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 (master)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
十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之四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布施波羅蜜
多,見諸有情無所依怙,多諸苦惱眾具匱乏,
深生憐愍而安慰言:『我能為汝作所依怙,令
汝解脫所受苦事。汝等所須若食、若飲、若衣
服、若臥具、若車乘、若舍宅、若香、若花、若僮僕、若
珍寶、若伎樂、若燈明、若嚴具、若醫藥、若餘種
種所須資具,皆隨意索,莫有疑難,我當隨汝
所索皆施,令汝長夜利益安樂。汝等受我所
施物時,如取己物莫作他想。所以者何?我於
[393-1031b]
長夜積集財物,但為汝等得利樂故。汝等今
者以無難心,於此財物隨意受取,受已先應
自正受用修諸善法,後以此物施諸有情亦令
修善,謂令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
若波羅蜜多,亦令安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
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
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
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
令修行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
覺支、八聖道支,亦令安住苦聖諦、集、滅、道聖
諦,亦令修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令
修行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令
修行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亦令修行空解脫
門、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令修行極喜地、離垢
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
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亦令修行五眼、六神通,
亦令修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
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令修行無忘
失法、恒住捨性,亦令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
切相智。』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教導諸有
情已,隨其所應復令修習諸無漏法,或令證
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或令證得獨覺
菩提,或令證入諸菩薩地,或令證得所求無
上正等菩提。


「善現!是謂菩薩摩訶薩修行布
施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成熟有情,令其解脫
惡趣生死,如應證得三乘涅槃。」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行淨戒波羅蜜多,及餘菩薩摩訶薩大菩提
道,方便善巧成熟有情?」


佛告善現:「有菩薩摩
[393-1031c]
訶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見諸
有情資具匱乏,煩惱熾盛不能修善,憐愍告
言:『汝等若為資緣匱乏不能修善,我當施汝
飲食、衣服及臥具等種種資緣,汝等勿起煩
惱惡業,應正修習布施等善。』


「善現!是菩薩摩
訶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如應攝受諸有情
類,諸慳貪者令修布施,於身命財無所顧惜;
諸破戒者令修淨戒,能正受行十善業道,住
律儀戒不破不穿,無穢無雜亦無執取;諸瞋
忿者令修安忍,毀罵加害心無變易;諸懈怠
者令修精進,修諸善法如救頭然;諸散亂者
令修靜慮;諸愚癡者令修智慧;執諸法者令
觀法空;無三十七菩提分法者令具修行菩
提分法;於四聖諦未能觀者令修正觀;無靜
慮、無量、無色定者令具修習;無解脫、勝處、等
至、遍處者令具修行;未得陀羅尼門、三摩地
門者令速證得;未得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者
令其修證;未入菩薩地者令其趣入能速圓
滿;未得五眼、六神通者令漸修證;未得佛十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
八佛不共法者令漸修證;未得無忘失法、恒
住捨性者令漸修證;未得一切智、道相智、一
切相智者令漸修證。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安
住淨戒波羅蜜多,成熟有情方便善巧,或令
解脫諸惡趣苦,或令證得預流、一來、不還、阿
羅漢果,或令證得獨覺菩提,或令證得所求
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是謂菩薩摩訶薩修行
淨戒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成熟有情,令其解
脫惡趣生死,如應證得三乘涅槃。


「善現當知!
[393-1032a]
有菩薩摩訶薩修行餘四波羅蜜多,及餘菩薩
摩訶薩大菩提道,一一皆能方便善巧,以一
切善成熟有情,令其解脫惡趣生死,或令證
得聲聞菩提寂滅安樂,或令證得獨覺菩提
寂滅安樂,或令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能
盡未來利益安樂諸有情類常無間斷。」


