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 (master)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
十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一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五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初心勝後心
不?」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深
義。汝應諦聽,當為汝說,亦有初心勝後心義,
謂阿羅漢諸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
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菩薩
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
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展轉饒益
無量有情;是謂初心勝後心義。復有獨覺諸
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
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
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
皆令發心捨諸煩惱,展轉饒益無量有情,是
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所發大菩
[583-1014b]
提心,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具引發布施、淨
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
邊佛法,疾能證得一切智智,由斯化度無量
有情,令得聲聞、獨覺乘果,或證無上正等菩
提,或修人、天殊勝善業,得人、天樂捨惡趣苦;
聲聞、獨覺諸無漏心,雖令自身證涅槃樂,而
不能引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
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亦不能得一切智智,
不能化度無量有情,令得聲聞、獨覺乘果,或
證無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勝善業,得人、
天樂,捨惡趣苦,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
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威力殊勝,若善修習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能授有情無顛倒記,謂
記:『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
生死修菩薩行,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與諸有
情作大饒益。』或記:『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
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獨覺行,於人、天中遇
緣證得獨覺菩提,具六神通自在安樂。』或記:
『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
死修聲聞行,於人、天中得聲聞果。』或記:『如是
如是有情於當來世作善惡業,經爾所劫,生
人、天趣,或墮惡趣生死流轉。』非諸獨覺能授
有情無顛倒記,謂不能記諸菩薩言:『汝於未
來經爾所劫,當得作佛,號某名等。』亦不能記:
『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決定當得獨
覺菩提、或聲聞果,或善惡趣受諸苦樂。』亦非
聲聞能授他記,設有能記皆從佛聞,是謂初
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既發大菩提
心,欲盡未來饒益一切。爾時,大地、諸山、大海
[583-1014c]
六返變動,魔王驚怖,諸天、龍神皆大歡喜,咸
言:『菩薩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拔濟我等生死
大苦令得安樂。』聲聞、獨覺安住最後無漏心
時無如是事,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
子!假使教化一切有情,皆住獨覺、阿羅漢果,
不能攝受波羅蜜多及一切智;若有教授教
誡菩薩令發無上正等覺心,即能攝受布施、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一切
智。所以者何?聲聞、獨覺不能成辦無上菩
提,以所發心極羸劣故,要諸菩薩乃能成辦
無上菩提,是謂初心勝後心義。是故欲證無
上菩提,皆應發心求一切智。」


時,舍利子復白
佛言:「云何應知諸菩薩相?修何等行得菩薩
名?」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若有能發大菩提心,
精進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
蜜多心無厭倦,雖遇種種惡友退緣而不退
屈,是菩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又,舍利
子!若諸有情修諸善法心無厭倦,受持淨
戒終不毀犯,常樂利樂一切有情,雖遇苦緣
而無怯弱,隨所修學願與有情同證菩提畢
竟安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相,具此相者名為
菩薩。」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云何解佛所說深義,謂
菩薩心勝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惟願
世尊為解斯義,令我等解無倒受持!」


爾時,世
尊告舍利子:「汝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
及有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我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及
有慢等諸隨煩惱。」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汝謂
[583-1015a]
獨覺及阿羅漢心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慢等
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
我謂獨覺及阿羅漢心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
慢等諸隨煩惱。」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汝謂獨
覺及阿羅漢諸漏永盡,有時能入慈悲無量,
普緣無量無邊有情,欲令得樂及離眾苦,彼
頗能令諸有情類真實得樂及離苦不?」


舍利
子言:「不爾!世尊!不爾!善逝!彼諸獨覺及阿
羅漢,其心都無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無
量,普緣無量無邊有情,實令有情得樂離苦?
唯暫假想作如是觀。諸菩薩眾發菩提心,決
定趣求一切智智,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窮未
來際常無間斷,是故菩薩入慈悲定,欲令無
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及離眾苦,無重障者
即此剎那,實皆得樂及離眾苦,況得無上正
等覺時,而不能令諸有情類實皆得樂及離
眾苦!由此因緣,若言菩薩實能利樂一切有
情常無間斷,斯有是處;若言獨覺及阿羅漢,
滿贍部洲具八解脫,同時現入慈無量定,欲
令無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於中有一實得
樂者,無有是處。」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
是!如汝所說。由此緣故,諸菩薩心於諸獨
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
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又,舍利子!假使十
方一切有情皆盡諸漏成阿羅漢,具六神通、
八解脫等種種功德,一一化作百億魔軍,此
諸魔軍寧為多不?」


