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7 道德真經取善集--李霖 (master)


[010-001a]
道德眞經取善集卷之十悲五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御註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
 變法則惑是以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王弼曰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眞故其
 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感衆心
 矣
 劉仲平曰國之大者治之若烹小鮮而已
[010-001b]
 何也取其不煩擾爾
 魚小則易於潰爛民弱則易於煩擾烹小
 鮮者待其自熟治大國者任其自治經曰
 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奸靜而民自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陸佃曰蓋鬼神者無以休止安定則出而
 爲祟古之人以道莅天下者則鳥獸魚鼈
 至於咸若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是以無靈
 響也
 王元澤曰民不擾則得盡其性民盡其性
[010-002a]
 則天地之和應而萬物無不遂矣故鬼亦
 安其處而不能爲神也人鬼殊道而每至
 於相干者陰陽之氣有戾而交失其所故
 靈物得乘釁矣
 天下雖大治之在道道常無爲而任自然
 治大國若烹小鮮所謂以道莅天下也故
 陰陽之氣無戾人鬼各安其處所以其鬼
 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
 唐明皇曰上言其鬼不神非謂鬼歇滅而
[010-002b]
 無神但有其神而不見怪以傷人也
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
 劉進喜曰神者效驗靈也非此鬼無靈效
 但人君用道鬼乃福祐於人不能傷害於
 物
 治大國若烹小鮮所謂聖人不傷民也唯
 聖人不傷民故天地之和應人鬼各遂兩
 不相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御註以道莅天下者莫之爲而常自然無
[010-003a]
 攻戰之禍無殺戮之刑是之謂不傷民當
 是時也神與民兩不相傷而德交歸焉神
 無所出其靈響也詒爾多福而已故曰其
 神不傷民民無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
 而已夫何傷之有
 此章欲人君以道治天下莫之爲而任自
 然故幽明各安其位人神不相雜𢭦而德
 交歸焉帝堯之時絶地天通罔有降格夏
 后之世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此帝王無爲
 而治天下也
[010-003b]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
 河上公曰治大國者當如江海居下流不
 逆細微也
 王弼曰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
 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歸之故曰大國下
 流也
 吕吉甫曰知以道治其國固不傷其人矣
 而不知所以交天下者則己雖不傷人而
 有傷其人者矣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
[010-004a]
 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乃所
 以交天下而保其人之道也
天下之交
 王弼曰天下所歸會也
 唐明皇曰下流者謙德也大國當下流開
 納則天下之人交至矣
天下之交牝
 王弼曰靜而不求物自歸之也
 王元澤曰當以雌靜受物
牝常以靜勝牡
[010-004b]
 河上公曰陰勝陽者以安靜不先求也
以靜爲下
 王弼曰以其靜故能爲下也牝雌也雄躁
 動貪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以其靜復
 能爲下故物歸之也
 舒王曰交者衆人之會能處衆人之所惡
 則天下之動莫不歸之矣故曰天下之交
 牝者蓋天下之交交於牝而已蓋牝常以
 靜勝牡以靜爲下故靜爲君而常處於下
 則足以勝牡矣故曰以靜勝牡以靜爲下
[010-005a]
 吕吉甫曰蓋天下之交牝而牝常以靜勝
 牡而所以勝者由以靜爲下故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王弼曰大國以下猶云以大國下小國小
 國則附之
 顧歡曰夫大國謙以虚則小國悦以服服
 之是爲取彼小國也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河上公曰此言國無大小能執謙畜人則
 無過失也
[010-005b]
