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46 金剛經註疏-唐-慧淨 (master)



金剛般若波羅經註卷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


【斷行障巳。次斷情疑。疑曰。若今時菩薩是無。昔日
亦應是無。若昔日菩薩是有。今日亦應是有。昔若
無者。釋迦菩薩不應依然燈以得道。昔若有者。今
時發心何得獨云無邪。佛欲斷此疑。故為斯問也。】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玄悟聖旨。故答以無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先述如是。美其言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
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003-0461c]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
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次舉得記。成其義也。夫授之為體。示果也。記之為
義。定時也。然燈正覺既遙授以當來。則釋迦菩薩
豈即成於昔日。故論曰。以後時授記。然燈行非上。
以後時授記。授記後時方得也。然燈行非上。昔行
不得菩提也。解者或云三時授記。何其謬歟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疑曰。前舉然燈明菩提不可取。今舉然燈明菩薩
不可得。若爾。本以菩薩得菩提。故曰如來。若無菩
薩得菩提。則一向將無如來邪。今明諸法之如。以
不異為義。如來之如亦爾。未證之前曰法如。巳證
之後曰如來。名雖二矣。體猶一焉。諸法之如目法。
如來之如目人。法如既實有。則人如不無也。人如
不無矣。則如來實有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疑曰。前無菩薩故。可使菩薩不得菩提。今有如來
故。則如來自證菩提邪。佛欲斷此執。故標而出之
也。】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夫前執菩薩得菩提。彼為不實。今謂如來得菩提。
此亦為虗。故言實無有法佛得菩提也。前無菩薩
故。言有得者應非實。今有如來故。言有得者應非
虗。夫菩提者。以真如為其體。真如者。妙有妙無。非
[003-0462a]
因非果。出心慮之表。絕言像之外。難以覺觀求。難
以身心得。而彼謂如來。得之於色心。求之以覺觀。
此其非妄。誰其妄乎。故維摩經曰。菩提者不可以
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
菩提。離諸緣故。】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明如來無所得。或謂如來一向不得菩提。為斷
此謗。故言如來所得菩提也。】


「於是中無實無虗。」


【疑曰。前言有得者非實。今言有得者非虗。何謂也。
今斷此疑。由有相之中無可得。說有得者無實。由
無相之中有可得。說有得者無虗。無實。即遣有相
之中有謗。無虗。即遣無相之中無謗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夫統諸法者真如。證真如者諸佛。佛既證其本。亦
所以統其末也。由此言之。一切法皆是佛法。此更
舉其所得示無虗也。】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真如者。諸法之通體。然其諸法有順真者。有違真
者。順真者真所持。違真者真所離。真所持者真處
有。真所離者真處無。真處有者是名一切法。亦名
佛法。真處無者。是名一切法而非佛法也。言即非
一切法。就離相以為言。是名一切法。約即真而成
義。此更舉其不得示無實。】
[003-0462b]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此更寄喻以示體也。譬如人身。指法身也。隱則稱
如來藏。顯則名法身。出二障之表。故言長。周萬像
之內。故稱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
大身。」


【須菩提既悟聖旨。更對妄以明真也。何則。身有二
種。一聚身。二依身。聚身以五陰為體。依身以真如
為性。五陰則分而有限。真如則圓而無際。分有限
者開彼我而為二。圓無際者泯自他而為一。彼我
既開稱曰彼我。自他若泯非復自他。言則非大身。
則非自他之聚身。是名大身。即真如之依體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則不名菩薩。」


【疑曰。證菩提者是自行。度眾生者是化他。昔無菩
薩者是無自行矣。今無菩薩者。誰復化他耶。佛欲
斷此執。故標而出之。】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我無故無能度。眾生無故無所度。壽者無故無恒
度。此三若寂。即是人空。人既空矣。何有菩薩於其
間而欲強度眾生哉。】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疑曰。證菩提者但自行。度眾生者但化他。能自他
[003-0462c]
兼利者。其唯清淨佛土耳。若無菩薩者。誰復莊嚴
佛土。欲自他兩利乎。佛欲斷此執。故標而出之。】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上言莊嚴。顯所嚴之土可不取。今言莊嚴。顯能嚴
之人不可得。所嚴可不取。即法空也。能嚴不可得。
即人空也。人法俱空者。何有菩薩於其間而欲莊
嚴佛土乎。】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執有我者。既非菩薩。通達無我者理。真菩薩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
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
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前約菩薩斷疑。下約如來斷疑。疑曰。前說菩薩不
見我為能度。眾生為所度。不見佛土為所淨。我為
能淨。若爾。則如來不見諸法耶。為斷此疑。故興五
問。明佛有能見之真眼。但了所覩之非實。夫肉眼
以人中淨根為體。緣障內色為境。天眼以天中淨
根為體。緣障外色為境。慧眼以如理智為體。緣真
諦為境。法眼以如量智為體。緣俗諦為境。佛眼以
無功用智為體。緣一切法為境。佛在人中生。故有
肉眼。常在三昧。故有天眼。得不可思議空智。故有
[003-0463a]
慧眼。隨機說法。故有法眼。以一念相應慧知一切
法。故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
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
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
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
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巳出見體。次顯見用。夫心者。語其性則六七八九
之流。言相應則染淨定散之類。條緒繁曠。故以若
干總之也。夫色為照心之門。言知心者色亦見也。】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前明見而周盡。今明盡而無倒。夫住四念處者。順
緣而心實。住五欲塵者。翻境而心虗。實則得其心
名。虗則失其心義。諸心非心。顯離四念之境。明非
實心也。是名為心。結住五欲之塵。明是倒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
在心不可得。」