舍利子曰:「甚多!世尊!甚
多!善逝!諸阿羅漢其數尚多,況彼一一復能
化作百億魔軍!是諸魔軍寧可知量。」


世尊復
[583-1015b]
告舍利子言:「如是無邊諸阿羅漢所化無量
無數魔軍頗有力,能暫時令一不退菩薩心
轉變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
是無量無數魔軍,不能令一不退菩薩心有
轉變。」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於意云何?如是
一切永盡諸漏阿羅漢心,與一不退菩薩之
心,威神勢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如我解佛
所說義者,不退菩薩心力為勝,非無數量阿
羅漢心。」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汝今應觀如
是無量永離貪欲、瞋恚、愚癡及憍慢等諸阿羅
漢無漏之心,一一復能化作百億勇健魔軍,
此諸魔軍盡其神力,不能令一有貪、瞋、癡、慢
等煩惱菩薩心變。由此應知菩薩心力勝諸
漏盡阿羅漢心。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誰於
如是離貪、瞋、癡、慢等煩惱阿羅漢心,為最為
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
子言:「諸不退轉菩薩之心,雖有貪欲、瞋恚、愚
癡、慢等煩惱,而於無漏阿羅漢心,為最為勝、
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所以者
何?如是無漏無量無邊阿羅漢心及所化者
盡其神力,不能令一具貪、瞋、癡、慢等煩惱不
退菩薩心轉變故。」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
意云何?若有積聚迦遮末尼,其中置一吠瑠
璃寶,迦遮末尼光彩價直,頗能映奪吠瑠璃
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一吠瑠璃
光彩價直,普能映奪大迦遮聚。所以者何?
吠瑠璃寶內外明淨,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
瑠璃寶光彩潤澤,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
[583-1015c]
璃寶本色紺青,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
璃寶族類殊勝,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
寶威德廣大,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
價直無量,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尊
貴有情業增上力生大海渚,迦遮末尼若貴
若賤同所受用工業所造。故吠瑠璃光彩價
直,映奪一切迦遮末尼。」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亦復如是,普能映奪一
切獨覺聲聞之心,如吠瑠璃映迦遮聚。我
觀此義作如是說: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於諸
聲聞及諸獨覺永離煩惱無漏之心,為最為
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不退
菩薩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樂離苦;聲聞、
獨覺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無實用。


「又,舍利
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
種種功德,能以神力擲此世界置於餘方,而
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又,舍利子!有阿
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
德,能以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薩
心有轉變。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
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吹
壞殑伽沙數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
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又,舍利
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
種種功德,以神通力能吹殑伽沙數世界,大
劫火聚猛焰熾然皆令頓滅,而不能令不退
菩薩心有轉變。由此緣故我作是說:不退
菩薩摩訶薩心,於諸聲聞及諸獨覺永離煩
惱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
[583-1016a]
微妙、為上為無上。」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甚奇!
世尊!希有!善逝!不退菩薩摩訶薩心具足如
是大威神力,聲聞、獨覺不能轉變。」


爾時,佛告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舍
利子!諸佛世尊其言無二,佛所說義皆實不
虛,汝應受持廣為他說。


「又,舍利子!十方世界諸有情類無量無邊,假
使十方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世界中諸殑
伽沙,一一皆變,復為爾所諸有情類;假使十
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地、水、火、風碎為極微,
一一皆變,復為爾所諸有情類,是諸有情寧
為多不?」


舍利子曰:「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言:「如是一切有情,假使一時成阿羅漢,永
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成就
廣大自在神通,一切皆如大採菽氏。如是一
一大阿羅漢,皆能化作爾所惡魔,一一惡魔
復能化作爾所勇健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如
是諸軍可知數不?」


舍利子曰:「不也!世尊!不
也!善逝!」


佛言:「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量
等三千大千世界,能知其數,以神通力破諸
魔軍皆令退散。於意云何?此善男子或善女
人神通威力為廣大不?」


