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b001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清-來舟 (master)


No. 367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卷第四
清神京外栴檀寺沙門 來舟 註


【△二智光發心出家請佛除疑說法二。此科內含三卷大義
即四卷五卷六卷初正投出家述疑請法二。初品題。】


「厭捨品第三」


【厭者憎惡也。捨者脫離也。智光因聞心無所得名
為報恩。反思塵事之繁擾。心不能靜。以厭惡求離。
捨俗出家。故名厭捨。
△二經文四。初正陳疑問四。
初經家敘儀。】


「爾時智光長者。承佛威神。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恭敬
合掌。而白佛言。」


【承佛威神者。謂佛見智光。因聞前品。發其大志。故
以神力加之。令彼騰疑致請。經家歸恩於佛故敘
之。
△二感恩述懷。】


「世尊。我今從佛聞是報恩甚深妙法。心懷踊躍。得未
曾有。如饑渴人遇甘露食。我今樂欲酬報四恩。投佛
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進。希證菩提。」


【心懷等二句。有通別兩說。通謂聞佛說偈。重示四
恩。更加戒懺微細發明。向所未聞今得聞之。故踊
躍稱歎未有也。別者即心無所得一句是親切處。
從此得悟故云得未曾有。然未曾有即是無所得。
[004-0001b]
所謂三輪體空也。以妙達佛意。凡一切自他兩利
事理之中。必達三空。方是真實契道之行。長者一
聞。不覺忻忭盈懷。故曰踊躍。向佛呈解故云未有。
以悟為得。得無所得真無漏法。如饑二句。謂巳往
不得一乘法味如饑。未得智水灌既如渴。今聞妙
法。開我襟懷。充足本志。如飲甘露饑渴皆除也。以
上皆是感恩。我今下述懷。謂既得悟法。宜知恩報
恩。故投三寶出家修證也。然報恩必欲出家者。據
佛言。以無所得心方為報恩。假若在家。為俗事擾
擾不得心淨。故求出家離塵。必三空易得。故云希
證菩提。
△三引昔述疑二。初讚在家疑三。初說法
唯心。】


「佛大慈悲。於一時中。在毗舍離城。為無垢稱說甚深
法。汝無垢稱。以清淨心為善業根。以不善心為惡業
根。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
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毗舍離此云廣嚴。無垢稱即是淨名。以無垢即淨。
稱即是名。乃維摩詰翻過之言也。甚深法者即惟
心之法。以清淨下正標惟心。良以清淨心。即三輪
俱寂。不善心即惡念縱橫。蓋心為發業招報之本
故曰根。下文釋之。如形直影端。容妍像麗。然心既
清淨。則寂照無為不著諸法。即無漏心。從此淨心
所現世界。自然瑠璃為地。七寶莊嚴。無所不淨。故
曰心清淨故世界清淨。下二句反此。以心既雜穢。
[004-0001c]
從穢心現出。故見便利不淨瓦礫荊棘。亦無所不
穢。故曰心雜穢故世界雜穢。心兼聖凡。界兼情器我佛下結。
一切諸法。該盡十法界依正。華嚴云。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此經云。以心為主。無不由心。故天如
大師造唯心十法界圖。本此也。
△二稱讚在家。】


「汝今在家。有大福德。眾寶瓔珞無不充足。男女眷屬
安隱快樂。成就正見。不謗三寶。以孝養心。恭敬尊親。
起大慈悲。給施孤獨。乃至螻蟻尚不加害。忍辱為衣。
慈悲為室。尊敬有德心無憍慢。憐愍一切猶如赤子。
不貪財利。常修善捨。供養三寶。心無厭足。為法捨身
而無悋惜。如是白衣。雖不出家。巳具無量無邊功德。」


【既云在家。足知無垢稱乃居士也。有大下歎德。以
大福德三字總稱也。下皆別顯。以眾寶下現世福
果也。男女下現世德表也。不謗三寶即是正見。約
一體三寶說。以正見了達。自性覺悟即佛寶。自性
軌持即法寶。自性和合即僧寶。以不達自性者為
謗。能達自性為不謗。然謗必不信。不信則不悟。此
則因信達悟。是為正見也。以孝下。歎其孝養尊親
為眾善之本。此為現世之福相。又為當來之福因
也。且約自利說。起大下。又歎利他。謂能給孤獨乃
至蟻不加害等。乃現世之德相。又為當來之德因
也。忍辱下。衣能遮體不露醜形。喻忍能遮恚不露
嗔形。又衣能護體寒不能入。忍能護道禍不能入。
蓋忍為入道之大本也。慈悲下。以室能容身。喻慈
[004-0002a]
能容物。又室喻聖人所證之精奧處。以聖學盡於
精奧。必慈悲彰之也。慈悲即仁。假有一物不被其
澤。不滿仁道之分量。菩薩能發此心者。無生不度。
無物不容。亦義含法空為座。但是缺文。若不法空
皆是有為功用。焉得後文授記菩提耶。尊敬有德
者。亦見巳之有德也。心無憍慢者。即法空為座之
德也。何以知然。良以憍有八種。慢有七種。不假人
法雙空。難以制伏。憐愍一切如赤子者。慈悲室之
德也。不貪等。至於捨身無悋滿檀度也。如是二字
指無垢稱。雖不出家者。雖是活辭。言雖現居士身。
却行菩薩道。故云巳具等。即前檀度攝六萬行齊
修。故云無量功德憍有八種者。謂壯盛憍。性憍。富貴憍。自在憍。壽命憍。聰明憍。行
菩憍。色憍。慢有七者。謂慢。我慢。過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以陵他曰慢。自恃為憍

△三
兼以授記。】


「汝於來世。萬行圓滿。超過三界。證大菩提。汝所修心。
即真沙門。亦婆羅門。是真比丘。是真出家。如是之人。
此則名為在家出家。」


【萬行圓滿因具足。證大菩提果具足。超過三界者。
必離分段生死。義兼不唯獨超三界。亦復超越三
乘。亦離變易生死也。以上授與來記。汝所下。讚現
世修行。以凡夫修身。菩薩修心。真沙門者。不以身
為沙門。以心為沙門也。假如身被法服。而心不入
道者。但名字比丘耳。身雖白衣。而心能入道者。真
比丘也。雖有妻子。心出三界者。真出家也。以上皆
[004-0002b]
是佛言。智光述之。意在有疑。
△二斥出家疑三。初
正斥六羣。】


「世尊。或有一時於迦蘭陀竹林精舍。為其惡性六羣
比丘說教誡法。而告之言。汝等比丘。諦聽諦聽。入佛
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若人出家。不護
禁戒。貪著世樂。毀佛戒寶。或失正見。入邪見林。引無
量人。墮大深坑。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非是沙門。非婆
羅門。形似沙門。心常在家。如是沙門。無遠離行。」


【大智度論云。竹林精舍。在耆闍崛山中。其地平坦
嚴淨。勝於餘處。佛曾於中說法。故有精舍。迦蘭無
翻。即園名。精舍。謂精雅堂舍即法堂也。六羣者。於
佛世時。聚集成眾。作諸非威儀事。羣出隊入。故名
六羣。一蘭陀。即車匿。釋種也。二迦留陀夷。此云黑
光。此二人性多貪痴。不受人語。住迦尸黑山聚落。
作諸非威儀事。時黑山聚落諸優婆塞。來白佛言。
六羣比丘。於彼聚落作諸非法。佛令阿難同六十
比丘。往彼作驅出羯磨。二人知之。出一由旬外迎
請阿難。即求懺悔言。我所作非善。從今巳去不敢
復作。即同阿難還至佛所。三文陀達多。四摩醯沙
達多。五馬師。此三人性多愚痴。不受人語。六滿宿。
性多瞋恚。此四人皆釋種。常作非威儀事。因不受
人語。故云惡性。六人各聚眾不法。故云六羣。佛為
說教誡法者。即教誨警誡。欲彼改過成善也。汝等
下。正教誡之言。謂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且為根
[004-0002c]
本如。十一善法信為其首。乃入道之原也。以上二
句勉信。足知向之不信也。渡生死河戒為船筏者
勉戒。足知向之不戒也。若人下。皆斥辱易知。深坑
指地獄說。如是下。指名痛斥。謂貌似佛子。心非佛
子。故云不名出家。以其形具僧體。心不染道。故云
非是沙門。以身居聚落。心無淨行。故云非婆羅門。
以俗情未退。解脫未成。故云無遠離行能超塵離見。方為真
遠離行。六羣未得。故以斥之

△二說遠離行。】


「遠離之行有其二種。一身遠離。二心遠離。身遠離者。
若人出家。身處空閑。不染欲境。名身遠離。身雖離故
心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遠離。若淨信男及淨信女。
身居聚落。發無上心。以大慈悲饒益一切。如是修行。
名真遠離。」


【遠離下。標舉列名。身遠下釋義。出家者。棄捨祖業。
割愛辭親。為身出世俗之家。空閑者。或深山窮谷。
或清雅園林。安居進道。不為聲色所惑。故曰不染
欲境。以其身安道存即身遠離也。身雖下四句。乃
反顯痛斥之。若淨下。明真遠離行不落形跡。故云
若男若女。如其居塵不染。信道不疑。故名淨信。聚
落者。乃五欲繁華之處。無上心者。即凡心而發佛
心。大慈悲者。即塵勞而行佛行。有自他雨利之功。
故云饒益一切。如是下結讚。良以修行一事。元不
局在家出家。要在絕妄明真。超凡入聖者可以承
當。若夫狂心未歇。逐境攀緣。雖處深山。繫念塵世。
[004-0003a]
如是之流。出家俗漢。生死業根。所以佛斥非遠離
行者斥之當也。有等身雖在家。心遊覺海。五塵融
為自性。六念合入菩提。仍從大悲心中流出妙行。
饒益有情。如是之人。即纏出纏。是以如來極口稱
揚真遠行。
△三六羣獲益。】


「於是六群惡性比丘。聞是法音。得柔順忍。」


【凡性惡者多剛。剛者多逆。今聞佛斥生大慚愧。惡
性頓釋。直下柔順。所謂狂心歇處即是菩提。雖然。
猶歸於世尊應病之良劑耳。是知淨名會上。彈偏
斥小。歎大褒圓。即如是矣。
△四求佛決答四。初述
疑讚請。】


「然今我等。雖信佛說。各各懷疑。意未決定。善哉世尊。
能斷世間一切疑者。於一切法得自在者。真實語者。
無二語者。是知道者。是開道者。惟願如來。為我等輩。
及未來世一切有情。捨於方便。說真實法。永離疑悔。
令入佛道。」


【然為轉文之辭。雖是未畢之語。因佛巳往皆真實
語。不敢不信。奈心中不了。未免懷疑。故云雖信。疑
非一人故云各各。意欲出家。因斥六群故未決定。
以上述疑。善哉下讚佛意在求實也。以佛語不定。
取捨兩難。望佛實說故先稱善哉。此為總讚。下為
別讚。能斷疑者讚佛智透徹也。於法自在者。讚權
實一體也。真實語者。讚稱理之說也。無二語者。言
之決也。知道者。謂佛能親證也。開道者。謂佛能指
[004-0003b]
示也。以上如此稱讚。意望一決。所以下文哀懇故
云惟願等。我輩謂現前大眾。未來即後輩眾生。方
便屬權。而明知抑揚是權。又不得不疑。故望佛捨
之。唯說真實是親切之懇。以一言剖斷。更不猶豫。
故云永離疑悔。直下翻身。便趨覺海。故云令入佛
道。
△二復陳巳見。】


「今此會中有二菩薩。一者出家。二者在家。是二菩薩。
善能利樂一切有情而無休息。如我惟忖。出家菩薩
不及在家修菩薩行。」


【有二菩薩。是兩種人皆行菩薩道者。出家謂拋別
六親。剃除鬚髮者。在家謂六親合會。居塵不染者。
是二下謂形別道同也。善能者應物曲巧。利樂者
得意亡言。有情言一切者乃不擇其機。無休息者
乃誨人不倦。惟忖者。巳意推度。出家不及在家者。
以其拋別父母。以無養親之道也。
△三徵釋所以。】


「所以者何。昔有金輪轉輪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厭離世間無常苦空。捨輪王位。如棄洟唾。清淨
出家。入於佛道。是時後宮夫人婇女。八萬四千。見王
出家。各懷戀慕。心生號慟。生大逼惱。起愛別離如地
獄苦。金輪聖王初受位時。所感寶女。及王千子大臣
眷屬。共傷離別捨位出家號泣之聲滿四天下。此諸
眷屬各作是言。我王福智無量無邊。如何見棄捨我
出家。哀哉苦哉世間空虗。後今巳去無依無怙。」


【初句徵。謂所以出家反不如在家修行者何也。昔
[004-0003c]
有下釋。金輪王出於增劫。釋迦出於減劫。未嘗親
見。或展轉聞知故云昔有。金輪王解見初卷。發阿
等即能發之心。厭離等是發心之本。無常者謂世
有遷流。界有成壞。人有生死。物有轉變。皆為無常
所逼故曰苦。終歸滅盡故曰空。因厭苦空故捨王
位。以撒手弗顧。故云如棄洟唾。以纖塵不染。故云
清淨出家。以修行證果不負其志。故云入於佛道。
是時下宮眷哀號。悲慟戀慕如人子之喪考妣也。
如地獄苦者。以地獄罪苦為業火所逼。愛別離苦
亦為憂火所逼。比如地獄非真地獄也。以上先述
夫人󳼶女等悲戀如此。金輪下又述寶女千子。及
諸臣民等別離之情狀如此也。號泣下。以四海之
內皆為王民。君為臣民之主。君既出家。人無所依。
而何處不知。何人不痛。故號泣之聲滿四天下也。
世間空虗者。乃哀痛無依之詞。應知此乃智光推
度。出家固妙。唯此傷慈。又何忍心哉。
△四轉申疑
難。】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歸佛法僧。發菩提心。捨離
父母出家入道。父母憐愍恩念情深。離別悲哀感動
天地。如涸轍魚宛轉於地。愛別離苦亦復如是。如彼
輪王眷屬之心。出家菩薩饒益眾生。云何嬈害父母
妻子。令無量人受大苦惱。以是因緣。出家菩薩無慈
無悲。不利眾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薩。具大慈悲。憐愍
眾生利益一切。」
[004-0004a]


【此又引淨信男女。念生死。求解脫。未嘗不高尚其
志。其父母哀號不捨。亦世人之常情。如涸下取喻。
轍者車輪所輾之跡。涸者枯也。魚入枯轍宛轉必
死。比父母哭子。肝胆碎裂與魚無別。故云愛別離
苦亦復如是。如彼下與前喻會同。當知前喻乃以
下悲上。此喻以父悲子。其上下雖別。而悲痛是同
也。蓋以上二種但是引事。出家下方是疑難。謂菩
薩所以出家者元為饒益眾生。若如上二事。不唯
無益於父母等。而反成嬈害。不得不疑故曰云何
以是下躡住前文責其大過。上不念父母鞠養之
恩為無慈。下不念妻子恩愛之情為無悲。至親至
愛者尚不能顧。況眾生耶。故云不利眾生。是故二
字承前。非如下結顯。謂在家菩薩上不離父母。下
不離妻子。慈悲憐愍皆具。豈不是憐愍眾生利益
一切者耶。良以法不孤起。教藉緣興。不假疑難。則
出家大益何以興焉。然智光之見猶未脫俗。引生
死之根。為利生之益。不亦悲乎生死根者恩愛也。恩愛不離。生死罔
脫。故此言根

△二佛與決疑三。初讚責不當。】


「爾時佛告智光長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勸請我說
出家在家二種勝劣。汝今所問。出家菩薩不如在家。
是義不然。」


【善哉者讚美其請。欲佛分別勝劣。意有利他之美。
所以稱善。重稱者善之至也。意在不得此舉不得
聞出家之妙。汝今下又責其不當者。因不知出家
[004-0004b]
之底蘊也。
△二徵釋所以。】


「所以者何。出家菩薩。勝於在家無量無邊不可為比。
何以故。出家菩薩。以正慧力。微細觀察在家所有種
種過失。」


【所以雖引佛言。猶責其不然者何謂也。謂出家者
有慧力故。然慧之言正者。有揀別意。良以出家菩
薩。高尚其志。參求知識。得聞正法。引發正智。復以
智慧入理深究。故云微細觀察。以不致荒唐曰微。
不致粗浮曰細。始覺內照曰觀。會事歸理曰察。此
出家之勝也。凡讀者。當於微細觀察斷一斷。在家
等另舉。言在家者。雖有出世之心。未免塵勞之累。
不能徧參知識。不暇博覽聖教。則正慧無由而生
焉。更有五欲濁心。貪求繫念。及逐境攀緣。故云種
種過失此處智光應有一問。問曰。如佛所說。出家之勝者。昔日稱讚無垢稱名真出家。何得
佛語相違耶。世尊應答。無垢稱者。金粟如來之現身也。為在家畢竟不能出家者。現居士身行菩薩道。故
我稱歎其德。為引在家行道之方便耳。若夫真實入道。誠讓出家。則見前後照應。文義相接

△三
廣說諸喻九。初貪如大海喻六。初標立喻本。】


「所謂世間一切舍宅。積聚其中。不知滿足。猶如大海。
容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滿足。」


【世間即三界之內。舍宅即五蘊之身。阿賴耶識如
宅主。謂眾生識性主人。依五蘊而住。故將五蘊身
呼舍宅。下皆倣此。又舍宅能容物。喻人之貪心。下
句正明其貪。凡諸可欲五塵。雖能積聚猶不知足。
而譬如大海吞流無異。前云種種過失者。此其一
[004-0004c]
也。
△二舉譬吞流。】


