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 (master)





《大般若經》第十一會施波羅蜜多





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蓋萬德相照,統之者三身;萬行相資,都之者
六度。若沖虛之六翮、伺塵之六情矣。故每因
別會,各彰其分焉。至如利物之基、捨著之
漸,詳其要也,無出施乎。但施有淪昇,良資誘
析,所以室羅復集、檀那肇唱,欲令三堅失
守、十度成津,即當躡四誓之修期、排七空之
祕鍵,轢二乘而直上、摧三輪以遐騖。糺以唯
識,何國城之可依?斥以假名,豈頭目之為我?
推之以隨喜,則不植而自滋矣;絡之以迴
向,則不勸而自覃矣;控之以菩提,則不遷
而自致矣;權之以方便,則不念而自融矣。故
不患物之少也,患夫用心之不弘;不患施之
難也,患夫忘取之不易。其有嚴心以為淨,是
未臻其嚴矣;趣寂以為真,是未會其寂矣。又
[579-0991c]
況名譽福樂之求,王賊水火之慮,其於致極,
不亦彌遠。然則大覺之士弘願所歸,其財
施也,畢生品以充足;其法施也,罄含識而
出離。然後忘其所以為之,失其所以利之,洎
乎無感矣!巍乎有成矣!惟斯文之允被,欣此
念之方恢,雖盧至之不拔、卜商之難假,亦冀
慈音漸染、鄙悋推移,自此而還,孰能無變!其
文句贍溢,誨喻殷明,凡勒成五卷,非重譯
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
十九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一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
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三百人俱。


爾時,世
尊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
蜜多時,經久如方得圓滿?」


時,舍利子便白佛
言:「無上正法,佛為根本,佛為導首,佛為所依。
唯願世尊宣說開示,令苾芻眾聞已受持!」



尊爾時再三命勸舍利子言:「汝今應為諸菩
薩摩訶薩宣說布施波羅蜜多。」


爾時,具壽舍
利子蒙佛再三慇懃命勸,承佛神力,先以布
施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言:「若
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緣一切
智智,以大悲為上首,修行布施波羅蜜多。若
菩薩摩訶薩緣一切智智,大悲為上首,修行
[579-0992a]
布施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則能攝受一
切智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復次,諸菩薩摩
訶薩寧以無記心行於布施或不行施,終不
以迴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何以故?諸菩薩
摩訶薩應怖聲聞、獨覺地故。」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因何緣,諸菩薩
摩訶薩應怖聲聞及獨覺地?」


舍利子言:「勿諸
菩薩摩訶薩眾謂一切智與二乘等,故我令怖。」


時,滿慈子復問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施與
聲聞施有何差別?」


舍利子言:「聲聞行施迴向
涅槃、阿羅漢果,菩薩行施迴向菩提、一切智
智,是謂差別。


「又,滿慈子!如有二人俱行布施。
一緣王位而求勝果,彼行施時作如是念:『願
我由此作大國王,統領八方皆得自在。』彼隨
此願後得為王,匡化世間自在安樂。一緣臣
位而求勝果,彼行施時作如是念:『願我由此
得作大臣,王所愛念委任驅策,隨王所欲皆
能成辦。』彼由此願,終不為王。雖此二人俱行
布施,而隨所願果有勝劣。菩薩、聲聞行施亦
爾,謂諸菩薩行布施時,緣一切智智,大悲為
上首,以所修行與有情共迴向無上正等菩
提,由此能得一切智智。若聲聞眾行布施時,
緣聲聞果自求解脫,不求無上正等菩提。菩
薩、聲聞雖俱行施,而隨意願果有勝劣,一由
施故得一切智智,一由施故得聲聞果,是謂
差別。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修行布施,求作長
者或作居士。復有一人修行布施,願為長者、
居士、僮僕,當知菩薩、聲聞行施勝劣意願亦復
如是。」
[579-0992b]


爾時,滿慈子讚舍利子言:「所說譬喻甚為希
有!善能開顯二施差別,我亦當說二施譬喻。
謂如有人持百千寶詣巨富者,作如是言:『今
以此物奉上仁者,願相攝受作親僮僕,所有
事業我皆能辦。』諸聲聞眾行施亦然,願作如
來親近弟子,菩薩不爾,是謂差別。又,舍利子!
如有女人捨王宮樂,持百千寶竊詣長者或
商主家,而語彼言:『今奉此寶,願相納受以為
妻室,畢身承事終不虧違。』如是聲聞修行布
施,但欲求作如來弟子,菩薩不然,是謂差別。」


