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21 沖虛至德真經解--江遹 (master)


[007-001a]
沖虚至德眞經解卷之七念六
    宋杭州州學内舍生江遹進
   仲尼
仲尼閒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子貢不敢問
 解曰退朝曰閒閒居則方退食自公故其
 憂有在於治天下遺來世有以見聖人雖
 閒居乃心罔不在王室其忠有如此者問
 也者心之所欲爲而未達者仲尼之憂雖
 顔子所未喻況子貢之弗如哉故不敢問
出告顏回顔回援琴而歌孔子聞之果召回
[007-001b]

 解曰回之援琴而歌欲夫子之聞之也果
 召回入有以見聖人之教不倦
問曰若奚獨樂回曰夫子奚獨憂孔子曰先
言爾志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
憂回所以樂也孔子愀然有閒曰有是言哉
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爾請以今言爲
正也汝徒知樂天知命之無憂未知樂天知
命有憂之大也
 解曰顔子之樂在道孔子之憂以人由衆
[007-002a]
 人以觀唯顔子爲獨樂由顔子以觀唯孔
 子爲獨憂天之所與樂之而不辭謂之樂
 天命之所制順之而不逆謂之知命能樂
 天而不能知命能知命而不能樂天皆不
 足以爲不憂雖樂天知命則窮亦樂通下
 樂所樂非窮通是所以不憂也顏子得是
 道矣故居於人不堪之憂而能不改其樂
 也雖然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
 是卒而非之以樂天知命爲不憂始之所
 是也以樂天知命爲憂之大今之所言也
[007-002b]
 顔子之於孔子得其行而未得其所以行
 所以援琴而歌而不能與聖人同憂也且
 皆聖人之言也豈眞有迕而不合哉因時
 適變姑請以今言爲正爾至於眞樂眞知
 則今昔之言又鳥知辯
今告若其實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
亡變亂於心慮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無憂
也曩吾修詩書正禮樂將以治天下遺來世
非但修一身治魯國而已而魯之君臣日失
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國與
[007-003a]
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吾始知詩書禮樂
無救於治亂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樂天
知命者之所憂雖然吾得之矣夫樂而知者
非古人之謂所樂知也無樂無知是眞樂眞
知故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
爲詩書禮樂何棄之有革之何爲
 解曰聖也者德之極而道之至也謂之聖
 人則心凝形釋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
 當有何憂哉雖仁者猶能不憂而況於孔
 子集聖人之大成者其果有憂乎如未免
[007-003b]
 於有憂則不可以言聖矣謂聖人爲有憂
 是不知聖人者也今而自以爲憂之大而
 形於色者蓋聖人者萬物之所係一化之
 所待而自任以天下之重者也以樂天知
 命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止變亂
 於心慮我則不憂矣安能使斯民皆無憂
 乎彼民未盡無憂則聖人安能獨無憂乎
 非特憂在於當年其憂又有及於來世方
 來之世爲無窮斯民之憂爲無盡聖人之
 憂亦與之爲無盡則其爲憂也不亦大乎
[007-004a]
 又況修詩書正禮樂將以求治而其道不
 行以詩書禮樂爲無救於治亂思欲革之
 而未知其方安得而無憂乎何則六經先
 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夫跡履之所
 出而跡豈履哉雖然跡雖不可守而履亦
 不可廢也故詩書禮樂棄之則無以爲治
 即之則不能爲治今而以樂天知命爲不
 憂是併與其履而棄之矣又何以爲治哉
 是以謂之樂天未免於有所樂也謂之知
 命未免於有所知也有所樂則必有所憂
[007-004b]
 有所知則必有所遺唯得所謂眞樂眞知
 則無樂無知矣無樂無知則無所不樂無
 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爲憂樂兩忘爲
 無爲俱遣詩書禮樂亦不必棄而革而天
 下可治來世可遺也此易所謂鼓萬物而
 不與聖人同憂也孔子所以删詩定書繫
 易作經諄諄於垂訓者蓋以此也
顏回北面拜乎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貢子
貢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不寢不食以至
骨立顔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門絃歌誦書終
[007-005a]
日不輟
 解曰顔子嘗請行於孔子而將之衛矣孔
 子以爲若殆往而刑爾是或未得所謂樂
 天知命有憂之大而然歟至於謂其用之
 則行捨之則藏同於孔子其以有得於此
 而然爾至於子貢雖曰智足以知聖人於
 聖人之天道則不得而聞也故至此則茫
 然自失雖然深思歷時而不變至於不寢
 不食而骨立則都忘我體融會於理可告
 以聖人之道矣故一得顔子之喻則釋然
[007-005b]
 反夫子之門終其身焉絃歌則得其樂誦
 書則亦知詩書之不必棄也