「善男子。香山之南。雪山之北。有阿耨池。四大龍王各
居一角。東南龍王白象頭。西南龍王水牛頭。西北龍
王獅子頭。東北龍王大馬頭。各從四角涌出大河。一
殑伽河。其水所至。白象隨出。二信渡河。其水所至。水
牛隨出。三縛芻河。其水所至。獅子隨出。四私陀河。其
水所至。大馬隨出。如是大河。一一河各有五百中河。
中河各有無量小河。是大中小一切眾水。皆入大海。
然此大海。未曾滿足。」


【阿耨池。西域記云。南贍部洲之中有阿那婆達多
池。華言無熱惱。或曰阿耨達池有云阿耨達梵語之訛也。良以五天
竺國。梵言不同。余意謂非畢竟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

里。金銀銅鐵。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瀰漫。清波
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
清冷水。是以池東面金牛口。流出殑伽河。繞池一
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渡河。繞池一
匝。流入西南海。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
一匝。流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獅子口。流出徙多
河。繞池一匝。流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
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也。殑伽。此云天堂來。見從高
處來故。信渡此云驗河。縛芻此云青河。徙多此云冷河。皆從池中流出然本經與彼

少異者。彼曰龍王是菩薩化現。此經未言。此經明
出龍王形相差別。曰白象頭。水牛頭等。彼則未出。
又彼曰河從池之四面。各有流出河口。如金牛口。
[004-0005a]
金象口等。此經無河口名。且曰河從四角流出。然
彼此互有隱顯則可。惟面之與角。相反無准者。或
角者是河流所歸之海曰角。則無疑矣。然經中明
云各從四角。涌出大河者。或譯人之誤面為角。亦
未可知。再不然。必西域記誤角為面。亦未可知。雖
今經作喻。事出假設。然名相之疑。不可不辨。餘文
易知不解此經私陀即彼徙多
△三以法合喻。】


「世間眾生。所有一切居處舍宅亦復如是。聚諸珍寶
從四方來。悉入宅中。未曾滿足。多求積聚。造種種罪。
無常忽至。棄捨故宅。是時宅主隨業受報。經無量劫。
終無所歸。」


【世間眾生。指能貪之人。聚諸珍寶。即所貪之物。舍
宅即身。故云亦復如是。合前大海吞流也。聚諸下。
四方合上四大河。諸珍寶合上中河小河及無量
流派。悉入下。合前眾流歸海等。多求積聚者。得一
望二。得少望多。乃至愈得愈為不足者。亦眾生常
情。與彼大海未曾滿足無異也。多求下。明因貪造
業者。蓋為多求必失正。或謀財以喪德。或希色而
昧心。皆不應而強作。至於圖奪傷殺等。故名造種
種罪。無常忽至者。死時不保朝暮也。棄捨故宅者。
死尸巳撇也。宅主即阿賴耶識。隨業者。即業牽識
走也。業謂引業。即在日所作善惡事務。薰成業種。
由業牽引。隨業受報。而眾生無自由分也。嗚呼。若
不遇諸佛菩薩。大善知識。開示發心。克志修道。不
[004-0005b]
唯今生不能脫離無常。乃至盡未來際終無所歸。
反顯惟見佛性。證菩提。為所歸向也。
△四釋明宅
義。】


「善男子。所為宅者即五蘊身。其宅主者是汝本識。」


【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也。然色蘊雖寬。且約自巳
父母所生者高低肥瘦。容顏差別為色法。後四總
一心法。受者謂領納前境。覺知違順者是。想者於
所緣境。記憶不忘者是。行者謂念念遷流新新不
住者是。識者了別前境含藏種子者是。五法謂蘊
者即藏義。以含藏佛性故。本識即識蘊。前五蘊為
通說。本識別顯。即眾生帶惑之佛性也。然佛性在
五蘊身中。如人依宅而住也。
△五智者不受。】


「誰有智者。樂有為宅。唯有菩薩安樂寶宮。離老病死。
憂悲苦惱。若有利根。淨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母
妻子眷屬。令入無為甘露宅者。須歸三寶出家學道。」


【有為即眾生造業。有所作為故。誰有二句。激勵之
言。謂有智之者。必不樂著五蘊為依。必不貪著五
塵造業。唯有下菩薩即智人。寶宮喻涅槃。菩薩依
之如住宮室。涅槃為斷德。而於中煩惱皆盡。生死
永亡。故云離老病等。若有下勸修。一聞千悟為利
根。決志不疑為淨信。信之篤實為深厚。善男子等
即淨信之人。欲度父母者。是我世尊勸人盡其子
道。如目連之救母也。度妻者。盡其夫道。如佛度耶
輸也。度眷屬者。盡其父兄之道。亦如佛度羅云及
[004-0005c]
難陀等。無為即涅槃。甘露喻菩提。宅者依託也。凡
夫依宅住。聖人依菩提涅槃住。須智理契合。故云
令入。須歸下正勸也。須者必用也。歸者依向也。以
三寶為依託。得其良師也。出家有二種。剃除鬚髮
者。始出世俗家。超脫生死者。更出三界家。學道二
字。即止觀定慧。能悟能行者也。蓋因智光有出家
之志。猶豫不決。故如來特用法喻。一抑一揚。亦乘
時應病之良藥也。
△六以偈重頌。】


「爾時如來重說偈曰。」


【此標舉也。偈頌有二種。一祗夜。二伽陀。祗夜謂重
頌。即頌上長行。伽陀云孤起。不頌長行。孤另頌之。】


「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


【此正頌。初二句頌喻本也。算謂籌算。以數較計。知
其分量者是。分即分數。謂以在家較量出家者。盡
其算數之極。猶不及出家之一分。喻分者。謂譬喻
比之盡其極。亦不及出家之一分故云莫能比。此
但標定。下喻釋之。】


「在家逼迫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閒曠若虗
空。自在無為離繫著。諦觀在家多過失。造諸罪業無
有邊。」


【此不頌長行。突然而出。為孤起頌。如牢獄者。但言
有拘礙不得自在。故云逼迫。俗語云。兒女金枷。妻
子玉鎻。為情緣所迫。恩愛纏縛。欲求解脫。似覺為
難。故比如牢獄非罵人也。出家閒曠者。謂上無王
[004-0006a]
差所繫。下無妻子牽連。孤雲野鶴。無所罣礙。故喻
虗空。自在無為者。喻所得之道果。即離繫果也。諦
觀等二句。因出家閑曠。對顯在家過失。良以世間
牢獄不禁無罪之人。在家過失。正顯有情自造。逐
境運用為業。惡業成就為罪。罪之多曰無邊。古德
云。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
之罪是也。】


「營生貪求恒不足。猶如大海難可滿。阿耨達池龍王
等。四角涌出四大河。大中小河所有水。晝夜流注無
蹔歇。然彼大海未嘗滿。所貪舍宅亦如是。」


【此正頌貪喻也。初句是法。次下皆喻。運用活計曰
營生。希望謀取曰貪求。愈得愈求曰不足。故死心
禪師云。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裡米生虫。庫
中錢爛串。日裏把秤稱。夜來點燈算。形駭似傀儡。
莫教繩索斷。良哉斯言。世間富翁大約如此。次句
大海喻貪心。四河為總。中小又是四河分開之流
派耳。總該一切江河淮濟。晝夜流注。無蹔時停歇。
皆歸於海。然彼大海未嘗滿足。此但為喻。末句法
合。所貪舍宅者。即具貪心之身也。合上大海。故云
亦如是。】


「在家多起諸惡業。未嘗洗懺令滅除。空知愛念危脆
身。不覺命隨朝露盡。琰魔使者相催逼。妻子屋宅無
所隨。幽冥黑闇長夜中。獨往死門隨業受。諸佛出現
起悲愍。欲令眾生厭世間。汝今巳獲難得身。當勤精
[004-0006b]
進勿放逸。在家屋宅深可厭。空寂寶舍難思議。永離
病苦及憂惱。」


【此段孤起警策。令人著眼。初句明業。謂在家者有
妻子產業。五欲交心。以心隨境動。而身口隨心。則
何業不造乎。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假有慚愧者
洗心求懺。可令滅除。如身濁不淨。洗之則潔矣。今
云未嘗者。蓋在家人。五欲堆頭以為常事。任運不
知何能求懺。固此積習之久。則為墮緣矣。哀哉。空
知下。廣明生死迅速以警之也。且世人明知肉身
危脆。誰不保之。然危者不得久安。脆者知其必死。
是以愛之念之。豐衣足食。醫之藥之。欲求長壽。却
不肯洗心求懺。戒定修心。故曰空知。所以日往月
來。死時將至。猶未曉解。故云不覺。朝露者。即清晨
露水日出則盡。一息不還嗚呼死矣。琰魔即是閻
君。使者即是鬼使。催逼者不容展限。到此萬般將
不去。唯有業隨身。故云妻子等。幽冥黑闇即是地
獄。經云鐵圍兩間。幽闇之處。名為地獄。人死有罪
者必入其中。獨往者。言至親不能相隨。權勢不能
相救。唯孤魂自逝。投入死門。隨業受者。業謂生前
所造之因。受是領納地獄之苦。蓋魂隨業引。苦隨
業受。如影隨形莫能迯之也。諸佛下。出佛本意。謂
佛所出世者。以慈悲愍念。說無常苦空。生死迅速。
令人厭生死苦。發菩提心。證無上道。頌中無發心證道者義該
世間有二種。一無情器世間。有成住壞空。二即

[004-0006c]
有情眾生世間。有生老病死。二皆無常。故令厭之。
欲因厭求脫。即佛之慈悲也。汝今下誡囑也。難得
身即是人身。以六道中唯人身難得故。裴相序圓
覺云。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方
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惟人道為能耳。
可謂六道中獨人身難得也。下句勸修。謂既得人
身。不可空過。須發勤勞心。起精進行。勿得放逸。下
句正出可厭。如前文云。逼迫如牢獄貪望如大海
等。意在令離也。空寂者亦如前文。出家閒曠。等若
虗空。寶舍者。謂出家人。以戒定慧品蘊於身中。如
舍盛寶故云寶舍。難思議者。亦如前文。出家菩薩
勝於在家無量無邊不可得比。意在勸人必行也。
永離病苦等其義最深。謂身病心病。憂惱者。即五
住煩惱心病也。病苦者。即二種生死身病也。出家
成道不復更生。故云永離。】


「諸有智者善觀察。當求淨信善男女。欲度父母及眷
屬。令入無為甘露城。願求出家修妙道。漸漸修行成
正覺。當轉無上大法輪。」


【此頌智者不受生死也。承上在家之過。出家之功。
既明於前。是以智者善須觀察之。當求下。是頌長
行若有淨信深厚善男子等。奈何當求二字文義
不順。宜用若有二字。則與長行照應。然諸有智者
一句。是頌長行誰有智者等文。故知若有二字前
後無違。若用當求二字無味之甚。縱然將錯就錯
[004-0007a]
釋之終不順義。或譯人之錯。或謄錄之訛。假若必
就當求釋者。作佛命智者。當觀察求機說。若淨信
欲度父母之人。願求出家。修行妙道。必欲漸漸修
行。成等正覺者。汝當為他轉無上大法。何也。彼既
出家。修行妙道。漸成正覺。非無上大法不稱其機。
應知此解於義則可。應長行則不可。思之。
△二石
火燒木喻四。初正說譬喻。】


「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觀世舍宅。猶如石火。深生厭
患。何以故。譬如微火。能燒一切諸艸木等。」


【石火者。如打石所出一星之火。而深生厭患者。謂
一星之火雖微。放蕩能燒萬頃之荒。故厭患可畏。
譬如二字雷同猶如。當改石火雖微。於標釋皆順。


△二以法合喻。】


「世間舍宅亦復如是。貪心求覔。馳走四方。若有所得
受用不足。於一切時追求無厭。若無所得心生熱惱。
日夜追求。是故世間一切舍宅。能生無量煩惱之火。
為起貪心。恒無知足。世間財寶。猶如艸木。貪欲之心
如世舍宅。」


【舍宅即眾生身。後皆倣此。亦復下合喻。以身合宅。
貪合石火。貪心求覔等。言希望無厭。合上石火燒
木亦不知厭。然求覔必使馳走者。貪之表也。謂念
起於心。形動於身。使之不得自由。亦如石火蔓延。
觸處皆燒不能自息也。若有下。謂求之稱心受用。
愈得愈不足。而聖人觀之如火可畏。眾生更加追
[004-0007b]
求。且盡一切時而無厭足。此言稱意則滋貪。若無
下。又因貪不得。熱惱生瞋。以瞋助貪。而貪之愈急。
故云日夜追求。言追求者。即不當貪而強貪。未免
勞身勞心。此又因貪見痴也。是故下。躡上顯害。能
生無量煩惱火者。言其根隨諸惑。頓然皆起。又不
止上之三種也。為起下。因害推本。皆為起一念貪
心。恒無知足使然也。世間下結合前喻。謂財寶如
草木。下句當云貪欲如石火。而不言石火言舍宅
者。舍宅即是眾生。舍宅即火也。良以艸木為石火
燒盡。財寶為貪心攝盡也。
△三結喻火宅。】


「以是因緣。一切諸佛。說於三界名為火宅。善男子。出
家菩薩能如是觀。厭離世間。名真出家。」


【初句躡前。由一貪心引諸煩惱。晝夜逼迫苦身勞
心。是這等因緣。所以一切諸佛說三界無安猶如
火宅。正欲令人厭離此也。然因緣有兩解。一則通
說。如因由緣故。謂一念舉貪。引起無量塵勞煩惱。
以能引為因緣也。二別說。亦可親生為因。即貪心。
助法為緣。即財欲。由世間財欲等諸惑。勾引為緣。
貪心始發。以因緣付合。無量苦生。種種逼迫。非火
宅而何哉。善男下結勸。
△四以偈重頌。】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世宅。猶如人間微少火。一切艸木漸能
燒。世宅當知亦如是。眾生所有眾財寶。更互追求常
不足。求不得苦恒在心。老病死火無時滅。以是因緣
[004-0007c]
諸世尊。說於三界為火宅。若欲超過三界苦。應修梵
行作沙門。三昧神通得現前。自利利他悉圓滿。」


【初句標定。次二句頌喻。世宅下頌法合。眾生下明
貪心轉盛。更互者非一人舉世皆然。追求者苦心
也。常不足者。謂追求稱心。猶自不足。貪之愈盛也。
求不得苦者。謂求之不得。苦逼於心。引起瞋也。老
病下。言火者。非獨貪心一種。而老病死等皆為火
也。無時滅者相續也。火宅詳如法華。恐繁不引。若
欲下頌前結勸。梵行即淨行。謂心不起貪方為梵
行作沙門者勸出家也。三昧等。乃出家修行所得
功德也。良以梵行戒也。三昧定也。神通乃定力發
出之大用也。自利下。言兩利之功皆慧也。以始覺
觀照。自利之慧。復起後得智。鑑機說法。利他之慧。
二慧皆足。故云悉圓滿。總言戒定慧三學。為沙門
成道之大本也。
△三石窟喪命喻二。初標舉寶藏。】


「復次善男子。愛樂出家當觀舍宅。如彼深山石窟之
中。有大寶藏。」


【如後合文。石窟喻舍宅即自身也。寶藏喻善根。喻
義在後。此但標舉耳。
△二別喻父子八。初長者大
富。】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家大富。財寶無量。奴婢僕從。
象馬無數。」


【此一科。喻廣合略。若不配釋。難盡其詳。理宜長者
喻佛。不必引法華疏。長者具十德。只泛言有德者。皆有長者之稱其家喻三界。
[004-0008a]
從理涉事。應身三界為教主。依止三界。故以為家。
家者統也。統身家於其中也。財富無量者。總喻如
來法財萬德。一切功德皆具足也。奴婢僕從。為男
女使用之人。或喻權智隨實智使用。或喻八部鬼
神隨佛護法。如僕隨主也。象馬喻法門。無數言多
種。法華云。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
便等是也。唯有一子者。喻諸眾生。業果雖別。同一
佛性。故佛觀眾生猶如一子。
△二命終付業。】


「是父於後。忽遭重病。名醫良藥不能救療。長者自知
將死不久。即命其子而告之言。凡我所有一切財寶。
付囑於汝。勤加守護。勿令漏失。既付囑巳。即便命終。」


【忽遭重病者。喻佛示生三界與民同患。如九惱臂
痛等。醫不能治者。喻諸定業。如金鎗馬麥等。自知
將死不久者。如佛自知涅槃時至也。命其子等者。
喻佛遺教也。一切財寶喻戒定慧品之法財也。付
囑下。喻佛囑累云。依我四念處住。戒為汝等大師。
勿喪法身。勿損慧命。不可退失菩提心等。即勤加
守護勿令漏失之言。即便命終者。喻雙林入滅也。


△三痴兒耗業。】


「時長者子。不順其命。恣行放逸。既損家業。財物散失。
童僕迯逝。而無所依。時彼老母。心懷憂惱。遂得重病。
即便終歿。其子貧窮。無所恃怙。」


【子喻生死凡夫。不順命者。喻佛徒遺言教。人不遵
行也。恣行放逸者。喻眾生貪求五欲。無所忌憚也。
[004-0008b]
損家財。喻自迷真性。童僕迯。喻善神遠離。無所依
者。無善可恃也。老母亦終者。以父母皆喻佛。方便
權智喻父。以實智及慈悲喻母。謂眾生不遵行佛
法。造罪無機。佛雖慈悲。亦因之息化。即如母終。其
子貧窮者。無聖人之法財如貧。無聖人之果位如
窮。無所恃怙者。以母亡失所恃。父亡失所怙。內合
眾生造罪。不得諸佛權實二智恃怙。孤煢極矣。

