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98 金剛經易解-清-謝承謨 (master)



金剛經易解卷下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言持誦此經之人。雖宿世
罪孽重大。由經力故。即能消滅而證道果。詎不重
哉。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
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此佛顯經能滅罪。
愈見力用之大。故承上章之意。而復告須菩提曰。
若善男女等。能持誦此經者宜為天人欽敬矣。乃
或反為人輕賤者何哉。良以是人先世。曾作惡孽。
應招惡果。倘非今世聞經生信。賴此持誦功德。作
一大轉機。便應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豈
僅為人輕賤而巳哉。】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然是人以今世為人輕賤之故。其
前生所作罪孽。冥中即為之消除滅盡。且不惟滅
罪。又能得證無上覺法。則此經之功力。豈淺鮮哉。】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
[002-0921b]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
者。」
【他音拖。
○阿僧祇華言無量。那由他。華言一萬
萬。佛又引巳昔供佛功德。以證持經之勝。故呼須
菩提曰。我記過去之世經無量長劫。於本師然燈
古佛巳前。得遇無數諸佛。我皆供養奉事。斷無空
過而不供奉者。其為功德固亦多矣。】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
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
數譬喻所不能及。」
【承上而言事佛之功德雖多。然
若有人於末劫世。信根愈薄。經道漸滅之時。能持
誦此經。則可期證悟。而所得功德。以我供養諸佛
之功德視之。雖百千萬億分。終不能及其一分。乃
至無可比數之分數。亦不能及其一分也。極言持
誦功德之多。非他功德所能彷彿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
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
不信。」
【佛呼須菩提曰。我頃所言持經功德第略言
之耳。若善男女等。於末世時。有能持誦此經者。其
所得功德。我若如寔而言者。或人不明此中道理。
驟聞斯語。其心必驚駭狂惑。反增迷亂。而狐疑不
信焉。所謂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狐疑者狐
性善疑。冬日渡河。行於氷上。但恐氷薄沒水。先往
河邊聽水無聲。往返數四。然後乃渡故曰狐疑。】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002-0921c]


【佛既歷言此經之勝。因復呼須菩提曰汝當知此
經妙義無窮。非淺根智人。所能測識彼持誦者即
得善果。福報若謗毀者。必得惡果業報。其為果報。
皆不可以心思而計議者焉。可以慎諸。】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言大乘正法。無得無說。乃
為究竟。又豈有我人等相。而為正法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是時
須菩提以在會聽法之人。及後之求道者。於佛說
住心降妄之法。恐未盡明了。故復白佛曰。善男女
等。若發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其真心應如何
住著。妄心起時。如何降伏。此乃一經之要。故不憚
煩𤨏。再申問答。欲使羣疑盡釋。無礙修途而慈悲
普度之心。亦可見矣。】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此佛以
志求大乘者。須發大心。故告須菩提曰。善男女等
發無上道心者常生如是之心。而度脫一切眾生
此即降住之法也。盖二乘之人。惟求自度悲心不
普。志求大乘者。自雖未度。先須度人是為菩薩發
心。】


「滅度一切眾生巳。而無有一眾生寔滅度者。」
【言善
男女等。雖巳度脫一切眾生。則願非虗設。而其心
乃不自居功。並不見有一眾生為我滅度者。此為
[002-0922a]
如是生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則非菩薩。」
【夫彼度生而不以眾生之為我度者。何
哉須菩提當知。若菩薩存一度生之念則有我人
等四相而即非大乘菩薩矣。】