舍利子曰:「廣大!世尊!
廣大!善逝!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不
可當敵、不可思議。」


佛言:「假使如是所說男
子、女人,如前所說諸有情數,如是一一男
子、女人各如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殑伽
沙等大劫而住,念念化作如前所說無量惡
魔,一一惡魔各復化作如前所說無量勇健
象、馬軍等,亦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又,
[583-1016b]
舍利子!於意云何?爾所有情成阿羅漢,一
一化作爾所惡魔,一一惡魔具大神力,如是
神力與不退轉一菩薩心所有神力何者為
勝?」


舍利子言:「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
力於彼為勝。所以者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
所有神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宣說。」



尊復告舍利子言:「於意云何?不退菩薩摩訶
薩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
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誰能說彼為最為勝、
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
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唯佛世尊乃能說彼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說無
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為最
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所以
者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除一切
智相應之心,所有神力無能及者。由此因緣,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唯佛能知、唯
佛能說於餘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
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
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舍利子!不退
菩薩摩訶薩心,無餘有情能令轉變,亦無如
實知者、說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知彼菩薩
不退轉心,為諸有情如實宣說。」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不退菩
薩摩訶薩心不可轉變?」


舍利子言:「如諸菩薩
行布施時,無不皆緣一切智智,其心堅固不
可傾動。如是證得不退轉時,心不隨緣而有
轉變。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善解斷事,曾於
無量長者、居士、商賈眾中數數斷事。有匱乏
[583-1016c]
故,頻於長者、居士等所借便財物,恐他來索
無力酬還,遂依附王冀免拘縶。時,諸債主怖
畏王故,不敢牽掣挫辱彼人。所以者何?彼
所依附王力甚大難可當敵。如是菩薩若初
發心若不退轉,皆由依附一切智智有大神
力,一切獨覺及阿羅漢皆不能令心有變
動。又,滿慈子!如人依王,雖極貧匱而不被辱;
如是菩薩依一切智智,二乘惡魔不能傾動,
而能降伏一切惡魔,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
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是故菩薩
欲不退轉,常應依止一切智智修菩薩行,勿
樂餘乘。」


滿慈子言:「何等菩薩為諸獨覺、聲聞
所勝?」


舍利子言:「若諸菩薩聞說獨覺、聲聞勝
事,心生欣慕作是念言:『我當云何得如是法?』
亦深樂著讚二乘教,是諸菩薩由起如斯非
理作意,便為一切獨覺、聲聞之所勝伏。」


時,滿
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何緣說此菩薩作
意名非理耶?」


舍利子言:「此能障礙一切智智,
令能引發一切智心漸微漸遠故,名菩薩非
理作意。如瑜伽師欲證實際,欣樂趣入正性
離生,若貪、瞋、癡遇緣現起,令能引發阿羅漢
心,有障有礙漸微漸遠,是故說為非理作意。
如是菩薩求大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
障一切智損菩提心,是故名為非理作意。若
諸菩薩有此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發
起二乘相應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當
知不入諸菩薩數。何以故?舍利子!夫為菩
薩唯求無上正等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
[583-1017a]
違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如預流者煩
惱現行,便違所求若智若斷勤求智斷故名
預流,非煩惱行有勤求義。何以故?舍利子!
夫預流者求二遍知:一智遍知,二斷遍知。
煩惱現行,二求俱壞,故預流者常應精勤求
智遍知滅諸煩惱。如是菩薩若起二乘相應
作意,便違菩薩本所希求一切智智。


「若諸菩
薩遠離希求一切智智心及心所,則不名為
真實菩薩。何以故?舍利子!夫菩薩者要常
希求一切智智心無間斷。若諸菩薩住菩薩
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
如善射夫住所習處,不為一切怨敵所伏,能
伏怨敵離諸怖畏;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一切
惡緣所不能壞,能壞一切眾魔事業。若聞宣
說二乘法教,便作是念:『我當證得無上菩提,
為諸有情亦當宣說如是法教。如今世尊、能
寂、如來、應、正等覺,為諸獨覺、聲聞種性補特
伽羅,宣說二乘相應法教。我未來世得作佛
時,亦為如是諸有情類,說如是教令獲利樂。』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住菩薩心,雖聞二乘相
應法教而無所損,謂雖聞彼相應法教,而於
二乘無所貪染。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不為二
乘惡魔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如瑜伽師
於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勝伏。所以者何?心
於境定已善修治得自在故。如是菩薩住菩
薩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所以者何?是諸
菩薩於菩薩心常不離故。」