初分嚴淨佛土品第七十二之一



爾時,具壽善現作是念言:「何法名為菩薩摩
訶薩道?諸菩薩摩訶薩安住此道,能擐種種
大功德鎧,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佛知其念,告
善現言:「善現當知!布施波羅蜜多是諸菩薩
摩訶薩道,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
多是諸菩薩摩訶薩道;四念住是諸菩薩摩
訶薩道,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是諸菩薩摩訶薩道;內空是諸菩
薩摩訶薩道,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
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
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
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是諸菩薩摩訶薩道;
苦聖諦是諸菩薩摩訶薩道,集、滅、道聖諦是
諸菩薩摩訶薩道;四靜慮是諸菩薩摩訶薩
道,四無量、四無色定是諸菩薩摩訶薩道;八
解脫是諸菩薩摩訶薩道,八勝處、九次第定、
十遍處是諸菩薩摩訶薩道;一切陀羅尼門
是諸菩薩摩訶薩道,一切三摩地門是諸菩
薩摩訶薩道;空解脫門是諸菩薩摩訶薩道,
無相、無願解脫門是諸菩薩摩訶薩道;極喜
地是諸菩薩摩訶薩道,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
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
[393-1032b]
地是諸菩薩摩訶薩道;五眼是諸菩薩摩訶
薩道,六神通是諸菩薩摩訶薩道;佛十力是
諸菩薩摩訶薩道,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
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是諸菩薩摩訶
薩道;無忘失法是諸菩薩摩訶薩道,恒住捨
性是諸菩薩摩訶薩道;一切智是諸菩薩摩
訶薩道,道相智、一切相智是諸菩薩摩訶薩
道。復次,善現!總一切法皆是菩薩摩訶薩道。


「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法諸菩薩摩訶薩所
不應學?諸菩薩摩訶薩不學此法,能得無上
正等菩提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定無
有法諸菩薩摩訶薩所不應學,諸菩薩摩訶
薩不學此法,必不能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不學一切法,終
不能得一切智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自性皆
空,云何菩薩摩訶薩學一切法?將無世尊
於無戲論法而作戲論,謂有諸法是此、是彼,
由是、為是;此是世間法,此是出世間法;此
是有漏法,此是無漏法;此是有為法,此是無
為法;此是異生法,此是預流法,此是一來
法,此是不還法,此是阿羅漢法,此是獨覺法,
此是菩薩法,此是如來法?」


佛告善現:「如是!如
是!如汝所說。諸所有法皆自性空。善現!若
一切法自性不空,則應諸菩薩摩訶薩不得
無上正等菩提。善現!以一切法自性皆空,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
現!如汝所言『若一切法自性皆空,云何菩
[393-1032c]
薩摩訶薩學一切法?將無世尊於無戲論法
而作戲論,謂有諸法是此、是彼,由是、為是;此
是世間法,此是出世法;乃至此是菩薩法,此
是如來法?』者,善現!若諸有情知一切法皆
自性空,則諸菩薩摩訶薩不應學一切法,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安立宣說。善
現!以諸有情不知諸法皆自性空故,諸菩薩
摩訶薩學一切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為諸
有情安立宣說。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於菩薩道初修學時,應
審觀察:『諸法自性都不可得,唯有執著和合
所作,我當審察諸法自性皆畢竟空,不應於
中有所執著,謂不應執著色,不應執著受、想、
行、識;不應執著眼處,不應執著耳、鼻、舌、身、意
處;不應執著色處,不應執著聲、香、味、觸、法處;
不應執著眼界,不應執著耳、鼻、舌、身、意界;不
應執著色界,不應執著聲、香、味、觸、法界;不應
執著眼識界,不應執著耳、鼻、舌、身、意識界;不
應執著眼觸,不應執著耳、鼻、舌、身、意觸;不應
執著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應執著耳、鼻、舌、
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應執著地界,不應
執著水、火、風、空、識界;不應執著因緣,不應執
著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不應執著從緣
所生諸法;不應執著無明,不應執著行、識、
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不應執著布施波羅蜜多,不應執著淨戒、安
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執著內空,
不應執著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
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
[393-1033a]
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
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不應執著四念住,不應
執著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
道支;不應執著苦聖諦,不應執著集、滅、道聖
諦;不應執著四靜慮,不應執著四無量、四無
色定;不應執著八解脫,不應執著八勝處、九
次第定、十遍處;不應執著陀羅尼門,不應執
著三摩地門;不應執著空解脫門,不應執著
無相、無願解脫門;不應執著極喜地,不應執
著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
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不應執著五眼,
不應執著六神通;不應執著佛十力,不應執
著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
八佛不共法;不應執著無忘失法,不應執著
恒住捨性;不應執著一切智,不應執著道相
智、一切相智;不應執著預流果,不應執著一
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應執著一切菩
薩摩訶薩行,不應執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皆空,空性不應執著
空性,空中空性尚不可得,況有空性能執著
空!』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一切法時,
於諸法性雖無執著,而於諸法常學無倦。