「所以者何須菩提。寔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者。」
【所謂菩薩度生而不執相者何哉。須菩提
當知。此無上正法。寔無有生法執而能發無上覺
心者。盖執相求道終難成就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
【佛欲人諦信法無得心。故又引
已事以質須菩提曰。於汝意中以為何如耶。我昔
於然燈佛所。曾為有法以證得無上道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因佛問而知法
由自悟。無法可使之然。故即以不也答之。而稱世
尊曰。如我解悟佛所說意我佛於然燈佛所寔無
有法能得此無上覺法者。良由自悟耳。】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佛以須菩提答辭深契其旨。故丞是
之。而又呼之曰。我昔於本師處。雖云得法。亦乃得
無所得。非有別法而為得無上覺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
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念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
[002-0922b]
尼。」
【授記者。授與預記。將來得果也。釋迦。華言能仁。
牟尼。華言寂滅。寂滅為體。即是如字。能仁為用。即
是來字。佛呼須菩提曰。我昔若有別法而能得無
上覺者我本師即不與我受記。而云汝於來生。當
得成佛。號曰釋迦牟尼。盖惟受記者。可見授受之
間。得無所得。非有秘傳也。若有絲毫作為。決非大
乘正法矣。】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
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夫以我寔無別法而成無上覺之故。是以本師與
我授記而言曰。汝於來世。必當成佛。而號釋迦牟
尼焉。】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昔本師以我佛號為
釋迦牟尼者。何故哉盖釋迦牟尼四字。義亦譒如
來。而如來者。即諸法如如。自然之意。人胡不顧名
而思義哉。】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寔
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言人若以我
承師授記。皆云得法。因言我真得無上覺法者須
菩提。當知我之所得。不過自心明了。僅有得法之
名。寔無得法之迹。是故名之為得無上覺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
寔無虗。」
【須菩提。當知我得無上覺法。於此中問。非
有寔迹而真為有得。亦非虗語而絕無所得。盖此
[002-0922c]
中道理。明者方知。言有言無。總成戲論。】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
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是以如來為汝等
所說一切法語。雖無定向。然皆應機設施。引人入
勝。則所說者。無非佛法。須菩提當知我之教人。所
言一切諸法。不過隨其根器而導之雖一音異演
聞解各殊。寔無二致。非比一切凡外之法。各有差
殊。但以方便演說種種譬喻。是故名之為一切法
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此如來更示離相之意。故
呼須菩提而詰之曰。假如我所說人身如須彌者。
其身長大否耶。】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
大身。」
【須菩提知佛問意。故稱世尊而言曰。我如來
所說人身長大者。乃色身之大。終屬幻妄不寔。非
若法身。常存不壞。故雖大而為非大身。然色相宛
然。是則名之為大身耳。】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則不名菩薩。」
【佛以須菩提所言大身之意。深契其
旨。故呼須菩提而告之曰。菩薩之人。雖志在度生。
亦當如視大身之虗妄。而不存度生之見。若作是
言。而云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其心為有生可度。
便成執相。是則不得名為菩薩矣。】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所謂著相度
[002-0923a]
生。不名菩薩者何哉。須菩提。當知菩薩之人。雖有
修證。而不執法相。是則名之為菩薩也。】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是以
我常為汝等說。一切佛法。皆應遣著。而不存人我
等見。方為正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夫菩薩度生。既不應執相。則莊嚴亦不應著相也。
須菩提當知。若菩薩而云我當莊嚴佛土者。是即
不得名為菩薩矣。盖莊嚴淨土者。乃自淨其心。不
生執相。斯為莊嚴自心佛土。若著意莊嚴。與夫建
立塔廟。種種裝飾。皆不得謂之莊嚴也。】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所謂著相嚴之非者何哉。盖我所說莊嚴佛土者。
但有莊嚴之名不存莊嚴之迹。是即名之為莊嚴
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當知。度生為利他。莊嚴為自利。菩薩之人。
既能自他俱利。而不執相矣。然大患莫若於有身。
世間眾生。皆因心存我見。遂生出種種妄執。不能
脫離。是有我累之也。若菩薩能遣著我執。人我一
如。即為通達無我法者。我說是人。可名之為真菩
薩矣。盖求道之人。要人欲淨盡。斯天理流行。若有
絲毫罣礙。即難期開悟矣。有心斯道者。先須無我。】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言如來大慈。等觀一切。不
[002-0923b]
存私已之心。不作輕人之見。至公無私。故得證窮
法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來所證。五眼
六通。逈超儕輩。雖菩薩亦不能究其極。而其所以
然者。第以平等心。而行普度行耳。故呼須菩提而
詰之曰。汝意以為何如耶。如來色身。有肉眼否。】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以如來色身現在。
故即是之。而云如來有肉眼。但如來肉眼。雖若無
異於人。寔不異而異耳。】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天眼。」
【佛復問須菩提而言。如來有天眼否。須菩提
以佛五眼具足。故以有天眼答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
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
尊。如來有佛眼。」
【歷問諸眼。須菩提皆答無異辭。就
所見而言耳。若佛五眼觀照之境。則非須菩提所
能知矣。華嚴經云。五眼者。肉眼見一切色。天眼見
一切眾生心。慧眼見眾生諸根境界。法眼見一切
法相寔相。佛眼見如來十力。又古德偈云。天眼通
非礙。肉眼礙非通。慧眼惟觀俗。法眼了知空。佛眼
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此之五眼。通該十界。而優劣
有殊。若如來五眼。則皆佛眼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
[002-0923c]
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欲設喻眾生妄心之多。故
先以恒沙詰須菩提曰。如恒河中所有之沙。佛亦
云是沙否。須菩提以沙見無異。故即是之而云如
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
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寗為多不。」