 王弼曰大國納之也
 盧裕曰取其容己也
 唐明皇曰大取小以爲臣妾小取大以爲
 援助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唐明皇曰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
 吕吉甫曰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則
 所謂或下以取之也下以取之者言大之
 於小宜若可以無下而下之者以取之故
 也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則所謂或下
[010-006a]
 而取之者也下而取之者言小之於大不
 得不下而取之故也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
 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
 事昆夷惟智者爲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
 獯鬻句踐事吴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
 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
 者保其國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河上公曰大國不失下則兼并小國而牧
[010-006b]
 畜之
 成玄英曰大國所以用謙者更無餘意故
 不過欲兼愛畜養小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劉進喜曰小國用柔者更無餘心不過欲
 入大國之中慕德接事
 唐明皇曰大國執謙德而下小國者不過
 欲兼畜小國爲臣妾小國贄貢賦以下大
 國者不過入事大國爲援助
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爲下
[010-007a]
 劉仁會曰恃大恐自高故特以爲戒也
 舒王曰蓋以小事大者人之易以大事小
 者人之難唯其人之所難故老子以大者
 宜爲下
 吕吉甫曰今大者下小小復下大兩者各
 得其所欲則其有不取之者乎取之者言
 得其心而不失之之謂也然則大者小者
 莫不宜爲下而獨曰大者宜爲下何也小
 而不能下大非徒不能取大國而亦禍灾
 及之矣則不嫌於不宜故曰大者宜爲下
[010-007b]
 而已
 大者奄有四海君臨萬方其勢崇高其位
 尊極失於盈滿尤宜謙下劉子曰天道下
 濟而光明江海善下而爲王故山在地中
 爲謙王侯以孤寡爲損此章言交鄰國之
 道以謙下爲本故國無大小皆當用謙然
 大者恐恃以自高尤當謙下故特戒云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奥
 劉仲平曰奥者至深之居徼者一隙之邊
[010-008a]
 以言乎道之妙則喻以奥以言乎道之麤
 則喻以徼言妙則知徼之爲麤言徼則知
 妙之爲奥
善人之寳
 唐明皇曰善人知守道者昌故常寳貴之以
 爲用也
 王元澤曰善人之所寳聖人則體之矣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知道之可貴者善人
 也寳者貴重之意道之爲寳者精氣神是
 也夫精者身之本保其精而不蕩則形全
[010-008b]
 專其氣而不暴則體充守其神而不散則
 眞全三者混而爲一此道所以爲善人之
 寳也
不善人之所保
 唐明皇曰保任也不善之人不能寳貴至
 道及其患難即欲以身保任於道自求免
 爾
 莫非道也善人求之足以至於善不善人
 之所保倚也謂遭患逢急能自悔卑下則
 足以免於罪
[010-009a]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
之有
 孫登曰夫言之可以奪衆貨之價尊行之
 可以加衆人之上夫道之出口淡乎無味
 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豈華辭以
 悦百姓之耳飾行以曜萬物之目哉
 陸佃曰言風波也行實喪也然而美之尚
 可以市尊行之尚可以加人又況道者萬
 物之奥乎此古之人所以用斯道覺斯民
 也而一民覺焉則雖以至寳充滿法界以
[010-009b]
 用施者其功莫之勝也故曰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顧歡曰樹君立輔論道經邦欲以率道天
 下教化不善人也
 杜光庭曰四海之大萬有之富厥初生民
 不可無主故立天子以牧之天子者尊事
 上帝父事於天母事於地謂之天子一人
 不可以廣治置百官之長有三公焉書云
 其惟三公論道經邦三公謂太師太傅太
[010-010a]
 保
 温公曰立君以司牧其民置輔以師保其
 君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御註君子之守修身而天下平天子三公
 有璧馬以招賢而不務進道以修身則捨
 己而徇人失自治之道矣不如坐進此道
 者求諸己而已道之所在聖人尊之故民
 從者如歸市
 舒王曰立天子置三公雖有合拱之璧先
[010-010b]
 乘駟馬足以迎賢者之來而不如坐進此
 道而已
