
地中此淨最劣故名小淨轉增難測名無量淨此淨
周普故名遍淨第四禪中九天下空中天所居之地
如雲密合故說名雲疏名密身身居此地名密身也
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更有異生
勝福方得生彼說名福生今疏名無量密亦受福密
也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今文同離欲諸聖
無漏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
又云或住於此害生死邊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
淨居又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煩謂煩雜或
謂煩廣無煩雜天中此最初故煩廣天中以此最劣
故說名不煩巳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
伏離諸熱惱故名無煩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遠
離得無熱名巳明上品雜修靜慮果得將易彰故名
善現雜修定障餘品至微至極清徹故名善見更無
有處於有色中無能過此名色究竟或此巳到眾苦
所依身最後邊名究竟也。


【疏】本迹觀心自思之者梵翻離欲名清淨約本迹者
三得本淨迹名離欲耳言觀心者三觀無三惑名離
欲觀也言梵眾是梵民也本為實教淨眾迹為梵民
[002-0030b]
言觀心者一中無量即假觀名眾也言梵輔者是梵
臣也本迹者本是住行向地法身大士名臣迹為輔
也觀心者三觀之行輔三諦之理也言梵王者本住
王三昧迹為此名觀心者中道雙遮雙照名自在觀
也二禪三天者本是三智迹示三光天也觀心即三
觀心即三觀為三光耳三禪三天者本三諦理無三
惑垢名淨迹為此天耳觀心者一心三觀淨於五住
名淨觀也四禪九天言密身者本一身即三身三身
即一身名密身迹示此名耳觀心者觀不可思議假
一界即十界十界即一界非一非十名無量密觀也
言廣果者本證無邊身名廣果迹示此名也觀心者
中觀廣愽名廣理極極名果也言無想者本得中道
法性無二邊假想迹示此名耳觀心者即空故無見
思想即假故無塵沙想即中故無無明想一心三觀
故無次第想約六即明之云云言不煩者本實相理
自性清淨故名不煩迹為此名也觀心者三觀即中
體能雙照永離三惑也言不熱者本住法界體性清
涼迹為此稱觀心者三觀清涼無三惑熱也言善見
者本得佛眼觸境皆理名善見迹為此名也觀心一
念見三諦名善見也言善現者諦理障雲名現例前
云云言究竟者本證實際名究竟迹此名觀心者
以中道觀是究竟觀也亦六即判故云自思之。


【經】八龍者先束四對初二能喜能善對次二八海九
頭對次二多苦少惱對後二依色依心對凡有四義
[002-0030c]
一為其身最大五不思議中龍為其一智論云小乘
法門有五不思議一業力二世間三龍力四坐禪力
五佛力今五中之一也二正法念云惡龍助修羅善
龍助天今是善龍次天列也婆沙云天將修羅鬪時
今龍與之鬪故知龍助天也故今疏云龍縈身以遏
海水是也三調適陰陽於人有恩今疏云常護摩竭
是也四外書說文云龍是鱗蟲中之長能小能大能
幽能明春昇天冬入淵廣雅云有鱗者為蛟龍有翼
者為應龍有角者為虬龍無角者為螭龍娑伽者即
醎海龍華嚴所稱者亦云從國立名者此國近仙人
而王觸悟仙人仙人呪此國令成海此龍居中從本
國立名也阿那婆達多者華嚴云七地為此池龍起
大悲雲隱覆一切眾生經苦法門而得自在於鱗甲
中流出諸水日夜無竭濟瞻部洲諸有情類摩那斯
者此慈心龍華嚴經云將降雨時先雲七日待眾事
訖然後始雨故名慈心復有諸龍各各自說過去於
七佛所曾作俗人或因聽法或因捨施等如是因緣
後還寺舍有信心人為供養眾施種種飲食及四方
僧食比丘食巳迴施於我我飲食云彼業因緣墮三
惡道受種種苦餘業未盡今生龍中常受熱水熱風
熱沙銅汁鐵丸入口喉燋腹爛通身穿穴直過墮地
唯願世尊救濟我苦佛言此罪難脫汝可受三歸至
賢劫中最後樓至佛世罪方得滅佛言信心檀越施
僧之食水草巳上若有私入若與白衣此罪重於阿
[002-0031a]
鼻地獄廣如龍王經說云云


