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b0055 佛說義足經-吳-支謙 (master)




《佛說義足經》卷下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猛觀梵志經第十一



聞如是:


佛在釋國迦維羅衛樹下,從五百
[002-0182a]
比丘,悉應真,所作已具,已下重擔,聞義已度,
所之生胎滅盡。


是時,十方天下地神妙天來
佛所,欲見尊德及比丘僧。是時,梵四天王相
謂言:「諸學人寧知,佛在釋國迦維羅衛樹下,
從五百真人。復十方天地諸神妙天,悉來禮
佛,欲見尊威神及諸比丘。我今何不往見
其威神?」四天王即從第七天飛下,譬如壯
士屈伸臂頃,來到佛邊,去尊不遠,便俱
往禮佛及比丘僧,各就座。


一梵天就座,便
說偈言:


「 「今大會於樹間,
 來見尊皆神天。
 今我來欲聽法,
 願復見無極眾。」」



二梵天適就座便說偈言:


「 「在是學當制意,
 直學行知身正,
 如御者善兩轡,
 護眼根行覺意。」」



三梵天就座便說偈言:


「 「力斷七伏邪連,
 意著止如鐵根,
 捨世觀淨無垢,
 慧眼明意而攝。」」



四梵天就座便說偈言:


「 「有以身歸明尊,
 終不生到邪冥,
 捨人形後轉生,
 受天身稍離患。」」



是時,坐中有梵志,名為猛觀,亦在大眾中,
意生疑信因緣。佛知猛觀梵志所生疑,是
時便作一佛,端正形類無比,見者悉喜,有
三十二大人相,金色復有光,衣法大衣,亦
如上說。便向佛叉手,以偈歎言:


「 「人各念彼亦知,
 各欲勝慧可說,
 有能知盡是法,
 遍行求莫隅解。
 取如是便生變,
 癡計彼我善慧,
[002-0182b]
 至誠言云為等,
 一切是善言說。
 不知彼有法無,
 冥無慧隨彼黠,
 冥一切痛遠黠,
 所念行悉彼有。
 先計念却行說,
 慧已淨意善念,
 是悉不望黠減,
 悉所念著意止。
 我不据是悉上,
 愚可行轉相牽。
 自見謹謂可諦,
 自己癡復受彼,
 自說法度無及,
 以自空貪來盜。
 已八冥轉相冥,
 學何故一不道?
 一諦盡二有無,
 知是諦不顛倒,
 謂不盡諦隨意,
 以故學一不說。
 何諦是餘不說?
 當信誰盡餘說?
 饒餘諦當何從?
 從何有生意識?
 識無餘何說餘?
 從異想分別擇,
 眼所見為著可,
 識若欺盡二法,
 聞見戒在意行,
 著欲黠變訟見。
 止校計觀何羞?
 是以癡復授彼。
 癡何從授與彼?
 彼綺可善黠我。
 便自署善說已,
 有訟彼便生怨,
 堅邪見望師事,
 邪黠酷滿綺具。
 常自恐語不到,
 我常戒見是辟,
 見彼諦邪慚藏,
 本自有慚藏黠。
 以悉知黠分別,
 癡悉無合黠行,
 是為諦住乃說,
 悉可淨自所法。
 如是取便亂變,
 自因緣痛著污,
 從異行得解淨,
 彼雖淨不至盡。
 是異學聞坐安,
 自貪俱我堅盛,
 自己盛堅防貪,
 有何癡為彼說?
 雖教彼法未淨,
 生計度自高妙。
[002-0182c]
 諦住釋自在作,
 雖上世亦有亂,
 棄一切所作念,
 妙不作有所作。」」



佛說是義足經竟,比丘悉歡喜。


法觀梵志經第十二



聞如是:


佛在釋國迦維羅衛樹下,與五百
比丘俱,皆應真,所作已具,已下重擔,以義
自證,會胎生盡。


爾時,十方天地神妙天亦來
禮佛,欲見尊德及比丘僧。是時,第七天四
天王相謂言:「諸學人寧知,佛在釋國迦維
羅衛樹下,從五百真人。復十方天地神妙天
悉往禮,欲見尊威神及比丘。我曹今何不往
見其威神?」四天王即從第七天飛下,譬如
壯士屈伸臂頃,來到佛邊,去尊不遠,便俱
往禮佛及比丘僧,各就座。


一梵天就座,便
說偈言:


「 「今大會於樹間,
 來見尊皆神天。
 今我來亦聽法,
 願復見無勝眾。」」



二梵天就座便說偈言:


「 「在是學當制意,
 直覺行知身正,
 如馭者善持轡,
 護眼根行覺意。」」



三梵天就座便說偈言:


「 「力斷七拔邪連,
 意著止如鐵根,
 捨世觀淨無垢,
 黠根明意服軟。」」



四梵天就座便說偈言:


「 「有是身歸明尊,
 終不生到邪冥,
 捨人形轉後尊,
 受天身稍離患。」」



是時,座中有梵志,名法觀,亦在大眾中。因
緣所計,見於泥洹脫者有支體,以故生
意疑信因緣。


佛知法觀梵志所生疑,是時
[002-0183a]
便作一佛,端正形類無比,見者悉喜,有三
十二大人相,金色復有光,衣法大衣,亦如
上說。便向佛叉手,以偈歎言:


