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7 道德真經取善集--李霖 (master)


[012-001a]
道德眞經取善集卷之十二悲七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
 御註賦重則田萊多荒民不足於食
 吕吉甫曰一夫耕足以食數口則奚至於
 飢哉而至於飢者非以其上食税之多故
 耶
 王元澤曰張官賦禄制禮用則將以富民
 也而費多增税末盛本衰適使之飢而已
[012-001b]
 幽王賦重而楚茨之詩刺魏君重斂而碩
 鼠之詩作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御註政煩則姦偽滋起民失其樸
 劉進喜曰有爲則政煩無爲則事簡簡則
 易從煩則難治六情難制由一心之有爲
 吕吉甫曰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奚難
 治哉而至於難治者非以其上之有爲故
 難耶
 王元澤曰任察生事將以治民而人困俗
[012-002a]
 彫巧偽彌出愈難治矣觀上古與後世即
 其驗也
 無爲而治者舜之所以爲帝垂拱而治者
 武之所以爲王帝王興成皆原於此經曰
 爲無爲則無不治矣
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纂微曰賦重政煩民亡本業則競求寳貨
 而觸法犯禁輕就死地以其求養生之具
 太厚致有蹈水火而不懼逆白刃而不驚
 者故曰是以輕死
[012-002b]
 吕吉甫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則奚至於輕死哉而至於輕死者非以其
 生生之厚故輕死耶
 温公曰求利所以養生也而民常以利喪
 其生
 矜生太厚欲利甚勤獨刑蹈險視死輕矣
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
 御註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
 以爲無以生爲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棄
 事而遺生故也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
[012-003a]
 不虧形全精復與天爲一所以賢於貴生
 貴生則異於輕死遺生則賢於貴生推所
 以善吾生者而施之於民則薄税斂簡刑
 罰家給人足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帝
 王之極功也
 此章言賦重政煩民亡本業是以輕死此
 三事皆以末傷本者也貴生則異於輕死
 無以生爲則賢於貴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
[012-003b]
 河上公曰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人
 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强
萬物草木生也柔脆
 河上公曰和氣存也
其死也枯槁
 河上公曰和氣散也
 嚴遵曰陽氣之所居木可卷而草可結也
 陽氣之所去水可凝而冰可折也
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河上公曰以其上二事觀之則知堅强者
[012-004a]
 死柔弱者生
 唐明皇曰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爲强
 梁者亡身失性也
 吕吉甫曰道之爲物無形而不爭則天下
 之至柔弱而人莫之喻也故以有形喻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草木之生也
 柔脆其死也枯槁則雖有形者亦以堅强
 而死柔弱而生而況體無形之道而不致
 於柔弱其可得乎
是以兵强則不勝
[012-004b]
 御註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王眞曰夏商之裔以百萬之師而傾四海
 始皇之末以一統之業而喪九州項羽忽
 霸而遽亡王莽既篡而旋滅符堅狼狽於
 淮上隋煬分崩於楚宫此數家兵皆多至
 數兆少猶數億無不自恃其成以取其敗
 此皆兵强則不勝之驗也
 兵恃其强則必驕矜驕矜者敗亡之道也
 秦皇至强不二世而亡項氏暴强不旋踵
 而滅
[012-005a]
木强則共
 御註拱把之桐梓人皆知養之强則伐而
 共之矣
 林木茂而斧斤至木强則伐而共之
强大處下柔弱處上
 御註柔之勝剛弱之勝强老氏之道術有
 在於是莊子以濡弱謙下爲表
 仰觀乎天天積氣而在上地積形而在下
 遠取諸物木條柔而在上幹堅强而在下
 以此推之則堅强居下柔弱處上可知矣
[012-005b]
 是篇泛論人物皆以柔弱者生堅强者死
 欲全生道者可不鑒兹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
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御註天之道以中爲至故高者抑之不至
 於有餘下者舉之不至於不足將來者進
 成功者退四時運行各得其叙
 嚴遵曰夫工人之爲弓也無殺無生無噏
 無張制以規矩督以準繩絃高急者寬而
[012-006a]
 緩之弦弛下者攝而上之其有餘者削而
 損之其不足者補而益之弦質相任上下
 相權平正爲主調和爲常故弓可抨而矢
 可行夫按高舉下損大益小天地之道
 張君相曰用弓之道高者恐過故抑之令
 不高下者不及故舉之令不下不下不高
 中前期也爲行之道亦務中平太高則衆
 所不容傷下則非議所聚抑高舉下合理
 源也
 唐明皇曰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