【疏】十寶山者一雪二香三軻梨羅四仙聖五由乾陀
六馬耳七尼民陀八斫迦羅九宿慧十須彌一一皆
王也。


【經】四乾闥婆者樂音五孝反梵云末奴此翻為樂謂令
人愛樂也今疏樂音五覺反若云颯縛羅此云可意音
亦名如意梵云健闥縛此云尋香行即非乞求也今
文云嗅香以其清淨虗飡香為食故云嗅香恩云樂
有二類一非絲竹如皷磬之類二是絲竹簫笋之類
皷磬下者名樂上者名樂音絲竹下者名美上者名
美音問二類盡是有聲之樂二下品者何不言音故
今疏云幢者是無聲之樂故不云音自有上下下者
名樂上者名美有聲之樂下名樂音上名美音。


【經】阿脩羅者五門分別一翻名二明屬諸道攝三辯
住處四釋名義五得報所由初翻名云無酒神者過
去持不飲酒戒報得此身名無酒又毗婆娑云阿之
言不脩羅云端正彼不端正以男醜女妍今文云亦
云不端是彌天云阿云無脩羅云質諒以其多諂曲
為立此名餘其直信恩云彼土正云阿素洛此云非
天阿之言非素洛云天彼多諂詐無有天行故名非
天第二明諸道攝者一瑜伽佛地論云為天趣攝雜
心論云鬼趣攝正法念經鬼畜二趣攝與今文同伽
陀經說鬼畜天三趣攝第三辯住處者十地經說脩
羅五類一極弱者在人間山林中住即今西方山中
[002-0031b]
大有深窟多是非天之宮與今文鬼道攝者居大海
邊同餘四類居海下者與今文畜生道攝者居大海
底同言海下者十地經云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萬
一千由旬有羅睺宮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勇健宮
今經婆稚是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華鬘宮今經佉
羅騫䭾是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毗摩質多羅宮今
經同第四釋名義今依經次第婆稚者新云䟦稚迦
此云圍圓今云被縛者其人是脩羅前鋒與帝釋鬬
被帝釋縛有勇健力於縛得脫故今文云有力為帝
釋所縛。


【疏】本住權實二智至肩胛者准下文在背曰荷在肩
曰擔非權非實名為荷而權而實名為擔故言權實
毗摩者或云寶飾用冠其服問脩羅何故與帝釋戰
答婆沙云脩羅有美女無天甘露帝釋有天甘露無
美女互相憎嫉故常鬪也第五文云昔有婆羅門下
是如文。


【疏】本觀云云者記釋恐悞今謂是羅睺中自明本觀
耳應云本證權實二智迹示障持日月也觀解者空
中如日即假如月言啟者玉篇云眾口也。


【疏】迦樓至噉四者問化生頓盡如滅燈光無有形質
何堪食用耶答鳥未飛時暫爾之間能為食用亦有
資益也。


【疏】韋提希者新云吠提呬弗呾羅吠是勝美提呬云
身即東毗提訶之名彼毗提訶男聲中呼吠提呬女
[002-0031c]
聲中呼弗呾羅是子此是山名亦是彼山中神名從
彼乞得因以為名也。


【疏】云思惟者善能思量亦云思勝勝餘女人故不以
父標子者爾前巳害其父故不稱也阿含經云世王
懺悔竟猶墮栢毱地獄後出成辟支佛涅槃云闍王
不值耆婆來月七日當墮地獄而懺悔竟不復更墮
所以大小乘經不同者小乘經力劣故重罪微薄猶
墮輕地獄大乘經力勝重罪都滅所以不墮問說法
華時為造逆未若未造與阿含普超相違彼巳入地
獄竟又不得為王殺父竟方得為王若造逆竟是業
障攝即五濁未除不合聞一乘經即同五千及諸天
被移今既在會當知爾時無逆答法華中示為權人
害父竟身瘡未發故來聽經涅槃示為實人經唱滅
五逆之罪王巳懺悔得無根信也若非實罪云何須
懺悔耶又是權行欲顯正教能滅重罪顯經力勝至
彼瘡發邪教不能滅也問此經是一實之教何不能
滅耶答涅槃正明滅惡用傍明生善知如五千至彼
得入是此經正明生善用一毫之善皆得成佛闍王
雖作五逆不斷善根亦當成佛傍明滅惡如調達得
記是具足而言皆具四悉思之可見問涅槃云得無
根信普超云柔順忍如何會通答涅槃據迹明是罪
人故得信心若言得順忍者眾生便謂實罪人則不
滅也彼經據本故順忍也又問王造幾逆一云殺父
殺母殺聖人父是須陀洹果無量壽云是那含四放
[002-0032a]
狂象害佛五破和合僧二言唯具二逆父及聖人耳
言世八法不汙者亦名八不淨一田二宅三奴四婢
五牛六馬七金八銀。


【經】云禮佛足等者第二結有五功德增一阿含云一
者令身端正二得好音聲三生家四為人恭敬五
必定生天有此五利故各禮。義纘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