【前就境以顯倒。此即性以明虗。何者。過去心巳滅
故不可得。未來心未起故不可得。現在心不住故
不可得。無得為得。此其虗妄也。諸心雖妄。佛則體
妄而知之。故能知之心非倒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前約智斷疑。今約福斷疑。疑曰。若前心是倒。此心
[003-0463b]
修福為倒非倒。如其是倒。不應名善。如其非倒。何
以依倒而生。佛欲斷此疑。明得福少者是倒。得福
多者非倒。故為斯問也。】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深悟玄旨。故答以甚多也。】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
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夫捨寶不殊。運心有異。若捨心離實念。則為生死
之因。故是倒。若捨心住乎實智。則為佛慧之本。故
非倒。為佛慧本。則畢竟無竭。為生死因。則終歸有
盡。佛欲顯此義。故曰。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多。此
明有實則有漏。有漏則有盡。有盡則為少。以福德
無故如來則說多。此明無實則無漏。無漏則無盡。
無盡則為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前約應身斷疑。今約化身斷疑。福智是應身。相好
是化身。疑曰。前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真如非色。
相好是色。如來是色也。不應真如為名。如來非色
也。不應有相有好。佛欲斷此疑。故為斯問。】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


【須菩提悟化真之有異。故答以不應也。】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
色身。」


【曉不應意。夫真身體也。化身用也。色即非色。推化
[003-0463c]
以入真。是名色身。從真以流化。體用相依未曾相
離。不可見化即謗真體。不得聞真便疑化用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
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
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前明八十種好。此明三十二相。疑意不殊。斷何容
異。夫法身在出世。猶空中之月。色身在世間。若水
中之像。水中之像無體而可見。推其本體即空中
之月。世間之色無實而可覩。尋其本實即出世法
身。】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前約化體斷疑。今約化用斷疑。相好是化體。說法
是化用。疑曰。如來有色可應有說。如來無色。其誰
說乎。佛欲斷此執。明說法不離法界。即如色身不
離法身。故言勿謂我有所說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所說是無。故而謂有。此其不解也。心執而口言。此
其謗佛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曉謗意也。說無可說。推俗以入真。是名說法。從體
以起用。所謂從最清淨法界。乃至流乎化身。化身
流出此經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003-0464a]
無所得耶。」


【前約化身斷疑。今約法身斷疑。疑色聲是化身。菩
提是法身。疑曰。證果下者有上。證果上者無上。前
說實無有法得菩提。無上之名因何立耶。須菩提
欲斷此疑。故為斯問。】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
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夫諸法本寂。則煩惱性空。煩惱既空。有何可斷。空
即是滅。何須別證。此滅即是無上菩提也。故經曰。
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既其無得而名無上者。由體平等也。體即法界。無
量眾生成佛。此亦不增。無量劫中不成佛。此亦不
減。不增故不高。不減故不下。既無高下矣。更有何
法踰其表而不名無上乎。】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復由淨平等也。無我無人即清淨義。因時自性清
淨。果時無垢清淨。斯淨無等亦無上之稱謂也。】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由道無等也。道即一切善法。】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善是離惡之名。法是能持之義。無流之善有二功
能。一是離障。二是持真。說非善法。就離障而為功。
[003-0464b]
是名善法。約持真而成義。由此言之。餘無等也。因
既無等。而果有上者。未之有也。】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
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
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約法身果斷疑。今約法身因斷疑。疑曰。菩提之
因必善。則正說之體無記。云何以無記之因。得菩
提之果也。為斷斯疑。明汝法是無記。而我法自是
善。何者。正說即發起善也。本從真實生。未還顯真
實。所以一偈法寶。勝無量珍寶也。法寶勝故。持雖
少而福多。珍寶劣故。施雖多而福少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
生。」