四採薪獲寶。】


「遂投山谷。拾薪採果。貨鬻自給。彼時遇雪。入石窟中。
權自憩息。然此窟中。是昔國王藏七寶所。無能知者。
經數百千年。逈絕人迹。時彼貧人。業因緣故。偶入窟
中。見無量金。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因而分割。若干分
金造立舍宅。若干分金。為娶妻財。如是奴婢。如是象
馬。隨心所欲。皆如其意。」


【初三句。喻心逐境牽。業能感果如貨鬻。來果不失
為自給。此一喻歷三生也。痴兒耗業採薪等。喻前
陰身。遇雪者。雪是寒物。喻死時也。入石窟者。喻中
陰身投託母胎也。權自憩息者。喻後陰身報成出
胎為人時。前陰業息也。古國王喻自巳法身。七寶
喻性中所具法財功德。經百千年逈絕人跡者。喻
眾生迷失性寶。其來無始也。時彼貧人下。喻雖迷
性寶。却有多劫善根因緣。得受後身。如彼人入窟。
見無量金者。謂多劫善種成熟今得富報。分割其
金。至皆如其意者。喻豐衣足食。受享五欲。功名富
[004-0008c]
貴所事稱心也問。前科痴兒耗業。喻眾生迷失性寶。造諸惡業。既造惡業。何感善報。
答八識含種有二種。一謂新薰。一謂宿種。新薰雖惡。未熟而隱。宿種雖遠。成熟而發。今言受善報者。宿習
善種成熟。所以先受善報。有何疑乎

△五群賊劫害。】


「作是計時。有諸群賊。為趂走鹿。到於窟前。見此貧人。
以金分配。遂捨其鹿。殺人取金。」


【作是下。喻眾生正受五欲。為樂所迷之時也。群賊
喻琰魔使者。即無常殺鬼。殺人即鬼使勾魂不讓
人情。取金即所作諸業隨之去矣。現前財產不屬
巳有也。應知此節。大警人心哉。所謂昨日廟堂。今
歸黃土。賀者纔臨。而吊者隨至。嗚呼哀哉。
△六以
法合喻上之配釋者。因文長汗漫。喻無所歸。是以逐節配之。至此方是如來自合。當知前文
亦遵此配。不為杜撰。】


「異痴凡夫亦復如是。深著世樂。不樂出離。深山石窟
如世舍宅。伏藏金寶猶如善根。琰魔使者即是群賊。
隨業受報墮三惡道。不聞父母三寶名字。喪失善根。」


【初二句總合。意該痴兒耗業等義。深著世樂。合窟
中分金皆如其意。世樂是世間五欲財利。深著是
眾生染著之心。不樂出離者。謂世人為五欲所迷。
只恐貪之不多。求之不巧。享之不久。誰肯念生死。
求出家。離煩惱。正顯愚痴凡夫也。深山等法喻對
合。言喻中深山石窟。即如世間之舍宅五蘊身也。
伏藏金寶猶如宿習善根。感今生之富貴。琰魔使
者即是羣賊。隨業受報墮三惡道等。此言在日不
修出世之行。貪戀五欲。又造惡因。死之必墮惡道
[004-0009a]
也。然惡道之中不聞父母三寶名字者。謂地獄中
舉目所視。皆牛頭阿傍。銅蛇鐵狗等。身之所受。皆
刀山掛骨。劍樹穿身等。口中所噉。皆鑊湯洋銅。焦
丸鐵糜等。耳之所聽。皆喝罵斥吒。刑具受苦之聲。
嗚呼。何聞三寶之名。那見父母之面哉。若墮餓鬼
道中。肢節火然。乃至擔沙負石。填河塞海。如是惡
業所障。便是三寶父母覿面相對。亦自障不見。畜
生愚癡障性。或有見者聞者。而愚癡不識。亦雖見
聞而實不見聞也。又畜生知母不知父。縱然知母
亦愚癡顛倒。罔聞倫類。喪失善根者。可謂一失人
身。萬劫不復矣。
△七結勸出家。】


「以是因緣。應當厭離。發於無上大菩提心。出家修道。
希成妙覺。」


【初句。承上深著世樂至喪失善根之因緣。應當下
勸離。是分所當為之事也。蓋厭塵者出塵。修道者
成道。當以菩提心為因地心。妙覺為果地覺。雖然。
假若在家繁擾。必多作少成。理應出家修道。如鳥
出籠。無上妙覺庶其可望。故云希成。
△八以偈重
頌。】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此標章。下正頌。】


「愛樂在家諸菩薩。觀於舍宅如寶藏。譬如長者有一
子。其家大富饒財寶。奴婢僕從及象馬。一切所須無
不豐。於後長者身有病。舉世良醫皆拱手。」
[004-0009b]


【此頌長者大富喻。初句。即深著世樂不欲出離之
人。諸菩薩者稱呼也。如前文云在家菩薩。出家菩
薩。觀於舍宅者。警策在家之人。令自巳觀察巳身
也。如寶藏者。長文以金寶雖喻善根。然喻中因貪
寶藏遭賊劫殺。彼法合因著世樂墮落三途。故佛
教與應如是觀。此二句標住。下正頌。譬喻六句皆
同長行。拱手二字。言長者病重必死。醫不敢治。如
搖頭拱手皆告辭不應之意。喻佛示滅。勢不能留。】


「臨終告命諸親族。付囑家財與其子。教誨令存孝養
心。當勤享祀無斷絕。」


【此頌臨終付業。告親族者。喻佛留法要。須同人天
八部等。孝養享祀等者。皆喻依教奉行。佛種莫斷
也。】


「是時其子違父命。度縱愚癡多放逸。老母懷憂疾病
身。又因惡子尋喪逝。眷屬乖離無所託。」


【此頌癡兒耗業。父母皆喻佛。權智喻父。實智慈悲
喻母。惡子喻凡夫。不信正法如違父命。能生惡見
如縱愚放逸。尋者俄也。喪逝喻佛隱身不現配准
長行。】


「拾薪貨鬻以為常。往彼山中遇風雪。入於石窟而蹔
息。窟中往昔藏妙寶。巳經久遠無人知。樵人得遇真
金藏。心懷踊躍生希有。尋時分配真金寶。隨意所欲
悉用之。或以造舍或妻財。奴婢象馬並車乘。校計未
來無能捨。」
[004-0009c]


【此頌採薪獲寶。與長行大同。】


「群賊因鹿到其前。是彼怨家會遇時。遂殺貧人取金
去。」


【此頌群賊劫害。因鹿者。殺人取金之由致也。喻中
群賊因逐鹿。見珍財以殺人。賊為貧人之怨家。法
中殺鬼。因隨業。見壽盡以追命。鬼亦世人之怨家。】


「愚癡眾生亦如是。石窟猶如世間宅。伏藏真金比善
根。琰魔鬼使如劫賊。」


【此頌法合。世間即眾生世間。宅即身。餘皆准前。】


「以是因緣諸佛子。早趣出家修善品。應觀身命類浮
泡。勤修戒忍波羅蜜。當詣七寶菩提樹。金剛座上證
如如。常住不滅難思議。轉正法輪化群品。」


【此頌結勸出家也。初二句。謂眾生雖有善根。受享
五欲。而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殺鬼有何面目。
故云以是因緣。諸佛子三字。是佛呼召警覺之辭。
早趣下。佛勸智光等趂早出家。修善品者。乃勸行
人。履踐之功夫也。善品不出三學六度。此為直勸。
下文令自觀身。乃父母精血合成。無常有死。觀命。
乃識息煖三連持。數盡即亡。如浮漚水泡。虗幻無
堅以警策之。勤修戒忍等。六度舉二者。言非戒無
以為基。非忍觸境則退。此二為入道根源。萬行之
首引也。波羅蜜云到彼岸。良以本於戒忍。資以萬
行。而功圓行滿。則究竟成佛。故云當詣七寶等。七
寶表覺支。菩提即智果。樹表仁覆。座表斷果。金剛
[004-0010a]
表堅。則成報身佛也。故云證如如。即法如如智。合
法如如理。理智究竟。自然常住不滅矣。然本是凡
夫。遂成佛果。推本則始於出家。是以出家至於成
佛之功德。誠哉不可思議也。以上成佛為自利。末
句利他。以其既能成佛。理宜轉法。亦自然之道也。


△四密觀辯毒喻七。初毒雜甘露。】


「復次善男子。世間所有一切舍宅。猶如雜毒甘露飲
食。」


【舍宅亦眾生身。甘露云不死之藥。喻佛性不滅。毒
能害命。喻煩惱惑心。雜謂混雜。喻眾生五蘊身中
雖具佛性。却又具足一切煩惱種子。以有煩惱則
招感生死。以有佛性則修證成佛。故云猶如等。起
信云。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成阿賴耶識。
此則標舉大本也。
△二聰子辯毒。】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總慧利根。達迦樓羅祕密觀門。
能辯妻藥。善巧方便。父母恩憐。愛念無比。時長者子。
為有事緣。往至鄽肆。未及歸家。」


【子喻出家菩薩。長者喻在家父母。此喻出家者不
惟自利。亦能救父母出苦。所謂一子出家。九祖生
天實利也。喻中子有聰利之資。能博覽群書。能通
辯毒之術。喻出家人。因參近知識。博覽正教。能辯
邪正因果等。迦樓即金翅鳥王。頸有如意珠。以龍
為食。亦能辯毒。而後食之。乃妨害也。辯毒之術借
彼為名耳。祕密者。口傳心受。不許多人共得之法。
[004-0010b]
喻佛心印。非機不傳。善巧方便喻權法也。亦可祕
密喻實智。觀門喻權智。父母下。皆喻中虗文。不可
強配。若欲配者。事緣喻修行。至鄽喻利他。未及歸
家即出家也。
△三親服毒藥。】


「爾時父母與諸親族。歡喜宴樂。具設甘饍。時有怨家。
密以毒藥。致飲食中。無人覺知。是時父母。不知食中
有雜毒藥。遂令長幼服雜毒食。其子後來。父母歡喜。
所留飲食。賜與其子。」


【父母宴樂。喻任運度日也。甘饍喻佛性。怨家喻無
明。以無明不覺。真性隨緣。轉生三細。及至六粗。豈
非怨家乎。豈非毒藥雜於甘饍乎。眾生因迷不覺。
如父母不知有毒也。喻中父母不知令人服之者。
假設之虗文。法中以無明所覆。十二類生孰不具
之也。子從父生煩惱本具。義如留與。
△四子藥解毒。】


「是長者子。未須飲食。念迦樓羅祕密觀門。便知食中
有雜毒藥。其子雖知父母服毒。而不為說悞服毒藥。
所以者何。若覺服毒。更加悶亂。毒氣速發。必令人死。
即設方便。白父母言。我且不食如是飲食。蹔往市中
却來當食。何以故。我先買得無價寶珠。留在櫃中。而
忘封閉。於是父母聞說寶珠。生歡喜心。任子所往。子
遂馳走。詣醫王家。求阿伽陀解毒妙藥。既得此藥。疾
走還家。乳酥粆糖。三味合煎。和阿伽陀。作是藥巳。白
父母言。惟願父母。服是甘露。此是雪山阿伽陀藥。所
以者何。父母向來悞服毒藥。我所蹔出本為父母。及
[004-0010c]
諸人等。求得如是不死妙藥。」


【子能辯毒不食者。喻出家菩薩。以正法考驗。不受
煩惱也。子知父母服毒而不為說等者。喻出家菩
薩。雖知父母具煩惱生死。且不輕說。何也。恐其不
信。反生其怒。怒必生謗。謗則墮苦。何異毒發而死。
即設方便等。喻出家菩薩。雖不受諸煩惱。猶不敢
向人自誇。如子不敢直說。云我且不食等。蹔往市
中等者。如出家菩薩向父母言。我雖出家。尚未參
學。待參學後。再來省近。何以下徵釋。買得寶珠。喻
向來聞過佛法心地法門。誠然無價。留在櫃中。喻
賴耶持種。而忘封閉。是不曾封閉。喻心法種子內
薰。漸漸增長。父母聞說下。喻出家菩薩。父母聞知
參學修道。亦歡喜不留。任子所往。子遂馳走詣醫
王家下。喻出家人學無常師。有道者便參。醫王喻
佛菩薩。或大善知識。如欽風不遠千里而趨。故云
馳走。阿伽陀此云治一切病。故云妙藥。喻一乘大
法。即至理一言轉凡成聖也。得藥還家。喻大道巳
成。回家度親也。如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目連入
地獄救母超昇等。乳酥粆糖三味合煎者。喻大乘
戒定慧品。缺一不可也。和阿伽陀者。喻道借修成。
修凴法證也。作是下。白父母服藥者。如子既成道。
為親說法。惟願者。喻勸勉也。甘露者讚法也。言雪
山者雪是白色。喻一乘白淨法。為諸佛所證者巳
向我說也。所以下徵釋上義。喻中為救父母求藥。
[004-0011a]
法中為度父母求法也。不死之藥。喻一乘心法。即
是眾生自有之真心。雖自心本具。非求不能自悟。
故曰求得等。本有不遺究竟不滅。故喻不死。依教
修行見性成佛。故喻妙藥。
△五吐毒延壽。】


「於是父母及眾人等。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服妙藥。
吐諸毒氣。便得不死。更延壽命。」


【父母等歡喜。喻教投機也。良以子對母言法喻皆
信。服藥喻修行。吐毒喻斷惑。不死即離死。既能斷
惑。果則不生。再不受生死之苦也。更延壽命者。喻
得證法身。真常不滅也。
△六以法合喻。】


「出家菩薩亦復如是。過去父母沉淪生死。現在父母
不能出離。未來生死難可斷盡。現在煩惱難可伏除。
以是因緣。為度父母。及諸眾生。激發同體大慈悲心。
求大菩提。出家入道。善男子。是名舍宅如雜毒藥。入
甘美食。」


【初二句總合救親。過去下。言三世父母。出家能度。
過去即前生。沈者重也。墜墮也。淪者溺也。淹沒也。
謂生死如巨溺。沉淪即墮於生死。如人墮巨溺。淹
沒不能自出也。現在即今世。不能出離者。如業果
纏縛。誰肯求脫。未來即後世。言難可斷盡者。不能
盡之也。以上言果。現在下煩惱明因。謂種現熏發。
不假定慧。誠難伏除。以是下。謂以是父母不能自
度因緣。所以子即出家度之。激發下。謂父子至親。
如法身皆同故云同體。父母受苦。子何忍心。故激
[004-0011b]
同體大悲心欲救之。然既曰同體。該盡含生。又不
止只救父母也。將欲救之求大菩提者。誓願成佛
也。所以始則出家。終則入道。或以神通提拔。或以
智辯說法。能令過現父母。斷惑證真。永離生死。是
故盡人子之孝。追遠之誠。誠不辜佛化。不負巳靈。
蓋出家之功。可思議哉。善男子下。結文不全。但結
初科。意在以總攝別。應知佛言自在也激發者。逆境動心也


△七以偈重頌。】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世間所有諸舍宅。說名雜毒甘
美食。」


【此頌毒雜甘露。】


「譬如長者有一子。聰明利智復多才。善迦樓羅祕密
門。能辯毒藥巧方便。子有事緣往𨞬肆。蹔時貨易未
還家。」


【此頌聰子辯毒。與長行同。】


「父每宴樂會諸親。百味珍饈皆具足。有一惡人持毒
藥。密來致之於飲食。其子是時不在家。父母為兒留
一分。舉家悞服雜毒藥。」


【此頌親服毒藥。初二句。喻眾生貪五欲戀塵勞亦
猶是矣。長行言怨家。頌中言惡人。蓋怨家即是惡
人。喻根本無明也。長行言甘饍。頌言珍饈。通喻佛
性也。密來下。喻無明雜佛性。不知不覺也。子不在
家者。喻大乘根器。即世間而離世間也。舉家喻五
道凡夫。皆服無明毒也。為兒留一分者。因同分無
[004-0011c]
明。除佛一位。其餘凡聖。通具如留。】


「子念觀門知有毒。即便奔馳到醫所。求得伽陀不死
藥。三味和煎藥巳成。遂白諸親速令服。如是所服如
甘露。差諸雜毒皆安樂。」


【此頌子藥解毒也。初句以觀門辯毒。喻正知見人
知因識果也。奔馳等。喻念生死苦投佛出家也。求
不死藥。喻親證妙法而當體常住。故云不死。三味
和煎。喻戒定慧品正助相佐也。白親服藥。喻子既
成道度化父母也。所服如甘露者。喻大乘一言心
得明悟也。差字去聲呼。即解毒愈病之義。喻子能
說法父母奉行。諸惑皆盡。出生死證涅槃。故云安
樂。】


「一切信心善男子。出家修道亦如是。為濟父母及眾
生。所服煩惱諸毒藥。狂心顛倒造諸罪。永沉生死憂
悲海。割愛辭親入佛道。得近調御大醫王。所修無漏
阿伽陀。還生父母三界宅。令服法藥斷三障。當證無
上菩提果。盡未來際常不滅。能度眾生作歸依。畢竟
處於大涅槃。及佛菩提圓鏡智。」