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叔孫氏曰吾國有
聖人曰非孔丘耶曰是也何以知其聖乎叔
孫氏曰吾嘗聞之顏回曰孔丘能廢心而用
形陳大夫曰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曰聖
人孰謂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
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
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
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
[007-006a]
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
奈何寡人終願聞之
 解曰人之見聞不離形體雖聖人亦無以
 異於人也特聖人所以爲見聞寄於形體
 以發其明不盡循於形體也唯其不循形
 體故能廢心唯其寄於形體故猶用形廢
 心即亢倉子之視聽不用耳目用形即亢
 倉子之不能易耳目之用以亢倉子之爲
 聖不殊於孔子之聖則知孔子之道無異
 於老君之道也
[007-006b]
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
神合於無
 解曰太初有無無有無名而神運乎其中
 矣太初兆而爲氣之始氣委和而有生有
 生斯有心造化之均付於人者如此所以
 有狂聖之異者以其所合不同也聖人則
 每陟愈上而合於無合於無則無往而不
 合矣衆人則每降愈下而合於物合於物
 則無適而不礙矣體合於心則忘其形體
 心合於氣則忘其思慮氣合於神則渾然
[007-007a]
 一氣聖而不可知矣然而神雖妙猶未離
 有至於神合於無則同於太虚於大不終
 於小不遺萬物莫能逃其鑑矣
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
近在眉睫之内來千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
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
自知而已矣魯侯大悅佗日以告仲尼仲尼
笑而不答
 解曰八荒之外至遠也山河布列萬物紛
 錯視聽之所不周眉睫之内至近也腑藏
[007-007b]
 居中竅穴居外知見不能自見神合於無
 則形體融虚物象銷殞渾然大虚雖麽蟲
 之微可視猶嵩山之阿況於介然之有乎
 雖麽蟲之聲可聽猶雷霆之響況於唯然
 之音乎老君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義協
 於此雖然聖人不務多知也來千我者則
 知之爾唯其不務外知是以莫覺莫知其
 知自然無所不知也如其所知得之於覺
 則不離於體得之於知則不出乎思又焉
 能無不畢知哉亢倉子之言盡之矣莫逆
[007-008a]
 於心而不可以容聲矣是以魯侯以告仲
 尼仲尼笑而不答
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
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
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不
知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
聖則丘弗知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
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
 解曰道一而已皇降而帝堯以是而傳之
 舜舜以是而傳之禹湯文武皆古聖人也
[007-008b]
 然而羲皇之簡朴堯舜之遜湯武之爭孔
 子之素王皆其不得已因時而應世所以
 爲聖者隱矣故孔子於商太宰之問在己
 則曰不敢於人則曰不知雖然善任因時
 則道顯善任仁義則德著善任智勇則業
 富博學多識則窮理盡性皆聖人之事也
 特不敢知而已且皇降而帝帝降而王商
 太宰則王者之佐爾彼其於帝王之治方
 且祖述憲章之不暇遽而告以弗知爲帝
 爲皇之聖彼又烏能無驚乎哉
[007-009a]
曰然則孰者爲聖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
人有聖者焉
 解曰所謂聖人者即皇之道帝之德王之
 業孔子之集大成也孔子語商太宰者亦
 皆聖人之事也其所以不居其聖者蓋所
 以聖則與於神而不可知矣聖人作而兆
 於變化則爲萬物之所睹而所以爲聖者
 隱矣可知其治而不知其道矣商太宰乃
 欲外聖人而求聖惑亦甚矣孔子動容將
 正容以悟之也動容有間而不悟是終不
[007-009b]
 能知言之謂也於是乃告之曰西方之人
 有聖者焉所謂西方之人者亦以聖人之
 不離於神天之本宗而未兆於變化者爲
 言爾蓋西爲復命反性之方也且天道自
 西而之北至北而後爲復命之至列子語
 聖人之道每託言於西方者方祛衰周文
 勝之弊欲斯民去華而就實故言主於西
 亦以此言化人之所從來老聃之所徂往
 也如至於北之辯則又將爲震之出矣此
 其言之㫖歟
[007-010a]
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
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爲聖弗知眞爲聖歟
眞不聖歟
 解曰天下本無事彼民有常然不忍一世
 之傷而治之斯謷萬世之患而莫之救矣
 是故應帝王者以道觀言命物之化所不
 免也然而有言則必有疑之者矣有化則