【此佛以世界喻妄心之多也。故呼須菩提而詰之
曰。汝意以為一恒河中所有之沙數。一沙復作一
恒河。設佛世界如眾恒河沙數之多。亦曾為多否。】


「甚多。世尊。」
【須菩提以恒沙世界。且多不可量。況眾
恒河沙之佛世界乎。故以甚多答之。】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
悉知。」
【佛以須菩提既答世界甚多之語。故復告之
曰。爾知佛世界如眾恒沙之為多矣。抑知爾國土
中眾生之妄心。更為多否。夫一人之妄心既爾。眾
人之妄心無窮。尤為不可數計。但彼等雖具若干
種心。我以佛眼觀之。悉皆知見。盖眾心雖多。無非
妄耳。】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謂眾
生諸心。我能悉知者何哉。盖我說彼等諸心。無非
私妄。皆不得為真如之心。然真妄皆出於一心。是
亦名之為心耳。】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
來心不得。」
【夫我所謂眾心非心者何哉。須菩提。當
[002-0924a]
知真妄雖殊。總不出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心量。然
過去心巳過隨滅。現在心念念遷謝。未來心尚屬
未至。當從何處覓心耶。奈眾生不知此理隨逐妄
念。變幻流轉。以故心念之多。無有窮極。是為生滅
法。若任念起。心不隨之。則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縱
有三心萬念。不能為礙矣。思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言佛心平等。遍法界中。無
不流通度化。若以寶施福德。而入無相之心。則三
輪體空。此法界之所以通化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此佛又舉寶施
獲福。轉眼成空。且與心性總無交涉。欲勉人人修
途也。故呼須菩提而詰之曰。汝意以為何如耶。若
人滿大千世界七寶而為施者。是人以寶施因緣。
其得福曾為多否。】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以世
間福報計之。則此人以寶施之多。其得福固應無
量矣。故以甚多答之。】