時,舍利子便讚具壽滿慈子言:「善能辯說二
施譬喻甚為希有!謂諸聲聞無巧方便,所行
布施取聲聞果;若諸菩薩有巧方便,所行布
施普為攝受一切有情,得一切智。


「又,滿慈子!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
提,一切行中應先行施,作如是念:『我今所造
此惠施業,施十方界一切有情,令永解脫惡
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已發
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若於無上正等菩
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如是菩薩
思惟外境不離內心,攝諸善根令其漸次皆
得增長。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善根護令
不退,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
智,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善根圓滿,趣向無上正
等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作是思
惟:『若諸有情眼所照處,願彼一切皆得如是
我所惠捨飲食等物。若諸有情受我所施飲
[579-0992c]
食等物,隨己所須少分受用,持餘轉施他諸
有情。彼諸有情少分受用,復持轉施諸餘有
情。如是展轉,盡有情界皆同受用我所施物。
我由如是布施因緣,攝受善根量無邊際。復
持如是無量善根,普施十方諸有情類,皆永
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
心;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若於無上
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是
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善根展轉增長,此諸
菩薩爾時爾時攝受一切波羅蜜多,是諸菩
薩若時若時攝受一切波羅蜜多,此諸菩薩
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當知如是諸
菩薩眾方便善巧,雖施少物而獲無量布施
善根。何以故?滿慈子!以布施心境無分限,迴
向證得一切智故。


「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生如是
心:『我施善根勿招餘果,唯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如是迴向無上菩提非
餘果者,乃名布施波羅蜜多,普令一切波羅
蜜多皆得圓滿。若無後心緣一切智迴向無
上正等菩提,雖行布施而非布施波羅蜜多,
亦不能令餘所修習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亦
不能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
雖少布施,若能迴向無上菩提,當知彼施其
量深廣,定能證得一切智故。諸菩薩摩訶薩
雖多布施,若不迴向無上菩提,當知彼施其
量淺狹,不能證得一切智故。


「又,滿慈子!若菩
薩摩訶薩修行布施,不起後心迴向無上正
等菩提,亦不緣於一切智智,是菩薩摩訶薩
[579-0993a]
雖行布施,而非布施波羅蜜多,能招生死非
一切智。若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能起後心
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亦復緣於一切智智,是
菩薩摩訶薩所行布施,名為布施波羅蜜多,
不招生死得一切智。


「又,滿慈子!若菩薩摩訶薩雖行布施而不執
著,雖能迴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雖能緣於
一切智智亦不執著,是菩薩摩訶薩方便善
巧,修行布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亦令一切
波羅蜜多究竟圓滿,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能
盡未來利樂一切。」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尊者所說如是法
要,為自辯才,為承佛力?」


舍利子言:「我承佛力
說是法要,非自辯才。」


時,舍利子復告具壽滿
慈子言:「假使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切
有情,為欲證得阿羅漢果,經如殑伽沙數大
劫,以諸財物,或施無量無數異生,或施無量
無數聲聞,或施無量無數獨覺,彼所獲福無
量無數不可思議。有菩薩摩訶薩緣彼布施,
作是念言:『彼諸有情所獲福聚我皆隨喜。』是
菩薩摩訶薩復持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所
有善根,普施十方諸有情類,願彼一切皆永
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
心;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若於無上
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是
菩薩摩訶薩由此隨喜迴向善根,一切智智
速得圓滿。是菩薩摩訶薩所有隨喜迴向善
根,於前有情布施福聚,百倍為勝,千倍為勝,
乃至鄔波尼殺曇倍亦復為勝。如是菩薩所
[579-0993b]
有隨喜迴向之心,超勝世間諸有情類所行
施福,是為菩薩方便善巧,雖少用功而福無
量。


「又,滿慈子!假使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一
切有情,住如殑伽沙數大劫,恒以無量無邊
供具奉施諸佛及苾芻僧,彼由此緣獲福無
量。有菩薩摩訶薩緣彼福聚深心隨喜,作是
念言:『彼十方界諸有情類,能於如是真淨福
田,恭敬供養身心無惓,善哉!善哉!我於彼
福深生隨喜。』是菩薩摩訶薩因隨喜心所生
福聚,於十方界一切有情施佛及僧所有功
德,百倍為勝,千倍為勝,乃至鄔波尼殺曇倍
亦復為勝。如是菩薩隨喜之心,超諸世間所
行施福。如四洲界所有珠寶、火藥等光雖能
照曜,而彼一切皆為月輪所發光明之所映
奪,如是十方諸有情類所行施福雖量無邊,
而為菩薩隨喜之心所引善根之所映奪。如
四洲界所有光明,皆為日光之所映奪,如是
十方諸有情類所行施福,皆為菩薩隨喜善
根之所映奪。