[012-006b]
 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
 舉下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御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御註人心排下而進上虐煢獨而畏高明
 王元澤曰人道任情故不均
 河上公曰人道與天道反也世俗之人損
 貧益富奪弱與强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012-007a]
 御註不虐煢獨而罄者與之不畏高明而
 饒者損之非有道者不能
 河上公曰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禄以
 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王元澤曰有道者與天合道
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賢
 羅什曰得此虚通而無思無慮豈有心智
 而欲貴己之賢能不恃其爲無自伐之心
 不居其功無自滿之志恃爲處功則見賢
 見賢則是以有餘自奉招損之道也
[012-007b]
 此章言天之道以中爲至故抑高舉下損
 有餘補不足聖人法天不恃爲處功以示
 其賢故受益而無損非知天者不能與此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
 吕吉甫曰天下之物唯水能因物之曲直
 方圓而從之則是柔弱莫過於水者也而
 流大物轉大石穿突陵谷浮載天地唯水
 爲能則是攻堅强者無以先之也所以然
[012-008a]
 者以其雖曲折萬變而終不失其所以爲
 水是其無以易之也
 水隨物萬變而不易己者以其柔弱故也
 人能體此雖應萬殊之變而吾心常一故
 能勝物而不傷
故柔勝剛弱勝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河上公曰舌柔齒剛齒先舌亡水能滅火
 陰能消陽知柔弱者乆長剛强者折傷恥
 謙卑好强梁
是以聖人言
[012-008b]
 謂下文也
受國之垢是謂杜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

 王元澤曰聖人所以能柔弱者體水以爲
 德也受國不祥其納汙守辱之義乎
 引萬方之罪歸己是受國之垢濁也故爲
 一國之君主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
 也故天下之人歸往矣
正言若反
 王元澤曰反於小知之近情而合於大道
[012-009a]
 之至正
 蘇子由曰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爲
 辱受不祥爲殃故也
 此章言柔弱勝剛强故先舉水以爲喻後
 引聖人言以信之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
 吕吉甫曰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不
 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不由此道則怨之
 所生也而人欲和之不可勝解矣故曰和
[012-009b]
 大怨者必有餘怨不善者吾亦善之乃所
 以爲德善和大怨而不免於有餘怨安可
 以爲善哉
 人君不能無爲無事謙卑柔弱而民乃多
 欲好爭怨惡並興人君立法以繩之其殺
 人者死傷人者刑而和報其怨奈何姦詐
 愈甚而怨惡益多則安可以爲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
 河上公曰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
 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爲信也
[012-010a]
 陸希聲曰古者結繩爲約而民不欺破木
 爲契而民不違何者聖人無常心以百姓
 心爲心也故聖人之心與百姓心猶左右
 契爾契來則合而不責於人故上下相親
 怨用不作
 李榮曰古者聖人刻木爲契君執於左臣
 執於右爲信合之於符契不復制之以法
 律於物無罰故曰不責於人是故不罰不
 責何怨何和
 王弼曰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012-010b]
而不責於人
 吕吉甫曰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是乃使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不怨
 飄瓦而天下平均之道也蓋古之獻牛馬
 者執右契右契所以取左契所以與則左
 契者常以與人而不爲物主者也聖人爲
 而不恃功成不居每以有餘奉天下至於
 殺人則有司殺者殺而未嘗尸之則是執
 左契以與人而不爲物主此其所以無怨
 而不責於人之道也夫豈以和之爲悦乎
[012-011a]
 王元澤曰左契取於人右契取人左無事
 而右主權故古者分契之法如此也聖人
 執左契不從事於物而物自來合吾應其
 合者爾所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然則
 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
 終無怨莊子曰以得爲在人以失爲在己
 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此之謂也記曰
 獻牛馬者操右券蓋獻者並券以進是知
 左券乃受責者之所執史記曰操右契以
 責事