「 「如因緣見有言,
 如已取悉說善,
 一切彼我亦輕,
 亦或致在善緣。
 少自知有慚羞,
 諍變本說兩果,
 見如是捨變本,
 願觀安無變處。
 一切平亦如地,
 是未嘗當見等,
 本不等從何同?
 見聞說莫作變。
 猗著是眾可惡,
 可見聞亦所念,
 雨出淨誰為明?
 愛未除身復身。
 以戒攝所犯淨,
 行諦祥已具住,
 於是寧經至淨,
 可恐世在善說。
 已離諦更求行,
 悉從罪因緣受,
 亦如說力求淨,
 自義失生死苦,
 行力求亦不說,
 眼如行亦思惟,
 死生無盡從是,
 如是慧亦如說。
 戒彼行一切捨,
 罪亦福捨遠去,
 淨亦垢不念覺,
 無沾污淨哀受。
 修是法度彼一,
 說無行為遠欺,
 受如是便增變,
 各因諦世邪利。
 自所法便稱具,
 見彼法詰為漏,
 無等行轉相怨,
 自見行不隨污。
 凡所說黠代恐,
 無於法有所益,
 無慧眾異說淨,
 所繫著住各堅。
 各尊法如聞止,
 演如解自師說,
 無法行但有言,
 彼所淨因一心。
 言如是彼亦說,
 一所見從淨墮,
 便自見怨所作,
 坐勝慧自大說。
[002-0183b]
 所攝著求便脫,
 念所信無所住,
 本所因在好說,
 淨行在彼未除。
 觀世人見名色,
 以其智如受知,
 欲見多少我有,
 不從是善淨有。
 有慧行累無有,
 知亦見正以取,
 見無過是法行,
 度是亂不更受。
 慧意到無所至,
 不見堅識所覺,
 如關閉制所著,
 但行觀無取異。
 尊斷世所受取,
 取與生不應堅,
 靜亦亂在觀捨,
 在是惡哀凡人。
 棄故成新不造,
 無所欲何所著?
 脫邪信勇猛度,
 悉已脫世非世。
 一切法無所疑,
 悉見聞亦何念,
 捨重擔尊正脫,
 不願過常來見。」」



佛說是義足經竟,比丘悉歡喜。


兜勒梵志經第十三



聞如是:


佛在王舍國於梨山中。爾時,七頭鬼
將軍與鵙摩越鬼將軍共約言:「其有所治
處生珍寶,當相告語。」爾時,鵙摩越鬼將軍
所治處池中,生一蓮花千葉,其莖大如車
輪,皆黃金色。鵙摩越鬼將軍便將五百鬼
來到七頭鬼將軍所,便謂七頭言:「賢者!寧
知我所治池中生千葉蓮花,但莖大如車輪,
皆黃金色。」七頭鬼將軍即報言:「然賢者寧知
我所治處,亦生神珍寶。如來正覺行度三
活,所說悉使世人民得安雄,生無上法樂,
堅無比。已生寶何如賢者寶?」


復以月十五
日,說戒解罪。鵙摩越鬼將軍報七頭言:


「 「今十五大淨,
 夜明如日光。
[002-0183c]
 求尊作何方?
 不著在何處?
 尊今在王舍,
 教授摩竭人,
 一切見斷苦,
 洞視是現法。
 從苦復苦生,
 斷苦不復生,
 徑聞八通道,
 無怨甘露欲。
 今往具禮敬,
 即是我所尊,
 行意學以作,
 一切有無止。
 寧有憎愛不?
 所念意乃隨。
 意堅於行住,
 已止無所有,
 憎愛無所在,
 念空無所隨。
 寧貪不與取、
 寧依無惱害、
 寧捨有真行、
 寧慧無所著。
 捨貪不與取,
 愍哀及蠕動,
 斷念不邪著,
 覺痛當何親?
 寧守口不欺,
 斷嫉無麤聲。
 守正不讒人,
 無念鬪亂彼,
 守口心不欺,
 不嫉麤聲斷。
 守行何讒人?
 悉空彼何亂?
 寧不染愛欲,
 意寧淨無穢,
 所著寧悉盡,
 在法寧慧計。
 寧度至三活,
 所行悉已淨,
 一切斷不著,
 寧至無胎世。
 三活諦已見,
 所行淨無垢,
 行法悉成就,
 從法自在止。
 尊德住悉善,
 身口悉已止,
 尊行定樹間,
 俱往觀瞿曇。
 真人鹿𨄔腸,
 少食滅邪貪,
 疾行問度法,
 斷痛從何脫?
 觀瞻如師子,
 恐怖悉無有,
[002-0184a]
 佛所頭面禮。」」



七頭鬼將軍及鵙摩越等,各從五百鬼,合
為千眾,俱到佛所,皆頭面禮佛,住一面。


鵙摩越鬼將軍便白佛言:


「 「真人鹿𨄔腸,
 少食行等心。
 尊行定樹間,
 吾人問瞿曇:
 『是痛從何滅?
 從何行脫痛?
 斷疑問現義,
 云何脫無苦?』
 『斷苦痛使滅,
 行是痛苦盡,
 捨疑妙說持,
 如義無有苦。』
 『誰造作是世?
 誰造作可著?
 誰造世所有?
 誰造為世苦?』
 『六造作是世,
 六造作可著,
 六造世所有,
 六造為世苦。』
 『誰得度是世?
 晝夜流不止,
 不著亦不懸,
 深淵誰不沒?』
 『一切從持具,
 從慧思想行,
 內念著意識,
 是德無極度。
 已離欲世想,
 色會亦不往,
 不著亦不懸,
 是乃無沒淵。』
 『從何還六向?
 何可無有可?
 誰痛亦想樂?
 無餘滅盡去。』
 『是六還六向,
 是生不復生,
 名滅已無色,
 已盡有何餘?
 大喜步往道。』」



「 「大將軍七頭,
 會當報重恩。
 開道現大尊,
 法施無有上。
 今鬼合千眾,
 悉能叉手住,
 一切身自歸,
 為世尊大師。
[002-0184b]
 今已辭求過,
 各還國政治。
 今悉禮正覺,
 念法歸尊法。」」



爾時,座中有梵志,名兜勒,亦在眾中,便生
意於泥洹脫者支體因緣,因是便意生疑。


佛即知兜勒意生所疑,便化作一佛,端正形
好無比,見莫不喜者,形類過天,身有三十
二大人相,紫磨金色,衣大法衣。弟子亦作
化人,化人適言,弟子亦言;弟子適言,化人亦
言。佛所作化人,化人言,佛默然;佛言,化人默
然。何故?一切制念度故。


化佛便叉手偏袒,以
偈歎言:


「 「願問賢神俞曰,
 遠可靖大喜足。
 從何見學得滅,
 悉不受世所有?
 本是欲多現我,
 從一綺便悉亂,
 所可有內愛欲,
 從化壞常覺識。
 莫用是便自見,
 不及減若與等,
 雖見譽眾所稱,
 莫貢高蹶彼住。
 如所法為已知,
 若在內若在外,
 強力進所在作,
 無所得取無有。
 且自守行求滅,
 學莫從彼求滅,
 以內行意著滅,
 亦不入從何有?
 在處如海中央,
 無潮波安平正,
 一切止住亦爾,
 覺莫增識與意。
 願作大慧眼視,
 已證法復現彼;
 願作光仁善恕,
 諸撿式從致定。
 且攝眼左右著,
 不受言關閉聽,
 戒所味莫貪著,
 我無所世所有。
 身所有若麤細,
 莫還念作悲思,
 所可念便生願,
 有來恐慧莫畏。
[002-0184c]
 所得糧及飲漿,
 所當用若衣被,
 取足止莫慮後,
 從是止餘莫貪。
 常行定樂樹間,
 捨是理無戲犯,
 若在坐若在臥,
 閑靜處學力行。
 莫自怨捐睡臥,
 在學行常嚴事,
 棄晻忽及戲謔,
 欲世好悉遠離。
 捨兵鑿曉解夢,
 莫觀宿善惡現、
 莫現慧於胞胎、
 悉莫鑿可天親、
 莫造作於賣買、
 莫於彼行欺利、
 莫作貪止縣國、
 莫從彼求欲利、
 莫樂行不誠說、
 悉莫行兩面辭。
 盡壽求慧所行,
 具持戒莫輕漏,
 橫來詰莫起恐,
 見尊敬莫大語。
 所貪棄不可嫉,
 捨兩舌恚悲法,
 所欲言學貪著,
 莫出聲麤邪漏,
 無羞慚莫從學,
 所施行莫取怨,
 聞麤惡不善聲,
 從同學若凡人。
 善關閉莫與同,
 慧反應不過身。
 知如來諦已正,
 不戲作著意作;
 從宴淨見已滅,
 不戲疑瞿曇教。
 自致慧不忘法,
 證法無數已見,
 常從慧如來學,
 好不著從是慧。」」



佛說是義足經竟,比丘悉歡喜。


蓮花色比丘尼經第十四



聞如是:


佛在忉利天上,當竟夏月,波利質
多樹花適好盛,坐濡軟石上,欲為母說
經,及忉利天上諸天。爾時,天王釋到佛所,
為佛作禮,便白佛言:「今當用何時待遇
尊?」佛告天王:「用閻浮利時待我。」天王得
[002-0185a]
教,即禮佛,歡喜而去。


爾時,賢者摩訶目犍
連,亦在舍衛,亦竟夏月,於祇樹給孤獨園
中。爾時,四輩悉到目犍連所——比丘輩、比丘
尼、清信士、清信女——四輩悉禮目犍連,各一
面住,便共問目犍連:「今世正眼為在何所
竟是夏三月?」目犍連便告四輩:「今佛在忉
利天上,當竟夏三月。念母懷妊勤苦,故留
說經,及忉利諸天。在波利質花樹下,濡軟
石上。樹高四千里、布枝二千里、樹根下入二
百八十里。所坐石,按之即陷入四寸。捨便
還復。」摩訶目犍連廣復為四輩說經法,便
默然。諸四輩聞經,歡喜著念,便禮目揵連
悉去。