「又,滿慈子!如多百千迦遮末尼聚在一處,雖
有種種雜色光明,若有持一吠琉璃寶置其聚
上,令彼一切雜色光明悉皆隱沒。如是十方
諸有情類,雖住無量殑伽沙劫,恒以種種上
妙樂具,施有情類或施佛、僧,而一菩薩於彼
福聚起隨喜心,所獲功德勝彼福聚百倍、千
倍乃至鄔波尼殺曇倍。


「又,滿慈子!如多百千
世間凡馬集在一處,輪王馬寶若入其中,令
彼一切威光隱沒。如是十方諸有情類,雖住
[579-0993c]
無量殑伽沙劫,修行布施集諸善根,而一菩
薩於彼善根,深心隨喜所獲功德,勝彼善根
百倍、千倍乃至鄔波尼殺曇倍。


「如是菩薩隨
喜俱心,映奪世間施福業事,是故菩薩欲
證無上正等菩提,於諸有情所作功德應深
隨喜。


「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應持所起隨喜心
俱諸福業事,施十方界一切有情,願彼十方
諸有情類,皆永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
提心者,令速發心;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
不退;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
滿一切智智;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捨諸善根
施有情類,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
切智智;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於己善根不執
我所,此諸菩薩爾時爾時能以善根迴施有
情,願皆離苦得永安樂;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捨己善根施有情類,此諸菩薩爾時爾時雖
不修習菩提資糧,而能鄰近一切智智;是
諸菩薩若時若時於己善根不執我所,施十
方界一切有情,願皆離苦得永安樂,此諸
菩薩爾時爾時善根增進,鄰近無上正等菩
提,能疾證得一切智智;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於己善根不執我所,此諸菩薩爾時爾時攝
受無量殊勝善根。何以故?滿慈子!此菩薩心
境無分限,迴向證得一切智故。


「如是菩薩隨
喜俱心方便善巧,雖持隨喜所引善根迴施
有情,而於善根及有情類都無所執;雖願有
情解脫惡趣及生死苦,而於惡趣及生死苦
都無所執;雖願攝受諸有情類,令發無上正
[579-0994a]
等覺心,而於發心都無所執;雖願攝受諸有
情類,令於無上正等菩提永不退轉,而於此
位都無所執;雖願攝受諸有情類,令菩薩行
速得圓滿,疾能證得一切智智,而於此位都
無所執;雖願自得一切智智,而於此智亦無
所執。如是菩薩無所執見,當知是為方便善
巧。如是菩薩隨喜迴向俱行之心,皆有方便
善巧力故,能普任持諸餘菩薩摩訶薩眾,令
獲殊勝利益安樂,及自攝受一切智智,疾證
無上正等菩提。


「又,滿慈子!設十方界一切有情,住如殑伽沙
數大劫,恒以種種上妙供具,奉施諸佛及苾
芻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修諸福業。有一菩
薩持一鉢飯施佛及僧,其福勝彼百倍、千倍
乃至鄔波尼殺曇倍。所以者何?以此菩薩不
見施者,不見受者,不見施物,雖觀諸法本性
皆空,而行施時常不遠離迴向發願,謂持施
福與有情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
一切智智。是故菩薩行布施時,於諸有情所
行施福,百倍為勝,千倍為勝,乃至鄔波尼殺
曇倍亦復為勝,由斯定證無上菩提,利益安
樂諸有情類。


「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應起是
心:『我今惠捨如是財物,諸所引發殊勝善根,
普施十方諸有情類,在地獄者,速出地獄;住
傍生者,速脫傍生;居鬼界者,速離鬼界;人、天
趣中有憂苦者,願彼一切憂苦永息;厭生死
者,速出三界;十方無量無邊有情未發無上
菩提心者,令速發心;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
[579-0994b]
永不退;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
圓滿一切智智。』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捨諸善
根施有情類,此諸菩薩爾時爾時攝受布施
波羅蜜多;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布施波
羅蜜多,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增長一切波羅
蜜多;是諸菩薩若時若時增長一切波羅蜜
多,此諸菩薩爾時爾時攝受無量殊勝善根;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攝受無量殊勝善根,此
諸菩薩爾時爾時展轉親近一切智智。如是
菩薩方便善巧,雖少用功而獲多福。是故菩
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常應勤修方便善巧。