 亦有拂之者矣名存於治亂則其去聖逾
 遠矣唯蕩蕩乎民無能名者爲足以擬聖
 也老君曰道常無名無始曰道不當名聖
[007-010b]
 人者道之至也可名則非道矣由伏犧而
 至孔子其應世之跡不幾於賣名聲於天
 下者乎宜孔子不知其聖也然而以無能
 名爲聖旣可名以無名亦既有矣安得爲
 無能名蓋終不可得而名者道之眞名之
 以無能名而託其無者聖人之不得已故
 孔子雖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終亦云弗
 知其眞爲聖而眞不聖也雖然所謂無能
 名者非以虚無無爲離於稱謂爲無也故
 曰雖爲而無爲之之累若可名而無可名
[007-011a]
 之實爾故孔子嘗以蕩蕩乎民無能名稱
 堯矣不廢其巍巍之成功也觀孔子之語
 商太宰者始也不知其聖終亦疑其爲聖
 不知其跡於其始莫知其妙於其終聖而
 不可知於是乎在
商太宰默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
 解曰有方而後可欺商太宰於孔子之言
 辯不足以屈其理誠不足以信其道故心
 計之以爲我欺也
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爲人奚若子曰回之
[007-011b]
仁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爲人奚若子曰賜之
辯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爲人奚若子曰由之
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爲人奚若子曰師之
莊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
何爲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
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
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
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解曰諸子之德譬猶陰陽聖人之道譬猶
 沖氣沖氣微於陰陽陰陽資於沖氣語四
[007-012a]
 子之有皆賢於夫子兼四子之有則不許
 其易夫子然則其賢也乃其所以爲偏其
 不及也乃其所以爲妙此四子所以事夫
 子而不貳也
子列子既師壺丘子林友伯氏瞀人乃居南
郭從之處者日數而不及
 解曰列子既進二子之道乗風而歸則所
 以處已者至矣盡矣列子不忍以夫子之
 道獨善其身也於是乃居南郭也南明方
 郭邑中也旣已出而趨物之會則不能使
[007-012b]
 人無保汝而户外之履滿矣
雖然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與辯無不聞而
與南郭子連墻二十年不相謁請相遇於道
目若不相見者門之徒役以爲子列子與南
郭子有敵不疑
 解曰謂之南郭子則體道之妙居塵而不
 染者是所以與子列子爲連墻也二子之
 道圓通妙合常相與以不來而來不見而
 見又奚以相謁請爲哉非特不相謁請也
 雖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者夫學道者至
[007-013a]
 於目擊而道存亦已至矣然待於目擊猶
 未離見唯相遇而目若不相見則離於知
 見無相無作彼我都忘列子之道盡於是
 矣故曰子列子亦微焉微以言不離於道
 心之小而妙也然則朝朝相與辯無不聞
 豈好辯哉以夫從之處者故不得已爾門
 之徒役方且見列子於言辯之間故以其
 不相謁請爲有敵而不疑也
有自楚來者問子列子曰先生與南郭子奚
敵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虛耳無聞目無
[007-013b]
見口無言心無知形無惕往將奚爲
 解曰貌充者修身而形不衰也心虚者忘
 心而物不留也耳無聞者自聞而已目無
 見者自見而已口無言出言不言也心無
 知眞知無知也形無惕都無所畏忌也若
 是者師資兼忘其往也將奚爲哉
雖然試與汝偕往閲弟子四十人同行
 解曰列子旣已言南郭子之妙矣恐其徒
 役之重惑於至道故與之偕往閲而實之
 以見也弟子四十人同行猶所謂與人偕
[007-014a]
 來之衆也
見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顧視子
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與羣
 解曰神生形形成神形神偶合人之所以
 有生也形神不相偶所謂有人之形無人
 之情也是欺魄之類也欺魄土偶人也若
 是者遺物離人而立於獨故不可與接不
 可與羣
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與言
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子列子之徒駭之
[007-014b]
反舍咸有疑色
 解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衎衎言其
 和也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則言若體
 乾之道尸萬物之化而納之大和者俄而
 指弟子之末行者與言則遇感而應非有
 心也其道大故駭之信不足有不信故反
 舍咸有疑色與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者
 異矣
子列子曰得意者無言進知者亦無言用無