「須菩提。若福德有寔。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佛以寶
施獲福雖多。於心性毫無關涉。故呼須菩提曰。此
寶施福德。終成幻妄。若於心性寔有所濟。則如來
不謂之得福多矣。盖寶施之福。僅得世間福報耳。
修行人所不取。】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緣以寶施福德於
[002-0924b]
心地工夫。毫無寔濟。是以如來僅謂之得福多也。
然福報雖多。終有窮竭。則區區享受。又何足云。佛
盖勉以勤修出世功德。毋徒種世間福德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言人欲見佛時。須離色相
求之。若見自性如來。方為真見。不當於色相而求
真佛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佛恐人
昧於自心即佛。自心是佛之語。而於色相上覓佛。
故呼須菩提而詰之曰。於汝意中以為何如耶。人
若欲見佛。可僅於其足諸相之色而見之否。】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須菩提聞佛
問辭。而知色身覓佛非法身真佛。故以不也答之。
而言欲見如來。不當僅以具足色身而見之也。】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
色身。」
【所謂不可以色身見佛者何哉。盖如來所云。
具足色身。即非可僅以色身而云見佛也。別有法
身存焉。但今色相宛然。是亦名之為具足色身而
巳。】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佛又
恐人以見佛相好。即云見佛。故又呼須菩提而詰
之曰。於汝意以為何如耶。如來色身。有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具足諸相。見此相者。名見佛否。】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須菩提以見
佛相好。不名真見。故仍以不也答之。而言欲見如
[002-0924c]
來。不當僅以具足諸相見之也。】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夫不可以諸相見佛者何哉。誠以如來所說諸相
具足者。係色身佛。非法相之具足也。然身相具在。
是亦名之為諸相具足而巳。此言欲見佛者。不當
向外馳求。須尋自已法身真佛。方名真見。若但見
佛相好。於已無益。】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言如來說法。說而無說。
總無寔法與人。聞之者。不當僅記言說。自無心解。
以塞悟門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
念。」
【佛恐人僅記佛語。不事參求。如聖門學者。多以
言語觀聖人。故呼須菩提而告之曰。我常向汝等
說法。乃欲汝等解悟也。若既解悟。法亦應捨。汝慎
勿謂如來曾作是念。而云我今當以何等法語。說
與汝等。使汝等服膺弗失。我初寔無此念。汝等切
勿作此見解。盖法因人設。伹隨地解說。非有一定
成規。而為說法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
所說故。」
【所謂汝莫作如來說法之念者。何哉。盖人
若言如來有何定法說與人者。此人便為謗佛。以
其未能解我所說法之故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當知
說法者。初無定法可說。不過隨在去其粘著。是即
[002-0925a]
名之為說法耳。又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道著一
字。隨說隨掃。不落寔迹。是謂說無可說。】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是時須菩提。聞佛說此
經。去其疑滯。解證甚深。上堪紹佛心宗。續佛智慧。
下能開示眾生。頓超生死。故稱慧命。又道法集於
厥躬。寔眾生之慧命也。】


「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須
菩提以自發信解。得聞妙法。故稱世尊而言。頗能
有眾生。於未來之世。去佛漸遠。而得聞此法。能生
信受之心否。盖逆知後來眾生。鮮能發正信之心
也。】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佛因須菩提之
問。而言未來眾生。驟聞此法。固未必盡能信受。然
必有大心眾生。忽聞正法。便發信心。勤修解證。但
此眾生者。寔非等閒之人然現處眾生之中。則又
不得謂之非眾生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
生。」
【所謂眾生非不眾生者何哉。盖稱彼信心眾生
為眾生者。寔則我說此人為非眾生矣。盖其既發
信心。自能修行證果。但現未離儕類。是亦名之為
眾生耳。】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言學佛者。雖有得法之
名。寔無得法之迹。盖法無可說。則亦得無所得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002-0925b]
無所得耶。」
【須菩提既悟無得無說之旨。而復設此
問者。恐在會及後之聞者。尚滋疑議。故白佛而稱
世尊云。我佛在本師處。所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寔為得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以須菩提問意。深合無得無說之旨。故亟是之
而又呼之曰。我昔於此無上正法。乃至毫髮之間。
并不存有所得心。亦無所得之迹。但寔有所證。是
特名之為無上正法耳。】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言菩提正法。一切平等。
不生分別。自得證悟。是以清淨心而行善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此佛承上章而告須菩提曰。此菩提正
法。一切平等。並無高下。依此而修。是即名之為無
上正覺之法矣。】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是法平等者。以不存人我
等見。不生分別。如是而勤修一切大乘正善之法。
即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矣。】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以頃言修諸善法之語。又恐人心存取捨之見。
故呼須菩提曰。所謂善法者。如來非教人以善法。
而執持不捨之謂。葢雖奉行眾善。而其心若行所
[002-0925c]
無事。是則可名為修善法者矣。佛所說法。都無所
著。往往如是。學者能體此意以修。則庶乎幾矣。】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言受持此經者。其福德
智慧。無可比論也。蓋行持精進。終至證果。永享法
樂。其福智詎有涯哉。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
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一小世界。有一須彌。大
千世界。則有百萬須彌矣。須彌為眾山之長。故稱
山王。佛呼須菩提曰。若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
山。以七寶堆積。亦若如是之多。設若有人。以此而
持用布施。則其福德。應無量矣。】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言寶施之福。固無量矣。然若
有人。持誦此經。雖至僅持四句偈。而復為人解說
者。視彼寶施福德。縱百千萬分。以至無可數說之
分。終不能及此持說之一分也。寶施福德。不及持
說。佛屢言者。良以鈍根眾生。信心難發。我佛大慈。
故不惜叮嚀數四。以啟發之。普度之心。益滋切矣。】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言如來雖化度羣生。而
不見有生之可度。是無我人等相也。故云化無所
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
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佛又恐人以如來願存普度。
[002-0926a]
遂疑為有意之為。故呼須菩提曰。於汝意以為何
如耶。汝等慎毋謂如來隨類度生。即心存是念。而
云我當度盡眾生。須菩提。當知如來度生。不見有
生為我所度。汝切莫作是念。而云如來有意度生
也。】