「又,滿慈子!是諸菩薩若時若時於己善根不
執我所,此諸菩薩爾時爾時攝受無量無邊
善根。所以者何?此諸菩薩欲令無量無邊有
情,咸疾證得一切智智。如是菩薩能捨一切,
於他善根尚能迴捨施餘無量無邊有情,況
自善根而不能捨!尚能惠捨所有善根,況餘
珍財而不能捨!如是菩薩能捨一切色、非色
物,能捨一切自他所有殊勝善根,乃至能捨
一切智智,施諸有情令同證得。


「如是菩薩大
師子吼:『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我於一切有色
無色內外諸物亦無所見,雖無所見而皆能
捨。』如是菩薩作是念言:『我都不見若法若物,
而不能捨施諸有情。』如是菩薩當證無上正等
覺時,以所證得一切智智觀察世間,大師子
吼:『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我於一切有色無色
內外諸物亦無所見,雖無所見而皆能捨,謂
不見有若法若物,於諸有情而不能施。』如是
菩薩常作是念:『我當證得無上覺時,於一切
[579-0994c]
法都無所見,雖無所見而於諸法無不現證、
無不遍知。』由諸菩薩能捨一切,是故證得無
上覺時,於一切法能究竟捨;由捨究竟,於一
切法無不現證、無不遍知。如如於法無所不
捨,如是如是都不見法;如如於法都無所見,
如是如是於一切法無不現證、無不遍知。如
是菩薩若內若外皆悉能捨,於內外法悉能
捨故都無所見,由於諸法無所見故,證得無
上正等覺時,於一切法無不現證、無不遍知,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又,滿慈子!諸菩薩眾應如是學清淨布施波
羅蜜多,若諸菩薩能如是學清淨布施波羅
蜜多,乃得名為真淨菩薩,常不遠離一切智
心。若時菩薩常不遠離一切智心,是時菩薩
一切惡魔尚不得便,況餘藥叉、畢舍遮等能得
其便!若諸有情能得如是菩薩便者,必無是
處。所以者何?若地方所有諸菩薩修行布施
波羅蜜多,作意思惟一切智智時無暫捨,此
地方所人及非人皆不得便。何以故?滿慈子!
若常思惟一切智智,如是作意不可思議、廣
大、甚深、世間希有,以一切智不可思議、廣大、
甚深、難測量故。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能如是學大菩提行,於
諸有情有大恩德,能善養育一切有情,謂令
世間諸有情類,無諸災難斷惡修善。由此因
緣,諸菩薩眾在菩薩位,常能利樂一切異生、
聲聞、獨覺。若諸菩薩當證無上正等覺時,亦
於有情有大恩德,能善養育一切有情,謂說
正法令斷煩惱,由斯無量無邊有情皆得涅
[579-0995a]
槃畢竟安樂。


「是故菩薩當證無上正等覺時,
普於異生、聲聞、獨覺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
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般涅槃
後,亦於有情有大恩德,能善養育一切有情,
謂於如來窣堵波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奉
施種種上妙華鬘、塗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幡
蓋、伎樂、燈明,由此因緣,彼有情類種植無量
殊勝善根,或聞如來涅槃法要,精勤修學證
般涅槃;若於如來窣堵波所,下至奉獻一香
一華,世尊記彼皆當離欲,多有畢竟得般涅
槃。如是菩薩住菩薩位,於諸有情有大恩德,
能善養育一切有情。證得無上正等覺時,亦
於有情有大恩德,能善養育一切有情。般涅
槃後,亦於有情有大恩德,能善養育一切有
情。以諸菩薩常於有情有大恩德,能善養育
一切有情故,於世間最尊、最勝,唯除諸佛無
能及者。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成就如是殊勝功德,是
諸菩薩常於有情作大饒益。譬如真金常能
饒益一切有情,謂未燒煉、或已燒煉,未作
嚴具、已作嚴具,若未轉易、或已轉易,常能饒
益一切有情。如是菩薩修菩提行,住菩薩位,
能於有情作大饒益,證得無上正等覺時,亦
於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後,亦於有情作大
饒益。