【前約法身因斷疑。今約法身業斷疑。法身以一切
善法為因。以解脫眾生為業。疑曰。菩提平等無高
下者。何得以如來為能度。眾生為所度。能所既異
矣。何平等之有哉。佛欲斷此疑。故為斯問。莫謂我
道自然成。故為能度。他道由我得。故為所度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不離法界。所以無能度。眾生不離法界。所以
無所度。】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有度則有執。聖與凡同也。】
[003-0464c]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
有我。」


【無度則無執。凡與聖異也。】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不得聖法名曰凡夫。凡夫者。執我之物耳。凡夫無
者。我亦無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五眼以來依果斷疑。從此以去推因斷疑。疑曰。前
說如來不可以相見。應可以相知。譬如火體不可
以烟見。然可以烟知。若可以相知。應可以福感。佛
欲斷此執。故為斷問。汝以同凡之偽相。觀異化之
真體不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須菩提欲引後難之深旨。且依前問而淺答。言可
以妄內之麤相。觀真中之妙體也。】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
是如來。」


【若以相而比真。則輪王應是佛。若輪王非佛者。則
覩相不知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
二相觀如來。」


【須菩提既審輪王之非佛。方悟覩相不知真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003-0465a]


【二乘觀佛約二境成。一見相好。二聞說法。若有相
而不能說。不異輪轉聖王。若能說而無有相。不異
聲聞弟子。夫證真如者無分別智。取色聲者即分
別之心。若以分別之心求真如之體。此既僻矣。豈
見佛乎。若爾。如來不可以相知。即菩提不可以福
感。亦巳斷矣。】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斷執因以比果。今斷謗因而無報。疑曰。若福德
之因不感菩提之報。是則為善虗其功。斷滅而無
果。佛欲斷此執。故言莫作是念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
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說斷滅者。則不成發心。成發心者。則不說斷滅。】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
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
得功德。」


【欲顯不滅義。故格量以喻之。夫有我即有生。無我
即無生。若菩薩證無我理。得無生忍者。登初地也。
夫地前之福。既資忍以冥空。地上之智。亦導福以
成。勝則得無垢果。劣則得有漏報果。無垢者因雖
少而不滅。報有漏者行雖多而有盡。】
[003-0465b]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前約不滅以明得。今約不受以明捨。即以不受顯
不滅。受則終滅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不受是何義也。】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受福因為貪。取福報為著。不貪因.不著果。此不受
之義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
所說。」


【前破執斷以謗因。今破迷常以謗果。何則。來以顯
生。去以顯滅。坐臥顯老。疑曰。處世者有生有滅。出
纏者無去無來。若福德之因不受世間之報。云何
世尊有去來之迹異。坐臥之形殊。同處世者之威
儀。為眾生之受用。既四儀遞易。三相更遷。此而名
常何其謬也。佛欲斷此執。故曰是人不解也。】


「何以故。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夫如來者即真如義。嶷然不動。湛然常住。出前際
故無生。出後際故無滅。出中際故無老。無生所以
無來。無滅所以無去。無老所以無變。既離三相絕
四威儀。心慮尚所不緣耳目。其何能接眾生受用。
自是化身。執化為常。誰之謬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
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003-0465c]


【前明相離故。真身無去無來。今顯障盡故。化身不
一不異。故為斯問。夫世界作微塵。是微塵從世界
出。此喻示何義。示化身從法身生。微塵眾甚多。是
微塵遍於虗空。此喻示何義。示化身充於法界。】


「何以故。」


【前是破麤為細。下更推有入無。欲顯多非實。故先
發問以徵之。】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夫通論塵體有麤。麤極世界。細極隣虗。成則積隣
虗以終世界。壞則破世界以畢隣虗。以微言塵者。
顯是隣虗也。以塵言眾者。明不獨住也。夫塵實則
非眾。塵眾則非實。實則不可破。假則可令盡塵。塵
盡故虗空淨。惑障盡故法界淨。虗空淨故隣虗雖
滿而難見。不可言一所住異所住。法界淨故化身
雖遍而難知。不可言一所住異所住也。】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此更證塵假也。鞞世師說。隣虗是實是常。無有方
分。毗婆沙師說。隣虗是實無常。亦無方分。此雖常
無常異。而為失不殊。何者。如一時七隣共聚。如其
是實一分觸耶。具分觸耶。若一分觸。則中間一隣
向外有六方之分。若具分觸。則外邊六隣向內同
為一體。有六方之分。則是假而非實。同為一體。復
不可積少以成高。用此而推則鄰虗假也。故曰塵
眾則非塵眾而名塵眾者。但假施設耳。】
[003-0466a]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夫離能成之塵眾。無所成之界體。微塵既非實。則
世界亦假也。】