爾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一切菩薩若初發
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皆不可勝伏
[583-1017b]
耶?」


滿慈子言:「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
退、若坐菩提座,當知一切不可勝伏。何以
故?舍利子!是諸菩薩一切惡緣不能令捨本
誓願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於諸有情欲常
饒益,如是二事誓願堅牢一切惡緣不能傾
動,若諸菩薩安住此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
又,舍利子!如諸如來若初成佛,若已成佛住
百千歲,俱不捨離一切智心,於一切時成一
切智。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
坐菩提座,於一切時緣一切智,求證作意
未嘗暫捨。」


舍利子言:「若如是者,菩薩諸位有
何差別?」


滿慈子言:「菩薩諸位心無差別,但
有成佛遲速不同。謂菩薩心初、中、後位,皆求
引發無上菩提,安住此心常無退轉。又,舍利
子!如阿羅漢終不退失阿羅漢心,謂無漏心
必無退轉;菩薩亦爾,終不退失大菩提心。


「又,
舍利子!於意云何?若阿羅漢心有退失,彼是
真實阿羅漢不?」


舍利子言:「不也!具壽!若阿羅
漢心有退失,當知彼為增上慢者,決定未得
阿羅漢果。」


滿慈子言:「菩薩亦爾,若有菩薩退
菩提心,當知彼先自稱菩薩非真菩薩,是增
上慢污菩薩眾,如穢螺蝸污澄清水不堪飲
用。」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當知彼類無知蔽
心自稱菩薩,實未得入真菩薩數但有虛名。
譬如丈夫男根成就,有根缺者自稱丈夫,彼
有虛言而無實義,菩薩亦爾,退菩提心,但有
虛名非真菩薩。如缺根者名半擇迦,退菩提
心名偽菩薩。是故菩薩初、中、後位,決定不退
大菩提心,若退此心便非菩薩。」
[583-1017c]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若諸菩薩欲證無
上正等菩提,當起何等相應作意?」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正發起一
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菩薩法應安住如是
作意。若諸菩薩住此作意修行布施,是諸
菩薩即能迴向一切智智。若諸菩薩如是迴
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若諸菩薩不能迴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所
行布施,不名布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若
諸菩薩行布施時,作是思惟:『我捨少分、不捨
少分,我施此物、不捨此物,我施彼類、不施
彼類。』是諸菩薩由此思惟障一切智,經久乃
能得一切智,多時布施波羅蜜多乃得圓滿。
是故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欲疾證得一
切智智,欲令布施波羅蜜多疾得圓滿,應離
如是分別思惟,應捨一切分,應施一切物,
於一切類應平等施。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欲
證無上正等菩提,應住布施波羅蜜多,應於
布施波羅蜜多如是而住。


「若諸菩薩於日初
分,能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
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日中分,亦
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
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日後分,亦以種
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
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夜三分,亦復如是。
如是布施,經於殑伽沙數大劫常無間斷,是
諸菩薩如是施已,若不迴求一切智智,雖名
布施而非布施波羅蜜多;若能迴求一切智
智,乃名布施波羅蜜多。謂布施時不作分限,
[583-1018a]
隨多隨少發廣大心,普緣有情總施一切。


「如
是菩薩行布施時,雖不捨多布施一切,而成
布施波羅蜜多。所以者何?為欲證得無量佛
法而行布施波羅蜜多,若布施時心有限量,
定不能證無量佛法。若諸菩薩心有限量而
行布施,是諸菩薩定不能證一切智智,定於
布施波羅蜜多不能圓滿,是故菩薩欲證無
量一切智智,應當發起無限量心而行布施。
若諸菩薩有限量心而行布施,是諸菩薩攝
受慳悋不能永捨,不能攝受一切智智,與此
相違乃能證得一切智智,圓滿布施波羅蜜
多。