[012-011b]
故有德司契
 王元澤曰不從事於物而應物之合者
 嚴仙曰求諸己
 有德之君司察契信不令怨生而後責於
 人也
無德司徹
 河上公曰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嚴仙曰求諸人
 舒王曰司徹通於事則不能無責於人不
 能無責於人則不能使人之無怨此其所
[012-012a]
 以爲無德也
 徹通也無德者物物求通而有和怨之心
 焉慈徹也秪所以爲蔽歟故曰樂通物非
 聖人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御註善則與之何親之有
 吕吉甫曰無親而唯善人之與是亦執左
 契而不責於人之道也
 王元澤曰唯天無心但善則與明天與聖
 人同道也
[012-012b]
 此章言有心和怨不若無心司契和怨則
 必有餘怨司契則不責於人天道無親唯
 善則與是亦執左契不責於人之道也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河上公曰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爲小示儉
 約不奢泰民雖衆若寡少不敢勞也
 臧玄靜曰土地不多爲小國士卒不衆爲
 寡民
 王元澤曰小國寡民則民淳厚蓋國大民
[012-013a]
 衆則利害相摩巧偽日生觀都邑與聚落
 之民質詐殊俗則其驗也
 小制國則事簡寡聚民則民淳事簡民淳
 可以復太古之治矣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舒王曰夫民之寡則吾之用亦狹矣故小
 國之寡民雖有什伯之器不用矣
 王元澤曰十人所共謂之什器百人所共
 謂之伯器清靜之治務使民各遂其生理
 而不妄興作終無連羣聚衆之事故雖器
[012-013b]
 有什伯而不用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河上公曰君能爲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
 則民重死而貪生也政令不煩則民安其
 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
 王元澤曰樂生遂性故重死安土無求故
 不遠徙
 重死者不輕生也與人之輕死以其生生
 之厚者異矣不遠徙者安其居也與萬民
 離散不安其居者異矣
[012-014a]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御註無絶險之迹故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無攻戰之患故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纂微曰刳木爲舟以濟於水斲輪爲輿以
 通於陸蓋適遠之用也無爲之世山無蹊
 隧澤無舟梁本絶往來何所乘用
 張君相曰兵以討逆武以靜亂上既行道
 下乃好德自然從化何事陳兵内明舟輿
 以喻小乘甲兵以喻小智行人心安實相
 廢而不用
[012-014b]
 王元澤曰民自足於性分之内則無遠遊
 交戰之患
 曹道沖曰大國不侵小國守土介胄戈矛
 不戰安用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王元澤曰事簡民淳故無用文契
 唐明皇曰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
 攻戰兩者無欲故無所乘陳返樸還淳復
 歸於結繩之用矣
 疏曰古者書契未興結繩紀事故繫辭曰
[012-015a]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欲
 明結繩之世人人淳樸文字既興詐偽日
 漸今將使人忘情去欲歸於淳古故曰使
 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御註耕而食織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遊
 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華故美不擾故
 安存生故樂
 唐明皇曰不貪滋味故所食常甘不事文
 繡故所服皆美不飾棟宇故所居則安不
[012-015b]
 澆淳樸故其俗可樂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

 王元澤曰此盡性之治民亦盡其性竊嘗
 考論語與孟子之終篇皆稱堯舜禹湯聖
 人之事業蓋以爲舉是書而加之政則其
 效可以爲此也老子大聖也而所遇之變
 適當反本盡性之時故獨明道德之意以
 收歛事物之散而一之於樸誠舉其書以
 加之政則化民成俗此篇其效也故經之
[012-016a]
 義終焉
 吕吉甫曰三代以來至於周衰其文弊甚
 矣民失其性命之情故老子之言救之以
 質以反太古之治然詩書之所言則止於
 堯舜三代而老子欲反太古之治何哉曰
 夫道與世交相喪乆矣非大道不足使人
 反性命之情言道而不及其世不足以知
 大道之已試此其所以必反太古之道也
 然則世去太古也乆矣遂可以盡復乎曰
 未可也然則其言之何也曰禮至於兼三
[012-016b]
 王樂至於備六代其文極矣然而禮不以
 玄水大羹而措之醴酒和羹之下樂不以
 嘒管清磬而加之朱絃疏越之上者使人
 知禮樂之意所不得已者如彼而所欲反
 本復始如此也方斯時也孔子方求文武
 周公之墜緒而賡之老子論其道與世如
 此其意亦猶是而已矣譬之月建巳而火
 始王而金氣已生於其間矣此五材所以
 相繼而不絶也故聞古之治雖有什伯之
 器而不用有舟輿而不乘有甲兵而不陳
[012-017a]
 則舉大事用大衆非得已也聞其民結繩
 而用之鄰國相望鷄犬相聞至老死不相
 往來則煩文倦令督稽趣留而足跡接乎
 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非得已也