 王元澤曰天子三公以化民爲己任有道
 則天下將自賔璧馬所以招賢爲政之大
 者也雖得賢而已不能進道則民猶不服
 故未若不求乎外而進道之要也
 此三家說璧馬以招賢
 吕吉甫曰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拱璧以先
 駟馬所以享於上者禮之恭幣之重者也
 然不如坐進此道以道之爲天下貴雖坐
[010-011a]
 而進之過於恭禮重幣也天子三公所以
 坐而論道者不過此而已
 此說璧馬所以享上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顧歡曰古之所以貴寳此道者其意何耶
 問其所由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已免邪故爲天下貴
 御註求則得之求在我者也古之人所以
 求之陰陽度數而未得者求在外故也惡
 者遷善愚者爲哲此有罪所以免歟道之
[010-011b]
 善救者如此故爲天下貴傳曰天下莫不
 貴者道也
 吕吉甫曰求以得則所謂善人之寳有罪
 以免則所謂不善人之所保也唯其如此
 此所以爲天下貴而古之人所以不得不
 貴也
 此章言物皆出於道道爲天下貴利而行
 之者善人也故曰求以得保而任之者衆
 人也故曰有罪以免以道無所不用故爲
 天下貴
[010-012a]
   爲無爲章第六十三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
 御註道之體無作故無爲無相故無事無
 欲故無味聖人應物之有而體道之無於
 斯三者槩可見矣
 劉進喜曰爲無爲修道業也事無事見道
 相味無味達道理
 無爲者道之常無事者道之眞無味者道
 之淡此三者皆道也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010-012b]
 御註大小言形多少言數物量無窮不可
 爲倪大而不多小而不少則怨恩之報孰
 睹其辨聖人所以同萬有於一無能成其
 大
 王元澤曰以直報怨者事也以德報怨者
 德也事則吉凶與民同患故種種諸法一
 不可廢若夫德則不見有物安得怨乎如
 上三事體道者也方其體道故當如此爾
 舉怨而以德則知無所不用德
 曹道沖曰報怨以德仇讎便絶報怨以怨
[010-013a]
 相報無盡
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
 纂微曰此重誡也難易大細者則上之大
 小多少也夫是非美惡怨怒恩德皆生於
 微漸無不始於易而終成難初於細而後
 成大今使圖度其始易之時則於終無難
 矣營爲初細之日則於後無大矣若乃謀
 難於已難爲大於已大則怨怒深而禍亂
 積將欲釋難解紛不亦難乎
 禍患之機藏於細微發於常人之所忽及
[010-013b]
 其著也雖知者不能善其後是以怨之作
 也必於易細而圖爲之則無怨矣書曰怨
 豈在明不見是圖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御註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
 以突隙之煙焚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是
 以無水難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無
 火患天下之事常起於甚微而及其末則
 不可勝圖故聖人蚤從事焉
 疏曰作起也此叠上文原禍難之所起難
[010-014a]
 事必起於易欲令於易而圖之大事必起
 於細欲令於細而去之其類寔繁不可具
 舉故以天下總之爾
 杜光庭曰防禍於未兆絶患於未萌慎之
 至也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御註爲之於小故能成其大亂已成而後
 治之不亦晩乎
 唐明皇曰前明凡人常爲難大之事故令
 圖而去之此明聖人不爲難大之事故能
[010-014b]
 成其尊大
夫輕諾必寡信
 成玄英曰此起喻也諾然許也寡少也夫
 輕易許諾於人者必少有信實也
 杜光庭曰解楊無貳命仲由無宿諾古人
 美之記曰與其有諾責寧有己怨
多易必多難
 唐明皇曰輕諾許人必寡於信動作多易
 後必多難
 成玄英曰此答喻也夫輕易爲罪必招重
[010-015a]
 大之殃
羅什曰輕而不修報之必重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御註禍固多藏於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聖
 人之應世常慎微而不忽故初無輕易之
 行而終絶難圖之患凡一體無故也
 王弼曰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況非
 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曰猶難之也
 惟其難於細易故終無難大之事
 劉仁會曰慮而後動終無悔吝聖人猶爾
[010-015b]
 況非聖乎
 此章上三事體道也故報怨以德是圖爲
 於易細之時終無難大之事非體道聖人
 孰能如是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
 杜光庭曰夫生性安靜嗜欲未萌就而守