「何以故。寔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所謂汝莫作是念者。何
故哉。蓋如來說法度生。亦惟令自修自度。而我不
與焉。是則非寔有眾生為如來度者。若見有生為
如來所度。則既見有生即見有我。我人生壽。四相
宛然。既有四相。則亦不得謂之如來矣。】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
有我。」
【佛以頃說如來無我之見。恐人疑。佛說法時。
亦有爾我之稱。故呼須菩提曰。如來常時。為汝等
說法。所稱有我者。係泛指人我之辭。非確有我見
也。乃凡夫不悟。遂為寔有真我。我見既生。則人等
諸相熾然俱生。因而真性日漓。去道愈遠。我見害
之也。】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當知。彼
凡夫者。在如來等觀一切。亦不以凡夫視之。況能
回心向道。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尚得以凡夫目
之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言法身乃非相之相。逈
出有無。非若色身。可執相而求。若以色相覓佛。則
[002-0926b]
失之矣。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佛呼
須菩提而詰之曰。人可即以三十二相好而觀如
來否。佛前已設此問。今復申問者。恐人疑心未盡。
欲因須菩提之答。以釋群疑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須菩提
以佛先問色相見佛之語。曾答以不可以三十二
相見如來矣。然如來色相現在。彼欲瞻仰金容者。
未嘗不即此而觀之。揆其答意。特謂觀望之觀。非
謂觀心覓佛之觀也。故云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
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
是如來。」
【須菩提答意。佛固知之。但恐人仍著相求
佛。而不覓法身。亦復何益。故又折之曰。若以相好
觀如來者。則輪王所修福德。亦具三十二相。即可
謂之如來矣。轉輪王。掌管四天下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
二相觀如來。」
【須菩提領解佛旨。故稱世尊而言。如
我解佛頃所說義。自不當以三十二相而觀如來
矣。】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是時世尊以須菩提既答離
相觀佛之語。乃繫以偈辭。引申其說曰。若人於睹
色聞聲中。欲求見我者。則為邪見。而行邪道矣。尚
[002-0926c]
得見如來哉。盖色聲覓佛。愈覓愈離。故中庸亦以
聲臭俱無為至也。但聲臭俱無時。是何景象。有識
之者否。】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言佛以此經一往破相。
恐成斷滅。故於此揭明并不離相。以見真空不空。
非竟斷滅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佛以此經一往破相。而前分又折
須菩提相好觀佛之語。特恐人不悟其旨。即落空
亡。而成斷滅。故於此呼須菩提而告之曰。汝勿以
我說離相之故。遂成斷滅之見。便謂如來并不以
具足相。而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也。惟當一切不
著。一切不離。方為中道。甞見別本。有將如來不以
具足相故。兩句中不字刪去者。盖謂此經以破相
為宗。不當於此又說有相。自相拂戾。不知如來說
法不偏不倚。不落有無。亦不廢有。無方成圓義。若
將此處不字刪去。則全經但說空義。無不空義。便
墮偏枯。且與下文不說斷滅相語。不相呼應。故此
一字。寔全經之關鍵。可妄刪乎。附辨於此。明者自
知。】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此重言之辭也。故呼須菩提而云。汝
切莫作是念。謂如來不以具足相而遂成正覺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002-0927a]
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佛又呼須菩提曰。汝若作
此念。則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便說一切諸法。
悉皆斷滅者矣。汝慎莫作是念。又叮嚀之也。】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
滅相。」
【所以教汝莫作此念。而成斷見者何哉。盖發
此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於菩提正法。決不說有
斷滅之相。若法有斷滅。又何云無上正法哉。】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言菩薩雖修眾善。而不