「善
現!是菩薩摩訶薩住此學中,觀諸有情心行
差別,謂審觀察是諸有情心行何處?既審觀
已,如實了知彼心但行虛妄所執。爾時,菩薩便
作是念:『彼心既行虛妄所執,我令解脫必不
為難。』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安住般
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教授教誡諸有情言:
『汝等今者皆應遠離虛妄所執,趣入正法修
[393-1033b]
諸善行。』


「復作是言:『汝等今者應行布施波羅
蜜多,當得資具無所乏少,然勿恃此而生憍
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應
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然勿
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內空,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
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應行外
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
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
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
自性空,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
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四念住,然勿恃
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
等今者應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
支、八聖道支,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
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苦聖諦,然
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
故。汝等今者應行集、滅、道聖諦,然勿恃此而
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
者應行四靜慮,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
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應行四無量、
四無色定,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
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八解脫,然勿
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然
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
故。


「『汝等今者應行陀羅尼門,然勿恃此而生
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
應行三摩地門,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
[393-1033c]
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空解脫
門,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
實事故。汝等今者應行無相、無願解脫門,然
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
故。


「『汝等今者應行極喜地,然勿恃此而生憍
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應
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
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然勿恃此而生憍
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
行五眼,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
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應行六神通,然勿恃
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
等今者應行佛十力,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
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應行四
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
不共法,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
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無忘失法,然勿
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恒住捨性,然勿恃此而生憍
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
行一切智,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
都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應行道相智、一切
相智,然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
堅實事故。


「『汝等今者應行預流果,然勿恃此
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
今者應行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然
勿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
故。


「『汝等今者應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然勿
恃此而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393-1034a]
汝等今者應行無上正等菩提,然勿恃此而
生憍逸。何以故?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善現!是
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教授教誡諸有情時,行菩提道無所執著。何
以故?一切法性不應執著,若能執著、若所執
著俱無自性,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現!是菩
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菩提道時,於一切法都
無所住,以無所住而為方便,雖行布施波羅
蜜多,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淨戒、安忍、精
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而於其中都無所住。
何以故?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
內空,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外空、內外空、
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
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
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以故?如是自性、行者、
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四念住,而於其中都無
所住;雖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
支、八聖道支,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以故?如
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苦聖諦,而
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集、滅、道聖諦,而於其
中都無所住。何以故?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
切空故。


「雖行四靜慮,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
行四無量、四無色定,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
以故?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八
解脫,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八勝處、九次
第定、十遍處,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以故?如
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陀羅尼門,
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三摩地門,而於其
[393-1034b]
中都無所住。何以故?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
切空故。


「雖行空解脫門,而於其中都無所住;
雖行無相、無願解脫門,而於其中都無所住。
何以故?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
極喜地,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離垢地、發
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
善慧地、法雲地,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以故?
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五眼,而
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六神通,而於其中都
無所住。何以故?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
故。


「雖行佛十力,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四
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
佛不共法,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以故?如是
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無忘失法,而
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恒住捨性,而於其中
都無所住。何以故?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
空故。


「雖行一切智,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
道相智、一切相智,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以
故?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預流
果,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一來、不還、阿羅
漢果、獨覺菩提,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以故?
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雖行一切菩
薩摩訶薩行,而於其中都無所住;雖行諸佛
無上正等菩提,而於其中都無所住。何以故?
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