 之執持爲易
其未兆易謀
 唐明皇曰言人正性安靜之時將欲執持
[010-016a]
 令不散亂次雖欲起心尚未有形兆謀度
 絶之使令不起並甚易爾
 王元澤曰戒在事物之先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唐明皇曰欲心初染尚自危脆能絶之者
 脆則易破禍患初起形兆尚微將欲防之
 微則易散爾
 吕吉甫曰其脆易破則不可使至於堅其
 微易散則不可使至於著物皆然心爲甚
 通諸其心則天下國家無難矣
[010-016b]
 王元澤曰救於已然之始所謂治之於未
 亂也
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嚴遵曰未疾之人易爲醫也未危之國易
 爲謀也萌芽之患易事也小弱之禍易憂
 也何以效之曰任車未虧童子行之及其
 傾覆也顛高墮谷千人不能安卵之未剖
 也一指摩之及其爲飛鴻也奮翼凌雲罾
 繳不能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
[010-017a]
里之行始於足下
 御註有形之類大必滋於小高必基於下
 遠必自於近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聖人見端而思未睹指而知歸故不爲福
 先不爲禍始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唐明皇曰此言患生於微而成於著喻如
 合抱之木始生如毫毛之末此明自性而
 生也九層之臺起於一簣之土此明積習
 而成也千里之遠行始於舉足之下此明
 遠行不止也則天下之事誠以細微爲始
[010-017b]
 而人多忽之遂成患本故舉三喻以證上
 文
 杜光庭曰人之所以不防患國之所以不
 慎微禍形而務除亂成而務理此皆失之
 遠矣毫毛至於合抱自小而成大也累土
 成於層臺自下而爲高也千里始於舉足
 自近而及遠也世之人但見合抱之木層
 臺之高千里之遠方欲以執柯以伐之聚
 鍤以壞之馳騖以追之勞亦云甚禍不可
 救亦猶倚市門而長嘯終亂晋朝萌沙鹿
[010-018a]
 以貽祅幾傾漢室默識遠鑒所宜留神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唐明皇曰爲謂營爲也執謂執著也言人
 不能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而更有所
 營爲於性分之外執著於塵境之中故必
 禍敗而失亡也
 吕吉甫曰爲之於未有則是不爲爲之也
 治之於未亂則是不治治之也已有而爲
 之欲成而反敗之已亂而治之則執之欲
 固而反失之也
[010-018b]
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御註聖人不從事於務故無敗不以故自
 持故無失勝者䂓度而固守之去道愈遠
 矣能無敗失乎
 吕吉甫曰是以聖人爲之於未有則我因
 無爲也故無敗治之於未亂則我固無執
 也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御註中道而止半塗而廢始勤而終怠者
 凡民之情蓋莫不然故事常幾成而至於
[010-019a]
 敗
 吕吉甫曰民之從事常在既有之後故至
 於幾成而敗之以不知其本故也
 凡民從事至於幾成而敗者以不慎厥終
 也書曰爲山九仞功虧一簣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御註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終始惟一時乃
 日新施之於事何爲而不成
 唐明皇曰慎其終末常如始從善之心則
 必無禍敗之事
[010-019b]
 吕吉甫曰使知大生於小高起於下遠始
 於近慎終如始豈有敗事哉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
衆人之所過
 御註欲利者以物易己務學者以博溺心
 夫豈足以造乎無爲聖人不以利累形欲
 在於不欲人我之養畢足而止故不貴難
 得之貨不以人滅天學在於不學緝熙於
 光明而已故以復衆人之所過道之不明
 也賢者過之況衆人乎復其過而反之性
[010-020a]
 此絶學者所以無憂而樂
 陸佃曰損金於山投珠於淵棄極眞之寳
 絶窮巧之伎夫是之謂欲不欲忘其仁義
 遺其禮樂棄已陳之糟粕投既腐之土梗
 夫是之謂學不學
 王元澤曰不欲之欲非無欲也欲在於不
 欲爾故不貴難得之貨而已民飽食暖衣
 性所不免欲此而已不爲有欲而離性之
 後更貴難得之貨此乃愚民迷妄失本已
 遠故也故聖人欲不欲以救其迷而反之
[010-020b]
 性不學之學非無學也所學在於不學爾
 以復衆人之所過故也衆人逐末多事聖
 人以不學之學捄其過而反之道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盧裕曰輔佐也人生而靜物之性也以無
 欲無學輔佐萬物之自然使各遂其性而
 不敢爲
 杜光庭曰俗學曼衍難復於無爲多欲紛
 綸必迷於正性聖人令學不學以敦素欲
 不欲以恬愉漸窺正道之光用輔自然之
[010-021a]
 性不貪難得之貨不務過分之能自敗而
 反成慎終其若始察微防害復於易持之
 安國所以晏寧身所以貞固然後可擬古
 之善爲道爾
 陸佃曰欲不欲至於無欲學不學至於無
 學則可以祐神而相天故曰輔萬物之自