「何以故。若世界有實。則是一合相。」


【實則一合相。不合則非實也。】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合是觸義。若合是具分觸。則世界量等隣虗。若合
是一分觸。則世界終無別體。故一合亦非一合也。
而名一合者。亦但施設耳。】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若言一合。定有定無。或實或聚。此為證智之所知。
非言辭之能說也。】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無言既聖智之所知。有言則凡情之妄取。】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
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夫微塵之與世界是相結。人見之與法見是麤重
結。前明破相結。此破麤重結。夫人之與法是境。人
見法見是心。境以分別性為體。心以依他性為體。
分別是無。依他是虗。無則不斷。虗則可滅。欲顯可
滅義。故為斯問。】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如來說虗。人執為實。此不解也。】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
[003-0466b]
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曉不解意。何者。我境若是有。約我以起見。此見是
我見。我境若是無。約我以起見。則此見非我見。夫
境有則心實。境無則心虗。實則不可斷。虗故可滅
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前明滅人見。此明滅法見。知見信解。即其治道也。
知是世智。見是真智。信解是定。知在方便。位比而
未證。故名知。見在正觀。位證而不比。故名見。定通
二位。為世智所依。故名信。為真智所依。故名解。三
行若修。兩障斷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相猶想也。夫法與人異。想與見同。法既類我而是
無。想亦同見而為妄。真則不可斷。妄故可滅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前明道修則障斷。今明障斷則說益。故論曰。示現
世智第一義智及依止三昧。以得遠離彼障。是故
重說勝福譬。雖諸佛化身說法。有無量無盡無漏
功德。此明法施則無量無盡無漏。故為勝。財施則
有量有盡有漏。故為劣也。】


「云何為人演說。」
[003-0466c]


【更問化說相。化佛說法之時。為顯化而說。為不顯
化說。顯則聞者識化以生謗。不顯則受者信實以
生敬。謗則有損。敬則有益。益則為正。損則為邪。】


「不取於相。」


【答明取則顯自相。不取是不顯也。】


「如如不動。」


【智如境如。境如智如。故曰如如。如如湛寂。故言不
動。夫有動則有取。不動則不取。所以化說之不取。
由契如如之不動。此更轉相明也。夫以不動明不
取。不取明說正。亦以說正明說益。說益明福大也。】


「何以故。」


【疑曰。涅槃是靜。生死是動。佛證涅槃。可言是靜。既
行生死。云何不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答意明行而住者則動。行而不住則不動。為顯此
義。故說偈喻。喻應有九。此偈𨷂三分。別本及論並
具之也。此九即喻九種有為。一星喻見。二翳喻相。
三燈喻識。四幻喻器。五露喻身。六泡喻受。七夢喻
過去。八電喻現在。九雲喻未來。夫星雖夜燭。遇朝
光而不現。見雖邪決。逢正智而必盡。此其同也。翳
眼之見毛輪。雖似有而非實。見心所鑒之境。亦但
相而是空。此其同也。燈光依油炷而住。新新謝滅。
識性依我愛而立。亦念念無常。此其同也。幻雖千
變。智者審其非實。器雖萬像。觀者了之為無。此其
[003-0467a]
同也。露雖夜泫。遇朝陽而必晞。身雖蹔停。逢死魔
而必壞。此其同也。風擊水而成泡。觸會境而生受。
離風水而無泡。離觸力而無受。此其同也。過去之
境。此證智之所知。眠夢所遊。亦念心之所錄。此其
同也。電光閃爍。僅似有而即無。現法亦爾。纔得體
而便滅。此其同也。雲浮在空。能作生雨之因。種子
在識。能為感報之本。以雲約雨。雨在未來而是無。
以種約報。報在當生而不現。此其同也。如來得此
九觀。故能行生死而不動。不動是法印。動則魔網
也。】


「佛說是經巳。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兩聖對揚。四部蒙益。是故心喜而身躍。信受以流
通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卷下

No. 456-B



夫物之顯也。無不關時。是故荊山之璞三獻而後粲
[003-0467b]
然于世矣。唐慧淨法師之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
支那而不行焉。於扶桑亦未覩焉。葢不得時也。近予
友義空師獲其真本太煞歡躍。遂加和點栞行而永
傳之無窮。以為迷途之慧炬。苦海之慈航。數百年間
久隱之至寶。一旦發光揚彩不亦幸。可謂是得時者
也。予貴其志。謹為䟦云。


享保二歲次丁酉初秋日
丹陽散人烏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