「善現!
是菩薩摩訶薩雖能得預流果而於中不住,
雖能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而於中
不住。」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
菩薩摩訶薩雖能得預流果而於中不住;雖
[393-1034c]
能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而於中不
住?」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有二因緣,雖能
得預流果而於中不住,雖能得一來乃至獨
覺菩提而於中不住。何等為二?一者、彼果都
無自性,能住、所住俱不可得。二者、於彼不生
喜足,是故不住。謂彼菩薩恒作是念:『我定應
得預流果,不應不得,然不應於中住;我定應
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應不得,
然不應於中住。所以者何?我自初發無上正
等菩提心來,於一切時更無餘想,唯求無上
正等菩提。然我定當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豈
於中間應住餘果。』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
發心乃至趣入菩薩正性離生,曾無異想,但
求無上正等菩提。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得
初地乃至得第十地,曾無異想,但求無上正
等菩提。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專求無上正等
菩提,於一切時心無散亂,諸有所起身、語、意
業,無不皆與菩提心俱。善現!是菩薩摩訶薩
住菩提心起菩提道,不為餘境擾亂其心。」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不
生者,云何菩薩摩訶薩起菩提道?」


佛告善現:
「如是!如是!一切法皆不生,此復云何諸無所
作、無所趣者,知一切法皆不生故。」


具壽善現
復白佛言:「世尊!豈不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
法法界法爾常住?」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來
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界法爾常住,然諸有
情不能解了諸法法界法爾常住,諸菩薩摩
訶薩為饒益故起菩提道,由菩提道拔濟有
情,令永解脫生死眾苦。」
[393-1035a]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為
用生道得菩提耶?」


佛言:「不也!」


「世尊!為用不生
道得菩提耶?」


佛言:「不也!」


「世尊!為用生、不生道
得菩提耶?」


佛言:「不也!」


「世尊!為用非生、非不生
道得菩提耶?」


佛言:「不也!」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當得菩提?」


佛告善現:
「不用道得菩提,亦不用非道得菩提。何以故?
善現!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故。」


具壽善現
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者,
豈不諸菩薩摩訶薩已得菩提道,應已得菩
提?若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復為彼說三十
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及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
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等無
量佛法,令其修證?」


佛告善現:「於意云何?汝豈
謂佛得菩提耶?」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
逝!何以故?世尊!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故,
不應謂佛得菩提。」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然
汝所問:『豈不菩薩摩訶薩已得菩提道,應已得
菩提?』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菩提道未得
圓滿,云何可說已得菩提?


「善現!諸菩薩摩訶
薩若已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
羅蜜多,若已圓滿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
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
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
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若已圓
滿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若已圓滿苦聖諦、集、滅、道聖諦,若
已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若已圓滿
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已圓滿陀
[393-1035b]
羅尼門、三摩地門,若已圓滿空解脫門、無相、
無願解脫門,若已圓滿極喜地、離垢地、發光
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
慧地、法雲地,若已圓滿五眼、六神通,若已圓
滿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
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已圓滿三十二大士
相、八十隨好,若已圓滿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若已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已圓
滿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已圓滿順逆觀察
十二緣起,若已圓滿一切菩薩自在神通,若
已圓滿勝奢摩他、毘鉢舍那,若已圓滿一切福
德智慧資糧,若已圓滿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若已圓滿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妙法,從
此無間以一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
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麁重習氣相續,證得無
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
得大自在,盡未來際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
薩嚴淨佛土?」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從初
發心乃至究竟,常自清淨身麁重、語麁重、意
麁重,亦清淨他身麁重、語麁重、意麁重,是菩
薩摩訶薩清淨自他三麁重故,則能嚴淨所
求佛土。」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
薩摩訶薩身、語、意麁重?」


佛告善現:「若害生命、
若不與取、若欲邪行,如是不善諸身惡行,是
名菩薩摩訶薩身麁重。若虛誑語、若離間語、
若麁惡語、若雜穢語,如是不善諸語惡行,是
名菩薩摩訶薩語麁重。若貪欲、若瞋恚、若邪
見,如是不善諸意惡行,是名菩薩摩訶薩意
[393-1035c]
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戒蘊、定蘊、慧
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皆不清淨,亦名麁重。


「復
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慳貪心、犯戒心、忿恚
心、懈怠心、散亂心、惡慧心,亦名麁重。