【此頌以法合喻也。初三句合子求良藥救親。所服
下三句。即惑業苦三。合父母服毒也。割愛辭親即
是出家。應前為濟父母。及諸眾生。所以出家。良以
辭親實為救親。割愛始為真愛。若世俗恩愛不忘。
生死不出。而自救不暇。焉能濟人耶。然必欲割愛
辭親而後成道者。蓋以恩愛牽連為生死業根。是
[004-0012a]
以割之辭之。一心不亂正念修行。方入佛道矣。調
御即佛。惟佛為出世間大醫王。以權實二智三乘
法藥。能治眾生生死大病。所以出家者須要投佛。
故云得近。無漏阿伽陀藥。略喻戒定慧。廣喻三十
七品道法。應知此藥。該盡一切權實頓漸諸法。皆
為斷惑證真之良劑也。所修二字該義亦廣。即一
切觀鍊熏修趣進之行。以無間道達解脫道而後
果成是也。還生下。可謂倒駕慈航。從理涉事。應身
三界。度化父母及諸眾生也。令服法藥者。法性之
藥名為法藥。喻所說之法也。令服者。喻勸勉令修
也。斷除三障者。令業障。報障。煩惱障。因盡果亡之
謂也。當證下。謂三障既除。二死則盡。即是菩提涅
槃。故云當證等。盡未下。謂自證而後又復度生也。
畢竟下。是令所度之人。證涅槃及圓鏡智也。當知
此頌。展轉三次。始則子念父母出家成道。成道而
後度父母成道。父母既成又度眾生成道。此之功
德。皆歸最初一念出家。能獲三世之益。故出家功
德。不可思議也。
△五㬥風不住喻八。初舉喻暴風。】


「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常觀世間一切舍宅。猶如大
風不能蹔住。」


【大風喻五塵境界。不能蹔住者。所謂境隨心現。心
逐境牽。是則五塵大風。激動心海。妄識浪生。相續
不斷。
△二徵起合喻。】


「何以故。善男子。在家之心恒起妄想。執著外境不能
[004-0012b]
了真。無明昏酔顛倒觸境。亦常不住。惡覺易起。善心
難生。由妄想緣起諸煩惱。因眾煩惱造善惡業。依善
惡業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不斷。」


【妄想即六識分別。外境即現在六塵。執著為俱生
細惑法執分別也。良以真如常住。清淨洞然。本無
外境及諸眾生。特由無始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晦
昧真性。由是真性隨緣。轉成業識。依業識故。復起
轉現二相。轉即見分。現即相分。所謂無明不覺生
三細者是也。然見相二分互相引發。以轉相欲見。
帶出相分。如人瞪目妄見空華。由有相分。以不了
唯心引起見分。由不達唯心。執為實有。既執為實。
是為六塵。由六塵境界激動心海。轉生諸識。本非
外境。因執成外。遂成法執煩惱。真即真如。了即明
了。不能者正是法執所障也。無明即癡。昏暗為相。
眾生被迷。昏昏如醉。逐妄迷真。心外取法。故云顛
倒觸境。亦常不住者。種現薰發。相續不斷故。惡覺
易起者。惡覺即邪見。亦為心上不善種子。念念增
長。故云易起。由邪念惡念增熾。所以善心難生也。
此約無漏善說。然無漏善種非無。因無明所覆。惡種力強。不能發起。故曰難生由妄想緣
者。妄想即是惡覺。約種子說。起諸煩惱者。由妄想
種子。發動為緣。引起一切塵勞煩惱。煩惱不出根
隨二種。根本有六。謂貪瞋癡慢疑不正見。二十隨煩惱。謂隨其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一
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此十為小隨。因各別起故。如忿。忿然後方有恨等。中隨
有二。即無慚無愧。大隨有八。即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此八為大者。如有不信。則有
[004-0012c]
餘七等具因眾二句。謂因煩惱起於心。業用形於外。故

云造業。造者作為也。有善有惡。善者即有漏善種
成熟發起者。善種者。或前生。或現世。自巳曾作善事。如布施造像。齋僧濟貧等。薰成種
子。存八識中含。或自雖未作。見他行善。自生渴仰。亦薰成種子。如善種成熟。則發現行。令人行善事。惡種
亦然。此二種子。強者先發惡者。亦為惡種成熟發起現行。令人

行惡。然此二者。各有輕重差別。皆為現身所造之
業。善惡不同。依善二句。又以善惡二業為依憑。招
感五趣後果。本有六趣。今合修羅歸天道。故言五。趣者向也。是眾生數數受生。數數受
死。歸向之處也。五者善趣有二。一天趣。即三界諸天。雖上下優劣品格不同。皆隨自類善業所招感故。二
人趣。亦有差別。如中國邊外。極盡八荒。凡頭上脚下者皆為人。然人雖一等。品格天淵。有君臣百姓。貧富
貴賤。壽夭苦樂。種種差別。皆隨自類因之所招感。至於三途惡報。非天降地湧。神差鬼使。皆自作隨類惡
業為因。自業招感惡果為報如是下二句。指上判定。生死相續。

故云不斷。兩個如是非重辭也。通指前文相續之
義。如妄想起於妄心。妄心發現妄境。因取妄境為
實。起諸煩惱。復由煩惱造業。因業感果。總為惑業
苦三。如是鈎鎻連環。相續不斷。故云如是如是。

三別舉無漏。】


「唯有正見不顛倒心。作諸善業。因三善根。及以信等。
增長無漏法爾種子。能起無漏三昧神通。如是如是。
證聖相續。若伏妄想。修習正觀。一切煩惱永盡無餘。」


【正見翻前不正見。然不正見。即五利使見惑之本。
能使撥因果。執斷常。事火崇水。一切凡夫外道信
此墮邪即邪見也。正見者無漏智慧本也。能分邪
正。識聖凡。明因果。達事理。不為邪惑。不為境瞞。一
[004-0013a]
切賢聖用此見道。即有分別智也。不顛倒心者。翻
前顛倒觸境。以心外執法為顛倒。會法唯心是不
顛倒。是以心倒則法法皆倒。心正則事事皆正。故
云作諸善業。蓋上二句。即返妄歸真見道之智。作
善業即身口運用二利之行也。三善根者。即不貪
不瞋不癡。能生一切善法。無漏聖道依此成也。信
等者。即十一善法信為其首。於實德法。深忍樂欲。
能清疑濁。如水清珠能清濁水。為諸善之首。百行
之源。等者舉一該餘。增長無漏等者。謂十一善法
以三善根為本。是以翻貪瞋癡。成戒定慧。戒定慧
為無漏聖學根本。然根本既成無漏。信等助佐皆
成無漏。以無漏法念念相續。故云增長。法爾者。自
類當然之詞。即上句無漏諸法。種子者。由前無漏
現行薰習成因。含於藏識是為種子。能起無漏下。
謂種子增長成熟。發起無漏體用。三昧即定體。神
通即妙用。皆妙用不可思議。故云神通。兩個如是
者。指法授受不盡之義。如前無漏種子為因。發起
無漏定通為果。故曰證聖。即親證聖果也。相續即
授受義。如慧焰聯芳。法脉永嗣也。若伏下。正明承
續。師既授資。資當奉行。若欲降伏妄想。須當修習
正觀。觀如熱湯。妄想如氷。熱湯消氷。不久皆盡。故
云一切煩惱永盡無餘。蓋五住既盡。義兼二死亦
必永亡也。
△四當機問觀。】


「爾時智光長者。白佛言世尊。修習正觀有無量門。修
[004-0013b]
何等觀。能伏妄想。」


【長者謂大小教乘。皆有觀門。如五停心觀。及諸止
觀等。隨機所說。差別不同。故云無量。不知何觀相
應能伏妄想。故問。
△五佛授妙觀。】


「爾時世尊告長者言。善男子。應當修習無相正觀。無
相能伏妄想。唯觀實性。不見實相。一切諸法體本空
寂。無見無知。是名正觀。」


【叮嚀囑之。分所該作曰應當。即事觀理為修。精進
無間云習。正能破邪。觀能破妄。以無分別智。照諸
萬法。名為正觀。無相者。當照之時。不作依正想。不
作聖凡解。不作煩惱想。不作涅槃想。一切有為無
為頓然皆空。故云無相。即大乘空觀也。妄想。即煩
惱總稱。今既無相故云能伏。伏即降伏。具二義。淺
則如石壓草。惟止現行不起。深則除根。種子亦滅。
唯觀下。釋正觀義。應知性相二字。性為相之理。相
為性之表。謂一切諸法。皆真性隨緣變現。有種種
相。相即是性。故性相一體。二皆是真。然雖一體即
真。若行人初作功夫。唯觀性。不見相。一切下。釋上
唯觀不見二義。然既是真性變現。當體皆性。故云
唯觀實性。相乃幻化。故云不見實相。謂不見實有
諸相。即會相歸性也。末二句結名。承上體本空寂。
所以無見無知。是名正觀。良以知見皆無者。非獨
無所見所知。理應能所皆無。則事障理障二皆空
矣。方是稱真正觀也。
△六觀成獲益。】
[004-0013c]


「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觀察。長時修習無為。妄想
猛風寂然不動。聖智現觀證理圓成。善男子。是名賢
聖。是名菩薩。是名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念謂冥心菩提。不容間斷。故云安住。如是觀察
者。即前唯觀實性。不見實相也。長時下。非朝勤夕
怠。須要久久精進也。修習即觀。無為即正。然修習
必欲無為者。假若有所作為。即涉妄想。焉能成觀
乎。謂正作觀時。不作觀想。即是無為。又修習無為
四字。性修互導之義。無為即性。修習即觀。謂性體
無為。非觀不能證性。故云修習。是以修導性。觀雖
能證。非性不能攝用。故云無為。是以性導修。體用
相資。理事無礙妙觀也。妄想喻猛風者。以猛風能
摧艸木。喻妄想能害性德。今因正觀無為。故寂然
不動矣。聖智即本覺。現觀即始覺。及至始本究竟。
是為證理。以證理之時。方知本來圓成。非從外得。
問。聖智與理。為同為別。答。理如鏡體。寂然不動。聖智如光。稱體明耀。又智即真性菩提。理即性淨涅槃。二
不離故善男子下結名。謂如此修證。在因為賢聖。賢即
三賢。聖即十地為菩薩。在果是名如來等。

△七結成報恩。】


「以是因緣。一切菩薩為伏妄想永不起故。為報四恩。
成就四德。出家修學。息妄想心。經無量劫。成就佛道。」


【為字平聲呼。訓當。乃總結前文。又兼勸修。菩薩為
能修之人。妄想為所伏之惑。為報四恩者。以前云
出家成道。方報四恩故也。四德者有二義。一者謂
四恩不報。名為無德。出家既報。則成有德。每報一
[004-0014a]
恩。成就一德。二者如文。既證阿耨菩提。則得常樂
我淨四德也。出家之上。再加是為二字讀之則順。
為結歸前文也。無量劫者有二義。一約漸證。須歷
三祗。欲滿四洪誓願。利他心重。故經歷時長。二約
頓證。雖言無量。正觀之中。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雖
歷多劫。一生而就。如善財。一生圓曠劫之果也。前
義歸漸教。後義即頓教。此經為頓教。文雖似漸。義
實歸頓。
△八以偈重頌二。初頌執妄。】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出家菩薩觀在家。猶如暴風不
蹔住。」


【此二句重頌暴風喻。眾生之妄想念念相續。如風
之不住也。】


「亦如妄執水中月。分別計度以為實。水中本來月影
無。淨水為緣見本月。」


【此喻乃孤起頌也。長行無。頌中補出。初二句喻境
從妄現。水喻妄想。月影喻身境萬法。天上必有真
月喻真如。妄執即眾生識心取著。為我法二執。良
以諸法身境本無。由識心妄想為緣。真如隨妄緣
變現。眾生癡迷不達唯心。妄執實有。於身境中計
有主宰者為我執。計心外實有萬法者為法執。故
云分別計度等。第三句。喻妄體無實。第四句。因執
妄見也。水喻妄想。淨喻能感。本月即天上本有之
真月。此言水中月影虗假無實。以癡人不了妄謂
本月。法合在次。】
[004-0014b]


「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為我。即此從緣法非
真。妄想分別計為有。若能斷除於二執。當證無上大
菩提。」


【此頌法合水月也。初二句諸法。即身境萬法。合上
月影。緣即妄計。合上淨水。凡愚即具惑凡夫。妄計
即識心分別。以為我者。如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
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將妄身緣影。計我我
所也。第三句釋初句。此字即初句諸法。從緣者謂
諸法本無。由妄計為緣。從緣生故。所以當體非真。
釋初句皆是假三字也。第四句釋第二句。謂我非
實有。以妄想分別計為實有。合月影非有。由淨水
為緣妄見有也。蓋妄想是俱生思惑。分別是利使
見惑。計即分別。由分別故。雖無而見有也。若能二
句。謂有緣善人。既遇此經。轉愚為智。照破二執皆
空。無上菩提不求自得。即是滅妄明真。超凡入聖。
故云當證等。】


「凡情妄想如黑風。吹生死林念念起。四顛倒鬼常隨
逐。令造五種無間因。三不善根現為纏。生死輪迴鎮
相續。」


【此合前暴風喻也。生死如林木。妄想如黑風。念念
起者雙關二義。一約妄想。二約生死。起者相續義。
謂妄想有生滅相續。生死亦反復相續。又風有摧
引二義。一風能折木約死說。二風亦引發約生說。
言生死本無。由妄想感發故有生。亦妄想催逼故
[004-0014c]
有死也。四顛倒者。身受心法也。謂身本父母精血
所成。當體不淨。眾生計之為淨一倒也。受本是苦。
計之為樂二倒也。心本無常。計之為常三倒也。法
本無我。計之為我四倒也。見理不真如魍魎鬼。世
世不離故曰常逐。即見惑也。三不善根應置此下。
即貪嗔癡三毒思惑也。現為纏者。由種子發起現
行。熏發不離。猶如纏縛不能自脫也。是以三毒四
倒皆是妄想。合黑風也。令造下。因即惡業。五種無
間即地獄果也。謂諸有情。隨所造業。受諸苦報。無
有間斷。故名無間。五者。一趣果無間。趣即向也。眾生無問男女
老幼貴賤。及天龍鬼神。罪業所感。墮在地獄。悉同受故二受苦無間。謂諸有情。若墮
地獄。則於劍樹刀山。鑊湯爐炭。洋銅鐵汁。備受眾苦。無有休歇三時無間。謂諸有情。墮此
地獄。歷劫受罪。無時間歇四壽命無間。謂諸有情。墮此地獄。從初入時。至百千萬劫。一
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間五身形無間。謂地獄縱廣。八萬由旬。一切有情於中受
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是為五種無間地獄果也。因謂生前

造作惡業為能感。亦有五種。一弑父。二弑母。三弑
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羯磨轉法輪僧。令造者
謂使令也。由此四倒為利使。三毒為鈍使。使令眾
生造作諸業。乃舉重該輕。但云無間。以上三句。為
起惑造業。末句隨業受報。生死即苦果也。輪迴不
止生死。亦兼六道。鎮者按也。壓也。謂生死壓伏。誰
敢不受。相續有二。一生死相續。二業果相續。天上
人間皆不能免。有緣善人。當生恐怖。及早回心。求
出世道。不然大限到時。隨他去也。慈親孝子。不能
[004-0015a]
相救。哀哉。
△二頌真修。】


「若人聞經深信解。正見能除顛倒心。菩提種子念念
生。大智神通三昧起。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
由起。」


【此泛頌三慧也。聞即聞慧。信解思慧。然信必不疑。
解必參悟。用處綿密故云深也。正見者為信解之
本。若非正見則邪信邪解矣。蓋明能破暗。正能除
邪。正見一發。顛倒妄想頓然而滅。屬修慧。此二句。
但是斷惑之功。為現世三慧也。菩提下。似推往因。
釋前起後。釋前者。由往昔菩提聖種念念生發。所
以無漏三慧始能頓現。大智下。正明起後。由菩提
種子念念發生。所以三昧之體大智之慧神通之
用頓然皆起矣。然有大智則能說法。有神通則能
降魔。有三昧則能發用。千變萬化。利益眾生。皆從
聞經信解正見中來也。若能下勸結。言妄想生死
本空。菩提涅槃本具。若能修習深遠妙觀。惑業苦
三無由而起。則菩提涅槃居然可證。】


「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俱亡離諸見。男女性相本來
空。妄執隨緣生二相。如來永斷妄想因。真性本無男
女相。菩提妙果證皆同。妄計凡夫生異相。三十二相
本非相。了相非相為實相。」


【此正頌妙觀也。長行云。唯觀實性不見實相。頌又
云。唯觀實相者。當知長行斥相妄。獨顯性真。謂真
性體中。不見諸法實有之相。唯性是真。故云唯觀
[004-0015b]
實性。頌中會相歸性。謂諸法之相。全體即性皆是
真如。故知實相即是實性。楞嚴云。幻妄稱相。其性
真為妙覺明體。故云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一句。
釋觀字深義。言正作觀時。不見能觀。不著所觀。故
云俱亡。諸見者。於諸法之上。妄起分別。故曰諸見。
今既能所俱亡。心境皆空。而一切妄見皆無。故曰
離矣。男女下。頌前一切諸法體本空寂。男女該盡
有情。性相該盡萬法。本來空者。謂真如實際之中。
不容一法。問。真如實際即性。此頌只可云諸相本空。而却云性相皆空者何也。答。對相言
性。性亦未真也妄執下。言眾生見有者。因妄想執著為緣。