 然而不敢爲祐神者以已之神祐萬物之
 神相天者以已之天相萬物之天
 鳥獸固有羣矣草木固有立矣自生自化
 自形自色萬物既已自然聖人於此輔之
[010-021b]
 夫何爲哉非亂其經也非逆其情也因其
 有生輔之以全其生因其有形輔之以全
 其形有虞之命官以上下草木鳥獸有夏
 之懋德鳥獸魚鼈咸若此章言聖人圖難
 於其易故持於安靜之時所謂爲之於未
 有制於脆微之際所謂治之於未亂舉三
 事以爲喻欲早良圖以杜後艱無爲而無
 敗無執而無失始終皆慎豈有敗事乎聖
 人不欲以靜絶學無憂輔物自然之性以
 體無爲之道然後復易持之安終無難圖
[010-022a]
 之患矣
   古之善爲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御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之善爲
 道者使由之而已反其常然道可載而與
 之俱無所施智巧焉故曰愚三代而下釋
 夫恬惔無爲而悦夫啍啍之意屈折禮樂
 以正天下之形吁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
 將以明民名曰治之而亂孰甚焉
 王弼曰明謂多見巧詐散其樸也愚謂無
[010-022b]
 知守眞順自然也
 温公曰去華務實還淳反樸
 曹道沖曰民智則生姦民愚則反樸
 明者明民以其智也非以明民所謂不以
 智治國也愚者智之反也將以愚之使民
 去智反樸忘是非絶美惡同乎無知無欲
 矣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舒王曰夫聖智者國家之利器也言古之
 善爲道者不以聖智示人欲使人無知無
[010-023a]
 欲而愚之也故莊子曰上誠好智而無道
 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夫弓弩畢弋
 機變之智多則鳥亂於上鈎餌罔罟罾笱
 之智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
 智多則獸亂於澤矣智詐漸毒頡滑堅白
 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
 每每大亂罪在於好智
 愚則無知智則多詐民多智詐巧偽滋生
 所以難治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010-023b]
 盧裕曰捨道任智大偽生焉偽生於下智
 出於上上下相蒙爲害大矣
 唐明皇曰以用也賊害也人君任用多智
 之臣使令理國智多必作法法出則姦生
 令下則詐起國家所以滋昏而爲國之賊
 也曹參守法而漢以之安商君變法而秦
 以之弊故上經云智慧出有大偽是也
 蘇子由曰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應之而
 上下交相賊矣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010-024a]
 唐明皇曰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淳德之
 士使偃息蕃魏弄丸解難自然智詐日薄
 淳樸日興人和則年豐故國之福也
 劉仲平曰不以智治國者開天者也以智
 治國者開人者也開天則順順則行其所
 無事其政所以不嚴而治開人則鑿鑿則
 失於太察其民所以不淳而缺故曰以智
 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新說曰堯舜之智在於不徧物禹之智在
 於行其所無事不徧物則不察物以爲明
[010-024b]
 行所無事則不鑿物以爲利則可謂善用
 智者也若夫老子所謂不以智治國者則
 在於存之然後民利百倍
知此兩者亦楷式
 河上公曰兩者謂智與不智也常能知智
 者爲賊不智者爲福是治身治國之法式
 唐明皇曰任智詐則害於人任純德則福
 於國人君知此兩者委任純德之臣是以
 爲君楷模法式
 吕吉甫曰知此兩者非特施之於治國而
[010-025a]
 已而於身亦楷式而未嘗違也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河上公曰玄天也能知治身治國之法式
 是謂與天同德也
 唐明皇曰玄深也妙也人君常知所委任
 是謂深遠玄妙至德也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御註玄者天之色常知楷式而不用其智
 則與天合德深不可測遠不可窮獨立于
 萬物之上物無得而耦之者故曰與物反
[010-025b]
 矣
 劉仁會曰玄德難測故曰深無往不備故
 曰遠棄智任愚故曰與物反也
 玄升而入小而與物辨故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御註順者天之理乃至大順者去智與故
 循天之理而已莊子曰與天地爲合其合
 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惟若
 愚若昏所以去智
 顧歡曰雖於俗爲反而於道爲順
[010-026a]
 此章言密用其道使民由之而不知無巧
 詐之智還樸素之純能知此以爲法是深
 遠玄妙之德去智而循天之理矣



道德眞經取善集卷之十  





[010-026b]