「又,滿慈子!如日月輪巡四洲界,與諸有情作
大饒益,謂四洲界一切有情,由日月輪光明
照觸作諸事業,又能了知若晝、若夜、半月、滿
月、時、年等異。又諸華果、苗稼、草木,因日月輪
[579-0995b]
光明照故,生長成熟資養有情。如是菩薩修
菩提行,住菩薩位,於諸有情作大饒益,證得
無上正等覺時,亦於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
後,亦於有情作大饒益。


「又,滿慈子!諸菩薩眾成就如是廣大功德,常
與有情作大饒益。譬如商主多有珍財,能令
百千商侶眷屬,皆得充足諸資生具,乃至死
後,諸有情類由彼珍財亦得豐樂。如是菩薩
行菩提行,住菩薩位,尚能利樂無量有情,況
得菩提、般涅槃後具大勢力,而不能令諸弟
子等利益安樂。


「又,滿慈子!如是菩薩常能利樂一切有情,謂
菩薩位、若成正覺、若般涅槃,常於有情作大
饒益未曾暫捨。如有善士具善士相,能自安
樂,亦能安樂諸餘有情,善攝珍財,善能分布,
故名善士。如是菩薩善攝種種功德珍財,在
菩薩位,善能利樂無量有情,證得無上正等
覺時,亦善利樂無量有情,般涅槃後,亦善利
樂無量有情,謂涅槃後功德勢力亦善利樂
諸弟子等。


「又,滿慈子!如是菩薩若菩薩位、若
得菩提、若涅槃後,常能利樂一切有情無時
暫捨。如彼善士具善士相,能令自他俱得安
樂,遠離種種不如意事,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能令自他常得安樂,遠離種種惡業煩惱,不
墮惡趣生死輪迴,得般涅槃畢竟安樂,或成
正覺饒益一切。


「又,滿慈子!如剎帝利灌頂王種堪紹王位,若
為太子、若作王時,安樂一切沙門、梵志及餘
有情。若命終後,亦能安樂國土有情令無衰
[579-0995c]
惱,謂由彼王功德餘勢,國土豐樂無怨賊等。
如是菩薩行菩提行、住菩薩位,已能安樂一
切有情,證得無上正等覺時,亦能安樂一切
有情,般涅槃後,亦能安樂一切有情,謂涅槃
後無量有情,於窣堵波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獲無量福,聽聞正法、受持、讀誦、如理思惟、為
他演說亦得無邊功德勝利。諸有情類於佛
世尊般涅槃後,若念如來所有戒蘊、定蘊、慧
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彼有情類,由此因緣
不墮惡趣,生天人中恒受快樂,或有證得三
乘涅槃,能令自他畢竟安樂。彼有情類於現
身中,人非人等不能為害,諸怖畏事不能侵
惱。何以故?滿慈子!念佛功德能滅世間人非
人等怖畏事故。」


爾時,佛讚舍利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
有情類能念如來所有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
解脫智見蘊,彼有情類能滅世間人非人等
諸怖畏事。」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希有!世尊!如
來成就如是清淨廣大妙法。」


爾時,世尊告舍
利子:「應知菩薩亦有成就如是清淨廣大妙
法。」


舍利子言:「何謂菩薩所成清淨廣大妙法?」


佛言:「菩薩所成清淨廣大妙法,謂發無上正
等覺心不復退轉。何以故?舍利子!最極清淨
廣大妙法,謂如來性、自然覺性、無上正等菩
提之性。若諸菩薩已發無上正等覺心不復
退轉,定當成就如是清淨廣大妙法。」


時,舍利子復告具壽滿慈子言:「諸菩薩眾應
起是心:『若諸有情來至我所,求索種種資生
之具;我當發起決定施心,不應發起無資具
[579-0996a]
心。設我現無所索資具,要當方便求覓施與,
終不發起如是之心:我既現無所索資具,不
應方便為彼求覓。若餘有情自施彼者,我當
隨喜;若不欲施,我當種種方便勸發,要令求
者所願滿足。』如是菩薩或施有情所須資具,
或自供侍師長、病者,所作福業皆與有情平
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盡未來利樂
一切,令脫惡趣或生死苦,令得涅槃或一切
智。若諸有情自行布施修餘福業,菩薩勸彼
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菩薩所獲福聚,於
餘有情布施福業,百倍為勝,千倍為勝,乃至
鄔波尼殺曇倍亦復為勝。所以者何?菩薩勸
發迴向之心,能令自身及有情類俱證無上
正等菩提。