言爲言亦言無知爲知亦知無言與不言無
[007-015a]
知與不知亦言亦知亦無所不言亦無所不
知亦無所言亦無所知如斯而已汝奚妄駭

 解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得意者無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進知者亦無言然
 而以無言無知爲當是絶物也以不言不
 知爲是則未能忘我也以有言有知爲是
 則其所得亦淺矣言乎言終日言而未嘗
 言不言乎不言終日不言而未嘗不言無
 所不言無所不知亦無所言亦無所知二
[007-015b]
 子之相遇如斯而已是乃道之常非有異
 也又奚以妄駭爲哉列子凡言如斯而已
 與老君所謂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同意學者由斯足以悟至道矣外此而二
 則非眞矣由是知列子之訓亦昭昭矣
子列子學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
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
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顔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
言更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九年
[007-016a]
之後横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
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外内
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
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則理無所
隱矣
 解曰狂聖異域究觀差殊止存毫忽心欲
 凝也而放之形欲釋也而結之心馳而不
 反形隔而不通心爲形之所使形爲心之
 所役雖一身之中眼不知耳耳不知鼻鼻
[007-016b]
 不知口肝瞻有楚越之異而況於萬物之
 理乎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以其形釋
 也不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以其心凝也
 如是則耳目鼻口互相發明骨肉都融而
 合於神之至無來干我者我心知之理無
 所隱者以此列子嘗以是言其御風而行
 矣復以此言理無所隱者御風在我燭理
 在物其用雖不同苟得乎此則無適而不
 可矣且語道而至於視聽不用耳目骨肉
 都融可謂妙矣疑非學之能至也要其所
[007-017a]
 以然乃出於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
 害歷階以進而至於九年之大妙然則學
 者安可以至道爲若登天之不可及而不
 勉哉
初子列子好游
 解曰游之爲道不在内不在外不居乎兩
 間行於萬物之上而逍遥乎天地之間道
 之全盡者也故禦寇好游而壺子以游爲
 至也
壺丘子曰禦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
[007-017b]
樂所玩無故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我之游也
觀其所變游乎游乎未有能辯其游者壺丘
子曰禦寇之游固與人同歟而曰固與人異
歟凡所見亦恒見其變玩彼物之無故不知
我亦無故務外游不知務内觀外游者求備
於物内觀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游之至也
求備於物游之不至也於是列子終身不出
自以爲不知游
 解曰觀其所見則於彼物象昏明通塞山
 川人物見其體之不一也觀其所變則即
[007-018a]
 彼物象觀大觀小觀有觀無知其化之不
 停也然空不成見見不離物有見皆變變
 不離見觀見觀變均囿於物奚有同異且
 見與所見等爲虚假皆轉於物展轉物變
 而求其備離道愈遠故外游而求備於物
 不若内觀而取足於身也所謂内觀者亦
 非外於物而求見也即我一身之物任彼
 物化之遷物自轉物我不逐物即彼逐變
 之體不易圓明之性於一性中該全萬化
 不假周視則其爲游不亦至乎昩者不知
[007-018b]
 取足於身以觀物之變爲愈於觀其所見
 而止矣列子欲明至游之妙故自處於觀
 物之變假壺子之言以祛其蔽終身不出
 自以爲不知游也
壺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適至觀
者不知所眂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觀矣是我
之所謂游是我之所謂觀也故曰游其至矣
乎游其至矣乎
 解曰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
 莫大焉此内觀取足於身之謂也能内觀
[007-019a]
 矣不離性地而徧含海寓安知其所適不
 離秋毫而洞觀萬化安知其所視是物物
 皆游也物物皆觀也夫以一人之内觀本
 原乃能俾天下萬物皆游而皆觀不至矣
 乎其所以重言游其至矣乎者妙之中有
 妙言不足以盡其至也與易之乾言其唯
 聖人乎類矣莊子之書其篇首之以逍遥
 游者豈不以其至乎


沖虚至德眞經解卷之七
[007-01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