至竟夏三月,復眾四輩皆悉來到目
揵連所,頭面禮竟,悉就座,共白目揵連:「善
哉,賢者!學中獨多神足。願煩威神到佛所,
為人故禮佛足,以我人語白佛:『閻浮利四
輩,飢渴欲見尊。善哉!佛愍念世間人,願
下閻浮利。』」目犍連聞如是默然,可四輩復
以經法戒,四輩眾歡喜,目犍連辭,四輩悉起
禮,復起繞目犍連而去。


爾時,目犍連便取
定意,如壯士屈伸臂頃,從閻浮利滅,便
往天上,去佛不遠。是時,佛在無央數天中
央坐,說經法。目犍連便生想:「如來在天眾
中,譬如閻浮利。」佛即知目犍連意想所念,
告目犍連言:「不與世間等,迅去即便去、欲
使來即來,去來隨我意所念。」


目犍連白佛
言:「是天眾多好甚樂,天中有先世,一心自歸
於佛,壽盡來生天上;或有身歸法者、或自
歸僧者,壽盡皆來生天上;或有先世淨心
[002-0185b]
樂道,壽盡來生天上。」佛言:「目犍連!如是,是
天中先世一心歸佛、歸法、歸僧,心樂道,壽盡
皆來生天上。」


爾時,天王釋坐在佛前,意尊
佛語及目犍連所言,即言:「賢者目犍連所說
實如是。先世有身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
淨心樂道,皆來生天上。」是時,有八萬天坐
在天王釋後,諸天悉欲尊佛所言、及目犍
連、亦其王所言,便言:「賢者目犍連可所說
者,實如賢者言。其有先世作人時,身歸三
正,淨心樂道,壽盡皆來生天上。」爾時,八萬
天因緣目犍連,各各自陳我得溝港。


目犍連
便前作禮,頭面著佛足,便白佛言:「諾閻浮
利四輩,飢渴欲見佛。善哉!願尊愍念世間,
以時下到閻浮利。」佛便告目犍連:「汝且下,
語世間四輩:『佛却後七日,當從天上來下,
安詳會於優曇滿樹下。』」目犍連言:「諾。」受教便
起作禮,繞佛三匝,便取定意,譬如壯士屈
伸臂頃,便滅於忉利天,即住閻浮利地上,
悉告世間人:「佛却後七日,當從天上來下,
安詳會於優曇滿樹下。」


佛於天上便取定
意,如力士屈伸臂頃,佛於忉利天上至
鹽天,為諸天說經;滅於鹽天,即至兜術
天;復從兜術天滅,即至不憍樂天、化應聲
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水行水微天、無量水
天、水音天、約淨天、遍淨天、淨明天、守妙天、
玄妙天、福德天、德淳天、近際天、快見天、無
結愛天,已說經,悉使大歡悅;便與天上色
天俱下,住須大施天;從上下悉從二十四
天上,至第三天上住;悉斂上有色天;悉復
[002-0185c]
斂有欲天,來至第二天須彌巔上住。


是時,
有天子墮彼邏,被王教意,便化作三階——
一者金,二者銀,三者琉璃——佛從須彌巔,下
至琉璃階住;梵天王及諸有色天,悉從佛
右面,隨金階下;天王釋及諸有欲天,從佛
左面,隨銀階下。佛及諸無數有色天釋,亦
諸無數有欲天,悉下到閻浮利,安詳會優曇
滿樹下,是使無數人民悉來會,欲見佛、欲
聞法。


是時蓮花色比丘尼,化作金輪王服,
七寶導前,從眾力士兵,飛來趣佛。是大眾
人民、及長者、帝王,遙見金輪王,悉下道,不敢
當前,廣作徑路,蓮花色比丘尼到佛所。是
時,天亦見人、人亦悉見天,以佛威神,天為
下、地為高、人悉等,天亦無貪意在人、人亦
無貪意在天,時有人貪著樂金輪王。


是時
有一比丘,坐去佛不遠,便箕坐直身,意著
撿戒。比丘見天樂會、亦人樂會,自生念言:
「是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何
貪是?何願是?已是何有?」比丘即在坐得
溝港道,已自證。


佛知人、知天、知彼比丘生
意所念,說偈言:


「 「有利得人形,
 持戒得為天,
 於世獨為王,
 見諦是獨尊。」」



是時蓮花色比丘尼,適到佛前,便攝神足,
七寶及兵眾悉滅不現,獨住無髮衣法衣,
便頭面著佛足。


佛因到優曇滿樹下坐,成
布席坐適坐,便為大眾人民,廣說經法,
說布施、持戒、善現天徑,說欲五好痛說具
惡。


佛知人意稍濡離麤,便現苦諦習盡
[002-0186a]
道諦。中有身歸佛、歸法、歸比丘僧者;中有
隨力持戒者;中有得溝港自證頻來,至不
還道自證。


是時賢者躬自在座,便起偏袒
向佛,叉手面於佛前,以偈讚佛言:


「 「今恭禮雄遍觀,
 見諦現說被度,
 常慈哀見福想,
 然人天得何讚?
 度無極復道彼,
 捨恐怖就安樂,
 廣說法遍照世,
 聞每樂不死安。
 尊戒海廣無度,
 義深大善行明,
 無穢淨垢不著,
 慧船大度三界,
 無缺傷無減增,
 尊不著已行捨,
 從戒尊三界師,
 從見世去無還。
 心住賢無過尊,
 自在定人天雄,
 明慧力致金色,
 何人天不禮尊?
 師觀世兩眾會,
 雖觀捨不著過,
 意觀意無垢心,
 三界空尊所空。
 是世行拔後根,
 定至定趣甘露,
 今神天服於尊,
 悉叉手觀覺身。
 已無疑樂法堅,
 悉知識人天心,
 亦如行蟲獸心,
 宴淨然愍苦槖。
 自恣化在天下,
 正真定收取易,
 意制念伏彼信,
 天人世覺獨尊。
 道德妙與誰雙?
 觀尊形何時厭?
 於三界獨步行,
 戒義堅若寶山。
 垂綺願三界恐,
 捨嫉念無恩愛,
 慧在定明如日,
 無瑕穢夜月光。
 著淨戒現淨行,
 有淨慧善過淨,
 住淨法現淨光,
 高山雪見照然。
 十五夜星中月,
 今觀尊人天雄,
[002-0186b]
 法悉照明人天,
 身相現絡真珠。
 諦復諦猛善說,
 自行致本無師,
 釋家子獨見妙,
 慧千眼去瘡疣。
 言盛濡意無麤,
 出聲悲人天坐,
 聞尊語甜美法,
 渴飲飽如流海。
 取法爾有何非?
 審奉行到彼安。
 說議斷後不思,
 聞尊聲眼每滅。
 慧現徑直無邪,
 涉先迹致故成,
 顧念後告冥者,
 如梵王悉照空。
 神天尚念世人,
 神行義無所比,
 從法計捨世念,
 尊繫著無餘處。」」



是時賢者舍利弗,在眾中坐,便起座,偏
袒叉手,以偈歎曰:


「 「未嘗見有是者,
 未嘗聞有說者,
 尊如是威神天,
 從兜術來至是。
 天人世悉擁護,
 重愛俗如身眼,
 一切安不為轉,
 樂獨行著中央。
 無憂覺我善行,
 到上教復還世,
 饒心解壞欲身,
 惡行出有善義。
 若比丘有厭心,
 行有敗有空生。
 在樹下若曠野,
 在深山于室中,
 若高處下床臥,
 來恐怖凡幾輩?
 行何從志不畏?
 或久後所行處?
 世幾輩彼來聲,
 若往來在方面。
 比丘處不著意,
 所止處寂無嚮,
 口已出善惡響,
 在行處當何作?
 持戒住行不捨,
 比丘學求安祥。
 云何學戒不漏?
 獨在行常無伴,
 欲洗冥求明目,
 欲鼓𪖞𪖞吹內垢。」」


[002-0186c]


佛謂舍利弗:「意有所厭惡,及有所著,在空
床臥行欲學,如法今說,令汝知聽:


「 「五恐怖慧不畏,
 至心學遠可欲,
 勤蚱蜢亦蛻蟲,
 人惡聲四足獸。
 非身法意莫識,
 無色聲光無形,
 悉非我悉忍捨,
 莫聞善貪𨽁縣。
 所被痛不可身,
 恐若各悉受行,
 是曹苦痛難忍,
 以精進作拒扞。
 願綺想念莫隨,
 掘惡栽根拔止,
 著愛可若不可,
 有已過後莫望。
 存黠想熟成善,
 越是去避麤聲,
 忍不樂坐在行,
 四可忍哀悲法。
 常何止在何食?
 恐有痛云何止?
 有是想甚可悲,
 學造棄行遠可,
 有未有苦樂苦,
 知其度取可止。
 聞關閉縣國行,
 麤惡聲應莫願,
 舉眼人莫妄瞻,
 與禪會多莫臥。
 觀因緣意安祥,
 止安念疑想斷,
 取莫邪與無欺,
 慈哀視莫恐氣。
 如對見等心行,
 冥無明從求鮮,
 被惡語莫增意,
 故怨語於同學。
 放聲言濡若水,
 媿慚法識莫想。
 若為彼見尊敬,
 有行意離莫受,
 若色聲若好味,
 香細滑是欲捐。
 於是法莫媟著,
 學制意善可脫,
 戒遍觀等明法,
 行有一舊棄冥。」」



佛說是義足經竟,比丘悉歡喜。


子父共會經第十五



聞如是:


佛在釋國,從千弟子梵志、故道人
[002-0187a]
皆老年,悉得應真六達,所求皆具。佛從教授
縣國,轉到迦維羅衛城外尼拘類園中。迦維
羅衛諸釋,聞佛從老年應真千比丘,轉行教
授,已到是國,近在城外園中,便轉相告語:
「先雞鳴悉當會。」自共議言:「諸賢者!正使太
子不樂道,當作遮加越王。我曹悉當為
其民耳,今棄七寶作道,自致作佛。我人今
悉取長者家出一人,亦從佛求作沙門。諸
釋如是,眾為復增。」便從迦維羅衛城出,欲
見尊德,欲聞明法;諸釋女人,亦復聚會,俱
到佛所,欲聞明法。爾時,佛取神足,定意適
定,便在空中步行。爾時,諸釋見佛步行
虛空中,悉歡喜生敬愛心。