「又,滿慈子!諸菩薩眾修行布施波羅蜜多,先
應修習方便善巧;隨所修習方便善巧,修行
布施;隨所修行布施福業,迴向無上正等菩
提,願諸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如是菩薩
方便善巧,能令自他俱獲勝利。若諸菩薩修
行布施,不先修習方便善巧,設經殑伽沙數
劫住修行布施,不能發心與有情共迴向菩
提,不能攝受所修布施波羅蜜多,不能證得
本所希求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設諸有情持廣大器,量等三千大
千世界,至菩薩所語菩薩言:『我等今須滿此
器物,願疾施與。』菩薩於彼不起異心,但起是
心:『定當施與。』謂終不起瞋恨之心:『如是有情
輕觸於我。』亦復不起不施與心,謂:『我如何施
彼多物。』亦復不起無財寶心,謂:『我云何能辦
[579-0996b]
爾許種種財寶,滿彼有情所持量等大千界
器。』但作是念:『我今為彼修勝神通,種種方便
集諸財寶,必令求者所願滿足。』菩薩爾時熾
然精進,作大加行求勝神通,欲集珍財施來
求者,攝受精進波羅蜜多;既得神通多集財
寶,施來求者令滿所願,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如是名為諸菩薩眾修行布施波羅蜜多,發
廣大心常無厭惓;由斯疾證無上菩提,能盡
未來利樂一切。


「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應愍有情而行布
施,應住慈心與有情樂而行布施,應住悲心
拔有情苦而行布施,應住喜心慶有情類離
苦得樂而行布施,應住捨心於有情類平等
饒益而行布施。如是施已應生是心:『我所作
福及所作善,普施十方諸有情類,令永解脫
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已
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若於無上正等
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是諸菩
薩若時若時捨福善根施有情類,此諸菩薩
爾時爾時善根增長。是諸菩薩若時若時以
所修善,與有情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
證得一切智智,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善根增
益。


「又,滿慈子!譬如真金,若時若時鎔煉燒打,
爾時爾時光色轉盛;若時若時光色轉盛,爾
時爾時展轉調柔堪為器具。如是菩薩若時
若時以所作善,與有情共迴向無上正等菩
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爾時爾時善根轉盛;
若時若時善根轉盛,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
切智智。
[579-0996c]


「又,滿慈子!如有女人磨瑩鏡面,若時若時加
功磨瑩,爾時爾時鏡轉明淨,若時若時鏡轉
明淨,爾時爾時鏡面無垢眾像皆現。如是菩
薩若時若時以所作福及所作善,決定迴向
一切智智,爾時爾時能普施與十方世界一
切有情,令永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
心者,令速發心;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
退;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
一切智智。此諸菩薩若時若時捨己善根施
有情類,爾時爾時善根轉盛;若時若時善根
轉盛,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如是菩
薩方便善巧,迴向所求一切智智,令諸功德
漸漸增長,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能盡未來饒
益一切。


「又,滿慈子!云何菩薩多行布施攝受
少福?云何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多福?云何菩
薩少行布施攝受少福?云何菩薩多行布施
攝受多福?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恒
捨無量無數珍財,普施十方諸有情類,而不
迴向無上菩提,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
智,如是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少福。若諸菩薩
雖經少時,施有情類少分財物,而能迴向無
上菩提,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如是
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多福。若諸菩薩經於少
時,施有情類少分財物,不能迴向無上菩提,
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如是菩薩少
行布施攝受少福。若諸菩薩經於殑伽沙數
大劫,恒捨無量無數珍財,普施十方諸有情
類,復能迴向無上菩提,願與有情皆同證得
一切智智,如是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多福。是
[579-0997a]
故菩薩摩訶薩眾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以
善根與有情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與有
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若菩薩摩訶薩欲能攝受無量福蘊,與諸有
情作大饒益,疾能證得一切智智,常應不離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行布施波羅蜜多。若
菩薩摩訶薩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便能攝
受無量福蘊,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與諸有情
作大饒益。何以故?滿慈子!若諸菩薩常不遠
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剎那剎那功德善根漸漸增長,由
斯疾證無上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是故
菩薩欲與有情常作利益安樂事者,一切行
中常勤修習方便善巧,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願與有情作大饒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