真如隨緣出生二相。二相者。其義亦多。且約男女
為二相。如來下。頌妄想滅盡即是如來。以真性體
中本無男女二相。如眼中翳病若除。空華自滅矣。
菩提一句。頌眾生本來是佛。若一念反妄歸真。證
得之時。與諸佛不二。故曰皆同。妄計下斥妄。謂妙
果本同。眾生自迷。異相本無。凡夫妄計。因妄想見
有。故云生異相。亦如目有赤眚。妄見燈輪也。問。前云妄
執隨緣生二相。巳明此義。何得再出。似覺重繁何也。答。此與前文大同小異。大同者皆真性中本無。因無
明妄現。小異者前為真如隨緣。此為眾生妄見。故不同耳三十二相下。遣聖凡

見也。謂真性之中。不唯無男女諸相。便是如來三
十二相。猶是應緣假現。故云本來非相。了相下。謂
若人修習觀時。不唯不著男女萬法之相。亦可照
了如來之相當體非相。不著佛見。不著法見。則聖
凡情盡。而盡性亦無。是為實相也問。此云遣相。遣何等相。若言畢
[004-0015c]
竟遣聖凡依正等相。此則一切全空。與理事無礙相反。猶恐落空亡之見。且於法性中相違。請何以教我。
答但遣執。不遣法也。謂妄想若除。萬法全真。楞嚴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


「若人出家修梵行。攝心寂靜處空閑。是為菩薩真淨
心。不久當證菩提果。」


【梵行有二說。一即戒行。身心潔白皎如氷霜故。二
凡所作為不起能所故。攝心即最初一步功夫。心
即妄想雜念。攝即收束反照。寂靜乃無相觀成。如
一念不生浩然無際。即前梵行之實。而且約心言。
處空閑者約處言。意謂修行人必宜閒靜故。然空
閑亦寂義。離諸喧閙。幽靜安然。正是心境俱寂。是
為下顯道成之相。菩薩即出家具道之稱。真淨心
是離妄絕染之名。由前處空閑則外境不入。攝妄
心則雜念不生。頓然即妄成真。即染成淨。既曰真
心。可謂狂心歇處即是菩提。故曰不久當證。不久
亦頓義。
△六造立舍宅喻八。初標立喻本。】


「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日夜恒觀世間舍宅。一切皆
是煩惱生處。」


【舍宅即眾生身。
△二徵起喻釋。】


「何以故。如有一人。造立舍宅。以諸寶物而自莊嚴。造
此宅巳。而作是念。今此舍宅。是我所有。不屬他人。唯
我舍宅最為吉祥。他人舍宅所不能及。如是執著。能
生煩惱。由煩惱故。我我所執。而為根本。八萬四千諸
塵勞門。更相競起。充滿宅中。」


【喻雖假設。世間凡夫惑業果報大約如此。初句承
[004-0016a]
標徵起。謂一切皆是煩惱生處。果何以故。如有下
喻明。謂假如世間有一人。造立舍宅等。良以喻中
以造宅為起煩惱之本。以諸下二句。為起愛之本。
造此下五句。為分別之本。唯我下四句。為我慢憍
慠之本。如是執著者。指前諸本。妄生我見也。執謂
守持。著謂認真。能生下。謂執著故。則能引生種種
煩惱。是知造立舍宅則妄念起。以寶莊嚴則愛心
起。是我舍宅則分別起。我宅吉等則憍慢起。若希
望增盛則貪心起。堅守不捨則悋心起。若他人侵
占則嗔心起。堅執固守則癡心起。由是我法二執。
俱生分別。煩心受惱。皆依此起。故曰能生煩惱。由
煩下。躡上由種種煩惱。則我見增熾。我即自認為
我執。我所即舍宅莊嚴等。是我所有為法執。而為
下。正明增熾。由我法二執為本。則八萬四千諸塵
勞門更相競起。八萬四千。約十使三世。疊滿其數。二卷長者自陳巳志。小註中說過
更相競起者。或因貪動瞋等。互相引發。爭競起矣。
充滿宅中者。謂因一造宅。一切煩惱頓起。至於八
萬四千。可謂充滿矣。又宅指身說亦可。如不離一
身也。此上為喻。雖假設為能例。下文徵釋合喻亦
不出此。
△三重徵合喻。】


「所以者何。在家凡夫。深著五欲。妻子眷屬。奴婢僕使
悉皆具足。以是因緣。生死病死。憂悲苦惱。怨憎合會。
恩愛別離。貧窮諸衰。求不得苦。如是眾苦。如影隨形。
如響應聲。世世相續。恒不斷絕。如是眾苦。非無所因。
[004-0016b]
大小煩惱。而為根本。一切財寶。追求而得。若無先因。
不可追求。假使追求。亦無所獲。」


【初句徵曰。所以為一造宅。至於煩惱充滿者。意在
於何耶。下釋。在家凡夫合造宅之人。五欲妻子等
合宅。悉皆具足合莊嚴等。以是因緣者。即五欲妻
子為生八苦之由致。合造宅之緣。生老下。合煩惱。
由前緣感發。故今世有生苦。謂在母身之中。受胞
胎拘縛之苦。出胎。時受冷風吹體如生牛剝皮之
苦。蘊熟為老。受龍鍾衰惱之苦。五臟失調。身則有
病。受肢節疼痛呻吟難奈之苦。蘊壞曰死。受痰絕
氣盡之苦。冤憎合會則受惱苦。恩愛別離則受悲
苦。貧窮諸衰則受憂苦。求之不得則受困苦。此為
八苦也。如是下。承上結顯。如影等。復以喻例。言有
形則有影。影不離形。故云隨形。有聲則有響。響不
離聲。故云應聲。然妻子等喻形聲。八苦等如影響
也。世世下顯常。謂一生而續多生。一世而增百世。
出生入死。改形易報。經百千劫。恒不斷絕。如是下。
又窮究源本。非無所因者。正顯有因也。因即煩惱。
故為根本。根本六惑為大煩惱。二十隨惑為小煩
惱。而為下。謂大小煩惱雖為根本。若無助緣亦不
能招苦。故一切下顯助緣。財寶乃五欲境之一法。
兼妻子等。五欲具足皆為助發資緣。因有財寶等
為緣。引起煩惱。因煩惱起於心。追求造業形於外。
由惑業追求為因緣。故受諸苦惱也。以上謂有因
[004-0016c]
無緣因不自生。必待緣助方生也。若無下。又顯有
緣無因亦不能生。謂若無煩惱先起之因。雖有財
寶五欲之緣助之。亦不能追求造業矣。假使下。詳
推所以。謂若無緣助。假使勉強追求。亦無所獲之
苦果矣。總言由五欲引煩惱。由煩惱起追求。由追
求造業。故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果報。假若世
間無五欲之妄境。則無煩惱。既無煩惱。必無追求。
既不追求造業。則八苦果報無由而生矣。總合前
喻。若不造舍宅。則不生煩惱。既無煩惱。不執我法。
既無我法二執之根本。則八萬等塵勞無由而起
矣。只可總喻總合。不可逐句強配。
△四結示追求。】


「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煩惱。追求為本。若滅追求。無
量煩惱。悉皆斷盡。」


【前義外有五欲。引起煩惱。而後追求造業。相繼受
苦。以煩惱為本者。彼從次第生起說。此科以追求
為本者。別約造業說。以是義故者。躡上一切財寶
追求而得之義故。一切下。謂雖煩惱在心。因追求
則引發。此追求又為煩惱之本。即惑業互相薰發
之謂也。若滅下。人若修行。先斷追求不造諸業。既
不造業亦不薰種。故粗細煩惱。雖有無量。一念不
生之時。一時斷盡矣。應知生起自細而粗。修斷從
粗而細。
△五勸離引偈。】


「然今是身。眾苦所依。諸有智者。當生厭離。如是去世
迦葉如來。為諸禽獸。而說偈言。是身為苦本。餘苦為
[004-0017a]
枝葉。若能斷苦本。眾苦悉皆除。汝等先世業。造罪心
不悔。感得不可愛。雜類受苦身。若起殷重心。一念求
懺悔。如火焚山澤。眾罪皆銷滅。是身苦不淨。無我及
無常。汝等咸應當。深生厭離心。」


【然是語辭。是身指眾生自身說。眾苦所依者。謂惑
依身起。業依身造。苦即身受。惑業苦三。皆依身有。
故為眾苦之所依也。諸有下勸離。既身為苦本。當
生厭惡離之可也。不拘何人何類。但能離之皆為
智者。故曰諸有。如是下引古證今。謂如是身為苦
本。非我一佛所說。去世迦葉如來亦說。為禽獸說
者。蓋佛所說法不擇其機。或鳥獸欲脫其倫。親近
於佛。或佛憐鳥獸佛性是同。業果有異。若彼脫倫。
因之說偈也。是身下標定。餘苦下釋之。餘者是身
之餘外者。如貧窮困。愛別離等種種諸苦。以身如
樹莖。餘苦即如枝葉。此二句指示曉解之言。若能
下。訓導勸修之意。斷苦本者。本雖指身。斷須除業。
惡業不造。則苦果不生。故云眾苦悉皆除。汝等四
句釋明前義。汝等下。指類出本。謂由汝先世造業。
罪心不悔。乃為招身之本。此釋初句之苦本也。感
得等二句。明因業感報。雜類即異類禽獸。謂因汝
前生罪心不悔為能感之因。受禽獸身為酬因之
報。頭前尾後故不可愛。常懷恐怖是為苦身。若起
下勸修。殷重心即誠心也。一念求懺眾罪皆銷者。
以罪性本空。由心所造。心生則罪生。心滅則罪滅。
[004-0017b]
故一念真心悔過。罪性當下即滅矣。悔心如火。罪。
如山澤艸木。懺能銷罪。如火燒山。艸木盡矣。末四
句結勸。謂是身也。生死逼迫為苦。膿血雜亂為不
淨。自無主宰即無我。生滅不停即無常。前二句警
策。後二句勸離。
△六禽獸獲益。】


「爾時無量諸禽獸等。聞此偈巳。於一念心至誠懺悔。
便捨惡道。生第四天。奉覲一生補處菩薩。聞不退法。
究竟涅槃。」


【第四天。即兜率陀天彌勒內院。奉者承侍也。覲即
見也。一生補處菩薩即是彌勒。一生者。再一下生
人間。即能成佛。補處者。補即候補。處即佛位。現居
菩薩之位。以當來下生始能成佛。故以菩薩稱之。
此言禽獸聞偈。至誠懺悔。便捨禽獸惡道之身。得
生彼天者。以其罪性本空。業果如夢。但一念心空。
當下即滅。志與道合。故生彼天。又聞彌勒菩薩說
不退轉法。聞即聞慧。義含思修。至於究竟涅槃。是
當成佛果也。夫真源本淨。惑業全空。由念起以迷
心。逐迷心而造業。隨限量則六道分然。悟真心則
空明闊徹。人中無信。億劫輪迴。鳥獸傾誠。片言成
道。且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既幸得人身。復聞如
來大教。若迷心不開。堅執不入。罪心不懺。妙觀不
修。自心忖量。人道何貴。可謂甘心苦趣。束守死門
無救無歸。可悲可痛。裴公云。人而不為。吾末如之
何也巳矣。
△七結勸成道。】
[004-0017c]


「善男子。以是因緣。今此苦身。猶如舍宅。一切煩惱。即
為宅主。是故淨信善男子等。發菩提心。出家入道。必
得解脫一切眾苦。皆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緣者。指前鳥獸始終之因緣。應知此句。義
含佛性本具。罪性本空。所以一念心空。罪性即是
佛性。以即心是佛。故至究竟涅槃也。今此下勸勉。
先合前喻。現今所具苦身。猶如喻中所造舍宅。一
切大小煩惱。即為造宅之主。意謂舍宅本無。由宅
主營造而有。義合人身苦果本無。由煩惱起業而
成。是故下承上勸修。男子言善。言淨信者。以非善
不能信道。非信不能成善。信之不淨猶致多疑。信
之淨者。則深忍樂欲。發心出家。為入道之資。既得
入道。必能脫苦。成就菩提則不難矣。故云皆當等。


△八以偈重頌。】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出家菩薩恒觀察。舍宅所生諸
煩惱。」


【此標立喻本也。】


「如有一人造舍宅。種種珍寶以嚴飾。自念壯麗無能
比。不屬他人唯我有。工巧所修最殊妙。世間舍宅無
能及。如是分別生執著。以我我所為根本。八萬四千
諸煩惱。充滿舍宅以為災。」


【此正頌譬喻。前九句與長行全同。唯第十句以為
災三字長行無。頌中欲七字成句加之。災者病也。
即長行執著諸煩惱等是也。今不言煩惱而言災
[004-0018a]
者。謂法性真體清淨本然。忽起無明轉生煩惱。發
業受報。煩心勞身。即法性真體之災病耳。】


「世間一切諸男女。六親眷屬皆圓滿。以是因緣生眾
苦。所謂生老及病死。憂悲苦惱常隨逐。如影隨形不
蹔離。諸苦所因貪欲生。若斷追求盡諸苦。是身能為
諸若本。勤修厭離趣菩提。三界身心如舍宅。煩惱宅
主居其中。」


【此頌法合。男女泛說有情眾生。及六親眷屬之身。
合前舍宅也。六親有三種。一自巳六親。即父母兄弟姊妹。二父六親。即伯叔兄弟子孫。
三母六親。即姑姨兄弟兒孫。通為六親因緣生苦等者。或因自身功

名富貴。或為六親恩愛牽連。以此因緣故生眾苦。
所謂下出苦相也。以生等八苦人不能免。故云常
隨逐。如影下喻明身及六親如形。眾苦如影。然形
影既不蹔離。喻苦身亦不能蹔脫矣。諸苦下明苦
本。以現世諸苦推究所因。皆前生貪欲所生也。貪
欲有二種。一貪婬欲。為受身之本。法華云。諸苦所
因。貪欲為本。又經云。一切眾生皆由婬欲而正性
命是也。二者貪五欲。經云。眾生以五欲財利故。現
受眾苦。後受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若生天上。及在
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
諸苦。眾生沒在其中。若斷下勸修。謂若斷追求。不
造諸業。則粗惑先盡。細惑亦銷。不作苦因。諸苦自
盡矣。是身下指苦再勸。苦本者。為造苦因之本。亦
為受苦之本。勤修厭離四字。似語倒轉換可也。必
[004-0018b]
先厭而後修之也。末二句合喻。謂三界內凡夫。身
心如喻中舍宅。此句以法合喻。下句却是將喻合
法。言喻中宅主。因造舍宅起諸煩惱。而具煩惱之
宅主居住其中。意謂宅主因宅生惱。不離宅中而
戀宅。如界內凡夫。因身受苦。猶不離身而戀身。以
法喻互顯。合明大義三界一句之心字是帶語。以上諸喻。皆以舍宅喻身。心即
賴耶識。喻宅主。今云身心舍宅者。譯經者欲七字成句。兼帶言之。其所取者在身。不在心。以下句煩惱
即心之差別。喻宅主。學者應知。不必強辯。】


「汝等應發菩提心。捨離凡夫出三界。」


【此二句結勸成道也。上句勸發心。下句勸出界。謂
既能發菩提心。必修無漏道。方得捨凡夫果報。永
出三界。得證菩提矣應。發。捨離。及出。皆勸詞也。

七癡子違父喻七。一標喻長者大富。】


「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常觀在家。猶如大國有一長
者。其家豪富。財寶無量。」


【出家下舉喻本。猶如下舉喻。大國喻凡聖同居土。
佛有四土。且約同居長者喻佛。佛具三身。且約化身其家下二句喻佛
富有萬德。法財無量。
△二父子相襲行善。】


「於多劫中。父子因緣。相襲不斷。修諸善行。名稱遠聞。
是大長者。所有財寶。皆分為四。一分財寶常求息利。
以贍家業。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一分財寶。
惠施獨孤以修當福。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如是四分曾無斷絕。父子相承。為世家業。」


【喻中多劫者。從祖上以來久遠之謂。父子言因緣
[004-0018c]
者。即順次生子為因。承上接續為緣。故云相襲不
斷。襲者繼嗣也。喻前佛入滅。後佛補處是也。修諸
下。明長者盛德。因行諸善。名因德表。德藉名彰。所
以名稱遠聞。則見高風四達。而無處不知。而喻佛
權實利物。十界同尊也。是大下。明行善遠聞之實
行也。財寶分四者。以見長者仁慈。有公物之德。喻
佛大悲大智普利之德也。一分下。喻佛實智證理
德。佛依本覺發始覺。同長者出本求利。以始覺合
本覺成究竟覺。同長者收利贍養家業也。一分以
充隨日供給所須者。喻佛權智應物德。能以折攝
兩門。隨機施設。以權智為實智之所用。以充實智
之所須。合長者將財寶。供給自巳所須也。一分惠
施孤獨者。顯長者惻隱之德。以物施人曰惠。故云
惠施。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以能濟孤獨。
乃仁人之心也。此與下文皆喻如來大悲設教德。
教有二種。一小教。二大教。此喻說小教。內兼人天
戒善。如長者施財也。以人天未得無漏。小乘未發
大心。非佛同類。故同所濟陌路孤獨。以修當福者。
謂長者惠施。以修當來自巳之福。喻佛施教雖為
利他却成巳德。亦當來自巳福也。一分拯濟宗親
賓旅者。宗親者同一祖脉。賓旅者與巳志同。有時
困乏。長者有仁厚之德。拯拔周濟之。喻佛施大教
令彼修證。宗親喻此方大機。賓旅喻他方菩薩。如
是下結為世家。喻三世如來相繼教化。亦出世間
[004-0019a]
之世家也。
△三癡子恣縱五欲。】


「後有一子。愚癡獘惡。深著五欲。恣行放逸。違父母教。
不依四業。起諸舍宅。七層樓觀。倍於常制。眾寶嚴飾。
瑠璃為地。寶窻交映。龍首魚形無不具足。微妙音樂。
晝夜不絕。受五欲樂。如忉利天。鬼神憎嫌。人天遠離。」