爾時,悅頭檀王
便以頭猗著佛足,作禮竟,便一面住。迦
維羅衛民悉不平:「王為佛作禮,是何法以還
禮子?」王即聞民悉不平已如是,王便言:
「諸賢者!是太子生時,地大動現大光明,悉
照一切生,便行七步,無所抱猗,便左右
視出聲言:『三界甚苦,何可樂者?』諸天於
空中持白蓋,復散摩尼花,復鼓五百樂,
復雨香水,盥浴太子。諸民!爾時我第一為
太子作禮。諸賢者!太子在園閻浮樹下,晨
起往坐,便得臥,樹枝葉悉在太子東作蔭;
禺中至晡,樹枝葉悉復在西為太子作
蔭。樹尚不違太子身,諸民!爾時我第二
為太子作禮。」王爾時說偈曰:


「 「今為三勇猛黠,
 以頭禮遍觀足。
 初生時動天地,
 坐樹蔭身不露。」」



佛爾時攝神足,下座比丘僧前,咸坐上。諸
[002-0187b]
釋及釋諸女人,皆頭面禮佛,各就座。王亦
就座,即偈歎佛言:


「 「象馬駕金車,
 乘行臺閣間,
 金足蹈遍地,
 足云何生胝?
 神足為我車,
 恣心無限度,
 乘是神妙車,
 世車安可久?
 素被細軟衣,
 既服身形好,
 金露被身行,
 是服有何好?
 王法為我衣,
 念世行教授,
 是服先學造,
 我已覺如來。
 本樂高殿舍,
 隨時造閣樓,
 今獨宿樹間,
 恐怖當何依?
 瞿曇世無怨,
 造仇婬已斷,
 脫欲念無憂,
 無仇當何恐?
 本食恣意味,
 金器食香美,
 今日乃得食,
 麤惡有何樂?
 我先飯法味,
 棄貪從苦空,
 悉斷四飯本,
 哀世故行丐。
 浴尊以花香,
 伎女樂從行,
 起止山樹間,
 誰當浴明者?
 樂法戒為河,
 淨黠悉在中,
 鬪極往浴淨,
 遊度不復還。」」



爾時,佛為王及諸釋女人廣說經法,先現
布施、持戒、現天徑微說,善痛道其苦,導現
達世近親三十七品,從可得安如。


佛以道意,
知悅頭檀王意滿喜已性濡,無亂縛解,可
為說善度法,便說苦諦習盡道諦。佛說是
四諦法,王即在座開解,三毒垢除,於法中
得諦眼,譬如淨繒投於染中,即受色好,王
[002-0187c]
亦入法如是。


爾時王見諦疑斷,在法開解,
便起座向佛,叉手白言:「已近已近、已遠已
遠,今我身歸佛法及比丘僧,受我為清信
士,盡形壽,悉不犯已淨。」故釋中亦有身歸
佛者、歸法者、歸僧者;釋諸女人,自歸亦如
是;中有持不殺戒者、持不盜戒、持不婬
戒、持不欺戒、中有遠酒不飲酒戒。


爾時悅
頭檀王見法甚明,見諦無疑,在法勇猛,便
起座,向佛叉手,以是義足偈歎言:


「 「有戒具當何見?
 云說言從陰苦。
 願瞿曇解說此,
 問正意世雄生。
 先已行棄重恚,
 亦不著後來願;
 來現在亦不取,
 亦不受尊敬空;
 未來想不著愛,
 久遠想亦不憂。
 行遠可捨細軟,
 邪見盡少無有,
 已去恐無畏怖,
 不可動信無疑。
 無嫉心樂彼與,
 行如是愛尊命,
 能自守不多望,
 自多得慧無嫉。
 不惡醜不嫫冶、
 不兩舌捨戲疑,
 意悉脫無所著,
 棄自見無綺妄,
 安庠行能解對,
 亦不欲斷欲想。
 不學求所樂欲,
 悉無有亦不憂,
 無怨恚捨愛欲,
 不為味所可使。
 不自高我無等,
 得對毀橫取敬,
 當行觀止意念,
 見善惡非次望。
 去所在無所止,
 觀向法當何著?
 欲色空亦無色,
 從黠計不欲脫,
 愛已滅乃已息,
 三界空無樂意。
 悉解離何從得?
 多從海度無憂。
[002-0188a]
 不願生見有子,
 列地行願寶增,
 來不生去不到,
 欲何索從何得?
 悉無能說到處,
 眾學沙門遊心,
 悉令求所在處,
 如觸冒知如去。
 亦不嫉亦無貪,
 雖在高尊不樂,
 不樂中下不樂,
 從法生非法捨,
 是悉空亦無有,
 從不得亦不求,
 莫欲世邪樂人,
 意已止便到盡。」」



