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 (master)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之三


「復次,大士!若菩薩摩訶薩於所修作諸福業
事,正知離色,離受、想、行、識;正知離眼處,離耳、
[170-0913a]
鼻、舌、身、意處;正知離色處,離聲、香、味、觸、法處;
正知離眼界,離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正知離耳界,離聲界、耳識界及耳
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鼻界,離香界、
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
舌界,離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
受;正知離身界,離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
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意界,離法界、意識界
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地界,離
水、火、風、空、識界;正知離無明,離行、識、名色、六
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正知離
布施波羅蜜多,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
羅蜜多;正知離內空,離外空、內外空、空空、大
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
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
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正知離
真如,離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
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正
知離苦聖諦,離集、滅、道聖諦;正知離四靜慮,
離四無量、四無色定;正知離八解脫,離八勝
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正知離四念住,離四正斷、
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正知
離空解脫門,離無相、無願解脫門;正知離五
眼,離六神通;正知離佛十力,離四無所畏、四
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正知離無忘失法,離恒住捨性;正知離一切
智,離道相智、一切相智;正知離一切陀羅尼
門,離一切三摩地門;正知離菩薩摩訶薩行;
正知離佛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於
[170-0913b]
所修作諸福業事如是正知,能正隨喜迴向
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大士!若菩薩摩訶薩正知所修隨喜俱
行諸福業事遠離所修隨喜俱行諸福業事
自性,正知如來、應、正等覺遠離如來、應、正等
覺自性,正知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功德遠離
如來、應、正等覺功德自性;正知聲聞、獨覺、菩
薩遠離聲聞、獨覺、菩薩自性,正知聲聞、獨覺、
菩薩所修善根遠離聲聞、獨覺、菩薩善根自
性;正知菩提心遠離菩提心自性,正知迴向
心遠離迴向心自性,正知所迴向無上正等
菩提遠離所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自性;正知
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般若波羅蜜多自性,正
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遠離靜
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自性;正知
內空遠離內空自性,正知外空、內外空、空空、
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
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遠離外
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自性;正知真如遠離真
如自性,正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
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
界遠離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自性;正知苦聖
諦遠離苦聖諦自性,正知集、滅、道聖諦遠離
集、滅、道聖諦自性;正知四靜慮遠離四靜慮
自性,正知四無量、四無色定遠離四無量、四
無色定自性;正知八解脫遠離八解脫自性,
正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遠離八勝處、九
次第定、十遍處自性;正知四念住遠離四念
[170-0913c]
住自性,正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
覺支、八聖道支遠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
性;正知空解脫門遠離空解脫門自性,正知
無相、無願解脫門遠離無相、無願解脫門自
性;正知五眼遠離五眼自性,正知六神通遠
離六神通自性;正知佛十力遠離佛十力自
性,正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
大捨、十八佛不共法遠離四無所畏乃至十八
佛不共法自性;正知無忘失法遠離無忘失
法自性,正知恒住捨性遠離恒住捨性自性;
正知一切智遠離一切智自性,正知道相智、
一切相智遠離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正知
一切陀羅尼門遠離一切陀羅尼門自性,正
知一切三摩地門遠離一切三摩地門自性;
正知菩薩摩訶薩行遠離菩薩摩訶薩行自
性;正知佛無上正等菩提遠離佛無上正等
菩提自性。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離性
般若波羅蜜多,能正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
提。


「復次,大士!諸菩薩摩訶薩於已涅槃一切如
來、應、正等覺及諸弟子功德善根,若欲發起
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心者,應作如是隨
喜迴向,謂作是念:『如諸如來、應、正等覺及
諸弟子皆已滅度,功德善根亦復如是,我所
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之心及所迴
向無上菩提其性亦爾。』如是隨喜迴向無上
正等菩提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若
菩薩摩訶薩以取相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
蜜多,於彼一切佛及弟子功德善根取相
[170-0914a]
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非善隨喜迴
向。以過去佛及弟子眾功德善根非相無相
所取境界,是菩薩摩訶薩以取相念發起隨
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故非善隨喜迴向,
由此因緣墮想顛倒、墮心顛倒、墮見顛倒。若
菩薩摩訶薩不取相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
蜜多,於彼一切佛及弟子功德善根離相隨
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為善隨喜迴向,
由此因緣是菩薩摩訶薩隨喜迴向離想顛
倒、離心顛倒、離見顛倒。」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問具壽善現言:「大德!云
何菩薩摩訶薩於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
眾功德善根隨喜俱行福業事等皆不取相,
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具壽善現答
言:「大士!應知菩薩摩訶薩所學般若波羅蜜
多中,有如是等善巧方便,雖不取相而所作
成,非離般若波羅蜜多有能發起隨喜俱行
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彌勒菩薩摩
訶薩言:「大德善現!勿作是說。所以者何?以甚
深般若波羅蜜多中,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
弟子眾功德善根皆無所有不可得故,所作
隨喜諸福業事亦無所有不可得故,發心迴
向無上菩提亦無所有不可得故。此中菩薩
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過
去諸佛及弟子眾功德善根性皆已滅,所作
隨喜諸福業事、發心迴向無上菩提性皆寂
滅,我若於彼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眾功
德善根取相分別,及於所作隨喜俱行諸福
業事、發心迴向無上菩提取相分別,以是取
[170-0914b]
相分別方便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諸佛世尊皆所不許。何以故?於已滅度諸佛
世尊及弟子等取相分別隨喜迴向無上正
等菩提是大有所得故。』