存欲受福德之心。惟不貪故。功德轉勝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佛呼須菩提曰。若有菩薩。以恒沙世界之七寶。持
作布施。其所得福。固應多矣。以喻無相求道。功德
無比也。】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
薩所得功德。」
【若有他菩薩知一切法。從因緣生。緣
生無性。無性故無我。無我則諸相都無所著。如是
而修必成正覺。原其所以得成者。其得力處。全在
一忍字上下手。盖一切無諍。則貪私易去。私去則
明。明則覺生而至於道矣。是此菩薩所修見性功
德。不遠勝於前菩薩所得寶施之功德哉。此曉人
以毋貪有漏福報。而不修見性功德也。】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所謂性修
功德。勝寶施者。何哉。須菩提當知。緣此諸菩薩所
修持。曾無貪受福德之心。故勝於彼也。】
[002-0927b]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聞佛不受福德之語。便疑為拒而不受之意。故白
佛而稱世尊曰。菩薩修為。何故不受福德耶。】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以須菩提誤會不受福德之意。故呼而告之曰。
菩薩所作福德。非必拒而不受。但不應心生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也。然惟不生貪著。而受福愈多
矣。】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言佛法身清淨。寂滅無
為。無有去來坐臥之相。不當於此而覓如來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
解我所說義。」
【此佛重言法身非相。以結之也。故呼
須菩提曰。若有人言。如來不可以色相見者。何今
來去坐臥。四威儀中。睹佛身相。非即如來在是哉。
然此特色身佛。非法身佛也。但睹此相。不求見性。
於已何益。我謂是人。終不解我前所說無相之義
也。】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所
謂是人不解我說之義者何哉。盖如來者。寔無來
去之相。如如而住。故名如來。曷不顧名思義而求
正見。乃欲於色相求之。其可哉。】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言世界之大。亦屬眾塵和
合而成幻妄不寔。故云塵世乃凡夫不了。以為真
寔。是不知一合相之義耳。
[002-0927c]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
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甯為多不。」
【佛謂世界微塵
均屬幻妄。恐人以塵界宛然。遂為真寔。故呼須菩
提而詰之曰。今之世界。皆眾塵和合而成。若有善
男女等。以三千大千世界。析為微塵。汝意以為此
微塵之數。曾為多否。言執相而求。則塵多無數。盖
以微塵喻妄念之多也。人若生心著妄。則妄念愈
多。苦任其起滅。而心不隨之。則妄念雖多。亦不能
為我害矣。】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知佛問意。謂若以世
界微塵而論。則不勝其多。故以甚多答之。】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所謂塵多者何哉。盖眾塵幻妄。生滅無常。若以眾
塵之多而計其寔有者。佛則不說為微塵眾多矣。
盖眾塵雖多。與我無與也。】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所謂塵非寔有者何哉。盖佛說微塵眾多者。并不
著有微塵眾多之相。但塵相宛然。是亦名為微塵
眾多而巳。】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因論微塵之幻妄。并推言世界之非真。故
稱世尊而言。所謂幻妄不寔者。不獨微塵之小為
然也。即世界之大。亦是積塵所成。不可便認為真
寔不壞。但今世界宛然。是亦名之為世界而巳。盖
[002-0928a]
惟真性乃歷劫常存。其他有形之物。終有壞時。故
云非寔。乃世人不知。率皆認幻成真。遂成倒見。】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所謂世界非真者何哉。
若以世界為寔有者。不知其為眾塵和合而成。即
是一和合之相也。故如來說此一合相。亦不存一
合相之見。伹既有此相。即亦名之為一合相而巳。】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
事。」
【佛以須菩提所答。深得無相之旨。故復呼而告
之曰。所謂一合相者。不惟不當見為真寔。并不容
有言說。但世之凡夫。不明此理。遂以塵界為寔有。
而心生取著。以致種種塵勞。紛然並起。儼如塵霧
障天。而失其清明。但得心不附物。則物不礙人。而
清光又大來矣。】