「復次,善
現!若菩薩摩訶薩遠離四念住、四正斷、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名麁重。


「復
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遠離內空、外空、內外空、
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
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
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
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遠離苦、集、
滅、道聖諦,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
薩遠離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遠離八解脫、八勝
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
菩薩摩訶薩遠離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亦名麁
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遠離空、無相、無
願解脫門,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
薩遠離菩薩摩訶薩地,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遠離五眼、六神通,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遠離佛十力、四無
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
共法,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遠
離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遠離菩
薩摩訶薩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貪預流果證、或一
來果證、或不還果證、或阿羅漢果證、或獨覺
[393-1036a]
菩提證,亦名麁重。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
起色想,起受、想、行、識想,亦名麁重;起眼處想,起
耳、鼻、舌、身、意處想,亦名麁重;起色處想,起聲、
香、味、觸、法處想,亦名麁重;起眼界想,起耳、鼻、
舌、身、意界想,亦名麁重;起色界想,起聲、香、味、
觸、法界想,亦名麁重;起眼識界想,起耳、鼻、舌、
身、意識界想,亦名麁重;起眼觸想,起耳、鼻、舌、
身、意觸想,亦名麁重;起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想,起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想,亦名麁
重;起地界想,起水、火、風、空、識界想,亦名麁重;
起因緣想,起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想,亦名
麁重;起從緣所生諸法想,亦名麁重;起無明
想,起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
苦憂惱想,亦名麁重;起布施波羅蜜多想,起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想,亦名麁
重;起內空想,起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
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
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
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想,亦名麁重;起四
念住想,起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想,亦名麁重;起苦聖諦想,起集、滅、
道聖諦想,亦名麁重;起四靜慮想,起四無量、
四無色定想,亦名麁重;起八解脫想,起八勝
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想,亦名麁重;起陀羅尼門
想,起三摩地門想,亦名麁重;起空解脫門想,
起無相、無願解脫門想,亦名麁重;起極喜地
想,起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
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想,亦名麁重;
起五眼想,起六神通想,亦名麁重;起佛十力
[393-1036b]
想,起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十八佛不共法想,亦名麁重;起三十二大士
相想,起八十隨好想,亦名麁重;起無忘失法
想,起恒住捨性想,亦名麁重;起一切智想,起道
相智、一切相智想,亦名麁重;起預流果想,起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想,亦名麁重;
起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想,起諸佛無上正等菩
提想,亦名麁重;起異生想,起聲聞想、獨覺想、
菩薩想、如來想,亦名麁重;起地獄想,起傍生想、
鬼界想、天想、人想、男想、女想,亦名麁重;起欲界
想、色界想、無色界想,起善想、不善想、無記想,起
世間想、出世間想,起有漏想、無漏想,起有為
想、無為想,亦名麁重。


「善現!諸如是等無量無
邊執著諸法補特伽羅虛妄分別,及所等起
身、語、意業,并彼種類無堪住性,皆名麁重。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遠離如是所說麁重,自
行布施波羅蜜多,亦教他行布施波羅蜜多。
若諸有情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服與衣
服,須車乘與車乘,須舍宅與舍宅,須僮僕與
僮僕,須侍衛與侍衛,須花香與花香,須嚴具
與嚴具,須幢蓋與幢蓋,須伎樂與伎樂,須臥
具與臥具,須燈明與燈明,須床座與床座,隨
諸所須種種資具,隨時隨處皆悉施與,如自
所行教他亦爾。如是施已,持此善根與諸有
情平等共有,迴向所求嚴淨佛土,令速圓滿
利樂有情。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自行淨戒波
羅蜜多,亦教他行淨戒波羅蜜多;自行安忍
波羅蜜多,亦教他行安忍波羅蜜多;自行精
進波羅蜜多,亦教他行精進波羅蜜多;自行
[393-1036c]
靜慮波羅蜜多,亦教他行靜慮波羅蜜多;自
行般若波羅蜜多,亦教他行般若波羅蜜多。
是菩薩摩訶薩作此事已,持是善根與諸有
情平等共有,迴向所求嚴淨佛土,令速圓滿
利樂有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