佛說是義足經竟,比丘與悅頭檀王及釋
人民悉歡喜。


維樓勒王=太子【三】王=太子【宋】【元】【明】王經王經第十六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迦
維羅衛諸釋新起大殿,成未能久,諸釋悉
共言:「從今已後,莫使沙門、梵志、釋中衣冠
及長者子,得先入是殿中。先使佛、次及比
丘僧入,餘人乃當從後入耳。」


爾時,舍衛國
王子惟樓勒以事到釋國,未及入城,便至
新成殿中宿。明日入城,所欲取竟,便還其
國。


諸釋聞太子惟樓勒在新殿中宿,便大
不樂,瞋恚不解,便出聲罵:「今奈何令婢子
先入是殿?」便共掘殿中土,棄深七尺所,更
取淨土復其處,便復取牛湩洗四殿。


惟樓
勒太子聞諸釋不淨惡我,掘殿中土七尺所,
更以新土復其處,悉以湩洗四殿,復罵我
為婢子,污是新殿。聞內結,悲著心,我後把
國政者,當云那治諸釋。


從是不久,舍衛國
王崩,大臣集議,徵太子拜為王。惟樓勒王
即問傍大臣者:「有不淨惡國王者,其罪何
至?」傍臣白言:「如是罪至死。」王言:「然。諸釋
[002-0188b]
不淨惡我,諸釋是佛親家,至使佛有恩愛
在諸釋者,終不能得治子曹罪。」臣下即白
言:「佛棄世欲,無恩愛在親屬,欲治諸釋罪
無所難。」王聞白如是,即勅興四種兵:象、
馬、車、步兵,出城引號,當攻迦維羅衛城。


佛以食時,持應器入舍衛城求食,食竟,出
城下道,於釋樹下薄枝葉少蔭涼,在其
下望。王興兵行大道,遙見佛在薄蔭樹
下坐,即下車到佛所,禮竟,住一面,白佛言:
「諾。今有餘大樹,枝葉茂盛,多陰涼,大樹名為
迦旃,迦維羅衛多優曇鉢尼拘類,佛何以
不坐是蔭?何為坐是小釋樹?少枝葉,無蔭
樹下有何涼?」佛報言:「愛其名,樂其涼,故
坐其下。」王自念言:「如是者,佛續為有恩愛
在諸釋,續有助意。」即從其處而還兵,歸其
國。佛教授舍衛人民,生意欲到迦維羅衛
國,便從諸比丘,即到釋國,於尼拘類園中
教授。


久頃,舍衛國王便復問傍臣左右言:
「若有不淨惡國王者,其罪何至?」諸臣對言:
「如是罪至死。」王復言:「諸釋致惡我,子曹皆
是佛近親,佛當有顧念在諸釋,我終不得
子曹勝。」臣下復白言:「我曹悉聞諸沙門言:
『瞿曇婬欲已斷。』有何恩愛在近親?王欲治
其罪,無以為難。」王聞諸臣下白如是,即勅
興四種兵,引號出城,到諸釋國。行至冥已,
近去釋城四十里所因止宿。


諸釋悉聞舍衛
國王興四種兵,欲來攻是國,近去城數十
里,恐明日來到,即遣輕足上騎,到佛所道:
「是願佛教我曹,作何方便?」佛即告諸釋:「堅
[002-0188c]
閉城門,王終不能得勝。開門內者,惟樓
勒王即殺諸釋不疑。」是騎人聞佛教,便禮
佛,上馬如去。


是時,賢者摩訶目犍連在佛
後住,便白佛言:「明慧莫以諸釋為憂,我
今欲舉一釋國,移置異天地間,若以鐵籠
籠之,悉一天下共者,當奈之何?」佛即告摩
訶目犍連言:「耐能爾,當奈其罪何?」目犍連
言:「但說有形事,無奈無形罪何?」


佛爾時
說偈言:


「 「作善惡終無腐,
 從福樂在冥苦,
 善惡栽向日出,
 久遠來身受止。」」



舍衛國王即摩飾鬪具,俱便前當攻釋城。
諸釋悉共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亦
出城欲拒扞惟樓勒王。諸釋亦復摩飾兵,
當與舍衛國王及兵共鬪。尚未相見,諸釋
便引弓,以利刃箭射斷車、當應亦射斷車
軛、亦射斷車轂、亦截車軸、射斷䭷、亦射斷
人身、珠寶,無所傷害。


舍衛國王大恐怖,顧
問左右:「汝曹寧知諸釋已出城迎鬪死,我曹
終不得其勝,不如早還。」傍臣即白王言:「我
曹先曰:『聞諸釋皆持五戒,盡形壽不犯。』生
至使當死,不敢有所傷害,有所傷害,為
犯戒,但前自可得其勝。」王即引兵而前,突
釋兵陣。諸釋見王前甚進,便入城閉門。