○知見不生分三十一


言修行人當淨除一切知
見。乃至正法。亦不應生心取著。是為知見不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
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此佛申言離相
之說。以結經也。盖相粗而見細。故稱見焉。佛呼須
菩提曰。若有人言。佛為汝等說法。每稱為我人生
壽。四者之見。但四見之宜去取。是人恐未能知。須
菩提汝意謂云何。是人果能解我所說四見之義
否。盖欲因須菩提之答而證之也。】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須菩提知佛問
[002-0928b]
意。故即以不也答之。而復稱世尊曰。我識是人。寔
不解如來所說四見之義也。】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
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所謂是人不解。佛說之義者何哉。盖世尊所說我
人生壽之見者。謂是見應捨而不應執。是則名為
我人生壽之見耳。】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以須菩提
所答。深合問意。故又呼之曰。所謂是見非見者。不
惟四見應離。即發無上覺心者。雖云求道。而於一
切正法。但當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如是而信心解
悟。不生分別於其間。并不生執法之心而成法相
焉。如是解見前。】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當知。所謂法相者。以不應取。執生相。便非
法相。若生取執。是名法相矣。】


○應化非真分三十二


言佛之出世。乃應以化度
眾生而來。然特於夢幻人世。教修如幻法門。勿認
以為真寔事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
施。」
【經中寶施不及持說之語。言之稔矣。然佛終恐
人貪求福報。蔑視修持。故於此特再言之。以結全
經。其叮嚀之意深矣。佛呼須菩提曰。設若有人。以
[002-0928c]
布滿無量無數世界之七寶。持用布施者。所施之
多。又遠勝於大千矣。其所獲福。亦應多甚。然寶施
之福雖多。終有窮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
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言彼寶施
福德固為多矣。若有善男女等。發無上覺心。而受
持此經。乃至僅持四句偈等。既自行持。又為人演
說經義。則其福德。巳超勝於彼寶施者矣。演說視
解說為尤細。】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為人演
說經義者。果何如哉。惟當一切不著。不涉名相。而
真性圓明。常自如如湛然不動。無有去來生滅之
相。如是而說。即為善於演說。庶使聞者。皆獲益焉。】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
如是觀。」
【所謂說法不取相者。何哉。盖涉於名相。是
世間法。非出世法。世間為有為法。斯有為法。是假
非真。如夢境之空。如幻變之妄。如水中泡。旋起旋
滅。如鏡中影。忽有忽無。如曉露之易乾。如電光之
倐滅。此有為法。如此六事。如是而觀。方為正觀。若
他觀者。名為邪觀。學者尚其審之。】


「佛說是經巳。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佛說此經巳畢。斯時在會之長老須菩
提。及出家僧尼。在家居士為優婆塞。婦女為優婆
[002-0929a]
夷。并一切世間之天人修羅等。聞說此經。悉皆證
悟。乃大歡喜。而信心虔受。遵奉行持焉。夫當時之
聞經者。既各獲益以去矣。所願盡未來際。若聞若
見。共證菩提。是所深願。】


金剛經易解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