【一子之愚惡者喻諸凡夫也。以愚癡則不識因果。
獘惡則能造諸業。由愚癡故。深著五欲。由獘惡故。
恣行放逸。違父母下。正顯愚癡之實也。蓋愚癡獘
惡。喻俱生思惑。深著五欲喻。分別見惑且。喻起惑。
恣行放逸。喻造諸業。違教二句。喻不信佛言。不依
佛教。四業喻佛權實二智。小大二教也。起諸舍下。
正明放逸所為之事奢侈之極矣。此乃喻諸凡夫
之業果也。舍宅喻身。七層樓觀喻七趣果報。七趣即地
獄。餓鬼。畜生。人道。天道。修羅。仙道雖善惡不同。生死同也。且喻七

趣總報。如其眾寶嚴飾等。又喻七趣別報。至龍首
魚形者。顯樓閣房舍。彫刻彩畫。奇奇恠恠而無不
具足也。其於音樂之美。晝夜之歡。五欲之樂。誠然
尊貴如天。問。如人天等善報。可以喻此。至於三途惡報。何樂之有。答。此但喻七趣報別。有
輕重不同。皆惑業所招。還自所受。豈可以苦樂為難耶鬼神等二句。顯奢侈

不訓之極。至於鬼神憎。人天離。喻聖凡相遠之義
也。然善神既憎。凶事將至矣。此喻諸天有衰相。人
物有病災。皆死之先兆也。
△四招災焚業喪命。】


「於是隣家忽然火起。猛焰熾盛。隨風蔓延。焚燒庫藏。
及諸樓臺。時長者子。見是猛火。起大瞋心。速命妻子
[004-0019b]
奴婢眷屬。入於重舍。閉樓閣門。以愚癡故。一時俱死。」


【風火燒宅。雖七級重樓不能免死。喻無常殺鬼到
時。雖諸天至尊猶不能免也。良以隣家喻業。火喻
無常。癡子見火起。命妻子登樓不能免死。喻世間
人見生死逼迫。修有漏定。生禪空二天。將欲免死
亦不可得也。喻中子違父教。以愚癡故所以喪命。
法合眾生不遵佛教。以迷惑故而受輪迴。
△五佛
生合喻父子。】


「在家凡夫亦復如是。世間愚人如長者子。諸佛如來
猶如長者。不順佛教。造作惡業。墮三惡道。受大苦惱。」


【合文最明。但唯顯三途未彰七趣。蓋佛大慈悲警
策世人。令人畏苦發心。雖說三途。義兼七趣。古德
云。從義不從文。百無一失。今從義釋也。
△六結勸
厭離成道。】


「以是因緣。出家菩薩。當觀在家如長者子。不順父母。
為火所燒。妻子俱死。善男子等。應生厭離人天世樂。
修清淨行當證菩提。」


【初句承前。以是不順佛教。墮苦因緣故。凡出家菩
薩。當觀在家時。如同癡子想。深生厭離。捨人天之
樂。修行證果。不負出家之志也。
△七以偈重頌。】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出家菩薩觀在家。猶如長者生
愚子。其家富有諸財寶。久遠相承無闕乏。先世家業
傳子孫。一切資產為四分。常修勝行無過惡。名稱徧
滿諸國土。金銀珍寶數無邊。出入息利徧他國。慈悲
[004-0019c]
喜捨心無倦。惠施孤貧常不絕。」


【初二句標舉法喻。次十句頌父子相襲行善。資產
為四分者准長行。喻佛權實二智。小大二乘。出入
息利者。謂出則取利。入則息利。喻佛以利他之功。
成巳之德。即是息利。徧他國者。喻佛法利周徧十
方也。慈悲下。長者四無量心。惠施孤貧常無斷絕。
喻佛之四心。盡未來際。法施無量也。】


「長者最後生一子。愚癡不孝無智慧。年齒巳邁筋力
衰。家財內外皆付子。子違父命行放逸。四業不紹墮
於家。造立七層珍寶樓。用紺瑠璃作窻牗。歌吹管絃
曾不歇。常以不善師於心。受五欲樂如天宮。一切龍
神皆遠離。」


【此頌癡子恣縱五欲也。癡子既言最後生者。足知
以前更有肖子。而肖子喻受道之機。即菩薩等。今
癡子不孝無慧。喻凡夫愚癡不解佛旨。良以眾生
之癡猶彼癡子之癡也。年齒下。喻佛智斷二德。法
華以年高學廣喻佛智德。衰邁根純喻佛斷德。今
經亦然。故喻智斷二德。家財付子者。喻佛說教。遺
與眾生也。子違父命。喻眾生不遵佛教也。行放逸
者。喻眾生不懼因果也。四業下皆准長行。不善師
心者。師者法也。謂心之所用皆是惡法。故云不善。
又師者軍旅也。喻眾生煩惱眾惑攻心。如軍旅之
交戰也。五欲等皆准長行師字或施字之誤。】


「隣家欻然災火起。猛𦦨隨風難可禁。庫藏珍財及妻
[004-0020a]
子。層樓舍宅悉焚燒。積惡招殃遂滅身。妻子眷屬同
殞歿。」


【此頌招災焚業喪命也。雖隣家之延火。實積惡之
所招也。儒典云。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殞殃即死
也。妻子皆死者。餘殃也。】


「三世諸佛如長者。一切凡夫是愚子。不修正道起邪
心。命終墮在諸惡趣。長劫獨受焚燒苦。如是展轉無
盡期。」


【此頌生佛合喻父子也。焚燒苦者。謂惡業感報。三
途苦逼。皆如焚燒。如是下。既曰展轉。義兼七趣。七
趣輪迴即展轉也。然三途兼七。長行有辯。】


「在家佛子汝當知。不貪世樂勤修證。厭世出家修梵
行。山林寂靜離諸緣。為報四恩修世德。當於三界為
法王。盡未來際度眾生。作不請友常說法。永截愛流
超彼岸。住於清淨涅槃城。」


【此頌結觀厭離成道也。初句呼召訓曉。次句戒貪
勸修。三四二句。修行必欲山林者。以外離喧雜。妄
塵不入。則必妄心。易銷矣。諸緣即是五塵。以塵為
助發。能引妄心故勸若欲修行。必要離緣始得。修
勝德者。即如前章作無相觀是也。為報四恩者。當
重看。以智光為聞四恩。請佛重說。故佛以多喻。勸
令出家修道可以報之。以滿智光之本願也。為法
王者即是成佛。作不請友者。即是承願度生。不待
請而自至也。常說法者。悲心之感發也。而世人所
[004-0020b]
不見者。業力自障也。愛流即是見思無明。彼岸即
是涅槃。截者斷也。住者居也。謂既斷見思無明。則
住涅槃彼岸矣。然涅槃喻城者。城乃防非禦敵。涅
槃亦然。防五住之非。禦二死之敵也。涅槃言清淨
者。揀二乘涅槃。細惑未盡不名清淨。此佛之涅槃
故名清淨也。良以佛勸出家修道。必證法王者。自
不負出家巳利之志。又盡未來際度化眾生。作不
請友。復滿利他之願。而如是自他兩利之功。不辜
佛教。不負巳靈。可謂真報四恩者也。
△八童女作
夢喻八。初標舉法喻。】


「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觀於世間一切舍宅。猶如大
夢。」


【△二合家歡樂。】


「譬如長者有一童女。年始十五。端正殊妙。爾時父母
處三層樓。將其愛女受諸歡樂。於夜分中。母女同宿。
在一寶牀。而共安寢。」


【長者等事出假設。故以為喻。但比三界娛樂凡夫。
其五欲之歡。合家之樂。大槩如此。不必又將長者
喻佛。
△三夢娉生子。】


「於是童女。夢見父母娉與夫家。經歷多年。遂生一子。
端正殊妙。有聰慧相。日漸恩養。能自行步。處在高樓。」


【夢事雖虗幻之境。然亦獨頭意識所現影像。當體
無實。妄生分別。良以童女夢中嫁夫生子。喻盡世
間人倫之道也。然子有殊妙之相。聰明之資。其母
[004-0020c]
必愛。此又喻盡世間恩愛也。能自行步處在高樓。
又喻盡世間名高顯達之者。
△四子墮虎食。】


「因危墮落。未至於地。見有餓虎接而食之。是時童女
倍復驚怖。舉聲號哭。遂便夢覺。」


【因危墮落者。危謂高危。喻人間雖貴。天上雖高。然
報盡還來墮落諸趣也。餓虎喻琰魔王。可知一切
有漏之福。縱至非想之定。猶不免鐵面老子之手
也。其夢中驚怖號哭。又喻盡世間恩愛別離之苦
也。夢覺者。喻大智慧人忽然𢜫悟。方覺萬法唯心。
生死是幻也。
△五夢覺知羞。】


「爾時父母。問其女言。以何因緣。忽然驚怖。時女羞耻
不肯說之。其母慇懃竊問其故。時女為母密說如上
所夢之事。」


【父母問女。如世間未悟之人。問巳悟之人。云何便
悟。然彼悟人。有口道不出。何也。蓋此一著。如人飲
水。冷煖自知。古德云。到這裏三世諸佛口掛壁上。
歷代祖師望風截舌。密說者。如善知識或機緣語
句。或棒或喝。就中一點消息。畢竟向人吐露不出。
便是如來無非因緣譬喻方便開示。其自覺聖智
亦不能道。如彼童女。雖密說夢。必不能得夢中之
事。良以夢事顛倒。醒後所以羞耻。喻生死顛倒。悟
後反成大笑矣。
△六以法合喻。】


「善男子。世間生死有為舍宅。長處輪迴。未得真覺。爾
所分位。恒處夢中。生老病死。三界舍宅。如彼童女。處
[004-0021a]
於夢中。虗妄分別亦復如是。琰魔鬼使忽然而至。如
彼餓虎。於虗空中接彼嬰孩而噉食之。一切眾生念
念無常。老病死苦亦復如是。」


【世間該盡三界依報。生死且約六凡分段。有為即
有情。舍宅即眾生身。長處即是不離。輪迴即是生
死。真覺即是本覺。未得即是迷惑。爾所是指辭。分
位即六道果報。如人有人之分位。天等亦然。其恒
處分位。如在夢中也。良以眾生真如本覺。動靜之
間未嘗離却片時。而任運不覺徒受生死。實為世
尊大可憐愍之事。所以種種譬喻曉訓於人也。生
老下。正合喻中童女。故云虗妄分別亦復如是。以
上通合夢中娉夫生子喜樂之事也。琰魔下。合餓
虎食子也。琰魔即是閻羅。鬼使即是追魂取命者。
生死不保朝暮。故云忽然而至。如彼下。又提喻帖
合。一切下。復以法合。念念無常即是行陰遷流。催
逼不由自巳。而無常殺鬼忽至。不順人情。不懼權
勢。不受財賄。亦不能推託。嗚呼。只得隨他去也。到
此慈親孝子不能相救。功名富貴盡非巳有。可謂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異餓虎食子。故云老
病死苦亦復如是。
△七結勸修道。】


「誰有智者愛樂此身。以是因緣。觀於生死。長夜夢中。
發菩提心。厭離世間。當得如來常住妙果。」


【誰有二句言活意決。正顯愚者愛身。智者厭身。而
厭身者必求出離。愛身者必受纏縛。纏縛者永墮
[004-0021b]
生死。出離者必證佛道。以是智者不愛因緣。故觀
察生死無明如同長夜。諸事無常猶如夢中。發菩
提心下。正結勸修道。
△八以偈重頌。】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佛子至求無上道。當觀舍宅如
夢中。譬如富貴大長者。有一童女妙端嚴。隨其父母
上高樓。觀視遊從甚歡樂。」


【初二句標舉法喻。次四句頌合家歡樂。喻盡世間
父子之情。富貴之樂。不過如此。】


「女向樓中作是夢。分明夢見適他人。後於夫家誕一
子。其母愛念心憐愍。」


【此頌夢娉生子也。適者嫁也。誕者生也。餘准長行。】


「子上高樓躭喜樂。因危墜墮於虎口。遂乃失聲從夢
覺。方知夢想本非真。無明闇障如長夜。未成正覺知
夢中。生死世間常不實。妄想分別亦如是。唯有四智
大圓明。破闇稱為真妙覺。無常念念如餓虎。有為虗
假難久停。宿鳥平旦各分飛。命盡別離亦如是。往來
任業受諸報。父母恩情不相識。哀哉凡夫生死身。輪
轉三塗長受苦。」


【初二句頌子墮虎食。次二句頌夢覺知羞。無明下
頌法合之文。未成下三句。不惟凡夫分段生死不
實如夢。便是二乘權教之果如止化城。法華云。無
有餘乘若二若三。皆如夢中也。唯有下二句。當文
外加徵。如云二乘權果猶夢未實。然實證者其誰
乎。曰。唯有四智等。四智者。即轉八識心品所成者。
[004-0021c]
如二卷中解。大圓明即大圓鏡智也。闇即無明。破
通能所。謂智為能破。闇為所破。是以無明既破。生
死全空。妄想塵勞。應念化為真覺妙明矣。無常下
法喻易知。宿鳥二句別以喻明。林中宿鳥一宿同
眠。平旦各飛。喻盡世間恩愛別離。故曰亦如是。往
來即是輪迴生死。任業即是魂隨業轉。亡者無自
由分。受諸報者。且約五道凡夫。各隨本業。受報差
別。然有墮胎之迷。改頭換面。雖父母之恩。骨肉之
情。誰能知之。故曰不相識。哀哉歎辭也。所謂惑業
襲習。報應綸輪。塵沙劫波。莫之遏絕。故云輪轉等。】


「若知善惡隨業感。應當懺悔令消滅。一切人天妙樂
果。慚愧正見為所因。應發堅固菩提心。被精進甲勤
修學。」


【此頌結勸修道也。善惡二業輕重不等。惡業重者
即五逆十惡。人死之時本業牽引。或殺鬼擒捉。直
墮阿鼻大地獄中。五無間苦無所不受。若五逆十
惡造不全者。墮有間獄。受苦或間歇。若再輕者受
報亦輕。楞嚴云。輕生有間。重生無間等。鬼道亦然。
如毀謗三寶。慳悋之極。加嫉妬障礙。如是重者。墮
餓鬼。如針咽炬口。支節火燃。次少輕者。擔沙負石。
填河塞海。再輕者。食人不淨等。畜生之業者。如其
傷人倫。敗風化。欺瞞盜物。或借貸不還。即墮其類。
重為毛群。輕為羽族。酬人宿債。或酬命債等。若從
三途罪滿。初出為人。必愚癡暗獘。六根不全。貧窮
[004-0022a]
下賤。為人所使。惡業既爾。善業亦然。若從禮事三
寶中來者。必有聰明之資。豪富尊貴。亦隨本業輕
重。受報不同。若上品有漏戒善。引生諸天。亦有輕
重。若但行戒善。生六欲天。加之有漏禪定。感生禪
天。若修空定。感生四空天。若雖行戒善動嗔怒者。
感生修羅。良以善惡業緣。受報好醜。誰敢不信。若
知下。承前勸離。謂諸天雖勝。猶有生死。理宜求出。
若欲免苦。欲脫其倫。須求懺悔。消滅諸障。若不懺
悔。必不能離。然懺悔之功。不可思議。故佛急勸應
當等。一切下別明善道。即果推因。上句果。下句因。
既云慚愧正見為人天因。反顯不慚愧為畜類因。
邪見為妖魅因等。應發下結勸。良以人天之果雖
妙雖樂。而佛所勸者未嘗教發人天有漏之心。而
世尊大慈。往往勸發者皆菩提心。且要堅固。然人
天戒善。佛非不勸。蓋有漏因果。不足勸也。是知菩
提心尤不易發。其所勸發者。元為修行。而更加精
進。復喻如被甲者。恐其佛道長遠。倘一念退縮。則
懈怠隨生。反成徒衒虗名。終無實果。可不惜乎。是
故如來勉之。言精進必假堅固。如大將被甲冑。不
懼強敵也。意在克證故耳。應知頌文與長行。修證
二事互有隱顯。以長行但云當得如來常住妙果。
不說修學。而頌文但云發心修學。不云證果。蓋譯
人之巧耳。意在果必因成。而因終證果也。
△九眾
商採寶喻八。初標舉法喻。】
[004-0022b]


「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觀於舍宅。如牝馬口海。出於
猛𦦨。吞納四瀆。百川眾流。無不燒盡。」


【此卷共九喻。前八皆喻煩惱生死之差別。種種警
策。種種勸勉。必令發心出家。求無上果。方可脫離
也。今第九。別為警策。巳發心後。修行邊事。須求善
知識引導。庶其不遭墮落。理宜珍重。當知舍宅雖
喻人身。義含總別。總喻三界一切凡夫。別喻自巳
一身。善男下。謂出家菩薩既巳出家。理宜反觀在
家之時。五蘊舍宅具真妄二心。真心即佛性。妄心
即煩惱。真心如大海浩然無際。具足法寶。妄心如
牝馬口海。出於猛焰。然此牝馬口海。有二功能。一
能納流。二能燒盡。三途果報。身口惡業。五住煩惱。皆可喻火四瀆者。江
河淮濟。百川者。眾流之別稱。喻界內一切五欲之
境。貪喻納流。嗔喻猛焰。且作喻本標住耳。
△二眾
商求師。】