 則不得已者常在於此而所欲復者常在
 彼也則其肯煩事爲以深治人之過乎然
 則欲天下不安平泰不可得也即没而不
 言猶屏玄水徹疏越其孰知禮之寧儉而
 樂之節樂而反本復始之意乎夫聖人之
 言豈小補哉
[012-017b]
 居相比也聲相聞也近而不交無求之至
 也是篇言小國寡民則事簡民淳可復太
 古之治自結繩而下皆太古之治也誠舉
 是書以化民其效可以如此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舒王曰信者性也言近於性則極天下之
 至順故言之信者不美夫治天下至於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死而不相
 往來則治之極復收斂而歸於道故次之
[012-018a]
 以信言不美
 王元澤曰信言要於道道之出口淡乎無
 味何美之有
 盜言孔甘甘者味之美者也貌言華也華
 者色之美者也巧言如簧簧者聲之美者
 也信言者以道而言也淡乎無味而非道
 也言無華綺而非貌也言無韻麗而非簧
 也此所以不美歟
美言不信
 河上公曰美言者滋美之華辭不信者飾
[012-018b]
 偽多空虚
 舒王曰言之美則不能近於性矣故美言
 不信
 王元澤曰離道而語事物雖足以美淺聞
 之聽而非至論也故不足於信
善者不辯
 善行道者無辯說
辯者不善
 唐明皇曰空滯辯說故不善
 王元澤曰言以明道而已道要不煩何用
[012-019a]
 多說孔子曰辭達而已
知者不博
 御註知道之微者反要而已經曰少則得
 纂微曰夫知者謂知其道也明於理而知
 根本得其要而已矣何必博乎所謂少則
 得
博者不知
 御註聞見之多不如其約也莊子曰博之
 不必知辯之不必慧
 河上公曰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要眞也
[012-019b]
 蘇子由曰有一以貫之則無所用博而日
 益者未必知道也
聖人不積
 王弼曰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巳
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王元澤曰爲人者施於事業以治天下也
 因其勢而利之則吾道不虧而事業彌廣
 矣與人者授之以道也授之以道如天生
 物吾未嘗費而物日以夥既云無積故又
 明能贍足萬物蓋唯無積乃所以能足也
[012-020a]
 曹道沖曰博施之富無盡不積之應無窮
 妙用日生求之不屈大施日與取之益豐
 有積也故不足無藏也故有餘聖人不積
 亦虚而已虚故足以應羣實而不屈所以
 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御註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而
 物實利之未始有害
 盧裕曰人道利於此者或害於彼天道均
 平故有利無害
[012-020b]
 顧歡曰善者得道以成惡者得道以化同
 歸乎一利而不害
 天法道故春夏生之育之秋冬成之熟之
 是利而不害也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吕吉甫曰老子之言也内觀諸心外觀諸
 物仰觀諸天俯觀諸地無有不契是信也
 然而下士聞而笑之天下以爲似不肖是
 不美也言之至近其指至遠是善也然而
 非以言爲悦是不辯也其知至於無知是
[012-021a]
 知也而其約不離吾心是不博也而學者
 以美與辯與博求之則疏矣老子之道也
 以有積爲不足雖聖智猶絶而棄之是無
 積也故至無而供萬物之求則是愈有而
 愈多也而學者於是不能刳心焉則不可
 得而至也凡物有所利有所不利者所不
 利則不能不害矣唯天之道無所利則無
 所不利無所不利則利而不害矣凡物之
 有爲者莫不有我有我故有爭唯聖人之
 道雖爲而無爲無爲故無我無我故不爭
[012-021b]
 是天之道而已矣
 聖法天雖爲也而爲出於無爲化成事就
 不與物爭故能全其聖功也此章總叙作
 經之㫖體道而言也道淡無味故不美言
 以明道故不辯道要不煩故不博聖人體
 道故不積以至無供萬物之求故愈有愈
 多天法道故利而不害聖法天故爲而不
 爭誠欲體道德之說莫尚於利物而不爭
 故以此終焉
 道德一合論
[012-022a]
 未形之先道與德俱冥既形之後道與德
 俱顯孰爲道乎物莫不由者是已孰爲德
 乎道之在我者是已自其異者視之道之
 與德雖有兩名自其同者視之道之與德
 不離一致道降爲德而德未始外乎道德
 出於道而道未始外乎德南華經云一之
 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之謂德自其
 有一未形而言謂之道自其物得以生而
 言謂之德又曰德總乎道之所一道德合
 則渾而爲一離則散而爲二今言道德經
[012-022b]
 者是也言道經德經者非也後人見上經
 之首取其道可道因名爲道經也下經之
 首取其上德不德因名爲德經也兹道德
 之所以分裂歟上經止言其道何以言孔
 德之容唯道是從是道不離於德也若下
 經止言其德何以言道生之德畜之是德
 不離於道也以經考之道德相須不可偏
 舉嘗試論之夫道非德無以顯德非道無
 以明道無爲無形故居化物之先德有用
 有爲故在生化之後道居先故處於上德
[012-023a]
 居後故處於下道德合而爲一不可分而
 爲二也西昇經云道德一合與道通也南
 華經云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
 生立德明道以是推之道德相須而不相
 離也明矣
   司馬溫公述要
 太史公曰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後人因其篇首之文上篇曰道下篇曰德
 夫道德連體不可偏舉今從本名
道德眞經取善集卷之十二
[012-02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