「是故菩薩摩訶薩欲
於諸佛及弟子眾功德善根正起隨喜迴向
無上正等菩提,不應於中起有所得取相分
別隨喜迴向,若於其中起有所得取相分別
隨喜迴向,佛不說彼有大義利。何以故?如是
隨喜迴向之心,妄想分別雜毒藥故。譬如有
食,雖具上妙色香美味而雜毒藥,愚人淺識
貪取噉之,雖初適意歡喜快樂,而後食消備
受眾苦,或便致死若等失命。如是一類補特
伽羅,不善受持、不善觀察、不善誦讀、不了
知義,而告大乘種性者曰:『來!善男子!汝於過
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從初發心
至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入
無餘依般涅槃已乃至法滅,於其中間若修
般若波羅蜜多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靜
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已集、當集、
現集善根;若住內空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
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
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
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住真如
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住法界、法性、不虛妄
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
空界、不思議界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住苦
聖諦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住集、滅、道聖諦
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四靜慮已集、當集、
[170-0914c]
現集善根;若修四無量、四無色定已集、當集、
現集善根;若修八解脫已集、當集、現集善根,
若修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已集、當集、現集
善根;若修四念住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空解脫門已集、當
集、現集善根;若修無相、無願解脫門已集、當
集、現集善根;若修五眼已集、當集、現集善根;
若修六神通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佛十
力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四無所畏、四無
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已集、
當集、現集善根;若修無忘失法已集、當集、現
集善根,若修恒住捨性已集、當集、現集善根;
若修一切智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道相
智、一切相智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一切
陀羅尼門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修一切三
摩地門已集、當集、現集善根;若嚴淨佛土已
集、當集、現集善根,若成熟有情已集、當集、現
集善根;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有戒蘊、定蘊、
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及餘一切無數無
量無邊功德;若佛弟子一切有漏無漏善
根,若諸如來、應、正等覺已當現記諸天、人等
獨覺菩提所有功德,若諸天、龍、藥叉、健達縛、
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已
集、當集、現集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
諸功德發起隨喜迴向善根,如是一切合集
稱量現前隨喜,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所說隨喜迴向,以
有所得取相分別而為方便,如食雜毒初益
[170-0915a]
後損,故此非善隨喜迴向。所以者何?以有所
得取相分別發起隨喜迴向之心,有因、有緣、
有作意、有戲論,不應般若波羅蜜多。彼雜毒
故則為謗佛,不隨佛教不隨法說,菩薩種性
補特伽羅不應隨彼所說修學。


「是故,大德!應
說云何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應於
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及弟子等功德善根隨喜迴向?謂彼諸佛,從
初發心至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
量眾,入無餘依般涅槃已乃至法滅,於其中
間若修般若波羅蜜多集諸善根,若修靜慮、
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集諸善根;若
住內空集諸善根,若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
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
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
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集諸善
根;若住真如集諸善根,若住法界、法性、不虛
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
虛空界、不思議界集諸善根;若住苦聖諦集
諸善根,若住集、滅道聖諦集諸善根;若修四
靜慮集諸善根,若修四無量、四無色定集諸
善根;若修八解脫集諸善根,若修八勝處、九次
第定、十遍處集諸善根;若修四念住集諸善
根,若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集諸善根;若修空解脫門集諸善
根,若修無相、無願解脫門集諸善根;若修五
眼集諸善根,若修六神通集諸善根;若修佛
十力集諸善根,若修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
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集諸善根;
[170-0915b]
若修無忘失法集諸善根,若修恒住捨性集
諸善根;若修一切智集諸善根,若修道相智、
一切相智集諸善根;若修一切陀羅尼門集
諸善根,若修一切三摩地門集諸善根;若嚴
淨佛土集諸善根,若成熟有情集諸善根;若
諸如來、應、正等覺所有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
解脫智見蘊,及餘一切無數無量無邊功德;
若佛弟子一切有漏無漏善根,若諸如來、應、
正等覺已、當、現記諸天、人等獨覺菩提所有功
德;若諸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
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集諸善根,若善男
子、善女人等,於諸功德發起隨喜迴向善根,
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云何於彼功
德善根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壽善現白言:「大士!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
人等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若欲不謗諸佛世
尊而發隨喜迴向心者,應作是念:『如諸如
來、應、正等覺以無上佛智了達遍知諸功德
善根有如是類、有如是體、有如是相、有如是
法而可隨喜,我今亦應如是隨喜。又如諸
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佛智了達遍知應以
如是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我今亦
應如是迴向。』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
於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等功德善根應
作如是隨喜迴向,若作如是隨喜迴向則不
謗佛,隨佛所教,隨法而說。是菩薩摩訶薩如
是隨喜迴向之心,永離眾毒,終至甘露無上
菩提。