「譬如往昔。羅陀國中。有一菩薩。名妙得彼岸。然是菩
薩。有慈悲心。常懷饒益。有諸商人。入海採寶。將是菩
薩。同載船舶。皆達寶洲。度於嶮難。而無所礙。到於彼
岸。」


【羅陀華言未詳。既云往昔。又指出國名。及菩薩名。
必是前代實事。今借來作喻也。菩薩者。道心人之
總稱。即引導之師也。名妙得彼岸者。以有慈悲導
眾之心。真實之語。加善神護佑。行不遭難。且識路
逕嶮夷。心達彼岸。故據實德彰名。喻諸佛及善知
[004-0022c]
識。慈悲利物。指津導人也。然是下歎德。諸商喻出
家人。舉心修行求證菩提。如入海採寶。將者舉心
也。同載者欲共船指示也。洲者海中現出陸地也。
洲中出寶。故曰寶洲。喻佛果也。海中大船曰舶。避
險行夷云度。不遭危難曰無所礙。遂志得所云到
彼岸。即到寶洲之岸也。然喻中洲有眾寶。非導師
不能達。法中性具法寶。非佛師不能證。
△三後商
哀請。】


「後時菩薩。年漸衰老。巳經百歲。起坐扶策。力不能前。
有一商主。詣菩薩所。禮拜供養。白菩薩言。我欲入海。
求諸珍寶。永離貧窮。得大富貴。今請菩薩。與我同往。
爾時菩薩。告商主言。我今衰老。筋力微弱。不能入海。
商主復言。惟願大士。不捨慈悲。哀受我請。於我舶中。
但自安坐。是我所願。」


【應知前科喻。約佛在因中行菩薩行時說。此科約
佛到果上說。年漸衰老者。年謂年高學滿。喻佛智
德。衰謂根志純熟。喻佛斷德。百歲者。壽之滿數。喻
佛證法身。萬德具足也。起坐下。喻佛既證法身。理
宜常寂光中。受享法樂。有一下。商主喻後學求佛
之機。而佛雖愛享法樂。亦有感必應也。商主詣拜
等。喻誠心感格。我欲下述志。喻請佛開示也。離貧
窮喻捨生死。得富貴喻求佛果。今請下。欲佛必應
開示引導之謂也。爾時下。推阻不去者。喻佛看驗
其機。若非機不肯傳與心法也。商主下。述願顯誠
[004-0023a]
之至。喻眾生真心大機發動也。良以喻中非誠且
不能感導師。況佛法杳冥。非至誠焉能應之哉。

四受請引導。】


「爾時菩薩。受商人請。乘大舶船。入於大海。向東南隅。
詣其寶所。」


【此喻上說最明。若以法合。大舶船喻大乘實教。大
海喻一乘心法。向東南隅詣其寶所者。東南為巽
地。具柔順德。喻佛權法。以權法能隨順眾生。寶所
喻佛果。義謂乘大教。入大理。順權達實。究竟佛果
也。
△五猛風易處。】


「時遇北風。漂墮南海。猛風迅疾。晝夜不停。」


【北風者。北為坎。乃險陷之地。於中風起。即險風也。
南方離。為虗明之地。然則險風喻生死催逼。虗明
喻聲聞但空三昧。應知此喻。初則舉心求寶。如人
發心成佛。導師引向東南。喻佛觀眾生根不甚利。
且令從權。向漸教中入。未免經歷時長。其機心恐
怖。謂佛道長遠。難以近成。欲望小果易就。一念初
起。猶如猛風。念念欲進。如猛風不住。志向有餘涅
槃。如漂墮南海。又猛風迅疾不停者。喻涅槃欲證
而未證。愈加功進行。如猛風之不停也。當知猛風
具二義。一喻生死催逼。一喻行人之志願。然凡夫
生死固喻猛風。而猶不知二乘志願。縱證涅槃。猶
未免變易生死。雖聖凡不同。生死不異。故皆喻猛
風也問。此經頓教。何又從權。答。此因智光。心欲出家。持疑未決。佛恐退墮。故以從權入。未免驚
[004-0023b]
風胃浪。經歷時長。而不如一念決定。直入菩提。是為頓入。應知佛用此喻。有深意存焉

△六利
害雙舉三。初隨風見利四。初隨風見金。】


「經於七日。見大海水。變為金色。猶如鎔金。爾時眾商
白菩薩言。以何因緣。水變金色。有如是相。菩薩告言。
汝等當知。我今巳入黃金大海。無量無邊紫磨真金。
充滿大海。金寶交映。有如是相。汝等既能超過正路。
墮此海中。各自勤求。設諸方便。還歸北方。」


【事上顯然。但法上欲證無上菩提。須從人天經歷。
而過人天。超小果。寶位則至矣。今到金色海者。喻
人道也。此文以下。經歷諸海。通喻六道。善惡開合
配之。今人道喻金者。金為諸寶之首。喻諸賢聖皆
人道中成。所謂拯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喻
中商主白菩薩者。喻修行人。既投師從教。有疑當
問之義也。菩薩告言。即承問開示也。我今下。喻佛
開示。人身難得。囑其珍重。勿得退墮之義也。汝等
下。喻佛深為警策。正路喻心地法門。超過二字。當
錯過二字看。謂舉心元為從心地法。求菩提果。今
雖人身難得。猶為錯過了也。各自下勸修。方便即
存心注念。還歸北方者。北方即此岸。喻生死。如行
人修證。既得人身。不可忘却生死。歸者即歸念生
死。不可放肆之謂上云諸海。喻六道善惡開合者。言六道為善惡兩種為合。又將
善惡二種。分為人天等為開

△二復見真珠。】


「復經數日。見大海水。變為白色。猶如珂雪。菩薩告言。
汝等當知。我今巳入真珠大海。白玉真珠充滿海中。
[004-0023c]
珠映水色有如是相。汝當盡力設諸方便。還歸北方。」


【商主不問者缺文也。菩薩告言等訓曉也。法中白
海。喻欲界天道也。如行人修進。自人道。勤修戒善。
得達彼天。白玉真珠等。喻天上有視東忘西之樂
境。汝當下。即佛慈警策。天福雖樂。久必壞生。勿得
淹留住此。當奮力前進。念生死苦。如還歸北方。

三見玻瓈寶。】


「復經數日。大海之水。變為青色。如青瑠璃。菩薩告言。
我及汝等。巳入青玻瓈海。無量無邊青玻瓈寶。充滿
大海。玻瓈之色。交映如是。」


【此喻色界諸天果位也。如修行人戒善之上。加有
漏禪定得達彼天。青玻瓈等。喻禪天之樂。此中無
還歸北方者。理應有之。但是缺文。義兼警誡同前。


△四見紅色寶。】


「復經數日。大海之水。變為紅色。猶如血現。菩薩告言。
我及汝等。巳入紅玻瓈海。無量無邊紅玻瓈寶。充滿
大海。寶色紅赤。交映如是。」


【此喻無色界天。紅玻瓈等。喻彼空定樂境。其警策
勉進亦同前二問。警策等義必有者。何謂也。答。欲界諸天。尚有視東忘西之樂。何況
禪空二天。若非諸佛菩薩。提撕警策。且非果計果。認為涅槃。何由能得如來果位也。再問。喻中導師菩薩。
與眾商同船。便於警䇿。法中豈佛菩薩隨之行耶。答。教中云。三界天王。皆不思議菩薩現身。與其同事攝
化。令彼脫倫。即是導師義

△二因風墮苦七。初水中火現。】


「復經數日。水變黑色。猶如墨汁。遙聞猛火爆裂之聲。
猶如大火燒乾竹林。熾然烽㶿。甚可怖畏。如是相貌。
[004-0024a]
曾未見聞。又見大火起於南方。猶如攢峯。高逾百丈。
焰勢飛空。或合或散。光流掣電。如是之相。未曾見聞。
我等身命。實難可保。」


【此喻三途惡道。境相差別也。以上四科。喻人天善
果。極於四空。非非想天。報盡則墮。不免三途。當知
此下諸喻。於修行行人。大有警策。良以水變黑色
者。喻人間四相。天上五衰。凡衰相現前。將死不久
之謂也。猛火爆裂之聲。偏喻死相。四大分張。觔絕
骨離。神識惶惶。苦聲悲慟。是為死火燒然之相也。
又遙聞者。喻未及墮彼。先有衰相。如同遙聞。以上
偏喻死相。策發人心也。若通喻三途者。地獄以火
為體。無不燒然。餓鬼肢節火然。畜生道中雖無火
燒。而愚癡之火未免焚燒也。熾然者。火勝之貌。烽
㶿者。煙密之貌。甚可怖畏者。喻三途惡趣。聞之膽
寒。孰不驚怖。以上三途苦相。大槩如此。又見大火
起於南方者。南方前文喻二乘但空三昧。即小果
涅槃。何得言火。義如天台釋普門品。有果報火。惡
業火。煩惱火。果報火即三途受報。燒然之火。惡業
火通三界。如人間四相。天上五衰。皆業轉變。但有
燒義。非實火也。煩惱火通三乘。如今所言。小果尚
有塵沙無明。何況諸天。然不唯小果。便是菩薩猶
有根本無明。變易生死。喻中猶如攢峯。高逾百丈
等者。無非顯盛。然火勢以燒為害。二乘人躭著涅
槃。沉冥滯寂。灰斷纏空。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
[004-0024b]
觀三界如火宅。於佛菩提為害非細。故以盛猛之
火喻之。因害菩提為火。亦非實火也。其焰勢飛空
合散掣電等。形容火相。法中不必逐句強配。但以
大義合之。未曾下。假設怖畏而巳。若夫二乘果人。
躭之為樂。豈知是火。唯佛觀之。有害法身。以慈悲
故。似有怖義。故菩薩戒中。若發聲聞辟支佛心者。
為犯菩薩戒。須發菩提心者。為佛弟子。然火義雖
通三乘。今且約三界說。權小義兼耳。
△二菩薩警
眾。】


「於是菩薩告眾人言。汝等今者甚何怖畏。何以故。我
等巳入牝馬口海。皆被燒盡。所以者何。由諸眾生業
增上力。自然天火能燒海水。若是天火不燒海水。一
日夜中。一切陸地變成大海。所有眾生悉皆漂沒。然
今我等遇大黑風。漂流如是牝馬口海。我今眾人餘
命無幾。」


【喻中菩薩告眾。內合如來說法。甚何怖畏。正喻佛
說無常苦空四相五衰等警覺之。何以下徵釋可
畏之義。謂人之妄心具諸煩惱。能造惡業。能感生
死。如入牝馬口海。其性分所具法財功德。皆為妄
業燒盡。所以下。重徵再釋。喻中由眾生增上業力
所感。自然天火燒海水。則世間陸地安平。世人所
以居止。五穀草木所以發生。假若天火不燒。則一
晝夜間。大地人物皆遭淹沒矣。然今下。正以警眾。
言天火燒海。雖於世間有益。但人不可觸犯。設若
[004-0024c]
觸之則燒。入之必死。故結云餘命無幾。即活不久也
上如此易解。法合水喻生。火喻死。假若有生無死。
則有情眾生世間不能容矣。何異水淹大地等。增
上業力喻行陰遷流。故有生有死。黑風喻無明。然
前喻生死此喻無明者。隨文定義。而法喻多有轉
變者。但以義合不以文拘。佛義活潑。勿得以喻難
法。蓋喻上因風吹船。故流入牝馬口海。法上因無
明薰真如。則墮入於妄心矣。我今下。喻佛說警世
法。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又喻上由導師警策。眾
商所以悲號。法上由佛開示。行人所以警心焉。

三眾悲求救。】


「爾時舶船有千餘人。同時發聲。悲號啼哭。或自拔髮。
或自投身。作如是言。我等今者。為求珍寶。入於大海。
遇此險難。哀哉苦哉。以何方便。得免是難。時千人等。
至誠歸命。或稱悲母。或稱慈父。或稱梵天。或稱摩醯
首羅天王。或稱大力那羅延天。」


【千人悲號者。意在有死無生。至於拔髮投身。愈顯
悲傷之至也。喻人之死時。孰不恐怖。作如是言等。
即自陳巳過。元為貪圖。不期遭苦。苦哉者歎聲也。
以何等者求脫離也。至誠下祈禱求神。摩醯首羅
云色究竟。即色界頂天。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
者。為三界之尊。神通自在。故以求之。那羅延云天
力士。亦可救人也。喻上易明。法合修行人。或戒體
有犯。或定力不堅。衰相現時。慚愧悔過之義。祈禱
[004-0025a]
求神。喻妄本逐末。向外馳求。或發人天等。願不能
了脫生死也。與此求神無效。等無異也。
△四覿面
求師。】


「或有歸命得岸菩薩。敬禮大士。而作是言。惟願菩薩。
濟我等輩。」


【此喻一切修行人。求脫之心雖同。其知見各別。有
向外馳求者。亦有提撕本參者。故知別求者枉然。
顧本者獲益。然得岸菩薩有兩喻。一內二外。一喻
內具參究自心之菩薩。仍救自心之苦難。二喻外
求佛聖。皈命救我。得免生死。
△五菩薩安慰。】


「爾時菩薩。為是眾人。離諸恐怖。而說偈言。世間最上
大丈夫。雖入死門不生畏。汝若憂悲失智慧。應當一
心設方便。若得善巧方便門。離諸八難超彼岸。是故
安心勿憂懼。應當懇念大慈尊。」


【喻中菩薩或喻佛。或喻一切知識。必有格言教之
也。世間下安慰之言。如大丈夫視死如歸。若法上
會之。如說生死如幻。不可多憂。若憂之過度。慧不
能發。死不能離。故當專住一心。設修方便法門。若
得善巧惟心法門參之。果若悟得惟心。則八難皆
超矣。慈尊即是自心佛也八難者。即地獄。畜生。餓鬼。盲聾瘖啞。世智辨聰。
佛前佛後。北俱盧洲。長壽天。人若墮此八難中。不能見佛聞法。不能了脫生死。故此為難

△六發
願濟眾。】


「於是菩薩說此偈巳。燒眾名香。禮拜供養十方諸佛。
發是願言。南無十方諸佛。南無十方諸佛。諸大菩薩
[004-0025b]
摩訶薩眾。四向四果一切賢聖。有天眼者。有天耳者。
知他心者。眾自在者。我為眾生。運大悲心。棄捨身命。
濟諸苦難。然今我身。有一善根。受持如來不妄語戒。
無量生中未曾缺犯。若我一生有妄語者。今此惡風
轉加增盛。如是戒德非虗妄者。願以此善迴施一切。
我與眾生當成佛道。若實不虗。願此惡風。應時休息。
如意便風隨念而至。然諸眾生。即是我身。眾生與我。
等無差別。」


【喻雖假設。亦表真誠。若修行人。痛念生死事大。無
常迅速。洗心求懺。自有感應。與喻無異也。燒香表
信。禮拜表誠。然喻中菩薩信誠祈禱。元為濟眾救
苦得樂。若法合菩薩有二義。一喻諸佛及善知識。
神力道力。加被護佑。令其離苦得樂。神力道力等。合前焚香祈
禱等喻一者菩薩喻自心慈悲。發自心之誠信。求自

心之諸佛。救自心之苦難。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
唯心造是也。良以諸佛菩薩四向四果。及三明六
通。皆自心本具。若發佛心則能成佛。菩薩聲聞亦
復如是。若心外求法。無有是處。然今下。明戒為感
應之本。而戒品雖多。語言為重。蓋妄語從妄心中
出。實語從真心中出。今以實語感格。故惡風休息。
便風隨至矣。然諸下。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良以
喻上如是。法上亦然。出家菩薩用真實語。持堅固
戒。根深蒂固。一切定慧枝葉自然發生。無上菩提
庶其可望矣一切賢聖者。通大小乘。大乘以十住十行十迴向為三賢。初地至十地等
[004-0025c]
覺妙覺皆為聖。小乘以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為七賢。四果四向為聖。四果者。即須陀洹
為初果。斯陀含為二果。阿那含為三果。阿羅漢為四果。四向者。未及到果。向果不久之義也。如斷惑。將八
十八使見惑全斷。為初果。若斷之未盡。少有遺餘。只名須陀洹向。若再斷思惑分三界九地。每地有九品。
謂上中下。若斷盡欲界前六品思惑。名斯陀含果。若斷至五品。只名斯陀含向。若再斷後三品。殘思盡。名
阿那含果。不來欲界受生。若斷三品未盡乃至二品。只名阿那含向。再將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斷
盡。名阿羅漢果。若斷之未盡至七十一品。只名阿羅漢向

△七隨願脫苦。】


「是大菩薩。發起如是同體大悲無礙願巳。經一念頃。
惡風尋止。便得順風。解脫眾難。」


【喻中菩薩以同體之悲。真實之語。無礙之願。便得
解脫眾難。然不負其眾商之請。誠可為之師矣。若
法上。諸佛大悲實語。固不待言也。喻中菩薩以戒德實語。固能感
格脫難如此。法中理應諸佛教導。眾生遵行。亦可以三途離難。人天脫倫。永離生死。高登彼岸。假若佛雖
善教。而眾生不行者。亦未必然。當知。今約遵行說之也嗚呼。師明資順。所以

脫苦。假若名字知識。自無實德。自巳苦難尚不能
離。欲脫人之苦難者。無有是處。是故為人師者。必
巳利而後利人。巳達而後達人。若夫自巳昏昏。欲
使人之昭昭者。是為無慚之人。可不羞死耶。而參
師學道者。空有慕道之心。不下真實之苦。徒衒虗
名。將謂修行無効。此等之流。不唯不能成道。且有
謗法之愆。亦不以羞死乎。
△三回頭到岸。】