「又,滿慈子!諸菩薩眾欲行布施,應起是心:『我
當修行無限量施,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於諸
有情且行財施;若證無上正等菩提,於諸有
情當行法施。』謂若未證無上菩提,且於有情
以財攝受,令離貧苦得世間樂;若證無上正
等菩提,當於有情以法攝受,令離煩惱得出
世樂。如人事王,先得衣食養活妻子,後得
王意多獲珍財,自身、妻子俱受富貴安隱快
樂;如是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修多百千
難行苦行,先以財施攝受有情,令離世間諸
貧窮苦,後證無上正等覺時,以無染法教誡
教授諸有情類,令其解脫生死眾苦。


「又,滿慈
子!如多百千諸有情類奉事王子晝夜精勤,
王子爾時隨分資給衣服、飲食、臥具等事,後
登王位,隨昔勤勞量所堪任重賜爵祿,或
主事業,或主川原,或主大城,或主關防,或主
村邑,或主軍戎;如是菩薩求一切智,未證無
[583-1018b]
上正等覺時,先以資財攝有情類,後證無上
正等覺時,隨諸有情覺慧差別,以無上法教
誡教授,令其安住阿羅漢果、或不還果、或一
來果、或預流果、或十善業道、或菩薩勝位。


「又,
滿慈子!是諸菩薩求大菩提行菩薩行,未證
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作大饒益;若證無
上正等覺時,亦於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
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譬如王子
未紹王位,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若紹王位,亦
與有情作大饒益;若命終後,亦與有情作大
饒益。


「又,滿慈子!如人事王如如精勤經時漸
久,如是如是爵祿漸增;如是菩薩求一切
智,如如精勤經時漸久,如是如是功德漸增。


「又,滿慈子!是諸菩薩未證無上正等覺時,於
諸有情以財攝受,謂以種種衣服、飲食、臥具、
醫藥及餘資財,方便善巧攝受饒益。若證無
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以法攝受,謂以種種
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
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或以種種念住、正
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攝
受饒益,或以種種施福業事、戒福業事、修福
業事及餘無量世間善法攝受饒益。般涅槃
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謂供養佛
設利羅故,或於如來無上正法受持、讀誦、如
說修行,皆得無邊廣大饒益,謂人、天樂、或
般涅槃、或大菩提究竟安樂。」


爾時,滿慈子謂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誠如所
說。仁者所說無不如義,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常說仁者聲聞眾中智慧、辯才最為第一。


「又,
[583-1018c]
舍利子!譬如真金常與有情作大饒益,謂未
出礦,若出礦時,若轉變成諸莊嚴具,若復出
賣轉買餘物,皆與無量無邊有情隨其所
應作大饒益。如是菩薩修菩薩行,未證無上
正等覺時,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謂以財、法隨
其所應,方便善巧攝受饒益。若證無上正等
覺時,轉妙法輪作大饒益,謂宣說色蘊常無
常等不可得,宣說受、想、行、識蘊常無常等亦
不可得;宣說眼處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
鼻、舌、身、意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色處
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聲、香、味、觸、法處常無
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眼界常無常等不可得,
宣說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
說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聲、香、味、觸、法
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眼識界常無常
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識界常無常等
亦不可得;宣說眼觸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
耳、鼻、舌、身、意觸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眼
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
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亦不可
得;宣說地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水、火、
風、空、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因緣常
無常等不可得,宣說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
緣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無明常無常等
不可得,宣說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
老死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我常無常等
不可得,宣說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
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常無常等
亦不可得;宣說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
[583-1019a]
說色、無色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如是宣說
種種法門,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後,正
法、像法及設利羅,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聲聞、
獨覺無如是事。是故菩薩摩訶薩眾修菩薩
行,常與有情作大饒益,由斯故說:諸菩薩
眾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
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
說:『菩薩摩訶薩眾被大願鎧趣大菩提,具勝
善巧增上意樂,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捨法、捨
財無染無著。』」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具壽舍利
子、具壽滿慈子、具壽阿難陀,及餘聲聞、諸菩
薩眾,并餘世間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
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
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