「復次,大士!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
[170-0915c]
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弟
子等功德善根應作如是隨喜迴向。如色不
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
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受、想、行、識
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
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眼處不墮
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
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耳、鼻、舌、身、意
處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
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色處
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
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聲、香、味、
觸、法處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
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眼
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
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色界、
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界、
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
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耳界不墮欲界、色
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聲界、耳識界及耳觸、
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
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
亦應如是。


「如鼻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
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
應如是;如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
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
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
舌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
[170-0916a]
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味
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
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
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身界不墮欲界、
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觸界、身識界及身觸、
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
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
亦應如是。


「如意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
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
應如是;如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
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
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
地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
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水、
火、風、空、識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
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無明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
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
惱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
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布施
波羅蜜多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
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墮
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
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內空不墮欲
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
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外空、內外空、空
[170-0916b]
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
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
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不墮
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
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真如不墮欲
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
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法界、法性、不虛
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
虛空界、不思議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
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
應如是。


「如苦聖諦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
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
應如是;如集、滅、道聖諦不墮欲界、色界、無色
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
向亦應如是。


「如四靜慮不墮欲界、色界、無色
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
向亦應如是;如四無量、四無色定不墮欲界、
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
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八解脫不墮欲界、
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
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八勝處、九次第定、
十遍處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
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
四念住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
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
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空解脫
門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
[170-0916c]
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無相、
無願解脫門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
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
是。


「如五眼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
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
是;如六神通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
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
如是。


「如佛十力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
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
應如是;如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
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不墮欲界、色界、無色
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
迴向亦應如是。


「如無忘失法不墮欲界、色界、
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
喜迴向亦應如是;如恒住捨性不墮欲界、色
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一切智不墮欲界、色
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道相智、一切相智不
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
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一切陀羅
尼門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
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一
切三摩地門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
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
是。


「如戒蘊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
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不墮欲界、色
[170-0917a]
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預流果不墮欲界、色
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
果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
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獨覺
菩提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
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如諸
菩薩摩訶薩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
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
如是。


「如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墮欲界、色界、
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
喜迴向亦應如是。


「所以者何?如彼諸法自性
空故,不墮三界,非三世攝,隨喜迴向亦復如
是。謂諸如來、應、正等覺自性空故,不墮三界,
非三世攝。諸佛功德自性空故,不墮三界,非
三世攝。聲聞、獨覺及人、天等自性空故,不墮
三界,非三世攝。彼諸善根自性空故,不墮三
界,非三世攝。於彼隨喜自性空故,不墮三界,
非三世攝。所迴向法自性空故,不墮三界,非
三世攝。能迴向者自性空故,不墮三界,非三
世攝。


「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
實知色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如實知受、想、
行、識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俱不墮三界
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三世則不可以彼
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便發生隨喜迴向
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以色等法自性不生,
若法不生則無所有,不可以彼無所有法隨
喜迴向無所有故。


「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
[170-0917b]
波羅蜜多,如實知眼處不墮欲界、色界、無色
界,如實知耳、鼻、舌、身、意處不墮欲界、色界、無
色界,若俱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
非三世則不可以彼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
方便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
以眼處等法自性不生,若法不生則無所有,
不可以彼無所有法隨喜迴向無所有故。


「若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色
處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如實知聲、香、味、觸、
法處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俱不墮三界
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三世則不可以彼
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便發生隨喜迴向
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以色處等法自性不
生,若法不生則無所有,不可以彼無所有法
隨喜迴向無所有故。


「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
若波羅蜜多,如實知眼界不墮欲界、色界、無
色界,如實知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俱不墮
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三世則不可
以彼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便發生隨喜
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以眼界等法自
性不生,若法不生則無所有,不可以彼無所有法隨喜迴向無所有故。


「若菩薩摩訶薩修
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耳界不墮欲界、色
界、無色界,如實知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
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俱
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三世則
不可以彼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便發生
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以耳界等
[170-0917c]
法自性不生,若法不生則無所有,不可以彼
無所有法隨喜迴向無所有故。


「若菩薩摩訶
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鼻界不墮欲
界、色界、無色界,如實知香界、鼻識界及鼻觸、
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
若俱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三
世則不可以彼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便
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以鼻
界等法自性不生,若法不生則無所有,不可
以彼無所有法隨喜迴向無所有故。


「若菩薩
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舌界不
墮欲界、色界、無色界,如實知味界、舌識界及
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色
界,若俱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
三世則不可以彼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
便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以
舌界等法自性不生,若法不生則無所有,不
可以彼無所有法隨喜迴向無所有故。


「若菩
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身界
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如實知觸界、身識界
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無
色界,若俱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
非三世則不可以彼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
方便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
以身界等法自性不生,若法不生則無所有,
不可以彼無所有法隨喜迴向無所有故。


「若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意
界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如實知法界、意識
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墮欲界、色界、
[170-0918a]
無色界,若俱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若非三世則不可以彼有相為方便、有所得
為方便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
故?以意界等法自性不生,若法不生則無
所有,不可以彼無所有法隨喜迴向無所有
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