「得至寶所。獲諸珍寶。爾時菩薩告商人言。如是珍寶。
難逢難遇。汝等先世。廣行檀施。得值如是眾妙珍寶。
昔修施時。心有悋惜。以是因緣。遇是惡風。汝諸商人。
所得珍寶。須知限量。無使多取。以縱貪心。後招大難。
[004-0026a]
汝等當知。眾寶之中。命寶為最。若存其命。是無價寶。
時商人等。蒙菩薩教。生知足心。不敢多取。爾時眾人。
得免災難。獲大珍寶。遠離貧窮。到於彼岸。」


【喻中既能脫難得達寶所。其師又警是寶難遇。復
以因果之事示之。謂先世之廣施為因。今得珍寶
為報。前世之悋心為因。今遇惡風亦報。又戒其無
使多取。以縱貪心後招大難。復警之以命寶為最。
實菩薩之格言也。時商下。尊師量取。亦眾商之知
足也。爾時下結到彼岸。然喻固如此。內合法者。言
行人既到寶所。即合佛位。而稱性法財無不具焉。
菩薩警眾。合諸佛證明。或知識印證等。須知限量
戒無多取者。合宜中道平等也。縱心招難者。合不
從中道。而偏空則招二乘沉冥之難。偏假則招有
為繫縛之難。以墮落二邊背却菩提。故為大難矣。
所謂不著空有。棲神中道。妙證真常。是為現量親
證也。命寶即合慧命。而慧命真無價也。時商下。合
尊教克中。歸恩於佛。得免災難遠離貧窮者。合五
住究盡。二死永亡。獲大珍寶。到於彼岸者。合親證
菩提涅槃也。
△七以法合喻。】


「諸善男子。出家菩薩亦復如是。親近諸佛善友知識。
如彼商人得遇菩薩。永離生死到於彼岸。猶如商主
獲大富貴。世間所有有為舍宅。如牝馬口海能燒眾
流。出家菩薩亦復如是。審諦觀察在家過失。汝善男
子。不染世間諸五欲樂。厭離三界生死苦難。得入清
[004-0026b]
涼安樂大城。」


【初二句總合前喻。親近下別合差別。出家菩薩合
商人。諸佛善友知識合妙得彼岸菩薩。謂出家人
親近真善知識。如商人得彼菩薩也。然法喻合明。
其文最顯。但有為舍宅即五蘊身。具生老病死。八
苦五濁。合牝馬口海能燒眾流。蓋喻中火能燒水。
如法中死能克生也。在家過失不過五欲。恐有忽
略。又囑審諦觀察。世間五欲。即合喻中金色寶海
等。不染及厭離。合前各自勤求設諸方便。三界生
死苦難。合猛火燒水。得入二句。合前息風到岸。清
涼者。生死如大火炬。涅槃如清涼池。苦身如牝馬
口海。涅槃如安樂大城也。此為正合之文。而前喻
中逐節有合釋者。以喻中汗漫文長。而合文尚遠。
落落無歸。不得不合。然亦法古不為杜撰法古者。如天台
解法華火宅等喻。合文最遠。所以喻文中逐節配釋。使學者因喻知法。今亦如是。故曰法古。杜撰者。古時
有杜光庭。自撰道經。謂是天尊所說。是為杜撰。言其自專也

△八重頌法喻。】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出家菩薩觀舍宅。如牝馬海燒
眾流。譬如往昔羅陀國。有一菩薩名得岸。具大富智
巧方便。無緣慈悲攝有情。得是菩薩乘舶船。商人獲
寶超彼岸。然是大士年衰老。不樂利他好禪寂。有一
商主請菩薩。欲入大海求珍寶。」


【初二句標舉法喻。次十句頌眾商求師。具大富智
之富字。或福字之錯也。以有福故達寶所。有智故
識險夷。喻佛福智兩足。餘文准前。】
[004-0026c]


「惟願大士受我請。令我富饒無闕乏。」


【此頌商主哀請也。喻行人誠心感佛。或志願求師。
初句哀請之言。次句哀請之意。】


「於是菩薩運大悲。即便受請乘舶船。時張大帆遇順
風。直往東南詣寶所。」


【此頌受請引導也。喻如來隨緣赴感。以度群機。菩
薩喻佛。船喻教法。風喻善根。東南喻權法。寶所喻
實果。謂先以權乘引導。後以一乘證果。如長行解。】


「忽遇暴風吹舶船。漂墮南海迷所往。」


【此頌猛風易處也。喻中因多生悋心。所感暴風迷
其所往。法上因行人以無明薰真如。忽生退怯。畏
佛道長遠。欲就小果。故迷佛菩提也。南海喻二乘
但空三昧。以退失大心。有向小之意。故如猛風易
處。】


「經過七日大海水。悉皆變作黃金色。紫磨黃金滿海
中。寶映光現真金色。復經數日大海水。變為白色如
珂雪。真珠珍寶滿海中。所以海水成白色。又經數日
大海水。變作紺青如瑠璃。青玻瓈珠滿大海。所以水
作紺青色。又經數日大海水。悉皆變作紅赤色。紅玻
瓈珠滿海中。故變水色同於彼。」


【此下皆頌利害雙舉。先頌隨風見利。喻未證小果
先歷人天也。初四句喻人道。次四句喻六欲諸天。
再次四句喻色界禪天。末四句喻四空天。法喻皆
准長行。】
[004-0027a]


「復經數日大海水。變為黑水如墨汁。如是天火所焚
燒。海水盡皆如墨色。此海名為牝馬口。吞納四海及
眾流。一切船舶若經過。有人到此多皆死。天火熾盛
如山集。爆裂之聲如雷震。眾人遙見心驚怖。號呌搥
胸白大師。」


【此頌因風墮苦也。黑水喻人間有四相。即生老病死
上有五衰。即華冠萎悴。脇下汗流。目睛瞬動。眷屬不和。不樂本位。是為五衰凡衰
相現時。諸天大生恐怖。自知將墮不久。如海水忽
變黑色。誰不恐怖。准長行牝馬口海喻妄心。吞流
喻貪。大火喻嗔。問。人間有嗔故可喻之。教云諸天無嗔。此天火喻嗔。恐與聖教相違
可乎。答。諸天純樂。嗔不行現行。非無種子。若衰相現時。嗔心發動有人到此多皆

死者。喻天上人間皆不能免。天火下二句。喻死相
現前。業火燒身。四大分張。如火爆裂。呌苦之聲。猶
如雷震。眾人下二句。喻迴心向道。如白大師。良以
初發菩提心。求無上道。非佛師不能引導。又畏佛
道長遠。欲向二乘。然二乘未就。先歷人天。此皆凡
夫眾生常情也。及至人天雖善果。猶不能免生死。
及至死相現時。道心復舉。克志求離。知其苦固心
造。佛亦心成。故下文有感應。如影響焉。】


「於是菩薩起慈悲。不惜身命垂救護。暴風尋止順風
起。渡於險難至寶所。各獲珍琦達彼岸。永離貧窮受
安樂。」


【此頌迴頭到岸也。初二句。喻諸佛及善知識。親切
為人。權實利物。不惜身命。喻從法垂應也。暴風尋
[004-0027b]
止者。喻無明頓息也。順風起者。喻本覺內薰真智
將現也。渡於險難。喻二死永亡也。至寶所者。喻親
證涅槃也。末二句。喻受享法樂。皆歸恩於佛也。】


「出家菩薩亦如是。親近諸佛如商主。永離火宅超真
覺。猶如商人歸本處。世間所有諸宅舍。如彼牝馬大
口海。出家常厭於在家。不染世間離五欲。樂住空閑
心不動。善達甚深真妙理。或處人間聚落中。如蜂採
華無所損。四威儀中恒利物。不貪世樂及名聞。口中
常出柔輭音。麤鄙惡言斷相續。知恩報恩修善業。自
他俱得入真常。」


【此頌法合。初二句合總喻。諸佛合喻中菩薩。謂出
家行人親近諸佛。如商主親近菩薩也。火宅猶為
別喻。宅喻三界依報。火喻八苦五濁。若從佛教修
行。能出三界火宅。真覺者。謂真如本覺也。當體無
妄曰真。當體不迷曰覺。只因無明晦昧。馳背自迷。
如雲籠月。月本不失。今依教開心。群迷頓超。真覺
自現。如雲斂長空。冰輪獨照也。猶如下合喻歸本
處。即到彼岸也。以生死如他國。涅槃如本處。世間
下二句法喻可知。出家二句。發覺之初心也。世間
五欲乃人之樂境也。在家凡夫。以癡心染著。故不
離世間。汩沒生死。是故出家學者。常生厭離。而不
染著。則妄念息矣。樂住下。心境皆寂。善達下。理智
契合。然初住空閑。心雖不動。始為入道之初步。未
必全獲二空至於善達更復甚深。以見功夫純靜。
[004-0027c]
人法皆空。稱真妙理。始得親證也。或處下。明既證
真理。然後隨所度生。無一定之處。故云或處。處音觸
即人間聚落。熱閙場中。大作佛事也。如蜂下。蜂喻
證理之人。華喻聚落五欲。然蜂雖採華。而蜂無情
見。華無所損。喻證理之人。雖在聚落五欲堆頭。自
心妄念全空。五欲不入。所謂長安雖閙。我國晏然。
此二句標住。四威下正明利他。以行住坐臥為四。
威則體重。儀則有法。又威則可畏。儀則可法。又威
則折伏。儀則攝受。既於四威儀中利物不倦。故云
恒利。不貪等正明清淨說法。名尚不著。何況世樂。
口中下明說法之善巧。即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可
謂利他之善權也。麤鄙惡言。豈出正人君子之口。
故云斷相續。是為弘法人千世之龜鏡也。末二句
結。如此利物。可謂自他兩利。共入真常。至道無妄曰真。永無
生滅曰常。即所入之涅槃也凡如此行持。是為知恩報恩。是為

出家善業。當知前八句合喻大義。次八句為孤起
頌。明二利規模。末二句結勸報恩也。良以智光長
者等。因聞四恩。欲以酬報。投佛出家。有疑未決。請
佛決之。是以如來以九重譬喻。詳細發明。顯出家
閒曠。猶若虗空。在家籠繁。種種過失。至此九喻巳
竟。勝劣巳分。所以結勸。令其莫忘報恩之心。莫退
出家之志。以盡如來一片婆心如此。以上佛與決
疑一大科巳竟。
△三求佛出家五。初當機深悟佛
旨。】
[004-0028a]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一萬人俱。異口同音。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希有善逝。如是如是。世尊所說微妙第一
善巧方便。饒益有情。如佛所說。」


【聞佛法喻詳明。群疑頓釋。始知出家之勝。故極稱
善哉希有也。善逝者。稱佛妙往菩提號與上句世
尊總是稱佛。如是如是者。領悟之辭。世尊下。述領
悟之旨。謂教能合機曰妙。旨趣詳細曰微。稱實之
談曰第一。借喻顯法曰善巧方便。發人正解曰饒
益有情。悟從佛得曰如佛所說。
△二出家離苦求
樂。】


「我今悉知世間舍宅。猶如牢獄。一切惡法。從舍宅生。
出家之人。實有無量無邊勝利。由是我等深樂出家。
現在當來恒受法樂。」


【猶如下。是智光厭惡之比況也。言在家有六親妻
子。恩愛牽連。雖有出世之心。而難免五欲之事。心
有餘而力不足者。蓋為家緣籠繫不能自脫。如人
在獄何異哉。一切惡法者。不出見思惑業。皆從恩
愛五欲中生。以上顯在家之過如此也。出家下。極
言勝利解脫之無盡也。良以既巳出家。如鳥出籠。
自在無礙。故得解脫。實有勝利者。略言。近則人天
供養。鬼神護持。遠則果證菩提。受享法樂。加之神
通變化。利物隨心。皆出思議之表。故云無量無邊。
由是下決意出家。現在等欲求妙證也。謂我若有
緣則今生成道。不然則當來成道。意在決志成佛。
[004-0028b]
故云恒受法樂。
△三如來印讚勸眾。】


「爾時世尊告諸長者。善哉善哉。汝等發心。樂欲出家。
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
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常生善處。受勝
妙樂。遇善知識。永不退轉。得值諸佛。受菩提記。坐金
剛座。成正覺道。」


【初一行即讚智光。及五百長者。出家志決。再不生
疑。故曰樂欲。善男下。普勸大眾令其發心。謂一念
舉心。惡業頓空。所以永無惡趣之分。故云不墮。以
無漏善願。感發善處。故曰常生。善處者。即人天善
報之處也。然雖生人天。不為人天所迷。雖受勝樂。
亦不為勝樂所染。蓋為無漏聖種所持。名為妙樂。
以上明聖志不亡也。遇善下。明善緣接化。謂承其
善種善願。世世得遇真善知識。提撕接引。令其善
根增長。永不退轉。以至善根緣熟。得值諸佛授記。
成正覺道。值者遇也。諸佛授記者。非一切佛皆與其記。但一佛授與記莂。則與諸佛同耳
金剛座者。座表所證之理。不壞不滅。喻金剛之堅
也。良以發心出家一晝夜者。但言志之未決。行之
未永。尚感如此之報。何況智光等。其志巳決。必一
世道成者不在此例。乃以劣顯勝也。
△四警策持
戒最難。】


「然出家者。持戒最難。能持戒者。是真出家。」


【長者將欲出家。如來警策持戒最難者。以藏識之
中所含婬殺種子。念念相續。而行人似如不由巳
[004-0028c]
者。所謂好正固邪。欲潔偏染。蓋業種使然也。能持
戒者。起無漏聖智。消滅積習種子。所謂一念不生。
即心是佛。是名真實出家。
△五長者決願成道。】


「時諸長者。白佛言世尊。我等持戒。修諸梵行。願我速
出生死苦海。願我速入常樂寶宮。願我廣度一切眾
生。願我疾證於無生智。」


【持戒梵行遵從佛命也。願我下發願述志。生死必
兼二種。苦海義兼五住。常樂亦含我淨。寶宮即喻
涅槃。生死願出。涅槃願入。二皆願速者。以度生之
心急也。意謂不成佛道。度生不廣。若得成佛。則具
無量神通。無量智慧。或以神通提拔。或以智慧隨
應。及至分形散影。隨方利物。令其聞名歸依。見相
從化。受道者眾。故云廣度一切。夫既發自他兩利
之願。身雖未及出家。其心巳成菩薩矣。但末後二
句。似文義不順。當疾證一句。置於寶宮之下。為自
利之智。隨接度生。是為利他之悲。其文順義顯學
者知之。無生智者類同小乘。似羅漢斷三界見思
煩惱巳盡。知諸縛巳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無生
智。今以前後照應。前願廣度一切。乃菩薩願也。後
云得無生法忍。又云入如來祕密境界等。是知無
生智者。非小乘智也。今依名釋義。分為兩說。其一
或智光雖求出家。雖發大願。然於教義名相。未必
全通。故隨口發願。言雖濫小。意實在大。二者或譯
人忽略。誤置其名。今則將錯就錯。釋為能證無生
[004-0029a]
法忍之智。故名無生智也。
△四世尊命度三。初佛
命大士令度。】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及文殊師利。如是長者付曯
汝等。勸令出家。受持淨戒。」


【智光等求佛出家。今世尊却命菩薩分度者。有二
義一者從事。二者表法。從事者。佛命彌勒等勸度。
即佛度也。表法者。彌勒表悲。文殊表智。良以非悲
不能度生。非智不能自證。以悲智相導。故見兩利
之功。然則合之則雙顯。離之則各兼。雙顯則悲智
互導。各兼則皆有隱顯。如彌勒悲顯智隱。若非智
暗導。久之則著生死。如文殊智顯悲隱。若非悲暗
導久之則沉涅槃。是知以智導悲。不墮生死。以悲
導智。不墮涅槃。若相背而實相合也彌勒表悲者。以彌勒此云
慈民。慈必兼悲

△二大士領旨分度。】


「時九千人。於彌勒前出家修道。受持佛戒。七千人俱。
於文殊前出家修道。受佛禁戒。」


【此後皆經家序文也。然出家必言修道者。謂出家
本為修道。若不修道。徒衒虗名。出家無益。修道不
離定慧。定慧必依戒生。領納戒品曰受。秉任為持。
必義兼止作也。定慧則履踐曰修。達理為道。義兼
權實也。良以人數九千七千。共一萬六千。理應人
各八千。今以九千七千分者。不無所表也。蓋九表
九有。非悲不能救苦。所以歸彌勒。望其拔苦與樂。
出九有生死。得涅槃法樂。七表七方便人。非智不
[004-0029b]
能入實。所以歸文殊。望其引小歸大。出小道化城。
入一乘寶所九有即欲界。及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共為九。因果不亡云有也。七方便
者。即小乘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是為小乘七種方便。若非文殊大智。自不能迴小向大。
則永墮化城。難歸寶所。是以從智歸實。故文殊度化表之耳

△三分別所獲勝
益二。初出家勝益。】


「如是人等。既得出家。成就法忍。入於如來祕密境界。
不復退轉。」


【法忍者。因前持戒修道。以道證法。默忍於巳。是自
得之益也。如來祕密境界者。乃諸佛之證境。深固
幽遠。無人能到。即是法忍。入者成就義。有智理契
合之益也。不復退轉者。一入永入。
△二聞法勝益。】


「無量萬人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位。無數人天。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


【菩提心。即成佛因心。不出三心四願。自利利他。不
退轉。當八地位。遠塵離垢。即斷分別二障也。煩惱障。所
知障。二種分別法眼即見道之智。以能見道故名眼。以離

二障故云淨。以上正投出家述疑請法巳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卷第四
[004-002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