時,舍衛王以遣人語諸釋:「舅氏與我有何
仇怨,而不開門?小欲有所借入,即出城不
久留。」


諸釋中信佛所言,本行經法無疑向
道,便言:「不須開門。」釋中未淨心歸佛、歸
法、歸比丘僧,無諦,有疑,便以為可開門,
[002-0189a]
復共言:「我人不得爾,恐是中有外對。我曹
悉坐耆老行籌,不受籌者,為當不欲內
王;受籌者,為欲內王;多者,我又當隨適
行;籌悉受不受者少耳。」眾人言:「當開門內
王。」諸釋便開門內,惟樓勒王適入迦維羅
衛城,便生取諸釋,當將出城殺之。


爾時,釋
摩男白舍衛王:「願天子與我小願。」王言:「將
軍欲何願?」「我願今沒是池中頃,以其時令,
諸釋得出城走。」諸大臣白言:「王當與釋摩
男願,令在水中能幾頃。」王即與其所願。釋
摩男即沒池中,以髮繞樹根而死。王怪在
水甚久,便令使者按視:「釋摩男在水中何
等作?」如王言,往按視之,見釋摩男在水底
死,便還白王:「天子!寧知釋摩男持髮繞樹
根而死。」王即絞城中餘釋,復問:「所生得釋
悉死未?」臣白言:「悉已象蹈殺之。」王便從處
還國。


佛以晡時,悉告諸比丘:「俱到逝心須
加利講堂所。」諸比丘悉言:「諾。」佛即與眾比丘
俱,到逝心講堂,道經過諸釋死處,釋中尚
有能語者,遙見佛,舉聲稱冤,佛聞諸釋,悲
哀甚痛。佛即謂比丘:「愚癡人惟樓勒所作罪
不小。」佛便至諸釋地中,化出自然無數床,
佛及比丘悉坐。佛為諸釋,廣說經法竟,謂
比丘言:「汝曹意何趣?屠者以是作是業,以
是生活,從是因緣,寧可得樂乘聖象、神馬、
七寶車不?」比丘對曰:「終不得。」佛言:「善哉!意
亦如是,不見、不聞屠以是業自立,可得
富樂。何以故?屠者無慈心哀意,觀占諸獸
故。」


佛復言:「比丘!汝曹意何趣,漁獵者及屠
[002-0189b]
牛者,以是故作以是業,以是自生活,寧得
乘神象、聖馬、寶車、恣意富樂不?」比丘對曰:
「終不得。」佛言:「善哉!我亦不聞、不見漁、獵、屠
牛,是業自活,可致富樂。何以故?子曹遠哀、
無慈觀,占獸以是遠樂奈何道。此愚癡
人,乃於向道得果者傷害之,乃知是子亦
遠善,當生見其從是,七日當為水所漂。比
丘!以故當慈心,莫學傷害心,至見燒枉,
亦莫生害意。」


佛以是本、以是因緣、以是義
生,令弟子悉解為曹卷語檢,為後世作明,
使我經道久住世間。


佛爾時說是義足經:


「 「從無哀致恐怖,
 人世世從黠聽,
 今欲說義可傷,
 我所從捨畏怖。
 展轉苦皆世人,
 如乾水斷流魚,
 在苦生欲害意,
 代彼恐癡冥樂。
 一切世悉然燒,
 悉十方亂無安,
 自貢高不捨愛,
 不見故持癡意。
 莫作縛求冥苦,
 我悉觀意不樂,
 彼致苦痛見刺,
 以止見難可忍。
 從刺痛堅不遺,
 懷刺走悉遍世,
 尊適見拔痛刺,
 苦不念不復走。
 世亦有悉莫受,
 邪亂本捨莫依,
 欲可厭一切度,
 學避苦越自成。
 住至誠莫妄舉、
 持直行空兩舌、
 滅恚火壞散貪、
 捨惱解黠見度、
 捨瞢瞢莫睡臥,
 遠無度莫與俱,
 䛴可惡莫取住,
 著空念當盡滅。
 莫為欺可牽挽,
 見色對莫為服,
 彼綺身知莫著,
 戲著陰求解難。
[002-0189c]
 久故念捨莫思,
 亦無望當來親,
 見在亡不著憂,
 離四海疾事走。
 我說貪大猛弊,
 見流入乃制疑,
 從因緣意念繫,
 欲染壞難得離。
 捨欲力其輩寡,
 悉數世其終少,
 捨不沒亦不走,
 流已斷無縛結。
 乘諦力黠已駕,
 立到彼慧無憂,
 是胎危疾事護,
 勤力守可至安。
 已計遠是痛去,
 觀空法無所著,
 從直見廣平道,
 悉不著世所見。
 自不計是少身,
 彼無有當何計?
 以不可亦不在,
 非我有當何憂?
 本癡根拔為淨,
 後栽至亦無養。
 已在中悉莫取,
 不須伴以棄仇,
 一切已棄名色,
 不著念有所收。
 已無有亦無處,
 一切世無與怨,
 悉已斷無想色,
 一切善悉與等。
 已從學說其教,
 所來問不恐對,
 不從一致是慧,
 所求是無可學。
 已厭捨無因緣,
 安隱至見滅盡。
 上不憍下不懼,
 住在平無所見,
 止淨處無怨嫉,
 雖乘見故不憍。」」



佛說是義足經竟,比丘悉歡喜。
《佛說義足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